内容和途径

2024-10-07

内容和途径(共12篇)

内容和途径 篇1

众所周知,当前智慧城市非常热门,但是也令人迷茫,智慧城市内涵是什么?如何建设智慧城市?这些仍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解答问题。第一,智慧城市的建设背景;第二,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容;第三,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途径。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首先谈谈建设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八字方针”:集约、绿色、智能、低碳。李克强总理在今年3月5 日全国人大所作的报告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强调要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其实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治理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等能效建设,达到让城市生活更便捷、环境更宜居的目的,实现城市的善治。

我们来看看中央近年来提出的一系列规划与战略。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是包含在我国的“五化”之中的:新型工业化是动力,是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提供城市就业岗位的主动力;农业现代化是基础,能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基础性食品安全保障和生态底板;信息化可融合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和治理方式,属协同创新;新型城镇化是机会平台。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那么多的人口移居到城市里来或重新分布,发展机会很多亦很大;绿色化是方向,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个战略既包含价值观的,又具有工具性。

我国为什么要确定一个这样的“五化”同步的发展战略呢?因为我国已经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工业文明刚进行了几十年,但是已经把全球工业文明300 年历史的弊端暴露的淋漓尽致。实践已经证明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文明需要转型,转向生态文明或者后工业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又伴随着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这两大进程是高度相互交织的,使得我国发展机会巨大,但是治理任务非常繁重,挑战也空前巨大。

首先,从问题来看,我国粗放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交通拥堵、能源紧张、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围城、噪声污染、用地矛盾、水资源短缺……”还有贫富不均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暴露出来了。这些问题既影响了我国城市健康的发展,又妨碍了社会正义。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善治来应对挑战。

那该如何解决呢?除了从体制上改变,政府效率提高,还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它是双刃剑,既会带来很多麻烦,也能解决很多问题。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破解城市发展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为必由之路了。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与善治与绿色化相协调,与智慧城市相同步。从宏观方面看,要实现这么几点:由城市优先发展转变为城乡互补;从高能耗城镇化转变为低能耗城镇化;从大城市扩张转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从盲目克隆国外建筑转向文化传承;从高环境冲击转向低环境冲击;从放任式机动化转向集约式机动化;从大型、集中式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小型、分散循环式;从少数人先富转向社会公平。这些转型都要在城市治理中实现,任务非常繁重。

二、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容

关于智慧城市内涵,建设部的文件说的非常明白:从管理者角度讲,就是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或者得了病之后“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讲,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讲,让民众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惠民”,同时也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

在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方面,从手段上说,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手段推进管理创新;从内容上说,智慧城市涵盖城市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从理念上看,以智慧系统为“粘合剂”将集约、低碳、绿色、人文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从难度上看,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是将信息孤岛连接起来,通过信息共享、系统共生来消除部门“信息孤岛”和利益壁垒。

“集约”能够提高城市资源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而“智能”是城镇化的智慧化与精细化,构建“更为智慧化、百姓生活更便利的城镇”;此外智慧型城市能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就是循环利用资源能源、善待和修复生态环境;而“低碳”发展能够降低能源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促进民众行为节能减排。我国在8 年前推行数字城管系统,这个数字城管系统实际上是一种网格化的物理平台,不仅将物联网的感知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精确叠加上去,而且又可以发挥现场巡视人员实地拍摄检查并反馈分析的能力。这种系统能够将所有涉及公共服务的事项通过电脑记录下来,然后公之于众,其适应了城市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发展,因为现代城市管理是多专业协同体系。不管存在多少专业管理部门,网格化平台都可以将其“一网打尽”。

数字城管系统与现在部分地区推行的综合执法有很大区别,综合执法将许多部门的事情集中在一个部门,显然常常是力不从心的,也是与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和专业分化趋势是相违背的,因而困难重重。

但数字城市网格式管理,不管有多少专业服务机构,系统都可以做出客观评价,有效促进管理效能提高,方便让群众进行绩效监督。由此可见,数字城管系统是一种物理平台,在这个基础之上将其智能化,就可以形成“人-机”复合平台,然后不断地根据问题、现代化进程和人们的要求,来促进这个系统的不断完善。总之,数字城管将让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有效解决现代城市多部门服务和协调复杂性的矛盾。数字城管是城市管治的基础工程,更是每个民众都可享用的“公共品”。因此,可在已有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扩充,作为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

在对数字城管系统优化扩充的基础之上可引进大数据。大数据跟传统的小数据的一个巨大的差别在于:传统小数据必须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逻辑性,但大数据完全是方法创新的,它可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而非逻辑性。此外,大数据与小数据的区别还在于:小数据可用传统办法和工具处理,抽样办法,模型简化;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小数据遵循还原论,将事物细分到逻辑原点,找出系统构成要素及内部运行机制、行为、功能,属简单科学;大数据遵循整体论,是由分散的、具体的全部数据集合构成,可全面、完整地把握对象的整体与局部要素的系统行为,属复杂科学。

小数据追求统一性、标准化,是关注普遍性规律,能通过理论模型简化结果,是减少错误、保证调查质量的必要途径;大数据容忍多样化、个性化,融合地方性、实践性知识,甚至模糊性(不精确性),强调数据的完整、多样,进一步接近事实。小数据关注因果关系,数据少、精,寻找数据之间线性逻辑关系;大数据关注关联关系,数据海量、混杂非线性,“黑箱方法”,忽略因果细节,只看宏观关联。

通过大数据,我们能捕捉到一些以前难以观察的事物。例如,上海实施了九个新卫星城建设并实行了“职住平衡”,但十几年之后市民还在承受越来越严重的钟摆式交通,始终没有发现多数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仍在主城,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马上就能看到新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大多数还在主城,所以上海的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这只有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才能迅速找到相关的症结所在。

数字城管系统正在逐步覆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58 个市(区)建设了数字城管系统,其中地级市(含直辖市的区)122个、县区级136个,江苏、浙江、河北三省已实现地级市全覆盖。传统的数字城管基于网格化、精细化,将城市管理涉及的事、部件归类、标准化和传输同步化等使现场管理反应快、准、好。通过数字城管系统的逐级提升,将传统的数字城管从通过因特网、电话受理老百姓投诉,并向百姓反馈处理结果,转变成城市公共信息平台,通过现场拍照、摄像头观察和传感器等,让智慧城管平台主动发现问题、有预见性地应对。此外,数字城管系统还能做到对城管所有部门的实时监督,同步将绩效进行记录公布,接受民众的监督。

智慧城市建设还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一开始能够找出主要城市病并编类,每一类都尝试用智慧城市的办法去解决,这是“专题性”智慧城市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功能模块类——智慧北京;数据共享类——苏州智慧医疗;虚拟城市类——数字南宁;电子政(商)务类——新加坡电子政务网等。然后将专题性的智慧城市系统叠加,能够解决多个“专题性”问题,同时逐步做到能用信息系统攻克某几个公认的现代城市难题,形成“综合性”智慧方案。

由此可见,那些不能促进城市管治效能提高、节能减排、医治“城市病”的所谓智慧城市方案,都属于“空”、“假”、“瞎”智慧,是劳民伤财的。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途径

万变不离其宗,智慧城市应该朝着城市绿色化作为主要的途径。其中,生态城市建设与改造;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与“绿道”建设;海绵城市、排水、污水处理、安全供水与防灾;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及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小城镇和宜居村庄建设;城市空气污染系统治理;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等等,这些都可以智慧化来促进绿色发展,这些是我国进入“城市时代”永恒的社会治理主题。

首先,生态城市建设与改造。城市需要文明转型,如果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的城市,那两型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什么是生态城市?简单来说就是紧凑混合用地模式;可再生能源占比≥ 20%;绿色建筑≥ 80%;生物多样性;绿色交通: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 65%;拒绝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项目。

以上六个方面是生态城市28项主要指标中的核心指标。

第二,城市交通。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市委市政府定下谁能解决上海的交通问题,那将获得历史性功勋。各种研究机构都应该列专题进行长期攻关。城市交通实际是空间资源的分配问题。中国城市与国外相比有一些差别,例如广泛存在封闭社区,封闭居民区、封闭厂区与机构大院落等。除必须打通交通“毛细管”之外,运用信息化的手段统筹运用多种交通工具,实时感知交通系统的拥堵点等,把城市交通转变成每个驾车者都同步可视的系统是治理的重点。

第三,智慧水务。包括城市排水、污水处理、安全供水、雨水收集与防灾等,这一系列改进通过硬件建设是不够的,需要软件设施的加强。海绵城市是开发前、开发后径流时间、径流量、径流峰值三大要素保持不变,城市变为一个巨大的海绵。城市自身能利用雨水、渗透水、净化水、循坏用水。这样一来,城市水问题通过智慧水务自身就可解决。

第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和建筑节能。因为建筑能耗可达到30% 全社会总能耗。建筑是一个用能大户,但建筑一旦与新能源结合又可以采能,我国如果使用10% 的屋顶进行太阳能的转换,年发电量相当于一个“三峡”,这方面潜力是非常巨大的。通过推广绿色建筑,达到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全生命周期的“四节”建筑、是我们永恒的、坚定不移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历史资料的观察,如能把每幢建筑节能、节水做到可视化,就能产生节约15% 以上的效果。也就是说任一个居住单元,一旦能显示自身的节水和节能是同类单元的第几位,居民就会积极自主节省。由此可见,简单地信息化就可以解决节能节水的大问题。

绿色的小城镇也非常重要,例如上海“1966”计划,9 个卫星城、60 个小城镇,如都能做到绿色化、智慧化发展,小城镇市民就能享受到和主城同样的各种生活、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优质服务,而空气更洁净、住房更便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还应突出对城市空气污染系统治理, 而城市空气污染系统的管理过程中应通过智能化技术进行管理, 具体而言,体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对污染源头进行分析、现场监测、过程控制、预警预报、系统反应等五大过程。其次,更重要的是城市是建筑和社区组成的,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使得建筑和社区更加绿色。对于各类学校而言,也应该建成绿色校区。绿色校区不仅仅能成为技术创新的实验基地,更重要的是绿色环境对学生的良性影响,二者是相互协同发展的。

总之,智慧城市的类型众多,目前至少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城市管理绩效提高型,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使政府服务功能大幅度提高,老百姓能够对政府运行进行监督,帮助各个部门进行绩效考核。二是节能减排(绿色生态)型,城市必须是绿色的,这不仅仅关系这一代人的生活,更关系到下一代人的生活;三是市民生活便捷型,关注对百姓生活丰富化和优化。前两种是政府必须事先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规划的,并能为第三种企业为主体参与的“生活优化型智慧城市”奠定基础。而顶层设计的本质则是“城市诊断”,首先应该对城市进行系统“会诊”、看准“城市病”,再以智慧手段综合调理,(必要时再迭加基础设施完善的方案)从而逐步演进为复合式全功能智慧城市。当前要注意区分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空、假、瞎“智慧”设计方案,确保我国智慧城市有序健康发展。

内容和途径 篇2

陆建身(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摘要: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专家型教师在知识、效率和洞察力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经验+反思”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专长+个性” 是专家型教师的核心特征,而“学者型”教师是专家型教师的先决条件,专业教育成才是当前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主流,其中研究生教育将是培养专家型教师后备队伍最有效的途径。生物学教师专业提高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实验和实践、选学专题三大类课程。

关键词:专家型教师,生物学,专业发展,提高课程

教师的品质(Teachers'Personality)是决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世界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突飞猛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烈冲击传统教育,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深化,使得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和不断提高发展。技术熟练型教师和“知识型”教师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越来越难做”已成大趋势,“埋头苦干”必须以“抬头快干”替代,教师专业成长不再是经验积累为基础的论资排辈,专家型教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不断进修提高和终身学习,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将成为培养和造就专家型教师后备队伍的最有效途径。教师成长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教师成长专业发展的众多理论中,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Berliner提出的教师教学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在当前国际上颇具影响,对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价值。五阶段理论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Novice)教师、熟练新手(AdvancedBeginer)教师、胜任(Competent)型教师、业务精干(Proficient)型教师和专家(Expert)型教师五个阶段,其中专家型教师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最高阶段。

五阶段的教师具有可比较的基本特征(内容略)。

在教学专长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业务精干型教师中的一部分才能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

1.1专家型教师的原型观

专家型教师教学专长的构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和认知技能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 1997)提出的专家型教师教学专长的原型观。Sternberg综合了教学专长的各方面研究,对教学专长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新手与专家教师的主要区别表现为他们在知识、效率和洞察力等方面的差异,知识和经验在专家型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知识

Stenberg认为,教师的知识应包括内容知识(即学科知识或本体性知识)、教学法知识(即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包括外显的和内隐的知识)。专家型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富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社会知识,以及通过内隐学习过程获得的经验性知识,并能够将上述各种知识广泛、充分地整合在一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效率

效率包括教师教学技能的认知自动化、执行监控以及认知资源的再投入。

专家型教师的教学技能达到了认知技能自动化程度,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使专家型教师处理问题时具有如下特点:①在相同的时间里,比新手教师处理更多的信息;②处理相同 陆建身:1948年生,男,教授,博导,生物课程与教学论负责人,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⑵⑴ 1的信息量,较新手教师付出较少的意识努力。

由于专家型教师具有在知识、经验和元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因而,他们在教学领域解决问题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并能够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计划、监控和调整。

(3)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对问题深人透彻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家型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对问题的分析通常更为清晰和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恰当性。

1.2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规律

所有教师,包括专家型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一般而言,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约经过2—3年,新手教师会逐渐发展成为熟练新手教师,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职业培训,经过3-4年可成为胜任型教师,这是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归宿。此后,大约需要5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可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这些教师在基层学校充当教学业务骨干。业务精干型教师再经过更长时间的研修和反思实践,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有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

(1)“经验+反思”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著名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以至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熟练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时代发展决定传统的“技术熟练者模式”难以造就现代专家型教师,目前国际上教师专业发展倡导“反思实践者模式”,强调反思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师成长机制,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外部培训“补偿缺陷”的简单做法,其效果有限。只有注重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意识与实践,“经验+反思”才将成为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

(2)“业务专长+丰富个性” 是专家型教师的核心特征

“具有业务专长和丰富个性”是当前教师发展的新目标。这个新目标要求教师在具备“任何时代的教师都应具备的一般素质”的前提下,还应当具备适应时代变化的特殊素质。而这个新目标在专家型教师应得到最完美体现。

(3)“学者型”教师是专家型教师的先决条件

所谓学者型教师,是能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以及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的教师。其具体特征:一是拥有的知识以脚本、命题结构和图式出现,并能进行更完整的知识整合。不仅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知识,而且实现了两者融合;二是具有较高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能将通过自动化而“节约”的大量认知资源集中在教学领域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依靠广泛的经验,只需少许努力就可以迅速地完成各项任务;三是富有敏锐的解决问题的洞察力。能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找出相似性及运用类推来重新建构问题的表征,从而取得新颖而恰当的解答⑶。

“学者型”教师是对传统知识型教师的突破和超越,因此“学者型”教师是造就专家型教师的基本前提。

1.3 专家型教师的评价和鉴别

专家型教师应当具备专家型教师原型的核心特征,概括起来,专家型教师作为一个现代教育的专家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去进行评价和鉴别:

(1)具有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创新教育教师的基本特征。

(2)具有多元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方

法论知识等。具有“学者”所应当具备的文理跨学科的基本学养。

(3)具有个人的教学风格、特色和魅力。

(4)具有领衔承担学科教育科研的能力,并不断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和论文出现。

(5)具有掌握国内外第一手文献资料的信息能力,能对有关的教育专题作全面而有

见解的综述和评价。

(6)具有一定的述著能力,能主编或独立撰写专著或教材。

(7)具有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生物学科教育中应用文字、数据、图形和网

络等基本信息技术。

(8)具有独立思考和个人价值判断的反思实践能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

(9)具有敏锐的识人目光,能发现学生和晚辈中尚未冒出的人才,并培养出一定数

量的优秀学生和成功学生。

(10)具有应聘高一级学校高级职务(如中学应聘大学、小学应聘中学)的能力和基

本条件。

上述标准可大致用于判断和鉴别专家型教师,但值得指出的是,专家型教师应该是一个多样性的群体,因此用于评价专家型教师还可有不同的标准或规范。事实上,专家型教师群体的特征变化具有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专家型教师可能而且更应该具有个性化的特点。2培养专家型生物学教师的有效途径

培养专家型生物学教师的途径从性质上可分自学成才型和专业教育成才型两大类,专业教育又可细分为连续深造型、间断深造型和在职提高型。当前教师发展的主流是专业教育成才型。

2. 1自学成才型

一般而言,自学成才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和少数人的现实,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古今中外自学成才的专家型甚至大师级教师不胜枚举,但在自然科学生物学领域,完全靠自学无师自通的生物学专家型教师还鲜有所闻。当然,信息化社会能为生物学自学创造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但纯粹的自学成才毕竟不能成为主流。事实上,自学成才的途径与专业教育成才并不对立,自学成才应是专业教育成才的必须条件和必要补充。

2.2 专业教育成才型

(1)连续深造型:

本途径是在完成高等师范或非师范本科生物学专业教育后,直接连续攻读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甚至完成博士学位。连续深造途径的好处是能在人生学习的黄金年龄段,打下最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为生物学教师的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较大后劲,缺点是缺乏教育实践经验,在生物学教学技能和人格魅力方面还需后期弥补。

(2)间断深造型

本途径是在完成高等师范或非师范本科生物学专业教育后,先参加一段时间的工作,积累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和体会,再继续攻读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等学位。间断深造途径的有利处是能克服连续深造的不足,打下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理论和实践基础,为生物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较大后劲。国外研究生教育很注重工作经历,是研究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条件。

(3)在职提高型

这是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主渠道。生物学教师在完成生物学本科教育后,参加学历或非学历的在职提高型教育。

①学历提高教育:又称研究生教育,包括: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

学制3年,每年11月份报名,从2003年起不需单位同意即可报考。1月份考

试,考试科目:政治、外语、生物教育学、普通生物学四门。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

院2003年录取了11名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

生物学教育硕士:

学制2-4年,每年6月份报名,10月份考试。考试科目:政治、外语、教育

心理学、普通生物学四门。分脱产和半脱产两种学制,前者脱产1年 完成34学分后,回原单位1-3年完成硕士论文;后者利用两个暑假完成34学分,其余相同。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后,授予教育硕士学位(等同于MBA、MPA、EMBA等专业学位)。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2003年录取了20名生物学教育硕士。

②非学历提高教育:

生物学教学研究生课程班:(详见2004年2、3期)

每年暑假进行,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发给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截至2003年,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已举办了7期生物学教学研究生课程班。

生物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承担了国家级、省市地方级生物学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为全国各地培训了一大批优秀生物学教师,其中已有不少中学生物学教师崭露头角,2名生物学教师还出版了个人专著。

生物教育访问学者:

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每年接受生物学教育访问学者申请,对象是各地高师、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中级以上的教师。访问学者的研修期限为1年,完成课题后发给国内访问学者证书。已结业的生物学访问学者中,最多的在一年中发表了5篇核心期刊论文。

3生物学教师专业提高的课程和内容

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应当走实践研究者的道路,专业提高的内容大致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和实践课程以及根据个人特长爱好和教学需要的选修专题课程三大类,当然,还应当掌握生命科学和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前沿科学进展动态。

3.1.专业基础课

除了外语、计算机等必需的基础工具外,生物学教师最重要的公共专业基础课有以下课程:

(1)生物教育学:

生物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学教育理论和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是现代教育学理论、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学科教育中应用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生物学课程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生物学课程与教材;生物学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生物学学习;生物学教育评价;科学教育与生物学教育;生物学教师;生物教育科学研究等。

(2)生物教育心理学:

生物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与教的心理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揭示和研究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能力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研究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注意及感知规律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心理分析;动作技能及生物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动机;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设计与应用; 现代生物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心理等。

(3)生物统计学计算机应用

本课程在掌握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方法和计算机应用的前提下,重点以SPSS大型统计软件进行生物科研所需的各类数据分析和图形处理,包括描述性统计、统计推断、相关回归和计算机作图等。

主要内容包括: SPSS大型统计软件概述;生物统计学概述;数据库基础;描述性统计

处理;t-检验;X-检验;其他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综合应用等。

(4)生物科研方法

本课程系统介绍生物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类型、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要求掌握生物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结合中学生生物教学的实践,独立开展生物教学专题研究,进行生物教学专题研究和论文写作。2

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科研选题;生物科研类型和方法;生物科研设计;生物科研文献检索;生物科研的数据和图表;生物科研论文的撰写等。

(5)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

本课程系统阐述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生物学各教育环节的测量与评价,理解并掌握相应教育测评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生物学教育质量。

主要内容包括: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指标;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和实施;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结果与分析;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影响因素与心理调控等。

(6)生物学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系统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方法和作用,引述和评价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实例,并以独特的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学教学领域的应用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还介绍各类生物学案例供实践和练习。

主要内容包括:案例教学法概述;案例教学法由来;案例教学法的地位和现实意义;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生物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生物案例的撰写;生物案例课的课堂组织;生物案例教学的评价等。

3.2.实验和实践课程

(1)生物学现代教育技术

本课程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学教育领域内的实践应用研究,分别介绍计算机、网络、信息采集设备和生物学教具等在生物学教育中的有效合理使用。

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概述;生物学计算机支持教学;生物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网络应用;信息采集设备的使用;生物教具制作与应用;生物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

(2)中学生物科技活动设计和指导

本课程介绍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组织形式、活动形式、选题原则.选题类型、选题来源,城市、农村、学校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特点,研究生物科技活动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等的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生物科技活动概述;生物科技活动选题;生物科技活动组织和实施;生物科技活动评价;生物科技创新活动优秀项目评析等。

(3)中学生物实验和实验教学

本课程对生物教材中所有规定的实验,以及可补充的实验,包括个人实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进行方法比较,实践研究、效果评价等,并探讨生物实验教学的方法技巧效果和规律。

(4)生态学实验与野外调查

本课程介绍常见实验生态和野外调查的各类方法,内容包括:生理生态实验;室内模拟生态实验;模拟生态球制作;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群生态,简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分析研究;各种野外调查方法,如种群密度,分布格局,多样性调查样方法,样线法,点四分法等。

(5)细胞生物学实验

本课程结合细胞生物学内容,选择介绍与中学生物学教学有关而又有条件实现的内容,以充实和加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并提供生物学科技活动内容。

主要内容:细胞生物学概述;油镜操作与显微测量;线粒体和液泡系;叶绿体制备;细

胞化学;细胞骨架;染色体制备;细胞融合;染色体畸变等。

其它专题还有如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内容有:水体有关指标的测定,大气粉尘的收集与测定,室内空气质量分析,噪声的测定等。

如营养学实验,可运用常规简单的生化方法,分析一般食物如肉、鱼、蔬菜、水果等营养成份,为指导合理膳食提供依据。

3.3.选修专题课程

(1)环境生物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与生物、环境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生物学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因子概述;污染生物学基础;环境生态学基础;环境与人体健康;环境生物学实验等。

(2)保护生物学

本课程从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出发,阐述保护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介绍我国资源生物的概况,开发资源生物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关系,资源动植物的种类现状、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保护措施;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等。

(3)现代健康教育专题

本课程涉及人口与优生理论;营养与健康理论;环境与健康理论;艾滋病预防与性健康教育等内容,可独立选学。生命科学进展专题

本课程主要介绍生物学科在国内外现代科学领域中的最新信息、理论和高新技术发展的状况与前景。其主要内容的涵盖面广、新而且动态变化。

课程内容如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计划;人类疾病与基因工程;脑基因工程;转基因动植物及其应用;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药物;克隆技术和动物无性繁殖;生物多样性;细胞信息转导;自由基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态学;国际地圈及生物圈计划;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保护研究;分子遗传学进展;癌症研究进展;艾滋病研究进展;衰老生物学研究进展;现代生物进化论和生命起源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可以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或学术沙龙等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陆建身.2001.生物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06-524.〔2〕(美)R.J.Sternberg.1997.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2(1)22-26.

图书内容增值的若干途径 篇3

第一,按照主题和消费者需求,把图书内容整合成数据库。这对传统出版单位来说,是最大的增值途径。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图书销售不再以整册图书为单位,消费者只需购买图书中的一部分内容或者单篇文章,这就大大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另一方面,对于出版企业来说,随着数据库购买者的增多,盈利空间也随之放大。

有业内人士担心,数据库的使用和销售会影响纸质图书的销量。笔者认为,其影响程度不大。购买纸质图书的消费者主要出于两个原因,首先,消费者偏好纸质图书的质感和阅读视觉感受,并可以随身携带,而不依赖于网络技术覆盖{其次,纸质图书还具有收藏欣赏功能,这是数据库所不具备的。虽然数据库的使用会制约小部分内容查询者购买纸质图书,但数据库更多体现出内容的增值。

第二,图书内容在不同的平面媒体、数字媒体上使用。目前,我国的内容资源收费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对于出版社来说,大量图书内容可以在报纸、刊物和网络上发表,但现实情况是大量图书内容在报刊、网络上连载或摘选,仅作为宣传使用,是免费的。我国的图书版权和资源合作共享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第三,采用纸质图书与图书光盘搭配或者单机版图书CD-ROM的方式。由于纸质图书是平面呈现的,不便于检索,且大量图书内容索引,需要花费大量的制作成本。而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电子书的索引,这不仅节省生产成本,而且提供了全文检索的可能。所以这一方式成为目前中国图书内容增值的一大有效途径。

第四,与数字技术设备相结合,将成为未来最有效的图书内容增值途径。比如,把图书内容搭载到手机的阅读空间,或者是采用电子词典这种嵌入式的途径,将文字、图片、影像搭载在某一家用电子设备上。又如在教育领域中,过去的教科书是无法载有声音和图像的,但现在应用数字技术就可以实现在线授课,并实现多媒体呈现,这就大大方便更多人的学习,从而实现了纸质图书的盈利空间转移。

图书内容增值的途径,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皮书系列就是很成功的运作案例。皮书是一种资讯内容丰富、连续性强、具有特定消费需求和消费对象的出版物。早期该社进行使用者调研时发现,很多读者用抄卡片的方式统计比较皮书历年数据,部分机构在纸质图书未正式出版之前就提出购买光盘的需求。为此,2003年该社开发出以书配盘的方式进行销售,初步建立起数据库光盘(SSDB),此产品兼具PDF电子书及数据库全文检索功能。与纸质图书相比,光盘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资源。例如,《法治蓝皮书》除了具有当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外,还在光盘中收录了当年颁布的所有法律条文。此外,在数据库的系统环境下,皮书的数据资源可以逐年自动累加,这就极大方便了使用者的检索查询。虽然,图书增加光盘后价格有所上涨,但从实际销售额来看,购买图书的读者并没有减少,这就扩大了图书的利润空间。为了减少光盘资源的浪费,今年该社进一步改进数据库光盘的使用方式,通过图书内容密码卡的形式让使用者在线获取图书内容。考虑到皮书内容的连续性和潜在资源空间,进一步将图书内容整合成系统数据库,从而实现内容资源增值的进一步放大。皮书数据库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经历了从2007年起筹建数据库,2008年完成B2C的个人消费版数据库,2009年实现在线数据库的建立并在全国进行推广销售。从这个案例中,笔者认为其内容增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实现了皮书内容的进—步丰富。过去因为考虑纸质图书的出版成本,很多内容资源被割舍,而数字图书成本的大大降低,实现了内容的最大化利用。二是就使用对象而言,图书可以根据特定消费对象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强、系统连续性完善的数据整理,从而方便使用者查询和检索。

总之,应用数字出版技术实现内容资源的整合,对于图书出版商来说,是放大了图书的内容空间;对于消费者来说,则为他们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为定制服务创造了可能。但若要真正实现这一内容增值,还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消费观念上来说,我国消费者还存在免费获取信息的观念。在知识信息时代,虽然大量公共信息可以免费获取,但部分专业信息则是需要有偿支付的。同时,社会舆论和相关法律制度还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推动这一趋势的良性发展。

第二,从经营发展模式来说,出版业需要进一步寻求各种内容增值的商业模式。如果未能找到适合自身定位的增值途径,内容资源的增值是很难得以实现的。

第三,从技术上来说,技术手段还应进一步更新完善。例如,手持移动设备、无线覆盖技术的覆盖面等。

第四,从出版商来说,企业在认识内容增值的重要性后,要根据自身图书内容特点,准确定位消费者需求,做好产品的定制服务,从而实现内容增值的最大化。

内容和途径 篇4

一、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 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 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 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 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 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 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 创造条件, 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 引导学生亲手操作, 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 它是初

用数学的快乐, 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目的。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 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 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时, 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 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从这个角度讲,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 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 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 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

神遭遇, 对文本意义进行再一次的创造, 这样文本进入学生心灵, 学生融入的思路, 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 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心理素质的教育教学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 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 我们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 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 努力实践, 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 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特别是散文、诗歌, 语言都具有节奏

节能的技术途径有哪些主要内容 篇5

建筑能耗即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其中,以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建筑总能耗的50%~70%。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能耗日益增长。1999年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已达到20%~25%。而在西方国家,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0%~40%。所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建筑能耗必将进一步增加。建筑能耗在我国增长空间很大,是我国今后能源消耗的一个主要增长点。1999年,美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6%,其中的建筑能耗已经接近于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因为我国的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5倍左右,设想如果我国的人均建筑能耗水平达到目前美国的人均水平,那么我国的建筑能耗将占当前全世界总能耗的40%。这种情况是难以想象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建筑室内环境舒适程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节能究竟如何办呢?但建筑节能不能以牺牲人的舒适和健康为代价,否则节能便失去了意义。所谓的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因此,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家节能规划目标、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符合全球发展趋势。其解决途径只有两种:一方面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建材等途径降低建筑能耗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提高能耗系统的效率,从而降低终端能源使用量。

l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及动态

经粗略估算,采取周密、有效的建筑技术措施可以降低2/3~3/4的建筑能耗。因此,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在满足室内环境舒适、卫生、健康的条件下,采取合理有效的建筑节能技术,有利于实现建筑节能和环保共进的目标。日本最近提出“建筑的节能与环境共存设计”的概念便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一般来说,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为:尽量减少建筑内能源总需求量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新能源,从而减少使用在建筑领域内易引起环境污染的能源。

1.1减少建筑内的能源总需求量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空调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5%。目前,我国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用能量近期增长速度己明显高于能量生产的增长速度,因此,减少建筑的冷、热及照明能耗是降低建筑能耗总量的重要内容,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1.1.1建筑规划与设计

面对全球能源环境问题,不少全新的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如低能耗建筑、零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等,它们本质上都要求建筑师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坚持与能源分析专家、环境专家、设备师和结构师紧密配合。在建筑规划和设计时,根据大范围的气候条件影响,针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气候特征,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如外界气流、雨水、湖泊和绿化、地形等)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以尽量减少对建筑设备的依赖。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合理选择建筑的地址、采取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主要方法为: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水面、假山、围墙);合理设计建筑形体(包括建筑整体体量和建筑朝向的确定),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合理的建筑形体设计是充分利用建筑室外微环境来改善建筑室内微环境的关

键部分,主要通过建筑各部件的结构构造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得以实现。同时,可借助相关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如运用天正建筑(Ⅱ)中建筑阴影模拟,辅助设计建筑朝向和居住小区的道路、绿化、室外消闲空间及利用CFD软件,如:PHOENICS,Fluent等,分析室内外空气流动是否通畅。

1.1.2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结构组成部件(屋顶、墙、地基、隔热材料、密封材料、门和窗、遮阳设施)的设计对建筑能耗、环境性能、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所处的视觉和热舒适环境有根本的影响。一般增大围护结构的费用仅为总投资的3%~6%,而节能却可达20%~40%。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首先,提高围护结构各组成部件的热工性能,一般通过改变其组成材料的热工性能实行,如欧盟新研制的热二极管墙体(低费用的薄片热二极管只允许单方向的传热,可以产生隔热效果)和热工性能随季节动态变化的玻璃。然后,根据当地的气候、建筑的地理位置和朝向,以建筑能耗软件DOE-2.0的计算结果为指导,选择围护结构组合优化设计方法。最后,评估围护结构各部件与组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以确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围护结构。

1.1.3提高终端用户用能效率

高能效的采暖、空调系统与上述削减室内冷热负荷的措施并行,才能真正地减少采暖、空调能耗。首先,根据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设计高能效的暖通空调设备系统,例如:热泵系统、蓄能系统和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等。然后,在使用中采用能源管理和监控系统监督和调控室内的舒适度、室内空气品质和能耗情况。如欧洲国家通过传感器测量周边环境的温、湿度和日照强度,然后基于建筑动态模型预测采暖和空调负荷,控制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在其他的家电产品和办公设备方面,应尽量使用节能认证的产品。如美国一般鼓励采用“能源之星”的产品,而澳大利亚对耗能大的家电产品实施最低能效标准(MEPS)。

1.1.4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

从一次能源转换到建筑设备系统使用的终端能源的过程中,能源损失很大。因此,应从全过程(包括开采、处理、输送、储存、分配和终端利用)进行评价,才能全面反映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建筑中的能耗设备,如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等应选用能源效率高的能源供应。例如,作为燃料,天然气比电能的总能源效率更高。采用第二代能源系统,可充分利用不同品位热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热电联产(CHP)、冷热电联产(CCHP)。

1.2利用新能源

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新能源的利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能源通常指非常规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人们对各种太阳能利用方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逐步明确了发展方向,使太阳能初步得到一些利用,如:①作为太阳能利用中的重要项目,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较为成熟,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投资兴建了一批试验性太阳能热发电站,以后可望实现太阳能热发电商业化;②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国外己建成不少光伏电站和“太阳屋顶”示范工程,将促进并网发电系统快速发展;③目前,全世

界已有数万台光伏水泵在各地运行;④太阳热水器技术比较成熟,已具备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仍需进一步地完善太阳热水器的功能,并加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建设;⑤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因构造简单、造价低,已经得到较广泛应用,其设计技术已相对较为成熟,已有可供参考的设计手册;⑥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出现较早,目前已应用在大型空调领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目前处于样机研制和实验研究阶段;⑦太阳能干燥和太阳灶已得到一定的推广应用。但从总体而言,目前太阳能利用的规模还不大,技术尚不完善,商品化程度也较低,仍需要继续深入广泛地研究。在利用地热能时,一方面可利用高温地热能发电或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热水供应;另一方面可借助地源热泵和地道风系统利用低温地热能。风能发电较适用于多风海岸线山区和易引起强风的高层建筑,在英国和香港已有成功的工程实例,但在建筑领域,较为常见的风能利用形式是自然通风方式。

2建筑节能新技术

理想的节能建筑应在最少的能量消耗下满足以下三点,一是能够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控制接收或阻止太阳辐射;二是能够在不同季节保持室内的舒适性;三是能够使室内实现必要的通风换气。目前,建筑节能的途径主要包括: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在这三个方面,高新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建筑节能也采用一些传统技术,但这些传统技术是在先进的试验论证和科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中。

2.1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为了维持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在寒冷的季节需要取暖以提高室内的温度,在炎热的季节需要制冷以降低室内的温度,干燥时需要加湿,潮湿时需要抽湿,而这些往往都需要消耗能源才能实现。从节能的角度讲,应提高供暖(制冷)系统的效率,它包括设备本身的效率、管网传送的效率、用户端的计量以及室内环境的控制装置的效率等。这些都要求相应的行业在设计、安装、运行质量、节能系统调节、设备材料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采用高新技术。如目前在供暖系统节能方面就有三种新技术:①利用计算机、平衡阀及其专用智能仪表对管网流量进行合理分配,既改善了供暖质量,又节约了能源;②在用户散热器上安设热量分配表和温度调节阀,用户可根据需要消耗和控制热能,以达到舒适和节能的双重效果;③采用新型的保温材料包敷送暖管道,以减少管道的热损失。近年来低温地板辐射技术己被证明节能效果比较好,它是采用交联聚乙烯(PEX)管作为通水管,用特殊方式双向循环盘于地面层内,冬天向管内供低温热水(地热、太阳能或各种低温余热提供);夏天输入冷水可降低地表温度(目前国内只用于供暖);该技术与对流散热为主的散热器相比,具有室内温度分布均匀,舒适、节能、易计量、维护方便等优点。

2.2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

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主要来自三部分:①外墙;②门窗;③屋顶。这三部分的节能技术是各国建筑界都非常关注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开发高效、经济的保温、隔热材料和切实可行的构造技术,以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密闭性能。

2.2.1外墙节能技术

就墙体节能而言,传统的用重质单一材料增加墙体厚度来达到保温的作法已不能适应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而复合墙体越来越成为墙体的主流。复合墙体一般用块体材料或钢筋混凝土作为承重结构,与保温隔热材料复合,或在框架结构中用薄壁材料加以保温、隔热材料作为墙体。目前建筑用保温、隔热材料主要有岩棉、矿渣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加气混凝土及胶粉聚苯颗粒浆料等。这些材料的生产、制作都需要采用特殊的工艺、特殊的设备,而不是传统技术所能及的。值得一提的是胶粉聚苯颗粒浆料,它是将胶粉料和聚苯颗粒轻骨料加水搅拌成浆料,抹于墙体外表面,形成无空腔保温层。聚苯颗粒骨料是采用回收的废聚苯板经粉碎制成,而胶粉料掺有大量的粉煤灰,这是一种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

2.2.2门窗节能技术

门窗具有采光、通风和围护的作用,还在建筑艺术处理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门窗又是最容易造成能量损失的部位。为了增大采光通风面积或表现现代建筑的性格特征,建筑物的门窗面积越来越大,更有全玻璃的幕墙建筑。这就对外维护结构的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门窗的节能处理主要是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门窗的密闭性能。从门窗材料来看,近些年出现了铝合金断热型材、铝木复合型材、钢塑整体挤出型材、塑木复合型材以及UPVC塑料型材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节能产品。其中使用较广的是UPVC塑料型材,它所使用的原料是高分子材料--硬质聚氯乙烯。它不仅生产过程中能耗少、无污染,而且材料导热系数小,多腔体结构密封性好,因而保温隔热性能好。UPVC塑料门窗在欧洲各国已经采用多年,在德国塑料门窗已经占了50%。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塑料门窗用量不断增大,正逐渐取代钢、铝合金等能耗大的材料。为了解决大面积玻璃造成能量损失过大的问题,人们运用了高新技术,将普通玻璃加工成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智能玻璃能感知外界光的变化并做出反应,它有两类,一类是光致变色玻璃,在光照射时,玻璃会感光变暗,光线不易透过;停止光照射时,玻璃复明,光线可以透过。在太阳光强烈时,可以阻隔太阳辐射热;天阴时,玻璃变亮,太阳光又能进入室内。另一类是电致变色玻璃,在两片玻璃上镀有导电膜及变色物质,通过调节电压,促使变色物质变色,调整射入的太阳光(但因其生产成本高,现在还不能实际使用),这些玻璃都有很好的节能效果。

2.2.3屋顶节能技术

屋顶的保温、隔热是围护结构节能的重点之一。在寒冷的地区屋顶设保温层,以阻止室内热量散失;在炎热的地区屋顶设置隔热降温层以阻止太阳的辐射热传至室内;而在冬冷夏热地区(黄河至长江流域),建筑节能则要冬、夏兼顾。保温常用的技术措施是在屋顶防水层下设置导热系数小的轻质材料用作保温,如膨胀珍珠岩、玻璃棉等(此为正铺法);也可在屋面防水层以上设置聚苯乙烯泡沫(此为倒铺法)。在英国有另外一种保温层做法是,采用回收废纸制成纸纤维,这种纸纤维生产能耗极小,保温性能优良,纸纤维经过硼砂阻燃处理,也能防火。施工时,先将屋顶的钉层夹层,再将纸纤维喷吹入内,形成保温层。屋顶隔热降温的方法有:架空通风、屋顶蓄水或定时喷水、屋顶绿化等。以上做法都能不同程度地满足屋顶节能的要求,但目前最受推崇的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

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2.3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

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降低这部分能耗将对节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一些成功的技术措施很有借鉴价值,如英国建筑研究院(英文缩写:BRE)的节能办公楼便是一例。办公楼在建筑围护方面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控制系统,建筑内部采用通透式夹层,以便于自然通风;通过建筑物背面的格子窗进风,建筑物正面顶部墙上的格子窗排风,形成贯穿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办公楼使用的是高效能冷热锅炉和常规锅炉,两种锅炉由计算机系统控制交替使用。通过埋置于地板内的采暖和制冷管道系统调节室温。该建筑还采用了地板下输入冷水通过散热器制冷的技术,通过在车库下面的深井用水泵从地下抽取冷水进入散热器,再由建筑物旁的另一回水井回灌。为了减少人工照明,办公楼采用了全方位组合型采光、照明系统,由建筑管理系统控制;每一单元都有日光,使用者和管理者通过检测器对系统遥控;在100座的演讲大厅,设置有两种形式的照明系统,允许有0%~100%的亮度,采用节能型管型荧光灯和白炽灯,使每个观众都能享有同样良好的视觉效果和适宜的温度。

2.4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在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人类还在寻求开发利用新能源以适应人口增加和能源枯竭的现实,这是历史赋予现代人的使命,而新能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必定要以高科技为依托。如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力、地热及其他可再生的自然界能源,必须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并且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以达到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能源。如人们在建筑上不仅能利用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热水器还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且将光电产品与建筑构件合为一体,如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使耗能变成产能。

3建筑节能新材料的开发

3.1外墙保温及饰面系统(EIFS)

该系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最后一次能源危机时期出现的,最先应用于商业建筑,随后开始了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今天,EIFS系统在商业建筑外墙使用中占17.0%,在民用建筑外墙使用中占3.5%,并且在民用建筑中的使用正以每年17.0%~18.0%的速度增长。此系统是多层复合的外墙保温系统,在民用建筑和商业建筑中都可以应用。ELFS系统包括以下几部分:主体部分是由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成的保温板,一般是30~120mm厚,该部分以合成黏结剂或机械方式固定于建筑外墙;中间部分是持久的、防水的聚合物砂浆基层,此基层主要用于保温板上,以玻璃纤维网来增强并传达外力的作用;最外面部分是美观持久的表面覆盖层。为了防褪色、防裂,覆盖层材料一般采用丙烯酸共聚物涂料技术,此种涂料有多种颜色和质地可以选用,具有很强的耐久性和耐腐蚀能力。

3.2建筑保温绝热板系统(SIPS)

此材料可用于民用建筑和商业建筑,是高性能的墙体、楼板和屋面材料。板材的中间是聚苯乙烯泡沫或聚亚氨脂泡沫夹心层,一般120~240mm厚,两面根据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平板面层,例如,在房屋建筑中两面可以采用工程化的胶合板类木制产品。用此材料建成的建筑具有强度高、保温效果好、造价低、施工简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特点。SIPS一般1.2m宽,最大可以做到8m长,尺寸成系列化,很多工厂还可以根据工程需要按照实际尺寸定制,成套供应,承建商只需在工地现场进行组装即可,真正实现了住宅生产的产业化。

3.3隔热水泥模板外墙系统(ICFS)

该产品是一种绝缘模板系统,主要由循环利用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水泥类的胶凝材料制成模板,用于现场浇筑混凝土墙或基础。施工时在模板内部水平或垂直配筋,墙体建成后,该绝缘模板将作为永久墙体的一部分,形成在墙体外部和内部同时保温绝热的混凝土墙体。混凝土墙面外包的模板材料满足了建筑外墙所需的保温、隔声、防火等要求。

4结论

目前,我国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而且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如果听任这种高耗能建筑持续发展下去,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此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不被迫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这将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在建筑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够大大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

建筑节能是一项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节能技术涉及了建筑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仿生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等,也涉及设计、施工、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部门,是一项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为了达到有效的建筑节能只靠建筑师是根本不够的,还需要其他行业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节能产品,如节能型电梯、节能型空调、节能型灯具等,并开发出新的能源利用技术,使建筑逐渐实现低能耗、零能耗。

拓展幼儿教育主题内容的有效途径 篇6

一、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关注、帮助幼儿去探索、去实践,从而找到发展幼儿能力的切入点

秋天到了,草地上的昆虫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教师由此在“秋天”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开展观察比较、制作标本、区分益虫害虫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幼儿有关昆虫方面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如:一年一度的杨梅节就要到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来,各种宣传广告铺天盖地,孩子们也因此而兴奋不已,每天都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议论着。在两周的时间里,孩子们在和同伴、父母、老师的共同参与中了解了家乡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家乡的特产和美味小吃等。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户外活动时间,有孩子在走廊上拣到了一个塑料袋,跑过来告诉我:“老师,谁的塑料袋乱扔。”是呀,保护环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况且塑料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对塑料袋的处理和利用是生活中一个实实在在有意义的问题。

教师马上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从“绿色家园”主题中派生出“漫话塑料袋”这个主题内容,引导幼儿从“走近塑料袋→可怕的塑料袋→少用塑料袋→妙用塑料袋”这几个有机递进的层次,让幼儿在全面了解塑料袋的基础上,深刻感知塑料袋带来的环境污染,从而去探究、尝试解决减少污染的方法。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发现一个原本干净的玩具落满了尘土,泄了气的皮球不管怎样拍不见离地。教师也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清理玩具、给皮球打气。

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

要强调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以当地社区文化历史场所和社会生活作为教育资源,让幼儿从身边的生活中体验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此,我们经常利用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身边的本土资源,来丰富幼儿园的主题内容。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真实的小河、石头、泥沙、田野、山坡、庄稼、树木、竹林。农村的孩子整天与自家的鸡、狗、猪一起游玩,出门可见一望无际的田野,到处是幼儿熟悉的庄稼:长长的丝瓜、红红的杨梅、黄澄澄的桔子、沉甸甸的稻谷……我们何必要放弃这现成的教育资源,而拼命地去模仿大城市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替代物呢?所以,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天然资源,确保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内容的拓展。如:我们在生成的主题“有用的麦秆”系列活动中,不仅带幼儿来到田野观察小麦、捡麦穗、拾麦秆,还利用麦秆让幼儿自由尝试并创造出麦秆的多种玩法,像做哨子、编辫子、吹豆子、拼图画等。

在“有用的稻草”系列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做稻草人,搓稻草绳,利用稻草绳玩跳绳、抓尾巴等游戏。在“好玩的石头”这一主题中,有的教师还组织幼儿给取小溪边的鹅卵石当乐器敲节奏或作投掷的工具往山下投远、投准,把捡来的石头作为民间游戏“抓石子”、“造房子”的主要玩具。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到了城市孩子感受不到的乐趣,获得了城市孩子所没有的知识经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也走向了“以目标的发展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的实践性”为特征的多元、开放的改革之路,幼儿不再是课程的受体,而是课程的主体。所以,我们在选择和拓展主题时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预设的主题活动教师要考虑得较为周密,活动组织的计划性、针对性較强,按预设内容有条不紊地落实目标。生成的主题活动,教师应较好地尊重幼儿的意愿,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同时,生成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孩子,幼儿学习兴趣高,能多方面多渠道获取生成活动的相关内容,积极专注地投入到生成活动探索之中。因此,教师不能因预先的主题设计而限定幼儿,而是在交互主体的互动中,根据教育情境和生成,不断调整预设活动。由于生成活动创造空间余地很大,强调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的弹性计划,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水平要求很高。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灵活而有弹性的计划,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说的主题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所以,我们要从本地、本园的课程实际出发,对预设和生成的主题活动作适宜性分析,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选择和拓展主题,并将预设和生成的主题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孩子因受年龄的限制,常常会有成人意想不到的念头与离奇的行为,他们的兴趣点也是五彩缤纷的。如:走进恐龙世界、幻想太空、想象奥特曼、变成怪兽、武功飞侠等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兴趣点或有价值或需要摈弃,或现实或想象而不可及,或有很强的时代感或缺乏生命力。为达到课程的目的及社会对幼儿的发展要求,主题内容的选择与拓展要有意义,要有实现的可能性,还要具有发展的价值。

内容和途径 篇7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收获的重要思想成果是:空前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强国在中国宏观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文化建设的持续走强直接取决于“汉语软实力”的提升,因此,母语教育所要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是:促进语用范式从消极向积极的深度转型。我们认为母语教育的突围之路在于从言语接受走向言语表达,即母语教育要将目标确立为: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学生的表达习惯、优化学生的表达品质、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享受心灵的表达快乐。然而当前的语文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本本主义的泛滥、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师和学生语用素养的普遍缺失……这些负面现象直接限制了生命应然的积极语用。

潘涌教授主持的这次讨论课,系浙江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的一次公开课。这次教学共同体的主要参与成员有多年教龄的语文教育专业硕士倪丽霞、钟方圆、吴本乾、郑朵朵和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留学研究生罗马克。听者有: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语文教育学硕士生、教师教育学院和人文学院部分本科生等。

课堂实录:(课例实录略有删减)

一、母语教材及其使用情况

潘涌教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次探讨积极语用教育观理论来源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再来对话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即教法这两方面。

倪丽霞:语文这门学科在所有科目中,处在一个很尴尬、边缘化的境地。在初中四门主课中,比较重视的是英语、科学和数学。所以不要奢望学生会做课外语文作业。在农村中学,除了语文教科书外,几乎没有任何课外读物。学生们除了语文教科书,就是语文词语手册和配套的语文作业本,仅此而已。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现象:在教科书发下来的第一天,学生出于新鲜感、好奇心,最先翻的就是语文书。但等到真正上课的时候,学生对课文就会产生一种厌倦情绪。为了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使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依然充满期待,我必须想办法多补充些课外知识,如给学生放影视资料等。

潘涌教授:丽霞同学谈到的教科书情况,简单地说教科书就是语文教学的主宰。

钟方圆:我从高一带到高三,感触还是挺深刻的。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浙江省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一般是苏教版,从必修一到必修五。高一上学期学必修一、必修二,下学期学必修三、必修四.高二上学期学必修五,剩下来就学选修。选修的具体内容,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而定。就我而言,分别是《语言文字运用》《<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我所在的学校,分别考本科和考专科。我带的是考专科的学生,其他的选修内容就不学了。本科班的学生还要学《古诗词鉴赏》。总的来说,这些教科书很快就能学完。到了高二下学期,我们就开始接触高考试卷。所以,在我看来,高中的教科书是没用的。而试卷、题库却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教科书”的角色。

比如讲拼音专题,发下好几张试卷,连着好几天都讲拼音。完全按照高考的题型来练习,一个专题接一个专题,到最后就做综合试卷。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教科书是不会也不可能教学生怎么做题的。特别是到高三后半学期,这种体会非常深刻。因为高考试卷里面是不会出现教科书中的内容。高考考的是方法。方法是需要教师自己提炼的,教科书上是学不到的。所以我觉得教考脱离得太严重了。

潘涌教授:过去出题目是从课文里面按一定的比例出的,现在难道一点都没有了吗?

倪丽霞:中考只有三个题型可以把握,涉及字音、字形、字义。

钟方圆:高考就不是这样,就算你把整个成语词典看熟,高考的成语题你可能还是错的。在高考阅读题中,比如情节分析题,哪些情节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这些在教科书里面是没有教的。所以,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语用水平。教师平时在教书上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用规范的语言来统一学生答题的术语、答题的规范。一堂课、一学期、一学年不断地去强化。以后学生再碰到类似题目,就会自然回忆起老师上课时说的规训语言,就自然地学会答题的套路了。这些都是靠教师的语用去引导的,而不是以教科书去教。

潘涌教授:高考题目与课文分离,它的本意是倡导语文教育不完全拘泥于课本,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方圆同学说的那种现象呢?据我所知,教研员、学校教务处对教科书、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是有严格监管的。

钟方圆:对,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写教学计划。从开学的第一堂课到考试前的最后一堂课,都要全部制订出来放到教务处。他们随时都会抽查。

倪丽霞:是的,这一点很痛苦。现在提倡集体备课,不能自己随心所欲地上,我们要保持一样的教学进度,快了要等,慢了要赶。

潘涌教授:教务监管系统从年级备课组、大教研组、校教导处、上级教研室都是把关很牢。教研室在中国分县、市、省三级,对学校和教师的教研工作进行业务监管,主要用来规范学校和教师,包括教科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等方面。中国采用三级教研室制度,这是中国特有的教研组织制度。请罗马克同学讲讲意大利的母语教科书使用情况。

罗马克:我感觉中国和意大利的差距非常大。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为了考试。意大利不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意大利语课几乎占到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一。意大利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分析语法结构知识,也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际功能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培养对现实生活思考和评判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灵活表达的能力。

潘涌教授:你们有没有统一的教科书?

罗马克:没有。每个学校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教科书。每个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教科书。除了教科书以外,我们还大量采用课外阅读、教学录像、教学电影、课外活动等教学手段和方式。

潘涌教授:世界各国,除了中国,都没有这种情况:举国上下、城市农村、大江南北、东部西部全部都是用一本教科书(现在虽有多个版本,但其编排体例、入选文本皆大同小异,实为一个版本),而且是一个进度、一种教法、一种评价,这是典型的本本主义——一本教科书统治课堂。

罗马克: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国家小学和初中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潘涌教授:是为了掌握母语而学习。所以大家要清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外之间母语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教科书而言,我们是本本主义,把教科书当做圣经一样,同一进度、同一内容、同一考试、同一评价。教师自己的自由空间没有了,或者说非常有限。而他们意大利没有统一的教科书,他们可以自己选,这样每个教学主体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能够使自己的主体精神、创造精神释放出来。

吴本乾: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发言,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对教科书这么悲观失望。因为经过八次课改,教科书的编写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首先,教科书越来越远离意识形态的钳制,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比如我小时候学的一些“红色经典”课文现在已经删除了,而增加了一些洋溢时代气息的新文本。其次,就是版本多元化。据我所知,现在起码有八个版本,比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鲁教版等等。教师选择的余地变得越来越宽,教师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了。

潘涌教授:大家注意,他提出了一些乐观的评价。但在中国,教科书不是由教师自己选择的。

吴本乾:一种合理的语文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教科书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评价系统。任何一种教学,都应该有评价方式。只要评价方式足够科学,也是可以接受的。只不过为了考而考,为了考得更好而教的话,这样可能是一个导向性的错误。此外,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取决于教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比如对于同样一个文本,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他们思考的角度、教学的过程和想要达成的目标都不太一样。这对教师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就我来看,现在的语文教育比以前有了不少的进步。可能我们太着急了,太希望语文教育变好了。不过,有了这些批判反思后,相信语文教育会有更好的发展。

潘涌教授:吴本乾同学用他的经验告诉大家,教科书在改进。而且时间越长体会越深。以前只有一本,就是国定本。现在是一纲多本,国家有一个课标,然后由各个出版社及相关机构通过申报→立项的形式而编撰教科书。教材开发市场也在放宽、在开放。

从四位同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第一,从总体上说,我们的教科书还拘泥于本本主义。以前是国定,现在是省定。然而,比本本更可怕的是教参。本来每个教师对课文对教科书的使用、进度、取舍、精华的提炼等等有一定的周旋的余地、弹性的空间。但是现在还有教学参考书,还有教研系统的规范化指导、监管,导致教师个体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他的个人发挥、个人创造的空间非常有限。所以,走进语文课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在教学的内容、形式、进度上都几乎是大同小异,快了要等,慢了要赶。而意大利没有统一的教本,就谈不上你等我、我等你。包括香港也是这样,采用资源包,教科书都是选择使用。社区不一样、学校不一样、班级不一样、教师自己不一样,他们的课堂教学就是不一样、不雷同,甚至千差万别、个性灿烂。选择空间很大。

“教参+教科书”导致教师个体创造空间极其有限,尤其是很多老教师,他们不愿意备课,甚至很多教师认为最好一本教科书教终身,教三十年、五十年。他们存在着一种懒汉思想,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培养懒汉的旧观念:教师是在执行课程指令,教师知道了课程指令后再也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走自己的教学之路。这是在指令型课程范式中,语文教师养成的一种教学惰性。由此生发开去,我现在开始怀疑:如果像国外那样采用资源包,教师能不能胜任,有没有与之相称的语用素养。

积极语用教育观主张:语文教师不仅要用活教科书、开发课程资源,而且,教师本身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语用榜样,教师今日语用之修炼就是学生明日语用之造化。

二、母语课堂教学

潘涌教授:跟教科书密切相关的,是课堂的教学。中国的语文教师课堂上到底是怎么教的,这种教法能不能使学生热爱母语,能不能使他们养成优质的母语语用能力,这是要考虑的。

吴本乾: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一种量化的方式去衡量。但语文学科不是一个特别适合量化的学科。如果每一节课都去量化,每个细节都量化,不适合人文学科的评价。

倪丽霞:带了三年初中,我自己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就是分基础性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拓展。学基础知识时,我不讲生字词,而是在课前五分钟就直接听写。给学生压力,让他们自己去记。教学方法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老教师授课偏向于口口相传,而我会采用多媒体、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尽量会让学生觉得有新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潘涌教授:关于语文教学该怎么教,我心中有一个设想。因为我明白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刚才丽霞同学讲的,注重基础知识、强制性记忆,拓展课外阅读、突破课文“以本为本”的小圈子。前者属于输入性,后者属于输出性。

钟方圆:关于课堂教学,因为我是新教师,所以更多地参考教学用书。我们教师手头都有一本《教学参考》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通常有两个教案,我一般会拿来参考。因为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以及要落实的知识点。然后再去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相互参考、整合一下。

据我了解,一般会有两种语文教师:一种追求知识上的标准、知识上的统一规范;一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及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如果问我们喜欢哪一种老师,答案肯定是后者。但是,从应试的功利立场来看,前者更好。因为前者比较注重应试知识的规范。这是两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

潘涌教授:你觉得现在在语文教学方面,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钟方圆:可能就是您刚才说的教学惰性。一般学校有这种默认的规矩:新教师一定要写详案,而老教师,简案就够了。很多老教师基本不备课,他们就是完全凭着自己的记忆力,或者是一贯的教学模式、经验来上课。

潘涌教授: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他的母语素养很高、很深厚,其实不备课也无妨。罗马克,你们意大利的母语教师,教学上主要采用什么方法?

罗马克:一般来看,教师是根据一个班级的兴趣爱好来教。开学初,他会选择教科书。具体的内容,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会根据教学情境做出灵活处理。有时,教科书比较难,教师就会改。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阅读。我们也经常听写,那是为了掌握母语、表达母语。具体教法也是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个人水平而定的。到了初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会高一点。对于部分优秀的学生,教师会在了解他们的水平后提出相应的要求。但是,总的来说,我们似乎比较轻松自在,没有太多压力。

倪丽霞:你们有升学压力吗?

罗马克:我们的考试很简单,大家一般都能通过。因为都能升学,没有竞争。我们小学五年,上完后有一个考试。这个考试有意大利语、历史、地理、口语考试。在小学,是一个学年进行一次测试,这个考试没有压力,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初中的毕业考试,相对来说压力大一点。在升高中之前,我们每门课的教师要会合在一起,逐一给学生口试。

郑朵朵:据我所知,口试是意大利中学和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考试形式,这也使得大多数意大利人从小就培养了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我还了解到:意大利小学、中学、高中的母语教育都非常重视联系实践活动,这是意大利教育的历史经验和特色之一。

罗马克:是的。教师经常会带着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比如去农场体验生活、参观博物馆、甚至有时中学生还会跨出国门去旅行考察。对我们来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

吴本乾:你们也是六三三学制吗?

罗马克:我们六岁开始上学,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五年,大学三年,研究生两年。

(众人议论纷纷)

潘涌教授:刚才罗马克回答问题的时候,看他的表情,推测他心里一定感到回答我的问题有些困难。他之所以觉得困难是因为:在中国,教师用的方法是什么、共同问题是什么,都可以用一个共性的尺度去衡量。而他们意大利,教师、教科书都不一样,他很难用一个共同的东西、公共的东西来概括和提炼。

刚才听他们介绍,可以发现我们教师的空间非常小。我以前有个观点:课程改革就是解放教与学的创造力。教师没有教的个性、活力,学生没有学的个性、活力,就不可能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不可能迸发出教与学的创造力。

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让农民可以独自承包土地,改变了人民公社一切归集体所有的情况,从而释放了农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的课程改革也一样。课程改革要给教与学双方一个很开放的空间。教,要符合教师的个性;学,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教师不能再扮演一个执行教学指令的人,学生也不能扮演一个执行学习指令的人。如果人人都是执行,那么教师就异化为“被教”,学生异化为“被学”。这样一来,课堂没有活力,没有生气,只会死气沉沉。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提出:要让课堂释放生命的活力。这是一个很朴素的真理:课改就是解放创造力!

郑朵朵:我也举个例子,帮助说明上述观点。江苏无锡有一个华西村,每个农民都有一套别墅,还有几百万元的存款。同样是农民,为什么他们可以富到这样的程度?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华西村建立了一个释放每一个人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机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里有一个相同的道理:要解放人的创造力,都有赖于一个好的体制——评价体制和管理体制。

每个生命都是一种金矿,里面有无穷的资源。你压抑他,这个金矿就在昏睡中埋没了;你鼓励他,他自己会把金矿开发出来,叫做释放潜能。所以,好的教学制度非常重要。

潘涌教授:在母语课堂上,用积极语用教育观来关照,我以为,首先目标要明确。目标实际上就三个字——表达力!为了培养表达力,必须培养理解力、鉴赏力、分析力(思考力)。在教学组织上,我们提倡小班化教学,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交流、表达的契机;在教学艺术上,我们提倡留白,即时间留白、思维留白。时间留白,即把课堂的主要时间留给同学们阅读、思考、交流、探讨;思维留白,即减少指示性话语的使用、避免不恰当的价值干预。

课堂教学之所以提倡留白,是因为在传统的指令型课程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普遍泛滥。由此造成了学生语用时间的缺失,学生内部思考、外在表达能力的缺失。刚才,方圆同学讲到评述的时候有一个套话:通过什么歌颂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套话。这套话是教师长期从上到下灌输的结果。

倪丽霞:我们也很矛盾。比如做题目时,不得不让学生像学数学一样用公式去套。

潘涌教授:所以你们是“被教学”;学生是“被思维”、“被学习”。我们不要去填补它,应该留一些空白给他们。鼓励学生在与特定的学习内容相遭遇中,在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在与同伴交流中,在一个特定的教育语境中,逐渐地、自主化地生成自己的思维,包括他对事物的判断、选择、评价。

我曾看过一位著名语文老师上契诃夫的《变色龙》。首先,他介绍契诃夫的伟大,《变色龙》思想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介绍之后,请同学们通读课文,从人物语言、表情、外部动作等几个方面来看小说是如何描写沙皇走狗奥楚蔑洛夫言语行为的几次变化的。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做总结并引导学生,最后大家讨论、归纳,印证教师的预设结论:虽然,奥楚蔑洛夫外表的言语行为在变,但是他丑陋的本性并没有一丝变化,外在的“变”与内在的“不变”形成强烈对比,这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契诃夫的一种辛辣嘲讽。那么,这堂课真是可供示范的好课吗?如果不是,问题又表现在哪里呢?

郑朵朵: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是教师提出的。但在提问的时候,他已经过早地给人物做了定性,把他锁定在一个预设的固定角色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异化为理解和接受教师的这种“预设”。

潘涌教授:说得很好。如果是我,会换一种教法: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共同品味这位俄罗斯语言大师的原生态作品,就像去看俄罗斯的风景一样,欣赏他所勾勒的这个人物故事。读了以后,请学生谈谈各自对小说中的主角奥楚蔑洛夫的情感评价。(说明:盲人摸象、各有所得——只要你不预设结论,不给学生明确的提示,每个人肯定会有自己的体验与评价)即会出现刚才这种说法: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去蔑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丑恶形象,用嘲笑的心态去刻画奥楚蔑洛夫这条沙皇高层统治者的走狗;但也有可能出现另外的甚至相反的阅读体验——比如有同学会觉得这个奥楚蔑洛夫警官很可怜。因为老百姓可以讲真话,而这个警官却要当着老百姓的面,压抑自己的正常人性,不断否定自己、撕裂自己的人格。与其说作者是在展示一个小警官丑陋阴暗的一面,还不如说以悲悯的眼光在审视小公务员的悲剧命运!这是一个初读令人喷饭、深思催人沉重的悲剧人物。最后,作家引导我们的目光掠过奥楚蔑洛夫的表象去探究悲剧后面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引发对沙皇专制制度的质疑和批判。相比之下,传统嘲笑性阅读教学,无疑是受庸俗社会学思想影响而显得肤浅。

也许学生的语言不会这么丰富,但是他会用这种值得同情的倾向性话语表现出来。这使我们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洞开了另一扇思想之窗。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死胡同,后者在教学论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那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世界。母语教育千教万教,是教会人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这个就叫做思维留白。从思维的留白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开放,从而养成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的能力。如果长期坚持这种教学,那么两种不同课堂走出来的学生,将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人格模型。大家设想一下,会出现哪两种人?

钟方圆:前者是一味接受、丧失自我的人;后者是顶天立地、独立思考的现代公民。

郑朵朵:前者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思考,他是“被思考”!可能他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他是在教师的诱骗下去“被思考”——葡匐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上,亦步亦趋跌入美丽的思维陷阱。而后者,可能会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人。这种人格素养恰恰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

潘涌教授: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上过一堂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个故事讲的是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潜伏、纹丝不动、被活活烧死的英雄故事。课上,窦桂梅老师没有限制在预设的教学框架内,她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提问。于是,课堂上炸开了锅。一个学生问:“老师,邱少云在烈火当中烧了这么长时间,他身上的枪弹怎么不爆炸呢?”又一个学生问:“老师,练习题让我们回答‘邱少云牺牲的时候想了些什么’,但他牺牲之前什么都不能想了,他已经昏死过去了啊!”后面的学生又问:“老师,邱少云不可以动,那么,他的战友为什么好动啊?课文描写道:‘我转过头去一看’,‘我’动不同样暴露了潜伏部队吗?”最后,学生又问了:“老师,总攻的时间到了,漫山遍野的战士怒吼着‘为邱少云烈士报仇!’他们怎么都知道邱少云被烧死了呢?难道相互之间可以传递信息吗?”——如此等等,这样的课堂简直是炸开的锅。当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被释放出来以后,这个文本就变得破绽百出、经不起敲打。那么,这堂课是不是因为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而就彻底失败了?

钟方圆:我觉得也不算。关键是怎么看待课堂学习的所谓目标。如果目标定位在学生必须被动接受思想教育,那么自然失败了;反之,则不一定。

郑朵朵:这堂课虽然没有体会邱少云伟大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没有领会课文中“坚如磐石”等等精彩的语言,从思想主题到语言亮点都没有落实,似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要说,这堂课空前成功了——文本被质疑了、被解构了,学生的思想获得了充分解放。在这个解构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活了、被唤醒了,他(她)懂得可以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课文——而这种怀疑意识、问题意识,恰恰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最宝贵的精神要素!所以,这堂课不是失败了而是成功了——完全成功了。

学生:同意。(热烈掌声)

郑朵朵:这里,其实蕴涵着潘老师经常说的一个理念。教育到底是致力于培养独立思想、自主表达的人,还是通过思想灌输和知识传授来铸就执行指令的教育产品,前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后者的所谓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理当服务于教育价值目标!(再次热烈掌声)

潘涌教授:好!请永远记住:成功的课就是解放学习者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所谓积极语用的教育观,朴素地说,就是开放思维空间、释放思维活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养成未来公民独立表达、自主评论并迸射个性魅力的那种高度自觉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在这种教育观下培养出来的人,就是英语语用中的单数第一人称“I”:无论是句首、句中或句尾总是大写着,上面一横象征浩瀚天空,下面一横表征广袤大地,中间一竖——是顶天立地的“人”啊,每一个智慧的个体,总是在阳光下思考着,在大地上行走着,在穿越时间的艰难中不懈地表达着!(全体同学起立,情不自禁地长时间热烈掌声)

课后评论:

此次研讨课主要围绕如何实施“积极语用”这个话题展开。大家从现有语文教科书使用、课堂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具体考量。针对当前教科书中心主义(本本主义)的现状,我们呼吁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一本教科书,应积极主动跟随全球化时代进程,适度开发母语课程资源;尤其要提升教师自己的语用素养。潘涌教授提出的“教师是‘活’的教科书”、“教师要成为学生积极语用的榜样”、“教师今日语用之修炼就是学生明日语用之造化”等新的教学命题,正是针对这一点而言的。针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现状,我们倡导“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我表达、我自信、我快乐、我成功;而潘涌教授提出的“时间留白”、“思维留白”等教学艺术,为我们更好地落实“积极语用教学观”找到了可行的实施途径。

内容和途径 篇8

(一) 现状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李铁映认为我国工艺美术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是脱离市场, 没有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 (2) 是脱离科技, 过于沿袭传统手法, 现代科技含量较低; (3) 是缺乏高素质人才, 具有一定水准的人才质量不高, 数量不够; (4) 是观念和体制落后, 技艺交流不够,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健全。如何解决以上问题, 除了在制度和政策上采取相应措施之外, 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应该是一条有效途径。

近代以前, 我国传统的手工艺人地位相对低下, 手工艺只是一种聊以生存的手段。在技艺的流传上基本是师徒相承、以技艺传授为主的摹仿, 忽略了工艺美术品的文化属性, 这与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有很大关系。以传统工艺美术苏州市为例, 据统计工艺美术学会从事传统技艺的会员中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的仅占总数20%, 高中占40%, 高中以下的占40%, 整个队伍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二) 必要性

1.从整体上来看, 开展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是整个工艺美术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使然。正如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所说, “如果一个国家要实现高教大众化, 那么就非要发展短期的教育不可”, 而短期的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在“终身学习”趋势下, 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继续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2.从个体角度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 工艺美术企业基本上完成了由全民、集体所有, 向民营研究所和个人工作室的转化。这种转化反映到继续教育方面, 呈现的态势为:原来从事创作设计的人员, 现在则需兼顾设计、生产甚至销售环节, 不再有整块时间脱产学习, 而对知识需要的范围在扩大, 量也在增多;过去的管理与销售人员很多未接受过专业院校学习, 在今天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深感到知识的重要性, 渴望学习;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希望在实践中继续学习。

二、传统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遵循的原则

首先, 从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需遵循以下原则: (1) 实施内容的多元化, 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力求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多样化, 以满足不同从业人员各方面的知识需求; (2) 实施方式的创新, 采取开放的实践教育方式, 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和实地教学相结合, 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其次, 施教模式上需遵循按岗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因工种的不同和自身水平的差异, 对知识的需求并不完全一样。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 因岗施教, 因人而教, 切不可一概而论。

最后, 对于传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 应该视传承为第一位, 它是行业继续教育的根本目标;创新是第二位的, 它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传承, 只有传承好了才有可能作进一步的创新。理清二者关系, 在继续教育实践中方能够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传统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内容和途径

“江苏省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成立三年来, 系统地开展了继续教育工作, 分别举办了刺绣、紫砂、雕刻、红木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等专修班和高研班, 培训人数近300名, 很多学员已成长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

在继续教育的实践中, 我们紧密结合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实际需求, 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实施途径方面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 继续教育的实施内容

1.理论知识的补充和美术基础能力的系统训练。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高等美术教育, 对从事领域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对理论知识的需求成为整个继续教育的基础。需要从整体上了解工艺美术的发展史和设计史, 进行专门史的学习, 比如紫砂行业要注重陶瓷工艺史的了解, 苏绣则要加强织绣工艺史的学习。要加强深层次的理论研究, 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开发和探讨。造型基础方面的训练是打好美术基础的关键。根据各门类来制定不同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陶艺和雕刻, 在素描课程中侧重结构方面的练习和速写能力的提高, 有意增加立体造型能力的训练;而刺绣的素描课程则注重线的运用, 构成课程则比较注重平面、色彩的感觉体验和练习。

2.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现代设计理念的融会贯通。我国现存的大量传世工艺美术精品, 其诞生和发展无不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制作工艺和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景泰蓝、陶瓷、苏绣、雕刻等工艺美术品类均包含了无机化学、材料学和金属加工等门类知识。一件精彩绝伦的工艺美术精品, 较完整地体现了材料美、工艺美和形式美。正如《考工记》所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 然后可为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部设计史和科技发展史。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大多数“从事工艺美术的人不了解现代科学技术与设计的发展趋势与水平, 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士又不知工艺美术对其技术与工艺的要求”。高新技术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也同样促使工艺美术制作技术的提高。因此, 增加设计创意思维与表达方面的训练将有助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理念的更新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3.技艺的交流和专业视野的开拓保护传统工艺美术就是保护它的技艺。解放前, 绝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人受财力、精力等原因制约, 往往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 对行业的发展情况根本无暇顾及, 也忽略了同行之间技艺的交流。这对个人技艺的提高和行业的整体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如今, 国内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深入人心, 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也给我们的继续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政府有关部门和协会团体可以组织从业人员到国外参观学习, 参加作品展览和国际学术研讨, 既可让他们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东西, 同时也能反观自身, 知己知彼, 更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以求得进步。

4.一定科研能力的培养一个优秀的工艺美术人才不仅要身怀绝技, 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要安排专门教师指导学员收集材料、确定选题、列出提纲、展开成文, 并对文章进行点评。实际创作实践和科学研究是互相促进的, 在实践中归纳理论, 反过来, 理论又指导着实践, 为设计和创作明确方向。

5.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了解。作为技艺和文化的传人, 广大从业人员对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往往有着深厚的感情。文化积淀是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从对传统的崇敬中汲取养分, 依此激发培育他们的创作灵感, 否则技艺可能会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实地考察, 这是一种最直观的视觉体验, 通过近距离的接触, 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6.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掌握。从业人员中大多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计算机知识, 对专业设计软件的了解和掌握几乎是零。对此, 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包括基本操作、设计初步等内容的软件。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 可以查阅信息、交流技艺、营销产品、宣传自己。

(二) 继续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具体的措施和实施途径方面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尝试: (1) 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各工艺门类的专修班和高级研修班, 为合格者颁发相应的继续教育证书, 并作为职称评定的条件。 (2) 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和讲座, 促进技艺交流。 (3) 针对从业人员学历不高的实际, 可以试行开办学历教育的课程班, 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和适当的考核办法, 合格者颁发成人教育大专文凭。 (4) 通过短期的职业培训, 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者颁发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以上措施需要政府、行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 针对特殊门类, 政府还应当提供专门的继续教育补贴经费。

《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明确提出了“资助研究, 培养人才” 的政策, 《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颁布实施, 也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研究和培训机构正式成立并落户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同时全国重点建设中职师资培训培养基地的运行, 提供了培训交流和研究的平台, 相信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继续教育工作定会更加光辉灿烂。

摘要:在传统工艺美术行业, 单纯个体的手工技艺提高已不能满足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创新的需要。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和整体文化水平亟待提高, 知识更新和拓展迫在眉睫, 文章从现状、必要性、实施内容和途径等方面对传统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继续教育,必要性,实施内容,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英语教学反思的内容及途径 篇9

一、英语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并不单纯是教学经验的总结, 而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观察与分析问题—再认识问题—验证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的过程, 其中主要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主体等方面的反思。

1. 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师的教学信念是在一定的时期后渐渐建立起来的。

这里所说的反思教学理念不是要教师轻易地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 而是要反思上述的内容对自己教学产生的影响, 认清哪些是积极的, 哪些又是消极的。只有明白了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 才能为反思后的自我发展找到支点。

2. 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归纳和依据。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 必须有意识地把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英语教学内容中,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使其成为英语教学过程的灵魂。教学目标的反思,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设定目标的原因、设定的目标是否合适、如何进行教学、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除此之外, 还包括反思实施教学后的效果问题。只有在注重反思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教师才能促成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健全人格的协调发展。

3. 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核心, 无论是教学理念的落实, 还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都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包括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反思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现象。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 反思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设法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同时, 教师还要反思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消除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现象, 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中国学生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 其认知的方法、语法学习、习得的心理过程、习得的顺序等都值得教师反思和研究。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有的放矢。研究学习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要备学生, 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广泛的反思, 并给予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的指导,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有效。

5. 反思教师自身教学行为

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时候, 教师往往更多地从客观环境和外部因素上进行思考, 而很少对隐藏在内部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如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更为丰富了,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需求的分析者、学习行为的研究者、学习的督导者、学生的顾问、指导者、课堂的管理者、课堂活动的组织及参与者。这一切都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客观上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教师要反思自己到底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是否同预期的一样, 其原因何在, 如何改进, 等等。

二、英语教学反思的途径

1. 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反思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的提高, 其实质就是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索, 历经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将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 然后回到实践中去探索, 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中, 教师应提出更多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研究, 使其学会独立思考、获得教学反思能力。同时去除经验中主观与片面的部分, 使教学实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 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教学效果, 加快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

2. 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反思方法

根据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序, 反思的方法通常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教学前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 这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 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知识水平、思维方式, 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体差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手段, 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 等等。

教学中反思主要要求教师密切注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学的状态、学生的反应等, 随时准备有效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及时进行评价与调整。教学中反思由于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探索性, 因此教师应针对课堂的突变性及时调整, 加以解决, 使教学效果更好。

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根据教学完成的实际情况与预期设想对比反思, 以便不断改进教学。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实际的教学行动是否妥当, 前后是否一致。比如, 英语教师不容易摆脱传统教学观的影响, 在课堂中会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教学后反思可以做到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 通过教学后的反思, 可促使教师形成新的思想, 进而使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3. 通过多渠道反思提高研究能力

(1) 课后小记。课后小记主要用来记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各教学步骤安排的时间、采取的方法及教学效果等过程, 主要是对一节课的主要特征的记录。

(2) 反思日记。可以是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感想、产生的疑惑, 也可是教学心得与深化, 也可写不足之处, 对教学中疏漏失误之处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 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它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体悟和总结, 也是对教学工作或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的深入分析。

(3) 反思报告。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去追寻参与者的足迹, 借助“反思”的力量来唤醒教育自觉和教育敏感, 发掘教育个体或群体行为中的隐性知识并揭示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 提炼出对今后教学有指导、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教与学的方法、规则或原理。

内容和途径 篇10

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学者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 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 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并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 提出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呼应杰·唐纳·华特士的倡导, 提出了教育要顺应学生的生长、发展的规律的教育课程。日本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杀人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 在1989年的《教学大纲》中, 明确提出了定位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生命教育目标。我国台湾地区曾设立“生命教育委员会”, 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

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大、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 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 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对社会及他人, 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 使大、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随着科学技术 (特别是生物技术) 的发展, 生命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 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 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探讨, 范围颇广。

2.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

我国内地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和实施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这在一定意义上, 也可以说是开展了生命教育。

目前因为有太多的人不懂得关注生命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生命教育呼之欲出。

(1) 天灾是对人类不尊重生命的报复。一般地说, 大自然的灾害是人类对它的破坏所造成的, 如水灾、瘟疫等便是。因此, 在一定的意义上, 天灾的肆虐是对人的惩罚、是对人的生命的报复。如果开展保护自然环境的生命教育, 就可以减少这种报复和惩罚。

(2) 人祸是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剥夺。对生命的最大威胁, 除天灾外, 便是人祸。如战争即是一种典型的人祸。而最大的灾祸又往往是由于天灾和人祸合作所造成的, 故常有“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之说。如果倡导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 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种威胁和剥夺。

(3) 事故是对人类生命无意的伤害。在很大程度上, 事故也是人祸。如煤矿、交通等各种事故对生命安全伤害极大。据报载, 全世界因事故每天平均要死亡5000人。积极实施热爱生命的教育, 对于控制事故是有好处的。

(4) 自戕是个体对生命不尊重的极端表现。由于人们缺乏生命意识, 自杀、自伤、自残、吸毒等事件会时有所闻。全世界每年因之而死亡的人要数以百万计。如果推行提高生命意识的生命教育, 肯定对减少这类事件是有益的。

(5) 过度的物质追求是对人类生命意义的迷失。健全的生活应当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但由于现代人片面追求物质生活, 使精神生活空虚或放荡、淫靡, 有的甚至因之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种生活的迷失, 实际上是对生命的糟蹋、残害或杀戮。

(6) 社会道德的衰落是生命教育缺失的体现。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 在一定的意义上带来了社会道德的衰落。不少人既缺乏私德, 更没有公德。他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损人利己甚至不利己的道德行为, 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是一种折磨。

(7) 工作学习的过度紧张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很多人的工作与学习处于紧张状态, 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 多少年来一直未能解决。这对人的生命是有害而无益的。古人说:“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必须劳逸结合, 才有利于生命的生长与发育。

生命教育的内容

台湾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 编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 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具体内容为:国一: (1) 敬畏生命; (2) 做我真好。国二: (3) 生于忧患 (面对无常) ; (4) 应变与生存 (从处常到处变) 。国三: (5) 敬业乐业 (在工作中完成生命) ; (6) 信仰与人生 (无限向上的生命) 。高一: (7) 良心的培养; (8) 人活在关系中 (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高二: (9) 思考是智慧的开端; (10) 生死尊严 (活得充实、死得尊严) 。高三: (11) 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 (调和小生命与大生命) ; (12) 全球伦理与宗教 (存异求同、建构立体的生命) 。

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包括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与细化;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编制;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等等。生命教育的推行应是全方位的, 内地学者应着手编写适合内地大、中、小学生的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 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 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 降低实施的难度。生命教育课是对大、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途径, 但由于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环境教育、美育的交叉关系, 在内容上容易出现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叠。另外, 也不利于发挥学校生命教育资源的合力, 容易使非生命教育课教师忽略其推行生命教育的责任。综合课的开设正好可以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料, 形成合力。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程里的一个单元进行教授, 如“生存教育”“生命美育”, 这样, 一方面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 另一方面, 又能与其他跨学科课题 (如德育、环境教育等) 联系起来实施。

生命教育内容广泛, 通过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科目讲授生命教育知识, 可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 增强生命教育效果。生命教育实践性极强, 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 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

要想真正实施生命教育, 使生命教育收到实效应该做到:

1.教育领导部门重视生命教育的实施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领导部门应把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教育目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课程大纲分年龄阶段按年级有针对性、系统开展。

2. 强调实践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 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 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 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 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 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 在生命教育中,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小学的“生命的旋律”教学, 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 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 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在初中“温馨你我他”的教学中, 则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完成, 学校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去参观、访问。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 尤其是对残疾人的关心, 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必须在生命活动亦即活生生的实践中进行。也就是说, 在生命教育中, 应当关注每一个生命体, 应当让每一个生命体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 成为教育活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反之, 在生命教育中, 如果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体, 如果剥夺鲜活生命体的参与权, 那么, 这种教育活动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创造性。

3. 加强大、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没有现成的教师, 加强师资培育就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把大、中、小学中教授与生命教育有关科目, 如生物、健康与道德、生活伦理等科目的教师, 乃至教师全体, 集中起来, 进行生命教育培训。选订甚至编写生命教育教材, 供教师们教学运用。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 是大、中、小学生命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4. 积极开展大、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

内容和途径 篇11

【关键词】顶岗实习 德育管理

顶岗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巩固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是职业学校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有着“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他们对企业工作充满憧憬,但思想上刚刚摆脱老师的管教和学校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不良风气或多或少的侵蚀下,学生的实习成效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德育管理工作效能削弱。顶岗实习管理过程是对实习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纠偏的过程,要有目标的引领,有内容的延续,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一、目标引领

实习管理要坚持目标引领,这个目标就是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科学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对照目标,制订计划,采取措施,阶段性地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反思和调整。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联系职业岗位,进行适时调整。

二、内容延续

(一)培养合格实习生

继续对实习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知恩感恩教育。在实习中展示文明形象,珍惜学校荣誉,常怀对学校的感恩之心,培养热爱学校的情感,做合格的实习生。

(二)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继续对实习生进行职业礼仪、职业道德教育。在实习管理中重点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责任心教育,使学生忠诚于企业,热爱工作,做合格的职业人。

(三)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继续对实习生进行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国家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习期间,学生已经离开校园,步入社会,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爱国守法,培养爱国情感,做合格的社会公民。

(四)培养个性解放的自由人

继续对实习生进行处世哲学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三观”教育、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辩证看待世界和人生,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不断解放自己,使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得以张扬,即“爱惜自己”,做有个性的自由人。

三、具体对策

(一)利用企业有效资源开展德育工作

所谓企业资源,就是企业独有的可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培养的“原材料”,大体包括企业本身、企业人才和企业文化三个方面。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发现很多可利用的德育资源。例如不少企业在面试时问及学生父母的生日,可惜很少有学生回答出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案例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传承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教会学生自理自立,学会关心父母和他人。通过企业5S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在家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父母减轻家庭负担。职校生顶岗实习工作大都在生产第一线,流水线操作使学生领悟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领悟到团队的力量,进而要求学生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依靠团队实现自我的价值。现代企业技术先进、集成化程度高,作为企业的后备力量,学生的素质决定产品的质量,我们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努力工作、服从管理、勤于奉献的优良品德,渗透“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企业文化内涵。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顶岗实习进展情况,寻求企业德育资源与学校德育要求的最佳结合点,强化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适时对学生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思想引导干预

学生顶岗实习时由于角色发生转变,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状况和情绪波动,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正确认识实习生的特性,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实习环境。实习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舒缓压力,放松情绪,指导实习生面对困惑,分析思考,解决困难。

此外,要有针对性地开设实习生心理辅导课程。目前职业学校的心理辅导课主要是针对校内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少能走出学校,到企业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排忧解难。学校可以通过专家、心理咨询老师针对实习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前干预,让学生明白顶岗实习其实是弥补自身综合素质“短板”的最佳时机,让学生正视自身出现的问题,摆正心态,实现自我价值。

(三)完善实习指导体系,形成德育合力

为了使实习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学校要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最好由政府、学校、企业、学校实习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家长组成,分工明确,可操作性强。学校实习就业部门负责协调,学校实习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育服务工作。学校实习教师重点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每个月的常规检查等,企业指导教师以技术业务指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为重点。家长应教育孩子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配合学校、企业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校、企、家三方联动,形成德育合力。

为了实习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还必须针对实习的方方面面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例如《实习管理条例》《企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实习安全责任书》等,包括学生每周的实习日记、考勤登记表等,逐步完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从而保证实习阶段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构建网络教育模式,提高德育时效性

为了有效解决顶岗实习学生德育管理滞后问题和弱化问题,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由“现实方式”转变为“虚拟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校可以依托校园网搭建一个实习就业网络平台,包含在线聊天、班级信息、会员列表、文件下载、BBS等。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上传周记、实习计划、工作总结,与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实习指导教师可以对日志进行在线评价,掌握学生在企业近况,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下达学校的工作安排;部办或学校负责人通过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有针对性做好指导服务和辅导工作。

当然,实习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QQ群、飞信群、微信群等信息化交流途径,扎实做好学生德育工作,为学生顺利进行顶岗实习保驾护航。■

内容和途径 篇12

(一) 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

公平合理原则是指关联的档案行政主客体的权利和义务、利益和负担必须得以合理分配。要做到公平合理原则要注意:一是档案法规制定要充分调整各个档案主体之间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在建设档案法规体系构架时需明确法律外延、理清法规层次;二是在分配权利与义务时要注意结合档案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在法规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三是应建立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的长效机制, 确保落实公平合理原则。

(二) 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结合的原则

档案法规起草、颁布、实施和修订都是一个长期慎重的过程, 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档案立规过程中要以考虑客观实际为前提, 以可持续发展眼光研究档案事业的发展, 适时制定和修订法规, 确保制定的法规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连续性。

(三) 坚持法律法规协调互补原则

法律法规互为补充构成法律体系, 然而, 档案法规体系中存在上下位法规之间、平级法规之间的矛盾, 导致法规重复和执法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坚持法规协调互补原则是指对档案法规体系的空白点进行及时填补, 对内容重叠与矛盾的法规进行合理废除, 确保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的科学统一。

(四) 坚持为法治中国服务的稳中求变原则

我国的档案法规内容建设应根据国家法制政策的要求, 依法治档, 服务法治中国。坚持为法治中国服务的稳中求变原则是指以服务法治中国为目标, 根据档案法制事业相关主体权利和地位的变化, 在原有档案法律的基础上及时补充或修订法规, 使档案法规内容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确保法规发展的基本导向为适时更新, 稳步向前。

二、档案法规内容建设的具体途径

(一) 修订档案所有权法规, 保障公民的档案权利

修订档案所有权法规主要是指根据《物权法》的财产保护原则, 加强对各类档案所有权的保护, 并实现对档案所有权的合理限制。

首先, 提高档案所有权的地位, 明确档案所有权的权能。档案法规应根据现实需要, 在档案法规体系中补充档案所有权的归属、管理和保护的细则条款。对于档案所有权归属模糊的地方, 应按照档案产生部门的归属明确区分。国家管理国家机关和国有机构:股份制企业按照各自控股权的比例确定法律主体;和公务无关的个人档案可通过继承等合法方式归个人所有;有价值的个人或集体所有档案可与档案所有者平等协商并给与一定鼓励依法约定档案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第二, 取消对档案所有权的不合理限制。档案法明文规定严禁以牟利为目的倒卖档案, 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通过各种方法倒卖档案的情况。因此, 档案法规可取消档案所有权的绝对限制, 对档案的转让情况法定化, 并加强监管, 更符合档案实现价值和档案权利保护统一的现实要求。

(二) 充分协调解决档案法规之间的矛盾

第一, 平衡档案个体所有权益与档案社会公益之间的关系。档案法规内容必须协调档案个体所有权益和公共权益之间的矛盾。我国的档案法规制定要秉承档案管理中公共性的法律精神, 填补档案法规建设中的内容缺位, 充分发挥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价值。

第二, 协调其他法规并体现相关法规精神。一方面, 档案法规内容要注意衔接紧密, 保持法规条款的连续性, 适时补充法律空白, 保证法规内容的统一协调。另一方面, 档案法规内容要体现立法精神, 以实现和保障档案所有者个人权益、满足国家发展对档案事业的要求和档案权力的权威行使为目标, 以为法治中国服务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的立足点。

(三) 顺应档案工作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新形势下, 档案法规体系建设如何围绕中央部署, 切实把握依法治国的时代内涵, 为法治中国建设服务已成为档案事业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 我国档案法规内容要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档案事业的要求相适应, 在完善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加快新档案法律法规的制定, 为服务法治中国奠定良好的法律体系基础。第二, 档案部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契机, 适当引进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档案行政执法各项事务在网上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运行, 使档案行政执法业务的工作流程更标准、行政信息更公开、办理程序更方便。

总之, 法规内容建设是法规体系完备的基石, 只要将档案法规内容建设依托在新形势的大背景下, 才能使档案法规体系真正服务法治中国创造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迎红.我国地方档案法规修订若干问题探究[J].兰台世界, 2008, 24:10-11.

[2]宋扬.&lt;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gt;的特征[J].中国档案, 2011, 09:30-31.

[3]王新才, 文振兴.我国档案法研究综述[J].档案学研究, 2013, 03:21

上一篇:正切运动下一篇:高中化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