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告真实性

2024-07-23

电视广告真实性(共11篇)

电视广告真实性 篇1

1 从观众角度分析电视广告真实性

观众是电视广告的最终承接者,是电视广告最想到达的地方。不能取信于观众的广告是失败的广告,失去观众的媒体是没有希望的媒体。观众是如何理解电视广告的真实性的呢?简单说,可以认为完全真实的信息是真实到不欺骗就是真实,再到不欺骗“我”就是真实。

1.1 电视广告真实性是广告整体上的客观存在性、不欺骗性

从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角度看,它又包括三个层次,即核心产品层次、形式产品层、扩大产品层次。这要求在对产品的功能、功效、内在价值,以及对人的有用性方面不做夸大性虚假宣传;在价格、用料、品牌、产品质感方面宣传真实;此外,在承诺的服务上也要说到做到。

1.2 观众从自己的利益角度看待真实性

观众是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具有独立性。即使是面对同一则电视广告,对其真实性的评价,不同的观众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观众的经济水平;第二,观众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观众对电视广告的解读。受教育程度高的观众对电视广告真实性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不仅注重客观的真实,还讲究艺术的真实,他们要求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第三,观众的个性特点。比如,个人性格、喜好、追求、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对真实性的理解和判断。

2 从广告商本身关注电视广告真实性

广告商在谋求经济利益时,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违背真实性原则的电视广告是违法广告,是不正当竞争,会扰乱整个广告市场秩序。

当今是追求个性的时代,由于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向个性发展,新产品日新月异,客观上要求广告宣传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告的个性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电视广告走向分众传播也是广告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视广告是受一定的媒体条件、时空条件以及特定的公众因素制约的,所以传达的信息必须加以选择,而选择的信息所宣传的产品个性必须是现实存在的。这一个性反映了产品的本质属性,个性化宣传不会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全貌的错误认识,个性没有形成对其他属性的一种虚假宣传。

3 从电视广告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方式来审视真实性

电视广告的制作就是将电视广告的创意视觉化、听觉化、具体形象化。许多电视广告都通过画面对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性上进行直观形象的证实,目的在于让观众相信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

3.1 从电视广告的制作类型看真实性表现

实景拍摄型电视广告是由广告片的导演调度真人进行表演,并由摄像机记录下表演过程,经后期剪辑处理、配音、配乐形成的电视广告。实景拍摄要想增强真实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意场景的选择;其次,注意演员表演要准确到位;最后,充分利用镜头语言展示情节时空,赋予画面主观色彩,让观众在数十秒内产生强烈的瞬间感受,造成身临其境之感。

目前,运用电脑技术制作电视广告的做法日益兴盛,并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电视广告表现方向。三维动画电视广告就是一个运用。

素材编辑型的电视广告是由素材编辑而成,是蕴涵着某种创意的各种素材的合成品。场景的替换就属于它的运用。要想符合真实性原则,替换的场景要很好地服务与表现主题。

总之,不同的制作类型都不能脱离真实性的标准,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技术的运用是为了增强真实感。脱离实际的纯技术是毫无意义的。

3.2 从电视广告的传播形式看真实性

广告,就像麦克卢汉所说,是一种“艺术,被完全否定时的一个巨大的艺术形式”,涵义是“让商品自身来扮演主人公,优美地、有意义地、直截了当地解决了广告含混不清的难题。电视广告真正的艺术性,是将产品物理性的特征演绎为纯粹的真实感人的价值。电视广告不需要看不见硬件的空洞的说辞,而是要把产品硬件转变为一种情绪”。

运用新闻报道的手法进行广告宣传。通常采用主持人或演员直接向观众发出信息,有时手拿商品示范或讲解,有时置身于产品功效显而易见的环境中。

通过不同年龄、职业典型人物,在不同的环境里对产品的特点运用,以消费者的感觉将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表达出来还有其他许多广告形式,比如名人广告、形象式、意念式等。不管用什么表现形式,前提都必须是广告让大家的各种感受是真实的,不过分夸张的,让观众在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中自然地接受广告,进而达到实现销售的目的。

透过微观,应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待电视广告的真实性。商家和广告制作者要树立观众意识;观众面对广告时,也要有理智的头脑。电视广告是科学又是艺术,追求艺术又要遵守真实性原则,电视广告的真实性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寻求平衡,在实现自我利益和满足他人利益中寻求平衡,真正实现电视广告的真实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保青.电视广告的实用与审美[J].采编前沿2005,(1):74.

电视广告真实性 篇2

美国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说过:“真正决定消费者购买不购买的是你的广告的内容,而不是它的形式。”又说“毫无诚意及只是为了生活而写作,都写不出好的文案来”。丹·海金司:《广告写作艺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5月版,第82页。可见,广告的内容比表现方法更为重要,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是广告的基石和生命。广告文稿内容的真实性要求所介绍的商品和劳务项目,要向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经得住检验的证据,从而真正起到指导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切忌吹牛和浮夸。如上海运动鞋总厂门市部写的广告文稿:火炬牌健身鞋造型别致,美观大方,穿着舒适,轻巧柔软。本产品系天然革、轻型橡塑及胶粘合成。故在使用中请君注意,绒革鞋面切忌擦油、雨淋、暴晒,以免脱胶,鞋面沾灰切忌水洗。这个广告文稿实实在在,对消费者负责,自然会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又如美国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为“舒味思”饮品所写的广告文稿:标题:“舒味思”的人来到此地文案:引见从英国伦敦“舒味思”厂所派出的特使,制造师爱德华·惠特海。“舒味思”厂自1974年起即为伦敦的一大企业。制造师惠特海来到美国各州,是确查在此地所煮的每一滴“舒味思”奎宁柠檬水是否都具有本地厂所独具的口味。这种口味是长久以来由“舒味思”厂所制的全世界唯一杜松子酒及滋补品的混合物。他进口了“舒味思”所独创的虔修醇剂,而“舒味思”碳化的秘方就锁在他的小公事提箱里。这位制造师说:“从头至尾具有毫厘不差道道地地的‘舒味思”制法。”“舒味思”积百余年之经验,才把他的奎宁柠檬水造成现在这种半苦半甜的完美境地。但你把它和杜松子酒及冰块混合在高脚杯中却只需30秒钟的时间。然后,高雅的读者们,你将会赞美你读过这些文字的这一天。附言:你如果喜爱这篇文字而没有喝过“舒味思”,请以明信片通知,我们即作适当安排。函寄:纽约市·东六十街三十号·舒味思收这个文稿粗看起来没有信誓旦旦的承诺,没有交待、介绍,但仍给人一种实在感、可信感。如果企业没有完全实现原先的承诺,就应该向顾客解释甚至道歉,这种做法不但不会损伤企业的形象,反而因你的诚恳待人而大开销路。这样的例子俯首皆拾。如浙江好来西服饰有限公司的广告:好来西在你身上,你在好来西心上好来西诚恳致歉我们曾同您承诺:“凡购买Holison高级衬衣,如因正常穿洗,在领口、袖口洗破前出现起泡现象,可在全国任何城市好来西精品店无偿退换。好来西服饰有限公司同时赠送一件Holison服饰精品致歉。”为了解决衬衣领口、袖口易起泡、易变形的难题,我们竭尽全力,对十几个国家近百个厂家生产的面料、辅料进行反复组合试验,并采用高温处理等特种工艺,终于使衬衣的领口、袖口在正常穿洗的情况下不起泡、不变形,由神话变成了现实。一切努力只是想让穿上好来西衬衣的您真正享受到那一份圆满的自信与舒适。然而,我们离完美之境依然相距一步之遥。在去年售出的980000件衬衣中,有104件衬衣的领口或袖口出现了起泡现象。这于我们虽属万分之102的疏忽,对您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尽管我们已履行诺言,但对您的愧疚却难以稍减。为此,我们再次向呵护好来西成长的您表示深深的歉意。不论何时何地,从您穿上好来西衬衣的那一刻起,我们便与您一同分享忧乐。“好来西”公司这一致歉广告赢得消费者的普遍好评,他们感到买好来西服装心里踏实。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其市场占有率迅扩大。致歉广告刊出后,好来西服装的销售额明显增加。“ 好来西”公司这一成功,在于他们那种对消费者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心,在于他们对消费者的那份真诚。可见,广告贵在真诚,只有真诚才能使广告文稿富有生命力,才能赢得企业和消费者的信誉。诚如美国广告公司协会主席伦纳德·马修斯所说:“大多数广告刊户和广告公司认为,只有广告真实,才能最好地维护他们的利益。这是一种常识,不真实的广告是对产品或服务弄虚作假。这样做只会使人产生不满情绪。一旦不满意的人增多,生意就无法维持了。转引自姚振生:《现代广告写作》,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30页。

真实电视——电视新面貌 篇3

One of the first and most popular Reality TV shows is Big Brother. In this show, 15 complete strangers have to live together in a house for 11 weeks. They are filmed 24 hours a day, and shown on television. Each week, the viewers vote to evict[驱逐] one of the housemates. Finally, only one is left, and they win the prize money?0,000 pounds!

The show was an instant hit, and runs in several countries. The housemates often become stars as a result of the show, and appear in national newspapers and on other shows.

Another very popular show is I't a Celebrity[名人]袵et Me Out Of Here! In this show, 10 celebrities are taken to the Australian jungle. They have to complete tasks each week, such as eating insects[昆虫]. The show is very expensive to make. The show cost 10 million pounds to make, but over 12 million people in Britain watched the finale[结局].

Reality TV is also big busi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Idol,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Chinese Super Girl, is one example. In this show, thousands of would-be singers audition[试唱] in front of a panel of three judges.

Part of the attraction is that many of the singers are not very goodn fact, some are awful[极坏的]! The judges do not have to be polite, and are in fact usually very rude to some of the contestants[参赛者].

As the show progresses, viewers vote for their favourite singers and the number of singers goes down until only one is left. As a prize, they receive a recording contract[合约] with a major record company.

Reality TV is coming to China, too. The hit US show, The Apprentice, featured the tycoon[巨头] and multi-millionaire Donald Trump. In the new Chinese version, Wise Man Takes All, 16 would-be businessmen will present their ideas to the judges and the best one will win one million Yuan to make their dream come true. Whatever happens, it seems Reality TV is here to stay.

现在英国最流行的电视节目是真实电视。真实电视就是指在一个模拟情景里跟踪拍摄普通参赛者的电视节目。这个情景可以设在工作上,或者是某种竞技比赛中。

《老大哥》是第一批最受欢迎的真实电视节目之一。在节目中,15位素未谋面的参赛者要在一间屋子里一起住11个星期。他们将会被全天24小时拍摄,然后在电视上播放。每个星期,观众投票淘汰其中一位参赛者。最后,只剩下一位选手,他将获得5万英镑的奖金!

这个节目很快风靡全英国,并在几个国家播出。因为这个节目,参赛者常常成为明星,并在全国各大报刊以及在其它节目上亮相。

另外一个受欢迎的真实电视节目是《我是名人,让我离开这里!》。在节目中,10位名人被送到澳洲的丛林中去。每个星期他们都要完成任务,比如吞食昆虫。这套节目制作成本昂贵,耗资一千万英镑,但在英国有超过一千二百万人观看该节目的最后一集。

在美国,真实电视同样火爆。和中国的《超级女声》相似的《美国偶像》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在节目中,数以千计的未来之星在由3个人组成的评委团前试唱。

节目的卖点之一就是很多歌手都唱得不太好—事实上,有些唱得很差劲!评委无需客气,而事实上他们通常对个别参赛者很粗鲁无礼。

随着节目的进行,观众给他们喜爱的歌手投票,然后歌手人数会慢慢减少,直至只剩下一名选手。作为礼物,他们将会获得大唱片公司的录音合约。

浅析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篇4

一、处理好新闻真实和新闻合理的关系

众所周知,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最重要原则。围绕这一原则, 记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人真事, 不容许有任何虚构。我们采制的电视新闻节目, 在确保事实真实的基础上, 必须注意新闻的合理性。

某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曾推出一期关注高考的重头报道——跟踪高考作弊公司。某地一高考作弊公司在高考之前生意兴隆, 许多考生及其家长不惜重金向其购买考试答案。电视台记者接到举报后立即赶往当地, 他们充分运用了偷拍、跟踪等手段, 与考试公司的人接触, 试图发现违法的行为。在与该公司的人正面交锋未果的情况下, 记者耐心等待, 终于偷拍到了一妇女与该人洽谈, 并到电信局购买手机等的镜头。随后, 记者在通告了当地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的情况下, 为了弄清楚该考生是否真的利用手机作弊, 一直等到考完第一冂功课之后, 才与该考生正面接触。该考生对利用手机作弊的事情供认不讳。当然, 该考生的考试资格随即被取消。

事情发展到此, 我们看到的结果是, 由于电枧台记者的参与, 一个利用手机进行作弊、扰乱考试秩序的事件被揭穿, 一个参与此事的考生被抓获, 前途就此毁于一旦。而作弊公司的人在收取了应考者大量定金之后, 逃之夭夭。

无独有偶, 囯际新闻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

某座世界著名的大桥因为桥面与水面的距离甚高, 许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纷纷了结生命, 此地便成为自杀的天堂。某摄影师专门到此地等候自杀者。工夫不负有心人, 自杀者桥体飞身跳下的全过程终于进了他的镜头, 但照片一发表, 便在国际新闻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是真实记录事件过程重要还是拯救生命更重要?

争论的结果, 当然是挽救生命高于一切。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他的职责是真实记录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同样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 他要具备做人的基本准则, 他要有正义和良知。如果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择手段, 在得到新闻的同时失去的更多!

二、处理好新闻真实和画面真实的关系

电视特有的声像结合方式使它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一条精彩的电视新闻、一期精彩的电视新闻节目, 必然是主题鲜明、声画和谐。但如果片面强调电视画面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往往会适得其反。

某电视台曾播出过一条披露道路交通事故的新闻。作者在事发时恰巧在现场附近。为了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突出事故的严重性, 作者用大量特写镜头将现场衣衫褴缕的死者和血肉模糊、无奈呻吟的伤者在车祸后的凄惨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节目播出后, 很多人都说:家里的孩子连续好长时间经常在半夜里被恶梦惊醒, 说是梦见了电视上那血淋淋的场面。

在日常的新闻节目中, 我们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凶杀死亡等恐怖暴力镜头, 还应该在拍摄一些人物类新闻时, 注意斟酌画面的取舍。

某电视台曾播出过这样一条新闻:某企业领导关心弱势群体, 春节前向五位特困职工家庭每家发放了1000元补助款。单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 这种做法无疑是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的。但在这条新闻的画面中, 一方面是企业领导开着豪华的宝马车, 穿着时尚的名牌西装, 拿着高档的手机到职工家里问寒问暖;另一方面是特困职工家里狭窄阴暗, 食不裹腹。反思这样的节目, 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尴尬。

电视新闻强调真实。借助适当的画面语言, 可以使节目血肉丰满, 进一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但是在某些情况下, 编辑对画面必须进行筛选取舍, 究竟什么样的画面才对节目主题有益, 对舆论导向有益, 而不能凡摄必播。

三、处理好新闻真实和以偏概全的关系

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 应该做到事实真实, 总体真实, 并努力揭示所报道事实的真相与本质。许多重大电视新闻是根据新闻线索提供者的信息而发掘采制出来的。但是, 从另一方面, 新闻线索提供者出于各种心态, 有时提供的线索往往会与事实本质有偏差。电视记者在品质、知识、作风等方面稍有欠缺, 就会导致节目以偏概全甚至完全失实。受电视节目特有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影响, 这样的节目往往影响特别恶劣, 破坏力极大。

其地一种食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产品在国际国内都有极高的声誉。某栏目记者为了反映该食品的质量有问题, 忽视该食品在原产地的骨干企业都是设备先进、质量过硬这一基本事实, 专程釆访了个别生产环境差、掺杂使假的作坊工厂。该栏目记者后来就以某某食品挂羊头卖狗肉为题, 用大量地下作坊工厂的生产场面, 以偏概全, 声称该市生产出的这种食品存在严重的搀杂使假和添加有毒有害物质问题。节目播出后, 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使得这种知名食品品牌的生产经营环境急剧恶化, 给该市的食品产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类似的新闻采访虽然只是个别现象, 但却极大地影响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成为新闻界的耻辱。

电视广告真实性 篇5

几个月前,还有学员在问我:彭老师:“什么时候欺骗我的老板是合适的。”考虑到这一点,当销售代表尝试顺利完成一整天艰辛的工作时,我想重拾他们说过的最常见的谎言或许是件有趣的事情。给出如下,连同相应的真相。(警告:如果你在说这些谎言,你的老板可能已经知道了!)

谎言之1:张总下周回来我们就可以把合同签了

真相:张总连合同内容都没看过;

谎言之2;客户说的下月在我们媒体上投放广告

真相:客户说近期会有广告预算:

谎言之3:客户对我们的媒体非常认同:

真相:客户认同媒体的种类,如报纸的效果确实不错,但不是你们家的报纸;

谎言之4:我找对了广告负责人

真相;我找到了跟广告有关的人;如有些公司有策划部经理,

广告部经理;而你找的却是销售部经理:

谎言之5;客户近期就会投放广告

真相:但不是你们的媒体;

谎言之6:这位客户没有广告预算问题。

真相:我没有费心去了解该客户是否真的有广告预算。因为我不愿意或者不想去了解:

谎言之7:我把所有重要的客户信息都记在自己脑子里了。

电视广告真实性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剪辑;信息真实有效;表达途径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涌入和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然而,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剪辑过程要求也非常严格,不仅要求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还要求后期制作出来的新闻会受到人们的阅读和喜爱。这就需要剪辑者有一定的电视新闻剪辑水平和职业道德,在剪辑过程中,能充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因此,在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如何保证电视新聞信息的真实有效,是非常值得电视新闻剪辑者深思与研究的。

1 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信息真实有效的重要作用

1.1 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可以提高新闻的收视率

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能够系统的、形象的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具有传播迅速。形象生动、传播内容丰富、时效性强等特点[1]。因此,在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保持新闻信息的真实有效是对于一个新闻剪辑者的一个重大考验。在电视新闻的剪辑过程中,剪辑者要充分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用事实来吸引观众的眼眸。现在的人,尤其是一些经常关注社会公益的人,都非常的关注电视新闻,这就对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要求非常高,如果一条电视新闻在拍摄的过程中,拍下了信息的所有内容,但是在剪辑过程中,剪辑者不注重信息真实性的表达,那么,这条新闻就从有价值的新闻变为一文不值。因为,不真实的新闻是欺骗观众的,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从而会导致新闻信息的收视率降低。因此说,真实有效的电视新闻信息可以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1.2 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报道时事

电视新闻主要是依靠镜头来传播信息,记者通过前期的拍摄收录了大量的新闻信息和视频画面,后期的新闻剪辑则需要编辑者具有一定的信息掌控能力和制作技巧,能够使新闻作品报道的事实效果与客观事实尽量吻合[2]。所以,在新闻信息剪辑过程中,剪辑者一定要熟悉剪辑技巧,培养电视新闻剪辑真实有效性的意识,掌握新闻剪辑的逻辑性以及新闻信息表达的真实性。在新闻剪辑过程中,剪辑者根据时事的主观要求和客观条件,对新闻信息进行剪辑,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这样,真实的新闻信息,可以让广大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3 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可以增加新闻的价值

新闻价值有利于促进与实现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之间以及与自然万物共同有序发展的客观实际,体现为信息的真实性、事件的新鲜性、分析的公正性、表达的准确性,它是决定一个新闻作品是否传播的主要标准[3]。然而,一个新闻作品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是由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及观众的喜爱决定的。如果一个新闻作品,它报导的是时事,但是在后期的剪辑中,剪辑者没有掌握剪辑的技巧,从而使新闻作品失去了真实性,那么,即使它报导的事件再真实,观众也不会喜欢的。尤其是在现今信息化的不断涌入,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时代,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更是尤为的重要。因此说,一个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以增加新闻的价值。

2 在电视新闻信息剪辑过程中如何表达信息的真实有效

2.1 以事实为依据对新闻信息进行剪辑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事实摆在那里,即使人有三寸不烂之舌,也无法改变事实。电视新闻也是如此,一条电视新闻作品,如果它是实事报导,那么即使有人想要质疑这条新闻,那么也无济于事,也改变不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信息被要求真实有效,这对于新闻后期的剪辑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剪辑适当,可以充分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剪辑一旦有所失误,那么这条新闻作品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因此,在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剪辑,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例如:2014年7月7日马航MH17客机坠毁事件,在2014年7月18日,航空公司最后确认客机上遇难人数为298人。有3名婴儿不在之前的名单之中。乌克兰官方称机上无人生还。此外,现场找到荷兰、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公民护照,还发现了一个中国香港人。这是近年来发生的一起轰动全世界的航班失事事件,事态非常的严峻,但是,即便飞机失事伤亡人数比较多,航空公司和新闻媒体还是对事态的发展进行了最真实的报导以及最真实有效的剪辑。让全世界人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关于航班失事的最新消息。像这样的真实报导,能让观众感受到新闻的真实以及时事性,更有利于人们接受。

2.2 以最具吸引力的开头进行新闻剪辑

电视新闻剪辑中,选择好第一个镜头非常重要,它是一条新闻的门面,也是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没有一个好的开头,整条新闻的重点就无以显现。好的开头画面不但能在见面伊始就传播重要信息,而且能激活带动其他画面,从而提升整条新闻的吸引力。第一个镜头找得恰当、准确,就能紧紧抓住观众;找“砸”了,整条新闻也就没戏了。但往往第一个镜头也是最难选择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4]。所以,在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剪辑这一定要选择一个最完美的开头进行剪辑。例如:在近些年非常火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的制作当中,剪辑者就会运用一个好的开头来吸引观众的兴趣。大本营是一种以邀请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做游戏以及访谈的一类节目,在节目的开头,导演会放映整个节目的流程,而大本营的剪辑师可以说是技术高超,每次开头的剪辑都非常的精彩,把观众想要在整个节目中了解的内容都在开头来放映一小段,这样就会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从而使观众对节目更加的感兴趣。所以说,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应该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达到电视新闻的价值。

2.3 从小细节中对新闻信息进行剪辑

有句话说的好“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注重细节,做到谨慎更谨慎,这样才能做好一件事。在电视新闻信息剪辑过程中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在保证电视新闻信息真实有效的同时,做到不忽略细节,在细节中寻找新闻要点,也是对一个新闻剪辑者的巨大挑战。

例如:访谈类节目《艺术人生》,这是一个侧重人物内在性格特点以及生活的一类节目,比如在《陈凯歌专辑》这期的录制当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陈凯歌一直把手放在他的右腿上,在节目访谈过程中,显得他非常的拘束,然而,就是这一细节,被节目的剪辑师发现,并详细询问陈凯歌才知道,原来他的裤子上有一个斑点,他要注意。就是这一个很小的细节,就能充分体现陈凯歌是一个追求完美并非常有内涵的一个人,同时也真实的表现出了他自身的特点。在剪辑过程中,剪辑师注重细节,并做到用心的剪辑,不仅能充分体现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而且更容易引起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兴趣。所以说,一个好的新闻作品,一定要要求剪辑师细心、耐心的进行剪辑,这样才能从细节中发现新闻自身具有的价值。

3 结语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媒体可谓到处可见,然而,有一些电视新闻媒体对时事的报导并不真实有效,这令人们感动非常的反感,从而失去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因此,在电视新闻信息拍摄真实的基础上,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必定有一个好的摄影师和一个技术高超的剪辑师,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保证电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电视新闻的真实有效,会使人们更好更准确的了解新闻时事,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在电视新闻信息的剪辑过程中,剪辑师一定要注意信息真实有效性的表达。

参考文献:

[1]胡婷,赵剑唫.浅谈电视新闻中的剪辑技巧[J].中国报业,2013(01).

[2]任玲.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信息真实有效的表达途径[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8).

[3]陈志毅.新闻价值异化现象浅议[J].新闻传播,2013(02).

论电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真实性,思路探析

电视新闻采访中,真实性是最重要的标准,如果电视新闻本身不具有真实性,那么其自身的价值就很难得到体现和保障。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对真实性予以高度重视,为广大受众第一时间传递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本文就对于电视新闻采访真实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1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问题分析

对于电视新闻采访来说,真实是其重要的本质,如果新闻本身不真实,那么无论多么精心制作的节目,其都会成毫无价值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电视新闻工作者对于电视新闻采访的认知出现偏差,认为只要做出精彩的节日,就可以达到最后目的,可以适当地进行对新闻内容的改造和编排。部分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对于部分细节进行夸大,但这些细节本身并不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新闻编辑对其进行夸大仅仅是为了追求特殊效果,这就导致了与新闻真相的偏离,甚至背离。这种片面的夸大细节,很容易对受众产生错误的引导,甚至引发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例如,近年来,情感类新闻节目逐渐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关注,而很多不真实的情感故事的出现,把造假现象推上了舆论的顶端。在一些情感类新闻采访节目中,一些冲突过于强烈、巧合过于明显、细节过于生动,这都给受众带来了很大的不真实感。电视媒体自身要对于事实进行深入地评定和调查,对不良现象进行深刻思考和批判,而不是刻意地对事实进行编排,对当事人的痛苦进行放大。

从主观方面来说,部分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采访的真实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真实性不重要。部分工作者本身思想意识不够先进,在一些利益的诱惑下,对事实公允进行人为的干预和引导。从客观层面来说,现阶段,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要求不断提高,这是影响电视新闻采访真实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在提高新闻收视率的压力下,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为了博取关注而进行刻意编排。

2 对电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进行保障的几点思考

第一,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思想先进性、业务水平、学识能力、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质,都会对于电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产生很大的影响。面对相同的采访内容,不同的记者和编辑自身都会由于立场、主观意识、业务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不同,从而导致出现采访的差异性,而新闻的真实性方面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部分新闻工作者采取摆拍、导演、暗示等方式,对于新闻采访的过程进行影响。在一些对事实真相进行揭示的报道中,部分记者自身由于能力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局限,很难有效控制一些报道的深度,这也会导致新闻采访的失真。新闻媒体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电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在进行电视节目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本身是重要的引导者,其对于新闻节目的真实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只有不断地提高宣传教育力度,让广大记者和新闻工作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展开相关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电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第二,对于客观事实进行深刻把握。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客观事实是其中的重要的基础内容和组成部分。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要对于客观事实进行深刻且全面的了解。在对一些矛盾重读事件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要全面地听取双方的声音,切不可只听片面之词,导致新闻采访有失偏颇,不能对于客观情况进行真实地反应。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也要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对于事实进行科学的把握。

第三,采访中要做好沟通。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也要做好沟通,真正地站在被采访对象的角度,感受他们的情绪和状态。一般来说,接受采访的大多对象是普通民众,在接受采访时,难免会出现紧张的心理,且部分受采访者也很容易会出现沟通方面的障碍;同时,表达方面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并结合被采访者的实际状态和情况,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更好地进行事实表达,更好地收集和获取采访资料。另外,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也要有意识地对被采访者的隐私进行保护,同时对拍摄方式、记录方式等进行适当调整。

第四,对采访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以灵活的采访方式,更好地保证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对于不同的新闻事件,在采访方法的选择上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新闻素材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目的。例如,在进行监督类新闻采访时,可以选择隐性采访,这样在采访对象没有准备和掩饰的情况下进行采访,可以更加真实地获取新闻素材和事实的真相;在进行突发事件采访时,新闻记者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对于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及时地联系到知情者和当事人,选择独特的视角进行采访,保证采访深度。在对于典型人物采访报道中,记者则需要深入到其实际生活工作的环境中,展现真实情况,让整个报道更加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采访活动和方式的调整,需要结合不同的报道内容和题材进行选择,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第五,提高新闻节目的规范性。对于电视新闻采访来说,真实性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而在一些细节的控制上,也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重视。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新闻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减少一些模糊的词语表达,并对新闻事实进行准确且客观的表述,剔除一些含糊、笼统的内容。只有提高新闻节目的规范性,才能更好地提高新闻节目的可信性。在拍摄中,可以对采访拍摄时间的标注,这也可以让观众直接感受到新闻的准确性。

第六,要关注对于新闻采访的本质进行体现。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同期声和现场声,更好地展现新闻现场的原始情况,减少人为干预,这也是提高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手段。在进行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要对于镜头语言进行合理运用,减少修饰语的使用,更好地对于事物的本质进行体现和反应。采取跟踪报道的方式,在渲染现场气氛、展示人物个性等方面,运用同期声、现场声可达到画面无法替代的作用,使所表现的内容更加鲜活、真实、生动。

3 结语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其本身需要保持强烈的责任心,以高度的职业道德操守和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能力,对于新闻采访工作进行更好地推进和落实,做好对电视新闻采访真实性的有效控制。只有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展开相关工作,才能确保电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避免出现电视采访可信度受到损害和影响。受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需要的是真实的新闻节目。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坚持真实性的基本原则,挖掘新闻深度,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让采访的真实性得到最大化保障,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新闻采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宏芳,华蒸.论电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构建[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

[2]李艳青.浅析电视新闻采访方法及原则[J].视听,2015(3).

[3]梅伟.浅谈电视新闻采访的方法及原则[J].新闻窗,2014(1).

[4]贾颖.浅论电视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J].今传媒,2014(11).

[5]牛汝云.如何做好广播新闻采访[J].新闻战线,2016(13).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真实性探究 篇8

1 电视现场报道的界定和特征

电视报道包括现场直播、现场录像报道等形式,特点是有较大的信息量、较强的现场感和可信性、时效性等。电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应具备一定的功力,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能将事件的核心和本质紧紧抓住;现场报道的构思应巧妙独特,口语表达能力要清晰、流利,能对新闻事件的发展情况、发生背景简明扼要的介绍;应方法灵活、善于应对;反应迅速、知识渊博;应具有很强的现场把握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默契配合摄像师,善于用镜头语言直接在观众面前展示现场的细节、氛围、环境,以及有特点的音响效果和现场各个方面的反应。

2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真实性

电视新闻是有文字图像的广播、有声音的报纸,特征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知识性和新闻性。现场新闻的真实性是客观的反映报道对象是原本的、不加修饰的在受众面前展示所发生的新闻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充分发挥现场的真实性,把报道做的可信、真实、鲜活和生动。在最近一段时期,在电视新闻中频频出现有较强纪实性的现场报道节目,犹如镜头再现。

新闻和电视剧的表现形式不同,新闻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而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在于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如因果、事件、人物、时间和地点等,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现场报道新闻的真实要源于生活的真实,是严格的实事求是,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对典型进行塑造,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想象,用虚假的画面显现记者道听途说的事情。当然,新闻也并非真实的翻版原始的生活,而是在忠于生活的基础上,加强新闻的表现力,对主题进行提炼,使受众对真实的生活更加的了解。但加工新闻的幅度应对公正、客观和真实性的原则予以遵循。

3 现场感与参与感带来真实感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体现在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这也是电视新闻的魅力只所在。同时,电视新闻还要带给观众一种参与感。参与感是人际传播中,人与人直接交流的心理状态。当电视直接向观众的感官诉诸声音和画面时,衡量传播效果的公共标准就是参与者。而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决定现场报道成败的关键就是参与感。

4 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真实的表现现场

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就是声音和画面,只有真实的声画,才可准确的传播信息。运用电视新闻的同期声,能更好地表现现场报道的真实性,能够增强电视新闻感染性和真实性。近年来,因为电视从业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素质,新闻中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都被请到画面中讲话,这样就有大量的水分充斥在电视新闻屏幕中,使一档新闻的整体质量降低,失去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因此,决定同期声应用成败的关键,是选好现场报道的采访对象。

5 第一现场升腾新闻现场报道主题

现场报道是同步采录播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未经过加工的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更强。电视新闻报道犹如将观众带到了新闻现场,缩短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观众会比较相信自己目睹的信息,不会产生隔阂感。同时,记者以参与者和目击者身份对新闻进行报道,没有经过转述,可信度高。这样会使报道内容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增强,用事实说话,使事件中的人物和情节在节目中凸显,吸引观众的眼球。第一现场是通过现场目击者的表述以及记者的镜头,恰当地描述新闻事件,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对目击者在现场所感受的氛围进行切实的感受。

6 结论

电视新闻是一种有人有物、有情有意、有灵有肉的东西,新闻工作者应用自己的真情去对人间的故事进行讲述,对社会的进步进行引导,对人类文明进行传播。将一种有灵气、有生命的信息进行传播和提供,对正确的舆论进行引导,而其灵魂和魅力所在,便是其真实性。新闻生命力的精彩所在和生命力所在,就是现场报道,它所拥有的冲击力是及其强大的,能使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传播距离最短,使传播效果最大化。电视新闻工作者通过巧妙结合和合理选择报道方式、同期声、电视画面,使新闻更具接近性和真实性,便于广大受众的接受和理解。而这种报道方式在县级电视节目中,还相对不成熟。如何将这种现场报道的潜力和传播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需要基层电视工作者的努力开拓。

参考文献

[1]矫健.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J].科技传播,2012(3).

[2]要文.浅论电视新闻的创作[J].科技信息,2012(7).

[3]于洋,刘妍君.电视新闻的“伪现场报道”[J].记者摇篮,2012(4).

[4]梁玉杰.电视新闻角度的准确把握[J].科技传播,2012(6).

试论广告文案的真实性原则 篇9

(一) 广告文案文本最直接地与受众产生联系

在广告运动中, 广告文案与广告作品中的其他要素一起, 作为广告活动的“代言人”, 站出来和受众对话。人们通过它的介绍和推荐来认识企业、产品和服务, 产生情绪对应, 对是否接受某种服务形成选择意向。这个代言人所说的话真实与否,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众是否能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 能否产生符合真实状态的对应情绪, 能否产生正确的消费意向。因此, 只有符合真实性原则的广告文案才是符合“以人为本”的广告理念的。广告文案人员诚实地表现真实的广告信息, 是对受众的最好的服务形式

(二) 广告文案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说服和诱导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

这个目的以广告文案等组成的广告作品的发布为中介。广告者借助广告作品宣传产品的功能、特点, 期望得到消费者的消费。这个目的使得广告文案的写作具有完全的功利性。而一旦广告者为了功利的目的放弃了对消费者的道德责任, 不真实的广告文案便会充斥广告空间, 为了一己的目的而让众多的消费者遭殃。这对于经济的真正发展、对繁荣广告市场、对满足消费者的身心需要, 都是十分有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真实性原则是对于广告特性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的一个强有力的遏止者。

(三) 广告文案文本经由媒体得到广泛传播并能产生双重效应

广告文案经由不同的媒体传播, 传播范围具有相当的广泛性。这个广泛性与它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双重效应一起, 会产生广泛的、双重的影响。双重效应即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有效广告可以引导或带动消费者产生物质与文化的双重消费。在产品特点、优点真实基础上的消费当然是广告人梦寐以求的结果, 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但如果是基础于虚假信息前提下的广告文案所造成的消费热潮, 将会对消费者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产生不良后果, 会造成对不良生活方式的盲目追求。

(四) 真实性是广告文案的生命力所在

广告文案以代表企业、产品、服务宣传其特点、功能, 说服和劝诱消费者产生对应性消费为己任。因此, 真实性是它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如果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其广告文案会因为失真而丧失自己的可信度。丧失了可信度的广告文案将毫无生命力, 毫无价值。目前受众对广告的怀疑、不信任心态的存在和弥漫, 就是许多虚假广告造成的恶果。广告活动如果失去了受众的信任, 广告本身也就成了毫无意义的行为了。

在广告文案写作中, 坚持真实性原则问题, 就是坚持广告科学的、真正的为社会服务的问题, 坚持正向发展我国广告业的问题。因此, 真实性原则应该是广告文案写作行为的首要原则。

二、广告文案与其他文体真实性要求的区别

广告文案写作与其他文体的写作 (如文学作品和一般意义上的应用文) 都要求真实, 但是, 两者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在范围、尺度、对象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文学作品强调的真实是指生活本质的真实, 要求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不仅在写作手法上追求艺术的虚构, 在内容上以及形象的塑造上也允许虚构, 而一般意义上的应用文, 比如公文强调的真实是生活本身的真实, 不仅内容要完全符合事情的本来面目, 符合客观实际, 不允许虚构, 就连在表现手法方面也有相对固定规范的格式, 遣词造句的风格要求与写作的客观对象统一, 不主张使用艺术的表现技巧, 更不能用夸张修辞手法。广告文案写作的真实是信息内容的真实, 《广告法》对广告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违反了《广告法》中对有关信息的真实性要求, 就是违法广告作品。但《广告法》对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上的真实性要求只是艺术真实尺度。在表现方法上, 并不要求体现现实的、完全的真实, 允许虚构。

三、广告文案真实性原则中的辩证关系

(一) 广告信息的表现要来源于客观的现实存在

广告文案中要向广告受众传达的广告信息必须来源于客观真实的存在。特别是有关企业、产品、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功能、价格、承诺等能给予消费者服务和利益的, 广告主借此以说服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内容, 必须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任何在头脑中臆想出来的广告信息、广告承诺和广告利益点都是违反真实性原则的。

(二) 广告信息的表现要全面且准确

全面, 指的是在表达广告信息时, 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 而不是以偏概全或为了突出产品的利益点而故意不表现产品的负面因素。表现全面的广告文案应该是将广告中产品的优势表现出来的同时, 也表现产品的副作用, 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致出现问题。不交代产品副作用的广告文案不符合真实性原则, 并且, 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将购买的商品的全部信息。要在信息全面性表现的基础上发展创意, 更有效地展示商品利益点。

准确, 指的是广告文案对广告信息的表述要准确、到位:

1、广告中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承诺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承诺等有表现的, 必须清楚、明白, 不能含糊其辞;

2、在广告中表现商品购买后的服务提供和礼物赠送, 应当标明赠送的品种和数量;

3、在广告中使用有关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方式提供商品质量和功能保证的, 其全部资料都必须真实、准确, 表明出处。

4、针对语言的模糊性和容易产生歧义的特点, 在表述中不用模糊性语言, 不用易造成歧解的语言, 而运用意义清楚、明了、表达准确的语言。

(三) 形成形式虚构和信息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广告表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真实的广告信息采用虚构的广告形式来表现。要正确处理形式虚构和信息真实之间的关系。信息真实指的是广告文案中所提供的有关消费者所能获得的利益和承诺等的真实, 而形式虚构指的是文案可以用虚拟的场面/情景、行为等来表现真实的广告信息。

论电视纪实片的真实性 篇10

电视纪实片的主题现实性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一部好的电视纪实片, 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好的主题。好的主题又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这就是电视纪实片的主题现实性。因此, 我们在制作片子之前, 首先要找一个好的选题, 表现一定的主题。

影视工作者随时随地都处于一种备战的状态, 当他们不经意间抓拍到一些与电视纪实片主题有关的事实时, 也是他们最开心、最得意的时候, 而且这个意外会让这些影视工作者兴奋许久。电视纪实片要表现人物过去的传奇经历的时候, 就要抓住观众的视线, 可是, 在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 都是过去的事情, 怎么去拍摄人物过去的画面呢, 这就牵涉到真实性问题。一个影视工作者, 如果在电视纪实片的拍摄过程中, 出现这种同期画面无法拍摄的情况, 就需要用详细、具体、生动的解说词来完成整个电视纪实片的制作, 用解说词述说人物的经历, 用纪实、通俗易懂的解说再现人物精神风貌, 体现出纪实片的真实性。

拍摄工作基本完成之后, 就开始写文字稿本, 即解说词。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 来感染观众, 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 收到宣传的真实效果。而解说词中也应该有明确的主题。我们娓娓道来的叙述手法, 讲述人物从小到大人生经历的精彩片段, 展现生活的细节, 提炼出闪光点, 这就是纪实片的真实性要求。同时, 我们收集资料, 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 让解说词与画面互相辉映, 声画结合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在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之中, 解说词才最终定稿。

电视纪实片的新闻真实性

电视纪实片所传递的信息能够再现“物质复原的现实”而最接近事实。这些最具体的客观信息往往在电视纪实片中起主体作用, 成为作品结构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则是必要的解说词和造型作用的镜头, 它们在客观信息之间起连缀作用;人物述说作为画龙点睛之笔则是最高层次。三个层次构成电视纪实片立体化地解释、报道事件的基本框架。

电视纪实片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 客观地再现真人、真情、真景, 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 排斥虚构和扮演。然而, “真实”是相对的, 电视纪实片用机器手段记录所谓真实的故事———过去的事件, 也就是说, 艺术家既不能虚构某一个事件, 也不能让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重新安排补拍。

从制作过程来看, 电视纪实片要求“真实地再现真人真事”, 但真人真事可以通过镜头“再现”, 却不一定具备“本真性”:当镜头对准拍摄对象时, 他的一举一动也许已经起了微妙的变化。从拍摄对象的角度看, 也许镜头激发了他的表现欲而使他和平时并不一样。而从拍摄者的角度讲, 他通过取景框拍下的生活总是受到他个人世界观、审美观、文化背景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

实践证明, 有时太实的东西反而不真实, 因为自然主义的表现只能局限于观众的听觉、视觉和思维所构成的立体空间。所以, 时空的真实与信息量也就大打折扣, 结果只能成为一个起简单符号作用的“万能画面”。

因此, 无论我们把电视纪实片解释为现实的戏剧化, 还是对现实的创造和反映, 我们都不认为纪实片反映的是客观的原始现实。真实其实很遥远, 没有人能做到再现真实。电视纪实片里的真实是创作者通过某个视角所观察到的, 打上了自己主观印记的真实, 它只是作者眼中的真实。

电视纪实片的镜像客观性

在电视纪实片拍摄中, 影视工作者要以具体事件为中心, 形成声画合一的统一体。只有做到了这些, 电视纪实片的客观信息才能表现出来, 其微观信息的客观事实也才能生动、丰富地表现出来。如果割裂了这种统一, 刻意地把声音和画面分开使用, 电视纪实片信息的客观性就会让观众产生质疑, 而电视纪实片的主观信息成分自然而然地会随之增加。

有些影视工作者在拍摄电视纪实片时, 只强调真实性, 而忽略了剪辑的作用, 其实, 如果影视工作者运用以黑底接黑底来串场景的创作方式, 会增加作品的客观性。也有影视工作者在拍摄时, 片面地认为电视纪实片就是跟踪拍摄, 而且会把一个镜头拍摄到底, 他们认为如此拍摄就排除了创作者对生活的选择, 排除了创作者在纪实片里对生活进行新的组合。其实不然, 电视纪实作品反映的并不全是生活本身, 而是经过创作者积极整合之后的真实。这种真实可以以实拍画面、同期声、真实人物和场景为特点, 但绝不局限于此。

一个影视工作者在创作电视纪实片时, 对故事叙述方式的选择, 对题材的取舍, 以及对拍摄画面的组合方法, 都可以强化电视纪实片的真实性。很多从事电视纪实片拍摄和制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就是一部电视纪实片的魅力, 不仅在于它的真实性, 还在于电视纪实片中融入的制作者的思想。一部电视纪实片记录和展现的不仅仅是一段真实的画面, 也表达了影视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伦理价值的倾向性, 这也是电视纪实片存在的价值。

展示电视纪实片的客观性, 就要注意在节目采编中, 加强镜头语言的积累和利用。在电视纪实片制作初期, 特别是电视纪实片采访、录制阶段, 影视工作者要尽量多视角地记录事情的现场画面, 对电视纪实片要反映的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记录;尽可能地把事件的远景、近景、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心理刻画、局部特写、天气、周边等, 都摄录成镜头语言。这些客观材料会为制作者的后期制作积累丰富的镜头素材。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人、事、物的存在与运动都是以声形一体化的完整形态进行的。先进的数字电子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将生活中真实的图像、声音、环境等同时记录下来的条件。可是在实践中, 许多影视工作者并没有理解存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以为摄影就是拍下图像, 所以, 拍摄时不开话筒, 有的摄影机上甚至从不带话筒, 忽略对生活之声、真实氛围即同期声的运用。这样记录下来的对象已不是事物的运动状态, 而只是它的形象了。摄影的纪实功能在这里已大大地打了折扣。

电视纪实片的人物故事性

从本质上讲, 电视纪实片应以记录活生生的现实本身为使命, 拒绝虚构。它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 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 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在这里, 它首先排除了虚构 (补拍) , 进而提出它应当达到的境界和可以采取的艺术手段。电视纪实片创作者应当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正在发生的事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因为今天记录的现实生活将毫无疑问地成为明天的形象历史。

在1958年,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策划拍摄一部反映“大跃进”成果的纪录片时, 曾打算拿一段土改时的农村生活画面与当时拍的镜头作对比, 结果发现1950年拍摄的农村生活远比1958年好, 原因是当时是导演摆拍的, 结果不得不用导演手段拍出更为虚假的农村生活。然而这将给后人留下什么呢?是不真实的历史, 并将导致给真正的历史留下无法补救的空白点。

电视纪实片不排斥情节化和戏剧性, 但它必须是生活本身的自然积累, 保持时空的真实连续。以剧作的方式编造细节, 被突出放大的偶然中的巧合会显得非常刺目, 从而大大地削弱被记录事物的震憾力。在《电影艺术词典》中, 戏剧性被解释为“在剧作中, 由人物自身的矛盾, 人与人的性格或意志之间, 人与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发生或矛盾冲突所造成的悬念或激变”[1]。还有一些词典把戏剧性与“戏剧冲突”和“假定性”相并列阐释, 认为创作者应当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集中化、典型化, 特别突出偶发性因素, 结构出一种明显的巧合, 由此导致其展开冲突的必然动作过程, 即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进程, 依次而又有因果关系地展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常常以步步相逼、环环推进的方式发展冲突, 使情节跌宕起伏, 产生观赏性。

可见, 传统的戏剧性是以文学创作的假定性为前提的, 它来自于生活, 又区别于生活。从这点上说, 电视纪实片应当避免人为地制造戏剧冲突, 应当忠实地反映普通生活、普通人物和大众情感, 把情节寓于平实之中。

电视纪实片的审美艺术性

电视纪实片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电视纪实片的真实性基于所表现的某一具体社会生活片段的真实性。它必须通过创作人员的具体创作实践来表现这种真实性, 也就是说, 通过美学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其本质意义。在电视纪实作品中, 真实性不仅表现在真人、真事、真实生活情状的记叙上, 而且还表现为如何运用纪实性电视艺术手法, 创造纪实美。

电视纪实片要达到纪实美,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是电视纪实片在拍摄时, 应该真实、具体地展现拍摄对象的生活情况, 特别是在审美取向上, 电视纪实片应该让观众自己做分析、判断, 得出自己的结论;二是注意展示电视纪实片故事的来龙去脉及故事的内涵;三是充分利用长镜头的作用, 来展示电视纪实片的美学效果。影视工作者要把长镜头作为电视纪实片增强真实感的重要手段, 使观众通过长镜头画面经历生活流程和具体情状, 领略到真实的纪实美。如果一味地“剪切”, 会把原本真实的生活过程剪切得支离破碎, 流露出过多人工编制的痕迹。

影视工作者与观众进行交流, 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电视解说词。要想让观众对电视纪实片产生美感, 就要撰写出生动形象而且富于哲理、比喻性和音韵协调性的解说词。好的电视纪实片解说词不仅能够深刻地提示电视纪实片的思想内涵, 给整部纪实片增色, 让观众从中受益, 还能提升电视纪实片的真实性。同时, 在写作电视纪实片解说词时, 要注意利用好解说语言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 解说词四声的相互配合, 使解说词平仄交错、此起彼伏, 让观众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韵律感, 从而使电视纪实片解说词收到声韵协调的最佳效果, 增强电视纪实片解说词的可听性和亲和力。

综上所述, 电视纪实片虽然是对生活的实录, 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不一定都有搬上荧屏的价值, 创作者不仅需要根据价值取向决定选题, 还需对大量的实际拍摄的生活素材进行取舍和艺术加工。

摘要:电视纪实片中纪实手法的最大特点, 是完全随事件的发生、发展来进行拍摄, 忠实记录事件中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情节的全过程, 其中包括努力捕捉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戏剧性因素。本文从电视纪实片的现实性、真实性、客观性、故事性和艺术性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视纪实,文学性,真实性

参考文献

电视广告真实性 篇1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是先有事实再有新闻。不论在什么时代,不论什么类型的新闻,不论是采访还是编辑、评论,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价值和规则,如果没有坚持这个前提,那新闻就会成为地基不牢的大厦,这样的新闻“建筑物”迟早会坍塌。“合理想象”是根据某种事实去想象、推测,并将其作为事实予以报道。这不符合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的原则。新闻界对“合理想象”是持完全否定态度的。为此,我们新闻记者要以事实为根据,客观报道新闻事件,反对“合理想象”。然而,近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民生新闻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今天,电视记者频频对事件进行合理想象。最典型的是运用“情景模拟”镜头。例如,一场交通事故侦察后,电视记者通过犯罪嫌疑人或交通警察的口述,人为地再现案件中撞人后逃逸的细节;拘留案犯后,电视记者人为地“再现”赌徒慌忙丢掉赌具、藏匿赌资的情景;盗窃案件破获后,电视记者人为地“再现”犯罪嫌疑人密谋犯罪的过程……

这些事后对情节的演绎都是为了叙事的需要。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过程采用的“再现”手法。出发点大多为了新闻的可视性和节目的表现力。为了弥补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断层,而靠“合理想象”做出的这类情景模拟,如果出现在情感故事、法制专题类节目,尚可宽容对待,但如果出现在新闻报道中那就触碰到新闻真实这个底线。因为任何“合理想象”出的场景,即便演绎得再合理再逼真也不是事实的本真,虚构这样的镜头也就失去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通过新闻媒介的反映。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特别是一些突发性新闻,由于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发生,很难在发生时捕捉到关键性瞬间的影像资料,电视的画面叙事相对困难,使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像显得弥足珍贵。

2如何避免新闻中滥用“合理想象”

电视新闻与其他媒体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有声有色、声画并茂。近年来,随着很多新兴媒体涌现,用稿量大大增加,一些假新闻也伴随利益驱使应运而生,在每年的十大假新闻评选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90%以上都是平面新闻。一方面,反映出传统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新闻专业教育培训比较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电视新闻声画同步的要求使电视新闻很难造假,进而更具有真实性。这是电视新闻的优势,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编辑应该尽量为观众提供真实、鲜活、富有说明力的电视节目,如果摒弃了这个原则,那无异于平面媒体的假新闻或者摆拍出的图片新闻。

“合理想象”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严格对采访过程掌握更充分,避免遗漏过多事实,力求准确,必须遵守三条原则。

首先是现场原则。从新闻源头到新闻接受者的传播过程中,每个加工环节包括其他媒体的报道,都会造成对消息准确性的损伤。只有从新闻的源头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受到的损害最小,也就最准确可靠,反之就容易失真。尽量接近新闻的源头,坚持做实地采访、不到事发现场不写新闻,是保证新闻真实的最可靠的方法[1]。不能只是通过电话采访、邮件采访就草草写出新闻。新闻同期声有利于表现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电视新闻运用同期声,不仅可以展现电视媒体的强大优势,这种的新闻报道还能在受众中产生真实感。那种靠合理想象出来的情景模拟镜头,人为地制造的“真实”,一旦被电视观众敏锐的目光看出破绽,便会疑窦顿生,不仅图像的真实性受到怀疑,而且新闻的真实性也会受到质疑。当一则报道被受众定性为虚假新闻时,就会给电视新闻机构的声誉造成极恶劣影响,使之失信于民,更严重的后果是人民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与支持。

其次是采访作风扎实原则。在采访时,一定要做到全面、准确和认真,不能粗心大意,心浮气躁。对新闻事实要采访到位,细节把握准确,尤其是数据、人名、身份等要特别注意。对于已有的新闻,不能只满足于对其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是要深入挖掘新闻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呈现最真实的新闻报道。

最后是平衡原则。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对平衡报道做出界定“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正的一方说话的机会”[2]在采写设计双方争议的新闻时,记者要避免倾向性和偏见,不能只对一方偏听偏信,而是要采访到双方当事人,给予他们同等的表达看法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采访到第三方,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平衡性。

摘要:新闻不是艺术创作,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时要以事实为报道依据,不能通过“合理想象”“情景重现”代表新闻真实。

关键词:合理想象,新闻真实,情景模拟

参考文献

[1]胡艳萍.防止新闻失实打造媒体公信力[J].青年记者,2010(20).

上一篇:内容方式下一篇:网络知识共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