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共11篇)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 篇1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基础工作, 也是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核心, 可以说这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运用的教学理念、管理方式和工作态度等, 都能够直接决定一个班级的管理效果。为了让学生在中学时期培养出良好的素质, 我们要有效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让初中生能够在身心发展时期得到正确的引导。本文对我国初中学校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面对新时期的策略与思考。
一、加强新课程学习, 融入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对于教学的要求与传统教学课程不同, 要注重加强日常教学的有效性, 对学生认知世界进行深入了解, 让学生通过参与到学习中, 让他们留下深刻的感悟与体验。所以我们可以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课堂, 它不仅传授学生各科知识, 而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是学生们发挥创造力与发展个性的平台。我们要构建这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增长学习兴趣与热情, 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而这是每个人在成长与生存中的必经之路。新课程要求学生不能“唯我独尊”, 而是要去关爱他人, 与其他人去沟通交流, 并且试着理解别人, 学会尊重与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幼儿园等地方, 让他们去帮助别人, 从而在获益中感受到满足与幸福。
二、发扬民主精神, 培养核心。
学生的健康成长, 是难以脱离宽松而自由的环境的, 而我们不能固守着教师尊严, 对学生们的热情置之不理, 而是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大朋友。我经常会私下了解学生们喜爱的歌星、电视剧、电影、书籍等, 然后自己深入了解与观察, 这样就可以跟学生们有话题可聊, 使学生们无形中消除对老师的警惕心理。在班级管理中, 教师要多去听听学生们的意见与建议,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兴趣, 可使教学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魏书生老师曾说:“民主就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民主化程度越高, 那么这座桥梁就越结实宽阔。”我们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 要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管理事务中来, 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 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与人格。
在每个班级中, 班委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老师的好帮手, 学生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在班级中建设一支高效有力的班委队伍, 否则难以形成严谨的班风。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班级中的班干部并无能力, 学生们欺负班长软弱无能, 班级纪律差, 人心散漫。而有些班级的班干部就敢于起到带头作用, 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在班干部选举过程中, 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不能主观地任命, 这样会失去学生们的信任, 对教学管理有着阻碍作用。教师要群体中培养班干部优秀的管理组织能力, 帮助他们在思想、行动、方式等方面有正确的方向, 成为后期的教师助手。
三、言传身教, 教师要起到典范作用。
虽然学生年龄还小, 但是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教师不能对学生失信。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所作所为, 所以我们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以身作则, 让学生们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四、家校联系, 形成合力。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了学生在受到教育期间, 离不开家庭、社会与学校, 这三者相互关联, 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一出生就接触自己的家长, 可以说家庭是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 德育教育必须小时候就开始引导, 所以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学校是具有能系统化教学职能的场所, 教师要依靠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形成的合力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健康、稳定、有效落实。
五、结语。
我们在教学管理中运用多种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初中生从懵懂的少年培养成真正的人。我们需要正确看待教学管理, 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情感, 尤其是学生人格与个性方面。教师要坚持用爱心来爱护每个学生, 并且不断反思自己的管理工作, 用端正的品行来引导与带动学生, 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义财.初中生学习心理问题与班级管理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2]鲁伟明.城郊初级中学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
[3]袁川.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07.
[4]陈谦.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及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
[5]杨丽亚.试论心理效应在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中的应用[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6) .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 篇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造成南北方耕作制度和种植农作物差别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b地形c气候d习惯
2、台湾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哪两省移民的后代?
a闽、浙b闽、粤c闽、桂d粤、桂
3、香港毗邻的经济特区是:
a厦门b汕头c深圳d珠海
4、历史上,曾以北京作为京城的朝代是:
a元、明、清b唐、元、明c宋、明、清d汉、元、清
5、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在哪个地区可以见到?: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6、挖窑洞居住,以小米为主食的居民分布在下列哪个地区?:
a长白山区b东北平原c华北平原d黄土平原
7、我国北方民居具有的特点是:
a屋顶坡度较小b屋顶坡度较大c墙体较薄d墙体较高
8、耕作制度可以一年三熟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太湖平原d海南岛
9、因晴天多,阳光灿烂,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
a乌鲁木齐b兰州c西宁d拉萨
10、台湾省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
a西部b中部c东部d南部
总结:行政区:是指为了多国家政权职能实行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东南亚和南亚的地域特点复习资料
【--复习要点】各位喜爱生物科目的同学们,5068的小编通过详细的分析和整合为大家带来了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有兴趣的同学赶紧过来看看吧。
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要点
1.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
2.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3.东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两岸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
4.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洋之间,它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
5.南亚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三季,3-5月为热季,6-10月为雨季,11-2月为凉季。
6.南亚的农业以水稻为主,其次是小麦、黄麻、棉花。
7.南亚七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发展最快。
世界地理试题之某半球区域图
【—世界之某半球区域图】,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
下图为某半球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若图中AB弧线表示晨线,则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D 点昼长为 __▲__ 小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__▲__ 。 (6分)
(2) E、F两海区表层水温较高的是__▲__ 海区,主要原因是__▲__。(5 分)
(3) 图中B点所在大陆被称为世界寒极,试分析其酷寒的原因。(3分)
总结:具有连通性,即点集中的任意两点都可以用一条折线连接起来,且折线上的点全部在此开域内。
初一地理试题及答案之板块运动
【—初一及答案之板块运动】,板块运动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
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7. 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地震使海底抬升 B. 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
C. 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 D. 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
8.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 岛弧和海沟 B. 海岭和海沟 C. 海岭和裂谷 D. 岛弧和裂谷
总结: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把地球的岩石层划分为六个大板块,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等高线应用
【—初一地理总结之等高线应用】,在同一幅图内,除了悬崖以外,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不能相交。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要考虑是否需要移民、水分是否充足等。在不考虑地质等条件下,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坝址应选在河流流出洼地呀小盆地河道最窄处。
(2)确定铁路、公路线。一般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二条等高线;尽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避免通过沼泽、断崖等。
(3)工业区位的选择。工业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销售市场。化工厂、炼油厂等既污染水源,又污染大气,所以要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的下风向或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产生固体废气物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并且也要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放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
(4)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开辟梯田,应选择坡度和缓、有灌溉水源及附近修建水库后,未被淹没的地方等。
(5)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6)判断水系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不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最大点的连线);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水文特征:等高线密信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流域内降水量(内流区域的融冰或融雪量)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总结: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愈大,等高线排列越稀,则说明地面坡度愈小。因此等高线能反映地表起伏的.势态和地表形态的特征。
世界地理试题之山区等高线地形图
【—世界之山区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读图3-13中有关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在B山设计了CB、DB两条登山公路线,根据等高线图判断,沿______线修公路比较省力,理由是______。
(2)G城是化学工业城市,此山区的主导风向是______。在该山区要建立一处疗养院,如在甲、乙两处选址的话,______址较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A、B两座山顶之间有高山电缆车相通,电缆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00m,乘缆车从B山顶到A山顶约需______分钟(A、B两山顶之间的图上距离为3.2cm)。
总结: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等高线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与实际地面的交线,所以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
世界地理试题之海陆轮廓图
【—世界之海陆轮廓图】,从地球上存在海陆变迁的事实入手,上升到全球尺度,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的。内在逻辑严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
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海陆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A、B、C三地盛产热带经济作物,其中最大的天然橡胶产地是: 。以产甘蔗著名的是 ; 地的可可产量世界最大。
(2)比较北美洲、欧洲海洋性气候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完成下表。
共同特点主要原因
不同特点主要原因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 篇3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渗透;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素质教育
几千年来,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体现,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将其进行有效利用,不仅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功能价值有提升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传统优秀文化运用于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教学资源,是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探索素质教育都起到较大的作用;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人文素养教育、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的需要。
下面我仅从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角度作一些思考和探索。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利用名言、警句、谚语、歌谣、故事等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恰当地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恰当地运用古诗,并配音乐引入新课,能创设愉快教学情境,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像、文本、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我和父母”时,我播放了一首古诗《游子吟》(唐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伴随着脍炙人口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听得很入迷,很是感动,同学们似乎都感同身受,兴趣大增,打破以往课堂沉闷的气氛。我借机引入了《我和父母》。并设问:这首古诗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学生十分活跃,迫切希望探究问题的根源,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上来,使学生主动参与新课学习,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探究新课时,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渗透
1.利用名言、警句、典故,论证观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是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些地方感到吃力,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如果采取从观点到观点、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这样会陷入“满堂灌”、“一言堂”的泥潭之中。教师由浅入深,有感性到理性,利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名言、警句、谚语、歌谣、故事等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动起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例如,教学“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时,我引用了蒲松龄的名言、警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然后,播放了典故:悬梁刺股的视频,从中不难体会出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
2.把经典名句用于小结,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句》中也曾说到:“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实,讲授完新课内容,学生一般较为松弛,若此时选择一些经典名句,既有豹尾般的响荡有力,还有撞钟般的余音绕梁,这样才无愧于课堂的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达到“言已尽,意犹存”的理想境界。例如,教学“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时,我引用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时期·刘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小洞不补 ,大洞吃苦”等,让学生认清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新的探索开始,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3.巧用诗句作练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如果能用诗句为载体设计一些练习题,既可抽象的理论形象具体,又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学习了“生活不能没有宽容”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了(2010年昭通市中考)“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代礼部尚书张英的这首诗告诉人们的道理是(A)
A.生活需要宽容
B. 金无足赤,人各有别
C.人们之间应该平等相待
D.宽容他人,不利自己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渗透到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重与课外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通过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其主要途径:
(1)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读物,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西游记》、《唐诗三百首》等,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古典名著,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评价,写读后感。从中吸取文化的营养,认同中国文化。
(2)辩论活动等,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3)挖掘地方、民间的艺术、文化,使学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参观文化景观,如:三影塔、珠玑古巷、梅关古道、钟鼓岩;观看中秋节、元宵节等民间艺术表演等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们珍惜、爱护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利用3月5日,学习“雷锋”活动日;“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深入到福利院、社区。参加劳动,体验劳动艰苦,感悟:( 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培养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关爱老人、儿童,体验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
总之,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渗透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不仅丰富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对探索素质教育都起到较大的作用。我们做到:①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度地使用名言、警句、谚语、歌谣、故事等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启迪思维。课外,将其运用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②要“扬弃”原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一定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我们要充分吸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营养,并结合新时期的特点加以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著《(思想品德)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陈方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尝试》.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年第12期
[3]郑映群.《在班队活动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广东教育,2004年第8期
[4]《繼承和发扬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著.《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新版)
我国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探讨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水平,问题,对策
生活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当前, 学生的英语能力已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但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中, 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师资配备、教学水平以及学习环境的限制, 农村的初中毕业生英语水平相对薄弱。所以, 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水平是满足社会健康发展的需求。英语教学应如何改革, 如何克服存在问题?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农村学校初中英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低。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日前初中英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38%, 高中英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56.84%, 其中城镇中学英语教师学历基本达标, 因此, 农村中学尚有相当数量英语教师不符合学历要求。如今的教师年轻群体, 多数农村英语教学水平低下, 表现在很多方面, 希望在大中城市有所发展。导致在农村的走出去, 城市的不愿进来。农村的师资数量成为减少。农村孩子需要接受教育, 无奈之下, 部分没有经过专业教育甚至是培训的, 都从事着农村教学工作。而那些一直在农村默默奉献的辛勤园丁们, 也因为人员配备不齐全, 退休了也不能安心享乐, 仍然坚守着岗位。社会在感谢他们的同时, 也使农村教育出现问题, 特别在英语教学中。首先, 教学观念陈旧。因为没有充足的教师新鲜血液的输入, 也没有及时地与社会教学轨迹接轨, 许多农村教师仍然墨守成规, 沿用陈旧教材, 不重视课改, 致使教育十年如一日, 无更新, 无进步。其次, 对现代教育的片面理解。有些教师因为没有科学的培训, 任意使用教材, 不注重教材的实际应用, 只是以教师为中心地填鸭式教学, 并没有认真学习和领会新教材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精神, 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为完成任务, 不重视学生的吸收和消化。英语学习是需要环境、方法和投入激情的, 教师应该积极寻求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成就感,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方面
学习热忱度低, 心理素质差。教学存在问题, 只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中, 简言之, 体现在学生身上。马克思唯物观认为, 内因才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所在。学生学习中为何成绩低?为何吸收不了所学知识?主因还应从学生自身找起。学生自身问题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滞后。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在初中阶段以前, 学生是否接收过英语教育, 接受英语教育的程度如何, 直接影响着学生初中生涯的英语学习。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不同, 他们不善交际、知识面狭窄, 许多知识只能从课本中理解, 并没有过多的有益的学习外部条件, 这直接导致了学习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阻碍了学习的效率。此外, 据有关资料显示, 农村学生在心理素质上不及城镇学生稳定, 他们在大事件上, 如中高考中表现出来的并不沉着, 这使英语水平的发挥极大地受到心理压力而带来的限制。不能长期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热忱, 加上考试给他们带来的外部压力, 致使对英语学习找不到成就感, 没有激情与活力。此外, 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中的和谐与否, 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是否顺利。
教师与学生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主力军,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水平存在问题, 也自然需要从教师与学生方面寻找原因, 但除此以外, 学校硬件设施陈旧、教学环境差等因素, 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综合发展。
二、提高农村英语教学水平的对策
1.壮大师资队伍, 提高教育水平
师资匮乏导致教学秩序不能正常化运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策划者, 是传授教学任务的主要力量。教师的素质、学历、道德观念、教育理念, 都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水平建设。因此, 国家对农村教师的定期培训有其积极意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改进教学固有方法, 试图在农村特有环境中寻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 等等, 都是农村英语教育发展与进步的必由之路。如今, 农村英语教学中教学时间短、教材任务量大、学生成绩差等问题, 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教师, 阻碍着教学教育的发展。因此,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重视自身道德水平与教学理论水平的修养,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 开拓创新思维, 改进课堂教学质量,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落后的现状。
2.吸引学生参与, 提高学生求学热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 是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教学再专业, 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 学生没有主动地吸收所学知识, 再好的教师也教不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因此, 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主体与教师达成协调的配合, 教学相长, 这才是教学得以发展的正确道路。兴趣是一种人的认识, 也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它需要在愉悦情绪的积累下, 形成良好的习惯, 使人主动和积极接触、学习某一种新事物。兴趣的养成是学生学习新事物的最活跃的成分。
3.改善教学外部环境,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农村教学外部环境对改善教学水平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农村基础设施陈旧的现状, 国家应该加大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 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 与此同时, 定期创造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的交流与学习机会, 促进农村教育硬件、软件水平的综合提高。此外, 教育的发展需要家庭环境的大力配合,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中学生的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增长见识, 改变陈旧观念, 教育孩子重视英语学习。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学习英语, 努力帮助孩子克服英语学习困难, 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 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于瑞君.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 2010, (1) :179.
[2]夏章洪.改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丽水师专学报, 1998, 20 (1) :65.
浅析我国双语教学 篇5
浅析我国双语教学
本文分析了我国双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
作 者:于胜男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40 关键词:双语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思路我国初中生物教学 篇6
1 研究背景
我国中学概率统计内容起步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要晚,而概率统计对我们的经济生活越来越重要,相比美英澳等发达国家我国在概率统计方面显然有许多不足,如何弥补不足,相信国际比较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通过国际比较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国情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美英澳三个发达国家初中概率统计的特点来给出一些建议.
2 美英澳初中概率统计内容比较
英美澳三国初中概率统计比较,英国选择了国家课程标准,澳大利亚选择的是南澳大利亚的标准,因为南澳大利亚标准内容丰富且有代表性,美国标准选择的是加州标准,选择理由同澳洲.
3 研究和对我国的启示
3.1 数据的收集,呈现
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呈现和分析,我国在这四个方面都有要求,但在收集和呈现方面显得比较弱,从美英澳三国在这两方面的要求及其它的一些资料发现,其对数据收集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数据,其中包含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到课外做调查等,而这点是我国缺乏的,这对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获取体验是非常好的.
在数据的呈现方式上,三国都要学生在多中统计图表中表示出数据,不但要求能看懂,能知道所表示的意思,而且要求根据需要在纸上或用软件来绘制图表,要求学习的图表也很多. 反观国内,标准里提到的图表只要两到三种,而且对学生绘制图表方面要求不是太高,在用软件绘制图表方面是没有的,显然,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能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2 概率统计中的数学实验
概率统计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内容,如果能用生活中的一些实验来解释概率理论那对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且通过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的比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体会随机思想. 纵观三国概率课程可发现,都很重视数学实验,三国利用数学实验来模拟概率实验,体现随机思想,利用实验来验证理论概率的结果. 比较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 除了强调用电脑来做数学实验,一些具体的和学生生活相近的实验对学生理解概率是很有帮助的,三国还强调学生自己来参与实验. 这些都是国内需要学习和加强的.
3.3 概率统计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美英澳三国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电子表格、随机模拟器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都和广泛,而这些地方国内是很缺的.
计算器、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概率统计成为可能.电子表格对数据处理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随机思想是概率统计的灵魂,随机模拟对随机概率事件的模拟非常有效,网络使数据收集变得很便捷.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水平的不一致性决定了中国的概率统计教学不能实行“一刀切”的做法,应当因地制宜,具体情况施行具体的办法. 从总体的情况来看,当前中国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水平还是很低的.
3.4 概率与统计的联系
从三国标准中可看到,在概率统计这块内容中,统计都占较大的篇幅,其实统计的学习在三国小学中已经开始了. 因为两者是相互依赖的,相互促进. 统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率,概率是统计现象中的规律性的东西. 美英澳在学习概率前都进行了统计的学习,在概率学习的过程中也用统计的频数来帮助理解,用统计的结果来和理论概率的结果进行比较. 可以说这三国在两者的衔接上是非常密切的. 而我国在概率统计的学习过程中,联系还是不够的,特别是统计对概率理论的支持还有待提高.
3.5 概率词汇的学习
在概率词汇的学习方面,英国做的非常详细,这一点英国标准要求很详细,初中各年级要学什么词汇,使用到什么程度,都有明确要求. 虽然其它两国没明确规定,但也有相关的要求.
显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各种概率词汇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如“不一定,一定不,肯定不…”,如不给学生明确指出,学生必将花大量的时间来辨别. 所以把概率词汇的学习作为一个专题对概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国内概率课程是值得学习的.
4 结论与思考
纵观美英澳三国初中概率的标准,再结合中国课程的特点,很容易发现,西方三国非常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国内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包括学生对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相关软件来处理数据,在这方面,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完全有这个条件来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来处理数据,关于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统计或数据处理是概率学习的基础,美英澳三国在数据处理到概率的衔接做的很好,数据处理可以很好的给概率学习提供基础,而概率的结果有时可以用数据来验证,如澳洲要求学生用随机模拟实验来验证理论结果. 很好的给学生一种概率是数据中来又到数据中去的印象,对概率的使用有非常好的理解. 而国内概率与数据处理没有衔接的这么好. 同时对数据的表示、分析和讨论也不是太重视.
本人指出国内概率方面的不足,并不代表国内概率课程就不好,只是想说明国内概率课程可以做的更好,指出西方国家的优点也不代表人家就做的非常好了,我们做的只是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长明. 中美初中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标准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02.
[3] 许世红. 初中统计与概率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学,2007,9.
[4] The California Dpartment of Education.Mathematics Framework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Kindergarten Through Grade Twelve).2000.
[5]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South Australian Curriculum,Standardsand Accountability Framework Middle Years Band Years6,7,8 and 9.2001.
[6]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and Employment.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1999.
我国初中英语学习意识形态分析 篇7
一、英语中的励志学
我们中国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为人处世总是非常低调,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在和人交流沟通的时候,我们总是刻意表现的很谦逊,但是这些在欧美国家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不过,我们的意识形态也在随着历史发展发生着变化。这里,我们从励志学角度入手,去分析我们的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所谓的励志学其实就是成功学,这是兴起于欧美国家,发展在中国的一种意识形态。李阳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代表,还有台湾的成功学大师陈安之。李阳当时在上大学的时候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而且他对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并不感冒,以至于挂了很多学科,到最后差点没有毕业。后来,李阳去了美国,在美国学习了语言,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学习到了美国的励志学———成功学。所以当他回国之后,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学习英语方式。当年李阳的“疯狂英语”,蔓延在各个学校,包括大学和中小学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李阳成为了当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这就说明了我们和欧美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李阳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他把英语学习和励志学结合到了一起,这让国人看到了一个非常新鲜的东西。之前,我们学习英语总是在教室里,或者是在一个角落里一个人默读。这样的效果必然不会太好,而且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它的特殊属性也要求必须去交流和大声喊出来。李阳把学生的害羞感彻底击碎,让他们敢在人面前大声喊英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实,“疯狂英语”的英语教材到底有多么深奥,这可能算不上,它的重点在于给你灌输英语学习的思维,一种新的学习思维。掌握了学习思维,也就掌握了学习的灵魂,英语成绩和能力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1,2,3,4]
二、过分励志影响学习成绩
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初期接受疯狂英语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真的爱上了英语学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所以学生都会觉得这种学习方法是万能的,因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去学习,更可以让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学生把这种国外的方法应用到我国所有的学科中显然是不可以的。这种学习方式最适合的是英语,因为英语是一种外来的文化,所以我们学习它适合用外来的学习方式。但是如果将这种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应用到语文学习中,那必然是不合适的。在用这种外来的学习方式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其他学科的教师都有不满的反映。[5学生在课上和课下太过于活跃,而且他们的注意力很不集中,甚至有些学生多动了。而英语教师也有点吃不消了,因为学生在上英语课的时候,总是喜欢在课上喊出几句自认为学习的很好的英语。这些行为打乱了教师们的教学秩序,让教师无从下手,而且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都不停留在教室里,他们认为英语角这样的课外活动才是他们练习英语的地方,教室不适合他们学习英语。学生不明白,学习英语是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的,如果一味地学习一些表达情感的英语,是不会对他们的成绩有好的影响的。“疯狂英语”是要我们在课外学习英语的时候疯狂,而不是要我们随时随地的疯狂,尤其是在教室里,我们得顾忌其他同学的感受。如果我们不认真听讲,很多语法知识就不能够掌握,那么将来我们的英语提升空间就被封闭了。我们只学会了一些交流的短句,如何应对中考呢?所以,在引入新的学习方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后果。学习方式可能是好的,但是初中生他们的思维模式还非常简单,他们大都只会盲从于大流,而没有自己的主见。例如,哪个学生学习成绩好,他们就问人家看的什么资料,然后自己就去买。这虽然是好事,但是成绩提高就仅仅是靠一本书吗?好的成绩是需要课下去做很多的努力的,而不是仅仅靠一种简单的学习方式。而且即便是学习模式相同,对待知识的时候一个人的心态也是不同的。认真与马虎之间可能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结果会是背道而驰的。我们都在看书,都在教室学习,成绩的不同是因为多种因素引起的。在分析自己存在不足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从一个角度来考虑,而应该综合考虑自己比别人差在了哪里,如何改进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更完美。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方式也同样,没有改进就会被淘汰。
参考文献
[1]王雪梅.从认知图示理论的角度谈英语语感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04).
[2]王洪伟,吴红兰.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2).
[3]党兰玲.论英语语感能力的培养[J].河南社会科学,2003,(05).
[4]孙金莲,于银,王环宇.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8,(16).
我国初中班额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8
班额和师生比例是教育中经常讨论的方面, 与学生的教学时间、教师的工作时间及教师的教学和其他职责之间的时间分配, 都是国家教师队伍规模的决定因素。班额、师生比例及教师的工资和年龄分布, 对当前的教育支出水平有相当大的影响。较小的班额往往被视为有益的, 因为它让教师更专注每个学生的需求, 并减少处理每个学生的问题所需中断的课上时间。尽管有一些证据表明, 小班授课可能有利于学生中的特定群体, 比如那些来自弱势背景的学生, 但总体而言, “班级规模影响学生表现”这一说法的证据是不足的。据2013年OECD教与学国际调查 (TALIS) 的结果显示, 当一个班级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超过30%时,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会降低, 但大部分情况下较小的班额与较大的工作满意度没有必然联系[3]。然而, 有证据表明, 较小的班额和更具创新性的教学实践之间有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 (海蒂, 2009;OECD 2014年) 。基于个体差异及全面发展的考虑, 保证合理的班额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摇摇摇摇
一、我国初中班额的现状
根据2006年11月4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规定, 中学每班班额不超过50人, 初中大班额是指班额超过50人, 班额如果超过66人则成了超大班额[4], 大班额问题在全国各省区市普遍存在。大班额问题的存在, 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存在安全隐患, 不利于教师教授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也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另外, 大班额问题主要存在于城镇普通中小学, 造成城镇基础教育资源紧张, 出现“入学难”的问题, 影响到新摇摇型城镇化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推进, 影响到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度。
为了解我国近年来初中班额的状况, 本文选取了2014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大于1000亿元的省份, 按照教育支出由高到低排序, 依次为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四川、浙江六个教育大省[5], 如表1所示, 班额是该年各省初中学生总数除以班级总数的商。
山东、河南大班额现象严重, 山东省教育事业统计显示, 2014年度山东省初中共有在校生314, 7954人, 共有6, 2480个班。其中城镇初中在校生279, 2790人, 共有5, 4857个班, 大班额共有2, 5172个, 占城镇初中总班数的45.88%, 超大班额有5392个, 占城镇初中总班数的9.83%[6], 其他省份包括全国平均值保证了较合理的班额, 但班额都在40以上, 这一数据的概念可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理解, 如表2所示。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四川浙江全国2013年49 43 51 56 49 41 492014年46 43 50 56 48 41 48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巴西印尼中国班额27 19 24 25 33 33 28 31 4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发现, 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国家初中平均班额为24, 欧盟21国平均班额为21, 包含中国、巴西、印尼在内的二十国集团平均班额为28, 而且从2000-2013年, 基础教育班额呈减小趋势, 国家之间初中班额呈现较大的差异[7]。在有数据的31个国家中, 我国班额最大, 远高于几个发达国家及巴西、印尼等发展中国家, 因此班额较大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我国初中班额较大的原因
班额与生师比是相辅相成的概念, 班额的扩大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师数量的缺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发现, 中国中小学生师比整体在下降, 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梁国立与吴慧云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生师比极其相近, 也就是说, 中国在数量上不缺少师资, 表明中国小学教师的平均教学工作量和理论上学生平均获得教师指导的机会和时间都应该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相当[8]。但在控制了生师比这一因素后, 中国基础教育平均班额明显高于这些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平均班额。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在数量上不缺少教师, 但教师的工作量却是繁重的, 职业压力大, 而且是工作时间长, 教学时间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 2010年中国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均高于其他36个国家的平均水平, 但小学教师的教学时间却是36个国家中最少的, 低于36个国家的平均水平, 而且美国小学教师的教学时间是中国的两倍多[9]。
同时, 中国基础教育地区之间不均衡现象, 极其严重, 一方面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缺少购买力, 师资不足、质量相对有些差距, 另一方面基于对教学质量的考虑而形成的择校问题, 使得人口迁移到东部、城市地区, 导致迁出地人口密度和学校数量的减少, 地区之间不得不合并办学, 改变学校原有的格局。但冯芳的研究发现, “撒点并校”虽然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应, 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但也导致辍学率增加、师资力量闲置、班额扩大[10]。
总的来说, 政府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及配置的不均衡、学校的地区规划不合理、城市化及流动人口的增加、控制班额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都导致我国初中班额过大的问题。
三、解决我国初中班额过大问题的对策探讨
针对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的现状, 2015年9月6日,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有关事宜的通知》, 确定至2017年底, 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6]。2015年9月20日, 省政府召开解决大班额问题电视会议,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同志出席, 对全省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各地各部门立即行动, 强化政府责任, 强化政策支持, 创新推出“人”“地”“钱”保障措施,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全面打响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攻坚战。针对我国班额现状, 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建立我国新的班额标准
与国际上的班额情况相比, 中国政府规定的初中班额上限为50的标准远远超过OECD国家的班额现状, 这一标准已落后于教育改革的发展水平[11], 并且不少班级班额超过国家规定的班额标准。适当减小班额标准, 逐渐向国际水平靠拢,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
(二)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在我国, 一般来说, 拥有较多教育资源的城市学校, 特别是城市里的好学校班额较大, 而偏远的农村及落后地区人口密度小、班额小, “撒点并校”将教师和学生集中在一起, 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但是给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的生活带来不便。政府的教育资源应考虑贫困、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及需求, 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就近入学为出发点, 合理规划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 初中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12], 解决教育资源的地区不均衡问题。
(三) 鼓励发展民办教育
运用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办学, 既可以缓解公办学校的入学压力, 形成多元办学格局[12], 又可以在民办学校中形成良性竞争, 督促他们提高教育质量, 吸引优质生源, 增大教育资源容量。
(四) 加大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
虽然我国明确规定了班额的标准, 并出台了规划办学行为, 以严格控制班级规模的相关政策, 但政策的约束和执行力度却不够, “以生定编”的教师配备原则更使得学校不得以盲目扩招生源来获得教师编制和人头经费, 导致更大的班额负担[13]。因此, 建立政府专项督查机制, 切实加强对各级各部门解决大班额问题的督导检查, 并依据督查情况, 对工作不力的部门及市、县 (市、区) 政府问责。
四、结语
中小学班额较大是我国比较突出的问题, 过大的班额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造成教师教学时间长、工作压力大等负担。解决这一难题不仅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约束, 还需要社会及家庭的支持, 淡化“成绩”、“重点”等概念, 给学生营造舒适、自由的发展空间,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摘要:班额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初中平均班额较大, 值得欣慰的是, 近几年来我国初中班额呈下降趋势。班额过大与我国教育资源不足及配置不均等密切相关, 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而且影响了教育质量。制定合理的班额标准、减少资源配置的不均等、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是保证合理班额的重要前提。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 篇9
科学素养一般由课程目标和学科内容构成。根据这一思维模型, 结合综合课程的教学实践, 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考察浙江省从分科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科学课程的目的变化, 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科学素养教育在我国初中综合课程改革中的演进历程。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 浙江省是实施综合课程的试验区, 即用“自然科学”课程取代原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课程, 这项改革自1988年启动, 1991年秋在绍兴柯桥、诸暨三都、宁波慈溪试点, 1993年秋在全省所有初中推广试验。2003年秋, 绍兴市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 实施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因此, 把科学素养教育在课程变革中的历史演进划分为分科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科学课程三个阶段有一定的道理, 也为在综合课程变革中考察科学素养教育的历史进程提供可能。
一、分科课程
由于笔者是1985年高师化学专业的毕业生, 这里的分科课程仅仅指初中化学课程。
社会背景:1985年5月, 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 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 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这成为化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源头, 也为科学素养教育在化学课程中的开展埋下伏笔。
在这个1982~1992阶段中, 笔者使用过“两纲一意见”, 分别是1985年国家教委颁发的《调整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的意见》、《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修订本, 1990年) 》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 (试用, 1992年) 》, 为便于比较, 本文只对“两纲”作比较, 从中窥探出化学课程对科学素养教育的诉求。
二份大纲关于化学教学目的要求的表述比较于下:
显然,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1992版大纲把“情感意志个性品质”作为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个性化品质的提出已融入了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不仅如此, 该大纲还在一些提法的用词上有显著的变化, 比如, 对“双基”的要求, “系统地掌握”、“熟练地运用”等字眼已不再出现, 代之以比较缓和的“学习”二字。对教学要求进一步具体化, 并辅之以“几种”、“一些”等词来框定范围。对4种“能力”则用“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等行为动词加以规范。这种表述上的变化, 从本质上讲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一种反应, 也是对科学素养教育的一种企盼。
二、自然科学课程
社会背景:以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样的背景下, 浙江省自然科学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到了1993年全省进入综合课程改革, 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路, 也为科学素养教育的提出创造条件。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 (试用) 》 (以下简称“自然教学大纲”) 于1991年10月通过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 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在一个省使用的初中综合科学课程。自然教学大纲对课程性质的表述为:初中自然科学是一门初步认识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课程。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必定具备的科学素养, 为他们以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适应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明确地提出了“科学素养”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
考察自然科学课程的学科要素, 可以发现, 自然科学教材是由学科基本事实、学科基本概念系统、学科基本原理、符号系统、计量系统、技能系统、方法系统、思想情感教育八个方面构成, 既克服了以往分科课程分类过细的缺点, 又保持了学科课程结构严密的优点, 尤其是方法系统和思想情感教育, 是自然科学课程的亮点, 在自然科学的方法教育中, 分为实践性 (经验) 方法和理论性 (思维) 方法, 融入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理念。在自然科学的思想感情教育中, 引进了STS (科学、技术、社会) 课程的思路, 使思想情感教育得以生活化、具体化, 也为科学素养教育的课程化奠定了基础。
三、科学课程
社会背景: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 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 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 确定了改革目标, 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
初中科学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颇受社会的关注。尤其是科学素养的提出颇受社会期待。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对科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的表述是:科学课程 (7~9年级) 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课程试图超越学科的界限, 统筹设计, 整体规划, 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并根据科学素养的构成和内涵, 从我国社会和文化的语境出发, 把科学素养分解成四个分目标:科学探究 (过程、方法与能力) ,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标准》把“整合”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 提出了课程整合的三条途径:一是从反映自然界同一性的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出发, 如能量、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平衡、演化等, 把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在一起, 体现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二是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整合, 体现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整体性, 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三是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主体进行整合, 它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整体性, 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不可分割的关系, 增进社会责任感。为把科学素养落实到课堂, 科学教科书从“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整合, 其中, “科学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渗透到各个章节内容之中。《标准》把“探究”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并大力倡导科学探究在初中科学教育中, 既是教学的目标和结果, 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同时还是教材内容选择和呈现课程内容的主要方式。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 篇10
我国一贯以来都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4],教科书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科书“讨论”栏目的编写与使用直接影响教与学的质量,因此很有必要对教科书“讨论”栏目进行系统分析。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选择一特定时段,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初中化学6套教科书栏目的演变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讨论”栏目的变化发展特点,为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2000年之前,我国的化学教科书基本上是统一的(除上海外),都是采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鉴于人教社出版的教科书的权威性,对我国化学课程的发展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社出版的6个版本初中化学教科书栏目为对象,即78年版、82年版、87年版、95年版、01年版、12年版教科书中的栏目。其中,78年版化学教科书为《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化学全一册》;82年版教科书为《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全一册》;87年版教科书是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对82年版教科书的修订版;95年版教科书是依据教育部1995年颁布的《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编写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01年版教科书是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下册;12年版教科书是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编写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上、下册。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主要用于解释某特定时间某现象的状态,或在某段时间内该现象的发展情形。近年来,内容分析法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对象涉及教科书等课程材料,教科书的内容分析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重要领域。本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教版初中化学6套教科书中栏目总体情况,“讨论”栏目的总体数量、呈现形式、内容特点等方面的演变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教科书栏目总体统计分析
栏目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提纲式的作用,教科书栏目设置的变化是教科书改革的体现之一。不同版本的化学教科书栏目设置有所不同,人教版初中化学78年版的教科书设有“实验”、“习题”、“内容提要”三种栏目,而82年版的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讨论”、“复习题”这两种栏目。随着教科书的不断改革,教科书中的栏目也随之变化发展,12年版的教科书栏目种类已达到十四种,增加了“探究”、“调查研究”、“课外实验”、“资料卡片”、“化学·技术·社会”等栏目。鉴于不同版本化学教科书栏目设置有所不同,笔者对这6套教科书的栏目进行分类,分成“实验”、“讨论”、“习题”、“活动探究”、“资料阅读”五大类栏目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实验”、“讨论”栏目各自立为一个栏目系统;“习题”和“复习题”两个栏目归为“习题”栏目系统;“家庭小实验”、“探究”、“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拓展性课题”栏目归为“活动探究”栏目系统;“选学”、“资料”、“资料卡片”、“化学·技术·社会”归为“资料阅读”栏目系统。“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内容提要”、“本章小结”栏目是对教科书章节重点内容的总结归纳,在此不做分析。
对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78年版、82年版、87年版、95年版、01年版、12年版6套教科书中的栏目进行统计,整理得出各套教科书中栏目种类、栏目总数及栏目名称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设置的栏目种类由78年版的3种到82年版以及87年版的5种栏目,再由95年版的7种到01年版的11种,最后发展到12年版的14种栏目。栏目种类整体呈现大幅增加形势。此外,栏目总数方面也由78年版的138个增加到12年版的288个,整体上也呈现增加形势,特别是新课标版教科书栏目总数明显大幅度增加。
这6套教科书都有“实验”、“习题”、“单元小结”类栏目,除78年版之外,其余的都有“讨论”栏目。至于“活动探究”栏目系统,95年版只在课外的“家庭小实验”栏目呈现,而在01年版及12年版教科书中真正体现,并在课堂上及课外实施,如01年版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拓展性课题”,12年版的“探究”、“调查与研究”、“课外实验”。此外,“资料阅读”栏目系统,95年版有“选学”栏目,01年版有“资料”、“化学·技术·社会”栏目,12年版有“资料卡片”、“化学·技术·社会”栏目。相比01年版教科书栏目,12年版还增加了“方法导引”、“想一想”、“练一练”、“注意”四种栏目,这样的栏目设置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更为详尽、具体,语言风格更为亲切,易于被学生接受。
2.讨论栏目的统计分析
笔者对这6套教科书“讨论”栏目系统的数量以及比例、形式及内容特点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人教版初中化学6套教科书除了78年版没有“讨论”栏目之外,其余的5套教科书中“讨论”栏目在数量上由82年版的5个以及87年版的6个增加到95年版的16个,数量增加了两倍,尤其在新课标版教科书显著增加,01年版41个,12年版47个,数量达到95年版的近三倍。所占比例由82年版的3.7%逐渐递增到12年版的16.3%,比例上增加四倍。栏目形式也从简答、解释、比较、回顾、理解、举例6种形式增加到简答、比较、归纳、举例、证明、填空、调查、辩论等17种形式。
在内容特点上进行比较分析可知:82年版的“讨论”栏目内容题型封闭,紧扣教科书,以简答、解释、比较、回顾、理解、列举的形式呈现。如第20页的“讨论”“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你怎样使火熄灭?”紧扣教科书中燃烧具备的条件来讨论灭火方法;第86页的“讨论”“不管它是从什么地方取来的,水所含的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都是一定的,请你用已学到的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加以解释”;第162页的“讨论”“百分比浓度和溶解度有何区别?在进行有关溶解度和百分比浓度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比较;还有第213页的“讨论”“举出5种制备硫酸锌的方法。”
87年版的“讨论”栏目与82年版的很相近,只是在内容数量上略做调整。如87年版增加了第19页的“讨论”“蜡烛在氧气里燃烧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吗?”对“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实验的讨论;以及第172页的“讨论”“金属能够导电,它们是不是电解质?食盐晶体不能导电,它是不是非电解质?为什么?”两个讨论,替换82年版第122页的“讨论”“比较在钠跟氯气的反应前后,两种元素化合价发生的变化和两种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从这一事实当中可以得出这个氧化还原反应里化合价的变化跟电子得失有什么关系”。
95年版“讨论”栏目内容题型为半封闭,以简答、解释、分析、比较、证明、归纳、回顾、举例的形式呈现,不仅有紧密结合教科书内容,对实验或教科书理论知识的讨论,又有联系生活应用举例讨论的内容。如第12页的“讨论”“在实验中,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是对实验操作的讨论;第27页的“讨论”“举出生活中几个事例,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是联系生活举例讨论;第130页的“讨论”“试比较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区别。”是比较形式的讨论;第159页的“讨论”“在学习了几种常见的酸以后,试着归纳一下,酸类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对知识的回顾和归纳;第83页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是对证明方法的讨论;第88页的“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是联系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的讨论。
01年版“讨论”栏目以开放题型为主,有结合教科书化学学科内容或对教科书内容的拓展延伸,也有达三分之一的讨论是联系生活经验和生产实际,并强调合作交流。以简答、比较、归纳、举例、填空、推论、计算、辩论、描述、判断、区分、解释、交流、假设等多种形式展开讨论。如上册第51页、第105页等,下册第27页“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第35页等的“讨论”紧密结合教科书理论知识进行讨论;上册第27页“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讨论“为什么气体减小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以及第93页等的“讨论”是对实验结果的实际性延伸讨论;上册第9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注重生活经验与交流;上册第116页“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如何检验其中二氧化碳是否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等,下册第38页“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及第89页等的“讨论”是应用相关化学知识,对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现象的讨论;上册第30页的“讨论”“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及第135页的“讨论”“化石燃料的使用与开发看法”涉及到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讨论。
12年版的“讨论”栏目是在01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同样以开放题为主,结合教科书内容加以拓展,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强环保意识。删除01年版上册第27页、第47页、第116页、第126页、第138页、第144页的”讨论”,以及01年版下册第27页、第35页、第49页的”讨论”。增加一些更具讨论价值,并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关系更为密切,突出化学与资源、环境保护、生命安全、材料等主题的讨论内容。如12年版上册第72页“海水淡化能否作为人类应对淡水短缺的重要途径,为什么?”;第75页“你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第121页“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算是‘低碳’呢?将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并努力去做。”;第141页“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此时就需要调节一下进风口,这是为什么?”;12年版下册第97页“人类为什么要生产营养强化食品?”;第105页“讨论不同纤维制成的服装在洗涤、熨烫时的注意事项”;第108页“以‘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为题进行小组辩论”。此外,12年版有些“讨论”栏目更具全面性和开放性,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如12年版下册第92页“你的生活中哪里有可能存在甲醛污染?应该如何避免?与同学交流。”
三、结论与思考
综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教版初中化学6套教科书中讨论栏目的演变研究,可得出教科书中讨论栏目有较大的变化发展。
1.教科书栏目设置的种类与数量逐版增多
由78版的仅仅设置“实验”、“习题”、“内容提要”三种栏目,发展到12年版设置“实验”、“练习与应用”、“讨论”、“资料卡片”、“探究”、“调查与研究”、“课外实验”、“化学·技术·社会”、“方法引导”、“想一想”、“练一练”、“注意”、“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单元小结”十四种栏目。其中“讨论”栏目设置的数量与所占比例也呈现逐版提高,由78年版零设置到12年版设置47个,占栏目比例的16.3%。这也充分体现了教科书所处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文革后的78年版教科书编制仅仅重视化学学科知识的传授,缺乏教科书编制先进经验,缺少对学生学习认知的关注,教科书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的工具书;而到12年新课标修订版教科书,教科书栏目的编写非常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教科书编制水平提升,渗透新课程理念,彰显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化学新课程的宗旨。
2.教科书讨论栏目设置的形式多样化
由82年版设置的形式“简答、解释、比较、回顾、理解、列举”发展到12年版的“简答、比较、归纳、举例、填空、推论、计算、证明、调查、辩论、描述、判断、区分、交流、解释、假设、说明”,从封闭,半封闭讨论到开放式讨论,倡导新课程提出的多种新型教与学的讨论形式,并重视科学方法在讨论过程的应用,促进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能力。
3.教科书讨论栏目设置的内容综合化
教科书讨论栏目设置的内容由82、87年版“紧密结合教科书化学学科内容”发展到12年版的“结合教科书化学学科内容或内容的拓展延伸”,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践内容、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生命安全、环保、材料、能源、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多学科交叉,突出STS内容,让学生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目前初中化学教科书中讨论栏目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课堂教学中不够重视;教师对教科书讨论栏目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认识不够,唯考试唯分数的应试教育怪象也造成师生对化学教科书中讨论栏目使用不重视,未能较好地使用讨论栏目。讨论栏目是教科书的重要内容,教科书讨论栏目的设置渗透着各种新课程理念,因此化学教学中很有必要重视讨论栏目的使用。观念上树立其应有的地位;方法上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与学生的多边互动讨论结合;时间上可课内和课外结合。通过全面深化使用化学教科书中讨论栏目,倡导多种新型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变革,落实新课程理念。
摘要:应用内容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讨论栏目进行分析,研究栏目的种类、总数、名称及“讨论”栏目的总体数量、呈现形式、内容特点演变,以获得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讨论栏目的发展特点,为教科书中讨论栏目的编写与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科书,讨论栏目,栏目设置
参考文献
[1]张世勇,闫淑惠.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栏目的实证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李静,郑玉飞.新课程背景下再论讲授法与讨论法[J].教学与管理,2009(9).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 篇11
教科书作为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一直受到教育者的关注, 特别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教科书实行从“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过渡, 由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 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关于教科书的研究也呈逐年递增趋势, 已有的研究侧重于一个时期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分析或同一时期的一套或几套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而关于不同时期教科书发展的研究较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教科书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以“物质结构”为主线的体系结构到以“物质结构、化学反应与能量”为主线的体系结构, 最后到如今多样化的体系结构。[1]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选择一特定时段,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物质结构内容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 以期获得化学教科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同时以新旧教材对比为研究切入点, 利于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的转化,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化学新课程实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化学教科书, 即1978年版、1982年版、1995年版大纲教科书和2001年版新课标教科书。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数据统计法, 从内容选择 (广度、深度) 、内容组织 (编排) 、内容呈现 (栏目、插图、习题) 三个方面在内容维度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教版初中化学4套教科书中物质结构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以期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结论。
三、结果与分析
1.物质结构内容选择的演变
(1) 内容广度 (G) 。课程广度 (G) 是指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 通常用“知识点”来量化。[2]本文参照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3], 再根据4套化学教科书中物质结构内容涵盖的“知识点”数量, 确定其内容广度分别为:G1978 =11, G1982 =13, G1995 =9, G2001 =9 (详见表1) 。
(2) 内容深度 (S) 。课程深度 (S) 泛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深度, 它涉及概念的抽象程度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程度, 还涉及课程内容的推理与运算步骤, 可通过相应课程目标的不同要求加权平均来刻画。[2]本研究针对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的不同, 分别赋值予以量化, 即依据教学大纲[3]、教师教学用书[4,5,6]中对具体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要求, 对课程内容的深度进行赋值, 然后求其平均值。依据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的说明, 将知识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 并参照有关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程度, 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四个层次, 深度赋值分别为1, 2, 3和4;对实验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和初步学会两个层次, 深度赋值分别为1和2。[7]基于以上赋值, 计算4个版本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物质结构的内容深度为:S1978 =2.82, S1982 =2.62, S1995 =2.11, S2001 =1.56 (详见表1) 。由表1可知, 教科书中物质结构的内容广度先增大后减小。1982版在1978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原子团、同素异形现象两个知识点, 1995版在1982版的基础上删除了元素的游离态和化合态, 同素异形现象两个知识点, 2001版在1995版的基础上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知识改为NaCl和HCl的形成。教科书中物质结构的内容深度随版本更新而逐步降低。
注:“*”表示选学内容, 不计入深、广度中知识点的分析。
2.物质结构内容组织的演变
(1) 编排顺序。为了方便对4个版本教科书中物质结构内容的编排进行对比分析, 将各版教科书中物质结构内容的编排顺序列于表2。
注:“*”为物质结构的内容章节。
(2) 编排体系。学科逻辑顺序: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 主要指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等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化学概念、理论只有在一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提出讨论, 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又只有在一定的概念理论指导下才能深入理解。1978年版、1982年版和1995年版教科书都是在学习了分子、原子、元素的基础之上, 再来学习核外电子排布、分子的形成。另外, 在学习物质结构概念理论时都穿插了空气、氧气、水、氢气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 比较注重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2001年版教科书把元素的学习放在原子构成的后面, 在学习物质结构概念理论时也只是穿插了空气、氧气、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可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打破学科知识逻辑体系, 关注学生发展实际。
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学生心理发展顺序, 主要指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情感、态度、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特性。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占主导地位, 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1978年版、1982年版和1995年版教科书以熟悉的空气为切入点学习分子、原子、元素, 以水为切入点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分子的形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使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确立在感性、具体的事实知识基础上, 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2001年版教科书同样以熟悉的空气和水为切入点学习分子和原子, 但将“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集中编排在一起, 以单独的一个单元来学习, 缺少必要的感性知识基础, 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困难。
社会发展:教科书内容的编排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需要, 注重知识的逻辑, 还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978年版和1982年版编排的内容大体相同, 1982年版在1978年版基础上增加的内容有“水分子的质量介绍, 人类认识分子和原子的简史介绍”, 减少电子云的介绍, 注重知识的陈述, 很少涉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1995年版在分子的学习时增加了较多社会生活事例, 在讲元素时也增加了生物细胞中的元素这一内容, 更加贴近日常社会生产生活实践。2001年版在1995年版的基础上将版面由纯黑白向彩色转变, 不仅增加些卡通图片, 也增加通过科学仪器移走硅原子可构成文字“中国”的知识, 将社会的发展整合于教科书内容。
3.物质结构内容呈现的演变
(1) 教科书栏目。栏目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科书栏目内容的性质, 大致把教科书栏目分为三种, 即活动性栏目、方法性栏目和资料性栏目。4个版本教科书栏目设置情况统计见表3。由表3可知, 教科书栏目类型越来越多。1978年版和1982年版只有活动性栏目, 1995年版在1982年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料性栏目, 2001年版在1995年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方法性栏目。活动性栏目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1978年版活动栏目的形式只有实验一种, 1982年版有实验和讨论两种, 1995年版有实验、讨论和家庭小实验三种, 2001年版有实验、讨论、小实验和活动探究4种, 呈现逐年增多。教科书栏目的出现频次越来越多。
(2) 教科书插图。参阅已有的化学教科书插图研究[8], 对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插图按表现形式分为图片和表格两类, 其中图片包括章图、实验图、微观或原理模拟图、知识点结构图、实物图及其他等5种, 表格可以分为实验探究表格和知识点表格两类。章图是指在教科书章节之前引入内容的插图;实验图包括实验现象图、实验装置图、操作示意图等;微观或原理模拟图反映的是化学微观反应过程或原理模拟;知识点结构图是反映知识点的联系、区别的图画;实物图及其他包括肖像图、照片以及直接反映生产生活的绘画等。4个版本教科书插图类型的分类统计见表4。
由表4可知, 1978年版和1982年版插图总数、图片和表格的数量完全一样, 之后两个版本插图总数和图片的数量随版本更新逐渐增大。1995年版实验图、知识点结构图以及实物图都在1982年版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而2001年版实验图却在1995年版的基础上有所下降。究其原因, 2001年版中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等图大部分为特殊实物图 (表明实验操作、现象的照片) 所代替, 即可划归为实物图。知识表格在1995年版中运用较少, 但在2001年版中又再次增大比例。
(3) 教科书习题。对4个版本教科书物质结构内容习题数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见表5。由表5可知, 1978年版习题题型单一, 仅为简答题;1982年版习题题型相对较多, 但仍以简答题为主;1995年版和2001年版习题题型相同, 但各题型数量和比例有所改变, 简答题数量及所占比例显著下降。习题总数随版本更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四、结论与思考
1.物质结构内容选择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经历了一个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化学课程理念的取向“由双基教育转向全面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发生变化[9], 在转变的过程中, 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物质结构内容的深度、广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然而, 这种趋势是否有利于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呢?根据已有的调查研究, 中学化学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时就指出:新课标版教科书在介绍化合价及原子结构时, 为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及抽象性, 是从形象、实例的角度来描述的, 对其理论实质涉及很少。而高中第一章是氧化—还原反应, 其实质就是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空白而且有一定的断层, 很难跨越, 要想讲述清楚, 与学生原有知识挂上钩, 还得回到初中重新认识化合价的由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需要教师自己根据学生具体的知识基础来丰富填充这段空白。[10]由此可见, 一味地降低对物质结构内容的要求, 有可能导致初中化学教科书与高中化学教科书知识内容之间的衔接出现断层。笔者认为在物质结构内容的选择上同时应注意知识之间的承接性与连贯性。
2.物质结构内容组织的演变
教科书的内容组织应充分考虑影响课程的三大因素 (学生、社会、学科) , 即要关注学生的需要, 顺应社会的发展, 注重知识的逻辑;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处理好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间的关系, 符合学生学习认识规律, 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现实取材,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978年版、1982年版和1995年版教科书中物质结构内容的编排重视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 2001年版教科书中物质结构内容的编排更关注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经验, 但其将“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集中编排在一起, 以单独的一个单元来学习, 缺少必要的感性知识基础, 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困难, 有待完善。
3.物质结构内容呈现的演变
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新课程的主旨,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应体现出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科学素养的要求;教科书内容的信息传递也宜采用文字陈述、图形、表格和栏目等多种方式, 从而增添化学学科的魅力, 让学生喜欢化学、主动学习化学。相比旧版教科书, 新课标教科书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栏目和大量插图, 教师可利用这些栏目和插图创设各种教学情景, 挖掘教科书资源, 充分发挥教科书栏目与插图的教学价值。
综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物质结构知识在内容的选择上删除了一些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点, 降低了对物质结构内容难度的要求;在内容的组织编排上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 更加关注学生日常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在内容的呈现上不再只是文本的陈述, 插入了多种形式的栏目和大量插图, 不仅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 也使教科书内容显得形象、生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习题形式的多样化和习题数量的减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散思维, 有利于学生从枯燥繁琐的习题中解脱出来, 减轻学习负担。
摘要:应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物质结构内容进行分析, 研究物质结构内容在内容选择 (广度、深度) 、内容组织 (编排) 、内容呈现 (栏目、插图、习题) 方面的演变, 以期获得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的发展特点, 为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课程,初中,教科书,物质结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俊.新中国化学教科书发展简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5 (7) :7-9.
[2]杨承印, 韩俊卿.义务教育新课标教科书课程难度定量分析[J].教育科学, 2007 (1) :32-35.
[3]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化学卷[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中小学通用教材化学编写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化学全一册 (试用本) 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
[5]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初级中学化学 (全一册) 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部.初中化学教案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7]刘知新.刘知新化学教育文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4.
[8]张世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插图的演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6) :99-101.
[9]Wei B, Thomas G P.An examination of the change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chemistry curriculu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the view of scientific literacy[J].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006, 36 (4) :403-405.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推荐阅读:
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10-17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01-09
我国初中学校管理06-27
我国英语阅读教学07-14
我国职高语文教学05-18
我国高中学生历史教学07-05
我国中职学校德育教学08-31
我国幼儿数学教学论文06-2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09-20
我国高中英语词汇教学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