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减风险

2024-08-10

递减风险(精选7篇)

递减风险 篇1

辅导员制度是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每个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或数个班级。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的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他们活跃在校园里面,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2014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社会认同,强化队伍建设政策导向,丰富辅导员工作专业内涵,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提供了指导和遵循依据;全国高校辅导员研究会举办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切实促进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这是国家层次的现有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客观反映了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1 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关于高校辅导员的研究较为活跃,但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成果较少。2015年11月11日,笔者通过CNKI跨库检索(远程)系统,选择检索词为高校辅导员制度,检索项为题名,选择匹配为精确,界定为全部文献(期刊、报纸、会议、年鉴等),进行跨库检索,检索结果显示58条。其中最早涉及到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文章发表于2005年第5期《思想·理论·教育》中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1],率先对比分析美国的辅导员和我国的辅导员的异同,希望从中获得一些有益借鉴。2005年之后,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方面的文章数量寥寥无几,仅发现曾令令[2]的硕士论文《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以D学院为例》,以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为宏观背景,将辅导员制度置于此背景和前提中,对辅导员制度的运行模式、辅导员制度的逻辑机制和实际运行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果以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为题名,再选择“并含”效率一词,获取记录0条,说明至今为止还没有学者涉及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效率的学术研究。可见国内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探索。

2 建立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主要从事德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在现实中,高职院校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尴尬,例如其通常由个别行政人员兼职,或刚毕业的学生担任;辅导员工作归高校学生处统一管理(临时性);由不能胜任的专职教师转为辅导员(身体、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等,造成社会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低。因此,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的支撑,其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影响深远,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制度就是规矩,规定师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应当怎样做”,它不应只是挂在墙上以备检查的摆设,而应是广大教职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自觉[4]。在现实生活中,辅导员的权力最小,掌握的资源最少,却承受了很大的事务性工作负荷,身心疲惫,存在严重的权责不对等的现象。辅导员工作类似于“学生保姆”“灭火队员”“跑腿工”“后勤兵”等。因此,有必要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科学制度体系,并把制度落实到辅导员各项具体工作中,达到权利与义务高度统一。

3 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效率递减的四大风险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1994)认为,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应该含有某种激励机制,引导人们通过学习、试验和创新发展出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促进决策,使制度不断演进[5]。课题组通过考察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现状发现,其制度效率递减风险仍然存在。

3.1 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是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也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造成有限理性的归因在于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人的认知水平不同等。袁庆明认为,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必然使他所供给的制度存在缺陷。例如2004年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均规定了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政策导向、专业能力等内容,但在约束与激励、调节利益与促进公平等方面必然倾向于制度供给者的个人意愿。

3.2 生产要素之间的不平衡性

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中,制度实施与队伍发展存在着诸多失衡情况,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的总体规模、数量与大学扩招的发展速度以及大学生数量比重呈现严重失调的状态,表现为新入职教师担任辅导员较多,资深辅导员数量相对较少;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中校(院)聘人员相对集中,所占份额较大;东部、西部之间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发展也不均衡等。

3.3 制度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是高校的教辅人员,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待遇较低,甚至一些高职院校未能解决新入职辅导员的编制问题。虽然有国家的制度作保障,但缺少若干细节的规定,例如准入资格、考核与评价、激励政策等,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实践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数量在衰减;相应地学生招生数量在逐年递增,形成僧多粥少的不正常现象。高校辅导员工作发展空间巨大,但总是未能很好地利用辅导员工作的优势,例如晋级、评先、教育培训等,可能引起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效率递减风险。此外,高职院校辅导员本身也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样要面对制度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辅导员自身持有的知识在工作中显性化,并逐渐递减。如果辅导员不间断学习与深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递减速度。

3.4 绩效难以测度,易导致激励不足

在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相应部门直接管理高校辅导员工作,单一性、封闭性较强,社会各种力量难以介入,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与制度缺乏活力,信息闭塞。作为高校肩负众多工作职责,无法顾及其辅导员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在没有实地走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容易脱离实际,例如存在对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整体情况了解不清、把握不够,仓促下结论的现象,制订空洞的规章制度,更谈不上专项资金的投入、法规的保障。

4 采取有力措施,规避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效率递减风险

4.1 建立高职院校辅导员档案,保证辅导员制度实施的连贯性

高职院校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本着以人为本,综合考虑的原则,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构建辅导员工作统一协调的制度框架,建立辅导员个人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利于实施连贯的辅导员制度。在高职院校辅导员档案中详细记载姓名、地址、籍贯、学历、技术职称、称号等个人基本信息;专长、影响力、培训情况等信息;辅导员资格注册、变更指导地注册和年度工作注册制度,认真填报和掌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有关情况,均以辅导员档案形式作记录。高职院校相关部门也可以统一搭建辅导员档案软件管理系统,通过对纸质档案的扫描、加工等数字化处理,实现档案的收集、归档、接收、整理、出入库、查询、利用、统计等诸多功能的集中、统一、有效、动态地管理[6]。建立高职院校辅导员档案,规范对辅导员的工作与信息管理,利于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进行决策并及时提供服务。

4.2 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规避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效率递减风险

管理保障是指高职院校辅导员较高的上岗条件,包括具有较强的信息组织、反应、应变能力,良好的沟通、服务组织、联络协调方面的能力。政府与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制订与辅导员利益密切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活力。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加大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鼓励与引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入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来,形成人才队伍合理配置。成立相关协会,如国家层次的全国高校辅导员研究会,并相应地建立不同级别的协会,制订统一规范标准,规定权利和义务,发挥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提升辅导员管理绩效。

以上各个措施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降低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效率递减风险。在提高自身培养素质的同时,制订相关考核规章,规范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

4.3 采取科学的激励措施,激发和鼓励高职院校辅导员为大学生服务

政府与高校相关部门采取激励机制,以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效率。过多强调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服务性,无偿贡献自身的技能,而漠视其个人激励措施,会导致高职院校辅导员积极性降低,造成实际指导效果欠佳,在某种意义上也直接影响了高校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因此,高职院校相关部门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实施绩效工资,配置奖惩制度,注重辅导员个体成长机会,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辅导员激励长效机制。例如奖励先进模范、表彰好人好事。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对考核的结果应及时奖惩,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定期奖惩和经常性奖惩相结合,注重将奖惩的实体规范与辅导员的日常行为相联系,辅导员的奖惩必须要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高职院校辅导员有效激励措施的实施,可以激发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大学生工作中,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与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5(5):19-22.

[2]曾令令.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以D学院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5.

[3]王心旭.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激励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上):92-93.

[4]付廷奎.追求“以制度去制度”的学校管理境界[J].中国教育学刊,2014(7):107.

[5]吴亮.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制度性缺陷与发展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11,32(5):96-100.

[6]侯长林.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递减风险 篇2

油田开发管理中, 自然递减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开发管理指标, 往往作为判断油田开发管理好坏的依据, 目前, 油田开发单位在开发过程中, 经常在季度、半年等前几个月开发过程中分析油田自然递减率情况, 但是只有这前几个月的自然递减率, 无法根据这几个月的年自然递减率预测全年的自然递减率, 对全年的开发管理存在盲目性。例如, 我们在编写半年报的过程中, 我们只是根据上半年的产量计算出了上半年各油田和作业区的自然递减率, 却无法预测全年的自然递减率, 原因是没有预测方法。目前, 根据一季度、上半年的自然递减率来预测全年的自然递减率, 有人认为是四倍、二倍的关系, 有人则直接以一季度、上半年的自然递减率来代表全年自然递减率。针对此问题, 认真研究后, 本文提出了科学、简便、实用的计算方法。

2 根据前几个月预测全年自然递减率的实用方法

2.1 理论模型

正常情况下, 一个油田各月的自然递减在短期内 (1-2年) 可视为以某一恒定的递减率递减。

图2-1中正常油田就是约以1.35%逐月递减的, 一年内各月平均日产油的连线接近直线。因此, 6月底的平均日产油就能代表全年平均日产油。同理, 下年6月底的平均日产油同样能代表全年平均日产油。下年的自然递减率实际就是用上年6月底的平均日产油与下年6月底的平均日产油计算, 时间间隔正好是12个月 (图2-2) 。

下年一季度结束后, 计算年自然递减率是以1-3月份的平均日产油与上年6月底的平均日产油计算的, 实际是以1.5个月时的平均日产油与上年6月底的平均日产油计算的, 时间间隔上是7.5个月 (图2-2) 。因此, 用一季度的自然递减率预测全年自然递减率 (D全年) 就是:

D全年=D一季度×12÷7.5=1.6D一季度

下年的上半年结束后, 计算年自然递减率是以1-6月份的平均日产油与上年6月底的平均日产油计算的, 实际是以3个月底时的平均日产油与上年6月底的平均日产油计算的, 时间间隔上是9个月 (图2-2) 。因此, 用上半年的自然递减率预测全年自然递减率就是:

D全年=D上半年×12÷9=1.33D上半年

该方法进一步归纳为, 下年的前n个月结束后, 计算年自然递减率是以n/2月份的平均日产油与上年6月底的平均日产油计算的, 实际是以n/2个月时的平均日产油与上年6月底的平均日产油计算的, 时间间隔上是 (6+n/2) 个月 (图2-2) 。因此, 用前n个月的自然递减率预测全年自然递减率就是:

D全年=Dn×12÷ (6+n/2) = (12/ (6+n/2) ) Dn

2.2 实际应用效果

对大庆方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杜蒙分公司下属油田及相邻油田2009年、2010年的一季度和半年的自然递减率计算后, 使用该方法预测了全年的自然递减率并与实际年自然递减率对比。

由表2-1、表2-2和表2-3表格可以得出:合作区块、布木格、137、敖古拉油田预测结果与实际对比, 差值在1-2个百分点以内, 差值较小, 取得了较好效果。

3 结论

(1) 用前几个月预测全年自然递减率的实用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合理、客观地预测全年自然递减率。

深化油藏分析系统控制递减 篇3

2012年采油一矿成立开发管理项目组,加强油藏注水、注采工程、泵站管理的三方联动和协调运行,实现一体化管理。同时在采油队继续深化完善以队长为运行组长的“三位一体”开发管理模式,保证预警、分析、对策、实施、跟踪的循环封闭式管理的有效实施。

建立健全关于水井作业效果、油水井开井时率、自然递减等多项重点指标的考核管理规定。生产晨会把注水量及注水站、配水间压力、洗井运行纳入首位运行;组织每月召开下降井组分析会,定期注采例会、水质例会;半年召开一次开发形势分析会;与地质工艺结合开展欠注井专题讨论会、典型单元解剖会;把开发生产各环节做到深入分析和全面跟踪。

2 强化“以水为先”的理念,狠抓水井治理工作

2.1 完善井网,加大欠注井治理力度

2012年秉持以水为先的理念,继续狠抓完善井网工作,实施新投转注27口,大修扶停11口,在完善井网基础上,重点加大了增注工作量,实施89井次。全年各类工作量总计197井次。河4断块转注水井5口,完善了4个注采井组,使3口油井由单向受效转变为双向受效,使2口油井由天然能量开采变为注水开发。部分油井已见到一定效果。例如:沙=下层系的河4-斜更37井,原对应水井河4-22井于2008年1月报废停注后,油井含水上升快,为完善该区注采井网,6月转注河4-38,对应油井河4-斜更37明显见效。动液面由849米上升到476米,日产液由85吨上升到145吨,日油能力由1.9吨上升到4.1吨,初增能力2.2吨/天,含水97.1%保持稳定。

同时,打破常规,利用侧钻井注水完善复杂小断块井网。针对复杂注采井网不完善,转注选井难的问题,2012年在梁60、河10单元实施侧钻井投转注4口,增加水驱储量25万吨。其中梁60-侧22与梁60-侧18B转注后,对应油井梁60-侧26注水见效,日液由3吨上升到6吨,日油由0.4吨上升到3.1吨,含水90%下降到48%。

在井网完善区域,加大欠注井治理力度。实施增注89口,有效69井次,增加合格层67个,初增水量4960方/天。实施增注后共有24口油井见到注水效果,见效前日油能力91.6吨/天,见效高峰期129.2吨/天,目前产能103.1吨/天。

2.2 结合动态分析,强化注采调配

根据油水井生产动态及时调配,共137井次,对应油井均不同程度见到控水稳油效果,有效减缓自然递减。3月水井河135-29对应河110-斜28调配,由10方上升到20方,两个月以后油井见效,日产液25吨上升到34吨,日产油3.4吨上升到5吨,动液面由1570米上升到1390米,该井目前仍保持4.3吨的产能。

2.3 深化及扩展周期注水应用

针对史115、史100、河148等单元,局部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水淹水窜与注采两难矛盾突出的状况,在注采完善的井组上不断探索变周期、变水量、变方向的周期注水方式。史1 15单元把周期注水作为常规注水方式应用。史115-1井组,对史115与史115-4实施了周期15天的交替注水。之后史115-1井含水由57%下降至47%,日液稳定10.8吨/天,日油由4吨/天上升至5.5吨/天,动液面稳定1360米左右。

3 以稳产增油措施为主导,加大油井措施挖潜力度

3.1 立足注采分析,加大重复压裂、解堵实施力度

低渗油藏在油层改造措施上,改变思路,优化选井选层,拓宽压裂、解堵阵地。本着早实施,早受益的原则,年初加大实施力度,上半年就实施10口,截止目前实施13口,初期增能52.8吨/天,累计增油7558吨。其中重复压裂取得较好的效果。史3-14-10井组位于史深100北部,油井5口,对应水井3口,累注13.9万方,由于井距大,长期注水不见效,2011年11月对该史3-15-斜9、-13-斜10实施重复压裂,初增14吨/天,2012年继续对该井组的另两口井史3-15-斜10、-13-斜9实施重复压裂,初期自喷,单井日液12吨,日油6.8吨,含水40%。目前四口井累计增油2226吨。

3.2 加强“找、调、封、射”等技术应用,挖掘层间潜力

加强剩余油监测力度,采取找调封射措施,充分挖掘层间低渗、低能层潜力,同时由断块层间挖潜向低渗层间挖潜拓展。2012年实施补孔改层52井次,初增能力78.9吨,累增油6468吨。史3-11-13井根据饱和度测井,封堵沙三中2解堵沙三中1,日油8吨,含水11%,初增能力6.1吨,该井成功实施为今后低渗高含水油井的治理提供了方向。

4 完善监控预警体系,提升基础精细管理水平

4.1 建立水质监控预警网络,精细水质管理

采油一矿成立水质监控治理小组,通过部署,细化分工,落实管理责任,实现一体化水质管理。每天公示水质监测数据,定期召开水质分析会,由水质监测、治理小组统一部署水质运行,使得水质治理由专业管理转变为一体化管理。

4.2 建立完善抽油井在线监控预警体系,提升基础管理水平

一是利用抽油井启停井报警功能,根据功图在线指导实施游梁机调平衡52井次、高原机加配重18井次,根据负荷变化调整热洗周期61井次,加药降粘3井次,整改电机滑轨93井次,抽油井平衡率由87.1%增加到89.2%。加皮带用时由平均33.6分钟提高到23.7分钟。二是深入开展“精管理、提时率、强基础”活动,促进日常管理提质提效,大大减少了时率对产量的影响。油井生产时率达到98.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三是建立完善抽油井工况预警体系,提高异常井治理成功率。发现异常井116口,治理成功92口,减少作业占产683吨。油井检泵周期达到646天,同比延长28天,有杆泵躺井同比减少33井次。通过数字化信息应用,异常井落实由原来1.5天缩短到2.6小时,当日安排上作率达48.6%。

油田产量递减影响因素分析 篇4

一个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产能建设的结束,由于地下的剩余油越来越少,产量递减是不可避免的,油田产量递减率大小的影响因素很多,从理论上分析各种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应用灰关联分析的方法对胜利油区整装构造油藏、中高渗透断块油藏、低渗透油藏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进行研究,找出控制产量递减的主要因素,对于把握油田的开发趋势,科学合理地开发油田具有重要意义。

2. 影响产量递减的单因素分析

2.1 储采比

通过对油田的产量递减规律的研究,油田储采比的理论计算公式:

式中:

M—油田储采比;

Di—初始递减率,%;

qe—油田废弃时的年产油量,×104t

qi—稳产期结束后的年产油量,×104t

它表明:油田储采比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油田稳产期结束后产量递减速度的快慢。储采比越高,油田稳产的余地就越大;较低的储采比,会使油田以很快的速度递减。

2.2 采油速度

对于某油田或区块, 若某阶段不考虑新增探明地质储量或新增动用地质储量, 则该油田或区块的地质储量在该阶段是不变的。那么, 把年递减率公式右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地质储量No,其等式成立, 即

采油速度影响产量递减率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由上式看出,产量递减率受到前一年和当年采油速度的制约。前一年采油速度愈大,则产量递减愈大,反之则小。而当年的采油速度愈高,则产量递减愈小。因此, 若初期采油速度高, 就要采取相应措施, 使以后的采油速度不要减小过大。

2.3 含水上升率

对于任何一个油田,产量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对于给定的油田,油藏性质及地质特征一定,在不采取各种措施情况下,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油井数、生产压差和油相相对渗透率。产量变化视三种因素的综合变化结果而定。若三个因素的综合变化结果是上升或稳定的,则产油量亦是上升或稳定的;若三个因素综合变化结果是下降的,则产油量也是下降的。

在生产油井数和生产压差不变的情况下,影响递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油相相对渗透率,而油相相对渗透率是随着含水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凡是影响含水变化的因素势必影响到油田的产量递减率,即产量递减率的大小是受到含水上升率和采油速度的影响的。

(1) 在年产液量较稳定时,产量递减率的大小与含水上升率有关,含水上升率大,含水上升较快,产量递减率也较大,反之亦然。

(2) 在含水上升率相同的情况下,采油速度高,产量递减率大。

2.4 产液量

油田产液量取决于油田开发井数及油井的生产压差、采液指数和生产时率。这几项参数的变化决定着产液量的变化。而这几项参数的变化,是受油田地质、开发条件、工艺技术条件、开发调整部署和开发调整措施安排等因素制约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油田产液量变化,主要受按着开发生产的要求所采取的开发调整措施所控制,或者说,在地质条件允许范围内主要受人为因素控制。

假定油田年产液量增长速度为R,从某一年开始 (令其为第0年) 后第n年的产液量增长倍数为Tn,则:

若某一年开始时 (第0年) 的平均含水为fw0,第n年的平均含水为fwn,则年产油量的变化比值为:

由上式可见,产油量变化率为产液量增长倍数与含油百分数减少倍数的乘积。要保持油田稳产,必须保证产液量增长倍数起码等于 (或者大于) 含油百分数减少倍数的倒数。在一定的时期内,若通过控制使含水上升值在阶段末越小,则保持稳产所需要的液量增长率亦可越低。

3. 不同类型油田产量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为了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找出影响产量的主要控制因素,引入灰关联分析的方法。

灰关联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主要关系,找出显著影响目标值的重要因素,从而找出掌握事物的主要特征,促进和引导系统迅速而有效的发展。

通过灰关联分析,可以确定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关联性的大小的量度,即关联度。它描述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如果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前者变化对后者引起了较大相对变化(反之亦然),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即关联度越大,影响程度也越大。

通过对影响胜利油田产量的六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类型油田各个影响因素与年产油量的灰关联度,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各类油田中,采油速度、储采比这两个因素与年产油量的关联度相对较大,因而对年产油量的影响较大,因此,这两个因素是影响油田年产油量的主要因素。

4. 结论

分析影响产量递减的诸多因素, 并推导出相应的公式,应用灰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为合理地开发高含水油田,改善高含水油田的开发效果,减缓高含水油田的产量递减,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分析了储采比、采油速度、含水上升率、产液量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引入灰关联分析的方法, 可以得到不同类型油田各个影响因素与年产油量的灰关联度, 在各类油田中采油速度、储采比这两个因素与年产油量的关联度相对较大, 因此, 这两个因素是影响油田年产油量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产量递减率,影响因素,灰关联

参考文献

[1]刘玉忠, 尚明忠等.自然递减率与综合递减率关系研究.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 9 (4) :51~52

[2]由世江.杜84断块超稠油产量递减影响因素分析.特种油气藏.2002, 9 (6) :8~12

英东高台子油藏降低递减技术研究 篇5

英东高台子区块主要含油层段为青二+三层段, 平均砂岩厚度270米, 平均单井有效厚度9.6米。孔隙度从10%到28%, 平均为20.6%, 平均渗透率176μm2。属于中孔、中渗油藏。油层含油饱和度为57%。原始地层压力17.9Mpa, 饱和压力14.3Mpa。

二、油田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生产特点和开发形势看, 油田存在含水上升速度快、递减大、采收率低等主要问题。

1. 射孔投产方案制定不合理

英东高台子投产初期没有严格按照天然水驱油藏开发技术政策要求制定射孔方案, 在正常情况下, 底水油藏在没有隔层的层段射孔程度要求小于30%, 有薄隔层的30-50%。边水油藏射孔程度可以达到70以上。

2. 生产压差大, 边水利用效果差

由于平面和层内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 较大的生产压差带来非常大的采油速度, 同时, 也加剧了边底水快速推进。从区块水侵情况看, 大量侵入水被直接采出, 边水利用效果较差。

3. 生产层系组合不合理, 层间矛盾大

从区块层间物性差异看, 层间矛盾大, 特别是青二和青三层段的矛盾更加突出, 合采时低渗透层难以发挥产能。

4. 局部地层压力较低

地层压力低于原始地层压力的85%或低于饱和压力应该人工注水补充能量。部分油层由于没有科学合理评价各层的能量状况, 地层能量不足导致油井快速递减。

三、主要做法和认识

1. 加强分层认识, 缓解层间矛盾, 发挥低渗层潜力

由于英东高台子独特的油藏特点, 油层纵向上物性差异很大, 多层合采后层间矛盾突出, 影响低渗透层产量的发挥。

(1) 立足油水界面认识, 对高产液、高含水层段进行封堵, 发挥低渗透层的产能

在英152区块, 25, 28号层为同一套井网开发, 物性差异很大, 合采层间矛盾突出, 通过油水界面和层间矛盾的认识, 对高含水层25号层封堵, 2005-2006年共实施9口井, 累计降水5.4万方, 增油850吨。

(2) 充分利用C/O、产液剖面、分层测压等监测资料, 通过堵水控水稳油

2005-2006年, 利用油藏监测资料进行分层产状认识, 堵水取得很好的效果。两年来利用监测资料堵水10口井, 降水9.5万方, 增油550吨。

2. 通过合理流压研究和应用, 减缓含水上升速度

英东高台子由于生产压差大, 导致含水上升加快, 因此需要对油井保持合理的生产压差。

(1) 理论计算出油井最低流压

针对英东高台子的特点, 借鉴同类油藏, 利用公式计算出在不同含水阶段允许的最小流动压力, 在中高含水阶段, 最低流压不能低于7-9Mpa。

(2) 系统试井确定合理流压范围

在保证油井有较高产量的情况下, 还要考虑含水上升速度的影响, 从2004-2005年在152区块通过系统试井确定含水与流压的关系。初步确定合理流压范围在10.5-12Mpa左右。

(3) 大规模推广效果

根据前期的结论, 对区块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从2005年以来, 共调整流压36井次, 调整后含水上升趋势减缓, 考虑减缓递减的作用, 累计增油460吨, 可采储量增加2200吨, 采收率提高0.6个百分点。

3. 利用边水调剖技术, 改善边水利用效果, 提高了采收率

2005年下半年, 引进了边水调剖技术, 在2005-2006年末对英144、152、143区块进行调剖, 采收率得到较大提高。下面以英144区块为例重点分析。

(1) 油藏地质特征及边水调剖的依据

油藏地质特点与开发状况迫切需要边水调剖技术的实施

英144区块构造完整, 油层分布稳定, 储层非均质性严重, 边水能量充足。由于边水突进, 造成含水上升快、开发效果差, 因此通过调剖提高采收率势在必行。

油藏开发潜力大, 有利于边水调剖技术的规模应用和增油效果的实现

英144区块, 地质储量159万吨, 调剖前采出程度为8.7%, 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 边水调剖所应用的主要技术

边水调剖所应用的主要技术包括选井选层、调剖剂筛选、用量计算、施工工艺、效果评价等技术。

调剖井位的选择

在选井原则上, 主要有以下四点:

★在边水主要入侵方向的上游;

★高含水井;

★为达到边水整体调剖的目的, 所选择的井成线、成片分布;

★优先利用原注水井。

根据以上选井方法, 确定在144-5-144-7一线为边水突进方向。

调剖剂筛选

根据144区块的地质特点, 对堵剂有以下几点要求:

★堵剂应具有良好的注入能力, 能有效注入地层;

★堵剂应具有可运移性, 能够保证大剂量深部封堵;

★堵剂应具有保持长期稳定的封堵能力;

★确保堵剂足够的注入量, 最大限度的封堵边水, 避免绕流。

依据上述要求, 综合考虑边水调剖井油藏情况, 优选出钠土双液法堵剂。

调剖堵剂用量计算

英144区块调剖的主要目的是封堵边水推进路线, 只要对调剖井附近较大区域进行封堵, 就能有效阻止边水向内部的推进, 144区块调剖的注入量按容积法确定:

Q=π×r2×φ×ES×EV×h

其中:Q—堵剂用量m3;r—封堵半径m;φ—地层有效孔隙度;ES—面积波及系数;EV—纵向波及系数;h—调剖油层厚度m。

通过计算

144-5井注入量为5540m3;

144-7井注入量为5510m3。

施工效果评价

从施工过程看, 压力持续上升, 反映出大孔道被有效封堵。从压降曲线看, 随着调剖剂的不断注入, 压降曲线斜率明显变缓, 说明调剖剂对高渗带起到封堵作用。

3.3.2.5增油效果评价

144区块调剖后效果明显, 受效5口井, 其中4口井见到明显增油效果, 初期日增油达到20吨, 动态特点反映出产液量、含水大幅度下降。

调剖后油水比增加, 28号层增加可采储量2.5万吨, 目的层采收率提高9.3%, 区块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四、取得的效果和认识

1. 取得的效果

通过2006年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取得较好的控水稳油效果, 区块的开发形势逐渐好转, 实现了综合稳产。

2. 得到的认识

(1) 要保证天然水驱油藏较高的开发水平, 必须严格执行天然水驱油藏开发技术政策。

(2) 要加强分层认识, 合理组合开发层系, 充分发挥低压、低渗油层的潜力。

(3) 天然水驱油藏可以利用控制流压来减缓含水上升速度, 目前合理流压的范围在10.5-12Mpa之间, 生产压差控制在2Mpa左右。

(4) 利用边水调剖技术是提高天然水驱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技术手段, 合理选择与油藏物性相匹配的堵剂是成功的关键。

摘要:2005-2006年, 针对天然水驱油田存在问题, 在英东高台子区块通过应用堵水调整生产层段、合理流压研究和调整、边水调剖等方法, 实现控水稳油, 递减大幅度减缓, 采收率明显提高, 油田开发向良性开发转变。

马寨油田控制自然递减研究与实践 篇6

近几年来,面对新发现事故井不断增加,区块由于层系单一,调整难度大,自然递减偏大的现状(自然递减2012年22.45%、2013年24.27%),2014年以来通过实施精细局部构造研究,精细沉积微相研究,精细井组调整治理,精细动态调水实现了老油田开发后期有效控制自然递减的目标。

1 主要做法

1.1 精细小断层研究,挖潜构造复杂区剩余油

通过对卫349块高部位沙三下2构造复杂带开展精细构造研究,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手工油藏剖面,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小断层重组,卫349-平1、卫349-19、卫349-6、卫349-3井沙三下2位于同一小断块内。利用低效油井卫349-6打塞补孔转注,低效水井卫349-3打塞补孔分注,对应油井卫349-平1、卫349-19见效,日增油15吨,年累增油3100t。

1.2 精细沉积微相研究,进行平面调整,挖潜平面剩余油

通过沉积微相研究,优选转注井,采用河道注水,边滩采油,见效明显,有效期长,对河道微相高含水油井抽稀,使边滩微相采油井见效。如卫95-121井组:根据储层沉积微相和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1月份实施冲砂转分注,强化河道注水,对应油井卫95-188、卫95-184井3月份见效,日产液量由55.2t上升到80.8t,日增油4.7t,综合含水由88.9%下降为86.6%,年累增油1056t。

1.3 精细井组调整治理,实现二三层动用,挖潜层间剩余油

强化井组精细治理,层间动用得到改善,去年4季度以来通过重分分注、打塞等手段强化井组精细治理,层间动用状况得到改善,实施精细层间调整10个井组,可对比井吸水厚度和层数均增加6.9和1.6个百分点,目前9个井组对应油井见效日增油10.2t,年累增油2895t,主要在卫95块、卫305块。

1.4 精细动态调水,控制含水上升速度

以井组状况、油水井剖面、测试成果、动态反应周期、注水压力为依据,主要采取预防性、周期性调水,配注调整,做到精细、精准、有效,全年实施调水187井次,累计见效增油2781t,与去年相比增加430t。

2 取得成果

2.1 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提高

水驱控制储量增加7.2×104t,水驱动用储量增加5.6×104t。水驱控制程度由75.4%提高到75.9%,水驱动用程度由59.6%提高到60.0%。

2.2 自然递减减缓,综合含水保持稳定

油藏自然递减由2012年22.45%、2013年24.27%,下降到2014年17.46%、2015年13.89%,实现了连续2年自然递减下降。区块综合含水89.34%下降到89.27%。

3 认识与体会

(1)老油田的构造主体断层已研究清楚,但局部复杂区由于小断层影响,剩余油仍然富集,是我们下步挖潜的重要潜力区域,加强局部小断层精细研究,是实施高效挖潜的关键。

(2)加强沉积微相研究,强化河道注水、边部采油思路,是下步高含水油藏挖潜的重要方向。

(3)对储层进行精细对比,在同一套层系内、砂组、小至小层、单砂体内寻找层间动用差异,建立局部差层井网,是提高区块动用程度、控制区块含水上升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油气田开发志》中原油气区油气田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递减风险 篇7

一、观察:小学课堂屡现“沉默递升现象”

诚然, 自闭症是一个医学名词, 但站在教师的角度再读读这段文字, 还是一次次刺激着我的神经, 让我蓦然想起班上那些越来越“沉默寡言”的孩子。他们没有医学上所说的语言障碍, 因为一二年级时每次上课那一只只小手可是举得都不愿意放下呀!而且这些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平日里和别人说话时也挺自然挺流畅的。也就是说, 他们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的。但是,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 课堂上的他们变得越来沉默, 每抛出一个问题 (话题) , 哪怕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举起的手依然是寥寥可数, 更多的学生不是“埋头苦思”, 就是大眼瞪小眼。更让我感到纠结的是一到“口语交际”课上, 这些学生就变木讷了, 不是语气生硬, 就是词不达意, 要不就索性不说了。

二、剖析:学生的“过度自尊化”是主因

学生积累的语言越来越丰富, 表达的方式也更加多样, 照理来说, 他们有更多的话可说、有更强烈的表达愿望才是。可是现实的状况与我们的推断正好相反。这种极为反常的现象, 值得我们细细探究其中的原因。经过反复比较, 笔者最终选择了QQ聊天的方式, 与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呈现递减律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

1. 过度自尊化选择谨慎发言

不少学生在进入中高年级之后, 正处在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渡期。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的确,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也随之发展, 对人对事开始变得敏感, 特别不愿意别人再把他们当“小孩儿”, 也更关注别人 (尤其是同学和老师) 对自己的评价, 特别是对自己的肯定。个体的自尊感迅速觉醒, 甚至敏感过度, 于是, 他们站起来发言就紧张。怕说错了, 怕被老师批评, 怕被同学笑话。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容易受别人情绪的影响。他们学会了察言观色, 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稍稍“放肆”些, 什么时候必须“小心谨慎”些。教师脸色不好的时候, 更是奉行“沉默是金”的原则, 担心万一说错, 教师会发脾气。实际上, 大部分学生选择沉默, 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 说错了还不如不说;不说, 别人不知道你究竟是懂还是不懂, 就会避免一些尴尬。他们认为这样做最保险。

2. 逐渐转化成无声的内部运行

在低年级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比较高。当时, 他们热衷于外部表达 (口头表达) 。随着年级的升高, 他们内在性的思维与表达得到了发展, 慢慢地习惯于倾听, 习惯于内部的思考与表达。学优生想的是“简单的问题我自己懂就行了”, 学困生想的是“难的反正我也回答不出来”。这样, 他们在课堂上发言的动力消退, 举手的频率迅速递减。

3. 缺少言语生命动力

低年级时发言能得到教师的奖励, 或者是五角星, 或者是小贴画。但到了高年级, 这些奖励变得过于幼稚, 教师也就不用了。在课堂上即使回答对了, 哪怕是发言极为精彩, 得到的反馈最多也只是教师的一个点头或者是一句“很好”, 他们也就缺少了言说的动力。原先的积极发言, 就变成了消极应对。

4. 忽略教与学的合理化互动设计

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侧重于“教”, 而忽视“学”, 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教师的威严, 一厢情愿地想“教”会他们, 因此“要求”要比商量多, “指导”要比鼓励多。这与学生“希望平等”“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的年龄特点是背道而驰的。再者,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 但在进行口语表达等一些描述性学习活动时还是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撑。可我们却又高估了学生对形象思维的依赖程度, “在教学中没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听说互动的交际情境, 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没有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没有激起学生说的愿望听的兴趣……”[1]

三、对策:破解“沉默递升率”的“生命动力学”策略

学生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 课堂的沉默率也同步升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处在第二腾飞期, 存在自尊的过度化现象, 导致言说的生命动力弱化所致。因此,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必须遵循积极心理学原理, 想方设法去激发儿童的言语生命动力。

1. 全感动化策略:和学生一起听, 让更多的感官“动”起来

口语交际首先要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如何倾听, 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 还是一种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2]与学生交流中, 我问了他们关于“听”的问题:“你们一堂课能通过听记住多少内容?”结果学生的回答很模糊, 也很笼统。有的说只记住了重要内容, 但到底是哪些内容又说不出来;也有的说好像记住了一些, 但课后完成作业时却想不起来了……学生并不知道, 这种听讲其实是低效或者无效的。因为, 第一, 他们没有认真听。正如读书三法一样, 不仅要用耳朵听, 更要用心听。单一感官参与的活动, 效果往往是比较低的, 看似记住了, 明白了, 其实不然。第二, 他们不会听。倾听时要调动自己的注意力、思维力、理解力、记忆力等, 一边听一边要思考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主要讲了哪几点, 让自己不仅听清楚了, 听懂了, 还记牢了。因此, 我们要以身示范,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特别是在跟学生交流时, 如回答问题、诉说委屈、说明理由, 我们要不急不躁, 耐心听学生说完最后一个字, 及时就学生所说内容进行梳理、作出分析、判断或评价, 让自己这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2. 角色弱化策略:和学生一起学, 让更多的心距“近”起来

不知大家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没有, 我们在和陌生人交谈时, 说不了几句话就会被人家猜中职业, 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中, 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种“说教”的口吻。换个角度来看, 这只能说明我们也不是非常会说话的。既然说得不好, 那就主动放低身段, 放下架子, 与学生一起再学习。每一个口语交际的要求也不再是老师讲给学生听, 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读, 一起想, 一起练习。“蹲下来, 看孩子”, 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思想和意识, 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自信, 让他们想说, 也乐说, 甚至于“不吐不快”。

3. 动力增强策略:和学生一起说, 让更多的设计“淡”起来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口语交际练习分单元进行, 每一次的设计基本由三部分组成:主题明确, 要求具体, 还有配套的插图进行启发。但在实际教学中插图的功效并不明显, 有时不仅没能启发学生想象交际情境, 反而还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再仔细阅读一下这些口语交际内容, 有一大半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 如请人帮个忙、向老师请教、转述等;有一些是要有具体的真实的情境才能激发的, 如即兴演讲、辩论等;另外还有一些是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储备的, 否则就是“无米之炊”, 如介绍世界名城、影视剧评说等。因此, 这些口语交际内容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地练习, 平日里就要有意识地捕捉那些可以进行口语练习的情境, 自然地与学生一起说、一起评、一起改。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练习1中的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 日常生活中请人帮忙的情境俯拾皆是:板报报题要写大字, 需要老师帮忙;风大, 窗子关不上了, 请男同学帮着插插销;身体不舒服了, 想请老师帮忙打个电话给家长……当这些情境发生时, 不就是进行“请你帮个忙”这个口语交际练习的好时机吗?教师在这样的情境中也不是局外人, 更不是指导者, 而是交际的另一方。而且, 除了语文学科外, 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也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锻炼口语能力提供实践的机会。

学生是活动的个体, 是成长的个体, 是发展的个体, 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在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顺应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任何一种想当然的意识都会让我们劳而无功, 甚至走向“歧途”, 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帮助孩子树立表达的自信心, 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巧, 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让学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健健康康的人,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会计学毕业论文下一篇:师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