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手段

2024-07-09

心育手段(精选7篇)

心育手段 篇1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由动荡期逐渐向成熟和稳定过渡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社会阅历的扩展, 他们较早地面临择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因此, 在学习、成长、生活和就业等方面会遇到种种心理困惑与行为问题。同时, 对于班级中的问题学生, 班主任作为一个与他们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 在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中, 无论在时间、空间上, 还是在情感的交流中, 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 班主任工作中可以采取有效的心育手段, 促进学生的心理认同, 使学生健全的人格, 心理潜能得到开发, 做到生活上能自理, 行动上能自律, 心态上能自控, 评价上能自省, 情感上能自悦, 进而达到开启学生心灵, 创建和谐班集体的目的。

一、用真诚促进学生心理认同, 帮助问题学生排除自卑感, 树立自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 只有取得了心理认同, 才能自觉接受教育。问题学生常因受到老师的批评, 同学的埋怨, 家长的训斥, 感到在班级上抬不起头来, 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进取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 消极地对待一切, 他们信心不足, 自甘落后, 形成自卑心理。因此, 班主任在工作中, 要经常找他们谈心, 了解其内心世界, 在此基础上,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用真诚促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 从而帮助他们摆脱自卑, 树立自信。

我有一名学生, 学习很好, 性格内向, 但经常逃课去上网, 不听父母管教。为了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改变他的不良习惯, 我借用了“真诚”这把钥匙。一段时间内, 我每天都关注他的生活, 了解他的日常表现。即使当他因参与群殴事件被拘留后, 我依然善待还是孩子的他, 给予他真诚的帮助, 为他争取到重返课堂的机会。我的真诚感动了这位学生。在这之后, 放下包袱的他, 起了很大变化, 尤其是他的心态让周围的人感到阳光起来, 同学之间的关系日趋和谐, 测量大赛中, 他成为我班的主力队员。

这个例子再一次说明, 问题学生因其心理过程和经历过程的某些持殊性, 在其成长的过程中, 往往比其他同学容易犯错误。因此, 班主任应冷静地对待这部分学生的过错, 善待他们, 给学生予足够的忍耐与宽容, 即使是在他犯错的时候, 真正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使学生产生心理认同, 就会激发学生建立改正错误的信心, 增强自我改进的动力。

二、用爱关注问题学生, 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

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农夫伐倒一棵大树, 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他打量了一番, 心想:把这剩下的树根劈成柴, 要费多少功夫哇!于是就将它扔在了野外, 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 如获至宝, 他小心地把根带回家, 精心雕刻, 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短小的故事引人深思:农夫厌弃它、瞧不起它, 树根就只能是一件废品;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发掘它的潜力, 它又变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了。

我们的育人工作不正是如此吗?对于问题学生, 他们某方面的差是表面的、暂时的、相对的, 对于他们的教育应该根植于爱, 不嫌弃他们, 更不歧视他们, 要耐心细致地做到关爱他们, 尊重其人格, 与他们交朋友。这种关爱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暖暖的人情味, 这种关爱也会成为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这种关爱更会换取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爱戴。因此, 班主任应该用爱心融化问题学生冰冻的“心理防线”, 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进而取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性化教育效果。

三、努力挖掘问题学生的闪光点, 激励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激励是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的最好方式。每个学生都有渴望进步的要求, 如果一个遭受失败的学生得到的是老师严厉的批评、讽刺和嘲笑, 那么他就会丧失信心;如果老师给他的是激励的语言、耐心的帮助, 那么他就会继续努力, 追求成功。大多数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是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 因此自信对于他们而言也是非常欠缺的。因此, 班主任在工作中细致地观察问题学生的日常行为及在一些活动中的表现, 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 使他们看到希望, 找到成功的感觉, 就会激励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曾经带过一个因考试分流重组的班级, 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是在放弃他们, 索性破罐破摔, 没有学习的动力, 行为表现也更为散漫, 班级如同一盘散沙, 让这样一个集体产生凝聚力, 我想到了一个教育专家说过的话“表扬是最好的利器, 你想创造天才, 尽情发现挖掘优点, 发现的越多、越全面、越深刻, 离你的目标就越来越近了”, 于是, 我瞪大眼睛, 寻找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让学生们感受老师对他们一点一滴的长处与进步的关注, 同时也真正意识到,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每位同学只要扬其所长, 克己之短, 就会他们从他们自身的优点中发现自己, 找回自信, 也能让我们这个集体成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四、发挥主题班会的心育效能, 淡化教育痕迹, 深化心育的效果

主题班会是班级织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在组织主题班会时, 注重把外在的灌输教育有意识地与学生的心理需要结合起来, 对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说, 问题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这时我将主题班会定格在“选择决定生活”。通过播放两个哲理故事幻灯片《木匠的房子》、《选择决定生活》, 让学生就学习的态度, 为人处事的准则展开讨论, 帮助学生意识到:“你就是那个木匠!每天你钉一颗钉子, 放一块木板, 垒一面墙, 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 你吃惊地发现, 因为你对他人的不负责任, 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都不满意的房子里。”同时通过讨论, 也让学生理解“三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的生活, 今天的选择决定三年后的生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

在班会的选题方面, 我还从感恩教育方面做一些文章, 在特定的日子———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 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心教育, 感恩教育, 使他们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感恩父母, 感恩老师, 感恩同学, 感恩亲戚朋友, 感恩自然。主题班会中, 我还设计一些团队游戏, 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主题班会设计, 发挥了主题班会的心育效能, 淡化了教育痕迹, 深化了心育的效果。

总之, 班主任是学生知识上的启导者、思想上的引路人、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工作中用真诚促进学生心理认同, 用关爱赢得学生的信任, 用耐心挖掘问题学生的闪光点, 用激励鼓舞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用活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探究精神和成功欲望, 就一定能开启学生的心灵,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提高学生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班集体中营造良好、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促进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工作中的一些具体事例阐述了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心育手段的运用, 希望能给班主任的实际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心育手段,班主任工作,和谐班级

创新心育方法,探索心育之路 篇2

但是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创新心育方法, 拓宽心育之路,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一、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悦纳自己, 既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 也要接受自己的缺点。

寻找自身的优点。本领与信心合起来的确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老师可以通过竞赛活动、集体活动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并适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赞扬其优良品质, 使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并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强化自身优点, 形成优良的个性行为习惯。如四年级有个女生, 学习基础较差, 考试常常不及格, 于是她非常自卑, 连看老师都不敢。但是她有舞蹈天赋, 舞姿非常的优美, 常常参加文艺表演活动。于是我利用她的特长对她给予表扬, 从来没听到过表扬的她显得特别激动。后来我常常表扬她爱劳动, 帮助同学等, 她也在表扬中找到了自信。

二、通过心理咨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其他途径相比, 心理咨询是最具有专业特色的途径, 也是不可替代的途径。根据学生的特殊生理特点, 我开展了团体咨询、信函咨询、网络咨询三种咨询方式。这里我重点说一下网络咨询和团体咨询两种方式。

1. 网络咨询。

网络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辽阔的空间。70%的孩子为了弥补精神空虚而在网上寻找刺激。于是我就利用QQ和他们在网上聊天, 一方面可以和他们建立好关系, 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 帮助他们解决疑惑。有一个学生的成绩不好, 家里的父母对他也不是很关心, 时间长了, 他便认为自己是个讨人厌的孩子, 平时话就少了, 也不和同伴交往。通过网络, 我们成了好朋友。他告诉我:“我是一个没人疼、没人要的孩子, 所以自己很自卑, 不敢和别人说话。”我知道这个孩子太缺少爱了, 于是我就常常给他留言:告诉他天气冷了, 要注意添加衣服, 生病了要按时吃药, 有时间还用手机给他发短信, 叫他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洗脚……慢慢地, 这个孩子变得开朗了。

2. 开展团体咨询活动, 实施共同教育。

团体咨询是在团体的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 通过几次或者十几次团体聚会、活动, 参加成员互相交往, 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 彼此启发、相互反应, 支持鼓励, 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 了解他人的心理, 以便改善人际关系, 增强社会的适应性, 促进人格成长。对于生理问题, 学生一般年龄都比较大了才来学习, 但是学校却没有开设性知识方面的课程。一些学生就自己偷偷地利用网络看黄色图片, 于是我就以《青春期性知识》为主题给全体学生做了一次讲座。在讲座中, 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 也可以互相讨论, 通过这次讲座, 学生解决了让自己困惑又感觉羞涩的问题, 在以后的时间里, 再也没有学生偷看黄色图片了。老师也可以利用团体咨询活动, 对有严重自卑心理的学生进行团体治疗。治疗分为三步:第一是掌握学习ABC理论、理解ABC理论, 并运用ABC理论对人对事进行分析。第二是领悟, 在老师的指导下, 对自卑产生的7种错误认知进行辩解, 并找出新的思考方式代替。例如, 关于自我价值, 错误的认识是“我耳朵听不见, 我还能做什么呀, 我什么都做不好。”新的思考方式:“我耳朵听不见, 只能说我耳朵不好, 但是我的眼睛很好啊, 我还能利用眼睛做很多有用的事。”第三是巩固, 让学生记录一下自己成功的信息等。每个学生可以记录下自己成功的每一步, 可以是学会了一个单词, 也可以是懂得了一个道理等。

三、课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学科教学研究小组, 充分发掘利用学科教材的内涵, 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之上, 根据人格教育的要求、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进行适当增补调整, 加强各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 优化人格发展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新条件。例如, 数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很多,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接受教育, 通过角色表演, 让学生走进教材,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学科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更丰厚、广泛。这就需要教师细心挖掘教材, 抓住教学的每个过程, 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节课中。

2. 活动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有利于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潜能的发展。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走向社会、接受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军训活动中磨炼了学生的意志, 锻炼了他们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劳动小能手”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生日晚会、周末晚会等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 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

四、教给学生自我防御的能力

老师和家长不可能时时刻刻和学生在一起, 学生必须掌握一些自我防御机制, 帮助自己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从而有效地保护心理健康。所谓自我防御就是自我在协调、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逐渐发展出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所以, 引导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渲泄自己的情感, 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辅导中要教会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如补偿法 (在某些方面受到挫折, 以其他方面的成功加以补偿, 重新获得自信, 减轻心理压力) , 升华法 (化悲痛为力量) 就是升华作用的一个典型, 正视作用 (对待面临的焦虑情绪, 不是逃避, 而是说服自己去正视它, 并进一步去主动驱散它) 让学生自觉地抵制和纠正错误心理, 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

新课改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提供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广阔舞台。在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是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和谐的美。让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个性, 健康成长, 是每一个教师的共同心愿。让我们走进学生,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用爱和智慧为孩子们的心灵插上健康的翅膀!

摘要: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出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教育界的重视。学校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 在日常教学中要帮着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心理咨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给学生自我防御的能力, 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心育” 篇3

关键词:高中体育,心理特征,心理健康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不仅要加强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 确保他们身体健康, 还要加强他们的心理指导, 确保他们心理健康。但非常遗憾的是, 目前我们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 只注重“体育”, 很少注重“心育”。虽然所有学校按照上面的要求也设立了“心育室”, 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 基本上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侧重谈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 一般在15岁左右, 他们在生理上已接近或基本成熟。由于高中阶段所要学习的科目多, 内容深, 所以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他们在学校集体生活中的地位与小学、初中时明显不同, 同时还面临着未来生活道路的新选择。这些都引起了高中学生特有的心理变化。

一、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相矛盾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的增多和社会经验的增加, 开始逐渐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生活经验告诉他们, 人与人之间既存在着相容, 也存在着相悖。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当他们遇到困惑时, 他们会想方设法找可靠的人倾诉, 以求得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同时, 他们又不愿意轻易地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告诉别人, 他们已不再像少年那样“坦率”和较少隐讳了。

针对上述心理矛盾, 老师不要轻易地责怪或抱怨, 对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寻求友谊、不愿透露心理等现象要充分理解和体谅;平时要细致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当他们出现某些思想问题或感到苦闷时, 应当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引导, 而不能以成人的权威向他们施加压力。对学生的上述心理作不恰当的批评和训斥, 或以成人的心理去猜测学生的意图, 都只会增大彼此间的距离和隔阂, 而无助于矛盾的解决。

二、求知欲与识别力相矛盾

高中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强烈, 但是, 他们的识别力不如成人, 而他们又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与爱好吸取知识。这样, 他们有时会分不清知识的精华和糟粕, 全盘吸收, 甚至把一些含有毒素的东西也接受下来, 从而导致了求知欲望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对此, 老师应注意做到:1.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课外活动, 要用正确的观点对读物和活动内容进行剖析。这方面工作可以寻求家长的配合, 以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和污染。2.帮助学生学会抗拒诱惑。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 而不能用强制的办法“堵”。用“堵”的办法解决问题, 只会暂时有效;要想治本, 进行疏导才是良策。故老师应从正面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各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3.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或文艺活动。让学生参观展览, 观看电影、电视、戏剧, 以充实学生的生活内容, 形成向往文明的风气, 避免学生因内心空虚而去寻求低级趣味的刺激。

三、情绪与理智相矛盾

高中学生的情绪体验已经渐趋稳定, 从表面上看, 他们已不像少年那样热情、奔放或易于冲动, 已经能够做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但由于他们一般具有强烈的竞争心、好胜心和嫉妒心, 故有时仍会表现出情感激动或过激, 有时振奋, 有时灰心, 有时对别人关于自己的评论很气愤, 有时又感到很懊悔。他们虽然知道要用理智控制自己, 但一旦情绪上来, 就难以及时控制, 以致作出不应有的行为。

对学生的这种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老师要设法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 发扬集体互助精神, 处理好人际关系, 尽量减少可能使学生情感激动的不利因素。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意志锻炼, 进一步提高其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相矛盾

高中学生的世界观尤其是人生观开始形成, 他们憧憬美好的远景, 对未来抱着热切的向往和希望, 幻想、理想就如同美丽的朝霞在他们的头上冉冉升起, 这成了他们积极向上、发奋图强的强劲动力。但高中学生所追求的理想往往是十全十美的, 有时脱离了现实的条件, 有时基至是完全不着边际的空想。这样, 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 就由于差距过大或者求之过急, 而处于矛盾之中。当这种矛盾一时无法解决时, 部分学生会产生过激行为或急躁情绪, 有些学生则会怨天尤人或者放弃理想而消沉起来。

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处理好这对矛盾。我们应启发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目标、理想, 要把远大理想与现实情况紧密结合起来。目标太小, 没有抱负和志气当然不好, 但如果目标过大根本实现不了, 同样不好。同时要告诉他们, 实现理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需要对挫折的耐受力和实干精神;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认识自我, 从而缩小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差距。

审美教育的心育功能 篇4

审美教育的益德功能。我们都知道, 党的教育方针是德育为首。一个人才的成长发展, 德育是至关重要的。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说教似的灌输已经阻碍了学生德育的发展。审美教育是一种带着深切情感体验的艺术活动, 不论是优美的旋律还是精美的图画, 都优化学生的感情结构, 使他们能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 培植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道德品质的提高, 为后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质基础。

审美教育的益智功能。智力的发展, 是一个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抽象思维的。而审美教育是一种直觉感悟, 是形象思维的。这种形象直感思维的长期锻炼, 除了丰富人的情感, 优化人的情感结构外, 同时作着开发人脑的右半球工作。长期在概念、公式、逻辑、理智的天地里滚打, 枯燥的抄写背诵, 升学的压力使他们旺盛的精神, 广泛的兴趣, 得到了极大的伤残, 使他们智力天赋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审美感情体验, 形象思维的补充, 审美愉悦的闲适, 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了休养生息、思维更加活跃, 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回顾中外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科学家, 当代著名的科学界巨擘, 很多人都酷爱艺术。有的弹琴唱歌, 有的绘画写字, 他们大多数在某一方面学有成就, 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观他们的本职职业, 非但没有影响, 而是相得益彰, 这绝不是偶然的, 正是审美教育的作用。

审美教育的益身心功能。我们都知道, 人是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中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性灵, 都应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 不能学作机器人, 更不能培养成“发育不全”的畸型人。从这一意义上讲, 审美教育是影响人的情感和培养高尚情操的最好的一种形式。比如, 学生通过审美教育, 懂得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审美以淡泊宁静为宗旨, 了解了禅宗和老庄倡导的无为与崇尚自然的境界, 学生将明了特定的信仰哲理。参加工作, 一走向社会, 遇到工作困难或是人生挫折, 能够不断调适自己的行为, 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即使在校的中学生对来自学习的压力, 生理发展期个性的萌动, 以及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 通过潜移默化, 欣赏、批评、领悟、创造等审美活动, 使自己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唤起学生运用自己的良好审美观来学习、生活, 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 健康地生活着。

审美教育过程中个性的成长和创造力的显现。我们都知道, 艺术的品质是张扬个性, 崇尚创造。正如帕森斯所说:“美感的认知则是处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审美教育鼓励学生重新组建存在于自己与社会之间在评价标准上的联系。在参照中比较, 以便给自己寻找到一个适合发挥个性的位置, 并使自己自觉的认识到这种个性化的创造性努力, 会使自己做出与众不同的成绩来。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大师, 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人文科学家, 他们无一不是在中学时代就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审美教育这种自正自悟的境界, 正是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奠定了事半功倍的厚实基础。

谈美术的心育作用 篇5

自古以来, 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 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远古的美术作品, 如古希腊神像、印第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 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 被人们当作祛病去邪, 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 曾对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 “门神门神扛大刀, 大鬼小鬼进不来”, 旧社会河北杨各庄的贫苦农民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 (一种年画) , 对幸福的渴望心理, 得到暂时的平衡。……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美术作品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

二、美术作业过程中的心育作用

美术作业要求环境安静、专心致志, 并具有严格的条理秩序性, 有利于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 不带有任何强制性, 学生宜于在老师的引导下, 敞开心扉, 认识和发展自我, 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 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控制自我, 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认识自我, 久而久之, 养成学生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养恰恰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美术作业过程, 学生自我意识觉醒, 自我心理形成, 他们自然会摆脱长期以来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 使其依赖心理逐步得到矫正。不认真完成美术作业的学生, 严重存在着浮躁焦虑心理。老师要严格按照程序要求, 一丝不苟地对其强化作业辅导, 克服其焦虑心理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美术作业最后获得成功的心育作用

帮助学生使学生的美术作业获得最后的成功, 这一点对心育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尽管某些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 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过程中, 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 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创设舒适的环境, 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说, 有的学生构思大胆, 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 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 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卷面整洁, 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 有独特创作……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

英语心育协同教学初探 篇6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动力。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有兴趣,学起来就越自觉,越学就越爱学,并把学习当成一种乐事,而不当成一种苦差事和一种负担,这样就能变苦学为乐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我的做法是:一方面心理上培养学生对英语学科的情感,下决心学好英语这门课。这主要是对学生加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教育。要立志成才,就要好好学习。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会产生对学习的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常采用情景对话、扮演角色、猜谜、唱英语歌、英语演讲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中有乐,乐中有获。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学习英语的兴趣才会持久,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二、树立信心,变被动为主动

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对学习具有浓厚兴趣和自信心并持之以恒为之努力的人。但在英语学习中掉队的学生,大多都是感到英语学习枯燥乏味,进而到讨厌这门学科,久而久之,最终失去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从心理上观察,这些学生学习英语是被迫的,因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这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化被动为主动呢?一是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唤起他们深处的自尊心,自豪感。对他们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难。给他们讲一些知难而进的典型人和事的故事。通过教育,大多数都能增强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主动刻苦地学习。二是对那些失去自信心的学生给予学习上的帮扶,课堂上多提问,课后多辅导,并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他们每取得一点进步,都给以充分肯定,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有了自信心,进而就会引发学习的主动性。

三、寻求方法,变难学为易学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能动过程。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的同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摆正“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带有普遍英语意义的学习方法,如英语单词记忆法、预习法、复习操练巩固法等。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摸索并总结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如英语单词的变化规律、读音规则、英汉表述规律等。这样,就能使英语学习变难而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扩大交流,变知识为能力

绿色心育模式的探析 篇7

关键词:绿色,绿色教育,绿色心育,特点,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序深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日益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新的生长点。而以往常用的心理专题讲座、心理测量、心理热线电话、心理信箱、个案心理辅导等形式,虽然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但因其多数是以辅导和咨询为主的“矫正式”心理健康教育,与“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身心都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课改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此,我们将绿色教育理念引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视野下构成一个德智体美劳相交融的、完整的绿色心育生态体系。

一、绿色心育的概念

绿色是自然的色彩,是生命的代表色。绿色象征着自然、和谐、清新、舒适,象征着生态、生长、生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绿色教育”不同于以往提出的教育理念,其精髓在于:关注生命的生长姿态,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让生命在自然成长的生态下,通过可持续性、节能高效性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来实现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情感、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的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健康、无污染的教育境界。

绿色心育,即融合了“绿色”所象征的自由、和谐、人文、润物无声等现代教育思想和纯洁、舒心、美好、积极、与行为和环境协调一致等心理品质,它通过人格影响、自然作用、和谐法则、人文关怀、绿色心情和生活的体验以及绿色心育生态圈的构建等,纯洁心灵、开阔心胸、乐观心态、激昂活力,为学生形成思想品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塑造美感和可持续发展等提供良好的心理前提。

二、绿色心育的特点

1. 生态整体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是在其整个成长过程中诸多教育生态因素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人作为生命体,其一切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发展都是一个整体性的微型生态系统。对于心理健康而言,只有整体的心理健康而没有部分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整体远比部分之和大。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是简单的课程叠加和知识联结,也不能是孤立于学校整体教育之外的“纯粹”心理健康教育。它必须突破学科知识的局限,寓于一切教育环节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道,构成一个完整的绿色心育生态体系:即以德育心、以智育心、以体育心、以美育心,其中“德育”是“心育”的方向,恰似植物生长的“阳光”要素;“智育”是“心育”的支撑,恰似植物生长的“土壤”要素;“体育”是“心育”的养分,恰似植物生长的“水分”要素。

绿色心育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渠道,通过心育生态系统各因子的互生互补、和谐发展,整体优化心育生态,提升心育的效能;通过绿色心育生态系统各方面的充分响应和“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全方位宏观地促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可持续发展。

2. 柔性浸润式

(1)“柔性浸润式”首先是针对中学生心智、行为、价值观尚未成熟等特点而开辟的一条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柔性宣泄行动路线。它与“硬性宣泄”相对应。

“硬性宣泄”,是指借助一些宣泄器材,让学生通过打、砸、吼等暴力或软暴力的方式来宣泄消极情绪。长此以往,很容易使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时期的学生养成“不高兴就打、不顺心就吼”的意识和习惯,这无疑是在未成年学生的心里播下了暴力和抱怨的种子,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也给社会和他人制造各种不和谐的因素。

绿色心育倡导的“柔性宣泄”,则是让学生通过听音乐、玩沙盘、练书法、写日记、读诗、品茶、聊天等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活动来释放情绪、转移注意,与己对话,进而达到理性调节和管理自己情绪的目的。可见“柔性宣泄”的核心理念是“理性与情感、个体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即:人人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柔性宣泄”就是要激发、强化积极的情绪,并将其扩大化,以此淡化、弱化、转化消极的情绪;人人都需要心理宣泄,但不能破坏环境、危害社会,不能妨碍他人、伤及自己,阳光心态一定是灿烂自己、温暖他人、感动社会的,“柔性宣泄”就是要在“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公民”的前提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式去处理负面情绪。

(2)“柔性浸润式”还是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根源和心理需求而提出的一种“创设并利用优良的心育生态环境,让学生像学母语一样自然地沉浸其中”的无痕教育方式。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可正是这快节奏,让人们失去了耐心,滋生浮躁,并诱发出许多心理问题、社会问题。

分析表明,学生的“浮躁心态”也源于“快节奏”,原本是理解上或沟通上的小问题,就因为没时间思考、来不及沟通处理就变成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他们厌学、迷恋网络、易怒等心理问题,就是“浮躁心态”的具体表现。马克思说:“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而“绿色心育”,强调的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平和、柔缓、静美”的氛围,让学生“平心静气”地思考、审视、成长。

“柔性浸润式心育”与“显性强加式心育”相对应。“显性强加式心育”常常表现为时间集中、意图明确、主题鲜明、方式直接、泾渭分明,学校或心理教师自上而下地贯彻执行“自己的意志”,学生一直处于被测试、被咨询、被辅导、被灌输、被拓展的状态,被动地接受“该怎样阳光其心理”等观点和做法。

而“柔性浸润式心育”,则是“以人为中心”,在充分尊重学生情感、人格、个性、欲望等人性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恬静、祥和、愉悦、优雅、可感可思”的情境,以一个有意义的、令人难忘的“玩”法带领学生进入其中,褪去心灵的浮躁、茧缚、虚伪、伤感等,沁润于艺术、人文、优秀文化,给予清新、爽朗、美好的感受。

“只有使教育活动的主体真正置身于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在过程中体验、感悟、生成、建构,创生性价值才可能实现。”绿色心育,隐蔽教育的意图、淡化受教育的意识、放下教育者的架子,以一种平等、自然、体验、浸润等“无所为而为”的无痕教育方式,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不由自主、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完成健康心理的自主建构、价值理念的生成和心理效能的发展。

3. 安全高效、可持续性

在绿色教育理念下衍生的“绿色心育”,强调的是“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可持续性和节能高效性”。它重视对生命、资源、环境的协同管理,把影响心育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的诸多因素整合为一,力图通过系统各因子的同步发展和优化组合,形成系统放大效应,最大化发挥系统功能;它拒绝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追求“立竿见影”的奇效,遏制零星分散甚至各自为政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抵制刚性宣泄或“运动式”教育之后的“风卷尘沙起”的副作用。

它重视教育的过程和生成的发展价值,以一种互动的、成长的、延展的生态化视角来构建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充满生动性、具体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活动方式和活动事件中实践、体验、理解、反省、感悟;它关注学生“发展基因”(潜在素质和基本素质)的积累,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认为优良素质的发展是默默进行的,虽然看不见,但其“潜在效应”“积累效应”“远期效应”以及从小到大的“整体发展效应”却是非常之大的,就像种子埋在土里,默默地吸收水分,接受温度的拥抱,吸收、分解养料,生根,催芽,生长,直至破土而出。而绿色心育所做的正是给生命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和充足的水分,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

三、绿色心育的模式构建

1. 以“柔性宣泄”为主体,创设绿色情感体验中心——沁心楼

“沁心”即“沁人心脾”,沁心楼的取名源自于绿色心育倡导的“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式无痕教育理念。

走进沁心楼大厅,一排式样各异的哈哈镜映入眼帘,使您在古怪、奇特的形象“大变样”中,开怀大笑,缓解疲惫。

在笑声里或步入“欢乐谷”,内设的乒乓球台和锣、鼓等器乐,供您尽情地敲打,用四肢的痛快舒展来缓解压力,释放青春的活力。或步入“音乐厅”,听一首优美的音乐或放声高歌一曲,在空灵优雅、婉转温柔的音乐中释放些许不安稳的心绪和沉重的压力。

平缓情绪的您,可以选择走进“沙盘室”“涂鸦室”或“泥捏室”,这些都是属于自己的不受打扰的心灵静地。深吸一口清新,按自己的喜好任选一种或几种疏解的方式,或是在沙盘室,以沙箱做纸、玩具做字,与心灵携手于沙盘游戏中;或是在涂鸦室,笔随心动,尽情抒疏解心绪;或是到泥捏室,静静地捏、静静地思,在复杂到简单、喧嚣到自然的过程中,心静了,清澈了,满心的灰暗抖落了,所有的忧愁都化作一缕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这时,您可以走进聊天室,泡上一壶功夫茶,跟“心灵朋友”一起品品茶、聊聊天,把心灵的窗户打开,让阳光照进敞开的心扉,点亮心的天空。

您还可以再到“书坊斋”,在宁静和幽雅中,看看书、读读诗,听一首配乐朗诵,看一段视频配乐散文,把心安放在书中,对话灵魂,提升境界。

沁心楼自投入使用以来,因其生活性、自然性、活动性、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为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每学期给每班安排一节绿色心情体验课,学生分为7个体验小组,由7名学生“玩伴”(教师志愿者)陪同玩耍,体验心情由灰色变为绿色的变化,学会用文明健康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邀请个别学生回访沁心楼,为他选择与其心态相对应的功能室,进行针对性的柔性心理辅导。如果学生想要舒缓心绪,也可以找心育教师预约,自选功能室体验,自选体验流程,自选“玩伴”陪同。学校还推出亲子套餐,针对学生情况及其家庭情况,邀请个别学生家长到沁心楼进行各种形式的亲子体验。

2. 以“心理体验”为核心,生动心育课堂

学校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的特点,强力推行“活动体验—感受体验—分享体验—理念认同”的心育课堂模式。即:首先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一种感官的体验,再通过回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通过分享体验、讨论有认知冲突的相关问题,最后达成理念认同。学生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生活再现、经验分享、热点讨论等丰富多彩的体验中,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投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分享同伴的经验与感悟,在一种轻松、愉快、和谐、活跃的氛围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完成阳光心态的共生。

3. 以“第二课堂”为依托,拓展心育渠道

为满足学生心理成长的需求,学校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比如,表演心理情景剧。剧情一般是校园生活内容或是学生生活中有心理冲突的内容。学生通过扮演心理情景剧中的某个角色,体验角色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变化,从中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由于心理情景剧的内容贴近学生、情景真实、演员熟悉、语言逼真、形式生动而深受学生喜爱。有部分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也因为参加心理情景剧活动而改变。

再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出报纸、办广播、放电影,开讲坛、搞宣传、造气氛,建队伍、搞培训、抓环境,拓展训练以及征文、演讲、漫画、手抄报、校园心理剧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心育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发展空间,使学生在体验、感悟、碰撞和契合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也影响同伴。

4. 以“整体教育”为推手,丰富心育实践

(1)开展“阳光德育”,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正态的能量。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培养道德责任感和发展道德实践能力为核心,按照“序列展开、系列开展、层级递进、面向全体”的工作思路,切实推进主题教育这一树魂立根的育人工程;通过课堂教化、训练强化、实践固化、管理细化、氛围大化、评比深化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养成教育,打亮其生命的底色;学校还借助环境怡情、经典启真、书信引善的教育作用,用书香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通过“家长上讲台”和“家长义务巡逻队”“家长义务监考员”等家长义工进校园活动,实现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优化“阳光德育”的社会资源。

(2)推出“快乐体艺”,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灵动的养分。体育艺术具有壮筋骨健体魄、激斗志提精神、缓压力强意志、调情绪增情趣、和谐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功效。为此,我们实施“快乐体艺”幸福工程。常态化的大课间、日常化的音乐小课堂、课程化的第二课堂、个性化的校本体艺等活动,让学生锻炼了身体、释放了情绪、愉悦了身心;新意层出活动,给学生平添了几分情趣、注入几分灵动,体验几分快乐与幸福的滋味,充分发挥出“阳光体育”之“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完备”的教育功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心育手段】推荐阅读:

监测手段07-17

战略手段05-10

措施手段05-12

工作手段05-20

权衡手段05-25

电教手段05-28

手段能力05-30

竞争手段06-05

手段多样06-19

媒体手段06-20

上一篇:财务管理能力下一篇:刑事审判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