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家安藤忠雄

2024-10-15

建筑家安藤忠雄(共10篇)

建筑家安藤忠雄 篇1

1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1941年9月13日出生在日本大阪市, 世界著名建筑师, 一个用建筑吟唱的诗人, 一个为心雕琢寂静的信徒, 一个让自然充满神性的制造者。[1]自1972年设计大阪独立式住宅开始, 安藤忠雄迄今已完成了100多项设计作品, 其作品以清水混凝土建材、几何形式简明抽象、建筑空间富有表现性为鲜明的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美国当代著名建筑师Peter Eisenman称赞安藤的作品冷静、合理、诗兴、庄严, 除此之外还有震撼与敬畏感。[2]

2 安藤忠雄的诗意建筑

建筑不仅是砖瓦灰砂堆砌的物质产品, 更是精神与情感的结晶。安藤忠雄的作品注重基地条件、气候条件、风情民俗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同时追求抽象“意义”的表达[3]。安藤设计建筑空间的目的是通过空间的尺度、开合、构成、高性能材料以及光线的数量和方向等方面构造空间的力量, 通过“空间体验”唤醒人们对空间的内心情感, 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第22届国际建协伊斯坦布尔大会上有人评价安藤在兼顾项目尺度和建筑流派的同时, 一直都在创造一种安藤式的诗意建筑[4]。

2.1 空间的简洁

安藤忠雄在构建空间上从不刻意追求建筑的外表, 只注重建筑内部空间表现。与桢文彦相似, 他是通过对建筑用地和抽象的思维实现自己的理想空间[5]。安藤忠雄的现代建筑, 利用简洁却抽象的几何形体组合出感官效果丰富的空间。他设计的庭院仅用灰色水泥墙营造出简洁、纯粹的空间, 同时静美的光影效果丰富了室内、地下空间, 光怪陆离, 变化莫测。

2.2 空间的场所精神

诺伯格·舒尔认为每个场所都是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且有意义的整体, 因此空间不仅是具体的实体, 更应该具有精神意义, 使人的意识和行动在体验空间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空间感。安藤忠雄众多的代表作都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场所精神的追求。

2.2.1光之教堂。安藤曾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但是梵蒂冈牧师总是高高在上, 在光之教堂中台阶是向下走的, 只希望牧师与信徒平等相对。”[6,7]在光之教堂中, 完全黑暗的背景下光线变得异常明亮, 只有如此抽象的表达, 才能切身感受到光的存在。投射在地板上纯净的光线图案以及十字光影的移动, 表达了人与自然纯粹的关系。在这里, “光之十字”代表自然, 而四周的黑暗则是“场”, 而这样的“场”让人与外界隔绝, 顿然感受到上帝、宗教的神圣与庄严。安藤以其抽象的、静寂的、纯粹的、肃然的、几何学的空间构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栖息之所。

2.2.2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水御堂建筑物地上是一座长满莲花的莲花池, 地底下是神寺庙堂大厅, 整栋建筑物透过清水模面墙由上倾斜而下。常见的宗教建筑大多是拾级而上, 而水御堂则需沿莲花池中央的楼梯拾级而下进入圣域, 洗涤心灵。大殿主调色为纯粹的红色, 长长的佛像影子投在地上, 加深了对礼佛信众的笼罩, 独特、神秘的气氛把人带离烦嚣, 进入一个寂静唯美的世界, 感受到宗教的神圣感以及洗脱世俗凡尘的空灵。

2.3 空间构成与崇尚自然

建筑物的内在属性是在自然环境中充分表达建筑的情感张力, 而安藤的作品总是会引入自然元素让人远离现代生活的喧嚣和欲望。日本建筑史评论家川向正指出“很少有建筑师像安藤那样去感受和尊重自然, 并致力寻求人与自然共存”, [8,9]充分体现了一个建筑师在“尊重自然”的指引下是如何体现自然的[10]。安藤的作品注重基地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的习俗对建筑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他追求抽象意义的表达, 在混凝土营造的简洁空间里表达了更多的内涵, 如日本人含而不露的气质、禅宗的美学意境等。

2.4 材料表现与文化传承

建筑的情感是通过建筑材料本身特性和材料之间的构成效果传达给使用者。安藤忠雄发现混凝土的朴素的质感和灰色调正好与日本传统文化相配, 他在建材方面为了追求温和感和亲柔感, 习惯将木材和纸张应用在建筑中, 并探索出了一种独特的清水混凝土制作方法, 使其纹理融入日本传统建筑和日本人的审美情趣。不过, 从20世纪90年代起, 基于异域本土的文化差异, 他的作品中也开始使用木材、钢、玻璃等建筑材料。

2.5 光影的运用

建筑的历史就是为光线而斗争的历史, 而安藤忠雄一直都致力于如何将光与建筑完美融合的探索。安藤在许多作品中, 采用独特的手法将自然光别有用心地引入建筑内部, 如光之教堂、立新美术馆、水御堂等。安藤作品中的光, 已远非只是具有照明意义的光, 更是作为精神层面主题而存在的, 当人进入只有主要窗户门洞的建筑内部时, 会清晰地感受到光影关系, 纯粹的光束更具震撼力, 达到精神共鸣的效果。

2.6 重视场所环境

安藤的建筑设计理念、建筑作品的外部特征可以概括为与环境有关的场地、场所、场景, 场地是建筑设计构思的平台, 场所表达了社会、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社会环境, 场景则是建筑意向。安藤曾说过他的立场以及主旨从未变过——探索既充满批判精神又能唤醒人类环境意识的作品, 旨在对人们所处的、广义上的环境有所刺激。[11,12]

2.6.1 总体布局尊重自然, 建筑融入环境中。

安藤所设计的日本六甲集合住宅则为尊重自然的最好实证, 基地位于山脚下60°朝南的斜坡上, 建筑顺应山势而建, 成功地将一座现代建筑与基地原有地形、环境、景观相结合, 融入周围的环境。

2.6.2 建筑形态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安藤忠雄在有限的场地条件下, 尽可能不破坏基地周边植被或设法协调场地周边的老建筑, 使其融入场地环境。在安藤的眼里建筑永远都是融于自然的, 并力求在自然的有机中变化, 在某一点上获得独立和凝固。

2.6.3 自然要素引入建筑内部空间。

安藤忠雄认为当人类根据自己的意念将植物、水、光、风等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后便会趋向神性。[13,14]安藤忠雄在作品创作中刻意将这些元素引入建筑内部, 使建筑空间充满生机和诗情画意, 让空间的参与者在纯粹的构成中通过光影摇曳、水光风声感受自然的存在和变化。

3 结语

扎哈·哈迪德评价安藤及他的作品:“在疏离感充斥的当代城市环境中, 建筑设计师有责任创造出舒缓身心的空间。事实上, 安藤也践行了这样的责任和追求。在安藤的建筑作品中所有的要素都是快乐的, 充满了灵性和生命, 只因安藤读懂了它们。在当代城市中, 建筑师如何履行他的责任, 创造能抚慰人身心的空间———精神化的场所。”安藤在《在建筑中发现梦想》一书中感慨建筑与社会、生活紧密纽带的同时, 也在反思现代建筑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隔阂, 同时也指出我们要做有梦想的建筑,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建筑家安藤忠雄 篇2

(一)之前下载的城市规划专业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大概源于对建筑学相关领域知之甚少而怀有的担心看不懂的心结吧。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由于建筑学是相关学科,不需要对书中提及的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士有详细的了解,所以把正文完整地读完了。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还有写的很令人期待,读此书的感觉让我回到了大学时读《基督山伯爵》的迫不及待读完的境地中。还记得《基督山伯爵》当时大概是1000多页,用了3天读完的,读完之后感觉酣畅淋漓,大呼痛快过瘾。自此后再看电视剧中关于复仇类似的情节,觉得都像是在对基督山伯爵的模仿。

再回到《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也许是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对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所做的5次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也许是因为我最近正对规划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渴望,想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也许是因为他面对的讲座对象与我现在的初学规划状态非常贴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刚刚转型的我,对于青年学子,对于还算年轻的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因为书中有一条主线:20多岁时,应进行独立思考,应寻找理想,应为理想做准备。为此,他自学了建筑,去欧洲进行较长时间的旅行,在旅行了进行思考。与国匠城2014年主题“读写行走”如出一辙。

另外,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相关教材中看不到的东西,比方对勒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性格的比较、建筑选用材料的比较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在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时,很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这样则丰富了课本内容。所以算是大开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学时,读书时不加选择,全凭兴趣,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当时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由于兴趣经常在摇摆,这样挺好,那样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没有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什么作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样在20多岁认识的各领域的朋友后来成为其工作的对象或者奠定了基础一样,他在40多岁甚至50多岁时通关了,我也能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将自己对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的兴趣和能力打成通关,收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二)一切都像安藤自嘲那样,他是游击队中的一员,从始至终他一直在战斗。

谈到日本,大凡有民族感的国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腾一团与生俱来的仇恨。但军国主义不能代表日本,军国主义者也代表不了现在的日本人。通过安藤,我们看到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反思,至少在建筑行业内。

安藤的成功,或者说是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性格。拳击手出身的他,在看到与顶尖选手的先天差距时,安藤对未来犹豫了。“钱不是用来存得的,只有把用在自己身上时,钱才有了价值”。于是,他决定旅行求学。正是由于这段经历和他小时候既不受欢迎的遭遇,塑造了他执拗,自立自强的性格。

在他改造自家住宅“住吉长屋”时,他建构了对外没有任何开口、无表情的清水混凝土墙面,这表达了他对抗在高速经济成长的名义下不断扩张的都市的个人意志。同样在他的第一个都市建筑“表参道之丘”中,他在族中原有的榉木行道树的考量下,压低建筑高度,并以玻璃统一横长的立面,借此表现公共的民意对抗一味追求楼边面积与经济效应而不断侵蚀都市空间的市场原理,并希望留下那存续超过半世纪的风景。在外人看来,住吉长屋与表参道之丘是两个层次的建筑作品,相去甚远。但在安藤心中两者间有一条线,“以建筑来表达对都市的观点”以及“以建筑来对都市有所诉求”的主题间所画的一条线。()住吉长屋、表参道之丘……是他同畸形发展的都市战斗的阵地。

在安藤眼中建筑是有责任的,除了为人遮风避雨,还需对其周围环境负责。在他的作品中,作品的创意的灵感或者限制都来源于环境。建筑这种对环境的尊重,在环境面前表现得如此谦卑,或许又回到了建筑设计的母题。建筑的这种责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初,是使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尽可能的融合,正是这种观念使得环境整体面貌未受大的影响,也使相同风格的建筑能大量和谐地存在,这就出现“造镇”的现象,六甲山集合住宅群,安藤十几年、二十几年持续持续改变当地的风貌;到了21世纪,世界开始注目环保,安藤则在材料、采光、通风上寻求环保。

安藤对清水混凝土情有独钟。一方面,正如他自己所说“混凝土是一种可以吧建筑家的想法有如表情般展现与外在、具有多样的材料。”对建筑不加修饰,以如此骨感的方式呈现,可以让观众不受外在装饰的影响,直面设计本身,或许这样更能读懂设计者;另一方面,混凝土本身具有耐震、耐热、极具表现力的特点,“语气用特殊工法展现自己的特色,不如以平常的方式做出谁也模仿不来的作品,虽然困难,却让创造怀有梦想。”越是平常的食材,就越是考验厨师的能力,建筑也如此。安藤的特色还在于他对光影的理解,光之教堂便是一个极成功的案例。“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他认为光影不只是建筑里的明暗关系,更是人生中的经历,是生命不断拼搏、战斗的姿态。

安藤是一位建筑家,但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使他的目光转向社会,建筑里表现着对不同时期社会的思考。他关注儿童建筑,关注弱势群体……出于这些初衷,他的很多建筑设计都是无报酬的,他甘愿奉献自己。

安藤忠雄在做一个设计时,设计的想法不是在接到委托时才开始构思的。他常常给一些空地,或者有意思的基地进行设计思考,很多时候在接到当地委托的时候,他已经思考很多遍了。我想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生活需要发现,灵感也来源于生活。安藤虽说是做一个建筑,但他往往是从宏观方面开始思考的,这使他看到的问题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最后,想感谢安藤,让我走入了建筑的殿堂。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三)很庆幸看到这本《安藤忠雄论建筑》时,我二十几岁。

“无论你是选择建筑设计还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20几岁的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人在感觉敏锐的20几岁时,能否有紧迫感地去生活,对其以后的人生,特别是四五十岁时,是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工作生活的分水岭。”这是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在为东京大学建筑系做讲座时,对学生们的殷殷忠告。这个叫做“二十几岁时的人生”系列讲座后来被汇编成册,成为了这本《安藤忠雄论建筑》。

安藤的传奇故事,始于他“一个人的旅行”。这是一段可以想像有多艰难的旅程。历时整整7个月的车船劳顿才从大阪抵达巴黎,带着省吃俭用以身体为代价做拳击手攒下的些许路费。也许是面包,也许是自来水,也许甚至风餐露宿。只为了能亲手触摸浸染着前辈心血的砖墙、能亲眼看到那束光芒从天顶泄下、能亲身感受无法言表的空间奥秘。奋斗在梦想中的他,无疑是饱足的。

安藤的建筑,是坐在恒河旁闻着腥臭的腐尸味思考而来的。因此和科班出身的不同,他考虑经济性、却不为利,他考虑美学、却不为名。建筑于他,是哲学、自然学、社会学、宗教、美学、经济学,是对生活的抗争,而不是补给。为了完美的作品,他不惜代价、不计得失。

这样,是对梦想怀有真诚的热爱,对此生怀有深切的责任。

“人生的终点无论落在何处,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既然如此,我们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因为这是自然的法则。无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奋斗,也终究会有倒下去的那一天。”

光教堂、直岛美术馆、住吉的长屋,京都的车站,安藤原原本本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遇到的挫折以及背后的思考。像一个母亲,絮絮叨叨谈着他的儿子,从睡觉的姿态到考试的名次,言语间满满是骄傲和欣慰。这是世间最深沉的眷恋和牵挂。

安藤忠雄:旅行与战斗 篇3

“旅行”与“战斗”,造就了安藤忠雄一代大师的地位。安藤忠雄最近在台湾举行了热烈的万人演讲会,台湾建筑界出现批评,说这场演讲有关建筑的内容不多,反而都在塑造安藤的英雄形象,彷佛一场“造神运动”。但安藤忠雄这场演讲并不是要讲给建筑师们听的,他是想提供自己的人生经历,鼓励心中还有梦的年轻学子去寻梦、去战斗。

追寻梦想的根

安藤忠雄年轻时,深深迷上当代最伟大建筑师之一的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的作品,但因买不起书,只好每天去书店里看,看完后还要塞到书柜最角落,以免被别人买走。其中,柯比意于1g50年建于法国东北部廊香(Ronchamp)小镇的圣母院教堂,对安藤忠雄更是有着戏剧性的影响。

1965年,年仅24岁的安藤踏进这座小小的圣母院教堂,随即被一整面墙壁“剧烈而暴力的光线”给深深地震摄住。安藤在他的书里形容说:“那光线有着不同的强度和色泽,从不同角度射下,在地上画下清晰的轮廓,彼此间强烈碰撞。”他形容说:“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一道光,令我充满敬畏之心。”这座教堂深深地影响到安藤忠雄对光线的运用。

踏上学习之旅

安藤忠雄另一个最传奇的地方,在于他完全靠着自修与双脚完成他的建筑学习。年少的贫困让他无法升学,只得去当职业拳击手赚取旅费。他带着辛苦存下的60万日元,亲自到欧洲去见证他在书中所读到的著名建筑,进行了一场非常艰辛而刻苦的旅行。他从横滨港出发,搭船到西伯利亚,坐了七天的铁路到莫斯科,经北欧四国,再到荷兰、德国、比利时、英国,在法国看到他梦中的“廊香圣母堂”,又到意大利、奥利地、希腊、西班牙,最后再从马赛港乘船,住在船底的八人房内,花75天停靠象牙海岸、好望角、马达加斯加、孟买、曼谷、香港,回到横滨。这段传奇旅行让完全没受过正式建筑教育的他,完成了自我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在安藤忠雄身上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实现。

连战连败精神

安藤忠雄在20几岁时,就不断主动走进大阪市政府,提出各种不同的建议,也不断被拒绝。后来他成为建筑师,又因没有正式学历,接不到大工程,只能从小房子改造干起。他于1976年完成“住吉的长屋”,在又长又窄的土地上盖起一座长盒子。并大胆地在中段开了天井;要是下雨,从屋子这头走到那头,还必须打伞。但这充满季节感的房子,却终于为他赢得注目。

安藤忠雄曾出过名为《连战连败》的书,因为在那之前,他在各地提出的竞标全都惨败。曾是拳击手的他一直把建筑当成战斗。他说:“建筑的过程立足在无止境的战斗上,完成后的建筑也不过就是战斗的结果。”

有趣的是,写完这本书后,他终于获得法国精品大亨“PPR春天集团”总裁皮诺(FrancoisPinault)的肯定,竞标成功,要在塞纳河中原是老工厂的瑟甘岛上盖起一座太空船般的美术馆。无奈造化弄人,这个超级建筑项目在巴黎市政府的官僚延宕下,奋战5年,最后宣布取消,这又被安藤视为一大挫败。最近,安藤为台湾新竹交通大学设计的建筑馆与美术馆案,也因经费不足而面临停摆。

这位一生不断为作品与风格而奋战的建筑大师,除了建筑,他的人生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啊!

安藤忠雄大事纪

1941年9月13日,安藤忠雄出生于大阪。他是双胞胎兄弟中的哥哥。

1954年家中进行整修,少年安藤跟在木匠身边帮忙,首度体会到建筑的美感。

1958年开始其职业拳击手生涯赚取旅费,成绩为23战13胜三败七平。

1965年从横滨港搭船出发,展开其海外自助旅行。

1969年在大阪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1976每“住吉之长屋”完工,安藤忠雄的建筑首度获得注目。

1983年“六甲之集合住宅”完工,在倾斜达60度的山坡上盖集合住宅。

1989年“光之教堂”完工。

1991年到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现”(MoMA)举行个展。

1995年发生阪神大地震,安藤投入灾后重建工作,创立Green Network。同年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立兹克奖”。

1998年“淡路梦舞台”完工。

2004年“地中美术馆”完工。

2006年“表参道之丘”完工。

2007年与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合作的“21-21 Dseign Sight”完工。

令人敬畏的光廊香圣母院

廊香是法国与瑞士边界附近一个偏远的小镇,仅数百户人家。其圣母院教堂于二次太战时被摧毁。当地宗教艺术委员套于1g的年时邀请柯比意重新设计,结果柯比意设计出这个拥有倾斜墙面、壳型屋顶、厚墙与不规则开窗,宛如立体雕塑的建筑物。这座教堂当时引起纯朴镇民的轩然大波,是在委员套持续势力沟通与支持下,教堂得以顺刺建造。

这座教堂除了外观很特别,最值得一看当然就是内部那面叫安藤震撼不已的光墙。在太阳西照下,光线从厚墙中的小窗穿进而进,叫人感动不已。

前往廊香圣母堂最便利的方式,是从瑞士的巴塞尔市(Basel)租车或搭火车前往。

建筑家安藤忠雄 篇4

三、东方文化意蕴的个性化凝练

安藤忠雄对建筑艺术表现出独特的认知和理解,他通过对建筑基本要素的不断探索,提炼建筑元素、解析光色、挖掘材质的独特质感,并将东方文化意蕴融入其中,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建筑语汇的美学范畴。而这些建筑语汇的个性化凝练也成了安藤建筑作品的标志性语言。

1.精致的元素提炼

墙体、楼梯、天桥等是建筑的基本要素,在安藤的建筑中,它们更是成为最富表现力的建筑语言。在创作过程中,安藤紧紧抓住日本传统建筑中的氛围、感觉等,不断探索建筑基本要素新的表现形式。

在安藤的作品中,墙体已经从单纯的结构构件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东方文化意蕴表达的有力工具。安藤忠雄的许多作品十分注重建筑的精神功能,以为人们提供精神场所为己任,而墙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图1)是安藤运用墙体表达建筑精神功能的典型代表作品。

仔细分析安藤忠雄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空间构成抑或是总体造型方面,楼梯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作为创造连续空间的重要元素,楼梯的设置打破了楼层的界限,使得上下层空间在高度方向上得以流动。通过楼梯,建筑空间仿佛戏剧演出般呈现出来,并于此交融及转换。大阪Akka画廊(图2)就是楼梯组织空间的一个典型代表实例。另一方面,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楼梯不但是组成建筑的构件,用以创造连续的空间,它自身也十分具有表现力,可以直接作为建筑造型的形式而被采用,如大阪府立飞鸟历史博物馆(图3)。安藤忠雄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楼梯的基本特性,进而超越了对楼梯的一般化的认识,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空间场所和建筑造型,从而达到了他在建筑中表达东方文化意蕴的目的。

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还有一种元素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庭院(或中庭)。庭院(或中庭)在他的作品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功能上是整个建筑的采光口,在空间组织上也是建筑的精华之所在,是建筑空间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如同轴心带动沉重的轮子一样,在建筑中起着空间结构中心轴的作用,是整个建筑空间的精神中心,其存在将整个空间结构结合在了一起。安藤的一系列住宅建筑(如住吉的长屋等),都设计了庭院空间。在这些住宅中,庭院往往被处理成一个非常灵活的空间,担负着从里到外的多种功能,成为住宅生活的中心。庭院的运用,也体现了安藤对细节元素的独特理解和重视。

其实,对安藤忠雄来说,建筑不只是一个实体、一个构筑物,更是由多个构件要素组成、多重意味相互作用的复杂有机体。这些构件如同一个个单词,彼此的相互作用可以创造出新的意味和气氛。墙体、楼梯和桥是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最具标识性的几个要素,通过研究它们,我们可以从细部体会到安藤忠雄建筑中的浓郁的东方文化意韵。

2.阴翳的光影阐释

光与影是建筑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安藤忠雄非常重视光线在建筑空间表现中的作用,对他来说,“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净和浓缩。”(1)光是安藤建筑中的重要主题,成为他营造空间气氛、塑造建筑形体、表达场所精神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十分注重建筑与自然的水乳交融,而光和影在建筑中也是作为自然的元素而存在的。安藤深谙东方光影文化的内在本质,并在作品中表现了这种东方的意蕴。不过在他的建筑中,光影所代表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从自然中概括出来的抽象的自然,这种抽象性在建筑中表现为“时间的量度”。安藤忠雄在创作中引入光影,运用光影的变化来量度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感受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体会到的每一个瞬间只是永恒的一部分,而印刻在脑海中的众多瞬间景象最后经过回想、反思,在心灵中组成一幅永恒的画面,即达到瞬间即是永恒之境界,小筱邸(图4)即是如此。

安藤忠雄认为,光作为超越建筑之上的自然实体,是空间的唯一缔造者。然而在今天,现代建筑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光亮、透明的世界,亮到所有东西均被排除在外,且没有黑暗的存在。这种透明的世界里,光线也就失去了意义。安藤喜欢黑暗,并在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中进行建筑创作。“在到处布满着均质光线的今天,我仍然追求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相互渗透的关系。在黑暗中光闪现出宝石般的美丽,人们似乎可以把它握在手中,光挖空黑暗并穿透我们的躯体,将生命带入‘场所’。”(2)安藤运用光影最经典的例子当数光的教堂(图5)。

安藤忠雄的建筑空间总能根据其建筑类型的不同需要而表现出不同的氛围,每一种空间的气氛都会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受到感染,产生与这个建筑空间功能相同的心理情趣。在安藤的空间中,影响建筑气氛的因素有很多,而光影的娴熟运用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仅具有量度时间、塑造空间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不同效果处理产生不同的空间氛围,从而表达出建筑的场所精神。如淡路岛的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图6)的设计,以光影的出色运用生动地诠释了宗教精神,表达出该建筑所特有的场所精神。

对安藤来讲,光影并不是建筑表现的目的,他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光影来表现空间。正是通过对光影的出色运用,安藤创造出了许多极具艺术魅力的建筑作品,在赋予建筑空间生命和活力的同时,向人们传达出丰富的空间意蕴,成为许多建筑设计师学习的典范。

3.素雅的材质表现

对于建筑师来说,材料是建筑创作的物质基础,是塑造形体、营造空间所必须使用的物化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师由于地理和民族性的不同,对材料的感觉及运用也有差别。安藤忠雄作为日本建筑师,在深刻体验材料的本质特性之后,融入了自己对东方文化精神本质的理解,进而提炼所需要的物质形态,自然地赋予现代材料表达东方文化内涵的功能。

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安藤偏爱材料的自然表现力,并极力追求材料朴素真实、简洁精致的美感。通过对材料的纯净表现,安藤忠雄创造性地设计出许多能够隐喻东方建筑文化精神本质的作品。

混凝土是安藤忠雄偏爱的建筑材料之一,他对混凝土的运用已达到极致,这不仅表现在他对混凝土美感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把混凝土作为载体向人们传达东方文化意蕴。在创作实践中,安藤把原本厚重粗犷的清水混凝土,经过专门的施工技术转化成一种细腻精致的纹理,以东方的审美感觉呈现于建筑中。解读安藤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隐藏在其作品背后浓郁的东方文化意蕴,对混凝土材料的创造性使用和诗一般的文化内涵的表达成为安藤作品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冥想之庭(图7)是安藤成功运用清水混凝土材料的典范。

木材作为日本传统的建筑材料,同样也受到安藤的偏爱。对于安藤来说,木材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材料,更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安藤的许多木构建筑都很好地呼应了传统文化,并运用现代的技术诠释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安藤崇尚素材的自然美,在他的许多木构建筑中,木材始终保持着本色,显示出了材料的本质美。安藤运用传统的木材,借助现代木结构技术,再现了传统建筑中的木构形式,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叉渗透形成了安藤木构建筑独有的魅力。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日本馆就是安藤运用木材展示日本独特美学思想的典型代表作(图8)。

玻璃也是安藤常用的材料之一。安藤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根据不同的目的而采用不同特性的玻璃材质,以表达自己独特的东方审美及空间观念。在安藤的建筑作品中,玻璃有时呈现出非透明的状态,作为一种介于混凝土和透明玻璃之间的材料,它既明确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又使室内空间与外部环境之间产生了有机的联系,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朦胧而含蓄的美。非透明的玻璃在阻挡视线的同时又可使外部光线进入室内,柔和的光线营造出一种温馨的空间氛围。大阪的石原邸(图9)是安藤运用非透明玻璃材料的典型代表。对安藤来说,玻璃作为一种兼具刚硬内在和柔美外表的特殊材料,是表述新旧对比的重要元素,在城市、建筑的保护与再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安藤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运用玻璃材料,在完成建筑历史的延续和转换的同时,塑造了充满活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场所空间。安藤成功地运用玻璃这种材料使建筑获得保护和再生,其中的典型实例之一就是国际儿童文学图书馆。

(图片来源: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图片来源:[韩]C3设计.安藤忠雄—世界著名建筑师系列2.吕晓军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图片来源:[意]安东尼奥·埃斯珀斯托.世界著名建筑师点评丛书安藤忠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图片来源: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图片来源:[意]安东尼奥·埃斯珀斯托.世界著名建筑师点评丛书安藤忠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图片来源: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图片来源: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图片来源:[韩]C3设计.安藤忠雄—世界著名建筑师系列2.吕晓军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图片来源:R i c h a r d C.L e v e n e,Fernando Marques Cecilia主编.安藤忠雄1 9 83~1 9 8 9. 圣文书局发行,1 996)

当然,不管采用何种材料,材料本身并不是建筑的主题,安藤关注的是材料所创造建筑空间以及表达的建筑理念。

结语

安藤忠雄作为活跃在当代国际建筑舞台的著名建筑师,在短短不到40年的实践中创造出一大批极具文化内涵与艺术感染力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的土壤,并以现代的建构方式作出了回应。他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对当代建筑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清寂的“禅”之情愫是安藤忠雄建筑东方文化意蕴的基础和核心。他尊重自然,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自然观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表现方式。他不断探索建筑本质,还十分关注城市文脉问题,他通过动态连续的场域和多功能性的空间,为人们创造出了一系列有情感的空间场所。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的形态极具东方文化意蕴。在平面的生成过程中,他始终将非对称的几何构图作为创作的基本语言,通过对方形、圆形等基本几何形巧妙的组合、穿插等,形成了建筑完美的几何构图;在建筑实体的塑造上,他追求艺术化的实体雕琢;在建筑空间的构建上,他追求空间的连续性、流动性、不明确性、复杂性,“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安藤忠雄在建筑创作中始终坚持采用最基本的元素塑造丰富而又极具文化的内涵的建筑空间,这表明成功的建筑作品都是基于建筑师对普通事物的深刻理解和体验、进而挖掘其艺术潜力得到的。

安藤忠雄关注并思考建筑与时代关系的态度及其为此所做的积极探索,为我们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注释

1参见:Tadao Ando. Light, in Jahrbuch fur Light und Architektur, 1993.5~8

建筑家安藤忠雄 篇5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The Ludlows James Horner广陵散

酒狂 熊云韵-广陵散

前言:相见时欢喜 文/张海龙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书道如诗意,也要寻求李白这种“山人合一”的境界。《易经》曾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说的就是这种体察万物休戚与共的伟大时刻。而徐戎也曾放言:“我即书法,书法即我”,描述的是书法已然与其生命融为一体的至善至美。静且动,奇又憨,痴而灵——如此徐戎活得竟像个古人。他在本领,在于能随心而化,以慧驭神。“苏轼当年看过的山水我亦在观看”,仅此一种飞扬蹈厉,便将精神背景直接接通古代气场。念佛参禅,修心行善,从未间断。今天的庐主,放下生命中诸多过往,忆念着挑水劈柴、粗茶淡饭的清朴生活。静默时,他可数日不发一言禅定静修,孤抱自守;繁华后,他可数年沉潜,隐于山野,超尘脱俗。在徐戎看来,好的草书在处理字的轻重、粗细、斜正、疏密、枯润之间很有讲究,看似蜻蜓点水,其实大含功力:貌似辗转迂回,却能意韵相连;貌似时断时续,实乃一气呵成。徐戎说,最好的草书其实是一种欢喜境界。如张旭醉后呼叫狂走,随处落笔皆成书;如怀素自种芭蕉练字,百杯酒后始癫狂;如张芝书尽家中衣帛,学书池水尽墨染。而他今天的书写,正是对“愿望还能成为现实的古代”之一种致意与想念。这源自中国古人诗意生活的四十二重欢喜境界,是我对徐戎的郑重赠予。所有这些欢喜,又全都体现在良渚文化村的日常生活当中。

坐看云起,心有灵犀,自在天成。书法家介绍:

像安藤忠雄那样边游边学 篇6

安藤忠雄是这样记录的:“读高二的那个春天,我在东京看到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帝国饭店。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辈子要搞建筑。”他先用了3 年时间,在京都和奈良看完所有的古建筑;随后花了整整7年时间游走于欧美非洲。28岁回国后,曾是拳击手的安藤回到大阪,成立了安藤忠雄合作建筑师事务所,几乎每一件建筑作品都获得国际赞赏。在此之前,他非建筑出身,甚至也不是个大学生。

如果说安藤忠雄的举动是40年前的不经世事,那么金庸大侠呢?15年前卸任 《明报》有关职务,开始游学人生:入浙大讲授,登华山论剑,进阳朔下棋……时年八十有三,仍乐此不疲。“游学”与“游戏”只差一字,对他而言,几近相同。老子曰:“有舍才有得,善行无辙迹。”今天的游学,也许只占用你生命的千百分之一——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获得的,会比这更多。

地处泰国北部山区,清迈是有名的“清凉之都”。曾经的兰纳王朝首都,如今有的只是近乎凝固的时间与古老建筑,以及能让心情愉悦的宁静。《亚洲周刊》就评定过,清迈是最适合居住的泰国城市。

让我们关注下这个以大象和稻米著名的清迈:SPA按摩你试得多,说到细节,你了解多少?单在泰国,按摩就分“南北两派”:以南派曼谷为例,重点是推油按摩皮肤表层为主,重享受;北部清迈,则以舒缓筋骨和伸展关节见长——其实我们喜欢的“泰式按摩”,就是以清迈手法为主。所以说,清迈,是有灵气的城!

泰式按摩之所以大行其道,完全是由于泰国炎热多雨,让人易生倦、急躁,而清迈的按摩不像普通穴道按摩那样,带有一点医疗成分的按摩,它主要在于让人真正放松,疏通气血流动。若把按摩的场景放回清迈,这又是一幅何等美妙的画面:在“稻米之乡”的古城清迈,用当地出产的上千种香料配成味道、功效不同的精油和香薰,通过按摩技师的掌指,在缓缓香气中推进、按压,利用指压穴位再加以瑜珈功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力度到达之处,积压身体多时的疼痛压力,仿佛也随之减缓,直至消失。从前泰王招待达官贵族的最高礼节,就是赐予一次按摩!

试想想,如果把这些技巧,带回家,会有多好。

SPA大学堂:

曼谷和普吉的按摩学校加起来也不够清迈一半多,可想而知清迈的地位何等重要。清迈现时有多所按摩学校,其中有4所附设在大学校区里,并有泰国政府认证,基本班5天学费约为3800泰铢、高级课程约为5天4800泰铢与5800泰铢。当地的“Spa Mantra”以及“ITM”两家按摩学校也非常著名,Spa Mantra分2天到5天,每天5小时的授课课程,教授香薰推油、头身按摩、温热香草按摩、热石按摩以及泰北的Tok Sen(用手掌长度的木棒敲打穴位,深入皮层深处)的课程,费用约在4900泰铢到5900泰铢;ITM则有长达11周、总共6阶的完善课程。教授同时配以实践时间,甚至连香料精油的制作也需要经过考试测评!

玩转清迈:

你也许不是第一次到清迈,然而走马观花般来去匆匆未免太可惜。这是一座值得驻足的城市,清迈的玩法也视乎停留时间的多少:

2天:租辆摩托,从清迈古城的湄公河到双龙寺、泰王夏宫、清迈大学走一圈;或者雇辆小车,往城郊的莎芒去。这是清迈的景观大道,沿途有号称“泰国的瑞士”素贴山——普伊山国家公园、美音瀑布、美莎河谷等。

2天以上:若是时间充裕,可到素可泰,参观历史公园,甚至是与缅甸交界的夜丰颂城;或者是美塞,泰国最北的小城,临时办个落地签证到缅甸玩;至于到了晚上,周日市场和夜市都是不能错过的。这里的手工艺品有着浓郁的泰北特色,出品的银器、木雕、漆器、丝棉织品、手绘纸伞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家庭式手工艺品中心。

一位身高178cm,三围尺寸分别是33.5、23、35的美女,你总不能忽视她的天生丽质。最终,来自委内瑞拉的美女孟多莎获得“环球小姐”的桂冠,她同时也选择了纽约电影学院的表演课程。在此之前,孟多莎的理想是成为室内设计师。

这证明了,在纽约,没有什么不可能。

来看看纽约电影学院的网站上是怎么写的:“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就是移动影像,不论是个人或者群体,每个国家都透过电影这个媒体向世界表示他们对人类深入的看法。”

这样澎湃着激情的文字,怎让人不动容?电影学院最与众不同的就是它对知识的综合,以及获奖电影制作人的课堂讲授与实例操作紧密结合:你不仅仅是学会如何摆弄摄录机,如何进行灯光设计、剪辑影片、舞台美术……换句话说,纽约的电影学院就是影视人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可能根本不止,它就是一个梦工场。这不是痴人说梦,因为,这里出了一个震惊好莱坞的李安!

据说表演专业就是专为“很少表演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人”所设计的。花上四周时间,参与NBC电视台的新闻直播,或者花上一周,了解镜头的运用、镜头下的表达与动作、发音与咬字,并有机会与金城武、王力宏,甚至皮尔斯·布鲁斯南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儿子们为学友。这种同窗的感觉是否会更让人回味无穷?

影视大学堂:

天才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说过:“给我三天的时间,我会告诉你电影的ABC。”一周时间,是否能学到更多?那就是,在电影学院的工作间里自编、自导(甚至自演)、剪辑,制作自己的电影!电影学院课制灵活,提供从1周到12周的短期课程,以及1年到2年的学位课程,包括电影拍摄制作、电影剧本写作、3D 立体动画、数字影像制作、电影表演训练、电影制片、电影剪辑等,几乎每月开课。电影表演专业的一周课程费用是1000美元、电影制作的一周费用是1500美元,三周费用约为3000美元。

玩转纽约:

Sarah Jessica Parker说:“纽约,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对那些热爱美食、热爱气味、热爱刺激的人而言,对那些没有出租车的喇叭声就睡不着的人而言。”如果你钟爱这位性感的女人,那么,你也会爱上这样的纽约。

2天:《欲望都市》红足十年,纽约主要取景区,比如说曼哈顿是电影版的主要取景地,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纽约市立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等名胜。两天下来,你或许还会碰上封路拍戏的好莱坞名人。

2天以上:秋天来了,在中央公园赏枫叶是上上之选,但其实这里也是游乐场,你最好预算会耗掉半天时间。接下来是第五大道的购物之旅,累了可到杜林普大楼的Jean-Georges餐厅就餐,然后到洛克菲勒中心散散步。享乐之余,别错过百老汇剧目,“阿汤嫂”凯蒂·霍尔姆斯的首演剧目《凡我子孙》(《All My Sons》)在18日预演;而9月25日,“哈利·波特”丹尼尔·雷德克利弗主演的舞台剧《恋马狂》将正式上演。

发展到今日,烹饪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包含食品、化学、物理学、营养学,乃至心理学的科学。这一切,你都可以在新加坡体验到。

你知道“新加坡必尝的10道小吃”是什么吗?答案是:肉骨茶、萝卜糕、炒粿条、辣椒螃蟹、咖喱鱼头、海南鸡饭、胡椒螃蟹、印度煎饼、叻沙、沙爹等。小吃档在新加坡随处可见,问题是,你会做出来吗?单说萝卜糕:在锅里烧热2大匙猪油,倒入萝卜糕,煎至金黄色。用铲边炒糕,边将其切成大小不一的块状,然后将糕块推至一旁。再加入1大匙油,将蒜茸和菜脯、虾米碎等炒香再拌入萝卜糕块。腾出部分空间,加入蛋,稍煎片刻后把萝卜糕块拌入鸡蛋。最后,倒入鱼露和红辣椒酱,洒上青葱。

别以为烹饪只是带你走入厨房,它可以让你懂得更多、看得更远。你可以是一位资深的酒店管理人士、一名牵动“食界”神经的美食评论员、一个热爱创新的厨师,又或者是一名爱好广泛的游客。

从超五星级到夜市摊档,在这弹丸之地汇聚了超过两万家食肆。也很少地方能像新加坡这样海纳百川,不仅包罗各地美食,更有专业的烹饪学院教导如何烹饪新加坡、东南亚甚至是欧洲和中东各区域的特色美食。除了指导美食,在新加坡,你可以学会如何炮制一桌特色家宴,或是不同场合的餐桌礼仪,乃至如何品酒,如何策划一场舞会。与其说是烹饪学校,不如说是一场生活方式的体验餐会。

烹饪学堂:

学一手好菜,你也就能够走遍天下广受欢迎:“at-sunrice”就是一个专门教导亚洲美食烹饪技巧的中心,不仅教你“煮”——如何最快做好一顿晚宴,还指导你如何“品”,以及如何利用各种复杂的烹饪器具。课程价格约为60新币/半天。

如果想学得做一桌家常菜,“Coriander Leaf烹饪室”就是你的不二之选。它除了是餐厅,还是美食活动中心和厨艺学校,你可以学会印度式、泰式、新加坡、越南乃至中东波斯湾菜式,甚至是婚礼餐!用120新币,花上半天,就能在导师的带领下学到6到8个菜式。若是喜欢贴近家庭,“厨艺魔术”将带你进入地道新加坡人的家里学习厨艺。

至于娱乐性更强的,你可以选择莱佛士烹饪学院,它将指导你如何品酒、策划舞会,一个主题,大概半天时间。

玩转新加坡:

来到新加坡,有两样东西缺一不可,那便是吃和购物。

3天:幸运的是新加坡除了住宿费贵,购物和饮食价格不贵且花样繁多。史密斯街335号的唐人街大厦美食中心是一个开放式、售卖各种廉价美食的个体商贩的集中区。吃饱饮足,新加坡摩天轮也是一定要去的。

3天以上:除了吃,不妨运动——看人家运动,比如说在政府大厦运动场,经常有板球队在这打比赛。场地外,包括维多利亚剧院、圣安德烈教堂、旧议会大厦等壮观的英殖民地建筑至今还保存完好。傍晚时分,建议你到莱佛士酒店的小博物馆参观,其后到Long Bar,感受当地人的夜生活,注意穿短裤和凉鞋者不得入内。

据说,最正宗且好听的英语是在牛津和剑桥校园里面传承的“学院腔”。

作为不设围墙的大学城,接连出首相和诺贝尔得奖人,牛津和剑桥可谓登峰造极。殊不知,剑桥竟是脱胎于牛津大学。源自1209年的那场暴乱,一部分学人遂在英王亨利三世的庇护下,逐渐建立起剑桥的雏形。“剑桥”既是大学,也是城市。看,曲折蜿蜒的环城河,两岸垂柳依依,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等精美的桥梁雄架河上,历史悠久的百年学府和经典建筑俯仰皆是。相比起牛津抑扬顿挫的古典腔调,剑桥似乎沾上了康河的缓淌,更加灵动和浪漫。

在剑桥留学五个多月后,“也许是我纯正的发音震住了大家,会场里鸦雀无声,一片寂静,所有的人都聚精会神。从我一开始用英语讲,我就看见萨马兰奇主席笑了,一直笑到最后,显然他对我的讲话是满意的。”说这话的,是时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邓亚萍。

于是,摒弃伦敦和牛津,这次就到剑桥练就一口洋文。

语言大学堂:

剑桥是“城市中有大学”的城市:除去大名鼎鼎的剑桥大学,这里也有专门提供语言课程的学校,比如“LSI”(国际语言学习中心,Language Studies International)。学校环境偏向小而精致,来自国内的学生比例少,关键是学校历史悠久,有着浓郁的“学院腔”。语言课程包括每周20堂的标准课程、30堂的密集课程,专门针对非母语英语教师的课程,以及一系列剑桥商英课程、剑桥英语课程等等。一般来说,语言课程的费用在100到300英镑/周间,大班课程学费为150英镑;强化课程及商务英语为250英镑。

在英国,获得文化协会等教育组织认证的语言课程最有保证:打开英国文化协会网站,输入年龄、学科、学习时间等,你就会得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表。

玩转剑桥:

与伦敦、牛津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剑桥城,生活节奏明快,富有现代感,同时又不失典型的英格兰田园风光。

1周:在剑桥大学城内,国王学院、皇后学院、三一学院、圣玛丽教堂、菲茨威廉美术馆、伊顿公学不可错过。记得去拜访三一学院门前的苹果树,它可是大名鼎鼎的“牛顿苹果树”。此外,你可以尝试坐大船,让剑桥勤工俭学的高材生为你摇橹讲解,或是自己撑船,漫游剑桥城。

1周以上:想体会学院的独特气息,不妨参加一次国王学院大教堂进行的礼拜活动。这是剑桥的传统,你必须提前一个月预约和付款。教堂每年还举行英国的新年唱诗活动!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前往拉考克小镇,完成一趟因哈利·波特而闻名的魔法世界旅行。

你或许想学更多——

游学,要优雅地游,惬意地学。短则一两周,长则三两个月,要快速掌握一门外语也许不易,但你可以搭配些休闲的活动,透过课堂上的讲解,对当地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或是在当地过个盛大的节日,又或者了解一样从未知晓的技艺。

首尔Seoul,韩流侵袭

秋天来了。此时正是最佳旅游时节。雪岳山,从山峰到蜿蜒起伏的山脊 ,红色一点点铺开。远看似火。

一夜间,首尔的枫树骤然成为街头主角。风头盖过了金黄色的银杏树群,能与其争高下的或许还有循环公路两旁的大樱花树,红得如缎如绸,艳丽非常。

广津区政厅、江东区、中浪川岸的木瓜、栗子树果实累累。若在秋天收获一次语言体验,那证明你也是一棵常青树。

瑞诗凯诗Rishikesh,触到宁静

如果你正在练瑜珈,不妨问一下你的导师:去过瑞诗凯诗没有?

堪称“世界瑜珈之都”的瑞诗凯诗,吸引着全球众多的瑜珈教练和爱好者前往,然而这个喜马拉雅山脚下,被恒河怀抱的小城,千百年来还是一样的圣洁安宁。这里没有报纸、电视、电影,不准吸烟和饮酒,如果你不能一天无肉无酒,请远离瑞诗凯诗。不过,这里有全世界最好吃的素食。

其实,瑜珈是一种生活之道,教你如何平和地、知足地生活。

慕尼黑Munich,啤酒狂欢

慕尼黑人有多厉害?上一届世界杯上,国际足联为举办地慕尼黑作了让步——准许德国球迷在看台上喝啤酒。国际足联担心是有原因的:如果要德国人在啤酒与足球间做选择,答案可能让他们失望。

在慕尼黑,到处是啤酒馆。看吧,他们奖励奥运冠军的方法是——每人每个月50升免费啤酒!喝啤酒则将是德国人每天的必修课。而每年9月份最后一周到10月份第一周,便是慕尼黑啤酒节。用一升装的啤酒杯开怀畅饮,你的酒量有多少,试试就知道。

韩语大学堂

看过以下几所学校,或许你会爱上学韩语:语言学习的佼佼者——庆熙大学,以环境优美以及最早获得国家修研语言机构著称。六个级别的教育课程,夏、冬季接受个人签证的学生。为期50日左右的课程,总费用115万韩元左右。以悠久历史和传统扬名的延世大学更是四季开班,最短课程为3周。此外,包括韩国外国语大学、高丽大学、西江大学等也开始相应的韩语班,比如韩语外交官班、影视班等,三周课程费用从70万韩元到150万韩元,其中西江大学以快速提高对话水平为最大特色。

Yoga大学堂

恒河边瑜珈静修所,一个挨着一个。抵达瑞诗凯诗的人,修行就是必不可少的一课。其实学瑜珈本身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你可以从最基本的呼吸学起,或者打坐冥想。修行从凌晨4:30分开始,直到晚上8点左右就寝。

在这里没有所谓“正宗”的静修院,“Parmath”以及“Sivananda Ashram”是当地较为大型的学院。从Parmath的中心花园可以直通恒河边的码头,这里每晚都会举行瑞诗凯诗最有名的晚课。清心寡欲是这里的代名词,因而收费也很低廉,大约200到600卢比一天(包餐饮、课程和住宿)。

德语大学堂

典雅的巴洛克式建筑、热情的慕尼黑人、风味绝佳的香肠和啤酒……这些都让巴伐利亚成为学习德语的最佳地点。这里是德国的经济动脉区,适合学习商务德语;这里也是德国最文艺的地方,如果你想听瓦格纳和史特劳斯的乐章、逛德国最瑰丽的博物馆,慕尼黑最适合你。当地的德国洪堡语言学院(HUMBOLDT-INSTITUTE)、EF国际语言学校等可以提供从2周到48周不等的德语课程,同时还有相关学科的教授、学者以及商界人士开讲,每周价格从100欧元到二个月的1500欧元不等。■

鸣谢

德国旅游局

新加坡旅游局

韩国旅游局

建筑家安藤忠雄 篇7

在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 水———这一自然元素被运用的淋漓尽致。“我的任务并非与自然按其本来面目交流, 而是试图用建筑改变自然地意义, 这便是利用建筑使自然抽象化的过程。我相信如果做到这一点, 人们会发现与自然的一种新型关系”。水作为安藤建筑中的重要媒介, 在这种新型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也许我们并不能说“无水无安藤”, 但是, 水元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安藤的一些作品, 是其作品的点睛之笔。

1 静水———恬淡虚无, 启人心悟

1.1 水之教堂 (Church on the water)

水之教堂作为一家饭店的“结婚教堂”, 深藏在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部群山环抱的一块平地上。从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4月, 大雪覆盖着这块美丽的白色开阔地。抛弃了传统教堂的高耸钟塔和华丽殿堂, “水之教堂”被十分低调地隐伏于坡地下。

几何化的构图方式是安藤的设计特点之一, 在水之教堂的平面构成中, 安藤用一道“L”形的独立混凝土墙将两个分别为10 m见方和15 m见方的正方形环绕, 成为设计的实体部分, 而一个90 m×45 m的人工水池则成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虚”的部分。

人们沿这道长长的“L”形墙外行走到尽头开口处转过180°, 水面才第一次引入参观者的眼帘。步入教堂内部, 呈现出的是安藤式的美丽的风景:被树林环抱着的一片宁静的水面, 水池中央矗立着一座钢骨的十字架。安藤将多半是高悬于圣坛的墙上或是单立于圣坛中央的十字架移入水中, 打破了人们惯性思维。在水面和自然环境的映衬下十字架不失其庄严与肃穆, 而更增添了些许神圣和高洁。一切变得如此的纯净、透明、质朴而天然。在这里, 平静的水面以及十字架, 成为了人们视觉的中心, 而周围的混凝土墙壁像是环境的附属品, 人们可以直接和大自然对话。在聆听水声、风声和鸟语的同时, 身心与自然彻底相融。安藤将不加修饰的混凝土墙壁作为实体, 配合以静水作为虚体, 通过遮蔽、开放、转折、光影效果等诸多方式, 将室内外环境相融合与交错。营造出一种浪漫、传奇与神秘的气氛, 使这座教堂成为许多新人梦寐以求的结婚圣地 (见图1) 。

1.2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Water Temple)

安藤忠雄曾表示“莲花对于佛教而言, 本身便是一种极致神圣的象征性存在。而且它在水中宛如心灵得以安歇与喘息, 生命在自然中得以孕育成长……如此一贯的故事性”。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建造于1991年位于日本淡路岛, 兴建于古建筑本福寺后面的山丘之上。在该设计中, 安藤把漂浮的荷花作为水御堂的象征, 而没有采用象征佛教寺庙的大屋顶, 同时打破了宗教建筑大多是向上走, 以表达宗教修养的提升和对上天的接近的思维定式;将水御堂藏在莲花池之下, 要进入建筑物, 需要在莲花池中央的楼梯拾级而下, 犹如进入水中, 有着洗涤心灵的意味。500柱莲花的池畔宁静中带有禅意, 神寺里又透露出一股不可轻犯的庄严 (见图2) 。

静水之美在于它的“虚”。净水如明镜一般, 无形无色, 它最大限度的反映着周边的建筑, 山石, 花草, 树木, 天空。虚而不空, 使人们感受到既清澈透明又含蓄深沉。静水所营造的空间环境, 很好地满足了日本人对禅宗文化中“空”“寂”“灭”的追求以及对原始神道朴素的自然本位的向往。以禅的精神去否定世俗之美;以“本来无一物”的纯真和透明, 去发现自然中真正的美, 从自然中参悟人生, 成为日本传统审美基本观念。安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安藤的建筑以简洁抽象的几何形体为基础, 在设计其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时, 大多采用静水手法, 尤其是设计像水之教堂和水御堂这样的宗教建筑时, 更是力求通过大面积静水来营造静谧、严肃的气氛。

2 动水———豪放不羁, 沁人心脾

狭山池博物馆。狭山池是日本最古老的人工水库, 是在公元7世纪初的奈良时代兴建的大型国家水利工程, 后又经各朝代的改建增建, 对关西地区的农田灌溉、洪水调节、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大阪府为了纪念这一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 保存和展示珍贵的土木遗产, 在这个水库旁边的马路对面兴建了博物馆。

水再一次成为建筑室外空间设计的主角。与水之教堂和水御堂不同, 此时的水豪放且夸张。步行于宽大水庭两侧的廊道, 看着水瀑肆意地倾泻, 振聋发聩的咆哮之声沁人心脾。模糊的视线和轰鸣的水声, 仿佛这水是从天而降, 延绵无界。穿过水庭, 是圆形的露天庭院。它空旷寂寥, 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上, 都与之前喧嚣的水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藤运用借声、对比等手法, 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大的感官冲击, 不禁让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此, 安藤利用动水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从空间上看, 水幕起到了划分室内外的作用, 视觉上, 虽有阻隔但并非安全封闭, 水幕又将室内外空间联系在一起, 而其存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正如安藤所说“建筑并不是一个人的作品, 而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如果建筑作品是美术馆之类的, 那它的主角并不是建筑师, 也不是建筑作品, 而是在这个空间中将要展出的展品和前来参观的民众”。此时的动水更像是为展品而铺陈的序幕, 提示前来参观的民众接下来讲的是与水和水利工程有关的故事 (见图3) 。

3 动静结合———优雅舒缓, 婉约缠绵

3.1 京都陶板名画之庭

1994年在京都竣工的京都府立陶板名画位于京都地铁北山站出口东侧, 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回廊式绘画庭园方式, 真实地再现名画的造形和色彩的陶板画庭园。全馆回廊式走廊、地上一层、地下两层, 7个水池、大小瀑布4处、大小造园3处。其间再现了文艺复兴东西方的经典作品。同样是展览建筑, 此时的水不再仅仅起着序幕的作用, 它更像是人们观览时的伴侣, 又像是伴于名画身旁的精灵, 不经意间的出现, 带给人们惊喜。

安藤忠雄曾表示, 自己对法国印象派有一种渴求救赎的心情, 尤其是对莫奈的《睡莲》:“我认为莫奈的《睡莲》中带着属于东方的、对水的观感与看法。”庭院以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作为开篇, 卵石衬底的一池浅浅清水映入眼帘, 《睡莲》静卧水中。天光云影投射池中, 了无声息, 亦真亦幻, 美得令人窒息。这诗意化的开端, 使每个来到这里的人心绪立刻舒缓下来, 开始了对艺术的探究与渴望。开敞的庭院南端, 近8 m高的水幕满铺黄褐色石墙面, 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庭院内14 m高的米开朗基罗巨作《最后的审判》豁然伫立, 气度非凡。在这里, 安藤又一次通过水把自然界的光与声带入场所, 水幕墙是上下三层纵向参观路线的对景, 是名画庭中内敛精致的帷幔, 有效地提升了空间的艺术品位。水的形态随着展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时而宁谧、时而灵动, 烘托着整个陶板画庭园的艺术气氛 (见图4) 。

3.2 淡路梦舞台

淡路梦舞台是集酒店、国际会议中心、露天剧场、温室、展望露台、教堂、茶室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建筑群。安藤看到了现场挖掘对自然景观的惊人的人为破坏而萌生了把生命还给自然的想法, 并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

在淡路梦舞台室外空间环境设计里, 水元素运用得更为灵活和多变, 不仅有大面积的静水水池, 还添加了1 000个喷泉、连续落差较小的叠水, 这些流动的轻松活跃的成分与植被等环境要素相结合, 营造出轻松愉悦亲水的气氛。安藤自称这一构思来自于威尼斯水边的旅行即景, 事实上, 他与京都的亲水性都市意向也完全是一脉相承的。水是生命的象征, 通过水景造园与外部空间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交流的生动场面。淡路梦舞台是安藤第一次做如此大规模建筑群的规划设计, 从中能够感受到安藤独特的自然观。他把建筑视为一种抽象化的自然, 是一种唤起人与自然共存的专职, 在他看来, 所谓自然, 并不是简单的山川、植被所能覆盖的。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人工化, 几何化, 建筑化的自然。而抽象的水, 正是他抽象化自然之所在 (见图5) 。

4 结语

建筑大师安腾忠雄作品中的水时而宁静安详, 时而豪放不羁, 时而灵动自由, 时而舒缓缠绵。他充分运用多种水形、水声, 通过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 巧妙地将他的抽象人工水置于建筑室外空间环境中, 与其标志性清水混凝土建筑相结合并配以对抽象的光和抽象的风的应用, 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 使人们身临其间感受着安藤所带来的“自然环境”。

摘要:以水元素为研究对象, 对安藤忠雄的水之教堂、水御堂、狭山池博物馆、京都陶板名画之庭、淡路梦舞台这五个案例中水元素的运用方式进行了探讨, 以期通过水元素构建出不同的自然氛围。

关键词:水元素,建筑,环境,自然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刘小波.安藤忠雄[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3]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4]姚建.走近大师系列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世界著名建筑师系列安藤忠雄[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6]李清志.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7]安定.深沉和歌禅解自然——浅析安藤忠雄建筑创作自然观[J].东方建筑, 2003 (2) :37-38.

建筑家安藤忠雄 篇8

安藤忠雄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绝非是几处传统符号的引用,而是通过营建记忆场所的环境,作为现代建筑与历史传统之间的联系。场所精神主要由环境的认同感和环境蕴含的意义构成。安藤忠雄以东西方传统兼容并蓄的几何学,纯化的建筑空间形体和人工化的自然环境来创建记忆场所。在建筑空间形体的塑造上,安藤将几何学与日本建筑文化结合,作品中很少直接运用传统的建筑要素,更重视用空间本身的创造来引起人们在文化上的共鸣。人、建筑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同样是安藤关注的设计理念。安藤忠雄认为建筑创作的目的并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而表达出来的自然意义,用建筑来使自然抽象化,构筑人工的自然。而人工化自然的处理手法又与日本枯山水一脉相承。笔者对安藤忠雄建筑中水体的运用颇感兴趣,试图通过其作品分析加以探讨。

1 建筑与自然水体的融合

安藤忠雄注意城市中文脉结构和时空连续性的问题,他认为场所是事件发生的舞台,并为未来发生的变化提供了框架。他总能创造性地在设计中融合自然要素,将自然要素和建筑融合,共同构建场所和人类的记忆。

在1984年京都建成的商业建筑Time’s Ⅰ和1991年最后扩建完成的Time’s Ⅱ创作构思中,安藤忠雄把建筑与毗邻的高濑川河的关系摆到了首要位置,并在设计中通过一个几乎与水面持平的滨河广场空间,统一了建筑与京都城市特定的历史文脉,并获得了建筑的亲水性。安藤忠雄在这座建筑中着重解决的是人—建筑—河道的关系,与水面几乎持平的广场是统一这三者的要素,而建筑本身体量则化整为零,并多处可以看到河道景观。经由建筑组合而产生的自由出入的通道构成了复合式回游路径组织,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京都昔日传统街巷的空间感受,很好地表现了京都传统街道的艺术特点。这里河道被视为建筑的一部分,建筑与自然水体交融成为高濑川河畔的历史画卷,从而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对话。

安藤忠雄在大阪天保山Suntory博物馆中则运用了一个巨硕的台阶式海滨广场,把博物馆空间向外延伸至大阪湾边缘,五根纪念性立柱依海岸线屹立,并与远处防波堤相呼应,形成一种张力关系,据此统一了建筑与水面的空间关系。

2 水体围合的建筑

安藤忠雄不同于偏爱绳文文化的丹下,他对弥生传统更加钟爱。弥生文化讲求自然中的建筑表现,与之对应的就是抽象、洗练、崇尚自然和自我压缩性的审美观念。20世纪80年代,安藤忠雄设计的一系列教会建筑中,人、建筑与自然对话关系的处理更臻成熟和完美。

水的教堂则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人、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座小小的教堂位于日本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部一块平坦的用地上。基地周围为自然的野生植被。教堂由“L”形混凝土墙体和两个上下叠合的、边长分别为10 m和15 m的正方体块组成。为了建这座教堂,并从构图上打破正方体的生硬、呆板,专门从附近的河流引水并挖了一个长90 m,宽45 m的人工湖,水池深度经过精心设计,以使水面能够表现出风和气流的运动,一阵微风便能引起层层涟漪,实现了安藤“建筑化的自然”的想法。当人们沿着“L”形混凝土墙体与人工湖围合的通道从外面走向建筑时,便被导向一个由一组玻璃围成的入口空间,这时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光的方匣子中。此时此刻,人们便在聆听水声、风声和花香鸟语的同时,透过主教堂的大玻璃突然呈现出平展入镜的湖面和水中耸立的十字架(见图1)。

3 建筑围合的水

水围合的建筑通过宽阔的水面可以营造令人神怡的意境,而建筑围合的水面同样可以传达设计者所追求的境界。

日本兵库县淡路岛的水御堂为本福寺的增扩建,坐落在旧寺之西一座可以观看大阪海湾的小山丘上。从建筑上讲,日本佛寺的巨大屋顶一向是它最有象征意义的要素。在水御堂设计中,安藤忠雄则选用了水和富有生命力的荷花作为象征要素,并把它们安排在人流主导的空间序列上。当人们踏着海边白沙,顺沿蜿蜒小道走上山丘顶部,便看到了一片长长的混凝土墙,在它们后面便是无垠的蓝蓝大海,往右穿过这片墙上的孔洞,则是一个由这片长墙与另一等高的弧线墙限定了的狭窄空间。经由这片墙端部向左转,便把人带到了一个长40 m,宽30 m,覆满绿荷的椭圆形大水池前。这时人们尚未发现御堂在何处,当人们顺着流线继续沿水池中央的楼梯往下走去,顿时柳暗花明,一个圆形大厅就在这片静谧的水池下面。厅内为红色基调,当光线由西侧光庭投射进来,列柱投下长长的影子,大厅充满红光,给人们以一种静寂神秘和超凡脱俗的体验。水御堂成为未来和历史交融的场所,山峦与建筑间的一泓清池倒映着环境与建筑物,创造出一种虚拟的意象,观众可以同时看到虚无和真实,领悟禅意(见图2)。

日本直岛当代艺术馆二期工程是一座平面呈椭圆形的小旅馆,为半地下建筑。椭圆中间有一个椭圆形的水院,通过向地下发掘,安藤忠雄创造了类似眼睛形状的作品。在水院中,由于表面张力和椭圆的空间效果,所以水的平面看上去并不水平,而是略略升起,他自己认为这是水的雕塑。

安藤忠雄作品中水体的普遍应用毋庸置疑,而且款款恰到好处,妙笔生花。这里水的引入是有目的的,是经过理性地分析处理的。首先水是柔性的,它与刚性的混凝土墙体形成互补,刚柔并济,使得素混凝土建筑不至过于冷峻;其次,水是平面的,它与建筑体块在空间构形上形成对比,使构图更加丰富,耐人寻味;再次,水是透明的,它与混凝土交织在一起,虚实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寓意深刻。水这一自然元素的引用,说明安藤善于使建筑与自然对话,这不过是他使其作品与自然共生的一种手段。水体与建筑的交融,充分体现了安藤的建筑哲学思想和文化继承为何使用这种手段,或许是安藤忠雄受日本传统弥生文化的影响,骨子里自带的,是一种气质的体现。都说安藤的作品颇具地域性,很有日本传统味,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甚至找不到具象的日本传统符号。正所谓大象无形,这种境界也正是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马卫东.安藤忠雄作品集[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2]王建国.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浅谈安藤忠雄空间转换四部曲 篇9

1)第一部曲——利用引导与暗示进行空间的转换。安藤忠雄不只是一位建筑大师,更是一位心理学大师。进入他的教堂之前,心灵需要经过洗涤与净化。人们从繁杂喧嚣的尘世中来,往往首先要经过一个长长的线性引导空间,在这里人们开始慢慢与建筑相融,既非建筑闯入人们的世界,也非人们贸然闯入神的空间。

以“风之教堂”(即六甲山教堂)的连廊为例,“风之教堂”的一组连廊与东西向成15°,它与教堂建筑主体一起决定了整个建筑的轴线。从形态上看,如果说教堂是一个混凝土的实体,那么连廊则是一个长长的玻璃筒。长达40 m的连廊由一系列2.7 m见方的混凝土构架组成,连廊顶棚的玻璃天窗和“H”型连系梁构成了1/6圆拱状屋顶,半封闭的玻璃筒被柔和的光线所笼罩,每每微风乍起,连廊便成为“风的通道”。不仅如此,风之长廊还具备了柱列的元素,柱廊序列充分利用结构本身带来的丰富光影和虚实变化,使得建筑表达具有相当的叙事性,这样的引导性空间不仅呈现出戏剧般通道的纵深感,而且也使得礼拜的人们每前进一步都在积累一份敬畏与思考。再以“水之教堂”的“L”型墙体为例,“水之教堂”是一座小型婚礼教堂,安藤以水为主题,将自然、人与建筑有机结合起来。该建筑由两个边长分别为10 m和15 m的正方形体量上下搭接而成,一堵作为序列引导和领域划分的“L”型墙体包围了整个建筑基地。在靠近这座建筑的伊始,人们在这道长长的“L”型墙外侧行走,看不到90 m×45 m的湖面,可以说这一引导性空间与“风之教堂”的连廊一样,具有暗示作用,这一段行程也给了人们沉淀心绪、过渡情感、反思自我的时间与空间。

2)第二部曲———利用层次与渗透进行空间的转换。在建筑设计中,两个空间在视线上彼此并不隔绝,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因借,这样可以增强空间的层次感,同时能够在不经意的变化中调节空间转换的节奏

以风之教堂为例,参拜者走过磨砂玻璃构成的直筒形“风之连廊”,漫长的路程使时空距离渐渐模糊,当人们终于来到连廊的尽端时,竟意外地发现它径直通向峭壁与海。由半封闭空间进入到开敞的视野中,大自然近在眼前,人的心灵也得到了自然的感召。此时,通往主体建筑的入口正位于接近连廊尽头的右侧,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隐讳的连接方式,在经过了刚刚的半封闭空间之后,在人们即将被导入一个全封闭的空间之前,这里插入的渗透性景观视野使人们的心得到了短暂的释放(见图1)。

水之教堂与风之教堂相类似,当人们经过导向性墙体走到尽头的开口处,转过180°时,才第一次看到水面。在这样的视野景观中,人们走过一条舒缓的坡道来到四面以玻璃围合的入口。这是一个光的盒子,玻璃衬托着蓝天使人冥思神意,整个空间中充溢着自然的光线,人们在聆听水声、风声,感受鸟语花香的同时,与自然彻底融合在一起,这一光的入口无疑成为之前的半开敞引导空间与即将到来的全封闭空间之间的心灵驿站(见图2)。

3)第三部曲———利用衔接与过渡进行空间的转换。两个大空间如果以简单的方式使之直接连通往往使人印象淡漠,而如果在这里设置一些小、低、暗的空间,或是一些垂直的交通空间,这样伴随着空间尺度、光线的变化或行进方向的改变便可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

在风之教堂中,经过连廊,看到连廊尽头的景观后,转向90°,进入右侧通往建筑主体的入口,走下楼梯,再转90°,才是通向教堂的大门。这一封闭的神秘空间内,楼梯的引导,两次90°方向的转换,实际上达到了利用空间的过渡,使即将出现在眼前的教堂大厅获得了更加神圣之感,也使人的宗教情绪在那一刻达到高潮。

水之教堂也不例外,在人们走过“L”型墙体到达光的盒子前已有坡道及空间的转向,经过光的入口后,更是要通过“回”字型楼梯走下幽暗的圆弧形楼梯间才能到达礼拜堂,这都是为即将到达的圣殿精心做的铺垫。

4)第四部曲———利用对比与变化进行空间的转换。两个毗邻的空间,如果在某一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就可借这种差异性的对比反衬出各自的特点,从而使人们在空间的转换中获得情绪上的突变和快感。

风之教堂经过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再通过封闭黑暗的楼梯后,打开大门,教堂的大厅赫然出现在眼前,这是安藤心目中的“纯粹空间”,再转90°,便看到了圣坛。光线和绿色的自然经由侧墙大片落地窗渗透进教堂中。自然在这里以一种抽象方式得以表现,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纪念性空间(见图3)。水之教堂也是如此,人们走下旋转的黑暗楼梯来到教堂,透过礼拜堂的大玻璃,水池在眼前展开,全部湖面和水面上耸立的十字架在眼中赫然出现,一条简单的线分开了大地和天空、世俗和神明,人们内心也获得了一种心旷神怡的圣洁感。就这样,原来毫不出奇的水面,通过精心安排的时隐时现序列,焕发出了不凡的魅力(见图4)。

总体说来,这两座教堂建筑在空间序列组织和空间转换手法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从这“四部曲”中,可以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设计对建筑艺术感染力的重大影响,对人的心理变化产生的重要作用。空间的组合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并不是纯粹的每个单一空间所阐释情感的简单叠加,而是呈现出一组如乐曲般有节奏感、韵律感的空间旋律,它能够在人们体验建筑时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人与建筑之间产生最真实、最亲切、最震撼人心的共鸣。

摘要:以安藤忠雄“风之教堂”和“水之教堂”的空间序列设计为例,从引导与暗示、层次与渗透、衔接与过渡、对比与变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由此展开对空间转换方法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风之教堂,水之教堂,空间,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3-55.

[2][日]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刘小波.安藤忠雄[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4]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第三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王小红.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1-163.

[6]许力,薛恩伦,李道增,等.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9-108.

建筑家安藤忠雄 篇10

《安腾忠雄都市彷徨》无法把它定义成一本游记, 也不能说是一本单纯的建筑书籍, 更多的时候, 这本结合了作者1965年~1992年间旅行随笔的书, 在作者不断的行走中, 将自己的建筑理念与他所景仰的大师作品相互映衬, 或对立, 或融合, 让读者在无形中渐次发现, 建筑其实可以用很多种观念去面对, 甚至通过建筑这一桥梁, 去反观世界。旅行的过程中, 因某件艺术品的吸引, 或阴差阳错的偶然事件, 他被引导到一个完全在路线之外的城市、人群、艺术环境。他怀着对建筑、对人类、对空间的浓厚兴趣, 前往世界各地的城市乡间, 去寻找和体验来自历史、人文、环境的激情和生命力。他的记录文字并不仅是关于建筑、体块、规划、造型, 而是城市的生活状态。

就好像在越南顺化:“人们沿着河岸聚集, 在河里沐浴, 淘米, 洗涤, 甚至排泄, 简直就像是和河成为一体般地生活着。这条河缓缓地流着, 最深的地方也不过一点五米, 看起来仿佛是静止的模样, 那和同样称之为水都的威尼斯的水是不同的。”在威尼斯的狭小巷道中行走时, 他也想着:“随着只追求明朗、痛快的现代化都市, 舍弃像威尼斯那样如迷宫的羊肠小径, 整个社会也跟着排除复杂与灰暗的部分, 现在那份真正能够赋予人类生命深度所必要的矛盾与徘徊正在不断地流失。这么一来, 人类的文化与精神得以寄居的缝隙空间, 究竟要何去何从呢?”他在旅行中感受着由各地建筑构建出的都市, 在思考中彷徨, 所以他寻找、体验, 记录着城市的生命、力量与激情, 而这也是建筑创作的根本所在。

上一篇:犯罪宣传下一篇:辅导员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