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精选12篇)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1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 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 组织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 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 而是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 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因此, 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 就要从考试内容、形式、成绩构成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分析, 力求探索出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方法和手段, 从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GPS测量技术》、《数字测图》、《测量平差》、《摄影测量》等, 各专业课程的考试均应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 因此要结合现有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弊端, 构建新的考试机制, 同时促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现有的考试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形式单一、考试目标的模糊等情况, 造成学生创造力的抵制, 综合能力的下降, 具体分析主要包括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考试目标僵化。考试是一个学习过程, 这应该是一个考试的主题,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更深入学习的手段, 是为了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提升, 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从而拓宽思路, 成为创新人才的起步。而现在考试形式促使学生考试目标僵化, 态度不明确, 认为考试是学习的终结者。
(2) 考试方式过于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科考试主要是是采取终结式考核, 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笔试, 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 给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结合学生平时成绩, 做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考试的单一性, 使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前便习惯性产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惯性思维。不光答题纸张耗材, 教师阅卷、试卷回收也耗时。
(3) 考试内容主观性过强。目前考试内容大多由任课教师或专业教师自主出题, 自主阅卷。老师出卷自由度小, 试卷质量低。多数老师在出卷时都只会侧重大纲中的重难点, 而忽略或者说是无法把各科知识进行链接, 也无法区别对待, 从而测试出个体真实的成绩。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 教师为考试而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强调考试内容, 便会导致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倾斜。试题内容的泄露, 批改阅卷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判错、计算错误等现象都会促使最后结果失去客观真实性、公平性。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 同时又有测试内容不全面的因素, 因此考试形式的改革和创新是迫在眉捷事宜, 只有改革考试模式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其创新能力。
(4) 考试评价方法片面。目前期末总评成绩中, 期末考试成绩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而期末考试往往是书面闭卷形式, 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压力和侥幸心理, 有的同学在考前搞题海战术, 有的同学把“投机取巧”的功夫用在考场上,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平时时间努力学习, 就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建立一个真正全面、客观、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
(5) 考试反馈机制缺乏。由于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 学生考试结束, 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与交流。这样的考试模式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这些弊端的出现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新性以及个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同时还导致高职教育教学目的失去重心。
现代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计算机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其中, 凭借计算机的考试系统以方便快捷等优点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驾驶理论考试就是运用计算机考试的一个实际应用, 它实现了理论考试的无纸化, 以往出题、印试卷、批改试卷等繁琐的工作也随之被计算机所替代。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担负着因材施教、选拔人才、评价教学等众多功能。随着时代变迁, 这种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安全性高、便于组卷和评阅、资源消耗低、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实现远程考试等特点, 在学历考试、各种职称考试、证书考试中已被广泛使用。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应首先通过对专业考试现状的分析, 收集资料建设试题库, 同时与计算机编程技术人员合作构建考试模拟系统。因此, 核心内容便是依托建立的考试模拟系统, 其原理应同驾校理论考试一致, 可以随机抽取题库试题组卷、计算机智能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等功能于一身, 更能体现客观、公平、公正的考试特点, 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时随地进行测试更适合信息时代的考试要求, 也切合了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采用此考试模式, 不仅使得教学管理部门不再面临人工印刷试卷的艰巨任务, 也让教师从此告别了出题、组卷、人工阅卷、评分、试卷分析、登记分数等繁琐的工作, 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考试模拟系统代替传统的考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以下从多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1) 随机抽题功能, 降低了考生作弊的可能性, 达到公平、公正性。支持随机组合卷, 可以从指定的若干试卷中按要求随机抽取考题进行考试, 或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供考生作答, 保证每个考生的试卷都不一样。用于考生平时自测也十分方便。由于试题是随机抽取的, 所以考生试卷的试题顺序是不同的, 这极大降低了考生作弊的可能性, 有效防止相互抄袭行为, 也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2) 题型可以丰富, 自主选择性强。教师可以在选择单选、多选、简答等题型的基础上, 如条件充裕, 可以设计新增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识图题、简答题等题型。
(3) 考试过程自动控制, 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交卷、评分。整个考试过程由系统自动计时, 时间到系统将自动提交试卷, 避免了传统考试中考试结束时, 考生还不愿意停笔交卷的拖延现象。
(4) 成绩分析功能, 有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考生提交试卷后, 系统将立刻对试卷进行自动评分, 生成成绩通知单。最终将整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汇总, 并按分数段排列, 形成分析报告。真正实现考生考完即刻知道考试成绩的愿望, 也体现出考试高效、快捷的特点。
(5) 可支持试题库管理, 方便录入、导出试题, 也可以在网上共享题库资源。该系统可拥有简单快捷的试题录入模式, 方便对试题库的管理。试卷可以直接导出到WORD文档或打印出来。可以把所有试题保存到数据库, 通过互联网方便地进行模拟考试, 也允许设置为练习模式, 让学生考试过程自行判题。
(6) 考试模拟系统扩展性强。其可以根据自己需求, 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增加各种功能。如新增考生身份检查功能:对考生重考、二次登陆和考后查卷时进行身份检查, 只有班级、考号、姓名和第一次考试输入的信息一致方允许登录, 防止考生身份信息输入出错的情况。
(7) 界面可设计人性化, 操作简便。在实际使用中, 从每一位学生到教师, 在操作方面都没有障碍, 界面人性化, 方便可行。
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首先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在观念、内容、形式、反馈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通过构建考试模拟系统, 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 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 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从而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的考试应跟随现代科技的发展, 需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 分析专业考试模式改革。通过构建新的考试机制, 着力建设考试模拟系统, 从而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 并同时促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考试机制,考试模拟系统,试题库,数字化校园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2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办学优势
历史悠久
该专业是辽源职业技术学院1958年建校时所开设的四大专业之一,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程,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赋予了该专业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和踏实、严谨的科学品质,也赋予了它攻坚克难、勇于拼搏的进取性格,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行业人才缺口大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行业人才缺口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工程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不断应用,专业的现代化工程测量人员极其缺少。
低成本学习
本专业学费为3300元/年,比读其他普通高校节省近1/3。同时,学院设有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国家助学金(3000元/年)、院长奖学金等,符合相关条件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受益面广。良好的学习环境
该专业进三年来投资150万元,更新了原有测量实训室。现测量实训室拥有GPS接收机、电子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激光准直仪、激光扫平仪、光学经纬仪、光学水准仪等仪器设备,完全可以满足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同时,测量实训室对学生完全开放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课外的操作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
该专业拥有一支师资优良、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强大师资队伍,老中青三代结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协作,“双师型教师占90%以上”。实践式教学
该专业根据生产现场的工作内容组织教学、实习,使学生毕业后经过很短的实习既能独立工作。
技能培养
该专业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多元化,以工程测量专业课为核心,以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开采、城市规划等专业课为辅助,尽最大的能力满足学生日后的工作需求。同时,在校期间学生可以考取高级工程测量员等相关技能证书。
带薪实习
该专业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相关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实习机会,学生在实习期间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获得相应的报酬。完善的就业服务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3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当前互联网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可以充分利用远程开放式教学管理资源系统搭建在职人员培训平台,能够更好地解决传统在职培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培训时间短、效果差的问题,更好地通过网络实现对培训过程中导学、督学和助学的功能,充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创新,满足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
【关键词】网络远程培训 社会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TB22-4
远程培训又称之为网络培训,是一种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一种必要手段。远程培训以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资源共享及开放性、高质高效性等特点,显示出广阔的前景。学生可以按个人的意愿或者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进度以及学习方式。网络远程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能力水平的在职员工需求设计出相关的培训内容,从而以菜单式授课形式给予了学员更多的学习自主选择权,更符合在职培训的实际情况。现针对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如何开展基于互联网远程培训开展社会服务进行如下探讨。
一、开展远程培训对于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必要性
首先,我院工程测量专业目前开展社会服务主要是在职企业人员的中短期继续教育培训,属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参训的人员多是企业的业务骨干或是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处于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如果平时脱产学习,必然会对工作有所影响。而且目前學校搬迁到地处远郊的新校区,给学员集中培训造成不便。相对于全日制在校学生来说,在职培训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低,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也给管理带来很多难题,需要采取网络管理这种更加灵活方便的形式加强相关教学与管理工作。
其次,作为继续教育培训中很多基础性的培训内容是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料自学的。网络远程培训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用再集中在某时某地面对面讲授知识,学员既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在网上同步学习,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工作生活安排空余时间学习,只要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学习内容即可。学员通过在网络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短时间的集中面授交流,集中面授内容主要是针对工程测量仪器设备的技能操作培训,这样可以大大缩短集中培训时间,节约受训学员的学习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网络学习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直接教授者更多地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协助者,主要起到参谋和顾问作用,而学生则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二、新形势下开展远程培训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完善开放式教学管理平台
要想开展好远程培训,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平台作为基础。开放式教学管理平台就是利用目前学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云综合平台为基础搭建起的综合服务平台。平台通过网络实现课程管理、信息发布、在线学习、作业批改、在线测评、资源共享、教务管理、个性化服务以及师生互动交流等功能,使得整个教学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性的、共享性的教学管理平台。在共同的学习系统平台上,学员与老师既可以在同一时间登陆平台进行在线视频和实时互动交流,也可以在课后通过平台了解相关课程的讲课录像、授课PPT等主要学习内容。学员对于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在线机器人搜索关键词寻找答案,或者可以通过留言系统向授课老师询问有关技术问题。
(二)创新网络远程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1、对远程培训中基础性知识可以采取网络模块化学习和考核。早在2011,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年就将专业基础课程《地形测量》进行了考试模式改革,采用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2012年,《GPS测量技术》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已完成网络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这些课程资源都可以直接运用到网络远程培训平台中。老师可以将学习平台中的课程内容以主题为单位进行分类,以知识点为核心构建学习模块,模块学习中包括课程要求、学习指南、PPT课件、授课视频、课程练习、模拟操作、案例分析和课程测试等内容都采取开放式学习操作。其主要考试模式可以借鉴当前重庆市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公需课考核方式,将每个操作步骤按照阶段性不同给予相应学分绩点,只要学员点击观看完相关内容就可以获得操作步骤学分,这样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根据各自实际工作情况针对性地安排空余时间有重点地学习有关内容,对于未能完成相关学分绩点的学员还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重新学习,以此达到基础知识教学目标。
2、对远程培训中的专业性知识和技术难点可以采取微课形式重点讲解。目前远程培训中的绝大部分课程以教材的章节或以专题形式来安排。而所谓微课就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时长一般为5—10分钟左右,是互联网时代为适应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成长特点而产生的新的教学形式,符合时下网络传播的特性,微、短、快的特点。微课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较短、主题突出、内容具体,非常适合于工作之余的网络学习。相对于传统的网络课程,微课的授课主题非常突出,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可以来源于测量人员工作时间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更加富有针对性。并且微课采用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资源还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相关知识点掌握的熟悉度,提高学员利用日常空余时间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想进一步提升新形势下的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和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采取远程培训等方式拓宽原有企业在职学员培训方式和途径,提高在职学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专业社会服务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孟万化.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创新策略.继续教育,2003.
[2] 张明、郭小燕.“互联网+”时代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启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4
随着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造就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 形成了专业特色,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运行模式探讨, 以期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探索与发展提供借鉴。
1“零距离”就业的“411”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对企业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 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 确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结合专业实际情况, 在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 针对专业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缩短毕业生就业之后培训阶段, 采用“411”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学校有一学期综合实训,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建立了一个以“零距离上岗”为教育目标、教育与岗位“零距离”为接口、校企合作教育、工学结合的“411”人才培养模式。
“411”人才培养模式, 4指前两学年4学期传授知识, 培养基本能力, 第一个1是第五学期通过典型工程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使其在顶岗实习前具备履行顶岗实习岗位职责的能力, 第二个1指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形成职业能力。与传统“2+1”的培养模式相比, “41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以能力为本位, 循序渐进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 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以能力为主线, 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合理设计能力培养顺序, 以学生的单 (专) 项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 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学生顶岗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 循序渐进”是“411”人才培养模式三阶段的核心理念, 它体现了“41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2) 模拟实训, 超越情境
通过对工程实际项目的有效设计, 在将要建立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室, 采用实务模拟实训教学, 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学习, 可以达到超越情境、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学习的效率。“模拟实训, 超越情境”是“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理念, 它体现了建筑行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特殊性。
3) 能力本位, 既是出发点, 又是终结点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培养目标, 它既是培养方案的出发点, 又是培养方案的终结点。整个培养过程贯穿“项目教学法”理念, 以培养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职业岗位 (群) 人才为目标。
2 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互融
专业坚持“以行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质量为准则”的先进教育理念,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求, 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学生就业为目标适时地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 参照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按照“理论教学模块化, 实践教学项目化, 素质教育经常化”的思路, 重构课程体系, 建立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三体系互交互融的特色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内容要求层次清晰、相互配合、主干突出、个性拓展。内容可由不同的模块组成:如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专业技术知识模块及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适当开设的一些人文、社科等方面的选修课模块等。
实践教学板块体系构建要求内容完整, 形式多样, 结构合理, 可操作性强。专业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 构建了基本技能、专业实训、综合技能素质提高三大实践教学模块, 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 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即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综合实践。在实际教学中, 要求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毕业生明确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 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 形成了专业操作训练、基本专业技能实训、顶岗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 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以强化实践, 突出实训、注重实效为原则, 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 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 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本专业注重适应工程环境、培养工程意识、工程思维的训练,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近年来我院实训项目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有如下表现:
1) 在传统的实训项目基础上, 突出了计算机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如计算机绘图, 广联达造价软件, 工程管理软件等, 适应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
2) 施工技术实训中尝试以校内模拟实训和现场顶岗实训相结合的方式;
3) 毕业设计课题与顶岗实习工程项目相结合, 真题实做, 确保了学生设计质量, 加强了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
4) 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 增加《建筑力学与结构》结构施工图识读实训, 进一步增强识图能力;
5) 《建筑材料与检验》、《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加大现场教学的比重, 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感性认识;
6) 将毕业设计修改为综合实训, 使学生“零距离”定岗实习。
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 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设置教学单元 (即学习情境) , 每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项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或项目, 如以项目施工过程为主线, 以实际工程任务为导向、按技能项目进行构建课程体系, 分解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装饰工程→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个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 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 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
4 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面向经济需求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求,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备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
摘要:新时期的发展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新的教育模式下, 顺应了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 结合教学实践, 专业实际, 对专业运行模式进行探讨, 为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文生.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J].中等职业教育.2007 (23) :44-46.
[2]黄波.“六双”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学平台.2011 (8) :57-58.
[3]杨卫国, 王京.浅谈高职院校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9 (14) :15-16.
[4]卓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9 (9) :58-61.
工程专业技术总结 篇5
不知不觉我也出来工作一年了,现在总结一下我过去一年的工作和心得。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从事招标代理的工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招标代理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在生活中不断提高沟通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扬长避短,保证质量的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
作为一名招标代理员,首先需要对本职工作的定位和理解。招标工作主要有三大任务:
1、编制招标文件;
2、发布招标公告;
3、组织各个投标单位投标和开标。
编制招标文件的工作当然包括前期的工作和业主的联系和沟通,确立招标文件的范围,对招标文件的内容理解透,确保投标单位提出的问题能够回答清晰。发布招标公告需要在当地的交易中心备好档案,各项资料需要准备妥当才能够在网上发布公告。组织开标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做到眼明手快,对投标单位的资料进行检查,对各项流程熟悉。
总之招标代理员是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程图纸,还需要熟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有细心,专心,耐心的性格及对工作一如既往的情绪。
在从事招标代理的工作中,我公司组织了多次的招投标的工作,我积极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中去,根据领导的要求,出色的完成了各项的工作,这也增强了我个人的实际能力。
从事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原因,我转行做了预算员。转行来到新公司也有一段时间了,经过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我对预算专业,加上自己所完成工作的流程的等各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作为一个工程造价人员,最基本的是对图纸得认识以及对造价软件的熟悉,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图纸中各个部分的认识,也就是识图。以下是我这段时间以来的一个小结:
1、态度决定一切。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伴随着几个项目工程量清单的成稿,自己的心态也是处于一个不断调整的状态之中。因为,造价不是我在校期间主要的地学习方向,刚开始接触这个方面的工作,有太多的茫然。老对着书本看无济于事,但是通过一种学中干、干中学的地方式对我有个相当大的提高,对我融入这个行业有相当大的帮助,随着工作所设计的方面不断增加,一些对于书本上的内容理解不清晰的部分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对于每一个行业的工作都必须对这个行业倾注自己的心神才能够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态度决定一切;
2、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工程这个行业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技术、新的设计、新的价格在不断得生成,这也使得我们的工作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中,不断地提高和升华之中完成的。相对于刚开始接触造价这个行业,在计算每一个工程都要翻书才能计算的那种状态已经有一个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这个是不足的,随着对工作内容的不断深入,发现对于造价的相关知识的了解还是相当薄弱的。半实践半学习的状态,对于造价相关知识,我还必须进一步的摸索和思考,进一步的学习,才能够逐渐完善我对这个专业相关知识的了解;
3、不同专业的结合。整个就相对较于简单,只是对设计图中的没有的一些数据,但可以在建筑施工或者结构施工图中找到,比如某个楼层的标高或者雨水管的位置,再者,灭火器的型号的安装位置,数量等等,借鉴目前我所接触的几个项目,均有出现以上的情况,这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在接到项目的时候需要和设计这方面沟通好。
4、识图及设计说明。在我们拿到一个项目的设计蓝图时,我们首先要对照图纸目录检查是否有缺少图纸;然后就学要分部对设计说明进行仔细的研读,同时参照设计图纸,即为读图,只有熟知图纸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好工程量清单的计算,其次,我们要警惕在设计说明中有而在设计图中没有显示的部分,那么这个就学要与设计方或者业主方达成共识,5、计算规则。无论是安装、土建,乃至其他专业的造价工作,计算规则时至关重要的一点,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清单计价规范》以及各专业的《定额消耗量》中的每个章节子目都对某个计算目标的计算方法有着详细的描述,对于不熟悉的部分,在计算前应该要仔细的研读每个项目的计算规则,这样才嫩更好的确定自己所有计算的某个构件或者是某个配电部分应该套用哪一个定额子目下的定额,同时也需要注意每一个定额消耗量组成,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消耗量中已经包含的部分或者没有包含的部分在计算的过程之中被我们多算或者漏算,这样才能得到最为准确的结果。
6、结合实际。与计算规则在工程量清单计算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成分。因为有些工程量的计算需要我们强大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实际才能够计算出我们所需要的工程量。因此,在工程量清单的计算中,与实际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同时,要注意各种设计变更,将变更与图结合。
7、项目特征与项目名称,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特征的编写,需要参照《清单计价规范》的附录部分中对项目特征的描述,同时结合定额项目名称,进行编写。
8、编制说明。工程量计算书,工程量清单,编制说明是三个缺一不可的整体。对于设计图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见解,这个在对量中赵成了很大的麻烦,然后有编制说明,我们可以将我们在计算过程中依据清楚的描述出来,与工程量计算相互搭配形成一个整体。它包括工程概况、计价依据、取费设置、编制依据、以及品牌推荐等几个要素。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6
摘要:工程制图课程是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职(即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为生源的高职生而言,再按传统的教法和学法组织教学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状,结合市场对人才岗位需求的特点,对工程制图课程从教学内容选取、教法及学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较适合的课程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职;给排水工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B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6-01一、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在以往的高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习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是否适合高职学生,还需从高职学生的特征入手。通过调查,我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以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职(即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学习积极不高,另外在进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存在以下问题:(1)几何知识普遍不够扎实,导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差;(2)学生兴趣所向差别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成绩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3)绘图、识图能力差,直接影响专业课程学习,从而导致岗前培训相关专业课程无法开展。
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探索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完善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已是高职教育的共同特点。经过多次论证,我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学时由原先的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调整为理论教学56学时,实践教学60学时。在调整过程中为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研组工作人员充分遵循人类认识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建立以形体为主线,由直观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教学体系。即打破传统教学中从点、线、面到体的投影,再进行轴测投影学习的次序,大胆尝试从基本体到简单组合体,并由形体中抽离点、线、面再引深至复杂形体的教学顺序。对比课程重组前后,学生的实际成绩、学习兴趣、实践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方面,证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侧重点
工程制图课程是高职工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在校学习工程领域的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也为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读、识图基础。因此,根据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类型(即室内管道安装和市政管道工程施工),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除保留原有正投影基础知识外,适当增加轴测投影部分内容,特别是与室内管道安装工程相关的斜二测投影法的讲解和练习。如练习中弱化形体斜二测图的画法,而重点强调与专业相关的单线(即室内管线)斜二测图的画法。
3.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
(1)尽量采用生活中现有实物或场景作为教具或教学场景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解决由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从而建立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实现这个转换,又不增加学生的畏惧感,就需在教与学中想办法,实际我们上课的教室就是一个大的空间,因此,上课中可应用教室里,课堂上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又很容易接受的现有的实物作为教具组织教学。例如在讲授空间形体三面投影时,可以学生熟悉的基本形体长方体粉笔盒为例,首先建立两面投影体系(将书打开成90°立在讲桌上做教具,其中一部分与黑板平行),然后建立三面投影体系(即在此前建立的两面投影体系基础上再将讲桌面增加进去)分别投影,这样在三个投影面上得到三个视图,然后将三个投影面进行展开处理,使其在同一图纸平面内,这样就将三个方向的视图展开在同一个平面上,三个视图之间的关系分解成了三个两视图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视图之间的位置关系、尺寸关系及方位关系,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得出三视图之间的关系。
(2)充分利用投影、PPT、三维造型软件、现场演示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
工程制图是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信息量大,专业基础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需应用合理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如教学中,为加强学生的感观认识,可将设计图纸和现场施工照片,通过投影给学生观看。其次,对投影知识、投影原理、作图方法等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更能发挥很好的效果。最后,安排现场演示还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另外,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日益丰富,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即可通过上网实现,又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便捷灵活。
(3)教与学相结合
经过几年的教学,慢慢地总结出:教师尽量讲简单点,教的过程中要多用现实或和专业有关的例子,多用模型,出适量的练习题及要有足够的耐心以及能和学生互动;而学生应该善于思考勤动脑,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对自己要有信心,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能够独立完成,在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何让这两者统一,这就需要老师多和学生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会有好的收效。
4.注重加强实践教学,适度解读工程图纸
加强实践教学,尽量多的安排实践教学比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要解决问题,就需问老师、查资料或相互讨论。这一过程无形中就加深了其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其用科学的方式转化到实践工作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由于形成相互讨论的习惯,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适当地解读简单的工程图纸,以其形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为学生在校学习工程领域的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也为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识读工程图纸的习惯。
三、結语
工程制图课程是高职工科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日后专业课程学习有一定的辅助支撑作用,甚至影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有目的的开展教学,进行适度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专业的热爱,以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位教学工作者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段素萍.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2]曾静.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2): 40-41.
项目基金:2015年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列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7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已经占据高等学校招生的半壁江山。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省级财政支持下,实习实训教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此环境下,学校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为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积极构建基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强、专业特色鲜明的“3+1”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2.1基于工作岗位,培养核心职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综合能力成为高职毕业生的第一发展需要和核心竞争力。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就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所从事工作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行业、企业对测绘人才的需求,从工作岗位出发,紧密联系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2.2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衔接、相互交叉
实践课程体系必须与理论课程体系有机结合,不能脱离理论独立构建,两者要做到相互衔接,相互交叉。
2.3与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工作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要与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在实践教学目标、实训大纲、考核标准等方面和测绘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一致,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4校企深度融合,强化项目化教学,大力开展“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贯穿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3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组织开展市场调研,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有: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工作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调研后,进行专家论证,最终确定本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以及典型的工作任务,明确了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在调研、分析、论证基础上,根据我校工程测量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一套“分层培养、逐步提高”、操作性强、“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3+1”实践教学体系:“3”是指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训练、专项能力的专项技能训练和实际生产能力的工作技能训练;“1”是指校内实习实训与实际生产项目相结合。如图1所示。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构生产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职业专业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实践课程的项目设置、考核标准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项目及标准、国家测绘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一致,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环节相结合,两者相互衔接、相互交叉,使得技能训练内容和目标更加符合工作岗位需求。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环节对应情况见表1。
4结语
“分层培养、逐步提高”、操作性强、“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3+1”实践教学体系,能够较好地适应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目标的需求。实践教学体系除实践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体系外,还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等内容,要建立适合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校外实训季度,培养和引进合格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更适应测绘人才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安怡,陈昌平,沈璐.“工程测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3]周建郑,何宽.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4(5).
岩土工程勘察专业技术探讨 篇8
1天然地基
1.1沉降计算:按照GB50021第4.1.11条第4款, 要求进行沉降计算并给出结果;建筑物变形特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并没有明确规定。实际上GB50021第4.1.11条之4有三层意思:一是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 (不是所有的建筑物) , 是指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 地基基础应按照地基变形设计, 以及除GB50007表3.02以外的符合第3.0.2条之3所规定懂得丙级建筑, 仍应作变形验算;二是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这一条对岩土勘察人员非常重要, 有些勘察报告建议设计作变形演算, 又不能提供变形验算所需参数 (压缩曲线等) , 当数据不能满足地基变形验算时应补充勘测;三是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变形特征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和局部倾斜。所谓预测变形特征, 是指预测是否可能产生过量沉降、倾斜、局部倾斜、差异沉降等问题。可以定性预测, 任务需要时, 进行定量变形分析。
1.2地基稳定性评价:地基稳定性主要指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 以及建造在斜坡或边坡附近的建 (构) 筑物, 应验算其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可采用圆弧滑动面法进行验算, 要求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之比≥1.2。对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基础设计时, 对基础埋深有一定要求 (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埋深为1/15·H, 桩基1/18·H, 岩石地基不受此限, H为建筑物高度) , 也是基于地基稳定性考虑。我们常遇到的是边坡稳定性评价, 对边坡稳定系数Fs的取值GB50021-2001第4.7.7条有具体规定。当Fs值大于等于规定值就安全稳定, Fs小于1就不安全、不稳定, Fs大于1, 但小于规定值时, 应考虑采取措施防止边坡失稳。
1.3利用理论公式、室内实验指标、标贯等不同方法求算同一土层 (如粘土层) 的承载力时, 承载力应如何取值的问题。
a.利用理论公式计算, 它使用室内实验指标的强度指标, 而且是有个设计参数:基础埋深与基础宽度, 它的可靠性与可信度在于取样的质量与试验的质量。包括强度试验的方法, 不同的方法其结果不同。一般而言民用建筑, 不属于边坡、挡土墙、基坑支护等, 可采用直接快剪。
b.标贯等原位测试的数据与室内试验的物理指标, 通过查表确定的承载力它是有一个前提:原则上是建立在-基础宽度为3米, 埋深为0.5米这个基础上。
c.平板载荷试验的成果, 要注意试验试坑的深度、承压板宽度。其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承载力特征值。
所以标贯等原位测试的数据与室内试验的物理指标, 通过查表确定的承载力, 基本一致;而它与利用理论公式计算的结果、平板载荷试验的结果比较, 就相差很大。
因此, 建议在采用理论公式计算平板载荷试验时, 也采用基础宽度为3米, 埋深为0.5米的条件来计算, 这样与查表就有可比性。
2地震效应
GB50011第4.1.3条第2款“对单幢建筑, 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 数据变化较大时, 可适当增加”。数据变化较大并没有定量的规定, 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把握。通过对照其他规范并与相关专家讨论后, 认为可以这样把握:当该建筑场内存在不同地质单元, 实测剪切波速分别属两类场地类别时, Vse的差别及变化较大, 每一地质单元宜增加测量波速钻孔数量 (视工程规模而定) ;当建筑场地为单一地质单元时, 根据两钻孔实测剪切波速计算的Vse分别可将场地划分为不同建筑场地类别时, 可视为变化较大, 这时宜增加测量波速的钻孔数量。又如某一工程有10余幢多层建筑, 按照规范可估算剪切波速, 计算结果Vse≤140m/s的勘探点占1/3;Vse〉140m/s的占2/3, 那么该场地类别将如何确定呢?在这种情况下, 按土层估算剪切波速的可靠性不够, 估算的Vse界于Ⅲ、Ⅳ类场地分界线140m/s附近 (按15%范围控制) , 这种情况必须实测土层剪切波速, 根据实测波速判定场地类别, 若实测波速该场地仍为部分Vse小于140m/s、部分Vse大于140m/s, 可确定该场地为Ⅲ、Ⅳ类之间的场地, 并按插值法确定场地特征周期。
3标贯击数的选用
标准贯入试验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现场原位测试。它的应用范围之广是任何其它测试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如用标准贯入锤击数N确定砂土的密实度、粘性土的状态、地基土的承载力、砂土的液化、桩基的承载力等, 也是检测地基处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 如何有效保证测试成果应用的可靠性, 是国内外岩土工程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 影响标准贯人试验的因素很多, 诸如机具设备、落锤方式、试验方法等, 可通过标准化方法使之统一, 以减少对试验成果的影响。但另外一些因素, 如杆长、杆侧摩阻力、地下水、上覆土压力的影响则无法人为地加以控制。为使测试成果能更好地反映土层的实际状况, 常需对现场实测的标贯击数进行杆长修正, 在《工程地质手册》中要求当钻杆长度>3m时, 锤击数应进行杆长修正, 但杆长>21m则无法修正;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第10.5.5条则规定对击数值的修正与否及修正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据此, 对标准贯入击数的选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勘察报告中必须提供标贯实测值。
3.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判别砂土液化时, 标贯击数不使用杆长修正, 应使用实测值。
3.3根据《工程地质手册》来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时, 应该使用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值。
3.4标准贯入试验主要用来判别砂土的性状, 若用其计算承载力, 只作为参考, 应辅以其他方法来确定地基承载力。
4室内剪切方法的选择
室内剪切试验是目前获得地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主要手段, 选择合适的剪切试验方法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抗剪强度指标。直接剪切试验中, 试样在竖向压力下进行剪切试样由于剪切仪上, 下剪力盒的错开.剪破面未必是真正的软弱面, 剪切过程中, 有效断面积逐渐减小, 主应力方向变化, 剪破面上剪应力分布不均匀.而且剪切过程中试样的排水程度是靠试验速度的“快”“慢”来控制的, 严格的不排水难以做到.特别是对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及密度小, 含水量高的饱和软粘土, 由于排水条件难以控制从而使其结果偏大, 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第18条规定快剪试验一般适用于渗透系数小于10-6cm·s-1的细粒土。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一般大于10-5cm·s-1, 粉土K值更大, 用直剪试验已非常勉强, 在室内对粉土及粉质粘土直剪时, 发现四级荷载下很少存在峰值强度, 绝大部分需剪切至位移6mm处, 剪切强度指标回归性差, 剪切强度指标仅能作为参考。三轴压缩试验直接量测的是试样在某一固定周围压力下的抗压强度, 然后利用莫尔———库仑破坏准则间接推求土的抗剪强度.三轴压缩试验是目前测定土的抗剪强度较为完善的试验.试验中试样受力状态明确;可以控制大小主应力。三轴压缩试验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可以准确测出土样受剪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有效强度指标, 三轴压缩试验能较好地模拟土体的各种受力和排水条件, 测出的抗剪强度指标较可靠。虽然直剪试验方便简单, 但其对粉土、粉质粘土及较软弱的土强度指标可信度不足, 认为一个工程进行一定数量的三轴剪应是可行的。
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是技术含量高、经验性要求强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在熟悉各相关规范并能够灵活运用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岩土工程勘探, 才能满足工程建筑对岩土工程勘察的要求, 使勘察切实地为建设项目的设计及施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应在充分了解工程特点, 了解岩土性质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行岩土测试和分析评价, 特别是在标贯击数的选用、剪切方法的选择上要采取科学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土工实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林宗元主编.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9
一、明确课程定位,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任课教师必须通过认真学习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请教老教师教学经验及调查学生情况, 对细胞工程课程进行正确定位, 明确该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起到什么作用,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要求, 了解该课程要教授学生什么样的知识, 同时在21世纪这个崭新的时代, 我们的学生想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在进行课程改革时, 坚持“以学生为本”指导思想,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既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 也要从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 从而使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有机结合, 实现我们所期望的优质教学的目的。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 独立思考及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培养其主动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较长时间和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我们首先通过多种手段, 将细胞工程涉及的微观水平上, 看不见、摸不着的, 尤其是技术操作过程,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 将技术以图示、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显示, 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 双主体即教师与学生, 他们同处于主体地位。两个主体间的互动效果, 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影响。如何通过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若小班教学, 即学生不超过60人, 可采用分组选择课题的方法[1], 即采取自由结合的形式, 每组4~6人, 可根据细胞工程学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选题, 并对所选题目进行评议, 最后确定每组所演讲的专题。实行组长负责制, 组员介绍、内容安排、讲述顺序安排及总结性发言均由组长负责。这部分内容由学生主要参与, 既能对课程形成有效的互补, 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知道如果了解新的研究进展, 对其以后的科研道路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也要求任课教师要及时、积极地学习和储备该课程相关的进展知识。但若该专业学生人数大于60人, 仍采用该方法, 每组人数必然增多, 当每组人数大于8人, 则必然达影响我们预期的效果。此时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 更为有效。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准备启发式问题, 若设计的问题能够一环扣一环, 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则达到教学目的;而讨论式教学, 则要求任课教师针对某一章节的知识点、进展和争议设计几个问题, 让学生分组随堂讨论, 回答问题, 这种随堂讨论及时获得答案的方法, 即使人数较多, 学生也会比较积极参与。但这些方法都对我们的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
三、融合科技发展, 更新教学内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信息量迅速增长, 科学知识更新淘汰速度加快, 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跳出书本, 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 掌握生物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 及时地把这些动态的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关的重大课题融入教学内容, 引导并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帮助学生学会预测和构想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 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2,3]。
任课教师在厘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查阅各类中外文期刊, 根据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动态, 力求把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融化到教学内容中。譬如讲解“干细胞”时, 及时把最新成果传播给学生:2007年, 日本籍科学家山中伸弥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鼠的实验, 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的方法。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 为研究治疗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 因为其免除了使用人体胚胎提取干细胞的伦理道德制约, 凭借此研究成果山中伸弥获得2009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和201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再如讲解“克隆技术”时, 除了介绍常规的克隆技术新成果, 2004年中国首例异体克隆动物“北山羊”在新疆降生;2007年9月14日中国完成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兔实验, 实验兔含有外源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之外, 我们还可以将2008年英国科学家通过“三亲胚胎”技术培育出了新型人类胚胎, 进行线粒体疾病治疗[4]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教师在获取这些信息的当时就将其作为相关技术的补充内容向学生传授, 使学生了解该研究的最新动态。我们发现把最新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是引发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因此, 要求教师对讲稿进行及时更新, 及时查漏补缺, 决不用陈旧的、过时的资料, 这样, 既对学生负责, 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水平。
四、进行系列设计实验, 改进实验方法
细胞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没有实际的操作, 无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所以细胞工程的实验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构建尤为重要。细胞工程实验涉及内容及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将实验内容设计得环环相扣, 既节省材料, 降低实验费用, 又节省学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李艳红[5]也曾采用系列设计实验,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系列设计实验, 即前一个实验是后一个实验的基础, 这样从经典的基础实验到难度较大的实验, 一环紧扣一环, 将所学的知识连成一个整体。具体到我系, 实验从培养基的配制、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到原生质体的游离和体细胞杂交。其中体细胞杂交即细胞融合, 是细胞工程课程中很重要的章节和实验内容。但该实验历时较长, 尤其是材料游离, 往往需要过夜, 而且采用国产酶游离效果差, 进口酶又价格昂贵, 分离纯化的过程, 学生也不容易操作。怎样才能缩短材料的游离时间, 降低费用, 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通过我们的实验验证, 采用细胞间隙较大的薄壁组织作为游离原生质体的材料, 比如状态良好的愈伤组织或者某些幼嫩的茎段, 甚至是芦荟也可以, 这样酶液较易进入组织内部, 游离的时间就会大幅缩短, 因为游离时间短, 采用国产酶不会对材料产生较大的伤害, 所以可以降低实验成本。游离纯化的操作可将20%左右的蔗糖换成23%pecell溶液, 提高纯化效果。对于那些限于学校条件无法开展的实验, 则积极想办法让学生到校外公司或企业参观学习, 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研究与探索细胞工程课程教学体系, 我们对该课程进行正确定位,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提高教学内容先进性和科学性。细胞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细胞工程教材, 就目前而言, 绝大多数教材介绍基本常规技术较多, 涉及理论和进展较少。技术课程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 细胞工程技术也是这样。本科教育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每种技术的操作规程, 而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掌握技术的同时, 融入进展并提出问题。如细胞操作之后, 存在的各种可能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哪些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哪些问题还存在争议、还有哪些等待解决?提出了问题才能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所以今后, 我们将不断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认知水平,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材, 同时每次上课前精心备课, 点燃学生对知识追求的火种, 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改进, 进一步提高细胞工程教学质量。
摘要: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桥梁和纽带, 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 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在细胞工程教学中, 重新对课程定位, 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结果显示, 多媒体和双主体互动教学、增加细胞工程课程相应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同时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技术进行革新, 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反而促使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学习,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细胞工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君, 郑文明, 陈新建, 等.在细胞工程学教学中的初探[J].科技教育创新.2008, (6) :237-238.
[2]陈祥, 潘志明, 耿士忠, 等.新时期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2) :329-331.
[3]胡尚连, 孙短, 曹颖.植物细胞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2) :136-137.
[4]http://www.bioon.com/biology/genetics/364555.shtml.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10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培养高级技术员类人才 (中间人才系列中的高层次) 的高等技术教育, 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我校所培养的工程测量技术人才, 大多都到了测量工作的第一线, 而且都是独立作业, 再加上测量新技术的不断革新, 往往需要在工作的同时学习测量新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测量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作业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过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储备这四种能力, 以满足生产单位的需要, 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便成为高职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认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文化底子普遍薄弱;二是部分学生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被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三是普遍存在喜实践、厌课堂说教的心理。这几个特点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当然, 学生自身的弱点只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这其中有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学习的问题, 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学本身的问题, 那就是教学的吸引力有多大。
笔者通过多年来在《测量技术基础》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 探索出要解决教学本身的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必须从生产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 坚持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 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生产实际接轨,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 模拟生产实际进行实训,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作业能力。 (2) 必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创以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新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心、用心, 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 为今后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以后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不难看出, 以上的两个认识合在一起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 这也就是笔者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基本概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以生产单位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 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按照“提出任务, 分析任务, 知识构建, 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 进而完成工作任务, 最后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可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特征。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 巧妙地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敢于提问, 并通过学生合作、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以生产的基本工作过程作为整门课程教学的总体纲要, 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时, 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倒逼式的教学思路, 通过一连串相关的问题, 一环扣一环提问并解答,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从而达到领会掌握专业知识的效果。
(二) 实践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适用于以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重点的各类高职院校, 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借鉴。这里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按照书本上的章节一节一节来讲授, 中间穿插一些课堂实习。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知识体系不连贯的弊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在学完一门课程后, 通常还未完全明白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学这门课有什么用。而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就以《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为例来阐述。
《测量技术基础》是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相当于本科测绘专业的《普通测量学》或《地形测量学》。我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队伍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测量技术基础》。该教材内容编排完全与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一致。
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中, 我们紧紧围绕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测量是做什么的, 具体的过程是什么, 以及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为目的, 设置了近一百个问题。下面以基本测量工作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图1是一幅外业测量工作的简单示意图,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测量的具体做法如下:
问题1:测量是干什么的?测量工作包括两项基本内容, 即测定和测设, 并用示意图讲授两者的涵义, 使学生头脑中先对测量工作有个印象。
问题2: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可以通过学习能够将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通过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描绘在图纸上, 即地形图的测绘, 并以一幅完整的地形图展示。
问题3: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怎样才能在图纸上表示出来?可以用专门的地物、地貌符号来表示。
问题4:不同地物、地貌的符号在图纸上应该表示在哪里?这就要求知道地物和地貌的空间位置, 一般地面点的空间位置用 (X, Y, H) 来表示。
问题5:我们怎么知道地物、地貌的空间位置在哪里?可以通过测量仪器测出与已知点的坐标差计算出来, 坐标差可以通过测量地物点与已知点的方向和距离来求得。
问题6:已知点坐标怎么得到?通过小区控制测量即导线测量、三角测量等方法获得。
问题7:导线测量或三角测量怎么实施?通过测量仪器测角、测距、测高程, 进而计算出各图根控制点的坐标。
问题8:测量角度、距离、高程的仪器怎么使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测?这就要求学会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的使用及测量方法。
通过上述8个问题, 学生已经知道了地形图是怎么测绘的。在上述的问题中, 我们把获取地面点的 (X, Y) 坐标的过程称为平面测量, 将获取地面点H的过程称为高程测量。
问题9:对于一个测区, 要测绘其地形图, 应该注意哪些事情?通常情况下,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应该要有计划, 即怎样实施、人员、交通、食宿等怎么安排, 这就要求在做项目之前要先做好技术设计, 即一个项目实施时是否按技术设计执行的, 执行情况怎样, 项目的成果怎么样, 遇到哪些问题, 怎么解决的, 在项目完成之后, 还需要做一个总结, 即技术总结。
通过上面9个问题, 就可以总结出地形图测绘的基本过程 (见图2) 。
(三)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优点
在该课程结束时, 按照讲述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宽测试和教学调查。测试的结果是优秀率达到了85%, 良好率达100%。参加学习的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切近生产实际、教学方式灵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概括来讲,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无缝链接, 对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好的效果。 (2)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较好的效果, 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接受和理解相关的知识。 (3) 具有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特点, 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生产需要进行不同的教学, 可以即兴提问、变化角色等等。 (4) 具有知识体系结构连贯、易学、易懂、易记的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 通过不断给出需解决的一连串的相关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基本原理, 再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 解决学校教学与社会生产的脱节现象, 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该方法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熟练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此法易于操作, 对于同类高职院校或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夏正建.问题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的实践与思考[OL]. (2010-08-20) .www.nxjy.cn/s_lishi/2010-8-20/139F081911E3E071245_2010820_2478.html.
[2]丁琦, 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 2010, (2) :45-46.
[3]周秋生, 马俊海.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5, (6) .
[4]王德利, 薄志义, 李长青.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5]夏喜英, 邢玉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职业技术, 2009, (7) .
[6]李群, 孙海梅, 张永红, 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1) .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校企合作 教师团队建设 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基地,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需求特点,也在不断探索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适应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向、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诸多改革和尝试,积极促进了本专业的发展建设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1.当前市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数量与素质的新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各种超高层、大跨度、体型复杂的建筑不断涌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对建筑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当前4000多万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约为350万人,其中许多技术岗位是由没有受过专门教育、只经过短期岗位培训的人员占据,人员素质不高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新发展。提高建筑业广大从业人员素质,特别是提高生产—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素质,是建筑业发展进步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要求。
我院通过对珠海及其周边地区多家知名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调研,与数十位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总工、总监及人事经理进行座谈,了解到企业对能够适应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安全监督、造价计量等多个岗位的人才需求量大。企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时,在知识结构上应掌握专业知识,能识读施工图纸、能熟悉项目全过程并组织现场施工,能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即要求学生能“零距离”就业;在能力结构上,要善于学习总结,有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善于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强;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安心于生产一线工作、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施工企业比较看重学生在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管理、CAD绘图、概预算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能力,认为这些方面应作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培养方向。
2.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上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我院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三部分。
理论基础课程主要开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文化基础课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与廉洁修身、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人文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觉学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专业基础课包含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建筑CAD设计基础等,此类课程的开设要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为后续岗位能力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我院开设此类课程一贯以够用、必须为原则,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
专业素质课程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识图、建筑法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我院专业课程设置按照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并在各课程中安排部分实践课时,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严格界限,学生在完成某一章节专业理论学习后,立即可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亲身体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专业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的施工及管理岗位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该类课程主要包括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实践、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我们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顶岗实践、工读结合、假期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尽早进入职业岗位角色,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我们还将“双证书”制度列入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安排与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入了五大员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报考。这样,学生在毕业时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资格证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优势。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走校企合作之路。工程实训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实训基地须按照各个课程的实际内容要求,设置相应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条件,满足学生操作实训、动态示范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年建设,我院现已建设完成土工、建筑CAD、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实训室,并每年投资完善其设备,增设全站仪、激光定位仪等仪器及实验设备,并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
尽管如此,相对于学校的教学规模,现有校内实训基地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我校处于迁校后的发展时期,校内有部分校舍工程处于建设阶段,为实训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但由于建筑行业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长,校内的工地也不能完全满足实训要求,校企合作是必然的选择。学校地处珠海规划新城区,周边房地产开发项目众多。我们建立了忠信地产、藤荣实业、时代地产等校外实训基地,并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其长期承担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了顶岗实训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训质量评价标准等。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参考企业的意见与建议,重点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企业也择优录取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合作形成了良好互动。
4.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施工等实践经验。因此高水平的主讲教师是优秀课程建设的保证之一,要为主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的环境,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
(1)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一改过去仅从毕业生招聘教师的局限,通过把专业教师送出去和把企业技术骨干请进来的方式,完善师资队伍结构。针对任课教师的主要人员构成,我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校从教,安排他们在合作企业实习或兼职,直接从事工程实践,取得实际工程经验。我院每学期选派10%的教师到企业实习,为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经验。二是从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引进中高级职称且具备教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经验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大型设计院或施工企业的专家或技术骨干给学生做专题报告,通过一些典型工程的案例,介绍其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措施,激发学生的興趣,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科技的发展趋势。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我校目前已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名,一级注册建造师1名,注册造价工程师1名,注册监理工程师1名。通过长期积累,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学历层次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了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抓住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机遇,在教学改革中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在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下,毕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受到学生和企业的一致好评,形成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
[2]戴启昌.谈高职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12
由于岩土工程专业范围宽泛、内容繁杂, 如何提高工程认识实习的实践教学效果, 是从事岩土工程专业教学的教师们面临的现实课题。2010年, 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 以教研课题为依托, 以长春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为教学对象和实践对象, 在对国内高校相关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现状调研的基础上, 对工程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工程认识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工程认识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第一个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旨在通过实习, 使学生对专业有一个全面地认识, 了解岩土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与趋势等。
工程认识实习是学生了解和认识岩土工程专业的初始阶段;是实现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专业思想, 建立专业观念, 培养专业价值, 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过程。通过工程认识实习,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工程认识实习在勘查技术与工程概论课程学习后进行, 时间为两周, 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以后。通过实习对岩土工程实际施工现场进行考查, 与专业概论课程所学专业基本知识相印证,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岩土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求知欲望, 同时, 通过施工现场的实际感受和认知, 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但长期以来, 工程认识实习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 实习实施模式落后
工程认识实习组织与实施方式基本沿用传统模式, 即教师包办一切。实习开始前, 实习指导教师到市内一些岩土工程施工工地考察, 落实好实习场地, 准备好一切。实习开始后, 教师组织学生到现场实习, 或教师讲解, 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整个过程中,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在认识实习过程中, 不少高校都存在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大部分沿用传统的“听—看—记”单向灌输的被动学习, 以教师或现场技术人员讲授为主, 忽视了学生在认识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与锻炼 (2)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始终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三) 实习方式单一
实习过程包括实习动员, 参观岩土工程施工现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岩土工程与钻探实习基地, 听校内和校外专家报告, 观看典型的专业工程录像等。学生在实习过程中, 仅撰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变成了参观实习。不可否认, 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了专业的面向, 知道了未来所从事的行业, 但走马观花的参观, 学生未得到实质上的能力锻炼。单一的实习方式使学生实习兴趣不高, 影响实习效果。
(四) 实习成绩考核单一
认识实习结束后, 学生根据实习内容提交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报告进行考核。实习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实习质量, 但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 如部分学生实习态度好, 实习深入现场, 对实习内容掌握较好, 但文字表达与报告撰写能力一般, 报告质量不太高, 导致实习成绩不太理想。
(五) 实习内容体系性不够
实习实践教学过程中, 一是根据实际施工现场实习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二是结合实习基地现有的实习项目现场教学, 最后是专业录像或专题报告。虽然实习内容比较丰富全面, 且基本涵盖岩土工程的各方面内容, 但实习内容安排体系性较差, 未按岩土工程项目的工作流程与专业知识分项组织教学, 学生难以形成对岩土工程专业的认知体系。
(六) 实习时间和成本的制约
每年工程认识实习的时间在6月初到6月中旬左右, 在这个期间, 基本岩土工程施工现场已经比较少了。由于长春冬季比较漫长, 一般勘察在年前已经完成, 来年3月份左右陆续开工, 到6月时, 岩土工程施工基本已结束或接近尾声, 剩下的开工较晚的工程相对较少。
同时, 每年实习开始的时候, 正好也是其它年级实习与大四学生毕业答辩的时间, 时间上有冲突, 尽管实习指导教师会安排好实习进度, 但还是会影响实习效果。
虽每年都精心组织和安排实习, 但由于实习经费有限, 多年来, 实习物价上涨幅度较大, 可实习经费已多年未涨, 还是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捉襟见肘。
三、教学改革措施
(一) 实习实施模式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不仅注重其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 也注重其交流沟通、社会适应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 。因此, 在实习安排过程中, 为锻炼学生交流沟通、社会适应的能力, 在实习开始前一个月, 告知学生实习任务, 鼓励学生自己联系落实实习场地。在联系实习的过程中, 实习指导教师全程了解实习场地的落实情况, 并对联系到实习场地的学生给予表扬, 并在实习成绩上给予加分;对未能联系到实习场地的学生分析其联系失败的原因, 鼓励其继续努力。
在自主联系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成为了主体, 变成了主角, 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既锻炼了学生适应社会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也避免了大量学生集中参观同一工地, 造成工地拥挤。自主实习相对分散, 实习单位也相对容易接收, 有利于实习现场的管理, 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施工现场。同时, 各实习小组之间可以轮换, 丰富了现场实习内容, 提高了实习效果。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指导教师先对施工现场做详细了解并备课, 针对实习工地的施工方法设计好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实习。学生先对实习场地进行全面了解, 然后根据现场回答实习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教师点评, 并对现场进行讲解, 讲解完后, 学生再实习一段时间。另外, 聘请现场的技术人员针对施工现场进行讲解, 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结合施工图进行讲解。
(三) 实习方式改革
在实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写实习日志, 而且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还要运用自己手中的手机与数码相机拍照与录像, 拍摄下重点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与材料。一是填充到实习报告中, 丰富实习报告内容;二是在实习结束后考核答辩时, 作为材料汇报, 进行讲解。
(四) 实习成绩考核改革
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 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考核方法。
形成性考核:第一, 查看学生实习日志每天实时记载的情况, 观察记载学生现场实习时的态度, 遵守时间的表现, 安全意识等。第二, 实习现场提出的问题回答情况。第三, 实习场地联系与落实情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每天实习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终结性考核:实习报告的质量、口试与实习答辩情况。口试在最后实习结束后进行, 针对实习内容安排口试题目, 做到一人至少一题, 抽签回答。实习答辩则是实习小组根据实习内容做成PPT进行汇报, 并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口试和实习答辩现场给出成绩。
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的成绩基本反映了学生的实习质量, 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实习现场的实习内容, 提高了实习效果。
(五) 实习内容体系重构
改革后, 将实习内容按岩土工程知识体系进行安排 (见表) , 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建立岩土工程专业的认知体系, 并了解未来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内容。具体实习过程中根据施工现场调整实习进度与实习内容。
(六) 实习时间的调整
每年根据学校教学进度安排, 实习时间尽量与其它年级的实践教学错开, 减少其它实践教学对实习的影响。
四、教学效果
工程认识实习的实践教学改革已在2011级、2012级、2013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中实践, 改革后实践教学操作性较强, 实习内容安排体系性较好, 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学习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 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实习效果明显提高。
通过工程认识实习的教学实践, 学生在学习后续的岩土工程专业课程时, 能根据理论知识回忆实习时的施工现场, 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说明通过工程认识实习, 学生对现场的施工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注释
11 彭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载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年第4期, 第147 -150页。
22 黄菊文、贺文智、徐竟成等:《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载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年第9期, 第165-167页。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推荐阅读:
工程测量专业技术总结07-21
中职工程测量专业11-10
工程测量专业自荐信10-24
现代工程:测量技术08-20
道路工程测量技术09-02
地质工程测量技术12-08
测量技术专业总结报告08-02
公路工程测量技术10-29
地下工程的测量技术12-02
工程测量技术与应用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