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措施

2025-01-24

配套措施(精选12篇)

配套措施 篇1

经国务院批准,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 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 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则不再设立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则暂不作调整。在贷款利率放开之后, 为存款利率放开的“临门一脚”所做的各项铺垫和配套政策亦紧锣密鼓地推出。

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

2013年8月15日,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成员单位包括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 必要时可邀请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 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组成人员。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设金融监管协调办公室 (设在中国人民银行) , 承担金融监管协调日常工作。这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协调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的轨道。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完善与创新金融监管模式, 加强银行监管显得十分必要。存款保险制度在市场稳定的时候, 确实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但是若出现银行业系统性危机, 单纯依靠存款保险制度等市场化手段, 其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利率市场化后, 银行表外业务不断丰富, 理财产品市场迅猛发展, 导致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资产负债错配风险都有所上升, 银行需要相应地增加资本拨备以覆盖新业务产生的新风险, 而同时监管部门也应提升风险监管方法, 在更加全面的风险监管视野下履行监管职能。

中央银行在致力于制定较为合理的基准利率的同时, 要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将监管重点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切实转向风险性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 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和风险监管分析系统, 不断强化监管协调和合作, 将监管方式从传统的事后检查、补救转向事前预警、预防, 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传递。以逐步适应金融市场产品日益多元、丰富, 跨业经营的迹象愈发明显的金融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

健全自主定价自律机制

2013年9月24日,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由金融机构组成的市场定价自律和协调机制。会议通过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指引》和《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规则》, 旨在符合国家有关利率管理规定的前提下, 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 维护市场正当竞争秩序, 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会议选举了首任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主任委员。

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在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后, 央行2013年10月25日宣布贷款基础利率 (Loan Prime Rate, 简称LPR) 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 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点生成。在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 制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外公布。贷款基础利率是在贷款利率市场化后的参考基准, 是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各银行可以根据客户风险程度自主定价, 客户也可以根据资金情况评估筹资成本。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 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并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转变经营模式, 提升服务水平, 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另一方面, 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 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债券、股票等进行直接融资, 不仅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 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加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商业银行退出机制

存款保险是国家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 通过立法建立的, 在投保机构出现倒闭、破产等规定情形时, 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一种制度安排。一般由投保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缴纳保险费,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处置措施维护存款保险基金安全。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必须要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商业银行退出机制两大体系来“护航”。当前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依然依靠利息收入,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银行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增加, 为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很关键。同时, 商业银行作为微观市场主体, 优胜劣汰是其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退出机制是给商业银行增加一种约束, 使得银行自行承担从事风险业务的后果。目前我国面临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制尚不健全、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尚不完善、银行市场退出的市场化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另外, 还应积极解决包括明确退出的法律框架、退出后不良资产的处置、个别金融机构破产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等问题, 同时应避免过多行政干预, 使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运行符合市场规律。

实践表明, 设计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 有利于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 让储户、投资者对未来都有稳定的预期, 有效防止银行挤兑;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加强市场约束, 促进形成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有利于稳妥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和中小银行, 为培育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创造条件;有利于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为利率市场化解除后顾之忧;有利于形成多方面的监管合力与制衡, 增强金融监管的协调性和有效性。

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关于支持金融稳定和改革部分称:“中方将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包括出台银行处置条例。”此前,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周小川行长首次提到存款利率市场化时间表:“存款利率放开肯定是在计划之中。我个人认为, 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

同业存单发行交易稳步推进

对于银行而言, 在贷款利率放开后的一年里, 同业存单的发行是其中最大的亮点。2013年年中的银行“钱荒”造成的影响巨大, 同业存单的发行可以说是在“钱荒”后推出的一项重大政策。

2013年12月8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 规范同业存单业务, 拓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 促进货币市场发展。12至13日,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10家金融机构分别发行了首批同业存单产品, 发行总量为340亿元, 期限涵盖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今年以来, 同业存单的发行主体迎来大举扩容, 相继有数十家股份行、城商行、农合行及外资行加入同业存单发行队伍。据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统计, 截至7月18日, 已有25家银行发行了同业存单, 发行金额累计达2010.7亿元。

对商业银行来说, 发行同业存单能使商业银行进行相对较长时期的流动性管理, 做好关键时点的流动性规划;对货币市场来说, 发行同业存单有利于市场利率的稳定, 避免货币市场利率在季末年末出现大幅波动。

配套措施 篇2

所谓施工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具体指的是通过优化配置各种要素,采用各种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来将成本减少,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企鹅也的成本,促进企业始终想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具体应用为资金、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建筑业也随之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施工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高度上依赖于高速增长的资金投资,发展模式依然为粗放型,集约化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集约化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因袭,施工企业应当不断的创新集约化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推行集约化管理的优越性

效益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就是通过集约化管理实现企业的稳健快速发展。施工企业不仅仅要提高企业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还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资源的效能,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优越性一:有效的弥补了“项目法”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施工企业都采用“项目法”管理,此类管理方法具有单一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一方面,施工生产缺乏固定的对象,项目通常都远离企业总部,要想完成特定的施工任务就需要将施工中用到的设备、资料、资金等花整为零且分散处理,因此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工程项目在生产的过程中可变因素过多,施工条件变化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材料、资金、设备的利用率。通过采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实现施工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精简企业资产,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优越性二: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效益

我国相当多的施工企业均设置了三级管理机构,即公司总部、二级公司和项目经理部。在这三级管理机构中,项目经理不是一个临时组建的组织,它的目标是实现二级公司的经营目标,因此,也就会必然存在着只顾自身利益而无视企业整体利益的短期利益行为,使企业的内部资源无法良性循环。在二级公司层面上,也存在着小集体行为,各单位都想占有更多更有利的资源,各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也会只根据本企业的需要购买设备,这样容易造成单位之间的设备和材料的重复购买,增加了施工单位的成本。这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企业的资源无法在企业的内部实现资源化配置,这造成了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粗放型的管理无法抑制项目的短期行为,甚至会导致项目管理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不一致的现象。项目的管理水平主要取决于项目负责人的个人能力,但是个人是存在差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施工企业的发展。施工企业通过专业的机构对企业进行集约化的管理,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短期行为,减少资源的浪费,充分的调动企业内部的积极性,是企业内部的目标趋于一致,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

二、施工企业集约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施工企业集约化的管理主要包括经营管控集中、采购管控集中、资金管控集中、人员管控集中和知识管控集中五方面的内容。

1、经营管控集中

经营管控集中包括市场资源集中、项目策划集中、合同评审与结算控制集中三方面的内容。市场资源的集中就是客户关系和市场商机的集中。企业内部设有市场经营部门,业主政府部门等重要的客户关系都由同意的部门进行维护和管理。项目策划集中,项目策划遵循的原则及时“先算后干、技术先行、全员参与”,公司总部对项目的进度、劳务计划、分包计划等方面进行审核,并形成策划书,作为管理的依据。对合约进行统一的管理,统一的范本、统一的合同管理流程,并且合同要集中结算。

2、采购管控集中

各个二级公司设立一个专职的采购部门,对工程的材料进行集中采购和管理,统一配置到各个项目,优化管理程序,降低采购成本。项目中的主要材料进行集中管理,合同的订立和采购要由企业统一进行具体的安排,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物资管理制度,建立材料信息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分包及劳务管理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从项目和企业管理的层面统一进行分包管理。应当不断完善分包的模式,杜绝转包现象,最大限度的减少切块分包,积极的推广分块专业分包。加强对承包商的信誉、资质、能力进行审查,培育战略性合作伙伴。对机械设备进行集中化的管理,实现机械设备被审批与信息管理,机械设备要按照计划在多个项目之间统一调拨,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3、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的集中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企业法人要对项目资金进行统一的集中管理,提高企业内部资金周转率,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提高企业的信贷诚信度。企业要抓好财务管理,将项目工程款项收入和支出进行统一的管理,各个小项目切勿有独立的账款,工程项目的财政管理要集中到企业的财务部,以此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减少资金的浪费。

4、人员统一集中管理

项目经理是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项目经理的考核、薪酬、奖励等的权利要集中于企业,项目经理可以对项目的相关的工作人员予以推荐,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要集中于企业,人员的任免由企业统一作出安排。企业必须建立风险分担、奖惩要分明,建立一套系统的项目绩效管理制度,明确项目内每个人员的职责,使人尽其用。要想实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这套机制能够对相关的人员进行管理激励,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留住人才。企业要对人才进行激励,定期的对人才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使他们更好的为相关项目服务。

5、知识管理集中

企业进行知识集中管理就是指将信息、数据和知识加以统一的管理利用。一些标准规范、专业技术、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各种新的资料,可能会为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服务。在企业内部对各种知识进行集中的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各个项目之间的知识共享,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施工企业集约化管理

施工企业的集约化管理是增强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首先企业要编制一个有效、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案,编制的方案要符合先重点后普遍,先总体后具体的原则,对项目中应用的材料人员资金进行有效的科学整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且对采购的材料成本也要进行有力控制,在采购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相关的验收和交接手续,并且要对材料的使用做好严格的把控,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提高材料设备的整体利用率。人工成本方面也要做好精细化的管理,人工成本也是项目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费用必须与当时的市场相结合,适当的控制人工费用的支出,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合理用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施工单位要想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合理的处理好质量、工期、安全着三方面的关系,在保障项目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要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合理的评估,尽量避免进度不合理、超付分包队等现象的出现,在预算和决算前要对项目中出现的各个因素进行合理且综合的评论,促使企业由于的发展。

四、结束语

配套措施 篇3

摘要:本文对取消药品加成的原因以及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所担心的问题进行分析,结论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相关的配套改革。

关键词:药品加成 药事服务费 政府卫生投入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一项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县级医院为重点,选择试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这项以“取消药品加成”为主要举措的医改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贵”的问题,但各家医院对此存在担心,因为大家普遍认为,药品加成是医院的利润支柱,以前靠“以药养医”运转的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之后,这个“亏空”用什么来弥补是个问题。

一、什么是药品加成

发改委在《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在加价率基础上的加成收入为药品加成。

二、为什么取消药品加成

近几年来,药品加成政策诱发了医院个别的医务人员利用供方主导的地位在医疗活动中开大处方、开贵药,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药品加成政策逐步演变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民众的就医成本,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动摇医院长期以来以药品加成为基础的“以药养医”机制,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声明公立医院改革将取消药品加成。

三、公立医院的担忧

目前,我国国内医院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政府补贴。在政府投补贴、医疗收入无法增加的情况下,药品收入无疑成为医院经费来源中的主力军,这也是以药养医现象一直存在的原因。而且在实际的管理中,药品在医院的储存和管理过程中会产生附加价值,用药过程必须有医师、药师、护士、收款人员等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些环节的投入并不会随着15%的取消而减少,这必然会影响医院实际收益。

因此,医院担心的是取消15%的药价加成,如果没有合适的弥补措施,从医院的角度来说不仅是“少赚”,而更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亏损”。

四、取消药品加成的措施和相关的配套改革

对于公立医院的担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解决,即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

(一)增设药事服务费

增设药事服务费的目的是考虑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之后,公立医院改革中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而采取的措施。因为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要对其所开具的处方承担责任,要对药品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对医务人员的这一劳动应给予价值的体现。

1、什么是药事服务费

药事服务费是指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收取的一项费用,主要用于补偿其向患者提供药品处方服务的合理成本。药事服务费是根据医务人员提供药品服务的劳务价值来核算的,与销售药品的金额不直接挂钩。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政策,代之以收取药事服务费弥补相关成本,有利于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销售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与此同时,患者又要享受诊断等服务,所以要增加药事服务费。

2、药事服务费的核算

根据药事服务费的定义,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药品处方服务的合理成本包括医生向患者提供的如审方调剂、用药咨询等服务中所体现的人力和技术价值以及医院在药品的采购、储存、管理、临时用药物配置等过程中发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如人员费用、场地、设施、水电、药品损耗、修缮、管理费用等。

(二)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

医疗技术服务是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的复杂劳动,收费标准必须体现其价值,但是现行的医院收费体制、标准不合理。根据笔者这几年来做医院成本核算的经验可以看出,医疗收支很少出现盈余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偏低,很多年价格不变造成的,这也是医院亏损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根据现阶段国家的物价水平,重新调整部分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的话,这也将是医院在取消药品加成后扭亏为盈的一个重要措施。

(三)增加政府投入

由于药事服务费和医疗劳务技术收费标准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只能适度调整,所以政府的投入对于医院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只有较大幅度地增加卫生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才能有效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

为了了解医院真实的医疗收入与医疗支出情况,在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所有的公立医院就必须进行成本核算。医院通过开展医疗项目成本核算工作,算清楚医院到底亏多少钱,亏在哪里,政府才能补多少钱,否则无法兑现政策性亏损的补贴政策。

综上所述,取消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这不仅适应了我们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患者“看病贵”的方法之一,而且只要我们摸清政府的补偿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取消“以药养医”不仅不会影响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还有利于从制度上化解当前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新民,张绍军.坚持全面协调 合理调整价格:从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引发的话题.中国卫生经.2009(09):46-47.

[2]范志国.浅析“改革或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政策”.中国药房.2009.20(19):721.

干部“减副”应有配套措施 篇4

针对这一问题, 湖北省天门市委组织部魏常勇建议:解决副职过多的问题既是基层群众的强烈呼声, 也是推动工作的必然要求, 但不能为“减副”而“减副”, 也不能一减了之;“减副”还应有相应的后续措施, 否则, 副职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第一, 要建立健全干部顺畅流动的机制。一是向上流动的机制。中直、省直等部门招录工作人员, 要进一步扩大从县乡基层干部中招收的比例, 进一步探索从基层越级选拔领导干部的做法。如湖南省就选拔优秀县、市、区委书记到省直厅局任职, 选拔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到省直厅局担任正、副处长。湖北省从今年开始也在乡镇直接选拔党政主职干部到省直部门任职。二是跨地区流动的机制。进一步加大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干部交流的力度。上级党委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下级党委政府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选拔领导干部。同时, 各级党委政府, 特别是省市一级要进一步扩大干部交流的范围, 交流的对象不能局限于地方党政主职, 局限于少数几个部门主职。三是跨部门流动的机制。加大地方与垂直管理部门之间干部交流的力度。积极探索打破专业壁垒、待遇壁垒、任职壁垒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使政法等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干部交流更加顺畅。

第二, 要建立健全干部评价激励的机制。一是社会荣誉。通过授予荣誉称号, 给予嘉奖、记功等形式, 让干得好的干部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切实加大表彰和宣传优秀干部的力度, 树立优秀干部的典型, 逐步削弱和消除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二是政治礼遇。适当放宽对非领导职务的限制, 让干得好的干部也能够享受相应的行政级别, 而不是只有担任相应职务时才能享受。三是经济待遇。在确定干部基本工资、津补贴时, 要更多地考虑工作年限、工作实绩等因素, 适当减少与职务挂钩的比例, 使干得好的干部也能享受到接近甚至超过领导干部的经济待遇。

配套措施 篇5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滨海新区面临着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机遇。本报告在全面分析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把握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探讨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条件和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了金融配套政策建议。

关键词: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4-00-0

4一、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经济总量和结构具有一定的优势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面积2270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153公里。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以及海河下游工业区。常住人口135万,建成区面积183平方公里。自1994-2005年十一年间,新区国民生产总值由112.36亿元增加到1500亿元,增长12.3倍,高于全市7.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增长7.5倍,年均增长19.5%。“十五”期间新区工业年平均增长30%以上,对天津市工业的贡献率超过了七成,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超过了55%,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装备、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占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8%。开发区电子工业基地、大港石油化工基地和海河下游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初步形成,创建了天大科技园、泰达生命技术、强芯半导体芯片等一批研发中心;吸纳各类科研机构42家,企业研发中心49家,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

(二)自然区位优势明显,功能优势不断提升,辐射力逐步增强

新区是京津冀经济区和环渤海城市群交汇点,依托天津,背靠“三北”,面向东北亚,大交通体系的建设和信息化的发展,使新区具有较强的对内吸引和对外输出的双重有利条件。同时,滨海新区具有集港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于一体的功能聚集优势。天津港与世界17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5年全年货物吞吐量达2.4亿吨,天津港与北京建有跨海关直通协议,在石家庄、西安、兰州、成都设有货物运输服务中心,保税区的国际贸易、物流分拨、临港加工、商品展销四大功能和进口汽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使新区直接带动全国的配套企业达1000多家。

(三)依托天津金融积淀深厚的历史

天津是近代中国北方经济金融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各类金融机构比较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以及“一行三局”为主体的金融调控监管和服务体系,金融资源较为集中。新区金融依托天津与北京的金融优势相衔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新区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优势

新区已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拥有银行、证券、保险、邮政储蓄、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各级金融机构。随着小额支付系统的上线成功,天津市率先成为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功能最全、水平最高的特大型城市,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的建成,将有利于改善滨海新区支付结算环境。

(五)滨海新区金融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新区将成为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为新区争取一些特殊政策带来了机遇,区域开发战略的确定和新区的功能发挥,必将促进市场需求升级、促进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为金融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浦东新区金融业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一)浦东新区金融业发展回顾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以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为此在浦东陆家嘴专门设立了金融贸易区。经过15年的发展,浦东新区金融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浦东新区已经成为金融机构众多、金融市场基本齐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中心。从金融机构方面看,到2004年底,浦东新区已有311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其中中资金融机构114家,外资金融机构197家,同时,还有20多家金融业务中心。金融机构的聚集带来金融业务的突飞猛进。到2004年末,中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上海市银行业资产总额的26.8%,中外资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占上海市中外资银行存贷款总额的1/5,2004年保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约占上海市的一半。从金融市场方面看。浦东新区形成了由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产权市场、保险市场等各类基本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上海证券交易所2004年底交易规模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已成为亚太地区第四大证券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规模超过全国期货市场份额的60%。上海产权交易所2004年交易规模达3612亿元。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其在经济中的贡献度明显增强。据统计,浦东新区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已达12.4%。

(二)浦东新区金融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1.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了浦东新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就确定了“金融先行”的发展战略。此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金融业发展“先行先试”的政策。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规定在浦东新区开办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外国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由总行投入的营运资金超过1000万美元、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其营业所得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并从开始盈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和第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还规定,在浦东新区外国投资者的企业利润汇出,免征汇出额的所得税;在浦东居住的外籍人员携带的自用家用物品和交通工具,免征工商统一税。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收入,规定从贷款业务收入按3%的税率征收工商统一税,从事其他金融业务的收入按5%征收工商统一税。之后,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服务促进金融机构来上海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规定由上海市财政局设立“上海金融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新设金融机构的发展;新设金融机构可以自主确定工资水平办法;新设金融机构购置商品房减半缴纳交易手续费,一次性购买1000平米以上的,享受按契税应缴税额50%的地方性补贴费,并对新设金融机构注册、子女入学、升学,员工因公出入境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安排。为进一步提升浦东新区的吸引力,经批准,允许浦东先行试点,同意进入浦东的外资银行优先经营人民币业务。在具备条件以后,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批,在陆家嘴注册的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在浦西和外高桥保税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及在浦东新区再设立若干家外资和中外合资保险机构。

2.积极的制度创新支撑浦东新区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由浦西迁至浦东,带动了众多金融机构入驻浦东新区,金融机构聚集效能初步展现。其后,199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迁入浦东,1999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在浦东迁建,带动了资金向浦东聚集。1999年人民银行成立上海分行成立,管辖范围包括上海市与浙江省、福建省,进一步加强了浦东金融业在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中的龙头地位。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求浦东进一步加速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同时要发挥浦东

多功能组合优势,努力把金融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园区、机场、港口的功能加以整合,从单项功能突破转向综合功能创新。

2005年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浦东新区成立。上海总部的成立,进一步提升浦东新区功能和地位,推进浦东新区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三、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金融配套政策及建议

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宜居的生态海滨城市。滨海新区金融业的功能定位要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加快建立与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滨海新区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使滨海新区逐步发展成为环渤海区域现代金融服务中心。

(一)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地方政府的金融服务功能

1.政府应加强对金融业尤其是地方金融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设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金融工委、滨海新区管委会、发改委、财政局、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等部门参加的滨海新区金融发展领导小组,构建一定规格的议事规则和机制。重点研究滨海新区金融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对滨海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协调解决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理顺滨海新区的行政体制关系。面对滨海新区目前存在的各行政区和功能区并存、互不隶属的体制性障碍,建议将滨海新区整合为一个相对独立、功能完备的行政区域,强化对滨海新区规划发展的组织领导与协调,确保国家的政策规划在整个新区范围内畅通执行。3.开拓宽松优惠的政策空间,改善投资环境,注重区域性金融生态建设。一是出台较为宽松的、具有鼓励性质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国内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入股金融企业,积极争取在滨海新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权。二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和融资方式改变,建立相关的法规和制度改善投资软环境,重视金融主体建设、金融市场发育、金融意识培育、金融环境营造,构建地方性金融稳定和风险预警体系,同时重视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二)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优化滨海新区金融生态环境

1.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法律制度建设,营造依法行政良好氛围,创建优良金融生态法制环境。参照经济特区和国家级经济特区已实施的优惠政策,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的区位优势特点,在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的框架之下,研究适应滨海新区金融生态的地方性优惠政策及法规;建立行政许可监管和问责制度,逐步使滨海新区的各项经济生活纳入法制轨道,同时加强事后监管; 积极争取在滨海新区进行金融制度,特别是金融会计制度、信息披露机制、交易与清算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2.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步伐,创建金融生态良好的信用环境。做好滨海新区的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工作,加大对系统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防范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好重点行业、贷款大户、关联企业信贷情况的监测工作,主动开展风险提示;培育和规范资信评级和融资担保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大征信与金融知识的宣传工作力度。

3.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消除金融风险隐患,做到监管与创新并行。在天津市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现有模式下,结合滨海新区特点,设立滨海新区金融稳定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依托于滨海新区管委会,独立处理新区金融稳定事务,进行相关政策试点;各监管部门间建立畅通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均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和预警体系;适当扩大金融监管部门的管理权限,提高监管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创造一种可容纳创新的监管制度。

(三)加强现代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1.完善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业务,普及银行卡受理领域,逐步建立环渤海区域票据交换大系统,不断延伸现代化支付结算体系的服务范围。二是开发现代化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将现代化综合信息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和银行信贷征信系统进行连接,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三是构建支付清算体系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建立支付清算风险防范组织机构、支付清算制度评价和监督体系、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报告机制和快速处理机制、损失赔偿和分担机制,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

2.推进金融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为加快提高滨海新区金融信息化水平,应积极争取国内外金融机构到滨海新区建立跨地区的金融服务系统,如票据中心、资金清算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灾难应急备份中心等。

3.推进滨海新区国库电子化建设,支持滨海新区财税制度改革。加快滨海新区的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建设,依托天津市财税关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和国库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为技术支持,配合天津市政府及财政部门,积极推进滨海新区财税制度改革。

(四)不断完善滨海新区金融组织体系

1.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吸引政策,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是研究制定引进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充分借鉴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经验,发挥财政在招商引资中的经济杠杆作用和扶持效应。在人员流动、户口、子女入学、出入境审批等方面,为金融机构提供方便。设立“天津(滨海)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该地区金融发展;二是争取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在市场准入、业务准入方面的政策支持。制定降低金融机构经营成本方面的政策。2.优化滨海新区金融组织体系结构。一是构建基于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现代银行组织体系。逐步建立起滨海新区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服务体系。促进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滨海新区建立分支机构。向中央积极争取在新区创办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积极推进东北亚银行的筹建,争取总部设在滨海新区;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积极支持优质高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增设分支机构;;优化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鼓励、允许社会资金、外资参股,同时,要积极“走出去”,到外地开设分支机构。二是适当增加保险主体,积极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组建农业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探索投资回报保险等险种,提高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的素质。三是加强对现有证券经营机构进行清理、整顿和分类,着力培育经营规范的大型证券公司,发展一批证券基金公司,提高其风险抵御能力和直接融资水平。

3.推动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在滨海新区试点,争取成立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积极促进现有金融机构业务的延伸,推动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行业间深度合作与融合,在融资、结算、信用卡代理、保险代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合作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和发展后劲。4.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型机构发展。推动渤海产业基金的产业化进程,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设立投资基金;创新基金品种,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推动社保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和保险投资基金资产业务多元化;鼓励发展中外合作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集团在滨海新区发起建立融资租赁公司,为滨海新区现代化的加工制造基地建设提供服务;发展“物流银行”,促进天津物流业的发展。

5.积极稳妥地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一是大力吸引一大批国际著名的跨国金融机构来滨海新区设立分支机构;二是鼓励金融机构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多样化联合与合作;三是加快引进国内外著名的评估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推动中介机构进驻滨海新区。

(五)大力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1.完善金融市场结构。一是大力发展以票据市场为主的货币市场,推进货币市场的自由化进程。建议在滨海新区建立票据贴现中心,建议批准区内的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扩大利率

浮动范围,开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和。二是积极推动公司债券市场发展,试点发行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三是深入发展保险市场,建立保险基础投资渠道,开发个性化的保险新品种,探索建立区域性再保险市场。四是探索建立商品期货市场和金融期货交易所。重点发展以重要能源、原材料为交易品种的商品期货市场;争取设立专门的金融期货交易所。可以先从国债期货交易入手,逐步增加货币期货、汇率期货、股指期货,逐步发展配套的金融期货经纪公司、清算所,形成北方金融期货交易中心。五是联合环渤海地区周围省份做大做强天津产权市场,在滨海新区设立产权交易中心,以产权交易中心为依托,解决滨海新区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退出问题。六是稳步发展衍生品市场,尝试建立现代金融租赁市场。

2.增加金融市场交易工具,创新扩大交易方式。一是发展多种交易工具。可以考虑在滨海新区内增加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新型的交易品种,逐步推出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等新型的衍生产品,增加企业套期保值和金融机构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二是发展场外交易方式、柜台交易。如将现有的产权、股权交易市场扩展为区域性市场,建立银行柜台交易市场,建立证券交易的自动报价系统等。

3.加速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一是从外汇市场引入外资经纪商逐步实现国际化,可以考虑在天津建立面向广大内陆腹地的区域外汇交易中心,对于加速金融市场国际化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天津招商引资也会带来良好的推动作用。二是争取利用开发区、保税区和天津港的优势,积极探索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建立离岸金融中心。

(六)加大滨海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1.负债业务产品创新。积极开展债券工具创新,即通过发行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等债务工具扩大负债规模。如果条件允许,进行新的存款工具创新,如类似NOW(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等工具创新。

2.资产业务产品创新。积极发展和完善银团贷款的模式。创新个人消费信贷品种。建议批准或授权滨海新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国债、金融债、优良的企业债。争取率先试点基于住房抵押贷款、基本建设贷款的资产证券化。3.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发展国际贸易方面各种信用证、保函、国际保理、进出口信贷业务,国际投资方面的资金划拨、集中清算,外汇交易中的各种避险工具、外汇理财等业务。整合个人储蓄、结算、信贷、理财、信用卡等多种业务品种,推动个人金融产品一体化。

(七)整合外汇管理资源,加强和改善外汇管理服务,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拓展保税区功能,逐步向滨海新区扩散

1.优化外汇管理机构设置。目前,天津市外汇管理分局的内设机构主要是按业务性质设置,分局内部国际收支处、经常项目管理处和资本项目管理处等三个处都有行政许可事项,也有监管(检查)职责。这一监管方式,会出现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管理的现象。因此建议改按业务性质为工作性质设置,设立外汇行政许可处、金融机构外汇检查处、非金融机构外汇检查处,保留外汇综合处和国际收支处不变。外汇行政许可处负责所有外汇行政许可事项,国际收支处负责各项外汇统计事项,检查处负责事后检查工作。还可以考虑,将塘沽中心支局并入分局,两个机构合一办公。

2.改进外汇管理与服务,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建议取消外汇管理局对外汇账户的开立、变更和关闭的核准管理以及外汇账户限额管理,实行意愿结汇制。简化境外投资审批手续;改进进出口核销模式,并研究建立资金流、物流等有关数据自动匹配监管体系,加快向取消核销迈进;建议取消资本金项下支付结汇制。允许境内企业向境外投资按跨国公司内部融资办法管理。取消外商投资企业境外投资外汇来源审查,实行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网上年检。

3.整合并完善现有分散的外汇管理系统,建立功能强大的外汇收支监测平台。完善现有的国际收支申报统计监测系统,使之具备更为强大的分类查询功能;其次,开发现行国际收支数据库与滨海新区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库的接口程序,形成滨海新区国际收支数据;整合现有的外汇账户系统、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将两个系统进行联接,使企业的全部外汇收支和变动情况完整地体现在外汇账户中。

4.服务保税区功能拓展和转型发展的中远期外汇政策设计。本文所指的中远期是指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港口真正实现一体化运作,成功转型为自由贸易区,港口范围内已形成国际物流采购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资金流动中心。由此,对自由贸易区的外汇政策有如下设想:一是在加强对自由贸易区国际收支申报管理的基础上,不实行外汇管制,外汇管理重心在对国际收支的统计和监测上。建议外汇管理部门应在未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国际收支申报制度,尤其要加强对自由贸易区外汇流、出入的统计和监测,并建立对资金流出、流入的预警机制。二是在自由贸易区内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准许区内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开发符合区内企业经营的外汇金融衍生产品,以活跃区内的资本市场。

(八)大力培养和引进金融人才

一是建立滨海新区金融人才市场,推动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二是要大力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需要地方政府切实拿出优惠政策,形成国内外金融人才竞相来滨海新区并长期在滨海新区工作的局面。三是要大力培养开发人力资源。地方政府应加强银校合作,多途径加大对本地各类人才的培训。同时,面向国际培训金融人才,积极组织政界、金融界的有关人员出国培训,使其率先适应金融国际化的需要。

课题主持人:吴盼文

参加处室:货币信贷处、金融稳定处、调查统计处、支付结算处、科技处、国库处、金融研究处、征信管理处、外汇综合处、国际收支处、经常项目处、资本项目处、外汇检查处、票据清算中心,塘沽中心支行

课题执笔人:曹元芳 吴 超 秦亚丽

配套措施 篇6

一、输配电价格改革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28号)》均明确了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的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自然垄断环节,放开竞争性环节和竞争领域价格的价格改革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明确提出“管住中间、放开两头”作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而输配电价格改革,是“管住中间”的核心内容,是“放开两头”的前提之一。

输配电价格改革将推动电价监管的规范化、科学化。基于市场经济的价格监管,不同于计划经济中的价格管理,必须平衡消费者与被监管企业利益关系,“依规而为”,既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又要确保被监管企业的可持续运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输配电价格改革试点,探引了“合理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定价模型及“有效资产”、“加权资本成本”审核等现代价格监管的理念与方法,对于强化对电网企业的成本约束和效率激励,引导电力的合理消费与投资,进而推动我国政府价格监管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输配电价格改革可为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所谓电力的市场化改革,本质上是给予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以电力买、卖的自由选择权。但电网不仅是发电企业向电力用户输送电力商品的通道,而且也是集成各类电源功能保障供电质量和系统可靠性的物理依托。我国现行的“发电企业与大用户的直接交易”所支付的“过网费”,基于终端售价与发电企业平均上网电价的差额,既不体现电网的合理成本,也存在明显的“大锅饭”问题。在“过网费”水平及其不同用户间的结构不明确、不合理的条件下,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间的相互选择肯定难以进行,资源配置又如何优化?可见,建立明晰、合理的输配电价格体系,是电力市场化交易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

二、输配电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

输配电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电网企业的准许收入(平均价格)和分用户类别的价格结构。准许收入反映的是企业提供输配电服务的总价格或平均价格水平,价格结构则决定了企业如何实现准许收入,即向哪些类别的用户分别以什么价格收取费用。

输配电价格改革试点方案规定,电网企业准许收入按合理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确定,并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准许收入的构成以及具体参数的确定,提出了有效资产、可计提收益的有效资产等规范概念,有利于为企业以经济效率的方式保障充足可靠的服务,提供长期激励。

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中间环节,两头连接着发电厂和用电终端,不同类别的用户接入和使用电网,耗费的成本不同,合理的价格结构应反映这些成本的差异,促进“路网”合理布局、建设和使用。为此,改革试点方案也提出要建立分电压等级、分用户类别的价格结构,并初步确定了核定方法,这有利于为形成更加合理的价格结构、引导电网及其用户合理配置相关资源提供信号。

三、输配电价格改革的相关配套条件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输配电价格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项配套工作协调推进,才能真正“管住中间”。

一是要建立有效约束电网投资的协调机制。这是试点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特别是在未来电量增长预期下降的背景下,电网投资增幅却居高不下。在质量可靠的条件下,电网投资增长不应造成电价的上涨。国外电网项目的规划、投资以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在核定价格时,还会对投资项目逐一进行经济测试,如未通过测试,就不允许计入价格。因而,约束电网有效投资,还需价格、规划、投资主管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关键是投资项目的规划、审批应重视成本—收益分析。

二是要合理界定电网投资中用于公益目标的资金性质。如农网改造等财政性资金,如按金融性资本管理,其资金使用成本就需要计入输配电价格,由被受援地区的消费者买单。而该资金本就是为实现支援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视为转移支付,不应要求回报率。

三是要建立电网行业规制会计准则。成本是自然垄断行业政府定价的基础。为合理认定并约束垄断性企业的成本支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均对电力、天然气、供水等行业分别建立了专用于价格监管的会计准则,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巴西等也效仿发达国家建立了该制度。我国已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对自然垄断企业成本的分类、核算,确仍沿袭按企业通用财务准则分类及核算的落后办法,导致对被管制企业成本的监审十分困难。尽管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国家能源局制定了政府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但由于没有专门的行业成本法规为依据,成本监审作用的空间严重受限。因此,要使我国的输配电价格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建立电网行业规制会计准则是重要的基础条件。

园林绿化大树移栽配套措施 篇7

一、大树移栽树种选择及规格

根据园林绿化施工的要求,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确定好树种、品种规格。规格包括胸径、树高、冠幅、树形、树相、树势等。树种不同移栽难易不同。一般内蒙地区易于成活的树种有银杏、柳、杨、梧桐、臭椿、槐、李、榆、梅、桃、海棠、雪松、合欢、榕树、枫树、罗汉松、五针松、木槿、暴马丁香、梓树、忍冬等;根据确定好的树种、品种和规格, 通过多渠道联系和实地考察及成本分析确定好树种的来源, 并落实到具体树木。同时作好移栽前各项准备工作, 如:大树处理、修路、设备工具、人员, 办好准运证和检疫证等。

二、大树移栽的程序及方案设计

1. 精心策划, 制定完整配套移栽方案

大树移栽一般是指胸径20厘米以上的落叶乔木和胸径15厘米以上的常绿乔木。因移栽树种、年龄、季节、距离、地点等不同而移栽难易不同, 必须制定完整配套的移栽方案。

2. 施工区域的树种规划及定植穴

根据绿化工程要求做出详细的树种规划图确定好定植点, 并根据移栽大树的规格挖好定植穴, 准备好栽植时必须的设备、工具及材料, 如吊车、铁锹、支撑柱、肥料、水源及浇水设备、地膜等。

3. 运输线路勘测及设备准备

根据运输要求, 提早考察运输线路, 如路面宽度、质量、横空线路、桥梁及负荷、人流量等做好应对计划, 准备好运输相关的设备如:汽车、吊车、绑缚及包装材料等。

三、大树移栽技术

1. 大树移栽的时期

北方最佳移栽时期是早春, 大树带土球移栽及较易成活的落叶乔木裸根栽, 加重修剪, 均可成活。需带大土球移栽较难成活的大树可在冬季土壤封冻时带冻土移栽, 但要避开严寒期并做好土面保护和防风防寒。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的深秋, 树体地上部处于休眠状态也可进行大树移栽。

2. 大树挖掘和包装

国内目前普遍采用人工挖掘软材包装移栽法, 适用于挖掘圆形土球, 树木胸径为10~15厘米或稍大的常绿乔木, 用蒲包、草片或塑编材料加草绳包装。也可采用木箱包装移栽法, 适用于挖掘方形土台, 树木的胸径为15~25厘米的常绿乔木。北方寒冷地区可用冻土移栽法。落叶乔木一般采用休眠期树冠重剪, 尽量保留较大较多根系的裸根移栽法, 挖掘包装相对容易。

3. 大树的吊运

大树吊运是大树移植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直接关系到树的成活、施工质量及树形的美观等。一般采用起重机吊装或滑车吊装、汽车运输的办法完成。树木装进汽车时, 要使树冠向着汽车尾部, 根部土块靠近司机室。树干包上柔软材料放在木架上, 用软绳扎紧, 树冠也要用软绳适当缠拢, 土块下垫木板, 然后用木板将土块夹住或用绳子将土块缚紧在车厢两侧。一般一辆汽车只吊运1株树, 若需装多株时要尽量减少互相影响。无论是装、运、卸时都要保证不损伤树干和树冠以及根部土块。

4. 大树定植

大树运到后必须尽快定植。首先按照施工设计要求, 按树种分别将大树轻轻斜吊于定植穴内, 撤除缠扎树冠的绳子, 配合吊车, 将树冠立起扶正, 仔细审视树形和环境, 移动和调整树冠方位, 将最美的一面向空间最宽最深的一方, 要尽量符合原来的朝向, 并保证定植深度适宜, 然后撤除土球外包扎的绳包或箱板 (草片等易烂软包装可不撤除, 以防土球散开) , 分层夯实, 把土球全埋于地下。做好拦水树盘, 灌足透水。

四、大树移栽后的养护管

1. 支撑树干

大树移栽后必须进行树体固定, 以防风吹树冠歪斜, 同时固定根系, 用三角支架固定树干。

2. 水肥管理

大树移栽后立即灌一次透水, 保证树根与土壤紧密结合, 促进根系发育, 然后连续灌3次水, 灌水后及时用细土封树盘或覆盖地膜保墒和防止表土开裂透风, 以后根据土壤墒情变化注意浇水。移栽后第一年秋季, 应追施一次速效肥, 第2年早春和秋季也至少施2~3次, 以提高树体营养水平, 促进树体健壮。

3. 生长素处理

为了促发新根, 可结合浇水加人200毫克/升的萘乙酸或ABT生根粉, 促进根系提早快速发育。

4. 包裹树干

为了保持树干湿度, 减少树皮水分蒸发, 可用浸湿的草绳从树干基部密密缠绕至主干顶部, 再将调制的粘土泥浆糊满草绳, 以后还可经常向树干喷水保湿。

5. 根系保护

北方的树木特别是带冻土移栽的树木, 移栽后需要泥炭土、腐殖土或树叶、秸秆以及地膜等对定植穴树盘进行土面保温, 早春土壤开始解冻时, 再及时把保湿材料撤除, 以利于土壤解冻, 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

通过对大树移栽的整个过程的实践, 使我们对大树移植的技术以及移植的养护管理措施有了初步掌握, 从而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同时还促使我们创造新的移植技术, 进一步提高我国园林绿化的整体水平。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绿化施工水平的提高, 大树移栽在大中城市已被广泛采用, 因此大树移植的技术和措施是我们园林工作者急需掌握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生产和实践确保大树移栽的成活率。

关键词:大树移栽,措施

参考文献

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措施探析 篇8

关键词: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改革成果

0 引言

目前,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影响和对经济社会的生态效益也已初步显现,明晰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林权证基本发放到了林农手中。进一步理顺了林业产权关系,激活了林业发展机制,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大幅度降低了林业税费,减轻了林农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维护了农村稳定,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巩固和发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就必须逐步建立保护森林资源、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继续推进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确保配套改革象主体改革一样有序平稳地推进。配套改革与主体改革同等重要,如果配套改革不搞好,我们整个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可能前功尽弃。

1 大力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将山林分给农户后,是要调动最广大群众培育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将劳力、资金投向自己的山上,给自己建金山银山,给国家、社会、子孙后代留绿水青山。

(1)要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部分地区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经常接到群众举报,各地森林公安、林业执法人员虽然保持高压态势,但一些不法分子仍然利益熏心,大肆采伐林木,造成了一定范围内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此,我们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保持清醒头脑。保护森林资源,打击乱砍滥伐,首先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把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到位,宣传到千家万户,不要使老百姓造成乱砍滥伐了、违法了还不知道。其次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乱砍滥伐的发现一起,严厉打击一起,对一些苗头现象要坚持露头就打。再次就是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禁止砍伐。保护森林资源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做到一方面要堵,一方面要疏。源头上要如何堵呢?对吃木头的小型加工企业要坚决关闭,特别是吃杂木的小型木材加工企业坚定不移地关掉,对烧木炭的坚决制止,烧木炭是最破坏林子的,还有就是用木材生产香菇要禁止,同时,对重点风景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改烧沼气,不能再烧木材了。林业产权改革还要有一个疏的渠道,要给农民看得到的实惠,要按上级的规定,采伐指标坚决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对毛竹达到采伐年限的要让群众采伐。在林权制度改革让利于民的工作中,要让林农切切实实得到好处、实惠。再次是探索森林资源转让运行机制。摸清辖区内森林资源转让的市场潜力,在指导集体林资源转让和林农小规模森林资源转让的工作中,探索两类型森林资源转让的监督方法,规范森林资源转让的操作,搭建林业产权交易平台,完善信息发布、资料审核、组织竞价、交易签证、组织交割功能,实现辖区内森林资源转让公开挂牌、公正转让,为全市森林资源转让提供操作细则。

(2)构建新型护林体系。如鹰潭市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70人,人均管理森林面积2855.7hm2,仅靠这个部门力量要把森林资源管理搞好远远不够,必须紧紧依靠乡(镇)、村、组各级组织力量和林农自发性林业“三防”协会,建立新的管护体系。在形式上,可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固定小班资源,按照“工作站人员———监管员———护林员———固定小班”的框架建立管护体系,每个工作站管几个监管员,每个监管员管几个护林员,每个护林员管几个固定小班,固定小班林业经营活动由护林员逐级反馈,提高信息量和管理覆盖面。在组织架构上,可由政府统一组织护林和林农“三防”协会自主护林相结合,共同构建全方位的护林网络。

(3)加强林业执法建设。(1)注重宣传,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广大群众特别是林业经营者懂法、知法、守法。(2)注重打击,林业公安、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执法人员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林业法律法规,纠正“放水养鱼”、“雁过拔毛”、“内松外紧”等错误行为,严禁以罚代法、以罚代刑。(3)注重综合执法,改革现行林业多重执法、职能交叉、重权轻责、权责脱节、人员臃肿、执法不到位的执法体系,对林业执法资源进行整合,组建综合执法组织,提高林业执法效率。

(4)推进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的创新。一是完善林业执法队伍。以定编进财政为工作重点,全力解决基层林业工作站,基层木材检查站人员经费进财政,解决林业执法人员的后顾之忧,以增强林业执法队伍的战斗力。二是推行木材生产计划指标分配制度的改革。满足林农对木材生产计划指标的迫切愿望,体现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将生产计划指标直接分配给林农,推行林木采伐两榜公示制。三是推行林业综合执法。整合林业执法力量,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增强执法效果。四是强化林地征占用管理。每年坚持开展一次征占用林地大检查,把宣传林业法规与打击违法犯罪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保护林地和依法使用林地的自觉性。

(5)建立反应灵敏的森林资源保护动态监测网络。参照统计调查的方式,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动态监测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反馈辖区内森林资源保护的最新动态,以便管理机构果断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2 切实维护广大林农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维护林业产权的长期稳定,使林农吃下定心丸,敢于投资林业,勇于建设林业,并从林业建设中获取收益,增加收入。其次,要坚决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把林权证作为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唯一法律凭证。再次,要切实巩固林业税费改革成果,建立林农减负的长效机制,高度关注涉林收费和林农减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防止林农负担反弹。对此,各地、各部门不能搞政策变通,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维护改革的严肃性,保持政令畅通,绝不能以各种理由乱开口子,搞乱收费,加重林农负担。第四,要放活林业经营。森林作为一种资源,既要看重其社会属性,也要发挥其商品属性。否则,林业产业就无从发展,也会挫伤林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在加强对公益林管理的同时,对商品林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打破木竹垄断经营,确保林权所有者自主销售,产销见面,价格随行就市,真正使经营权放活。第五要完善流转机制,积极引导林农在不改变集体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依法、自愿、有序”流转森林,切实加强对森林资源流转的统一管理。积极引导林农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要急于流转山林;确需流转的,要引导其进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交易,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损害林农利益。具体要做好以下三点:

(1)尽快抓紧完成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是配套改革的“龙头工程”,是集中展现林业部门执法、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窗口”,是观察林业生产要素流动和林农经营心态的“晴雨表”,必须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抓好。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选择合适的建设场所,配套先进的工作设备,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扩大交易的范围和数量。重点要抓好各类林产品专业市场,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完善相关市场规则,制定林业产权交易、森林资源评估、木竹检量、林权档案查询等四项收费标准工作。

(2)组建林业科技服务中心。以乡(镇)林业工作站、乡(镇)林业技术人员为基本力量,成立林业科技服务中心,属县(市)林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分支机构,在县(市)林业科技服务中心的总体框架内,开展森林资源评估信息采集、木材检量、林产品信息提供、林业生产技术指导、林业科学技术服务等工作,形成市场运作机制。

(3)推动林业小额贷款。组织协调试点乡(镇)加强与农村信合社合作,按照省信合社与省林业厅《关于全面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与信合社签订林业贷款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工作,总结摸索林权证抵押贷款工作经验,年底形成林权证抵押贷款操作办法。

3 不断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入

对林业生态建设要逐步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责、权、利相统一的公益林投资体制,对从生态效益中直接受益的旅游、水电、山区开发等单位,要从其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建设以及对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对林业产业建设,要建立以政府政策为引导,非公有制投资为主体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向林业流动,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森林培育、林产品加工和非木质资源开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继续对林业实行长期、低息、贴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加大对林业的小额信贷支持力度,抓紧制定出台林权证抵押贷款实施意见及操作管理办法,启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4 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

(1)鼓励森林资源适度有序流转。鼓励和引导森林资源适度有序向林业大户、经营能手流转,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促使林业投资规模化、集约化。为防止信息不对称造成农民贱买山林,防止山林过度流转造成农民失地,规范交易行为,集体、个人所有或经营的森林资源流转须征得所在乡镇政府同意,所有林业产权交易活动必须经县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国有林和集体林必须进交易中心公开拍卖,鼓励个人所有或经营的森林资源流转实行公开拍卖。引导农民出让转让森林资源部分股份,农民出让转让的森林资源面积不得超过其经营面积的50%。森林资源流转后必须到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办理林权变更登记手续,凡没有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不得分配木材生产计划。

(2)建立林业发展基金。到2010年,县财政每年筹措50万元建立林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社会造林苗木补助、项目造林工作经费和公路两旁林相改造。

(3)建立林权证抵押贷款制度。加快构建林业信贷平台,鼓励驻县金融部门加大对林农的信贷力度。推行评级授信制度,驻县金融部门和县林业主管部门抓紧联合制定《铜鼓县林农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实行区别授信制,建立林农信用等级档案,提供分类服务,对信用好、实力强、等级高的林农实行利率优惠、优先贷款;继续完善“林农欢”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简化林权抵押贷款手续;推行林农联保贷款;鼓励在林业“三防”协会基础上组建林业合作社,形成信用共同体,按林农申请直接贷款。

(4)建立林业担保制度。为满足林农生产资金需求,由政府牵头,吸纳龙头企业或林业经营大户,共同建立林业担保基金,加入担保基金的龙头企业、经营大户享有组织权责。林业担保基金首期注入100万元,按倍增原则提供相关信贷服务,支持农民贷款用于发展林业生产。

(5)建立森林保险制度。为增强农民抵御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能力,县有关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展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的保险业务,并不断拓展其它林业保险业务。

5 落实责任,切实加强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的领导,使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1)摆上重要位置,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把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通盘考虑、统筹规划。要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重视和抓好配套改革工作,经常听汇报,抓调度,认真研究和解决配套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建立领导责任制,落实人员分工和工作责任,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的组织机构仍然是各级林改领导小组,机构不能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经费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做到工作有人抓,责任能落实,确保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2)坚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林权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把抓好林改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不折不扣地执行林改的各项政策,自觉服从林改的总体安排,积极配合搞好改革,形成林改工作合力。要从维护林农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还权于民、让利于民,决不能搞政策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民争利。

(3)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林改不断深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事业,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一般性的号召和原则性指导是不行的,光照搬别人的做法也不一定管用,必须到改革实践中去找答案、想办法。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林区,深入林农,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改革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研究应对措施,保证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6 结束语

实施配套改革,是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保障。林权制度改革只是解决了林业产权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为其保驾护航。只有以林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积极开展相关配套改革,才能有效解决改革中存在的林地林木流转、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生态公益林保护、林业规模经营等各种问题,才能推动改革健康有序进行,提高改革成效。开展相关配套改革,不断优化林业发展环境,还权于民,让利于民,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格局,促进了森林资源总量的壮大和质量的提高,增加了林业经营收入。主体改革的完成仅是林改工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巩固和拓展林业改革的成果,关键是要做好林业产权改革后的一系列配套改革,并且把这些在实践上证明有效的配套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使之能持久起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善文.林改后集体森林资源管理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经济,2007,(3).

[2]张正.南平市集体林产权改革成效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简论专用玉米类型及配套技术措施 篇9

专用玉米是指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加工利用价值的玉米, 它包括优质蛋白玉米、粮饲兼用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甜糯玉米、爆粒玉米等, 其技术含量和遗传附加值较高, 在国外也称为遗传增值玉米。专用玉米一般营养价值、加工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比普通玉米高1~2倍。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一般籽粒产量10000~11500千克/公顷, 用这种玉米作饲料养猪, 与普通玉米饲料相比, 猪的日增重提高20%~30%, 可节省饲料, 缩短出栏时间;用于养禽可提高产蛋率15%~30%。粮饲玉米一般籽粒产量9500~10000千克/公顷, 含水量70%左右生物产量6750~75000千克/公顷, 其秸秆营养成分高于普通玉米, 适宜做青贮饲料, 以满足牛、羊等草食动物优质饲料需求。作为鲜食型的甜糯玉米, 一般生育期较短, 通过栽培措施可实现两茬种植, 产值可达45000~75000元/公顷。高淀粉玉米作为工业的重要原料, 是生产抗生素等的主要原料。专用玉米同比普通玉米可增加纯效益7500~15000元/公顷。因此, 专用玉米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开发利用价值。

二、目前国内专用玉米主要类型

随着育种手段的不断提高和科研力度的加大, 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相继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玉米专用品种, 主要可分以下几大类型。

1. 高蛋白玉米

又称高赖氨酸玉米、高营养玉米。这类玉米籽粒中赖氨酸、色氨酸等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倍以上, 营养丰富, 品质优良。即可用于制作优质食品, 也可用于畜禽养殖的优质精饲料。主要品种有中国农科院培育的中单3710、中单9409和中单3880, 山东农科院培育的鲁单203, 凌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培育的0237等。

2. 粮饲玉米

籽粒作为精饲料, 亦可和青绿秸秆一起做青贮饲料。主要品种由辽宁农科院培育的辽源白、辽源1号, 中国农业大学培育的农大108、3138, 中国农科院培育的中原单32, 辽宁北票市玉米研究所培育的北饲1号, 陕西秦丰种业集团培育的户单2000等。

3. 高油玉米

主要品种有中国农大培育的高油115、美国嘉吉公司培育的高油647等。这类玉米籽粒中含油量8%~11%, 是普通玉米的一倍以上, 尤其是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 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秸秆营养成分比普通玉米高一倍以上。

4. 高淀粉玉米

籽粒中淀粉含量高于普通玉米30%以上, 主要用于医药工业及其它工业原料, 品种有四平农科所培育的四单19、白糯2号等。

5. 甜玉米

可分为普通甜玉米和超甜玉米两种。普通甜玉米的甜度约为普通玉米的2.5倍左右, 超甜玉米的甜度为西瓜的两倍多。甜玉米果皮柔嫩, 有糯性, 适口性好, 即可鲜食, 又可速冻保鲜, 还可制成罐头。主要品种有中国农大培育的加强型超甜单8号和天津农科院培育的津鲜1号等。

6. 笋用玉米

笋用玉米幼穗称为玉米笋, 主要作为蔬菜食用。主要品种有中国农大培育的甜笋101, 北京农林科学院培育的甜笋杂4号, 烟台农科院培育的鲁笋玉1号等。笋用玉米一般单株结穗4~6个。果穗清脆可口, 营养丰富。

7. 爆粒玉米

主要用于制作各种膨化玉米食品, 如各种口味的膨化玉米爆花。主要品种有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培育的沈爆1号和沈爆2号等, 一般膨胀系数30倍左右。

8. 糯玉米

主要用于鲜食, 是鲜食佳品。糯玉米一般糯性强、黏软清香、甘甜可口, 独具特色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品种有山东烟台农科院培育的烟糯6号, 山东登海种业集团培育的西星糯1号, 中国农科院培育的中糯1号, 丹东农科院培育的丹粘1、2号, 黑龙江省富拉尔基农科所培育的福尔金糯等。

三、配套技术措施

优质专用型玉米栽培要求有别于普通玉米。优质专用型玉米推广有利于农产品种植结构的调整, 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必然选择。

1. 试验、示范专用玉米品种

一个专用玉米品种能否在当地大面积推广, 首先要进行试验、示范, 研究与品种相配套的农艺技术措施, 以获取最大的产量和效益。如播期、栽培模式、主要技术措施、采收时间及加工转化利用手段等。

2. 专用玉米推广

浅谈农村养鹅配套技术措施 篇10

1 雏鹅的培育

雏鹅是指孵化出壳至28日龄的幼鹅。由于其具有生长速度快;消化道容积小, 肌胃收缩力弱, 消化能力不强;特别对低温、高温和剧变温度的抵抗力很差等特点, 所以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将直接影响雏鹅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因此, 育雏是一项提高成活率和促进后期生长的关键措施。

1.1 育雏前的准备

在进雏前2~3天, 育雏室进行消毒, 墙壁用20%石灰乳涂刷;地面用5%漂白粉混悬液喷洒消毒;饲料盆、饮水器等用消毒液按规定要求喷洒或洗涤, 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垫草等用前应在阳光下曝晒1~2天, 育雏空间, 用福尔马林与高锰酸钾混合液进行熏蒸消毒。还在准备好育雏的保温设备 (红外线灯泡) , 进雏前育雏室要升温至27~28℃。

1.2 雏鹅的选择

选择脐带收缩良好, 出壳后毛干即能稳步行走, 行动活泼, 叫声宏亮, 用手握住颈部提起时两脚步迅速收缩的健壮鹅苗饲养。

1.3 雏鹅的饲养管理

1.3.1 雏鹅的“开水”、“开食”

雏鹅“开水”越早越好, 应在出壳24~36小时进行, 水温以25℃为好。饮水可用0.05%高锰酸钾水或5%葡萄糖水, 也可用清洁饮用水或生理盐水等。

“开水”后即可“开食”, 应喂给切成细丝的嫩青菜, 第1~3天, 每天喂4~5次, 其中晚上喂1次。

1.3.2 防疫

雏鹅出壳后2~3天, 每羽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0.5毫升, 5日后注射1:10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1毫升, 2周后再注射1:5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0.5毫升, 以防此小鹅瘟发生。

1.3.3 阶段饲养

4~10日龄, 雏鹅的消化和食欲已逐步增强, 每天饲喂6~8次, 其中晚上喂2~3次。每次喂青料时, 加入适量用水浸泡的饭粒。如喂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占30~40%, 青饲料占60~70%。

11~20日龄, 以青料为主, 并由饭粒过渡为喂碎米, 如喂配合饲料, 则占10~20%, 青饲料80~90%, 每天喂6次, 其中晚上喂2次, 如天气晴暖, 可以开始放牧, 放牧前不喂料, 促使雏鹅在牧地采食青草。

21~28日龄, 可适当加入煮至开裂的谷粒, 并逐渐加喂湿谷, 可延长放牧时间。舍内饲养时, 配合料占8~10%, 青料占90~92%, 每天喂5次, 其中晚上喂1~2次。

雏鹅青料要鲜嫩洁净, 喂料时先青后精, 定时定量少放勤添, 15日龄内以八成饱为宜, 以免引起消化障碍;要有足够的清洁饮水, 饲料的变换要逐渐进行, 舍饲时还应补给砂粒使其自由啄食;放牧时间随日龄的增加而延长, 天暖放牧时间长一些, 天冷则短, 防露水、防雨淋、日晒。

一般以自温育雏或普通灯泡给温育雏。育雏期内温度保持在18~28℃, 每周下降2℃左右。

初次放牧和放水时间根据气温而定, 热天3~7日龄, 冷天10~20日龄, 牧食青草约半小时, 将雏鹅赶至清洁浅水中, 自由下水约数分钟, 赶上岸后待羽后才赶回鹅舍。20日龄后白天可整天放牧, 晚上补料1~2次, 雏鹅还应防止野兽及鼠害。

2 中鹅的饲养管理

中鹅是指28日龄以上至选种或转入育肥期前的鹅, 又称育成鹅, 以放牧补料为辅, 能大量采食天然青绿饲料和稻麦田遗失的稻谷和麦粒, 节省精料。选择好的牧地, 白天以赶牧方式整天放牧, 根据牧草质量和采食情况及增重速度而适量补料。一般以糠麸为主, 掺以秕谷和豆饼并适当补给骨粉, 贝壳粉和食盐。

鹅长到30~50日龄时, 每天应补料5~6次, 到51~80日龄时, 补料减至4~5次。实行放牧时, 放牧地可实行轮牧轮放, 对于施过农药的林间草地, 庄稼地杂草, 应隔15天以后才能放牧。在草地或茬地上放牧, 要携带水桶水盆, 每0.5~1小时让鹅饮水1次。天气炎热时, 饮水间隔时间要缩短, 最好让鹅随时都能喝到水, 切不可让鹅喝污水, 以免鹅生病。鹅的吃食习惯是先吃一顿草, 然后找水喝, 喝足后卧地休息, 要为其创造条件。春夏季节每天早晨7~8时出牧, 11时收牧;下午2~3时出牧, 晚6时左右收牧, 秋冬季节迟出早归。每次放牧应让鹅吃到2~3个饱。晴朗暖和天气, 可整天放牧。放牧途中要慢赶鹅群, 以免拥挤踏伤。回舍前让鹅洗净污泥, 在舍外休息喂料, 待羽毛干后才可入舍, 以免弄温地面, 增加湿度。放牧鹅群不宜过大, 一般100只为1群, 由1人放牧管理。

3 肉鹅的育肥

3.1 放牧育肥

一般在稻麦收割季节, 将鹅群赶至稻田中采食遗落的稻麦粒与草籽, 在良好的草场上放牧, 中午在树荫下休息, 晚上再补精料1~2次, 给足清洁饮水, 经过10~15在放牧育肥, 体重可达出售标准。

3.2 上棚育肥

竹棚架离地面60~70厘米, 便于清粪。用竹篱围好, 饮水器和饲槽挂于栏外, 每栏10~20平方米, 每平方米养鹅4~6只, 喂稻谷、米糠、玉米等, 每天3~4次, 其中1次在晚上10时左右, 全天给足清洁饮水。

3.3 强制育肥

以碎米、米糠、豆饼、玉米粉以及适量食盐混合用水调成粗1~1.5厘米, 长5~6厘米的条状。置于通风处阴干后, 用人工填入鹅的食道中。饲养员坐在矮登上, 左手抓住鹅头, 用膝夹着鹅身, 让鹅站立, 左手用两指把鹅嘴撑开, 右手拿条状饲料蘸一下水, 用食指将饲料填塞食道, 每填塞1条, 用手顺食道轻轻推动助其吞下, 但应注意不要填入气管, 开始每次填3~4个, 逐渐增至5~6个。经15~20天即可出售。

4 项目取得的成效

配套措施 篇11

一、精量播种对种子的要求

1.应选择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并且来源于良种基地。

2.人工粒选棉种。100%进行人工粒选,挑选出机械损伤、破损和不孕的种子,粒选后的种子纯度≥97%;净度1>95%;发芽率/>85%;破损率≤1%;残酸含量≤0.15%。

3.种籽包衣拌种处理。改善传统的包衣技术,逐步实现丸粒化,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二、精量播种需要配套的适时早播技术

为了提高单产早出苗,就需要适时早播,利于种子的萌发出苗。适时早播主要与土壤温度和湿度有关,对于保证土壤温度,主要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要求膜下5cm的土壤层的有效温度为12~C~15℃,低于12℃会出现棉籽萌发期间遭受冻害,致使生长点停止生长或烂种;对于在盐碱地采用覆膜播种,需要先洗盐压碱,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棉苗能承受的限度内(即含盐量<0.3%),才能保证全苗。

三、精量点播对农艺的要求

1.精量点播对耕地作业的农艺要求

(1)适时耕翻。耕地作业应该在适宜农时及良好的墒期内进行;

(2)耕深达到28~30em;

(3)覆盖严密。垡片翻转良好,无立垡回垡,地表残茬、杂草及肥料覆盖率在90%以上;

(4)耕直在50m内直线误差不超过15cm;

(5)地头地边整齐,不重耕不漏耕,到头到边;

(6)耕后地表平整,土壤破碎;

(7)开、闭垄作业交替进行,不得多年重复一种耕翻方向;

(8)铺膜或茬高、秆多的条田,先回收残膜和灭茬而后耕翻。

2.精量点播对整地作业的农艺要求

(1)用小型拖拉机带废膜搂耙进行清田作业,尽量消除地表浅层废膜和作物残茬,不允许不清茬而进行整地作业;

(2)播前整地用联合整地机带耱作业,达到“平、齐、松、碎、净、墒”六字标准,作业后无隆起土堆、土条和明显凹坑;地边地角要整齐,到头到边,深度均匀,无漏耙重耙;作业后表层疏松,保持适宜松紧度;土块耙碎,不允许存在直径大于12era的土块;地表干净,无作物残茬和废膜;适时作业,墒度适宜。

3.精量点播对播种的农艺要求

点播机能够准确地排出种子,并且种子能够准确的落在土壤中预定深度(2.5-3cm),不能损伤种子;地膜覆盖平展,采光面干净。种行覆土良好,浮土厚度符合规定要求(即0.5-1.0cm),均匀一致;种行镇压机构确保镇压着实,播下的种子与周围的土壤结合紧密,利于发芽。

四、精量点播对机具和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

1.对拖拉机的技术要求

拖拉机在悬挂播种时,机车安全防护装置齐备,技术状况良好,液压悬挂系统正常,液压提升臂左右一致,位置正确,拖拉机轮距和地膜行距适应,偏差不超过5cm。

2.播种机工作部件的调整

(1)行距的调整。以各个工作单组为基准,调整膜内行距,再微调各个工作单组机架之间的距离,以达到播种要求;

(2)开沟圆片的调整。调整开沟圆片前,应先确定膜床宽度(一般为膜宽减去15~20cm)。调整开沟圆片的角度和深度:从后向前看,开沟圆片成内“八”字形且与前进方向各成20。左右,根据土壤情况,圆片入土深度一般为50~60mim;

(3)覆土圆片的调整。从后向前看覆土圆片成外“八”字且与前进方向各成20。左右;

(4)覆土花篮漏土间隙的调整。覆土滚筒靠近膜边的第一个漏土间隙一般为15~20mm,第二个漏土间隙一般为25~40mm;

(5)压膜轮的调整。调整压膜轮时,应使压膜轮走在开沟圆片开出的沟内,并使压膜轮圆弧面紧贴沟壁,产生横向拉伸力,使地膜平贴于地面,保证膜边覆土状况良好,减少打孔后种子和地膜的错位;

(6)点播器的调整。气吸式精量点播器都是经点播器试验台调整合格的产品,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零件的位置,更不能随意拆卸,并且每年春播前都要对点播器进行检测和调试,要求空穴率低于3%。

3.机组作业注意事项

(1)作业速度一般在3~3.6km/h,在每次风机结合动力后,必须先人工转动点播器两圈,充种后机组方可前进作业,以减少空穴率;

(2)机组在播种过程中需要换膜、加种、调整等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工作时不要分离动力,机组在运输状态和转弯时要分离动力;

(3)经常检查点播器工作状态,发现鸭嘴或吸气孔堵塞,要马上分离动力进行清理;

(4)定期对机组进行维护和保养。

4.机组人员的配备和要求

(1)驾驶员技术合格,有驾证;

(2)实行定机、定人、定岗责任制;

(3)机组人员须熟悉拖拉机和精量点播机的构造和性能,掌握使用、保养、调整和排除故障的技能,了解有关的安全知识。

五、精量点播技术要与节水灌溉技术相配套

只有精量点播技术要同节水灌溉技术相配合,才能真正解决土壤墒度不均的问题,以提高出苗率,在播种的同时安装滴灌装置,播后根据天气、温度和土壤的湿度马上进行适度的滴灌。

六、结论

1.精量点播技术产生的效益

(1)降低了生产成本。采用精量点播可以节约种子29—31kg/hm,还可以减少节约定苗费用大约220~/hm~;

(2)增加了棉花的有效生育期,为提高单产奠定了基础。

2.精量点播技术存在的问题

(1)对精量点播技术的认识问题。精量点播技术是种子、机械、栽培等多项技术的有机结合,但是目前种植人员对精量点播技术认识不够到位,甚至还仅仅停留在点播机上。

(2)种子质量问题。精准种子技术包括:种子孕育、加工、精选、包衣、管理等,但是目前的加工设备和管理无法达到精量播种对种子的要求。

(3)保苗率低,无法保证收获株数。

3.解决问题的方法

(1)进一步提高对精量播種机的认识。从源头上抓起,做好种子繁育工作,尽快对种子加工设备进行更新和改进,以提高种子的加工质量。

(2)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真正实现整地“平、齐、松、碎、净、墒”六字标准,为精量播种提供最佳条件,同时对精量播种机进行改造和完善,降低空穴率,提高理论株数。

(3)减少残膜污染。加大残膜回收的研究力度,尽快出台新的措施研制更适用的残膜回收机。

(4)研究适用于精量播种技术的农艺和栽培措施。

4.精量播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配套措施 篇12

一、深化广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措施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城乡发展差距无非来源两种方式, 一是在市场化、工业化进程中自发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城乡发展差距;一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制度安排及政府干预形成的带有特殊性的城乡发展差距。对我国来讲, 我们更偏向与后者, 即城乡差距是政府通过“超经济”的行政力量从而引发的一种城乡之间不公平、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关系。所以, 统筹城乡差距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而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即是明确地凸显了政府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平等发展中进行统筹策划和积极推进的主导作用。因此, 深化广州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措施改革的进程中, 广州市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具体来讲要敢于直面传统体制安排和政府干预所形成的城乡非均衡、非协调发展的历史事实, 重点发挥“城市反哺农村”的作用, 扭转历史遗留问题, 成为促动城乡走向协调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然, 强调政府主导作用, 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统筹城乡的具体措施上单一性投入。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说法, 城乡公共产品、服务供给中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但是供给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既可以直接予以供给, 也可以形成政府、市场、乡村自治力量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局面, 从而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二、深化广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措施应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1.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需要先优化其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一体化的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必须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完善三次产业的布局, 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比如传统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机融合;服务业、农业与加工工业的互补性融合, 把农村的农业生产链条不断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 加速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 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规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2.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枢纽, 以小城镇建设为方向。

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多样性、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空间枢纽, 如广州市白云区有人和镇、太和镇、钟落潭镇、江高镇等四个镇, 都是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 因此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从而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同时, 它对周边农村和乡镇也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腾飞, 实现农业和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双向共同发展。

三、深化广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措施要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即是统筹城乡土地配置战略, 要求在城乡一体化战略框架下, 本着公平、和谐、高效的原则, 在城乡之间土地的利用上协调配置, 进而实现城乡土地优化利用。具体来讲, 通过城镇村体系建设, 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 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进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广州是城、镇、村共同存在的复合体, 三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当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 城市产业就会依次向小城镇和农村转移。因此, 对于大量的农村土地,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这既有利于培育和壮大经济增长点, 促进城乡土地集约利用, 也能拉动农村需求, 拓展就业空间, 进而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用地方面, 广州城区建设用地需求旺盛, 农村用地较粗放, 如果能够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加快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 可促进城乡之间土地指标和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

四、深化广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措施必须统筹公共设施服务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一项基本人权, 即城乡居民应平等获取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健康权、基本教育权和基本生存权。目前, 广州市无论服务体系还是供给能力, 都无法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基本人权。因此, 统筹公共设施服务即政府根据现阶段财政的支撑能力, 参照城市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统筹安排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标准, 不断加大农村地区投入和建设, 才能缓解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距, 保障农民与城市居民获得大致相当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摘要:统筹城乡综合配措施研究是广州市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依据广州市统筹城乡的具体特点和政策导向提出了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公共设施服务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统筹城乡,广州,对策

参考文献

[1]蔡雪雄, 邵晓.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新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 2008 (1)

上一篇:教师的发展下一篇:普通机床加工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