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及控制

2024-10-16

作用及控制(共12篇)

作用及控制 篇1

现代建筑已离不开钢筋混凝土构件, 无论是单层工业厂房还是一般民用建筑或高达数百米的摩天大楼, 要是离开了钢筋混凝土, 很难想象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有钢筋就需有保护层, 钢筋保护层究竟有什么作用?保护层多大才合适?钢筋怎样才能发挥出它固有的力学特性?试从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的受力机理, 结合多年的施工实践, 谈谈钢筋保护层的重要性及其在施工中的控制……

钢筋和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 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来分析, 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压强度, 而混凝土只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很低。但两者的弹性模量较接近, 还有较好的粘结力, 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受力性能, 又能很好地协调工作, 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粘结力。在计算时,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作为一个整体承受着外力。同时, 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 故只考虑混凝土所承受的受压应力, 而拉应力则全部由钢筋来承担。对于受力构件截面设计来讲, 受拉的钢筋离受压区越远, 其单位面积的钢筋所能承受的外部弯矩也越大, 这样钢筋发挥效率也就越高。所以一般来讲, 无论是梁还是板, 受拉钢筋总是应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如挑梁的受力筋应设在构件上部受拉区。如果放置错误或者钢筋保护层过大, 轻者降低了梁的承载能力, 重者会发生重大事故。

那么, 受拉的钢筋是否越靠边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钢筋的主要成份是铁, 铁在常温下很容易氧化, 更别说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构件中形成钝化保护膜, 不与外界接触相对还比较安全, 但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 也就是钢筋过分靠近受拉区一侧, 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露筋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 表面的混凝土将逐渐碳化。用不了多久, 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保护作用, 从而导致钢筋锈蚀, 断面减小, 强度降低,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 构件整体性受到破坏, 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破坏。通常除基础外梁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2.5cm。在工程实际中, 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未按规范要求所导致的质量问题不胜枚举。比较突出的如商品住宅楼工程建设中, 楼板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及现浇框架结构中主次梁交界处主梁的上部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的问题。以住宅楼为例, 如今的住宅面积越来越大, 尤其是客厅楼板。曾见到过某单位建设的跨度达5.7米的楼板, 厚度为15cm, 设计是双层双向钢筋网。从结构的力学计算来讲, 支座处的负弯矩不比跨中板底正弯矩小多少, 但由于施工时施工单位对支座负弯矩钢筋未引起足够重视, 结果工程刚竣工还未使用就发现楼板上表面四周墙根处出现了许多裂缝。后经权威检测部门检查测试后发现, 支座处负筋的保护层普遍超过规范2~4cm, 最大的甚至超过了7cm, 使楼板上部的负弯矩钢筋的作用大大降低, 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作用, 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经设计同意采取局部加固补强措施, 尽管这样还是给施工单位本身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住宅楼开裂原因70%左右是由钢筋保护层位置不正确引起的。

那么, 钢筋保护层又该如何控制呢?重点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抓施工前技术交底;二是抓过程中要素控制。在施工前, 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 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 确定正确的保护层。保护层的厚度并非千篇一律, 一般来说, 现浇楼板的保护层厚度1.5cm, 而基础的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cm, 有时甚至达到10cm。因此, 在对操作者的技术交底中必须明确此厚度, 否则很容易造成返工。施工过程中, 重点要做到规范操作, 特别是在混凝土现浇板浇捣过程中, 尤其需要重视。往往钢筋绑扎时位置很正确, 但一到浇捣时情况就变了样, 不是人踩就是工器具压在上面,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支撑钢筋的马墩被踩倒, 混凝土上层钢筋弯曲变型, 保护层的厚度也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在施工过程中, 应做到规范操作, 严禁操作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行走;对上层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浇捣中还应经常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诚然, 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单项工程质量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 但如果不重视它, 所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正确了解钢筋及混凝土的受力机理的前提下, 充分认识到合理的钢筋保护层对工程结构的重要性。只有防微杜渐, 才能使我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更上一个档次。

摘要: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单项工程质量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 但如果不重视它, 所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钢筋保护层,作用,控制措施

作用及控制 篇2

1.1 制定护理管理,实现零缺陷管理目标 建立护理部-科护士长-护理骨干为框架的护理管理组织,并修订完善各质控的工作职责,建立一个优良质量管理制度时要有标准化的管理原则,注重规范工作流程,对每一项工作均设计合理流程,实现质量零缺陷管理目标。1.2 完善各项质控规章制度 不断完善各项质控规章制度,如制定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各类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各科护理质量目标等,使护士长对护理质量管理目标更加明确,也使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有效发挥质控职能作用。增强质量控制意识

2.1 要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护理质量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再完善,护士的能动性未发挥,一切工作就难以落实,护士长作为医院护理系统中最基层的管理者,其质量控制意识,领导艺术,管理能力及水平直接影响质量控制环节。护士长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依照标准和制度,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实行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同时护士长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护理质量控制上,将质量管理的环节落实到小组、个人,将护士各个岗位质量同科室目标管理、奖金分配挂钩,从管理的层面落实奖罚分配原则。

2.2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质量意识,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 全面进行广泛爱岗敬业教育,弘扬对病人的高度负责、对技术的精益求精的无私奉献精神,增强护理人员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质量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3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

3.1 发挥护士长质量控制主体作用 护士长的质量管理工作要有计划,对其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循环式的自查、自评,做到质控指标人人心中有数,达到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同时,护士长要做好几个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控制好高危环节(抢救病人、使用特殊用药、更换床位)、高危人群(危重病人、年老体弱、小儿、新上岗护士)、高危时间(交接班、节假日、夜间工作人员少时),把好病人入院、治疗、护理、出院重点环节关,确保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的落实。3.2 建立、健全护士长夜间查房制度 制定长期的护士长夜查房机制,护士长夜间查房时主要坚持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危重病人护理落实情况,做到白天护理工作质控与夜间护理质量控制相结合,使全院护理质控工作形成一个自查、自审、日查、夜查相结合的质 控制度。

4做好质量控制反馈

4.1 以患者满意度为标准衡量、持续改进护理工作质量 患者满意度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最可靠标准之一,护士长不定期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以病人的需求,病人的评价,病人的期望来测评护理服务质量,对调查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并将结果及改进措施反馈给本人。

4.2发挥质控小组的督促检查作用。根据每位护士的特点、能力,成立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协助护士长督促检查病案管理、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教学管理、急救物品管理等,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把护理工作的任务和职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每个人。每月定期召开一次护理质量检查结果的分析例会,对本月各项护理检查情况汇总、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措施,使护理质量控制工作保持良好循环。

总之,质量控制是护理管理中的基础,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应始终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控制反馈,认真落实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的各项措施,持续提高护理质量,实现零缺陷的管理目标。

科室三级质控体系

目的 调动护士质量管理的参与意识、管理意识,提高科室护理质量。方法 建立科室三级质控体系,即:质控员-质控组长-护士长三级质控体系,质控员对其分管项目进行自查、自评、自我完善;质控组长每周向护士长汇报本组质控检查情况;护士长每月开展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讨论、分析、总结。结果 完善的质控体系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质量管理的参与意识、管理意识。有利于科室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结论 科室三级质控体系建立能极大的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科室三级质控体系的组成及运作方法

1.1 组成 建立质控员-质控组长-护士长三级质控体系,即:一级危重基础护理组、护理文书组、急抢救药品管理(急救技术)组、消毒隔离组、病房管理组、护理技术操作组。每个质检小组设质控组长1名,质控员2~3名,全科护理人员均成为质控小组的成员。质控组长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的护理骨干担任。由科室护理人员讨论决定,护士长再根据各位组长的个人特点和工作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各负其责。1.2 运作方法

使 1.2.1 质控理论培训 由护士长组织质控小组全体成员进行质量教育,从基本医疗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标准、护理活动中怎样避免差错事故发生等方面进行教育。通过全员培训,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质控的内容及运作过程,提高全体成员的质控意识,学会自查、自纠。

1.2.2 检查方法

1.2.2.1 各质控组成员是质控体系的基础 每个质控小组的成员在完成护理工作的同时,每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自己分管的护理项目进行自查、自评、自我完善。

1.2.2.2 各质控小组组长是质控体系的重心 质控组长除需向护士长负责外,还需组织本组质控员进行质控检查,每周将本组质控检查情况记录后,向护士长汇报情况。

1.2.2.3 护士长是质控体系的核心 护士长根据护理部全年工作计划和目标,结合本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计划并组织实施。护士长每周进行专项质量检查,平时随机抽查,并做好记录。对各质控组遇到的难题或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及时解决,杜绝差错和护理缺陷的发生。每月月末护士长组织各质控组长对本月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召开护士会进行质量讲评,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征求护士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整改措施,并作为下月工作重点,同时将检查结果和护士的建设性意见与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2 运作成效

2.1 完善的质控体系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 严格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永恒的主题[2],完善的质控体系是护理质量的基本保证,科室质控小组的成立,不仅完善了科室三级质控体系,同时也完善了原三级质控网络体系,即: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科室质控组长。在护理实践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必须有健全的护理质量监控组织,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才能确保护理质量的可靠性和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2.2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参与意识、管理意识 护士参与质量控制,改变了以前认为质量控制只是护理部、护士长职责的观念,认识到质量控制是落实在每名护士每时每刻的工作中,护士才是质量控制的基础,使原来那种“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每名护士能从自身做起,她们既是质量标准的执行者,又是质量控制的监督者,平时工作中互相提醒,互为监督,提高了大家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科室形成了人人参与管理,个个尽责工作的良好氛围。

2.3 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全员参与管理的实施为管理者的督导检查、质量改进提供了可靠依据,管理者不仅可以定期检查结果质量,定期总结分析,评估管理环节中的不足,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全科讨论并提出整改措施,扬长避短,促进了护士业务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项护理环节均得到了广泛重视,实现了护理质量的连续控制,保证了质量的持续提高,护理缺陷明显减少,从而医疗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有提高。

2.4 有利于科室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由于实施三级质控体系,真正实现了管理的层次性,有利于发挥护士的创造性和管理的积极性,护士长对科室进行宏观调控,形成了适合科室特色的管理方法。3 讨论

保证护理质量的主体是护士,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在于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要把科室护理工作搞好,必须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我科三级质控体系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使护士有了“主人翁”的感觉,既要监督检查他人的工作质量,又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从而注重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护理实践中感受到了充实和满足,增加了工作责任心,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是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临床科室护理组长职责

1.在护士长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护理组的护理工作。2.协助护士长做好病区行政管理,落实病区护理质量有关标准、规定、制度及病区物品陈设规范化要求。3.对本组护理质量全面负责。要求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消毒隔离、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病房管理合格率、在院病人满意度95%以上,护理病历书写95分以上,组内护士技术操作技能考核90分以上,业务理论考试80分以上。

4.协助护士长完成全科病历及护理文书的审查、修改并保证质量达标。

5.负责科室护理工作量的统计,及时上报月报表。负责检查办公室所需表格及物品,及时补充。

6.协助护士长拟订本科工作计划,承担业务讲课及业务考核任务。

7.协助护士长做好科内后勤工作,督促后勤部门及时维修,指导护理员落实有关物品的清洁消毒。

8.对本组的满意率、投诉率负责。及时处理组内病人的投诉,保证病人投诉不出组。

9.严格对组内成员的量化考核,每月进行工作业绩的量化考核和书面评价,对其精神面貌、管理秩序负责,保持积极向上的最佳工作状态和井然有序的病房秩序。

10.负责督促检查各项工作制度、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执行。

11.接受护士长带教任务的安排,指定带教老师,完成临床实习进修计划,每轮一次教学查房,组织实习、进修护士的出科理论考试和业务技术操作考核。12.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安排护理人力,实行弹性工作制。

13.积极开展科研和新技术、新方法,营造护理技术革新的氛围,认真参与科研协作。

14.参加护理组长有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加以落实。

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的作用及发展 篇3

【摘 要】针对消防控制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作用及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包括消防系统的组成与特点。通过对智能建筑的消防控制系统工程实例设计分析,说明该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和经济实用性。

【关键词】智能化;消防控制;实用性

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消防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重视,于是提出了智能消防这一概念[1-3]。智能消防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将电子设备、远程控制和自动监测技术等各方面先进技术结合起来[4-6],智能消防控制系统具有快速性、准确性、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实用性等特点。本文针对智能消防控制系统进行分析,通过某工程实例说明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和经济实用性。

1.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的组成

智能消防控制系统主要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灭火及联动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和火灾报警控制器等组成。灭火及联动控制系统由火灾事故广播与疏散指示系统、防烟排烟系统、防火卷帘系统、消火栓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组成。其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火灾探测器是自动检测火灾现场状态的信号并发给报警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检测部分。可分为温感、烟感、光电、复合式及可燃气体探测器5 种类型。手动报警按钮是手动将发生火灾的状况发给报警器的装置。火灾报警控制器是接收火灾探测器和手动报警按钮发出的火灾报警信号,经过处理运算后确认火灾,发出指令信号。火灾事故广播与疏散指示系统是当火灾发生时,为了人员安全疏散,需要在建筑物内安装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同时还应安装事故广播系统,引导人员尽快有序地疏散。当火灾发生时,应起动防排烟系统,防止烟气扩散,控制火势蔓延,便于灭火。它是由排烟阀、排烟机、手动控制装置和防烟排烟控制柜等组成。防火卷帘系统是当火灾发生时,由控制信号使卷帘下降至预定的位置达到防火的目的"它是由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控制按钮、限位开关、电动机和卷帘门控制柜等组成。消火栓灭火系统是在火灾发生后,可手动地进行灭火。它是由消防泵、消火栓阀门、消火栓箱、水泵接合器、水带、消火栓报警按钮和消火栓系统控制柜等组成。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在火灾发生后,不仅可以自动地喷水灭火,还可以发出警报。根据喷头的开闭形式分为闭式和开式两大类。闭式系统包括湿式、干式、干湿式、预作用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开式系统包括:雨淋喷水灭火系统、水幕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等。

2.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的工程实例

本文以乐山市某商业综合楼为例进行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综合楼共5 层,其中地下1、2层为车库、设备房、消防水池和超市,地上1至5层为商场,第5层还有办公区和消防控制室。该综合楼为框架结构,防火等级为一级。火灾自动报警与灭火及联动控制的系统如图2所示。

火灾探测器选用智能感烟和感温探测器;地下1、2层的车库、楼梯间及其前室和走道均选用的是感烟探测器;设备间选用的是感温探测器; 1至5层的商场赫办公区部分选用感烟探测器。智能消火栓报警按钮选用GM602B型号,智能手动报警按钮选用GM601B型号,分别设置在1层的商场和中间的楼梯前室;其余各层设置在各层的中间楼梯前室。火警报警控制器选用GK603,具有局域网总线联网的功能,能与其他的控制器组成报警网络,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总线器件的监视和控制,这体现了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的准确性。火灾事故广播扬声器在每层均设置,疏散指示系统可选用ISM系统,它包括应急照明控制器、消防专用应急电源、应急照明分配点装置、消防应急标志灯和消防应急照明灯等,体现了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的经济实用性。应急电源选用 DS-D系列,应急标志灯选用DS-BLJC系列和DS-ZFJC系列。该系统在发生火灾时即使主机故障,灯具仍能闪烁指引逃生,及时生成最安全的疏散逃生路线,增加了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消防控制室安装GPS系统,体现智能消防系统的快速性。设置一台“119”专用电话分机,每个手动报警按钮旁设置一个消防专用电话插孔。在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均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每层均设置排烟阀、防火卷帘门和消火栓箱。该综合楼自动喷淋系统有三台水泵,两台为压力泵,一台为恒压泵。该商业综合楼的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的主要消防设备及型号如表1所示。当发生火灾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消防联动控制器根据火灾信息输出联动信号,起动有关消防设备进行灭火。消防联动必须在 (自动)和 (手动)状态下均能实现。消防设备联动要求如表2所示。

3 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的应用发展

智能消防控制系统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将呈现出应用多元化特点,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来丰富智能建筑的功能,并达到其快速性、准确性、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实用性等优势。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的巧妙结合,今后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从最初的智能管理扩展到人性化服务,并且结合物联网技术可有效满足各种环境要求。智能消防控制系统对设备进行自动化管理和最优化的控制,这样既耗能少,同时也减少了设备的维修和更新费用,而且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4 总结

本文以乐山市某商业综合楼的智能消防控制系统设计为实例,根据使用情况表明智能化控制比传统消防系统更节能更人性化,推进了智能消防系统的快速性、准确性、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实用性等方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霞, 郭韶华. 关于消防联动控制的研究探讨[J]. 电气应用, 2012( 24): 60-61.

[2] 吴正平. 超高层建筑消防电气设计浅析[J]. 电气应用, 2009(11): 50-52.

[3] 李蔚. 电气消防系统设计易错问题剖析[J]. 电气应用, 2008(23): 58-62.

[4] 侯军. “智能消防”的原理、构成和特点[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17): 98.

钢筋保护层的作用及控制 篇4

钢筋和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 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来分析, 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压强度, 而混凝土只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很低, 但两者的弹性模量较接近, 还有较好的粘结力, 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受力性能, 又能很好地协调工作, 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粘结力。在计算时,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作为一个整体承受着外力。同时, 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 故只考虑混凝土所承受的压应力, 而拉应力则全部由钢筋来承担。对于受力构件截面设计来讲, 受拉的钢筋离受压区越远, 其单位面积的钢筋所能承受的外部弯矩也越大, 这样钢筋发挥效率也就越高。所以一般来讲, 无论是梁还是板, 受拉钢筋总是应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如挑梁的受力筋应设在构件上部受拉区。如果放置错误或者钢筋保护层过大, 轻者降低了梁的承载能力, 重者会发生重大事故。

那么, 受拉的钢筋是否越靠边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钢筋的主要成份是铁, 铁在常温下很容易氧化, 更别说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构件中形成钝化保护膜, 不与外界接触相对还比较安全, 但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 也就是钢筋过分靠近受拉区一侧, 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露筋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 表面的混凝土将逐渐碳化。用不了多久, 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保护作用, 从而导致钢筋锈蚀, 断面减小, 强度降低,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 构件整体性受到破坏, 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破坏。通常除基础外梁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25mm。

在工程实际中, 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未按规范要求所导致的质量问题不胜枚举。比较突出的如商品住宅楼工程建设中, 楼板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及现浇框架结构中主次梁交界处主梁的上部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的问题。以住宅楼为例, 如今的住宅面积越来越大, 尤其是客厅楼板。例如某单位建设的跨度达5.7米的楼板, 厚度为15cm, 设计是双层双向钢筋网。从结构的力学计算来讲, 支座处的负弯矩不比跨中板底正弯矩小多少, 但由于施工时施工单位对支座负弯矩钢筋未引起足够重视, 结果工程刚竣工还未使用就发现楼板上表面四周墙根处出现了许多裂缝。后经权威检测部门检查测试后发现, 支座处负筋的保护层普遍超过规范2~4cm, 最大的甚至超过了7cm, 使楼板上部的负弯矩钢筋的作用大大降低, 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作用, 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经设计同意采取局部加固补强措施, 尽管这样还是给施工单位本身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住宅楼开裂原因70%左右是由钢筋保护层位置不正确引起的。

钢筋保护层的控制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做好施工前技术交底;二是施工过程中的要素控制。在施工前, 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 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 确定正确的保护层。保护层的厚度并非千篇一律, 一般来说, 现浇楼板的保护层厚度15mm, 而基础的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0mm, 有时甚至达到100mm。因此, 在对操作者的技术交底中必须明确此厚度, 否则很容易造成返工。施工过程中, 重点要做到规范操作, 特别是在混凝土现浇板浇捣过程中, 尤其需要重视。往往钢筋绑扎时位置很正确, 但在混凝土浇捣时情况就变了样, 不是人踩就是器具压在上面,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支撑钢筋的马凳被踩倒或变形, 混凝土上层钢筋弯曲变型, 保护层的厚度也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在施工过程中, 应做到规范操作, 严禁操作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行走;对上层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浇捣中还应经常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诚然, 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单项工程质量并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但如果不重视它, 所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正确了解钢筋及混凝土的受力机理的前提下, 充分认识到合理的钢筋保护层对工程结构的重要性, 只有防微杜渐, 才能使我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更上一个档次。

摘要:现代建筑已离不开钢筋混凝土构件, 无论是单层工业厂房还是一般民用建筑或高达数百米的摩天大楼, 要是离开了钢筋混凝土, 很难想象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有钢筋就需有保护层, 钢筋保护层究竟有什么作用?保护层多大才合适?钢筋怎样才能发挥出它固有的力学特性?试从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的受力机理, 结合多年的施工实践, 谈谈钢筋保护层的重要性及其在施工中的控制。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 篇5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努力为郑州实现以城市化带动“三化”的目标提供有力的规划保障。近年来,郑州市城乡规划局以努力建设“世界眼光、国内一流、中部第一”的城乡规划体系为目标,编制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等一大批规划成果,进一步拉起了建设大郑州、发展大郑州的高坐标。城市要发展,规划需先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郑州市城乡规划局以实现郑州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己任,认真履行职责,组织编制了《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近日得到国务院批复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成为引领郑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该规划牢牢把握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这个定位,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总体规划》为未来10年郑州城市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科学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大力推进全市的控规全覆盖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了道路红线、城市蓝线、城市绿线、城市紫线、城市黄线、城市橙线的“城市六线”规划控制导则,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城市所有重要的公共空间。“城市六线”规划对于加快老城区升级改造、维护社会公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其成果已于2010年2月23日经市政府联审联批会原则通过,成为规划局日常规划编制、行政审批的工作依据。将控规全覆盖250平方公里(不包括郑东新区、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域空间划分为20个片区,分别由局各业务处室与规划分局担任责任单位,聘请9家国内一流甲级设计院担纲编制。当前,《郑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工作总则与技术导则》和《控规导则成果范本》及《中心城区用地建设强度管理技术规定》、《控规细则成果范本》初步成果已编制完成;20个片区的中期方案也已经编制完成;二七广场商业中心区、郑州市西流湖地区、金水路沿线、花园路农业路口、河医、碧沙岗、商城遗址及其周边地区、京广路沿线、沙口路沿线、七里河周边地区等10个片区的城市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为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管网规划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树立,编制市政管线规划更具有前瞻性。近期完成15条道路管线综合规划及2条明沟改造规划,完成了16个积水改造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商城保护也得到了很好的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郑州商城遗址公园概念规划》,制订了《郑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框架》。当前,《商城遗址保护前期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同时,编制的《郑汴新区总体规划》已进入省人大审议程序。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序可持续利用土地空间资源,编制了《郑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郑州市市区城乡空间管制规划》。这两个规划编制已于近期通过了专家评审,当前正按照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深化完善。规划局坚持把城中村改造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大事来抓,对全市城中村改造规划工作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坚持编制修改完善一个村庄,开会研究一个村庄。目前,规划局负责城中村控规编制的项目已完成85个。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95个乡镇,需要编制规划的83个乡镇,已编制完成76个,占编制完成的92.6%,乡镇总体规划已完成91.6%;全市域内共有2245个村庄,需要编制规划的1142个村庄,已编制完成797个,村庄规划已完成69.8%;区域村镇体系规划已完成46.2%,村庄布局规划已完成84.6%。交通规划编制成果为解决交通问题提供了科学支撑。编制的《郑州市快速轨道线网规划》,“三横两纵一环”的轨道交通线网结构已经国家批复。编制了陇海路(西四环—京珠高速)、京广路—沙口路两条快速路系统规划,已基本完成2010年城建交通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

作用及控制 篇6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结算;控制

一、工程结算的作用

工程结算的主体是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目的是施工企业向建设单位索取工程款,以实现"商品销售" 由于建筑工程周期较长,占用资金额较大,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对于施工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工程结算是反映工程进度的主要指标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结算的主要依据是施工企业已完成的工程量,施工企业完成的工程量越多,所应结算的工程价款就越多。因此,根据累计的工程结算款占工程合同造价的比例,能够近似地反映出工程的进度情况,有利于准确掌握工程进度。

1.2 工程结算是加速资金周转的重要环节

由于建筑产品的生产特点,工程施工期间所需开支的费用,一般由施工企业利用企业流动资金垫付。及时办理工程结算,有利于资金回笼,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加速资金周转,能保证施工正常进行,缩短工期,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1.3 工程结算是考核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只有如数办理了工程结算,才意味着完成了企业的经营成果,避免了经营风险。企业也才能获得相应的利润,进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鉴于以上原因,施工企业想尽早进行工程结算,而建设单位则想等到最后完工才进行工程结算,由于我国的建设工程目前是卖方市场,一般都是等工程全部完工后才进行工程结算。

二、控制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有效性的策略

工程预结算控制的目的不仅是要对工程项目投入的资金做全面的管理与分配,更要以科学、合理的管理理论,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金,使工程项目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工程预结算的控制工作要考虑全面,并结合客观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制定出合理的工程预结算控制措施。工程预结算的控制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行预结算动态管理

在项目开始时就要选择最优化的设计方案,在设计阶段,要选择好的工艺流程,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在施工阶段,要开展材料、设备采购的市场调查,同时做好现场签证的管理以及其他协调工作,预防和减少索赔事件发生,减少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多余支出。

2.2 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

在施工期间,主要是从经济、技术、合同等多方面来采取相关措施,重点是控制变更,认真做好现场签证,通过对原合同价格中主要费用正常计量、结算程序、督其费用如期正常发生,防止超前过量支付。

2.3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预结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首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要重视工程预结算工作,要抱着严谨的、客观的工作态度,不弄虚作假。其次要有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要熟悉图纸、招投标文件等各工程预结算资料,熟悉各种计算方法和原理。第三要深入施工现场,随时掌控与预结算相关的现场情况,做好现场施工记录。第四要认真核对施工图所指定材料的产地、质量要求等,深入市场了解材料价格,把好材料质量及单价关。另外还要认真做好预结算的检查与复核工作。

2.4 建立健全的预结算管理制度

预结算体系不能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项目应该在工程进展中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整,使当初预结算确定时未能预见的市场或内部环境的变化因素及时纳入考虑范围,使确定的目标更加结合实际。一是要抓好预算编制管理,二是要抓好预结算审核管理。

2.5 抓好工程竣工结算管理,促进资金回收

工程竣工验收交接后,必须在15日之内,根据其工程竣工图纸、设计变更及现场各类经济签证、工程承包合同等,编制出工程竣工结算书。整理后,上报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进行审核。审核过程中,要时刻与施工技术、财务、物资等部门密切配合,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与业主、监理等部门核对预算时,要遵循“态度端正、不骄不躁、实事求是、耐心细致、诚实守信”的原则。若产生争执时,要以理服人,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方式方法。结算书经甲乙双方初步审定之后,还要经当地政府部门批准和具有一定资质的工程造价管理咨询单位复审,最终审核定案生效。而后会同财务部门,及时向建设单位办理有关竣工结算和拨付款手续,做到工完帐清。

2.6 抓好合同管理,减少企业经济损失

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合同意识,善于研究合同文件,善于谈判经验,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签订合同时,合同主管除了要深刻领会相关的经济合同条款,还应与施工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等相关专业人员密切配合,与业主、分包商进行技术方案、验评标准、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技术磋商,以便在合同条款中尽量考虑到能预测的、可能发生的费用。在签订合同时,条款必须具体、责任明确、词语准确、字迹工整。

三、结语

工程预结算攸关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做好工程预结算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工程预结算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手段,缩短预算与结算的差距,消除工程造价失控现象,更好地节约建筑工程成本。

参考文献

[1] 杨燕葵.工程预结算问题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建筑科技与管理,2010(7).

[2] 何雪明.浅谈工程预结算常见问题及控制措施[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4).

[3] 孙业迪 韩馥.论述如何加强我国建筑工程预结算工作的优化管理[J].吉林建筑百科,2006(9).

钢筋保护层的作用及控制 篇7

钢筋和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 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来分析, 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压强度, 而混凝土只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很低。但两者的弹性模量较接近, 还有较好的粘接力, 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受力性能, 又能很好地协调工作, 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粘接力。在计算时,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作为一个整体承受着外力。同时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 故只考虑混凝土所承受的受压应力, 而拉应力则全部由钢筋来承担。对于受力构件截面设计来讲, 受拉的钢筋离受压区越远, 其单位面积的钢筋所能承受的外部弯矩也越大, 这样钢筋发挥效率也就越高, 所以一般来讲, 无论是梁还是板, 受拉钢筋总是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那么, 受拉的钢筋是否越靠边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钢筋的主要成份是铁, 铁在常温下很容易氧化, 更别说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构件中形成钝化保护膜, 不与外界接触相对还比较安全, 但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 也就是钢筋过分靠近受拉区一侧, 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漏筋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 表面的混凝土将逐渐碳化。用不多久, 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保护作用, 从而导致钢筋锈蚀, 断面减小, 强度降低,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接力, 构件整体性受到破环, 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破坏。通常除基础外梁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25mm。

在工程实际中, 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末按规范要求所导致的质量问题有很多, 比较突出的如商品住宅楼工程建设中, 楼板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及现浇框架结构中主次梁交界处主梁的上部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的问题。如某小区的住宅楼为列, 有一幢住宅楼客厅跨度较大达到5.7米, 楼板厚度150m m, 设计是双层双向钢筋网, 由于施工时对支座负弯矩钢筋末引起足够重视, 结果工程还末使用就发现楼板上表面四周墙根出现了许多裂缝。后经权威部门检查测试后发现, 钢筋保护层太大, 有的都达到了7厘米, 使楼板上部的负弯矩钢筋的作用降低, 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了作用, 不得不采取局部加固补强措施, 给施工单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住宅楼开裂原因70%是由钢筋保护层位置不正确引起的。

那么, 钢筋保护层又该如何控制呢?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抓施工前技术交底;二是抓过程中要素控制。在施工前, 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 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 确定正确的保护层, 保护层的厚度并非千篇一律。一般来说, 现浇楼板的保护层厚度15m m, 而基础的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0m m, 因此, 在对操作者的技术交底中必须明确此厚度。在施工过程中, 重点要做到规范操作, 特别在混凝土现浇板浇捣过程中, 尤其需要重视, 往往钢筋绑扎时位置很正确, 但一到浇捣时情况就变了样, 不是人踩就是工具压在上面,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支撑钢筋的马墩被踩倒, 混凝土上层钢筋弯曲变形, 保护层的厚度也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在施工过程中, 应做到规范操作, 严禁操作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行走, 对上层钢筋应做有效的固定, 浇捣中还应该经常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诚然, 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单项工程质量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 但如果不重视它, 所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正确地了解钢筋及混凝土的受力情况的前提下, 充分认识到合理的钢筋保护层对工程的重要性。只有防微杜渐, 才能使我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更上一个档次。

摘要:现代建筑离不开钢筋混凝土构件, 文章试从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的受力机理, 结合多年的施工实践, 谈谈钢筋保护层的重要性及其在施工中的控制。

钢筋保护层的作用及控制 篇8

钢筋于混凝土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粘结力。在计算时,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作为一个整体承受着外力。同时, 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 故只考虑混凝土所承受的受压应力, 而拉应力则全部由钢筋来承担。对于受力构件载面设计来讲, 受拉的钢筋离受压区越远, 其单位面积的钢筋所能承受的外部弯矩也越大, 这样钢筋发挥效率也就越高。所以一般来讲, 无论是梁还是板, 受拉钢筋总是应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如跳梁的受力筋应设在构件上部受拉区。如果放置错误或者钢筋保护层过大, 轻者降低了梁的承载能力, 重者会发生重大事故。那么, 受拉的钢筋是否越靠边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钢筋的主要陈份是铁, 铁在常温下很容易氧化, 更别说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构件中形成钝化保护膜, 不与外界接触相对还比较安全, 但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 也就是钢筋过分靠近受拉区一侧, 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露筋或钢筋受力时标面混凝土剥落, 另一方面隧着时间的推移, 表面的混凝土将逐渐碳化。用不了多久, 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保护作用, 从而导致钢筋锈蚀, 断面减小, 强度降低,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 构件整体性受到破坏, 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破坏。通常除基础外梁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2.5cm。

在工程实际中, 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未按规范要求所导致的质量问题不胜枚举。比较突出的如商品住宅楼工程建设中, 楼板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及现浇框架结构中主次梁交界处主梁的上部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的问题。以住宅楼为例, 如今的住宅面积越来越大, 尤其是客厅楼板。笔者曾见到过某单位建设的跨度达5.7米的楼板, 厚度为15cm, 设计是双层双向钢筋网。从结构的力学计算来讲, 支座处的负弯矩不比跨中板底正弯矩小多少, 但由于施工时施工单位对支座负弯矩钢筋为引起足够重视, 结果工程刚竣工还未使用就发现楼板上表面四周墙根处出现了许多裂缝。后经权威检测部门检查测试后发现, 支座处负筋的保护层普遍超过规范2-4cm, 最大的甚至超过了7cm, 使楼板上部的负弯矩钢筋的作用大大降低, 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作用, 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经设计同意采取局部加固补强措施, 尽管这样还是给施工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 目前住宅楼开裂原因70%左右是由钢筋保护层位置不正确引起的。

那么, 钢筋保护层又该如何控制呢?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抓施工前技术交底;二是抓过程中要素控制。在施工前, 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 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 确定正确的保护层。保护层的厚度并非千篇一律, 一般来说, 现浇楼板的保护层厚度1.5cm, 而基础的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cm, 有时甚至达到10cm。因此, 在对操作者的技术交底中必须明确此厚度, 否则很容易造成返工。施工过程中, 重点要做到规范操作, 特别是在混凝土现浇板浇捣过程中, 尤其需要重视。往往钢筋绑扎时位置很正确, 但一到浇捣时情况就变了样, 不是人踩就是工器具压在上面,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支撑钢筋的马凳被踩倒, 混凝土上层钢筋弯曲变型, 保护层的厚度也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在施工过程中, 应做到规范操作, 严禁操作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行走;对上层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浇捣中还应该经常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结束语:诚然, 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单项工程质量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 但如果不重视它, 所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正确了解钢筋及混凝土的受力机理的前提下, 充分认识到合理的钢筋保护层对工程结构的重要性。只有防微杜渐, 才能使我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更上一个档次。

参考文献

[1]王景文.砌体结构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2004.

[2]朱伯龙.砌体结构设计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1.

[3]卫军, 主中慧, 徐礼华.砌体结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作用及控制 篇9

一、概述

企业的运转最为主要的是资金,一个企业想要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使资金运转率得到提高。从目前的企业发展情况可以看到,企业面临的问题大多出现在资金短缺方面。究其原因,可以得出如下四大方面结论:分别是负债率较高而且依附性太强,在项目立项方面缺乏科学论证,资金的损失较为严重和产品的结构不合理。换个角度来分析,由于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是目前全世界各大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从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它不是由于单一的因素所产生的,而是很多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企业的整个运行中都有着资金的影响与对资金的影响。所以为了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下去,应该加强对于企业资金管理的研究与讨论,从而找出一些解决办法。比如可以通过筹集资金、合理地运用资金、有效的分配、高强度的监督管理等手段,最终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及对企业运行的有效管控,从而使企业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二、作用及运行控制

1、从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分析

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成本支出来进行生产经营,其中的资金成本是占较大比例的成本支出。所以企业应该在面临资金紧缺情况时,开拓融资思路,通过吸取其他企业的融资经验,总结并建立一些较为适合于自身企业发展的融资机制,还可以通过商业信用来实现融资的目的。具体来说,首先企业应该树立一个大金融的意识,将筹集资金的视野拓宽,这样有助于使企业的产业资本与整个的市场中的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加强与其它企业的联合,也可以使企业自身通过各种融资手段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有助于企业资本的增加与流动力量的增加。其次,企业应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从多元化的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新型融资机制的建立。比如除了国家的财政支持外,还应该使用证券市场的资金等,通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民间资本的力量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也可以利用民间资本作为融资的渠道,如果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还可以利用各种国外的资金。第三,应该打造企业自身的品牌,以商业信用来进行融资。不同的融资渠道,不同的筹资方式会使企业的风险与报酬产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应该注重企业自身的发展,不能过分的倚靠其它,这样有助于企业整体风险的降低。

2、从资金的运用方面分析

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是提升一个企业运转速度的主要措施,可以说只有将企业的资金合理运用,才能够使其利益最大化。在这方面应该从现有资金的利用做起,对各种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可以将资金的调配尽可能的得到优化处理。

3、从企业的收益方面分析

如果想让一个企业的收益最大化,就应该想办法让企业的资金分配合理化。利润的合理分配可以使一个企业的资金再次利用得到更好地优化。从该方面来看,首先应该把握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从而确保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具体来讲,企业资金的回笼、物料及时有效的采购与应用、产品的有效销售等都是使整个企业的现有资金得到很好利用的方法。其次,对于企业的各种资源应该进行优化处理,将资金用在刀刃上,才能使整个的资金利用率得到更好地提升。所谓资金使用率的提升,有很大一部分应该来自于对于资金的有效的直接利用,而并非增加资金的额度。第三,应该认识到国家与企业及个人之间的合理关系,在企业的资金分配方面,处理得当。比如,大部分的分配都是属于利润所得的再分配,能否将整个的资金分配得到合理化的再次利用也是一个较为主要的提升资金使用率的方法,但是应该注意,应该是在保证国家的利益、企业的利益与企业职工的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实施各种合理分配方面的再次利用。比如前些年酒钢宏兴就通过发行内部股票来实现利润的再次利用,不但企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企业职工也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三、企业资金管理的强化措施探析

1、加强管理,加速资金运转

由于资金贯穿于企业整个的生产运营之中,所以说资金是企业从生产到经营全过程中的一条主线。因而如何将资金调动起来,使它成为一个较为活跃的因子在整个的企业运营中发挥作用,从而提升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就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想要实现其使用率的不断提高。可以通过提升整个企业的各项管理水平来实现。比如,运用现代化的计划与统计管理方法,利用各种数据统计表格,使企业的生产过程得到全面的细化处理,以数据记录的形式与分析方法的结合来将企业所有的资金支出细化,是提升资金准确投放的主要措施。其次,应该加强各部门的联合,减少部门间的矛盾,降低各项不必要的损耗,也是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手段之一。第三,应该减少存货,尽可能的加快成品的销售,对于外部的各项欠款尽可能进行清收。第四,也是最为主要的方面,即财务的严格管理,在各项预算中尽可能的进行总预算与分支预算的结合,防止资金在各环节的流失。

2、加强监督,提高效益

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一环。企业首先应该建立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吸收一些较为成功的企业经验,实现对财务成本的有效管控,这样有助于企业所有账目实现集中有效的管理,而且在整个的管理中监督体制的建立是保证其运行的最为直接的方法。可以通过借用价值形式来实现对于企业各项生产及经营活动的控制与调节。从监督体系的目标来分析,监督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使资金得到合理的直接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因各种执行不力等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导致的资金流失。其次,通过监督体制的建立,能够提升职工作业的积极性,也可以更好的保证生产环节或运营环节的正常运转。第三,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好的监督体系与强化的监督执行,是不断使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其各项经济制度得到全面执行的最好保证,有利于实现国家与企业的利益,也有助于保证整个企业职工的利益与各项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整个的经济学理论多倾向于活的资金的运转,将企业发展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侧重点转变到较为灵活的金融投资方面。也就是说,现代经济学是从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着手,通过对其资金条件的认真解读,认识到流动资金对于企业发展的根本性作用,从而提出希望企业可以以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与自身条件为基础,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进行各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因为企业的负债需要控制,才能更好的使流动资金有用武之地,也才能更好的增加流动资金量及整体资金的流动能力。因而,一方面应该让政府部门做好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自身学习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知识,从而使其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4、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资金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是多么重要,而且由于资金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所以应该正确的理解资金管理的作用及其运行控制问题。企业中的资金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由于资金在整个的企业管理中无处不在,所以应该在管理中从全局出发来考虑企业的资金管理。首先应该有一个全局的发展理念,将资金管理的作用与地位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思考高度,其次应该把企业的整体发展与资金管理衔接起来,将其看作企业发展全过程中的活跃因子之一,协调各部门树立起核心意识,加强联合作业的观念,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通过建立信息平台与交流平台实现整体上协作的高效化与合理化,最终实现整个企业的整体发展。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调整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通过资金管理将整个企业联系起来,朝向一个目标,共同向前,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才可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结合我国目前一些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大多企业未能收到更好的效益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资金管理及其运行控制不够。因此,笔者在本文首先探析了资金管理的作用与运行控制问题,希望通过笔者的初步分析可以使人们更好的认识到资金管理的作用,同时也希望企业能够重视资金管理的作用的发挥,做好资金运行中的有效管控,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收益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海涛:刍议资金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与改进措施[J].中外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2).

[2]田玉清、钱珺:探讨资金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基于价值工程理论进行研究[J].现代商业,2014(5).

[3]许亚兰:浅谈资金管理对防范国有独资投资公司财务风险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2(23).

作用及控制 篇10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坚持管理方针而采用的各种组织计划和协调方案。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保证所有的经营活动遵守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 为了使企业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市场的公正公平, 内部控制应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严格遵守规范其活动的法律法规。

2、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

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人、财、物的管理,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保证对人、财、物资源的占有。占有上述资源并不仅仅是拥有资源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控制权, 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资产的完整和安全, 使资产能够保值增值。企业失去资产就失去了生产经营的具体对象, 所以,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内部控制的最基本目标, 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首要目标。

3、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不仅仅对企业自身影响重大, 还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失真的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可能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最终会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

4、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效果

在使用经济资源的过程中, 资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就是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 增加有效产出, 降低资源的使用量。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增加企业的收益。

二、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 企业应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施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来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 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遵循全面性原则就是指内部控制应该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覆盖企业的所有业务和事项。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相联系、内部控制与公司的决策执行有机结合, 内部控制应该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涵盖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岗位, 不留任何的死角。

2、制衡性原则

遵循制衡性原则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在机构设置、业务流程和权责分配上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没有一定制约的权力往往会产生逆向选择, 有损企业的整体利益。内部控制的核心就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和岗位, 对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之间的权力实施有效的制约, 保证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保证企业运行的高效率。

3、重要性原则

遵循重要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应该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 重点关注重要业务环节和高风险的领域。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虽然相互联系, 但是面临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时候, 要重点关注重要业务环节和高风险的领域, 在判断重要性的时候应该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和企业的自身情况实施职业判断。

4、成本效益原则

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权衡成本和效益, 以最低的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虽然内部控制的实施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需要发生成本, 企业在构建并运行内部控制的时候, 应该权衡成本和收益, 不能仅仅因为完善内部控制需要发生一定的成本就对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不管不问, 也不能因为追求内部控制的过分完美而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内部控制的政策措施, 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 内部控制在我国企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不少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把内部控制和内部牵制相混淆, 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牵制;部分企业把内部控制的重点全部放在内部监督上;还有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各种制度规范的总称, 企业建立内部制度后就完善了内部控制等, 并没有真正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可见, 我国企业在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较为低级的水平上, 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2、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 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监督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实施决议, 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直接存在密切的联系, 公司治理是高层次的内部控制。现阶段, 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还不够健全, 公司的治理层没有对内部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 使得一些管理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给管理者违背内部控制制度、实施逆向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不完善。

3、授权批准控制程序存在漏洞

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授权批准控制, 应该明确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办理业务的权限范围和相关的审批程序、责任等。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授权批准制度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审核批准的控制上, 就是要求企业的各个岗位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复核和审查相关经济事项或经济业务的合规性、真实性以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并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当前,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存在着授权批准控制不健全的现象, 例如:授权批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授权批准的程序不够完善、越权审批以及审批尺度过大等, 这些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4、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乏力

现阶段, 国内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 由于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层不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原因, 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应有的执行, 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不能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例如:有些企业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是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 表面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这些制度并没有在生产经营中落到实处。另外, 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把精力都放在了产品更新换代或者开拓市场上, 将企业的内部控制搁置起来, 只是在企业经营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 才想起实施内部控制。

5、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 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时, 往往把精力集中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上, 对内部控制的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检查, 企业管理者很难及时地了解内部控制制度有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那个环节还需改进等信息, 难以完善内部控制。另一方面, 完善健全的激励机制无法开展, 相关人员无法得到相应的鼓励, 不利于提高企业员工执行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1、正确认识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要想健全完善内部控制, 股东、管理者和所有员工必须对内部控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只有在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内控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 除了普通员工应该具备内部控制意识外, 企业的管理层更应该具有内部控制意识。

2、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包括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的设置和他们的相互关系;一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设置和相互关系。一方面, 企业应该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 使企业的决策系统、监控系统和管理系统协调运转, 实现有效的制衡。另一方面, 企业应该给各个管理部门划分不同的权限职责, 保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3、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重点是对信息系统运用。首先, 企业可以借助管理信息系统把管理层的指令准确、及时地传递给相关执行人员, 企业的管理层也可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查看执行结果, 克服由于信息传递造成的信息滞后和失真。其次, 企业可以将信息传递的途径改为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使企业的员工可以公正地获得相关信息, 避免执行人员因为缺乏责任心或者不了解内部控制制度违反相关规定。再次, 采用信息技术, 可以改进企业内部控制手段的严密性和高效性, 增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反馈、激励、控制和调节的功能。

4、重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只有对企业的各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有力的监督, 才能获得内部控制执行与否、执行是否有效的信息, 才能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不断地改进和更新内部控制制度, 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 要建立公正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 促进企业不断地完善内部控制, 发挥内部控制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慧:关于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现状的探讨[J].财政监督, 2009 (3) .

[2]王苏红: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正常运行的可靠保障[J].当代经济, 2008 (8) .

[3]李晓慧、沈树忠:内部控制:从设计合理到执行有效的飞跃[J].会计之友, 2008 (10) .

作用及控制 篇11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审核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方法上,审计都在不断的成长进步。怎样让内部审计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已经成了众多企业经营者口中日益火热的话题。笔者将在本文中讲述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他们之间的联系论述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希望能帮助审计人员更好的进行审计工作。

一、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

1、审计可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是企业为了改进内部控制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慢慢的从内部控制中分离出来,所以说,审计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和执行情况,除此之外,审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能够及时发现并指出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企业管理者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2、内部审计受企业内部控制影响

内部控制制度不同,采用的审计方法就不同。如果企业有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就可以缩小对这个企业的审计范围。可以这样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存在减轻了审计工作的负担,也降低了开展审计工作的成本。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监督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内部审计能够监督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使企业的内部监督更加制度化、系统化,能保证内部控制工作顺利的进行。如果一个企业审计工作做得到位,就能保证企业进行的各项工作都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就能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就能使企业以外的人员相信本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靠的。审计工作能及时的报告出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审计人员能根据这些缺陷提出改进方案,然后直接汇报给企业的负责人。

2、内部审计可以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是管理者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的。企业有了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企业的各项活动才能有组织、有秩序的运行。内部审计可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可以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收集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规章和办法,采用内部审计的调查表法或记述法对其进行审计,对发现的漏洞,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帮助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应该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账本、凭证等相关资料进行查证监督,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审查企业的生产成本开支、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收入,这样,就能找出企业在哪方面存在浪费现象,找出问题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

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内部审计的定义里含有风险管理的内容,风险管理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企业中都存在风险,而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这就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使得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只局限在内部控制方面,在确认风险及管理风险方面也有了发展。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从全局出发,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客观地识别和评价,针对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可以识别出企业存在的风险

加强企业的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管理中包括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可以审查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否健全,也可以审查风险管理的措施、方法和程序是否合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不能控制新的风险,审计人员应该对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风险的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2、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具有管理、协调的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管理的风格都很熟悉,清楚企业各项业务的工作流程和企业的关键控制点,审计人员可以从企业的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清醒地识别和评价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还能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凭着其对企业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促进被审计机构经营和管理的改善,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内部审计作为独立的部门,在其他各部门间的风险管理中起着协调作用,使得各部门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为解决企业存在的风险出谋划策。

3、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顾问与咨询作用

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的情况了解的比较全面,也比较深入,对提供咨询服务工作有着特殊的优势。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并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帮助企业解决风险问题,并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策略。通过咨询工作积极帮助企业相关人员管找出企业中存在的风险。内部审计可以改善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果和效率,协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检查、评价、作出报告并提出建议。除此之外,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險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告给董事会,这就加强了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机构意见的重视程度。

结语:

审计的职能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发生相应的改变,只有不断扩大审计的监控范围,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强化企业的审计职能,才能更快的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才能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开创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局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地位,增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提高企业全体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就能使企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取得新的成就,进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无.合众人寿演讲:强化监督,防范风险,实现合众内部审计新跨越[J].2013(2)

[2]李庆毅,韩秀珍.浅谈风险导向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2013(2)

作用及控制 篇12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开展已有10余年的历史。根据我国建设部1991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根据实际需要, 在编制总体规划之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根据规划的深度和管理的需要, 详细规划还可以分为控制性洋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从规划的层面来看, 我国城市规划可以分为战略层面和操作层面, 总体规划被视为战略层面, 详细规划属操作层面,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两个层面的衔接, 同时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 其作用举足轻重。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 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 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 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 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2.1 承上启下, 强调规划的延续性

2.1.1 规划设计

具有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双重属性, 既有整体控制, 又有局部要求;既能继承、深化、落实总体规划意图, 又可对城市分区及地块建设提出直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准则。

2.1.2 规划管理

将总体规划宏观的管理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地块建设管理指标, 使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及城市土地开发建设相衔接。

2.2 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 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将规划控制要点, 用简练、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 作为控制土地批租、出让的依据, 正确引导开发行为, 实现规划目标, 并且通过对开发建设的控制, 使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有利于规划管理条例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有利于规划和管理以及开发建设三者的有机衔接。

2.3 体现城市设计构想

对城市设计主要以引导为主, 按照美学和空间艺术处理的原则, 从建筑单体环境和建筑群体环境两个层面对建筑设计和建筑建造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 甚至提供具体的形体空间设计示意, 为开发控制提供管理准则和设计框架。控制指标主要有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建筑体量、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形式、建筑轮廓线控制等。

2.4 城市政策的载体

2.4.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

中包含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城市环境保护、鼓励开发建设等各方面广泛的城市政策的内容。

2.4.2 通过传达城市政策方面的信息, 在引

导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具有综合能力。市场运作过程中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规划所提供的政策, 辅以城市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信息来消除在决策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 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原则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3.1 依法规划的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应当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 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依法规划是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律严肃性的前提。

3.2 整体性原则。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遵循局部服从整体、内部服从外部的原则。整体的控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控制要求, 多为具体街坊地块控制的依据。而外部条件一般是体现个体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 多包含公共利益的内容。

3.3 公开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属于《行政许可法》所规定的许可依据的范畴, 应遵循行政许可依据必须公开的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与审批过程中应进行相应的公众参与的程序, 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或解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成果, 应尽量简明、清晰, 便于理解,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公众参与需要。

3.4 公平、公正的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上应有一个通则式控制, 即对于规划城市中近似区位、类似性质的的片区、街区、地块应提出一致性的控制要求作为基础, 再根据开发建设个体的个体差别, 做出针对性的控制与引导, 体现公平、公正性。应该把公共利益保障作为首要任务, 是制订控制指标与控制导则的基本依据。

3.5 可操作性原则。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应当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 编制工作应在充分的调研与分析论证基础上进行, 控制成果应有充分的依据和可行性, 强化与规划管理的衔接, 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 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建议

4.1 明确控规编制的主体

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计划, 对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进行前期研究与可实施性研究, 明确实施主体, 确定具体的控规编制区域。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书中落实总体规划对本区的定位, 落实发展单元的控制要求, 延续总体规划的要求。保障总体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分解、落实, 实现城市不同规划层次的一盘棋。

4.2 综合多种方法确定控制指标, 力求科学

指标的确定必须有科学的根据, 特别是容积率这种敏感的问题, 可综合运用形体布局模拟法、经验归纳统计法、调查分析对比法这三种现有的控制指标确定方法, 相互校验, 以避免单一的方法有失偏颇。同时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 加强经济效益分析, 协调业主利益最大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关系, 确保土地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和公共设施得以有效利用。

加强经济分析, 进行合理的经济、开发测算。经济分析是研究土地开发建设潜力, 形体布局模拟是将规划空间具象化, 分析对比统计是总结借鉴他人经验, 规划只有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 并结合实际, 才能确定出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控制指标。

4.3 积极运用城市设计理念, 提高规划的直观性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理念, 增加一些对开发活动的原则性引导和人性化考虑, 如建筑体量、形式、色彩、空间组合等, 有利于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进一步修正控制指标, 协调整个规划范围的景观控制。但在城市设计引导规定中应避免只定大原则, 过于笼统, 必须把控制原则真正落实到各个地块的具体要求中, 才能发挥作用。

4.4 强化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制定信息公开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及其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结构转型, 民主化进程推动了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在城市规划领域, 由单一纵向的城市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网络型城市管治模式转变已成为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引入公共参与机制来推动城市规划编制合理性、决策的科学性、实施的可行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因此, 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公共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使象征性的公共参与向实质性的决策参与转变。

5 结束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与战略规划的工具, 是落实城市近期发展重点的手段, 是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维护城市运营、保障民生的依据, 是日常规划管理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与工具。在《城乡规划法》的指导下, 只有深入探索和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不断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才能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真正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指导和依据,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应。

参考文献

[1]沈德熙等,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认识[J].城市规划汇刊, 1991 (1) .

上一篇:水网管道下一篇:某公路构造物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