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改进

2024-09-27

思考改进(精选12篇)

思考改进 篇1

对于废品损失,企业一般设置会计科目“废废品品损损失失” ” 或“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加以核算(见高高职职高高专专会计教材《新编成本会计》,刘爱荣、于北方),包括括不不可可修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和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其其废废品品净净损失最终都结转到“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即废品品净净损损失失最终全部由合格品成本承担。

一、我国现行废品损失核算方法

1. 不可修复废品损失会计核算方法为:1借借::废废品品损损失/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贷:基本生产成本本。。22借借: : 原材料(残值回收);贷:废品损失/基本生产成本本————废废品损失。3借:其他应收款——××人/公司;贷::基基本本生生产产成本——废品损失。4借:基本生产成本;贷:废废品品损损失失/ / 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

2. 可修复废品损失会计核算方法为: 1借:废品损失/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贷:原材料。2借:其他应收款——×× 人/公司;贷: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 3借:基本生产成本;贷:废品损失/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

二、现行废品损失核算存在的问题

1. 我国现行废品损失核算方法下最终的净损失都结转到生产成本中,即净损失最终均由合格品承担,这加大了合格品的成本。下面以实例分析我国现行废品损失核算方法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1)不可修复废品损失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例1:车间本月完工产品500件,经检验合格品为490件,不可修复废品10件。合格品与废品共耗用生产工时1 000小时,其中废品耗用200工时,本月产品全部生产费用为:直接材料48 000元,直接人工21 000元,制造费用15 000元,废品残料回收价值240元,过失人赔偿80元。原材料系一次投入。

根据以上资料,不可修复废品损失对产品成本的影响见表1。

(2)可修复废品损失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例2:车间本月完工产品500件,经检验490件为合格产品,10件为可修复的废品。修复过程中,耗用原材料480元,人工费用160元,制造费用100元,应由责任人赔偿40元。根据以上资料,可修复废品损失对产品成本的影响见表2。

(3)假设全部产品均为合格品,产品成本信息见表3。

单位:元

单位:元

单位:元

从上述分析可见,假设500件产成品全部为合格品, 则其生产总成本为84 000元,单位成本为168元;而假设出现10件不可修复废品,则其生产成本总计为85 000元, 单位成本为169.39元;而当出现10件可修复废品时,其生产成本总计为84 480元,单位成本为168.96元。显然,无论是可修复废品和不可修复废品的核算,都加大了产品生产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即加大了最终合格品的成本。

2. 我国现行废品损失核算方法与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存在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九条规定: 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1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2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3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显然,从会计准则可以看出,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是不应计入存货成本,而现行的废品损失核算中,最终的废品损失都转嫁给了合格品,即全部由生产成本承担。

三、对现行废品损失核算方法的改进

笔者认为应在废品损失核算科目下设置两个二级科目对正常损失和非正常损失进行核算,即将废品损失科目设置为一级会计科目,并分别设置“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废品损失——非正常废品损失”两个二级会计科目。期末,将正常废品损失结转至生产成本,而非正常废品损失则结转至当期损益,也就是说非正常废品损失所发生的费用不应由生产成本承担,而是结转至当期损益。

摘要:我国现行废品损失核算包括可修复废品损失和不可修复废品损失核算,最终的净损失均由生产成本承担,即由合格品承担。笔者分析了废品损失核算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指出现行废品损失核算不符合存货准则中有关存货成本的规定,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废品损失核算,正常损失,非正常损失

思考改进 篇2

一、关于审计评价

当前,一些审计报告中往往忽视审计评价的作用,并或多或少的在评价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审计成果得不到体现,各级党委政府等审计成果运用部门要么就是将审计报告束之高阁,要么就是读后无任何印象。这些报告归纳起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计评价套路化。套路化的审计评价,千篇 一律、毫无新意,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难以引起审计成果运用部门的兴趣,长此以往,审计的形象和地位就会下降。二是审计评价随意性。体现在做出审计评价不严谨,仅仅单一的从被审计单位述职报告中摘取引用,不注重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关联性,例如一些同志在编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直接从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中引用,而不注重结合实际及账面分析的结果。如:某某同志述职报告中“在全省(或全市)某某考核中获得某某荣誉,某某成就等等”。一些审计组对这些荣誉和成就不作取证,直接予以采用,写入评价。三是审计评价矛盾性。审计报告中的评价与查出的问题相矛盾。如:评价某单位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收支合理合法,但在查出的主要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中,又对挤占挪用专款,偷漏税金,账外收支等行为进行了处理处罚。审计评价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现象。四是审计评价风险性。《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中规定了审计机关对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不作评价。而有些被审计对象,特别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在审计后,要求审计组在报告中作出评价,如:经审计,未发现个人不廉洁行为;经审计,在干部职工中反响较好,评价较高等等。审计只能就审计的事项反映经济政策执行情况、财经法纪执行情况等,至于被审计的个人廉洁情况属纪律监察的职权范围,被审计对象贪腐、收人贿赂怎么查,因此这些评价显然超越审计权限,也是具有较高风险的。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我们的审计方法,化解审计评价的不当和风险,作出具有采用价值而又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一是综合比较分析法。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后,以全县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有关预算方面的平均数据作为基数,根据收入支出水平,对被审计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是好是坏,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预算是高是低,通过综合比较作出准确而客观的审计评价。二是内部控制评价法。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测评掌握证据,如果审计中没有发现并通过专业判断认为被审计单位不存在重要的不真实的事项,可以认为其真实地反映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如果审计发现有个别重要的(超过重要性水平的)不真实事项,但不影响总体上反映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可以认为其基本真实地反映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三是部门行业对比审计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对照考察,比较其异同,进而予以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在对比分析法中采用百分比、比率、绝对比、相对比、倍数比和比重等方法,根据审计的具体情况对某一事项进行分析从而对该事项做出准确而又客观的评价。如:对被审计单位的固定资产、财务收支、人均个人收入、领导干部个人收入、投资效益、社会贡献率等等均可使用该方法进行评价。四是效益评价审计法。通过针对性的计算出经济评价的各项指标,反映经济的节约与效率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考虑资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履行经济责任的能力,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能力和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力。

二、关于审计整改

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审计监督能否发挥作用的直接体现,审计整改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审计监督效能否正真实现,是评价审计工作执法效果的重要标准。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是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整改没能及时跟上,一些单位甚至存在审计现场结束就是审计结束的错误观念,没能树立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重要环节的认识,“重审计轻整改”严重影响了审计监督的效果。

8月18日国家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意见》,会议指出,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的机制,目的是健全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制度,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认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应当做为审计的后续工作,详细取证后,在审计报告中做为一个段落,详式说明,既纠正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一审了之、一罚了之”的观念,又披露了一些单位审计整改浮于表面的现象。同时,也体现出了审计整改堵塞漏洞、提高管理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效果,这也是审计成果的一种直接体现。

三、关于审计建议

笔者认为,每一个审计报告都可以提出审计建议,在实际审计操作过程中应当划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宏观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议。《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力度,密切关注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区域性金融稳定等情况,注意发现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建议。

二是微观上加强被审计单位管理的建议。通过审计为被审计单位发现并解决产生问题的背后根源和深层次因素,进而提升管理质量才是审计的真正意义所在, 是审计工作“一审二帮三促进”的指导思想的真正体现, 更能有效地遏制屡审屡犯的现象。

三是关于追责的建议。审计报告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有审计建议段,对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问题应当追究责任的,分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分别提出处理建议,以便纪委、组织、监察等部门按权限追究相应责任。

四、关于审计报告署名

笔者所在通城县审计局从起实行审计报告署名制后,取得了较好成效。除在发文审签中要求主审、股长、审理人员、分管局长审签外,所有正式行文的审计报告必须签署主审和审计人员姓名,实行审计报告署名制管理。审计报告实行署名制管理后,审计质量控制重心向审计组转移,项目主审和助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感得到提升和增强,有效改变了原来审计报告质量“多人负责却无人负责”的窘况;同时,审计报告上公开审计组人员姓名,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有利于促进审计人员依法行政,忠于职守,廉洁自律;也有利于直观区分项目的主审和助审,便于责任划分和对个人年终业务量的考核。

例题教学的改进与思考 篇3

关键词:数学 例题 教学

数学教学中,经常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学习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有这样的感受,讲课的时候学生听得明明白白,一旦学生独立做题又不知从何处入手。不久前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研讨了一节例题教学课,感觉有益于解决上述困惑,于是把所见所为所思记录下来,以供参考。

一、原例题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课是教学y=ax2型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教师自己选编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抛物线型实物的应用题,属于近年来各级各类考试的热点题型。首先,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带领学生复习了y=ax2型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随后出示例题:

有一抛物线型拱桥,桥顶O离水面AB高4米时,水面宽度AB为10米,如上图建立了直角坐标系。

(1)若水面上涨了0.76米,此时水面CD宽度为多少米?

(2)水面上涨后,有一竹排运送一只货箱欲从桥下经过,已知货箱长8米,宽4米,高2.5米(竹排与水面持平),问该货箱能否顺利通过该桥?

第(1)题是通过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解决的:

问题1:根据题意,点A、B的坐标是什么?

学生回答:点A的坐标是(-5,-4),点B的坐标是(5,-4)。

问题2:怎样求出拱桥所在抛物线的关系式?

学生较容易地用待定系数法求得y=-4/25x2

问题3:怎样运用抛物线的关系式求出点C、D的坐标?

学生求出两点坐标分别为(-4.5,-3.24),(4.5,-3.24),进而求得CD=9米。

第(2)题则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演示,说明当货箱恰好在拱桥下面正中间时,货箱宽被y轴平分,过水面CD上距y轴2米处的点作CD的垂线,只需求出这条垂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到水面CD的距离,再与2.5米相比较即可。讲解思路清楚,学生接受也无障碍。例题讲完后,完整的解题过程便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又出示了一个类似的题目进行巩固训练,看到学生面露难色,教师又像例题一样进行了讲解。

下课后,授课教师不好意思地说,学生基础太差,练习题跟例题差不多,可还是有困难。于是我们利用课间进行了研究,对内容和过程做了一些调整,隔一节课,在另一个班再次进行了这个例题的教学。

二、改进后教学简述

首先提出一个“引例”:

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经过点A(2,2),B(-1,a),C(b,2.5),试求这三点到x轴和y轴的距离。解完此题后你有哪些方法值得总结?

学生比较容易解答,并且主要总结到:(1)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时,已知一点坐标即可以求出关系式;(2)由已知抛物线上点的横坐标可以求出纵坐标,由纵坐标也可以求出横坐标;(3)由点的坐标可以求出点到坐标轴的距离。教师予以肯定。

在此基础上出示原来设计的例题,开始学生也是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但是经过一会儿便有许多人脸上露出了笑容。第一小题比较顺利地由学生说出思路,老师只是规范一下解题格式。第二小题显然学生还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可以先画出货箱经过拱桥时的示意图,请思考货箱能否通过,主要取决于哪些量?如何求出呢?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不久学生们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题后教师又问: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总结哪些方法呢?待学生纷纷回答后教师作结:有关抛物线型实物的实际问题,要善于把已知条件中的距离转化为直角坐标系中有关点的坐标,把求距离的问题也转化为求点的坐标,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求解。

接下来仍然是练习巩固,所选习题不变,只是允许同座间互相交流,同学中出现了小声议论的现象,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三、几点思考

这节课下来,这位老师比较满意,但还有些疑惑,为什么内容大体相当,而效果迥异呢?我们一起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1. 例题教学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好教学“脚手架”。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改进前的教学设计就是这个“差距”过大,使学生面对问题无从下手,只好老师亲自出马;改进后所设计的“引例”与学生的原有水平之间、例题与“引例”之间的差距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跳一跳能够得着,起到了教学“脚手架”的作用。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他倡导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首先为学生设计一个能把握所授知识的本质,对新知识具有引导性、起同化作用的知识结构——组织者,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课对“引例”的解答与总结,便是学生认知结构中新知识的固着点,为完成例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好了准备。

2. 例题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最核心的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數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原设计虽然提出了几个问题,看似学生解答了题目,实则讲授与灌输,学生对为什么要解答这几个问题缺乏理性思考,也难怪学生练习时不知所措。改进后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使其经历了思维过程,由机械学习变成了理解学习,即有意义的学习。

3. 例题教学要善于归纳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从例题中提炼思想方法是例题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一种境界。抽象、概括乃至创新能力都可从中得到培养。 但教学中就题论题现象仍很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不得不去记忆与模仿,例题教学很难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本课改进后注重了方法的归纳,学生也感到数学方法是学得到、用得上的,使单纯的解题过程升华为方法的习得。

4. 数学教师要善于进行自我反思。

利润分配制度改进思考 篇4

《公司法》第167条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 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对于税后利润, 法学界一致认为税后利润为公司当年利润扣除应纳所得税后的余额。会计界认为, 税后利润是企业当年利润总额扣除当年所得税费用后的净利润。法学界与会计界对税后利润的分歧点是减应纳所得税额, 还是减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是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确定, 所得税费用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确定, 二者确定的依据不同, 包含的内容有差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为:

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递延所得税负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根据公司资本制度的“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资本不变原则”, 以资产负债观为基础确定的利润, 与公司资本原则具有一致性。因此, 会计界认定的以利润总额减所得税费用后的净利润作为计提盈余公积的基数是准确的。

《企业财务通则》第50条规定:企业年度净利润应首先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据此, 盈余公积计提基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盈余公积计提基数=当年净利润-以前年度亏损额

《公司法》第167条规定: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 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 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依照其规定, 企业应当首先用法定公积金 (盈余公积) 弥补, 不足部分再用当年利润弥补。据此, 盈余公积计提基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盈余公积计提基数=当年净利润- (以前年度亏损额-法定盈余公积)

《企业财务通则》与《公司法》在企业存在以前年度经营亏损时对盈余公积计提的规定是不一致的。

假定某企业2010年发生经营亏损120万元, 2011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

按《企业财务通则》规定, 2011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 补亏120万元, 按10%计提盈余公积为8万元 (80×10%) 。

按《公司法》规定, 假定2011年企业先用100万元盈余公积弥补, 再用净利润20万元弥补, 按10%计提盈余公积18万元 (180×10%) 。

我们认为, 《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更符合资本维持原则和保护债权人利益, 《公司法》的规定意味着将本年利润更多地用于向投资者分配。

《企业财务通则》和《公司法》在规定企业经营亏损弥补时, 均未考虑企业以前年度盈利时所留存的未分配利润。从会计原理讲, 当企业有留存的未分配利润, 发生经营亏损时, 会计账务处理会自动补亏。

二、企业经营亏损弥补来源与顺序的确定

企业经营亏损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确认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即利润总额减所得税费用小于零。对于企业经营亏损的弥补, 我国《公司法》和《企业财务通则》有一些规定, 但不够全面清晰。《公司法》有关企业经营亏损弥补的相关规定有:第167条, 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 在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 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第169条, 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但是, 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企业财务通则》有关企业经营亏损弥补的相关规定有:第18条, 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包括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 可以用于弥补亏损。第49条, 企业发生的年度亏损, 依照税法的规定弥补。税法规定年限内的税前利润不足弥补的, 用以后年度的税后利润弥补, 或者经投资者审议后用盈余公积弥补。第50条, 企业年度净利润, 第一分配顺序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企业发生经营亏损, 从会计技术处理来看, 不管企业是用未分配利润还是用盈余公积金或其他来补亏, 都只是“所有者权益”内部各项目之间所进行的金额调整, 不会影响所有者权益总额。即使亏损留存账面, 所有者权益总额仍不变。

从法律层面看, 用什么补亏, 补亏顺序如何安排就不仅仅是一个会计技术处理程序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公司资本维持、债权人利益保护、企业财权的安排问题。资本保全和保护债权人利益是《公司法》的立法宗旨。1993年制发、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对此未引起高度重视, 一直未明确规定企业经营亏损弥补的来源和顺序。当股东会具有经营亏损弥补的决定权, 而《公司法》又未规定经营亏损弥补的来源以及亏损弥补的顺序时, 股东损害债权人利益不可避免。“无盈利不分配”原则是《公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也可作为确定公司亏损弥补的来源与顺序的标准。

这样, 企业经营亏损弥补的来源与顺序为未分配利润、以后年度净利润、任意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前四项属于企业留存收益, 按顺序补亏即可。资本公积从法律视角看, “资本公积”科目有三大功能:一是为处理公司股东间的关系, 即通过股本和资本公积的划分, 在保证公司股权关系的清晰度的同时, 维系股东之间、特别是在不同时期加入公司的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二是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限制公司对股东的分配。三是确保企业经营者的财权。

三、会计法律概念与会计专业概念规范的统一

《公司法》设专章规范公司财务会计, 是企业会计准则的母法。为切实有针对性执行《公司法》, 其会计法律概念应与会计专业概念内涵保持一致。《公司法》在会计法律概念使用上不够清晰准确。

1. 公积金层次问题。

《公司法》有三处提及公积金, 一是按税后利润的10%计提法定公积金;二是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 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三是用公积金补亏或转增资本, 但资本公积金不得补亏。会计上将从利润中提取的称盈余公积, 按《公司法》规定10%计提的称法定盈余公积金, 根据股东 (大) 会决议从利润中提取的称任意盈余公积金。来源于利润以外的投资者出资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称资本公积。会计公积金, 基于公积金来源不同分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基于其决定权不同分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公司法》在公积金概念使用上不如会计准则简单明了。

2. 利润概念问题。

《公司法》中出现税后利润、当年利润。税后利润与所得税有关, 2007年发布的《企业所得税法》中无税前利润、税后利润之说, 只有应纳税所得额。从历史视角来看, 1994年以前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保持一致, 会计所得 (利润总额) 与应纳税所得额相同, 企业向国家缴纳的所得税是作为企业的一项利润分配。利润总额 (应纳税所得额) 称税前利润, 税前利润扣除所得税称税后利润。自1994年财政部颁布《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 特别是2006年发布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以来, 企业按会计准则确认计量的利润总额与按所得税法确认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便完全不同;同时会计按资产负债观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与按税法计算的应纳所得税也不相同。税后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 还是减应纳所得税, 这已引起法律界与会计界对税后利润认识上的分歧。其实, 会计界早已不再使用税前、税后利润概念, 而是根据利润构成分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可供分配利润等概念。当年利润也是一个模糊概念, 是指利润总额, 还是指净利润, 表述上欠准确。因此, 《公司法》涉及的会计法律概念有必要与会计专业概念规范一致。

参考文献

[1].王金柱.双产权制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改进文风的几点思考 篇5

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张文忠

从全党来看,改进文风是必需的。文风不正主要表现:一是言之无物,长而空;二是言之无据,虚而假;三是言之无文,呆而硬;四是言之无味,淡而平;五是言而无序,多而乱。

怎样改进文风?第一从端正党风的高度认识改进文风的重要性。文风的好坏绝不单纯是写文章、讲话的风格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群众的态度与感情。对共产党人来说,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是根本的政治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民群众是通过文风洞悉党风,通过文风看待党风,进而理解、体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我们必须要从端正党风的高度认识改进文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在改变作风中改进文风。毛泽东同志写的《愚公移山》等老三篇都是一两千字,但是字字珠玑,言之有物。温家宝总理在考察东北时说:“我对时间提个要求,每个人发言不超过十分钟,包括我,两分钟谈情况,三分钟谈问题,五分钟谈打算”。所以好文章不在长。

第三从虚心学习群众中改进文风。许多人喜欢沿袭习惯思维,认为身为官员应该讲官话,讲群众的大白话显示不出自己的素质。在许多时候民间大白话比官话精彩。2009年10月,胡锦涛主席与华侨交谈时说:“我们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让我们都一起继续来打拼!“打拼”就是一个草根语言。

第四在博学多思中改进文风。文风代表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也体现一个人的学养素质。许多人在报刊发表文章,要么是故弄玄虚,要么是一些套话……这里面更多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能力不足。因此改进文风需要以深厚的知识修养为支撑,用博学多思锤炼语言。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改进思考 篇6

关键字 高中物理 新课程 教学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爆破的时代,创新和应用成为了这一时代显著的特征。全世界都在想方设法为本国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推动未来国家经济以及综合实力的增强,教育创新已然成为创新的推动力。

高中物理课程是教育创新的基础阶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经济、文化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构建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新课程。

二、多媒体模拟物理动态过程与物理新课程完美整合

高中物理新課程标准对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作了明确的要求。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功效,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更亮丽。

多媒体模拟物理活动的动态过程,显示物理情景的方法可用于现实的实验不容易观察,或理想实验现实生活和实践中不能观察到的情景。它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比较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对比、分类类,易于把知识内化,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这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采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三、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应用的体验

高中物理新课程增加了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的问题,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案例随处可见。这种课程的安排和设计使高中学生在一个很愉悦、很感兴趣的情景下逐步接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在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直观的亲身体验。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做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增进和学生的互动,及时把握学生认知过程,及时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改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少走弯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贯彻物理思想和方法,如理想化模型、等效思想、控制变量法等等,防止物理学习数学化、单调化。物理课结束后,使学生感到很充实,很有物理味。学到了许多物理知识、物理方法,使之终生受益,而不是单纯地背公式做练习。

四、高中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和谐统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目标是整个物理课程标准的标尺和归宿,体现了物理课程的学科性质,反映了物理课程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的核心理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进行举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进行互动的重要模式,同时也是实现物理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有效参与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

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问题。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形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不同,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不一样。应该让学生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闯题,教师不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存在,鼓励学生通过有效的活动和交流,主动地获得知识能力。

(二)积极参与、体验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

积极参与、经历体验侧重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情感态度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是被忽略的。从理论上讲,学生对物理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物理至关重要。不可设想,一个对物理情感冷淡、态度消极的学生不可以学好物理。物理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而且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应得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体现物理课程的人文性,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情感。

五、改进物理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过去追求高分高升学率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形成新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就高中物理新课程而言,应努力实现在课堂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中加强能力类、应用类、情景类、开放类、综合类试题的开发和应用。

加强课堂效果的全面评价和过程评价,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外,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意志良好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应以评价,以此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建伟.高中物理新课程与课堂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2006.06.

[2]郑宗华.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9).

[3]顾建新.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11).

高校财务监督管理改进思考 篇7

(一)高校财务监督不完善主要包括:

(1)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漏洞。随着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张,业务范围日益复杂化,特别是在基建工程、设备采购等环节,现有的高校内控机制中,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在遵循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的强制性法规制度时有些监控制度根本就没有,有些即便是存在大多也早已陈旧过时或者不够规范、具体,再加上目前的一些法规制度也是政出多门、条块脱节,执行中经常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这无疑给高校相关领导及人员在经办相关事项过程中留下了腐败的空间。

(2)高校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首先财务处具体负责学校的财务管理职能,但出于自身在学校的管理级次,对一些建设项目的相关决策事项参与率不高,更谈不上监督权;其次是会计人员作为单位的一名职员,对所在学校是一种高度依存关系,让会计人员充分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去抵制和揭露本单位虚假会计信息存在制度上的障碍;第三基建工程、设备采购等专项支出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在采购或招标程序方面是只重视程序不看结果,后续跟踪不力的情况普遍存在,只靠高校内部会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去监督本单位的所有发生事项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办事人员业务能力与政治思想素质偏低。高校是一个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地方,但出于对自身业务水平的追求,拥有专业能力的人不愿从事为基建项目跑手续、拉关系等具体工作,而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素质偏低,不熟悉相关法规,甚至有的财务人员在某些业务处理上不按会计制度,而是根据领导的授意、指使办理会计事项,如此会计信息失真是难免的。

(二)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各高校的财务主管是相应级别的财政部门,财政预算编审部门在接到高校的当期财务预算时对其合理性和效益性缺乏深入审查,对上报的预算报表没有准确复核,归口业务处室对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收支状况、资产管理情况等也缺乏全方位的检查和监督,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等也缺乏有效评估制度,各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税务等职能部门也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连动机制,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无法形成一个完备、有序的外部监督体系。

(三)高校违纪现象监督查处处罚不严

近年来,在开展财经监督检查活动中,有些执法部门不认真执行国家的财政法规,对在执法检查中出现的违纪、违法问题进行处罚时,始终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在处理结果上也只重视对单位的处罚,对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员很少问责,在客观上纵容、包庇了违法违纪单位的领导,致使有些被查单位违法违纪问题屡禁不止。

二、高校财务监督管理改进思考

(一)完善高校内控制度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构建一个完善、健全的内控制度是实现高校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自我监督的基础,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才有可能形成自觉自律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制定高校内控制度必须要结合高校业务的特点,在预算、决策、执行过程中形成一套具有统一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流程,要做到统一事项各环节职位分工合理、权责明确不脱节。

(二)强化高校会计监督职能

主要表现在:

(1)对收入环节的监督。目前,高校收入来源除了财政拨款外,还有相当规模的学费、住宿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收入等组成。财政拨款不管是本级财政资金,还是上级财政资金都要有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及立项文件等,高校学费、住宿费、考务费、培训费等要办理收费许可证,由财务统一收取,在执收和上缴财政两个环节进行职位分离具体做到票据使用要规范,资金管理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及时解缴入库,做到应收尽收,避免出现挪用、截留、改变资金性质、设账外账和“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

(2)对支付环节的监督。首先要判断该项支出的内容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在预算范围之内;其次支出的审批程序是否规范,特别是在基建支出、设备购置和其他大额支出方面,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各环节要做到程序上完备合法;最后要严把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是记录和反映业务事项的最基本证据,会计人员在支付款项前,应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对出现的违法违纪的经济业务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制止、纠正和揭露。

(三)健全高校内控制度运行的外部监督机制

主要表现在:

(1)加强社会监督与政府监督。单纯依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是无效的,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财政、金融、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的专业监督职能作用,对高校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同时调动群众的监督作用,鼓励群众举报。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控机制的基础上,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

(2)实行会计委派制。财政部、监察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在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及有政府授权收费或罚没职能的事业单位试行会计委派制。如果在高校实行这一制度,那么会计人员就会摆脱与所在高校的依存关系,使会计工作相对独立,就会减少来自高校直接干扰的机会,更有利于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推行会计委派制,应该针对高校的性质和特点,采取向高校委派会计与政府集中支付相结合为主的多样化委派方式,同时还可同高校委派总会计师制度结合起来共同使用,从而建立起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会计改革相适应、与高校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型会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改进军械士官教育工作的思考 篇8

1 军械士官教育工作的特点

军械士官教育工作的特点是强调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军械士官的岗位定位于基层, 实践性、操作性强。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 就是在强调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 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着力培养军械士官学员的实践维修技能。从某种角度来说, 军械士官人才实践维修能力的高低, 就是军械士官教育培训成败的关键。培训目标以任职岗位需求和未来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办法,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角度以及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基础、专业技术、身体心理五个方面培养具有大专及中专学历的军械士官人才是我军目前军械士官培养的总体思路。现阶段的士官教育工作以学历教育为主, 学历教育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教育, 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既要满足知识整体结构和后续各门课程的学习, 又要为学员岗位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奠定基础。因此, 在培养目标上, 军械士官教育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强化素质教育, 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 加强学员学习能力培养, 以不断获取新知识适应未来工作变化需要。

2 探索改进军械士官教育工作的方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 我军对军械士官的选拔培养已经摸索出一套基本完备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随着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部队编制体制的逐渐调整以及新的战场、战争形态的变化, 院校军械士官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军队军械士官队伍数、质量的扩大与提高, 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军政素质, 更需很好的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做好军械士官教育培训工作, 结合工作实践, 提出几点建议。

2.1 构建课程设置多元化培训模式

军械士官队伍年龄结构的多元化、技术要求的日趋复杂、任职岗位的多样选择等特殊性, 决定了军械士官培养模式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 但当前的军械士官培训模式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过于单一, 因此在教育的目标上, 应该力求使学员全面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 军械士官培训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受着传统模式的制约, 很难适应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满足部队岗位需求。一是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比例严重失调, 难以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二是课程开设多而杂, 致学员各方面了解的多, 但没有精通的, 学习没有针对性和方向指向性。三是课程设置创新力度不够, 课程设置沿用传统的较多, 现代前沿领域的应用几乎没有, 不敢大胆取舍。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 要根据军械士官任职岗位和专业设置, 按照“突出先进性、强调针对性、注重综合性”的原则, 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要针对军械士官学员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任职年限及技能水平差别较大等实际, 坚持因材施教, 改进军械士官教学组训方式,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立足实际, 面向未来, 科学合理、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多元化课程体系。进而培养出—专多能而又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军械士官。

2.2 构建开放性培训模式

在办学模式上, 构建与部队训练衔接的开放性办学模式。在培训任务和发展定位上, 要紧跟世界军事发展, 适应各种复杂性对高层次军械士官人才需求, 从完善军械士官教育体系建设的全局出发, 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军事技能、扎实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作风过硬的军械士官人才。在制订军械士官人才培养方案上, 要充分借鉴地方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和外军教育先进作法, 加强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院校的横向联系, 加强与军内高校和其他士官院校的交往, 使培养方案科学可行、具有前瞻性。在教学模式上, 加强与基层部队工作联系, 增强服务部队能力。加强与基层部队维修单位协作, 把校内课堂向一线基层部队维修单位延伸。

2.3 构建职前、任职和岗位继续教育培训的“立体式”培训模式

构建军械士官“立体式”培训就是变“一次培训”为“不间断培训”。入选士官学校进行教育培训的军械士官的选拔主要是要参加全军文化科目统考, 但由于士官学员的选拔是在军官学员选拔之后, 这就不可避免的有一批文化基础薄弱的士官进入士官学校, 这实际上将本应由社会教育力量承担的教学成本转嫁到军队士官学校之上, 造成基础教育压力大的情况。在培训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不得不考虑增加基础教育课时, 这就带来一系列问题, 如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员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等等。积极做好各种任职培训前期准备工作, 加强文化基础学习和军政素质养成, 针对军械士官学员文化基础普遍薄弱的现实, 可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文化基础补习, 为进人正式培训、学历教育做好文化准备, 对当前军械士官教育培训非常重要。士官教育与军官教育相比, 具有更强的岗位指向性, 军事职业教育特色更为典型, 可以说其本质就是职业教育。科学知识技术的发展, 新装备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也对军械士官的岗位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在教学观念要尽快实现军械士官教育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变。除初始任职培训外, 要构建学习型军营, 为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创造条件。军械士官的继续教育是继培训、学校基本教育后, 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终身性教育。继续教育不应该只依靠传统模式, 要大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 通过开放式教育和联合办学等来提高教学水平。

3 结语

总之, 随着我军士官制度的全面建立, 士官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士官逐渐担负起军队中流砥柱的大趋势下, 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 是军队士官教育训练转型的时代要求。随着军队装备科技密集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军械士官队伍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 使用各种有利手段, 充分发挥院校培训军械士官的主渠道作用, 提高培训质量, 以适应高科技条件下, 高技术战争对军械士官能力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伯康, 高太长.对士官学员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 2002, 3.

[2]朱哲男, 罗刚, 张春滢.新时期士官教育训练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9, 5.

[3]程佑春.浅析军校士官任职教育的创新发展[J].科教文汇, 2008, 3.

金融工具分类计量的改进思考 篇9

一、金融工具计量属性选择

金融工具计量最基本的问题是要回答:金融工具应该采用哪种计量属性, 是采用单一的计量属性还是分类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

这个问题其实已有定论, 从金融工具计量发展史来看,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其历史的选择, 也是目前最优的选择。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已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 论证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但笔者想强调的是:公允价值只有当其比较可靠或“公允”时, 相关性才会高于历史成本。这一点已被国外学者的研究所证实, 如Nelson (1996) 以美国200家商业银行1992~1993年数据为样本, 证实银行市值与按SFAS107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 而与贷款、存款和长期债权的公允价值不具有相关性。Khurana和Kim (2003) 以美国银行1995~1998年数据为样本检验公允价值是否比历史成本具有更大的信息含量, 结果发现对于规模较小和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小银行, 历史成本甚至比公允价值具有更大的信息含量。

因此, 尽管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第一计量属性,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当公允价值很难取得或者并不可靠时, 应该考虑采用修正后的历史成本 (主要是摊余成本) 计量。例如, 由于目前国内贷款转让市场不发达, 贷款的公允价值很难取得。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坚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不仅公允价值取得成本很高, 而且所得到的“公允价值”也很难做到“公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采用摊余成本计量也许是更好、更现实的选择。

综上所述, 现实条件下对金融工具的计量应采用混合计量模式, 优先选择公允价值, 当公允价值无法获得时, 以摊余成本计量。

二、我国现行准则下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的缺陷

1. 现行准则存在的第一个缺陷是金融工具分类计量的划分标准不合理、不明确。

我国现行准则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 将金融负债分为两类, 并规定按不同类别分别采用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计量。而分类标准则综合考虑了金融工具的性质、使用方式和管理意图。由此导致了两个问题:

(1) 以管理意图作为分类计量标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在某一时点, 金融工具的价值应该是客观独立的, 不会因为管理层主观意图的不同而不同。举例来说, 假设A企业和B企业在2009年1月1日都购买了1 000万元的2年期国债, 国债的票面利率为固定利率10%, 每年末付息一次, 假设此时基准利率也为10%。A企业准备随时卖出, 因此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B企业准备持有至到期, 因此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以摊余成本计量。如果在2009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 基准利率降至5%, 假设国债交易价格只受基准利率影响, 则1 000万元国债市场价值变为1048万元[1 100/ (1+5%) ]。假设A企业和B企业其他情况都相同, 仅仅由于持有国债目的不同, 结果在2009年财务报告中, A企业的期末资产和当期损益都大于B企业, 这样的会计信息很可能会误导投资者。

准则这样规定的依据也许是, A企业持有的国债完全可以在2009年12月31日卖出, 可以提前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而B企业不能卖出, 其价值实现方式只能是获得下一年的利息收入, 因此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是合理的。但即便如此, 当A企业将卖出国债获得的现金用于再投资, 只能获得5%的无风险收益即52万元 (1 048×5%) , 在2010年末, A企业和B企业的最终现金流情况是完全相同的 (1 100万元) , 两个企业未来的价值是一致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管理意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能会随着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变化而变化。A企业可能一直持有国债至到期, B企业有可能提前卖出, 因此以管理意图作为分类计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显然是不恰当的。

(2)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又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两类。这两类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非常不明确, 在实际操作中同样会出现同一金融工具在不同企业划分为不同类别的情况。尽管同样是以公允价值计量, 但将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权益和当期损益, 也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笔者认为, 同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再分类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不仅使得会计操作变得复杂, 也使得会计信息变得更加难以理解。

现行的IAS39中关于金融工具分类计量的规定与我国会计准则基本一致。但IASB在2009年11月发布IFRS9, 对金融资产分类计量模式做了重大调整。一是将金融资产简化为两类, 分别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虽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不再明确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两类, 但实际上仍存在将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和计入综合收益 (权益) 两种处理方法。二是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划分标准明确为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特征。尽管商业模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广, 但仍包含了管理意图因素。因此, 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尽管在IFRS9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 我国现行准则中存在的第二个缺陷是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可能导致管理层利润操纵。

我国现行准则中明确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不能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划分存在“防火墙”, 但其他三类金融资产之间是允许重分类的。尽管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要受到“污染条款”的限制, 即两年内不得再重分类至持有至到期投资, 但总体来说, 管理层是可以通过重分类来调节和粉饰报表的。

三、改进金融工具分类计量模式的建议

笔者认为, 金融工具的分类计量应该坚持简单透明的原则。基本原则包括:第一, 主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辅之以摊余成本计量;第二, 分类标准应基于金融工具的客观特征和客观市场环境, 不以管理当局主观意志为分类依据;第三, 简化类别, 同一类别会计核算应一致;第四, 采用不同计量属性的金融工具重分类应严格加以限制。

笔者建议以金融工具预计现金流特征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可获得性两个维度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分类标准。根据金融工具预计现金流特征可以将金融工具划分为: (1) 确定现金流金融工具, 如贷款、票据、固定利息债券等; (2) 非确定现金流金融工具, 如浮动利息债券、权益工具、衍生工具等。根据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可获得性可以将金融工具分为: (1) 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类金融工具, 主要指存在公开活跃市场报价, 或虽不存在公开活跃市场报价但根据估值模型计算的价格能为市场接受的金融工具; (2) 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类金融工具 (主要指其公允价值无法取得, 或虽然可以通过估值模型计算或其他方式获得但无法取得市场认可的金融工具) 。

对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类金融工具, 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且属于确定现金流类的金融工具, 应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且属于不确定现金流类的金融工具,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其变动计入权益。具体见下表:

采用不同计量方式的不同类别的金融工具原则上不允许重分类, 除非出现下列两种情况: (1) 由于金融市场发展, 原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得能够可靠计量; (2) 由于金融工具发生信用风险或其他风险, 导致退市或其他流动性下降, 其公允价值由能够可靠计量变为不能可靠计量的。

在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方面, IASB于2009年发布的对IFRS7的修订意见, 采取了和FASB一致的做法, 即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按照计量公允价值输入变量重要性分为三个层级披露,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可以使公允价值信息更加透明, 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应该予以采纳。此外, 笔者建议, 如果条件允许, 在报表附注中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应披露其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价值及对当期损益及权益的影响;对于采用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应披露其公允价值信息及以公允价值计量对当期损益及权益的影响, 便于报表使用者分析比较。

参考文献

[1].Barth.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The AccountingReview, 1994;69

[2].Nelson K..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107.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

[3].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会计研究, 2003;3

[4].汤云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现状和问题.上海会计, 2003;3

关于改进版画基础教学的思考 篇10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世纪60年代活跃的艺术家伊夫·克莱因, 在运用人体绘画创作行为作品时, 就是借鉴了版画拓印的原理来形成画布上人体的痕迹。从近年创作的版画作品来看, 版画的绘画语言和传播媒介较早年有了很大突破, 从多媒体艺术的参与到装置艺术的介入, 版画本身作为传统的艺术样式注定要在新时期迸发出新的光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需要很多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版画创作需要一定的设计意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单从版画的制作方法上来看, 版画的制作不同于其他任何绘画形式, 版画制作可概括分为画稿、制版、印刷三个步骤。在每一个制作环节中, 由于材料媒介的不同, 又可以产生出无穷的变化, 这就给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从版画基础教学来看, 要以开拓思维想象力为目标, 让学生从版画无穷的变化中体会到无尽的乐趣。在课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把握和熟练操作的能力,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 拓展新的教学思路, 尝试拓宽版画基础教学领域, 进一步丰富版画专业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 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放性思维。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基础教学

基础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版画基础教学对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选择技法和开拓创作思路有很大的影响。近年,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演变, 艺术的表现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版画基础教学演变带来的教学效果, 也在逐步动摇着其原本稳固的学术地位。如何使版画基础教学适合艺术发展的要求, 促进课程潜在的思维转变, 是当代版画基础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版画基础教学中, 首先要注重版画色彩的教学。色彩是版画基础课教学中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 进行色彩教学的目的, 是让学生懂得如何从客观的再现转换为主观的表现, 从而深入探讨和研究版画色彩的自身规律。版画基础教学必须加大各种不同色调的训练内容和难度, 只有强调这种不同色调变换的表现能力, 才能使有限的材料拓展出更大的表现空间。其次要加强素描教学。笔者认为, 在版画基础教学中, 素描教学内容应放在重要位置, 因为无论何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造”型, 素描是探讨造型艺术最有效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可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现手法, 鼓励学生在素描学习中追求素描本体语言的研究和个性化风格的展现。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消除课堂教学的枯燥感, 增加学生思维的跳动性和敏感性, 可以分阶段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生活速写、记忆速写, 进行想象创意、抽象构成练习、创作意图记录等, 探索工具、材料、纸张等不同媒介方式的使用方法。这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路, 也可以为基础课教学向创作课教学的转换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三、注重版画基础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体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 是锻炼学生美术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践中, 学生可以使自己在版画方面的美术意识与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和提高。因此, 高校在加强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 应更加重视实践课程,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并学会使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

实践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在版画基础课程的学习中除了要尝试绘画过程, 还要尝试制版和印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既要对形、色进行一定的把握, 还要对不同版种 (铜、木、石、丝等) 的工具、材料、技法、制作流程进行了解, 并根据创作需要熟练地掌握。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 新材料、新媒介、新技法开始被运用到版画创作中, 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版画语言, 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才能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不同材质、不同技法带来的视觉语言, 从而打下扎实的版画创作基础, 使“心”“手”“工”“艺”合一, 达到理想的创作境界;通过电脑制作, 模拟各种版画的效果, 达到对多种版画制作效果的预先了解与控制。因此版画基础教学实践的过程, 主要是培养学生严密的、条理清晰的逻辑思维与每个环节动手把握能力相协调的过程。通过开展大量的动手制作, 使学生在失败与成功、循环与重复中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掌握有效的方法, 从而达到“心手合一”“工艺合一”的境界。

四、注重拓展版画基础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在当代中国艺术界, 许多著名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有版画学习的背景, 这绝非巧合。当今享誉世界艺术界的徐冰当年就是凭借着自己版画学习的背景加上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创作出了中国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天书》。因此, 版画基础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版画基础教学中以黑白木刻教学为例, 在黑白木刻制作中要注意三点。首先, 学生要克服传统绘画的思维逻辑, 把做“加法”的绘画习惯转变为做“减法”的绘画方式, 这就十分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其次, 在把握画面上, 需要学生“以刀代笔”, 这需要极强的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不同刀法的组织和编排, 既要体现造型的黑白灰, 又要把握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这对学生概括归纳和提炼总结的能力都有着极强的训练效果。再次, 版画的材料性决定了版画制作的绘画逻辑有别于其他画种, 无论是强调客观对象, 还是强调画面的绘画性及艺术性, 版画都给学生提供了无限可能, 这对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版画基础教学中把版画自身的内在优势应用到版雕壁画、电脑版画、黑白绘画等课程中, 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版画基础教学中涉及的版画创作能力除了包含版画本身的制作、创作能力, 还应包括对社会、生活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科技、材料敏锐的洞察力的关注与培养。因为版画是需要借助材料媒介来取得的复述性绘画形式, 所以在培养学生扎实基础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版画综合创作能力, 使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大量的创作练习, 具备良好的绘画基本技能和艺术表现力, 熟悉和掌握各种版画的制作技法, 增强在版画方面的艺术表现力;通过版画的创作,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挖掘生活意义的能力;运用版画的多样性, 结合新的艺术表达样式, 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和主张, 鼓励学生运用版画表现家乡风土人情,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本土的情感, 树立学生运用版画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和能力。

版画基础教学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实践与改革, 进一步明确了版画基础教学的地位, 理清了版画基础教学的教学思路和课程重点, 总结了版画基础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想象与创意、创作能力、逆向思维等培养的方法, 这在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朱连生.关于版画色彩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

[2]张练.简谈版画教学[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5, (1) .

对中专语文教学改进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中专语文 改进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030-01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由于其本身在教育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中专学校的发展非常的艰难。在中专学校的教育中,学校过分的重视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数外三门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样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无疑会造成他们无法在专业知识技能上进一步的深造。因而,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专学校语数外基本课程方面的重视,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方面显得非常的突出。那么,对于中专语文教学课堂进行优化,显得非常有必要,并且也成为了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那么,如何能够对中专语文的教学进行改进,并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呢?接下来,笔者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益。

1 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那么,在中专语文的教学上,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教学的精神。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了课堂上的主体,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记,学生抄”的现象更是极其常见。学生并没有对语文方面的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度,再加上被迫接受语文知识的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非常反感。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是一门很大的艺术,要想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老师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理论文化知识,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再加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语文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時间内收获到最多的知识。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作为教师,要时刻铭记这一点,这样才能使老师富有激情的去传授知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何愁得不到提高呢?

2 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

对于中专学校的学生而言,由于其本身的文化功底较为薄弱,加上自身的自制能力较差,在学校很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指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强,在遭受到指责后很容易产生逆反情绪,最终导致弃学的学生不在少数。那么,如何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呢?

作为教师而言,其从事的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根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表扬为主,批评教育为辅。针对于学生自身的现状,适当的降低教学的难度,这样才能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由于中专语文学习的知识较为空洞、宽泛,那么,老师应当立足于实际,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当前职业的要求,适当的改变教学的内容,从教学的实用性出发,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语文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那么,学生切勿好高骛远,应当加强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循序渐进,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一步步深入的进行学习。

3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黑板、粉笔、嘴三者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授课非常的幸苦,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老师能够很清楚的掌握课堂的进程,使课堂能够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这仅仅只是保证了老师的教,而在学上,并没有得到贯彻,很容易造成教与学相互分离,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

俗话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向我们有力的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要想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专的语文教学课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内容的学习都非常的抽象,由于涉及到古代,学生没有办法进行一个准确的知识上的把握。那么,信息技术的引进,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一现状。例如:在高中我们学过一篇文章《长歌行》,这是一首乐府名歌。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这样一首乐府名歌除了能讲清字面意思以外,对于乐府想要进行深入的了解是非常不现实的。然而,如果课堂中引入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将会变得充实且生动。老师可以将一些乐府的背景知识做成PPT进行放映,在其中还可以将以前学过的乐府的知识进行穿插,这样来进行比较性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当然,信息技术的使用切不可喧宾夺主,老师要时刻警惕回归课本知识的学习,只有信息技术得到合理的使用,才能促进中专语文教学方面的学习。

4 加强学生的实践

所谓实践,就是要让学生亲身加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例如,在高中有一篇文章叫做《雷雨》,在讲解完课文后,老师可以课文改编成一个剧本,将班上的同学分成多个小组,分配好角色后来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切身的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而且这对于语文课文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的实践看似有点浪费时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收效还是很不错的。因而,在中专语文的学习中,可以尽可能多的组织这样的实践机会,使班上的同学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

5 结语

中专语文的教学,只有在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理的手段的配合下加强语文课堂上的实践教学,这多方面相结合,才能使中专语文教学得到有效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敏.对中专语文教学重要性及改进的思考[J].教育科研,2011(19).

[2]杨国强.如何提高职业中专语文课堂效率[J].华人时刊(理论研究),2011(1).

[3]《语文学习》编辑部.课堂教学艺术[Z].2000.

改进环境犯罪刑罚制度的思考 篇12

一、加大环境犯罪的刑罚力度

破坏环境资源的代价如果不是由开发利用者承担, 污染环境的代价不是由污染者承担, 它们就不愿花费大量钱财来保护自然环境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特别是对那些为追求较高的利润宁可被罚款、歇业、赔偿, 也要超标排污和随意开发利用环境的经济组织和个人, 唯有辅以严厉的刑罚, 才可能弥补其他法律手段制裁的不能。 (2) 污染环境的犯罪之所以可怕, 是因为污染行为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福利等维护社会本体存在的条件予以了严重危害, 足以造成公共危险, 使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随时受害的深切恐惧感。 (3)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追求高额利润是每个人的本性, 就企业来说, 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 如果投入到办理排污许可证、改进防污和排污设施的越多, 用于其他生产性投入就越少。因此, 企业主是不会主动去提高防污、排污设施的投入的, 更不会想方设法增强企业的防污、净污能力, 最后的结果就是超标、非法排污进而引起环境犯罪的发生。而对于违法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被作为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处理, 并通过民事赔偿来解决, 民事赔偿、行政罚款金额的过低往往不足以对生态安全进行保护。多数企业为了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切办法, 把民事赔偿仅看成是经营管理上的成本和代价, 并把这种代价最终转嫁给消费者。 (4) 这样, 环境犯罪的机会成本很低甚至没有, 促使行为主体实施该类犯罪的可能性就大。

所以, 惩治环境犯罪的立法应当在充分考虑人类环境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 按照罪责相适应的原则科学地设立刑罚的幅度, 只有使犯罪人所受的处罚与其对环境的损害程度相当, 并超过其因此而获得的利益, 才能有效地制裁和预防环境犯罪。例如适当提高法定自由刑, 甚至于对特别恶劣的环境犯罪行为人适用无期徒刑;提高罚金刑的数额, 扩大没收财产刑的适用面。将以上两种财产刑配合适用, 剥夺犯罪人继续实施同类犯罪的资本, 阻止其重新犯罪等方法。

二、使用多种刑罚手段惩治环境犯罪

相比我国的刑法规定来说, 1997年的《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关于生态犯罪的刑罚规定了7种:剥夺自由、限制自由、劳动改造、拘役、罚金、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强制性工作。可见, 我国环境犯罪处罚的种类还有很大的扩容空间, 有限的刑罚手段对打击环境犯罪力度是不够的。尤其是对于环境犯罪的重点——单位犯罪来说, 刑罚种类的规定, 是一个国家惩罚犯罪单位所必需的, 也是实现刑罚目的的有效手段。世界上凡是承认单位犯罪的, 无不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处罚单位犯罪的刑罚种类。《法国刑法典》规定的适用于法人的刑罚有:罚金、解散法人、禁止从事职业性或社会性活动、关闭用于实施犯罪行为的企业机构等10种。这些国家采用多种刑罚手段惩治环境犯罪, 值得我国借鉴。

我国在以后的刑事立法中也可以考虑设置资格刑, 对于单位的环境犯罪增设停止执业权利的处罚规定, 如吊销营业执照等等。毕竟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主体大多是单位或者法人, 污染较轻的, 可以停止其执业权利, 让其整顿待环境好转后恢复其经营权;如果污染严重, 则可以永久停止其从事某项职业的权利。如此处罚可以使违法者在心理上产生压力, 在决策前首先考虑到环境的影响, 这对防止环境犯罪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限制自然人或法人担任特定职务或从事特定生产、经营活动权利的资格刑, 对于遏制功利色彩较浓的环境犯罪, 限制经济权利显然要比剥夺政治权利更直接有效。

三、注重罚金刑的适用

罚金刑代替自由刑是现代刑法转换刑制的一个方向, 特别是在环境犯罪的立法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环境犯罪的犯罪人多数由于主观的过失造成, 犯罪人一般不具有主观恶性, 更不具有人身危险性, 将这些犯罪人收监执行刑罚, 对犯罪人的主观改造是一种过剩, 同时环境损害并不能得到补救, 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刑事处罚手段, 不但要起到威慑、警戒的作用, 而且也要真正地起到补偿环境的效力, 这就把罚金刑推到刑罚改进的视野范围内。这主要是因为环境侵权犯罪中过失犯罪占绝大多数, 而且法人犯罪突出, 将无生命实体的法人作为接受刑罚的主体, 惟罚金刑最为适宜。 (5) 另外, 罚金刑易于纠正错误, 一旦发现, 可以对犯罪人进行经济补偿, 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

综上, 在我国改进罚金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扩大罚金刑的适用范围, 对我国环境犯罪中的过失犯罪增设罚金刑, 以进一步发挥罚金刑替代自由刑的作用; (2) 完善罚金刑的适用方式, 对一些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环境犯罪, 规定单处罚金制, 对较轻的环境犯罪尽量适用选处罚金制, 对较重的贪利性犯罪可规定并处罚金; (3) 取消无限额罚金制, 明确规定环境犯罪的罚金数额, 使犯罪人所受的处罚超过其因此而获得的利益, 使犯罪人预见到自己行为后果的无利可图性, 从而降低环境犯罪的可能性; (4) 针对罚金刑在执行过程中经常被无限期拖延的情况, 增设行刑时效制度, 或实行罚金易科制。对于未在时效内主动缴纳罚金的, 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执行, 如果时效届满仍未缴纳则不再执行, 而是将罚金刑改为自由刑。 (6)

四、配合适用非刑罚措施

刑罚作为对犯罪人进行惩罚的强制方法, 虽在刑事责任的实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并不具有唯一性, 刑事责任还可以通过非刑罚措施来实现。刑罚作为惩治环境犯罪最常采用的手段, 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 需要通过非刑罚的形式来追究刑事责任, 可以有效弥补刑罚单一功能的不足, 能有效地预防犯罪。 (7) 环境刑事责任不仅应当起到惩治和预防环境犯罪的作用, 而且要最大限度地体现补救或恢复环境、消除环境犯罪持续性危害的功能。而针对环境犯罪来说, 适用非刑罚措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国可适用的非刑罚措施有三种:1.教育性非刑罚措施, 如公开悔过;2.民事性非刑罚措施, 主要包括责令补救和限制活动。法院可以责令犯罪人补救或恢复环境, 同时酌情适用刑罚中的附加刑。例如司法实践中对滥伐林木的犯罪人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在缓刑期内要植树, 并要求成活率。这种刑罚措施既惩罚了犯罪人又补偿了被破坏的环境, 起到了恢复环境和惩罚犯罪的双重作用。3.行政性非刑罚措施, 如责令限期治理和勒令解散。以责令限期治理为例, 它是指法院以有罪判决的形式, 责令犯罪人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治理。其与作为环境法基本法律制度之一的限期治理可以说并行不悖且具有更强权威性和强制性, 所以实效更好。重视非刑罚处置措施的适用, 不仅可以消除犯罪后果的持续危害作用, 而且可以节约刑事制裁的成本,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刑法发展中的非刑罚化和轻缓化的重要体现, 不但贯彻了环境刑事立法“预防为主”的原则, 还加大了刑法的特殊预防功能。

环境问题是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并生共存的问题, 它们相互矛盾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我国将会面临更多、更频繁的环境侵害事件, 对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制定合理的刑事制裁措施不仅有助于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 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施展空间, 环境刑罚更要担当起控制环境犯罪的重任, 为保持良好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 这就迫使许多国家强化对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推行“犯罪化”和“刑罚化”, 中国也不例外。如何使刑法对环境的保护更有力度、更能有效地规制环境犯罪就是我们亟待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的环境刑罚制度的改进做一些思考, 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力求刑法对环境的保护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上一篇:解读与探讨下一篇:线性偏微分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