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问题

2024-09-19

治安问题(精选12篇)

治安问题 篇1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警察的主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公安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治安是指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下而呈现的一种安定、有序的状态。社会治安问题是指影响社会安定的各种矛盾、因素,是社会各种矛盾和消极因素的集中反映。只有科学地分析研究社会治安问题,才能准确把握其特点和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地发挥治安管理工作防范、发现、打击、管理、服务职能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

一、人民内部矛盾凸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原有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逐渐被打破,社会隐性矛盾与显性冲突相互交织,呈现出日益错综复杂的态势。利益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反映和体现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形成社会心态和群众心理上的“焦点”和“热点”,并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社会反作用力。群体性事件已成为社会矛盾冲突的极端表现形式,而且突发性、组织性、对抗性增强,暴力化倾向明显。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力度和处置难度大大超过了一般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和公安机关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在社会管理中,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由征地拆迁、退伍军人安置、企业倒闭(改制)、社会保障、劳务纠纷、非法集资、拖欠农民工工资、涉法涉诉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始终在高位上运行,行为人为谋求自身利益,频繁串联集会、上访、甚至堵路,反复性强,处置难度大,对社会政治稳定所产生的影响在不断加大。

(二)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贫富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日益突出,贫富悬殊和资源分配不公是非常危险的社会隐患。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贫富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现在的12.66:1,反映贫富差距的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接近0.5。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型,富人少数,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数量也少,低收入和贫困的社会下层占绝大多数,属于极不稳定的社会结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即高收入的富人为少数,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人数为大多数,低收入和贫困的社会下层人数为少数。当前,由于贫富差距过大使一部分低收入和贫困阶层人员对致富机会不均等、资源分配不公平等现象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源自于圣经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回来。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仇富心理”、“投机心理”甚至“报复心理”日趋增强。

(三)政府、党员干部公信力下降,也成了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堰塞湖”。

部分党员干部漠视群众利益,不愿意也不会做群众工作,对群众的利益诉求“躲、推、托、哄、堵”,导致事情久拖不决。有的甚至以权谋私,徇私枉法。使群众产生怨恨情绪,成为引发、激化审核矛盾的重要因素。

(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伴生了大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特别是五化进程的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引发了大量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个别人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信上不信下,信官不信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能访多高访多高,能访多大访多大”,反映和解决自身诉求时,不是通过正常的信访渠道和法律渠道,而是采用不法手段,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制造影响,给党和政府施压,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更有甚者以违法犯罪的手段获得财富,增加了安全防范、社会治安管控的难度。

(五)当前舆论炒作也成了社会稳定问题的“助推器”。

近年来,因为公安机关直接面对各类社会矛盾的第一线,所以逐渐成为了网络舆论的焦点。在这些舆论中,以反面舆论居多,警察成为网民发泄不平情绪的主要对象之一。公安机关在执法执勤过程中稍有不慎,甚至言语不够严谨,都有可能被网络舆论所曝光,并受到无情地抨击。“躲猫猫”、“喝水死”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六)“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

如”瓮安事件“,起因仅仅是死者家属对公安机关出具的死因鉴定结论不满,引发了上万人聚集街头,并打砸抢烧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办公大楼,造成当地政权机关一度失控,时间长达7小时,从人员构成看,这起事件95%以上的参与者与死者无直接关系。

二、刑事犯罪案件高发

我国的劳力富裕使就业成为困扰社会民生的大问题。违法犯罪嫌疑人在有过刑事处罚记录后,很难找到工作,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包容,沦为社会底层,为生存而再次犯罪并走向持续犯罪的不归路。”一次偷,一生贼“这样的状况直接导致违法犯罪嫌疑人基数不断累加,成为社会隐患。一是这些“二进宫”的累犯,在被处罚后并不认为其是因触犯刑律而要接受处罚,仅仅认为是“背运”,往往出狱后继续作案。二是在狱中这些累犯经过交流,容易学得新的作案手法并结识“朋友”,出来后便结伙作案或使用新手法作案,同时具备一定反侦察意识,给侦破和抓捕工作带来难度。三是这些人在不被社会认可后,很容易将心理矛盾嫁接到对社会的仇恨上,采取更为极端的犯罪手段,报复社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随着城乡两极化发展、贫富差距悬殊等矛盾加大和相互作用下,刑事案件发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会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将会逐步深化,为引发恶性犯罪的因素悄悄埋下伏笔,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将给社会治安形势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毒品违法犯罪问题突出

一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周边环境,新疆逐步成为毒品渗透的重要通道和中转集散地。二是新型毒品来势迅猛,新型毒品冰毒、麻谷(冰毒片)、摇头丸、K粉等。三是吸食毒品引发了大量的违法犯罪活动,“以盗养吸、以抢养吸、以娼养吸、以贩养吸”,已成为影响新疆社会和谐稳定重要因素之一,毒品问题被称为世界公害。

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

我国1999年出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未成年人犯罪仍呈不断上升趋势,犯罪形式也由原来的少量扒窃、抢劫、吸毒向暴力化、集团化犯罪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在街面犯罪中担任主要角色,在管控力减弱后直接导致街面犯罪井喷式高发。大部分青少年缺乏法律意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缺乏考虑,在犯罪时不考虑成本,缺少风险意识,只是凭借需求和喜好随意地犯罪,这种无序犯罪,不计后果,手段残忍,加剧了刑事犯罪的暴力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唐先滨.乌鲁木齐基层应急管理的现实困境及突破[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

[2]张陶然.治道变革: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治安制度变迁[J].理论月刊,2009

[3]张弘,邹湘江,李春勇.社会治安防控与政府应急管理协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张真理,许传玺.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体系的两个基本问题[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治安问题 篇2

盾纠纷、治安混乱地区突出治安问题的分布,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开展好此项工作,经党委会议研究,成立了洛河镇排查矛盾纠纷、治安混乱地区突出治安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唐龙担任组长,副镇长张景峰任副组长,各综治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对洛河镇矛盾纠纷、治安混乱地区突出治安问题进行细致地摸底排查,使此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扎实开展。

二、划片包干,梳理摸排

领导小组采取先广泛摸排、后集中梳理的办法,由各村分别上报突出的治安问题及治安混乱地区,领导小组组织专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底排查,并将上报的问题汇总,排出洛河镇治安混乱地区为胡圩拆迁现场、洛电三期工程偷盗物质现象。突出治安问题是校园周边存在网吧、游戏机房,环境需整治;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不规范,存在着治安隐患。

三、落实责任,定期整治

洛河镇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工作领导小组把排查出的问题逐一落实到单位,谁的辖区谁负责。领导小组召开各村(社区)主任会议,通报排查出的突出治安问题,与洛电保卫科、开发区取得联系,要求他们加强管理,积极配合集中整治活动的开展。把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任务分别落实到洛河、宫集派出所,要求他们在整治活动过程中,下大力气,花大功夫,争取破获一批案件,抓获一批违法犯罪人员。

治安问题 篇3

关键词:油田;治安;企业;对策

一、油田治安存在问题

1.扰乱生产秩序案件时有发生。据统计,近三年以来,在油区生产施工中发生不法人员拦车、堵路、挖路、无理索赔等案件达两百多起。

2.哄抢落地原油现象比较突出。仅去年一年间长庆区发生就五次哄抢原油15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十多万余元。

3.强行乱搭乱接水电现象久治不愈。

4.盗窃石油设备、物资案件呈高发的态势。自2005年以来先后有几个油区先后被盗电动机32台,总计案值30余万元。

5.盗放原油时有发生。2010至2013年底,长庆油区盗窃原油8次近25吨,损失价值18余万元。

二、油田治安存在问题的原因

近年来,为了减少被盗及哄抢事件的发生,油田加大了综合治理的投入和打击力度,但偷盗油田财产物资现象仍然屡屡发生。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有的放矢,才能做到防范未然,为油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1.油田是没有围墙的企业,治安工作难度大。油田在野外作业,点多线长面广,大量的物资设施都散落在村旁、田野,给治安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油田内保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治安工作的需要。企业内部现有的综治保卫机构人员都是从各基层生产单位抽调的非专职人员,在迅速反应、作战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难以对犯罪分子产生足够的震慑力。

3.利益的诱惑,使某些人铤而走险。从原油被盗、电缆被割、管线被挖、设备被损、盗电盗气盗水等案件来看,作案分子大都是当地的农民。因受利益诱惑,不惜以身试法,结成一个犯罪团伙,有组织、有预谋地进行犯罪活动。

4.少数当地村民法制观念淡薄。少数村民存在“靠油就吃油”的思想,他们认为偷抢油田物资是理所当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再加上某些村干部暗地支持,给油区综治保卫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三、完善油区治安稳定的策略

1.强化“三防”措施,维护油区治安稳定

1.1做好技防工作

针对油井和大量石油物资散放野外,综治办联合生产技术人员一起积极探索研制电动机防盗螺栓、变压器防盗锁、防盗截止阀等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革新、小改造等“五小”技防产品和油量回压自动远程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油管流量监控,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原油流失情况并及时报警,从而遏制了盗油案件的发生。

1.2做优人防工程

实施消防、联防一体化,组建由当地派出所民警、专职保安、油田基层队(站)负责人、巡井工组成的“巡井小分队”,由民警带队,合理划分巡区,根据油田生产区治安形势,科学调度巡防力量的投向和投量,切实将力量投向违法犯罪多发的地区、时段。同时。与油区周边警方签订防控工作协议,实行一案一奖、大案大奖,全力推动油田偏远井(站)和重点目标区域协防机制。

1.3做优物防工程

在物质防范上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比如在高压线防范上,用防盗钢心线代替以前的全铝线,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加不法分子的盗窃、破坏的难度。

2.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油区

2.1开辟治安防范宣传阵地,活化宣传形式

推广“电邮、短消息、电视节目、宣传展板、社区警务报”等宣传举措,做到检查工作与宣传警示相结合、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公安宣传与单位宣传相结合。将防范宣传覆盖全油区。针对基层单位实际情况,坚持“送法到一线”。在职工中广泛开展普法学习,结合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使职工群众在实际工作中,能自觉地运用国家的法律武器和油田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遵守纪律,保障油区治安的稳定。

2.2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增强当地村民参与构建和谐油区的责任和意识

通过向村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有效地制止了当地村民乱接乱拉油区生产用电的现象。通过讲道理,摆事实作对比,向当地群众讲清油田开发前当地的经济状况与现有经济的变化,引导油区的群众把支持油田建设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实现油区治安秩序的根本好转。

3.加强应急体系和抢险队伍建设,增强防控体系建设

3.1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值查和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

成立应急工作班子,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协调值班期间安全、生产、稳定和安全保卫等方面的问题。各单位综治保卫部门,将治安保卫责任层层落实到各基层直至班组和个人,重点加强对火工器材等危险化学品、油气生产设施和输油气管道、油库、加油站及生产指挥系统的保卫工作。强化措施,严防死守,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2进一步加强消防应急队伍建设

把油田专职消防队,按照既是防火灭火队伍,又是抢险救援队伍来建设。按照公安消防部队的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消防中队综合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做到随时拉得出、打得响、打得胜,确保油区及周边地区消防安全。

4.强化领导责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明确党政一把手是油区综治工作“第一责任人”,企业成立负责人为组长,综治、纪委、宣传、企管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平安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将各单位“平安创建”工作纳入综合治理考核中,将各单位“平安创建”季度考核情况,纳入油田对各单位季度流动红旗的评比中。将年度“平安创建”作为综合治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油田“双文明单位”评比时,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从源头上促使各单位重视“平安创建”工作。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浅思 篇4

1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现状

(1) 盗窃、抢劫等侵财性案件和打架、斗殴等伤害案件, 暴力犯罪、多人犯罪有增多的趋势, 尤其盗窃现象比较严重, 农民群众缺乏安全感。有些盗窃案件还转化为伤人、杀人的刑事案件, 使农民群众人心惶惶, 严重影响生活生产。在笔者家乡农村, 每年总会有两三次大的“盗窃之风”刮过, 一乡挨着一乡, 一村接着一村, 一夜之间村中近十余户村民家中被盗。这给当地群众不仅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 也造成内心的极大恐慌, 严重危害农村的和谐稳定。

(2) 群体性治安事件显著增多, 已逐渐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伴随着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往往有一些村霸、乡霸、路霸、市霸、地痞流氓等黑势力。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倍加重视, 财政转移支付大力支持, 农村的各项事务变得“有利可图”, 别有用心者钻空子、耍手段, 为一己私利或个别小团体的不正当利益而大打出手, 造成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

(3) 赌博现象有普遍蔓延之势。因赌博而引发的盗窃、诈骗、抢劫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同时, 有些人因赌博结怨、记仇, 造成新的矛盾和纠纷。

(4) 村委会干部违纪违法现象增多, 进而引起群众上访、闹事、互相斗殴等案件频发。土地纠纷、宅基地纠纷、低保纠纷、公益设施纠纷等等, 其原因与上述第2点有较多相似。在利益诱惑下, 不少村级干部逐步丧失良知, 滥用私权谋利而造成干群矛盾频发。

(5) 农村交通肇事案件增长较快, 但相应的配套机制和保障措施却严重缺位。笔者家乡所在农村, 现今几乎所有村子干道都在国家财政支持和村集体筹资下铺成水泥路面, 更不用说村子周边的乡级、县级公路。良好的道路设施建设, 一方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也给沿途村民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道路上不仅车辆数目大增, 而且车速极快, 也很少有交通安全保障设施, 发生事故后, 交警很难及时赶到现场, 也难以认定责任, 这种情况下, 也很容易引起更多的不法行为发生。

2 引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几点原因剖析

2.1 经济发展和农民素质对农村社会治安的影响

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新形势下社会利益格局调整, 社会矛盾复杂化, 不少地方农民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切实保护, 造成许多地方农民积怨日深, 演化成大规模群体性械斗、上访事件, 甚至激化为严重治安犯罪事件。此类事件往往发生在国家对农村和农民的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中。如需要发给农民的各类补贴不发、少发, 真正的贫困户却从来无法领到贫困补助, 公益资金用的少、贪的多等等。其次, 目前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 他们面对经济快速发展而引起的新现象、新问题很难做到全面的、系统的思考和适从。

2.2 领导认识和干部作风对农村社会治安的影响

在农村, 领导觉悟高、干部作风硬的地方, 社会治安问题肯定少一些, 特别是群体性事件, 就能有效地化解在萌芽状态, 不会带来大的危害。反之社会治安问题就频繁发生。有些地方领导对社会治安问题认识不够、重视不够, 主要体现在不出乱子都不管, 互相推诿, 遇事瞎指挥, 没有调研、没有经验, 以权压人, 不能从源头上和谐化解矛盾。干部作风关系到干部自身的威信, 作风是需要不断地改进的, 要让人民群众认可, 这样才能深入到群众中去, 有效地掌握和化解矛盾。有些重大的突发性的问题其实早有苗头而没有及时地去发现, 有些久拖不决的问题不是难以解决, 而是我们很少积极重视, 认真对待, 科学部署。

2.3 相关保障不到位

首先, 监督保障方面。村委会作为村民大会选举产生的管理村事务和服务村民的组织, 往往成为个别村领导谋取私利和小团体利益的“合法外衣”, 其本身缺少有效的、强有力的监督, 致使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实大打折扣, 同时, 又出卖村集体利益公饱私囊。农村治安环境中大部分群体性事件都是由此而引发的。其次, 执法队伍保障方面。农村地理人口分布的客观情况使得农村的基层执法人员难以做到及时掌握各类信息, 有效准确加以处置。比如, 农村派出所作为维护农村治安环境的主要力量, 其民警数量极其有限, 很难对广大农村治安环境进行有效布防。再次, 安保措施方面。农村主干道路上的电子监控设备, 交通安全设备等几乎没有, 客观上使得农村的盗窃、抢劫、交通肇事等违法犯罪分子有恃无恐。

3 解决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几点措施

3.1 要加强对广大农村的政策和法制教育宣传

各级政府要让群众了解党的大政方针, 特别是与农民、农村、农业紧密相关的政策;要加大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 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要教育农民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 正确处理干群关系, 冷静客观地对待涉案涉法事件, 决不能感情用事, 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同时加大对农民群众普法教育的力度, 要通过对身边人、身边事的现实说案分析, 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使他们知法、守法、依法办事。

3.2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

要针对农村生产季节性特点, 集中时间和力量, 适时开展时间短、见效快、针对性强的专项整治行动, 要坚决铲除农村黑恶势力, 严厉打击“乡霸”、“村霸”等严重扰乱当地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行为, 解决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与治安的根子问题;要坚决打击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解决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治安的难点问题;要坚决查处和禁止各种赌码、赌博活动, 解决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治安的顽症问题;要依法打击在农村土地征用、移民建镇、扶贫开发、农田水利、优抚救济等工作中发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3.3 要加强相关队伍建设

首先要搞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 努力提高这些“村官”们的自身素质和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切实做到为广大村民服务, 带动大家走向共同富裕。农村干部要作风端正, 村务公开, 缓和干群关系, 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社会治安案件的发生。其次, 加强农村公安派出所建设, 从优待警, 全面提升处置各类违反犯罪事件的警用装备保障。落实民警工作责任制, 把派出所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防范管理上来;针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农村民警队伍的冲击和影响, 深人开展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的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农村公安派出所民警的素质。

3.4 建立和完善农村治安防范网络, 开展自保平安活动, 提高防范控制能力

其一, 在主要干道及重点区域装置监控设备。它不仅能有效预防盗窃、抢劫、交通肇事等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而且事后也便于公安机关获取证据、侦破案件。其二, 完善群防群治组织。结合本村实际情况, 设立巡逻小组, 有重点地在容易作案的时段和地点加强巡逻防控, 发现异情, 及时向全村通报, 有违法犯罪嫌疑的, 及时与公安派出所联系, 群策群力确保和谐的农村治安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炳君, 农民群体性事件成因的法社会学求证[J].政法论丛, 2005年第四期.

[2]王朝辉,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综合治理的几项建议[J].法制与社会, 2009年32期.

浅析社会治安问题 篇5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问题:

1.农村自身影响稳定的问题日趋突出。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不尽合理。

(2)农村宗族势力有抬头之势。

(3)部分农民的法制意识扭曲。

2.邪教组织屡禁不绝,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潜在因素。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基层政权组织相对薄弱的地方,邪教组织“法轮功”、“门徒会”极易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3.重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在刑事案件中,杀人、伤害、抢劫、盗窃等重大案件仍比较突出,这些犯罪数量多、影响坏、危害严重,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铜梁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

4.黑恶势力危害严重,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

(1)有的利用同乡、同学、亲友、狱友或者有前科劣迹的人员,纠集成伙,横行乡里,为非作歹。

(2)有的欺行霸市、垄断市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3)有的为人讨债,制造事端,酿成民间纠纷,严重危害当地稳定。

5.扫黄赌毒等“六害”活动不断增多,屡禁不绝。

(1)在“扫黄禁赌”行动和“网吧”的清理整治中,对易于藏污纳垢的场所,先后整治警力进行集中整治,规范网吧,收缴各类淫秽物品,查处卖淫嫖娼案件,捉获卖淫嫖娼人员。(2)还配合家长、亲友做好吸毒人员的教育、挽救、转化工作,降低了吸毒率。从赌博看,聚众赌博普遍,赌资不断增大,参赌人员不断增多。

(3)从卖淫嫖娼看,利用公开的场所与隐秘的手段相结合,更加普遍化、组织化、公开化。

原因:

1.在经济因素方面存在的矛盾

(1)贫困与摆脱贫困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了摆脱贫困只好外出打工,很难靠当地条件致富,部分人就把牟取不义之财作为致富之道。因而,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

(2)剩余劳动力过多与就业机会减少形成矛盾。在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处于不稳定的无业流动状态。他们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条件差的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

2.在政治因素方面存在的矛盾

(1)政府的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与进展迅速的经济改革相比,显得相对滞后。这就不可避免地在市场经济大潮地冲击下,显得运转不灵活,机制不协调。特别是引导农民实施再就业无力、无序,有限的安置补偿费不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2)有的基层政权组织弱化,客观上助长了不安定因素。

(3)个别地方干群关系不协调,激化矛盾。相当部分的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处理群众的问题上不讲究方式方法,工作不彻底,留有后遗症。特别是农村的基层干部,在对待计划生育、土地征用、缴纳税费等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干群之间的感情和关系,致使人民群众的逆反抵触情绪增强。

3.在法律因素方面存在的矛盾

(1)法制宣传教育滞后。

(2)政府基层干部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3)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4)社会矛盾和社会热点引发的群体性上访案件成倍增加,影响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

对策:

1.加强治安防范和管理,消除影响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

(1)加强枪支和爆炸物品的管理,坚决收缴散失在民间的枪支和爆炸物品。

(2)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

(3)加强剩余劳动力的管理,促进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要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提供方便,促进有序流动。同时要掌握外出人员的流向和以及活动情况,加强对外出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公安机关要取得联系,加强配合,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

2.要把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作为首要任务

(1)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

(2)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3)严厉打击邪教、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其在农村发展蔓延的势头。

3、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秩序。

(1)严厉打击、及时铲除危害一方的恶势力犯罪。

(2)严厉打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侵害人民利益的犯罪,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3)扫除卖淫嫖娼、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

4.大力加强农村派出所建设。

(1)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的规范化建设。

(2)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的政治建设。

(3)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的业务建设。文 章来源 莲

治安问题 篇6

关键词:煤矿;内部治安;综合治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随着矿井建设的推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煤矿出现了一些内部矛盾和新情况、新问题,给矿区治安形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煤矿内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问题的表现

(一)综合治理责任落实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综合治理工作責、权、利不够一致,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等原则没有在工作体制和机制中得到完全落实和充分体现,内部稳定管理“错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个别党支部负责人作为本单位综合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加强内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视不够,对了解化解内部矛盾力度不够,对落实矿区综合治理的措施不到位,综治工作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忽视员工法制教育,对内部综治问题视而不见,被动处理些问题时方法也是简单应付。有的区队党政领导更换频繁,遗留问题较多,对广大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是无法及时跟上,法制教育滞后。例如:仅2014年1月份至今我治安保卫队已发现员工偷盗电缆事件6起,矿区道路车辆违规停放,刁难甚至辱骂纠察、门卫执勤人员现象时有发生。

(二)综合治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面,各种调解手段、调解机制还缺乏有效衔接。例如:近年来,因外委施工单位拖欠工资问题而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我们以往的处理机制是,治安保卫队出警控制场面,办公室、相关部门联系外委施工单位负责人出面协调,而外委施工单位解决此类问题的惯用手段是一个字“拖”。“拖”到场面失控,“拖”到工人越级上访,而我们的职能部门却束手无策。造成工作被动,甚至被迫承担责任。

(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煤矿技防设施有所改善,但随着矿区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流动人口增多,矿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已无法满足矿区治安形势需要,使得矿区的治安防范能力处于低层次上,治安防范难度增大,矿区工业原材料失窃案件时有发生,与矿区的高速发展,员工对内部环境的需要很不协调。例如:主要路段、部位安防设施建设,矿区围墙建设相对滞后,案件发生后无法及时掌握有力证据。

(四)保卫力量建设相对滞后。现代企业由于治安保卫队不具备执法者的主体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保卫力量建设在企业中的地位及重视程度相对减弱,出现了警力不足或人员老化等情况,而治安保卫队的工作面相对较广,包括治安巡逻、煤炭稽查、物资检查、安全守卫、交通治理、火工品管理、消防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信访维稳等,可以说点多、面广、任务重。但因为待遇较低,年轻员工不愿意到保卫部门工作,造成保卫队伍多由年龄偏大、身体残弱等员工组成。造成开展工作力量不足,涉及问题不能正常运转,导致在管理中组织不力、协调不力,工作吃力,甚至很多工作都无法开展。

二、解决对策

(一)确保三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我们的党支部书记既要掌握综合治理的相关政策和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规定,提高认识;又要依托区队实际,明确综合治理与生产经营以及区队管理间的相互关系,切实认识到区队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二是落实到位。再慎密的计划安排,再完善的防范措施,再严格的制度文件,如果缺少了落实观念、忽视了落实,最终只能是一纸空文。在避免制度缺失的同时,更应狠抓落实,让综合治理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不仅仅是搁置在墙上的制度中,要加强员工的教育引导,实现思想有法束,行为有法依。三是追究到位。目前综合治理责任书层层签订,实行一票否决,形成了“目标到位、责任到肩、上有人抓、下有人管”的良好态势。要进一步增强综治负责人的责任感,加大对责任人的考核力度。

(二)注重三个强化。一是注重强化保卫力量建设。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角色认知,明确角色定位。尽快实现由单纯独立办案向打、防、管、建等全方位综合服务的转变,依托警企联建,找准打击犯罪与服务产能建设的最佳结合。深入调研、掌握动态,真正地把治安保卫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管理的轨道。针对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要生产物资以及苗头性、倾向性的综治维稳突出问题,强化监管监控,拿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同时,重视自身素质培养,立足现有人员,实现供需平衡。二是注重强化外委施工单位劳务人员的管理。本着“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加大对外委施工单位劳务人员管理教育力度,制定下发切实可行的外委施工单位管理考核措施,并严格执行,各科室要加强协作。三是注重强化文化培育,推行和谐建设,实施标本兼治。加强法制文化建设,深入细致、灵活多样地开展各个层面的法制教育及规章制度教育,营建人人重法、知法的良好法制环境。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致力于打造员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和谐的“家”文化建设,让员工在和谐融洽向上的人文环境里同企业共进步。

(三)完善三个体系。一是完善群防群治体系。综治维稳工作不是单靠哪一个部门或是个别人的努力就能搞好的,需要切实发挥各科室和各级综治组织的作用,群防群治、齐抓共管。在建立群防群治体系的基础上,还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密切与公安部门的协作,密切周边兄弟单位的协作,探寻构建协作协管、共促共建、区域联防、部门联动、内外兼济的立体群防群治体系。二是完善信息预警体系。架构起主动、准确、快捷、超前的预警体系愈来愈重要。需要进一步强化基层情况信息工作,强化对信息的归纳、综合、分析和判断,强化以情报信息为主导的预警机制,健全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情报信息网络,各科室、区队要准确、真实的反映本科室、区队的矛盾信息,坚持每月汇报制度,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三是完善电子防范体系。多数单位办公、生活区域基本上已实现可视化监控的全覆盖,矿区已经具备了构建电子预警防范体系的基础条件。目前,整合现有的监控资源,加装部分主要路段、要害部位的监控设施,实现防范信息时时监控,打造电子预警平台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主要任务。

三、结语

矿区综治维稳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结合矿区发展建设不断变化的新形式,进行不懈的探索与研究,全员共同努力,重在落实,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矿区的长治久安。

治安员存废问题探究 篇7

我国的治安员队伍的存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其作为人民警察的辅助力量, 为打击、预防犯罪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对社会治安工作的贡献, 但是由于治安员队伍从成立伊始就缺乏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律体制的保障, 以致近年来治安员滥用权力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例如东莞孙小飞案:2007年7月6日, 东莞长安区治安员在违法审讯孙小飞13个小时后, 又雇凶殴打孙小飞致其重伤。再如轰动全国一时的深圳杨武案:2011年10月22日, 深圳宝安区联防队员杨喜利手持钢管警棍闯进王娟家小店, 一通乱砸后对她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 丈夫杨武则不敢做声, 一个小时后才悄悄报警。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 治安员滥用执法权的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这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9月, 公安部发布了《公安部关于对公安机关治安员队伍进行专项清理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此次专项清理的对象是各地公安机关聘用的治安员, 包括联防队员和协警员等用于协助开展治安保卫工作的辅助人员。根据《通知》要求, 从9月起, 各级公安机关一律不得从社会上招聘治安员。对于现有治安员, 则按照“只出不进, 逐年减少, 彻底取消”的原则, 用三年时间陆续从公安机关清退出去。2008年1月1日以后, 各级公安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名义留用治安员。

但是, 经过八年的努力, 据现在的状况来看“彻底取消治安员”已经成为一句空话。这个指标不但没实现, 反而呈相反方向发展。近几年来许多地方仍面向社会招聘治安员, 而有的地方则采取给治安员换一个名字等相对隐晦的方式继续留用, 比较典型的是河南省的做法。在公安部发布《通知》之后, 河南省公安厅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中清理, 9600多名治安员被各级公安机关清退。从表面上来看, “治安员”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 实际情况却是河南省的一些地方马上建立起了协助公安机关进行治安巡逻的社区巡防队, 一方面是治安员大批“下岗”, 一方面却是巡防队员的大批“上岗”, 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革旧立新的问题。

二、治安员队伍专项清理工作失败的原因

(一) 公安部决策和地方实践的脱钩

地方公安机关对公安部下达的“只出不进, 逐年减少, 彻底取消”的原则在理解上存在误区, 有的地方简单的将其理解为“停止招录, 全部停用, 自然消亡”;而有的地方只是迎合公安部政策, 表面上大张旗鼓, 实质却是“换汤不换药”。

(二) 地方公安机关执行《通知》不到位

很多地方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部门未出台与治安员专项清理工作相关的工作方案或办法, 对治安辅助队伍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清理、整合和优化。这使得治安员专项清退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三) 治安员队伍被清退的不利后果

治安员被清退后, 对地方而言则面临着警力不足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的依靠扩充编制来增加警力, 这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而就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 还不足以形成依赖。除此之外, 全国治安员队伍人数众多, 在清退过程中会出现就业等严峻问题, 如果处理不好, 会影响社会稳定。

这所有的原因加在一起, 使得治安员清退工作几乎趋于流产。

既然对于治安员问题在“废”的道路上行不通, 那么“存”呢?是继续以往的形态存在还是要改革创新?既然以往的治安员体制问题重重, 改革就是必然的。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改, 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我国治安员队伍应怎样“存活”下去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期诱发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很多, 而新的社会防控机制的还没有完全形成, 因此, 犯罪和治安问题在这段时间内仍会保持多发水平。公安机关要应对挑战, 就要迫切解决警力资源匾乏的问题。然而如果只是简单通过增加编制来缓解警力不足, 我国现有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依赖。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加强治安辅助队伍的创新建设和管理来构建我国现在的治安防御体系。具体为以下两个方面:

(—) 构建现代辅警机制

“现代辅警机制”是指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 在政府牵头和公安机关的统筹、指导、管理下, 借助、联合并争取发动一切外界资源和社会综合力量, 形成科学化、制度化、集约化的运作模式。

具体地讲, “现代辅警机制”以现代警务理论为理论基础, 以面向公众为出发点, 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心, 依靠社会的整体力量和资源, 走“专群结合、综合治理、整体运作”的道路, 将一切可用的人力、信息等作为警力辅助的后备资源, 充分地加以利用、共享, 以弥补警力的不足, 从而形成一张覆盖全社会的严密大网, 来有效防范、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

通过构建“现代辅警机制”, 不再简单地将治安员体制的“辅助”任务局限在人员身上, 而选择将一切能够预防打击犯罪的资源都纳入进来。如包括民间力量、国家各机关职能部门信息、预防犯罪技术支持等资源。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治安员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改善地方公安机关辅助力量的运作模式。

(二) 构建一支合格的治安员队伍

虽然不再简单将治安员的“辅助”任务局限在人员身上, 但是也不可忽略了人员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合格的治安员队伍不仅有利于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 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在现有治安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为了打造一支合格的治安员队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于不符合条件、违法乱纪的治安员一律清退;对符合条件的予以保留。如果确有必要新建治安辅助队伍及新聘用或续聘的治安辅助人员, 应做好以下教育培训、业务指导和日常督查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 尽快提高治安辅助队伍的岗位技能、法律素养和综合素质, 逐渐培养治安辅助人员爱岗敬业的工作责任心。

二是严格限定治安员队伍的岗位职责和加强对治安员队伍的业务指导。包括不得参与涉及治安行政处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刑事侦查、执行强制措施等执法工作;严禁治安辅助人员穿着警服、配带警用标志;不得参与调查取证、制作和使用法律文书、审讯和单独看管违法犯罪嫌疑人等其他法规和规章规定必须由人民警察担任的工作等。

三是规范日常督查管理。根据“谁使用、谁负责”原则的, 建立、落实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和派出所负责, 市、区 (县) 、街道 (镇) 的三级治安辅助队伍日常督查管理责任制;建立、完善合理、高效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定期轮岗制度, 通过实行定期轮岗和异地交流, 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导致治安辅助人员违法犯罪的因素。

四、结语

通过制度和人员队伍建设的改革创新是否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现有治安员队伍存在的种种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前文已经说过, 国家之所以会下定决心清理治安员队伍, 其根本原因还是治安员队伍在执行自己的辅助工作任务中无法可依。而现存治安员队伍的种种问题在只不过是引起国家采取措施的导火索罢了。所以, 在打造一支能够良好运转的治安员队伍的基础上, 还要进行在立法上的建设, 让我国的治安员在执行任务中有法可依, 建立起这支队伍“存活”下去的最有力的保证。

摘要:我国的治安员队伍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这些从社会上招聘的治安员在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 治安员队伍中诸多存在已久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有些问题甚至成为影响警民关系、破坏公安机关形象的顽疾。为此, 2004年公安部曾部署对治安员队伍进行“专项清理”的任务。但是经过八年的努力, 收效甚微。据此笔者认为, 各地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公安部对治安员“专项清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并结合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群防群治”工作的总体要求, 加强对治安辅助队伍的创新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治安员,专项清理,现代辅警机制,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叶俊, 董红英.关于构建现代辅警制度的思考[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报, 2003.

[2]段庆梅.对公安机关清理治安员工作的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5.

[3]王琳.治安员的三岔口[M].法制与社会, 2007.

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的探讨 篇8

一、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解

所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政治优势,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各部门齐抓共管,各条战线通力合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治理社会治安,减少违法犯罪,保障社会稳定。

二、综合治理的内容

1. 就组织领导来看,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各级党政领导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对综合治理的领导,认真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解决落实中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要在各级各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各级各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具体领导下开展工作。研究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对本地区本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部署,监督实施;组织指导各部门,各单位落实综合治理措施;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后进,办理常委和政府交办的有关事务等。

2. 就治理的方法、手段、环节和措施来说,公安司法部门

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加强专业工作,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及时查处取缔“六害”活动,防止境外黑社会势力的侵入,严格各项治安管理,积极提出司法建议,扩大办案效果,加强劳改劳教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努力消除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违法犯罪的消极现象。同时,要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措施,抓好各个环节,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

3. 就综合治理的工作路线来说,要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的群众路线。

正如1991年3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所指出的:“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要坚持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依靠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治保调解组织,发动和组织亿万群众关心和参加治安工作。

4. 就综合治理的目的来说,就是要通过治理,达到社会稳

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得到明显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争取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强化四个环节

一是打击。所谓打击,是指国家的执法机关依法对一切违法。罪子给予应有的惩罚,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罅和减少犯罪活动,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有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违法犯罪分子就人陷于孤立的境地,就会成为过街老鼠。

二是防范。防范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一个范畴,它具有特定意义,是指治安防范。所谓治安防范,顾名思义是指对危害和影响社会治安的各种因素的防范活动。是指国家、集体、单位、群众财体和人民群众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对危害和影响社会治安的因素和行为进行主动防范的活动。通过这种防范活动,达到减少犯罪,消除丑恶现象,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的目的。

防范环节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六大环节之一,是治本的环节之一,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1)防范是减少各种违法犯罪的积极措施。

(2)防范是一项治本的措施。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不仅要治标,而且更重要的是治本,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教育环节应是最根本的治本措施,防范对于教育来说仍是一项治标的措施而不是治本的措施。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从宏观上看,防范是治本的措施之一。

三是管理。加强管理的重点是社会治安管理。

(1)加强户口管理。户口管理是户口管理部门依照国家的户口管理规定对住户和人口进行的管理活动。户口管理是管理的中心,人口的管理是户口管理的核心,对人的管理亦是治安管理的重点。加强了户口管理就能够有效地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好公民的合法权益,服务国家建设。

(2)加强公共场所管理。加强公共场所的管理主要是指:加强对公共交通场所的治安管理,如车站、码头、渡口、民用航空站等;加强对公共交通工具的管理,如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加强公共娱乐、体育、游览场所的管理,如影剧院、文化宫、俱乐部、体育场馆、公园、餐厅、茶座、酒吧、夜总会的管理;加强对商场、集贸市场的治安管理;加强对集会、游行示威场所的管理。

(3)加强特业管理。特业管理主要指的是旅馆业、刻字印刷业等的管理。加强了对特业的管理,有利于预防、发现和制止违法犯罪活动,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有利于特业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正当经营,有利于推进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落实。

(4)加强对危险物品管理。对易燃易爆易杀人命易毒害等危险物品的管理是治安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这些物品往往是犯罪分子作案的凶器、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这些危险物品本身也有社会的能量,管理不好,就会对社会治安造成巨大危害。

四是建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法律化。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法律化是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综合治理工作向高层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法律化。使综合治理经常化,首要一条就是要有正规化的各级综合治理组织机构。没有组织保证,就不可能达到经常化。要使综合治理制度化,必须建立健全各项既科学又合科实际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使综合治理制度化的主一。要使综合治理科学化,就必须加强综合治理的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使综合治理法律化,必须立法,把综合治理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人们去遵守去实施。组织、制度、法律建设三者对综合治理的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法律化的实行起促进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摘要:针对当前一些矛盾纠纷及社会问题呈现新特点的形势,研究如何在新时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认为应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治安问题 篇9

关键词:治安调解,制度保障,制度运行

当前, 治安调解在办理治安案件的总数比例稳步上升。2009年, 全国共查处治安案件1105万, 其中治安调解372万, 占查处治安案件总数的33.7%。我国的调解制度主要有三种: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以及行政调解。公安机关主持进行的治安调解作为行政调解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公安机关处理治安纠纷的主要方式。治安调解在缓和人民群众内部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我们在看到治安调解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 还应清醒的认识到治安调解在公安执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因此如何完善治安调解制度就成为当下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重要问题了。

一、我国治安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治安调解制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在化解民间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都发挥了其他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类纠纷、争讼都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非和谐因素。虽然目前对治安调解越来越重视, 应用也日益普遍, 但是由于现阶段对治安调解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备, 基层民警执法素质不高、调解能力较低以及对治安调解执法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 治安调解在执法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治安调解范围不明确

1.“情节轻微”的规定不够明确

情节轻微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整体理解“情节轻微”, 是指行为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比较轻、行为造成的后果不严重、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虽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办案民警会依据行为的性质和后果进行判断, 但是, 在纷繁复杂的司法实践过程中, 很难有确定一个清楚的界限。“轻微”的标准在不同的地方也许就有不同的标准, 由于轻微的程度缺少量化标准, 无法确定情节的性质、手段、动机和社会危害性, 民警进行治安调解时, 对于一些具体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否属于情节轻微很难做出判断。

2.缩小和扩大调解范围

治安调解实践中, 有的公安机关将调解的范围仅限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和损毁他人财物这两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其他案件则不予调解处理。但实践中更多的是扩大治安调解范围进行超范围调解, 比如对寻衅滋事、毁损财物等非民事纠纷所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也给予调解, 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治安调解本身的制定意图, 有损法律的权威性。

(二) 治安调解程序操作随意性强

《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第五条明确规定:“治安调解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取证, 收集证据, 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实施。”但在具体实践中, 由于民警对一般纠纷的性质存在思维定式, 认为这类案件最终会以调解的方式解决, 因此, 没有按照程序规定进行及时、全面的调查取证, 导致在真正调解时, 由于没有调查取证的相关材料, 无法展示有效证据让当事人信服而调解失败。失败的治安调解带来的可能还有更严重的问题, 比如案件事实调查不清, 证据收集不全导致无法给予违法治安管理行为人相应的处罚等。另外, 办案超期的现象在基层实践中也比较严重, 有的民警若当事人不再三催促就不会主动联系双方调解, 一直在被动等待当事人失去耐心匆匆了结, 这种久拖不结的案件很容易引发上访案件。实践中还存在双方当事人没有自愿形成调解共识时, 进行非自愿调解的情形。

(三) 治安调解的效力没有保障

调解案件的性质决定了在调解时需要协调好情、法、理三者的关系, 而民警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的履行, 完全靠当事人的自觉性和舆论监督等的保障。实践中存在很多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后又反悔、拒绝履行协议或者不完全履行协议的情形, 面对这种情况, 公安机关不能强制当事人履行, 当事人一方也不能向法院申请要求强制执行。这种效力保障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当事人有效主张和救济自身被损害的合法权利, 也会极大的挫伤基层民警进行治安调解工作的积极性, 更会对司法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最终导致人民群众对治安调解的信任度降低, 因此, 有必要以明确的法律条文确定治安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四) 治安调解的方法简单

由于调解能力和调解方式的差异, 有些民警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 在不了解具体案情的基础上, 对双方当事人都进行批评、有的民警不注重与当事人沟通的方式, 导致双方当事人的矛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严重, 甚至将注意力转向办案民警, 认为是公安机关办事不力。

二、治安调解制度的完善

治安调解在及时解决民事纠纷, 融洽人民警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减少犯罪诱因,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但如前面所论述, 治安调解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治安调解制度的完善之举。笔者拟从两个方面探讨治安调解制度的完善, 一是制度保障层面, 二是制度运行层面。制度保障层面将从加强治安调解的立法工作、加强对基层民警的业务指导进行论述;制度运行层面将从提高基层民警综合素质和将治安调解纳入绩效考核目标当中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加强治安调解的立法工作

目前治安调解制度在运行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不具体, 基层民警进行治安调解的主要法律依据有《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等, 虽然看似有法可依, 但是有些法律规定的条目界限模糊, 导致在实际运用中, 操作性不强, 针对性不够, 因此, 必须加强在治安调解中的立法来逐步完善治安调解制度。

1.治安调解立法需要建立在基层调研的基础上

治安调解的立法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就必须要让基层民警的代表参与到立法活动中来, 广泛听取这类群体的意见, 因为公安机关基层民警是治安调解的具体执行者, 是民间纠纷第一手信息的掌握着。只有基层民警的参与, 才能为治安调解立法确立坚实的根基。

2.治安调解立法需要在注重实体立法的同时注重程序的立法

在《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中对治安调解都有相关的规定, 比如治安调解的主体、范围等, 但上述规定多是都是从实体的角度出发做了相关规定, 而没有界定具体的操作程序。笔者认为, 治安调解的一个完整程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真受理。受理时应做好完整的笔录。 (2) 全面取证。取证时应特别注意时效性和全面性。 (3) 分别调查。应和双方当事人进行深入谈话。 (4) 深入分析。分析当事人各自的过错程度, 为制定调解方案做好准备。 (5) 制定方案。建议制定一到两套调解方案, 最大限度的保证调解目的的实现。 (6) 正式调解。正式调解时, 可以根据需要, 邀请双方当事人各自比较信服的人员参加, 给出调解建议后, 再向当事人征求意见, 直到最终调解协议的达成。

(二) 加强对基层民警的业务指导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警力配比跟实际的需要是不完全协调的, 所以基层民警的工作压力和强大非常大。在社会的转型期, 各种矛盾频发, 纠纷数量大幅上升,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调解工作的专业化、复杂化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治安调解作为基层民警的一项能力不是与生俱来应该具备的, 而是需要在规范业务指导的前提下不断实践发展而来的。因此, 非常有必要将治安调解的业务指导作为常态机制, 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者不定期召开民警治安调解交流会, 通过推广优秀治安调解员的工作方法, 选取典型案件, 集中办案民警讨论、分享针对不同案件、对象采取的不同调解方法, 使民警熟练掌握做群众工作的各种方法与技巧, 使民警在治安调解工作中正确处理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做到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三) 提升民警综合素质

调解工作和其他办理案件的方式相比具有形式上的“非正式性”, 很多人认为调解工作只要是公安民警都能够进行, 实则不然, 调解工作需要办案民警非常强的综合能力, 同一起案件不同的民警处理会有不同的调解效果, 因此, 有必要在选拔、招录、考核、培训等过程中体现调解能力的重要性。在选拔、招录民警时重点选择群众工作的能力强的人员、在考核中将调节能力作为重点考查对象之一、在培训中可以和优秀人民调解员、司法调解员建立合作关系, 从各方面全面提升治安调解民警的素质。

(四) 将治安调解成功率纳入公安民警绩效考核目标

不论是电视报道, 还是新闻媒体的宣传, 我们随处可见涌现的命案侦破专家、刑事技术专家等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 却很少听到所谓的治安调解专家或者能手, 究其原因, 除了操作过程的不完全可控性外,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将治安调解成功率纳入公安民警绩效考核目标中。治安调解与很多重大刑事案件相比, 治安调解是对于“情节较轻”的“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理, 因此在很多地方, 治安调解工作并未纳入到绩效考评之列, 这种做法无疑会影响公安民警的积极性, 因此, 应将民警主持的调解工作作为工作量统计, 让民警树立“管理”、“服务”对于基层公安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更大范围的发挥治安调解制度的作用。治安调解制度是我国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 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一枝花”和“东方经验”, 当前, 随着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 治安调解已经成为基层民警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因此治安调解一定要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其制度内涵和操作程序, 使治安调解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建刚, 张先福.正确认识公安机关治安调解的作用和意义[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5 (6) .

[2]王宏君.治安管理处罚法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5.

[3]胡志斌, 汪涛.关于治安调解和诉讼调解链接运行的思考[J].公安研究, 2007, (10) .

[4]柯良栋, 吴明山主编.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与实务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治安问题 篇10

一、油田治安保卫工作的难点及原因

(一) 治安保卫工作的难点

新时期下, 油田治安保卫工作通常存在以下难点, 例如 (1) 犯罪发案率逐年有所上升。因应用于油田日常生产的机器、设备处于野外无墙包围的空间, 分散型的生产运作形式提高了被盗窃的风险。大多数不法分子往往抓住漏洞进行偷盗, 原材料、机器及设备的丢失对于油田的正常生产造成了影响。 (2) 目前, 犯罪形式已呈现于多元化, 加大了治安保卫工作的难度。随科学技术的更新, 不法分子的犯罪途径充分体现了技术含量, 从以往的开井放油转化为如今的置管道借助打孔的形式成功偷盗油, 证实了不法分子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及作案工具均具备了高科技含量[1]。再者, 以往作案多以单独行动为主, 而如今已面向于组织形式实行作案。采用组织形式进行作案, 作案分工明确、职业化的水平及具有预谋的目的等均成为了油田治安保卫工作中的难点。 (3) 油田打击犯罪的难度逐渐提高。油田企业普遍面临的难点实属当地村民偷盗油及包庇本地或外地不法分子。生活在油田周边环境下的当地村民往往受利益冲昏了头脑,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认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老一辈流传下的至理名言, 于是便将盗油作为最基本的生活经济来源, 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二) 致使治安保卫工作困难的原因

在诸多致使治安保卫工作困难的原因中尤以受经济利益蒙蔽为主, 因国际市场的油价逐渐升高, 我国为确保国内成品油实现正常供应, 满足人们的需求, 国内唯有通过抬高成品油的价格才能实现供应与需求。目前, 我国成品油如同黄金般珍贵,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影响下许多不法分子坚持铤而走险, 从盗油、销油中牟取暴利。从盗油的角度进行分析, 不法分子多关注于土炼油炉, 但因其属于当地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受利益影响, 少许地方领导不但没有积极协助民警遏制盗油的发展趋势, 反而竭尽全力维护本地人的利益。再者, 政府对油田治安保卫工作的管理缺乏重视, 致使油田的大部分税金都上缴我国中央财政, 当地政府从油田获取的税收微乎及微。

我国油田当地警力资源虽没有匮乏, 但分配合理度不够。因油田治安保卫工作中以整治秩序为主, 警力多布置于开采现场, 而忽视了运输当中存在的隐患, 加之当地公安机关处于被动破案的状态, 往往是盗油案形成后才展开调查, 因此有必要加强预防。

二、提高油田治安保卫工作水平的措施

(一) 更新模式

谈及模式的更新, 其主要面向于地方政府与油田安保部门协力, 不断加大打击盗油不法分子的力度, 互相达成共识, 定期探讨治安情况, 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是有利于保障油田顺利开采、运输及周转供应的保障。为更好的加强地方政府与油田安保部门间的合作, 合理的分配双发利益、实现利益平衡是双发持续协作的有力保障[2]。再者, 油田企业应与当地村委会构建良好关系, 有利于油田治安保卫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 油田企业经获取当地公安派出所的同意后, 定期开展法制教育, 大力宣传打击不法分子的相关知识, 同时于当地组建一支责任心强的小组, 协助油田企业开展治安保卫工作, 提高治安保卫水平。

(二) 强化职能

为有效打击不法分子的犯罪行径, 油田治安保卫工作应提高当地人的思想观念, 制定合理且科学的制度进行油田安保管理。管理应从油田企业职员工作责任制开始, 要求明确员工工作职责, 同时采用书面承诺的形式要求员工签名, 完善责任制的管理。此外, 为加强油田治安保卫工作的效率及管理力度, 制定根据员工责任大小追就与之相适应的责任是切实可行、有效的保卫措施。

(三) 强化功能

油田企业需更加注重于油的开产及运输, 经取得当地政府的协助后, 加强双发的合作, 建立长期联合生产的工作机制, 为油的开采及运输保驾护航。油田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密切合作需不断加强采油、保油的综合治理力度, 完善治理功能机制, 建立长期治理采油、保油的综合治理机制[3]。为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油田企业为之制定了奖惩制度, 促进员工主动参与油田保卫工作, 为油田的正常开采、顺利供应奠定保障。

(四) 人防效率的提高

制度的实施离不开人的控制, 为体现油田企业制度的现实意义, 必须加强人员管理。首先, 油田企业应组建小组定时定点实行巡视, 加强油田开采点的管理。其次, 重视案件多发地的巡逻, 管理油田开采地段外来人员, 警惕外来人员是否是盗油不法组织, 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案件的发生。

(五) 技防设施建设的完善

随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目前在油田中应用计算机远程监控及设施红外线管理已成为了可能。计算机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员工的工作强度, 人机一体化促使油田工作趋向于智能化管理, 自动化预警系统的安装为油田的保卫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 是真正解决油田治安秩序的有效措施。

三、结语

以上论述, 油田治安保卫工作应时刻以维护油田稳定生产为主, 积极采取能预防油田突发案件的措施, 妥善处理油田的安全隐患, 构建正常生产的作业环境, 为油田的持续运营提供保障。此外, 油田企业需继续与当地政府、公友好合作, 共同为采油、护油实行有条不紊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红.关于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法制与社会, 2010, 05 (10) :102-104.

[2]陈杰.浅谈如何做好当前油田治安保卫工作[J].中国经营管理者, 2010, 15 (10) :108-109.

农村治安承包评析 篇11

治安承包就是将其整体治安或某项治安或某个要害部位、重点项目的巡逻看护、安全管理,以每年一定价格的方式承包给一个人或几个人,并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严格奖惩兑现,从而达到维护治安和安全的目的。可以说,治安承包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台,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不可避免地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影响:广大工人、农民、个体业主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后,人、财、物的流动更加频繁,对组织、单位的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散,原有的社会管理机制和行政强制手段逐步弱化。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以及价值观念转变带来的影响,原来实行的干部带班巡逻、义务巡逻、联户联防等治安防范措施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社会治安防控机制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严重脱节,基层社会治安防范工作需要寻求新的出路,这时,治安承包制度应势而生。

在农村地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多,治安任务也变得更为繁杂艰巨,迫切需要加大治保工作力度。而且,农村原有的治保组织和工作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致使农村群防能力减弱,治安形势恶化。而治安承包制度的出现则满足了农村治安的需求。治安承包制度将治安防范以合同的形式承包出去,不仅弥补了农村警力的不足,也维护了农村地区的安全稳定。

实行治安承包制度也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实行治安承包的一些地区,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例如河南方城县在实行治安承包后,治安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该县政法委副书记吕长春介绍,自1998年以来,全县治安案件发案率急剧上升。最严重的小史店镇,1999年发生盗窃、抢劫案件上百起,杀人案件8起,死20人。治安形势的恶化促使该县的领导决定在小史店镇试行治安承包责任制。在试点的2000年,小史店镇仅发生刑事案件11起,比上年下降60%,一跃成为该县同类乡镇中治安状况最好的乡镇。

二、对治安承包责任制的评析

(一)治安承包存在的正当性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有人提出质疑,主要质疑的是治安承包的正当性。理由是治安管理权作为一种公权力,只能由国家机关行使。治安管理的承包是政府对其公共职责的放弃,容易引发大量的非法行为,甚至还会加剧社会的混乱。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社区警务理论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角度来讲,治安承包有其存在的正当性。

1.治安承包符合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开启了以“新公共管理”为导向的行政改革新时代。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用市场的方法再造政府,提出了“多元共治”的理念,强调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反对政府包办一切。在公共治安中引入竞争机制、市场机制,可以改变公共治安低效率的状况,提高公共治安生产者的积极性。虽然公共治安应该由政府提供,但是引入了竞争机制,把部分公共治安的生产以契约的方式委托给行政机关中的个人,甚至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生产,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公共治安的供给效率,以更小的成本提供更好的公共治安服务。治安承包就是这么一种改变公共治安生产的新尝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加之社会控制机制尚不完善,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公共治安服务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因此,要善于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把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热情发挥出来,实现公共治安的社会化、市场化。

2.治安承包社区警务理论的核心。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盛行“社区警务”理论。社区警务是一种依托社区、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的新型警务体制,同时也是在社区内实行治安管理和防范的一种新的警务理念。社区警务理论提倡社区群众以多种形式参与治安防控工作,共同研究、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社区警务的核心是改善和密切警民关系,通过警民合作,共同预防控制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就目前的治安承包而言,既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纯粹的民间活动,而是警察职务行为与居民自治的有机结合,是政府主导下的各种社区治安资源和社区治安力量的有效结合。

3.治安承包符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要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文化等手段,打击犯罪,积极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治安承包利用经济利益杠杆,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发挥了“群防群治”的优势,并且采用契约的形式,使权责利明确,将治安防范落到实处。治安承包不但符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要求,从效果上看,也达到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的,可以说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形式,它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二)治安承包中遇到问题及解决办法

1.承包事务内容需明确界定。社会治安涉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原本应当由专门性的行政机关进行治理。如果要承包出去,到底哪些治安事务可以由私人力量进行承包?治安事务的承包是否存在禁区?明确承包事务的范围应是完善治安承包制度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治安防范事务:治安防范的承包内容包括私权范畴的事项,如纠纷调节、对违法犯罪人员的举报权和制止权、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正当防卫权、检举权和扭送权、治安巡逻等,但其中的治安巡逻却具有双重属性:既属于公安机关的公权力,又属于私权的范畴。治安巡逻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为了维护社会治安而依法组织实施的一种巡查警戒活动。在我国进行治安巡逻工作的既有专门的巡警队伍,又有由各种民警、武警等组成相对固定的警察队伍,还包括由民警和居民组成的群众性治安联防组织。

部分非强制性治安管理事务:治安承包不能承包那些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行政强制措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调查及处罚等事务。只能承包治安管理权中的一些具有业务性的管理权,如户籍管理、暂住人口的登记和发证、房屋出租管理以及治安调解等,这些管理权虽属公权力,但不属于国家强制管理权。

2.严格选定治安承包人。承包人的选定一定要慎重,因为承包人承包的内容是治安防范工作,要履行巡逻防范、维护地方平安的职责,承包人的素质不仅关系到治安承包制度的成败,更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承包人的选定,应通过招标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身体健康、品行端正、志愿从事治安保卫工作,并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人。同时,公安机关要发挥监督审查的作用,对承包人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进行必要的审查,确保其能够胜任工作。选定承包人后,公安机关要对其进行培训,使其具备行使治安防范工作的能力。

3.要签订治安承包合同。治安承包是以合同的形式明晰承包人的责权利,可以说承包合同是治安承包责任制的中心环节。承包合同不是一般的合同,而是带有一定的管理职能,对治安防范承包人职责权限的界定,必须严格遵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严防越权、越规行为发生。

4.要对治安承包人进行考核。考核是检验治安防范承包人履行协议情况的有效形式。考核标准是整个考核机制最关键的问题。考核标准可坚持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硬性指标主要是指发案量、抓获违法嫌疑人数量等。单纯地以发案量等硬性指标来衡量治安承包的绩效并不是合理的,相反地,应该以软性指标——即公民的满意度作为绩效评估的主要标准。因为案件发生与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有密切关系,以确定的数量指标来衡量不确定的事实无疑欠缺科学性。这些内容都要在治安承包合同中加以明确。对于全年达到合同规定要求的治安承包人要予以奖励,对平时不负责而出现问题的治安承包人,要与其解除承包合同。

5.筹措治安承包经费的途径。承包经费的来源必须合法,不能搞硬性集资、摊派增加群众的负担。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承包经费的办法。例如河南方城县公安局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四种途径:一是直接兑现货币,有能力出资的采取这种形式;二是实行实物折价,把承包费换算成树木、粮食等;三是用集体机动地、荒山、荒滩承包权抵换承包费;四是以工代费。这种灵活变通的办法照顾了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发包人、承包人。

另外,山东聊城市还实行了“治安保险”的新办法。一是面向城区居民的“社区治安保险”,由居民与社区、社区与人保公司分别签订治安承包责任协议和保险协议,每户居民每年缴纳36元费用,分出4.4元办理社区治安保险,保险金额为3000元,并免费为每位社保队员提供总额为1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二是面向农村的“契约式联防保险”,由每户村民每年缴纳治安联防费30元,分出10元作为保费,由保险公司承保家财险,保险金额1万元。上述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试点社区和村庄群防群治的经费问题,调动了当地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治安保险的做法不仅解决了治安承包费用,而且也解除了承包人的后顾之忧。需要注意的是,治安承包一定要遵循“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承包费用的筹集一定要建立在人民群众自愿的基础之上。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治安承包者为了拿到奖励金,自然会千方百计地完成指标,这就增加了其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同时也加重了公安部门监管的责任。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对基层治保人员的指导和监督,在对治安承包者加强监管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基层治保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治安承包制度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治安问题 篇12

关键词:重点场所,治安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重点场所发展速度迅猛, 随之配套的管理措施薄弱, 致使公安机关对重点场所管理缺失, 再加上相关立法滞后, 场所自律能力差等因素, 导致重点场所治安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因此,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转变管理方式, 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加强重点场所的管理。

文中所提到的重点场所, 既包括娱乐场所, 也包括服务场所。根据2007年5月17日施行的《公安派出所正规化建设规范》第37条规定, 公安派出所治安管理的重点场所包括以下三类:

(1) 歌舞娱乐、电子游戏等娱乐场所;

(2) 洗浴、按摩、美容美发等服务场所;

(3) 其他需要纳入治安管理的重点场所。

一、重点场所常见的治安问题

(一) 重点场所背后“保护伞”现象严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一些重点场所的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 违法经营, 有些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项目, 比如赌博、卖淫嫖娼等行为, 在一些服务场所却仍存在, 这些经营场所都有自己的“保护伞”。这些“保护伞”人家不会给你“白打”, 是要有代价的, 有的要收取一定的“保护费”, 有的干脆就是“合伙经营”。对国家公务人员、党员干部参与经营或变相参与娱乐、服务场所经营的, 要坚决依照党纪政纪严肃查处;对包庇卖淫嫖娼、赌博、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或充当“保护伞”、通风报信的, 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构成犯罪的, 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 寻衅滋事, 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与此同时, 一些重点行业也随之增多, 但在重点场所的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却屡屡发生, 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发生在重点场所的寻衅滋事的当事人, 有的是由于酒后滋事, 有的是由于人多相互碰撞而引发, 寻衅滋事的起因往往具有随意性。重点场所发生寻衅滋事案件时, 由于环境复杂, 参与人数较多, 场面混乱, 给重点场所带来重大损失。

(三) 重点场所专项治理行动治“标”不治“本”, 公安机关治

安管理方式亟待创新

近年来, 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对重点场所的专项治理行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严管严控的管理措施和办法频频出台。通过专项整治, 能够对规范服务场所经营, 整治社会治安秩序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只是暂时的, 并不是长治久安之计, 治“标”不治“本”, 出现以罚代管, 罚不胜罚的现象, 结果不但没有“管住”, 反而在公安机关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对立情绪。

(四) 易发生火灾、爆炸等治安灾害事故

在我国重点场所发生火灾、爆炸等悲局, 已屡见不鲜, 它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其重大的损失, 已成为当前我国火灾危害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有些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消防安全。有的场所擅自改变建筑使用功能, 违背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有的场所没有制定和落实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有的场所建筑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不畅等, 这些隐患是导致发生火灾、爆炸等治安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五) 涉黑、涉恶、涉暴案件突出

在打黑除恶专项整治斗争中, 发生在重点场所的涉黑、涉恶、涉暴案件数量极大。一些经营业主, 为了追逐非法利益, 欺行霸市, 雇用黑保镖、黑保安从事看场子、砸场子、收取保护费及敲诈勒索等涉恶行为。发生在重点场所的该类案件通常具有黑恶势力犯罪与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相互交织的特点, 往往持械犯罪, 造成严重后果。涉案人员主要是外来人员、无业和刑满释放人员, 且文化程度低。公安机关一方面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与控制, 做到防患于未然, 消除滋生涉黑、涉恶、涉暴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打击涉黑性质违法犯罪, 最大限度地压缩其生存空间。

(六) 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不断滋生、蔓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部分重点场所经营者为了扩大知名度、牟取暴利, 存在违法经营问题。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 是社会毒瘤, 备受群众关注。公安机关应进行专项整治, 重拳出击, 切实扫除社会丑恶现象, 加强对重点场所的监管力度, 确保重点场所健康有序发展。

(七) 各职能部门之间互相推诿, 使管理出现“真空”

重点场所的管理部门很多, 遇到要履行管理职责时, 往往利用各种理由互相推诿。出现“对自己有利的事争着管, 对自己没利的事没人管”的尴尬局面。有关职能部门即使依法处理, 往往也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压力, 导致实际管理的缺位或者形同虚设, 虽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检查, 重点场所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依然难以彻底消除。

二、重点场所治安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安全检查, 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

安全检查是搞好重点场所管理、促进重点场所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消除隐患, 消除不安全因素。对重点场所进行安全检查的形式主要有:日常安全检查、定期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检查、开业前的检查等。检查完毕, 做好安全检查记录。通过安全检查, 能够及时发现治安隐患, 对重点场所进行治理整顿, 规范其守法经营。

(二) 建立重点场所治安管理档案

为切实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 使公安机关对重点场所底数清、情况明, 建立重点场所治安管理档案, 意义非常重大。通过重点场所治安管理档案, 能够把重点场所纳入治安管理视线, 有利于公安机关分析和研究重点场所存在的治安问题, 及时发现治安隐患。

以娱乐场所为例分析:娱乐场所治安管理档案的内容通常包括场所地址、经营范围、法人代表、从业人员人数及基本情况、治安责任人、保卫力量、防火等级、治安检查记录等。公安机关派专人负责管理娱乐场所治安管理档案, 做到单独存档, 集中保管, 经常查阅, 适时更新。

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娱乐场所进行监督检查, 应当记录在案, 归档管理。娱乐场所领取营业执照后, 应当在15日内向所在地县 (市) 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治安部门备案;县 (市) 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治安部门受理备案后, 应当在5日内将备案资料通报娱乐场所所在辖区公安派出所。县 (市) 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治安部门对备案的娱乐场所应当统一建立管理档案。

(三) 收集治安信息, 加强场所动态信息的掌握

重点场所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活动场所的人员成份复杂、各类信息传播快等特点, 因此, 公安机关社会面控制的宽与窄、情报信息掌握效率的高与低, 直接关系到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 影响到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进程和成效。重点场所的治安管理具有动态性, 公安机关应针对重点场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 制定出动态的治安管理方案, 获得治安管理的主动权。

公安机关收集重点场所治安信息内容包括:

1. 重点场所基本情况 (包括安全条件、从业人数、治保力量、历史变化情况、周围情况及被处理情况) ;

2. 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工作情况、变更情况) ;

3. 经营者、保安人员基本情况 (包括家庭、前科、历史背景、投资状况) ;

4. 场所经营状况 (是否合法经营) ;

5. 预谋在重点场所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

公安机关收集重点场所治安信息途径:

1.物建治安秘密力量和治安信息员进行收集;

2.依靠基层组织、治安积极分子等进行收集;

3.通过走访群众、阵地控制等方式进行收集;

4.通过接触重点人员了解掌握治安信息。

(四) 开展治安宣传工作, 预防治安问题的发生

治安宣传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治安宣传工作就是指公安机关, 在依法执行自身的法定职责的同时, 积极主动向重点场所的管理者、从业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我国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以及安全防范的相关知识等。治安宣传工作形式多样, 可以采用办理宣传栏、现场咨询、发放宣传单、在重点场所醒目地方张贴宣传画、对重点场所从业人员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

(五) 通过科学考核, 对重点场所实行分级治安管理

公安机关通过检查、抽查和查处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对重点场所实行分级治安管理。考核采用百分制进行。公安机关实施分级管理应遵循依法文明、保护合法、打击违法、取缔非法以及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对重点场所实行定期考核、动态升降制度, 对不同等级的场所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通过分级治安管理, 促进了行业自律, 保障了服务场所健康、有序发展。

(六) 开展技防建设, 提高防范水平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技术防范越来越为公安执法部门和社会公众认可和接受, 技术防范的内容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目前, 重点场所应用比较广泛的技防产品是红外线报警器、声控报警器和视频监控设备、防爆安全检查设备、电子巡查仪器等。技防既是物防的延伸, 又是人防的必要补充, 技防对不法分子起着监控、震慑作用。公安机关应加强对重点场所安装的技防设施进行监督检查, 落实安全技术防范责任, 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构建治安防控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 确保重点场所的安全。

(七) 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强化重点场所管理

娱乐场所管理工作涉及公安、文化、环保、工商行政管理等多个部门, 各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自身指责的同时, 还要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同时, 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形成互动, 必要时可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共同解决重点场所存在的问题。

同时, 还应加强公安机关内部治安、消防、禁毒、法制等相关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 加强沟通协作, 增强有效防范, 对发生在娱乐场所的卖淫嫖娼、赌博、贩毒、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及时发现、及时打击。

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治安部门, 要与各主管部门建立定期通报制度, 及时通报对行业场所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处理结果, 有利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部门的查处结果采取进一步的管理或处罚措施, 形成执法合力, 从而共同探索构建重点场所管理管理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大文.新编行政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42-147.

[2]柯良栋, 吴明山.娱乐场所管理条例释义与实务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周定平.论公安机关对娱乐场所治安的监管[J].政法学刊, 2007, (4) :95.

[4]文化部.关于<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贯彻执行中若干问题的意见. (文市发[200631]31号) .

上一篇:环境行政执法问题下一篇:数据挖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