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课设计

2025-01-02

英语文学课设计(共9篇)

英语文学课设计 篇1

21世纪人类社会正步入生态时代,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行动纲领。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 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作为构成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教育理应担负起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培养学生新型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使命。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程,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在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和技术至上等观念的冲击下, 文学课的地位日渐尴尬。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 学生背负的就业压力, 以及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陈旧等因素使得文学课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英语教育者和研究者的深切关注,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反思与探讨。程爱民的课题组在“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英美文学课的兴趣下降, 许多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没有读完一本英文名著, 其英语水平令人担忧。而罗云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课时的严重不足和学生浮躁的阅读心态两大问题。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 英美文学课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国内的文学教学改革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对教学法的研究, 包括教学手段、模式和具体教学理论等。在教学手段方面, 多媒体网络教学受到普遍关注;教学模式方面, 研究者提出了互动式、反思式、主题式等教学模式;此外将文学批评理论引入文学课堂也是研究者普遍达成的共识, 比如张威探讨的将读者反应论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 郑红艳提出的将女权批评引入文学教学的倡议等。上述构想对于解决当前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不足以从根本观念上解决围绕文学课普遍存在的茫然与浮躁心态。作为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英美文学课要走出当前生存困境, 必须厘清教学思路, 树立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教学理念。只有在清楚明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才能整合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真正达到与时俱进、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教育生态学是生态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应用, 其理念对于英美文学教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层面的系统性存在, 以此为出发点的英语文学教学应坚持人文主义而不是功用主义, 强调文学在人格、气质和思维方式建构上的作用, 而不仅仅是把文学作为语言教学工具。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文学审美, 塑造学生不断追求精神和道德完善, 自我与社会以及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 培养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 具有包容、正义、公平精神的的国际化人才。此外,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育主体、教育活动和生态环境构成的一个动态、开放的有机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理念指导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以全局化和整体化的视野, 注重构成教学生态系统的各生态因子之间的交互、多维联系, 表现为对教育生态主体的尊重和差异化意识培养, 强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 构筑和谐、互动、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

一、文学课的审美教学

审美是文学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作用。“文学是以语言作为审美符号所创造的情感与形象系统” (1) , 它对人心灵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是其它艺术形式很难企及的。正因为如此, 文学课绝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欣赏上, 而是应尽力培养学生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能力, 建立起与自然、社会之间超越功利的审美关系。通过文学审美功能, 启迪、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激发灵感与想象, 塑造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内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在具体课堂教学中, 应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 调动学生情感反应, 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思考和探究。通过自主阅读、陈述、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享受文学的怡情功效, 获得精神上的滋养。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差异性文化认知和比较以及蕴含的各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批判, 加强学生的多元化和包容意识, 养成尊重文化差异的态度, 将以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哲学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培养诗性智慧, 追求精神上的诗意栖居, 形成与自然、社会和谐一体的世界观。通过引介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 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 训练批判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构建英美文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由教育主体、教学活动和生态教学环境构成的互动、开放、和谐有序的有机系统, 包括由教材、多媒体课件构成的物理生态环境, 由内化的社会价值观构成的社会生态环境, 以及由师生感情、学风和学习兴趣构成的精神生态环境。在建设英美文学生态课堂中,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基于生态位和学习者主体的教学策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考虑到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课堂系统中的生态位差异, 充分尊重个性, 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动机, 从而颠覆线性的秩序系统, 而代之以多级、去中心化的话语系统。此外, 多模态课件在英美文学生态课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图案、动画、声音、影像融为一体的多模态课件, 可以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 达成课堂上的多维和互动协作模式, 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体验文学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最后是对评价机制的改革, 目的在于摈弃单一、片面化的评价方式, 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不同, 生态课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包括课堂评价 (出勤、课堂活跃度、作业) , 课外评价 (自主阅读和延伸阅读、小组合作、学术探索) 和期末评价 (论文、考试) 等多个模块, 以多元化的评估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 基于生态视野和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对于纠正当前外语教育中功用主义的不良倾向, 解决当前英语文学专业所面临的定位尴尬、学生兴趣缺乏、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等急迫问题, 具有积极意义。以培养学习者追求精神与道德完善、内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特色, 迎合了生态文明时代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英语文学课程担负着传播新型文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时代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英语文学课程的改革既是时代的需求又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本世纪方兴未艾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 教育生态学是生态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应用, 其理念对于英语文学教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英语文学课改革以培养学习者道德完善、精神世界丰富、内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为目的, 以审美教学和生态课堂构建为手段, 贴近时代精神, 迎合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英语文学课,教育生态学,审美教学,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程爱民, 徐劲, 柯可, 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报告[J].《外语研究》, 2002. (13) :14-18.

[2]罗云.史纲教学.文本教学.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之重[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09 (2) :148-149.

[3]张威.将读者反应论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尝试[J].教育探索.2011 (6) :52-53.

[4]郑红艳.女权批评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8) :64-66.

英语文学课设计 篇2

一、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兴趣缺失的成因

(一)课程组织形式陈旧、课堂教学沉闷不能吸引学生

目前英美文学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课堂讲授,对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学生在课后没有信息扩展,没有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后缺乏有效的途径与任课教师交流。同时,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充分,课堂沉闷机械、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此外,教师“满堂灌”的做法也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逐渐丧失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把期末论文或考试当成指挥棒,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课堂笔记和辅导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缺乏对文学文本的细读导致文学价值失败

英美文学课堂任务重、课时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文学史+选读”的模式要求“学生既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又能读懂古今经典文本,还要对文学产生持久的热情,这样高的期待难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文学兴趣。”(范谊 2005:155)上文学史课时,教师花大量时间介绍历史背景、文学流派等,无暇顾及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而处理作品时只是简单解释意思,浅尝辄止;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死记硬背大量抽象的作家、作品知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在文学活动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活动不仅是达到理解文本的方式,其本身也是文本的构成方式。因此,读者的活动就成为一切文学价值的源泉,文学的价值也就依赖于阅读过程的价值。阅读过程的缺失直接导致文学价值在文学课堂上的失败,导致了学生的畏惧和厌恶情绪。

缺乏文本细读导致文学教育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的缺失。众所周知,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英美文学课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细读文学作品过程中产生应有的美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其对美的感受能力。然而由于对文本细读不足,教师无从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人生情操的教育功能也就无法实现。这样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对英美文学课兴趣索然。

(三)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以上是外因,而内因也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丧失兴趣。首先,学生从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转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时语言基础准备不充分,而文学课上突然接触到的大量的文学术语,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生词和表达法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畏而退;此外,很多学生在社会上追求实用性的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务实”,认为英美文学课不是一门实用技术,在他们将来择业时用不上,因而对一些所谓的“短期、实用”的课程趋之若鹜。

一方面,目前高校中的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很多方面差强人意,不能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出于畏难情绪和文学课“无用论”的影响,造成目前学生总体上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缺失。

二、对策

针对上述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缺乏兴趣的成因,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组织方式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要的是改革陈旧的教学组织方式。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此课程可以实行“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堂实践性教学+课外网络自学+师生交流辅导+讲座、录像”的模式。

1.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它重视多媒体手段在英美文学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使用教学光盘和多媒体辅助课件,向学生多渠道地传输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趣味性强,声音、图片、录像等的利用改变了教师在台上“满堂灌”的现象,避免了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其次,多媒体课件解决了教师板书的问题,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使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提问、讨论,把更多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此外,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拷贝,节省了学生课上记笔记的麻烦;最后,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的讲解,减小了听讲难度,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

2.课堂实践性教学:适当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发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宜采取课堂讨论和文学小论文的形式。课堂讨论前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学生课下查资料做准备,待课堂上师生讨论交流。而文学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在查找资料和写作过程中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实践性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其自己发现学习的兴趣点,并在研读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但应该指出,实践性教学不可能代替课堂教学,安排的次数不宜多,应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接受程度而定,否则会适得其反。

3.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课外网络自学与教师辅导答疑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学即将讨论的作家生平及主要作品、相关文学术语等,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拿到课堂上供师生讨论;同时,教师的辅导答疑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的辨伪解惑和个性培养的必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目前有很多文学课开设了课程网站,提供各种文本链接供学生阅读,还有留言板供师生提问、发表见解等,这些现代化媒体手段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讲座与录像:聘请知名学者开设英美文学系列讲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它能拓宽学生视野,浓厚学习氛围。周末播放经典文学影片既可以弥补学生阅读量的不足,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讲座与录像应与教师的授课相呼应,避免讲座和录像与教学脱节。实践证明,专家讲座与文学影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细读

正如王守仁教授呼吁的那样,英美文学课要吸引学生,就“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王守仁 2002:10)细读作品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精妙。比如细读Lamb,可以使学生体会William Blake质朴而富有音乐感的语言,领略其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以及对宇宙和谐的领悟和向往。细读作品首先要吃透语言,同时要分析作品形式的意义。本世纪新批评及叙事学等的崛起,使人们认识到作品形式往往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作品形式仅是作品内容的载体,其本身也具有实际审美价值。此外还要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深刻内涵。总而言之,英美文学课应该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对文本进行语言、文体、思想等多方面的阐释,达到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把握文学内涵的目的。

(三)发挥英美文学课的审美功能

英美文学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英美文学教学的支撑点就在于通过作品引导和启发学生挖掘文学作品的美。首先要使学生们感受文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意蕴深刻性和内涵丰富性,使其受到美的感召和熏陶。此外,要引领学生理解作品中歌颂的美好的人类情感;通过阅读作品中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与作者产生共鸣,从心灵深处被打动并震撼,从而被文学的魅力所深深吸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运用美的语言及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使学生对作品反复玩味,对英美文学课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强调文学课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Bassnet 1993)。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亲临语言环境,感受不同场合中不同语言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英语“是学习英语和文体知识的可靠材料”。(陈许 2001:36-37)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的精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反过来,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调查发现:“语言能力越强,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越浓”。(白锡汉 2000:68)因此文学课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英美作家作品中英语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

“本科阶段打下文学阅读和批评的基本功,让学生产生对文学的兴趣,消除他们对文学的敬畏心理,应该是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定位和目标。”(范谊 2005:155)这把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足了功课,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广大英美文学课一线教学教师一直在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本文就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求教于方家,以期共同努力把英美文学课建成一门具有趣味性的课程,使英美文学教学勃发生机。

文学鉴赏课的提问设计 篇3

一、找出新旧课文间的可“品”点

提问能促学生缘“品”延伸思维触须, 创设“品”的环境, 搭起“品”的桥梁。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起句不凡:“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出”, 俯仰古今, 境界开阔。读之, 稍作点拨, 学生很容易联系到苏轼的名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先让学生思考:两句都为本词定下怀古基调, 都在“千古”的背景下, 把人、景联系起来写, 其“情味有何不同?”前者落笔于“千古”中的一点, 后者放眼于“风流人物”的“千古”。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 写作背景来谈, 以求“品”出深度:苏轼的笔下, 有感于“风流人物”已成历史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辛弃疾则是怅叹, 山河依旧, 而英雄难觅。读苏词, 如见词人伫立江头, 纵目远望, 吟咏“逝者如斯”的哲人形象。读辛词更多地让人想见词人亭台凭望, 回顾茫茫的颓然神情。

二、选准“渐入佳境”的切入点

提问要有启发性、探讨性。“问”中, 可适当地导引学生的思维流向。

《项链》最后点明那串项链是假的, 别有深意, 我们就此设问, “这一结尾对进一步揭示玛蒂尔德性格产生的环境背景, 深化主题有何作用?”问后, 学生有的叹玛蒂尔德被骗, 有的恨资本主义社会尔虞我诈。显然思维没有到位。我们就开导学生想想:弗莱斯节夫人为什么买假“钻石项链”, 这一“导”就把学生思维引上正道:假项链———弗莱斯节夫人爱虚荣———普遍爱虚荣的陋习———玛蒂尔德性格的社会心理因素———一石三雕, 这样逐层探进, 便于学生以自己的“链”式思维, 高速率地从“知其所以然”的层面, 把握人物、领会主题、探出作家运笔之妙。

品赏作品的主要人物要找“切入点”, 即使是次要人物, 选准“切入点”提问, 也能促进学生品赏的准确度和深度。《祝福》中的短工仅出场一次, 怎样理解这一人物呢?我们抓住短工在和“我”说祥林嫂死讯时, “……淡然的回答”, 设问:“短工表情‘淡然’, 对祥林嫂的死不关心?”回答是否正确, 在陈腐十足的鲁家祝福时, 他毫无顾忌地说她“老”“死”等不吉的话, 并指出是“穷死的”, 还语中隐示她的死与四爷的干系, 可见他关心她的死及死因。“那么他为何表情‘淡然’?”考虑到有点难度, 就启发学生联系人物的处境来思考:短工身居鲁家, “我”又是四爷的亲房, 且与己交往不多———他不便在“我”面前表露出真实情感———“淡然”是他目睹这一悲剧, “出奇愤怒”了的一种极度“冷静”的表现。所问能促使学生进入这一思维链, 会在“三级跳”中一步步品味出看似反常的“淡然”, 折射出短工这特定身份, 在特定境况下的复杂心理, 从而抓住了人物的性格基调。

三、扣住富有意蕴的凝聚点

一些生动的描写, 恰切的语言, 或一种修辞, 表现手法, 往往经作者再三推敲, 浓缩了丰富的内涵。泛泛而读, 品不出个中真味, 设问激发学生扩散联想, 能促其体悟独有的表达功效。

而要“品”意蕴, 首先得能捕捉凝聚意蕴的点。讲到《纪念刘和珍君》, 我们先问:“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风貌?”细细一看就发现: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写刘和珍, 四次突出了“微笑”, 找出这一词语, 就引导学生品品这“微笑”是否可称意蕴点:她“始终微笑”着, 能看出人物的乐观和善, 更能笑傲困难, 欣然面对死亡;她的“微笑”, 反衬了敌人的凶残, 也是对敌人诬其为“暴徒”的回击;作者突出她的“微笑”, 凝聚着对烈士的赞许, 对敌人残害无辜的愤恨, 味之意蕴深厚。

英语文学课设计 篇4

一、依据课标,把握教学主题

本课内容比较碎片化,怎样才能使教学形散而神不散呢?

依据课标要求:

1.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据此,本课教学主题是以“明朝”为大背景,从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视角,进一步了解明朝的时代特色:明朝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为科技发展和建筑成就的取得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明朝时期对西方自然科学的积极汲取也是明朝科技发展的一大特色。另外,明朝专制集权发展到极致,皇权空前强化,受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影响,明朝北京城的建筑结构、布局和气势极显庄重。明朝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小说和戏曲等大众文学得到很大发展,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挖掘教材,提升关键能力

(一)比较探究 认知科技发展

明朝三大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分别涉及医学、农业和手工业,在了解它们的作者、内容及影响等史实的基础上比较、归纳: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共同点呢?

1.都总结了历代的成果,既具有实用性,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诞生都与经济发展有关,尤其是明朝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手工业进步、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他们注重实践,善于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重归纳整理;博采众长、不盲从的创新勇气,有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

(二)用足素材 助推历史理解

统编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插图,配备了许多辅助性栏目,为教和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例如:如何从北京故宫的建筑理解明朝的君主集权强化的特征呢?一般地,用得较多的是两个平面图,一是北京城图,另一个是紫禁城平面图。的确,从北京城的布局设计可以看出,宫城(即紫禁城)在中心,但又如何从紫禁城平面图看出皇权中心呢?教材中明代《北京宫城图》就是极具价值的辅助素材。通过查阅大量资料:

明代《北京宫城图》画面中的紫禁城:以俯视的视角、中轴对称的形式,在祥云雾绕中若隐若现。

为何有祥云?有人说是画家没见过紫禁城的真面目,想象的,也有人说也许是为了显示神圣庄严,也许兼而有之吧。因为那时对一般百姓而言,这里的确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他们不可能知道里面的情形。

据考证“紫禁城”的由来: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皇帝自认为是 “天子”,他的宫殿就应当位于地球的正中间。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所以故宫又称“ 紫禁城”。

综合上述分析:这幅庄严的紫禁城图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云雾中浮现的不仅是明朝初年建成的紫禁城,同时也象征着一个强盛而神秘的帝国。也许在当时人看来,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中国的中心是北京,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

由此可见,北京故宫的建筑反映了当时君权至上的时代特点。

三、贴近学情, 促进历史认知

(一)温故知新 认知文学作品

从本课学情看:大部分学生对长城和北京城及《三国演义》《水游行传》《西游记》都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这都为本课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助于学生归类、整理、分析、比较。

以文学为例,怎样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对明代小说进行更深刻的分析比较归纳呢?从查找的资料看,发现有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以为对于其中的“反封建”的内容值得推敲:水《水浒传》描写的梁山好汉反抗官府统治,《西游记》,描写唐僧取经的艰难历程,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但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是有争议的,作者对于胆敢违抗封建秩序的曹操是一贬再贬,把他说的体无完肤,但对于封建正统的刘备则是多加褒扬肯定,可以说他是一心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的,君君臣臣子子都是作者歌颂的对象。

因此,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对这些熟知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认知:

1.明朝是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三部小说都是在群众或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作家加工再创作完成的,明朝文学由过去的高雅走向通俗,即所谓大众文学,即更加通俗易懂,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要求。

3.这些作品都描写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对人的主体个性的张扬,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起到人文觉醒的作用。

(二)活动体验 感悟文化遗产

课本课后活动:1987年北京故宫和万里长城都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图文资料,思考故宫和万里长城都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文化遗产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因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文物、建筑或遗址的充分肯定,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题材。为此,我以“文化遗产”为关键词设计活动,分组探讨长城和北京城被列入文化遗产的理由:

1.从历史角度看建筑的建立背景或目的。

2.从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建筑的规模、结构或布局。

3.从文化的角度看建筑的文化内涵。

以长城为例,学生对长城的图片早已烂熟于心,引导他们从三个角度,层层剖析,认识长城:

1.建立背景:为防御蒙古贵族南扰而修筑。(与秦长城一样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2.规模结构: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以城墙为主体,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与以前的长城相比,规模大、布局合理,坚固、质量优异。以砖石建筑为主,比以前更坚固,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

3.文化内涵

(1)从位置看,长城位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地区的连接处,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各族交往的纽带,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也就是说:长城的功能不仅以军事防御为主,而且还是长城内外各民族交流的平台。

(2)从所处地势看,长城依山而建,突起在山岗之间,被称为建筑的奇迹,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正如一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

英语文学课设计 篇5

【关键词】木心;课外文学;经典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

【学时】1课时

【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木心散文导读课、赏读课。选用教材是木心的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纯课外文学读物,是木心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童明(原名刘军)说,“木心的作品令今日汉语读者略感陌生又新意盎然,直接原因是他将中国古文化的精粹注入白话,文笔陶融了古今的语汇修辞,或叙述,或抒情,或点评,张弛扬抑,曲直收放,皆见独到之处”。孙郁说,“只有在读这类人的作品时,才感到我们的文字潜能,远未被调动起来”,他“让人在其文本久久驻足的是高渺的智性。他把人间的烟火气过滤掉了,剩下的是冷冷的静观”。木心的散文堪称当代散文经典。《哥伦比亚的倒影》共收入木心的散文13篇,本节课节选其中部分篇章的部分段落,节选标准是:既能体现木心的风格,又能与学生以往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且通过教师讲解基本能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读过陈丹青先生所写的《我的师尊木心先生》,对木心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感兴趣的学生已经借阅了木心的作品自行阅读,但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读不懂。

【课题背景】平时每周有一节阅读课,供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或者看《三国演义》《论语》等高考必考的名著经典。每节课前抄录一句话给学生,以此引出一本书或者一个作家。这些做法算是给学生设了一扇阅读之窗,让学生透过此窗窥见更多更广的世界。后来有一节课介绍了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编》,介绍了陈丹青的《我的师尊木心先生》,引出了木心。两周后,学生反馈读不懂木心的文字。木心对读者是看得很高的,中学生看不懂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面对这么美妙的汉字而不知赏读,颇为可惜。于是便诞生了此节课外文学阅读课“木心之旅”。

【教学目标】因文本阅读难度较大,本节课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高中生的阅读如果只停留于浅阅读,如果稍微难一点的作品就放弃阅读,那么,其语文素养就很难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文学经典可以传承优秀文化、提高艺术品位、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当下大众文化与时尚阅读环境中,文学经典阅读有利于构建高中生良好的审美品格。

1.引导学生对木心学养及博大精深的中西文化的敬重之情。

2.总体介绍,分步解读,牵着学生的手,领着他们步入木心的散文世界。

3.当代作家阿城指出:阅读木心先生是要有“知识准备”的。希望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读不懂木心的缘由,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中国文学在他的风格中获得了极丰富的世界性内涵”,初步了解木心散文的风格。(2)学会享受他人为我们营造的文学生活。

过程与方法:用心品读木心,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培养对文字的感受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汉语文学的喜爱之情,敢于挑战阅读的难度和深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抬高自己的阅读标杆。

【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节奏分三部分:初识木心、粗识木心、品识木心。

一、初识木心

简单介绍木心先生:

木心自我介绍:“孙,东吴人氏,名璞,字玉山。后用‘牧心。‘牧字太雅也太俗,况且意马心猿,牧不了。做过教师,学生都很好,就是不能使之再好上去:牧己牧人两无成,如能‘木了,倒也罢了。其实是取其笔画少,写起来方便。”(《鱼丽之宴》第11页《海峡传声——答台湾〈联合文学〉编者问》)

身世: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诗人、文学家、画家。1927年生于乌镇东栅。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木心在故乡浙江乌镇逝世,享年84岁。

影响力:木心先生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木心先生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补充介绍福克纳

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意识流小说三大杰作:

《喧哗与骚动》(美国)威廉·福克纳著

《追忆似水年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著

《尤利西斯》(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

木心的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也被人称为意识流散文,通篇不分段,几乎不见句号。其标点符号基本上只为帮助读者在阅读时调节气息,没有语法功能。

设计意图:这段设计主要是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木心的印象。“影响力”部分将木心散文与福克纳和海明威并举,以海明威和福克纳的影响力来映衬凸显木心的影响力。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挑逗”学生的阅读欲。因海明威大家比较熟悉,因此再补充介绍福克纳,并顺带引出“意识流小说”这个旁枝,不深入讲解,只蜻蜓点水。让学生了解福克纳的同时也认识一个新的小说流派名词,为走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打开一个窗缝。

二、粗识木心

这个环节主要学法是朗读:读他人眼中的木心和木心散文。

读他人眼中的木心,主要是孙郁的《木心之旅》和陈丹青的《我的师尊木心先生》。朗读其中部分段落,剩余的留待课后进一步阅读。

读木心写的散文,主要是读几个选段:《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弄堂风光》《明天不散步了》《遗狂篇》。

设计意图:主要意图是吊起学生阅读木心的胃口,为下面细读木心蓄势。无论是他人眼中的木心,还是自己初读木心的文字,都还只是属于远观,看见一点木心的影子,了解木心文字大致的样子,算粗识大略。

三、品识木心

主要是品木心的散文。具体来说,就是品读细读+分享讨论。自我品读时要求学生做批注,批感想、疑问、联想等。读后再进行分享讨论,分享你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对疑难问题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讨论的深度还是师生解读木心的愉悦度都较前者高。通过品读木心的散文及进一步的讨论,在文本细读方面培养对文字的感受力,领着学生一起享受木心为我们营造的独特的文学世界。

四、“粗识木心”及“品识木心”的具体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哥伦比亚的倒影》选段:

河水平明如镜,对岸,各个时代,以建筑轮廓的形象排列而耸峙着,前前后后参参差差凹凹凸凸以至重重叠叠,最远才是匀净无际涯的蓝天……那叠叠重重的形象倒映在河水里,凸凸凹凹差差参参后后前前,清晰如覆印,凝定不动……

——《哥伦比亚的倒影》

读完之后,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词语倒置,前有“重重叠叠”,后写成“叠叠重重”,“前前后后参参差差凹凹凸凸”变成“凸凸凹凹差差参参后后前前”。学生不但领会不出其中的妙处,甚而有学生认为该处是文字游戏,是词穷的无奈之举。

与学生一起品读这一选段:

曾与学生讲解过戴叔伦的《转应曲》:“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其中“月明”与“明月”也是倒置关系,此曲因此而称为转应曲。从内容上看,“月明”和“明月”的转相呼应,突出了老兵辗转难寐的思乡情结。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再看木心的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木心首先是将抽象的时间的概念“时代”喻为可见的“建筑轮廓”的形象,且不说这个新奇的比喻如何打动读者,就说这个词语的倒置形式,我们就不该轻易把它错过。文中那句“清晰如覆印,凝定不动”,难道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吗?“凸凸凹凹差差参参后后前前”不就是“前前后后参参差差凹凹凸凸”的“倒映”“覆印”吗?读者无法从书中看出建筑在水中的倒影,但木心却用文字将这个倒影清晰地展示给你看了,果真“清晰如覆印”。多么贴心而有趣的表达!

(二)请学生朗读《上海赋·弄堂风光》选段:

北京的胡同,最初的感觉是两边垣墙之矮,令人顿悟武侠的飞檐走壁不可不信可以全信,脚下的泥路晴久了就松散如粉,下雨,烂作长长的沼泽,而矮墙多年不刷石灰,病恹恹地连过去连过去,连过去。……复前行,垣墙恬不知矮地连过去连过去……

——《上海赋·弄堂风光》

这一段文字,学生一边读就一边笑了,觉得木心的反复修辞实在太搞怪了。

与学生一起品读这一选段:

1.释词:

垣墙(垣:矮)

病恹恹(病弱精神不振)

恬不知矮(恬:安静、淡然。“恬不知耻”是“泰然处之,不以为耻”是贬义词,此处木心先生将其化用成“恬不知矮”,意为“泰然处之,不以为矮”。)

2.赏读:

若从修辞上说,此选段应是用了拟人及反复的修辞手法。但若仅此,你就读不出它的精彩了。拟人和反复的修辞并不少见。木心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前后多次用到同一个词“连过去”的反复,且各处凸显的意味不同。先看第一处:那矮墙是病恹恹的,精神不振的,但它却很长很长,让你一路走过去,不断地注意到它是那么病恹恹的,且没完没了。就在“连过去连过去”之后,你觉得它该停止的时候,木心在用了一个逗号之后,又多了一个“连过去”,让你哑然失笑,看来这矮墙实在是够长的了。再看第二处,随着木心“复前行”时,那矮墙又出现了,依然是“连过去连过去”,但这回不是精神不振了,而是“恬不知矮”,它矮得泰然,矮得骄傲,倘若此处只有一个“连过去”,当然也可以,但反复了,就显得越发骄傲了。而矮墙越泰然越骄傲,就越能凸显出其骄傲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小结:以上两个语段的赏读印证了孙郁所说的:“只有在读这类人的作品时,才感到我们的文字潜能,远未被调动起来”。

(三)请学生朗读《遗狂篇》选段:

那时我在华夏,魏晋递嬗,旅程汗漫。

所遇皆故人,风气是大家好“比”,一比,再比,比出了懔懔千古的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话说人际关系,唯一可爱的是“映照”,映照印证,以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①,彪炳了一部华夏文化史。滔滔泛泛间,“魏晋风度”宁是最令人三唱九叹的了;所谓雄汉盛唐,不免臭脏之讥;六朝旧事,但寒烟衰草凝绿而已②;韩愈李白,何足与竹林中人论气节。宋元以还,艺文人士大抵骨头都软了,软之又软,虽具须眉,个个柔弱无骨,是故一部华夏文化史,唯魏晋高士列传至今掷地犹有金石声,投江不与水东流,固然多的是巧累于智俊伤其道③的千古憾事,而世上每件值得频频回首的壮举,又有哪一件不是憾事。

初夏的大柳树下一片清阴,蝉鸣不辍,锻铁丁丁。

中散大夫是穷的贵族,世袭了几棵大柳树,激水以圜之,居然消暑佳处,向秀为佐鼓排,叔夜箕踞而锻,扬鎚连连……

然而来了,长长一队,马骄游龙,衣媲轻云,诸俊彦扈拥着正被大将军兄弟幸昵的钟会,果然尊荣倜傥,而神色又是那样安详恭谨。

——《遗狂篇》

散文《遗狂篇》不仅构思精巧,语言精炼,而且还有很美的意境,能让人产生遥远的遐思,引发人无限的思考。整篇文章由四个历史片段组成。作者把自己想成是这四个历史片段里的重要人物,用第一人称描写这些历史事件,能给人不同的感觉。首先是波斯,作者描述了自己和波斯王的一段对话,非常之精彩。其次是在希腊,伯律柯斯执政时期。讲了一个伯律柯斯建造雅典的神庙雕像的事儿。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古罗马,讲的是古罗马宰相培德路尼阿斯被罗马暴君尼禄赐死的故事。第四个故事是在中国。魏晋风度钟会、嵇康、山巨源的故事。因学生学过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更了解一些,又学过王勃的《滕王阁序》,了解了“阮籍猖狂”的典故,加上此前陆陆续续讲过“竹林七贤”的故事,从学生熟悉角度,节选这第四个故事的部分文段。同时,这第四个故事也是全文用墨最多的一部分。

1.正音:

递嬗shàn(更替、演变)懔懔千古lǐn(“懔懔”同“凛凛”,形容神情严峻令人敬畏的样子。)扈拥hù(“扈”,随从)倜傥tìtǎng(卓异,洒脱不羁)

2.补充注释:

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译文:祥云灿烂啊,聚集弥漫在天空啊。日月的光辉,天天都照耀在大地上啊。“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也是复旦大学名称的由来。《卿云歌》是上古时代的诗歌。相传功成身退的舜帝禅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时,有才德的人、百官和舜帝同唱《卿云歌》。诗歌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图像,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

②六朝旧事,但寒烟衰草凝绿而已:语出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其词如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③巧累于智俊伤其道:语出《世说新语》品藻第九之三十一、简文论人。

(原文)简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俊伤其道。”

(译文)简文帝(司马昱)说:“何平叔(何晏)的机巧累及他的玄理,嵇叔夜(嵇康)的俊逸伤害了他的自然之道。”

3.赏读:

这段选文我想是印证了当代作家阿城的话:阅读木心先生是要有“知识准备”的。《遗狂篇》里化用《世说新语》之处最多,其他如“映照印证,以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彪炳了一部华夏文化史”“六朝旧事,但寒烟衰草凝绿而已”之类化用得出神入化之处颇多。当然,阿城所说的“知识准备”并不仅仅是指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还包括对美学知识、哲学知识等的积累,因为木心常“以碎片性的哲思颠覆着世人的阅读习惯”(孙郁语)。

短短一段文字,你就能明白孙郁为什么惊叹“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文字在,似乎是民国遗风的流动,带着大的悲欣直入人心”。

(四)请学生朗读《明天不散步了》选段:

……一阵明显的风,吹来旎旎馣馣的花香,环顾四周,不见有成群的花,未知从何得来,人和犬一样,将往事贮存在嗅觉讯息中……书店安静,唱片行响着,番茄沙司加热后的气味溜出餐馆,煮咖啡则把一半精华免费送给过路客了,而花铺的馝馞浓香最会泛滥到街上来,晴暖的午后,尤其郁郁馡馡众香发越,阳光必须透过树丛,小街一段明一段暗……

——《明天不散步了》

(1)注音:

旎旎馣馣ān馝馞浓香bìbó郁郁馡馡fēi

(2)讲解:

这段文字选出来给学生读,其实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木心有时候喜欢用这样的文字,甚至还有一些字字典都查不到。“馣、馝、馞、馡”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读音同声旁字,字义同形旁字,都是浓香的意思。同一个意思,作者在这前前后后却用了不一样的字,足见木心的匠心独具。木心的散文中这类罕见字是常有的,如《上海赋》中的“蟛蜞、冥色靘、狼犭亢”,木心的词汇不知道是怎么积累起来的,抱着字典读木心的书,你还是会发现很多字不懂。比如“氵縠”“冥色”“犭亢”等字都查不到。

不过,木心自己曾在回答记者的访谈中说:“觉得以前在中国写的东西还恬淡朴实些,在美国,惹上些华丽,肥了。我要进行‘文学减肥。”(《鱼丽之宴》第26页)这段文字也许就是木心所说的待“减肥”的文字。

其实,木心的这篇3000多字的散文在构思、布局、行文、修辞等方面都颇具独到的创新。这篇不长的意识流散文里,融入很多人生感悟,那些断断续续的感悟就融在那意识流里,需要读者耐心去品读。

五、木心之旅让人意犹未尽

抱着木心的这本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反复咀嚼,每次咀嚼都能嚼出味来。除了上述提到的散文,其余还如《带根的流浪人》,文意稍深一些,也很值得细细品味。而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上出现的《林肯中心的鼓声》文意倒不深,这篇也相当精彩,我们学过《琵琶行》《听颖师弹琴》再听听木心所写的“鼓声”,带着木心印记的“鼓声”,让木心难忘的鼓声一样也会令你难忘。

木心写散文是把“诗、小说、评论融合在一起写的”(《鱼丽之宴》第25页),对此,美国加州大学的童明教授分析道,“诗、散文、小说、箴言等形式相融相佐,使木心的作品在探索生命、历史、艺术、哲学等主题时,形成散文诗、诗散文、散文小说、评论性的散文、哲学箴言等灵活的文体。这样的风格同时接向两端。一端是文史哲相通的中国古代散文传统。另一端是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学风格,例如,昆德拉、博尔赫斯的风格就是将小说、散文、历史、哲学融合一体。木心的作品不只是文字技巧的展示,他灵活多样的形式其实是我们进入美学思维、美学判断的路径。也正是美学性思维,使木心的风格具足了世界性精神的特征,并构成他作品的中心命题。”

慢慢地品读木心,会有完全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因此,木心之旅,一定会让你收获很多。

英语文学课设计 篇6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

【学时】1课时

【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木心散文导读课、赏读课。选用教材是木心的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纯课外文学读物,是木心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童明(原名刘军)说,“木心的作品令今日汉语读者略感陌生又新意盎然,直接原因是他将中国古文化的精粹注入白话,文笔陶融了古今的语汇修辞,或叙述,或抒情,或点评,张弛扬抑,曲直收放,皆见独到之处”。孙郁说,“只有在读这类人的作品时,才感到我们的文字潜能,远未被调动起来”,他“让人在其文本久久驻足的是高渺的智性。他把人间的烟火气过滤掉了,剩下的是冷冷的静观”。木心的散文堪称当代散文经典。《哥伦比亚的倒影》共收入木心的散文13篇,本节课节选其中部分篇章的部分段落,节选标准是:既能体现木心的风格,又能与学生以往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且通过教师讲解基本能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读过陈丹青先生所写的《我的师尊木心先生》,对木心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感兴趣的学生已经借阅了木心的作品自行阅读,但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读不懂。

【课题背景】平时每周有一节阅读课,供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或者看《三国演义》《论语》等高考必考的名著经典。每节课前抄录一句话给学生,以此引出一本书或者一个作家。这些做法算是给学生设了一扇阅读之窗,让学生透过此窗窥见更多更广的世界。后来有一节课介绍了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编》,介绍了陈丹青的《我的师尊木心先生》,引出了木心。两周后,学生反馈读不懂木心的文字。木心对读者是看得很高的,中学生看不懂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面对这么美妙的汉字而不知赏读,颇为可惜。于是便诞生了此节课外文学阅读课“木心之旅”。

【教学目标】因文本阅读难度较大,本节课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高中生的阅读如果只停留于浅阅读,如果稍微难一点的作品就放弃阅读,那么,其语文素养就很难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 发展个性 ,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文学经典可以传承优秀文化、提高艺术品位、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当下大众文化与时尚阅读环境中,文学经典阅读有利于构建高中生良好的审美品格。

1.引导学生对木心学养及博大精深的中西文化的敬重之情。

2.总体介绍,分步解读,牵着学生的手,领着他们步入木心的散文世界。

3.当代作家阿城指出:阅读木心先生是要有“知识准备”的。希望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读不懂木心的缘由,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中国文学在他的风格中获得了极丰富的世界性内涵”,初步了解木心散文的风格。(2)学会享受他人为我们营造的文学生活。

过程与方法:用心品读木心,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培养对文字的感受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汉语文学的喜爱之情,敢于挑战阅读的难度和深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抬高自己的阅读标杆。

【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节奏分三部分:初识木心、粗识木心、品识木心。

一、初识木心

简单介绍木心先生:

木心自我介绍:“孙,东吴人氏,名璞,字玉山。后用‘牧心’。‘牧’字太雅也太俗,况且意马心猿,牧不了。做过教师,学生都很好,就是不能使之再好上去:牧己牧人两无成,如能‘木’了,倒也罢了。其实是取其笔画少,写起来方便。”(《鱼丽之宴》第11页《海峡传声——答台湾〈联合文学〉编者问》)

身世:木心 (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 ),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诗人、文学家、画家。1927年生于乌镇东栅。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木心在故乡浙江乌镇逝世,享年84岁。

影响力:木心先生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木心先生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补充介绍福克纳

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意识流小说三大杰作:

《喧哗与骚动》(美国)威廉·福克纳著

《追忆似水年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著

《尤利西斯》(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

木心的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也被人称为意识流散文,通篇不分段,几乎不见句号。其标点符号基本上只为帮助读者在阅读时调节气息,没有语法功能。

设计意图:这段设计主要是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木心的印象。“影响力”部分将木心散文与福克纳和海明威并举,以海明威和福克纳的影响力来映衬凸显木心的影响力。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挑逗”学生的阅读欲。因海明威大家比较熟悉,因此再补充介绍福克纳,并顺带引出“意识流小说”这个旁枝,不深入讲解,只蜻蜓点水。让学生了解福克纳的同时也认识一个新的小说流派名词,为走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打开一个窗缝。

二、粗识木心

这个环节主要学法是朗读:读他人眼中的木心和木心散文。

读他人眼中的木心,主要是孙郁的《木心之旅》和陈丹青的《我的师尊木心先生》。朗读其中部分段落,剩余的留待课后进一步阅读。

读木心写的散文,主要是读几个选段:《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弄堂风光》《明天不散步了》《遗狂篇》。

设计意图:主要意图是吊起学生阅读木心的胃口,为下面细读木心蓄势。无论是他人眼中的木心,还是自己初读木心的文字,都还只是属于远观,看见一点木心的影子,了解木心文字大致的样子,算粗识大略。

三、品识木心

主要是品木心的散文。具体来说,就是品读细读 + 分享讨论。自我品读时要求学生做批注,批感想、疑问、联想等。读后再进行分享讨论,分享你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对疑难问题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讨论的深度还是师生解读木心的愉悦度都较前者高。通过品读木心的散文及进一步的讨论,在文本细读方面培养对文字的感受力,领着学生一起享受木心为我们营造的独特的文学世界。

四、“粗识木心”及“品识木心”的具体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哥伦比亚的倒影》选段:

河水平明如镜,对岸,各个时代,以建筑轮廓的形象排列而耸峙着,前前后后参参差差凹凹凸凸以至重重叠叠,最远才是匀净无际涯的蓝天……那叠叠重重的形象倒映在河水里,凸凸凹凹差差参参后后前前,清晰如覆印,凝定不动……

——《哥伦比亚的倒影》

读完之后,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词语倒置,前有“重重叠叠”,后写成“叠叠重重”,“前前后后参参差差凹凹凸凸”变成“凸凸凹凹差差参参后后前前”。学生不但领会不出其中的妙处,甚而有学生认为该处是文字游戏,是词穷的无奈之举。

与学生一起品读这一选段:

曾与学生讲解过戴叔伦的《转应曲》:“边草 , 边草 , 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 , 明月 , 胡笳一声愁绝。”其中“月明”与“明月”也是倒置关系,此曲因此而称为转应曲。从内容上看,“月明”和“明月”的转相呼应,突出了老兵辗转难寐的思乡情结。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再看木心的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木心首先是将抽象的时间的概念“时代”喻为可见的“建筑轮廓”的形象,且不说这个新奇的比喻如何打动读者,就说这个词语的倒置形式,我们就不该轻易把它错过。文中那句“清晰如覆印,凝定不动”,难道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吗?“凸凸凹凹差差参参后后前前”不就是“前前后后参参差差凹凹凸凸”的“倒映”“覆印”吗?读者无法从书中看出建筑在水中的倒影,但木心却用文字将这个倒影清晰地展示给你看了,果真“清晰如覆印”。多么贴心而有趣的表达!

(二)请学生朗读《上海赋·弄堂风光》选段:

北京的胡同,最初的感觉是两边垣墙之矮,令人顿悟武侠的飞檐走壁不可不信可以全信,脚下的泥路晴久了就松散如粉,下雨,烂作长长的沼泽,而矮墙多年不刷石灰,病恹恹地连过去连过去,连过去。……复前行,垣墙恬不知矮地连过去连过去……

——《上海赋·弄堂风光》

这一段文字,学生一边读就一边笑了,觉得木心的反复修辞实在太搞怪了。

与学生一起品读这一选段:

1. 释词:

垣墙(垣:矮)

病恹恹(病弱精神不振)

恬不知矮(恬:安静、淡然。“恬不知耻”是“泰然处之 , 不以为耻”是贬义词,此处木心先生将其化用成“恬不知矮”,意为“泰然处之 , 不以为矮”。)

2. 赏读:

若从修辞上说,此选段应是用了拟人及反复的修辞手法。但若仅此,你就读不出它的精彩了。拟人和反复的修辞并不少见。木心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前后多次用到同一个词“连过去”的反复,且各处凸显的意味不同。先看第一处:那矮墙是病恹恹的,精神不振的,但它却很长很长,让你一路走过去,不断地注意到它是那么病恹恹的,且没完没了。就在“连过去连过去”之后,你觉得它该停止的时候,木心在用了一个逗号之后,又多了一个“连过去”,让你哑然失笑,看来这矮墙实在是够长的了。再看第二处,随着木心“复前行”时,那矮墙又出现了,依然是“连过去连过去”,但这回不是精神不振了,而是“恬不知矮”,它矮得泰然,矮得骄傲,倘若此处只有一个“连过去”,当然也可以,但反复了,就显得越发骄傲了。而矮墙越泰然越骄傲,就越能凸显出其骄傲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小结:以上两个语段的赏读印证了孙郁所说的:“只有在读这类人的作品时,才感到我们的文字潜能,远未被调动起来”。

(三)请学生朗读《遗狂篇》选段:

所遇皆故人,风气是大家好“比”,一比,再比,比出了懔懔千古的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话说人际关系,唯一可爱的是“映照”,映照印证,以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①,彪炳了一部华夏文化史。滔滔泛泛间,“魏晋风度”宁是最令人三唱九叹的了;所谓雄汉盛唐,不免臭脏之讥;六朝旧事,但寒烟衰草凝绿而已②;韩愈李白,何足与竹林中人论气节。宋元以还,艺文人士大抵骨头都软了,软之又软,虽具须眉,个个柔弱无骨,是故一部华夏文化史,唯魏晋高士列传至今掷地犹有金石声,投江不与水东流,固然多的是巧累于智俊伤其道③的千古憾事,而世上每件值得频频回首的壮举,又有哪一件不是憾事。

初夏的大柳树下一片清阴,蝉鸣不辍,锻铁丁丁。

中散大夫是穷的贵族,世袭了几棵大柳树,激水以圜之,居然消暑佳处,向秀为佐鼓排,叔夜箕踞而锻,扬鎚连连……

然而来了,长长一队,马骄游龙,衣媲轻云,诸俊彦扈拥着正被大将军兄弟幸昵的钟会,果然尊荣倜傥,而神色又是那样安详恭谨。

——《遗狂篇》

散文《遗狂篇》不仅构思精巧,语言精炼,而且还有很美的意境,能让人产生遥远的遐思,引发人无限的思考。整篇文章由四个历史片段组成。作者把自己想成是这四个历史片段里的重要人物,用第一人称描写这些历史事件,能给人不同的感觉。首先是波斯,作者描述了自己和波斯王的一段对话,非常之精彩。其次是在希腊,伯律柯斯执政时期。讲了一个伯律柯斯建造雅典的神庙雕像的事儿。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古罗马,讲的是古罗马宰相培德路尼阿斯被罗马暴君尼禄赐死的故事。第四个故事是在中国。魏晋风度钟会、嵇康、山巨源的故事。因学生学过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更了解一些,又学过王勃的《滕王阁序》,了解了“阮籍猖狂”的典故,加上此前陆陆续续讲过“竹林七贤”的故事,从学生熟悉角度,节选这第四个故事的部分文段。同时,这第四个故事也是全文用墨最多的一部分。

1. 正音:

递嬗shàn(更替、演变)懔懔千古lǐn(“懔懔”同“凛凛”,形容神情严峻令人敬畏的样子。)扈拥hù(“扈”,随从)倜傥tìtǎng(卓异,洒脱不羁)

2. 补充注释:

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译文:祥云灿烂啊,聚集弥漫在天空啊。日月的光辉,天天都照耀在大地上啊。“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也是复旦大学名称的由来。《卿云歌》是上古时代的诗歌。相传功成身退的舜帝禅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时,有才德的人、百官和舜帝同唱《卿云歌》。诗歌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图像,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

②六朝旧事,但寒烟衰草凝绿而已:语出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其词如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③巧累于智俊伤其道:语出《世说新语》品藻第九之三十一、简文论人。

(原文)简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俊伤其道。”

(译文)简文帝(司马昱)说:“何平叔(何晏)的机巧累及他的玄理,嵇叔夜(嵇康)的俊逸伤害了他的自然之道。”

3. 赏读:

这段选文我想是印证了当代作家阿城的话:阅读木心先生是要有“知识准备”的。《遗狂篇》里化用《世说新语》之处最多,其他如“映照印证,以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彪炳了一部华夏文化史”“六朝旧事,但寒烟衰草凝绿而已”之类化用得出神入化之处颇多。当然,阿城所说的“知识准备”并不仅仅是指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还包括对美学知识、哲学知识等的积累,因为木心常“以碎片性的哲思颠覆着世人的阅读习惯”(孙郁语)。

短短一段文字,你就能明白孙郁为什么惊叹“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文字在,似乎是民国遗风的流动,带着大的悲欣直入人心”。

(四)请学生朗读《明天不散步了》选段:

……一阵明显的风,吹来旎旎馣馣的花香,环顾四周,不见有成群的花,未知从何得来,人和犬一样,将往事贮存在嗅觉讯息中……书店安静,唱片行响着,番茄沙司加热后的气味溜出餐馆,煮咖啡则把一半精华免费送给过路客了,而花铺的馝馞浓香最会泛滥到街上来,晴暖的午后,尤其郁郁馡馡众香发越,阳光必须透过树丛,小街一段明一段暗……

——《明天不散步了》

(1)注音:

旎旎馣馣ān馝馞浓香bìbó郁郁馡馡fēi

(2)讲解:

这段文字选出来给学生读,其实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木心有时候喜欢用这样的文字,甚至还有一些字字典都查不到。“馣、馝、馞、馡”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读音同声旁字,字义同形旁字,都是浓香的意思。同一个意思,作者在这前前后后却用了不一样的字,足见木心的匠心独具。木心的散文中这类罕见字是常有的,如《上海赋》中的“蟛蜞、冥色靘、狼犭亢”,木心的词汇不知道是怎么积累起来的,抱着字典读木心的书,你还是会发现很多字不懂。比如“氵縠”“冥色”“犭亢”等字都查不到。

不过,木心自己曾在回答记者的访谈中说:“觉得以前在中国写的东西还恬淡朴实些,在美国,惹上些华丽,肥了。我要进行‘文学减肥’。”(《鱼丽之宴》第26页)这段文字也许就是木心所说的待“减肥”的文字。

其实,木心的这篇3000多字的散文在构思、布局、行文、修辞等方面都颇具独到的创新。这篇不长的意识流散文里,融入很多人生感悟,那些断断续续的感悟就融在那意识流里,需要读者耐心去品读。

五、木心之旅让人意犹未尽

抱着木心的这本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反复咀嚼,每次咀嚼都能嚼出味来。除了上述提到的散文,其余还如《带根的流浪人》,文意稍深一些,也很值得细细品味。而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上出现的《林肯中心的鼓声》文意倒不深,这篇也相当精彩,我们学过《琵琶行》《听颖师弹琴》再听听木心所写的“鼓声”,带着木心印记的“鼓声”,让木心难忘的鼓声一样也会令你难忘。

木心写散文是把“诗、小说、评论融合在一起写的”(《鱼丽之宴》第25页),对此,美国加州大学的童明教授分析道,“诗、散文、小说、箴言等形式相融相佐,使木心的作品在探索生命、历史、艺术、哲学等主题时,形成散文诗、诗散文、散文小说、评论性的散文、哲学箴言等灵活的文体。这样的风格同时接向两端。一端是文史哲相通的中国古代散文传统。另一端是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学风格,例如,昆德拉、博尔赫斯的风格就是将小说、散文、历史、哲学融合一体。木心的作品不只是文字技巧的展示,他灵活多样的形式其实是我们进入美学思维、美学判断的路径。也正是美学性思维,使木心的风格具足了世界性精神的特征,并构成他作品的中心命题。”

慢慢地品读木心,会有完全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因此,木心之旅,一定会让你收获很多。

摘要:语文教学不局限于现有、现行教材,能更充分地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深入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知识迁移,这是语文阅读课堂的魅力。本文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设计的一堂课外文学经典阅读课。设计中突出内涵的拓展和延伸,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深度阅读,并能产生深度阅读的兴趣。

英语文学课设计 篇7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课程的划分是一种知识切块。在知识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 课程的划分有益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尤其适合灌输型的教学。在当今社会方兴未艾的研究性教学不局限于课程知识的传承, 而更侧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阐明了英语专业在新世纪的五个层次培养目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相关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及较高的素质。然而, 现实状况却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应用能力方面相对薄弱, 外语专业本科教学依旧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忽略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胡开宝, 2010) 。显然, 培养目标与当下英语专业的教学现实并未完全契合。由于传统的灌输型教学着眼于“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传授, 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悖于教学大纲的目标, 更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培养。因此, 以研究问题为前提条件, 突出各方资源、各种形式、各方参与的交互联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 不同课程之间的界线不再“泾渭分明”, 它们之间的“交互”有时是在所难免的。因为研究性教学以充足的学生实践为特征, 这种旨在培育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具有综合性特征, 需要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譬如, 英语文学课的人物分析无疑也是英语写作课的话题 (topic) ;英语语言课的话语分析策略可以运用到文学课的文本分析之中;高级英语课的修辞学习可以在英语文学课的作品分析中得到充足的实践。

除了架设各门课程之间的横向桥梁外, 纵向的拓展实践同样不可或缺。在英语文学课中,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以文学文本为基点,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 面对英语原著晦涩难懂的文本时, 即使拥有一定文学基础的高年级学生, 有时也会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一味地只顾讲授,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 使课堂气氛沉闷。因此, 在精选文本的细读基础上, 教师应采纳研究性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文类的文本, 调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对于英语诗歌的教学, 教师可以立足“讲授”, 但在每次授课之前, 挤出10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从已经学习的诗歌中,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到讲台前进行朗诵表演 (declaiming) , 甚至“载歌载舞”的形式。因为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是一种心灵情感的述说艺术。对于长篇小说, 我们借助经典改编影视推进研究性学习, 比如:要求学生对比文学原著和改编影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对比研究能够加深理解。经典原著与其改编影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是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宝藏”。对于英语戏剧, 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学生表演的模式。戏剧表演融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等综合艺术手段, 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舞台艺术。果戈理说:“戏剧只有在舞台上才能获得生命, 没有舞台戏剧就像没有身躯的灵魂。”对于个性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 戏剧表演有益于促进他们深入理解作品内核, 能够启迪他们的情商与美感,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升文化交际的水平。

二、教学时间的拓展

在高校各个专业中, 就一门特定课程而言, 课时总是紧张。身处“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 人们为了就业的需求, 更加注重实用性彰显的课程, 各色各样的“考证”早已成为风潮。高校每节课50分钟的传统, 往往缩短到45分钟, 甚至40分钟。因此, 在研究性教学中, 教师需要淡化传统的课内课外的时间观, 弱化各门课程之间的边界, 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内, 课时需要拓展到课外。

在传统的文学课上, 教师会将文学作品、代表作家、文学流派、批评理论一一介绍给学生, 但是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忽视互动的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的获取知识的空间, 依然在课堂上生硬教条地讲解, 无疑剥夺了学生能动的、独立的思考权利。在研究性视阈下, 文学课的着眼点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发挥学生的潜力。文学作品的研读不再限制于一门专业课, 收集资料、研读原著、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创新解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 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得到更新增长, 最终促进“有意义有目的”的学习效果的生成。

首先, 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科研为例, 强调文献综述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并向学生介绍文献综述的基本构成: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结论等。过去, 由于资源有限, 学生抱怨文献难找, 需要教师推荐。而现在,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浩渺的文献海洋里搜出自己需要的文献, 帮助学生创造一切机会挖掘主动性和后发动力。其次, 在学生学会文献综述写作流程的基础上, 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某专题下的文献综述写作, 以论文形式呈现自己的解读。课前, 各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搜集、整理、总结大量文献, 发现被广泛研究的课题, 以批评性视角发现存在的问题, 拓展新的研究选题和研究角度。课上, 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 将各组撰写的文献综述向全班展示, 资源共享, 教师在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发表观点, 提出有建设性的可供讨论的问题。课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该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 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和观点, 根据课上介绍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 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这样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方法理论,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培养了其继续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教学目标和评价的衍变

英语教学目标既要体现即时效应, 又要注重长远期望, 即时效应是指学生能掌握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 获得必要的资格证书。长远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齐备的优秀人才。传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知识, 而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学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 自主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实现或学习、或创造及培养能力的目标 (奉公, 2004) , 因而研究性教学目标更加贴近于社会的实际需求, 它既考虑到了即时效应, 又充分体现了长远目标的要求。当代社会不但要求外语人才掌握语言规则, 更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具有探究创新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然而, 长远目标的实现是以即时目标为根基的, 学生要获得文学素养的提高, 在学校必须习得基本的知识能力, 获得与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各种形式要件, 如考试合格、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奖励证书, 等等, 这是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资格和前提, 没有这些而奢谈所谓的长远目标, 是不负责任的。

评价体系的衍变是研究性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教育的评价模式与当下学生的发展需求产生了矛盾, 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 既是研究性教学模式中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应试模式下, 英语考试主要以一张试卷的考核为主, 极少采用体现新理念的方法, 衡量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素养、知识建构的发展情况, 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没有形成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模式, 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 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研究性教学评价的特点:第一, 学生能力评价多元化。人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旧的教育思想, 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 并且这种多元的智力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能够通过多元的方式进行学习、训练, 从而得到提高。因此, 评价体系应当是多元化的。第二, 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体系中, 学生学习能力全部交由教师评定, 教师在评价中“独享”大权, 是评价中唯一具有评价学生能力的主导者, 学生是唯一的评价对象。在新型的教学评价中, 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成绩评定的过程中, 教师、学生平等地分享评价的权利。第三, 评价渠道多元化。研究性教学是开放式教学, 它突破教室和课本的束缚, 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得到拓展。不断完善的网络为师生之间的讨论、建议、评价提供了平台, 与传统的纸质考核相辅相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 自身的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鼓励学生将课程论文深入拓展, 与毕业论文的选题相结合。研究型教学允许多渠道评价学生的学习, 有利于展开合作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学。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必然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限制。研究型教学旨在把课内的基础知识拓展到课外的实践研究, 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展开自主式的探索, 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26.

[2]奉公.面向硕士生的研究性教学初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英语文学课设计 篇8

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进行锻炼, 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各种语言、文学专业的掌握程度。近年来, 文学课程在很多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被忽视, 更多的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主要是由于当前的社会中对实用性的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 各种工具以及理性意识增强, 因此文学课程的地位变得比较薄弱。从学科本身的情况来看, 英语文学教学的观念比较陈旧,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文学课程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 文学课程在很多高校的教育中都受到冷落。随着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文学课程面临了更多的挑战, 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要与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 不断提高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 在网络教育环境下英语文学课程面临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在当前的英语文学课程的教育过程中, 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 网络教育环境下的英语文学教育, 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了分离, 这种分离的状态不利于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 不利于当面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其次, 网络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氛围以及环境的稳定性较差, 对于英语文学的学习不利。第三,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往往不能达到相应的条件, 进而增加了英语文学课程的难度。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则不能有效地发挥文学课程的作用, 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该将英语文学教育与网络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 不断进行创新, 促进网络教育环境下英语文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2 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在网络教育环境下进行英语文学课程的设计, 不仅要在教学目标上进行确定, 还要在教学方式和模式上进行改变。

2.1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更新, 确定教学目标

英语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根据英语文学教学的特点, 对教材进行单独地编排。英语文学知识的介绍也是按照文学发展的历程进行的。当前很多学校的英语文学教学都是教师对各种文学教材内容进行逐字翻译讲解的方式, 对于作品本身的内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讲解比较少, 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更加青睐于对隐喻文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加深自身对英语文学内容的感悟, 在网络环境下, 应该不断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的理解程度, 对英语文学的内涵以及背景进行了解, 才有助于对所有文学作品进行了解。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文学教学设计, 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 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进行具体教学措施的设计。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 目标不明确, 导致教学方式比较陈旧落后, 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2.2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要尽量尊重个体差异

与一般的教学模式相比, 网络教育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不同的成员具有不同的个性差异, 比如心理、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结构基础等, 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刀切的方式自然是不合适的, 不能很好地顾及到所有人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取最正确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式, 根据个人的兴趣以及爱好选择不同的教学材料以及考评方式等。比如, 如果学生是以视觉型学习为主, 则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视屏资源丰富自己的信息量, 而对于交际型的学生, 则可以多参加一些小组讨论等, 对于思考型的学生, 则应该要善于进行归纳以及反思, 多进行报告以及论文的撰写等, 充分结合自身的个性特征进行学习, 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英语文学课程的设计中, 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 不要只以成绩作为评论的标准, 而应该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体化的评论以及应用过程, 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引导, 将各种测评环节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突出各种实用能力的提升。在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任务进行布置的过程中, 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避免在一个班级内都采取同样的安排。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人性化、科学化地进行教学。

3 网络教育环境下进行英语文学教学设计的方法

3.1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英语文学课程的内容难度比较高, 信息量很大, 面对这种情况, 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 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加强英语文学教学, 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坚持从易到难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加入网络资源的应用。比如在开始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网上读书活动, 为学生准备一些短小的, 学生容易理解的英语文学样本以及音频等, 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资料的准备应该要涉及多个方面, 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与英语文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以及陌生感, 用简单的学习方式来体验以及感悟英语活动。同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承载更多的信息量, 为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信息,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需求, 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3.2 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设置议题

英语文学教学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以及外语文化能力的训练具有十多重要的意义, 英语文学的内容往往比较复杂, 在初次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觉到难以理解, 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应该要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及教育, 促进其阅读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借助网上的各种论坛、群组联系等方式, 对学生的各种课程学习进行辅导,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纲要、发表教学辅导文章、做学习摘记范本等, 都是加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要通过设置议题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英语文学学习的轨道。可以对认知矛盾进行设置,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设置议题的过程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以及基础知识的程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 使得学生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 同时要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平台上设置更多的问题或者提出假说, 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索引的方式,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搜索到相应的资源, 对各种问题进行验证以及解决, 通过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互, 表达相互之间的意见, 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网络平台上设置的各种引导性的问题, 不需要规定标准的答案, 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 给他们更多发挥想象力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要对学生的各种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进行鼓励, 鼓励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发展, 从而对英文文学课程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3.3 加强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能力的提升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创新, 在当前的学习过程中, 应该将主动权给学生,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比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问题的设置, 促进小组之间的学生加强合作, 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引导和点评, 最终提高学生对各种问题的理解能力的提升, 每个小组之间还应该要撰写相应的主题论文, 在不同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学习和交流, 促进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4 结语

英语文学学习是当前英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加强英语文学的学习, 有助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进行提升, 为其他英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当前的英语文学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要加强与网络教育环境之间的结合,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S

摘要:英语文学课程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课程之一, 但是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却常常被忽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各种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在网络环境下加强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 是当前高校英语课程的发展方向。本文对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措施等进行分析, 旨在提高英语文学课程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网络环境,英语文学,课程设计,思路,措施

参考文献

[1]曹文.基于网络的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08 (03) .

[2]田明刚, 吴江萍.基于网络的高师英语文学课程教学建构特点[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08) .

如何设计初中英语阅读课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05-01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且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优化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能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那么如何设计初中英语阅读课?本文以9A Unit5中Reading部分Audrey Helpburn为例,谈谈如何设计初中英语阅读课。

一、巧设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最为常用的方法是“问题情景”法。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提问设计要有阶梯性,层层递进,要得体、精巧,能起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同时,老师提问要有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中,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另外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首先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通过略读就能快速在语篇中找到明确的答案 ,帮助他们获取对语篇的完整印象,训练学生整体理解、快速阅读的技能。然后提出一些推断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精读领会语篇的细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最后,提出一些延伸性问题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设计好教学步骤,引导好学生阅读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获取对语篇的完整印象并掌握其大意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速度,提高概述能力。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a要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直接语群句义。

b培养他们在阅读中学会猜词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c培养他们在语言环境中,抓住文章脉络,掠过不必要知道的生词或通过构词法猜一猜某些生词。

d规定学生每周定时定量的去阅读。

例如:Audrey Helpburn一文中,通过快速阅读,捕捉文章大意,然后回答一些感知性的问题:Do you know Audrey Helpburn?What did she do?What films did she play the role of?

要求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不要看课文,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和判断能力。这样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材料内容,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有成功感,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2、精读全文,掌握语言点及重要信息。

学生读文章整体熟悉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精读文章中,要学会处理词汇、语言点,促进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这样加深对句子章节、文章的理解,体验作者意图、态度、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针对有碍于阅读理解的内容,采取“疏导法”,教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摆脱不必要的困扰;针对阅读中的重要知识,采用“点导法”,并且把重要语言点发挥下去。

3、要求学生深读全文,领悟中心思想

文章大意和重要语言点被了解之后,我们主要研究文章中心思想。这种题目在历年中考阅读理解中常见,一般是在第一题或最后一题。题型一般分为:这篇文章哪个标题最好,文章中某个人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猜一猜文章中某件事的结果如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读通文章,还要深读文章,发挥他们的潜能,引起发散性思维,从而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认识,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英语的目的。

三、阅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和综合素质

阅读能力与学生的兴趣﹑志向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在阅读时缺乏自信和耐心,一看到长的文章里面有一些生词,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善学生语言学习心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工作。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投入学习。还要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成功喜悦。

四、无论在哪方面教学,我们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教学都要反馈。当然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例如:做阅读理解时,最忌讳的是断章取义,教师应重点采用语感训练法,重点训练学生的分析与比较的思维能力,最后概括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但是最重要的是:做练习和改正达到知识的迁移,把理论应用于实际,达到自学英语的能力,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设计一定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英语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的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氯前列烯醇下一篇:瞬时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