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构造与原理

2024-09-12

汽车构造与原理(共12篇)

汽车构造与原理 篇1

《航空发动机原理构造》课程是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 课程包含了许多民航发动机原理结构方面的内容, 航空发动机作为高新技术产品, 代表目前各行业最高水平, 航空发动机结构复杂, 工作原理难于理解, 理内容苦涩难懂, 原理部分涉及大量的气动公式、力学公式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课程中结构内容都是通过二维平面示意图展示, 导致此课程内容枯燥难懂。从各个航空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该课程较难学, 考试通过率不高, 对发动机的真正核心工作理论和结构未能理解, 影响了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加上民航公司对机务维修的庞大需求, 本专业招生数量增长迅猛, 而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和实验室资源不足, 都是本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作者结合多年的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从教学师资力量、教学实用性、实验室资源等方面对发动机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剖析。

1 课程概况

本课程是飞行器制造专业、工业工程、航空机电维修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将原来分散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航空发动机构造》、《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学》4门课程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合, 形成了一门新的综合化课程。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性, 掌握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基本结构, 了解各主要工作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为学生将来从事航空维修工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该课程涉及专业较多, 上课学生大约有20个班级, 教学效果好坏, 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对毕业生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和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具有重要的作用。

2 航空发动机原理与构造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2.1 教学师资力量略显薄弱

现在学校本科飞行器制造专业每年招生7个班级, 高职航空机电维修招生10个班级, 因学生人数过多, 课程需要较多的专业教师, 这就导致上课教师知识、教学等能力层次不齐。如果任课教师水平薄弱, 对专业知识理解难以透彻, 不懂得如何将专业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 就不能实现对学生实际应用、动手能力的重点培养, 同样也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难点区别对待。

学生学习发动机原理与构造的目的是应用, 如果学生不能或者不会使用所传授的知识, 那么学习就变得没有意义, 对教育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当前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不高的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当所造成的。为了给学生学习本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必须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2 教学与实践方面问题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是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内化和升华的重要手段, 应该多注重动手能力培训, 尤其是机务维修方面, 学生毕业之后主要工作就是从事飞机发动机部件维修, 实践能力培养更加重要。要实现这一点, 需要增强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然而,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航空发动机原理和构造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偏少, 仅为10个学时, 而总课时为54学时,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的实践内容重要包括:发动机部件演示参观、发动机系统演示、压气机流量特性实验、虽然通过实物教学可较好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但由于航空发动机实物价格昂贵, 即使存在一些发动机实物, 也是一些早已淘汰的发动机型号, 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严重脱离。发动机原理与构造课程中包含较多的计算公式、理论分析、原理分析、复杂的结构, 这些并已成为课程难教、学生难学的根源所在。针对课程特点及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要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备课充分, 对知识理解要透彻, 概念讲解要简单清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难点, 要“深入浅出”, 以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

2.3 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整合

课程涉及内容较多, 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学、发动机原理以及发动机构造。工程热力学和气体动力学是本课程的前期基础, 没有一定的工热和气动知识, 原理和构造内容是无法学习的。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只有54学时, 其中工热气动10个学时、原理与构造部分44个学时, 这么多内容要在54学时内完成根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整合, 保留各课程主要核心内容, 删除难点、相对不重要的内容, 内容的整合一定要考虑实际, 做到课程与专业特点不可分割, 学生以后要从事的是机务维修课程, 面临对象基本是民航发动机, 所以课本中军用发动机知识尽量删除, 而维修面临对象大部分是发动机系统, 所以对于发动机本体件内容尽量简化, 减少学时。

3 发动机原理与构造教学实践的思路与对策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没一门课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发动机原理与构造课程, 年轻教师较多, 在初期上课的时候很难把课上好, 尤其是课本上的知识, 而老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以老带新可以促进年轻老师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年轻教师由于刚从学校毕业, 对民航发动机的很多知识都是空白, 严重缺乏实践和认知能力, 利用假期去航空公司培训, 参与民航相关工作, 提高专业知识。当然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 上课是一门系统工程, 它包括各个方面, 例如:课堂管理、专业知识、学生沟通等等, 年轻教师可以参加听课活动, 或者作为助教, 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身上不断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经验。

3.2 课程教学改革

(1) 启发式+研讨式教学。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一定要有责任心, 如果目的仅仅是把自己知道的讲一遍, 根本达不到较好教学效果, 上课时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 不是灌输式将所有内容和盘托出, 而是先有一定保留, 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思考和回答, 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积极交流, 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研讨式教学需要教师提出问题或任务, 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本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要参与,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2)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互融合。

《航空发动机原理和构造》是一门和民航实际有很强联系的课程, 内容既包含发动机工作原理又包含结构部分, 与实际紧密联系, 为提高学生工程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以具体工程实例为背景展示理论知识的工程应用, 把有关发动机工作、测试和运行的资料和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 结合这些资料进行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以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为催化剂, 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研制小型涡喷发动机结构制作, 不仅加强学生对发动机结构的理解, 还可提高动手能力。

(3) 教学课件的改革。

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 课程中发动机结构部分如果只用二维图片讲解, 内容就会十分枯燥干涩, 引入发动机三维课件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在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以及相关实习教学上应用三维课件展示, 可以对发动机进行全方位的内、外部观察, 真实地模拟产品的组装过程、拆卸过程及工作原理情况, 并通过操作课件从各个角度形象地看到所感兴趣部件的每个细节, 从而为学生提供最为直观和详尽的教学资料。

参考文献

[1]瞿红春.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学改革及实践[J].民航科教, 2008.

[2]王华.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18) .

[3]张青, 张青, 王炫, 等.民航发动机虚拟装配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性[J].科技资讯, 2012 (33) .

汽车构造与原理 篇2

(1) 曲柄连杆机构

曲柄连杆机构是发动机实现工作循环,完成能量转换的主要运动零件。它由机体组、活塞连杆组和曲轴飞轮组等组成。在作功行程中,活塞承受燃气压力在气缸内作直线运动,通过连杆转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并从曲轴对外输出动力。而在进气、压缩和排气行程中,飞轮释放能量又把曲轴的旋转运动转化成活塞的直线运动。

(2) 配气机构

配气机构的功用是根据发动机的工作顺序和工作过程,定时开启和关闭进气门和排气门,使可燃混合气或空气进入气缸,并使废气从气缸内排出,实现换气过程。配气机构大多采用顶置气门式配气机构,一般由气门组、气门传动组和气门驱动组组成。(3) 燃料供给系统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的功用是根据发动机的要求,配制出一定数量和浓度的混合气,供入气缸,并将燃烧后的废气从气缸内排出到大气中去;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的功用是把柴油和空气分别供入气缸,在燃烧室内形成混合气并燃烧,最后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

(4) 润滑系统

润滑系的功用是向作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输送定量的清洁润滑油,以实现液体摩擦,减小摩擦阻力,减轻机件的磨损。并对零件表面进行清洗和冷却。润滑系通常由润滑油道、机油泵、机油滤清器和一些阀门等组成。(5) 冷却系统

冷却系的功用是将受热零件吸收的部分热量及时散发出去,保证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水冷发动机的冷却系通常由冷却水套、水泵、风扇、水箱、节温器等组成。(6) 点火系统

在汽油机中,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是靠电火花点燃的,为此在汽油机的气缸盖上装有火花塞,火花塞头部伸入燃烧室内。能够按时在火花塞电极间产生电火花的全部设备称为点火系,点火系通常由蓄电池、发电机、分电器、点火线圈和火花塞等组成。(7) 起动系统

汽车构造与原理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五年制 汽车构造与拆装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205-01

《汽车构造与拆装》是高职高专院校汽车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主要以整车为例,全面阐述了汽车的总体及各部分构造。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笔者拟根据自身在教学中的经验、反思的心得体会,从以下几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探讨。

1 合适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制定

让学生对教学目标的阐述要一目了然,让学生知道他们在一节课中需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有效教学所要求的。要想对课程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这就需要《汽车构造与拆装》授课教师从专业实际情况出发,要对学习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对教学材要熟悉和不断钻研,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掌握。

1.1 加强各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注意与前导和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讲解汽车底盘传动系统的主减速器时,应着重强调在前导课程《汽车机械基础》中所讲授过多级齿轮传动比的计算等,对以前所学知识加以回顾。同时,还应该为后续《发动机电控》《底盘电控》等课程打好基础。

1.2 有效整合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五年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便学生所学知识在其今后所从事的工作被用到。《汽车构造与拆装》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我经常对学生讲,只有踏踏实实按照操作规范及要领,不怕脏、不怕累,对零部件进行拆解,对照理论所学知识,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不断地提醒,学生谨慎、认真的良好习惯也就慢慢形成了。

1.3 最近发展区原则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

基础素质差、学习自觉性低是五年制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教学中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加速其发展。比如:讲解到发动机冷却系统时,及时询问水冷却系与风冷却系的区别,普通汽车为什么要选择水冷却系,以及水冷却系与风冷却系的优缺点。

2 教学方法选择要有针对性

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最容易让学生感兴趣、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2.1 清晰授课法

清晰授课要求老师,要做到清晰授课,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大纲,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以及整体的联系,准确掌握各个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以及目标。对概念要能清晰地予以解释,让学生通过逻辑思维逐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语言表达要清楚明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2 教师的任务导向法

该方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要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直接相关,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去寻找自己该学习的知识。该方法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专业技能,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进度,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2.3 示范教学法

在汽车专业教学过程中,用的较多的方法是示范法。《汽车构造与拆装》这门课,示范法特别适合把零部件拆装过程给学生清晰的演示。该课程步骤繁琐,学生基础薄弱,所以教师要边讲理论边操作,学生跟着老师操作。

3 有效组织和调控课堂

课堂上,五年制学生有时会比较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之当下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在课堂上低头玩手机现象比较严重。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让学生听讲的时候集中精力,乐于学习。

3.1 趣味性语言

在课堂上,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解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把握好课堂容量。若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学生的反应,这样会大大降低课堂效率。从客观上看,虽然一节课只有45分钟,课堂容量不大,但对好动学生来说还是很难熬。因此,教师要运用好课堂语言,用形象、幽默的课堂语言来向学生传授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学而不倦,提高课堂效率。

3.2 加强时间和效益观念

职业院校的课堂一般以每两节课为一个时间段,而我系根据工科系课程安排需要,尤其是《汽车构造拆装》课,往往两节课时间发动机刚拆完,还没来得及装配,下课铃就已打响,所以我系专业课会安排四节连上。这样教学容量多,教学程序就要更规范,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多和学生们沟通,询问他们教学速度是否合适,对于学生们提出的意见,要积极的查找原因。

3.3 注意个体差异性和层次性

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求人人成功,只要人人发展”是教师应该做到的,这也是有效教学要求所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每个人都能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和教材特征,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状况,使学习氛围更加和谐、宽松、民主团结。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让他们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同时还要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都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4 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教学反思

汽车类专业老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要根据该专业的进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当今社会无论汽车的前市场还是后市场发展速度都较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第一大国,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否达到要求,是否能让学生进步、所有所用,是否能够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在每堂课后都应反思诸如“这堂课的教学有效吗,学生们都把知识接受了吗?”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14(5):10-13.

[2]陶正勇.有效课堂教学实践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9):68.

汽车构造与原理 篇4

1 煤矿浮选机的作用及构造

目前, 我国的煤矿浮选机一般适用于煤炭、矿石加工, 金属制造等相关行业。比如说铜、金、铅、镍, 除此之外还可用于非金属方面的选别上;也用于对一些不同矿石的分离选别, 比如对煤莹石和滑石的分离选别。

一般地浮选机的工作是由电动机三角代传动带动叶轮旋转, 产生离心作用形成负压, 另一方面吸入充足的空气与矿浆混合, 一方面搅拌矿浆与药物混合, 同时细化泡沫, 使矿物粘合泡沫之上, 浮到矿浆面再形成矿化泡沫。

提及煤矿浮选机的结构装置, 从左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是由承浆槽、充气装置、搅拌装置、电动机、排出矿化泡装置等几部分组成。下面我们分别对其构造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第一部分, 承浆槽。从图中我们看到它有进浆口, 以及调节矿浆面的闸门装置, 它主要由用钢板焊成的槽体和钢板与圆钢焊成的闸门组成。第二部分, 充气装置。一般地它是由导管进气管组成, 当工作中的叶轮旋转时, 叶轮腔中产生负压, 将空气通过中空的泵管吸入, 并弥散在矿浆中形成气泡群, 这种带有大量气泡的矿浆由叶轮的旋转力而被很快的抛向定子, 进一步使矿浆中的气泡细化, 及消除浮选槽中矿浆流的旋转运动, 造成大量垂直上升的微泡, 为浮选过程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三部分, 搅拌装置。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矿砂在槽体沉淀, 它主要由皮带轮、叶轮、垂直轴等组成, 叶轮是由耐磨橡胶制成的。

2 使用煤矿浮选机的注意事项

煤矿浮选机在我国的选煤作业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所以它在选矿中不容忽视。笔者结合实际对使用煤矿浮选机的注意事项做一简单概述, 仅供参考。一般来说, 当浮选机启动工作后我们的工作人员就不要用手等触摸旋转部分;在平时的维护保养中要做到对浮选机定期进行一次仔细的检查;另外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那些易损件的使用日期和储备量, 在仓库内经常储备全套易损件, 以便及时更换易损零件, 以缩短停机时间。

同时, 在浮洗机使用之前, 要做好充分准备, 要把准备浮洗的矿石和金属进过多级粉磨, 达到浮洗要求的浓度和细度才行。我们的工作人员还要有技术指导或培训方面的内容加以巩固, 目的是为了熟练操作。

3 煤矿浮选机的工作原理

图2是煤矿浮选机简单地工作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当煤矿浮选机工作时, 在药剂和矿粉充分的混合后, 才能送入浮选机第一室的槽底, 这个时候煤矿浮选机的电动机再启动, 带动三角带运动, 然后使叶轮旋转, 产生负压, 使进气管吸收足够的空气和矿浆、药物均匀的混合。这个时候, 在叶轮产生离心力作用下, 矿浆被充分混合后进入矿化区, 在此出现了大量可利用泡沫, 把矿粉进一步细化, 让矿粉附着在泡沫上, 最后在矿浆面形成矿化泡沫, 经过紊流板的作用, 使矿化气泡出现在槽体截面, 并不断向上运动, 到达分离区, 然后形成泡沫层, 适当的调节液面高度, 使刮板把有用泡沫刮出。出现在槽底还没有被矿化的矿粉, 就会经过循环孔和上吸口进一步混合, 矿化并分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出现在槽底还没有被吸收的矿浆, 会被送入第二室的槽底, 重复进行第一室的流程之后, 进入到第三室, 如此进行周期性的浮选过程, 矿浆最终经过最后一室浮浮选选之之后后, , 从从尾尾矿箱排除。

4 煤矿浮选机的设计原则

笔者认为, 一般地在实际选矿中浮选机要实现高效、节能的效果, 就必须符合浮选机的设计原则, 现在笔者在实际操作中总结了几方面的原则, 供参考:第一方面浮选机的叶轮要能在较低压头的条件下产生大的矿浆流量, 保证矿浆循环畅通, 矿粒能充分悬浮促使槽底无沉砂。第二方面浮选机的定子应有利于叶轮产生的旋转矿流变成径向矿流, 形成细微的空气泡, 稳定液面, 这样会防止翻花现象的发生降低耗能。

第三方面要保证浮选机浮选槽内能冲入足量的空气, 保证槽内有足够的气-液分选界面, 增加矿粒与气泡碰撞, 接触和粘附的机会。

笔者建议, 还要注意运输区的高度, 在把矿粒带到槽内更高区域的同时, 提供矿粒和气泡的上升高度, 以增加浮选精度。

5 浮选机自动化控制装置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国选煤行业中所用的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工艺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过去, 但是随着工矿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煤炭分选系统的机械设备、工艺技术等的提高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 这就促使着开发新的浮选工艺。在这方面笔者也尝试性地开发了浮选机自动化控制装置方面的设计, 具体如下。

在浮选过程自动化中, 首先要把握好药用含量。笔者认为, 浮选中加药量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比例和数值范围加多了既浪费浮选药剂又降低精煤质量, 相反会降低精煤产率。其次, 要控制好浮选机液高度。浮选机可以装置液位测量仪表, 它可以准确地测出液位高度的微小变化量, 另外, 笔者认为自动控制浮选机的放料装置, 能始终保持液位的最高位置, 保证液位停留在安全范围内。第三, 自动加药装置。这个装置是浮选自动化中的主要应用方向。它的工作原理是浮选设备上的计算机智能装备根据数字测量模型进行计算得出的药剂添加数量;这个时候再利用药剂流量测量表测出实际加药量, 计算机智能自动控制加药装置再根据测出的实际加药量进行加药。

笔者认为, 现在浮选机的自动化装置主要用于对浮选槽液位的自动调节、充气量的自动控制和甘油的自动添加等方面上, 大型浮选机的控制系统使用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小型PLC控制系统, 同时控制柜上设计有紧急启动、停止按钮, 这个主要是在自动运行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使用。现场控制器可以与控制室PPLLCC通通讯讯, , 以以实实现现集集中中监监控控的的目目的的。。不不管怎么说浮选机自动化主要是通过对浮选参数的自动控制, 达到提高浮选效果, 节省浮选药剂, 提高浮选精煤产率, 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结语

煤矿浮选机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无论是生产水泥的企业、生产煤矿的企业, 还是石英砂等行业。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国外矿山和煤矿浮选机水平高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等。而德国的煤矿浮选机在设计、制造及技术性能等方面则居于领先地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浮选机也会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摘要:浮选机是我国选矿设备中比较常见的设备之一, 在其发展过程中浮选机的发展也相对性地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在实际运用中它的维护等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本文对我国煤矿浮选机的作用和构造及自动化装置设计做一阐述, 目的是为提高选煤企业及我国煤矿行业的经济经济效益做点参考。

关键词:煤矿行业,浮选机,维护,自动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沈政昌, 陈建华, 著.浮选机流场模拟及其应用[D].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2]潘德强, 倪日亮, 郭天纲.新型双叶轮自泵矿浆式浮选机关键参数的计算与分析[J].矿山机械, 2011 (07) .

[3]林荷秀.浮选机空气流量自动控制实践应用[J].铜业工程, 2011 (04) .

[4]刘广龙.浮选机开发特点与研究设计方向[A].2004年全国选矿新技术及其发展方向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4.

[5]刘卫东, 李宜喜.选煤厂丹佛浮选机液位自动控制浅析[A].第十二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 2002.

[6]卢清华;运用铝土矿选矿尾矿制备功能性颜填料及其应用性能[D].长沙:中南大学, 2011.

[7]刘文婷.新型浮选机数值模拟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 2011.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答案 篇5

一、1、推式膜片弹簧拉式膜片弹簧

2、大于等于

3、液力变矩器齿轮变速机构液压供给系统换档控制系统

4、常压式惯性式自动增力惯性式

5、限压阀比例阀感载阅惯性阀

6、车轮速度发动机速度计算机(电脑)液压控制单元(液压调节器)

二、1、

2、

3、

4、X5、X6、X7、

8、

9、X10、

三、1、B2、A3、C4、C5、D6、A7、B8、C9、B10、A11、B12、D13、B14、A15、C16、A17、A18、A19、A20、B

四、1、答:主销轴线和地面垂线在汽车纵向平面内的夹角就是主销后倾角。作用是保持汽车直线行驶的稳定性,并促使转弯后的前轮自动回正。

2.汽车向前行驶时,前部承受气流的压力而后部抽空,产生压力差,此外空气与车身表面以及各层空气之间存在着摩擦,再加上引人车内冷却发动机和室内通风以及外伸零件引起气流的干扰,所形成的阻力。

汽车构造与原理 篇6

根据法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所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思路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这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与普通教育课程的不同。课程设计宏观流程为:岗位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具体流程的起点是市场调研,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职业行动领域专家评审确认、学习领域开发分析、教学计划开发制定、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设计等环节。为此,笔者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设计研究探讨如下。

一、课程设计方法和思路

以汽车机电维修岗位为依据,分析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确定行动领域;按照汽车维修生产过程系统化原则,进行课程知识的解构与重构,系统设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学习领域,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教学情境的设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学习领域开发团队,深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调研,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参照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根据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按照能力的特点与教育规律,采取逐步提高的方式,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课程建设目标

1.课程地位与作用。①本课程以“汽车发动机维修的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汽车发动机中每个系统、机构或总成维修的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汽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的综合化课程。

2.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采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并将多种形式的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融“教”、“学”、“做”为一体;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实验实训室建设,开放实验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外讲座、成立车迷协会、开放实验实训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内容与结构

1.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以“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作为基本任务,包括汽车发动机的总体结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及评价试验;发动机各机构、系统及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维护和检修、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发动机的总装调试、修竣检验及综合故障诊断等。使知识与能力达到有机的结合,充分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

2.课程结构。①课程结构,即以汽车发动机中各个系统、机构或总成的维修为工作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教学基本单元(模块);而对于每一项目(模块)采用综合化的组合,即将每一系统、机构或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维护和检修、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综合一起,使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模块的知识和能力。②本课程以“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作为基本任务,课程内容的组织以项目为导向,课程模块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工作任务、项目为导向。③学习领域设计。发动机拆装与调整学习领域依据汽车维修行业的真实工作过程,选择发动机各总成为训练学生能力的载体,共设计学习情境和任务单元。④课程实践教学。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职业能力的关系明确;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学完一个模块,能达到相应的实践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就学会了相应的技能,因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60%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程教学采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并将多种形式的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融“教”、“学”、“做”为一体。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现代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2.实训教学采用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模块和项目教学)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与技术服务结合起来;使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模块的知识和能力。

五、课程考核

按课程模块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彻底打破以考试分数作为单一的学生评价体系。按照平时考评与期末考核、过程考评与课程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平时考评占70分,期末考核占30分,期末考核采取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目前我国传统学科课程理念根深蒂固,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设计研究,期待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我们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适合我国中职教育特点的职教课程。

汽车构造与原理 篇7

关键词:汽车构造与拆装,教学特点,教学改革

一、课程概述

《汽车构造与拆装》课程是高职汽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必要基础, 属于专业启蒙课程。这门课程在不同的高职可能有不同的名字, 但是究其教学大纲和教学宗旨, 不外乎就是汽车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拆装及技术检验。

二、课程设置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特点, 这门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设定为:熟悉基本结构、掌握基本原理, 熟练掌握拆装方法。《汽车构造与拆装》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 学时较大, 理论与实践学时比列建议为1:1较好, 总学时建议为90-120学时。如果后续专业课程有《汽车电器》, 则在《汽车构造与拆装》课程教学中可删除此项教学内容。因为轿车以汽油机为主, 因此在教学中以典型汽油机为教学侧重点。本课程是承上启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建议开设在大一下学期, 本课程开设前需要有机械制图和电工电子课程作为前提;本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开设的基础, 因此从大二开始可以开设各种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先总体、后局部, 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符合正常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因此教学大纲中汽车的总体构造在前, 局部构造在后, 且教学内容顺序为由发动机到离合器到变速器到驱动桥到车架与车轮, 教学顺序按照动力传递路线, 使学生学习思路清晰。在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是先理论后实践, 但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 建议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使高职学生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 也能增强实作动手能力, 对这门课程的教授过程加强设计,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改革:

(1)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 将理论课堂由传统教室转移到实训室, 利用实训设备边实践边理论, 其实质相当于现场教学, 是所谓的“教、学、做”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课程上, 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和虚拟教学软件, 一些复杂结构和原理通过多媒体动画或仿真操作可以生动、深刻的展现。

理论课程某一授课单元结束后, 安排集中性实训,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还可以让理论指导实践, 达到增强学生自我思考和动手拆装的能力。

(2) “工学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为了把汽车构造知识与将来就业的企业工作有机地结合, 拓宽视野, 更多地接触汽车新技术、新车型,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本门课程前序安排专业认识实习, 后续安排汽车拆装实训, 实现学习和操作相结合即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参与者和指导者, 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将学生分成小组, 针对部分教学内容,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将教学内容设定为问题, 在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讲解后, 学生自己思考, 小组内讨论和总结, 完成一次教学项目。这种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以传统及实用技术学习为导向的发展式教学方法。

汽车行业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 依靠追从先进技术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以典型结构为教学素材教学重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让学生掌握再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4) 开放性实训室的教学条件。

将实训基地的部分实训室设置为开放性实训室, 学生可以在课后时间预约学习。学生可以参与到实训设备维护维修、课外兴趣活动等, 同时为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提供训练场所和机会。

四、结束语

通过《汽车构造与拆装》课程的教学改革, 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现代汽车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技能, 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即终身学习能力, 更好的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郝刚.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缩短学生就业磨合期——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0 (2) :33-36.

[2]胡群, 肖生发, 宋武强等.“汽车构造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1 (3) :125-126.

[3]孙焕新, 赵便华.小议高职《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145-146.

[4]丁晓映, 陆小明, 刘长寿.内燃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建议[J].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 , 2008, 9 (4) :89-92.

汽车制动系统构造与维修浅析 篇8

关键词:制动系统,构造,维修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发展良好, 未来我国的汽车消费仍旧旺盛。面对前景广阔的汽车市场, 汽车的安全性能也日益受到关注。面对汽车制动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对汽车制动系统的构造进行深入了解, 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才能在汽车出现故障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维修, 才能有效地保证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营造良好的行车环境。若是汽车制动系统出现故障却没有及时发现并维修, 那么势必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 本文对汽车制动系统构造及维修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1汽车制动系统的简单介绍

1.1汽车制动系统的功能简介。制动, 俗称“刹车”是使运动中的机械或车辆按照驾驶员的要求停止或降低速度的动作。一般地, 在汽车中有两套独立的制动装置, 分别为行车制动装置和停车制动装置。其中, 行车制动装置又称脚制动装置, 即“脚刹”, 用来实现汽车在行驶中突然间的减速和短距离内的停车。而停车制动装置又称手制动装置, 即“手刹”, 其作用则是使停止的汽车在各种情况下保持不动。这些制动装置, 通过人的操作为汽车施加外力, 可以使汽车在各种条件下随车主心意停止或行驶, 从而提高行车的安全性。不仅如此, 良好的制动装置的使用, 减少了驾驶员的后顾之忧, 汽车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行驶, 大大提升了汽车的行驶速度, 增强了汽车的使用效用, 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从长远来看, 对汽车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此外, 两套制动系统的配合使用, 可以大大增强制动效果, 使高速行驶的汽车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停止。而在有些复杂的地貌环境中行驶时, 如山区, 良好的制动系统以及辅助制动系统的使用可以起到保持车速稳定, 防止下坡速度过快的情况发生的作用, 有利于行车安全。

1.2汽车制动系统的基本构造。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汽车的动能通过摩擦转化为热能。汽车制动系统主要是由功能装置、控制装置、传动装置和制动器等部分组成。常见的制动器主要有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其中, 鼓式制动器主要包括制动轮缸、制动蹄、制动鼓、摩擦片、回位弹簧等部分。主要是通过液压装置使摩擦片与随车轮转动的制动鼓内侧面发生摩擦, 从而起到制动的效果。在踩下刹车踏板时推动刹车总泵的活塞运动, 进而在油路中产生压力, 制动液将压力传递到车轮的制动分泵推动活塞, 活塞推动制动蹄向外运动, 进而使得摩擦片与刹车鼓发生摩擦, 从而产生制动力。盘式制动器也叫碟式制动器, 主要由制动盘、制动钳、摩擦片、风泵、油管等部分构成。盘式制动器通过液压系统把压力施加到制动钳上, 使制动摩擦片与随车轮转动的制动盘发生摩擦从而达到制动的目的。

1.3汽车制动系统的发展方向。目前, 市场上的汽车制动系统考虑到制动功能量, 最可靠、最经济的方法仍然是液压操纵。虽然, 车辆防抱制动系统的发展已较为成熟, 并基本运用到了各种车辆中, 但是这些产品基本都是基于车轮加、减速门限及参考滑移率方法设计的。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实用, 但是其调试比较困难, 且并未达到最佳效果。因此, 对汽车制动系统的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对汽车制造中硬件的强化;对汽车制动系统的恒定性进行优化, 以及对汽车制动系统的稳定性的优化。一个好的设计师, 会根据不同汽车的不同用途, 充分考虑制动系统与汽车之间的配合度进行研究设计, 使其设计达到准确配置的目的。此外, 传统汽车制动系统和现代电子化技术的结合, 将成为未来汽车制动系统产品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对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的关注。只有掌握核心技术, 才能在未来汽车制动系统行业占据制高点,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 企业还应当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 根据国家政策确立经营方案, 以保证企业能够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发展。

2汽车制动的检测与维修

2.1制动系统检测应注意的问题。如今的汽车市场, 被各种品牌、各种型号的汽车所充斥, 不同型号的汽车其制动系统也不尽相同。当汽车发生故障时, 检修员应根据不同型号的汽车的特点进行检查和维修。若汽车本身自带检修和诊断系统, 那么维修人员首先要根据汽车诊断系统提示来确定汽车的故障。此时, 检修人员要及时查看汽车维修说明书, 切记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根据说明书、诊断结果和实际情况对发生的故障进行判断, 进而确定维修方法。若说明书遗失, 则可参照同型号的汽车说明, 但是一定要注意实际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以达到精准的判断。此外, 检修员还可参照汽车电路图和结构图。如同庖丁解牛一般, 只有非常熟悉汽车自身的结构和电路构造, 检修员才可能又快又精准地找到汽车故障的根源所在, 省时又省力。同时, 维修人员要随时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维修信息, 使用最新的数据和理论来得到最合适的结论。

2.2制动系统常见的几类故障及其维修方法。在汽车制动系统的检修过程中, 我们发现其常见的几类故障:一是制动不灵。此时检修员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发生这一故障的原因是由于制动液不足, 空气进入导致管内参与压力太小还是制动空隙不当。之后, 要根据这些原因分别采取添加制动液疏通管路、排尽管内空气以及调动制动摩擦片工作面与制动鼓内壁工作面之间的空隙等措施。二是制动单边。此时检修员要找准原因, 看制动系统同轴两边制动器制动时间不一致、制动力矩不同, 还是车轮定位失准、左右轮胎磨损程度不同。找准原因后要分别按规范予以调校或更换部件。三是噪音过大。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为制动鼓失圆、制动摩擦片表面太光滑或是摩擦太严重。此时要及时对不规范的零器件进行打磨或者更换。这些都是一些常见的故障, 检修员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故障做出诊断, 并进行及时的维护与修理。但切记不要生搬硬套, 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仔细观察, 结合经验, 得到结论。

3结论

作为汽车安全性的一项重要保障, 对汽车制动系统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也是很有必要的。然而, 对汽车制动系统的研究及优化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这需要每一个汽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同时, 汽车公司也应当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从资金上给予支持, 使企业掌握高于同行业水平的尖端技术和应用水平, 争取成为该行业的领头羊。此外, 研究人员也应更加关注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 按照其需求, 生产满足消费者的产品, 占领目标消费者市场。从而达到经济利益与安全效益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正斌.汽车制动系统的日常保养维修探究[J].中国科技财富, 2013 (20) .

汽车构造与原理 篇9

因此, 国内很多高校对“汽车构造”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授课方式的改进。往往都是偏重理论方面的改革, 但“汽车构造”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践教学的开展、深入程度直接影响到整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因而仅重视理论教学、针对理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是完全不够的。为此, 我们同时对“汽车构造”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也进行一些探讨和改进。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探讨。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下面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 要突破以往的教师一味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 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对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不够, 上课的内容不能很好地与学生实践课观察到的实现无缝对接, 要将教师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为主, 有效地启发学生不断发问, 培养课后不断查资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培养引导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有时候也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讨论的形式上课, 例如让学生课后准备一堂课的内容, 让学生上台讲解, 对于讲解不足、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部分教师再进行补充拓展。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般的本科院校都采用吉林大学陈家瑞主编的《汽车构造》一书, 上下册总共800多页, 内容非常多, 课时量非常大, 新型的技术也更新非常快,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的关系, 基础知识与新型知识的衔接、传统经典技术与现代汽车技术的取舍关系, 本课程一般以典型货车和大量轿车的基本结构为主线, 分析汽车各总成、零部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的关系, 为让学生掌握一般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本课程一般要开设90学时左右的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理解不够深入, 对于一些具体的部件的结构和工作不是很清楚, 学生实际动手拆装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也不能很好得到锻炼。建议在开设《汽车构造》理论课程前进行一周发动机和一周底盘的拆装学习, 主要用于学生认知汽车, 由教师示范拆装和讲解为主, 这样一方面学生对于汽车的组成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知道某些实物的具体构造, 一方面也为以后学习理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理论课程结束后再进行为期两周的拆装实训, 主要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学会一般汽车总成的拆装步骤和常用工具的规范使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汽车构造》课程也应该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 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物教学、挂图教学、多媒体动画相结合教学等。

(一)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 就是要求教师不断提问, 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上课前能做一些很好的课程导入, 让学生对于老师提供的知识背景和问题能够很有兴趣地深入下去, 对于本节课要上的内容有想提前知道的欲望, 这样就达到了一个课程导入的效果;在课堂中, 注重提问, 循循善诱, 学生与老师一起开动脑筋, 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通过思考, 最后自己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二) 讨论式教学

以笔者的教学经验, 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如按照学生的主攻方向把学生分成发动机、底盘和车身、电器小组) , 每次讨论课以小组的形式讨论, 各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课后布置任务,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 下次课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 不要过于追究正确与错误, 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意见, 结合当前最前沿的技术和资料, 以本次课的内容为载体, 进行讨论。这种方法使学生不断地查看汽车资料、资讯, 吸引学生兴趣, 调动其主动性, 求知欲有很大提高。每隔一段时间, 也可派每小组一名学生把自己所看的最新的相关技术做个小型的报告会。总之,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劲头增加, 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 多媒体、视频、动画相结合教学

汽车是一部结构错综复杂的机器, 如果仅仅通过课堂书本上装配图和结构图的讲解, 还不够生动、形象, 加上一些最新的技术在书本上根本没有,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可以选用大量结构简图、彩图、三维图、视频动画等, 教学内容和信息量明显增加, 把一些学生平时不太容易观察到的, 或教师不容易讲清楚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很好的表达出来了。适当的时候教师上课可以带一些小型的实物或模型进行教学。

(四) 大力开发网络课程资源 (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

江西科技学院汽车工程系成功申报了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汽车构造》, 该网站配有教师的讲稿、教案、视频教学, 多媒体课件, 现场答疑, 复习自测题, 也有拓展学生视野的汽车文化知识, 学生通过看视频, 做习题, 与教师交流沟通, 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增加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果。目前该网站已经使部分同学受益了, 网站还在建设和维护之中,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 使我系申请的精品课程网站真正办成一个精品。

四、大力拓展实践教学基地 (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

(一) 汽车仿真虚拟拆装实验室的利用

该实验室是我校与上海景格软件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一个实验室, 其中仿真拆装软件中的车型为丰田8A-FE车型, 与我校实训拆装发动机一样, 而且该软件能在不损伤发动机的情况下很好地模拟现场拆装, 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 学生可以在电脑中反复拆装, 熟练之后再进行实物拆装, 即保护配件, 又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二) 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我校现已建立的校内实习基地有江西蓝天驾校修理厂、汽车技术中心;校外实习基地有江西广本盛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江西宝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江西德奥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江西方大长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江西长运汽车修理厂、江西绿地名世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江西同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江西戎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

(三) 开放实验实训室 (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

学生仅仅利用上实验实训课的时间学习是不够的, 所以实验室的开放显得极其重要。我校汽车技术中心配备有美、欧、日、韩等各大车系的整车, 大量的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悬架、车架拆装实验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自由参观学习, 在实验实训课堂上遇到不懂的疑难问题, 没有掌握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领, 都可以利用课后到实验实训室加深体会, 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向值班的实验室教师请教。学生课后可以自由出入每一个实验教室, 把所学的知识点全部串接起来,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开放实验室,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由浅入深地学习, 这种集实物、主动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学习方法,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很快提高。实验课教学改革思路听起来简单, 但要完全实施还需考虑系汽车技术中心的实际情况, 如完善实验实训教学制度, 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及时更新和维修、保养设备, 正确引导学生也是非常必不可少的。总之, 只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模式, 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才能获得理想的改革效果。

五、考试方法改革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传统的理论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有可能出现学生学完、考试完“汽车构造”课程, 却不认识汽车零部件的现象, 纯粹为了应付考试。因此有必要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在考试环节上要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平时成绩三重考核的方式, 教学与自学放在同等地位。可在教改中采用理论闭卷考试外加动手实操考核的方式:理论考核部分占总成绩的50%, 实践考核30%, 平时成绩占20%, 经实践, 这一考核方式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加强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结语

以上的关于《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有的还在实践之中, 具体的效果还要看以后的试验, 对于每一届的学生学习完本课程之后可以采取打分的方式, 调查一下学生对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满意程度。教师也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随机测试。通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知道此种教学改革是不是成功。

教学改革对于学生教师都是有益的, 从理论上谈方法总是简单, 作者深知教学改革的过程是很艰辛, 教学改革的成功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汽车构造》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刚, 卫绍元, 田国红."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2]杨存枫.浅谈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科技教育, 2012.

[3]韩英."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实验室科学, 2009.

[4]陈茹雯, 张雨.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教改创新.

[5]董浩存.浅谈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教改创新.

汽车构造与原理 篇10

1 课程的备课

课程的备课应该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只关注教材本身,而忽略了教学对象的特点把握和依据学生特点选择设计方法。因而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汽车构造》课程的备课方面,还需要特别注重备学生和备方法。

“备教材”是教学的常规和基本要求。虽然学校针对汽车专业的学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获得行业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但是具体到不同的教学对象,在课程设置上还需要灵活应变,做到与时俱进。在《汽车构造》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师范生比非师范生学的相对容易些,原因是他们在职高阶段有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而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可适当增加非师范班的学时,或者在教材选择上做适当调整。而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自学考试学生,则应该选择内容相对简单的教材,同时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重点进行分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备学生”也是教学的常规要求,是所有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但不能将“备学生”的要求仅停留在口头与文件上,而应在督导和检查中对“备学生”明确具体指标[1]。因为我校生源范围较广,既有普高生,也有职高生,还有自学考试的学生,因而备课时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认识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与调整我们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教学效果为评价目标,成功实施课程改革。

因材施教,注重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石。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教材,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树立为“学”而“教”的思想,在传授理论知识之外,要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打破传统“讲授者”的概念,向“督促者、引导者、组织者”转化,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2 理论教学方法设计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凝练教学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表现力并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原则,从而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理论教学过程中,既要善于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诸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指导法、参观法、发现法、情景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又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灵活应用,并结合师范生、非师范生及自考学生的特点因人、因时而异,探寻得当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专业兴趣的充分调动是方法得当的重要体现。学生只有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感兴趣了,才会专注地去学、认真地理解,才会把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到课堂之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上课之前先带学生进实验室,让他们看到汽车整车及相关部件的实物,然后引导性的提出不同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等问题,使学生在好奇的心态下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对本课程内容的求知欲。

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是教育教学工作应遵循的一条客观法则,也是学生兴趣建立和培育的必由之路。对于《汽车构造》而言,教材中那些结构图对于机械制图功底不够深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因而在上课时需要采用讲授法与实物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照实物讲理论,使学生由对实物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理解,在降低教学难度的情况下增强教学效果,更为下一步的拆装实验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提高课堂教学表现力,也是增进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授课时应不断提升语言的表达水平,课堂语言要力求通俗、易懂、简洁、准确,善于深入浅出,化未知为已知,变抽象为具体。《汽车构造》的理论授课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优势,注重素材收集和课件制作,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较好地增进教学的表现力,尤其可以将教材中汽车部件的二维图以三维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授课过程中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职业角色的目标,告诉学生所学课程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以职业角色状态投入学习,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感情,增加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态度转变,使其学习更加富有动力,更有目标性。

3 实践教学方法设计

《汽车构造》课程的实践教学可充分利用我校中德诺浩汽车培训基地的实验设施条件[2],并运用目前德国实践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的项目教学法,即以项目模块的形式给学生制定学习任务,按照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方式展开教学[3],使学生在分析任务、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我思考的习惯并提高实践动手和操作能力,为实现我校汽车服务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双能型”人才[4]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3.1 任务制定

《汽车构造》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理论课和实验课穿插进行的方式,即先讲授理论课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实验课任务。因此,项目模块的任务制定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理论授课内容,同时还要密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内容简洁、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并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

3.2 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引导学生在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明确项目模块的任务目标,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觉独立地去思考问题、分解问题并进一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分析任务更加深切的去领会所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于新知识拓展和获取的重要性。

3.3 任务实现

通过任务分析确定项目模块的任务目标后,就要求学生围绕任务展开资料查询和探索尝试,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和途径去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性的给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辅导和纠正,但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们互相交流,把每个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汇总并在各自小组进行讨论,进而确定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并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4 任务评价

在学生完成各自的项目任务后,老师需要对他们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积极合理的评价机制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后续学习的动力。可通过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及小组评价,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的意识。同时,在评价时还应该注重学生项目完成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在备课时做到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材;理论授课时针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模块化教学,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根据《汽车构造》的课程特点,如果能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即采用小班教学思想,将实验室作为理论授课教室,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真正统一,将会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摘要:汽车构造是汽车服务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本文从提高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质量出发,通过分析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的备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设计,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汽车构造,教学改革,方法设计

参考文献

[1]黄庆勇.职校教师在教改中应关注的4个基本问题[J].教研教改,2009(12):30~31.

[2]史国栋,贝绍轶,王维倩,等.中德合作办学机制研究与模式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版),2008,14(4):56~61.

[3]李洪娜.关于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研究[J].网络财富,2009(11):72.

汽车构造与原理 篇11

【关键词】车身构造;缓冲吸能;汽车安全性;碰撞

简单理解,人坐车,车是一个坚硬的壳体,人是血肉之躯,车将人包裹起来。大家自然会觉得,车身越坚固,保护性就越高。在汽车发明之初的大半个世纪里,人们的确都是这样想的,但后来却发现这是个错误的观念。

推翻这个理论最著名的一个试验是“鸡蛋试验”,试验是这样的:将一只鸡蛋固定在一个小木头车上,以一定速度撞向一块固定的木桩,木头车直接碰到木桩后停住,车没有任何损坏,但车上的鸡蛋却破碎了;第二次试验,鸡蛋固定方式和撞向木桩的速度都不变,但在木头车的前端加贴上几个空的火柴盒,结果碰撞时火柴盒全部被压扁,鸡蛋却保持完好。

不难理解,这个试验模拟的就是人这种血肉之躯身处在高速运动中的汽车内的情况,鸡蛋好比人,硬木头车好比坚硬的车身。如果车身是一个刚性体,撞击的冲力就全部由人去承担,人能承受的冲力虽然比鸡蛋大,但也是有限的,只要速度快到一定程度,碰撞时瞬间减速度超过人体的承受范围,人就会受伤——从物理学原理说,车身越硬,撞击的瞬间越短,转移到人身上的冲击力就越大,人就伤得越重。

于是,汽车界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缓冲吸能”的理论思想。当时的开发人员就意识到,汽车安全的核心是人的安全,要保证人的安全,关键不是在碰撞中保证车不变形,而是保证里面的人不“变形”!因此,车身不是越坚硬越好,而是要对乘员有一定的保护能力,为乘员分担和吸收一部分撞击能量,就好比上述“鸡蛋试验”里处于木头车与木桩之间的火柴盒的作用一样。

车身要能为乘员吸收撞击能量这一观念的出现,对汽车车身构造的研发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过去汽车工程师想方设法将车身各个部分都造得尽可能硬,而如今,幾乎全世界所有厂商进行车身研发时,都会考虑在车身的前、后部预留一定的撞击缓冲吸能区,就如同“鸡蛋试验”中给木头车增设的“火柴盒”。

车身的吸能区,原理是采用一些刚性相对较低(相对乘员舱的材料而言)的金属构件,这些构件在受到一定程度撞击时比较容易发生折叠、变形,将撞击时产生的动能转化为车身的形变,这个变形的过程就好比木头车前的火柴盒变形一样,可以减缓撞击时间、化解一部分撞击能量,从而让最终传递到乘员身上的冲击力降低。

不过,汽车车头的缓冲空间通常只有1米多的长度,能起到多大的吸能效果呢?当然,如果把这1米多空间贴满火柴盒,确实不能起到对汽车的撞击缓冲效果。但如果用恰当硬度的金属,按照力学原理做成能控制折叠方向和幅度的结构,就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这正是非常考验设计、计算能力的环节,缓冲吸能构造的设计有好坏之分,其吸能缓冲的效果也有高下差别。

时下有不少消费者都存在一种误区,一提到缓冲吸能,就会觉得车身刚性不够,不堪一击。但实际上,缓冲吸能构造与整个车身的刚性构造并不矛盾,而是相结合的——吸能结构位于车身的前端和后端,相对“软”;而位于中央的乘员舱框架结构不会有吸能效果,会尽可能做得“硬”。这两个部分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分开制造,再组合到一起的,“软”“硬”兼施,发挥不同的结构作用。

最理想的车身构造应该是既有前后两端高效的撞击缓冲吸能区,又有一个足够刚强的乘员保护舱。速度不太高的碰撞,由吸能区去吸收和化解冲击力,尽可能让冲击力少传递到乘员身上;一旦碰撞速度太高,吸能区溃缩完了,冲击力依然没被吸收完,剩下的乘员舱也不会再试图去吸能,而是会“以硬抵硬”,保证乘员有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不被挤压致伤。此外其实在“软”和“硬”之间也有相融和配合,缓冲区不仅自身会折叠,也会在折叠过程中将一部分能量传导到刚性座舱的结构上,让整个车身分担冲击力。

然而,我们必需认识到,再好的吸能区效用也是有限度的,就好比“鸡蛋试验”里的火柴盒,只能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起到保护鸡蛋的效果,速度太快的话,火柴盒彻底压扁,鸡蛋还是照样要碎。那么汽车吸能区可以起到的保护效果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参看Euro-NCAP(欧洲碰撞测试)的碰撞速度。

Euro-NCAP采取的正面40%偏置碰撞(最接近真实道路上发生的迎面碰撞情况)速度为64km/h,从1997年成立起到2001年,才有第一款车拿到5星的碰撞评价。到2008年,参加Euro-NCAP测试的半数以上车型都拿到了5星,而这期间主动安全装备——安全带和气囊其实并没有大幅度改进,真正的进步就在于车架的吸能缓冲技术上。可以这么说,以目前吸能结构技术,能在64km/h以内的碰撞中(需要满足试验条件,包括撞击对象、角度等)做到基本不让乘员受到致命伤害。当然真实环境里的碰撞比试验室复杂得多,也没有两个事故是完全一样的,所以64km/h只是一个参考标尺,绝不是说所有低于这个速度的事故中人都会没事。

所以,当代先进的车身构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对人体的伤害,暂时还未有一种车身设计可以保证事故中乘员零伤亡。要实现安全,最重要的还是人,驾驶者应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控制好车速,正确使用安全带,从源头上避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Euro-NCAP官方网站:http://www.euroncap.com

李世权(1980.12)男 广东省广州市助理工程师学历:全日制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汽车工程

汽车构造与原理 篇12

关键词:汽车构造,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21世纪,世界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各经济大国的支柱,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进入了全球化阶段,各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离不开人才。过去10年中国汽车产量高速增长(如图1所示),以超出几乎所有人预期的步伐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根据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预测2015年中国汽车产量将达到2 500万辆,约占当年世界汽车产量的30%。然而,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等方面,我国与世界汽车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汽车人才队伍成为问题的关键。

为了加强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人才按“厚基础、宽口径”大学科模式培养的背景下,专业课程的学时不断压缩,汽车发动机构造和底盘构造从最初的各50学时减少到目前的各32学时,使得该课程教学任务变得十分繁重。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汽车构造课程教学环节进行探索与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课程的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汽车构造的教学质量。

1 汽车构造课程的特点

汽车构造主要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和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三大模块内容,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如汽车理论、汽车设计等的基础,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有着重要影响,直接涉及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该课程主要以汽车各系统、总成及零部件功能为主线,重点介绍典型车辆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拆装要领及调整方法等,为学生进行汽车设计、服务应用等方面的学习或实践提供有关汽车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课程内容繁多复杂、涉及面广且分散、知识更新快是该课程的突出特点,如发动机的稀薄燃烧、高压共轨、分级停缸以及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都是市场在使用而教材上更新不及的内容。

2 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汽车构造作为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都十分明显。为了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既能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我们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1 构建专业教室,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汽车构造的核心教学内容在于讲授各类汽车总体构造、总成和主要部件与零件的结构和功能、原理等。而结构是理解其功能和工作原理的基础,汽车的结构原本是非常直观、具体的实物,脱离了具体真实实物,需要在大脑中想象、构建并理解其结构情景,使得该过程变得抽象、困难。传统的理论教学安排在公共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即使目前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在大脑中构建很多的总成及零部件结构,不断重复这些过程使他们疲惫不堪,非常疲劳,特别是后半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差。譬如,在介绍配气机构的零部件时,学生需要理解气门、气门锁片、气门座、液力挺柱、摇臂总成等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为此,我们采取的举措是在车辆工程实验中心内构建车辆工程专业教室(如图2所示),该教室与普通多媒体教室的重要区别是在教室的四周布置了汽车各总成、零部件的陈列桌和陈列架。在专业教室进行理论课讲授时,教师和学生可随时针对具体的实物讲解理论知识,使学习、认知的过程直观和简单,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置身于汽车零部件的海洋中,大大激发了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2.2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课堂的理论教学实质上脱离不开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局面,而我们建立的汽车结构拆装实验(与理论课时同步)—开放实验室—汽车构造整车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造了全面实践的环境与条件。

(1)汽车结构拆装实验与理论教学进度同时安排,按系统总成为单元,每完成一个单元的课堂讲授,同时安排一次实验课。譬如,在介绍发动机机体组和曲柄连杆机构的理论知识后,分组进行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实验,学生在结构拆装、检测、安装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联系课堂的理论知识点,感受并理解该总成及各部件的结构、功能、特点和工作原理。

(2)实现实验室开放,系里构建的汽车结构实验室在正常教学时间向本专业的各级学生开放,对于汽车上总成和零部件,课后业余时间学生可以在实验员的指导下进行拆解加深结构认识和理解。

(3)汽车构造整车实习,在汽车构造、汽车电器和汽车电子技术的教学环节结束后,安排2周的整车构造实习。因为汽车的各零部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相互协调进行工作,以往的实践往往着重在各单元系统结构的认知,而该实践环节强调学生对汽车整体性的认识。譬如,基于整车,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发动机与离合器、变速器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各传感器、电器和整体线束的连接及布置情况。

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专业的兴趣得到了很大提高,不仅理论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也得到全面锻炼,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大大提高。

3 多种教学手段的融合

3.1 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

为了表达汽车各系统的结构和工作过程,课程教材中包含大量各部部件、总成的三维或二维结构图和工作原理图。传统的挂图或幻灯片可以增加直观性,但是静态的图片,只能有限地反映零部件的一个侧面,缺乏整体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妨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2]。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结合本科生课外创新实践和毕业设计,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动手完成汽车构造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一是在本科生课外创新实践期间,指导学生利用Flash软件自制一些三维动画(如图3所示);二是在毕业设计期间,将毕业设计的部分成果转化为多媒体资源库,譬如,布置学生完成基于Solid Works的主减速器三维建模、运动学分析成果制作成主减速器的运动视频(如图4所示);三是组织每一届上课的学生,以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从网络上搜索相关的素材并加工和整理,逐年累积成该课程的新知识资源库,如在可变配气定时方面,本田的VTEC和i-VTEC,丰田的VVTL-i等都不断收集、整理制作完毕。

3.2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延长学习周期

网络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创建了以教师为间接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互联网为传递信息主渠道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它的资源共享性、交互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是开放式教学体系。

为了让汽车构造的学习不停止在课程的考试上,将汽车构造的学习贯穿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构建基于Web的汽车构造网络学习平台,延伸了该课程的学习周期,对课程的课后复习、远程教学、异地交流、答疑、讨论等问题提供全面完善的解决方案,为学生构建一个既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又能够促进师生相互交流的网上学习环境。

网络学习平台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本校的在校师生,所以运行的平台挂靠在学院的网络服务器上,暂时只对本校校园网内用户开放,主要的功能模块结构如图5所示。

学习平台总体上分为网络学习区域和学习交流区域。其中网络学习区域又分别针对汽车构造包括的三个模块,为每个模块建设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每个学习空间包括网络辅助学习的主要内容:课程大纲、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库、试卷库、在线测试、实验专栏等。

学习平台总体上分为网络学习区域和学习交流区域。其中网络学习区域又分别针对汽车构造包括的三个模块,为每个模块课程建设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每个学习空间包括网络辅助学习的主要内容:课程大纲、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库、试卷库、在线测试、实验专栏等。

4 结束语

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繁荣富强的重要条件,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我国的汽车产业要逐步从吸收、引进、技术合作发展到自主创新,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汽车人才队伍。因此,如何保证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能够满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要,是包括汽车构造在内各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题。

立足提高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构建专业教室方式强化课堂效果,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改革,通过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延伸学习周期,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海荣,徐炳熙.多媒体技术在汽车构造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11):39-41.

上一篇:探索式教学方法下一篇:教室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