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改革

2024-09-12

教室改革(精选7篇)

教室改革 篇1

一、利用无线网络、建立电子交互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已经能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扩宽知识渠道, 丰富课外知识, 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教室中的多媒体课件仅存在于播放幻灯片, 45分钟的教学时间, 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全神贯注的表演课件, 忽视了与学生的正面交流。多媒体在于辅助教学, 不能代替教法, 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 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 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 更不能让教师充当放映员。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不断调整教学进度, 以促进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教学过程不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补课改变的僵死计划的执行, 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构建的过程。当学生和教师共同面对计算机屏幕时如何加强对话和交流,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发展成人际交互。

目前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科学技术手段建立电子交互平台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主题角色、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征。电子交互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提供给师生一个共享的空间, 教师可以共享教学资料、电子考试、考勤等, 学生可以提交作业、搜集素材、集体讨论等, 节省了传统教学记板书、收卷、判分、逐一发言的时间, 这样的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 才能最直接、高效、准确的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等, 最能第一时间反映课堂教学成果, 为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二、合理划分教室空间、完善教室功能、营造人性化学习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不仅作为一种隐蔽性的力量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而且它以一种静态的方式诠释现有的教育文化和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一种空间就暗含着一种教育模式, 一种教育模式必定需要以某种特定的空间为载体。而在现实中学校教育往往常常忽视教室空间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室环境过于单调乏味、没有吸引力, 完全不能满足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 所以要对现有的教室进行新的空间划分, 完善功能, 使教室更具人性化。

其次增加休息、娱乐、展示等区域, 降低学习压力、减轻疲劳, 使教室更具人性化。还可以利用高新技术, 将光影、音响设计理念引入教室设计之中, 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有目的性的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教室的情趣化设计会增加学生对教室的喜爱、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型教室”走向社会

学生每天上课都走进“水泥盒子”里, 确实是一件乏味的事情。而且时代的不断发展, 也越来越需要能够快速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的课堂也应该从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逐渐发展成为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如果我们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 将课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 会大大增加教室的魅力, 而且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例如室内设计专业可以走进高档商场、酒店学习装潢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可以走进工厂了解生产工艺;农业应把教室搬到农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重视在实验、实训、实习情境中构建知识与行动之间的联结,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积极完成“预备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这种新型的“实践教室”更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教室环境是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基于新型教学模式, 提出“网络教室”、“人性化教室”、“实践型教室”三种不同的新型教室形式, 赋予教室环境更丰富的内涵, 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新时代学生需求。使学生在新型的教室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 获取全面的知识结构, 丰富实践经验。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教学改革的规模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我们的教室——教学的主要场所却没有根本的变化, 缺乏人性化、情趣化的设计。所以本文提出在新型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 教室的功能、布局、概念等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情趣化的设计, 以此来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为顺利实施教学改革的提供物质保障。本文以网络时代为背景, 强调无线网络、电子交互平台对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 对传统教室提出人性化的设计方案。在增加传统教室魅力的同时, 也打破传统教室的概念, 将授课场所转移到社会实践中, 扩展教室的范围, 将校园理论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无线网络教室,情趣化设计,实践型教室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麦考特.张敏译.教书匠[M].海南出版公司, 2008.

[2]李清川.中国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3][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 1999.

[4][美]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称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教室改革 篇2

1 财政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间交流亟待加强。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 校际间缺乏交流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各院校的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财政学课程, 但各院校多是按照自编或自选的教材体系进行授课, 不管、也不知道其它院校讲授什么内容, 所讲内容相差较大。除了学术交流会进行理论的交流之外, 对于财政学的授课方法、授课体系、教学手段等都很少和其它院校的教师进行交流,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1.2 教学组织方式单一, 教学内容重理论, 轻实践。

目前, 财政学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 仍然是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考笔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较少采用案例教学、讨论课等教学方式。因此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听课时感到枯燥乏味。在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下, 学生缺乏对财政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 也无法对财政学理论知识感兴趣。特别是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 认为不是专业课, 学不学没关系。使财政学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3 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较少。

随着教学条件的完善, 多媒体教学变得日益普遍。但是多媒体教学仍然有不足之处, 如, 仍然是单纯的老师面授, 然后下课学生收拾教材回家的方式,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少有交流的机会, 学生之间也很难就某一个问题讨论, 形成有益的课堂讨论氛围, 这些客观情况都限制了学生的学习, 无法提高学生对于财政学学习的兴趣。而网络教学的方式正好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可以通过教师网络平台的搭建, 在网络上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讨论。但是目前大部分财政学的教学都没有很好的结合网络教学平台这种现代教学手段。

1.4 课程考核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目前很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不断完善考核方法, 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就财政学目前的情况来看, 平时成绩来源不规范, 分数高低仍取决于期末考试, 而期末考试主要采取笔试的方式, 考试内容以死记硬背为主。这种考核方法极易造成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 期末考试时采取复印笔记、临时突击的办法, 学生虽然可以取得高分, 但体现不出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 结合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 改进财政学教学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质量工程实施要求之一是加强课程优质网络资源建设, 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广泛采用信息技术, 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在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背景下, 针对财政学学科的特点, 同时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方位整合, 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增进, 提升学生对财政学的学习兴趣。而整合和应用的基础就是建设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合适的网络教学工具, 目前比较成熟的就是天空教室。在天空教室这个网络教学平台里, 有课程资源, 学生管理等模块, 天空教室具有的教学优势主要有:

2.1 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 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上的互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信息传播活动。财政学课程的理论性虽然非常的强, 但是它与实践的联系又非常的密切, 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也非常的密切, 而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熟练应用基本原理解释发生的经济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辨别, 用理性知识解释感性材料, 再由感性认识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而这个引导的过程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天空教室的网络教学平台下, 有讨论、聊天、答疑等功能模块, 有了这些功能模块, 就可以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 帮助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 就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充分讨论, 形成在课堂上受到时间限制而不能完成的热烈的氛围, 改善教学效果。

2.2 有助于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 实现案例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 教师是站立在讲台之上, 滔滔不绝地分析概念和作出结论的讲演者与评论家的形象, 而这种角色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世纪, 在新的信息社会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同时,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 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实现案例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天空教室的网络平台下, 在功能模块教师BLOG帮助下, 有助于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实际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让所有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在教师的个人教学空间中畅所欲言, 对热点的财政学问题进行议论、讨论, 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 不仅有利于教师转变教风, 而且能促使教学相长。同时, 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形成一种亲密的互动的关系。

2.3 有利于完善考核方式。

在很多学校都规定课程考核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情况下, 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就更加的明显。各个学校对于每门课的课时都有一个规定, 要求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这样教师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而学校规定的课时也只是正好完成教材的内容。因此, 平时成绩的考核就显得时间不够充分, 等到了学期末, 很多教师都只是根据期末考试成绩给学生随便给出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的作用不能有效的发挥。那么有了天空教室这个网络平台之后, 教师可以变课堂讨论为网络讨论, 突破课时的限制。同时在天空教室下面, 可以统计学生的登陆次数等可以反映学生平时对此课程的关注程度的指标。并且, 天空教室下面的作业功能模块非常方便教师对作业的批改, 节省教师的工作量。这样, 到学期末的时候, 综合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讨论次数、发帖量、登陆次数、作业完成情况等指标, 就可以给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 也有助于促使学生改变突击学习应付考试的学习方法。

2.4 有助于加强教学团队之间的沟通。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 虽然讲授同一门课的教师之间都会有对于课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交流, 但是毕竟是一种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教师之间的沟通障碍, 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天空教室的网络教学平台下, 不仅能提供一个教师单一课程所需要的各项功能服务。同时, 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还具有团队管理的模式, 可以使所有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的交流融通, 及时的沟通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也可以使教师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同时, 全校所有学习财政学的学生也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下进行交流, 可使学生撞出更多的火花, 有效的促进财政学的学习,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对于财政学的理解。这一功能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意义。

3 财政学网络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网络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

财政学虽然实践意义非常的强, 也需要学生能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财政学实验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绝不意味着可以脱离课堂的理论教学, 将部分讲授内容转移到实验环节。因为这个学科仍然是以理论为主的。网络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只能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一个工具, 不能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3.2 转变教师观念, 加强实验教学建设。

长期以来, 单纯重视理论教学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制约着高校教学队伍, 在老教师中这个因素更为明显。因此必须更新观念, 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贯彻到整个理论教学队伍中。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 制订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系列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政策,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 更好地适应当前实践教学改革深化的需要。学校应有计划、有安排地通过对在职在岗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操作技能,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 通过培训、学习, 提高业务操作能力, 适应日益发展的科研和教学的需要。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财政学学科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所以对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索是永无止尽的。当然也只有这样, 财政学教学才会得到提高, 使其真正符合专业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摘要:目前的财政学教学中, 由于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手段不足等问题, 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影响了财政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因此, 引入网络教学方式, 革新和丰富财政学的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方式, 促进教学相长, 非常必要。目前, 国内应用的比较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就是天空教室, 在天空教室网络平台下, 有作业系统、教师团队组织系统、BLOG系统、有学生讨论区, 模块丰富。因此, 通过利用天空教师的网络教学平台, 可以达到改革财政学学科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财政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杜永美.经济学科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9) :75-77.

[2]段鹏飞.论经济学的课堂实验教学法[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财经科学, 2005 (6) :74-77.

[3]崔惠玉, 孙晓峰.财政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设计与要求[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3) :23-24

未来教室:把图书馆“搬”进教室 篇3

国内一些学校已经做出了探索。北京市十一学校积极探索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新路, 建成“走班制”的集普通教室、实验室、学生探究自习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科技博物馆为一体的学科功能性教室, 实现了“教学资源离师生最近”。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搬家, 在其背后, 教育资源的提供方式和教育服务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 这一改变有利于创设学科氛围、提升学科素养, 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促进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南京十三中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籍, 在每个教室里添设“书架图书馆”, 让学生与书籍为友, 与经典比邻而居, 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郑州47中把图书馆“搬”进教室, 创造性地将图书馆丰富的阅读材料、自由的阅读方式渗透进课堂, 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读者”。

笔者认为, 教育工作者要明确中小学图书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地位, 将中小学阅读指导活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好, 扎实推进, 取得实效, 并根据新课改对中小学图书馆 (室) 建设新的要求, 积极探索适合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图书馆 (室) 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 尝试把图书馆“搬”进教室。

把图书馆“搬”进教室

1.“教室图书馆”提高图书利用率

“教室图书馆”以用为目的, 强调图书的利用。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例, 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 都强调了利用图书馆的重要性。如《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校图书馆应增加科普读物、专业书籍和报刊杂志的种类和数量, 扩大音像资料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收藏量, 并通过调整和延长服务时间、改变服务方式、方便学生借阅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率, 切实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充分发挥藏书的作用, 提高图书利用率, 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室图书馆”,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请任课教师进行指导, 及时并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新书, 促进学生阅读精神的内化,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与书为友;发挥榜样作用, 让学生来影响学生, 把喜爱的书推荐给同学, 并交流体会。

(2) 开设阅读指导课, 注重科学的阅读方法。近年来,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微课、慕课等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备受关注, 教育“微”时代来临。从2014年开始, 北京市高考语文科目将60分的作文分为两题, 第一题为微写作, 第二题为作文题。将作文分为一大一小两道试题, 其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高考语文科目还将改造语言应用领域, 增设阅读情景, 在阅读中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增加考查俗语、对联等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古诗词阅读, 采用多文本综合的方式,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语文教师和图书馆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知识水平特点, 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作品, 提高学生的选读能力, 降低学生选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育家柳斌指出:“对于一个人来讲, 是阅读改变人生, 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讲, 是阅读改变社会, 阅读改变一个民族。”阅读非常重要, 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替代的, 而阅读指导课更是必不可少。语文教师、图书馆员要积极利用“教室图书馆”, 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多动脑筋, 抓住学生的特点, 利用“教室图书馆”组织开展知识竞赛、读书征文、写作、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 举办读书俱乐部,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同时以书会友, 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2011年, 北京市举办了首届“书香燕京——中小学阅读指导活动”, 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活动主题鲜明, 组织有力, 在北京市中小学掀起了阅读经典的热潮。活动为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图书在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中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培养师生阅读习惯, 打下了坚实基础。要用书香润泽孩子的心灵, 不断推动中小学校的图书馆 (室) 建设和读书活动, 真正让孩子沐浴书香、享受阅读, 在快乐读书中茁壮成长。

北京市本学年为初中生开设了名师讲评作文的“云课堂”, 向全市485所一般初中校的7.7万名新初三学生提供写作在线辅导服务, 其中59所重点扶持学校的万余初三学生将拥有在线作文导师, 名师将为孩子们在线批阅作文。2014年9月1日开始, 北京市还试点通过电子信箱、微博、微信订阅号等平台为部分初中生提供“名师在线答疑”。学生还可以在线参加学科学业水平测试、诊断, 查找薄弱知识点, 定制个性化学习辅导信息。

2. 主动作为, 加大“教室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力度

(1) 及时更新图书, 购买新书好书。制订切合实际的藏书剔旧计划。对内容陈旧、过时的图书要及时剔除。针对藏书数量不足与师生需求量大的矛盾, 在充分调研和掌握师生需求特点及图书实际利用效率的基础上, 要争取经费尽量增加新书采购量。健全师生需求收集与反馈机制, 及时分析师生文献需求与利用特点, 掌握具体的需求信息, 增强所购图书的针对性、实用性, 提高师生的阅读满意度。

(2) 优化图书结构。注重从书籍的全面性、新颖性、实用性及趣味性出发, 以少复本、多品种为原则, 多渠道搜集、采购图书, 形成图书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各学科的全面性, 以科学合理的资源体系配合新课改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从今年10月底开始, 《小兵张嘎》、《岳飞出世》等274册连环画将陆续免费配送到北京市1093所小学。童谣、小人书、影视作品进驻中小学课堂, 在中小学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3) 积极探索图书采购模式。在购买图书的方式上, 要有更多的选择, 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学校的采购模式。学校可以成立选书小组, 及时了解新书动态、社会信息、课改精神、学科主题等, 编制推荐书目, 并每年修订一次。选书小组可由一线教师、图书馆员、教研装备等多方人员组成。学校要引导图书出版机构提供质量好、品位高的书籍。

3. 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利用, 多渠道为学生提供阅读服务

在未来的大数据时代, 虚拟空间的再造, 数字化资源不断进入虚拟空间, 数字图书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位读者进入图书馆, 数字资源就会显示近期他看了什么书, 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 有可能提示读者将要阅读的同类书籍在哪个位置以及询问其是否愿意与近期阅读同一类型书籍的读者结识为朋友。在网络环境下, 管理自动化、服务高效化、资源网络化同样是图书馆地位与作用的重要评价标准。与新课改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数字化资源, 普及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积极引领师生认识、使用数字图书馆。加快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步伐, 重视网上交流和数字资源的利用, 弥补纸质图书藏书量的不足。

4. 建立健全“教室图书馆”管理制度, 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图书直接放到教室里, 怎么管理?南京十三中采取自荐和推荐的方式选举出班级图书管理员。每位学生都有义务管理图书, 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也是对学生诚信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建立和完善图书管理规章制度, 保证“教室图书馆”工作良性运转及健康持续发展。比如, 市区县图书管理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 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图书馆评价体系和配套标准, 将图书馆的评估纳入学校工作考核中。

5. 建设有特色的“教室图书馆”文化

为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环境的布置要以“和谐、健康、向上”为主旋律, 例如, 书架可从传统的框架式改为多样式, 使环境更富有活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本, 把“教室图书馆”建成“开放式”借阅, 让图书馆真正走进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发挥出强大的功效。

6. 加强资源共享, 合作交流

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比如, 实现学校集中采购、集中分类、集中编目、数据共享。强化团队合作和学习,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教室图书馆”文化。通过区域合作、馆际合作、网络化的资源共享, 节约经费,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信息化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是高效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必然趋势, 也是从传统的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关键。我们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 尝试合作建设馆藏、联合编制目录、实现馆际互借等。

7. 重视图书馆员队伍建设

发展中小学图书馆事业, 建设现代化的中小学图书馆, 加强“教室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工作,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图书管理员在整个图书馆的组成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水平直接决定着图书馆工作的质量, 影响着图书馆工作的效益, 对这支队伍的建设必须摆在重要的位置, 对他们的继续教育要常抓不懈。现在, 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本身都有自己的一门专业知识, 对学校教学工作比较了解, 这是优势,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 提高他们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培训的内容包括藏书建设、图书分类、编目、读者工作、图书管理软件的使用等。鼓励馆员参与教科研活动, 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图书馆员要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服务, 以开发建设校本课程等多种手段, 创造性地开展对学生读者的服务工作。此外, 要组织馆员多参加图书馆界专家的专题讲座, 有计划地组织馆员外出参观、学习和进行业务交流, 组织论文撰写, 提升理论水平, 增强业务素质, 更好地为“教室图书馆”服务, 为全校师生服务。

“教室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1. “教室图书馆”要贴近学校、师生

馆员要加强对需求、供给和要素配置的研究, 紧跟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密切关注体制改革、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提升图书馆工作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服务要从建、配, 向管、用转变

建设“教室图书馆”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校和人的发展规律, 能够提供满足个体和群体发展需求的高品质服务;坚持以用为导向, 从重“建设、配置”向重“管理、使用”转变, 让每位学生都能读到自己想读的书。

3. 加强跨行业的交流和借鉴

加强跨行业的交流和借鉴意识, 很多新技术、新理念, 如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给“教室图书馆”参考借鉴。

4. 要切实转变发展模式

加强对课程改革、一线教学、教师队伍培养等最新动态的实时跟进;开展对教育教学运行模式的探索, 更新图书馆工作理念、厘清工作思路, 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让校园弥漫书香, 让教室弥漫书香, 服务首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 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南京十三中:把图书馆“搬”到教室[N].中国教育报, 2012-3-26.

教室改革 篇4

教室的历史变迁

教室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必不可少的场所, 有学校就必有教室, 其起源至少应与学校的起源同步。我国历史上学校起源于夏、商, 当时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六艺”, 而“为政尚武”是当时的政治指导思想, 教育配合这两件国家大事来进行, 于是具有军事训练意义的武, 成了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夏、商、周的教育机构有“庠、序、辟雍”等, 序是一间无墙无室的敞厅, 射箭习武的地方[1], 辟雍是天子的乡射之宫, 在一块周围环水的圆形土洲上, 盖上一间简陋的茅草房子, 作为天子游射、飨宴、习乐的地方, 这间茅草房子又称射庐[2]。无墙无室的房子和茅草房子应该是教室的雏形。这种结构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相适应, 其内部布局和其他器物的配置应按当时的技术条件布置, 最大化便利习射。春秋时期, 孔子创办私学, “有教无类”, 不分贫富贵贱开门讲课, 以自由讲学的模式开展教学, 《庄子? 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 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 孔子弦歌鼓琴”。孔子垒土筑坛, 并移来银杏树栽在坛边, 就形成杏坛, 即孔子讲学的地方。在缺少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又是私学启蒙阶段, 这是与尚武习射不同的另一种“教室”的原始形态。

进入封建社会, 汉朝设立官学太学, 建立有太学校舍、博士舍, 博士舍中有内外讲堂[3]。这个讲堂就是官学中的教室形态。私学进一步发展为书馆、乡塾、精舍 (精庐) , 精舍一般位于林壑幽深、风景优雅、远离市井之地。私学大部分是在经师自己的宅第举办, 有的没有专门的施教场所, 就在各种地点和场合随机开展教学活动[4]。如李恂“潜居山泽, 结草为庐, 独与诸生织席自给”。汉代将经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自由研习和问难是其主要教学形式。无论是官学的讲堂还是私学的精舍, 已经具有专门施教的场所, 适应当时独尊儒学的政治需要, 也为满足统一帝制国家经济发展人才培养需要。当时的教室形态已有发展和进步 (图1) , 室内的陈设已有专设的讲台席和学生坐席, 也因竹简的出现而使室内的装备更显丰富。

书院是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与官立学校并行的一种学校教育机构[5], 它是孔子私学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6]。讲堂是书院的核心功能区, 是教师完成讲学与论道的主要教学场所。嵩阳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 建于北魏, 历经唐、宋、元、明增建, 明末毁于兵火, 清初重建。书院中的讲堂 (图2) 是一座面阔三间、硬山卷棚式建筑。从实景图来看, 讲堂的结构延续了汉代精舍与讲堂的形态, 从授课想象图 (图3) 来看, 教室的布局主要适用当时讲学与自由研习式教学方式, 堂内的陈设也因木艺进步, 教师的讲台有桌椅的出现, 其他物品配置也是适应教学的需要的。

(来源: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03443f0100qznp.html.)

来源: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e03443f0100qznp.html.)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1b8c5f0100g4f7.html.)

岳麓书院建于北宋, 其讲堂五间单檐歇山, 前出轩廊七间, 总面积468平方米[7], 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 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讲堂的檐前和中央大厅挂有皇上所赐牌匾, 四周的墙壁上嵌有名人的碑刻。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坛, 讲堂内不设椅子, 学生自带蒲团席地而坐, 以示对教师的尊重[8]。岳麓书院的创建晚于嵩阳书院, 其讲堂内的布局与环境的创设似乎比嵩阳书院更加突出教师的作用和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影响。

私塾是不同于书院的另一种教育机构, 主要是为幼童提供启蒙教育的场所。因为私塾位于塾师的宅第里或祠堂内, 其教学场所室内的结构 (图5) 不同于书院讲堂开放式的结构, 但其教学方式以诵读为主, 在布局形式上与书院并无差别, 室内的陈设也以木制家具和纸、墨、笔、砚作为主要的教育工具, 而成为私塾教室的主要陈设物, 同时也重视室内环境氛围的建设。

来源:百度百科)

因为受国外班级授课制和政治经济等的影响, 清政府于1898年下令改书院为学堂。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办学形式的学堂, 逐步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学堂内的结构形态 (图6) 最大的变化就是黑板的出现、课桌椅布局变成了排排桌、教室的容量大大增加。

(来源:百度百科)

自民国到新中国成立, 直到现今学校教室形态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教室的外形结构以长方形为主, 黑板、讲台、排排桌是目前教室最主要的配置, 尽管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 教室内配置的设备先后出现过幻灯机、录像机、录音机、电视机等, 但因信息技术的进步, 这些产品逐步被电子白板、交互式触摸屏等设备取代。

纵观几千年来教室的发展变迁, 从茅草屋到讲堂到教室, 其发展是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 随着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变迁, 同时教室的结构、形态以及室内设备的陈设等极大地受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影响。

教育为什么需要教室

教育为什么需要教室?很难找到相关的研究资料。在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史上, 教室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存在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 这个原因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影响着未来教室形态。

(一) 人的学习过程影响

人到底如何学习?有很多研究者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也形成了诸多学习理论。如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信息流程。学习者从环境中接受刺激, 这个刺激推动受纳器 (听觉的、视觉的等) , 并产生神经信息。这些信息形成选择性知觉, 到短时记忆, 到长时记忆, 最后被有意义的编码形成概念, 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还有人认为, 学习过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下, 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从这些理论可知, 人的学习必须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 如眼、耳、鼻、触觉等获得外界的刺激形成神经信息。那么, 反过来思考人的学习方式、效果等就一定受到感觉器官感知度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人具有社会性, 其学习的过程、内容和方式等也必然受其社会性的制约。基于此, 教与学的过程, 既要在教师正常的嗓音可传播范围之内, 也要在学生的听觉可以听见的区域之内, 才能发生教与学的行为。另外, 因为封闭的空间在同等距离的条件下, 声音的强度和混响效果都要远远好于敞开的空间, 这为教师长时间讲课降低了嗓力的耗费。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学习不仅仅是个体行为, 而且是互动和交流的过程, 这就要求学习的场所必然是一个较大的空间, 要求多人可以同时参与活动。这就不难理解, 几千年来教室从无墙无室的射箭茅草屋、孔子的杏坛、汉代的精庐、明清的讲堂, 再到如今各种类型的教室的变迁了。在没有电声和电视设备的古代, 教室必然是在人自身的感觉器官和社会性的引导下, 逐步变迁。

(二) 人获取知识通道的影响

从教室的历史变迁来看, 历史上并没有出现物理空间非常大的教室, 究其原因, 诚然有建筑技术的影响, 但也有受人获取知识通道的感知能力的局限。在古代, 仅靠口耳相传, 人获取知识的通道主要为眼和耳, 其感知能力必然限制了教室的空间大小。在近代电声技术与影视技术出现后, 才有现在的报告厅等大型的教育场所。那么这种感知通道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 受人的嗓音与听力通道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教师大声讲课的音量为70分贝, 学生最适宜听到的声音为45分贝, 假定最远端学生所处位置的音量为45分贝, 那么按照声音在开放空间中衰减的规律, 可以测算出教师离学生的最远距离。同时, 教师一堂课很难长时间保持70分贝嗓音, 如果嗓音过低就会影响最远端学生的听课效果, 为了减少声音的衰减程度, 就应在封闭空间, 通过墙壁的反射来降低声音的衰减值。但是封闭空间如果太大或太小, 都会影响声音的混响时间, 混响时间过长会降低教师讲课的清晰度, 过短会使人感觉干闷。因此, 人的嗓音和听力决定学习最好在教室中进行, 并且决定了教室不宜过大, 也不宜过小。

其次, 受人的视觉通道的影响。在黑板出现之前, 教室主要受嗓音与听力通道的影响比较大, 在黑板出现以后, 教室同时也受视觉的分辨力的影响。人眼分辨图像细节的能力称为分辨力, 这个分辨力是有限的。在足够晴朗的晴天, 无反光、正常视力的人对白底黑条的分辨角度最小为1', 可测算在1米处能够看到1.455毫米的弧长。按笔画复杂的数字“8”计算, 竖的方向共有三条线和两个空隙, 那么要在教室后面看清楚“8”字, 人眼的视角至少需要5'。假定教师在黑板上写的“8”字高度为25毫米, 则教室的最长长度为17.2米。而实际一般情况下, 人眼分辨力差不多为3', 教室光照条件达不到晴天的照度, 人眼也存在近视的现状, 因此教室的长度远达不到17米的长度。当然, 可以将字体增大, 解决分辨力的局限, 但是又会带来黑板容量的新问题。尤其是当前交互式触摸屏的尺寸和分辨率与人眼的分辨力一起局限了教室空间。

(三) 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有效性影响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是自教室出现以来最基本、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 这是由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化属性和人类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那么这种知识的传递方式决定了教室的产生, 也将决定着教室的延续存在。按照香农-韦弗的信息传播模式, 人与人直接交流与通过其他媒介传递信息相比, 信息从信源发出, 通过信道, 到信息接受者, 噪声干扰最少, 有效信息最多, 并有即时反馈, 符合人类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信息传递模式, 因此最有效。曾经有人因为电视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 预测学校和教室将消亡的论断, 这只是不了解人为什么成为人的肤浅看法。教室中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不只有传递知识的作用, 还有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功能, 促进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形成, 也有交流感情的作用[9]。面对面的交流, 教师与学生的非语言信息, 如外表表象、面部表情、音调高低、形体语言以及大脑思维动态过程,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外部信息反馈和自己的内心感受及时调整沟通的方式、语调、时间长度和态度等, 从而减少语言传播的障碍[10], 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在网络技术成熟的当下, 尽管有无数种的网络学校和网络课程出现, 但并不能取代有教室的学校教育, 而只能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

影响未来教室发展的因素

教室的产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时代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从教室的历史变迁和为什么需要教室的分析可以看出, 教室的发展除了受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属性的影响以外, 还受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水平、教育理论因素和文化历史传承等因素影响。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对未来教室的探讨, 是基于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 对不远的将来的一些思考。

(一)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教室形态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影响学校校园的规划、占地面积、教学楼的设计、教室生均面积的大小、室内设计、设备配置, 等等。因为教育投入不足, 造成我国教室面积设计标准偏低, 教室内“人满为患”。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中小学设计规范》, 每班不超过45人, 小学普通教室生均1.36平方米, 教室面积最大为61.2平方米。而美国用地紧张的纽约州生均面积为2.65平方米, 班级规模27人, 教室面积为71.5平方米, 加利弗尼亚州小学教室面积达89平方米, 生均2.79平方米[11]。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后, 很多学校尝试实施走班制来落实课改的精神, 改变教育的困局, 可这需要有相应的教室条件保障学生流动走班选课, 也需要调整教室的空间结构, 增加满足教学需要的设备、扩大教室的面积以适应走班。有研究表明, 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 否则就会“顾此失彼”。以西方国家班级规模改革的历史来看, 最初实施班级授课制时每班50~60人, 到20世纪50年代小学班级人数还有40~50人, 到80、90年代小学班级人数已经降到30人以下, 到如今欧美国家有些学校已经将班额降到20人以下[12]。小班化教学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必然是未来教育的改革趋势。小班化改革不只是教室数量的增加, 教室内部的形态、功能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二) 科技水平因素

科技水平是影响教室内设备配置、结构、形态的主要因素。历史上,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 影响到教室内书籍存放的形态;电声与视像技术的出现, 改变了教室内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网络技术的出现, 让教室的结构由实体变成虚拟。随着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 未来教室将会朝着数字、数据、虚拟现实的方向发展[13]。到底什么技术才是影响未来教室发展的关键技术呢?从人接受信息的通道来看, 电声、视像、网络技术延展了人的感觉通道, 改变了信息呈现方式, 增加了信息呈现的重复性, 提高了信息搜索的便捷性, 但是这些技术并不一定就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学习的效率。比如, 多屏技术在教室内应用, 是否一定能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效率, 值得研究。在人的感知能力不变的情况下, 提高有效信息的传播, 追踪记录学生教室内的学习行为, 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分析, 个性化地开展教学是未来教室的技术发展方向。

(三) 教育理念因素

教室改革 篇5

由此, 我提出“阅读教室”的建设计划, 并申请了“阅读教室的构建与研究”的课题。我认为, “阅读教室”是基于阅读的需要, 基于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与阅读能力的目的而设置的, 是在对目前常规教室的硬件改造基础上, 以开发配套“阅读课程”为目的,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室实体与课程开发的综合体。因此, “阅读教室的构建与研究”课题, 是针对阅读教室硬件合适配置的探索以及随之配套的“阅读课程”的开发, 从而使教室文化更具指向性与目标性。

“阅读教室”目前已经运行, 现将一些具体的做法列出。

一、阅读教室的硬件配置

教室进行专区化配置:淤电子阅览区, 配备多于常规教室的电脑等电子阅读设施。同时设置了教室局域无线网络, 为掌中电脑阅读作准备。于教室阅读区的配置。设置了依墙而立的浅绿色书架。盂教室展示区的配置。这个区域做了大量的展示板, 既有固定的, 又有活动的小型专题展示板。既为教师的学习布置提供方便, 也为学生自我学习过程与成果记录做准备。榆教学区配置。教室的桌椅有别于常规教室的一人一桌, 而是六边形桌, 利于学生的小组合作与讨论分享。日常呈现的方式为“小组式”围桌方式。

二、阅读教室的软件配置与课程开发

(一) 软件配置

1.教室的课程初设置:通用教材与自主开发教材相结合。四年级以通用教材为主, 自主开发教材为辅;五年级通用教材教学时间与自主开发教材教学时间各占一半;六年级通用教材为辅, 自主开发教材为主。

2.课程设置理念初设计:通用教材以单元统整教学方式为主, 自主开发教材以“文学圈”模式教学。

3.班级管理理念:以“班干部轮换制”为表征的“尊重平等”教育为理念。

4.课型设置理念:遵循国际流行的专有课型设计为表征:背默课、表达课、阅读课 (分阅读技能课、阅读统整课、班级读书会、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等) 。

5.阅读区软件配置:A.图书配置。分别来自于希望学校的专有配置、往届学生捐书、使用学生的捐书、家长的自愿捐书、各个出版社在教室设置的“出版社阅读专区”。B.阅读分享卡, 需要专门设计与配置。C.电子图书的配置。分别来自于学校的投入、教师的自我开发、出版社的捐赠。

6.作业的设置:个性化设计, 针对性布置, 以“工作纸”的模式呈现。

(二) 课程的开发

“阅读教室”运行到85天的时候, 已经进行了12个阅读专题的课程开发与尝试, 分别是:教室理念的整合、发现自己、阅读中的停顿、我对课文的发现、观察与发现、对动物的观察初感知、对如何提问的初感知、发现童话之奇妙、发现人物的特点、古诗吟诵感知、发现景物之妙、发现与感知之词语。细析这些专题, 可以归纳为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课程与阅读素养的培养课程, 但二者在教学现场中又是相互融合的。下面以“观察与发现”专题为例。

“观察与发现”这个专题, 是基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延伸出来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 (客观世界) 的相遇与对话, 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 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即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这个专题一方面要对孩子语文学习习惯进行养成教育, 同时又是对孩子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具体的教学过程, 以当时的微博记录为例证。

1.向教材“学习”。

“阅读教室”第18天:今天的课是两节连上,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课堂上我从先前布置的一个作业入手: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 从而让学生回顾昨天语文课的重点:观察和发现, 并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不可以是“发现和观察”, 以使他们明确:任何的发现都离不开仔细的观察。厘清“观察与发现”的概念后, 我让学生打开书, 仔细阅读《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三篇课文, 并将课文中自己认为应该属于“观察”范畴的内容圈画出来。圈画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分清楚哪些是“观察”的范畴, 哪些是“发现”的范畴。而且要特别注意的是“观察”与“发现”的内容有可能混合在一起, 要区分开来。经过15耀20分钟的自我阅读与圈画后, 学生开始汇报自己圈画的结果, 正如我所预料的一样, 对于前两篇课文, 圈画得大都正确, 而对于《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则出现了问题, 因为在这篇课文中, “观察”的内容与“发现”的内容有交叉的现象。这恰恰是我要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容。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魏格纳就站起来, 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 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大洋洲, 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 又画南美洲。突然, 他的手指慢了下来, 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 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这段话的前部分是属于“观察”的范畴, 而后面的“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则属于“发现”的范畴。我让学生们仔细地分别读这两部分的话语, 体味二者区别, 启发他们明确“观察”是直观的所见所闻, 而“发现”则是经过分析与思考后的感受。继而让他们仔细看看自己的圈画内容, 仔细考虑:什么是观察?可以怎么观察?学生们很快就总结出:观察不光是靠我们的眼睛, 还可以靠触觉、嗅觉、味觉、听觉来观察, 从而丰富了这节课的含量。其实课堂教学我们不光要接触到丰富的语言材料, 更主要的是要知道这些语言材料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这样的总结, 也为我明天的课堂教学埋下了伏笔, 顺理成章地布置了明天需要准备的内容:一个橙子。这个橙子是可以让学生将这几个角度的观察都能体验到的载体。

“阅读教室”第19天:今天是两节连堂课, 继续昨天的“观察与发现”的主题, 按照计划是延伸到习作感知层面。第一节课, 从昨天总结出来的“观察的方式”开始, 让学生在昨天圈画的关于“观察”范畴的句子旁边标注上作者所采用的是何种“观察的方式”, 如视觉、触觉等。这一步做法, 目的是将“观察”范畴的语句细化, 从而了解每种观察方式所涉及的角度。比如, 学生们很快就在昨天所圈画的内容的基础上找寻到“视觉”观察, 并得出结论:视觉观察主要是对物体的颜色与形状的观察。利用这样的教学契机, 我让学生们再次回到第一单元的《火烧云》一课, 回味作者对火烧云的观察。因为对于火烧云, 我们只能视觉观察, 也只能从视觉角度来辨析颜色与形状的变化, 从而延伸出对视觉观察角度的学习。如此不停地思量, 不停地拿学生的已知知识与教材相互映照, 将这些观察的方式方法内化到学生的心里。第二节课, 就将目标定位在“实际体验”上, 因为提前已经布置过准备一个橙子的任务, 所以第二节课就将“实际体验”的内容定为观察橙子。我提前将表格列好 (横向为外形、剥的过程、内部;纵向为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 让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内容填到表格中, 然后根据自己填写的内容写成一段话。可是因为学生们是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来观察, 来写作, 还不能做到将注意力放到观察与记录上, 需要我不断提醒。不过后来将表格的观察记录转化为一段话的时候, 他们确实非常用心地表达出来了, 写的东西不再是那么空洞与枯燥了。

2.向“同伴”学习。

“阅读教室”第20天:今天两节课, 继续昨天对“橙子”的观察。昨天晚上学生已经搜索过描写视觉、触觉、味觉等角度的词语与句子, 今天第一节课的重心就放在了“整理”上。这个整理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读出自己的, 让其他同学来检验是否合适;二是从其他同学搜寻到的知识经验中再建构新的内容, 向同学学习也是一种学习, 且是一种较佳的方式。小组分享最大的问题是七嘴八舌, 各说各话。所以, 这次使用了一种新的方式:小组发言的学生需要站起来。这样的方式便于我巡视时提醒其他学生注意聆听与记录, 现场效果还不错。整理完词语后, 我帮学生们梳理过程, 告知他们其实是可以从同学那里学到新的知识的, 你手头的词语丰富了就是证明, 继而开始进行三个步骤的再次观察。这一次与上次相比, 我加入了要求:从搜寻的词语和句子表格中找寻可以帮助自己描述观察感觉的词语, 尽量表述准确。学生们一边观察一边填表, 我在旁边拍照, 回到办公室我才发现, 孩子们的张张表情无不透出可爱。

3.向教材与向同伴“学习”的混合。

“阅读教室”第21天:今天在昨天观察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整合, 将学生们填表所得的词语逐步变成一段话。这个整合是建立在对第二单元三篇文章 (《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任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的写法的分析上, 学生们得出三篇文章都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 特别是比喻与拟人。于是我让学生分别画出这三篇文章中比喻与拟人的句子。完成后, 他们发现《蟋蟀的住宅》中拟人的句子特别多, 文章显得特别生动。我总结道:这就是拟人化写法。然后将题目定为《我是一个橙子》。思考:假如我是一个橙子, 我如何介绍我的外形?学生们展开了练笔, 很快就写成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话。但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有的文章长, 有的文章短, 有的很精彩, 有的比较乏味。怎么办?这就是体现“交流与建构”价值的时候了:我让小组的每个成员用昨天交流词语的方式来读自己写的内容, 听的学生要记下同学练笔中精彩的话, 用到自己的小段落中去。这种做法的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很多学生的练笔有修改的痕迹, 写出来的练笔变得生动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更加明白从同学的经验中是可以吸取到很多东西的。这其实就是“讨论交流”的实质———通过别人的介绍, 建构自己新的知识。讨论不是为了展示, 是为了建构。

教室改革 篇6

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学教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下面来看看雷夫老师创造了哪些奇迹:

一、一切为了学生,放大教室的容量

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雷夫·艾斯奎斯)。

雷夫老师每天6:30就打开教室等待自己的学生,晚上18:00才会关上教室回家。而学校正规上课的时间是从上午8:00~15:00,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部分都自愿提早上课,自觉地做着语法作业。他们喜欢语法,认为学习正确书写这个新语言(英语)的规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置身于第56号教室和谐、温馨、优良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在、不怕犯错、没有人嘲笑和斥责他们,俨然已成为孩子向往的天堂。他努力使自己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更长,在非正式上课时间里指导学生语法练习。正如他所说:“我要我的学生有精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我要他们善于写作,不是因为考试,而是因为好的写作能力令他们终生受用。”

“在课堂上,孩子们有30分钟的时间回答20个问题。我大约用5分钟教授语法技巧,在确认孩子听懂了以后,大概还剩余23分钟让他们答题,只要是在课堂上没完成的,都算家庭作业。”雷夫老师说,“知道用上课时间全部写完比较好,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学和老师,而且在教室写出来的作业比在家里写的质量高”。雷夫老师有效运用课堂时间,既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高质量的家庭作业。雷夫老师在课堂上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付出,让我震撼和收获。正如雷夫老师所说:我能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二、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吸收并灵活运用的甚少,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大容量的班级授课,要实行“因材施教”有很大困难,往往寄托家庭教育去实行“因材施教”。对此,让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的成功经验及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雷夫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带读的书本难度太高了,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问题,继而影响全部的阅读教学进度。对此,雷夫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我会经常解释教材,让落后的学生跟上进度,还会事先帮阅读程度只有初级的学生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二是让个别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雷夫老师让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阅读特别简单的段落,并在同学面前阅读,使他们感受到阅读成就的喜悦,消除不安的情绪,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进步,自信心也一天比一天更强。雷夫老师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个性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雷夫老师的教育实践表明:教育教学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和心理变更,研究具体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态势和学习方法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

三、教给孩子终其一生受用的技能

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始探讨学校教育究竟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即智力的发展。较少针对学生如何学会做事,或者进行德育。对此,雷夫老师的教育理念及成功经验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以下为雷夫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经典案例:

“我想教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

“要帮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拿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

建立56号教室的经济制度:首先,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如教室管理员、银行、球具管理人、办公室信差、店员、警官等各种职业,每一份工作的薪资都有少许差异,孩子们把薪水存在银行,但他们必须存钱来支付使用课室桌椅的费用……并且座位越靠前就越昂贵,学生可以用租金的3倍买下座位的产权,并拥有出租的权利;额外的工作或参加管弦乐团可以领取资金;未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会被罚款;月底有一场拍卖会,竞卖文具用品等。

雷夫老师的实践证明:这套经济制度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支持和认可。雷夫老师也清楚地认识到,推行这套经济制度,不在于用这套经济制度当作控制学生的机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拥有“储蓄”的观念,形成节约使用每一分钱的意识,让学生在面对事情时把握“延迟享乐”的原则,勤奋刻苦,学会等待使自己的收获最大化。

由此,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现行的教育较多地倾向于应试教育,偏重智力方面的培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英雄,而忽略了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养。或许这正是我们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吧!然而,多年过去了,不能说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全未实现,但其效果也并不明显。就当下形势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存在两大明显的失误,同样也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即素质片面化和素质应试化。

再来看看雷夫老师眼中那些算得上孩子一生受用的技能是什么,是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学会等待、养成“储蓄”观念、延迟享乐;通过旅行,让学生懂得怎么“生活”,提早认识“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懂得如何处理金钱、人际关系、寂寞、难以相处及失落感,把未来独立生活时所需要的技能教给第56号教室的学生等。对于我们的专业教师来说,教会孩子们学会课本的知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要拿出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却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标准化测验不再让学生“害怕”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不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他们学习的知识较为简单、课程很轻松、考试压力也没有我们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雷夫老师列出的一长串每周、每学期、每年学生需要参加的各级各类考试来看,美国学生面临的考试压力同样不小,况且报纸每年至少会刊出一次标准化测验结果,测试程序不合理,测试过程不公正、作弊、泄题等现象也同样在美国发生。下面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从教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情况:

“标准化测验已经成为本校的梦魇。在沉重的测验包袱下,老师们再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好好教授学生应该精通的科目,孩子们因为参加测验而疲惫不堪,最后累得连自己的测验分数都不在乎了。这种情况衍生出许多悲哀的讽刺,其中最深刻的是:标准化测验旨在帮助孩子们成功,却在实际上加速了他们的失败。”

尽管雷夫老师看到了标准化测验的种种问题,但雷夫老师并不反对测验。他认为我们需要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精确、公平、合理的测验能帮助家长、老师以及学生了解“已经精通”和“需要加强“的地方分别是哪些。正如第56号教室班训中的一条:“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得好好做”。因此,对于标准化测验,雷夫老师和学生都是认真对待的,但“认真”却有着雷夫老师独特的见解———我们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特定的测验,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在第56号教室的学生准备考试前,雷夫老师让他的学生分享以前他们考不好的时候老师都是怎样发火的“恐怖故事”,这些已经过去的小故事,常常让学生捧腹大笑,这么做也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亲切的师生交流氛围。接着,他会告诉学生测验只是一项测量工具,如果他们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佳,只能说明“他们还不了解应试的技巧”,而雷夫老师很愿意再次为他的学生讲解应试技巧,让学生感到“信任”,并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雷夫老师是不会放弃他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次测验的分数而生他们的气。其次,雷夫还给他们思考一些问题:要是他们某次数学没有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结果?他们就没有很好的未来?父母是不是不爱他们?第二天太阳是不是照样升起?当他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时,他们已经做到了道德第四阶段所要求的,他们读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他们做好了准备,对考试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心情很放松,在考场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尽管第56号教室的学生在标准化测验的成绩都很好。但雷夫老师时刻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的培养要比提高分数困难和重要得多,比起自己的学生会考试,成绩好,能进入加州大学、西北大学以及圣母大学就读的学子,让雷夫更值得称赞的是学生的价值观,更为他们在俄勒冈州帮陌生人捡拾垃圾的行为感到骄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雷夫老师实在是一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好榜样。他做了常人所未能做的事情,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达到了常人未能达到的成就。一间教室的容量可能很有限,但他教给学生的却是无限的未来。

总而言之,教室是教师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应当有所作为的地方。我们有责任在教室里创造“奇迹”,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更需要广大教师去自觉践行。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90-9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2.

重新认识教室 篇7

教室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

凡是有教育、教学发生的场所均可称之为教室。传统教室概念多局限于校园内部班级授课发生的场所,这样仅从物理空间范畴看就窄化了教室场域。依据教育、教学发生场所的不同,可以把教室划分为大自然教室、社会教室、校园教室、班级教室。场所的不同、内容选择的不同必定带来教育教学功能的不同。例如校园教室的功能就可定位为:让学生从学科走向生活,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校园特意创设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当前实现校园课堂常态化的核心环节,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校园“教科书”的建设:“编排”这本教科书时,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互动性、生成性、开放性;跨学科整合,从孤立的校园课程景点走向系统的课程景观。

校园“习题集”的设计:观察报告、实验探究、行为彰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探究内容的不同,习题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告诉学生问题、探究方法但不告诉结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概括,灵活运用所给出的方法发现联系,找出问题的答案。2.告诉学生问题、结果但不告诉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法,要求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形成的结果之间建立合乎逻辑或情理的联系。3.告诉学生问题,但不告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所能得出的结果,有时也提供材料,但是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概括,弄清如何回答所探究的问题。4.只提供情景场,问题需要学生提出,方法需要学生探究,结论需要学生总结,即属于全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确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行动。笔者主张上述不同教室、不同课堂、不同教学均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让孩子享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完整的教育循环。

传统教室建筑设计、布置、文化创意存在同质化现象,年级、学段特征不明显;传统教室功能单一,只是在承载单一的“学习”功能;传统教室的设施照顾了文理学科的共性,忽视了文理学科的个性。笔者认为传统教室要从教室的味道、教室的色彩、教室的灵魂等诸方面改造升级,要把教室打造成功能齐全、利于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学科实验室、学科功能室。

西方的道尔顿实验室、山东潍坊的语文实验室就是传统教室的华丽转身。

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的目的是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自主动地在实验室(作业室)内,根据拟定的学习计划,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速度和时间进行学习,以适应其能力、兴趣和需要,从而发展其个性。实行道尔顿制的主要措施:以各科作业室代替传统的教室。室内按学科性质设置参考图书,实验仪器、标本等教学和实习用具,并设教师1~2人指导学生学习。将学习内容分月安排,各科教师与学生按月订立“学习工约”,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指定学生做某一个月的作业,并把它公布在作业室内。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掌握学习的速度和时间,并可与教师和同学研究讨论,学生完成本月的工,须经教师考核,及格后才能学习下一个月的工约。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度都要登记在学习手册上。潍坊一中的“语文实验室”形同阅览室,每个实验室大约配书2000册,学生可以根据统一编定的学习目标自由选择相应书刊。另外,还配备了与教学相关的音像、软件资料及电教器材。在“语文实验室”教学,没有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那种严格的形式,学生在自由阅读、互相切磋,在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的多向多边活动中探索、寻觅、汲取知识,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主体性。“语文实验室”课时的设置采取大课时办法,即100分钟为一课时,学生可以连续不断地阅读学习,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时间编定相对灵活:教材学习占三分之一,在教室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实践各占三分之一,均在“语文实验室”进行。

在我看来,已经完成高效课堂基本建设的学校可以每周拿出1~2天时间尝试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同时进入更高阶段的学校可以在教室设置学习功能区:独立自学完成区、合作讨论区、教室指导学习区,让学生自主选择。

教室功能的新思考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应该是学生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和精神成长的地方;教室不仅是一个物质性的空间,更应该是一方充满多元、多彩、多味、多姿、多力、多能的复合生态磁场。

多元的教育场。多元教育指营养的多元、教育的多元(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师生互相教育、文化场教育)、方法的多元、目标的多元。当前应把教室的功能从教学场提升到教育场——要分数,更要考虑分数得到的过程、方法是否道德,还要考虑除了分数教育还应该给学生什么。仅从教学场这一狭隘角度讲,当前要从偏重课本显性知识、教师缄默知识矫正到重视师生、生生课堂碰撞生成的新知识,也就是说要研究传承知识与创新知识在课堂上所占的比重。

多彩的生活场。教室无疑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是师生的另一个家。因此教室要有家的功能,要体现出生活化的味道。生活化主要指教室的布置要一切以孩子为主,要有切合孩子生命的美学风格。教室可以布置成电视台、档案馆、园艺房、展示厅。总之,教室里的每一个空间都应该由师生共同创造,或者是一段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旅程的见证。

多姿的生命场。在任何阶段,生命都需要一个自由舒展的领地。教室是孩子生命从安全到自由的最重要的驿站。教室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没有生命绽放的教室,就不可能是完美教室。当前要思考的是如何落实:学生是人不是物;学生是未成熟的人不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不是整齐划一的群体人;学生是发展速度有差异的人不是同一速度齐头并进的人。笔者的观点是,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抚育生命是教室功能发挥的前提;学习不能以摧残生命为代价;“守住自己的教室”,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来。

多味的信息场。以往,教科书是孩子们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们的教科书。就像薛瑞萍所说的一样,“我们需要做的——唯一要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地把这个世界带到学校和教室,给孩子们需要的及他们要求的帮助和指导,然后走开。”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但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学生整日在校园、教室、食堂“三点一线”间行走,无法全面获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读社会无字之书,做当代有德之人”,班级不妨开设一门新的课程——社会信息交流课。把社会浓缩到课堂,让学生学会积累运用、学会甄别分析、学会交流评价、学会批判与抉择,进而达到综合性教育的目的。

同时,学校的教室里应该有经常更换的报刊、杂志;应该有经典名著、当代流行文学作品等开放的图书角;还应该配备背投电视、可以上网的电脑等。若有条件也可以为班级配备捕捉信息的摄像机。

“多力”的社会场。教室就是一个缩微版的学校,教室具备学校的一切结构与功能。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学生要经历游戏社会、规则社会、模拟社会、真实社会四个阶段。幼儿园、小学的游戏社会指的是角色体验,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中学的规则社会指的是言行要按规则办事,违反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受到惩罚的;大学生活是模拟社会,社团活动是走上社会的预言、彩排,是虚拟社会到真实社会的过渡。

笔者的建议是,在教室这个微社会里,行政长官可以竞选产生;法规及重大决策要实行全民公投;班级里应该有自己的公安局、法院、检察院,要有民事仲裁法庭等;要有民间社团、协会等非官方自治组织……

让学生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会过民主的生活。我们要借助教室这个社会场培养未来的公民而不是培养顺民、暴民。

“多效”的生态文化场。教室文化是有层次的,从外到内依次为外显层——物质、行为文化,中间层——制度文化,内隐层——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引领班级发展:历史积淀根植师生心田,班级精神引领师生成长,班级目标成为师生的共同愿景。制度文化保障班级发展:制度在自我管理中升华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行为文化彰显班级品位:道德行为彰显细节,教学行为彰显常态,活动行为彰显特色。

当前,教室文化建设存在一些硬伤:有文字无文化,有文化无主题,有主题无自我;同质文化多、个性文化少;预设文化多、生成文化少;静态文化多、动态文化少。

教室是学生的,文化设计的“出发”就要基于对儿童的发现和了解,尽可能体现出学生的天性爱好,体现出儿童特色,体现在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上。教室文化的设计也应该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民主的论证,让孩子们自己拿方案,充分利用好教室的空间。

在我看来,教室文化是不可复制和移植的,应该是内生的,是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的。教室文化是常新的,是动态发展的,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是个“情感物质”,如果不让师生去解读、言说,并与师生的生活和生命发生关联,那么他们就会习以为常却又视而不见;文化其实是一种“生态”,它应该具有极大的生长空间并和师生一起完成自身的生长。塑造教室文化就是精心制作班级的“泡菜汤”,要注意文化的浸润作用;塑造教室文化就要关注精神文化的塑魂作用。

另外,我们必须意识到,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提高竞争优势,也可能创造出某些状态,阻碍班级进行必要的创新与变革;它可以造成短程成功,也可能造成长期的失败。在有效管理和建设当前教室文化的同时,要未雨绸缪地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创新,进行转型,以转变班级的结构与制度,更重要的是改造和重建教室文化。

教室现场研究的新视域

若把“教学”解读为教师教学生怎样学、“教室”解读为教育、教学的研究室的话,我们就应该确定教室现场研究的一些新视域。

阅读发展心理的研究: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效率等。

道德发展境界的研究:人的道德发展,会经历自然功利境界、习俗规则境界和道德仁爱境界这三个相继的境界。

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为什么多数中小学的养成教育年年做、期期做而成效不大呢?影响的因素有:行为标准不清晰;行为训练不持久;行为意义不明确等。因此习惯养成有效性、如何实现他律、互律、自律的提升、如何从刻意不自然到不刻意自然的转化等是研究的重点。

课堂的观察与诊断: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再到课堂的观察与诊断,是课堂研究质的提升。传统的听课、评课就像中医对课堂的诊断,靠的是经验,多属于定性研究;课堂的观察与诊断犹如西医,靠的是仪器、量表的分析,多属于定量研究。观察角度的选择、观察量表的设计、观察数据的记录、分析、观察结论的得出等应是研究的重点。

教育诊疗与心灵档案的建立、解读:教育诊疗程序研究:假设——面对症状,能估计几种可能的病症及原因;验证——知道通过什么手段和途径验证这些假设;诊断——用排除法等,初步锁定问题的类型和程度;处方——根据学生、教师、家长多方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措施。心灵档案建立与解读,包括检测的手段的研究(画心中的果树、画全家福、画“五项图”、回忆早期记忆、词语联想、音乐联想、涂鸦等)和心灵档案使用对象、方法的研究。

教师要树立全面研究学生的意识,研究学生的兴趣、习惯、心理、思想、道德、认知;研究学生的学习、记忆、思维模式及建构特点等;研究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转变策略。教师还要树立研究自我的意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自我的观察与诊断。总之,教师要树立教学研究一体化的思路,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把问题当课题,把教室当作研究室。

教室现场研究结果的呈现

上一篇:汽车构造与原理下一篇: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