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共12篇)
教室 篇1
朱永新教授曾这样解读完美教室———它是一个教室, 生活在这个教室中的人, 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的人。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 彼此珍惜珍重生命中偶然的相遇, 彼此作出承诺, 要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教室, 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
沐浴着新教育下“完美教室”的光芒, 学生们一天天在进步, 一天天在收获。一个个普通的日子, 一个个平凡的日子, 因为有了新教育的沐浴, 有了梦想和追求, 从此变得特别!
一、共读共写, 用书香滋润孩子的心灵
清晰地记得许新海博士为我们描绘的“完美教室”愿景———教室是图书馆, 是阅览室……于是, 每天的晨诵成了我和孩子们最开心的时间。在一声声的道候中, 我们开启了一天的学习旅程。我们倾尽情感, 用天籁之音开启这美好的一天。“早安, 孩子们!早安, 老师!”整个早晨, 我一直看着你们, 是如何把每一个玲珑的晨光变作七彩的朗诵, 嚼成书本的芳香……读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 我们知道虽然前方有很多的崎岖和坎坷, 但只要我们上路, 定有收获;读美国作家艾米莉·布尔松的《可爱的女孩》, 我们知道女孩该活泼如羔羊, 谦逊如紫罗兰;读美国《美德书》中的《我们想要的男孩》, 我们知道男孩该诚实、坦白、朴素、实在;读台湾作家方素珍的《收获》, 我们知道了爱心织成的网, 没有打捞到一条鱼, 却收获了满满的友爱、善良……
每一个寂静的午后, 孩子们如一条条小鱼游弋在书的河流中。我和孩子们共同阅读, 共同收获, 在师生共读的日子里, 孩子们成长了, 我也成长了。阅读间隙, 我翻阅起孩子们的诵读本, 惊喜地发现, 孩子们正在品读着书本, 悄悄演绎着精彩人生。
二、共同生活, 让活动丰盈孩子的人生
“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是紫藤物语的理想。她说:我要做一个教室里的花婆婆, 我要让我的教室美好起来、丰盈起来, 而不是每天每周每月紧紧盯着那本教材, 紧紧盯着期末那冷冷的分数。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 我们每个新教育人都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们喜欢的那个花婆婆。“开学第一天”“江海风情园”“班级达人秀”……一个个富有创意的班级特色节日, 正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开花。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班级亲子运动会, 场上的孩子们都憋红了笑脸, 场下的父母都在挥拳呐喊。看着孩子们满脸的欣喜、满心的自豪, 我知道他们的内心是幸福的。因为这群可爱的孩子, 因为这群可敬的家长, 我的内心是感动的, 也是幸福的。从活动的筹备到游戏节目的挑选, 从警戒线、丝带的使用到会场的布置……都是这群团结、愿为孩子无私付出的家长的努力。正是因为有了他们, 班级中各项常规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在新教育的实践路上, 真的得感谢他们。下面, 让我和你们一起分享那次班级亲子运动会吧!
家长小记
秦雨菡家长:非常感谢班级举办这次“亲子运动会”, 这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次与孩子、与老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这让我想起了班级里丰富而多彩的活动:快乐溜溜球让孩子们心驰神往;班级达人秀让孩子们欢呼雀跃;主题阅读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快乐中秋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小小一方天地, 包涵着博大的世界, 在这里, 孩子们能不快乐吗?当我们看见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们褪去了入校时的懵懂无知, 变得快乐, 变得聪明伶俐, 作为家长, 我们的心中充满着感激与喜悦。
仇梦婷家长:和所有的家长朋友们一样, 我欣慰地见到了孩子三年来的变化:母亲节, 一张张亲手绘制的卡片;端午节, 一个个充满爱心的粽子;六一儿童节, 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图画;重阳节, 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书信……班里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让孩子增长了见识, 锻炼了能力。感谢老师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所付出的爱心、耐心和关心。
孩子的话
秦雨菡:今天, 我们班举行了一场很特别的“亲子”运动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的是跳绳比赛。比赛前, 我的心里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轮到我们全家比赛时, 我的手拼命地甩, 我的脚使劲地跳, 就怕落在别人后面。“快!快!再快一点, 我一定要得第一名!”抬头一看, 爸爸妈妈也在非常卖力地跳, 他们头上居然渗出了细细的汗珠。经过我们一家人的努力, 我们一家三口共跳了308个, 我可高兴了。其实那天, 我收获最大的不是荣誉, 而是与父母在一起时的笑脸。爸爸为了我, 在跑道上摔了一跤;妈妈为了我, 奋力地跑在赛道上。这一天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仇梦婷: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班级举行了特殊的亲子运动会。我与妈妈参加了“二人三足”这个游戏。为了这次比赛, 我和妈妈在家已经练过很多次了。比赛前我信心满满, 可是比赛时居然出状况了, 因为绳子没绑紧, 走了一会儿就松了。我感觉有点委屈, 特别遗憾, 情不自禁地下起了“毛毛雨”。这时妈妈告诉我不要泄气, 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那天, 我觉得幸福极了, 不但明白了失败乃成功之母, 更明白了自己就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真希望下次老师还带我们一起游戏!
三年来, 在教室这个神奇地方, 我和孩子们、家长们共同编织梦想, 一起游戏, 一起成长。我们如满天星一样, 朝着明亮的那方飞翔!
路, 就在脚下, 只要上路, 只要坚持, 我们就会得到收获!踏上这条路吧, 用完美教室来点亮教室的天空, 真正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室 篇2
走进教室,(看到悬挂在)教室前面(墙上的)那深绿色的黑板。教室的中间,摆放着整齐漂亮的桌子和椅子。【评:介绍教室的前面和中间的物品。】
教室的东南角是书柜。书柜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书籍。那样的书卷味儿,总能吸引着我不由自主地向它走过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课间,我)可以悠闲自得的阅读,(那)真是言语无法形容的幸福。【评:写教书柜,把“我”读书做为重点来写。】
教室的北面是一面2平方米大小的布告栏。(布告栏下放着)和一些扫除工具。在布告栏的上面,(粘贴了)有一些学生创作的画,(还有)许多学生挥毫写下的毛笔字,包括那些心灵手巧的孩子们剪的窗花。扫除工具的柜子里面放(着笤帚、拖布、水桶……)这些是大家用来分工合作的清扫教室的工具。通过它们,我们培养出了团队的精神和共同的默契。【评:写教室北面墙的布置和下面的物品。】
(教室的)南面(墙上)有三扇窗户,所以教室里显得很宽敞明亮。窗台上放有几盆植物,所以教室里的空气特别清新。【评:交代清楚了教室明亮和空气清新的原因。】
每两扇窗户之间,各有一块小黑板。一块上面(写)有英语短句,(以此)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另一块(写的)是数学思考题,(督促)要我们动脑(筋,积极思考)。【评:两块小黑板的内容和作用。】
抬头向上望,白色的天棚上,悬挂着四盏灯管。每当天要下雨或阴天的时候,正上方的电灯就会亮起来,那灯光照亮了桌面,屋里犹如白昼一样。【评:天棚上的灯的用途。】
上课时,老师总是卖力的教学,有时候皱起眉头,有时候满脸微笑,有时候谆谆教诲,有时候谈笑风生……(表情十分丰富。)老师盼望我们这群小草,能多多吸收营养——知识,并且有个好飞品德的弧线。【评:老师的表情描写得“十分丰富”,还写了老师的期盼。】
课间时,大家一群一群(地)的聚在一起玩游戏,有人玩踩脚,有人玩猜谜,还有的玩“鬼门关”,其中我最喜欢玩的是“鬼门关”,人走格,鬼走线。鬼可以抓人,人可以定鬼。然后人和鬼石头、剪刀、布;如果人赢了,鬼就死了;如果鬼赢了,人就死了。(我常常)坐在椅子上轻声哼唱着流行音乐,满房间都是我们的欢乐,满房间都是我们的歌声。在(教室)小屋里乱跑,似乎每一脚都踩在记忆的湖水上,好凉好凉……【评:课间的教室,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我能够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学习,是多么幸福呀!(通榆县第一小学五年五班 张弘弛)
评语
作者有条理地介绍了教室里布置和设备,并做到了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由物到人,思路宽阔,想的周到全面。写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老师,重点描写老师上课时的表情,突出老师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的作风;二是写同学,在课间玩得花样翻新,玩得开心快乐,突出了同学们“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学习,是多么幸福”。有的句子写得精彩,如:“上课时,老师总是卖力的教学,有时候皱起眉头,有时候满脸微笑,有时候谆谆教诲,有时候谈笑风生……表情十分丰富。老师盼望我们这群小草,能多多吸收营养——知识,有个好品德。”
作者:通榆县第一小学五年五班 张弘弛
教室里来“客”了 篇3
哎,真倒霉!是什么鸟如此“厚待”我呀!我又在教室里搜寻着。
突然,一个黑影在一二两组的桌底下来回穿梭。我定睛一看,呀!那不正是李伟说的来“客”麻雀吗?“快看!麻雀在那儿!”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终于找到它了。一转眼工夫,同学们把门窗都关得严严实实的,准备来个“关门捉乌”。有的同学拿垃圾桶想罩住麻雀,大胆的同学想直接用手去捉麻雀……可麻雀非常敏捷,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一会儿躲到桌底下,一会儿又窜上屋顶,我们根本碰不到它。突然,只见高个儿的李文俊拿起洒水壶,向空中的麻雀喷水。这一招儿还真灵!被喷了水的麻雀飞得可没有一开始快啦!因为它的翅膀被水淋湿了。这时,麻雀急得想从窗户飞走,却“咚”地一声撞在玻璃上。没办法,麻雀又拼命地飞向屋顶。不一会儿,麻雀就没力气飞了,落到了地上。李伟像只老鹰一样,快速地“叼”起麻雀,跑到我的面前问:“樊成,你说该怎样处置这位空中来客?”
快嘴的叶宇说:“用绳子把它拴住!”“对,把它拴住!”他们的话立刻让我想起小时候我家养的一只可爱的小鸟。爷爷特地为它做了一只很大的鸟笼,我们全家人每天都精心地照料它,但没过多长时间,它就死了。那段时间,我很难过,同时也明白了:我们做的鸟笼再大,也大不过广阔的天空呀!小鸟经受惯了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却不习惯我们的精心照料呀。
“快作决定呀!”李伟的话让我回过神来,看着麻雀发抖的身子和可怜的眼神,我很后悔刚才所做的一切,坚决地说:“把它放了吧!”“好不容易捉到的,怎么放了呢?”“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伤害它!”“可麻雀偷吃庄稼呀!”“无论怎么说,它都是一个生命呀!”……
争论到最后,大家都决定放了麻雀。细心的女生们用手纸擦去麻雀身上的水,把它捧在手心里晒太阳,抚平它身上杂乱的羽毛,等它恢复了体力,最后把它送到学校的树林中。
未来教室:把图书馆“搬”进教室 篇4
国内一些学校已经做出了探索。北京市十一学校积极探索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新路, 建成“走班制”的集普通教室、实验室、学生探究自习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科技博物馆为一体的学科功能性教室, 实现了“教学资源离师生最近”。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搬家, 在其背后, 教育资源的提供方式和教育服务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 这一改变有利于创设学科氛围、提升学科素养, 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促进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南京十三中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籍, 在每个教室里添设“书架图书馆”, 让学生与书籍为友, 与经典比邻而居, 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郑州47中把图书馆“搬”进教室, 创造性地将图书馆丰富的阅读材料、自由的阅读方式渗透进课堂, 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读者”。
笔者认为, 教育工作者要明确中小学图书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地位, 将中小学阅读指导活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好, 扎实推进, 取得实效, 并根据新课改对中小学图书馆 (室) 建设新的要求, 积极探索适合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图书馆 (室) 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 尝试把图书馆“搬”进教室。
把图书馆“搬”进教室
1.“教室图书馆”提高图书利用率
“教室图书馆”以用为目的, 强调图书的利用。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例, 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 都强调了利用图书馆的重要性。如《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校图书馆应增加科普读物、专业书籍和报刊杂志的种类和数量, 扩大音像资料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收藏量, 并通过调整和延长服务时间、改变服务方式、方便学生借阅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率, 切实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充分发挥藏书的作用, 提高图书利用率, 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室图书馆”,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请任课教师进行指导, 及时并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新书, 促进学生阅读精神的内化,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与书为友;发挥榜样作用, 让学生来影响学生, 把喜爱的书推荐给同学, 并交流体会。
(2) 开设阅读指导课, 注重科学的阅读方法。近年来,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微课、慕课等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备受关注, 教育“微”时代来临。从2014年开始, 北京市高考语文科目将60分的作文分为两题, 第一题为微写作, 第二题为作文题。将作文分为一大一小两道试题, 其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高考语文科目还将改造语言应用领域, 增设阅读情景, 在阅读中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增加考查俗语、对联等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古诗词阅读, 采用多文本综合的方式,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语文教师和图书馆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知识水平特点, 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作品, 提高学生的选读能力, 降低学生选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育家柳斌指出:“对于一个人来讲, 是阅读改变人生, 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讲, 是阅读改变社会, 阅读改变一个民族。”阅读非常重要, 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替代的, 而阅读指导课更是必不可少。语文教师、图书馆员要积极利用“教室图书馆”, 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多动脑筋, 抓住学生的特点, 利用“教室图书馆”组织开展知识竞赛、读书征文、写作、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 举办读书俱乐部,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同时以书会友, 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2011年, 北京市举办了首届“书香燕京——中小学阅读指导活动”, 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活动主题鲜明, 组织有力, 在北京市中小学掀起了阅读经典的热潮。活动为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图书在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中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培养师生阅读习惯, 打下了坚实基础。要用书香润泽孩子的心灵, 不断推动中小学校的图书馆 (室) 建设和读书活动, 真正让孩子沐浴书香、享受阅读, 在快乐读书中茁壮成长。
北京市本学年为初中生开设了名师讲评作文的“云课堂”, 向全市485所一般初中校的7.7万名新初三学生提供写作在线辅导服务, 其中59所重点扶持学校的万余初三学生将拥有在线作文导师, 名师将为孩子们在线批阅作文。2014年9月1日开始, 北京市还试点通过电子信箱、微博、微信订阅号等平台为部分初中生提供“名师在线答疑”。学生还可以在线参加学科学业水平测试、诊断, 查找薄弱知识点, 定制个性化学习辅导信息。
2. 主动作为, 加大“教室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力度
(1) 及时更新图书, 购买新书好书。制订切合实际的藏书剔旧计划。对内容陈旧、过时的图书要及时剔除。针对藏书数量不足与师生需求量大的矛盾, 在充分调研和掌握师生需求特点及图书实际利用效率的基础上, 要争取经费尽量增加新书采购量。健全师生需求收集与反馈机制, 及时分析师生文献需求与利用特点, 掌握具体的需求信息, 增强所购图书的针对性、实用性, 提高师生的阅读满意度。
(2) 优化图书结构。注重从书籍的全面性、新颖性、实用性及趣味性出发, 以少复本、多品种为原则, 多渠道搜集、采购图书, 形成图书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各学科的全面性, 以科学合理的资源体系配合新课改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从今年10月底开始, 《小兵张嘎》、《岳飞出世》等274册连环画将陆续免费配送到北京市1093所小学。童谣、小人书、影视作品进驻中小学课堂, 在中小学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3) 积极探索图书采购模式。在购买图书的方式上, 要有更多的选择, 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学校的采购模式。学校可以成立选书小组, 及时了解新书动态、社会信息、课改精神、学科主题等, 编制推荐书目, 并每年修订一次。选书小组可由一线教师、图书馆员、教研装备等多方人员组成。学校要引导图书出版机构提供质量好、品位高的书籍。
3. 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利用, 多渠道为学生提供阅读服务
在未来的大数据时代, 虚拟空间的再造, 数字化资源不断进入虚拟空间, 数字图书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位读者进入图书馆, 数字资源就会显示近期他看了什么书, 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 有可能提示读者将要阅读的同类书籍在哪个位置以及询问其是否愿意与近期阅读同一类型书籍的读者结识为朋友。在网络环境下, 管理自动化、服务高效化、资源网络化同样是图书馆地位与作用的重要评价标准。与新课改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数字化资源, 普及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积极引领师生认识、使用数字图书馆。加快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步伐, 重视网上交流和数字资源的利用, 弥补纸质图书藏书量的不足。
4. 建立健全“教室图书馆”管理制度, 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图书直接放到教室里, 怎么管理?南京十三中采取自荐和推荐的方式选举出班级图书管理员。每位学生都有义务管理图书, 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也是对学生诚信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建立和完善图书管理规章制度, 保证“教室图书馆”工作良性运转及健康持续发展。比如, 市区县图书管理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 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图书馆评价体系和配套标准, 将图书馆的评估纳入学校工作考核中。
5. 建设有特色的“教室图书馆”文化
为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环境的布置要以“和谐、健康、向上”为主旋律, 例如, 书架可从传统的框架式改为多样式, 使环境更富有活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本, 把“教室图书馆”建成“开放式”借阅, 让图书馆真正走进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发挥出强大的功效。
6. 加强资源共享, 合作交流
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比如, 实现学校集中采购、集中分类、集中编目、数据共享。强化团队合作和学习,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教室图书馆”文化。通过区域合作、馆际合作、网络化的资源共享, 节约经费,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信息化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是高效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必然趋势, 也是从传统的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关键。我们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 尝试合作建设馆藏、联合编制目录、实现馆际互借等。
7. 重视图书馆员队伍建设
发展中小学图书馆事业, 建设现代化的中小学图书馆, 加强“教室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工作,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图书管理员在整个图书馆的组成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水平直接决定着图书馆工作的质量, 影响着图书馆工作的效益, 对这支队伍的建设必须摆在重要的位置, 对他们的继续教育要常抓不懈。现在, 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本身都有自己的一门专业知识, 对学校教学工作比较了解, 这是优势,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 提高他们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培训的内容包括藏书建设、图书分类、编目、读者工作、图书管理软件的使用等。鼓励馆员参与教科研活动, 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图书馆员要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服务, 以开发建设校本课程等多种手段, 创造性地开展对学生读者的服务工作。此外, 要组织馆员多参加图书馆界专家的专题讲座, 有计划地组织馆员外出参观、学习和进行业务交流, 组织论文撰写, 提升理论水平, 增强业务素质, 更好地为“教室图书馆”服务, 为全校师生服务。
“教室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1. “教室图书馆”要贴近学校、师生
馆员要加强对需求、供给和要素配置的研究, 紧跟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密切关注体制改革、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提升图书馆工作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服务要从建、配, 向管、用转变
建设“教室图书馆”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校和人的发展规律, 能够提供满足个体和群体发展需求的高品质服务;坚持以用为导向, 从重“建设、配置”向重“管理、使用”转变, 让每位学生都能读到自己想读的书。
3. 加强跨行业的交流和借鉴
加强跨行业的交流和借鉴意识, 很多新技术、新理念, 如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给“教室图书馆”参考借鉴。
4. 要切实转变发展模式
加强对课程改革、一线教学、教师队伍培养等最新动态的实时跟进;开展对教育教学运行模式的探索, 更新图书馆工作理念、厘清工作思路, 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让校园弥漫书香, 让教室弥漫书香, 服务首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 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南京十三中:把图书馆“搬”到教室[N].中国教育报, 2012-3-26.
描写教室的优秀作文:我们的教室 篇5
推开教室的门,只见四排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桌椅,就像一位位高大、挺拔的军人在站岗、放哨呢。桌椅正前方,是一块闪闪发光的白板,语文老师在上面写下苍劲有力的大字,传递给我们知识;数学老师会在上面写下一个个漂亮的数字,让我们沉浸在数学的王国里;英语老师会在上面写下一排排工整的字母,好像马上要跳出来和我们作伴,让我们能更好地记住单词……白板真像一位无声的老师,带领我们在知识的王国里漫游。他不仅可以传递给我们知识,他还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呢!他有时会让我们捧腹大笑,有时会放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唉,这里什么声音呢?哦,原来是在多媒体的配合下,白板又开始教我们国学哩!白板的左上角,有一面鲜艳、散发着红光的五星红旗,好似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以后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
白板的对面,是一块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黑板,上面有学生们的书法作品,同学们画的画,写的作文,写的诗……
教室的南北两侧,是八扇白光闪闪,晶莹剔透的窗户。每天早上,同学们就会给它们“洗脸”,让它们的脸保持一定的干净度。每次洗完脸的窗户,总好像在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帮我洗了一个干净的脸。”透过窗户望去,天空更蓝,云朵更白,心情真舒畅啊!
啊!我在这个充满书香,充满乐趣的教室里读书,怎能不幸福呢?
作者:崔朱籽奥
指导老师:顾辉辉
创造完美教室 篇6
那是2008年11月,小学语文老师郭明晓在成都参加一个名为“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的活动,她有了一个可怕的念头——“自己没有资格当语文老师”,甚至对这份职业感到无比绝望。
那一刻,她只好暗自庆幸,幸好还有5年就要退休了。此前,她是四川宜宾名气响当当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校长夸她“敬业、优秀”,年轻同事用近乎崇拜的语气称呼她“郭娘娘(阿姨)”。她还担任教导主任,承担了新课程改革的省级课题,论文在省里获过二等奖。
自从那次重大打击后,郭明晓“痛定思痛”,“不甘心就这么按部就班地退休了”。她打算将教师生涯重启一下,辞掉了教导主任,专职教一个班的语文,并且开始实践一种名为“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学专家朱永新第一次见到郭明晓是在2010年新教育桥西年会上。他回忆起,年过半百的郭明晓讲述她参加“新教育”一年的故事时,“飓风在会上兴起风暴”。
“在中国,像郭明晓这样的老师,既多,也少。”朱永新说,“每位老师只要愿意,都可以像她一样掀起自己的风暴。”
不读诗歌的我完全没有资格当语文老师了
2008年11月的一天,坐在可以容纳3 000多人的成都空军礼堂,郭明晓没有预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面对两个新名词,郭明晓觉得自己就像个“傻子”。
意外的打击降临了。来自山东淄博的小学语文老师常丽华讲起她执教的《在农历的天空下》。这是她参与开发的儿童诗歌晨诵课程,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选取跨越春夏秋冬四季的古代优秀诗词,带着学生清晨朗诵。
当全场的听众随着常丽华的讲述一起朗诵起那些诗歌时,郭明晓“只能睁大眼睛张望而张不了嘴”,她感到“无地自容”。
“常丽华将学生带到的高度,让我只能仰望。我的课堂竟然从没有那么美好过。”教龄将要迈入40年的郭明晓近乎绝望地认为,“不读诗歌的我完全没有资格当语文老师了。”
郭明晓后来才知道,偶然邂逅“新教育”之后,“被颠覆”的不仅她一个人。
一位网名“罗汉道格”的老师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发了一篇帖子《颠覆人生的这一年》。他回顾走进“新教育”的一年,写下了这样的话:
“它几乎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个大转折,这个转折中有太多的颠覆,几乎就像哪吒斩了自己的肉身然后被师父再用莲藕拼出活体的那种颠覆。”
另一个山东济南的女老师则说:“我不知道,如果我未能遇到新教育,未能遇到网师(网络师范学院),是否会在这个岗位上无知地蹉跎下去。但是因为新教育,我感到庆幸”。
“颠覆”郭明晓这些老师的“新教育”,是由朱永新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实验。很多人问朱永新:“新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位教育实验发起人在很多公开场合回答,所谓新教育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他回忆,发起这个教育改革行动缘于多年前看到的那本《管理大师》。书中即将辞世的管理大师熊彼特说了这样的话:“到了我这个年龄,我知道仅仅有理论,想靠理论来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他能够改变他人的生活。”
这句话“像一颗炸弹”扔进了朱永新心里,轰炸出他对教育的另一种选择。他研究教育学多年,出国做过访问学者,也担任过地方教育部门的官员,发表了大量关于教育的文章和专著。从熊彼特的感叹中,朱永新领会到——“过去我一直陶醉于我的科研,我的书,我的文章。现在我知道,这些东西如果不能影响生活,那它就是一文不值的。”
朱永新决定去找一条“影响生活、影响教育的路径”。2000年,他在《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里描绘了心中的理想教育。此书引发了民间教育思想者的“激烈回应”,通过对话与碰撞,一种“新教育”思想逐渐成形。
当时,朱永新还深感,“中国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仅仅是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然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
观念推动了一批教育者的改革行动。2002年,“新教育”的网站“教育在线”开通。这一年,江苏昆山新教育实验学校也创办起来了。
郭明晓和“新教育”踉跄相遇时,撞到的只不过是这个民间教育改革实验的小小一角。那时,她对“新教育”毫无概念,更不理解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按照朱永新对“新教育”的设计,“阅读是改良教育的突破口”。在看上去比较宏观的路径下,“新教育”试图找到能撬动实验的小支点。用他的话说,新教育提倡可操作性,以适合更多教育者复制和创新。后来就有了令郭明晓震撼的晨诵和“儿童阶梯阅读”课程。
在成都遭遇“毁灭性”打击之后,郭明晓开始像个祥林嫂一样逢人就念叨“新教育”。她就像趟进一条崭新的河流里,想去摸摸“新教育”这块石头。她琢磨着带自己班的学生晨诵,可是又很纠结,“晨诵必定是诗歌,是我从来不读的东西呀”。
我多年没达到的教学效果,在读写绘中却轻松地达到了
转眼到了2008年冬至,郭明晓的“新教育”尝试悄悄地开始了,但她心里没底儿,“也不敢声张”。
起初就是依葫芦画瓢,她从“新教育”研究中心成员马玲那里看到《九九歌》的晨诵操作方法。当时,她带的班是一年级,赶上进入数九天,正好适合读这首儿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跟传统课堂教学不同,按照“新教育”操作方法,学生跟着老师朗诵完这首儿歌后,还要课后跟父母一起做写绘。
交给郭明晓的写绘作业是一年级孩子眼里千奇万状的寒冬。大多数都是铅笔涂鸦,有的线条乱糟糟的,拧得像根麻花,或者一团杂七杂八的线球;还有的画作旁边搭配着笔画开得很远的几行字,里面还夹杂着汉语拼音。
但郭明晓不断从这些线条里找到惊喜。一个孩子在描绘“一九二九不出手”时,画了一个小男孩双手插在上衣口袋,整个人裹在衣服里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旁边还歪歪扭扭地写着一句话:“冬天来了,下雨了,小朋友冷得把手放到衣服包里。”
这位资深语文老师发现,“一年级孩子的表达能力远超出大人的想象。当他们还不太会使用文字时,是完全可以用绘画来表达的”。
到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时,郭明晓看到了“奇迹”。一年级小学生付环宇画了这样一幅画:一棵树干涂成褐色的蜡梅树上,盛开着粉白相间的蜡梅花。一个五官没画全的小朋友张舞着双臂,咧开嘴笑着。树下有一头牛,一对角竖向天,尾巴弯弯曲曲的,翘得很高。
他还用铅笔写了一段话:“一头牛,它很gū单,在树下吃草,měi有一头牛在它身边。hūrān 就看见个小朋友走过来,他就坐在牛的背上,他一不小心shuāi了一jiāo,牛就笑了。”
后来,郭明晓从付环宇家长那里得知,“那天大人带付环宇去郊外感受九九天,结果打起了牌,把他丢在边上。他可能很无聊,就跟一头牛玩起来了”。
“这不就是拟物吗?他说一头牛很孤单,说的其实是他自己呀。一年级的小学生已经会托物言志了。”教了半辈子书的郭明晓感叹,“这简直就是奇迹啊。我多年没达到的教学效果,在读写绘中却轻松地达到了”。
数九寒冬过后,“新教育”种子在郭明晓心里生根发芽了。但在别人看来,“她有点疯了”。她找校长请辞教导主任的职务。一个快退休的人打算重新回炉,成为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的一名学员。她近乎“疯狂”地啃读诗歌、儿童文学和哲学书,老老实实地写作业和“年度叙事”,作业不合格“绝望得要命”,害怕课程不过关也想过要放弃。
为了做晨诵课程,过去跟诗歌几乎绝缘的郭明晓每天坚持读诗。她对诗歌变得敏感起来,有次读到仓央嘉措的一首诗,脑子里浮现出“在西藏看到的诵经、摇动转经筒和转佛塔的一个个画面”。她一遍遍地朗读,“又看到了一个个新教育”。
她惊喜地发现,对自己这种“活得一是一,二是二的人”来说,“有丁点儿诗意,有丁点儿浪漫,真是太难得了”。
她甚至从诗歌里找到了年轻的感觉,“我的心在读诗歌中变得丰盈起来,变得年轻起来”。
死记硬背只会让孩子越背越傻,要让孩子把诗歌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
金子美玲、泰戈尔、金波、谢尔·希尔弗斯坦、狄金森、顾城,还有按照农历摘选的中国古典诗歌,一天天在清晨“唤醒”郭明晓的学生。
她所理解的“唤醒”,不是让学生矫揉造作地朗读那些句子,而是纯粹的“兴发感动”。
在过去多年的教学中,郭明晓总是想教会学生如何朗读。她所在的学校还要求在课堂上播放朗读磁带,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她还是经常看到一些个头还不到讲台的孩子吼着嗓子,拖着长音,摇头晃脑地读课文,令她觉得“好怪好怪,太难受了”。
“他嘴上读着,可是不理解,内心没有被打动,如何要求他读得有真情实感?”郭明晓曾经为此感到苦恼。
在她看来,在应试的影响下,有些课堂有意识地淡化看似不会增加分数的朗读,尽管课后习题里经常不缺那道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郭明晓想带着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的美好世界。2014年12月的一个早晨,“谢尔大叔诗歌之旅”来到《站着太傻》这一站时,她是这样引导三年级学生的:
“站着显得太傻,爬着又会挨骂,蹿着真像笨蛋,走着还不是更差……”全班学生一起朗读。
她让学生独自站立朗读。教室里的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她接连点了3名学生,等他们读完,问全班:“他(她)读出那种选择的纠结了吗?”不断有人摇起脑袋。
她又让全班自由朗读。稚气的声音一浪盖过一浪。她又点了一个学生,一个男生全神贯注地朗读着。读到后面几句,有学生禁不住跟着他一起放声读了起来。
那一刻,郭明晓觉得学生们真正开始走进这首诗了。
她问全班:“你们遇到过无法选择的时候吗?”
三年级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无聊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也有人说:“和同学吵架了,不知道该不该和好。”
郭明晓当初是否尝试“新教育”的“纠结”也被这首诗勾了出来。那时,她一方面担心“自己没有做好晨诵课程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面临着来自家长的不理解。对于那些小学生父母而言,他们最大的担忧是,“新教育是否给孩子增添了学习负担”。
但令她感到幸运的是,当她正式向学校提出想做新教育实验时,得到校长陈刚的支持。陈刚是一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在和她一起做“新课程”研究时,在“教育改革”问题上有过共识。
她听说,另外有些老师的“新教育”之路颇多坎坷。同样是宜宾的一名老师,几年前尝试新教育,但被校领导批评为“不干正事”。后来,那名老师辞职甚至离开当地,去另一个地方做“新教育”实验。
郭明晓庆幸,有了适合改革的“土壤”,她才有机会创造一间自己眼中的完美教室。
教室里,热闹的讨论结束,学生们再读这首《站着太傻》时,郭明晓听出“他们的生活和这首诗产生了共鸣”。
郭明晓给学生家长写信说:“有的家长提出,读了诗歌再让孩子背背就行了。你们可知,只读只背,那叫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只会让孩子越背越傻,要让孩子把诗歌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
而这种结合不仅局限于课堂,在“新教育”的价值观里,更应该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郭明晓所带班级每年要办中秋诗会。沿着农历诗歌课程,逢着一些重要节日,她和家长带着学生一起出去郊游。
2012年上巳节快到了,郭明晓先带着学生了解这个古老节日,还用精美的PPT引导学生读完了《兰亭序》。上巳节那天,在家长组织下,班上大部分孩子出去踏青。
那天,在车上一看见岷江,孩子们禁不住开始背诵长江诗歌了,接着又将他们在那个春天学过的诗歌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郭明晓惊叹他们的记忆力:“这个春天里晨诵的诗歌加上假期里的诗歌一共有30多首,他们竟然能一一背出来。”
等到了玉龙山,望着眼前一片春色,有孩子嘴边一下子冒出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更让郭明晓激动不已,“孩子们在踏青中完全把诗歌吻醒了”。
她对教育终极目标的理解,已经从知识、能力转变为生命体的幸福
在接触新教育之前,郭明晓很难理解“生命”这个看上去很大的词跟教育有什么关系。
她从2002年开始承担学校关于“新课程实验”的省级课题。那个课题已经开始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着重的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的是他们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她早已消除对分数的膜拜,对应试也深感厌恶。
当时,有人提出研究“关注学生生命体”。一看到“生命体”这个词,郭明晓蒙了。她感觉到无法插手,“也无法被量化啊”。她怯生生地绕开了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课题。
当郭明晓一脚踏进“新教育”,她需要直面“生命”这个词汇。她每年发在“教育在线”上类似总结的文章,叫“生命叙事”。她每年要给班上每个学生写“生命叙事”,代替传统的教师评语。几乎每月,她会给过生日的学生写一封生日信或者送一首诗歌,去赞美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每封信的落款都是“爱你的郭老师”。
她将梦想和期望编织在每个学生的生日信里。她给一个名叫魏纯亮的学生的生日信里写着:
“亲爱的魏纯亮啊,你要知道,追求真正的高雅幸福必须像丑小鸭那样,要有自己美好的愿望,勇敢地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让自己那颗高贵的心熠熠生辉,你才能获得高雅的大幸福。”
她还改写金波的诗歌送给这个9岁的男孩。诗歌精心排列在PPT里,还搭配着平日里她给孩子拍的照片。她会把小寿星的名字嵌入诗歌里,“魏纯亮,一个小小的、聪明的男孩”。
每个孩子生日时都会拥有一个隆重的仪式。全班同学一齐朗诵郭老师送给魏纯亮的生日诗歌,接着他独自朗诵“我是一个小小的、聪明的男孩”。“你能发出那么动听的声音!我能发出那么动听的声音!”在和全班同学对读中,很多孩子会激动地落泪。
“不管那个孩子平日看着多么普通,但是生日那天一定拥有最大的光芒。”郭明晓这样理解生日仪式对每个学生的意义。
学生们都盼着过生日,有的会提前几天提醒郭明晓:“郭老师,别忘了我生日啊!”一旦听说郭老师太忙了,有人怕自己的生日仪式被耽误了,还会闹点情绪。
而那些是郭明晓额外的工作量,也不会纳入正常的教师考核。有一年,母亲生病住院,她在病房给学生写生命叙事。听着她“噼里啪啦”敲键盘的声音,有病人家属感叹:“要是我家孩子也碰到这样的老师该有多好啊。”
从学生的变化中,郭明晓逐渐明白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她对教育终极目标的理解,已经从知识、能力转变为生命体的幸福,而这种“幸福”不仅是感官幸福,是有多种层次的,是“完整”的。
她试图用“生命历程”来理解学生的成长。她班上有个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出了名,到她班上时也遭家长和同学的“讨厌”,甚至班主任坚信他有“多动症”,觉得根本无法改变他。郭明晓对这个孩子长期不遵守课堂纪律也感到束手无策。但她开始用生命史来看他的问题,知道他的问题出在环境上,“出在用不正确的方式来摆脱他的‘困境,来获取家长、老师的关注与爱”。
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她会对这个调皮的孩子表达爱意,说“郭老师很爱你”,但也会跟他商量要守纪律,“在遵守规则中获得老师的爱”。而她还认为,改变这个孩子,还要改变他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老师的观念,要求家长和他坚持深度共读——“这谈何容易,但也要坚持下去”。
师生以及亲子之间的共读共写,是“新教育”倡导的一种建立生命联系的方式。郭明晓和学生共读《丑小鸭》《青鸟》《人鸦》《小王子》《绿野仙踪》等经典儿童读物。她启发学生“追求像天鹅蛋一样高贵的心”,跟学生读到《青鸟》的“幸福花园”时,一起探讨“哪些是粗俗幸福,哪些是高雅的大幸福”。
那些儿童读物里的人物、意象逐渐成为郭明晓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密码”。课堂纪律糟糕时,她问:“你们那颗高贵的心呢?”孩子们就会乖乖地守纪律。如果有人遇到难题想放弃时,她会说“那你们就死在多萝西寻找幻境的黄砖路上了”。有学生嘲笑同伴时,她会带着他们再读《一百条裙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友善”。
在“新教育”并不短暂的历史上,师生共写生命叙事曾经创造过教育奇迹。一个叫苏岱的单亲家庭的男生,进入初中后,反叛、早恋、破坏纪律、带头闹事,是一个让所有老师和同学头痛的“问题学生”。但班主任吴樱花坚持为他写成长日记,师生通过文字沟通和交流,最终打开了他的心扉。后来,苏岱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学生,还考出昆山市中考第一名的成绩。
从三年级开始,郭明晓几乎每周都给家长写一封信,跟家长聊聊这周的班级情况以及孩子们的表现,也化解他们对“新教育”的担忧。
整整两年下来,她给家长的信已有78封。每封信的落款都是“你们真诚的朋友:郭明晓”。
不管以后会怎样,但至少他们曾经美好过
到了高年级,郭明晓打算带着学生们排演童话剧,实践“新教育”的另一操作方式。
她选择的故事题材是整学期师生持续共读的儿童书,比如《人鸦》《青鸟》《绿野仙踪》《影之翼》等。
到这个阶段,这个敬业的老师却当起了“甩手掌柜”。分组、改写剧本、导演、道具以及表演,她几乎都不插手,全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在她看来,排演童话剧不仅是共读的深化,更是为“学生生命发展提供一个模拟的社会平台”。她要让学生有足够自由地发挥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童话剧时就遇到了问题。每次讨论时,他们就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大声嚷嚷,还总爱打断别人说话。郭明晓在信里跟家长说:“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倾听、不在倾听中思考是他们很大的缺陷。”
她试着引导学生按规矩说话,“要发表意见得等别人说完再说”。
到分配角色时又会有摩擦。有位女生本来要在《绿野仙踪》里演女主角多萝西,但她后来去参加一个汇演,等她回归“剧组”时,女主角又有了新人选。这下子,气氛有些僵持了。那个女生找郭明晓说她还是想演多萝西。这时,郭明晓还是没插手,告诉那个女生“去跟组员们商量”。她心想,“这是孩子遇到了一个锻炼如何与别人沟通以及寻找自我定位的机会”,千万不能管。
后来的结果令郭明晓惊喜。出于尊重他人,那个女生放弃了演多萝西,但她给自己找到一个主持人的角色,孩子之间的矛盾解决了。
郭明晓鼓励孩子之间的良性竞争,每个剧中角色都要公开竞争。她看到孩子们在竞争中得到了磨炼。一个叫李欣慰的女生竞争《人鸦》里的一个角色失败后,神情非常沮丧。但她后来在日记里写道:“我没有竞争到这个角色,我就当好我的导演和群鸦演员就行了。”她的妈妈欣慰地告诉郭明晓,“演不演这个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挫折面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不是失魂落魄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尽管郭明晓和学生们热情高涨,但童话剧有时不得不为应试让路。四年级时,《青鸟》正进行到高潮,但学校接到通知,四年级数学被抽考。当时,一位校领导找郭明晓谈话,语气非常客气,希望她全力支持数学老师的应考工作。郭明晓听出言下之意是“晨诵、共读占用的时间比较多,怕数学老师没时间”。最终,郭明晓不得不放弃《青鸟》童话剧的一切工作,将全部时间让给了数学老师,甚至还让出了部分语文课。
到了五年级,各种学校开始抢五年级生源,学生们被迫提前卷入升学的应试中,很多家长也开始将得高分看成大事。当时,有家长当着郭明晓的面或者在网上给她留言,“建议童话剧一年搞一次,到时我们家长倾其全力协助,搞点精品出来”。
面对家长们的反对,郭明晓却异常清醒,“这是当前教育功利化在我们班级的表现,他们看不到童话剧对孩子生命成长的长远意义”。然而,她又觉得很无奈,“无法阻止家长们带着孩子东考西考,接受本不科学的审查与评判,承受那追逐利益带来的伤害”。比如,附近地市学校来宜宾招生,只考数学,而且多带奥数性质的题目,结果对一些擅长语文的孩子造成很大的打击。
等到那班学生升六年级时,郭明晓退休的年龄正式到了。学校将她返聘,她和徒弟一起带完了最后一班,送走了“新教育”浇灌的一批花朵。当地教育局授牌成立了“郭明晓名师工作室”,让她带宜宾几名年轻老师继续做新教育实验。
郭明晓对未来仍然有很多期待,但有时也会陷入一种担忧。那年年底,她去一所初中看望最后一届毕业的5个学生。5个孩子一见到郭明晓,就激动地往她怀里钻,将自己的脸贴近她的脸,还有个女生叫着“郭老师”时都快要哭出声来。
5个孩子跟她分享起刚半年的初中生活,“现在没有晨诵了,诗歌也少了”,“考试压力比以前大多了”。他们也回想从前读着金子美玲和泰戈尔《吉檀迦利》的诗句时,“心里拥有的美好和宁静”。
郭明晓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部分孩子升入初中后有些不适应,“再也没有中秋诗会了”。她还听说,为了弥补缺失,一个学生自己在寝室和室友办了个“中秋诗会”。
作为一个老师,郭明晓感觉到某种“宿命”——“最终只能陪孩子在一段时间成长”。
她不知道,在那班学生心里撒下的美好种子,将来会面临着怎样的风雨。她安慰自己——“不管以后会怎样,但至少他们曾经美好过。”
教室 篇7
未来教室是由苏州市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 面向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创新试点工程, 也是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目前, 已建成不同功能的准“未来教室”188间, 我校是试点学校之一。
未来教室环境是一种“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 具有情境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
在未来教室, 2块70寸的多点触控显示屏代替了电子白板, 学生人手一台10寸PAD, 教室两边墙上是装有6块55寸的电脑一体机触控显示屏。 在教室的后面有一间听课室, 教室里的教学完全不受干扰, 身在外校的教师也能全程聆听, 并可向现场学生提问。
2.用好未来教室, 打造 “智慧”课堂
在未来教室上课, 教师前期需要做足功课, 学习Star C平台的使用, 熟悉文件发送和作业提交的操作, 练习双板的点触操作。 在掌握这些操作的同时, 还要教会学生熟练地使用PAD和触摸式一体机, 尽可能让学生多在未来教室上课, 以减弱学生对未来教室的“新鲜感”。 这些是用好未来教室、打造智慧课堂的必要条件。 为了充分发挥未来教室的优势,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探索:
2.1灵活布置教学
未来教室的课桌不是传统的长方形, 而是梯形,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编排。 电影院模式, 课桌以讲台为中心, 半弧形排列, 有效利用投影设备的同时可面向相当多人的教学。 宴会厅模式, 在物理空间上分组, 每组围绕在一张较大的课桌周围, 必要时可移动座位共同面向讲台, 使信息的传递是多维的。 会议桌模式, 是电影院模式和宴会厅模式的折中, 对讨论合作型教学模式和授导型教学模式的支持差不多, 也是我们学校较多教师采用的一种布置模式。 培训室模式, 每位学生都面向墙壁, 比较适合强调个体独立学习的场所, 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可随时观察学生正在进行的任务, 并且在必要时可方便地给予指导。
例如, 教学《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 课桌编排可以采用宴会厅模式。 将一台台式电脑置于大课桌上, 每组成员围着桌子, 近距离接触计算机各个组成部分。 在交流展示环节, 学生可移动座位, 面向教师, 观看各组呈现的图片, 听取各组代表的讲解。
2.2合理运用 “比较”教学
在未来教室, 教师用的是双板教学, 两块触摸屏可以显示不同的教学内容, 老师的手轻轻一指, 所有教程就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我们在引入新课的时候, 经常会利用已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或是将教学资源前后对照呈现, 或是同时呈现两个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比较。 有了双板, 这些课堂应用都可以轻松解决。 不管是以计算机、投影机和幕布组成的多媒体教室, 还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 都不能很好地开展比较教学。 这种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知识归纳的学习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推理能力。
例如, 讲到《网络改变生活》时, 教学设计将网络还没有走进百姓家的生活画面与目前网络生活画面用双板呈现。 比如, 传统的寄信方式与现在的电子邮件, 传统的购物支付方式与现在的微信支付方式, 让学生一下子真切地感受到网络的便捷, 网络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 视觉冲击力更强。
2.3适当充实课堂容量
有位教学专家认为课堂容量的取舍应把握“课标是依据, 学情是基础, 教材是扶梯, 教辅是辅助”的原则, 这里的“教辅”是指辅助教学的所有媒体与资源。 运用多媒体技术, 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 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 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完成巩固性、检测性练习。 在未来教室, 辅助教学的媒体更多样, Star C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将多媒体展示功能与板书活动较好地结合, 板书不再受白板大小的限制, 教学推导过程可以全程保存, 课堂小结更系统更全面。 在未来教室, 信息获得、资源共享更便捷, 课堂生成产生的新问题, 学生可以及时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 也可调用校外资源。 教师可以适当充实课堂教学的容量, 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开拓, 扩大知识的覆盖面, 从深度上探讨, 加深学生的理解。 跟传统课堂相比, 未来教室能借助的多媒体技术更多, 也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备课。
例如, 讲授《计算机的安全使用》时, 用思维导图呈现计算机病毒的发展、概念、特征、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 既节省了板书的时间, 又适当增加了教学内容, 知识结构更系统。 学生在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获得大量关于病毒的知识的同时也会遇到一些疑问, 可以罗列在白板上, 供大家一起探究, 不再局限于课本。
2.4驾驭多种互动模式
互动是未来课堂的核心之一, 未来课堂的互动除了人际互动外, 还包括人、技术、环境、资源等要素之间的互动。
在未来教室的课堂上, 教学方式较以往有所改变, 教师能通过多媒体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 教师可以轻点鼠标就把课件、导学案或练习发送到每个PAD上和六块触摸式一体机上, 供学生自主学习或巩固新知。 学生也可以方便地提交自己的作业, 教学反馈更及时,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 呈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评讲, 及时调整教学进度。Star C平台可以帮助教师编辑题目, 学生答题后, 教师和学生可以实时了解全班答案的分布状况和每题的对错比例, 及时改变教学策略。 在答案的呈现上, 教师可以采用实名制的形式, 也可以采用匿名制的方式。 此外,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利用学生的答案分布引导学生阐述答题理由, 进而开展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 促进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未来课堂上,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表现形式是多元的, 不再局限于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和教师、师生与专家学者、课堂上的师生与课堂外的师生, 都可以进行互动。 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 更多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支持。 专家学者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辅导工作, 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 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 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在不停地互动, 教师和学生可以从系统中调取预设的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这些资源进行注解和操作。
2.5强调协作自主学习
未来教室安装的硬件设备和使用的系统平台能支持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学习, 所以未来课堂更强调学生之间采用协作式、合作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这样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协助学生开展学习和相互交流, 将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们能够真正自主学习, 协同合作开展知识探索和创新, 最终实现知识共享。 知识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共享才能得到发展, 知识共享的范围越广, 其利用增值的效果越好。在未来课堂的学习中, 只有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 学生之间充分地交流合作, 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才能培养, 批判性思维和ICT素养才能提高, 沟通交流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培养, 灵活性适应性和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才能强化。
3.正确认识未来教室
3.1并非每堂课都适合未来教室
体验过后, 有老师认可这样的课堂, 也有老师提出质疑。有老师认为, 100万元造一所希望工程小学绰绰有余, 相比未来教室的功能造价过高。 如果未来教室普及到每个教室, 就会对学生们的视力造成影响, 全电子化后学生的写字能力也会退化, 不具备普遍性。
毋庸置疑, 一些化学实验课、信息技术操作课由于教学设备的限制不能在未来教室上课。 那么, 是不是其他课程都能在未来教室上? 都适合在未来教室上呢? 答案是否定的。 语文课中的写作实践、数学课中的几何内容、英语课中的听说课程、物理课中的部分实验课程、地理课中的地图课程、信息技术课中的病毒和网络基础课程比较“对口”。
3.2重新定义师生角色
未来课堂从设计之初便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新型的课堂暗示着师生关系的改变, 教师要展现知识的魅力, 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支撑,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协助者、鼓励者。 课外有教师和专家学者与课堂上的师生进行互动, 课堂上的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师者。 同时, 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潜能, 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可以在平台上共享,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教学资源的创造参与者。
4.结语
本文从学校未来教室应用背景入手, 阐述了“用好未来教室、做到有效教学”的一些探索和认识。 我想, 未来教室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技术与教学真正融为一体, 让技术消融在课堂教学中。 虽然未来教室才刚刚步入课堂教学中, 但只要我们勇于尝试,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 勇于改进,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未来教室就一定能让“智慧课堂”之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苏州市“未来教室”项目建设方案[Z].中国教育信息化网:http://www.ict.edu.cn/html/szedu/weilaijiaoshi/n20140924_17886.shtml
教室 篇8
由此, 我提出“阅读教室”的建设计划, 并申请了“阅读教室的构建与研究”的课题。我认为, “阅读教室”是基于阅读的需要, 基于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与阅读能力的目的而设置的, 是在对目前常规教室的硬件改造基础上, 以开发配套“阅读课程”为目的,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室实体与课程开发的综合体。因此, “阅读教室的构建与研究”课题, 是针对阅读教室硬件合适配置的探索以及随之配套的“阅读课程”的开发, 从而使教室文化更具指向性与目标性。
“阅读教室”目前已经运行, 现将一些具体的做法列出。
一、阅读教室的硬件配置
教室进行专区化配置:淤电子阅览区, 配备多于常规教室的电脑等电子阅读设施。同时设置了教室局域无线网络, 为掌中电脑阅读作准备。于教室阅读区的配置。设置了依墙而立的浅绿色书架。盂教室展示区的配置。这个区域做了大量的展示板, 既有固定的, 又有活动的小型专题展示板。既为教师的学习布置提供方便, 也为学生自我学习过程与成果记录做准备。榆教学区配置。教室的桌椅有别于常规教室的一人一桌, 而是六边形桌, 利于学生的小组合作与讨论分享。日常呈现的方式为“小组式”围桌方式。
二、阅读教室的软件配置与课程开发
(一) 软件配置
1.教室的课程初设置:通用教材与自主开发教材相结合。四年级以通用教材为主, 自主开发教材为辅;五年级通用教材教学时间与自主开发教材教学时间各占一半;六年级通用教材为辅, 自主开发教材为主。
2.课程设置理念初设计:通用教材以单元统整教学方式为主, 自主开发教材以“文学圈”模式教学。
3.班级管理理念:以“班干部轮换制”为表征的“尊重平等”教育为理念。
4.课型设置理念:遵循国际流行的专有课型设计为表征:背默课、表达课、阅读课 (分阅读技能课、阅读统整课、班级读书会、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等) 。
5.阅读区软件配置:A.图书配置。分别来自于希望学校的专有配置、往届学生捐书、使用学生的捐书、家长的自愿捐书、各个出版社在教室设置的“出版社阅读专区”。B.阅读分享卡, 需要专门设计与配置。C.电子图书的配置。分别来自于学校的投入、教师的自我开发、出版社的捐赠。
6.作业的设置:个性化设计, 针对性布置, 以“工作纸”的模式呈现。
(二) 课程的开发
“阅读教室”运行到85天的时候, 已经进行了12个阅读专题的课程开发与尝试, 分别是:教室理念的整合、发现自己、阅读中的停顿、我对课文的发现、观察与发现、对动物的观察初感知、对如何提问的初感知、发现童话之奇妙、发现人物的特点、古诗吟诵感知、发现景物之妙、发现与感知之词语。细析这些专题, 可以归纳为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课程与阅读素养的培养课程, 但二者在教学现场中又是相互融合的。下面以“观察与发现”专题为例。
“观察与发现”这个专题, 是基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延伸出来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 (客观世界) 的相遇与对话, 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 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即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这个专题一方面要对孩子语文学习习惯进行养成教育, 同时又是对孩子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具体的教学过程, 以当时的微博记录为例证。
1.向教材“学习”。
“阅读教室”第18天:今天的课是两节连上,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课堂上我从先前布置的一个作业入手: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 从而让学生回顾昨天语文课的重点:观察和发现, 并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不可以是“发现和观察”, 以使他们明确:任何的发现都离不开仔细的观察。厘清“观察与发现”的概念后, 我让学生打开书, 仔细阅读《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三篇课文, 并将课文中自己认为应该属于“观察”范畴的内容圈画出来。圈画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分清楚哪些是“观察”的范畴, 哪些是“发现”的范畴。而且要特别注意的是“观察”与“发现”的内容有可能混合在一起, 要区分开来。经过15耀20分钟的自我阅读与圈画后, 学生开始汇报自己圈画的结果, 正如我所预料的一样, 对于前两篇课文, 圈画得大都正确, 而对于《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则出现了问题, 因为在这篇课文中, “观察”的内容与“发现”的内容有交叉的现象。这恰恰是我要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容。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魏格纳就站起来, 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 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大洋洲, 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 又画南美洲。突然, 他的手指慢了下来, 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 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这段话的前部分是属于“观察”的范畴, 而后面的“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则属于“发现”的范畴。我让学生们仔细地分别读这两部分的话语, 体味二者区别, 启发他们明确“观察”是直观的所见所闻, 而“发现”则是经过分析与思考后的感受。继而让他们仔细看看自己的圈画内容, 仔细考虑:什么是观察?可以怎么观察?学生们很快就总结出:观察不光是靠我们的眼睛, 还可以靠触觉、嗅觉、味觉、听觉来观察, 从而丰富了这节课的含量。其实课堂教学我们不光要接触到丰富的语言材料, 更主要的是要知道这些语言材料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这样的总结, 也为我明天的课堂教学埋下了伏笔, 顺理成章地布置了明天需要准备的内容:一个橙子。这个橙子是可以让学生将这几个角度的观察都能体验到的载体。
“阅读教室”第19天:今天是两节连堂课, 继续昨天的“观察与发现”的主题, 按照计划是延伸到习作感知层面。第一节课, 从昨天总结出来的“观察的方式”开始, 让学生在昨天圈画的关于“观察”范畴的句子旁边标注上作者所采用的是何种“观察的方式”, 如视觉、触觉等。这一步做法, 目的是将“观察”范畴的语句细化, 从而了解每种观察方式所涉及的角度。比如, 学生们很快就在昨天所圈画的内容的基础上找寻到“视觉”观察, 并得出结论:视觉观察主要是对物体的颜色与形状的观察。利用这样的教学契机, 我让学生们再次回到第一单元的《火烧云》一课, 回味作者对火烧云的观察。因为对于火烧云, 我们只能视觉观察, 也只能从视觉角度来辨析颜色与形状的变化, 从而延伸出对视觉观察角度的学习。如此不停地思量, 不停地拿学生的已知知识与教材相互映照, 将这些观察的方式方法内化到学生的心里。第二节课, 就将目标定位在“实际体验”上, 因为提前已经布置过准备一个橙子的任务, 所以第二节课就将“实际体验”的内容定为观察橙子。我提前将表格列好 (横向为外形、剥的过程、内部;纵向为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 让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内容填到表格中, 然后根据自己填写的内容写成一段话。可是因为学生们是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来观察, 来写作, 还不能做到将注意力放到观察与记录上, 需要我不断提醒。不过后来将表格的观察记录转化为一段话的时候, 他们确实非常用心地表达出来了, 写的东西不再是那么空洞与枯燥了。
2.向“同伴”学习。
“阅读教室”第20天:今天两节课, 继续昨天对“橙子”的观察。昨天晚上学生已经搜索过描写视觉、触觉、味觉等角度的词语与句子, 今天第一节课的重心就放在了“整理”上。这个整理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读出自己的, 让其他同学来检验是否合适;二是从其他同学搜寻到的知识经验中再建构新的内容, 向同学学习也是一种学习, 且是一种较佳的方式。小组分享最大的问题是七嘴八舌, 各说各话。所以, 这次使用了一种新的方式:小组发言的学生需要站起来。这样的方式便于我巡视时提醒其他学生注意聆听与记录, 现场效果还不错。整理完词语后, 我帮学生们梳理过程, 告知他们其实是可以从同学那里学到新的知识的, 你手头的词语丰富了就是证明, 继而开始进行三个步骤的再次观察。这一次与上次相比, 我加入了要求:从搜寻的词语和句子表格中找寻可以帮助自己描述观察感觉的词语, 尽量表述准确。学生们一边观察一边填表, 我在旁边拍照, 回到办公室我才发现, 孩子们的张张表情无不透出可爱。
3.向教材与向同伴“学习”的混合。
“阅读教室”第21天:今天在昨天观察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整合, 将学生们填表所得的词语逐步变成一段话。这个整合是建立在对第二单元三篇文章 (《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任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的写法的分析上, 学生们得出三篇文章都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 特别是比喻与拟人。于是我让学生分别画出这三篇文章中比喻与拟人的句子。完成后, 他们发现《蟋蟀的住宅》中拟人的句子特别多, 文章显得特别生动。我总结道:这就是拟人化写法。然后将题目定为《我是一个橙子》。思考:假如我是一个橙子, 我如何介绍我的外形?学生们展开了练笔, 很快就写成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话。但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有的文章长, 有的文章短, 有的很精彩, 有的比较乏味。怎么办?这就是体现“交流与建构”价值的时候了:我让小组的每个成员用昨天交流词语的方式来读自己写的内容, 听的学生要记下同学练笔中精彩的话, 用到自己的小段落中去。这种做法的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很多学生的练笔有修改的痕迹, 写出来的练笔变得生动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更加明白从同学的经验中是可以吸取到很多东西的。这其实就是“讨论交流”的实质———通过别人的介绍, 建构自己新的知识。讨论不是为了展示, 是为了建构。
教室 篇9
一、教室光环境改善工作的创立
为降低中小学生近视眼的发病率, 上海市教委于2006年开始着手开展“改善上海市中小学教室光环境研究”课题研究。从2007年暑期起, 对上海市徐汇区、闵行区、黄浦区和静安区内30所新建和改扩建学校的658间教室展开了该课题试点工作。
从2006年开始, 为抑制中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持续上涨的态势, 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牵头组建了由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上海)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部门专家共同组成的“改善上海市中小学教室光环境研究”课题小组, 对30所试点学校配装了新型格栅“防近灯具”。
课题设立之时, 我国执行的还是《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GB 7793-1987) :教室课桌面的平均照度为≥150 Lx, 黑板平均照度为≥200 Lx, 教室及黑板照度均匀度为≥0.7;仅仅引入了眩光的概念, 却没有具体规定统一的眩光值、舒适度、光源色温等数据指标。
通过2007年对658间教室光环境改善工作的试点与探索, 课题组专家起草了《上海市中小学校教室专用灯具及现场照明技术要求 (试行) 》。2008年5月21日, 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卫生局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教室光环境试点工作的通知》 (沪教委体[2008]28号) , 规定教室课桌面的平均照度为≥300 Lx, 黑板平均照度为≥500 Lx;教室灯具眩光等级为CIE A级, 教室眩光值为≤16;黑板灯具C0-180平面的光学结构应是对称的, C90-270平面的光学结构应是非对称的。同时对电子镇流器的功率因数、总谐波失真、灯电流波峰比、使用寿命、电路总输入功率进行规定。对光源的性能要求、能效等级、显色指数、汞含量及灯具热安全要求、机械结构安全要求, 现场照明质量验收要求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2008年暑期, 上海市教室光环境改造工程共帮助303所学校完成改造, 其中普通教室7 160间, 专用教室3 273间, 阅览室239间, 受益学生约22.5万人。
2008年开学后, 上海市对2007年到2008年暑期内完成教室光环境改善的试点学校进行学生视力和教室照明节能情况跟踪监测, 安排市卫生局眼病防治所、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的专家进校监测, 希望通过实际监测检验光环境改造工程的实效。监测样本为上海市徐汇、静安、虹口、长宁、嘉定、闸北等6个区内31所学校的2万名学生。监测工作与光环境改造工程同步实施, 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跟踪记录干预前和干预后学生生活用眼习惯及学校家庭环境变化, 并对试点学校学生的视力和屈光状况进行跟踪随访, 对比学校及家庭的综合干预前后多个时间点的变化情况;
(2) 发放学生调查问卷了解护眼知识的知晓情况;
(3) 检测学校环境:了解学生读写姿势、教室照明条件、学习负荷、课程设置等;
(4) 检测学生干预前视觉状况:视觉质量量表、裸眼视力、小瞳孔下电脑验光检测, 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及综合验光度数, 矫正视力;
(5) 干预后每隔3个月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及小瞳孔下电脑验光, 每隔6个月测裸眼视力、小瞳孔下电脑验光检测, 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及综合验光度数, 矫正视力;
(6) 建立学校、教室、面积、视力、改造前后的照度、能耗等数据库, 统计节能及学生视力不良率改善情况;
(7) 对尚未改造的学校教室进行面积和照度测量, 按照明设计方案进行教室光环境改造;
(8) 对改造完工的学校进行改造后的照度测量、验收等相关工作。
试点学校样本试验结果显示, 教室平均照度提高2.07倍, 能耗降低了45.8%, 试点班66.7%的学生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改造后教室的平均照度、黑板照度、照度均匀度都有明显改善, 教室整体光环境明亮、舒适、显色性高, 且能耗低, 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眩光值低于16, 优于国家标准眩光值19, 舒适度VCP>97%, 实现了教室照明“见光不见灯”的无眩光舒适效果。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 文件精神, 落实近视防控工作问责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卫生局多次联合发文, 其中包括《关于2009年继续开展改善本市中小学教室光环境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 (沪教委体[2009]40号) 、《关于2010年继续开展改善本市中小学教室光环境试点工作的通知》 (沪教委体[2010]36号) 等。三年来, 上海市共计完成45 000间教室的光环境改造工作。
上海市教室光环境的改善工作从课题立项、试点、探索到进一步扩大试点、课题成果覆盖全市范围, 惠及全市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的学生, 再到《上海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室照明设计规范》 (DB31/539-2011) 的颁发与实施, 都是开创性、探索性和先导性的工作, 开创了国内教室光环境改善工作的先河, 探索了近视防控干预近视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塑造了中小学教室照明照度翻番、能耗减半、眩光可控、舒适超欧美的成功典范, 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室光环境改善工作在全国的逐步展开与深化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中对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的要求, 积极推进教育部《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 (教体艺[2008]7号) 的深入实施, 在上海市实施中小学教室光环境改善的3年时间内, 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建设部专家、领导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装备处的数十批专家与领导前往上海实地交流、考察、研讨。
2011年10月, 国家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装备处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经验交流暨现场会”。会议要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增强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牢固树立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本的思想, 把抓好学生防近工作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会议强调, 学校“防近”工作的重点应紧紧围绕减少、消除影响视力的后天因素展开, 建立健全的“防近”工作机制, 推进“防近”工作有效开展。与会人员参观了上海市教室光环境改善工作试点学校。
国家卫生部于2011年1月14日发布《中小学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GB7793-2010) , 并于2011年5月1日强制执行。
GB7793-2010国家强制性标准中规定:教室课桌面的维持平均照度为≥300 Lx, 黑板维持平均照度为≥500 Lx, 维持系数为0.8, 教室照明照度均匀度为≥0.7, 黑板照明照度均匀度为≥0.8, 教室照明眩光值为≤19, 光源色温为3 300~5 500 K。教室照明功率密度要≤11 W/m2的技术要求。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0年12月24日发布《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GB50099-2011) , 并于2012年1月1日强制执行。
2012年1月12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联合颁发了《关于本市中小学校教室及黑板照明标准化改造的通知》 (京教体艺[2012]1号) , 并正式启动了北京中小学教室光环境改善的工作。
2012年1月20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印发成都市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并于2012年暑期完成了该市全部20 000余间教室的光环境改造。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面顺利完成, 成为全国教室光环境改造的成功典范。
2012年11月30日, 四川省教育厅、卫生厅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校卫生条件保护中小学生视力的通知》 (川教函[2012]834号) 。通知中明确要求用3年时间全部完成全省教室光环境改善工作。
三、结束语
重新认识教室 篇10
教室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
凡是有教育、教学发生的场所均可称之为教室。传统教室概念多局限于校园内部班级授课发生的场所,这样仅从物理空间范畴看就窄化了教室场域。依据教育、教学发生场所的不同,可以把教室划分为大自然教室、社会教室、校园教室、班级教室。场所的不同、内容选择的不同必定带来教育教学功能的不同。例如校园教室的功能就可定位为:让学生从学科走向生活,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校园特意创设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当前实现校园课堂常态化的核心环节,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校园“教科书”的建设:“编排”这本教科书时,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互动性、生成性、开放性;跨学科整合,从孤立的校园课程景点走向系统的课程景观。
校园“习题集”的设计:观察报告、实验探究、行为彰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探究内容的不同,习题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告诉学生问题、探究方法但不告诉结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概括,灵活运用所给出的方法发现联系,找出问题的答案。2.告诉学生问题、结果但不告诉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法,要求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形成的结果之间建立合乎逻辑或情理的联系。3.告诉学生问题,但不告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所能得出的结果,有时也提供材料,但是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概括,弄清如何回答所探究的问题。4.只提供情景场,问题需要学生提出,方法需要学生探究,结论需要学生总结,即属于全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确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行动。笔者主张上述不同教室、不同课堂、不同教学均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让孩子享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完整的教育循环。
传统教室建筑设计、布置、文化创意存在同质化现象,年级、学段特征不明显;传统教室功能单一,只是在承载单一的“学习”功能;传统教室的设施照顾了文理学科的共性,忽视了文理学科的个性。笔者认为传统教室要从教室的味道、教室的色彩、教室的灵魂等诸方面改造升级,要把教室打造成功能齐全、利于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学科实验室、学科功能室。
西方的道尔顿实验室、山东潍坊的语文实验室就是传统教室的华丽转身。
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的目的是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自主动地在实验室(作业室)内,根据拟定的学习计划,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速度和时间进行学习,以适应其能力、兴趣和需要,从而发展其个性。实行道尔顿制的主要措施:以各科作业室代替传统的教室。室内按学科性质设置参考图书,实验仪器、标本等教学和实习用具,并设教师1~2人指导学生学习。将学习内容分月安排,各科教师与学生按月订立“学习工约”,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指定学生做某一个月的作业,并把它公布在作业室内。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掌握学习的速度和时间,并可与教师和同学研究讨论,学生完成本月的工,须经教师考核,及格后才能学习下一个月的工约。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度都要登记在学习手册上。潍坊一中的“语文实验室”形同阅览室,每个实验室大约配书2000册,学生可以根据统一编定的学习目标自由选择相应书刊。另外,还配备了与教学相关的音像、软件资料及电教器材。在“语文实验室”教学,没有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那种严格的形式,学生在自由阅读、互相切磋,在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的多向多边活动中探索、寻觅、汲取知识,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主体性。“语文实验室”课时的设置采取大课时办法,即100分钟为一课时,学生可以连续不断地阅读学习,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时间编定相对灵活:教材学习占三分之一,在教室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实践各占三分之一,均在“语文实验室”进行。
在我看来,已经完成高效课堂基本建设的学校可以每周拿出1~2天时间尝试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同时进入更高阶段的学校可以在教室设置学习功能区:独立自学完成区、合作讨论区、教室指导学习区,让学生自主选择。
教室功能的新思考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应该是学生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和精神成长的地方;教室不仅是一个物质性的空间,更应该是一方充满多元、多彩、多味、多姿、多力、多能的复合生态磁场。
多元的教育场。多元教育指营养的多元、教育的多元(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师生互相教育、文化场教育)、方法的多元、目标的多元。当前应把教室的功能从教学场提升到教育场——要分数,更要考虑分数得到的过程、方法是否道德,还要考虑除了分数教育还应该给学生什么。仅从教学场这一狭隘角度讲,当前要从偏重课本显性知识、教师缄默知识矫正到重视师生、生生课堂碰撞生成的新知识,也就是说要研究传承知识与创新知识在课堂上所占的比重。
多彩的生活场。教室无疑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是师生的另一个家。因此教室要有家的功能,要体现出生活化的味道。生活化主要指教室的布置要一切以孩子为主,要有切合孩子生命的美学风格。教室可以布置成电视台、档案馆、园艺房、展示厅。总之,教室里的每一个空间都应该由师生共同创造,或者是一段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旅程的见证。
多姿的生命场。在任何阶段,生命都需要一个自由舒展的领地。教室是孩子生命从安全到自由的最重要的驿站。教室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没有生命绽放的教室,就不可能是完美教室。当前要思考的是如何落实:学生是人不是物;学生是未成熟的人不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不是整齐划一的群体人;学生是发展速度有差异的人不是同一速度齐头并进的人。笔者的观点是,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抚育生命是教室功能发挥的前提;学习不能以摧残生命为代价;“守住自己的教室”,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来。
多味的信息场。以往,教科书是孩子们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们的教科书。就像薛瑞萍所说的一样,“我们需要做的——唯一要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地把这个世界带到学校和教室,给孩子们需要的及他们要求的帮助和指导,然后走开。”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但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学生整日在校园、教室、食堂“三点一线”间行走,无法全面获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读社会无字之书,做当代有德之人”,班级不妨开设一门新的课程——社会信息交流课。把社会浓缩到课堂,让学生学会积累运用、学会甄别分析、学会交流评价、学会批判与抉择,进而达到综合性教育的目的。
同时,学校的教室里应该有经常更换的报刊、杂志;应该有经典名著、当代流行文学作品等开放的图书角;还应该配备背投电视、可以上网的电脑等。若有条件也可以为班级配备捕捉信息的摄像机。
“多力”的社会场。教室就是一个缩微版的学校,教室具备学校的一切结构与功能。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学生要经历游戏社会、规则社会、模拟社会、真实社会四个阶段。幼儿园、小学的游戏社会指的是角色体验,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中学的规则社会指的是言行要按规则办事,违反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受到惩罚的;大学生活是模拟社会,社团活动是走上社会的预言、彩排,是虚拟社会到真实社会的过渡。
笔者的建议是,在教室这个微社会里,行政长官可以竞选产生;法规及重大决策要实行全民公投;班级里应该有自己的公安局、法院、检察院,要有民事仲裁法庭等;要有民间社团、协会等非官方自治组织……
让学生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会过民主的生活。我们要借助教室这个社会场培养未来的公民而不是培养顺民、暴民。
“多效”的生态文化场。教室文化是有层次的,从外到内依次为外显层——物质、行为文化,中间层——制度文化,内隐层——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引领班级发展:历史积淀根植师生心田,班级精神引领师生成长,班级目标成为师生的共同愿景。制度文化保障班级发展:制度在自我管理中升华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行为文化彰显班级品位:道德行为彰显细节,教学行为彰显常态,活动行为彰显特色。
当前,教室文化建设存在一些硬伤:有文字无文化,有文化无主题,有主题无自我;同质文化多、个性文化少;预设文化多、生成文化少;静态文化多、动态文化少。
教室是学生的,文化设计的“出发”就要基于对儿童的发现和了解,尽可能体现出学生的天性爱好,体现出儿童特色,体现在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上。教室文化的设计也应该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民主的论证,让孩子们自己拿方案,充分利用好教室的空间。
在我看来,教室文化是不可复制和移植的,应该是内生的,是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的。教室文化是常新的,是动态发展的,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是个“情感物质”,如果不让师生去解读、言说,并与师生的生活和生命发生关联,那么他们就会习以为常却又视而不见;文化其实是一种“生态”,它应该具有极大的生长空间并和师生一起完成自身的生长。塑造教室文化就是精心制作班级的“泡菜汤”,要注意文化的浸润作用;塑造教室文化就要关注精神文化的塑魂作用。
另外,我们必须意识到,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提高竞争优势,也可能创造出某些状态,阻碍班级进行必要的创新与变革;它可以造成短程成功,也可能造成长期的失败。在有效管理和建设当前教室文化的同时,要未雨绸缪地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创新,进行转型,以转变班级的结构与制度,更重要的是改造和重建教室文化。
教室现场研究的新视域
若把“教学”解读为教师教学生怎样学、“教室”解读为教育、教学的研究室的话,我们就应该确定教室现场研究的一些新视域。
阅读发展心理的研究: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效率等。
道德发展境界的研究:人的道德发展,会经历自然功利境界、习俗规则境界和道德仁爱境界这三个相继的境界。
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为什么多数中小学的养成教育年年做、期期做而成效不大呢?影响的因素有:行为标准不清晰;行为训练不持久;行为意义不明确等。因此习惯养成有效性、如何实现他律、互律、自律的提升、如何从刻意不自然到不刻意自然的转化等是研究的重点。
课堂的观察与诊断: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再到课堂的观察与诊断,是课堂研究质的提升。传统的听课、评课就像中医对课堂的诊断,靠的是经验,多属于定性研究;课堂的观察与诊断犹如西医,靠的是仪器、量表的分析,多属于定量研究。观察角度的选择、观察量表的设计、观察数据的记录、分析、观察结论的得出等应是研究的重点。
教育诊疗与心灵档案的建立、解读:教育诊疗程序研究:假设——面对症状,能估计几种可能的病症及原因;验证——知道通过什么手段和途径验证这些假设;诊断——用排除法等,初步锁定问题的类型和程度;处方——根据学生、教师、家长多方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措施。心灵档案建立与解读,包括检测的手段的研究(画心中的果树、画全家福、画“五项图”、回忆早期记忆、词语联想、音乐联想、涂鸦等)和心灵档案使用对象、方法的研究。
教师要树立全面研究学生的意识,研究学生的兴趣、习惯、心理、思想、道德、认知;研究学生的学习、记忆、思维模式及建构特点等;研究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转变策略。教师还要树立研究自我的意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自我的观察与诊断。总之,教师要树立教学研究一体化的思路,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把问题当课题,把教室当作研究室。
教室现场研究结果的呈现
教室里的“补丁” 篇11
学校最近出台一项新要求,就是要求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教室文化”。我想,这还不容易?前墙是黑板,后墙有黑板报。我把板报左侧框起来,将好的作业张贴上墙,成为优秀作业展。右侧呢,剪个“树形”的眉头,也框一个空间,专门为班级表现好的同学,做些小卡片,进行表扬,就叫“成长树”。在教室的侧墙,买两幅字画,一幅是“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一幅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如此布置完毕,我站在讲台上,仔细打量,虽然内容不够丰富,但还是很符合我的审美观——简单大方。
过了两日,我发现教室里竟然悄悄发生了变化。
先是两幅字画的四个边角不知被哪些巧手的孩子叠出了小花朵,又用透明的胶带纸贴牢,整幅字画,端庄中又透出了一些童趣,也显出几分温馨。我直夸同学们手巧。
又过了两天,在工整的字画旁,又悄悄多了几幅孩子们自己的绘画作品,有十二生肖,有奥运福娃。这些作品,有的是孩子在家里画好后拿来装饰教室,有的是美术课上完成的作业,都工工整整地贴在墙上。
我没有阻止,表示认可。
渐渐的,教室的墙壁上,各种各样的图画、装饰越来越多。
于是,教室里有了更生动的剪纸作品,有了用自己叠出的千纸鹤围出的中国地图,有孩子的大头贴,还有孩子们用五颜六色的卡纸剪出的笑脸和花朵。
这些东西占满了墙壁,仿佛一块块补丁贴在墙上。教室显得不再整洁,也不再有条理。
孩子们见我没有阻止,对布置教室更起劲了。儿童节那天,他们甚至买了一些亮晶晶的拉花,把教室打扮得像个舞台,就差灯光效果了。孩子们在教室里表演各种节目,吃着自己带来的水果,零食,布置着自己的阵地。他们玩得十分高兴。
节日后,趁着整理教室的机会,我建议学生将教室重新清理,回复还来最本来的面目,即“素面朝生”。
孩子们面面相觑,很不舍,没一个动手的。
其中一个孩子问:“老师,这个教室,因为有我们的自己的劳动,有自己的心血,才正像自己的家呀。”
我再仔细看看孩子们亲手布置的教室,也不由得想赞同这个学生的观点了。是啊,虽然不整洁,有些乱,但却是学生们爱这个教室,以及为“家”做贡献的表现呀。
我问他们,如果一件漂亮的衣裳,没有暇疵,可以随便为衣裳打补丁么?热爱班级是一件好事,通过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表现这种热爱,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可是布置教室也需要审美,从大局出发。
怎样将“补丁”变成艺术品?
我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们讨论解决。
过了几天,教室里的补丁悄悄拿了下来。
又过了几天,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用镜框装好,在教室的墙上钉了些小小的钉子,将这些作品挂在墙壁上,每周换一次。这样,不仅墙壁干净,而且,教室里的布置也显得高雅了许多,不是“补丁”,而是装饰品了。
看着教室里的变化,看着那些曾经像“补丁”的挂饰如今却似孩子们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颗颗创意无限的心在那儿煜煜生辉,我想:人生其实何处无“补丁”?那看似多余,看似不起眼的一点点补救,有时也可成为最美的装饰呢。
其实,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如果心无笨孩子、差学生,那么,每个孩子都会是一颗颗会发光发亮的星星,闪着他们独特的光芒。□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小学)
教室 篇12
一、教给孩子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东西
一般来说, 学校里的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学会认知, 较少针对学生如何学会做事。而且,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 后者带有很大的随意性。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 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探讨学校教育究竟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对此, 雷夫老师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重要启示。以下是雷夫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经典案例:
“我想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 ‘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
“要帮助孩子出人头地, 就要拿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来挑战他们。”
建立第56号教室的经济制度, 让孩子们学习规划组织自己的经济资源。具体做法如下: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 如教室管理员、银行职员、球具管理人、办公室信差、店员、警察等各种职业, 每一份工作的薪资有少许差异, 孩子们的薪水存入班级银行, 他们必须用存钱来支付使用课桌椅的费用……
雷夫老师的教育实践表明:这套经济制度得到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的认可。雷夫老师也清楚, 推行这套经济制度的目的不在于控制学生, 而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规划组织能力。
以此对照我们的中小学教育, 我们比较多地倾向于以应试为主的知识教育, 而对于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则比较忽视。尤其在城市学校, 我们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 他们在生活方面享受到家长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的能力非常低。因此, 我们有必要反思基础教育是否给了学生足以终身受用的东西。这或许正是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初衷吧!
遗憾的是, 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就呼吁素质教育, 近30年时间过去了, 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实践还是不尽如人意。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 生活在城市的小学生忙着学习各种技艺, 如钢琴、书法、舞蹈、游泳等。现在, 虽说小升初已经取消升学考试, 但是, 小学生为了进入理想的中学, 要准备很多特长。据了解, 现在的小学生在小升初的时候, 其个人简历后附上的各类培训证书也颇为可观。
再来看看雷夫老师眼中那些算得上孩子一生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是什么?是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学习存钱、保持收支平衡、节省每一分、延持享乐, 等等。对于教师来说, 仅教孩子们学会课本的知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必须能够拿出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来挑战他们。因此, 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每位教师那里都应该化为实际的教育行动。
二、超越艺术的艺术教育:帮助孩子爱音乐、爱生活
作为学校金帆民乐团的指导教师, 我非常关注雷夫老师对于艺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虽然, 他自谦地认为自己是没有艺术天分的教师, 但是, 他却凭着对艺术教育的热爱与执着, 探索出一整套不同寻常的艺术教育措施, 其深刻的艺术教育理念也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以下是雷夫老师关于艺术教育的独到见解与经典案例:
“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 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加入管弦乐团的孩子们不只学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单簧管, 也学到了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 以及时间管理。”
基于上述艺术教育理念, 雷夫老师组建了第56号教室的摇滚乐团, 用一把吉它教全班学生识谱, 在学生们休息和午餐时间学习识谱。雷夫老师之所以这样做, 目的是“要学生成为终身的音乐演奏者, 而不是为了在学校盛会上表演而受训的海豹”。为此, 雷夫老师对学生们提出的要求是:“一、学习态度要认真;二、必须另外学一样乐器。我要的不只是鼓手, 而是音乐人。”
雷夫老师指导全班学生照着完整的乐谱练习。有了正确无误的乐谱, 孩子们学着像专业人士那样演奏。有了阅读古典乐谱能力的基础, 他们学习流行乐曲的速度快得惊人。能够演奏维瓦尔第D大调协奏曲的3个乐章 (我们班的孩子就办得到) 的孩子, 就能演奏U2 (爱尔兰摇滚乐队) 的乐曲, 而且只要短短几天的时间。
这样, 尽管雷夫老师没有音乐家的天分, 但是, 至少花了数百小时帮助孩子们爱上音乐。更为可贵之处在于, 雷夫老师让戏剧演出的“中场休息时间也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在雷夫老师的有效指导下, 学生们明白, 舞台上的自己和舞台下的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 两者都说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总之, 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 “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艺术教育不是目的, 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的终极追求。雷夫老师关于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尝试为我们进行艺术教育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 学习音乐的理由是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正如傅雷在谈傅聪的成长时所说:“不管他将来学哪一科, 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 他一辈子受用不尽。[1]”因此, 傅雷先生虽然在傅聪17岁之前不敢肯定他能专攻音乐, 但是, 他强调艺术熏陶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价值, 并把艺术教育当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雷夫老师正是看到了艺术教育对于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 他为此花费心血, 精心组织策划第56号教室的各种艺术教育活动, 为孩子们开启艺术之泉。通过艺术之泉的浇灌, 孩子们成长为一个个有生活品位的、有道德的、高尚的人。
三、爱当老师的理由
雷夫老师以深情的笔调叙述了教室中出现的大量教育奇迹, 并伴随他多年进行实践探索的教育智慧与辛苦付出。所以, 雷夫在后记中明确指出:“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是, 他一直坚守了26年, 回顾全书, 我们能够理解他坚守的理由。
雷夫说:“我爱当老师, 老师有机会精益求精。”为了把工作做得精致, 雷夫把每一次与学生相处的机会都视为教学机会, 并把他的教学艺术发挥到极致。
以旅行为例, 雷夫老师超越一般老师把旅行当作假期的理解, 而是将其视为强化教室教学的无价机会, 这当然就是教育机会了。于是, 雷夫老师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发展来看待这件事情, 用他的话就是“我要通过这些旅行把孩子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教给他们”“我要学生把旅行当作这辈子常做的事情”。
为了行好万里路, 先要读万卷书。行前准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习相关知识, 即历史与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 学生们总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参观与游览。而且, 雷夫老师以他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鼓励孩子们学习相关的乘坐交通工具和入住饭店的常识与礼仪。因此, 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 在雷夫精心设计与实施的旅行计划中, 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广大的世界, 同时也有机会发掘自身最好的部分。
对于雷夫来说, 做教师还意味着永不止息的循环——“工作、娱乐、追求卓越”。教室里的生活没有终点, 即使今天的教室生活过得很棒, 也不过是孩子们人生中的一天罢了。然而, 在雷夫的努力下, 走进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 感受到了这里与外界的不同, 这里是孩子们温暖的家。
为了给孩子们温暖的家, 雷夫付出了很多。“过去20多年来, 第56号教室每天早上6点半便敞开大门。我在一片漆黑中到校, 比正式上课的时间早了整整一个小时, 而迎接我的是一群热切等待学习的学生。”据雷夫老师回忆, 提早到校指导学生源于一次偶然的数学比赛准备, 后来则演变成学生一天当中最有价值的时光, 他们自愿早到, 和老师一起用正课开始前的一个小时来训练一项经常受到忽略的技能。由此, 小学老师的辛苦可见一斑, 但是, 雷夫老师却将其视为人生乐事。“在漆黑的天色中开始上问题解决课程, 于太阳升起之际告一段落, 随即开始一天的课程, 这感觉还挺有诗意。”
对于我们很多中小学教师来说, 这位雷夫老师实在是一位好榜样。他凭借对孩子无私的教育之爱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间教室的容量可能很有限, 但是, 却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未来。
总之, 教室是教师能够有所作为, 也应该有所作为的地方。我们有责任让教室成为温暖的家, 成为创造奇迹的地方;让孩子因为这里的温暖而热爱这个世界, 因为教师的爱而信任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教室】推荐阅读:
多媒体教室与录播教室的区别08-10
三年级关于教室的作文:“洪水”来到教室09-26
中庆公司网络多媒体教室及录播教室建设构想06-14
未来教室06-11
教室教学06-29
录播教室08-11
实验教室08-14
天空教室09-09
教室改革09-12
体验教室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