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室

2024-09-18

体验教室(共3篇)

体验教室 篇1

为避免网络不良信息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校在2 0 0 6年创建了校园绿色网络教室 (以下简称“绿色网室”) , 旨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遵守网络道德, 拒绝有害信息, 自觉远离经营性网吧。在校园绿色网室与校外网吧的博弈中, 是什么力量把学生的心拉回学校呢?

行动:把学生的心拉回来

完善软硬件设施——把学生的心留住。网吧里电脑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气, 同理, 绿色网室里的电脑也一定要选择配置较好的。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生的心留住。为此, 我校2 0 0 6年投资1 0 0多万元建成了千兆校园网, 每间绿色网室都安装了空调, 所有电脑均配有1 7寸纯平显示器和靠背椅, 教室里各种防火、防盗设施一应俱全。1 0 0平方米面积的机房看上去整洁美观, 空气流通性好, 学生在里面上网比在外面的网吧更舒适、安心。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远离网吧, 回到学校上网, 学校还在资源建设方面下工夫。首先, 在学校主页上设置优秀学习网站的链接, 开放网上图书馆、校园论坛、博客、资源库等校内资源供学生学习和交流。其次, 组建学科主页, 组织教师上传课件、课外资料, 布置网上作业, 引导学生主动访问与学习。再次, 在学校主页设置各种栏目, 如心理驿站、网上阅读、专题讨论等, 使校园网生动活泼,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过滤有害信息——营造绿色网络空间。信息过滤是绿色网室生存的必要条件, 我校绿色网室安装了“过滤王”、“绿坝”等信息过滤软件, 不但可以过滤一些敏感的关键字, 也可以预先设定网页黑名单, 杜绝学生访问不良网站, 使校园网成为真正的绿色网络。

/戴建浜

学校加强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和普及, 使学生意识到网络不仅仅是时髦的玩具, 更是有效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学校还不定期开展一些电脑技能竞赛, 如打字、动画制作、网页制作比赛等, 让那些电脑技术水平高的学生从中找到乐趣。除了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一年级每周安排两节信息技术课外, 我校在高二年级额外安排一节网络课, 以方便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完成学科教师布置的网络作业。

实名刷卡, 高效管理——健康生活有保证。为切实加强对学生上网的监管, 我校绿色网室安装了校园网实名登记“一卡认证”管理系统。学生上机时必须刷卡导入身份信息, 系统识别后自动记录该生访问过的网页、聊天内容等信息, 管理员可以随时调阅特定学生的上网记录。“一卡认证”管理系统的推广和普及, 大大提高了学校绿色网室的管理效率。

绿色网室开放过程中需要有专人进行管理。由于开放时间多在周末及下班后, 我校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管理的模式。每次开放时由一位教师带班, 其余的管理员从学生当中挑选, 让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和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一起参与管理。这些学生平时有一技之长却没有被发现, 把他们吸引到学生志愿服务队中, 既能让他们的技术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又可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 一举两得。

绿色网室的开放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 经过实践, 把绿色网室的开放时间定为以下几个时间段:周一至周五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教务处安排的选修课、研究性学习以及周六周日下午的13:00~17:00, 开放时间一周累计为1 3个小时。我们还通过软件设置, 限定每名学生每周上网的时间不能超过2个小时。科学合理的开放时间使得学生必须提前规划好自己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 从而提高上网效率。

反思:如何走出三种困惑

困惑一:是变相地开设网吧吗?绿色网室的创建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创办初期, 一些教师和家长极力反对, 认为在学校里坚决不能变相地开设网吧, 并多次跟学校交涉, 要求关闭绿色网室。为了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我校召开家长座谈会, 给家长们讲道理, 引导他们认识网络积极的、有意义的一面, 告诉他们不要把网络“一棍子打死”, 如果过分地约束学生上网, 反而会增加网络的神秘感, 起到反作用。

困惑二:该不该收费, 怎么收费?绿色网室该不该收费、如何收费是一直困扰着学校的问题。没有物价部门的批准, 学校不能私自收费。没有收费就意味着网络管理员、值班人员的工资以及开放绿色网室所用的电费都要学校自己承担。长期累积下来, 这笔费用给学校的财政支出添加了负担。针对这个问题, 我查询政府制定的相关文件, 找到《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 该文件明确指出, “校内上网场所必须由学校直接管理, 不得出租、承包, 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其收费须按有关财务管理规定统一收支。”这说明绿色网室可以合理收费, 收费标准由地方财务部门统一规定。我校现阶段采取半收费、半免费的政策, 周末收费, 其余时间免费。收取的费用全部用来给值班教师发放工资和维修电脑。

困惑三:网络游戏该不该禁?绿色网室创建的初衷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上网学习的场所, 该不该禁止学生玩Q Q, 该不该禁止包括益智游戏、模拟街机游戏在内的所有游戏呢?对此, 各方观点不一, 做法和把握的尺度也不尽相同。部分学校由于严厉制止学生上网聊天和游戏, 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去在学校上网的兴趣, 重新回到校外网吧上网, 绿色网室也面临着关闭的危险。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上网玩游戏与学生学习下降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教育专家卜卫在研究中还发现, 能正常交友、正常生活、生活环境健康的孩子, 其学习一般不会受上网、玩游戏影响。国外的一些研究也表明, 适量地玩网络游戏对孩子并没有太多不好的影响。相反, 网络游戏让学生在课业之余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鉴于此, 我校绿色网室管理制度里明确要求学生不得玩C S、传奇等大型网络游戏, 而可以玩棋牌类在内的益智游戏。

变化:体验后的精彩

学生的观念改变了。在绿色网室开放初期, 电脑室每次开放都挤满了学生。那时候学生对网络还比较好奇, 很多学生认为上网是一件很神秘、很光荣的事情。随着绿色网室长期不间断地开放, 来上网的学生反而少了。有时候两三间电脑室都坐不满, 有的学生来一会儿就走了……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学生的思想观念改变了, 很多学生已经把网络看做是一种学习工具, 在需要它的时候就用, 在不需要的时候就不用。

上网吧的学生少了。以前, 经常有学生一到周末就成群结队地到外面的网吧上网。更有甚者, 晚上爬围墙到外面的网吧上网。自从绿色网室开放以来, 绝大部分学生都到绿色网室上网, 因为他们觉得在学校上网既方便又安全, 还可以跟熟悉的同学玩一些益智游戏。很多家长反映, 自己孩子以前怎么也戒不掉“网瘾”, 一到我们学校, 就自然而然地戒掉了。

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丰富了。我校大部分学生住宿, 一到周末, 绿色网室就成为一个很好的去处。学生可以过来聊聊天, 看看新闻, 听听音乐, 缓解学习上的压力。近年来, 我校通过校园绿色网室, 把一些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和电脑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吸引了过来, 让他们加入各种兴趣小组, 培养他们图片加工、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方面的技能, 鼓励他们参加学校每年一次的科技节电脑技能竞赛。通过这种方法, 不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摆脱“网瘾”, 也给我校每年参加全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积累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作为一种新事物, 绿色网室促使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完善的信息过滤系统和上网实名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经过过滤的、纯净的、有记录可查的绿色上网空间。绿色网室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学会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 学会利用网络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懂得如何在学习之余适当娱乐, 在上网娱乐中增长知识, 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德育建设也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体验教室 篇2

介绍解说词

【开场】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禄丰县金山小学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我是你们的解说员尹老师,请各位随我来。【体验教室项目简介】

为了普及生命健康安全知识,提高中小学生自救互救能力,2014年中国红十字总会策划组织实施了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和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项目,该项目由国家彩票公益金支持,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在全国首批建设20个,各地省、州、市、县级红十字会具体执行,负责承建。

金山小学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为国家红十字总会首批建设项目,目前在云南省只有两家,一家是昆明市东川区的一家学校,另外一家就是我们金山小学。2015年7月以政府采购方式进行项目招标建设,11月建成后由我校管理使用和运行维护。

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和体验项目设计理念是从提升学生生命健康安全防护素质做起,再通过学生辐射家庭,带动社会,达到促进全社会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护素质的整体提高。我校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主要是以“场景式+情景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模拟家庭安全、防溺水安全、交通安全、应急救护、地震、火灾等不同安全事件情景,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知识问答、闯关游戏、逃生演练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个人安全防护知识和应急救护知识,掌握不同安全器材的使用方法,提高应急避险的和应急救护技能。作为首批建设项目,将充分发挥项目平台的作用,积累经验,摸索规律,为国家“十三五”期间的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红十字的起源】

1、战争年代

2、和平年代

3、创始人(亨利杜楠)

4、精神

【急救互救】

1、CPR

2、创伤急救(止血、包扎、固定)

【家庭安全常识及体验】

【防溺水安全知识及溺水体验】

【求救、呼救、拨打报警电话】

【校内、校外安全知识】

【游戏体验区】

【交通安全】

1、交通标示

2、交通信号灯

3、交通安全须知

4、发生交通事故如何处理,如何自救。【消防安全】

1、消防安全标示

2、校园防火常识

3、消防安全常识

4、消防器材、灭火装备

5、发生火灾怎么办,怎么逃生。【防震安全】

1、自然灾害

2、中国近年来地震发生的统计

3、防震减灾常识

4、地震体验

5、躲避训练

6、疏散训练 【结束】

体验教室 篇3

所谓体验式学习, 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 的“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社会心理学家黎温 (Kurt Lewin) 的“经验学习圈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 Piaget) 的“认知发展论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以及其他学者理论形成的学习架构。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教授大卫·库伯 (David A.Kolb) 在潜心研究后将他们代表性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 形成了自己经典的体验式学习理论。库伯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的革命性概念, 将体验式学习程序化、科学化, 即具体体验 (concrete experience) 、反思观察 (reflective observation) 、抽象概括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和主动应用 (active experimentation) , 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学习系统。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式学习的最大区别, 在于前者以学为主 (学生为中心) , 后者以教为主 (教师为中心) 。要使练习有效, 练习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非教师, 正如伽利略所说:“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 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因此, “教”不一定导致学, 更不一定产生“会”。

经过分析, 学者们指出仅仅靠体验不足以产生“学”。缺乏反思的体验将很快被淡忘, 由此体验产生的学习潜能或很快丧失。只能透过反思才能形成抽象概括, 从而使得学习者能更高效地处理新问题。可以看见, 反思是体验式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实, 反思性学习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 也是教育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 即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进行学习。用当代心理学中的元认知理论来描述, 反思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 以及对活动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反思性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 探究性, 即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心理活动, 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

2. 自主性, 即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一般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3. 发展性, 即反思性学习比常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4. 创造性, 即通过反思, 学生能对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思考, 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 揭示问题本质, 探索一般规律, 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不断有学者指出, 反思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能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 帮助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三、体验式反思性学习任务设计

笔者在非英语专业硕士生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中发现:一般英语口语课堂里常用的假设场景对话由于脱离实际生活并缺乏足够的背景铺垫, 很难让学生身临其境投入练习, 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 课堂上设计的学生之间的对话, 距离生活、工作中英语的实际应用较远, 实用性较差。即便在课堂上练习了多遍, 学生在真实交流中仍不敢开口, 或开口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尴尬境地, 进一步打击了他们练习英语口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然而, 作为国际大都市, 北京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 这是一个可用来扩展补充课堂内容的最好资源。基于对反思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理解, 以及实际教学过程的分析, 笔者设计了“走出教室, 开口说英语”的街头采访任务。任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街头采访的准备和实施;采访结束之后的反思报告。两者分别对应体验式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学生随机分成三人小组, 共同完成用英语采访至少三位外籍受访者的任务。一般采访任务会在学期初就布置下去, 大约有2~3周的时间来完成。学生被要求上交详尽填写的报告表, 同时要在课堂上就此次任务开展讨论。

首先, 在课堂上通过头脑风暴让他们列出外籍人士可能会感兴趣讨论的话题, 然后按照固定模式编写成一个采访题。比如:你来到中国后遇到的困难有哪些?请列出5项, 按照难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并给出原因。其次, 准备阶段。除了他们自己的课外讨论之外, 学生需要在一份报告表内详细记录下计划细节。例如, 他们被要求列出打算用什么句子跟陌生人打招呼。为了有效快速地让被采访人理解交流的目的, 还需要仔细填写准备的铺垫句子、描述问题背景的内容。除此之外, 他们设计的后续跟进的细节问题列表也要详细填写进表格, 以此来保证每一次的采访任务都是经过认真并且详尽的准备, 避免出现交流过程的“瞠目结舌”的问题。在采访结束后, 学生需要填写以下反思内容: (1) 简单描述采访对象。 (2) 对话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3) 哪个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完成? (4) 对方表现友善, 还是不大耐烦?并请试着分析原因。

报告的最后一个部分, 是请学生基于这次的经历, 列出本学期英语口语表达练习和提高的两大目标。

在过去的4年间, 一共有将近550位学生参与并完成了此项任务, 共上交了274份报告。我通过阅读这些书面报告和听取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 总结分析出以下几点。

1. 在报告的前期准备部分填写详尽的小组, 最后往往有非常令人满意的交流过程。

这些小组在出发前仔细讨论, 具体列出了准备的背景要用到的描述句子、多个采访初始阶段要提的问题以及十多个后续问题。他们一般和被采访人交流的时间可以持续20~30分钟, 或者更长。而那些在报告里面就准备部分寥寥几笔的小组, 平均的采访时间为10分钟, 个别甚至短至几分钟。而这些小组在反思部分普遍提到由于自己准备不够充分, 导致交谈过程中, 自己问了一个开头的问题, 但不知如何再承接下去。

2. 在反思最困难的部分中, 学生提到比较多的几点。

包括:不敢开口打招呼进行访问;问题的准备存在歧义, 背景铺垫不够, 受访人不明就里;问完问题得到答案后, 不知道如何接“话茬”, 因此对每一个问题都缺乏足够深入的讨论;受访人语速较快, 听不懂, 只能含糊点头回应;有部分受访人的母语不是英语, 这使得双方交流更为困难;有限的词汇量阻碍了意思的表述;如何正确理解受访者的肢体语言和恰当使用肢体语言表达含义。

3. 在反思比较容易的部分中, 普遍被提及的几点。

如下:开口打招呼 (对比上文提到的最困难的部分, 很有意思) ;刚开始接触时, 比如“您是哪国人?”“来北京多长时间了?”一类最常用的几个问题很容易完成;把准备好的问题提出来不是很难;当双方发现互相都感兴趣的话题时, 对话进行得相对顺利, 持续时间也较长;当受访者的表述清晰、逻辑性强时, 比较容易理解谈话内容 (其中有个小组提到一位受访者每回答一个选项都先用一句话来概述他的观点, 然后展开) 。

4. 在反思受访者态度及其原因部分中, 绝大多数的受访者是非常热情友善的。

而那些表现出不耐烦情绪或直接拒绝访问的受访者, 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大体如下:没选择好时机;户外温度过低 (冬季时作的访问) ;地点选择错误;选择的受访者需要做其他的事情等。

5. 最后列出学习目标部分, 最多被提及到的是:

增加词汇量;多找机会和外籍人士交流;对自己的英语多些自信, 勇于开口;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英语口语学习。

四、教师反思

在综合学生的反思报告、课堂讨论以及期末的匿名反馈后, 笔者也尝试对此项采访任务进行反思和概括, 期望对今后的教学能有一定的参考。

1. 选题的自主权。

在第一学年布置任务时, 访问的主题是由教师来选定的;但在部分学生的反思报告中, 有提到因为受访人对问题本身无兴趣, 因此影响他们的顺利沟通。基于此, 在今后的学期中, 访问的内容全部由学生自行讨论选定后再在课堂上一起讨论通过。此修改同样提醒我们,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 他们会有更积极主动地参与, 实际证明效果也更好。

2. 在此项体验式学习任务中学生的体验。

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采访任务形式新颖, 真实场景的交流相比于课堂中的虚拟场景更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能够锻炼听说能力;并大大地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很多学生提到, 原来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存有很大疑虑;但通过这次采访, 他们认识到只要勇敢开口说, 英语的日常沟通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虽然仍存有一些表述不准确或交流不畅的地方。不少学生强烈地表达了希望有更多类似学习任务的想法。这也督促教师进行思考和尝试, 如何将体验式学习更多地带到英语学习中来。例如, 笔者在此后的课堂中又添加了“有主持人引导的小组讨论”环节, 要求每个学生轮流承担主持小组讨论的任务, 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3. 反思的作用。

学生坦承, 这一部分的内容出乎他们的意料。以往的英语练习, 做完了就完了;而这次作业, 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后需要坐下来仔细分析和反思。通过这个额外的过程, 他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英语能力的强弱项, 为今后有的放矢地学习提供了方向。笔者从中也实实在在看到了反思性学习的意义所在, 并在此后的其他课堂和其他任务中加入了反思报告部分。

参考文献

[1]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 朱水萍,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深水大桥下一篇:媒介融合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