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评价

2024-10-11

循证评价(精选8篇)

循证评价 篇1

医用耗材根据收费性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可收费耗材和不可收费耗材。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工程学及材料学的进展,新耗材不断上市,耗材的使用量也明显增长。可收费耗材正日益成为病人医疗支出增长的主要部分。不可收费的耗材也与药品支出、人力成本一起,构成了医疗机构三大运营成本。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9年3月17日下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的第十一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部分,明确提到“加强医用耗材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流通和使用环节价格的控制和管理”。强化医用耗材价格管理,应该成为医用耗材管理者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点工作。

我们在已经建立医用耗材循证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探索,发现循证评价及经济学评价是医用耗材科学定价的有效工具。

1 方法学

1.1 循证评价及其在竞标定价中的作用

竞标定价是目前对医用耗材定价的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医用耗材的招标与药品相比;耗材没有统一的通用名及化学结构,名称繁杂,分类不清,不同品牌在设计和材质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区别。这样就给竞标造成困难。如果认同这些区别,则大多数的招标不能形成竞争,也就无法合理定价。

在循证管理体系中,我们重视终点指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而不纠缠于中间指标—设计和材料上的差异。根据证据,对耗材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即循证评价。

循证评价主要结合供应商讨论会、临床专家意见及文献调查三方面的信息完成。供应商讨论会是获得产品信息的最初途径,为保证讨论的客观性,为循证评价所作的讨论必须该类耗材所有供应商一起参加。通过供应商介绍和讨论,耗材管理者可以了解该类材料的基本情况,对简单的耗材可以搞清各品牌在适应症上的差异。临床专家的意见主要是从使用体会的角度对上述信息给以补充。对于适应症相同、性能接近的耗材,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还无法完成循证评价,必须借助于临床研究的文献资料。循证医学根据临床研究的来源、科学性和可靠性,将证据按论证强度由高到低分为5个等级:第一级,联合RCT(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所作出的具有同质性的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或可信区间窄的单个RCT;第二级,联合队列研究所作出的具有同质性的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或单个队列研究或预后研究;第三级,联合病例-对照研究所作出的具有同质性的系统综述或单个病例-对照研究。第四级:系列病例观察。第五级:专家意见或基于生理、病理生理和基础研究的证据。[1]鉴于知识的局限性及资源的局限性,我们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对用于评价的文献的要求主要是:(1)已发表;(2)研究方法为临床对照研究;(3)样本量越大越优先考虑。当研究结果证明某一品牌产品在有效性或安全性方面确实优于其它产品时,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可将其单列。

循证评价是为竞标定价服务的,所以只有在有充分证据证明的情况下才进行单列,否则将作为同类产品竞标。

1.2 经济学评价对特殊耗材的定价作用

当某一产品被单列后,就无法通过竞争来确定其价格,这时可通过卫生技术评估中经济学评价方法进行定价。目前,我们主要采用其中成本效果分析(CEA)[2]工具,方法如下:

(1)明确一个经过竞标的产品作为基准品;

(2)单列产品与基准品一起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3)根据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与基准品竞标价格相结合,确定单列产品的合理价格区间。

1.3 循证评价与经济学评价的结合

综上所述,循证评价和经济学评价在医用耗材定价中是结合使用的,通过循证评价确定哪些产品应该竞标定价,哪些产品应该单列。继而,通过经济学评价确定单列产品的合理价格区间。图1示意这两种工具在医用耗材定价中的结合关系:

2 实践

2.1 循证评价的运用实例

2.1.1 经循证评价纳入竞标范围的实例

在制定髓内钉招标分类方案的过程中,某品牌坚持自己的非扩髓髓内钉设计新颖,能避免因扩髓而造成对骨内膜血液供应的破坏,从而降低骨折不愈合及深部感染的危险性。因而,该品牌厂商坚持自己的非扩髓髓内钉不能与传统的扩髓髓内钉纳入同一类别产品进行竞标。该品牌厂商拿出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证明扩髓破坏了70%的骨内膜血流量,而非扩髓只破坏30%[3]。从动物实验及理论推测上看,该产品似乎应该单列。第二次论证时,非扩髓方和扩髓方甚至都能拿出一些已经发表过的临床对照文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争论非常激烈。随后,我们进行独立文献调查,发现国内有人专门做过非扩髓与扩髓髓内钉治疗骨折的系统评价(“系统评价”即前文所称的“系统综述”),而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参与了该项工作。根据分别对胫骨干骨折和股骨干骨折所作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非扩髓髓内钉固定的骨折不愈合率反而比扩髓髓内钉固定要高,而在术后感染率方面对胫骨干骨折系统评价的结果,显示两种髓内钉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股骨干骨折的系统评价中发现由于一些文献的数据缺乏或不全而无法做Meta分析[4,5]。

单个临床对照实验,存在发表偏移和抽样误差较大。系统评价可通过Meta分析合并多个临床对照实验的研究结果,几乎没有发表偏移,抽样误差较小,因而论证强度高。

基于上述文献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非扩髓髓内钉不应单列,而应该与扩髓髓内钉合并竞标,有效增加了该类材料招标的竞争。本项循证评价的结果获得了供应商、临床专家及管理方的认可。

2.1.2 经循证评价单列的实例

盆腔手术后,通常会形成粘连,而卵巢是术后盆腔粘连最常见的部位,容易引起不孕等严重后果。近年来,相继上市了一些通过机械隔离防粘连的膜类产品。我们在对此类产品进行论证时,发现国际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Database)中2008年更新过的一篇系统评价报告,结果表明某品牌再生氧化纤维素防粘连膜不论在腹腔镜手术或剖腹手术中,均可有效降低新发粘连或再发粘连的发生率;而另一品牌透明质酸钠(HA)和羧甲基纤维素(CMC)组成的产品,在防粘连方面证据不足[6]。

鉴于该系统评价整合了15个临床随即对照实验的结果,论证强度很高,所以我们取消了两种产品竞价的计划,将再生氧化纤维素防粘连膜单列。

2.1.3 经济学评价的运用实例

2.1.3. 1 用证实例

循证管理的实践分为用证和创证两种,用证是使用现有的证据,创证是通过自己开展的试验创造证据。

当一体化设计的负压封闭引流材料刚刚面世时,由于缺乏同类产品,我们无法通过竞标对其定价。在文献调查中发现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负压封闭组46例,传统换药组18例,结果显示负压封闭组在明显减轻患者因换药频繁及创面感染等造成的痛苦的同时,其材料消耗(925±335.8元)与传统换药组(750.4±243.6元)无明显差异(P>0.05),其抗生素费用(2679.5±376.7元)明显低于传统换药组(3486.8±435.1元)(P<0.05),材料与抗生素相加造成患者的总负担,负压封闭组明显低于传统换药组[7]。

由于上述分析研究给出了两者费用差异以及换药频数(负压封闭组1.4±0.3次,传统换药组8.0±2.5次),我们以经过竞标的一种传统敷料作为基准品,结合上述研究的证据进行了估算,估算公式为:

负压封闭引流材料的合理价格≤(基准材料单价×用量×8+患者总负担差值)÷(1.4×用量),其中用量参数根据敷料大小及创面大小估计,8和1.4分别为基准材料和负压封闭引流材料的换药次数。虽然这是一种估算,但比盲目地通过谈判定价更科学。

2.1.3. 2 创证实例

在透明敷料招标中,某品牌产品厂商强调其透明敷料粘胶专利设计,有明显质量优势,无法与同类产品直接进行价格竞争。在护理部的支持下,我们进行了临床对照试验,试验组42例患者使用该品牌透明敷料,对照组患者42例使用经竞标的基准品敷料,两组粘贴部位相同,主要观察各时段因敷料剥离造成更换的数量。两种透明敷料各时段的剥脱率见表1。

如果根据相关护理规范,对10 0例病例使用透明敷料固定72小时,需使用基准品100÷(1-73.17%)=373张,而使用试验组敷料仅需100÷(1-5.26%)=106张,成本之比为373/106=3.52。因此,该品牌敷料的合理价格≤基准品价格×3.52。

3 体会

虽然目前能够用于循证评价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还不是很多,以及我们目前掌握的知识有限,所开展的经济学评价还很粗糙,但是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循证评价和经济学评价是医用耗材科学定价的有效工具,我们将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探索下去。我们也很希望同行能参与这项工作,共同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何俐,屈云,李幼平.循证医学的定义、发展、基础及实践[J].中国临床康复,2003,7(4):540-541.

[2]陈洁.卫生技术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Klein M P,Rahn BA,Frig R,Kessler S,Perren SM.Reaming versus non-reaming in medullarynailing:interference with cortical circulation of the canine tibia[J].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90;109(6):314-316.

[4]彭斌,田禾,吴泰相.非扩髓与扩髓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胫骨干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10):778-785.

[5]廖炎,王新玲,吴泰相.扩髓与非扩髓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9):620-626.

[6]Farquhar C,Vandekerckhove P,Watson A,Vail A,Wiseman D.Barrier agents for preventing adhesions after surgery for subfertility[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8,(2):CD000475.

[7]裘华德,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循证评价 篇2

关键词:循证护理;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教学评价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可定义为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其临床经验以及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循证护理是一种观念、理念,是指导护理人员通过循证作出科学判断的工作方法。段丽娟等在“循证护理,护理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指出,鉴于目前我国传统护理教育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开展循证护理教育是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循证护理指导下的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过程及评价方法。

一、教学理念

传统的基础护理实践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只是从教材和教师那里获取信息资源,但是传统教材中拟定的内容和规范在临床操作中十分僵硬,无法满足错综复杂的临床护理问题的需求。而循证护理则要求对待问题应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案例以问题为中心,从实际工作中探寻解决方案,在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引入循证护理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帮助护理学生和护理工作者学会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设计

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开设的时间往往在护理学学习的中后期,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循证护理结合起来。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由护理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目标,为其设计符合临床护理情境的个案分析,形成结构化的、确切的检索提问。以任务为引领,项目为驱动,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面对问题时要有循证意识和态度,真正把循证护理思想当成一种工作习惯。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

护理教师首先要对循证护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具有对护理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通过将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实际相结合,制订出设计完备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前,要先向学生介绍循证护理的基本概念、实践条件及步骤、循证护理对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将案例导入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分析讨论,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对案例问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献的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筛选出适合患者需求及当前医疗服务情况的最佳证据。然后根据所得的护理实证,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然后由小组成员分别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护理操作。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名护士如何与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如何让患者充分知情并能主动参与决策过程。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反思整个学习过程,对知识运用、操作技能、人际沟通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

1.技能操作考核

传统技能操作考核只是单一的看学生技能操作水平,这样导致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和语言,在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时不能适应真实的临床环境,造成脱节的现象,因此改革传统的基础护理学操作考核方式是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在实施循证护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模拟临床情境中直接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并进行评价,在实施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反思报告也同时作为评价的依据。而学期末的技能考核可以改为设定多个病历试题,由小组成员抽签后共同完成对病人的整体护理,然后根据学生个人准备、态度和回答问题等多方面给出综合评价,最后将通过观察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反思报告的评价结果以及期末技能考核的评价结果综合在一起,给出最后得分。

2.问卷调查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护理学生的学习感受、获得的益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由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作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参考依据。

将循证护理的理念引用到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改变以往“填鸭式”的刻板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护生形成循证护理思想,在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后能够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来进行思考,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意愿来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在此过程中,作为主导作用的护理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循证意识和素质,经常到医院参与临床护理过程,获取更多的临床经验,为学生提供真实合理的临床实例。另外,护理教师还需要加强循证护理文献检索以及系统评价的培训,以获得适应临床问题的最佳护理实践证据。

参考文献:

[1]胡雁.循证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08.

[2]段丽娟,蒋晓莲.循证护理:护理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护理研究,2008(05).

[3]黄艳群.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融入循证护理教育探讨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2).

[4]毛红英.高等护理专业开展循证护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01).

[5]袁浩斌.循证护理理念指导下的仿真模拟学习过程与评价方法[J].护理学杂志,1989(08).

[6]何莉芸.高职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循证评价 篇3

1 开展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基础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不断了解教学的进行状况, 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提高教学活动质量而进行的评价。结合循证医学课程的特点, 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潮流, 开展形成性评价, 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滨州医学院于2008年在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了18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 其中理论课16学时, 实习课2学时, 教学任务由流行病学教研室承担, 授课安排在大学3年级第6学期进行, 每个授课班人数约为50人。为了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 提高循证医学的教学质量, 教研室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新课程体系, 并多次尝试循证医学课程教学及考试的改革,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具备了开展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基础。

1.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开设本课程之初, 结合本课程特点和国外的先进经验,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第一课堂 (理论授课)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小组讨论式、学生自学、课堂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 将第二课堂 (开展文献评价) 作为补充, 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堂的内容, 深化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为学生了解循证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开阔视野提供了良好机会, 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将来深入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

1.2 先进的教学手段

近几年滨州医学院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 教研室统一组织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等, 目前这些资源已全部上传至网络。

1.3 改革考试模式

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根据本课程的目的和特点, 2012年之前考试采用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6,7]的方法。 (1) 过程评估:注重考查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高10分。 (2) 结果评估:采用开卷考试方式, 要求学生遵循循证医学实践的原则 (提出问题—查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 撰写一份循证病案, 在课程结束前一周提交。重点评价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查询证据、评价证据和结合具体临床案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 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的内容

2.1 平时表现评价方面

循证医学课程对于没有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学生来说, 课程本身就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临床实践经历, 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循证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主要表现为上课开始时热情很高, 然后逐渐浮躁, 最后放弃学习。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 拟开展平时表现评价, 考核分数为10分, 占总成绩的10%,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课堂出勤

由任课教师制订花名册, 随机点名并进行相关章节理论知识提问, 具体为8章内容的主要知识点, 每次提问8~10名学生, 并做相应的表现记录。

2.1.2 课堂表现

主要通过教师进行课堂观察, 对本班的课堂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每次课均在课堂表现手册中进行相应记录, 主要看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效果。

2.1.3 小组学习

主要是按班级自然分组完成一个主题的循证内容自学, 具体为开展8个非必修章节的主题学习, 分别为病因问题的循证实践、诊断问题的循证实践、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分析、中医药与循证医学、循证护理、临床经济学评价及临床证据评价概述。将每班学生分为6组, 每组任选一题进行小组学习, 组长组织组员在图书馆等其他场所选择课余时间约2学时进行讨论学习, 并总结写出学习报告。报告中要求体现学习内容简介、小组成员发言记录、待解决的问题、小组学习的收获等。授课教师认真评阅小组学习报告, 在实习课上对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点评, 并由小组成员分别发言, 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困惑, 由教师与全体学生一起讨论解决, 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实践活动评价方面

2.2.1 循证医学文献评价及课程章节的重要性调查

滨州医学院于2012年在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中开展文献评价, 在随后的授课反馈调查中, 96.0%的学生认为通过开展文献评价收获很多。另外, 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不同章节的重要性同时进行了评价, 结果见表1。

2.2.2 教学实践活动评价设计

鉴于以上教学实践的经验, 本次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分数为30分, 占总成绩的30%。教学实践内容为撰写循证病案, 即通过4周完成查找文献—评价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循证病案的撰写, 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循证病案的撰写基本要求见表2。

2.3 学生自我评价方面

学生自我评价为10分, 占总成绩的10%。学生通过回顾自己过去的表现, 对所学的内容做出评价, 描述自身发展中的突破, 明确自己的优缺点。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自己给出评定成绩。当学生参与到自我评价中时, 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会对今后的学习更有帮助。

另外,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等专业本科生中开展循证医学的形成性评价, 预期改变以往单一的授课方法、学生懒散的上课态度, 形成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新的教学模式, 最终使学生从课程学习中获益, 教师从教学中得以提高。

3.1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评价, 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制订学习计划, 改进学习方法, 调控学习过程,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者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2 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储备

所谓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储备, 是指医学生在校期间为未来获取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质量所做的各种准备[8]。就业储备是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开展形成性评价, 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从而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知识, 以增加就业储备。

3.3 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能力

小组学习中进行4个主题的循证实践, 每组学生6~8人需要分工配合查找各种资源, 共同克服难题, 并写出学习报告, 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及科学思辨能力。

3.4 可以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通过评价, 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需求、情感、态度等情况, 便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修改, 因材施教,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5 可以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通过评价, 教师可以及时对教学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估, 鉴别教学方法的优劣, 便于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疗工作者, 提高医学生的循证医学水平就提高了其未来医疗工作的水平。因此,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高效地学到循证医学的精华, 并在评价、反馈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是开展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本研究在循证医学课程的实践基础上进行优化, 初步尝试制订了形成性评价方案, 该方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使学生和教师均能从中受益, 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Bhatnagar N.Workshop on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 for MD (transfusion medicine) :A novel approach to Post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n India[J].Asian J Transfus Sci, 2013, 7 (1) :94-95.

[2]黄华兴, 沈历宗, 凌立君, 等.“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1 (2) :170-173.

[3]李雯娟, 曾照芳.形成性评价在医用生物数学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1 (8) :797-799.

[4]Malhotra S D, Shah K N, Patel V J.Objective structured practical examination as a tool for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practical skill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pharmacology[J].J Educ Health Promot, 2013 (2) :53.

[5]赵铭锋, 吴淑华, 刘鲁英.形成性评价在基础医学规模化班级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5) :28-29.

[6]李金清, 李跃军, 李学拥.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本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2) :402-404.

[7]乔宇琪, 郑青, 陈芳源, 等.浅析中外医学教育评价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1 (5) :454-456.

循证评价 篇4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学评价,问卷调查

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是一种新的医学实践模式, 实施循证医学意味着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 (David Sackett) [1]。从1992年McMaster 大学Gordon guyatt领导的小组对偱证医学正式命名至今, 人们对循证医学的兴趣迅速增长[2]。《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 (1999年) 和《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 (2005年) 中规定, 医学生毕业后应能够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 完善诊治方法。为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和要求, 滨州医学院为三年级临床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循证医学》必修课。本研究通过对比授课前后学生在循证医学知晓度、对专业术语理解正确度、对循证医学实践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 初步探讨EBM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循证医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滨州医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2个班级进行调查。

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 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授课前1周和授课结束3周后各填答一次。通过比较授课前后学生在循证医学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从而评价教学效果。

数据处理与分析:每份问卷核对后, 利用EpiData3.02数据管理软件建立数据库, 采用SPP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研究对象共计595人, 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其中授课前调查265人, 授课后调查330人。两次调查对象性别分布特征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说明基线资料一致。

2.2 EBM知晓度调查结果

在《循证医学》授课前接受调查的265名学生中, 有182人 (占68.7%) 表示听说过循证医学, 主要获知途径为《临床医学导论》选修课 (占32.8%) 、学长或其它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及 (占13.2%) 、听讲座 (占7.5%) 。循证医学概念回答正确率授课前为17.0%, 授课后为93% (P<0.05) 。

2.3 对循证医学专业术语理解的正确度

反映循证医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单选题正确率。授课前与授课后相比, 调查对象对专业术语的理解正确率均显著提高 (P<0.05) 。但授课后对统计学差异理解正确率仍然较低 (33.9%) , 而对RCT试验随机化原则理解正确率在授课前后均最高 (55.8%和73.6%) 。

各组循证医学专业术语考核成绩比较: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和教学时数的限制, 一部分学生在修完《流行病学》课程后, 选修《循证医学》;而另一部分学生《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同时授课, 因此本次调查对象分为四组, 各组循证医学专业术语考核成绩见表3。

*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医学教学前后组间考核成绩差异显著 (F=258.626, P=0.000, P<0.05) ;流行病学授课顺序与循证医学教学组合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F=18.569, P=0.000, P<0.05) ;组间两两比较的S-N-K检验结果显示各组成绩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2.4 课程对循证医学实践态度的影响

授课后赞同“专业文章都是可信的”观点的人数比例由授课前16.6%下降到授课后10.3% (P<0.05) ;认为“临床经验是最重要的”人数比例由授课前70.6%下降到授课后62.4% (P<0.05) 。

2.5 课程对循证医学实践行为的影响

授课前后学生自习时间长短和内容没有改变, 半数以上学生每日自习时间仍为2-4小时 (P>0.05) ;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 主要解决办法在授课前后没有改变 (P>0.05) , 但选择“上网查询资料”和“阅读相关杂志”人数比例有所提高, 提示授课后学生对医学文献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授课后使用MEDLINE进行文献检索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 (P<0.05) , 提示授课后学生获得信息资源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有所提高。

3 讨论

目前, 循证医学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活力、与人类基因谱齐名、对整个医学将产生巨大影响的新学科。EBM也成为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从1996年EBM教育引入中国, 国内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EBM课程。2007年滨州医学院为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EBM选修课, 2008年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2008年EBM课程授课结束后,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普遍对EBM及EBM实践持积极态度, 但认为目前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 尚存在多种障碍;普遍反映课程教学内容枯燥、理论知识介绍多, 对EBM的实践性感受不深。2009年我们采用案例式教学, 在课程中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解, 为了对本轮授课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 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授课前医学生对循证医学知晓度较高 (占68.7%) , 但能够给循证医学下一个完整、准确定义的学生很少 (占17%) 。授课后学生对循证医学专业术语理解正确率显著提高 (见表2) , 说明授课后学生对循证医学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应当看到, 授课后学生对循证医学知识点的正确回答率仅保持在60.0%-73.6%, 其中对统计学差异理解正确率仍然很低 (占33.9%) , 分析原因可能是学生统计学知识薄弱。实践循证医学, 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 如临床知识 (掌握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知识, 用于提出临床问题) 、文献检索知识 (用于查找证据) 、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和卫生统计学知识 (用于评价证据) 、具备这些基础知识后, 才能实践EBM应用证据和进行后效评价。所以为了更好的掌握循证医学实践技能, 学生应做好相关基础学科知识的储备。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和教学时数的限制, 本校一部分学生在修完《流行病学》课程后, 选修《循证医学》;而另一部分学生《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同时授课,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见表3) , 授课后学生循证医学专业术语考核成绩明显提高。流行病学授课顺序与循证医学教学组合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两门课程同步授课的班级回答正确率更高, 分析原因可能为, 这组班级学生刚刚学习了流行病学知识, 记忆还比较清晰。这种现象提示如果协调好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时间顺序, 也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好的临床疗效。因此, 如何实践循证医学是循证医学教学的关键, 也是评价循证医学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本次授课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医学生, 对于临床前期的医学生, 教会他们开展循证实践的基本技能, 包括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信息, 跟踪医学科学进展, 及时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 利用医学研究方法 (如临床流行病学、META分析等) , 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 注重医学生理论与临床技能的培养, 为其在床旁实践循证医学打下基础为其教学目标。表4调查结果显示, 授课后认为专业文章都是可信的人数比例明显下降, 学生认识到在使用研究证据之前, 应该对研究证据进行严格的评价;临床经验很重要, 但不是绝对的, 循证医学是最佳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价值的有机结合, 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仅仅依靠临床经验是不够的,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授课后学生对循证医学实践态度有明显变化。表5研究结果显示, 学生自习时主要活动内容在授课前后没有改变, 绝大多数学生复习教科书内容;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 主要的解决方式仍然是查询教科书、与同学讨论或咨询教师、高年资医生, 但是授课后选择“上网查询资料”和“阅读相关杂志”的人数比例有所上升;授课后利用MEDLINE进行文件检索的人数比例上升明显 (P<0.05) , 但仍然很低 (占21.5%) 。医学信息检索是循证实践的重要步骤,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通过网络检索医学信息, 成为重要的证据检索来源。MEDLINE数据库是检索原始研究证据的主要网站, 但是近4/5的学生从未检索过该数据库, 说明虽然授课后学生对医学文献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但获得信息资源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仍然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 本次《循证医学》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课程学习结束后临床专业本科生对循证医学知晓度、循证医学专业术语理解正确率均有明显提高;授课后多数学生愿意去实践循证医学, 学习态度积极;但是课程培训对于学生实践循证医学的行为影响并不明显。Landaryd和周丽萍等[4]的研究结果表明, 课程培训虽然有助于医学生文献知识的增长以及态度的改观, 但并未增加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但Haines[5]研究结果显示有效。分析原因可能为,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尚未接触临床工作的医学生, 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 可能会促使其寻找方法解决, 从而导致其行为发生改变;另外, 行为改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 本研究是在课程结束后3周内对学生偱证医学实践行为的评价结果, 该课程对医学生长期行为的影响, 尚需远期评价。本次调查结果提示, 对现有的循证医学教学方式应继续进行改革。到目前为止, 几乎没有证据证明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进行循证医学教学和实践能最好地改善学生的知识、态度和技能[2]。EBM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的探讨和完善中。根据循证医学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点, 下一年度教学工作中我们计划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尝试采用以问题为中心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机会。通过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不断更新知识, 成为一名终身自我教育者, 这也符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6]。

参考文献

[1]李幼平.循证医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Sharon E.Straus.Evidence-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 3/E[M].Elsevier (Singapore) Pte Ltd, 2005.

[3]贾改珍, 王玖, 相静, 等.医学生循证医学认知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9) :36-37.

[4]周丽萍, 陈进, 艾昌林, 等.循证医学教学对研究生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7, 7 (5) :337-343.

[5]Haines SJ, Nicholas JS.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to surgical subspecialty residents[J].J Am Coll Surg, 2003, 197 (2) :285-289.

循证评价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难治性肺炎共82例。所有患儿均给予经验治疗3d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治疗7d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炎症吸收<50%。其中28例 (34.1%) 并发呼吸衰竭, 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8例, 女13例;月龄3~35个月, 平均23.5个月;病程17~33d, 平均21.5d。观察组:男29例, 女12例;月龄3~37个月, 平均23.7个月;病程16~32d, 平均21.8d。两组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做病菌及耐药菌培养,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给予循证护理。

1.2.1 常规护理

根据小儿肺炎病情, 常规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 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各项生理指标的监测, 按常规进行呼吸道管理。对照组的护理依据主要从经验和所学知识出发, 较少考虑患儿的个体差异性。

1.2.2 循证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

1.2.2.1 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患儿病情和个体特点, 对将要展开的护理内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估, 寻找循证支持。主要包括:病情观察, 遵医嘱服药, 呼吸道管理, 饮食护理, 休息护理, 心理护理。结合儿科特点以及患儿治疗情况, 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 (文献来源中国万方数据库和知网数据库) , 共检索文献76篇, 对相关护理方法在科室护理小组内进行讨论, 最终筛选出17篇与本次护理较为密切、科学性较高的文献, 从中总结相关问题的护理体会, 结合本文患儿的具体情况, 制定符合患儿的护理计划。

1.2.2. 2 实施护理计划

除基础护理外, 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护理: (1) 遵医嘱给药。根据小婴儿无法沟通等特点, 静脉或注射给药最好在患儿较为安静时, 由家长配合, 给予静脉穿刺, 若患儿哭闹严重, 无法顺利穿刺, 可请家长用手固定患儿, 然后在一旁给予诱导, 转移其注意力, 护士趁机准确、迅速地穿刺。 (2) 呼吸道管理。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面色、神情等, 定期进行口腔护理, 防止舌后坠导致的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湿润, 定期帮患儿翻身, 吸痰。出现喘憋症状时及时给予吸氧。对于机械通气患儿, 注意定期检查呼吸机, 确保运转状态正常。定期观察血气分析指标以及患儿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反馈酌情调整呼吸机参数。 (3) 休息护理。保持病房安静, 清洁, 通风, 温度和光线适宜。患儿一般采取侧卧位休息, 以促进排痰;气喘较为严重的患儿可采取半卧位, 以增加肺部顺应性。注意定期变换体位, 以预防肺部积液。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以减少对患儿不必要的干扰。密切观察病情, 特别是夜间更要给予格外重视。 (4) 心理护理。注意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情绪变化, 在非给药期间若表现合作和顺从, 其情绪一般比较稳定;若表现烦躁不安甚至大声哭闹, 则心理状态一般较差, 应在排除病情恶化的因素后, 给予合适的心理护理。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 应态度亲切、和蔼, 面带笑容, 动作熟练、快速、轻柔, 加强与患儿在一起相处的时间, 利用抚摸患儿额头, 轻拍背部哄其入睡等, 使患儿对护理人员逐渐增强认同感。

1.2.2. 3 定期反馈和调整

每天就相关护理内容进行科室内总结, 包括患儿合作程度、家长认同情况和患儿恢复状况等, 对效果较好的护理方法予以肯定, 对效果欠佳的护理方法分析其原因, 然后对照相关文献, 结合患儿具体情况, 探索合适的改进方法, 并将改进后的护理方法应用于第二天的护理工作中, 形成不断反馈, 不断改进的良性循环。

1.3 效果评价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肺部炎症阴影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改善, 肺部炎症阴影消失>5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肺部炎症阴影消失<50%[2]。家长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5级评分制。1分:非常不满意;2分:不太满意;3分:基本满意;4分:满意;5分: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采用S P S S 1 2.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配合循证护理措施一周后评价临床效果和家长满意度 (详见表1) 。观察组痊愈率和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2, P<0.05;t=4.92, P<0.01) 。治疗护理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 均未与患儿家长发生护患冲突。

3 体会

循证护理具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一是强调科学性, 一般以较为权威的文献为基础;二是不断循环改进[3]。从我们的临床观察来看, 小儿难治性肺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有致病菌不明、存在耐药株、排痰困难和病情反复发作进展等[4], 治疗难度相对较高, 对相应的护理配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从患儿的病情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 找出护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根据文献支持找出相应对策, 制定护理方案, 并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给予调整和改进。从临床统计来看, 治疗一周后观察组痊愈率和家长满意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显示循证护理能在相同的时间内促进病情更好的康复, 同时家长的满意度提高也有利于家长参与护理的积极性, 对于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洁, 安淑华, 王翠芝, 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难治性肺炎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 2011, 33 (24) :3756-3757.

[2]芦映红.小儿难治性肺炎129例临床分析[J].郧阳医学院学报, 2010, 29 (2) :169-170.

[3]程纯.循证护理对小儿难治性肺炎患儿生活质量改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0) :37-38.

循证评价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收治的210例神经内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105例。其中男女分别130、80例, 年龄34~68岁, 平均年龄 (72.5±16.2) 岁;所有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瘫痪意识障碍、重症肌无力、脑出血、缺氧性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格林-巴利综合征及脑梗死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用传统的护理, 主要是完成基本的护理及出院指导等方面措施。观察组则运用循证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 (1) 首先成立一个由责任护士、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及护师组成的小组, 且需神经内科专科护理经验丰富。通过研究分析便秘的原因进行确定, 并应用计算机进行评估分析, 制定循证护理相关措施。 (2) 患者在入院的第2天时开始腹部手法按摩, 将双手的无名指、中指、食指重叠于腹部, 从右下腹部开始, 向上到左, 再向下按顺时针方向进行, 即顺着肠道的走行方向, 向模结肠蠕动, 2次/d, 每次做20多回按摩。 (3) 患者入院2 d后, 每天需保证饮水量在1500 ml以上, 每天早上及午睡后各饮用温开水500 ml;食物方面每天以粗粮、米饭或面食之类为主食, 禁忌猪肉、鸡肉、鸭肉、鱼等动物性食物, 每天进食蔬菜及新鲜水果, 如白菜、菠菜、白萝卜、丝瓜、苋菜等含纤维素相对较多的蔬菜以及苹果、葡萄、香蕉、柿子、鸭梨等水果。 (4) 每天对患者的病房做好卫生清洁, 保持安静, 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对于床上排便者, 排便时, 请医务人员及探视者回避, 拉好窗帘, 完毕后打开窗帘通风以驱散气味, 若气味不消, 则使用空气清新剂进行空气净化。 (5) 患者出现该病时, 心理难免出现抑郁、焦虑的心理, 此时护理人员需进行心理护理, 通过有效的沟通、鼓励帮助患者淡化不良的心理, 以增强其信心, 促进康复。 (6) 在进行常规静脉滴注甘露醇后的第2天服用麻仁胶囊, 2次/d, 2片/次。停药则根据甘露醇情况而定, 停止甘露醇后则停止服用麻仁胶囊;对于长期反复便秘者, 则做好便秘预防的工作。 (7) 向患者讲解工作的流程及护理的目的, 以便取得其积极配合;同时向其宣教健康教育知识, 如长期卧床较易发生便秘, 因此在卧床期间应进行适宜病情的活动, 每天进行被动运动或主动活动, 双桥运动、单桥运动或平卧抬腿等运动, 2次/d, 20 min/次;其次与患者一起制定排便的计划表及培养良好习惯, 尽量每天在清晨或早餐后进行20 min的排便, 若无便意, 也要去厕所蹲15 min左右, 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定时排便的习惯, 建立存档, 并对患者排便时间、情况做详细的记录。 (8)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的第2天开始进行15 d的观察, 对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数、伴随的症状、不良反应及有无使用辅助手法解决便秘等情况进行记录, 并由专人进行相关指导, 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效果评价。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的第2天开始进行15 d的观察, 对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数、伴随的症状等情况进行记录。满意度:则由本院自行设计的问答卷对护理工作进行调查, 包括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 满意度= (满意+比较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便秘情况比较

经过不同的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便秘发生率少于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在满意度方面,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0.9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2.3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相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一旦发生便秘, 患者会不由自主的用力排便, 从而使其颅内压升高, 对病情有着一定的影响, 严重者会发生脑疝,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加上神经内科患者多是急性发病, 使得患者对此及预后情况担忧, 导致产生诸多不良心理, 因此实施对应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2,3]。循证护理是一种科学、系统化、标准化的护理模式, 在实施循证过程中将护理的临床经验、患者的愿望相关的研究相结合, 通过提出问题及证实的过程总结完善, 并利用护理的理论依据构建一个综合性、针对性的体系, 从而实施相关护理措施, 为患者提供一个优质的护理服务[4]。

表1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便秘的情况均劣于观察组 (P<0.05) , 主要是因观察组患者经过相应的健康教育以及制定的活动表进行配合, 使得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从而促进患者更好的预防便秘的发生;表2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0.95%低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2.38% (P<0.05) 。表明常规传统的护理模式往往只关注患者基本的护理干预, 却忽略了患者的心理调节、健康教育以及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使得护理效果不理想[4]。

综上所述, 在预防神经内科患者便秘中实施循证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满意度,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护理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循证护理干预对预防神经内科患者便秘的效果, 并进行评价。方法 210例神经内科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05例。对照组选用传统护理模式, 观察组则运用循证护理干预, 观察对比两组预防便秘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便秘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0.9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2.3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预防神经内科患者的便秘运用循证护理干预, 其效果理想, 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便秘,预防,循证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Ge X, Yin L, Ma H, et al.Aldo-keto reductase 1B7 is a target gene of FXR and regulates lipid and glucose homeostasis.J Lipid Res, 2011, 52 (8) :1561-1568.

[2]Yang ZX, Shen W, Sun H.Effects of nuclear receptor FXR on the regulation of liver lipid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Hepatol Int, 2010, 4 (4) :741-748.

[3]黄云, 王平丽.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效果.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9 (21) :148-149.

循证评价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研究对象排除精神异常、智力障碍、严重听力 、视力或语言障碍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5例。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由该院护士向患者详细讲解胰岛素等药物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提醒患者注意饮食, 并进行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研究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对小组中的护理人员进行循证护理的相关知识培训。搜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对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同时对患者的学历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了解, 清楚患者的诉求和主管意愿。护理中制定严格循证护理措施。1心理和健康宣教循证护理。与患者及其家属讲话保持微笑, 注意言语得体, 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 做到有问必答。通过多种途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如口头讲解、宣传册、推荐书籍等, 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包括药物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缓解患者恐慌、焦躁情绪, 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等。2饮食循证护理。控制饮食, 饮食做到做到高蛋白、高纤维素和维生素、低脂低糖、低胆固醇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 少食多餐, 定时定量。3运动循证护理。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放松精神, 防止肥胖, 降低血糖。4药物循证护理。给予患者控制血糖的药物, 调整给药剂量、给药次数, 掌握胰岛素用量, 合理用药。5并发症循证护理。对合并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必要的降压、降脂、保护神经系统的用药, 控制糖尿病足的进展;给予舒筋活血药物改善血液循环。

1.3护理效果评价

1显效:空腹血糖 (FBG) ≤7.2 mmol/L或降低30%以上, 餐后2 h血糖 (2 h PBG) ≤8.3 mmol/L或降低30%以上。有效 :FBG≤8.3 mmol/L或降低10~29%;2 h PBG≤10 mmol/L或降低10%~29%。无效:FBG及2 h PBG无变化或降低<10%[2]。

1.4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研究组健康教育覆盖率为100.0%, 对照组为85.7%,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7.1%, 对照组为85.7%,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 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 增强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学习, 对控制其自身疾病的发展,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以及提高生命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循证护理指的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与个人意愿、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深入的研究探讨获得的研究依据等制订出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护理方案的护理模式。循证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 旨在通过全方位的护理干预, 实现护理成本的降低和护理质量的提高[3]。

该研究对研究组患者采取了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过程中, 不仅通过医学的手段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 还注重与患者之间的互动, 弥补常规护理中功能制, 单一化的护理方式, 真正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 护理工作更有针对性, 结合了科学依据与临床经验[4]。结果显示 , 接受循证护理的患者其护理有效率、健康教育的覆盖率以及护理满意都比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高。

综上所述, 在糖尿病患者护理的过程中, 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 提高健康教育覆盖范围, 使更多糖尿病患者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并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 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糖尿病患者护理的过程中, 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 提高健康教育覆盖范围, 使更多糖尿病患者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并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模式,糖尿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雪梅.循证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8) :75-76.

循证评价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随机的选取的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临床用药干预中的108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有64例, 女性患者有44例。患者年龄最小为14岁, 最大的为78岁, 平均年龄为46.1岁。所有患者均开展了药剂师临床用药干预。

1.2方法: (1) 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分析, 针对研究的108例案例展开全面探究和分析, 找出临床用药不合理的地方, 针对不合理的原因, 确定相应的干预内容, 干预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干预方法和措施。 (2) 确定最佳的证据, 针对研究对象存在的用药不合理的现象, 确定最佳的证据支持这些问题。例如, 针对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出现的过敏现象, 找出相应的关键词, 通过搜集相应的科研文献, 找出支持这一现象的相关证据, 并进行证据资料的汇总和整理, 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确定最佳证据的过程中, 药剂师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科研文献, 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 促进医院药学技术的不断发生。 (3) 分析和评价证据, 在获取了相应的证据资料之后, 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 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和整理, 选取和详细的评价有用的证据, 最终通过对高质量的证据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分析, 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用药方法和疗效评价标准。在对疗效进行评价的时候, 重点关注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药物的经济学特性等[2]。 (4) 临床用药干预, 在获取充分的证据之后, 药剂师采取具有说服力的方法, 采用循证的方式开展临床用药干预, 详细的向医师、护理人员等阐述自己的观点, 期望他们能够积极的配合药剂师的工作, 充分的发挥药剂师在医院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5) 工作评价, 对108例案例开展临床用药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并且针对干预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为今后有效的开展临床用药积累经验。

2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108例案例只能够, 有1例女性高血压患者, 由于饮用葡萄酒出现昏迷, 来我院接受抢救治疗, 在临床上将其诊断为低血压休克, 患者的家属自述其经常饮用葡萄酒, 从未出现这种状况, 并且血压一直控制在稳定的水平上。

药剂师采用循证医学干预方法对患者开展干预了解到, 患者在出现昏迷当日8点按时服用了药物硝苯地平和阿司匹林肠溶片, 在10点饮用了葡萄酒, 这种行为改变了以往晚上饮用葡萄酒的习惯, 同时饮用量也大于平时, 在饮酒后的5 min发生了昏迷状况。药剂师搜集相应的科研文献得到患者是由于饮酒之后, 乙醇抑制了患者的血管神经中枢, 致使患者的血管扩张。同时, 乙醇和患者服用的减压药发生反应, 使患者的血管扩张, 于此同时两种药物相互作用, 引起患者的肠胃不适血压发生严重的下降,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昏迷状况。药剂师最终得出的研究结论为研究的时机不当导致患者出现昏迷状况。针对这一结论医师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患者开展治疗, 最终患者得到有效的抢救。

3讨论

循证药学作为一种实证药物讲求的是实际证据, 而不是直接的临床经验, 其核心的工作就是寻找科学的证据, 针对具体的证据开展有针对性的用药干预。循证药学作为新兴的用药干预技术, 能够通过搜集有效的证据资料, 采用正确的评价方法, 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3]。本次研究可以得到, 药剂师运用循证药学方法, 能够从药物反应的角度出发, 直接找到患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原因, 进而能够从根源出发对患者开展治疗工作。但是, 循证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需要药剂师能够全面深入的掌握相应的药物知识, 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判断能力。

循证药学目前在我国的应用相对较少, 其主要的根源就是缺乏相应的完整的循证药学系统。同时, 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成果。本次研究可以得到循证药学在临床用药干预中的应用, 能够明显的确定相应症状对应的原因。对于提高临床用药管理的有效性, 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提高药剂师的自身素质, 促进医院药学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 循证药学值得在临床用药干预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柳琳, 张幸国.临床药学现状和发展对策[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学术年论文汇编[C].2011.

[2]周鹏, 孙渊, 杜有功.药物基因组织学与循证药学[A].新医药卫生改革与药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药学杂志》第十二届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 2009.

上一篇:多资源化途径下一篇:图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