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谱管理

2024-10-11

图谱管理(共12篇)

图谱管理 篇1

1 研究背景

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是熊彼特[1]在1912年撰写的《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观察》一书中首次提出。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他提出创新是一个过程的见解,这一深化了对创新的认识的成果发表在他的著作《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2]。之后,熊彼特[3]在《经济周期》一书中系统总结了创新理论。在熊彼特开创了创新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后,该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如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Walt W·Rostow)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将创新的概念具体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升级到“创新”的主导地位。随着技术活动和管理实践的发展,技术创新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探测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对技术创新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可视化工具是将枯燥的数字等信息通过知识图谱等形式变得更具有可读性,从而改变了人类看世界的方式[4]。通过可视化工具可以探测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主要基于库恩范式理论。库恩范式理论描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进程为:“前科学与范式形成→常规科学与范式积累→科学危机与范式解体→新常规科学与新范式形成”[5]。普莱斯[6]在受到贝尔纳关于“科学发展模式总体上不像树那样主干和枝叶分明,而像网那样错综复杂”观点的启发,基于加菲尔德发明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新性地提出“论文之间错综复杂的引证关系会形成各种大大小小的网络,……各种引证关系形成的网络可以聚类……”。普莱斯在1965年发表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论文的网络》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他的这个理论,该理论为科学计量学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形成了“科研前沿的本质可以通过参考文献的引证方式体现”的重要理论。所以说,这个如何探测科学前沿的理论是贝尔纳、加菲尔德和普莱斯三人智慧的果实。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了社会网络分析理论,认为主要观点在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是有规律的,网络中强关系节点上的信息几乎相同,而在弱关系上信息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弱关系节点是新信息或新观点产生的重要部分[7,8]。1992年,波特(Ronald S.Burt)首次提出结构洞理论,该理论认为位于结构洞的组织可以通过一些利我的标准从而使自己获得竞争优势和利益[9]。信息觅食理论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如何在网络中获得更大的收益的方法,为知识图谱提供了一套探寻知识传播路径的技术。

技术创新理论提出以来,对于生产实践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近年来,3D打印、互联网+、高铁技术等创新思维和新技术的涌现,再次引起研究技术创新的热潮。为了研究技术创新领域的科研进展,本文采用了最新的可视化工具Cite Space III,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1—2015年有关技术创新的文献为依据,绘制了知识图谱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通过对近5年技术创新领域发文核心期刊分布情况、知识基础、科学研究热点与科学研究前沿等方面的分析,同时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关于技术创新的选题分析,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研究进行横向对比,指出国内技术创新研究的成绩和不足,并给出应对策略。

2 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技术创新知识图谱绘制的数据获取主要采用主题检索,使用T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R(technological invention*))开展主题检索,检索的时间范围定为2011—2015年,检索时间为2016年1月25日。共获得11 997条检索结果,导出题录信息。

对所下载的11 997篇文献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Cite Space3.9 R8软件进行文献共被引(co-Citation)分析,通过对每个时间区间中被引频次排名在前30位的文献的筛选,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年,可以统计出技术创新领域2011—2015年发表文献的共被引网络结构组配,如表1所示。

2.2 研究方法

采用Cite Space III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分析。Cite Space III由大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德雷克塞尔(Drexel)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Chaomei Chen)博士团队于2004年9月开发,是利用JAVA语言编写的专门绘制知识图谱作为科学计量的软件。其原理是科学计量学的引文分析,通过对引文分析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来科学分析各学科随着时间的演进特点,同时可以形象地揭示学科发展的研究前沿和产生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解读知识图谱较容易发现学科关键演化路径,也能清晰地看出学科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转折或飞跃)的关键节点文献。

3 分析与结果

3.1 核心期刊分析

将下载的数据整理汇总到一个数据文件中,然后导入Cite Space III,把选择聚类点类型的属性选择为Cited Journal,阈值调谐属性选择Top N per slice设置为30,不改动其他属性值,运行程序后优化知识图谱显示,可以得到国际技术创新研究的期刊共被引(co-citation of the journals)的知识图谱(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际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共被引期刊来源主要为RES POLICY、MANAGE SCI、STRATEGIC MANAGE J、ADMIN SCI QUART、AM ECON REV、ORGAN SCI、ACAD MANAGE REV、ACAD MANAGE J、IND CORP CHANGE、TECHNOVA-TION、TECHNOL FORECAST SOC、HARVARD BUS REV、ECON J、Q J ECON,这个结论与许振亮在2010年博士论文中研究得出的创新管理领域研究权威核心期刊基本吻合,说明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一直保持稳定的态势在发展。

从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的中心性来看,RES POLICY、STRATEGIC MANAGE J、AM ECON REV、ACAD MANAGE J等期刊的中心性要高于其他期刊,这4个期刊的中心性分别达到0.64、0.64、0.56和0.55。通过对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的中心性可知,上述期刊的文献影响力比较大、质量较高,从科学计量分析角度来说是构成技术创新这个学科领域的重要基石。同时,RES POLICY、STRATEGIC MAN-AGE J、AM ECON REV和ACAD MANAGE J在期刊被引和中心性两方面表现为双高,表明这4个期刊属于技术创新领域的重要核心期刊。

3.2 重要文献分析

通过信息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地发现学科关键演化路径,也能清晰地看出学科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转折或飞跃)的关键节点文献[10]。

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导入到Cite Space III后,在选择聚类点类型属性(node types)中设置为Cited Reference,阈值调谐属性选择Top N per slice设置为30,其他属性值使用默认值,运行程序,调整优化显示从而得到共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然后以Timeline方式显示,从而得到奠基性文献的知识图谱;保存后再以Cluster方式显示,从而得到核心文献的知识图谱(见图2)。对近5年国际技术创新研究的知识基础从技术创新研究的早期奠基性文献、核心文献(即高被引与高中心性文献)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研究技术创新的脉络[11]。

(1)奠基性文献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通过对近5年技术创新研究领域被引文献的分析,构成近5年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基础文献有3部著作发表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中两部是熊彼特(Schumpeter J A)的著作:一是1934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此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进而在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首次完整地提出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经济学是构建在创新理论基础之上,对创新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第三部著作是出版于1959年的《企业增长理论》,作者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安蒂思·潘罗斯。该书延续了熊彼特的风格,从经济学理论上分析了企业行为,得出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因。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该书最大的价值在于首次确认创新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动因之一,并研究了产品创新、组织创新是如何促进企业成长的。此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现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核心观点,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空间。

(2)核心性文献分析。核心性的文献一定是高被引文献,因此首先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从共被引文献知识图谱图3可知,被引频次排名第1的文献是Cohen的《吸收能力:学习与吸收的新视角》;排名第2的是Nelson R R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排名第3的是Teece DJ于1986年发表的《技术创新利润:综合、协作、许可与公共政策的内涵》;排名第四的是Dosi G的《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排名第5的是Teece DJ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中心性排名第1的文献是Cohen WM在20世纪末刊登在《管理科学季刊》上的《吸收能力:学习与吸收的新视角》,中心度为0.69;排名第2的是Nelson R R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心度为0.58;排名第3的是March JG于1991年发表在《组织科学》上的《组织学习的探索与开发》,中心度为0.29;排名第4的是Teece DJ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技术创新利润:综合、协作、许可与公共政策的内涵》,中心度为0.20;排名第5的是丹麦奥尔堡大学经济学教授Lundvall Bengt-Ake于1992年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中心度是0.19。该研究结论与笔者此前对2010—2014年技术创新核心性文献分析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3.3 研究热点分析

将下载的数据导入Cite Space III软件中,在选择聚类点类型(node types)中设置为Keyword,阈值调谐选择Top N per slice设置为30,其他属性值使用默认值,得到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4)。年轮样式图可以表达更多的信息,如在图4中,关键词的被引用情况是通过知识图谱中节点的年轮结构来体现的,通过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年份,由远及近的年份通过颜色的深浅变化来体现。对照知识图谱上方的时间条,可以直观地识别具体的年份。年轮的大小表示概念的被引频次,年轮越大表明被引频次越高,年轮越小表明被引频次越低。因此,节点的半径(注意,不是节点的面积,这也是Cite Space与Pajek、Uci Net的不同点)对应于该节点的总被引数。被深灰色标注出来的节点表明该节点有较大(不小于0.1)的中心度[5]。

对于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我们主要通过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来开展。这个方法基于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是文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及凝炼[12]。对近5年技术创新领域的文章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频次最高的是innovation,达到1 693次,关键词被引频次的前20名如表2所示。这些关键词表明了国际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创新、绩效、研发、技术、知识、吸收能力等方面,表明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多元化的特点。

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技术创新领域可以聚成5个类别:knowledge search、green technological、innovation、market vision、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即:知识搜索、绿色技术、一般创新研究、市场前景、新技术的产生,这5个类别代表了近5年技术创新领域的具体研究热点。这一点与笔者对2010—2014年的研究结论有了显著差异,多了知识搜索和绿色技术两个新的研究领域。通过对谷歌学术运用关键词“knowledge search”进行精确匹配搜索,可以发现仅仅2015年以来就有1 860篇相关文献;运用“知识搜索”进行精确匹配搜索,可以找到22 800条结果。可见国内外研究热点的趋同性和一致性。

3.4 研究前沿分析

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前沿就是某个科学领域中科学文献的暂时性成分[13],它们还没有稳定,也许以后会成为经典文献,也许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踪迹而蒸发了,我们还不能轻易地确定他们是否具有长期价值。

将下载的标准化后的数据导入Cite Space III软件中,在选择聚类点类型(node types)属性设置为Keyword,同时把Term Type属性选定为Burst Terms,阈值调谐属性选择Top N per slice设置为30,其他属性值不变,运行Cite Space III,知识图谱的显示方式选择以时区视图(timezone)方式,然后优化显示就可以得到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知识图谱(见图5)。

探究近5年国际技术创新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的前沿问题,通过从技术创新研究知识图谱中的五大聚类中选取权值最大的标识词,权值越大表明该标识词代表领域越有影响,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施引文献。其中:聚类#1共包含了243个节点,是整个聚类结果中节点最多的聚类(#0包含了226个节点;#2包含了148个节点;#3包含了185个节点;#4包含了197个节点),从TF*IDF和LLR算法给出的聚类标识词分析,这一聚类主要是技术创新战略相关研究主题,包括柔性战略、知识吸收能力、技术革新、发展合作与创新产出等研究方向。聚类#0的研究主题相对较为集中,主要是技术动态性和产品创新的复杂性、信息技术与系统创新相关研究。总结#2、#3和#4包括的研究前沿问题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区域创新、跨国公司与知识管理(专利保护)、技术创新系统、创新创业与可持续发展、创新网络与技术升级、扩散理论与协作技术评价等。

4 结论

本文在Web of Science网络平台的SCI、SSCI等数据库中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式,对国际近5年(2011—2015年)有关技术创新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对检索的文献数据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 Space III进行信息可视化分析,通过技术创新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现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期刊和作者、作为本领域研究知识基础的文献、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的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确定了在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比较权威的期刊目录,并从期刊的共被引和中心性角度分析,发现RES POLICY、STRATEGIC MANAGE J、AM ECON REV和ACAD MANAGE J既是高被引期刊又是高中心性期刊,表明这4个期刊是技术创新领域的权威期刊。

(2)通过对重要作者和重要文献的梳理分析,总结了2011—2015年在技术创新领域发文章共被引情况的排名,从而为技术创新领域研究者阅读文献提供一个脉络指导。对近5年技术创新领域共被引重要文献的分析,主要通过对奠基性文献和核心性文献的梳理分析,总结了近5年对技术创新领域影响比较大的奠基性文献和中心性文献。

(3)技术创新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趋势越发明显。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探索培养交叉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于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质量、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技术创新研究呈现多重发展趋势。技术创新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限日益模糊;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和相互作用、相互转换更加迅速,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技术创新研究越发显得关键,竞争更加激烈,影响更加深远。

通过全面总结技术创新进展的现状,通过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的现状与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现状的对比,也发现了我国技术创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总结如下:

(1)对于一些技术创新所需的基础学科重视不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对于技术创新研究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从而使得一些原创性的、战略性的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形成应有的价值体系。

(2)在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意识不强,成果不够突出。模仿跟踪还是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的主流方式,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容易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同时,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

(3)在技术创新的研究上,存在学科划分过细,人为造成学科交叉不够。目前,我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3个学科中进行,这样过细的学科划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造成了一定的领地观念,不利于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多学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4)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比较困难。目前我国技术创新方面的科研成果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转化成生产力的比例还比较低,从而影响到对于科研人员的激励,造成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脱节。要提高技术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从而提高科研主体的积极性。

通过上述对国际以及国内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总结,以及对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为了解决技术创新研究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研究的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技术创新的基础学科建设。对于从事技术创新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建立分类评价制度,从而充分调动技术创新领域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于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加大扶持力度。

(2)重视科学与技术的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只有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才能促进科学的应用,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让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从而为技术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奠定基础。

(3)优化学科布局,提倡学科交叉。进一步理顺学科关系。技术创新本来就是一个交叉学科下的产物,需要在目前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做好跨学科嫁接,以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为引导,以项目为牵引,培育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

(4)营造技术创新文化,同时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首先要营造尊重技术创新、尊重技术创新人才的学术氛围,倡导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符合科学和技术不同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技术创新研究主体的积极性,支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是一个涉及到需要科技、经济和政府几个不同主体共同参与的内容,因此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通过营造市场环境,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同时通过建立市场机制,激励技术创新研究人员参与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工作,从而使技术创新的利益相关者都能有所收益,形成一个多赢的局面。

图谱管理 篇2

【拼 音】:mugua

【英文名】:common floweringquince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果实。

【功 效】:平肝和胃,去湿舒筋。

【主 治】:治吐泻转筋,湿痹,脚气,水肿,痢疾。

【性味归经】:酸,温。①《雷公炮炙论》:“香,甘酸。”②《别录》:“味酸,温,无毒。”③《千金·食治》:“味酸咸,温,涩,无毒。”④《药品化义》:“味酸,性凉。”⑤《玉揪药解》:“味辛,性涩,微寒。”

入肝、脾经。①李杲:“入手足太阴血分。”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三经。”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兼入足厥阴经。”④《本草正》:“入脾、肺、肝、肾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用药忌宜】:①《食疗本草》:“不可多食,损齿及骨。”②《医学入门》:“忌铅、铁。”③《本草经疏》:“下部腰膝无力,由于精血虚、真阴不足者不宜用。伤食脾胃未虚、积滞多者,不宜用。”

【别 名】:楙(《尔雅》)、木瓜实(《别录》)、铁脚梨(《清异录》)

【处方名】:木瓜、宣木瓜、炒木瓜等

处方中写木瓜、宣木瓜指生木瓜。为原药材剖开晒干,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木瓜为木瓜片用文火炒至略见焦斑时取出,摊晾后入药者。偏于和胃化湿。

【商品名】:皱皮木瓜:为植物贴梗海棠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安徽、浙江、湖北等地。

光皮木瓜:又名光木瓜、木瓜、木李、土木瓜。为植物榠樝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山东、云南等地。

宣木瓜:又名宣州木瓜。为产于安徽宣城者,品质最优,销住全国,并供出口。属于皱皮木瓜。

川木瓜:又名花木瓜。产于安徽、四川、浙江等地者。品质亦优,销全国。属于皱皮木瓜。

资木瓜:产于湖北资邱者。品质亦佳,销住全国。属于皱皮木瓜。

山木瓜:产于山东、湖北、湖南者。

云木瓜:产于云南、贵州、西藏者。

以上商品以外皮抽皱、色紫红、质坚实、味酸香浓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药材主产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此外,湖南、福建、河南、陕西、江苏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9~10月采收成熟果实,置沸水中煮5~10分钟,捞出,晒至外皮起皱时,纵剖为2或 4块,再晒至颜色变红为度。若日晒夜露经霜,则颜色更为鲜艳。

【拉丁名】:药材fructus chaenomelis原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lagenaria(loisel.) koidz.

【炮制方法】:清水洗净,稍浸泡,闷润至透,置蒸笼内蒸熟,乘热切片,日晒夜露,以由红转紫黑色为度。炒木瓜:将木瓜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焦为度。

【考 证】:出自《雷公炮炙论》。

【生药材鉴定】:木瓜,又名:皱皮木瓜。为干燥果实,呈长圆形,常纵剖为卵状半球形,长4~8厘米,宽3.5~5厘米,厚2~8毫米。外皮棕红色或紫红色,微有光泽,常有皱折,边缘向内卷曲。质坚硬,剖开面呈棕红色,平坦或有凹陷的子房室,种子大多数脱落,有时可见子房隔壁。种子三角形,红棕色,内含白色种仁1粒。果肉味酸涩,气微。以个大、皮皱、紫红色者为佳。安徽宣城产者,习称宣木瓜,质量较佳。此外,在少数地区尚有以下列同属植物的果实作木瓜使用:①榠樝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的果实,使用于华东、西南和河南等地,商品称“光皮木瓜”,干燥后果皮光滑不皱,参见“榠樝”条。②木桃 c. lagenaria (loisel. ) koidz. var.cathayensis rehd.的果实,使用于西南和陕西等地,参见“樝子”条。③木瓜海棠 c. lagenaria (loisel.) koidz.var.wilsonii rehd.的果实,使用于甘肃。④西藏木瓜 c. thibetica yu的果实,使用于西藏。显微鉴定: 果肉(包括花托及果皮)横切面:花托表皮细胞1列,外壁极厚,内含棕色物;皮层厚,外侧有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内侧有外韧型维管束,稀疏环列。果皮外果皮为石细胞层,由10余列石细胞紧密排列而成,石细胞多角形或稍延长,壁厚,孔沟明显;中果皮薄壁细胞壁稍厚,其间贯有细小维管束;内果皮为多列扁平形厚壁细胞,有的含棕色物。粉末:深红棕色。①石细胞无色、淡黄色或橙黄色。类圆形、类长方形、长条形、长椭圆形、类三角形或类方形,直径12~82μm,长至136μm,壁厚5~20μm,层纹大多明显,孔沟细,有的胞腔内含棕色或红棕色物。②果肉薄壁细胞(原花托部分)壁较厚,极皱缩,细胞界限不清楚,含黄棕色或深棕色物。③纤维成束,有时上下层交错排列,直径11~27 μm,壁厚薄不一,木化,常有不规则纵裂纹,胞腔内含棕色物。④中果皮薄壁细胞淡黄色或棕色,皱缩。⑤果肉表皮细胞(原花托部分)断面观类长方形,外壁厚14~32μm,角质化,胞腔内含红棕色物,此外,尚有网纹,螺纹导管,色素块。本品以质坚实、味酸者为佳。

古今百花图谱 篇3

在我国木刻版画艺术鼎盛时期的明代万历年间前后,曾出版过多种版画集《百花图谱》。笔者见到一部明代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年),由黄凤池编印出版的木刻版画集《百花图谱》,很是精美。这部明刻本《百花图谱》,是一函装上下两卷,开本相等于今天通行的大三十二开,不过稍长,为线刻墨色宣纸印刷。上卷所收作品都是表现草本花卉,下卷所收作品则都是刻绘木本花卉。作品从构思到艺术表现颇见功夫,刀法细密,线条柔畅,画面简洁,每一幅画几乎都能把每一种花卉的形状、习性“形神兼备”地描绘出来;还在不少作品中适当地配以鸟儿、昆虫在活动,增添了画面生机勃勃的生活气息。这部《百花图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每一幅画的后面,都附有每一种花卉的形状、习性、效用以及种植方法等的简略说明。例如,上卷本《蓼花》一图,后面附有这样的说明:蓼花以粉红色为最美。花开时蓓蕾很细,长不过两寸,但枝枝下垂,别有天趣。这种花多数长在池塘水边,故俗称“水红花”。花和叶用以煎汤,饮用能治脚痒、脚疯。又如,下卷本《茉莉花》一图,后面附有这样的说明:茉莉花有两种,一种是多瓣的,另一种是单瓣的。多瓣的开起花来形圆如珠。这种花喜多施肥,如果浇以泔脚水(即食物的下脚水),肥力足,那就花开不绝。也可施大粪,但要注意加土壅根。看着栩栩如生的花卉画面,对照说明文字,着实可以使人加深对每一种花卉的理解和喜爱。感到遗憾的是,这部《百花图谱》的绘画作者究竟是谁,画集中未有记述,其实应该记上绘画者的功劳。

笔者也搜集到清代光绪丙午年(一九○六年)编成、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由文美斋刻印出版的一部木刻版画集《百花诗笺谱》,也是难得的佳品。

《百花诗笺谱》也是一函装上下两卷,开本形式与明代黄凤池刻印的《百花图谱》相近似,并同样用宣纸印刷,所不同的是,前者为线刻墨色印刷,而这部《百花诗笺谱》则为彩色水印。书中所收的一百幅折枝花卉,都是清代杰出画家恽南田的高足张庵所作。张庵是一名擅长以彩墨描绘折枝花卉的画家,能够洗炼地撷取每一种花卉的折枝(即花卉局部)去概括每一种花卉的神貌。书中的所有折枝花卉图,就是根据张庵的彩色画原稿,用木刻水彩套色印成。由于精工刻印,大多能把原作的线条流畅韵律、水墨浓淡晕化、色彩的强弱对比和气氛渲染,一一表现出来,而在艺术效果上甚为感人,既使人感受到花卉的色彩美,又使人仿佛嗅到花卉扑鼻的芳香。

当代的百花图谱,影响最大的要推大诗人郭沫若写的诗集《百花齐放》,每诗配有一图的多种版本。笔者搜集到有这样几种:(一)一九五九年四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木刻插图本《百花齐放》,二十四开本,有精装和平装两种,参加每诗配图的画家有李桦、沃渣、黄永玉、力群、肖林、王琦等。(二)一九五九年九月,江苏扬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花齐放>剪纸》,二十四开本,彩色版,土茶色锦缎硬面精装,烫金字,每诗所配的剪纸插图,都由扬州著名老艺人张永寿所作。(三)一九五九年八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木刻插图本《百花齐放》,二十开本,有精装和平装两种,每诗所配插图,都由版画家刘岘所作。(四)一九五九年四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南京)出版的剪纸插图本《百花齐放图集》,十开本,彩色版,白绸硬面烫金精装,每诗所配剪纸插图,由南京市民间剪纸艺人张吉根、芮金富等所作,书中目录和每图所附的说明等文字,有汉文和英文。(五)一九六○年三月,北京荣宝斋出版的中国画插图本《百花齐放》,十开本,横长方传统线装形式,木版套色水印,参加每诗配图的中国画家有于非、俞致贞、田世光等。从这五种不同插图版本的诗画集《百花齐放》来看,说明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对继承和发扬百花图谱形式的插图艺术,是重视的。这五种不同插图版本的诗画集《百花齐放》,无论从绘画角度和编排印刷角度看,各有特色,都可与古代的百花图谱媲美,而丰富了我国的插图艺术。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木刻插图本诗画集《百花齐放》,将诗篇和插图相对照,印在铺以淡秋香绿的底色纸上,清雅别致。插图作品,不同的版画家发挥了各自的艺术所长,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姿:有以线刻为主,也有以块面刻为主的,或以线刻和块面刻相交错刻绘的;有刀法细柔飘逸,也有大刀阔斧豪放道劲;有注重写实,也有抒情写意,或讲求装饰性,等等。读着郭沫若充满感情的百花诗,又对照欣赏不同画家风韵迥异的木刻百花图,犹如品尝到上等香茗,回味无穷。

江苏扬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剪纸插图本诗画集《<百花齐放>剪纸》,可以集中欣赏到老艺人张永寿的剪纸艺术精品。张永寿的剪纸,面对描写对象,认真观察研究,以写实为基础,善于提炼概括,把每一种花卉的形象、神态、性格特征典型化地剪绘出来。看到张永寿的剪纸花卉,比真实的花卉形象更鲜明,神态更生动,性格更突出。例如《死不了》一图,把这种富于生命力的草花,只要摘下其花梗一插进土里就能成活,而且活得神采飞扬的性格,娓娓动人地描绘了出来。又如《决明》一图,把这种很有药用价值,吃了能使人眼目清亮,形象性格温文尔雅的草本花卉,也绘影绘色地表现了出来。他如《十里香》、《淡竹叶》、《白兰花》、《马缨花》等花卉,也都剪绘得维妙维肖,出神入化,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诗人郭沫若题诗给予张永寿高度评价:“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木刻插图本诗画集《百花齐放》,也可集中饱赏到版画家刘岘的木刻插图艺术。刘岘的木刻插图,用阳刻刀法为主,长于以细巧的线、块结合处理,黑白对比明朗,构图密中见疏,而形成纤细秀丽的风格。就在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刻绘出郭沫若诗中所赞叹的各种花卉的不同形象和性格。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剪纸插图本诗画集《百花齐放图集》,也可集中观赏到张吉根、芮金富等南京市民间剪纸艺人所创作的富于民间风味的剪纸插图。他们的剪纸插图,构图饱满,形象单纯,装饰性强,几乎把各种花卉都加以图案化了。观赏这些剪纸插图,对照吟诵郭沫若的百花诗篇,显然艺术效果与其他插图版本的《百花齐放》不同。这里因洋溢着质朴的民间气息,而仿佛在跟民间艺人促膝谈心,十分亲切。

北京荣宝斋出版的木版彩色水印插图本诗画集《百花齐放》,通过木版水印工人熟练的技艺,把原作神韵真实地传达了出来,从中可以领略到于非花卉画的工整严谨,一丝不苟;俞致贞花卉画的细描淡抹,清新雅洁;田世光花卉画的以工带写,粗细有致……

读着古今百花图谱,给予我们不少启示:文艺创作的表现题材是非常广阔的。仅就花卉题材而言,包括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不下千万种,何止是几本百花图谱所能表现得了。所以,有待文学家和画家们更好的合作,以更多的百花图谱形式去描绘和讴歌各种花卉的美。

图谱管理 篇4

一、数据来源与检索方法

1.国际文献数据来源与检索方法。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SI) 数据库中, 数据入库时间=所有年份 (实际检索所用文献为1992-2010年6月14日) 。在以下数据库=SCI-EXPANDED (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 , S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 A&HCI, CPCI-S (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 , CPCI-SSH (社科与人文会议录引文索引) , 进行下述检索。

第一步, 检索文献。检索式“标题= (strategic management) or标题= (strategy management) or标题= (strategy planning) or标题=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or主题= (strategic management) or主题= (strategy management) or主题= (strategy planning) or主题=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 检索到52235条记录。

第二步, 精炼检索结果。由于本研究主题为“大学战略管理”, 因此以“学科类别”和“主题”为依据, 精炼所检索到的数据,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以检索式学科类别= (management or business or education&educational research or planning&development, 主题= (university) , 检索354条记录。为了数据的全面和完整, 更换主题= (higher education) , 检索到178条记录, 上述两部分的文献总和起来共532篇文献。

第三步, 数据导入和运行软件。将下载的数据导入到Cite Space 2.2 R9, 进行时区分割 (Time slicing) 和阈值选择。本研究时间跨度为20年, 即1990-2009年, 单个时间分区为1年, 即20个单个时间分区。最后, 运行软件并生成图。

2.国内文献数据来源与检索方法。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 (CNKI) 中, 以“大学战略”或“大学规划”或“高校战略”、“高校规划”为主题词, 检索时间为1985-2010年6月14日, 下载所检索到的728条中文记录。国内和国外文献数据导入和软件运行方法相同。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知识图谱是一种以可视化形式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图形[1]2, 它是跟踪科技前沿、选择科研方向、开展知识管理的工具, 为展示科学前沿的结构与进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33。笔者使用Cite Space软件, 采用共词分析 (Coword) 和共被引分析 (Co-citation) 相结合的方法, 绘制大学战略管理的知识图谱, 挖掘和分析大学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

1.共词分析。共词分析是利用文献的关键词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 来确定文献集所代表学科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2]。文献的关键词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是作者学术思想及学术观点的凝练。两个或更多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同时出现称为关键词共现。笔者使用关键词共现法, 揭示国内外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的内在相关性和微观结构。

2.共被引分析。两篇文献 (作者) 如果同时被第三篇文献引用, 则可称这两篇文献 (作者) 存在共被引关系。文献 (作者) 共被引的次数越多, 他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 “距离”也越近[1]41。本文运用作者共被引法ACA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和文献共被引法DCA (Documents Co-citation Analysis) 来分析国内外大学战略管理的研究状况。具体做法是统计出两位作者 (两篇文献) 同时被第三篇文献引用的次数, 从而形成不同研究方向的作者的共被引可视化聚类分析, 根据聚类结果将一个学科内的重要文献 (作者) 加以分类, 从而鉴别学科内的科学共同体或隐性学术群体。

三、国际上的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与大学战略管理直接相关的研究, 乔治·凯勒 (George Keller) 出版《学术战略: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革命》 (国内译为《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革命》) 标志着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的开始。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进入21世纪后相关研究文献增长迅速, 如2000-2010年期间有474篇文献, 占20世纪90年代以来总篇数的89.1%。国际上有299家机构研究大学战略管理, 其中主要研究机构是锡比乌大学、密西根大学、康涅狄格大学等。国际上大学战略管理的主要研究国家是美国、英国、中国 (中国大学战略管理研究从21世纪后增长较快)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 美国与加拿大的合作相对较多, 中国与英国的合作相对较多。整体趋势表明大学战略管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一) 国际上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通过作者共被引和文献共被引分析, 采用中间中心性 (between centrality) , 绘制“国际上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的作者和文献共被引网络聚类图谱” (图1) 。图中的节点表示作者或文献, 节点的大小表示中间中心性的大小, 节点越大, 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中间中心性是网络中通过某个节点最短路径的总和[1]124, 可以通过挖掘在整个网络中起战略作用的关键节点, 探寻该研究领域中的主要理论及其关键人物。

图1显示出, 最重要的几个节点是提斯 (Teece DJ) 、波特 (Porter ME) 、格兰特 (Grant RM) , 他们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几种战略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们对大学战略管理的研究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表1是按照中间中心性值排序的文献, 从表中可以看出巴尼 (Barney J) 1991年发表的《企业资源可持续竞争优势》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 格兰特1996年发表的《公司的知识基础理论》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 迪马乔 (Dimaggio PJ) 1983年发表的《重温铁笼理论:组织领域中的制度同构与集体理性》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 班杜拉 (Bandura A) 1982年发表的《人类行为重点自我效能机制》 (Self-efficacy mechanisms in human agency) 被引频次和中间中心性均较高。以下主要介绍由这些作者 (文献) 所代表的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1.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 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 使他赢得了“竞争战略之父”的称号。他是目前世界上关于竞争战略研究的最高权威。他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 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 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波特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行业, 构造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 提出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波特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最一般的基本战略即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他认为竞争优势是任何战略的核心所在。面对竞争的加剧, 大学应根据竞争优势理论, 从自身的优势、劣势及环境变化情况实施相应的战略, 避免趋同化战略, 实现战略的差异化和多元化, 提高核心竞争力, 以获取竞争优势。

2.资源基础理论。巴尼是战略资源理论的主要奠基人。1991年巴尼发表《企业资源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这篇文章的被引频次和中心性均最高 (表1) 。图1显示这篇文章是最大的节点。十几年来其研究成果被国内外主流教材采用, 在全球战略研究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该理论指出, 独特的资源是组织建立起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 (Tidd&Trewhella, 1997;Simonin, 1999) 。巴尼认为组织的资源具有价值、稀缺性、难以复制和无法替代等特性, 可以建立起组织的持续性竞争优势。资源基础理论开启了战略管理的新方向, 促进组织更加重视内部能力建设, 构造了“资源-战略-绩效”的基本框架, 该理论为后来的学者提出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该理论是大学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 这是因为大学是资源依赖型组织, 高校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对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等各种资源的获取上。大学只有通过加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动服务国家、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 优化学校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 才能调整自身对外部关键资源的依赖程度, 实现可持续发展。

3.知识管理理论。1996年格兰特发表《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一文, 阐述了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1) 知识 (尤其是隐性知识) 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2) 企业是知识协调机构或社会性社区; (3) 企业的竞争优势或持续的竞争优势来自对有价值的、不易流动的、难以模仿的、无法替代的知识资源的获取、创造、组合、整合和应用。目前, 知识管理从企业向外拓展, 公共管理、医疗、法律和教育等领域都开始引入知识管理理论, 在研究和实践上都有很大发展。高校是生产、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地方, 具有丰富的显性知识, 同时具有丰富的隐性知识的来源。在知识经济中, 知识是大学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战略性资源, 大学的管理工作都是围绕知识进行的, 知识的应用、管理和创新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成为大学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4.动态能力理论。1994年提斯为弥补资源基础理论的不足, 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 (Dynamic Capabilities View, DCV) 。1997年他对该理论做了更为详细地阐述, 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的能力, 动态能力理论能帮助组织实现与快速变化环境的动态匹配, 从而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提斯把企业的资源分为四个层次: (1) 公共资源; (2) 专有资源; (3) 组织与管理能力; (4) 创新能力。他认为这些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动态能力理论为大学核心能力建设提供了思路, 对大学战略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的动态能力是指大学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重组、保护知识资源及其他资源的能力。大学面对环境的变化, 可通过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组织管理、精神文化等人力、物质和组织资源进行战略整合, 从而使大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5.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是战略认知学派的基础, 他们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战略的形成是基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和建立概念的认知过程, 战略制定不仅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 而且也包括非理性思维, 并且后者常常更为重要。该学派认为判断的偏见对战略制定造成了显著的影响, 战略领导者的认知风格影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西蒙 (Simon) 认为世界很复杂, 与此相比, 人的大脑及其信息处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战略决策的不合理性也是一种合理的现象。社会认知理论为大学战略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大学战略管理是理性、经济的分析, 心理影响交互作用过程, 大学在战略制定和实施中要加强沟通, 加强战略管理的开放性和参与性, 避免认知偏见, 全校上下的广泛认同、教师和管理者的支持是成功实施大学战略管理的关键。

企业和大学在很多方面有共同特点, 在大学管理实践中, 大学表现出与企业趋同的类企业管理行为 (Typedentreprise Management) , 发现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这些成熟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大学, 并且成为了大学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从作者共被引和文献共被引分析来看, 大学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建立在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 进而研究者依次提出战略资源、知识管理及动态能力理论, 并试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战略管理过程。21世纪以来, 虽然战略管理研究发表的论文占20世纪90年代以来总篇数89.1%, 但基础理论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2000年后未有新的理论被共引而形成节点。

(二) 国际上大学战略管理的研究热点

使用Cite Space软件对大学战略管理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 提取关键词1209个, 总词频数为1756次, 每个关键词平均出现频次1.45次。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 形成以关键词为内容的国际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图2) 。

一方面, 根据图2中节点的大小可以揭示研究热点。1990-2009年国际上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战略 (strategy) 、管理 (management) 、绩效 (performance) 、大学 (university) 、创新 (innovation)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战略联盟 (strategic alliances) ”7个聚类。一是战略, 主要包含多样性、高等教育机构、进化、供应链管理、概念地图, 与管理、创新、高等教育等三个聚类的连线最粗。二是管理, 主要包括知识转化、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绩效。三是绩效, 主要包括结果、学生等关键词。四是大学, 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战略规划。五是创新, 主要包括知识、决定因素、创业精神。六是知识管理, 主要包括远程教育。七是战略联盟, 主要包括竞争优势、动态理论、吸收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节点关键词共现频次和中心性, 可以挖掘出在整个网络中起战略作用的关键节点。从表2可以看出, 大学战略管理领域共现频次大于10的关键词有10个, 其中被引频次前5位的是:管理、绩效、战略、创新和大学, 中心性排在前5位的是:管理、绩效、战略、大学和创新。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 可见绩效、创新、战略联盟、知识管理等是当前大学战略管理中的研究热点。最受研究者关注的是绩效, 反映了研究者最关注实施战略管理的效果和效能如何, 实施大学战略管理能否实现大学的战略目标。其次创新和战略联盟受到关注, 表明研究者关注大学战略管理的实现方式, 除了从大学自身创新外, 大学战略管理越来越重视战略联盟的作用。与此相对应的是, 21世纪以来, 大学之间全球范围内联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知识管理是大学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 大学作为传播、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场所, 自1990年以来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重视。从这4个热点问题来看, 研究者最为关注大学战略管理的效果和目标、大学战略管理的手段和内容。

四、国内大学战略管理研究

使用Cite Space软件对大学战略管理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 提取关键词167个, 总词频数为892次, 每个关键词出现频次5.34次。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 使用Cite Space软件进行分析, 形成以关键词为内容的国内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 (图3) 。表3中大学的出现频次是108次, 战略管理的出现频次是86次, 2004年出现在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的文献中, 战略规划的频次是45次。

国内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热点与国际研究不同, 图3中最大的几个节点是大学、战略管理和战略规划, 主要集中在战略规划、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校长等方面。这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力争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发展战略直接相关, 也体现出国内研究者对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战略管理的重视。国内近几年关于大学战略管理的发文量很大, 国内这一研究自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 2001-2010年为661篇, 占总篇数90.8%, 但已有研究主要是介绍与阐述国外高校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 还没有实现从理论层面到操作层面的转化。目前国内对大学战略管理的研究以“竞争优势理论”为理论支撑者较多, 对“大学战略选择是制度和大学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关注甚少。近年来开始重视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的融合, 但主要还停留在以介绍平衡记分卡等绩效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上。大学战略管理的定性研究较多, 实证研究较少。重视战略规划的研究, 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的研究较少。知识管理理论、制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顾客管理理论没有成为目前国内大学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 亟需理论创新与本土化实践。

五、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 国内大学战略管理研究发展较快, 随着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的深入, 必将推动我国大学战略管理实践的进程。借鉴国际研究经验, 为我国大学战略管理提出如下建议:第一, 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 大学应实施战略管理, 通过创新不断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模式以便获取和维持来自外部环境的资源。第二, 在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方面, 各大学应当根据国情、文化传统、教育制度、院校状况的需要来制定战略规划, 实施战略管理。第三, 大学应更好地配置自己的内部资源, 形成独特的能力, 以获取竞争优势。如可把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途径, 实施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知识管理战略, 最大限度地整合、创新、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第四, 大学战略管理应与绩效管理相结合, 重视战略规划的评价和控制, 定期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规划实施情况调整战略规划目标。第五, 形成战略文化, 增强对战略的认同和支持, 注重发挥情感、意志、领导的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在战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减少战略实施中的阻碍。

参考文献

[1]侯海燕.科学计量学知识图谱[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Rip A, Courtial J P.Co-word maps of biotechnology:Anexample of cognitive scientometrics.Scienrometrics[J].1984, (06) :381-400.

中药图谱:芡实图谱 篇5

【拼 音】:qianshi

【英文名】:gordon enryale seed

【来 源】: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

【功 效】:固肾涩精,补脾止泄,利水渗湿。

【主 治】:治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泄泻,痢疾,着痹。

【性味归经】:甘、涩,平。①《本经》:“味甘,平。”②《别录》:“无毒。”③《纲目》:“甘,平,涩,无毒。”④《药品化义》:“味甘,性干温、鲜凉。”

入脾、肾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肾、脾、胃四经。”②《药品化义》:“入脾、胃、肝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随息居饮食谱》:“凡外感前后,疟痢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药物配伍】:1、配莲子,健脾止泻,补肾固精止带力强,适用于脾虚之久泻,白带过多及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2、配山药,健脾益肾,可用于脾肾两虚,带下过多,腹泻不止等。3、配金樱子,益肾敛精,固涩下元,可用于脾肾亏虚,下元不足之遗精滑泄,小便失禁,白浊白带,久泻不止等多种病证。4、配黄柏,清热燥湿力增,又具脾肾同治之长,尤宜湿热带下兼气虚者。5、配菟丝子,温煦脾阴,益肾涩精,脾肾同治,可治各种阳虚泄泻。6、配杜仲,一能温阳司精关而强筋骨,一司涩精固肾兼能健脾,温补固涩力增,可用于脾肾两虚,命火不足之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等证。

【别 名】:卵菱(《管子》)、鸡癕(《庄子》)、鸡头实、雁喙实(《本经》)、鸡头、雁头、乌头(《方言》)、蔿子(陶弘景)、鸿头(韩愈)、水流黄(《东坡杂记》)、水鸡头(《经验方》)、肇实、刺莲藕(《广西中兽医药植》)、刀芡实、鸡头果、苏黄、黄实(《江苏植药志》)、鸡嘴莲(《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鸡头苞(《江西中药》)、刺莲蓬实(《药材学》)

【处方名】:芡实、芡实米、鸡头米、生芡实、炒芡实、鸡头实

处方中写芡实、芡实米、鸡头米均指生芡实。为原药除净杂质碾去种壳,生用入药者。

炒芡实为生芡实用麸炒至微黄入药者。健脾止泻功效增强。

【商品名】:北芡实:为产于山东、苏北、皖北等北方地区者。

南芡实:为产于湖南、苏南、皖南等南方地区者。

苏芡实:为产于江苏撞去红棕色内种皮者。

均以颗粒饱满、均匀、粉性足、无破碎、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台湾、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云南及贵州等地。药材主产江苏、湖南、湖北、山东。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9~10月种子成熟时,割取果实,击碎果皮,取出种子,除去硬壳晒干。

【拉丁名】:药材semen euryales原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

【炮制方法】:1、炒制:取净芡实放置锅内,宜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时,将其取出,放凉后收藏即可。2、麸制;先将麸皮放热锅内炒至烟起,再将净芡实倒入,拌炒至微黄色,取出,筛净麸皮,放凉。每芡实100公斤,用皮10公斤。3、土制:取伏龙肝粉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松时,放入净芡实,炒至微黄色,取出,筛去伏龙肝粉,晾凉,每净芡实100公斤,用伏龙肝粉20公斤。4、盐制:取芡实加盐水润1夜后蒸透,每芡实10千克,用食盐120克,水适量。盂诜:“凡用(芡实),蒸熟,烈日晒裂取仁。亦可春取粉用。”

【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

【生药材鉴定】:干燥种仁呈圆球形,直径约6毫米。一端呈白色,约占全体1/3,有圆形凹陷,另一端为棕红色,约占全体2/3。表面平滑,有花纹。质硬而脆,破开后,断面不平,色洁白,粉性。无臭,味淡。以颗粒饱满均匀、粉性足、无碎末及皮壳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类白色。①淀粉粒主为复粒,类球形,少数卵圆形、长圆形或圆多角形,由数十至数以百计的分粒组成,直径12~29μm,长至31μm,边缘光滑,一般不常散离,以水合氯醛液透化,复粒中的分粒溶解,留有网格样痕迹。复粒破碎后散出分粒或分粒群。分粒极细小,类多角形或圆多角形,直径1~3μm。②外胚乳细胞多破碎,完整者呈长方形、长条形、长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6~90μm,长至450μm,壁薄,一个细胞中充满数十个至上百个类球形复粒淀粉。③色素细胞颓废,界限不清,含橙黄色、橙红色、红棕色物。此外,有内种皮细胞和导管。 本品以粒大完整、粉性足、无皮壳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种子含多量淀粉。每100克中含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32克,粗纤维0.4克,灰分0.5克,钙9毫克,磷110毫克,铁0.4毫克,硫胺素0.40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坏血酸6毫克,胡萝卜素微量 。种仁含多量淀粉。每 100g中含蛋白质4.4g,脂肪2.2g,碳水化合物32g,粗纤维0.4g、灰分0.5g,钙9mg,磷 110mg,铁0.4mg,硫胺素0.4mg,核黄素0.08mg,菸酸2.5mg,维生素c 6mg及微量胡萝卜素。

机场盈亏图谱 篇6

于骆岗机场而言,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据多位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介绍,根据民航机场的运营经验,一座民航机场的年吞吐量在100万人次左右,即可实现盈利。

建成于1977年的合肥骆岗机场,于2006年启动迁建计划。新机场定名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于一年后正式动工。根据规划,建成后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将具备国内目前一级飞行区等级4E,规模足以进入全国十强,将于2012年下半年建成通航。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民航全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40亿元,其主要部分正是用于该年度新建成的11个支线机场,改扩建的60个机场。2011年,民航全行业大约投资近700亿元,其中机场建设占据约550亿元。

据中国民航局的公开资料,“十一五”期间,全国机场建设项目达到140余个。根据2011年4月初中国民航局发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2010年底中国现有175个机场的基础上,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30个以上。

至少在未来5年,中国机场建设热度不会减。

中西部机场建设将成重点

就在谢女士幸运地成为合肥骆岗机场第400万名旅客的同一天,云南省政府在昆明新机场建设工地举行了又一次的现场办公会。

同样作为省会城市,昆明的速度和信心更为突出一些。现有的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建成于1922年,系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民用机场。该机场距离昆明市中心不到7公里,先后经过3次改扩建后,设计容量为800万人次,而2010年度吞吐量已突破了2000万人次。再度扩建已无条件,昆明迁建机场成为必然。

根据既定规划,远离市区定名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昆明新机场将于2012年上半年实现转场运营。届时,昆明将成为继北京、广州、上海之后第四个拥有国家大型门户枢纽机场的城市。

同样是在11月26日,这天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新建跑道校验飞行的第一天。此前的2010年,该机场吞吐量突破1800万人次大关,远远超出该年度实现吞吐量750万人次保障能力的既定设计。由此,启动二期扩建工程增建一条跑道成为机场扩容的选择。

本刊记者统计公开资料发现,长沙、石家庄、郑州、成都等省会城市,均已启动或完成机场的改扩建计划。

在此之外,中西部城市尤其是支线机场建设将是未来中国机场建设的重点。对此,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航业基础设施建设将达到4250亿元。其中,新建机场56个,迁建机场16个,改(扩)建机场91个,多数项目将位于中西部地区。

邯郸机场扩建工程将于2012年6月完工,根据邯郸市长郑雪碧的说法,将力争在“十二五”末将其打造为国际机场;喀什市政府于2011年11月22日成立喀什机场改扩建项目领导小组,目标是打造继乌鲁木齐后新疆的第二个枢纽机场。

近期,中国民航局批复同意新疆莎车民用机场的场址选择。根据民航“十二五”规划,新疆将新建莎车机场,迁建富蕴、且末、石河子机场,改扩建乌鲁木齐、哈密、库尔勒、和田机场,另有新建图木舒克、楼兰、塔中3个机场为开展前期研究项目。其中,富蕴、且末、塔中、楼兰、莎车5个机场选址工作均已完成。

云南省除去昆明机场定位为区域性枢纽机场外,目前已有11个支线机场投入运营。而根据“十二五”规划,在2015年前,云南将形成1个大型枢纽、6个中型机场、12个小型支线机场的布局结构,全省机场总数将达到19个。

还有内蒙古。本刊记者查阅《内蒙古自治区民航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现,内蒙古在未来5年拟新增扎兰屯、乌兰察布、林西、正蓝旗、东乌旗5个民航支线运输机场,新增乌拉特中旗、克什克腾旗、乌审旗、准格尔旗、鄂托克旗、莫尔道嘎、莫力达瓦7个通用机场。到2015年末,全区民航运输机场(含通用机场)将达到20个。

“历史上欠账太多。”长期致力于机场规划研究的中国民航大学教授高金华向本刊记者表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民航机场数量增加不多。

机场带来的整体效益

“机场建设热”难以降温的同时,机场建成后的亏损现象也无法忽视。

2011年2月,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0年我国运营的175个机场中,有130个亏损,共计亏损了16. 8亿元。据本刊记者查阅有关资料显示,从近些年经营状况看,能盈利的多是京沪广深等地的大型机场和部分中型机场,而中西部机场七成以上存在亏损。只是前述机场规模很小,亏损量并不突出,我国机场总体上仍是盈利的。

2002年,国务院批准《民航体制改革方案》,民航机场开始实行属地化管理。由此,地方政府推动机场建设的热情进一步高涨。“不能单从机场本身来看,”高金华认为,建成一个机场就意味着带动一方经济。

据本刊记者获得的国家民航局内部资料显示,按照国际权威机构测算,民航投入和产出比率是1:8。从机场业来看,国际机场协会( ACl)研究认为,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 3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2500个。而据国内研究分析,我国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8. 1亿元,相关就业岗位5300多个。

也就是说,即便机场运营本身存在亏损,但谁也无法忽视机场建成后所带来的整体效益。

本刊记者研究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最近数年的公开和内部讲话发现,在谈及机场建设的意义时,如下两个机场的案例在李家祥口中出现最多:

2009年,地处云南边陲的腾冲机场通航后,曾规划到2020年吞吐量达到20万人,运营仅两年便达到24万人,由此带动当地旅游、商贸、物流等方面经济长逾五成;

2008年,中国最北部县城黑龙江漠河机场通航后,辐射周边70公里范围。机场建设前,附近农民一年的收入约3000元,通航后,当地居民通过农家乐旅游,一天的收入就达3000元。

高金华也向本刊记者谈及,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成后,曾有意将虹桥机场关闭。制造业极为发达的苏州距离虹桥机场仅有一个小时车程,而到浦东的距离却成倍增长。“废掉虹桥,苏州就吵着要建机场。”他介绍,后来国家有关方面从整体考虑,虹桥机场继续使用,甚至将原计划全部东迁浦东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班留一部分继续在虹桥机场运营。

明确机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

2011年11月22日,媒体爆出一则有关民航机场的消息一度成为舆论热点。

这天,国家环保部发出通告,原计划于当年年底投入使用的广东揭阳潮汕机场因环评批复发生变更,重新报批文件尚未获批便擅自开工,被责令停止建设。

揭阳机场定位为国内干线机场,远期按4E级标准规划,建成后将成粤东最大民用机场。

揭阳机场并非个案。在2011年2月14日,国家审计署发布《10省区市部分机场建设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31个机场中,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未经批复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的机场有5个。

来自国家民航局内部消息显示,国务院领导在报告出台后批示,按照审计要求抓紧整改。

经营效益与环评报告的困扰,没有阻挡地方政府对机场建设的渴望。

李家祥曾不止一次在多个场合透露,2010年有29个省市区的53位省级领导到民航局商谈发展事宜。2011年4月,在贵阳召开的“全国民航规划暨机场工作会议”上,李家祥说光在2010年3月8日这天,就有10个省市自治区领导来到民航局。

“不能仅从机场本身的投入产出方面考虑问题,更要从机场的综合性功能和效用方面,看待机场的建设发展。”李家祥说。

针对亏损的现实,国家民航局通过补贴等方式作了多方考虑。2008年,民航局颁布实施《民航中小机场补贴管理暂行办法》。此后数年中,通过基建贷款利息补贴、地方机场使用机场建设费等补贴政策,中西部地区大部分机场均获得了补贴。同时,对航空公司在老少边穷地区机场开辟支线,给予独家经营权3年的保护期。

在投资上,机场建设也比高铁建设投资要小,效益更为直接。据本刊记者获得的一份国家民航局财务司的内部资料显示,“建一座3公里跑道的机场,周期一般是两年左右便可发挥效用,投入额约为3亿至5亿元。在平原地区,如果修一条3公里的高速公路,投入额一般在3亿元以上;修一条3公里的高速铁路,投入额约4. 5亿左右(高原地区投入更高)。可见,修高速公路或高铁的投入与建造一个机场的投入大致相当。”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该份“条例”首次明确了民用机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这意味着民用机场需兼顾更多公益性的职责。“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明确这一性质。”高金华说,这或许有助于机场建设跳出亏损还是收益的争论。此外,民用机场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支线机场建设,在国防、抢险救灾等通用运输功能上更为凸显。

图谱管理 篇7

经过多年的研究、探讨和应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已经广泛地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企业管理和图书情报学等领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而这些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也都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作了系统地总结,大大推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知识管理研究的历史、阶段、趋势等进行分析,并通过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形象地展示知识管理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面貌,使广大的研究者能够透过本研究来直观地了解和认识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后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数据库,运用关键词“知识管理”精确检索,时间范围为1998-2010年,共检索到2571篇文献。用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开发的文献分析工具软件和大连理工大学刘盛波开发的文献格式转化工具,对所有文献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绘制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从而将有关知识管理研究的研究脉络以可视化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

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从1998年以来,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时间,依据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计量分析(图1),我们可以得出,知识管理的研究从1998年以来,其研究的领域转换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时期:理论引进与准备时期,这一时期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知识经济、知识创新的背景下,有关企业、图书馆、高校等对知识管理的引进和认识问题,主要阐述其相关理论;知识共享时期,这一时期研究的领域开始转向知识组织、知识链、知识交流等;知识挖掘和创造时期,这一时期研究的领域开始转向知识仓库、知识整合、数据挖掘、知识地图等;知识管理的多元化深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研究的领域开始深入发展,绩效评价、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管理模型等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领域。

1 以知识经济、知识创新、企业管理等为核心的理论引进与准备时期

20世纪90年代,有关知识经济、知识创新的研究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知识管理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1998年起,国内开始对知识管理进行相关的研究,1998年3月16日,陈立辉在《IT经理世界》上编译发表了“商业新世界中的‘知识管理’”一文。在文章中,作者描述了美国在过去的20年时间内在技术上的巨额投入并没有对美国知识劳动者的效率和能力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对知识生产途径的结构性无知,并由此指出,当今的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由“以信息为基础的竞争收益的时代向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时代的转变”[3]。并给出了知识管理的经典定义,“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3]。

由于知识管理和知识经济、知识创新和企业管理的密切关系,从1998年开始,围绕知识管理所展开的有关以上三个领域的研究开始迅速发展。就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的关系而言,主要围绕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展开。1998年研究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关系的文章只有4篇,1999年达到了33篇的顶峰。就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而言,主要围绕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知识整合等领域展开。1998年研究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关系的文章有4篇,2004年达到顶峰23篇。就企业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而言,主要围绕管理模式、知识资本等领域展开。1998年研究企业管理和知识管理关系的文章有1篇,1999年达到顶峰20篇。

2 以知识组织、知识链、知识交流等为核心的知识共享时期

从知识管理发展的进程来看,知识管理可以分为“知识的生产管理、知识的交流管理、知识的积累管理、知识的应用管理,它们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体系。其中知识共享是关键,也是难点所在,它直接制约着知识的生成和交流,更关系到知识管理的效果,是知识管理成效的一个衡量标准”[4]。叶璐认为,知识共享就是指“供给方将知识、信息提供给他人,或供给方帮助他人或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制定新思路或执行企业政策或程序。因此,知识共享作为一种沟通的手段,人们可通过书面信函、面对面、网络沟通等方式共享自身的知识并获取所需要的知识”[5]。通常来说,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不是技术因素,“知识管理的最大难题是知识共享,其成功的关键通常不在于技术;知识共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考虑组织文化、人际关系等影响因素”[5]。我们知道知识主要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由于存在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得到较好的共享,但作为个人技能基础的隐性知识由于主观的信息利己主义和客观的组织、文化障碍等而得不到很好的共享和实现。因此,为了推动知识管理的发展,就必须对知识共享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对于阻碍知识共享的因素给予充分的了解,找到解决知识共享的方法和途径就成为知识管理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1998年开始,围绕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的研究逐步得到发展,主要围绕知识组织、知识链、知识交流等领域展开。知识组织是知识共享的载体,传统的知识组织不利于知识共享的实现,必须对传统的知识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等进行变革才能推动知识共享的实现。1998年研究知识组织与知识共享关系的文章只有2篇,2004年达到了13篇的顶峰。这些研究主要从知识组织的内涵、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等展开研究,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领域。知识链就是知识生产的链条,刘冀生认为“知识链是这样的一种知识链条(网络),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内各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企业对这条知识链的管理的质量将决定了企业的核心能力”[6]。就知识链与知识共享的关系而言,2000年的文章有1篇,2008年达到顶峰7篇。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知识链的概念、模型、绩效等展开。知识交流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进行知识交流,它主要分为正式的交流渠道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两大类。就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关系而言,目前的研究较少,2002年文章有4篇,以后逐步减少。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知识交流的特征、技术、方法等展开。

3 以知识仓库、知识整合、数据挖掘、知识地图等为核心的知识挖掘和创造时期

知识挖掘是“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7]。知识组织所产生的知识往往是分散的、不统一的、缺乏连贯性的知识,如何从这些分散的知识中找到知识的本质联系,并把它们加以总结提炼,形成对组织和个人有用的系统知识就是知识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知识挖掘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因为,通过挖掘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往往是比原有知识更为系统的、更具有指向目的性的知识。“国外知识管理学界对于知识挖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层面,通过引进数据挖掘与数据可视化工具,建立具有实用性的知识挖掘系统。把知识挖掘看成是按照既定的目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探索,揭示隐含其中的规律并进一步将之模型化的先进、有效的方法。其目的是将大量非结构化的多媒体信息融合成有序的、分层次的、易于理解的信息,并进一步转换成可用于干预预测和决策的知识。简言之,知识挖掘其实是一个智能化、自动化的过程。根据挖掘对象载体的不同,可以将知识挖掘分为针对图像的挖掘、针对数据的挖掘和针对文本的挖掘”[7]。

从2000年开始,围绕知识管理与知识挖掘的研究逐步得到发展,主要围绕知识仓库、知识整合、数据挖掘、知识地图等领域展开。知识仓库是“一种包含海量知识(事实、规则等)并具有智能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可以提供及时、多样的知识服务的人工智能系统。它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走向知识商务的前提和基础”[8]。大部分研究内容是围绕知识仓库的概念、架构、设计等来进行的。知识整合是将个人分散的、零碎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或者过程形成知识组织所需要的系统知识的过程。研究的大部分内容也主要围绕知识整合的应用和模型来进行的。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结构化的数据中发现潜在的、可能的数据模式、内在联系、规律、发展趋势等,而这些数据经常是以结构化的静态数据库(数据仓库或数据商店)的形式存储的”[9]。大部分研究内容也是围绕数据挖掘的方法、技术、模型等来进行的。知识地图的概念最早是由布鲁克斯(B. C. Brooks)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地图就是“人类的知识结构可以绘制成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学科认识图”[10]。研究知识地图的内容大部分是围绕知识地图的实现方法、技术和架构等进行的。从总体上来讲,由于知识挖掘大部分内容是和技术相结合,因此,从理论阐述的内容相对都不多。根据统计,大部分年份的研究都不超过10篇文献,最少的年份只有1篇,这也反映出知识挖掘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技术应用,而较少进行理论阐述。

4 以绩效评价、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管理模型等为核心的多元化深入发展时期

从2006年之后,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工作逐渐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多元化的时期,有关绩效评价、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管理模型等研究内容逐渐出现,并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知识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地跟踪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测度知识管理的目标最佳实践水平,评价知识管理的绩效水平和能力层次;其过程有助于指导发展知识经济,培育知识型企业,塑造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实践”[11]。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最重要的难点就在于,它评价的是人类的智力成果,如果对显性知识还能做出比较科学的评价的话,那么对隐性知识就难以做出恰当的评价。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知识管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基本特征,并建立恰当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我们才能对知识管理做出客观的绩效评价,否则将难以对知识管理的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目前在评价体系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斯维比采用动态指标(增长和创新指标、效率指标、稳定性指标) 来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评估;埃德文森主持设计的Skand ian模型采用111 个指标从财务、顾客、流程、更新和开发、人力因素等五个方面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测评,而国内针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只有一些零星的、不成体系的成果”[12]。因此,针对知识管理绩效的研究自2001年开始,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其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技术、评价模型等。

风险管理广泛存在于管理过程之中,知识管理同样也不例外。“知识管理风险就是指由于知识生产、传播、共享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13]由于知识管理不同于其他的管理,作为人类的智力成果,知识管理存在的风险往往高于其他管理。根据统计,知识管理存在的风险高达50-70%,因此,必须对知识管理进行风险管理,才能在知识管理中更好地规避风险,从而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目前对于知识管理的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方法等方面。

危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危机管理是指“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公共关系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狭义的危机管理通常与危机处理的概念一致,指对已经发生的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14]。重大的危机出现往往是不可预期的,在信息时代,危机的扩散往往是非常迅速的,对于危机的处理仅仅依靠传统的经验式的管理往往不够,它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正是基于此,知识管理由于集成了集体的智慧而与危机管理建立了紧密地联系。目前关于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来看待和处理危机管理,相关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知识管理模型是研究知识管理的主要范式,它们主要可以分为规范型模型和实证型模型。规范型模型重点在于分析及描述目前组织应如何来规划及实施知识管理、应注意的重点以及实施的框架与方法;实证型模型则主要基于样本搜集与实证调查分析,归纳出社会现象所存在的一些因果关系或关键成功因素,进而提出一个组织应该遵守的施行模板或最佳模式”[15]。学者张晓东认为,知识管理的模型依据规范模型和实证模型主要分为以下7大类:知识分类模型,它主要研究不同知识的转化与应用路径;知识来源模型,主要侧重从分析知识的来源入手来构建知识管理要素;智力资本模型,认为智力资本可以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大类,并假设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对其进行度量、考评和资本化;知识管理过程模型,主要将知识管理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知识管理实施(影响因素)模型,主要分析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对知识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模型,重点研究知识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灵动管理,大部分知识管理研究都是从对象视角出发的,只有少数学者从方法视角或者方法与对象的混合视角分析知识管理。该模型要求要基于方法与对象的混合视角从知识、管理模式(规则)、组织行为三方面来研究知识管理[15]。目前的大部分研究正是基于以上模型而展开的研究,2001年只有1篇文章研究,到2008年之后就达到了近40篇文献,正日益显示深化的趋势。

5 结束语

图谱管理 篇8

无论是高压还是低压电气设备, 在运行过程中总会因各种原因产生一些热故障点, 即设备故障前的热征兆。当带电设备有了热故障, 其特点是过热点为最高温度, 形成一个特定的热场, 并向外辐射能量。通过红外成像仪的光扫描系统, 可以把这一热场直观的反映在荧光屏上。根据这个热像图, 很容易找出热场中的最高温度点, 这个最高温度点就是热故障点。红外热成像技术直观便捷, 能在设备带电的状态下, 发现运行设备的过热型缺陷, 是一种有效的发热检测技术[1]。

兰州输变电运行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 使用的是瑞典FLIR公司的P-65型红外成像仪, 该成像仪可以将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信号放大处理后转换成标准视频信号, 并通过仪器自带的监测器实时显示当前设备的热像图, 图像以图片格式存放并可以通过电脑软件作进一步分析和编制报告。公司将红外测温及诊断工作纳入设备维护一项例行工作, 每月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测温工作, 同时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和大负荷情况下对所辖设备进行一次普测, 负荷高峰期间并对可疑设备进行复测, 所辖线路的易发生舞动、重载的区段加强重点监测;对运行中存在热缺陷或大修后的设备, 结合专业巡视进行跟踪测试。

公司加强红外测温和红外图谱管理, 设立专责人, 健全所辖设备红外测温管理档案、设备热缺陷档案, 建立红外图谱标准库, 根据标准库建立红外图谱管理库, 包括设备运行参数、设备照片、设备热图象、现场热缺陷记录、分析处理记录等。对所辖设备红外图谱及热缺陷进行分类管理, 并根据热缺陷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检修处理, 以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1 红外图谱库管理基本内容和要求

1.1 红外图谱库包含的设备类型

红外图库包括如下设备:所辖750k V变电站的变压器、电抗器、套管、互感器、避雷器、阻波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缆接头、电容器等;所辖750k V输电线路的导线连接金具和绝缘子。

1.2 红外图谱库的管理要求[2]

(1) 红外图谱库中图片应采用精密测温。

(2) 对于正常运行设备需建立红外图库, 对于存在过热缺陷的设备, 应填写红外检测报告。

(3) 变电设备每月1次对所辖设备进行一次红外测温普测, 输电设备开展轮测, 1年内至少达到所辖设备普测1次;当月月底前完成测温红外图片整理、编辑、分析、挂接PMS生产管理系统、出具红外测温报告、热缺陷分析等工作。

(4) 750k V设备宜拍摄单相红外谱图, 66k V及以下设备可三相拍摄于同一张热像图中。

(5) 所用红外热像仪温度分辨率不大于0.15℃。

1.3 红外热像图片的要求[3]

(1) 图片分辨率不低于160×120ppi。

(2) 根据设备具体情况选取角度, 在安全距离允许的条件下, 红外仪器宜尽量靠近被测设备, 使被测设备 (或目标) 尽量充满整个仪器的视场, 750k V设备A、B、C相图片的方位及构图应一致。

(3) 红外热像图调色板选用“铁红”, 调节温度范围, 将背景调成黑色, 被测设备突出显示, 图像需轮廓清晰。

(4) 对于套管、氧化锌避雷器、油浸式耦合电容器、油浸式电流互感器、油浸式电压互感器、并联电容器、绝缘子等, 在能完整显示设备轮廓的前提下, 尽量缩小温差范围, 温差范围宜选在15K以内。

(5) 各相设备热像图具备相同的温度范围, 上传热像图中需显示温度标尺。

(6) 红外热像图中从设备中导出后, 利用专业软件 (如FLIR公司红外仪Quick Report) 添加1~5个温度测试点, 三相设备拍摄于同一张热像图时, 每相设备至少添加一个温度测试点。各相图片温度点应添加在相同部位, 在红外图库系统中录入对应点的温度值。

(7) 检测报告中需添加对应的可见光图片。

2 红外图谱库的建设

2.1 红外图谱标准库的建设

所辖设备在正常运行时, 在合适的温湿度、合适的天气状况、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采取最佳拍摄位置、角度拍摄红外图片, 图片基本涵盖目标的整体内容, 该红外图片作为目标设备的标准红外图片, 将此类图片归类整理并建立红外图谱标准库进行保存和分析。

2.2 红外图谱典型缺陷库的建设

建立红外图谱缺陷典型库, 将存在热缺陷的所辖设备的缺陷状态下拍摄的红外图片、处理后正常的红外图片以及设备发热的发展情况及原因分析、设备参数、系统参数、环境参数记录等文档资料纳入缺陷典型库管理。

2.3 红外测温报告库的建设

在红外图谱库建立红外测温报告库, 将需要出具的红外测温报告库式管理, 按时间分类整理建立文件夹保存。

3 红外图谱库红外图谱分析诊断方法[4]

3.1 表面温度判断法

根据测得的设备表面温度值, 对照GB/T11022-1999《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中,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的有关规定, 结合环境气候条件、负荷大小进行分析判断。

3.2 相对温差判断法

当设备接头超温时, 还应采用相对温差对超温性质作进一步判断。相对温差:两个对应点之间温差与较热点温升之比的百分数。相对温差可用下式求出:

式中:T1—发热点的温度;T2—正常相对应点的温度;T0—环境参照体的温度。

当相对温差值小于80%时, 一般应作为三类缺陷处理;当相对温差值大于等于80%但小于95%时, 应作为二类缺陷处理;当相对温差值大于等于95%, 应作为紧急缺陷上报。对电流致热的设备, 采用相对温差判断法可减小设备小负荷下的缺陷漏判。

3.3 同类横向比较判断法

根据同组三相设备间对应部位的温差进行比较分析。

一般情况下, 对于电压致热的设备, 当同类温差超过允许温升值的30%时, 应定为重大缺陷。

3.4 图像特征判断法

根据同类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热图像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利用软件进行分析) 。

4 红外图谱库在750k V设备管理中的典型应用

4.1 红外图谱标准库建设

根据现有维护设备建立红外图片库分类建立变压器类、开关类等共计30种标准红外图片, 采用标准方法将所辖的设备拍摄的标准红外图片存入标准库进行分类整理, 对同一设备可以指导新手或者不同拍摄人员按照已有标准图片实现“傻瓜式”拍摄, 同时有利于编辑、分析和比对。

4.2 红外图谱标典型缺陷库建设

典型缺陷库采用图像特征判断法, 根据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热图像判断分析设备是否正常。按照电压致热型、电流致热型、综合致热型进行分类收集典型缺陷建立典型缺陷库。电压致热型是指由于电压引起的发热, 如PT、MOA、高压套管等以本体为中心的整体或局部的发热;电流致热型是指由于电流引起的发热, 如连接金具、隔离开关触头、套管顶部连接等接触不良或者导线的断松股引起的发热;综合致热型是指既有电压效应, 又有电流效应, 或者电磁效应引起的发热。

收集公司运行设备已发生发热情况按照电压致热型、综合致热型发热和电流致热型分类建立典型应用案例供后续运行设备进行比对分析。

案例1:

设备:平凉变电站75102隔离开关B相上引线T型接线板

缺陷描述:接线板螺丝松动造成发热, 红外测温分析发热点比环境温度高39℃。2011年9月结合停电对该发热部位进行处理, 处理前接触电阻2200μΩ, 处理后接触电阻20μΩ, 处理后红外测温同一部位温度比环境温度高4℃, 发热情况消除。

案例2:

设备:兰州东变330k V 3312断路器

描述:3312断路器靠I母侧B相套管上引线连接板部位温度高出A相10℃。

原因分析:2006年9月1日11时47分为750k V输变电示范工程1500MVA满负荷试验, 本照片拍摄于大负荷期间, 3312、3310断路器中间为30522东和三线出线引线, 当时30522东和三线出线电压352k V, 负荷电流为370A;由于东和三线三相电流不平衡, B相电流高于A相 (具体数据无记录) , 导致3312断路器靠I母侧B相套管上引线连接板部位温度高出A相10℃。

案例3:

设备:某公司[5]220k V变压器

缺陷类型:变压器漏磁引起的螺栓发热和变压器散热器油路不通引起温度降低。拆开螺栓打磨螺孔使得螺栓与本体接触良好, 消除该部位漏磁回路, 发热消除。

5 红外图谱库内红外图谱分析的典型应用

5.1 同一设备历史温度数据纵向比较分析案例

以兰州东变电站1#主变750k V A相套管为例, 因历史图片较多, 仅取2006~2011五年的数据进行对比, 选择所有历史图片最高温度区域进行分析, 由于环境温度差异, 该区域最高温度数据变化较大, 但是该区域最高温度与环温的温度差, 剔除由于人为拍摄误差和负荷变化情况剔除数据变化较大值者剩余基本在2℃附近波动该相套管历史数据基本无异常, 设备运行稳定。

5.2 同类设备横向比较判断法分析案例

以兰州东变电站1#主变750k V套管A、B、C三相为同类设备进行对比。选取拍摄于2006年10月22日三相的图片, 环境温度为12℃, 三相套管总体温度平衡, 套管温度均基本与环温相近, 无异常。

6 应用效果分析

从公司6年来红外测温开展情况来看, 虽然公司所辖设备发热缺陷并不多, 但红外图谱管理、红外图谱库的管理对于公司红外测温的工作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公司6年的输变电设备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开展红外标准图片的拍摄, 培养工作人员标准拍摄方法, 并以其为参考, 尽量减小人为拍摄误差;

(2) 建立红外图谱库, 分门别类, 利于统计、分析和比对, 进一步掌握设备的发热情况, 详细收集状态检修所需温度基础数据, 有利于状态检修正确检修策略的制定;

(3) 建立红外图谱典型缺陷库, 除掌握本单位的设备发热情况外, 搜集外单位的发热典型图谱, 开拓专业人员的视野举一反三应用到本单位的设备检测方面, 有利于尽可能发现发热隐患。

7 建议和展望

在现有的应用基础上, 重点向红外技术在电力行业应用的深化, 关注以下三点并做一些相关跟踪和研究:

(1) 红外技术的红外数据的获取已经从静态向动态发展, 特别是对重点跟踪设备和试验过程进行连续的红外检测和分析, 如疑问变压器的在线实时动态分析, 高压电缆头的空充试验, 缺陷设备的实时在线红外监测等, 在电力及科研领域中动态红外成像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代替了静态红外技术, 跟踪动态红外技术并纳入到红外图谱库管理, 可能情况下形成红外图谱视频库, 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公司红外检测技术力量和人员素质提升, 向更专业方向发展。

(2) 研究开发红外图谱管理系统数据库软件, 并与专业分析软件进行对接, 丰富完善分析工具, 除具备静态红外图谱的分析、编辑、统计、生成红外分析报表及曲线、生成报告等功能外, 能够对动态数字红外图像数据流进行分析, 并自动生成动态的红外数据列表、曲线以及温度报警等, 更好的实现动静态红外图片的管理和分析。

(3) 电气设备紫外放电检测技术可以检测电晕放电和表面局部放电特性以及电力设备外绝缘状态和污秽程度, 随着公司所辖设备运行年限的增加, 设备绝缘逐渐老化, 建议结合红外测温加强紫外放电检测来监测设备放电情况;并按照公司已开展的红外测温及图谱的管理模式开展紫外图谱库管理, 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动态紫外放电检测和图谱管理, 更好的对所辖设备开展紫外放电检测分析诊断和图谱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彼岸公司.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图谱[Z]彼岸公司内部资料.2002, 11.

[2]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Z].

[3]FLIR.ThermaCAM.PM695 High Performance Handheld ThermalImaging System.2000.5

[4]普恩平, 唐上林.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电力技术, 2009, 7.

汉代健身图谱《导引图》探源 篇9

一、“导引”一词的内涵与渊源

古代所谓的“导引”, 即“导气会”和“引体会柔”, 是人体的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互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医疗体育方法。远古时期, 中国的先民在丰收时节、群落聚会和家庭团圆时, 往往通过模仿动物的跳跃和飞翔姿势等各种舞蹈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后期就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称之为“导引”的强身健体和祛病延年的独特医疗保健方法。关于“导引”这种现代人们称之为保健医疗体操的传统术语, 中国古代史籍中早有记载, 比如《一切经音义》中说:“凡人自摩自捏, 伸缩手足除劳去烦, 名为导引”;《老子》一书中就曾出现过“吹”、“呴”等有关导引呼吸方法的专门名词;《庄子刻意第十五》则明确提出, “吹呴呼吸, 吐故纳新, 熊经鸟申 (伸) , 为寿而已矣”, 对导引的训练方法和功能作用都作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介绍;《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说:“昔陶唐之始, 阴多滞伏而湛积, 水道壅塞, 不行其原, 民气郁于而滞着, 筋骨瑟缩不达, 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说明导引这种强身健体方法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流行开来, 人们借助于导引这种舞蹈体操形式可以强筋骨、舒脉络, 用来治疗筋骨酸痛的病症了;《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章中专门指出, “中央者, 其地平以湿, 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乔。故导引、按乔者亦从中央出也”, 说明当时地处中原地区的人民在遭受肌肉麻痹等病症时采用该种体育方法进行锻炼的情况;《灵枢病传篇》中写道, “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饮药之一者”, 足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将导引列为疾病医疗的一种专门治疗方法了;《汉书张良传》记载:“良从入关, 性多疾, 即导引不食谷”, 对导引可以有效治疗人身疾病提供了明确佐证;《淮南子精神训》中对导引术的方式作了专门的记载, 包括熊经、鸟伸、鬼浴、援 (猿) 蹬、鸦视和虎顾等六种不同名称, 充分表明我国汉朝时期的导引运动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准。

二、《导引图》包含的体育运动形式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导引图》不但年代悠长久远, 而且内容极其丰富, 它对中国古籍中关于导引与健身运动作了最好的图形注解, 对导引运动的基本模式、发展变化等提供了可贵的研究线索。由于导引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重要功能, 因此其对当时人们遭受的疾病比如“烦”、“痛明”、“引聋”、“引温病”、“引膝痛”、“坐引八维”、“引颓 (疝) ”、“引痹痛”、“引项”、“满厥 (懑厥) ”、“灵 (热) 中”、“温病”、“覆 (腹) 中”等四肢运动器官病症、消化系统疾病、五官疾病以及某些传染性疾病等都有着良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充分展示了体育运动在保证人们身体健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这些作用和功能我们也可以从《导引图》中包含的形式多样、丰富完备的体育运动形式当中分析和观察出来。

1. 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是《导引图》中表现出的常见运动形式之一, 比如扩胸运动时的“吹嘘呼吸, 吐故纳新”或者“印淬”。呼吸运动强调“呼”与“吸”的相互作用, 以胸部的呼吸扩张、双手后举为基本动作, 目的在于加强对人的心肺功能的反复锻炼。呼吸运动借鉴的是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嘶喊与鸣叫的行动特点 (比如学着猿猴仰天长啸、学着雄鸟引吭高歌) , 这种发自于内心深处的呼吸运动, 可以有效地将人们内心当中存在的紧张之气适时加以舒缓, 使人的心灵得到暂时的停歇与休息, 最后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2. 肢体运动。

肢体运动也是《导引图》中表现出的常见运动形式之一, 比如上肢运动时的“龙登”, 冲拳运动时的“蚂 (占) ”, 体侧运动时的“螳螂”, 腹背运动时的“满政”, 跳跃运动时的“引颈”等。肢体运动强调四肢的伸展, “摇筋骨, 动肢节”, 类似动物“抬头、伸颈、折腰、直腿”, 以手臂、腿部力量的综合运用为基本动作, 目的在于加强对人肌肉力量的深度训练。肢体运动借鉴的是动物活动时张牙舞爪、上蹿下跳的动作特点, 这种以站立、蹲坐、跪拜、体转等形式开展的全身性筋骨活动, 以双手反转伸向背后, 扭腰、转身向右侧甩手, 双手向空中奋力甩袖, 作爬坡跳跃状等动作, 可以有效地将人的肌肉力量发挥出来, 使人不断地积蓄能量而超越和战胜自我, 体现出强劲刚健和壮丽雄浑之意。

3. 器械运动。

器械运动是《导引图》中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棍仗使用运动、折腰式转体运球等。器械运动强调人在运动过程中, 选取和运用身外各种可供选择的器具进行辅助身体训练, 目的在于加强人的灵活性和柔韧性的能力。器械运动借鉴的是动物活动时四肢灵活巧妙运用的动作特点, 采用以双手握杖由左上到右下, 利用器械翻身进行转体运动, 依靠双手握拳抵腰, 仰头虎视等推、拉、弹、跳等形式开展的辅助训练运动形式, 这种运动形式可以有效地将人的身体活动与辅助器械融为一体, 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比如“蹴鞠”就是采用“折身、转体、甩手, 作戏球状”的形式开展的一种健身运动, 是一种古人称之为“轻身健体”的导引法, 而且在后期发展中还带有军事训练的意味。凡此种种运动, 均牵动腰、背、四肢、筋骨等各个关节, 能够促进人的血液循环, 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导引图》与《五禽戏》的关系

《导引图》是西汉时代庶民阶层比较喜闻乐见的群众健身运动, 其图中涵盖的44种健身方法, 对后期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健体方法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 《五禽戏》是由东汉时期华佗发明的。《五禽戏》中的鸟、猿、熊等也有类似的图形文字, 因此可以推知华佗的《五禽戏》与马王堆《导引图》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但是, 《导引图》与《五禽戏》并非完全是一回事, 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马王堆《导引图》涉及的动物有鸟、鹤、鹞、猿、颤、龙、猴、熊等八式, 与五禽戏相似但缺鹿戏与虎戏, 其中模仿鸟类姿态、兽类姿态和其他动物姿态的分别有三种, 其中鸟类有“信 (鸟伸) 、鹯 (猛禽) 、鹤谭”;兽类有“熊痉”、“ (猿) 滹 (呼) ”、“木 (沐猴) (喧哗) 引炅”;其他动物有“堂狼” (螳螂) 、“龟恨”、“ (龙) 登”等。在这三种基本划分类型中, 又以鸟类为主, 兽类次之, 其他三种动物姿态各取其一, 可见古代模仿动物姿态的仿生功, 事实上并不仅限于华佗《五禽戏》中所谈到的五种禽兽。而且, 《导引图》较之《五禽戏》年代较为久远, 更加能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在体育训练技能上的独特创新。当然, 无论是《导引图》还是《五禽戏》, 这种模仿动物禽兽姿态开展的体育运动训练方式, 已经成为当时那个时代广大劳动人民强身健体的基本途径, 也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在体育运动方面的集中体现, 值得人们认可和尊重。

参考文献

[1]吕利平.从《导引图》等文物看中华养生文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

[2]雷震.吐纳行气术与保健治疗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玛咖HPLC指纹图谱研究 篇10

目前玛咖种植地广泛, 颜色众多, 市售产品混乱, 真伪产品难以区分, 且研究玛咖时缺乏活性成分对照品。玛咖与其他天然植物一样成分复杂,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能提供丰富的鉴别信息, 较为全面地反映植物药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数量, 进而对药品质量进行整体描述和评价[4]。金文闻[5]对玛咖的红外指纹图谱、薄层指纹图谱以及气相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 指出了其图谱特征。HPLC具有操作简便、图谱稳定性和可靠性高的特点, 采用其对玛咖进行分析目前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原产地秘鲁玛咖为对照, 研究了秘鲁、丽江、会泽、格萨拉 (四川攀枝花) 四个产地的HPLC图谱, 并与形态和功效与玛咖相似的植物材料 (圆根萝卜和西洋参) 进行对比, 初步建立玛咖的HPLC指纹图谱, 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售无商标的10批玛咖进行指纹图谱分析。

1 材料与试剂

1.1 仪器

P200-高效液相色谱仪 (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SHIMADZU-UV-17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 , SY360超声波提取器 (上海宁商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Millipore超纯水器 (美国MILIPORE公司) ;ESJ120-4电子天平 (沈阳龙腾电子有限公司) 。

1.2 药品与试剂

秘鲁黄玛咖购自上海中智科技应用发展公司 (秘鲁玛咖进口商) ;丽江黄玛咖购自丽江格林恒信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产地丽江) ;会泽黄玛咖购自云南禾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产地会泽) , 格萨拉黄玛咖购自和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产地格萨拉) ;西洋参购自一心堂医药公司;圆根萝卜采自盐边县格萨拉乡农田。此外, 从昆明、成都、攀枝花市场上购买不同产地的商品玛咖。

色谱甲醇 (成都科龙化工有限公司) , 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成都科龙化工有限公司) 。

2 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秘鲁、丽江、会泽、格萨拉黄玛咖, 西洋参和圆根萝各1g (过60目) , 加入甲醇30mL, 超声提取30min (40Hz, 40℃) , 共提取3次, 过滤, 定容至100mL。

2.2 色谱条件

色谱柱:CS-120-5-C18-AP (5μm, 4.6mm×50mm) ;流动相:甲醇-水 (25∶75) ;流速:0.8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10nm;进样量:20μL;时间:30min。

2.3 实验方法建立

2.3.1 检测波长选择

分别以甲醇、95%乙醇、水为溶剂, 按照“2.1”项下提取秘鲁玛咖, 得到的溶液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波长扫描, 对190~800nm范围内的色谱图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在210nm波长下峰数最多, 峰型较好, 因此确定检测波长为210nm。

2.3.2 提取溶剂选择

以甲醇、95%乙醇、水为溶剂制备供试品溶液, 以“2.2”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结果以乙醇为提取溶剂, 得到的指纹图谱各峰分离度差、基线不平稳。水为提取溶剂的指纹图谱峰数少;以甲醇为提取溶剂得到的峰数多、峰面积大, 各峰分离良好, 因而确定提取溶剂为甲醇。

2.3.3 流动相选择

笔者先以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 不论如何调整比例, 均得不到个数较多的色谱图。换为甲醇和水后, 随水的比例增大, 色谱峰变多, 但峰型拖尾, 加入适量磷酸后峰型变好, 最后确定流动相为甲醇-水 (25∶75) , 磷酸调节pH=4.8。

3 方法学考察

3.1 精密度实验

取同一批秘鲁玛咖供试品溶液, 在“2.1”项下色谱条件下连续进样6次, 记录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各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RSD<0.2%, 相对峰面积RSD<1.7%, 符合指纹图谱的要求。

3.2 稳定性实验

取同一批秘鲁玛咖供试品溶液, 分别于放置0、2、4、8、12、24h后进样, 记录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各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RSD<0.2%, 相对峰面积RSD<3.0%, 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h内稳定。

3.3 重现性实验

取同一批秘鲁玛咖供试品6份, 按照“2.1”项下制备方法, 分别制取供试品溶液, 进样测定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各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RSD<0.2%, 相对峰面积RSD<4.0%。

4 结果

4.1 玛咖指纹图谱共有峰、参照峰标定

按照上述优化的条件, 对6个样品提取液进样测定, 得到各自的指纹图谱, 见图1。将6个指纹图谱数据输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 (2004A版) 》, 确定玛咖共有峰18个, 其占总峰面积91.43%;4个玛咖样品的指纹图谱及图谱数据显示, 保留时间tR=12.46~12.50min的色谱峰 (标记为S) 为各种玛咖的共有峰, 也是区别于圆根萝卜和西洋参的特征峰;其中S峰面积最大, 与相邻色谱峰分离良好, 可作为玛咖的参照峰;结果还显示4种产地的玛咖指纹图谱相差不大。

4.2 相似度

计算各个样品的相似度, 数据处理采用Waters Pater Sach相似度软件, 计算原理为夹角余弦法[6]。以共有峰的峰面积计算相似度, 其中4个产地的玛咖相似度为95.5%~98.7%, 与西洋参和圆根萝卜的相似度相差很大, 可作为玛咖具有专属性的指纹图谱。

4.3 玛咖指纹条形码建立

由相似度计算结果可知:当以4个产地的玛咖样品共有峰面积均值为对照时, 4个玛咖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 表明整体上相似, 故可以4个样品共有峰为基础采用均值法建立玛咖的对照指纹图谱。绘制对照品指纹图谱时, 以参照峰S为基准, 以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为横坐标, 以相应峰号的相对峰面积为纵坐标, 绘制玛咖对照指纹条形码, 见图2。

4.4 适用性考察

采用本试验优化的提取方法和测定条件, 结合建立的玛咖指纹条形码, 对市场上购买的10批产品进行检验, 结果见表1。由表1中可知, 一级和二级商品玛咖块根或切片, 无论是何种产地、何种皮色, 其相似度都在90%以上;四级黄玛咖块根和黄玛咖须根的相似度只有72.1~83.8%;玛咖叶的相似度只有65.3%;市场上的玛咖粉末相似度在80%以下。品质越好的玛咖相似度越高, 品质越差的玛咖和玛咖须根、玛咖叶的相似度越低。建议在质量标准中确定相似度阈值不低于80%为合格产品, 高于90%为优质产品。

5 讨论

有文献[7]报道了玛咖活性成分, 如玛咖酰胺、玛咖烯、生物碱等, 但因含量低, 目前尚缺乏活性成分对照品, 给玛咖质量标准研究带来困难。我国玛咖产业都致力于生产粗加工产品以获取短期利润, 目前市场充斥着大量以玛咖为原料的保健食品, 成分明确、疗效明显的玛咖深加工产品较少[8]。同时, 我国玛咖种植地广泛, 颜色众多, 厂家参差不齐, 市售产品混乱, 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因此玛咖质量标准建立尤为重要。

本试验对供试品溶液制备、色谱条件进行优化, 建立玛咖指纹图谱。结果表明, 玛咖指纹图谱中主要峰群整体一致, 与西洋参和圆根萝卜相差很大, 同时标定玛咖特征峰。以共有峰的峰面积计算相似度, 4个产地的玛咖相似度大于0.9, 表明不同产地的玛咖差异不大。本试验还考察了方法的适用性, 对市场上购买的10批产品进行检验, 根据结果建议玛咖等级的制定标准, 相似度>0.90可判定为优质玛咖, 相似度<0.80为不合格产品。

本试验首次建立的商品玛咖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 符合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同时标定的玛咖特征峰S附近杂峰少, 峰面积大, 纯度高, 下一阶段实验可进一步分离提取, 有望鉴定其结构, 制备标准品, 为玛咖质量标准建立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OCHOA C, UGENT D.Maca (Lepidium meyenii Walp.;Brassicaceae) :A nutritious root crop of the central Andes[J].Economic Botany, 2001, 55 (3) :344-345.

[2]余龙江, 金文闻, 吴元喜, 等.玛咖的植物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2, 14 (5) :71-74.

[3]肖培根, 刘勇, 肖伟.玛咖——全球瞩目的保健食品[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1, 16 (6) :236-237.

[4]李强, 杜思邈, 张忠亮, 等.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展望[J].中草药, 2013, 44 (22) :3095-3104.

[5]金文闻.药食两用植物玛咖 (Lepidium meyenii) 的功效物质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刘欣, 胡芳弟, 封士兰, 等.大黄药材指纹图谱研究[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04, 10 (3) :140-144.

[7]余龙江, 金文闻, 李为.南美植物玛咖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03, 34 (2) :7-9.

大脑语言图谱揭秘 篇11

Their "semantic atlas" shows how, for example, one region of the brain activates in response to words about clothing and appearance.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se maps were quite similar across the small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the study, even down to minor details.

The work, by a team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s published in Nature.

It had previously been proposed that information about words meaning was represented in a group of brain regions known as the semantic system.

But the new work uncovers the fine detail of this network, which is spread right across the outer layer of the human brain.

The results could eventually help those who are unable to speak, such as victims of stroke or brain damage, or motor neuron diseases.

Volunteers - including lead author Alex Huth - listened to more than two hours of stories from a US radio programme while remaining still inside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canner.

The team collected data on changes in blood flow and oxygenation - indicators of activity -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The cerebral cortex is the brains outer layer of tissue, playing a key role in higher functions such as language and consciousness.

The brain imaging data were matched against time-coded transcriptions of the stories. The researchers then used a computer algorithm that scored words according to how closely they are related in terms of meaning.

The results were converted into a thesaurus-like map where the words were arranged on the left and right hemispheres of the brain.

They show that the semantic system is distributed broadly in more than 100 distinct areas across both halves - hemispheres - of the cortex and in intricate patterns that were consistent across individuals in the study.

The maps show that many areas of the human brain represent language describing people and social relations rather than abstract concepts.

Vocabularies

中国制造出“人脸识别”警车将亮相G20安保

A Chinese university has developed a police car capable of face scanning during patrols.

The intelligent vehicles, developed b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in Sichuan Province, will be fi rst tested in east Zhejiang Province in June,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y.

Chinas police cars are mostly refitted from commercial car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local authorities. The new cars will address many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this poor standardization, said Yin Guangqiang, director of the police-use advanced technology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A host of new technologies have been added to the new model over the seven-month development period for the countrys fi rst standardized police vehicle, Yin said.

The car is equipped with rooftop cameras that capture faces within a radius of 60 meters, even at a speed of 120 km/h. The images are then sent through the police database and if matches are found an alarm will be sounded.

Its other functions include detecting vehicles information and identifying mobile phones in its proximity. Its engines also consume less oil and discharge less carbon dioxide.

"The new car is not just a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t is more like a smart law enforcement system on wheels," Yin said.

Vocabularies

哺乳动物胚胎可在外太空完整发育

The latest experiment results from Chinas SJ-10 recoverable satellite have been sent back with some groundbreaking news. For the first time in human history,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the early stages of embryos in mammals can be developed completely in a space environment.

China launched the countrys fi rst microgravity satellite, the SJ-10, on April 6. The return capsule on the satellite will stay in orbit for several days before heading back to Earth. An orbital module will continue to conduct experiments for a few more days.

High-resolution photographs sent back by SJ-10 show that the mouse embryos carried by the return capsule completed the entire developing process within 96 hours from the launch, the fi rst reported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mammalian embryos in space.

"The human race may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we can colonize the space. But before that, we have to fi gure out whether it is possible for us to survive and reproduce in the outer space environment like we do on Earth," said Duan Enkui, Professor of the Institute of Zoology affi liated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principle researcher of the experiment.

"Now, we fi nally proved that the most crucial step in our reproduction – the early embryo development– is possible in the outer space," Enkui said.

The SJ-10 carried more than 6,000 mouse embryos in a self-suffi cient, enclosed chamber, the same size of a microwave oven. Everything on the test load, from the cell culture system to the nutrient solution was refi ned with hundreds rounds of ground tests.

A camera took pictures of the embryos every four hours and sends the pictures back to Earth. It turns out some embryos developed into advanced blastocysts in four days.

After the embryos are recovered from the returning capsule, scientists will immediately transport them to Beijing and perform further analyses on the developmental speed and changes in embryonic gene and protein expression.

巧用生物图谱 增强教学实效 篇12

一、利用生物图创设情境

在高效的课堂上, 教师应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用生物图表简单明了, 便于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有性生殖这一节,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鲜花分发给学生, 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堂课学生会在热烈的气氛中, 轻松愉快地画出花的结构, 熟知雌蕊组成, 讲述双受精的过程。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情境的创设, 以及生物图表的巧妙使用, 使学生感觉到这部分知识并不难相反很有趣,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学生读图识图自主学习

读图识图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旋律。生物图可以说是生物学科的肢体语言, 能够帮助理解, 加深记忆。生物课本上也有大量插图,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便。比如学习细胞的结构,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后相互交流, 再回归课本, 仔细看细胞结构模式图, 相互指图提问, 就能很快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的作用, 对区别动植物细胞更是一目了然。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读图、识图, 增强了观察分析能力, 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生物素养。在学生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会巡回指导, 参与小组的讨论, 引导学生如何读图, 如何分析图例, 如何把知识融在图中理解、记忆。教师也会开发制作一些生物图及时解决学生自主预习遇到的难题。

三、小组画图展示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 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的时候, 会有很强的表现欲, 教师会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展示的舞台, 同学们展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利用生物绘图的方式更简捷方便, 更能透彻地解读知识。起初教师可以先画图的框架或一个简图, 学生来补充完整, 再指图讲述。随着学生的读图、识图及绘图的能力加强, 学生就能独立来画图表, 展示一个结构、一个生理过程、一个作用机理, 例如消化系统的示意图,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 血液的循环图, 尿液的形成过程, 抗原、抗体的作用机理等等。画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可以是简图、示意图、模式图、可以是图例、表格、坐标曲线等等。在展示过程中, 学生可尽情发挥其潜能, 尽显其风采、展现出各自的生物学功底,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和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我们的教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打造出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四、师生绘图总结

生物图可以是插图、板图、动画, 也可以是一个标本、一段视频、一个图表、一个框架等等, 在有效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能发挥其主要作用, 特别在复习总结时, 更能凸显其整合知识的魅力, 让知识形成一个架构, 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纵横融会贯通。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单元都可以列图表, 画图示, 把知识一一融入其中, 可粗略可详细。例如消化系统一节的复习, 从消化系统的组成分成两条主线, 一是各个消化腺, 一是各个消化道, 然后把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各种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分别流入消化道的哪个器官、在消化道中所起的作用等等再纵向列入其中, 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图表。还可以把各消化道的结构特点、作用, 食物流经消化道各段被消化吸收的先后顺序显示出来, 也可以把淀粉、蛋白质、脂肪在小肠内彻底消化的物质及被吸收的部位表示出来。在这张表上可以直接看出小肠是消化和吸收主要器官, 又可以牵出一个小图表, 表示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总之, 一张图表可以容纳大量的信息。列这样的图表一般先由老师带着学生总结汇图表, 慢慢放手, 学生独立完成,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合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培养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 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上一篇:循证评价下一篇:商业空间结构评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