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课程

2024-10-23

代表性课程(共5篇)

代表性课程 篇1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社会生活、地方文化意识以及舞者原生心态的真实体现,它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积淀是民间舞蹈取之不竭的生命之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在中国舞蹈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它与舞蹈基本功训练、舞蹈剧目构成三大核心课程,共同承担着培养舞蹈艺术人才、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功能。

一、当前国内高校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作为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在教学形式或是教材建设方面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体系与方式。然而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很多不同层次的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与办学模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与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国内不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需求,存在一些需要我们亟待改进的状况和问题。

(一)舞蹈风格与民族情感的欠缺。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对民族舞蹈课程教学都十分重视,然而由于民族特性难以完全掌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且重视程度不足,部分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在舞蹈中技术动作的完成,让教学成为了单纯的模仿而忽略了学生舞蹈素养与文化理论的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待调整。

一直以来,国内各类高校的民间舞教学都是约定俗成地以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为主,偶尔穿插傣族、佤族、苗族等小民族舞蹈作为补充。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未能体现出民间舞教学区域性强的特点。而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未能更多地结合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属性来分析动作、讲解动作和教授动作,导致学生学完一个民族的舞蹈后,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该民族舞蹈的特有内涵和属性。

(三)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从专业院校到师范类院校再到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舞蹈专业,然而伴随开设舞蹈专业的高校与日俱增,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很明确。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核心往往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这种课程设置不明确的现象往往会导致人才培养上的特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最终使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的定义。

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程的延伸和拓展,主要针对遗存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进行学习,如:傣族、彝族、佤族、哈尼族、苗族、壮族、土家族等。依据其特殊的社会环境、民俗文化,提取出本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语汇精华,系统地进行学习。该课程会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基础、教育资源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间舞教学范围狭小的状况,并且保护与承传了多元的民族文化,还拓宽了民族视野,能够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延伸课堂教学,传承与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

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有关的文化知识体验,保护民族文化体系传承中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课程以民族性格为主体、民族特色为核心、风格韵律为命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统一,无论是从形态到风格,还是从心态到审美表现,都要忠实于民族文化的根髓,构建出一个接近本体,突出多元地域舞蹈文化的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

三、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

(一)课程目标。

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应明确这样一个导向,即以民间舞蹈文化根脉为原点,以鲜明的民族风格为依归,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舞蹈,表达当代文化艺术系统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精神。本课程以各民族主干教材为基础训练,以代表性教材为提高训练,以民俗知识为风格辅助,按照由浅入深、抓住主干、兼顾提高、科学排序的原则,优化训练的递进关系,遵循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教学原则,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民族民间舞代表性教学,使学生掌握少数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了解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特点及拓展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看到民间舞蹈艺术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从多元文化的视野中去认识和理解本地域的民间舞蹈,正确地认识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互补性。

(二)教学内容的设定及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每个高校需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教材内容。各地高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争能做到突出地方特色,从而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凸显“你无我有”的竞争优势。在教学方式上,一方面把民族传统文化特性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做到源于民间又高于民间;另一方面,不单纯地停留在严格的外部动律规范中,而是要更加注重地域民族文化彰显的纯朴、自然、不造作的精神文化内涵。在舞蹈动势与动律方面更多地注重发自内心的感悟和民族情感的培养。

代表性课程 篇2

敬爱的各位老师们,家长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行政6班的高硕尉。

即将成为高中生的我们,有时回忆起往事,初中或是小学的日子,觉得自己现在就如同一位长者。

看着小时候做的滑稽事,会不禁哈哈大笑。或许,每一个阶段,回头望去,都觉得,曾经的自己多么幼稚无知。

因为,我们在不断地获取知识,不断的成长,在蜕变,这才是我们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

对于每个人来说,改变或许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蝴蝶的幼虫吐丝成蛹,最后在艰难的破壳中改变了自我。

雏鹰要经过多少岁月的飞翔,挑战,才能搏驰长空,一个人才是如此,要改变,需要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并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奋斗。

刚来到枫叶的我们,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中,紧张和忧虑会常常萦绕心头。

每次老师问的问题,有时我们知道答案,但我们总会犹豫不决,看着四周没有同学回答的时候,会更加的惶恐不安。

或许我们不敢在老师同学面前主动回答,害怕我们会说错。因此我们更应该要勇敢挑战自己。

第一次,我们能战胜自己的恐惧,回答了问题,在后面的各种尝试中才会不断的进步,完善自我,只要我们敢去尝试,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事情。

在枫叶,学习需要勤奋,需要奋斗,不仅如此我们更要敢于表现自己,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

用开阔的思维去看待事情,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精彩。

成功的花,不要只羡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栖牲的血雨。

勇敢坚毅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枫叶展现自己的风采,勤奋,进取,奋斗,争先,在这里开创美好的未来。

代表性课程 篇3

一、教学环节的设置

1.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实际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发现, 学生掌握理论时, 灌输式的理论讲解对于知识的掌握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实践证明, 课堂趣味性与多样化教学方法是紧密相连的。针对这一实际, 我在课堂讲解设计时, 授课主要分为课前案例预习、课中案例理解、课后案例巩固。授课前精心准备好各个阶段的实际案例, 组织设计好讨论环节、讨论方式。采取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方法, 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演讲、正反方辩论、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等方法, 课堂趣味性、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2. 提倡灵活学习方式。

主要是分组讨论来进行理论的学习。首先, 学生自己提出与所学理论密切相连的现实实例和问题;其次,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牢记了理论;同时, 又提升了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 辅助以灵活的教学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勤思考、独立思考。在这一教学思路中, 把理论教学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来阐述, 以点带面, 即以重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授课, 辅之以热点问题为兴趣点的研讨式教学 (如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时, 以教学片中的辽宁两大厂家为例, 让大家充分了解产品计划配置导致的“产品大旅行”, 进而增加产品成本概念, 以此为主线, 让学生上讲台讲课或演讲, 分析根源, 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使教学内容贴近理论、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3. 完善目前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教学和学习中秉持“走出去”方略的重要模式, 这就为我们强调了社会实践和调查应用的重要性。针对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反馈, 可以看出, 学生十分喜爱这一课外学习形式, 加之教师的有利引导, 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入。而且, 活动可以吸引学生, 产生疑问, 要来课堂上寻求答案, 这样, 在及格率—到课率—流失率减少问题上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 可以在辅导员和班委组织下, 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次数, 注重与市委、工会、社区等组织的联系, 建立持续的实践基地。

4. 充分发挥理论的号召力。

可以针对不同时期理论学习的热点, 采取引导学生加入的做法, 比如讲座、新老学生的经验交流等。实践证明, 这对于学生把握当前热点理论是十分有利的。在讲解科学发展观时, 我采取首先让进行理论专题学习后的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学习心得, 然后, 结合代表性行业进行实际联系分析, 大家畅所欲言, 理论在轻松的交流中得到巩固。

5. 及时进行课程复习、考试和授后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理论考试的特点, 对学生在复习、考试、答题方法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这样, 从课前、课中、课后到考试的整体环节下来, 教师和学生同时跟进,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教师知学生所想、知学生所需, 提供优质的授课和授课反馈。

二、具体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探析

邓小平理论课程自开课以来, 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我们依据现代学科理论的发展以及理论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创新, 在授课中注重“以问题的提出为背景”, “以解决问题所需理论为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运用案例分析、综合掌握理论的能力为目标”,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形成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课程讲授重点的这一教学特色;建立了“课堂分组讨论”、“第二课堂”、“课前案例提问”、“课程中的小论文”、讲座式、案例式、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多样和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教学案例选择要细致。

成功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案例选择要精挑细选, 教学实践中我秉持选择的案例必须真实、明确, 带有全局的理论指引性。比如, 我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专题时, 就以“跑马乡的故事”为例。案例内容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 讲述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的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 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 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 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 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 我可以抓来吃, 这个队种的菜, 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 小孩也不分你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针对这一历史现象, 我们要求大家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或教训。这一教学案例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来源于现实生活, 也是我国在对社会阶段认识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另外, 直观性、形象性强, 让学生在一笑间澄清一些理论是非认识, 解决诸如“什么是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是我们认为的这个样子吗, 什么是我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等等。学生进行故事性的问题分析,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非常明确地认识到我们当时是多么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认识到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 我结合马克思论著中对于粗糙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给予适时引入, 使得大家对这一专题理论进行针对性了解。整个案例分析中, 同学们十分感兴趣,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课前准备要充分。

这里主要是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两手准备, 包括提前发放案例材料、案例问题, 或进行网上公布, 要求大家可以主动组成小组讨论, 也可以自己谈谈看法。由于准备充分, 课堂上的辩论气氛十分热烈, 局面生动活泼, 大家对初级阶段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讨论。这一方案设计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肯定。

3. 讨论中要给予正确和及时的引导。

案例讨论, 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重要因素, 缺一不可, 要进行思考、参与、时机、发言的引导, 保证理论掌握的正确方向。例如, 围绕“跑马乡的故事”一例, 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结合自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行初步的认识表述。有的同学说, 对于这一故事与社会主义本质是相矛盾的;有的同学说, 这一故事对于我们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积极作用;也有的同学说, 正是因为百姓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区分不清, 才引发认识上的混乱, 这就要加强理论的火车头的指引作用。我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看法, 同时也介入相关理论, 为大家介绍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理论的阐述, 也为大家描述了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生活状态的表述。引导大家将理论点联系起来, 同时进行分析的深入, 同学逐步获得了对理论问题的正确认识。

4. 点评总结要跟进。

最后,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给予及时总结。 (l) 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 也是社会阶段过渡的重要环节。 (2) 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特指我国的一种阶段描述。马克思在论述社会阶段的一般理论时指出, 这是社会阶段发展规律的必然。因此, 这一初级阶段在在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积累, 构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 这一初级阶段的存在必然带来一些消极的因素和问题, 但决不能否定其积极作用。结论是:“认清中国的国情”,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要充分认识, 不应急于求成;初级阶段理论正确概括了当前我国的国情, 是实际的指南和依据。通过课堂上的及时点评和总结分析,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5. 短片播放可插入。

教学中可以截取一些记录片、教学短片, 组织学生观看, 形成感性认识, 从生动的实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目前《新中国》、《世纪之光》、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毛泽东》、《世纪伟人》系列等教学片都可以在实践教学中适时引入。比如, 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讲解中, 我精心准备了杨澜主持的“叱咤风云录”之改革开放短片。短片生动、直观, 对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有所涉猎。观看中, 我适时提出重点、问题, 大家在浓厚的氛围中熟悉了理论, 了解了理论的历史风貌。

案例教学对于公共理论课程还处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 也是教学体系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的积极性, 而且有助于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组织教学设计和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 案例教学和教学环节设计要注重科学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也是教学环节和教学案例设计的主要指南。案例从现实生活中来, 同时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实际, 对案例教学的案例进行筛选和提炼, 力求新、准、宽, 丰富生动, 加之有说服力的专题片作为案例辅助, 才能备受同学欢迎,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2.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转变“我要教”的教师主体思路, 形成“我要学”的学生主体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实际调查中发现, 90%以上的同学对于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短片讨论等方式十分感兴趣, 学习热情和兴趣比较高。通过必须参与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主动意识的熏陶, 唤起学生的学习冲动, 使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分析案例, 寻找答案, 从而将单纯灌输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过程。一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二是努力处理好讲授与自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把教学目的与要求融入其中, 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等综合素质。

3. 适当加入原著的品读, 与历史相结合。

比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 都已成为引入的重要内容。所以, 结合建设实践, 了解时事政策, 本身就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平时看电视、读报纸、上网时, 督促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了解时政。长此以往, 在学习中就会逐渐增加理论积累。其次,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那里去, “回到”中共中央的有关重要文献那里去。根据自身实际应拿出一定的时间阅读经典原著, 边读边思、细细品味, 甚至可做读书笔记。

纵观课程总体,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门课程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其内容的, 从内容体系上说, 体现为课程学科范围较广;理论与政策关联性较高;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得较为紧密等特点。我们也会在教与学中遇到许多目前还不能充分解释和解决的现实困惑。但我相信, 经过探索, 会逐步提高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认识水平, 进而探索出更好的适合学生和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

摘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为例, 从教学环节的设置、实际教学方式及案例教学方面, 进行了公共理论课程的授课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对现实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环节,案例教学,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刘美珣, 程建国.清华大学改革“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考核方式的实践及思考[J].教学与研究, 2000, (01) .

代表性课程 篇4

【摘要】“走自己的路”既是邓小平同志最有代表性的论断,也是贯穿新中国65周年的主线。然而,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如何正确理解“走自己的路”的内涵,以及中国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就这些基本问题作一些探讨。

“走自己的路”既是邓小平同志最有代表性的论断,也是贯穿新中国65周年的主线。纵观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的诞生,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不论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中国;不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揭示了一条规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然而,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如何正确理解“走自己的路”的内涵,以及中国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就这些基本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走自己的路”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邓小平“走自己的路”的思想,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而是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和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

走自己的路,其实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又是它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指出,他们的理论只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他们要求后人要依据具体的历史条件,结合具体实际,灵活运用和发展他们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在当时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各国具体情况而得出的普遍真理。它给我们提供的是普遍的、一般的指导思想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具体的道路模式。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本里去找社会主义的具体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的,也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和建设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这是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国内外长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走自己的路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自己的情况,制定符合他们自己实际的对策,走自己的路而取得的。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反杜林论》、《共产党宣言》等大部头著作中从没提出过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而且是在一国取得胜利。列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进行革命,取得了胜利。对此,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就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族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主义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走自己的路的结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认真分析中国的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中国的革命不能像俄国革命那样先从城市搞起,而是从农村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邓小平指出:“在这个长时期中,毛泽东同志确实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得非常好,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但采取与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由于充分尊重中国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顺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也一样。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本里寻找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模式,往往会遇到挫折,甚至导致失败,而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就会带来胜利。苏联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足以鉴证这一点。

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总结长期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无产阶级搞革命和建设事业,必须要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但坚决要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据这一思想,邓小平为我们制定规划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方针、政策,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经过实施这些方针、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呈现了蓬勃生机,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法宝。

二、“走自己的路”的两层涵义

(一)走自己路的第一层涵义:就是不走别人的路

从哲学上,“是什么”就意味着“不是什么”,“不是什么”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是什么”。应该说,对于探索问题来说,“不”的回答比“是”的回答要容易,往往从否定的“不”的回答开始,最后作出肯定的“是”的回答。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也是这样。邓小平就曾从否定角度划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的界限,诸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等。

中国在走自己路的探索中,“不”字当头,如前所述,就是不照搬苏联模式,不走美国的道路。尤其是在政治制度方面,邓小平在谈到西方时用了一系列”不搬”,如”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们实行的民主不是搬用西方的民主”;”人们往往把民主同美国联系起来,认为美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民主制度。我们不能搬你们的”;”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

中国对苏联和美国说”不”的背后,潜在着一种矛盾的心态。说”不”表面上看是否定对方,实际上也表明对对方看得很重,总是萦绕在心。如果心里没有或者不在乎对方,可能不会经常用”不”去评价。

苏联和美国,一方面实力强大、发展领先;另一方面又对中国恃强凌弱、说三道四。它们的强大令人羡慕,而它们的霸道令人憎恶。由于这种情况,中国在走自己的路中,对苏联和美国往往是既爱又恨,爱恨交错。这种矛盾的心态,如果不够冷静,就容易走入极端:如果爱起来,就盲目崇拜,照搬照抄;如果恨起来,就全面否定,排斥一切。仅从”不”的角度走自己的路,容易出现误差,而且也的确留下了这个方面的深刻教训。

(二)走自己路的第二层涵义,也是更本质的涵义,是自主选择

真正做到自主选择并不容易,既要客观上实力强劲,还要主观上理论成熟,并且要策略上得当。

第一,强大的国力是自主选择的客观基础。为什么会对他国照搬照抄?从根本上说是自己处于落后状态。在人类历史上,落后国家模仿先进国家比比皆是,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当今为什么会有崇洋媚外现象,也是因为西方国家比较先进,有所”崇”和”媚”之处。中国只有更强大和变得先进了,在客观上模仿别人的现象就会减少,或者还成为他人的模仿对象;在主观上也就变得更自信。

第二,成熟的理论是自主选择的主观条件。走自己的路,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只有一种模式、只有一个中心,那么任何走自己路的探索最终都是殊途同归,跳不出既有的窠臼。

第三,真正做到自主选择,还要策略得当。(1)外交上独立。走自己的路与独立自主外交路线是密切关联的。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使得我们内政选择上减少了外在的制约,不用看别人的眼色行事。(2)在借鉴上自由。走自己的路绝不是自我封闭。在中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借鉴各国的经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走自己的路”

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走自己的路,不照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不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已是不可争议的真理。如果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或照搬他们的模式,只能导致中国的混乱、落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人们不能动摇这一原则。

第二,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建国初,党中央强调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出现了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现象。特别是1957年后,出现了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大跃进,在生产关系方面照搬苏联的单一公有制,盲目追求“一大二公”,所有制纯而又纯,否定了商品经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再三强调别国模式只能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要依据我国的实际,走符合我国实际的道路。

第三,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不熟悉,指手划脚,是要犯错误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都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来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事情,靠中国人解决,不依附于别人,“不坐别人的车”。别的国家也应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不要照搬别国经验,更不能照搬中国的经验。

第四,走自己的路,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倡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他立足中国国情,遵循其发展规律,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国家要摆脱贫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计划经济以及由它而形成的一套旧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到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地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要发展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国家的长处,不断进行自我改革,因循守旧、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所以,要发展,就必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是走自己的路的必要条件,没有改革开放,“自己的路”是走不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总而言之,“走自己的路”既是思想观念的创新,也是实际操作行为的变革,是一场真正的思想解放和行为超越,其结果并不泯灭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是相反,它只会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挑战面前获得新的发展。实践证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这条道路还要不断向前伸展,在前进中还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加以探索,走好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代表性课程 篇5

对话中, 与会的中方校长们与美国代表团的各位校长分别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办法”“教师和学生关系处理原则”“帮助学业困难者的策略”“校长的角色定位与领导力”“学生学习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而美方代表所介绍的美国学校课程设置、中小学教材选用、教师聘任与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情况, 让与会领导、校长、老师们耳目一新。

“这不仅是一次两国文化的交流, 更是一次教育理念与经验的碰撞, 相信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 必将推动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向深入研讨发展”, 玉泉小学校长高峰接受采访时说:“通过对话, 在世界的横轴上, 寻找玉泉小学‘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自身的坐标, 也会进一步推动我们办学理念的不断完善, 推动学校双语教学的飞速发展, 乃至推动整个区域教育的高效提升。”

美国教育联合会国际部主任雷蒙斯?余、西柯维纳学区总监 (督学) 黛布拉·卡普兰、霍伦中学校长海克特?加力西亚、爱知伍德高中校长马克?超瓦托、卡梅隆小学校长谢丽尔?莱斯卡,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王建忠、教研室主任郭立军、教科所所长吴颍惠、国际交流科科长屠永永以及部分海淀区中小学校长参与了对话活动。

活动心得

“中美交流”促英语课堂改革

2月24日, 美国加州洛杉矶县西柯汶纳市的几名中小学校长受邀到我校就课程、教学与管理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学区总监黛布拉?卡普兰和卡梅隆小学校长谢丽尔?莱斯卡的精彩演讲。她们的演讲意义深远, 既有教育观念的渗透, 又有真实的教学实践经验, 特别是对于我———一位英语教师更是有着独特的推动作用。

按照我校《九年发展纲要》中所阐述的学校发展目标, 双语教学已经正式列为我校发展的重点项目。而正如高峰校长所讲:要想使学校走向国际化, 实现双语的教学目标, 就必须强化日常的英语教学。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如何调整教学观念, 适应学校的发展已成为我急需解决的一项课题。

听着两位美国教育同行的讲解, 让我不得不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我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适应能力了吗?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了吗?在我的课堂上是不是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是不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批判性思考?是不是真正创设环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一条条反思, 一点点触动, 让我一下看清了自己将要走的路。

我深知,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学科, 交流和大量阅读是十分重要的, 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引导孩子们主动去参与。而美国这种“浸入式”的教学方式, 不正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引导孩子们形成自己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吗?

伴着反思, 我决定将美国先进的教育经验立刻引进我的课堂。通过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 做到教材有效整合的基础上, 为孩子们创设更多的独立阅读或小组的合作阅读、交流时间, 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有比较充分的独立阅读的时间和交流时间。交流、阅读的方式也会吸取美国教育同行的先进经验, 做到因人而异, 根据阅读程度、阅读兴趣, 形成不同的组合。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兴趣自主决定阅读材料和交流学习的方法。让英语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幸福乐园”, 不再是望而生畏的英语课。

当然更要注重个人的发展。我将把握好学校创设的各种学习机会, 同外教老师更多的交流教育心得, 并且走出校门, 与有经验的专家、教师共同交流, 取百家之长, 补自家之短。真正实现个人修为、教学经验双发展。

品德课堂的转变

开学的第一周, 去给一年级孩子上品德课, 在楼道发现所教班的几个孩子正扶着楼梯扶手往下滑, 于是赶紧制止, 给他们讲了这样玩的危险性。上课, 又特意向全班同学重申了学校的要求。要求大家不要做这种危险动作了。没想到第二次去上课, 又看到他们仍然在玩。向学生询问后才知道, 他们一直都喜欢这么玩, 其他老师也批评过他们。于是课上我抽出时间请同学们针对这样的玩法展开讨论, 试图通过孩子们的互相帮助改变这种行为。课堂上大家侃侃而谈, 列举着种种可怕的后果, 最后, 一致表示要坚决摒弃这种不良行为。可当我再次跨上楼梯的时候, 我几乎要崩溃了, 孩子们依然乐此不疲。我被孩子们说一套, 而做又是另一套的做法快要激怒了, 整堂课上我都在寻找着解决的答案。

近日, 参加我校“中美校长对话”活动后, 我又再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美国教育家的风采, 倾听了创造“第56号教室”奇迹的美国大家———雷夫先生的报告。两次先进教育理念的冲击, 令我感受颇深。特别是雷夫先生所倡导的“没有害怕的教育”观点。他说:“着力孩子品格的培养, 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在此理念的推动下, 我决定转变策略, 让孩子们自己去亲身体验, 并从中感悟。一节课后我请同学们找一找校园中的危险游戏, 并聘请那几位同学为问题考察员, 去验证同学们的发现。最后请他们将情况汇总, 向全体同学通报, 同时出版一本由他们主编的校园危险游戏丛书。虽然书至今没有出版成功, 但他们的确该变了。

这次的成功使我一下明白了品德只有这样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教材中有一课是教给孩子们怎样和同学、朋友相处, 我决定将此理念再次尝试。课上我请同学们从班中暗自拟定一个准备交往的朋友, 给一周时间进行交流, 但要随时记下两人之间这段时间所发生的高兴或不愉快的事。再一节课进行交流, 最后自己评判是否和这位同学发展成好朋友。如果同意就走到他身边夸夸他。活动结束后我请同学们总结交友经验时, 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想和朋友相处好就要互相帮助、互相谅解。甚至有的孩子说: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优点, 才能成为真朋友。

这才是真正的品德课堂, 这才是真正的育人呀!

作为一名新上岗的教师, 心中有着太多的想法, 但由于没有实践的经验, 这些想法在不断的实践中似乎变成了一座座空中楼阁。这次有幸参加“中美校长对话”活动, 让我有了太多的感触。

在新的教学理念冲击下, 原有的那些想法似乎又焕发了青春!听着来访校长的演讲, 让我从一个个实例中, 真正揣摩到了“教学是‘学’的技能, 而不是‘教’的艺术”的含义。一位好的老师不是教给学生知识, 而是引导孩子们去思考, 从中学到知识, 领悟到其中的哲理。例如:“1+1=2”, 这个简单的加法运算, 教授方法不同, 所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方法一:这就是一个普通的、谁都知道的加法算式, 学生只需要记住“1+1=2”而已。方法二:1+1=2,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你可以想到什么?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在给孩子灌输老师们的想法, 而后者是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研究, 发现规律。

要落实“幸福教育”, 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研究的快乐, 学习的幸福。美国的教学方法使整个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 并不是假合作、假讨论。整堂课在教师合理的评价与引导下, 有序进行。

通过这次活动, 我真切的感受到, 作为一个新教师, 虽然年轻的我有许多创新的想法, 但要学习的东西还有许多。只有不断的实现思想与实践的碰撞才能不断产生出智慧的火花;只有更多的接触到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经验, 才能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

学校链接

北京玉泉小学:德如玉、智如泉

学校愿景:建设一所伟大学校

校训:玉不琢, 不成器

培养目标:培养“德如玉、智如泉”的玉泉学子

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幸福人生

校风: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办学特色:幸福教育、双语教育、情感教育

1960年, 时任中国国防大学校长的罗荣桓元帅为解决教官子女上学问题, 创建了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 并亲自兼任名誉校长。2006年, 原金沟河小学和采石路小学先后合并到玉泉小学, 形成今日玉泉一校二址之格局。

学校占地15000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拥有教职工120人, 48个教学班、1800名学生。专任教师中, 大专以上学历占98%, 其中本科学历占80%, 研究生层次的占3%;小学高级教师以上占55%;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取得区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的占66%。学校拥有报告厅、会议中心、交际中心、图书馆、微机室、科学实验室等教学设施, 普通教室配有投影机、微机、空调等设备。

办学50多年来, 历经几代玉泉人的努力, 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全国新学校研究理事校、北京市阳光心语体操推广工作示范校、文明礼仪先进学校和健康促进学校;荣获全国十佳现代学校、绿色学校先进单位、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体育项目特色学校、中小学群体科研课题先进学校等称号。

上一篇:流量创新下一篇:妊娠合并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