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信息

2024-11-10

德育信息(共12篇)

德育信息 篇1

德育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大系统, 是由各具特定功能的要素组成的, 德育系统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信息。德育目标的实现, 德育质量的保障, 取决于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 从而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信息过程, 是德育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反馈的过程。德育的一切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由此德育信息在德育系统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 正确认识德育信息的特点, 积极发挥其功能, 对于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信息的特点及分类

德育信息是指在德育系统中和德育过程中得到利用、传递和转换的信息。德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储存、转换、交流、传递等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文字和人的行为。

德育信息与其他信息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

1. 德育信息具有正确性

在现实社会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人们有时传递信息不一定完全正确甚至故意传递错误信息。但在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 必须是科学的和正确的, 绝不允许教育者利用德育传播错误的思想观念, 以致误人子弟。教育者要始终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向受教育者传递正确的德育信息。

2. 德育信息源具有不固定性

一般情况下, 信息源在德育过程中的出现具有较大的变动性, 往往很难固定。就时间角度而言, 德育信息的来源既有传统的道德观念, 也有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甚至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期望;就空间角度而言, 德育信息有的是源于国际环境, 也有的是基于对本国现实社会生活的认知;就主客体关系而言, 受教育者德育信息的获取既有教师、家长、同学、朋友, 也有网络媒体、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等传播媒介。

3. 德育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 新旧价值观念激烈的交织、冲突, 学校德育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变化更加剧了受教育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受教育者的思想的多层次和千差万别就要求德育信息也必须是多层次和多样性的, 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德育信息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包括德育信息在内容上的多样性、德育信息在传输形式和渠道上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例如报告、演讲、谈心、访问等。

德育信息按照其传递的目的和作用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知识性德育信息。如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坚定理论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第二、教育性信息。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第三、控制性信息, 即教育者为保证德育系统的有序性, 保证德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传输给受教育者的信息, 如公民道德规范、学生行为准则等。第四、反馈性信息, 即反映德育信息传输结果的信息。反馈信息是教育者将德育信息传输给受教育者之后, 受教育者做出的反映性信息。如学生对老师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的评价、建议等。

二、德育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是由外部信息刺激开始的, 当外部德育信息对青少年产生刺激时, 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 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中, 德育信息的刺激是前提, 德育信息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1. 德育信息量的增大考验着青少年的信息辨别和接受能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德育信息随着青少年获得信息量的增大而相应地增大。无论知识性德育信息还是教育性德育信息将会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进入青少年的视野。这些德育信息使当代青少年思想变得更复杂, 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而且由于信息的铺天盖地使青少年无所适从, 德育信息量的增大正考验着青少年的信息辨别和接受能力, 使他们在选择中出现苦闷与彷徨, 部分青少年甚至吸收了错误的思想道德信息, 形成了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 最终被引入了思想道德发展的误区。

2. 德育信息渠道的多样化考验着青少年的信息比较和选择能力

如前面所述, 德育在传输形式和渠道上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传统的传输渠道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 而当前随着德育信息传输渠道的增多, 青少年获得思想道德信息的方式呈现多渠道、多层次性, 这一变化使传统德育中单一信息渠道带来的信息不畅通的弊端得以弥补, 而且可以实现比较和选择多种信息渠道传递的信息, 以此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但是由于正规信息渠道和非正规信息渠道的差异, 一旦出现不同信息渠道传递的信息相异甚至矛盾, 就很容易导致青少年思想出现混乱。如对当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的传输差别较大, 需要教育者加以引导, 才能使青少年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德育信息传递速度的迅速考验着青少年的吸收能力

当前社会信息量, 信息传播的速度, 处理的速度, 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对青少年吸收能力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使青少年及时、有效地掌握最新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信息, 而且可以随时掌握这些信息的发展变化, 由此强化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信息的吸收能力;但由于信息传递速度快也容易导致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中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可能使青少年无所适从。

三、德育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提高策略

1. 教育者要培育敏锐的德育信息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信息意识就是人类社会中信息客观状态在大脑中的能动反映。信息意识一旦形成就能够很快促使教育者将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能力高度结合, 信息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教师的德育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锐感, 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 特别是对有关德育信息的敏感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当代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德育信息意识, 加大德育信息的需求的敏锐度, 并根据实际需要, 及时有效地发现并掌握德育信息, 只有树立德育信息意识才能第一时间有效地把这些信息整合到德育工作中。

德育信息意识的形成, 主要依靠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掌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排除干扰, 有选择、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输德育信息, 而且要向受教育者传授德育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递的技巧, 使其也树立起良好的德育信息意识。

2. 教育者要拓宽德育信息收集的渠道

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过程。教育者通过对德育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 运用科学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将德育信息有效传输给受教育者, 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感觉器官。经过受教育者感官的接收、神经系统的传输和大脑的整理加工, 逐步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由此可见, 在德育过程中, 信息是灵魂, 具体、准确、丰富而及时的信息是提高德育工作灵敏度的关键。德育工作者只有随时掌握社会变化的信息, 以及教育对象在此影响下的思想变动情况, 才能将工作做在前头, 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因此, 采用现代技术拓宽信息收集的渠道, 加快信息收集的速度是德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现代社会获取德育信息有如下的主要形式:一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各类书刊、杂志、报纸;二是广播电视媒体;三是计算机网络。除此之外, 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也应该应用于学校德育工作中。手机短信作为新型的信息互动方式, 使用广、影响大, 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思想宣传阵地。移动“飞信”的出现.为手机短信作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构建了一个更好的平台。移动“飞信”可以使用手机或计算机与对方进行手机语聊、信息交互和发送文件。因此, 移动“飞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信息的传递”方面与其他传播媒体相比有多方面的优势。

3. 教育者要树立崇高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主要是在教育者获取、使用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 是现代社会教育者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教师, 如果缺乏基本的信息道德, 在现实生活中将无法对学生言传身教, 直接影响其教育学生的立场和效果。教师在接触各种各样信息中,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有正确影响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 以生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生的信息,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判断评价信息的好坏。

4. 教育者要提高对德育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在德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教育者面临的除了收集有关德育信息之外, 还有对所收集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处理。要想真正将德育信息转化为战略性的资源, 只有对其进行认真分析、控制和处理, 这样的德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金艳.构建高校德育信息传播的新途径.新闻爱好者, 2010 (4) .

[2]蒋笃运.德育系统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7.

德育信息 篇2

第17期(总第66期)

安顺市教科所编

2014年5月27日

安顺市教育系统积极开展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安顺市教育系统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

一、活动概况

(一)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校园”主题活动。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明“五礼”、知“五耻”培训和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引导他们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内化礼仪知识、养成文明习惯。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我把礼仪带回家”活动,让青少年学生成为倡导、传播文明礼仪的使者。推动教育工作者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师表、修师德、铸师魂,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为人表率,争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二)依托道德讲堂、文化讲堂在各个层面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校德育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文化。小学(含学前)教育将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早期形成过程之中,积极举办“开笔礼”、启蒙教育讲

座之类的活动。中学教育紧紧抓住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传统文化课堂教育,积极举办“成人礼”之类的活动,激发和强化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广泛深入开展“祖国好·家乡美”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抓好文明礼仪读书活动、诗文书画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和优秀童谣征集传唱等活动,推动道德教育日常化、生活化,使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加强教师师德培训。依托省“千校万师”工程, 利用道德讲堂、文化讲堂,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训学习的重点,精选设计培训方案和培训课程,建立长效机制,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学校思想道德骨干教师队伍,发挥教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四)实施“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阵地建设工程,加快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进一步扩大乡村学校少年宫规模,配备活动器材,规范活动开展,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作用、文体活动乐园作用和社会实践基地作用,让未成年人在活动参与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实现“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

二、活动剪影

(一)安顺市第九小学道德讲堂正式开讲

“中国老百姓,炎黄好儿孙,重情重义重品行,立志先立人;爱国又守法,盛世享太平,明礼讲诚信,不负天下人„„”2014年5月5日安顺市第九小学全体教师伴着优美的乐曲唱响了这曲《公民道

德歌》,歌声从学校的道德讲堂传来,在校园上空回荡„„

这是安顺市第九小学隆重举行的道德讲堂揭牌暨正式开讲仪式。安顺市文联老作家姚晓英老师为师生作了“读书明礼”的专题讲座。姚老师从自己的从教情结、写作生涯、生活感悟、读书心得等方面作了精彩的讲述,对安顺独特的地方文化作了精辟的解读。她以“德行天下”为主线,串联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细碎碎。内容细致入微,蕴含真知灼见;风格淋漓挥洒,尽显坦荡从容。精彩的演讲牵引着全场听众的思绪,使听者仿佛徜徉在智慧之海里,沐浴着熙暖的春风。

(二)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灯火点亮道德讲堂,模范力量感悟心灵。4月22日晚上,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道德讲堂”里灯火通明,全区学校代表走进道德讲堂,一起聆听模范事迹,感悟人生价值,接受传统洗礼,感悟道德崇高力量。

此次道德讲堂以“唱歌曲、诵经典、学模范、谈感想、发善心、送吉祥”等环节为基本流程。用身边的故事传递道德力量。在“学模范”环节,由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秦彪讲述六年如一日,构筑爱心长城捐资助学的感人故事,全场深受触动,报以热烈的掌声。听完身边好人好事,参加人员纷纷发感言、道心声,全场掀起了感悟道德心灵碰撞的高潮。

在“谈感悟、发善心”环节,现场邀请了4 名人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道德感悟,并作出“做一个勤劳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的道德承诺;随后,与会人员将自己带来的书籍、文具等送到了道德讲堂,这些礼物将送往黄果树中学留守儿童之家,帮助留守儿童钩筑心灵的乐园。在一首《爱的奉献》歌曲中,厚德向善情怀在讲堂内外久久弥漫„„。

(三)镇宁自治县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校园”主题实践活动。

镇宁自治县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深入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将之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校园”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同步开展好各项活动。全县中小学结合本校实际,陆续开展了“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传诵经典童谣比赛、绘画书法比赛、主持人大赛、“三爱三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引导他们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自觉实践礼仪知识、养成文明习惯。推动道德教育日常化、生活化,使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中。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 篇3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信息技术课特别是上机实践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键盘、显示器下面藏着小食品袋、主机后面扔着塑料瓶、电脑桌的夹缝里塞着垃圾、桌子里面的内壁上粘着口香糖、运行的电脑显示屏被关闭……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会让一个人终生受益。

新生升入初中,在进入机房前,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机房使用规章制度的教育。比如:上机前要穿好鞋套;不准把食品、饮料等带入机房;不许私自拆卸机器设备;未经允许不能私自使用U盘或外接设备;下课后要正确关机,摆好桌椅方可离开;值日生要定期打扫机房卫生。

其次,教师要本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影响带动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指导示范中也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的学习内容包含了德育。比如:通过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还比较薄弱,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通过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学习,在讲解到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创造这一部分学习内容时,让学生理解到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悠久历史,自然而然让同学们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在学习计算机安全和使用中,让同学们懂得保护知识产权,科学、正确、有道德地使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交流。

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对学生的德能培养。

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启发性教育的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对于表现好、发言积极的同学,我会说:你的表现很好;你的表现很棒,观点很有新意;你睿智的语言把教师也征服了;你独特的思维让老师看到了一个优秀的你等等,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被鼓励、被赞扬的感觉;对于回答时有困难或消极的同学,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罗杰斯一贯主张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要求教师秉持真诚、信任、接受和同感理解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

2.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以疑为轴,三环互动”。通过“设疑引读——辨疑解难——释疑反馈”的教学环节,利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畅所欲言,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为乐趣。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升了道德素养。比如,在信息搜索教学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对于搜索来的资料,要注明出处,引用得法,不能据为己有,视为原创。在局域网教学中,同学们通过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教师交给的教学任务,以组为单位的学习竞技比赛让同学们体会到团结合作的乐趣。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教学中,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培养是多方面的,这些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代感强,易于学生接受。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抓住德育的契机,因势利导,就能够将德育和信息技术教学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生德育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道德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的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 互联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了。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事业,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更是不可或缺。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而人才的培养是全方面的, 不仅要培养其学科知识, 更要培养其良好的人格和品德。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日益深化, 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必然要发现新的变革。

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 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网上, 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经过分析、参与、整理、创新, 很快便有所获。这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现代科技的热情都大有益处。

网络技术的发展, 第一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 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 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 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 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第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 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 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 顺利参与社会生活;第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 完善知识结构, 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 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 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第四是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网络技术对学生发展的不良影响:

1) 网络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存有潜在威胁。网络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内容庞杂、良莠不齐, 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 这就使他们头脑中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 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倾斜。长此以往, 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形态必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社会安定形成一种潜在威胁。

2) 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 脱离现实, 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随意发表言论, 又不受任何法律法规的约束, 并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 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 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夜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轻者视力下降, 精神萎靡不振, 学习成绩下滑, 重者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更有甚者, 许多青少年学生以及大学生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中, 逐渐在生理和心理发生了严重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的变化, 表现为, 精神不振、对于生活没有兴趣以及运动功能失调等后果。互联网在带给我们生活极大方便的同时, 也将我们引入了“电子海洛因”的世界。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对于这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我们不得不进行认真的思考。

二、网络技术时代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一) 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 辩证地认识网络之于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 深入分析青少年学生迷恋上网的原因, 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 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首先, 必须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 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 引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莠, 增加思想免疫力;其次, 培养一批跨学科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网络德育工作人才, 利用网络媒体, 改变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教师进行教育时, 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促使青少年学生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最终教师要不断加强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问题的探索研究, 能够胜任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工作, 最终将成为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主要施行者。

(二) 家庭教育: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 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 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 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 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 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 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三)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落脚点

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 自我提升的过程, 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 是人人“从我做起”。只有网络主体通过实践, 学习与思考, 把握了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握了自己的真实道德需要, 明确了自己的道德权利、责任与义务;通过反省, 发现、克服了自己的恶念与陋习;并在实践中改造自身, 躬行、践履道德规范, 锻造高尚的人格;才能达到道德自律阶段。

(四) 社会教育: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1) 发挥国家伦理职能, 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国家对人的道德需求的正当、合理和合法地完成确认过程, 也是实现国家伦理职能的过程。国家在社会公共道德生活方面推出的每项具体的政策, 都加强了个人的社会道德特征, 成为一种完善现代伦理关系的有效措施, 从而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现实基础。

2) 迎接道德教育挑战, 建立青少年绿色网站。目前, 我国青少年网站建设严重滞后, 吸引力不强, 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力不大。青少年网站的质量对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网上信息应当突出对社会中焦点问题的关注, 因为它所折射和反映的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 必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 对道德人格的培育起着典型引导作用。

3)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丰富营养。要继续深化“手拉手”、“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等富有成效的道德实践活动。要为未成年人提高丰富的精神食粮, 新闻出版单位要创作编辑未成年人喜爱的读物和作品。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拓展学校德育途径。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 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 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 这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把握问题的关键,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 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2001.

[2]向阳.浅谈网络技术与学校德育的整合.中国科技信息, 2005.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案例 篇5

--《请爱护小草》中的德育渗透

石鑫慧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要更新教学思路,改变过去只为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德育的意识。从教材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方法,让德育教育在教学中自然而然的渗透。现以《请爱护小草》课题,浅谈在教学中“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德育渗透。

一、在引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的校园美不美?大家说说没在哪里?

生:自由发言,畅谈校园的美。(绿油油的草地„„)

师:我们大家都喜欢这样的环境,在阳光的沐浴下,芳草、杨柳的陪伴下,在知识的海洋里健康成长。阳光、草地、杨柳,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在享受着它们的美的同时也应该保护它们,让这种美一直伴我们成长,我们热爱大自然,我们要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我们的校园,爱护一草一木。今天我们就来给我们的校园制作一个“请爱护小草”的告示牌。

二、在实践任务中渗透德育教育

实践任务:制作一张“请爱护小草”的告示牌。

注意:

1、告示牌要放在哪里?(草坪里)

2、草坪的主色是?(绿色)

3、草坪上有草、树叶,注意草的颜色和树叶的颜色。

我们要爱护小草,可不是枯草哦!大家画的小草要有生命力,给我们一种茁壮成长的感觉,充满希望。

我们还可以让我们的告示牌内容更具文化色彩,更富有创意。如:

“别踩我,我怕疼!”、“我喜欢笑!”„„

三、在课堂小结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德育 篇6

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向学生讲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史”时,笔者向学生们介绍了两样古老的中国计算工具:算筹与算盘。

在向学生讲述“二进制”时,笔者又不失时机地将我们“中国的二进制”介绍给大家。

众所周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首创了二进制。那么他是如何发明了二进制的呢?他的好朋友布维是一位汉学大师,正是布维众多的介绍才在17、18世纪欧洲学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而莱布尼茨一直与他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恰恰是布维向莱布尼茨介绍了《周易》和八卦的系统,并说明了《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权威地位。正是《周易》和八卦才促使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中国人才是二进制的真正发明者。

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因此学生在听了这些内容之后,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爱国主义便在学生心中逐渐形成。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仅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还不够,还要拥有团队协作的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讲授“如何组装计算机”这一节内容时,有很多项参数及属性的设置以及软件的安装顺序等等,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口头的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

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达到一定的条件,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组装计算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组装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理念:学生们一起组装,既要为别人的组装负责,又要为自己的组装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组装。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诚信、正直的品质

微软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他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李开复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李开复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李开复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李开复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勇于创新的品质

在当今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时代,要使得学生灵活多样地获得知识,扩大知识面,就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教育。

笔者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刚学计算机语言课程时,对学生来说因其内容新颖,关键词较多,语法规则、逻辑结构较繁,因此,编程时出错率较高。针对此类问题,笔者紧紧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一点,突破全面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Visual Basic语6.0编程语言中循环控制结构时,就抓住“几种循环控制语句逻辑结构的比较”这一点,将容易出错的语句列举出来剖析比较。这样一来,学生学起来就觉得轻松多了,编程出错率明显降低。

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不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对于同样的问题也能找出其他的解决办法,而且他们不再把知识的学习当作目的,而是当作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虽然我们无法把一切人类知识内化到脑子里,但我们却可以利用一切手段、工具来运用我们的手和脑,去完成我们仅靠自身所不及的事情。

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笔者发现在机房上机操作时,有人在一边吃着面包,一边点击鼠标。笔者发现了这个苗头之后,就给大家讲述了下面的一段话:

《中国青年报》上曾刊载过这样一则消息,台湾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性上班族,由于酷爱上网经常泡在网吧,最近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出她得了传染病。但令她困惑的是,她的生活一直相当正常,怎会染上传染病?经患者叙述平日的生活习惯,主治医生判定,应该是她患传染病的同事,经由直接或间接接触鼠标,把病毒传给了她。最后医生强调,平日培养常洗手的习惯,尤其在使用计算机前和使用计算机后,最好先把手洗干净,才能降低传染机会。

学生听完这段话之后,鸦雀无声。笔者想此时他们肯定从另一角度感受到了使用计算机讲卫生的重要,这一事例也提醒学生使用计算机时不要忘记讲卫生。

六、利用计算机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利用计算机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计算机活动课和计算机主题活动。例如,让学生上网或翻阅报刊来搜索有关惩治计算机犯罪的法律条文以及相关新闻,以此来告诫他们。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另外笔者还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信息搜索比赛,网页制作比赛等,促使学生了解使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方面的法律。

作为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们不但要恪尽职守地教好书,而且还要尽心尽责地育好人。在7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教给学生一个做人的道理,比让他们死记硬背十个知识点要重要得多!

总之,学校必须坚持德育为首,注重通过各种渠道去实施德育,这不仅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应考虑的重中之重,在当前也是响应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在信息技术中,我们紧扣计算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参观各行各业使用的计算机等方式去认识计算机,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更能够让学生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来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因此,德育要符合计算机课的特点和规律,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教材而异,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中国高等教育,1999,15/16.

[2]顾明远.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中国教育学刊,2001(4) .

[3]Roberta Baber,Marilyn Meyer著,汪嘉旻 译.计算机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6.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7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上机实验过程中, 注意这个问题, 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 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 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 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同时, 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 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 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 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 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 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

(2) 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

(3) 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4) 支持正版软件, 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 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 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 可通过实例 (蠕虫病毒、木马病毒……) 使学生明白, 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 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 损坏计算机的硬件, 造成系统的崩溃, 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 不论出于何种目的, 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 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 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 各种信息鱼目混珠, 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 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 在多媒体教学课上, 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 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 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 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 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 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 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 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 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凭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 作为一名学生, 要想取得成功, 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 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 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 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是, 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比如, 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 从“书虫”变成“网虫”, 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 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 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 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 然后组织交流、讨论, 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 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教育 篇8

一遵循原则, 开发德育

德育不会在教材中以简单的条理式呈现, 只有细读大纲、钻研教材, 对课文二次开发, 才能深掘出模块的德育内容。开发德育内容应遵循“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德育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对高、中、低段学生不同的德育内容, 教师要有度和量的把握。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开发的德育内容还应有层次和梯度, 要分别照顾到优、中、差学生的个体实际。德育内容决不能泛泛而谈, 要具体化、细节化、生活化、形象化, 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生活现象, 从学生身边最熟悉、最常见的现象, 最知晓的事物开始, 从小处、细节处着手。如:Internet网篇章的教学, 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通过警务新闻网的案例阅读, 提高学生法制观念, 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网络散播病毒、未经同意恶意篡改别人的作品等是道德品质低下的表现, 是违犯法律的行为, 将受到法律的制裁。Front Page的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会正确筛选、使用健康向上的信息图片, 不传播淫秽图片、有害信息。收发E-mail的教学, 通过书信、节日贺卡等邮件发送, 培养学生与他人的联系交流, 互助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把握方法, 做好德育

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教师要遵循规律, 把握正确的方式方法, 防微杜渐, 从小事做起, 持之以恒。

1. 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

学生有其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在德育教育中, 要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个体。教师只能引导不能强迫;只能促进不能代替;只能给予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不能拔苗助长;只能观其行, 因势利导, 不能任意摆布;只能示范、要求, 说理、鼓励、表扬、诱导为主, 不能批评、惩罚为主, 更不可数落、耻笑、打骂和放弃。同时, 信息技术教师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 成为学生道德修养学习的榜样。

2. 结合特点, 注意渗透

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 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融德育于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训练之中。“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就是让德育内容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 让学生有深切的感受, 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

3. 抓住时机, 正确教育

教师要善于发现, 抓住机遇, 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当发现学生有一些不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 教师不能一味指责学生, 或强行规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 而应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的思想倾向、苗头, 挖掘其行为动机, 本着爱护、理解学生的态度, 循循善诱、耐心疏导,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及时化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4. 联系生活, 体验感悟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因此, 教师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要时常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 用学生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的事物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来感悟德育内容, 并将德育内容引向生活实际, 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生活言行。

三创新形式, 深化德育

1. 创建德育主题

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不囿于教材内容而教学, 更应在把握教学知识点、重难点后, 设计某一德育主题贯穿课堂始终, 让学生感受德育教育。如:设计缤纷的图形一课, 以一面奥运会上的五星红旗为学习对象, 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又达到本课知识技能目标的掌握。草原上的骏马一课, 以我的梦想为主题, 教学各环节紧扣住梦想进行创作学习, 达到对学生理想情感教育。

2. 创设体验情境

经过体验的东西才真实、才深刻、才记忆犹新, 才能不自觉地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行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就是让学生多动、多想、多实践、多练习,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应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感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预设德育体验情境, 安排体验内容、体验情节, 让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 能够联系自己实际。如教学转动的风车一课时, 在教会学生掌握绕中心旋转的图形动画后, 播放短片让学生参观风力发电站, 引出“环保、节约”理念, 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电、水等能源。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 篇9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 小学德育应根据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要求及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和情趣爱好, 采取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方法。根据信息媒体的形式不同, 可以将小学德育新途径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搭建德育网站, 构建德育平台

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承担起组建学校德育网站的重任, 网站中设置不同的栏目,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学校概况”栏目, 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学校的历史、校风、校训、校歌等校园文化, 以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了解, 激发起学生的爱校之情。在“学校新闻”里, 可以设置学校最近的新闻, 增加网络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性, 促进学生的爱校爱家之感。在“德育之光”中, 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感人的德育事迹等。在“学生园地”中, 同学们则可以畅所欲言, 倾诉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等等。有了专门的德育网站, 我们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才有了一个主阵地。在玉树地震和西南干旱之后, 及时制作相关的专题内容, 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教育, 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建立班级特色网页, 开展德育活动

班级是学校的组成单位, 也是一个小集体,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形成的基础。在班级网页中, 可以建立每一个学生的电子档案、个人事迹, 公布每天的卫生和纪律检查成绩等班级事务情况, 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以增进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归属感。例如, 可以结合着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 开设一个世博专栏, 学生们可以讲自己对世博会的感悟和将世博会的资料展示其中, 特别是班级网页与班级网页之间的“友情链接”, 则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认知范围和交往范围。

●利用各种通讯工具, 进行在线德育

QQ、MSN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即时通讯工具, 体现了网络的即时性、隐密性、更个性化, 使学生与老师在网络中平等交流, 畅所欲言, 表达最为真实的自我。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活动, 第一时间了解班级及学生的动态, 更好地倾听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实声音, 从而防患于未然。

●利用各种信息技术, 加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

电话、手机作为家校日常沟通的工具, 通常用来交流学生在校发生的日常情况。学生上课情况、一些需要在短时间内告知家长的通知、提示、紧急事务等, 都可通过电话、手机完成。中国移动推出的“校讯通”和“飞信”是将移动通讯信号与数字信号连接平台。它能将教师的电脑网络数字信号转为通讯信号, 传到家长的手机上, 实现了网络短信与手机短信的互通。教师可以对家长“点对点”地单向发, 让每一位学生接受到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 提高了沟通效率, 让家长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同时, 也可以“一点对多点”群发, 教师及时将学生在学校表现及学校对学生学习上的要求, 发到家长的手机上进行日常沟通。同时, 学校和班级的网站、网页面向全校家长进行家校沟通, 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了解学校的整体发展和特色活动, 还可以由学校出面, 建立家长和教室的QQ群, 家长在比较隐蔽的私人空间畅所欲言。这种教师与家长的平等关系的交流, 消除了家长因提意见而担心教师对孩子有偏见的心理, 能够畅所欲言, 敢讲真话, 敢提意见。

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实效浅探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实效,网络德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工作, 是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育人的基础。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电脑、网络等已经成为老师、学生、家长,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社会中信息量、信息传播、处理速度和信息的应用程度等都呈几何级数增长, 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较之以往要复杂, 使他们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等方面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 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挑战。要想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提高德育工作成效, 构建和谐德育, 充分利用局域网 (LAN) 和广域网 (WAN) ,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就显得格外重要。

1 加强德育力度:兼顾虚拟与现实, 建立多级德育管理网络

计算机及其网络快速、开放、自由任意传播信息, 可实现资源共享, 可存储共享“海量”信息, 这些特点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让学校的德育管理可以在时间、空间上更开放、更有力。

1.1 建立校园德育网拓展德育领域

建立健全校园德育网页,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 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具有传统德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当然, 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 稍不注意, 就会发生事与愿违的现象。因此, 学校在建立德育网页时, 如何把学校的德育特色融入网页, 首先要投入人力、资金关注网络安全和文明, 这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其次, 根据学校的班级、学生、家长等实际情况, 开设专栏, 专栏负责人把内容及时审核、更新。最后, 管理者及时阅读网络上的信息, 了解学生思想动向, 抓住教育着手点, 调整德育工作思路。当然, 德育网络上的一切工作, 学校要制定好相应的完善的管理、考核制度, 使网络这正成为德育工作的新领域。

1.2 建立“网上家园”建设班级文化

指导各个班级结合班级文化特色建立“网络班级”。网络班级如同一本灵动的网络电子书, 只要你点击它就能适时将班级的动态一网打尽。在构建网络班级的同时须考虑到孩子年级, 设计网页栏目时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爱好。每个班级的班况各不相同, 为了更好的展示班级和学生的风采, 可以设置“班级简介”“班级公告”“家校直通车”“班级之星”“每日作业”“班级相册”“班级书架”“荣誉墙”“班级论坛”等栏目。在网络化便捷的今天, 除了老师和学生以外, 家长们可以随时利用这一信息平台, 在第一时间了解班级动态信息, 并且随时通过跟帖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交流中, 及时地肯定孩子的进步, 了解孩子变化与发展, 在与老师互动中增强家校的教育合力。

1.3 建立校班QQ群强化师生互动交流

为了加强学校与各位老师、各位学生、各位家长的联系, 在最快的时间里开展德育工作, 学校成立教师QQ群, 班级由班主任组织成立班级家长QQ群。同学间、师生间可以自由聊天、讨论交流、心理疏导、答疑解惑, 也可以利用此段时间上网查找资料、浏览新闻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 为了保障沟通的有效性, 要约定一个固定都在线的时间, 让尽可能多的人都能按时交流, 也让由问题的师生、家长得到交流的保障, 避免群众无人过问, “群同虚设”而造成精力浪费。

1.4 利用“校讯通”加强家校沟通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差异, 家长素质也有不同, 而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快节奏的生活, 给家访带来一定的困难, 还有一些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 把子女交给老人照顾, 甚至让子女单独在家, 父母双双外出打工, 要让所有家长都能通过网络与学校保持联系是不可能的。手机的普及, 使电话访问和发短信这种交流方式成为可能。学校通过“校讯通”服务平台, 用手机短信与家长保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联系, 使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更广泛、更便捷。电脑、网络、通讯工具开创了新的德育空间, 做到了“一网打尽”!

2 增强德育效果:改进德育方法, 开展网络德育活动

时代在发展, 德育工作的方法也要不断改进, 做到与时俱进。面对处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学生, 学校要更加注意紧跟时代, 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网络德育活动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预见性、能动性等特点, 是传统德育手段无法比拟的。

2.1 运用网络资源优化班会活动

班队会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很多网络资源具有很强的时代、动态性。在主题班会中,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的人物和事例,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学校每期组织班队辅导员开展中队活动展示, 要求用上电脑多媒体技术, 我们发现, 很多班会都充分利用了一些链接, 丰富了班会内容, 学生的热情高涨, 课堂容量大了, 教育深度增加, 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更充分, 从而使班队活动这块德育阵地发挥更好的作用。

2.2 发挥网络优势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网络拥有信息的丰富性、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隐蔽性等特点, 都为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学校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德育内容吸引学生, 以深厚的思想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指明灯, 以坦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学生进行沟通, 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学校除了开展如网上竞猜、网页大赛、检索比赛等趣味活动外, 还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学校校风等, 开展相关的网络评比竞赛活动。科任教师、学生等通过网络给目标对象进行评价获升级, 把现实教育与虚拟空间结合起来, 德育效果显著。

2.3 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台多重育人效益

校园电视台形成的网络, 是学校德育教育一个创新的领域。运用好“班班通”设施,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运行模式, 使德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合理、更科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寓教于乐, 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校园电视台与学校特色、学生生活密切结合, 及时发现校园内外的行为现象, 拍摄图片和录制视频, 规定好固定的播放时间, 组织好固定收看, 及时通过校园电视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身边的文明礼仪、学习锻炼、生活健康等情况, 使德育不在是空洞的说教, 学生爱看、乐于接受教育。

校园电视台还结合实情, 给学生播放法制、安全教育专题片, 播放食品卫生等知识讲座等, 学生易学、易会;学校开展的一些展示活动, 不能让全校学生都到现场时, 就通过校园电视台, 进行现场实况录播, 使学生都能及时受到教育。

另外, 校园电视台的有效运行, 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小记者”“小主持”“小播音员”“小摄像 (影) 师”等, 学生即增长了能力, 又增进了修养, 可谓一举多得。

2.4 利用网络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用学校信息技术的优势, 把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转移到网络上来, 抢占网络心理的新阵地。学校向学生公布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电子邮箱等, 通过网络交流, 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辅导, 既发展个体健康, 而且使自我隐私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使学校“心育”具有开放性、生动性和交互性。

3 夯实德育基础:开展网络培训,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完善德育队伍培训体系, 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热爱德育工作的德育人才队伍, 才能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3.1 组织班主任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流砥柱, 是学校顺利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 抓好班主任的在职培训非常重要。

幸运的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让班主任的全员培训既不影响教育教育教学正常工作, 又不给学校造成过重的培训经济负担。督促班主任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远程培训, 完成规定的相关课程是一个方面;另外, 可以从网上收集班主任工作视频讲座, 如魏书生、任小艾的讲座, 利用固定的班主任研讨时间, 组织班主任学习, 提升班主任工作技巧, 经济又实惠。另外, 组织班主任进行信息技术操作培训, 以便能让班主任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工作效率。

3.2 开展家长学校信息知识培训

教育家指出:学校和家庭, 不仅要一致行动, 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 而且要志同道合, 抱着一致的信念, 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 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 都不要发生分歧。

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好家长学校培训工作。培训中,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组织家长看教育教学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讲座;利用网络, 引导家长学习成功家教经验, 鼓励家长学员撰写育子论文, 把相关的家教文章上传到网站, 让更多的家长分享, 共同进步。

4 拓展德育平台:连结网上网下, 关心特殊学生群体

学校里的学生, 来自不同的家庭, 有着不同的经历, 为了防止他们产生心理缺陷, 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 学校也要想办法独辟蹊径。

4.1 搭建信息沟通渠道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里, 有一群“留守儿童”, 他们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远亲近邻家生活, 甚至独守门户独理生活。如何关爱这个特殊群体, 让他们像其他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是学校要认真考虑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通过学校的电脑, 把留守同学、老师及其远方的家长请到电脑前, 通过视频聊天等方式, 帮助学生及其老师与家长进行互动沟通。通过这些关爱活动, 缓解了孩子对父母的想念, 家长对孩子的挂念, 使爱心得到传递。同时, 通过老师与家长的交流, 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 有机会共同教育孩子。

4.2 拓展多维信息平台关注困难学生

学校里一些特殊的学生, 可能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可能身患重病或绝症, 他们更需要得到社会更多人的关注, 学校也有义务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寻求更多的帮助。可以通过网络发帖、新闻报道等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对这些孩子的救助。同时, 也可让共多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实践中受到教育。重庆市綦江区陵园小学校就通过网络为患地中海贫血的一个收养学生募集治病款近10万元。

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社会, 改变了教育的环境, 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也让德育工作进入多样化、特色化的新篇章。所以, 德育工作策略也应与时俱进, 积极寻求信息技术与学校特色相结合, 信息技术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对策, 提高德育工作的艺术, 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构建信息德育, 开创和谐德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的整合[J].芜湖教育, 2003 (12) .

[2]李爱娟.中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J].教学与管理, 2006 (12) .

[3]王成本.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种德育新模式[J].班主任之友, 2009 (9) .

[4]陆胜东.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育[J].青海教育, 2011 (2) .

[5]刘宇婷.信息技术与学生德育[J].科技风, 2011 (4) .

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实施德育 篇11

一、培养良好上机习惯

叶圣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一要从学生如实填写上机登记册,不随意乱改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下课关机并摆放好键盘和凳子这些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二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操作习惯。如在学习WINDOWS操作中文件、文件夹建立的操作时,我们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把用户文件、文件夹和系统文件建在一起的严重危害,使他们在操作中引起注意,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潜移默化地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存放的良好习惯。三是教师本身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每位教师就是学生活的德育教材,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要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这样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有效改善德育效能。

二、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现行使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主要是针对计算机应用进行教学,并没有过多地涉及到德育方面的内容。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崇高的信息道德。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首先要转变观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努力探究新时期的德育内容、手段和途径,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同时加强网络媒介教育,使青少年把信息技术道德规范和信息技术知识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观。

三、弘扬学生合作精神

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失落时仅仅借助计算机或网络解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实践中的种种影响,促使他们提高独立判断分析的能力,掌握生存、发展的能力。德育也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能具有更深厚的生命力。例如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国庆为主题的电脑绘画,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时事小报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五、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诱惑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问题。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每次我在报纸、电视及网络上看到的有关中小学生因沉迷于电脑游戏而酿成的悲剧事例时,就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入,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脑游戏,让他们明白电脑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应该让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发挥快捷便利的作用,是人在利用它而不能让它控制人。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网络的负面效应,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总之,作为计算机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有效渗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德育 篇1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本文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出发, 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如何将学科与德育进行整合, 从而达到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一、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比如, 在学习搜索引擎时, 介绍Yahoo搜索引擎, 指出它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人杨致远, 激励他们刻苦学习, 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再如, 通过介绍电脑的发展史, 使学生明白我国的信息技术 (IT) 发展还很薄弱, 让学生看到差距, 产生危机感, 明确责任,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鼓励他们从小立志为国争光。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 教育学生要产生爱护学校公共设备, 特别是使用电脑时, 要有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电脑的习惯。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课堂上,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德育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 在介绍有关电脑基本知识的时候, 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XP中的正确关机步骤, 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为了延长电脑的使用寿命, 保护电脑内的数据安全。

2.教师树立榜样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 也是无穷的, 老师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等, 老师应有良好的使用电脑的习惯, 为学生树立榜样,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培养合作精神

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 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学会善于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对一个问题或任务采取交流、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 我们可以从网络中下载资源, 供自己借鉴和使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作品时, 可参考网上信息, 但不可照抄照搬,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 在学习利用Microsoft Office2003制作电子板报和学习制作网页时, 可以欣赏其他的作品, 启发自己, 也可以从网上下载素材, 但切记不要照抄照搬, 把别人的东西改个名字就是自己的, 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 制订一项学习任务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范围, 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给定的主题, 在一定的范围里进行自己的发挥, 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信息, 下载素材, 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 自动实际动手完成。对于学生的原创性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 而对于那些照搬照抄的不道德行为要进行思想教育。

五、培养节约环保意识

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生活富裕了, 节约意识不强, 常常乱花钱, 特别是每到节假日或同学生日, 总要买一些贺年卡或生日贺卡互赠。现在的贺卡便宜的几元, 贵的十几元乃至几十元, 给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在课堂教学中, 有Powerpoint 2003制作电子贺卡这方面的知识, 既有动画又有声音, 学生都很喜欢。于是我抓住这个切入点, 教育他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电子贺卡送给将要过生日的同学、朋友, 这样既时尚又节约, 而且还环保。随即带领学生在网上搜集了一些环保的资料, 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这样的一节课, 既满足了学生之间相互传情达意的愿望, 也教育学生知道金钱来之不易, 知道家长的艰辛, 从自身做起, 用实际行动来爱护环境, 保护我们的家园,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和热情。

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学生当中, 有很多敬师爱师的好学生, 但也有些学生觉得“老师教我, 天经地义”。在校内或校外遇上, 不主动问好, 甚至于装作没看见, 低头匆匆躲过, 更有甚者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在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敬师爱师的品德, 让同学们把平时想跟老师说又没机会说的话, 写在电子贺卡上, 再用E-mail把同学们的心里话和祝福传递给每一位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教师的敬意, 学生都非常兴奋, 在贺卡上写下了很多感人的话语, 通过一句句稚气的话语, 充分表达了学生对教师深厚的感情, 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上一篇:美国动态语言教学下一篇:创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