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职业教育(共12篇)
专业职业教育 篇1
摘要:本文以新疆现代职业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为研究方向, 通过分析国内外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及新疆职业教育的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当前社会、行业企业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及素质需求为导引, 修订学生的能力素质目标, 在高职教育教学期间及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选择科学的方法得以实施, 最终使该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及素质达到用人单位要求, 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或行业的技术或技能,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视度不够。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人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的诱因主要是全球化趋势加强, 竞争压力加剧, 国际界限正逐步消失, 资本和劳务流动增加, 网上贸易流动增加, 世贸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加强, 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蓬勃发展, 服务产业迅速增长, 闲暇及用于文化和旅游活动的时间增加, 预期寿命延长。职业及生活状态的变化, 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并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因此, 仅培养职教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无法适应国际化、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无法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研究, 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出“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定性, 探索如何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 国外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
国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明显早于我国, 尤其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成效显著的欧美国家, 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研究体系非常成熟。国外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为主, 其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师教育、学生培养模式等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培养时间具有灵活性、以方便培养对象的选择;二是培养内容具有时代性, 即教给学生社会需要的最新知识和技能;三是培养内容具有综合性, 即将对专业岗位的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思想人文素养培养融为一体;四是培养形式多样, 含在校学习、校企联合培养等;五是通过对师资的及时培养, 确保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与时俱进;六是对学生培养成效的评价与考核三位一体 (校方、企业、第三方) 。
澳大利亚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 采用“政—企—校”的合作模式、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极具实用性的课程内容 (见表1 TAFE学院金融英语课程) , 实行“一所学校、多种学制”的教学管理体制, 采用团队协作练习、角色扮演、模拟实习公司培训、企业培训等教学方式, 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有效地实现了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英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及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培养。其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与供给间的定量关系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 并力图通过完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保障 (见表2英国ACCA课程教学安排, ACCA的教育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为一体) , 它们在教育中将职业对专业教育的能力要求和人文素质完美融合。
从以上极富代表性的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职业教育分析, 可以看出, 国外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式灵活, 将人文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全线贯穿在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其业务技能和人文素质都符合岗位的需要。
(二) 我国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
步入21世纪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重大机遇期和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贯彻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为落实强国富民政策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职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我国以往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实际上已经较为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安排, 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开设了专门的思政及人文历史课程 (见表3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程安排) , 但其将思政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分开设置, 似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职业教育的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成效看, 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步伐慢于美国、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从调研和分析发达国家与我国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来看, 我国的职业技能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 新疆作为我国的西部边远地区, 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 尤其是从职业教育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来看, 新疆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素质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 下面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分析专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业务技能培养方式单一
首先,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新疆地区大部分的专业课程还是主要以课堂讲授和课堂内的项目练习为主。第二,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投入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 强调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忽视职业所需的人文素质培养
许多学校为了强化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将应用文写作、英语、数学、德育、历史等感觉与专业无太大关系的课程降低学时量, 甚至取消, 这些改变一方面影响了学生本人的深造, 另一方面使企业对职教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满意度下降。
(三) 单列的思想道德素质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定, 许多学校开设了传统的思政课程, 但这类课程的讲授过程理论多, 授课方式传统,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四) 校企联合培养缺乏动力
一是, 由于人文条件和培养成本等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我国尤其是新疆, 能够积极接受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理念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培养新人, 尤其是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二是由于经济管理类岗位, 涉及企业的商务秘密较多, 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 基本都在外围工作, 较难掌握核心的专业技能。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业务技能标准及考核内容的客观标准较难确定。由于各企业的管理文化不同, 对于经济管理岗位的考核目标不尽相同。这种学和教脱节的模式, 使学生无法完全掌握专业对应岗位真正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三、按照培养专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修订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教育方法与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充分研究及对我国尤其是新疆职业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项目组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了新疆职业教育领域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素质教育。
(一)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修改了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利于学生的自我深造与职业发展为原则, 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在其知识结构中保留当前社会深造和职业发展必需的英语、应用文、计算机等人文课程的学时量, 同时, 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 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企业文化等专业拓展课程, 文学、社会学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
在其能力要求中, 除明确专业的核心技能要求外, 增加了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掌握, 模拟企业管理案例的处理等能力目标。
在其素质结构中, 除了传统的素质要求, 还明确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抗压、感恩等心理素质, 积极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意识, 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同时, 增加职业规划课程, 讲授专业面向的职业发展前景及创新创业的方法。
在以上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下, 重新规划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 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知识教育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精神养成为突破口, 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学培养模式, 并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
(二) 将专业要求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
结合专业培养需要, 以案例打包方式, 在思政课程中加入专业所面向岗位的知识和素质要求, 并通过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 将专业培养与岗位素质教育结合。
1. 加强学生爱岗敬业教育
借鉴成功企业或成功人士的案例, 通过新生入学讲座或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专题讲座, 让企业专家以身示范, 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 强化以敬业爱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将具体企业案例引入专业课和学生日常管理及实训中, 介绍企业用人理念和管理制度, 增强学生的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忠于职守的职业意识。
2.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 从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三个层次, 及时与学生交流, 为学生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援助。第二, 通过班级德育课等形式, 开设结合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的专题教育, 渗透专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人际交流等人文素质。
3. 将专业培养目标与思政或人文课程进行有效打包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当中, 结合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岗位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行案例讲授, 同时, 讲授一些违背职业要求或违背法律标准的案例, 强化学生明确本专业岗位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三) 将职业素质要求融入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中
在专业课程的核心技术技能的培养过程当中, 融入职业道德等素质教育内容。
(1) 运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法,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融入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流、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2) 探索实施模块化教学。即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对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相应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 逐步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技能标准。
(3) 开发各种教学软件,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满足不同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有效性
(1) 校内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 保持密切联系, 在确定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的同时, 加强岗位所需的人文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引导。
(2) 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的针对性, 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五)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 加强校企育人的紧密度
一是适应企业的最新要求, 确定学生的实训项目,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二是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也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等形式, 引进企业资源, 在校内建设可提供实体经营与学生实训为一体的企业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为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职业体验。三是加大企业在学生能力素质考核评价中的话语权, 校企联合客观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通过这些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和合格的岗位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新疆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成效
本项目自实施以来, 为了解项目成效, 项目组于2015年7—8月期间, 调研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及与之相关的实习企业和就业企业。其中在校生和实习生均表示, 学院现在实施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们上课更有精神, 且对专业面向的职业提前有了更好的认知, 增加了就业的信心。学生实习的企业和就业企业, 均反映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团队意识、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都较之前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当今各国的强国策略, 职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分析国际、国内的现实需求, 改变教育观念, 优化专业设置, 深化课程改革, 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教育教学之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改善国家的人文环境, 适应社会的需求, 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陆丽君.英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 2010 (4) .
[2]赵明威.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借鉴探索[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3]陈艳琴.经管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4) .
[4]李蕾.对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3) .
[5]OECD 2010年报告Learning for Jobs: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
[6]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6) .
专业职业教育 篇2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增强就业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专业特点,做好发展专业的规划。
教学方法:
引导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技能型人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只要广大职校生认真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加 强学习、努力工作、注重创新、不懈奋斗,一定会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作出自己 的贡献,同样可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同学们,你们的理想职业是什么?
(学生讨论)
你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职业?(学生讨论)
互相交谈自己的理想职业(学生讨论)
你们打算怎么样从事自己的理想职业?(学生讨论)
列出同学们心中的理想职业。
二、小结。
提出要求
1.强化自我意识体验,实行个体目标激励。2.强化社会意识体验,实行社会角色定位。
有梦就有希望,就有了人生目标,就有了不断追求进取的动力,怀着美好 梦想并为之实现而持之以恒地奋斗的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而你们所学的 专业就是梦想的起点,学好每一门科目,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在自己梦想的 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让自己的梦想不再是梦想。以“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为工作目标,自己策划感兴趣的集体活动和班级的日常管理。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参与组织 策划和管理,在自我管理中学会合作、共事,增强合作意识和奋斗意识,提高 他们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
班主任点评:
专业职业教育 篇3
关键词:就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职业目标;职业能力;职业信心
我国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2013届就业率为92.5%,专业对口率仅为58%,专业满意率为61%。当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可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为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教育需要全程化,需要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符合专业要求的就业教育模式。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数据来自麦可思公司2014年度为我院撰写的毕业生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与江苏省旅游类高职院校相关就业指标对比如下:1、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2.5%;2、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不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9%,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3%;3、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68%,远远高于本省水平46%;4、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友满意度不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校友满意度为69%,远远低于本省高职院校水平的92%。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瓶颈问题原因分析
(一)职业目标不明确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社会认可度低,因此一部分学生属于调剂生,自身对专业认可度不高,后期学习过程中也没有改观,抱着混毕业的态度。另一部分学生则由于没有对自身的能力有正确的估量,找工作时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二)职业生涯未规划
部分学生职业定位不正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缺乏一定的自我正确认识,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岗位,当旅游企业来校招聘时双方达不成一致的意向从而丧失了一些较好的就业机会。
(三)职业能力不凸显
“沟通交际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方面的不足,为求职东奔西走却又常常遇挫,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找到了工作却由于能力不足而难于升职,严重制约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
(四)职业信心未树立
该专业学生由于一开始就没有系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进入实践实习阶段时,对从事的岗位就不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他们会认为酒店管理就是做伺候人的工作,殊不知这是从基层做起,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后期对酒店类职业的信心。
三、构建完善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教育体系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内容框架
一般来说,高职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以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职业能力、职业信心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如图1所示:
图1: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体系框架图
1、专业培养与就业教育相结合。高职大学生就业离不开职业技能,因此就业教育力求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力求根据企业实际设置专业、培养企业岗位所需的相关人才;将就业教学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在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需要校企共同进行递进式的就业教育。通过图2模式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
2、了解职业,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可以在入学前进行校企联合招生宣传及面试,入学初通过引入大型酒店集团及旅行社人力资源部专员的讲座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及要求,进而在校内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后期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能力强化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对职场的兴趣。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因素,进行职业生涯测评,给予学生职业选择的建议。要求专任辅导员跟踪每名学生的职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其职业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
3、借助企业项目进行跟岗实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随着 “企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逐渐成形,需要建立起与企业合作的就业教育体制。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邀请企业管理者前往校内为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通过这些管理者的亲身经历和与之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不成熟的职业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教育中可以以旅游景区的大型节庆活动,酒店的大型会议等项目为载体来锻炼学生今后就业岗位上需要的职业能力。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能更好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
4、通过进一步的顶岗实习确立学生的职业信心。学生最后能否真正适应他所选择的岗位最终是看他能否真正融入到他的职场环境中,这也是体现了专业自信度,专业自信度的培养更需要校企协同培养。即校企共同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项目,在前期教学实践跟岗实践的基础上最后一学年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顶岗实习,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完全独立进行工作,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二)完善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体系后续工作方面的相关思考
1、就业教育与两课教育的结合。利用学院为学生专门开设了两课的优势,要求两课教师将就业教育渗透到德育教学中,通过两课教育让学生提高通用职业素养,树立与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诚信品质等职业素养。
2、打造时间跨度上的就业教育体系,让就业教育成为终生教育。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借助于“现代学徒制”及“按需定岗、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动态,做好用人单位的需求动态与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向调查的对接工作,以此来完善后期的就业教育工作。将就业教育延伸至学生毕业后,督促学生爱岗敬业,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利用就业教育的契机,对已入职的毕业群体及所在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研,以获取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学校开展专业与就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有的毕业生就业后出现如对本职岗位的不适应、换岗和频繁跳槽等问题,需要校企双方及时为就业后的毕业生排忧解难,提供继续服务。
总之,校企双方需共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评价体系。如何使大学生就业教育脱离应试教育的误区,以及改观以教师说教为主的不足,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建立起与专业教育理念相融的就业教育体系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奚立敏,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融合下的路径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5,(11).
[2]晓越.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3]杨少春.在改革实践中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
[4]吴卫明.浅析高职就业教育中的问题及原因[J].文教资料,2012,01.
专业职业教育 篇4
一、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 首先要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素质结构,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主成长型人才。
(一) 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专业素质是教师在其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其专业活动效果的教育品质的总和, 其结构包括教育信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教育情意等。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涉及教育专业素质的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书法等几门课程, 课时紧、内容少, 尤其是教育类课程, 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素质的结构, 教师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学习领域: (1) 儿童发展与教育。课程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2) 教育学基础。课程为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理论、班级管理等。 (3) 学科教育与活动。课程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等。 (4)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为教师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等。 (5) 教师专业技能。课程为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为此, 教师教育专业必须加强课程建设, 进一步加强课程模块之间的合理整合和协调, 在开设专业必修课的同时,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的素质结构与社会需求, 积极加强教师教育专业拓展课程建设, 同时改革学科中心课程体系, 树立多元化课程理念。在学科教学的同时, 开展项目教学、实践教学, 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形成。
(二)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主渠道,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保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高度, 变单一的知识性教学目标为全面的发展性教学目标, 走出学术性、理论性的狭窄胡同, 突出教育学科的发展功能, 关心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思想的树立与情意的培养,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教育智慧、教育理念的启发和培养价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 根据地域、学校、教师、学生的特点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充分开发与利用教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实践课程、教师与学生等课程资源, 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主动权还给学生, 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学环境, 使他们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实践者;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情境中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案例教学法、微格教学法、实践作业法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良好教育专业素质的形成。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是终身的、持续的过程, 自主发展是教师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本质。为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 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实际、自身情况等制订的职业目标、职业道路、发展规划, 以及为实现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向、行动方案。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有助于学生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提升行动力, 对其教育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确教育专业素质的目标与内容, 即通过教育教学, 要热爱基础教育职业, 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 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具有初步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 形成自我专业特长。大学一年级侧重培养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职业情怀, 培养教学基本功;大学二年级侧重掌握教育基本理论, 培养教学能力;大学三年级侧重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培养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大学四年级侧重培养自我专业特长和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步骤, 在指导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时, 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 对照教育专业素质的内容, 拟定专业发展目标, 制定行动方案, 积极展开学习与训练,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馈与修正, 从而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素质自主发展、自主提高。
(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积极性, 并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如课外阅读、课前预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 教师还要积极引领学生进行实践与研究, 加强对教学的反思, 开展叙事研究与专业对话, 从而形成自主成长的内在动机、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反思能力、自主成长的人格特征, 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创建学习型团体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学习型团体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有共同的持之以恒的愿景、注重心智改善、坚持系统思考、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型团体中, 学生共同创造实现理想的良好环境和团体氛围, 把学习共享系统组合起来, 坚持学习新知识、新见解、新理念, 不断修正自己行为, 不仅能促进知识、信念、行为的变化, 而且能增强个体的成长能力和团队意识, 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此, 教师应将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与策略的讨论,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导向与程序结构, 加强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及小组合作技能的培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发展。
三、改革评价方式, 强化实践教学
(一) 改革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学习按照所谓的标准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依据, 片面强调知识的获得, 忽视情感、能力的发展,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自由。
要培养学生教育专业素质, 教师就要改变原先简单片面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 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制度, 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践活动、期末考试等;对学生的评价要突出学习态度、责任心、实际行为、创新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评价;恰当使用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 突出其对学生评价的自主反馈性、发展的全面性、独特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特点, 充分发挥它的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学习功能和教育功能, 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终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全面评价、动态评价, 更好地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 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班杜拉通过研究发现, 几乎所有起源于直接经验的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替代性地产生。因而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拟训练, 加强教育实践课程, 强化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 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每日练活动、教学录像观摩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应特别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 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从单项到多项, 从分散到集中, 从校内到校外, 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 真正达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同时, 学校可聘请知名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另外, 学校还应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日常检查与训练,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 充分利用周边教育资源, 通过义务支教、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 从而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中小学和中小学生, 不断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摘要:教育专业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专业素质, 师范院校应努力构建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模式, 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发展有机统一, 培养适应当代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志华, 柳海民.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3) .
[2]朱玉东.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12) .
[3]李其龙, 陈永明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桂建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主发展和专业对话[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12) .
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总结. 篇5
通过四个多月的实习生活,在这些日子中,我紧张过、努力过、开心过、醒悟过、自信过。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进步了、成长了。我真正体会到了初为人师的快乐,也更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在实习期间,学会了一些在学校从未学过的东西。也填补了不足之处。在这四个多月里,我经受了酸甜苦辣。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我感到非常自豪,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听到学生叫我老师我是多么的激动。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能以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处处注意自己言行和仪表,关心爱护实习学校的学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备课、上课,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班主任及教学工作,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
(一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上好课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习前也有过一些试教活动,但真正的小学教学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老师,这之间需要付诸很多的努力。尤其是乡村的小学老师,需要的是全能型的人才,在教育实习期间我担任了岷县寺沟乡立林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首先在第一周,我听了指导老师的课。在听课前,我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且预先备好课。如果是习题课,我则会先把习题认真做一遍,想一下如果是我来讲应该怎么讲。到了听课时,我认真做好听课笔记,重点注意科任老师讲解过程中与
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为什么会这样讲。下课后总结、归纳老师的讲课技巧,且吸收老师的优点,然后修改自己预先备写的教案,每当上完一节课,指导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这节课的难点与重点是什么,以及应该怎样突出重点和难点,才会让学生更明白。我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注意学生的表情反应,2怎样的形式上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还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经过了一周的听课后,我准备上第一堂课的那一刻,我的心弦绷得很紧,我害怕极了。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人师表很重要,所以我必须要做好,要把我最好的第一印象留给我的第一批学生。
当我第一次登上了讲台。虽然上课前不断的告诉自己要镇定,要循序渐进教学,可是在上课的铃声敲响的瞬间,望着台下五十双好奇的眼睛,紧张还是不请自来。即使偷偷的深呼吸也无济于事。虽然在隔晚我已经花了不少时间备课,但还是不能按教案来讲,时间安排的不是很恰当,以致于重难点不够时间来强调,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上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淅的。接下来的几节课讲得都不是很好,当时信心就下降了,也真正体会到做一名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好,在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找出原因精心备课认真修改教案,后来的课,随着讲课次数的增多。越讲越熟练,越讲越流畅,同学们对我所讲授的知识都能吸收。还能良好地控制授课时间,也能够适时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班主任工作
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比教学工作更重要的就是班主任工作。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在学校里,班主任就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所以班主任的工作非常琐碎。尤其是当低年级的班主任,我所担当的是一年级班主任,一是他们年龄比较小,二是刚刚进入学校,好动,没有纪律观念,比较难管理。所以我在班主任工作管理方面。我首先用自己的眼睛用心去观察了解这个班级,了解学生。在逐渐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的基础上,并初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长以及优缺点,其次,为了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我抓住一切肯能的机会和他们接触交流。除了上课时间,我一直是跟班的。刚开始几天,学生都不怎么和我说话,都非常被动。我发现自己好象很难融入这个班级,原因是彼此还不了解,于是我应该采取主动和他们一起玩,通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慢慢的和他们交流。通过自己的主动以及对他们的关心,学生也逐渐放开来了,都愿意主动找我交流了。关心学生就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而且也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有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但信任不等于放纵。所以我注意把握了一个度,多与学生沟通,从心里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学生打成一片。而我在上课时,经常要求他们上课要有上课的样子,一定要认真听课,下了课我们可以有说有笑。但是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面前保留一定的严肃。在这期间,我更多的是监督学生的学习、纪律以及卫生。在监督的同时,不忘给他们灌
输一些道理,能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经常提醒学生如何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珍惜集体的团结,促进同
学间更进一步的了解,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复的,然而每天当我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觉得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朝气,让我信心百倍,增添了强烈的责任感。
这次的实习生活让我获益匪浅,给我步入社会生活上了一节悠长而充实的公开课,让我初次体会到为人师表的滋味,真正体会到处于教育工作第一线的酸甜苦辣,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这次实习使我爱上了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实习,不仅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记忆,更是我踏入社会的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会做的很好。现在,实习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们不能只从书本上看“教学”,而也要在实际中“教书”,面向实际。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将会在未来的日子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时刻为成为一个好老师而努力。
院系:计算机科学系 专业:初等教育(计算机方向 姓名:王文斌
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教师 现代教育 发展
一个学校要想发展壮大,教师是关键;在现代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中,教师的重要性显得尤其突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下面就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专业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有高度的责任心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如果自己本身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其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在实践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产生于对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的认识和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的情感。教师从事的是百年树人的伟业,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如果专业教师本身并不是很喜欢教育事业,甚至对教育事业比较反感,那么这样的专业教师想很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二、专业教师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现代化中,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物质现代化和教育制度现代化的先导。作为从事教育的专业教师,他们的教学理念对教育的影响更直接、更重要。
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的培养。把是否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或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作为检验教学理念是否现代的标准。
要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岗位自学,自觉地给自己“充电”,以适应教学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专业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想教好学生,专业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也许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培养更多地注重于教師的学历文凭和资历,形成了一味追求高学历和高职称的现象,热衷于写论文、搞项目,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被不同程度地忽视,对教学效果的评定更是流于形式。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以动手能力为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说必须具有这一特殊要求的专业知识;但在现实职业教育中,大部分专业老师,专业知识有限,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上更显得“苍白”,甚至一窍不通,上专业课时也照本宣科,成为现代版的“南郭先生”,学生听了半天不知所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从而严重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曾听一个职业院校的领导在教师大会上说:“我们作为一个老师,做一天‘和尚’至少要‘撞一天钟’”。这也许是无奈中的“无奈”,如果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差,即使“撞钟”了又有多大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本身基础比较差,很多还比较讨厌学习,带着“来混”的思想进入学校,如果我们的专业老师本身专业技能也差,同样带着“来混”的思想来到学校,那么对于这群在应试教育中表现不理想的孩子们,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四、专业教师必须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方法因人而已,各不相同,基本上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也可以这么说:能使学生学好本专业知识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是实践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职业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网络、计算机、电视机、投影机等充满现代气息的先进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多媒体在职业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尤为突出。这些教学手段的出现,为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时空、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供了条件。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手段,充分利用这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创新。“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推动着“教师团队”的形成,推动教师从“单纯道德说教” 向“确立人格楷模” 转变,从“灌输现成知识”向“共同建构知识”转变,从“提供标准答案”向“共同寻求新知识” 转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善于创新,并和学生一道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五、专业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专业教师,如果只有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帮学生解决专业之内的问题,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怎样与人交往等,尤其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豁达的心胸,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思想与情感、价值观念等,倡导创造、允许失败、鼓励成功;能客观地理解学生,真诚、积极地与学生相处,能由表及里,通过现象了解本质,深刻全面地了解学生,并能正确把握和控制自己,发自内心的想教好学生。如果我们教师职业道德有问题,你又怎么去教育学生,要知道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等问题可不少。
专业职业教育 篇7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 目前的中职专业目录是十年前编制的, 目录专业设置老化, 针对性差, 已经不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不能充分体现产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进行了修改。
新目录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 其中保留专业126个, 占总数的39%;通过更名、合并或拆分等衍生的专业110个, 占总数的34%;新增专业85个, 占总数的27%;从原《目录》删除专业22个。职教司副司长王继平表示, 删除的22个专业中, 有的如“碳素材料技术”专业因为就业需求不足被删除, 还有的专业如“文化影视事业管理”专业因为就业准入门槛提高而删除。
专业职业教育 篇8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Enterprise Education”,即“创业教育”。而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07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引进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技术,以增加创业培训的实践演练和后续服务环节,在全国20多个地区实施试点,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有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专题研究起步较晚,尽管如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与日俱增,研究向纵深发展。
尽管如此,研究中仍然有一些不足。
1.1“内容观”式创业教育盛行“内容观”式创业教育认为创业
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的一种特定的教育内容,因此在现行的课程体体系中“修修补补”,主要呈现方式仍旧是一门或几门课,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仍然是次要的,是一种处于从属地位的“添加剂”。在这种“内容观”的指导下,培养目标的定位通常仍旧是“与某专业或某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学生的创业素质最终也只不过是形势所迫的“美丽包装”,“把创业教育贯穿在职业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1.2 与专业教育结合不深入
已有的研究成果,概念层面的阐述偏多,纲领性的内容居多,研究集中于要做什么,但怎样做往往一笔带过。有研究者提出应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但究竟如何渗透,却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即使在专门研究具体某一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论文中,也只是很笼统地提出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鲜有系统论证。
本文研究商务英语专业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改进教师教学理念及方法,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基于内容依托教学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有效模式。
2 理论基础
2.1 创业教育的系统观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各阶段,涵盖在德智体美劳等各种教育之中,旨在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的一种特定的教育内容。它的有效实施绝不是单靠某门课程的讲授就能完成的,而应该“成为所有教育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职教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为最终目标,创业教育应该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在职业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主要的,是职教体系的“主支架”。
2.2 内容依托教学理论
内容依托教学,是“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也被称为“内容本位教学”,它是一种语言与内容有机融合的外语教学模式,它把教学的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具有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学习新信息、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等四个主要特征。内容依托教学把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结合起来,所讲的内容为语言的学习提供动力和认知基础,而语言又为内容的学习提供交流媒介,内容依托教学可以在学科内容教学的同时考虑语言教学。
内容依托教学为商务英语专业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保障。内容依托教学打破了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之间的界限,两者在教学中同时实现,英语专业教学遵循“学科知识为核心”的原则以便帮助学生同时掌握学科知识和必需的语言技能。依据这一原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将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创业知识与语言技能学习相结合,全面渗透到各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以及提高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3 基于内容依托教学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
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专业教育,内容依托教学使语言学习和创业知识的学习直接而广泛地结合,提供了有益的学习语言和学科知识的机会,并能使所学的语言技能得以充分的利用和实践,同时,提高学生创业水平。
3.1 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创业相关内容
目前各大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通常开设听力、口语、精读、泛读、翻译、口译、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外贸单证、外贸英语、金融英语。考虑到打好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性,保留听力、口语、语音、精读、翻译、口译等英语语言技能课。取消泛读课程,不单列泛读课,而是使之与商务、创业课程相结合。
3.2 重新设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听力、口语、精读课程实施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全程教学,而不是像有些学校只在低年级开设,而且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侧重日常交际,旨在培养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高年级的教学内容侧重工作、商务用途,旨在培养学生在工作尤其是商业环境中的交际能力。翻译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内容侧重商务文章,旨在培训学生在商务办公方面的书面表达能力。泛读课取消后设置的市场营销、管理学、商务英语等课程采用内容依托教学,将创业所需知识与英语学习结合,培养学生对这些课程内容的实际运用能力。
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专业教育,构建基于内容依托教学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有效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语言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增长,即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教授学生创业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摘要:本文研究商务英语专业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改进教师教学理念及方法,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基于内容依托教学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有效模式。
关键词:商务英语,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常俊跃,董海楠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2]常俊跃,刘莉“.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及对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9,(1).
专业职业教育 篇9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的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业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精神是能力发挥的动力,能力是精神的助力,两者的密切结合才是创新创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特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门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不同教育方式相结合,才能体现它的综合性和广泛性。过去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与专业教育疏离,各自独立,分开教学,分别制定各自的教育体系和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批师资,相互不交叉。而高校针对不同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专业基础和特长进行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性整合,意味着在凸显不同专业特色和优势基础上,两者由分离走向聚合,由“双体同行”转变为“合体并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一) 提升创新创业培养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普适性特点,所有专业的学生接受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忽视了专业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导致理科、工科、文科,乃至于电气专业、管理专业和文学专业学生接受相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实际上,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所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体现专业特色,不应该“一刀切”。其中,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阶段可以采取相同的模式,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育阶段需要因人而异,结合专业特点来规划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案,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手段和内容。
( 二) 增强专业教育实践性
赋予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专业教育,改变多门专业理论课程组成的平面教育,走向理论课程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立体教育,可以增强专业教育的时代感,增强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校内专业课程学习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状,逐渐将实践精神和实践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思考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嵌入专业教育,可以促进专业教学的鲜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提供实践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避免因缺乏实践经验而不敢涉足创业的尴尬境地。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原则贯穿始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每个阶段和环节中,贯穿每门课程的设计中。以四年制本科生为例,四个年级所学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设计内容,可以构建“创新创业精神与通识课程相互渗透—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习和实践相互嵌入”式的聚合三维模式( 如图1) 。
(一)渗透通识课程
一般情况下,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以学习通识性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处于大学适应期,可以在传授通识性知识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思想,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 二) 融入专业课程
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主要学习专业课程,这期间可以将创新创业技能课程融入教学具体内容,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
( 三) 嵌入专业实习和实践
学生在大学四年级主要以社会实践为主,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实习或实践教学之中,带领学生体验现实工作情景,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社科类专业教育聚合的实践
目前,国内高校社科类专业种类很多,涉及经济、管理、法学和教育等不同学科,按照传统教学思维,社科类专业只是传播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毕业后适合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传统的专业培养方案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很少涉及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有观点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某些具有较强技术属性专业的“专区”,如机械、电子、电气、工程等专业,而社科类专业属于软科学范畴,传播的知识不具有技术性和工具性,意识形态属性鲜明,工作内容抽象,很难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联系在一起。这种误判需要纠正,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广普式”教育,针对对象是所有专业大学生,不特指某个专业; 其次,实践证明,创新创业教育与社科类专业的结合是可行的,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将两者充分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在面临目前严峻就业形势的情况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路的指引下,大部分高校社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由理论教学拓展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由专业教育拓展到专业教育吸纳创新创业教育。社科类专业教育逐渐与创新创业教育由分化走向了整合,不再采取“双轨式”教育,而是采用“聚合式”教育模式,具体实践如下:
( 一) 与公共基础教育聚合
社科类专业的公共基础教育为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搭建了“渗透式”平台。可以通过开设工程通识课程、基础通识教育课程来加强学生对专业以外的普适性工程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授课教师需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启蒙学生的创业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增加课程的时代感和适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和热爱。
( 二) 与专业主体课程教育聚合
社科类专业教育可以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提供“融入式”平台。社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几类模块构成,而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带有浓厚的专业特色,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专业必修课程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设置一般依据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开设具体课程,如政府管理方向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以口才、写作、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为主。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授课目标融入课程设计。如专业选修课程中的行政管理学课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专题公文写作、设题辩论等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如影随形的隐性教育,这种聚合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 三) 与素质拓展教育聚合
以往设置社科类专业素质拓展教育模块旨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是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而现在的素质拓展教育模块除了原有的教育功能,还要担负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学任务。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整合方式就要以“嵌入”方式,将两者紧密结合。通过开展校内外竞赛活动、社会实践、职业技能拓展课程与活动、科技创新课程与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所有学生的高等教育培养过程。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角度、多方向探索培养路径和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可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增强专业教育的丰富性和实用性,实现两者合体并行,互为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架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
[2]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
高等职业教育设置专业学位探究 篇10
设立高职教育学位是高职教育属性的逻辑必然和发展需要
(一) 域外学位制度的实践为我国设立高职教育学位提供了借鉴
从域外学位实践来看, 虽然名称各异, 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高职教育这一层次设立了专门的学位, 如美国的社区学院一般设文科、理科和应用科学三种准学士学位, 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课程偏重应用, 多数学生修完后直接就业。这里的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就是高职教育学位。英国于2000年2月正式公布的新高等教育资格计划, 在保持传统三年制荣誉学士学位教育规模不变的基础上, 拓展高等职业教育, 增设了两年制职业性的新学位———基础学位 (Foundation Degree) 。在日本, 职业教育机构统称为专修学校, 其中高等专修学校相当于高中层次, 高等专门学校则属高等学校范畴, 仅次于大学, 学制为1~4年, 可授专门学士学位。两年或三年制的初级学院、短期大学以及五年制的技术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授予毕业生准学士学位;两年制的专门培训学院授予毕业生技术副学士学位。
(二) 设立高职教育学位是高职教育属性的逻辑必然
笔者认为, 高职教育属性更多的体现在其职业性和高等性的复合上。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 它是具有职业性特点的高等教育, 也是职业教育位阶中的高等教育。从这点而言,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唯一区别就应该是职业性, 至于如何体现职业性特点则是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应该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行学位制度。虽然在学历层次上高职教育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中的专科层次, 但在学位制度上高职教育却被排除出去了。也就是说, 高职教育不能授予学位。如果高职是专科层次能说明高职教育仍属高等教育范畴的话, 那么不授予学位的高职教育就很难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了。因此, 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属性出发, 应当授予顺利完成高职教育, 达到一定学术、能力水平的高职毕业生相应的学位, 以示国家对其知识能力等级的认定。
(三) 设立高职教育学位是我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草创、90年代中期地位确立和90年代末的大发展三个阶段, 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已占有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数量的递增却从另一方面反映着高职教育发展的粗放性现状。高职教育应该如何发展成了职业教育学界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 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路径之一无疑是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 进而建立有特色的职业学位体系。一方面使学业选择和就业选择与学程证书关联, 有利于确立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社会声誉, 更广泛地吸引优秀生源;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学位制度的建立能促进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进而全面贯彻高职教育的质量观, 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加大高职教育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其次, 作为高职教育纵深发展的方向, 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根据需要设置了相应的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专业, 并实施四年制高职教育。但是, 现在却没有适合于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学位制度。如果说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不授予学位是约定俗成的话, 那么四年制本科应该授予学位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如果仅以其为职业教育而不授予学位显然有失公平;而以现有的学术学位适用于四年制高职教育则不能显现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因此, 从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的角度考虑, 有必要建立适应高职教育的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位制度。
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的暗合
(一) 专业学位教育概况
专业学位 (Professional Degree) 在国外被称为职业学位, 是以某种特定职业为背景的学位, 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学位制度并不是我国原生的, 而是舶来品, 而专业学位更是直接借鉴于英美等西方国家, 专业学位教育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比学术学位教育更普及。如美国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为6791个, 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 占36%, 专业性学位4353个, 占64%。我国从1991年开始实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到2009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种类已发展到19种, 己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 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去年3月, 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放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限制, 允许应届毕业生报考除工商管理硕士等少数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的专业学位教育集中于硕士层次, 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存在许多问题, 亟待解决。
(二) 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的暗合
首先, 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的暗合体现在两者性质上的互应性。专业学位的“专业 (profession) ”既不是学校里设置的“专业” (英文译作“specialty”或“specialization”) , 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职业” (trades或occupations) , 而是一种“专门职业”, 是一种“有学问的职业”, 它更多的是基于职业标准来设定的, 这种职业有其独特的知识领域, 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也就是说, 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 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 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1996年7月22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也明确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 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这说明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已经开始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同。如前所述,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就是其鲜明的职业性, 如果说两者的职业性有什么区别的话, 那就是现在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层次主要集中于硕士研究生层次, 但这显然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本质上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在职业性上是存在暗合的。
其次, 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存在暗合交点。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 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 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那么, 这种立交桥应当如何建立?其切入点在那里?笔者认为, 专业学位教育正是这一立交桥的互通口。通过设立高职教育学位, 使一批优秀的高职学生能有一张进入高层次职业教育阶段的通行证, 进而逐渐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学位体系, 为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另一方面, 如前所述, 现有的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 而最为人诟病的则是在职研究生数量过多, 培养质量堪忧的问题。其实, 在职人员也有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需求, 读研究生并没有错, 而且在职人员就读的主要是专业学位教育, 专业学位教育本来就是建立在一定的职业共同性基础上的职业学位教育。因此, 不准许在职人员就读肯定是不符合设立这一教育制度初衷的。那么, 问题在哪里呢?笔者认为, 问题恰恰就在于现在的专业学位教育集中于研究生层次, 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位体系, 因此, 人们当然会将同为研究生的专业学位习得者和学术学位习得者进行对比。平心而论, 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的不同, 专业学位习得者和学术学位习得者在学术水平上本就存在一定差异 (1) 。如果能设立高职教育学位并将其与专业学位对接, 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职业学位体系, 那么专业学位研究生下面就会有相应的专业学位本科和专业学位专科。这样, 一则有了纵向的对比, 就能体现上位阶专业学位习得者较之于下位阶专业学位习得者有更高的学术和实践能力水平;二则能相对减少专业学位习得者和学术学位习得者之间的横向对比, 有助于共谋发展。
综上所述, 将高职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两个具有共同职业性特点的教育制度相结合, 建立有特色的高职教育学位制度, 当是两者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之路。
高职教育学位的名称及设置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高职教育学位的名称
对于高职教育学位的名称, 众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综合起来看有副学士学位说、技术专业学位说以及专业学位说。副学士学位说站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这一特点上, 力图说明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也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位制度, 其论者在论证这一观点时也是把论据放在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上;而技术专业学位说和专业学位说实际区别并不大, 都是站在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上建议设立适应于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学位制度。鉴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 其实将上述观点折中起来也许更为合理, 即将副学士学位区别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 在现有高职教育的专科层次设立专业副学士学位, 以区别于普通教育专科层次的副学士学位。而在以后的高职教育本科、研究生层次则参考现有专业学位制度, 建立相应的专业学士、专业硕士以及专业博士学位。
(二) 设置高职教育学位应当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法律准备近年来, 尽管《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实施〈职业教育法〉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及政策相继出台, 但还没有一部法律提到如何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问题, 甚至于连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定位都不甚了了。在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中,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体。《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职业教育法》并未从宪法文本出发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地位加以阐释说明, 反而出现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根据《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同法第十九条又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教育法》将高等教育归入学校教育制度中, 而职业教育则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体, 其地位处于相对尴尬的状态。因此, 如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保障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需要从立法环节入手, 尽快调整相关法律、法规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制定符合高等教育长期发展目标的新的《学位法》, 以取代现有的《学位条例》和《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 并在《学位法》中确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体系。
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逐步推行逐步推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 对整个高职教育专业学位体系的建立需要首先在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设立专业副学士学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个高职教育的学位体系;另一方面, 对个体的高职院校应集中力量先在部分办学情况较好的高职院校设置和开展副学士学位试点, 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也可以选择部分经济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先行试点。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 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的类型, 它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双重特性。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却没有相应的学位制度, 不能授予毕业生相应的学位。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特性以及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借鉴专业学位发展的经验,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设置专业副学士学位, 进而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自己的专业学位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副学士学位
参考文献
[1]李进, 樊军.对我国学位体系中增设副学士学位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7) .
[2]毕家驹.外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2) :77.
[3]黄蕾, 黄焕山.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二重性”[J].北京劳动职业保障学院学报, 2009, (3) :2.
[4]苏杨, 李建德, 王立东.高等职业教育应回归职教体系发展——基于江西调研的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1) :31.
[5]王超, 李均.在四年制高职专业设置“技术专业学位”的初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4) :99.
[6]邹碧金, 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2) :49-52.
[7]吴镇柔,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一、1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概念与内涵
建设好职教的师资队伍,对于保障其教学质量以及学科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教育界也愈来愈关注职教教师在职业发展方向上的定位以及其专业化程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有着很大区别,它的根本特点为:
一是职业性。无论是准备教育还是在职教育,它的开展都是针对于个体的职业,都促进着个体的职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二是实践性。职业教育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重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三是社会性。由于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知识更新日渐缩短的情势,所以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由上可见,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教师的行动处于相对复杂的领域。通过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概念及内涵的理解,我们不难理解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客观上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2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存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人们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现如今,职业教育不断壮大教师队伍和优化素质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由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但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在很难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脚步。
(2.1一)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2009年10月28日,在中德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研讨会上,同济大学教授陈祝林称,虽然与2002年相比,我国职教生有2000多万人,这个数值看似庞大,但实际上我国职业师资却存在着非常大的缺口。教师的数量与上世纪末的统计几乎保持在同一个水准,据悉,我国的教师缺口如今高达40多万。许多民办的高职院校若不從校外借老师根本无法维持正常教学。而这种种现象都严重阻碍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使广大学子失去许多该有的利益。
(二)2.2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缺乏合理性。
(三)2.3职业教育教师素质不高
其职业教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第一,职业教育教师在实践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第二,其教育教学能力不高,经验不足;第三,缺乏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研究能力,也没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认知观念。
(四2.4)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差距
目前,我国的职教师资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首先是专业化的三个维度中,虽然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扎实,但实践技能以及跨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却十分薄弱。传统教育的两大特点与此息息相关。强调认知,忽略实践:强调理论,忽略操作;这是传统教育的特点之一,而传统教育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学科过于细致,系统化学科为主导地位,由此导致教师对于非自己专业的知识技能无法实践。
三、3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如今,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要想提高教育的质量水平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理清了职业教育教师的相关概念以及内涵和专业化差距后,提出推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是师本应有之义。
(一3.1)认清职业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及目标
教师专业化就是一个促使教师成为专门人员的过程,目的是让教师一职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所谓教师专业化就是以教师职业的专业标准作为依据,促使教师从“半专业”、“准专业”向“完全专业”、“专业职门”所转变的过程。而教师专业化的实质就是使教师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够胜任教学工作,成为专家型教师,使职业教育教师不论是在入门资格上还是教育能力上都优于普通教师,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3.2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培养
要保证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就要制定和完善教师培养的体系,而在明确其发展目标的同时也要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够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我国建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框架还相当薄弱,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若是想要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开展新的师资建设工作,就必须通过以上的工作基础,鉴于这个基础,我们要加快完善和提升的步伐。教师职业化的发展过程注定是漫长而又艰巨的,它一方面涵盖着理论知识的教育,一方面还要培养实践操作的技能,另外包含了职前与职后的培训。所以,要做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培养体系就要做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内容体系和职工驾驭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体系。
(三)3.3使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得以重视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观点,但它更应该上升为一种制度,因为制度的建设是发展的基础。根据制度的创新,建立一套师资管理系统,来充分表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这是加快职教师资的重难点。教师专业化包括了三个阶段:适应期、稳定期和成熟期。而每一个阶段我们需要做出相关的制度保障。
一来是要严格审核教师资格证,着重加强职业教师的专业性;二是为了促使教师在专业方面能快速成长而建立在职期间的培训计划;三便是为了老师们更努力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来制定完善的教师评聘制度。
4总结:
加强教师们的专业性,推动教师系统化的进程,一直以来备受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关注,也是各国政府一起努力的目标,更是世界各国提高教师质量的共同战略。如今,我国已把推进教师专业化作为教育方向的一项重要目标。
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以及内涵的理解、问题的分析,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深入的研究。我们相信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对于职业教育教师以及其专业化的问题研究,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探索,积极研究,足够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一定会越来越繁荣,也势必会快速进步。我们也相信, 前进的道路势必曲折又坎坷,但道路的方向是前进而又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张诗亚.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 促进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建立[J].民族教育研究,2013(01)
[2]李玉静.现代职业教育:战略与政策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3(01)
[3]颜玮.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01)
[4]夏英.关于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课程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3(01)
姓名:张巧云
电话:0536-8809877、13606362788
专业职业教育 篇12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逐年上升, 学前专业就业前景越来越好, 潜心培养学前专业的学生, 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是师范院校的首要任务, 而钢琴演奏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 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如何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质量, 让学生尽快入门打好基础并循序渐进,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亟须钢琴教师深入思考, 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现状描述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引入美国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法,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也都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 由于多数学校并未建立数码钢琴教室, 而仍沿用传统钢琴来教集体课, 虽然暂缓了教师缺乏的突出问题, 但学生钢琴学习的质量始终不能提高。在美国, 钢琴集体教学应用现代数码技术很早就付诸实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雷蒙德·巴罗斯教授在20世纪上半叶就曾创立过一套完备的课堂钢琴教学方案, 将理论概念、音阶与和弦、视奏、变位、读谱以及即兴演奏等联系起来, 增强了学生对音乐和理论概念的理解力, 并在美国诸多学校广泛用于课堂实践。许多学校在实践的同时不断创新, 使集体课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里有低幼儿童的家庭都会鼓励孩子学习一门乐器, 且不少家庭都有钢琴, 并有一对一的教师, 有的5、6岁就过了钢琴考级的初级和中级。所以, 认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弹奏要求就应该比较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否则幼儿园的小朋友弹得都比他们老师好, 就会出现很尴尬的局面,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应有紧迫感。
二问题分析
就目前传统钢琴教学集体课形式看, 虽然已经分解成小班教学, 但教学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 其中原因如下:
第一, 学生的音乐接受能力和乐感参差不齐, 且多数学生的音乐知识几乎为零。
第二, 某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缺少刻苦学习的动力。
第三, 课时设置明显不足。一个课时要教10人左右的小班, 在只有一台钢琴的情况下, 课堂上刚刚接触的知识, 课后未经过自身消化很快就会忘记, 手型、指法更无从谈起。
第四, 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授课认识不足, 对学生要求不严。
我曾教过幼师2、3年级的学生。在接手教之前, 这批学生在学校里也学了两年左右的钢琴, 但在测评他们时发现, 大部分学生不论是从弹琴姿态还是手型、指法均不正确, 钢琴踏板也不会使用, 甚至连基本的4分音符、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节奏也分辨不清, 令我非常诧异。因为学校除了钢琴课, 还有声乐、乐理、视唱练耳等相关课程, 这些问题的出现显然说明教与学都存在诸多问题。
三解决方法
那么究竟如何让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有一个质的飞跃呢?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的录取工作
第一, 教师的任职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在教师。美国著名钢琴教育专家巴斯蒂安指出:钢琴教学是一门需要专门学习、天资、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艺术。集体课的钢琴教师必须是一位完全能胜任工作的钢琴家, 具有较好的独奏和合奏表演技巧和功能性键盘技巧。钢琴教师必须向此目标努力。
第二, 教师的专业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幼儿教师培养的质量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 高校教师对所授专业要深入研究,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与人们不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适应。教师的职责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和养成终身受用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 获得未来发展的潜在动力。
第三, 学生录取工作的改善。学生录取的考核方法必须要有所改变, 不能只顾文化成绩, 而忽略对品德、志向和音乐素质的考查。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使得品行显得尤为重要;在专业考察方面, 即便钢琴是零基础, 但也要有音乐的敏感和接受能力, 否则音乐专业的学习会很困难。
2. 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学习计划
第一, 重视新学期开始的师生见面。这个见面的要义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才可能有的放矢, 亦作为教学分层次设立小班的参考数据。
第二, 制定整体计划和阶段目标。教师要制定整体计划以及每学年、每学期需达到的目标。教师上第一节课时就要把学科要求、目标和学生讲清楚, 只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才能按部就班地循序渐进。
第三, 教材的调整。在调研的基础上, 对所学教材做一次性调整, 以适合学前专业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3. 对学生钢琴基本功严格要求
第一, 坐姿和手型。要求学生弹琴前要减短指甲、调整琴凳、坐姿, 放好手型, 等两秒钟后再开始弹奏, 先可以采用简单的5指练习, 弹的过程中必须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音质是否饱满和均匀, 并从慢速练习开始。
第二, 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 (1) 坐姿与手型; (2) 落臂、大肌肉群的运动; (3) 连奏; (4) 断奏; (5) 旋律与伴奏间的平衡; (6) 分句时的手腕动作; (7) 三度音程的连奏。
4.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一, 责任。教师不仅要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指导, 也要教给他们下课后具体而有效的练习方法。
第二, 耐心和友善。在讲授新乐曲和技巧难点时, 教师可以示范得慢一些, 边示范边讲解, 学生在观摩的时候有不明白的地方, 随时可以提问。
第三, 示范演奏。教师完整的示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示范的时候可以弹两遍, 慢速方便学生学习模仿。演奏速度是曲目的最终效果。
5. 集体教学的重要硬件和形式
第一, 建立电子钢琴教室。它增强了教师指导的灵活性, 增加了教与学的交流形式, 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形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齐奏、轮奏等等。教师方便对音乐术语、乐曲的写作背景、疑难节奏类型等进行集体讲解, 充分利用了有效时间。
第二, 采用电子钢琴教室教授钢琴集体课是较理想的方法。集体课上, 同学间的竞争使学生们产生动力, 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当然, 必须与单独课相结合才可能有成效。
6. 单独指导不可替代
第一, 钢琴教学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点。钢琴发展几百年, 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延续至今, 这是由器乐的特性决定的。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古训说明单独课的重要作用。
第二, 采用钢琴集体教学要科学化。一是建立起设备齐全的电子钢琴教室, 二是与单独课相结合, 这样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扭转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尴尬局面。
四结束语
杜玉波先生指出:教育部将以“本科教学工程”为有力抓手, 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体系, 跟踪指导各地各高校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 加大本科教学投入, 切实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要借着改革的东风加快提升,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学生的录取工作, 二是建立设备齐全的电子钢琴教室, 三是集体课和单独课相结合以及教师团队的相互配合。办出教学特色只有走专业化道路才可能实现, 只有充分给予教师发挥特长的空间, 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打造学前教育的升级版才有希望, 这既利于学生, 也有益于学校本身, 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W·巴斯蒂安.钢琴教学成功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2
[2]杜玉波.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13.11.25
[3]邬明、刘宇红.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建设的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