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策略(精选12篇)
对接策略 篇1
一、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的主要成效
1.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 构建京津农产品供应基地
保定市各县区气候、土壤差异明显, 很多县区拥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满城草莓、望都辣椒、顺平的果品、徐水无公害蔬菜和生猪、涿州都市农业、园区农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等、涞源错季蔬菜和小杂粮等、高碑店豆制品、安新鸭业、安国中药材、定兴蔬菜和鸡蛋等都是保定市的特色农产品。各县依托本地区特色农产品,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农业产业, 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道路, 为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创造强势的竞争力。
2.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扩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
以保定天香、定州伊利、望都蒙牛等乳品加工企业为依托, 大力实施“草奶牛”工程, 发展优质奶源基地。以养鸡、养猪协会为依托, 发展优质肉鸡、瘦肉型生猪基地。加强甲鱼、鲟鱼、冷水鱼等养殖基地的建设。例如, 涞源县依托山场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截止目前, 全县已发展无公害柴鸡养殖场2家, 存栏10万余只, 年产柴鸡蛋80万吨, 产品大部分销到京津等大中城市, 年创经济效益达550多万元。
3.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优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加强技术创新, 培育品牌, 突出扶持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采用“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 稳定产销关系, 化解农业市场风险。例如:顺平重点扶持汇源果汁、绿城食品、北卫农科研等龙头企业, 其中汇源果汁总投资8亿多元, 年转化果品15万吨;徐水县河北吉正农牧有限公司1995年建成, 年出栏商品猪4万头。
4. 创建农产品品牌, 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
品牌的建立及其知名度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以及特色农业未来的发展。目前保定市一些农副产品已创出自己的品牌, 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如徐水县河北德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帝王宴”玉米系列产品供北京西南郊冷冻厂和北京首都机场, 年销量3000吨左右;高碑店拥有康师傅、豆豆和白象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二、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 土地供应与交通壁垒是制约引进京津项目的“瓶颈”
如涞源县地处西部山区县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接京津战略的发展;还有很多农产品在运往京津市场的路途中遭遇交通收费等重重关卡, 大大增加了农业企业的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定市农产品对接京津。
2. 知名品牌少, 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功能弱
目前在京津市场拥有了一定名气的保定知名农产品品牌只有涿州贡米、满城草莓和易县杂粮等少数品牌。农产品知名品牌较少, 大大制约了京津市场的有效对接。此外, 现有的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 基本上与农户还是买卖关系, 市场风险较大。同时, 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少, 但大都规模较小, 科技含量低, 精深加工能力差, 产品缺乏精美包装, 在京津市场占有率不高。
3.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主要表现为农民合作组织少, 管理不够规范, 服务带动能力较差, 会员数量少。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撑作用不明显, 突出表现为合作组织规模不大, 联系不紧, 有险则退, 管理松散, 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滞后, 跟不上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牵头人盈利、成员受益、农户无益的现象,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 形不成利益共同体, 缺乏生机与活力。同时, 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组织化程度不高, 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 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浓厚。
4. 农产品科技水平不高, 附加值低
保定市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装备水平不高, 工艺简单, 产品科技含量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农产品种植缺乏优质品种, 产品更新和新品开发能力不足, 企业少有建立起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 农产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产品未形成产、加、销一体产业发展模式, 产品附加值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5. 农产品供应难以满足京津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这主要源于保定市很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 科技支撑不够, 以及特色农产品不突出等问题。如顺平县在京津市场供应的产品目前仍主要停留在大众化的产品阶段, 优质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数量不多, 名牌农产品较少, 在京津市场的地位不巩固, 难以抵御全国各地的优质品牌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竞争。
6. 吸引人才、资金难度较大
目前来看, 保定市从政策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待遇等各方面与京津都有一定差距, 吸引重要科研和种植方面的高科技人才较难。加上土地面积有限, 人多地少, 难以形成规模种植, 也就难以实现订单种植, 难以吸引大规模投资。
7. 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够规范
保定市缺少辐射能力、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与京津的农业经济融合机制尚不完善, 产业化经营多元化投入和农产品流通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的范围窄, 名牌农产品较少, 特色农产品不突出, 生产、收购、加工、营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还不够成熟。
三、保定市加速农业对接京津的对策与建议
1. 积极谋划并编写《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的发展规划》
尽快赴北京天津与当地的发改委联系将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冀的想法, 充分地纳入到京津农业发展规划中, 与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对接, 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规划对接。
2. 增强农业对接京津的定位意识
保定毗邻京津, 京保、津保高铁竣工通车后, 保定到北京半小时, 保定到天津1小时, “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往来更加便捷、联系日益紧密, 京津冀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全市上下要强化农业对接京津重要性的认识, 在促进京津农产品市场繁荣、保障供给搞好服务的同时, 推动保定市农产品流通、产品加工、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如:涿州市润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无公害蔬菜, 主打休闲旅游及餐饮, 开展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建立采摘园。此举吸引了京津大量游客。
3.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培育壮大合作经济
龙头企业产品在销往京津市场中占有较强的优势和较高的份额, 对于做大农产品品牌, 带动区域农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豆豆集团、涿州贡米食品公司、河北四方食品有限公司和连升牧业有限公司等所生产的豆制品、飞达贡米、速冻水果和“傻羊倌”羊肉等, 已在京津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创造了较大效益。因此, 应鼓励和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在保证现有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扩大再生产, 进一步开拓市场, 提高自身产品在京津市场的份额。积极引导企业创建品牌, 努力打造名牌, 发挥名牌效应, 提升自身影响力。同时继续加强培育龙头企业工作, 根据京津市场需求确定蔬菜、畜禽等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规模, 增加合作组织数量, 提升整体质量,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 培育订单农业, 建立稳定的服务京津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4. 壮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 促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 形成规模, 增加在京津市场的占有份额, 提高竞争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 推进专用小麦、饲用作物、特色种植和设施蔬菜等高效种植业发展, 搞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如:定兴县商品粮基地、蔬菜基地, 高碑店以新高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果品生产加工基地, 以兴达集团、仁达集团为龙头的生猪养殖基地, 以双合盛养殖有限公司、禽蛋运销公司为龙头的肉鸡、蛋鸡养殖加工基地, 以豆豆集团为龙头的豆制品加工基地。
5. 依托县域特色, 加强农业项目引入和建设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加强农业项目引入和建设。与京津等地区的大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 根据县域农业和农产品特色, 建立重点农业项目, 能够做强县域特色农业, 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尤其应立足于吸引知名企业和品牌建设项目, 提高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的辐射力, 北京汇源集团与顺平县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 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6.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提升农产品档次
要把利用科学技术, 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 作为今后农业对接京津的重点努力方向。要坚持把与京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接作为重中之重, 实现农业人才和技术的对接, 吸引京津农业科研成果到保定进行转化。充分利用京津和驻保院校的农业科技资源, 把对接京津的农产品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深加工产品为主, 由低附加值产品转变为高附加值产品, 既提高了产品在同类型产品中的竞争力, 又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益。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要充分发挥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 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 到田间地头传授科学技术。
7. 加强农业人才对接京津力度
一方面要鼓励本地农业人才“走出去”, 通过参观学习、专家讲课等多种形式, 对农业人才、企业主加大培养, 开拓视野, 增强科技素质, 提高市场竞争的勇气和胆略;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京津地区农业专业院校、农业企业的联系和沟通, 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资本进入保定, 应实行“柔性流动”政策, 为人才引进创造最佳条件, 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京津农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加速保定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于刃刚 戴宏伟: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于发展.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
[2]薛维君 熊凤平:京津冀区域企业合作障碍的原因分析.经济论坛, 2008.8
对接策略 篇2
(采购部,销售部,仓库)
使用范围
目的:为明确各部门与财务之间的对接责任,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适用范围:佛山市万居安卫浴有限公司财务部与各部门 职责:在各部门工作过程中的责任
目的:更有效的开展工作,落实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1.与跟单、业务部门的沟通
业务部门与跟单、财务部门的沟通主要是业务接单,出货,开单,收款,业务部接到单子后,按照公司规定的订购单格式制作订购单交由跟单部,跟单部根据订单及时与业务部沟通结算情况,确认后根据订单开具销售单及出仓单,.货物出货后将销货单复制一份给财务,并且业务要在销货单上签字.以便财务部作销售的处理.业务部与财务部都要对应收帐款进行详细的登帐和催收.每个月月底,跟单部与财务部都要对现收款及应收帐款进行核对.以免由于单方面的记帐而出现的遗漏.2.与采购部门的沟通
采购材料的价格与品质是关系到一个公司生存发展,于是采购部门的能力非常的重要,财务部与采购部门的沟通主要是:采购价,采购入库,应付帐款的管理.采购部接到采购报表后,首先制作采购预算单,预算采购的数量,单价,金额.以及最迟采购日期.并根据投产单适时的安排采购,第一.不能延误客户要求交货时间,,出现客户要求退单现象,,第二,要了解仓库库存,不能盲目的采购,出现料件的积压,造成资金的压力.第三.要追求品质,以最低的价格采购到最优的品质,第四,具有最超的谈判能力,了解税法的相关知识,做到每票采购都有税票的跟进.并能与供应商达成月结,做长久的供应.财务部要监督采购的买价.每一票产品的买价不能超过原来的预算误差范围,价格如有变动,采购部门要制作采购单价确认表与供应商确认,并有财务签字监督,最后由总经理审批.才能提升单价.做到每批货物的采购都有采购单的依据,采购不能随心所欲的提高采购价格.财务部要求采购部提供供应商的相关资料,包括供应商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业务员,对帐员,电话,结算方式等,以方面帐务方面核对。.预付帐款:公司一般不提倡预付帐款,但由于某些料件的急缺难免也会遇到预付帐款的情况.预付帐款的支付,料件的到库销帐.财务与采购都要跟踪到底.采购部填写采购申请单,并由采购经理签名,财务核对,总经理审批后,后来财务部请款,财务部付清款项后,仓库员收到货物后要立即通知采购和财务,销帐.完成一笔交易.以免出现重复付款的情况发生.采购部要了解应付帐款情况,制作应付帐款明细表,每月月底与财务部门核对帐目.3.与仓库的沟通
仓库里存着企业最大的资源,仓库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于是监督和引导仓库管理是财务部门重要的工作之一.1)入库
仓库员收到采购的采购申请单后,时时跟踪料件的采购情况.采购后入库之前要核对采购申请单,并对数量,品质,单价进行审核.对于缺少单据或与采购申请单有出入的送货单通知采购人员了解清楚,多送的货物原则上不给予入库.品质不好的材料拒绝入库.未经入库的的货物不能直接开销售单。.仓库员要明白一个道理:货物审核入库了,就代表我们购进货物的一笔业务完成了,所有货物的风险已转移到公司,公司必须要对该批材料货物的入库付款项.所以入库的监督很重要.财务部在收到仓库的入库单,首先要核对采购单,是否是采购预算范围之内,再则审核单价,看单价是否是核定的价格,如果出现入库员单价入库有误,立即通知仓库员更改入库单.2)出库
仓库员要把好出库,每一批货物必须由跟单部开具出仓单,并由制单签字,并根据跟据开据开具货物一一核对出货,杜绝没单出货,及无按规定开具单据出货。财务部要时时监督仓库出库,发现有误要立即指导改进.3)库存管理
对接策略 篇3
一、对接客户需求,优化信贷业务品种结构。该行根据客户多元化融资业务需求,按照資金集中管理体制改革的导向要求,加快贷款业务品种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信贷资产业务创利能力和优化经济资本配置。一是加强定价管理,提高议价水平。二是推进贸易融资改造,积极发展表外信用业务,积极推进应收账款池融资、商品融资、订单融资、网贷通等新产品。三是大力拓展小企业、个人贷款业务市场。公司信贷和个人信贷出现同步增长的新局面,到10月31日,公司贷款增长10.38亿元,个人贷款增长7.38亿元。构建了信贷业务发展新格局。
二、对接市场营销,优化信贷业务发展渠道。该行加强对渠道布局的统一规划,在分析收益成本的基础上,增强布局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效益性。二级支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改变了过去一级支行在信贷业务发展上“一家独大”的局面。同时,该行紧跟业务发展需求,大力推进自助渠道建设,拓展网贷通等业务,并将网络业务分流作为一个长期战略抓紧抓好,尽快形成对营业网点的有力补充,从而拓宽信贷业务发展渠道。该行小企业、个人网贷通业务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
三、对接重点区域,优化县域业务发展结构。该行实施县域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拓展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营销领域。依托邵阳市“经济崛起”和“城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宝庆电厂、洞新高速等重点项目为龙头,加大能源交通项目贷款营销力度,抓好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依托“新生”民营企业,积极培植中小企业贷款客户群。该行对重点县域如邵东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营销。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重点民营企业先后成为该行的优质贷款客户。该行邵东、隆回、新宁、武冈等4个重点县域支行贷款增长8.18亿元,占全辖贷款增量的47.0996,改变了过去贷款集中在市区的单一局面。
对接策略 篇4
机械制图被誉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1], 是工科院校中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正确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对于以培养工程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类院校来说, 更为重要。
近年来, 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 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发展也越来越明显, 再加上机械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因此, 很多学校在非机械类学生中也开设了这门课程。以成都市某航空类高职院校为例, 除航空制造工程、汽车工程、航空维修工程[2]等传统机械类系部外, 其他工科类专业如航空电子、建筑工程甚至管理工程等系部也都开设了这门课程。由于各系部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科要求及未来就业领域的不同,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方法和要求也有所不同。根据各学科的特色做好其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1 学科分类
为了更好的制定不同学科的机械制图教学对接方案, 按照各系部对学生的培养要求的不同, 对目前开设机械制图课程的几个主要系部进行分类, 如下图所示:
机械类:航空制造工程系、航空维修工程系和汽车工程系等一级学科为机械工程的系部。其特点是所培养的学生将来多从事机械领域的工作。由于他们常常需要阅读各种机械图纸, 因此, 对他们的读图能力水平及课程要求都比较高。非机械类:非机械类主要是指以上三个对机械知识要求较高的系部以外的其他系部。具体说来, 又可以划分为工科类专业和非工科专业。非机械类工科专业, 包括航空电子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以及计算机工程系等。这些系部不属于机械工程的学科领域, 但仍对机械领域的基础知识有一定要求, 如需要学生能做到基本的读图、绘图以及计算机制图等。因此, 对该类系部学生的机械制图课程要求不及机械类学生的高, 但也有一定的的要求。非工科专业, 主要以管理工程系为主。由于近些年, 越来越多的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制造相关企业工作, 因此, 对该类学生开设机械制图课程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不同学科机械制图教学对接策略分析
2.1 机械类专业
机械类专业是机械制图课程最早开设的专业, 对这部分学生来说, 制图课程的教学要求最高、课时安排也相对较多。目前, 很多老师都在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方面作了大量的探讨和思考。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对接改进, 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制图课的学习。
2.1.1 培养学生良好的绘图习惯
机械制图是一门标准化很强的基础课程, 很多内容都是按国家标准来制定的, 因此, 要求学生所绘制的三视图, 也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绘图习惯。例如, 三视图手工绘制过程中, 必须采用尺规作图, 不能徒手绘制;图形中粗实线、细实线、点划线的绘制以及尺寸标注方法必须符合国标规定;绘图时, 一定要按照先整体后细节的顺序来绘制等。
2.1.2 深入了解学生学习问题, 设置特定的答疑课程
对初入职院的学生来说, 机械制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与他们所熟悉的高中阶段学习的课程有很大不同, 适应起来较为困难, 尤其是在最初阶段, 往往难以想清三维立体结构与二维平面图之间的关系, 导致留下很多不懂的问题没有解决。随着后续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 学习起来也越来越困难, 最终, 丧失机械制图这门课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因此, 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及时鼓励学生。要做到这一点, 答疑课的设置很重要。通过答疑课, 老师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对前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指导, 帮助他们尽量搞懂做过的每一道习题, 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 由于答疑课的课堂气氛不似平时上课那么严肃, 较为轻松、自由, 因此, 还能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感, 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 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详略清楚
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 还应该根据学生将来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 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详略得当。由于该类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大多从事一线的实际生产工作, 在工作中, 他们接触最多的应该是零件图和装配图, 尤其是零件图。因此, 应将该部分内容作为后期综合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详细介绍, 提高他们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读图能力, 并且有针对性的多对他们进行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读图和绘图训练。具体说来, 可以通过补画缺少线条、查找绘图错误、由三视图绘制实物轴测简图以及实物测绘等教学方式来实现。
2.1.4 学生毕业设计安排制图老师参与指导和答辩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几年学习内容的一次大检阅, 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全面检查知识掌握情况的机会, 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制图教师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和答辩, 可以督促学生在毕业设计制作过程中正确、规范使用学过的制图知识, 也能促使学生重视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绘图技能和图面质量, 以适应毕业后的工作需要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2.2 非机械类工科专业
非机械类工科专业以航空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和建筑工程等系部为主。该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对机械制图课程有一定的要求, 但又不像机械类学生那么高, 只需要他们能够读懂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机械图纸即可。因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2.1 注意分层次教学
该部分的学生, 学习情况较为复杂, 体现出比机械类学生更明显的三级分层现象。其中, 学习较为落后学生约占20%, 中等程度学生占60%, 拔尖的学生约占20%。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对应的规划和安排, 以中等复杂度内容为主教学, 同时, 为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 可适当添加少量较难内容讲解。
2.2.2 教学目标以读图为主
该部分的学生将来对机械类图纸以读图为主, 需要动手绘制的机会不多, 因此, 应加强对他们读图能力的训练。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以基本三维模型和组合体为主, 那些复杂程度非常高的机械零件的训练可以相对减少一些。
2.2.3 根据具体学科的不同特点, 调整教学内容
在对非机械类工科学生的教学中, 可适当根据具体学科要求添加与其专业相关的制图知识, 以更好的适应学生实际需求。例如, 在对建筑工程系的学生的教学过程中, 可大量增加建筑制图的教学内容, 并且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读取和绘制建筑视图的训练。必要的话, 学院还可以在课程中加入阴影透视的教学内容, 以增强学生对透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2.3 非工科专业
该类专业对机械制图要求不高, 教学课时安排较少, 学生学习兴趣不强, 其空间想象能力及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 在较少学时的情况下, 为保证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对接的效果, 应做到以下几点:
2.3.1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对机械类学生来说, 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对非工科学生而言, 则认为与他们并没有多大关系, 学习起来毫无用处, 因此, 也提不起兴趣来学习。所以在正式教学以前, 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让他们产生了解机械领域、拓展知识面的心理愿望。其次, 结合就业形势及岗位需求深入剖析他们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未来从事产品销售工作时, 需要向客户介绍产品。了解产品的复杂程度, 加工方式, 工艺特点等内容可以帮助他们事半功倍的完成销售任务, 而要了解这些知识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机械制图基础。所以, 非工科专业的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对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都很有帮助, 应高度重视,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有的放矢地学习。
2.3.2 教学目标清晰、深浅得当
该类学生将来无须亲手绘图, 因此, 针对该类学生, 只要能使他们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阅读图纸的能力即可。由于课时有限, 教学内容应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 深浅得当, 以免使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生硬难懂而丧失学习兴趣。例如尺寸标注, 对机械类学生而言, 要求他们能正确、客观、完整、清晰的标注出来, 但该类学生而言, 只要能读懂标注的意义即可。
2.3.3 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相结合
以管理工程系为例, 该部分学生与工科学生相比, 他们更善于发散思维, 往往难以想象出物体的空间立体形状, 针对此,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物开始分析, 引导学生由物看图、由图看物, 以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 还可大量借助挂图、三维模型以及动画等手段帮助他们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必要时, 还可以带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 使其能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争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3 总结
以上是对高职院校开设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对接策略的一些思考。由于各系学生有各自的特点, 再加上具体专业对制图课程的要求不同, 下一步可详细针对每一系部或专业对课程对接策略进行详细探讨。
摘要: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 开设范围越来越广。根据工科高职大专院校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 将各种专业划分为机械类专业、非机械类工科专业以及非工科专业三种类别, 针对三种类别专业不同的课程要求, 分别对机械制图课程对接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工科类非机械专业,非工科类专业,对接策略
参考文献
[1]梁德平.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03.
劳务对接协议 篇5
(参考样本)
甲方:——————乡(镇)人民政府 乙方:——————企业
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帮助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就业培训,建立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定向服务、定向输出的劳务协作机制,优先满足本地区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甲、乙双方就建立劳务对接合作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乙方推荐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基地,指导乙方与转移就业示范乡镇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
2、协调、监督定点培训机构,按照乙方要求组织农村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
3、协同配合乙方办理申报认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基地”手续。乙方被认定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基地”,由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牌匾,并通过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门户网和省、市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布。
5、协调落实职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等。
6、与乙方共同执行本协议。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负责提供招工各工种数量及技能要求。
2、参与、指导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就业培训。
3、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合法规范的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4、发给农民工的月工资达到企业所在地月最低工资标准2倍以上并按时足额支付。
5、为当天不能回家住宿的转移就业劳动者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条件。
6、加强劳动者安全生产教育,不断改善生产条件。
三、本协议期限
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甲乙双方签字生效,两份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对接策略 篇6
关键词:“农超对接”;前置因素;调节策略;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455-04
“农超对接”作为一种农产品直销模式,在国外已有多年历史,是國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美国的“农超对接”比例达到8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50%,而我国目前仅为15%~18%,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自2008年商务部和农业部联合在全国试点推行“农超对接”至今已有6年之久,从最初的个别省份试点,到全国范围推广,实现了城市中的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生产方或专业合作组织的产销对接,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渠道成本,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据2012年8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报告》数据显示,“连锁超市通过农超对接采购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了15%左右,农超对接由于促进了订单农业发展,保障了农产品稳定供应,稳定了农产品价格,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农超对接”繁荣红火的背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农业合作社或连锁超市退出“农超对接”的浪潮,“农超对接”的稳定性受到挑战,严重影响了农户与超市的经济利益以及消费者的农产品购买,造成国家专项资源的浪费。影响“农超对接”稳定性的原因众说纷纭,例如,虽然获得很多支持,如免税、政府配运输车,但较弱的话语权、价格不菲的“进超费”“柜台费”,繁琐的对接程序,较长的结账周期等,使得合作社进入超市变得复杂和艰难;而农产品质量的难以把握、采购数量的有限、供应缺乏持续性亦使超市出现了“农超对接”恐惧症。
以上说法只是道出了造成“农超对接”失稳的表象原因,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对“农超对接”稳定性前置因素的疏于考虑与管理,即在不具备且未积极培育“农超对接”所需条件的环境下开展“农超对接”项目,使得“农超对接”先天不足以致无法形成长效运作机制。在此背景下,对“农超对接”稳定性的前置因素进行深入解析,辨识前置因素及其层次结构,并通过研究前置因素对“农超对接”稳定合作状态的影响,提出优化前置因素的调节策略,进而为“农超对接”项目论证以及“农超对接”稳定性条件的培育与促进等提供理论指导。
1 我国“农超对接”稳定性发展现状及其评述
我国关于“农超对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超对接”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均衡和契约设计,“农超对接”模式运行策略、效率评价与提升,以及“农超对接”中物流(包括冷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浦徐进等对“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包括超市协助农户降低交易成本的合作机制,农业经纪人与超市间的激励、约束与角色定位等,消费者、超市与农业合作社的博弈均衡、合作绩效与利益分配等[1];李莹等对“农超对接”下农业合作组织的行为特征方面,尤其是盈余分配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2-3];茆志英等对“农超对接”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与治理进行了研究[4-5];刘燕等关注于“农超对接”中消费者行为研究[6];林乐碳研究了“农超对接”的绩效评价[7];关于农产品稳定方面,研究成果非常少,刘卫华等探讨了“农超对接”供应链对接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增强“农超对接”供应链稳定性的建议[8-9]。
“农超对接”在国外是重要的产销衔接形式之一,Witsoe从产品质量、产品可追溯性、农户个体信用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户加入“农超对接”的因素与约束[10]。Reardon等对发展中国家“农超对接”中超市关于对接农户的选择条件进行分析,主要考察小农户的灌溉条件、合作组织、农业设施、交通条件等因素[11]。Stokke认为,“农超对接”中,农户是否能获得利益取决于其生产能力和市场交易能力,而超市若希望未来更加稳定的对接合作关系,需帮助农户提高其各方面技能[12]。Moser等认为,高昂的交易成本会破坏超市和农户间的市场一体化趋势,在极端情况下将致使双方无法进行交易[13-14]。Hendrikse等认为,农户和超市之间的交易大多是以稳定的契约方式进行的,契约关系对“农超对接”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15]。
国内外学者对“农超对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是对“农超对接”过程中的博弈均衡、利益分配、契约设计、超市行为、农业合作社行为等“农超对接”农产品供应链协同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是在假设“农超对接”条件成熟并已持续合作的前提下进行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农超对接”不稳定现象、对接失败,甚至对接盲目的问题。虽然也有少量关于“农超对接”稳定性方面的研究,但主要是宏观的、定性的问题描述。所以,对“农超对接”稳定性的先决条件进行系统分析,从定量与数理分析角度,关注于要素与要素之间联动关系及对整个系统状态的影响,分析各个前置要素的作用机理,是本选题的出发点与研究思路。
2 “农超对接”稳定性的前置因素辨识及其变量选取
对接策略 篇7
1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起来。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以实现“互补”“共赢”,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与互动双赢的关系。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发展环境和物质保障。
1.1 地方高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动力源”,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源泉[1],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提供动力支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1995年,美国硅谷产业收入的62%是由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人员创造出来的。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经过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洪堡思想”,发展成为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种功能的“威斯康星思想”,办学模式从自我封闭转变为向社会开放,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3]
1.1.1 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地方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4]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决定了企业成败与兴衰。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主要推动力,而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
1.1.2 地方高校能将高新技术转化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是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企业项目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把高校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相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奠基并创建的“硅谷”和英国剑桥大学孕育的“硅沼”就是典型代表。
1.2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方高校的改革与进步
1.2.1 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高校改革的驱动力
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需适应社会的要求,必须根据区域经济需求确定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服务导向,努力提高自身的发展质量。学科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要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时,地方高校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和继续为经济发展做贡献,避免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事实证明,哈佛、剑桥等著名高等学府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有力推进了自身的发展。
1.2.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地方高校的经费投入与毕业生的出路
高等教育要发展,教育投资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条件。[5]地方高校的持续发展必须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有赖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等学校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为地方高校提供物力保障。地方高校要谋求更深远的发展,就必须取得属地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着地方财政收入,只有区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从而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是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经费的投入就越多,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投入越少则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就越慢。近年来,高等教育在我国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在西部地区则发展较缓慢。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失衡,泛渤海湾、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三个区域经济体成高校学毕业生就业偏爱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地方高校毕业生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发展状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主要选择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就业,而较少选择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就业。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越大,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就越好。
2 地方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协调状况。[6]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但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着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地方高校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2.1 定位不清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地方高校仿效精英大学的办学模式,定位不清,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一些地方高等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同程度地片面追求综合化,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误认为规模大、学科全、培养层次高就是办学水平高。一些地方高等院校不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顾自身发展定位和条件,盲目扩大学科专业覆盖面,以凸显学校的综合实力。许多地方高等院校不能正确定位,出现了“轻视个性、热衷攀高”的浮躁倾向,追求不切实际的高规格化,创建高水平大学,一味追求人才培养的更高层次,把培养硕士、博士人才作为追求目标。部分地方高校热衷于更名,据统计,从2008年至2014年间,全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一些学校从专科升为本科,从学校更名为学院,或者从学院更名升格为大学,升格、更名后要求增设学科、专业,扩大规模,不考虑本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
2.2 地方高校缺乏特色
地方高校自身定位不清,造成人才重复、低效培养,缺乏个性,模式趋同。一些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有些院校不满足安于其位,急功近利,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专业越来越多,一味追求大、全、名,不顾自身条件和特点,搞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使得高校“千校一面”,课程设置重复,各类人才重复培养,培养人才质量不高,浪费了潜在的人力资源。地方高校办学特点不突出,在课程设置上并无什么特色,这种教育结构和层次的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地方高校为了更好招生开设热门专业,招生专业趋同,高校专业的“同质化”致使培养人才的“同质化”,从而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缺少特色和竞争力。
2.3 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
地方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不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调整,专业设置陈旧、重复建设严重、新兴学科建设落后、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方案不尽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较严重,不能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当地支柱产业、优先发展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使得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人才培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力不足,对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支持作用不明显。
2.4 师资队伍不稳定
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与其师资力量紧密相关。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提高高校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软件”资源。而师资是地方高校发展中的“软肋”,教师队伍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结构不良,人心不稳。各地高校围绕着教师资源展开了竞争,部属院校以良好的研究环境吸引着地方高校的优秀师资,地方高校由于不能为引进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导致人才持续不断地流失,地方高校在人才争夺方面处于劣势。
2.5 实践性不强
实践性不强、可操作性差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重视不够,培养出的人才无法真正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从而加剧了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地方高校未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经验,创新意识不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3 地方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3.1 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
合理的定位能使地方高校摆正自身位置,立足现实,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与“高层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地方高校要以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支撑点,善于研究区域特色,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在建设结合点选择上,充分利用智力优势、地缘优势和情感优势,找准位置和方向,打响“地方牌”,贴近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寻求与地方良性互动,建立更为务实的长效对话机制,寻找合适的共建模式,形成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共育人才模式。地方高等学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特点,通过错位竞争的方式,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调整自身专业和课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产业人才和技术的新需求。
3.2 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
高校办学特色的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始终是大学教育的决策者、办学者、管理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地方性高等院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发掘和研究自己的办学资源状况,作系统的思考和长期的规划,并付之于持续的行动,经过长期的努力,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办学特色,体现大学教育的个性化。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的定位上,既要考虑社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更要考虑自身的办学实力,不能“盲目拔高”,要把握自身的优势,准确选择自己的地位,显示自己的特色。
3.3 为区域经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
区域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产业结构、经济布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是经济、社会的需要和产业的需要,人才培养规格要考虑就业的需要,学科专业群的规划更要与产业结构相对应。[7]地方高校要扬长避短,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把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有效对接,落实人才培养与地方紧缺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打造面向区域经济的学科专业群,实现学科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双轮驱动”。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为地方培养合格人才,提升服务能力,赢得区域社会的认可。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区域经济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层推进,人才是关键,必须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地方高校必须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战略,紧抓“一带一路”战略,停招甚至淘汰部分饱和专业,根据市场需要并结合师资现状调整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增长点密切相关的专业。地方高校要建立对外交流平台,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等,逐步实现信息共享。随着在“一带一路”进程中推进区域经济国际化,急需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熟悉国际运行规则、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地方高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学术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围绕地方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重视小语种、工程技术、项目设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通晓两国语言、了解双方文化的非通用语人才作为桥梁,但目前我国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商务知识、精通所在国语言、熟知所在国文化等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不足,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和扩大周边外交的需求。地方高校特别是以外语为特色的院校要开设小语种专业,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大助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非通用语人才。
3.4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高校要实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的三大功能主要靠教师。因此,地方高等学院要更快地发展,就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使命的地方高校,要寻求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机制,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凝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围绕特色学科建设富有学校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这是地方高等院校建设师资队伍的关键,要建立并实施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要引进培育学科建设领军人物,重点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优秀学科梯队。地方高校要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充分发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广泛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以各种形式来校任教。
3.5 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地方高校应适时把握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以能力塑造为重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实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运用适当教学方法,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为区域经济服务。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真正融入教学中,注意在各教学环节中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加强理论基础的同时,缩减传统课堂授课的课时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验、实习和实训的课时,通过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学科竞赛、学生科研立项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4 结束语
地方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是相互依托和互动共赢的关系,高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为高校提供经济与政策支持。社会需要是地方高校的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地方高校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把自身发展和服务地方紧密结合起来,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拓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空间与渠道,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勉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3):114-115.
[2]王楠,毛清华,冯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3):60-62.
[3]曹仓,张敏.找准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对地方高等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0(12):48-51.
[4]李向阳,陈国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160-162.
[5]罗清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349-351.
[6]卢成晓.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09(3):125-128.
农超对接模式实现三赢策略探讨 篇8
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至少经过农户、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四个环节。如图1所示,流通过程中可能还会有很多中间商。
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已经跟不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下面主要从超市、农民、消费者三个角度说明农超对接产生的原因以及必要性。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超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屡次的竞争不断创造价格新低,超市想要获利,就必须缩减成本。农超对接给超市提供了良好的采购平台,极大地缩减了供应链上层层的中间环节,降低了采购费用。
一方面,“菜贱伤农”,农民卖菜难,丰收不丰产,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能以合适的价格,迅速销售出他们的产品。农超对接恰恰可以实现农民与商家直接见面,快速销售产品,从而避免农民生产的盲目性,还能稳定农民种植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
另一方面,流通环节过多造成了“菜贵伤民”,且“毒韭菜”、“毒豆芽”等农产品质量问题频频出现,消费者往往是花高价却买了低质产品,因此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农超对接能够实现农产品从种植环节到消费者购买整个供应链的追溯,使消费者轻松购买到物美价廉、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综上所述,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供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2 农超对接模式实现三方受益
2.1 “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一种直采模式。是由一些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再由这些专业的合作社帮助大型超市采购农产品,但是专业合作社没有物流配送能力,只能依靠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将农产品从合作社运到超市,超市再以较低的价格将农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其流通模式如图2所示。
图 1 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
图 2 “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此模式减少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上繁杂的中间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大大节约了超市的采购费用;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合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农民的农产品不愁卖不出去,且价格满意;正是由于超市采购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推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随之相应的降低,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更加实惠,更加安全可靠。
2.2 “超市+中介型农产品公司+农户”模式
“超市+中介型农产品公司+农户”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组织界限,建立了中介型农产品公司与超市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中介型农产品公司根据超市的需求从农民那里采购农产品并对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再配送到超市。其流通模式如图3所示。
这种模式因为中介型农产品公司是超市寻找到的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合作伙伴,它们拥有健全的流通体系,因此在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同时也降低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损耗,超市采购成本大幅度降低,农产品价格相应的适当降低,质量安全得到较好的保障,消费者购买到了高质量低价格的满意农产品;农民根据中介型农产品公司的要求生产不同品种、不同数量的农产品,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供需不均衡的概率,农民收益大大提高。
2.3 “超市+农户”模式
“超市+农户”是超市直接向农民采购农产品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不是被动的采购农户已经种植的农产品,而是主动出击采用订单式采购,对种子的种类和质量都有严格要求,超市要建立生鲜配送仓库,实现鲜活农产品的直采。其流通模式如图4所示。
图 3 “超市+中介型农产品公司+农户”模式
图 4 “超市+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中间环节大大减少,避免了中间商的一次次加价,降低了超市的流通成本,缩短了流通时间,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消费者吃上了放心农产品;农民根据超市订单生产,销售有保障,收益更高、更稳定。
3 农超对接发展模式中的问题分析
3.1 种植环节
3.1.1 农产品种植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农民传统的经营观念,农产品生产环节仍旧是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为主,组织化程度较低。即便是专业的农民合作社也是由一些农民散户组成,规模普遍较小,产品数量少,品种单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根本无法满足超市对农产品多品种、大批量配货的要求。
3.1.2 农产品种植资金匮乏
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民散户组成,习惯现金交易,要及时支付工人工资以及生产需要。但大多数超市采用银行结算方式,周期长,支付不及时。加上政府支持力度不到位,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不利于农民扩大种植规模,种植基地面积普遍较小。
3.1.3 农产品种植环节人才缺乏
超市对农产品质量、卖相要求十分严格,种植人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种植经验,但是农产品种植环节人工成本增加幅度较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作为超市采购人员既要了解相关的农业技术,还要懂得经营管理,和种植人员共同努力打造符合超市标准的农产品,当前这样的人才十分缺乏。
3.2 零售环节
3.2.1 超市门槛高
超市对农产品要求很高,质量有保障、形状规矩、卖相好的农产品才能在超市里流通,因此超市总是愿意与一些当地名气大、规模大的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而中小型的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进行对接过程中,由于受自身规模的限制,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保障。
3.2.2 超市的农产品信息化水平低
对于超市而言,加强农超对接信息系统的建设亟待解决。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民散户组成,农产品供给信息零散,易导致信息滞后和信息失真;又因为生鲜农产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了解农产品的安全性。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超市都没有建立高效运作的农产品信息技术系统。
3.2.3 物流体系不完善,超市难以扩大“农超对接”
物流是农超对接中信息流、资金流畅通的保障,因此物流体系在农超对接发展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超对接中,超市缺乏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合作社没有专门的物流配送体系,需要第三方物流将农产品配送到超市指定位置,运输成本大大增加。如果超市要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成本相当高,加之农超对接在我国处于发展初期,无法预测和保证是否盈利,因此超市在扩大农超对接的经营上十分艰辛。
4 完善农超对接发展模式的对策
4.1 提高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参与意识
农超对接作为农产品销售的新模式,超市要求农民对农产品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超市或者政府加强支持力度,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专业培训和指导,通过定期举办专卖场对接洽谈会、产品展示推介会等形式,为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对接平台。”改变农民的传统经营理念,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比率,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让农民学习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与超市对接的稳定发展和长期合作。
4.2 加强农超对接相关人才的培养
农产品种植人员需要懂得专业农业生产技术,使生产的产品保质保量,采购人员既要有农业生产技术还要懂得一定的经营管理方法。政府在财政方面应该给予超市大力支持,超市可以与当地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给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农超对接复合型人才;超市也可以自己建设培训机构,培养农超对接技术、管理人才。同时,政府也应该通过培训、指导等措施培养一批产业基础牢、产品规模大、质量安全优、品牌效应好、农户成员多的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专业素养。
4.3 农民提高农产品生产标准,使其进入超市无障碍
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卖相要求高,因此农民生产进入超市的农产品门槛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打造自有农产品品牌,建设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的生产流通全过程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使消费者购买到安全放心的健康农产品。农村合作社要提高自身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出符合超市标准规格的优质农产品。
4.4 构建农超对接信息化平台
超市利用销售点实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现有的信息技术,在总部、门店、配送中心之间建立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提供准确的农产品供求信息,从而使订货、采购、验货、配送、支付整个流程准确进行;同时可以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在门店设置电子触屏查询系统,使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实时了解到农产品的产地、编号、种植方式、采摘时间等完整信息。如今顺丰嘿客的鲜活海产品就能实现海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超市也抓住农产品流通线上线下 (O2O) 的发展机会,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将农超对接与O2O完美结合,实现消息网上对接,促进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降低流通费用。
4.5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
为了能够快速安全低损耗的使农产品从生产基地运送到超市,必须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快捷高效配送。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帮助农民建设先进的农产品储存设施,比如选果机、冷藏库、低温库,从而使其拥有与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及零售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及配送能力;另一方面帮助超市自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生鲜仓库、物流配送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并整合生鲜供应链体系,从而有利于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加工和标准化管理,有效控制库存、减少缺货率、降低损耗,超市再根据农产品的需求,对农产品运输方式、运输路线、运输配载和车辆调度进行规划,选择最优运输方案,降低流通成本,给消费提供多品种、高质量、低价格的鲜活农产品。
5 结 论
农超对接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是未来农产品营销新模式,受到国家农业部和商务部的高度重视,重点扶植,发展前景可观。农超对接降低了超市的采购费用、流通成本,使农民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收入,让消费者购买到高品质低价安全健康的鲜活农产品。三种典型的农超对接模式实现了超市获利、农民增收、消费者受益,而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政府、农民、超市和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只有不断地完善农超对接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本质作用,成为人人受益的朝阳模式。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也在逐步攀升,因此优质农产品的发展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农超对接巧妙地将农户与商家联系起来,构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集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一体化链条,从而达到商家、农民、消费者三方共同受益的目标。文章主要讲述农超对接的产生原因,分析农超对接的三种典型模式如何实现了三赢,浅谈农超对接发展模式在种植环节和零售环节存在的问题,并且相应的提出了几条完善对策,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农超对接更好的实现“三赢”。
对接策略 篇9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复杂而琐碎的, 笔者认为它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 研究起来难度较大, 难以面面俱到。本文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着眼于教材 (现行人教版) 进行研究, 因为教材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是影响教学衔接最直接的因素。本文根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以及相关研究论文, 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教学导入、背景知识、品读赏析、拓展深化、作业布置等环节入手设置初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的衔接点, 这样能够很好地实现语文教材资源的整合和对接。
一、教学导入的整合对接
教学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 在这个环节回顾初中教材的内容, 可以很快地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个环节如何实现初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的对接呢?总体说来就是以旧导新, 把原有知识作为引子, 使得进入新课学习显得比较自然。例如, 必修一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 学生在初中时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戴望舒的《我用残存的手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在导课的时候便可以在课件上展示这些诗歌或是让学生一起回忆背诵, 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高中新诗的学习中来了。再如, 在教学韩愈的《师说》时可以简要回顾初中所学的《马说》《爱莲说》等, 这样学生会对“说”这种文体以阐述事理为主的特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类似的还有“序”“记”等文体均可用这种方式导课。这种以旧导新的导课方法, 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也在新旧勾连中找准了生长点, 让学生在某些熟悉的知识结构中实现新旧知识的平稳对接, 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背景知识的整合对接
在导课之后, 往往还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等必要的知识补充或延伸, 在这里统称为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是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有个大概了解, 以达到对其人其作品宏观的把握。写作背景主要是介绍社会环境或是作者的生活心理状态, 有助于作品内涵的解读。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背景知识时, 往往采用陈述的方法直接告知学生。但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作家作品, 避免把学生已经接触过甚至熟悉的作家重复介绍, 而应借助其他资料进行补充深入。例如, 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 (其三) 等作品, 对其人其作品风格相对熟悉, 高中教师在教学《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 (其一) 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其生平、作品等背景性知识, 教师可以借助钟嵘、苏东坡、鲁迅等人对陶渊明的评价进行深入拓展, 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陶渊明。类似的还有杜甫、李白、孟子、辛弃疾等在初中反复接触的作家, 均可采用提问加补充深入的方式使得初高中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另外, 涉及其他文学常识的地方均可采用此方法。例如,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诗经》中的《蒹葭》《关雎》两篇诗歌, 对《诗经》基本文学常识有一定了解, 高中阶段学习《氓》《采薇》时可请学生说说《诗经》的篇目、产生时代、大概内容等基础知识, 老师则着重讲述“赋比兴”等具有深度的知识, 这样学生对《诗经》的掌握才算真正更上一层楼。
三、品读赏析中的整合对接
对课文的品读赏析是教学过程的重点所在, 因而也是体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最为关键的地方。品读赏析中如何将初高中教材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呢?一般采用的是随文衔接的讲授补充方法, 也就是随文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引导生发出新的知识。例如, 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 若学生对“郑既知亡矣”中的“既”字难以翻译时, 可以用初中所学《曹刿论战》中的“既克, 公问其故”启发学生回忆联想其含义, 既教学了新知识, 又加深了学生对“既”字意为“已经”的印象。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还有“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 若学生一时难以看出这是何种句式, 可联系初中《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和《公输》中的“宋何罪之有”两句极其相似的句式启发, 这样以旧启新纵向联系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另外,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不少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议论文、说明文等, 已经初步掌握阅读这些文体的方法,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初中水平所要求的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主旨等基础上, 进入到语言、艺术技巧、情理意趣等方面的深入鉴赏, 这样初高中语文教学就能水乳交融且相得益彰。
四、拓展与深化的整合对接
在完成课文重难点讲解任务之后, 为了开阔学生的文学鉴赏视野, 使学生对作品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教师往往还会安排拓展与深化的内容。那么这个环节如何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与对接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 对比着进行阅读, 达到新旧知识双向、反复重构的目的, 以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例如, 将李白的《行路难》 (其一) 和鲍照的《拟行路难》 (其四) 放在一起阅读比较, 让学生体会古人人生之路有才也难行的感慨, 同时也领悟到因时代大背景的不同, 两人的心态也出现昂扬与消极的差异。再如, 可以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 (其三) 和高中阶段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 (其一) 、《杂诗十二首》 (其二) 进行横向联系, 以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形成对陶渊明的一个较为完整深入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中的整合对接
作业不仅可以作为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 也可以成为学生回顾梳理知识的途径。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任务量较大, 课程进度较紧张, 课堂上教师的整合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布置作业让学生梳理初高中相关知识, 以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例如, 在教学完《荆轲刺秦王》后, 可布置学生联系初中文言篇目, 整理“微、既、反 (返) 、尝、使”等实词, 形成系统的作业或笔记。再如, 在学习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后, 可让学生将曹操的《观沧海》与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进行比较赏析, 写成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具体地分析中国诗和外国诗特征的差异, 以达到巩固新课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接策略 篇10
一、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历史
从2002年以来, 一些不符合北京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环境要求的产业, 陆续搬迁到河北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地区, 有如下特点:
1.转移的产业以传统制造业最多。主要是钢铁、机械冶金、制造、石油化工、服装加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传统制造业。
2.京津地区以资源消耗产业居多。例如:首钢、北京焦化、第一机床、天津的造船项目等, 这些大型企业对矿石、煤炭、水等自然资源消耗很大, 所以, 河北自然资源消耗, 在全国排名靠前。
纵观国际产业转移, 污染转移占据一定的比重, 二者几乎形影相随, 故有“污染避难所效应”一说。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 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 应利用地缘优势, 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做强产业支撑, 以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为载体,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
二、转移现状
2014年全市谋划推进对接京津产业项目147个、总投资5320亿元, 与中粮集团、光彩投资集团、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央企合作重点项目38项, 总投资1071亿元。例如:区域共建, 与北京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合作共建园, 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推进产业链合作等国家级园区实现多领域合作建设。围绕绿色产业、低碳发展, 与华电集团合作分布式能源项目, 在曲阳县利用自然优势, 定位绿色能源产业协议, 将在保定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对于保障能源供给安全、解决环境大气污染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三、高精新绿转移策略
1.利用土地引来金凤凰。企业要发展, 要转型, 需要土地去经营;国家做城市建设, 做公共设施, 搞工业园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土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土地的金融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重中之重的问题。要发展新兴行业,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首先, 政府需要加强财税和金融政策的支持, 发挥科技引领, 推动高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做强做大。我国经过很长时间的土地粗放使用, 土地资源已经变得愈来愈珍贵, 200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2012年国土资源部出台节约集约用地细则。能否以土地和金融为“梧桐树”支持企业获得土地和贷款, 促进新兴行业发展、企业转型,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使用, 推动保定“高精新绿”产业发展?政府可在严格坚持国家土地和金融政策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小型“高精新绿”企业发展。
2.发挥政府协调机制,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应像一个大家庭兄弟成员,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破除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保定市可以对接京津创业园和职能部门, 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统筹规划, 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 力争京津冀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医疗养老保险和社会服务保障等制度, 整合环京津区域发展资源, 形成合力, 发挥整体效益,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各自优势产业基础, 挖掘各自产业发展潜力, 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例如, 研发和营销在京津, 制造在保定, 实现区域产业链融合。实现环京津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快速聚集和跨越式发展, 促进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对项目采用保姆式服务, 一个大项目有一套班子, 重点发展高精新绿产业并提供“保姆式”服务。北京、天津有数十万个“高精新特”的中小型企业, 它们的处境的共性是受发展空间制约, 缺少资金。地方政府应发挥协调机制, 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3.充分发挥京津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 实现服务地区产业基地的合作, 享受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益于京津的辐射和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河北省高级创新人才普遍严重匮乏, 河北省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处于下游, 保定市有22所各种类型的高校, 以往培养出的高水平人才均流向了京津石。因此, 首先, 京津冀形成高端人才库, 实现档案在京津冀三地的联网。其次, 京津冀三地应改善养老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的地域限制, 使区域内的人才自由流动无后顾之忧。最后, 京津两地高校众多, 保定市可制定高端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生活环境, 打造30分钟工作生活圈, 吸引京津人才。
另外, 北京市虽然集聚了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但很多科研成果都在异地转化。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统计, 北京市技术交易有56.3%流向外省市, 仅26.7%留在本地。今后, 随着京外周边地区产业配套条件改善和京津冀一体, 保定可借便捷的交通网络, 提供构建快速、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新型城镇化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通过优化功能, 承接和发展“高精新绿”产业, 把保定市城市产业发展和转承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中统筹考虑,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景园.对接京津与都市区经济一体化—构建环首都经济圈与京津走廊的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2]王子先.全球化下中国服务业跨越式升级的路径及开放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 2011 (7)
对接策略 篇11
一、钢琴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课与声乐课对接的必要性
(一)增强即兴伴奏学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钢琴课程中的即兴伴奏往往过于学术性和专业化,以学习和声编配和伴奏织体的运用为主要线索,学生可以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编配相对完整的即兴伴奏,但缺乏快速反应和即兴弹奏的能力,考试也是提前布置曲目而非当场配弹,即兴伴奏成了提前准备好的钢琴伴奏,缺乏这项技能应具备的即兴性和灵活性。如果即兴伴奏课可以与声乐课对接,在声乐课中融入即兴伴奏的实践,让学生学习一首声乐作品的同时尝试为这首作品即兴伴奏,就大大增强了即兴伴奏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二)推进即兴伴奏与基础技能课开展的同步性
钢琴课程中的即兴伴奏开展得较晚,一般在大三学年才开,少数学校在大二学年开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一年到两年的声乐和钢琴,而却不能在之前的学习中同步学习,无法做到学以致用,耽误了很多学习的时间。如果能在前两年的钢琴和声乐课程中融入和渗透一些简单的即兴伴奏的内容,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将会有很大改进。
(三)有利于多种风格作品和曲目的积累
钢琴课程中的即兴伴奏课与声乐教学相脱节,不利于学生掌握多种演唱风格的伴奏。即兴伴奏本来就是为演唱服务,应该围绕声乐教学而开展,学生在即兴伴奏课上学到的只是少数具有代表性的音乐风格的歌曲伴奏,而声乐课中可以接触到大量不同的音乐风格,如果学生在学习一首声乐作品的同时能够掌握这首作品简单的伴奏,几年来就会建立起广泛的曲目量和多种风格的伴奏能力。
(四)自弹自唱与声乐课融合的优势
自弹自唱是一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现在已经有个别师范院校专门开展了这门课程,但大多数院校还没有条件开展,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钢琴或声乐课程中体现和融入这项内容。而在声乐课程中融入这项内容较之钢琴有着特殊的优势,因为所学习的声乐作品是现成的,只需引导和督促学生为自己的演唱伴奏,并将其作为课堂检查和教学的一部分,较之钢琴课上要额外找歌曲有着更强的应用和融合性,也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课与声乐课对接的实践策略
(一)声乐小组课上的相互伴奏
大一学年,在声乐小组课上让学生尝试着互相伴奏,并作为课堂检查的一部分。如果学生没有能力编配伴奏,可以和他的钢琴任课教师沟通和联合,进行一些基础的辅导,也可以在每一组中选一名伴奏能力稍强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另外增强小组成员的团队和合作意识,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和探讨。如果声乐教师能够对这项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也会逐渐适应和重视这项技能的自我培养。
(二)常规声乐课中加入自弹自唱的内容
大二学年,在声乐小组课中,在学生之间互相伴奏的基础上,增加自弹自唱的内容。同一首歌曲,先要求学生之间互相伴奏,然后再做自弹自唱的练习。刚开始时可以选择相对简单的歌曲,伴奏的配弹也以简单些,尽量不影响演唱的效果。
(三)阶段性的自弹自唱的集中训练
小组课的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如果不可能每堂课开展自弹自唱的内容,可以在一个月或一个教学阶段中抽出一个时段,把几个小组的学生集中起来,来检查学生的自弹自唱情况,让学生自行选择这一个学习阶段适合自己能力的歌曲进行自弹自唱,并着重从声乐演唱和弹唱配合方面作出相应的指导。同时,声乐教师和钢琴任课教师应加强沟通和协调,在钢琴基础课上也能进行一些督促和指导。
(四)声乐考试中加入自弹自唱的内容
在钢琴课程的考试中已经有即兴伴奏的科目,而声乐考试应该也加入自弹自唱的科目。“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中就有“自弹自唱”这一项。这项比赛正是着眼于检验学生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综合音乐素质和全面音乐技能,“自弹自唱”与钢琴、声乐、即兴伴奏、音乐素养与基础知识一并成为五项必不可少的检验内容。
(五)定期举办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音乐会
可在每一学期或每一学年举行一次钢琴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音乐会,让学生自主创意,以各种多样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能力和所取得的进展,不限内容、形式和风格,以此来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结语
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是建立在钢琴、声乐两门基础学科上,并集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多种音乐知识为一体的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技能,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所必备的基本功,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改革和相对应的高师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科间的融合和对接是重中之重,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探索和建立更加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更加适合高师院校特点的实用和灵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是我们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一直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订.《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孙维权,巢志珏.键盘即兴弹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对接策略 篇12
阳江市总人口275.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61万人, 农村劳动力134万人。土地总面积7955.3平方公里, 地势由北向南倾斜, 依山傍海, 平原、丘陵地带居多,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日照充足, 年平均相对湿度81%,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阳江市农业资源丰富。阳江市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广东省粮食、蔬菜、水果、花卉、南药、水产、畜牧、林业的重要产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番薯、玉米、蔬菜、花生、大豆、桑蚕和南药等, 全市初步形成了水果、南药、蔬菜、蚕桑、花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中国双肩玉荷包荔枝之乡”、“中国马水桔之乡”、“中国桑蚕之乡”、“中国春砂仁之乡”、“中国果用益智之乡”、“中国菠萝蜜之乡”、“中国猪苗之乡”、“中国蚝都”、“中国蚝乡”是阳江农业一张张闪亮的名片。全市拥有经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16个无公害农产品, 11个绿色食品, 9个有机农产品, 春砂仁、程村蚝、马水桔、大八益智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双肩玉荷包荔枝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本市水果、蔬菜、南药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 成功打进了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市场, 年出口量超过5万吨。
阳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众多的名优产品, 对促进当地农超对接十分有利。
二、阳江市农超对接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存在的问题较多
2008年12月, 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 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通知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发展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经营作为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宗旨, 按照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的总体要求, 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虽然通过这几年的推广和发展, 阳江的农超对接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存在的问题较多:
1. 综观各地的农超对接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主要的形式, 但阳江的合作社发展存在“散、小、不规范”的问题。比如, 近年来, 虽然阳东合作社发展较快, 但合作社从业人员占其农业人口比重非常小, 合作社发展存在“散、小、不规范”等问题。阳东县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散”主要是组织程度比较分散, 该县的合作社大多是由种植大户、流通大户或村干部组织成立的, 虽然也是统一技术、统一配药、统一销售, 但在发展上还局限于小打小闹, 组织程度较低。其次规模小, 该县的合作社普遍规模不大, 产量低, 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另外, 不少合作社发展不规范, 例如一些合作社由于制度不健全, 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 只起到了中介组织的作用;资金、技术缺乏, 合作社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与超市接触的“农超对接”数量少, 产品不多, 价格也没有优势, 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大。近年来, 该市共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有过对接, 但都是以水果为主, 该市真正成功实现“农超对接”的专业合作社广东丰多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存在诸多局限性。该公司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除了自销、批发外, 还与东莞、广州等地的超市对接, 但没有与本市的超市对接。据调查, 丰多采附近的居民采购蔬菜肉类等农产品, 仍会去狮子山市场或其他批发市场, 很少去丰多采购买农产品。究其原因:一是丰多采的农产品种类单一, 不能满足居民一次购物的需要;二是价格没有优势, 相对于肉菜市场, 价格反而贵;三是鲜活产品很少或没有, 满足不了居民一天三顿口粮。这三个原因导致消费者去丰多采的欲望不足。这种状况下, 丰多采的“农超对接”就显得有点发育不良。
3. 市区的大型超市有蔬菜肉类水果等农副产品销售, 但仍不是本地居民购买农副产品的主要方式。目前该市区的大型超市中仅有新一佳超市阳江人民广场店、新一佳超市阳江德信华城店、大润发超市和铜锣湾广场一楼有蔬菜等农产品销售, 但这些大型超市的蔬菜等农产品都没有产地标识, 没有像珠三角的超市一样注明是哪里生产哪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没有统一的标识和管理, 让消费难于选择, 农超对接的影响力很低。
4. 近看来, 阳江市积极推进平价商店的建设, 市区内平价商店数量不断增加, 但由于缺少宣传, 信息不对称, 平价商店的生意也不好。平价商店大部分仍是做近邻生意, 很难得到消费者的积极响应, 无法达到建立平价商店的初衷。
5. 本市下面各县镇村的农村虽有众多的名优品牌产品, 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技术落后和观念守旧, 不愿意打破传统的生产———销售方式, 因此出现增产滞销的现象, 没能真正体现名优产品的价值。另一原因是该市的大棚种植较少, 种菜会受天气等因素影响, 合作社不敢轻易签长期的合作关系。也是农户有顾虑的原因之一。
三、阳江农业发展迅速, 以电子商务促进当地农超对接策略研究十分有意义
近年来, 阳江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社会治安稳定, 人民安居乐业, 入选“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除了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增长外, 阳江的五金刀剪行业发展迅猛, 产量和出口量都占在全国前列。有“刀剪之都”美誉的阳江, 五金刀剪行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功劳。那么, 尝到电子商务“甜头”的阳江人, 有充足的条件依托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的“农超对接”。
1. 以电子商务促进农超对接的前提条件
(1) 让农户了解电子商务, 认可电子商务, 打破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阳江的五金刀剪行业能够得到迅猛发展, 很多程度上在于这一行业的企业主和老板们, 较早地认识电子商务, 并应用电子商务打开国内外市场。而阳江的农户, 大部分观念比较守旧, 墨守成规, 不愿意打破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因此, 要使农户接受电子商务, 一方面需要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进行宣传推广, 以真实案例让农户看到好处;另一方面, 要培养本地区的电子商务人才, 使更多的人认识计算机, 认识网络, 并指导农民如何使用电子商务, 如何在网上搜寻信息, 如何在网上进行交易, 这是以电子商务促进农超对接的必要步骤。
(2) 以电子商务促进农超对接的发展, 还必须建立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超对接的最主要形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要根据各县乡镇、各村的实际情况, 依托当地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规范发展。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 引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合作社将农户们组织起来, 在同样的技术指导下, 打同样的药、施一样的肥, 农产品的品质趋向一致, 就有了市场竞争力。合作的模式, 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操作。比如, 留美大学生谢健组建的阳春市云顶农业有限公司,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带动农民兄弟致富。建立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对于农户来说, 以前好比单打独斗, 加入合作社之后就轻松了许多, 不仅销售价格较散户高, 生产过程中药肥配置购买和产品的销售等都不需要自己操心了。对于批发商来说, 找合作社收购, 品质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 安全性也有一定保障。这种双赢的举措, 为电子商务促进农超对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政府机构要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农村电子商务以大力支持, 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相关部门应定期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管理人才, 为以电子商务促进本市农超对接储备人才队伍。如今是瞬息万变的时代, 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非常快, 不学习就会被淘汰。通过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管理人才的培训、培养和培育, 造就一支适应阳江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规模较大、素质优良、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效能显著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管理人才队伍才能适用当今社会的需求。
2. 以电子商务促进阳江市农超对接的策略研究。
(1)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 应用互联网等现代流通技术, 建立农产品信息系统和平台, 实现网上对接, 发布“农超对接”信息, 保证信息传递畅通、真实、有效, 调节供需, 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如今, 信息就是商机。如前文所述, 阳江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众多的名优产品, 但农村仍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农村生产的农产品销售不出去, 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不能获得市场上有效的信息, 而错过了商机。而借助电子商务, 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 用来增强贸易伙伴之间的商业关系。通过及时的信息沟通, 获得良好的商机。
(2) 通过电子商务, 促进阳江农超对接不断完善。由于主客观众多的原因, 阳江的农超对接发展缓慢。要加快阳江农超对接的发展,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 缩短农副产品流通环节, 保证农副产品新鲜、质好、价优。在本地增加农超对接的点数, 应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 实现农产品逆向可查询, 出现安全问题时可及时召回并处理。在农超对接商店、大型超市、平价商店增加农副产品的品种, 保证质量过关, 价格合理, 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去这些地方购买农副产品。并把这些点作为网店销售的实体货仓。
(3) 借助电子商务, 不限于建立阳江本地区商店的农超对接模式, 合作社还可以推行“定单”合作模式。比如“春砂仁”“首乌”等南药, 可以和制药厂、医院通过电子商务渠道, 建立“定单”种植的模式。比如今年获得广东十大名牌的广东欣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的罗非鱼片, 广东羽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鲜 (冻) 鸭肉、阳江黄鬃鹅就可以和批发厂商建立“定单”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让销售没有后顾之优, 并且还可以通过定点收购单位出资, 合作的形式来解决资源问题。
(4) 借助现有电子商务平台, 进一步建立本市自己的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平台, 促进阳江农超对接实现系统化、规模化、一体化模式。传统的农副产品流通环节, 中介多、周期长、成本高、资金回笼慢、利润少;而利用电子商务, 通过电脑网络的形式, 大大地减少了流通的中间环节, 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销购双方互动等各项功能全部可以实时在电脑网络上完成, 周期短、成本低、资金回笼快, 利润自然增加了。我们可以先借助阿里巴巴天猫店、淘宝网、1号店、亿农网、农爸爸、中国特产网等平台, 实现网络销售, 让阳江农超对接走出去。等发展到一定条件时, 我们也可以借鉴广州“小鲜e站”的经验, 建立阳江农超对接的电子商务平台。甚至可以借助同程网、携程网、去哪儿网站, 把阳江做得好的合作社搞成农家乐、生态旅游的系统化、规模化、一体化模式, 把阳江农超对接推向纵深发展。
总之, 当今社会电子商务改变了从开发, 到生产, 到流通, 到消费, 甚至到金融运作的整个经济过程, 而阳江市农超对接的发展也必然会因为电子商务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们期待着电子商务带来阳江市农超对接的新局面, 让阳江的名优产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摘要:近年来, 阳江市有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有过对接, 但都是以水果为主, 该市最早成功实现“农超对接”的专业合作社仅有广东丰多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家。本地的“农超对接”还处在初级阶段, 而阳江市山水兼优, 农产品非常丰富, 名优品牌产品众多, 加大力度推进“农超对接”, 对“从改善民生开始, 建设幸福阳江”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将结合阳江的实际, 探索以电子商务促进当地农超对接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农超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定寰著.《“农超对接”怎么做》.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08
[2]杨伟民, 胡定寰著.《“农超对接”100问》.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10
[3]从“沙集模式”看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经营管理者, 2011.08
[4]《广东阳江市壮大专业合作社力促农超对接》.科技世界网, 2012.06
[5]《阳江“农超对接”出难题, 网络营销来帮忙》.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