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事例(共12篇)
教学事例 篇1
一、事例教学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恰当与否, 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所在。事例教学法目前已被我国宪法学、法理学、立法学等学科所接受, 被积极用于推进教学改革。
事例教学法脱胎于“判例教学法” (Case method) , 判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 (Socratic method) , 是以判例为法的主要渊源的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于1870年前后, 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 (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首创。判例教学法是对以前盛行的以“讲授、背诵材料和练习相混合”为特质的“德怀特法” (Dwight method) 教学方法的革新, 它倡导从司法判例中寻求裁判规则与法律原理, 强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技能, 逐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法学教育领域的事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教学中,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研究现有事例, 释解社会现象或成文法内容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事例教学法最终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理解与把握抽象的法理。事例教学法的特点是, 学生学习法律和法律原则, 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具体的法律条文, 而且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事例来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通过问答、对话或讨论, 与学生一起就某个虚拟的案例或实例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法律的原则、规则以及各种法律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 事例教学法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对学生毕业后从事法律职业大有益处。
事例教学法有别于判例教学法。判例教学法有以下特点:以法院判例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参与讨论;以假设的判例作为考试题目。而事例教学法吸收了判例教学法“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参与讨论”的内核 (因而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但在内容、形式及其在法学教育的地位上均区别于判例教学法。在内容上, 事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讨论内容, 但事例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 (事实上事例也不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 而是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讨论, 释解成文法的内容, 加深对成文法的理解和运用;而在判例教学法中, 虽然教师也引导学生由判例归纳法律规则, 但这些法律规则是隐含在判例中的, 而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
长期以来, 课堂讲授一直是我国法学教育中的主要教学方法。其缺点是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人的经验和知识, 而缺乏独立的思考。于是, 20世纪80年代末, 判例教学法开始被介绍到中国。但由于我国是制定法国家, 历来不承认判 (案) 例可以作为法的渊源, 作为法学教育根基与土壤的法律体系与英美法学国家之间有质的区别, 因此判例教学法在我国的实践从一开始便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难题。针对诸如宪法学、法理学、立法学等理论性强且较抽象的法律课程, 学者们开始思考借鉴判例教学法的合理成分, 形成适应中国法律实际和法学教育实际的事例教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事例教学法在宪法学教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效果。“事例分析法的运用,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们对宪法的基本看法, 即从抽象的宪法原理认识进入宪法实践性认识, 丰富了宪法学知识。”①
二、引入事例教学法的意义
目前, 我国法学教育仍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 即以教师课堂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仅停留于背记书本的肤浅层面, 不能体悟法学原理的真谛, 更遑论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随着近年来法学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更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到了必须变革的关头。这一点在理论法学教育中尤其突出, 亟须引入事例教学以应对社会发展。
传统法学教育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然而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是极为有限的, 社会需要的是大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应当改变过去注重培养法学理论人才的倾向, 将培养大量的具有广泛的法律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法律实用型人才作为法学教育的目标。于是, 引入事例教学法显得极为必要。宪法学界主张积极实践事例教学法, 其动因就是为了克服传统法学教育的种种弊病。由于传统法学教育采用系统讲授法, 内容上只注重对立法或学术观点的介绍、分析和评价, 忽视研究我国法律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实际经验, 结果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的能力;形式上则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 结果是抑制了师生交流,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而事例教学法以学生讨论为中心, 既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师生互动, 增进教学相长, 因此, 事例教学法成为法学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从另一方面而言, 我国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决定了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我国在校本科生都是普通高考录取的高中应届毕业生, 还未步入社会, 对抽象的法学理论难以理解, 对理论法学的学习易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上讲授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事例,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其对理论的理解。另外, 目前教材也过于侧重理论的抽象论证, 不生动, 难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事例教学法, 将会收到以下效果。
首先,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往, 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去纠缠晦涩、复杂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对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法律人才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法学理论、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与法律的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转化的环节。事例分析使学生观察到法律概念如何适用于具体的案件事实, 从而刺激学生积极思考。
其次, 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综合能力。中国大学的法学教育被当做真理来传授, 而不是激发怀疑和批判精神的一种方法。教师的任务是灌输, 而不是鼓励学生怀疑现成的理论、探究理论的背景。而在事例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居于平等的地位, 二者平等地就案例共同展开讨论, 教师只能以理服人, 而不能强迫学生一定服从自己的观点。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法学教育之中, 积极思考面临的法律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均有帮助。
第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批判精神。正如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前校长马克斯·怀曼所言:“作为学法律的学生, 你们必须准备好研究一些法律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在法律文件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深刻思想。你必须做好准备, 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当今法律的目的和范围, 并且判定该目的和适用范围是否仍然和我们现今的社会道德相一致。确实, 作为学习法律的学生, 你必须做好准备, 对老师们所说的话提出质疑, 对他们所说的话永远力求甚解, 还要努力证实。如果你只是满足于反刍老师所教, 那么, 你肯定只会变成个法律操作者, 而不会成为法学家。”②
三、教学事例的选择标准
面对大量的事例, 必须从中选择有针对性、能够起到作用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因此, 事例的选择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否则事倍功半。具体来说, 一个好的事例应该体现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 事例应当具有典型性。
事例不在大小, 内容不在繁简, 关键是看所选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所谓典型性, 不在于事例当时所产生的新闻效应, 而在于事例与理论知识 (即某一法学概念和原理) 的内在联系性, 能够实现举一反三的功效。如果所选择的事例不具有典型性, 则很难使学生对所讲授的概念和原理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
第二, 事例应该具有系统性。
谓系统性, 是指事例取自原始材料, 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唯有此, 才能让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有感同身受的体验, 激发他们探求事实真相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个事例实际上就是一个主题、一个故事、一个过程。事例的真实性、自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会给学生一种流畅的整体感, 这样有利于提高事例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 事例应当具有及时性和前瞻性。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法学理论和立法、司法实践也不断向前发展, 可能一部分事例已失去探讨的价值, 已被新的事例所取代, 也可能有些崭新的事例对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 事例教学中事例的选择切忌信手拈来, 而应当具有及时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要尽可能选取一些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引发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
第四, 事例应当具有争议性。
事例应该能够引起争论, 应当具有一定的疑难性而且难易要适中。教师所选取的事例忌讳反映问题单一且对此类问题已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因为这样难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事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事例所提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来解决, 将学生带入决策人的决策, 让其理解问题的实质, 并做出最后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四、开展事例教学法的步骤和方法
1.事例教学法的步骤
目前, 已有一些学者对事例教学法的具体步骤进行了探讨③, 但是他们的归纳大相径庭。笔者认为, 事例教学分析应包括以下步骤:介绍事例事实, 寻找规范依据并进行规范分析, 挖掘事件之后的社会背景, 得出结论或者发现问题、探寻可能的解决路径。
首先, 介绍案件事实。对事例事实的诠释角度实际上隐含着讲述者的价值观, 因此讲授者尽量要忠于客观事实, 尽可能做到具体、客观、全面, 切忌抽象化、概括化、主观化和片面化。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重点的限制, 对事实的介绍应当简繁得当, 以清晰明了交代事实全过程为目的, 切忌以冗长或离奇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否则将本末倒置。
第二, 寻找规范依据并进行规范分析。即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寻找具体的法律条文依据, 并结合事例予以分析。此即所谓的“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④在此过程中, 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分析, 找出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和法律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应, 指出学生在运用法律推理时出现的错误和法律知识上的缺陷, 引导学生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第三, 挖掘事例之后的社会背景。任何法学理论都是依托特定的社会背景而提出的, 并且试图妥善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制定法的滞后性。因此需要运用社会学分析的方法, 洞察事例产生的社会背景, 考量在当前社会状况下如何对法律进行合理解释。
最后, 得出结论或者发现问题, 探寻可能的解决路径。通过对法律的解释, 势必会得出特定的结论。教师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下问题:此结论是否有悖于制定法本身及上位法乃至宪法的原则, 甚至有悖于法的精神?如果出现此问题, 其症结何在?是否可通过对法律漏洞的补充完善此制定法, 还是需要对该法律予以修改乃至废除?
2.事例教学法的方法
事例教学法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方法:叙事式陈述, 以案说理, 图表展示, 分析讨论。这四种方法相互联系, 主次分明, 同中存异, 异中有同。在具体教学时, 可以交叉使用上述方法, 但必须以一种为主。
所谓叙事式陈述法, 是指对教学全程采取陈述的方式, 在每一个环节作一“简评”, 最后作出“总评”。
所谓以案说理,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舍去与主题不相关或不重要的部分, 并强化与主题相关的重要情节, 然后据此进行理性思考。
所谓图表展示法, 是指用图表统计的形式体现事实和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 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 使学生迅速了解事例和所学知识点, 帮助学生作出分析和判断。
所谓分析讨论法, 是指对某一教学难点进行讨论, 师生合作共同寻找答案。分析讨论法旨在使学生通过讨论这一思辨过程, 使自己在不断汲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
3.事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事例教学法教学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事例不能冲淡教学的主题。事例教学应注意理论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结构,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理论讲授应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 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都应做到事例围绕主题, 重点突出, 前后呼应。事例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抓住重点, 抓住主要矛盾,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其次, 事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并用, 效果会更理想。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尽善尽美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事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同时运用效果会更理想。在事例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总结理论、适时进行课堂讨论,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督促学生思考, 启发他们发现问题, 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这样,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才能把单调、枯燥的理论课变成艺术的殿堂。
第三, 事例教学法不应限于本国事例。由于我国法学系舶来品, 无论是理论还是制度建设及实践都落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在事例分析过程中, 有时须求助于外国判例及其所蕴含的通行的法理对事例进行评价。
最后, 在使用事例教学法过程中应始终贯彻教师的主导地位。虽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地位平等, 共同探讨问题, 但在讨论中教师应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注释
1韩大元.中国宪法事例研究 (二)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肖 春.论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6) :198-202.
3见韩大元, 中国宪法事例研究 (二) [M], 法律出版社, 2006, 第3页;郑贤君, 宪法教学中的实例分析探讨, http://www.civillaw.com.cn;周刚志, 肖北庚, 论法学教育中宪法事例教学的原理及其应用[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3) :113-115;章志远, 论行政事例在行政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http://www.hicourt.gov.cn.
4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教学事例 篇2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我班的某同学刚开学的一个月里不安心学习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说话,下课就往外跑不打铃不回班,经常被正教扣分,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其原因,我了解到孟宪男同学在他家住,就安排他俩一座,并同其家长联系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他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现在邓子千同学学习成绩大副度提高,其他的毛病相对就减少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室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5、只有艺术才能吸引人,也只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吸引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艺术地处理教材,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努力提高45分钟的质量。在我的教学观念里,我不赞成加班加点。原因:一是我觉得靠拖长时间给学生补课,这种办法,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处;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低效率,甚至没有效果。学生也是人,假如我们每天下班后,硬把学生留下,就算是表面愿意留下来了,又会什么高效率呢?学生经过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紧张学习后,我们当老师的还把他留下来辅导,如此长期下去,试问这效率会是如何呢?所以,我从不主张放学后留下学生来辅导,打疲劳战,造成学生厌学,到头师生都疲惫而无所得。把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教学的质量也才有保证。
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一、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人无完人,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加强。如提高口算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应该说每一次数学教研活动,我们都会从中汲取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很多数学老师在平日繁重的教学过程中,都在不断地的学习,琢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虽然我们的课本不变,但是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需要不断地改变、完善。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注重实效。在教学中我们都追求一个目标——让学生学会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能只搞花样,而没有实效
三、重视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数学并不是简单的计算一下,比较一下后就此结束,而是一个综合体。学生学的每一单元内容都是有思想的,都是一些很好的教育材料,我们应该让学生接受到数学的情感教育。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
生活事例促进生物教学略谈 篇3
关键词:生物学;生活;兴趣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理念,因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而生活是生物学的归属。有了生活的生动事例,学习生物的兴趣自然生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多多,有了生物学的介入,有了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一切化难为易,一切变得饶有趣味,这样就可增强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没有刻板地讲述枯燥的数据和术语,而是讲了我回乡下遇到的一个案子:
一次我遇到一桩杀人惨案,在村外一片玉米地里,有人发现一具尸体,罪犯显然是一个老手,因为现场经过了仔细的处理,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在2公里处,办案警察发现了一把扔在深沟里的砍刀,而这把唯一的砍刀,也被罪犯在泥土中来回摩擦过,就是这把刀,办案警察迅速将案件侦破,为死者昭雪。说到这,我停顿下来说,同学们,警察是怎样发现凶手的呢?
站在讲台上,环顾教室,同学们还沉浸在离奇的“故事”中,大家面面相觑,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我在黑板上用力写下了“DNA”,新的讲课开始了。
“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RNA所需。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信息的表现。”
“在这起案件中,刀上的血迹已被犯罪嫌疑人在泥土来回摩擦,血迹已经看不出来了,办案人员没有知难而退,根据刀背上的一丁点儿污渍,仔细查找,获取了有用的DNA分型。根据公安局数据库的资料和材料,迅速破案,将罪犯捉拿归案。即便是一根头发的毛囊,也可以进行DNA检测,至于误差,则仅仅是百亿分之一。”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快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我让同学们写一篇关于DNA的学习笔记,把我提出的问题做一个回答,要求自出机杼,我预料同学们是会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果不其然,作业交上来,大部分同学的笔记都十分精彩,我十分满意。
参考文献:
卓敏.高中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2.
浅谈事例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篇4
在导入新课时使用事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为了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在导入新课时尝试用事例做开头。如在讲述规律的时候, 先由寓言故事《奶为何挤不出来》引入, 引导学生思考主人把奶牛与吃奶的小牛隔离开来, 一个月不挤奶, 想要达到请客时多出奶的目的, 而事实却与此相反, 奶牛连一滴奶也挤不出来了。由此让学生得出奶牛产奶是有规律的, 如果有人违反这一自然规律, 想问题办事情从主观出发, 就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从而引入“规律是客观的”, 人们对待规律一定要尊重它等内容。
在讲授教学难点、重点时使用事例:教学难点、重点是一节课中相对重要又较难掌握的知识, 对于这些知识理论化的较多, 学生一般难以理解。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学生较方便地理解有关知识, 也可采用事例教学的方法。如在讲规律的定义时, 强调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这里学生对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较难理解, 这时教师可先解释, 本身所固有的指的是本来就有的, 不是外力强加的, 也不是人为的。这时可举正反两方面例子作为对比。正面的有:遗传和变异是一切生物有机体共有的规律, 而非生物体则不具有这样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与自然界毫无关系。反面的例子有“4”和“死”、“8”和“发”, 也可以举无锡“穆桂英”改名“喜盈阁”的事例 (有资料显示无锡穆桂英大酒店的宴席生意非常不好, 甚至有的婚宴、寿宴在预订之后又被取消, 经酒店方向消费者查询才知道:原来是家中的老人认为穆桂英大酒店的名字不好, “穆桂英”是杨家将中的人物, 而杨家将中的几个男子都早早去世, 杨家的女子大多是寡妇, 在这样名称的酒店中办喜事很不吉利。为此酒店便将名字改为“喜盈阁”。) , 让学生分析这些联系是主观臆造出来的还是本身所固有的, 从而初步形成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
在转换教学内容时使用事例:社会中新闻、事例, 由于学生非常熟悉, 而且很感兴趣, 非常适合在转换教学内容时使用, 自然过渡。如在讲授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时, 可选择被英媒体称做“东方之星”的丁俊晖为例:从其小时候开始专门训练台球到2002年5月开始所获得的成绩。之所以以他为例, 一是因为他是无锡人, 作为同乡的师生都很有亲切感;二是台球运动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也是他们的喜好, 以此为例,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分析丁俊晖成功的原因, 由学生来归纳总结: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 (丁俊晖性格内向、好强, 是个外柔内刚的孩子, 非常适合台球运动) 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外因 (其家庭尤其是父亲对他的培养和外部环境的创造) 影响和制约着事物的发展, 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这一类事例在运用时要注意时效性, 应选择时代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否则就会失去举例的意义, 不能引起同学的共鸣。
在阐述枯燥单调的内容时使用事例:政治教材中的有些内容较抽象、枯燥, 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一时难以接受, 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加以讲授, 不仅一时难以讲清, 而且则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而感到政治课非常单调枯燥。为此可有目的地收集一些幽默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授民族的四个特征时, 学生对于民族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感到比较抽象, 这时则可向学生讲述以下故事:一幢各族杂居的大楼着火了, 犹太人首先背出钱袋, 法国人立即去抢救情人, 中国人则奋不顾身地寻觅自己的老母亲。然后从故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来说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 而同一个民族则有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
教学事例 篇5
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
鲁剑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上课前,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注意哦,这三个人,你们还认识吗?他们有怎样的品质?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的呢?(出示:郑和、郑成功、钱学森的肖像)
2.学生个别交流。
郑和:郑和七次远航,表现了他顽强的探索精神!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他不愧是个民族英雄!
钱学森:冯·卡门的挽留,留学生的劝告,都阻挡不了他回国的脚步!小结:课文运用了两三件事,写出了这三个人高尚的品性。今天咱们就要一起学习,如何用两三个事例来写人物的品性。品性包含了品质、性格和个性,范围很广。(板书:用两三个事例写人物品性)
二、选人范例
1.既然是写人,第一步是什么?首先要确定好写谁。就是要确定对象(板书:确定对象)
2.假如让你来写一个身边的同学,你想写谁?为什么?这是第二步,明确品性。(板书:明确品性)
3.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看来是众望所归啊!那咱们就先用他做例子,一起来学习如何来用两三个事例写好他的这种品性吧!这位同学,请你把你的名字写到黑给板上去吧!(学生板书姓名)
4.不过说实话,老师并不怎么了解他,大家有什么办法让我相信他就是这样的人呢?(说事例,讲故事)
5.是的,写人离不开写事,故事更能打动人。大家能围绕这一品性,讲讲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吗?这就是咱们的第三步,收集事例。(板书:收集事例)
(板书:一个学生说完事例后,用简单几个字在黑板上写出他讲的事例。)6.好了,聊到这儿,老师真的相信尤同学你是个淘气包了。但我们这里找出了关于他淘气的六件事能不能全部写到作文里去呢?
评价:是的,不仅如此,即使你全部写进去,在固定的字数下,你一定也写不具体。那假如我只能让你挑选两三个事例来写,你愿意选哪些事例呢?或者说你会删掉哪几个事例呢?
7.所以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事件,最能体现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品性,咱们保留下来。而其他几件事要逊色一些,咱们就要把它们删去。(在说的同时,在黑板上勾选和划去相应事例)这就是咱们的第四步——筛选典型。(板书:筛选典型)
8.咱们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想到一件事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开始写,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一定要多搜集一些材料,筛选出最能体现中心的事例,才能让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以上四步就是咱们如何用两三件事例写好人物品性的方法和步骤,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步,确定写作的对象;第二步,明确人物的品性;第三步,围绕品性,收集写作的材料;第四步,筛选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描写。
9.现在,老师想开一个“小小介绍会”,你能用好刚刚的方法,用两三个事例介绍一个你所熟悉的人的品性,说清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三、当堂习作
1.接下来,就让我们动笔练一练。你可以任选一个你熟悉的人,用简单的语言,写出能够体现他某种品质的两个事例。
要求:
(1)字数在150字左右。(2)时间10分钟。
(3)选择的材料要典型,避免千篇一律。
(4)写事要具体,注意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2.请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写的片段。(1)你觉得他写得像你吗?
(2)其他同学觉得他写得好不好?
(3)教师主要点评内容是否具体生动。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已经选定了事例,写下了片段。大家只要把事例再写具体些,注意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加上首尾,你的作文就形成了!课后去完成你的习作吧!
六年级《用两三件事例写人物品性》教学实录
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
鲁剑锋
一、温习导入
(课前预习《郑和远航》、《郑成功》、《钱学森》三篇课文)师: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出示:郑和、郑成功、钱学森的肖像)注意哦,这三个人你们还认识吗?他们有怎样的品性?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的?每人说一幅图。(指名说)
生:郑和勇于探索,他不但和别国互通有无,还战胜了海盗。师:是的,郑和七次远航,表现了他顽强的探索精神!
生:钱学森有一颗爱国心。即使面对重金,在中秋夜的时候,都想回到自己的祖国。
师:冯·卡门的挽留,留学生的劝告,都阻挡不了他回国的脚步!生:郑成功十分热爱祖国。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师:没错,收复台湾,建设台湾,郑成功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这几篇课文都通过两三个事例,写出了他们高尚的品性。今天咱们就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如何用两三个事例来写好人物的一种品性。品性包含了品质、性格和个性,范围很广。(板书:用两三个事例写人物品性)
二、共学写法
师:既然是写人,第一步是什么?
生:知道要写谁。
师:是的,咱们先要确定好写作的对象。(板书:确定对象)假如让你们来写一位班里同学的品性,你想写谁?为什么?(指名说)
生:我想写我们班的尤同学。
师:他有怎样特殊的品性值得一写?
生:他十分淘气,经常惹得我们大家捧腹大笑。
师:这个同学坐在哪里?(尤同学起立)原来是你啊,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真是众望所归啊!就请你把你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去吧!(尤板书姓名)请留步,老师觉得,淘气啊是一种很好写的品性,因为写起来一定十分有趣。咱们不是只有勤奋学习、勤劳肯干这样的主题才能写,不是吗?尤同学,假如我现在就要用你的这种淘气的品性来跟大家探讨一下如何用两三个事例写好它没你介意吗?
尤:不介意。
师:好的,十分大气的孩子!请坐吧!在刚刚的不知不觉中,其实咱们已经完成了第二步——明确品性。(板书:明确品性、淘气)不过说实话,老师并不怎么了解尤同学,大家有什么办法让我相信他就是这样淘气的人呢?
生:说事例,讲故事。
师:是的,事实胜于雄辩,故事更能打动人。那么大家能围绕这一品性,讲讲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吗?这就是咱们的第三步——收集材料。(板书:收集材料)接下来就说说吧!
生:有一次,尤同学踢足球的时候,跟人撞了一下,不小心摔倒了。他坐在地上,笑嘻嘻的不肯起来,非要我们去拉他。我们也没拉他,谁知他一下课,自己跳起来,利索地跑去吃饭了,也不像是有事的样子。
师:哎呀,老师在电视上见过不少假摔的球星,只是没想到,咱们班里还有你这么个假摔大王啊!真有意思。你们说一个事例,老师就来写一条。给这件事一个简单的概括吧,就叫“假摔事件”。(板书:假摔事件)
生:他在踢足球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事。有一次他一不小心脚下踢空了,摔倒在地上,他故意装作很疼的样子,说:“啊呀,你们看,我都流血了!”什么呀,原来是他把红领巾缠在了脚上。
师:哈哈,这个足球小将在球场上发生的事真不少。这不就印证了那句话:红领巾就是用鲜血染红的呀!哈哈!请你用一个短语来概括一下。
生:流血事件。
师:可以!不过这个“流血”上面,老师要加一个引号,因为没有真的流血。(板书:“流血”事件)
生:今天早上发生一件事情。英语老师要课代表发本子,他笑着凑上来随意说了一句:“你发得了吗?要不我来发吧!”课代表说:“少来,假惺惺。”他说:“我不是假惺惺,我是‘真惺惺’。”
师:哈哈,太有意思了。我真是太高兴了,这件事是今天早晨刚刚发生的事情,是一件刚刚出炉的新鲜事。我们写作文,就是要写这样最鲜活的生活里的事儿,这才是只会发生在他身上的最有意思的事情。说个短语吧!
生:真惺惺。
师:好!当然,这个“真惺惺”也要加上双引号,因为有特殊含义。(板书:“真惺惺”)
生:在一节课上,他随意讲话,老师就点了他的名。谁知他傻傻地望着老师,露出两颗标志性的大门牙,不一会,他自己就傻呵呵地笑起来了。老师也跟着笑起来了。取个名字就叫“莫名其妙地笑”。
师:嗯,看来,两颗惹人发笑的大门牙真成了你淘气的法宝啦。(板书:莫名地笑)
生:还有一次,做值日生的时候,尤同学和另一个人在玩闹。他举起扫帚就冲向那个人,谁知,刚冲到他面前,那扫帚的头就自己掉下来了。周围的人看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师:多尴尬的瞬间啊,连扫帚都不听你的话,这就叫关键时刻掉链子。(板书:掉链子)生:还有一件发生在他幼儿园里的事,当时我们在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到最后的时候,老师要我们把“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话唱两遍,但他死都只肯唱一遍,不肯唱两遍。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只有一个妈妈。”
师:哈哈,尤同学,唱歌唱几遍跟你有几个妈妈都能联系起来,我真是佩服你呀!给他一个词语!
生:一个妈妈。
师:太棒了!(板书:一个妈妈)好了聊到这儿,老师真的相信尤同学你是个淘气包了。但我们这里找出了关于他淘气的六件事能不能全部写到作文里去呢?
生齐:不能。师:为什么?
生:因为字数太多。
师:是的,不仅如此,即使你全部写进去,在固定的字数下,你一定也写不具体。那假如我只能让你挑选两三个事例来写,你愿意选哪些事例呢?或者说你会删掉哪几个事例呢?
生:我会删掉“莫名地笑”这个事例,因为感觉很难写,写不具体。生:我会删掉“真惺惺”这个事例,因为也很难写。
师:是的,很难写是我们筛选的一个因素,但是难道只有这个因素吗?写作文还要围绕文章中心来选择事例,思考思考。
生:我想我会保留“‘流血’事件”和“假摔事件”,因为在这两件事里,尤同学的表现最有趣。
尤:我自己也想说,我只想保留“掉链子”和“一个妈妈”两件事,因为我自己感觉最有趣。
师:可是老师有一个疑问,“掉链子”事件里,扫把头自己掉了,能表现出尤同学的淘气吗?这只是一个意外的结果而已。所以这个事件,大家觉得用来写他的淘气,合不合适呢?
生齐:不合适。
师:所以在这里,“‘流血’事件”、“假摔事件”和“一个妈妈”事件,最能体现尤同学的淘气,咱们保留下来。而其他几件事要逊色一些,咱们就要把它们删去。(在说的同时,在黑板上勾选和划去相应事例)这就是咱们的第四步——筛选典型。(板书:筛选典型)
师:咱们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想到一件事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开始写,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一定要多搜集一些材料,筛选出最能体现中心的事例,才能让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
师:以上四步就是咱们如何用两三件事例写好人物品性的方法和步骤,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步,确定写作的对象;第二步,明确人物的品性;第三步,围绕品性,收集写作的材料;第四步,筛选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描写。
三、口头运用 师:接下来,老师要来开一个“小小介绍会”,请你用两三个事例,按照刚刚所学的方法,具体地介绍好一个你所熟悉的人。除了同学,还可以是老师、家长、朋友等等。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我最佩服的是我们班里的冯同学,他的坚强深深地触动了我。记得有一次,他练武术回来,我发现他眼睛肿得厉害,我看着都疼。一下课,我去问他哭了没,他毅然地说:“我没哭!”还有一次,他在我们篮球比赛时,篮球飞速地砸在他脸上,应该是很疼的。我去扶他起来,但他依旧没哭,好像他的泪水值千金一样。
师:嗯,这就要男儿有泪不轻弹!是哪位同学?(范同学起立)好样的!是个小男子汉!不过你还找到关于他坚强的其他事例吗?
生:有,还有一次踢足球,他摔倒了,摔得很重,但也跟没事儿一样,很坚强。
师:那你为什么没用它?
生:因为我觉得这件事不如前两件事更能反映他的坚强。师:好的,你已经学会如何选材了!请坐!
生:我们班的范同学就像是一个瓷娃娃,他经常为一些小事流下眼泪。有一次英语课前,因为他的作业没做完,被老师责怪了,他就留下了眼泪。还有一次,有人拍他拍得重了一点,他又忍不住哭了起来。
师:这位同学是谁?(范同学起立)真有这么回事吗?(范点头)哦,那他所选用的材料真是挺准确的。
生:我的爸爸拥有一双“火眼金睛”。有一段时间,妈妈做了酸奶,可是我感冒了,爸爸不许我喝酸奶。可我忍不住,趁爸爸妈妈睡觉时跑到厨房偷偷喝,惊叹被爸爸发现了,原来是我留下了酸奶的痕迹。还有一次,我因为好奇心强去翻爸爸抽屉,又一次被发现了。
师: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生:嗯!还有我偷偷看电视也被发现过。师:那你为什么不写呢?
生:因为感觉那个没什么新意。
师:是的,讲究创新也是选材要注意的一点。
四、完成片段
师:看来大家都有了主意,接下来咱们就写一写吧!要求:(1)围绕人物的某一种品性,简要地写两个事例,字数在150-200字。(2)时间15分钟。(3)选择的材料要典型,避免千篇一律。(4)写事要具体,注意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播放音乐,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师:时间差不多了,请两位同学上台交流交流。请你把你的作文读一读。(用实物投影展示作文)
生1:闵同学是一个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的同学。有一次,班里有同学呕吐了,教室里臭烘烘的,同学们都躲得远远的,只有闵同学二话不说就拿来拖把,麻利地把地拖干净,还帮同学把身上、课桌上的脏东西都擦干净。他从头到尾连眉毛都不皱一下,一点都不怕脏。
还有一次大扫除时,同学们都怕被派去打扫小房间,因为里面的墙上地上都是墨水、颜料和灰尘。闵同学自告奋勇,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努力打扫。过了好一会儿,他满头大汗地走了出来,浑身脏兮兮的,好像把脏东西都吸到自己身上。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说他是我们班的劳动模范。
师:好,咱们一起来按照写作的步骤,看看他的文章。是否有人物? 生齐:有,闵同学。师:是否明确了品性? 生齐:明确了,热爱劳动。
师:还要问他一个问题,你还有关于他热爱劳动的其他例子吗? 生1:有。他还帮班级修理水管。师:为什么不用它?
生1:他因为我要写不怕脏、不怕累,这两个已经是最好的例子了。师:多好,他写的两件事,各有侧重点,选材十分精到。生2读作品——
我们班的应同学是一个有着严重洁癖的人。
有一次,徐同学抢了她的红领巾,害她追到校门口,没想到竟然还被徐同学踢了一脚。她一边拍着裤子,一边念念有词:“可恶,我要把这身衣服换了。”没想到,她第二天来学校还真把那身衣服给换了。
值日那天,她一边捏着鼻子一边扫地。我看她那样,就说我的手摸过了泥土,然后就故意蹭了她的衣服一下。下一秒,她尖叫着跑出了教室,剩下在风中狂笑的我。
师:这是哪位同学?站起来我们看一看。(生起立)我想问一问,你要是看到自己的床上有一根别人的头发,你会感到难受吗?哈哈。看这位同学选取的事例把你的洁癖写得多精准啊!
五、课后作业
教学事例 篇6
学生只有通过物理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通过物理实验,既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物理演示实验及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不仅对课堂的教学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对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视物理演示实验
(1)用实验导入新课,可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讲解解决悬念,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动量和冲量时,让两只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上的另一支粉笔却完好无损。教师由此引入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述。又如在讲述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落,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当转速慢下来,学生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教师由此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了,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出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再比如用自制教具:力的平行四边形实验演示器(用中间带有槽的三合板木条五根,用活动螺丝连接起来,做成可活动的四边形)。可以形象的演示在两个分力大小不变,两个分力夹角不同时,合力大小的变化,非常形象,课堂效果很好。
二、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讲述物理新概念时,结合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更加有兴趣将课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如以下问题:
(1)骑自行车带人走比用自行车推着人走顺利,用自行车推着人走有时前轮都会翘起来,同学们都有亲身经历,急切想知道为什么,从而引出重心的概念。学生既好接受,影响又深刻。使学生能够透彻地,愉快地学习知识。
(2)在讲述惯性这一概念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a.人坐在行驶的汽车上,当司机突然刹车时,人的上半身为什么会向前倾?
b.人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将手中的物块竖直上抛,当物块落下来时是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后面?
c.为什么交通警察要查超载现象?
提出这几个问题后,学生立刻活跃起来,对前面两个问题,学生很熟悉,但不知怎样解释。这时教师可利用这些现象慢慢地引入“惯性”概念,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这句话的含意,很自然地掌握了“惯性”的概念。第三个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大——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一原理。
在讲述《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时,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一辆装满重物的小货车,一个同学从静止开始用力拉动,使它达到某一速度所需的时间与几个同学同时用力拉动使它达到同样的速度所需的时间,哪种情况用的时间短?答案肯定是第二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所用的时间短,说明它的加速度比第一种情况大,从而可得出一个结论: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作用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如果第一种情况中的这位同学拉的是一辆空载小货车,从静止开始用力拉动,使它达到前面同样的速度所需的时间肯定比满载的情况要短,说明拉空载时的加速度比拉满载车时的加速度大,从而可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小车演示实验(首先使小车质量不变,用不同重量的钩码拉小车在带有滑轮的长木板上做几次实验;然后使拉力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在带有滑轮的长木板上做几次实验)进一步得出一个精确的结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述,学生很容易记住“F、m、a”这三个量的关系。
在讲述《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三节中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时,首先利用教学推导得出:P=FV这一公式,然后让学生解释:司机开车上坡时为什么要换低速挡,而且能明显感觉到换挡及速度变慢的情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一公式了。
身边的物理现象是取之不尽,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来说更是时不时会用到。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经常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容易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政治课教学中多维度事例的运用 篇7
根据知识点选择事例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要注意事例与知识点的相关性, 如果没有较强的相关性在应用中会显得很牵强, 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注意事例的选择要以知识目标为导向, 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宏观掌握与实现对相近知识点的区分对事例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 在教授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分析《赵人患鼠》这一典故。赵人患鼠, 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 善捕鼠及鸡。月余, 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 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 不在乎无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赵人主要的“患”是什么, 以及猫的性质到底是“好猫”还是“坏猫”来区分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再如, 在教授消费的类型这个知识点时, 我引用了一个具有发散性的事例———小张想在国庆假期进行自驾游, 但是目前他还没有车, 请你给小张出个主意, 他如何才能获得一辆汽车?可以在学生的各种建议中选择并引导学生分析:购车建议———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购车建议———贷款消费;租一辆汽车租赁消费;等等。经过以上分析, 把按照交易方式进行的各种分类统一于“自驾游”一个事例中, 有利于学生联系事例记忆、掌握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要根据不同的阶段特征来选择多维度的事例。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 多维度事例所体现的不同知识点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跨度不应过大, 最好是近期学习的知识点, 这样可以把学过的知识点渗透性地进行再现,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 应更注重事例的综合性, 通过多维度事例引导学生反复强化教材的主干知识, 强化对教材知识脉络的认知与理解。例如, 在学习新课《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我列举了如下事例:小李买彩票获得500万奖金, 他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 并在股市上购买了工商银行的股票。通过该事例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内容———我国的所有制形式, 并假定小李的企业亏欠巨额债务, 并列举各种可能的结果来引导学生学习有限责任制度, 以及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做到一例贯通, 复习授新兼顾。而在总复习的过程中, 则可以选择知识跨度较大的事例, 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并提高分析能力。例如, 总复习阶段, 复习主次矛盾相互转化这一问题时, 我用到了《嫂溺叔援》这一典故。男女授受不亲, 礼也;嫂溺, 援之以手者, 权也。———《孟子·离娄上》。从“礼也”到“权也”就是主次矛盾的转化, 当学生从主次矛盾的角度进行分析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应如何理解“男女授受不亲”?引导学生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选择了恰当的事例已经成功了一半, 但是选择并不是全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体应用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 要有必要的限定。对于某些事例可能会体现诸多知识点, 只有做出必要的限定才能防止无限发散, 失去控制, 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这些限定不必一定以机械的规定性语言来阐述, 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 课堂教学过程的进展以及板书等方式对事例的角度加以限定。例如, 在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这部分知识点时, 我采用了北美“霸王花”移植中国发生生态灾难的故事贯穿始终, 但在复习联系观这部分内容时, 我就突出材料中“霸王花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观点, 要求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为什么“落地才能生根”, 对分析的角度作出限定。第二, 要适当引导。引导并不是要求, 其中有大学问, 既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不能把谜底说破, 把握其中的度很重要。理想的状态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把那层面纱揭开, 点到为止, 不能喧宾夺主。多维度事例的功能有主次之分, 要以当堂要讲授或者复习的知识点为主, 而其中蕴含的其他知识点为辅。在上述《企业的经营》一课中, 在讲授新课之初我就设问, 假定小李的企业经营不善欠下千万元债务, 这些债务是否需要小李来还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堂课, 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公司制的重要内容———有限责任制度。在学习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时, 分别做假设:如果小李的企业分别是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 引导学生思考小李将对公司债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从而突出这几类企业的本质区别。在学习破产制度时, 我作如下设问:假定小李的公司破产, 会对谁或什么产生有益的影响呢?引导学生从对象的角度思考破产制度的经济意义。
多维度事例是一把双刃剑, 多必然繁杂, 必然对教学过程有更多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但要竞选事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组织语言, 还要作必要的限定防止学生思维无限发散, 适当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设置恰当的课堂环节, 运用多维度事例教学必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平成.新课程名师教学一百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郑美辉.浅谈营造课堂教学气氛的艺术[BD/OL]. (2009-2-16) .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45607.
[3]董云霞.浅谈课堂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成才之路, 2010, (06) .
[4]赵迪.学生才是教学的主角[N].青岛日报, 2010-04-26.
教学事例 篇8
一、运用多维度事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 教师会强迫学生接受一个观点, 无形中使学生觉得上政治课就是为了背诵一些政治观点, 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事实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 政治是一门极具思辩精神的课程, 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思考政治事件, 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在思维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以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节课为例,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青海省同仁县产生的草山内斗事例, 该地界的加吾部落与甘肃夏河的甘加部落从解放以前就一直斗争到现在。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这两个部族不顾国家的政策, 非要展开内斗?学生经过思考后, 从不同角度得到答案。有的学生认为, 两个部族已经争斗了数百年, 这种仇恨不是国家法律禁令所能扼止的。只要时机一到, 他们又会继续争斗;有的学生提出, 平等团结的政策难以落实, 表明中央的文件精神没有更好地贯彻执行到地方;有的学生提出这些部族之间之所以斗争, 是因为发展不均衡, 当地部分城镇已经先富起来, 而另一些地区的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两个部族都希望能够争取更多资源以迅速发展, 所以才展开内斗。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去看待政治问题, 学生就会发现政治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学习政治知识的时候, 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感受到政治学习的乐趣。
二、运用多维度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看待政治事件时, 有时不免视野狭隘, 导致他们站在片面的、错误的政治立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去看待政治问题, 宏观地思考政治问题。
仍以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课为例, 教师用青海省同仁县草山内斗为案例, 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地内斗的成因, 学生从多个角度得到答案后,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些原因进行归类, 使学生应用分类思考的方法得到如下的结果:
(一) 历史原因。
在解放前, 军阀为了加强对当地民众的统制, 在双方之间倒卖军火, 唆使双方械斗, 军阀从中获利, 而民众却因伤亡惨重失去反抗军阀的能力。当地民众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不愿意轻易停止械斗。
(二) 政治原因。
解放后, 政府以平等团结的原则命令双方停止械斗。然而由于信息技术落后, 当地政府无法有效监控内斗事件;当地政府的部分官员轻视民众内斗事件, 或不作为, 或乱作为, 使民众不接受政府官员的调解, 而更愿意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于是双方持续内斗。
(三) 经济原因。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草山地界水草资源丰富, 利于放牧, 民众为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再度展开械斗。
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三重角度看待问题, 能让其意识到, 许多政治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涉及多方面, 不能仅从单一的角度看待问题, 否则就可能出现立场的偏颇。
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看待政治事件, 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政治事件的良好习惯, 政治视野就会变得更开阔。
三、运用多维度事例修正学生的情感价值
如果学生看待政治事件的立场过于偏激, 那么在理解政治事件时必然导致情感偏激, 这种情感态度不利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对政治事件的应对处理。
再以教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课为例, 如果学生看待青海省同仁县草山内斗事件的立场过于偏颇, 就容易只看到某一方面的问题, 而无法上升到历史、政治、经济三方面原因来综合考虑这一政治事件。如有一名学生没有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个事件, 片面地认为该地长期出现内斗的原因是当地政府不作为, 于是对当地政府心怀不满。当教师引导其从宏观角度去看待这起政治事件后, 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分析这一事件的解决方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学生应充分理解, 要平息民众的仇恨, 当地政府就必须加强法制宣传, 加强民众的法律意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 当地政府应加快信息化建设, 使武装力量能够及时介入械斗, 避免产生重大伤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当地政府应规划好经济建设, 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只有当学生有意识地学会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解决政治事件, 学生才能摆正情感态度, 化偏激为力量。
教学事例 篇9
“逻辑”是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 源于希腊文, 原意是思想、理性、言词、规律等.在现代汉语中, “逻辑”是个多义词, 其含义主要有四:客观规律性;思维的规律性;某种理论观点;同义于“逻辑学”.本文“逻辑推理”一词中的“逻辑”一词取客观的、思维的规律性义.
伽利略可谓逻辑推理的高手, 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理论曾有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逻辑推理.其设想了一个情形——将一个重物与一个轻物绑在一起使其同时下落.按亚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得快的理论, 重的物体由于轻的物体的“拖累”, 下降速度应该比单独下落时小;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两个绑在一起的物体应该比原来的重物还重, 则应该下落得比单独的重物更快.这样, 由同一个理论得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这只能说明推理的前提——重物下落得比轻物快——是有问题的, 而合理的解释只能是重物与轻物下落得一样快——一个新的落体假说产生了!
分析此例不难发现, 所谓“推理”是指以一个或一些命题为根据或理由得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其包括“前提”和“结论”两部分——作为根据或理由的命题是前提, 由前提推出的命题是结论.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逻辑推理:逻辑推理就是根据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 使用科学的推理方法, 最后得到结论的严密的抽象思维过程.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有假设、排除、列表和图示等.
二、物理学史上的典型逻辑推理事例
在科学史上, 科学家们以逻辑推理的方式巧妙地得出一些规律的例子举不胜举, 除了上述伽利略的例子之外, 此处再挑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例子, 与同行们共赏, 以期从中发现逻辑推理的力量.
事例1:杠杆原理.
众所周知, 阿基米德建立杠杆原理是基于他提出的4个“不言自明的公理”: (1) 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 它们将平衡; (2) 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 重的一端将下倾; (3) 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 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 (4) 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 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 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阿基米德以这些公理作为论据, 通过逻辑推理发现了“杠杆原理”, 即“二重物平衡时, 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事例2:惯性原理.
伽利略作为发现惯性定律的先驱之一, 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理想实验 (记录于《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 其首先是两个问答——问:在一个没有摩擦的向下倾斜的斜面上, 将一只滚动的小球推下, 小球将如何运动?答:无限运动且不断加速;问:在一个没有摩擦的向上倾斜的斜面上, 将一只滚动的小球推下, 小球将如何运动?答:其运动会慢下来.在此基础上, 有了第三个问答——问:请告诉我, 同样的运动物体在一个既不向上也不向下的光滑平面上, 不论向哪个方向推一下, 会是怎样?答:这里既没有引起物体加速的原因, 也没有引起物体减速的原因, 更没有物体静止不动的原因, 小球将不断运动下去, 速度保持不变.
事例3:“质量”的定义.
牛顿在定义“质量”时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他写道:“物质之量是由它的密度和体积一起来量度的, 所以空气的密度加倍、体积加倍, 它的质量就增加四倍……” (注:牛顿当时是根据原子论的物质观念为基础, 把密度作为一个已有的常识性的、更为基本的物理量使用, 基于这一背景, 不能认为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三大物理巨匠的事例佐证了阿基米德的一个观点:要想获得科学知识, 是一点也不能离开逻辑推理的.
三、逻辑推理事例给物理教学的启示
如果说科学探究在新课程中被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被提出是基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的话, 那么, 类似于逻辑推理这样的抽象思维方式不能被排除在课堂之外.
事实上,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综合的呈现方式, 其仍应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那么, 抽象思维中的逻辑推理就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有其应有的地位.反观今天的物理教学, 尤其是进入新课程课堂教学, 有重探究形式多于重思维实质的倾向, 这不利于物理教学的本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
以“物质的特性”教学为例.
我们知道, 所谓特性, 是指物质在一般条件下保持不变的一种性质, 比如颜色、味道、软硬等.在初中物理阶段, 密度、比热、电阻等均属此类.从上文所举的三个例子来看, 我们可以发现, 对于这些基本的概念, 物理史上就曾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过研究.但在现在的课堂上, 对其所选用的方式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科学探究”, 以密度知识为例, 不约而同地遵循着这样一个模式:
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呢?
猜想与假设: (略)
计划与设计:1测出同种物质组成的大小不同的三个物体的质量;2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略)
得出结论: (略)
可是, 我们有必要追问:对于密度的知识的教学真的只有一种方式吗?对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而言, 几乎是一目了然的, 犯得着如此“大动干戈”甚至是“装模作样”地进行探究吗?这种形式重于实质的“探究”又有多大的意义?
以“物质的密度”为例, 我们不妨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设计教学:
作为推理的前提, 设任一物体的质量为m, 体积为V;那么, 由两个同样的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质量就是2m, 体积就在于2V……以此类推, n个物体的质量就是nm, 体积为n V.将这些符号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略) , 不难发现对于任何物体而言,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相等, 亦即对于同一物质组成的无论多大的物体而言,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个定值.而这正符合“特性”的定义, 于是,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及密度的定义便可自然得出.
教学事例 篇10
写好一个人,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好”到什么程度, 难以合理定位, 通过张化万老师提供的针对同一题目分别出自四、五年级学生之手的两篇范文的对比, 我们便可以清晰看到, 同一习作内容, 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的要求。三年级学生曾经写过人, 有教师对三年级学生就提出了写好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甚至是心理活动的要求, 四年级再去指导这些描写, 有必要吗?指导后又有哪些提升呢?事与愿违, 即使到了五年级还是有很多学生写不好人。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是否犯了一个错误——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我这节课来讲, 我在试教时发现, 大部分学生观察视频的时候, 会忽略人物神态、动作的细微变化, 只关注旁人的表现, 稍好一点的会用自己已储备的语言来表达, 不善于用准确、精妙的字词来表达某一动作、神态。正如张化万老师所说, 四年级学生动态观察能力薄弱, 观察点是单一的。可是我们硬要学生细细观察、细细刻画, 都是拔高要求, 勉为其难, 致使写人的作文教学走入了一条“死胡同”。
本着这样的思考, 从确定上课内容到进行展示, 一路下来, 我最深的感受是:习作教学指导要贴近学生思维, 这样才能确保班里的中下学生也能有效吸收习作技法。因为我们开展习作专项能力训练的初衷是为习作教学保底服务, 为大面积提升习作质量保驾护航的, 而不仅仅是培养写作尖子生。为此,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 目标定位要降低。切莫随意拔高教学目标, 高要求会扼杀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潜能。我在这节习作课中不要求学生细细刻画人物的一举一动, 也是对学生思维的尊重。我原本设计的本次专项训练的名称是《选择典型事例, 突出人物特点》, 显然“突出人物特点”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偏高了, 这是对五、六年级学生的写人要求。考虑到这一点后, 我又将专项训练名称改为了《用典型事例写好一个人》, 我认为, 改的不只是个名称, 更是目标定位的下调。
2. 课堂容量要低。课堂容量一旦太满, 就会冲淡教学重点, 学生不易消化吸收。比如我第一次试教时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根据学生写事情过程中容易就事论事、丢失主人公的问题, 设计让学生找回事件中丢失的主人公, 再进行合理选材把事例写具体, 继而突显人物品质。试教后发现学生学得比较累, 那么多条“鱼儿”都要抓, 到最后一条也抓不住。
3.教师指导姿态要低。课堂用语中, 教师给学生提要求时、小结学习方法时, 一定要去掉如“典型”“特点”等学术化、概念化的语言。对这些高深莫测的词汇学生会望而生畏。比如我就对两个练习所提要求的语言做了一次改动。原先是冷冰冰的 “根据人物特点, 请选择合理的事例”, 稍作改动后变为“下面哪些事例能表现李老师关爱学生?”这样感觉难度就降低了。
校本研修的成功事例 篇11
亮点中筛选
一堂课,就像在讲一个故事,让人回到了儿时;就像一首诗,动人的意境,让人有种想唱和的冲动;就像一股涓涓细流,直入人心。
在政治组校本研修活动会上,一位名师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让大家同回忆、共感受,唤起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真实而自豪的情感,给我们带来强烈震撼。
我校政治教研组每周二召开一次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活动中,每位教师提供一个自己上一周所听、所见、所阅和所思的最有价值的教学亮点,在教研组中进行研讨。研讨采用“微推荐—民主选—精评判”的顺序进行。在活动中,每名教师都积极展示自己发现的教学亮点,也都认真地进行推选,并坚持科学地实施评价,确保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都能有最大的收获。
新教师张淼在一篇反思中写道:“虽然大学学到一些理论,实习时也学到一些实战技巧,但与校本研修活动中的教学亮点相比,实在相差太远。浓缩就是精华——校本研修大大加快了我专业成长的步伐。”
试点中实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一致认可的教学亮点到底在我们的手上有没有实效,教师会急不可待地在自己的“试验田”里进入实战。
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画面,除夕夜,一群小孩正放着鞭炮,画面上有一句话“一个人的成长,首先是从……”不用老师提问,大家立马回到了童年,在记忆里搜索着儿时的一个个情景,立马课堂就鲜活起来了,满满的都是生活,是大家共同的回忆。教师顺势打出了“1.传统文化,就是我小时候住过的那幢老房子,现在还能闻得到木头上那些雕花的温暖气息;2.传统文化,就是祖母第一次带我去庙堂里拜佛,此刻还能感受到的佛像的庄严和神秘;3.传统文化,就是记忆中爷爷讲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妖魔鬼怪,还有天兵天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4.……”
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真诚,相信课堂里的每一位都有了自己的体味和理解,教师感受到了校本研修的幸福。
疑点中完善
第一次对话“你现在幸福吗”,直接触及学生的心灵:我现在的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学习给予我快乐和幸福吗?读书有用吗?那就是姜教授这次谈话堪称坚持“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这个原则的典范。因为,这话里充满着对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期待和“唤醒”,从学生积极的回答和认真的态度,表明这句话的震撼力。但名师提出第二个问题:“欣赏完《幸福在哪里》,为什么幸福不在绿荫下、不在温室里,而在辛勤的工作中、在辛苦的劳动里?”我觉得第二次对话值得打磨。
教学下一步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幸福来源于劳动。我们何不设计一个更有趣味性的话题:“对于一个穷人来说,他渴望的幸福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拥有财富”,老师追问“他们怎样才能得到财富”,学生肯定回答“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这就巧妙地阐释了劳动让人幸福的道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幸福观。
教学事例 篇12
1.1 索赔解决业务
成为索赔解决业务对象的范围在“关于会员所从事的宅地建筑物交易业相关交易中的索赔”与“业法”中均有规定。
而全宅保证在接受索赔申请时, 按协商为申请人提出必要的建议, 在对其所要求索赔相关事情进行调查的同时, 必须对相关会员通知索赔内容并责令其迅速处理。
因此全宅保证可以按需要, 对相关会员要求其提供书面文件或口头说明。相关会员不能拒绝此要求, 若拒绝就成为全宅保证的除名对象。 (“业法”第64条的第5款, 全宅保证章程第11条·索赔解决业务处理规定第5条) 。
相关索赔业已自主解决或撤回时, 移交到后述偿还业务, 对关于与相关索赔有关的申请人所主张的债权是否应该偿还认证进行判断。
1.2 偿还业务
所谓偿还业务, 就是对全宅保证会员的交易对手 (提出申请人) 所享有的“与宅地建筑物交易业相关会员交易时所产生的债权”, 在认证限度额的范围内, 由全宅保证代替会员向交易对方实施偿还的业务。
成为此偿还对象的债权、仅限定为与会员的宅地建筑物交易业的债权、在此外交易产生的债权不在此偿还对象范围内。 (并非房地产的所有交易都适合于宅地建筑物交易业法) 。
在全宅保证的建议、指导下解决的诸多案件
全宅保证在接受认证申请后, 关于申请债权事宜在审查上决定是否可以认证。一旦认证被决定向申请提出人的偿还金支付完了后就对相关会员根据“归还充当金缴纳申请书”要求缴纳归还充当金。就是说, 会员必须向全宅保证支付与认证数额相同的金钱。当会员在缴纳期限“自接到缴纳请求书之日起两周以内”不能支付的情况下, 就丧失全宅保证的会员资格。 (宅建业法第64条的第10款) 。
而且, 无论有什么样的理由, 分期付款和缴纳期限的延缓等一概不许可。此外, 一旦失去会员资格, 一周以内若不寄存营业保证金就不能再经营宅地建筑物交易业 (宅建业法第64条的第15款) 。
所谓偿还制度, 即原本就是会员应该支付的, 与赔偿申请人之间进行交易产生的债务由全宅保证来“垫付”, 全宅保证对相关会员要求“垫付金”, 并非是“保険”。
两周以内不能缴纳偿还充当金丧失会员资格后, (在认证决定时刻已经丧失会员资格的场合也相同) 、也继续向全宅保证有求偿权 (退还充当金的支付请求权) , 会员保留着支付义务状态, 因此, 在相关会员没有支付时, 为了债权回收, 对会员及连带保证人也有按需要考虑冻结和強制执行等法律手段的情况。
〈注〉认证限度额…若会员为非全宅保证会员, 相当于其该寄托保管的营业保证金的数额。现在, 只有总店的情况下是1000万日元, 有分店的情况每个分店加算500万日元。这是平均每个会员的限度额, 并非平均每件提出赔偿申请的数额。
2 赔偿解决的申报→“解决”事例
根据宅地建筑物交易业第64条的第5款, 成为全宅保证实施「赔偿的解决业务」对象的案件是与会员所经营的宅地建筑物交易业相关的交易产生的赔偿。以下介绍在诸多赔偿中, 按全宅保证的指导及仲裁达成解决的事例。
解决事例1赔偿申请人:买主会员:媒介
◆赔偿申请人根据会员的媒介购买了土地。然后, 申请人根据将土地委托给业者, 根据所委托业者的土地调查得知, 相关土地的防护墙有结构上的缺陷。据说行政上也要求对防护墙进行施工矫正, 如果原封不动就不会给予建筑确。赔偿申请人虽然与会员进行了协商沟通也未得到解决, 因此, 就要求支付防护墙所需施工费用一事提出赔偿解决申请。
▽会员同意作为解决金所需支付的100万日元, 履行达成协议的内容, 案件获得解决。
解决事例2赔偿申请人:买主会员:媒介
◆赔偿申请人根据会员的媒介提出申请购买新建独立住宅向会员作为定金支付了100万日元, 可是, 由于银行不能贷款, 于是向会员陈明, 要求根据贷款特约解除合同并退还定金100万日元。然而, 会员只退还了40万日元, 因此, 申请人提出退还剩余60万日元的偿还解决申请。
▽会员向赔偿申请人保证返还定金的60万日元, 并向申请人的银行账户分别以每次30万日元的数额两次汇款给申请人, 案件解决。
解决事例3赔偿申请人:借主会员:媒介
◆赔偿申请人的儿子考入东京的大学、通过英特网发现物件并访问了会员。因着会员的介绍私下观看了物件, 并向会员支付了预约金7万日元。据说会员并未与借主一道同往现场, 而是联络委托了管理公司。可是, 赔偿申请人一旦访问物件时却发现物件上锁, 给管理公司打电话却联系不上, 而且, 据说该物件不需要收缴预约金。赔偿申请人在联系会员后要求返还那7万日元的预约金, 会员却不予返还, 于是提出偿还解决申请。
▽会员同意返还预约金7万日元, 并全额返还, 案件得到解决。
解决事例4赔偿申请人:买主会员:卖主
◆赔偿申请人将会员看做卖主与会员签订了土地买卖合同, 并向会员支付了预约金50万日元。可是赔偿申请人发现本件土地并非为会员所有, 而且得知固定抵押权是被设定的。
由于赔偿申请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并未得到说明, 以对会员失去信任感为理由在要求解除合同基础上, 对所支付的50万日元预约金也提出偿还解决申请。
▽赔偿申请人与会员间达成和解, 从会员得回所支付的预约金50万日元案件得到解决。
解决事例5赔偿申请人:买主会员:卖主
◆赔偿申请人将会员视为卖主与其缔结了土地建筑物买卖合同, 并作为定金向会员支付了600万日元。由于该建筑物已有租借人, 结果会员令其在期限日期内退出。然而, 即使两次延期也没有能使租借人退出, 申请人便向会员提出了返还定金600万日元的要求。可是, 只从会员得到返还100万日元的定金, 最终决意提出返还余剩的500万日元的解决要求。
▽最终会员以6次分期支付方式返还申请人, 由会员对合计500万日元全额存入的确认得知该案已获解决。
3 偿还认证申请→认证决定事例
从被全宅保証认证的申请中、介绍几件被认证决定的事项。
认证事例1偿还申请人:买主会员:卖主
会员将租地权附属建筑物未经地权者同意出售而被赔偿申请人提起诉讼的事例。
●案件的概要
平成19年 (2007年) 3月, 偿还申请人与会员缔结了以950万日元购买本件租地权附属建筑物的合同, 支付预约金全额, 并接受了所有权转移的登记。然而, 直到平成21年5月时, 会员并未得到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租赁权让渡的承诺, 偿还申请人被土地所有者提起诉讼, 要求从偿还申请人收回建筑物和腾出土地。
平成23年9月、根据裁判承认土地所有者的请求、通告偿还申请人收回其建筑物并腾出土地。
因此、偿还申请人面对本间买卖合同、因为会员没有从土地所有者获得土地租赁权让渡的许可而导致其蒙受损失、向全宅保证提出支付含損害金等合计1, 370万日元的认证申请。
●结论认证950万日元
偿还申请人因与土地所有者间的裁判败诉、偿还申请人丧失了以950万日元购买的建筑物的所有权建物及土地租借权、由此确认偿还申请人蒙受了买卖价款950万日元的损害。
综上所述、判定偿还申请人因本件建筑物及土地租借权的丧失而蒙受损害的买卖价款合计相当额为950万日元。
认证事例2申请人:卖主会员:媒介
根据贷款条款要求返还被完全解除的合同的媒介手续费之事例
●案件的概要
平成20年9月、申请人根据会员媒介缔结了以1450日元出售的合同出售本件土地, 申请人向会员支付了媒介手续费50万日元。之后、因买主未能从银行得到贷款、本件买卖合同根据贷款特别约定完全解除。申请人随着合同完全解除便向会员要求返还媒介手续费50万日元, 尽管申请人再三请求会员也没有返还。于是、申请人要求返还媒介手续费50万日元并向全宅保证提出认证申请。
●结论认证50万日元
关于本件买卖合同、由于买主的银行融资未被承认而使合同完全被解除是明确的。根据贷款特别约定合同既然被完全解除、会员有义务返还手续费。可是、由于会员已经停业、会员代表者也去向不明, 最终判明认证50万日元。
认证事例3申请人:买主会员:卖主因会员在协议解除后也不返还手续费等、因而被要求支付的事例
●案件的概要
平成23年2月, 申请人缔结了从会员以1200万日元购买本件新建高级公寓的合同, 并向会员支付了手续费200万日元。而且, 同年7月, 申请人向会员又支付了预付的一部分价款300万日元。之后、申请人再度被会员要求支付预付款、因合同上并没有此规定就未有回应。
平成24年5月, 合同完全没有进展, 申请人根据会员的债务不履行行为向会员解出本件合同。并寄送了包括业已支付的金额500万日元及违约金240万日元共计740万日元的支付请求的内容证明信件。
会员同意返还除违约金240万日元外的500万日元、虽向申请人递送了备忘录, 申请人从会员只得到100万日元的返还。因此, 申请人向全宅保证提出申请, 要求返还除了业已向会员支付的手续费, 部分预约金的合计500万日元及扣除已返还的100万日元后的400万日元。
●结论认证400万日元
本件从内容证明邮件和备忘录等资料、以及建筑工期延期等原因商定, 在申请人, 会员间解除合同成立, 会员也将从申请人接受的500万日元返还给申请人。因会员业已将所收到的金额的一部分100万日元返还给申请人、会員自身也认定向申请人的返还义务。
综上所述、判定认证结果是申请人获得从已向会员支付的手续费, 部分预约金合计500万日元中扣除已返还的100万日元后的400万日元。
4 小结:全宅保证业务实施的优点
对于购买不动产的客户来讲, 可以在与保证协会会员间安心地进行交易。因有手续金等保管、手续金的保证制度的运作。
而对于卖主会员来讲, 则可以利用保证协会的“手续金等保管制度”保全手续费等, 当倒闭等万一事态发生时也可以确保顾客的交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