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

2024-10-21

童年的秘密(共7篇)

童年的秘密 篇1

玛利亚·蒙台梭利 (1870-1952) , 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 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 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 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 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她在长期的教育实验活动研究中认识到童年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 可以使父母和教师清楚地意识到:儿童并不是一个只能从外表上进行观察的毫不相关的人。实际上, 一个人的个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所以, 成人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 促进儿童更好的成长。

一、成年人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 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 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在《童年的秘密》中, 蒙台梭利博士着重强调了幼儿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 这种“敏感期”是跟生长的现象密切相联的,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性。如果错过了幼儿发展的“敏感期”, 幼儿将付出很大的代价也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 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 他们会很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 对一切事物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 “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它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儿童对某些东西敏感, 而对其他的东西无动于衷。”

根据蒙特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 可以归纳出下列几种: (1) 语言敏感期 (0-6岁) , 从孩子开始能够吚吚呀呀发音时他的语言学习就已经开始了。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 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 (2) 手的敏感期 (0.9-2.5岁) , 孩子用手去触摸感觉可以接触到的一切物体, 来认识世界, 来感知物体之间的差别。孩子是通过手的探索来协调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手的探索发现外在的世界。手是儿童最好的感知工具。 (3)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 (1.5-2.5) , 这时的孩子开始说“我”“我的”来区别你我的不同, 同时通过说“不”来表明我的事情我做主, 开始使用自我的意志体现自我的重要性。如果成人不遵从或是违背了他的心意, 就会大哭大闹。孩子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什么都说是我的, 对什么要求都说不, 脾气变得很坏, 非常固执。 (4) 细节敏感期, 对极小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手里总是紧紧攥着一些小东西。父母和老师要在注意宝宝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不同材质的细小东西让宝宝感知。 (5) 秩序的敏感期 (2-4岁) ,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 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 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 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敏感力。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 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所以,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生长敏感期, 教育要尊重儿童自然发展的内部节律, 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这也是敏感期教育对幼儿教育最大指导意义之一。

二、家庭和学校应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新型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认识并解放儿童, 与之相关的首要问题就是儿童如何幸福地生活, 还有儿童日趋成熟是给他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 这意味着必须有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在《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对“适宜的环境”作了阐述:“正在实体化的孩子是一个精神胚胎, 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 并在那里得以发育一样, 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 有着丰富的营养, 在这种环境中所有的东西都倾向于欢迎它, 而不会对它有害”“环境一定是适宜的, 不适合于孩子的环境, 他的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发展。”现在主要从幼儿的学校和家庭环境来阐述。

1、学校的环境:

其中首要条件是把儿童置于一个愉快的环境里, 在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整洁白色的教室, 新的小桌椅、小凳子和小扶手椅都是特地为他们制作的, 以及在温暖的阳关下院子里的草坪。其次有利的条件是成年人中立的特征。再次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儿童会被这些完善他们感知的材料所吸引, 由此使他们分析和促进其运动, 还能教他们如何聚精会神, 没有一种言语的说教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说, 儿童所处的场合必须是一个适宜的环境, 一位谦逊的教师和适应他们需要的材料。

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使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小社会, 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些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影响。孩子不应该成为父母的附属品。成年人所要做的就是去理解儿童的需要, 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使得他们在适宜的环境中秘密生长。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算得上是符合儿童发展的适应环境呢?这需要成年人对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 通过观察来读懂儿童的需要, 从而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 营造充分自由表达和活动的空间。家长与孩子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关系, 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孩子才能变得自信、独立、自主。在空间上, 给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 对孩子没有任何障碍和限制, 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不, 是孩子最无拘无束的地方, 家里的每一寸地方都应该是孩子的乐园。其次, 营造良好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幼儿在家体会到了家人对自己的爱, 受家人的影响, 也会让其成为一个有爱心、知感恩的人。最后, 营造整洁有序的室内环境。家庭布局应该合理整洁, 色彩明快, 同时家庭环境应该有序, 有序的环境使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有序的环境中能减少孩子的焦虑感, 给孩子心灵上的安静和谐。

三、正确对待成人与儿童的冲突, 尊重幼儿

蒙台梭利对儿童和他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观察并指出, 成人与儿童的冲突主要是由于成人引起的。如成人不了解儿童的自然特性, 不了解儿童拥有一个积极的精神生活并能逐步完善起来, 而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儿童的创造者;成人只注意儿童身体的需要, 不去了解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成人在与儿童打交道时, 不是自私自利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把儿童纳入自己的生活轨道或从自己跟儿童的关系的角度来判断儿童的好坏, 使自己成为儿童善恶的试金石;成人对待儿童傲慢和暴虐, 他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强调儿童必须绝对服从成人的命令。

正是由于成人的盲目无知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阻碍了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 以至产生心理的畸变。因此要消除成人与儿童的冲突, 使儿童的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 就必须根除成人心中的偏见, 使成人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 认识到“儿童是成人之父”。作为父母不仅应该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 更应该关心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父母不仅应该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 更应该关心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不仅要给予儿童一个适合其身体发展的家庭环境, 更应该营造一种使儿童感到安全温馨的精神氛围。在幼儿学校教育中, 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教师要关心儿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教师应加强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及时的掌握幼儿的情绪变化, 这样教师就能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待幼儿的错误, 允许幼儿犯错误, 给予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还包括幼儿同伴之间的和谐、友好的关系。让幼儿在一个充满爱的集体中生活, 必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给幼儿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儿童在积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 蒙台梭利的实践研究, 在许多方面都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 并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事例, 对儿童的敏感期做了详细的阐述, 以及违背了儿童发展敏感期带来的后果。还有就是对儿童生活环境提出了要求, 必须提供适宜的环境, 能让儿童更好地生活、成长。还对儿童心理畸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冲突作了分析, 同时对儿童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资也作了论述。这本著作是蒙台梭利对儿童之谜的探索和解答, 记录了她在儿童研究方面所做的很多工作, 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观。成人可以在许多具体、生动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中得到启迪, 更好的促进儿童的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主要讲述如何对幼儿进行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儿童发展, 对我们对幼儿的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她认为成年人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敏感期;家庭和学校应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成年人应客观分析孩子的需要, 正确对待与儿童的冲突, 尊重幼儿。

关键词:敏感期,适宜环境,尊重幼儿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 著.童年的秘密[M].江雪,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2]玛利亚.蒙台梭利, 著.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蒙利格, 译.地震出版社, 2004.

[3]夏冬丽.《童年的秘密》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 2008 (3) .

[4]何菲.从《童年的秘密》说今天的家庭教育[J].科教文汇, 2009 (4) .

[5]周青利.揭示儿童成长的奥秘——读《童年的秘密》[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2) .

[6]王普华.儿童是成人之父——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J].山东教育 (幼教刊) , 2004 (5) .

[7]霍力岩.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6) .

童年的秘密 篇2

“知了,知了!”知了不停地哀号,狗吐着舌头,散发热气,估计它们想把自己的毛拔下来呢!“好好看书,不许看电视!”妈妈把一本我最讨厌的书放在我面前,我无力地叹了一口气,随意翻了一页,任目光在上面乱瞟。

“砰!”不一会儿,妈妈出门了,“嗒嗒……”脚步声越来越远,我不耐烦了,把书丢在一旁,溜到客厅里,打开电视,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一分钟,两分钟……不一会儿,半小时过去了电视也看得差不多了,我关掉电视,走到旁边的冰箱边,打开门准备取一杯酸奶。无意间,手肘碰到了电视机,“完了,怎么这么烫!”我失声叫起来。怎么办,怎么办?窗外的知了不停的大叫,这知了叫个没完了,那么聒噪!

突然,我瞟见了电风扇,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鬼点子:用电扇扇不就好了?我二话不说,立马行动。

过了一会儿,电视机非但没有凉下来,电风扇也有点发热了。无奈之下,只好开启空调,把温度调低。不出我所料,电视机和电风扇不再发热发烫。当我正准备关掉空调,门外突然响起了脚步声,进了,进了,越来越近了!来不及了!我迅速拿起那本快被我遗忘了的书。

“咔哒”,时间正好!妈妈开门而入,问我:“干嘛开空调?”我支支吾吾地回答:“太……太热了,开下空调……凉快下。”妈妈听了,没有追问下去。我松了一口气。

童年时代的我就是这样淘气,你别告诉我妈哦!

在秘密花园邂逅童年 篇3

贝斯福毕业于英国邓迪大学织物图案设计专业,擅长用黑白两色作画。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自由画家,曾为星巴克、索尼等公司绘制插画。4年前,她在自己的博客上放了一张猫头鹰黑白线条画,供网友免费下载、涂色。这种形式让她的博客大受欢迎,很快被出版社注意到,有编辑邀请她创作儿童涂色书。但贝斯福修改了这个提议,她希望能创作一本给成年人的涂色书,从而唤醒大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贝斯福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快乐的孩提时光。小时候,她生活在苏格兰西海岸的阿伦岛上,祖父是布洛迪克植物园的首席园艺师。在植物园里,贝斯福终日与杜鹃、忍冬、睡莲为伍,这些植物构成了她对于美的认知。“创作时,我好像做了一场回到儿时的梦”。贝斯福回忆说,“它就像独属于我的快乐领地,所以我把它起名为《秘密花园》”。

读者们被贝斯福打造的“植物园之梦”打动了。《秘密花园》上市后,在英国、法国、韩国、中国等地掀起了销售狂潮,成为一本“減压秘籍”。它的续作《魔法森林》也迅速出版。贝斯福除了收获声名外,还了解了许多读者的故事,不论是白天忙到头晕的银行家,还是刚刚哄完孩子睡觉的家庭主妇,或者是身患癌症的病人,都能找出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沉浸在简单而有趣的涂色里,做一场回到过去的梦。

“对成年人,填色是巨大的放松,当人们沉浸在填色的过程中,几乎能达到冥想的状态,”贝斯福从科学角度解释了《秘密花园》的减压魔力,“在填色的过程中,大脑杏仁核的活跃度得到抑制,而这个区域正好和情绪控制与焦虑相关,它让人们无暇顾及现实生活的忧虑”。

《秘密花园》之后,贝斯福的约稿越来越多,出版社交给她的绘画任务也越来越重,许多人建议她用电脑作画,减轻体力负担。但贝斯福不愿意,她仍然坚持用笔来创作,她说:“电脑精确而冷酷,用机器作的画虽然美,但是毫无灵魂。”

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曾说:“唯有答案简单,才可能近乎正确。”然而乔布斯却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勇敢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的确,在这个由数字、公式组成的精确世界里,人类变得亦步亦趋,画地为牢,结果是排除了无数精彩的可能。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我们始终需要给灵魂留一丝领地,可以畅想、可以做梦、可以不那么刻板、可以用直觉画出一座只属于自己的美丽花园。这也许便是人们对《秘密花园》如此痴迷的原因。

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有感 篇4

笔者曾读过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 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于是有了将这种感受写出来的冲动。

一良好的童年养育是人健康发展的前提

人自从降生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 便着手执行自己的任务——了解这个世界, 同时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完善。婴儿发育过程是一个吮吸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他按照自然规律向外界吸收着营养、心理能量、认知图式, 而到了他们能够表现自己的时候, 他们则通过不停地活动、不停地表现来发展着自己。他们天天的“乱说”是在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天天的“乱动”是在发展自己的运动能力及各器官的功能;他们天天的“胡思乱想”是在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他们乱跑、玩耍是在丰富着自己头脑的表象与图式。一切似乎与成人对儿童的传统的看法相背。儿童不是在浪费时间, 而是在努力为未来的美好生活而工作。在这种工作中, 他们也在过着美好的生活。儿童并不是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 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形成的。一个人的早期教育就是在他的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完成的。这说明, 能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将会影响以后成人时的幸福。如果丧失了童年时的发展机遇, 也就丧失了成人后的美好生活。因为美好的童年将会给我们以美好的回忆, 形成积极的人生观点。否则, 回忆将是苦涩的, 我们的人生将是阴暗的。心理分析最惊人的发现是, 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儿童期, 从潜意识所唤起的一些被遗忘的事情表明, 儿童是尚未被认识到的痛苦遭遇的牺牲品。

二对儿童的教育了解是了解人的其他阶段的基础

儿童在需要、动机心理等方面的一切特点都会在他的少年期、青年期或成年期延续下来, 并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所体现。人自婴儿起几乎就具备了成人的一切生理机能。通过聆听声音, 婴儿在不断地发展着听觉能力, 丰富着头脑的听觉表象;通过对眼前绚丽多彩的世界的观察, 儿童在不断地认识着周围的世界, 发展着自己的视觉能力, 储存着周围各种事物的表象, 并逐渐地把听觉表象同视觉表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咿呀的喊叫, 儿童试图把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观点表达出来, 进而使自己有关语言的各种机能逐步地结合起来。同时, 婴儿通过自己的各种由感觉支配的表现向周围的世界发出各种信号, 通过周围环境对这些信号的反应程度, 来形成自身对周围的世界的信任, 并决定着自己下一步感觉的发展, 他们的心理就是在这种“感觉—需求—满足”中形成的。他们在以后的任何阶段的发展, 不过是他们早期各种机能发展的继续。没有对儿童的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对教育、对人的真正了解。同时, 研究儿童的教育要比研究人的其他阶段的教育重要得多、有价值得多, 因为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的表现具有真实性与规律性, 不像成人那样具有掩饰性。

三对儿童不断了解的过程也是提升自我境界的过程

儿童是最为纯洁天然的, 自然赋予儿童一个可爱的外表, 就是要让儿童吸引成人的注意力, 让成人去陪伴他们, 满足他们, 与他们在一起娱乐。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得到了发展, 获得幸福。成人在这一过程中找回了失去的童年, 唤醒了内心的良知与内心的爱。那些敢于并忍心残害儿童的人都是已失去了人性的人。面对现实中为了功利摧残儿童身心的成人集体, 笔者最好的建议是回忆他们的童年, 回到儿童的心灵。当我们了解了儿童需要什么, 就会认识到我们失去了什么。在反思自身的历史的基础上, 就会知道我们自己应该为儿童做点什么。在儿童的身上, 可以发现成人世界的任何现象的根源, 在儿童的行为中, 任何表现形式都是有意义的。对儿童的任何行为的科学的解释说明都能使我们认识到很多关于自身的知识。任何对人生悲观的人如果回到儿童的身边, 对人生的看法就会有巨大的改变。

作者在书中以大量的例子分析了儿童心理畸变的七种表现及其原因:一是心灵神游。受到心灵神游折磨的儿童会坐立不安, 毫无目的地乱动, 在刚开始做某件事情尚未完成时, 就把它丢下了。二是心理障碍。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 或者正常地发展自己的智力。这种心理障碍会潜意识地阻碍儿童接受和理解来自外界的观念。三是依附。有这种心理畸变的儿童会变得过分依赖成人, 缺乏活力, 并陷入一种冷漠的状态。四是占有欲。表现出占有欲的儿童会仅仅被某些他们迫不及待想要的东西所吸引, 并渴望占有或收藏它们。如果有人试图拿走他们所占有或收藏的东西, 他们就会像捍卫自己的生命一样去保卫它们。五是权力欲。这是与占有欲相关的另一种特有的欲望。表现出权力欲的儿童会利用成人的让步或采取征服成人的方式来获得比通过独自努力所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六是自卑。具有自卑感的儿童往往会认为自己是低劣的和无能的, 是隶属于所有人的, 从而表现出胆怯、作决定时迟疑不定, 面临困难或批评就退缩、遭受压抑时就流泪等。七是说谎。有这种心理畸变的儿童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说谎情况, 并把它们作为一种掩蔽自己心灵的外套。

更应该指出的是, 作者还告诫父母和教师, 在儿童身上发生的这些心理畸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 在一个儿童身上可能同时会发生几种心理畸变, 而且, 在儿童的发展道路上, 这些心理畸变最初往往是难以察觉的。这些心理畸变之所以在儿童身上产生, 其主要原因就是儿童在他自己的形成时期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 以及成人对儿童的压制

当下, 许多以农村和山区学校为主体的地区, 为了加强城乡校际之间的教研合作, 发挥区域教研整体优势, 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纷纷推出了联片教研活动。笔者所在县已开展了多年。其中, 联合开展课题研究, 是联片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 本文就这一形式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式联片教研的意义

在学校实践中, 开展课题研究是公认的提高教育水平、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方式。然而, 开展课题研究不但需要人、财、物的支持, 更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推进, 但在大多数农村学校往往师资水平低科研能力弱, 一所学校要完成一个课题有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联片教研的推出就为所有学校参与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

联片教研可以集聚片区各学校的优势资源, 形成一定的科研优势。联合开展课题研究, 就是由基地学校牵头, 联合片区内所有学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模式。

二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

1. 分校选题, 共同管理

这种方式就是允许学校根据校情, 或者教师根据班情和自身优势, 自行选择课题, 然后开展研究。但是, 和一般学校自行开展课题研究有所不同, 这种课题研究工作要接受片区统一管理, 片区要对各校的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定期指导和定期考核;研究成果一旦成熟, 首先要在片区内进行交流和推广。这种方式产生的课题, 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个人色彩, 更具针对性, 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 就是不容易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也正是限于学校和个人的特色, 推广价值有限。

2. 共选课题, 分头完成

这种方式就是共同选择一个课题, 由各校组织人力分别进行实验。可采用两种操作思路。一是着眼于某单个学科, 选择具有该学科特色的课题 (如语文的“学生日记提高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 然后组织片区学校选择该学科的教师, 在学科内分头开展研究。研究过程中, 片区除了加强过程管理, 提供相关支持外, 还应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座谈交流共同研讨。二是着眼于某种理念, 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 (如“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 组织片区学校在所有学科内开展研究, 通过多学科分头试验, 同时推进, 共同研究, 使研究成果更具普遍意义。

3. 共选课题, 分解完成

这种方式就是将一个大课题分解成若干支课题, 或是将一个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 安排给片区内相关学校和相关教师分工完成。每个学校和实验教师面对的只是这个课题的一个方面。研究过程仍然在片区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进行。

和干涉。就好像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 “始终有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儿童旁边, 随时准备猛扑过去并把他压垮”。如果能够理解儿童这种畸变, 容忍儿童的这种畸变, 那么对儿童任何其他行为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更进一步地讲, 如果能够针对儿童各种畸变的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消除儿童的这种畸变, 爱心就会在这种行为中得到激发, 这样会使我们对他人和自己的反常行为有更多的了解。

最后将各个成果汇总, 形成完整的体系成果, 在片区内推广使用。这种操作办法, 比较适合一些较大或任务较多的课题, 或是人力资源有限、科研水平较低、规模较小的片区。由于是分工推进、相互协作完成的, 借助了集体的智慧, 因此容易出成果, 成果也可能更充实、更完善。

三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的启示

1.宜选用微型课题

在片区内开展课题研究, 选用微型课题比较合适, 周期短, 见效快, 所需理论浅显, 所需条件简单, 目标比较单一, 容易操作、容易管理、容易成功、容易推广, 也容易见效。其短、平、快的特点, 既适宜广大农村学校的实际, 也容易对基础薄弱学校产生实实在在的帮扶作用。

2.要健全机构, 加强课题培训与过程管理

第一, 基地学校要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由片区内各校领导和业务骨干组成, 明确职责, 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第二, 要开展课题研究的专题培训, 形成相关组织与管理经验。第三, 要制订科学有效的实施与管理方案, 并选择好针对性强、实用价值大的课题。第四, 确定实验教师和辅导教师, 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片区内各协作学校也应成立课题小组, 按课题活动相关要求, 在基地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活动。

课题实验过程中, 必须加强过程管理。一要协调各方关系, 提供相应支持;二要组织好座谈交流活动, 避免走过场或虎头蛇尾的形式主义;三要定期指导, 定期考核。在验收阶段, 要重点从成果的有效性方面评估其意义与价值。对确有意义与价值的成果, 一方面, 要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 另一方面要在区域内做好推广工作, 让课题教师的辛勤付出和课题成果发挥其最大效能, 推动整个区域的教育工作。

3.要主动借力, 寻求专业支持与帮助

如果区域内人力和资源不足, 就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片区内, 而是主动借力, 在片区外寻求帮助。可以聘请专家、名师和教研人员, 可以联系片区外名校, 可以与教研部门联合, 甚至与高校联合, 或者取得他们的技术和理论支持, 或者和他们共同开发和研究, 由此带动片区内的课题研究工作。这种联合开发、共同推进的思路, 可扩大研究范围和规模, 使课题研究工作上水平、上档次, 其研究成果当然也就更具意义和价值。

在联片教研平台上开展课题研究, 其针对性强, 更容易解决片区内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 培养面广, 可以锻炼和培养更多的基层教师, 达到县、市、省和国家级课题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 作为一种有效的联片教研模式, 其在实践中往往容易受到欢迎, 被普遍效仿和采用。

[责任编辑:庞远燕]

现在, 尽管人们已经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的生活。但现实生活还是告诉我们, 在儿童与成人 (父母或教师) 之间往往会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冲突。这种情况表明, 如何看待儿童, 如何对待儿童的生活, 如何处理儿童与成人的关系, 至今仍然是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童年的秘密作文 篇5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三岁时的牛奶凉皮事件。那是一个炎热的酷夏,树上的知了大叫“热死了,热死了……”小狗吐着舌头也说“好热呀!”妈妈买来了可口的凉皮。

妈妈买完凉皮后去做饭了,我一个人在房间玩。身为“小馋猫”的我闻到了凉皮的香味,蹑手蹑脚地去餐桌前实施偷吃计划。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起一块凉皮就往嘴里塞。好辣呀,辣的我都哭出来了,汗珠不断从额头渗出。不经意瞄准了餐桌旁的牛奶,不假思索地喝了起来。牛奶的香味把我那心田的火浇灭了。忽然我眼睛一亮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如果把牛奶倒入凉皮之中不就不辣了吗!说干就干,我把牛奶倒入凉皮之中,搅拌许久。这次我可得小心点了,我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夹了一块凉皮,放入嘴里。“呸!好难吃呀。”为了不让妈妈发现,只好装无辜了。

妈妈做完饭走了过来,看到这幅场景,便问我怎么回事。看到妈妈凌厉的目光,我只好一五一十讲出来。妈妈听了笑得前仰后合,我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童年的秘密 篇6

玛丽亚·蒙台梭利 (Mana Montessori, 1870—1952) 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被称为“儿童世纪的代表”。其主要著作有《教育人类学》、《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等。《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集中阐述其儿童教育观的一本著作, 书中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分析了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和儿童的冲突, 论述了幼儿教育原则及教师父母的职责。蒙台梭利对“童年的秘密”所做的探索和解答, 对儿童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极富有启发意义。

二、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

(一) 对儿童的认识

1. 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蒙台梭利认为自从儿童诞生, 就成了与众不同的个体, 同时儿童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无助、被动, 那样依赖成人。她反对传统儿童观中对儿童的错误认识, 儿童权利被埋葬在所谓的秩序与正义的偏见之下。它甚至直言“幼儿是人类未来的命运和希望”。

2. 儿童具有潜在的能力。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生命力”, 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就是儿童本身生长的需要和可能。她把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说是“实体化”, 在她看来幼儿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 他们是内藏在儿童身上的个人能量, 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的冲动, 赋予他们积极的生命力, 促使他们不断地发展。蒙台梭利认为, 每个儿童有两种本能: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主导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它使儿童能在生命的初期适应外界的环境, 是个体得以生存的保障。工作本能是儿童发展的动力, 可以说幼儿正是通过不断地工作进行创造, 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

3. 儿童心理发展的隐藏性和可吸收性。

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 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只是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 不立即表现出来。此外幼儿还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 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 并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收, 成为他心理的一部分。一个人在童年期所获得和吸收的一切会一直保持下去, 会影响其一生。

4. 儿童发展的“敏感期”。

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各种“敏感期”。她所说的敏感期是指由于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不同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而导致对这些事物或活动的选择性吸收。蒙台梭利的敏感期包括对秩序、细节、行走、手、语言等几个方面。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理论, 是她儿童观的重要内容, 她许多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敏感期提出来的, 这对儿童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她理论的一个根基。

(二) 成人与儿童的发展关系

对成人来讲, 儿童的心灵是一个深奥难解的谜, 成人总是根据他的外在表现, 而不是他内在的精神力量做出判断。蒙台梭利指出当儿童发展达到它能够独立行动的阶段时, 成人和儿童的冲突也就开始了。儿童与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成人不应该成为儿童独立活动的障碍, 也不应该代替儿童去进行那些他们生长和发展所必要的活动, 应该净化自己心中的爱, 努力去理解儿童的内心需要。

(三) 儿童的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应该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 让他们的精神生命得到自由地发展;成人应该理解儿童和儿童的内在需要, 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 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地活动, 保证每个儿童能够遵循自己的内部法则的自由。作为成人的父母要转变对儿童的态度, 他们必须像谨慎地承担某种职责的人一样地保护儿童, 并深切地关心他。儿童的父母应该净化自然已移植在他们心中的爱, 他们应该努力去理解, 爱是未被自私或懒散所污染的深沉情感的有意识的表达。父母应该关心这个当今重大的社会问题, 关心世界上为承认儿童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对于教师, 他们必须去掉内心傲慢和发怒等坏脾性, 应该尊重理解儿童, 与儿童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 引导儿童自己去活动。他们应该对儿童进行观察, 对儿童的困境进行反思, 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和指导, 从精神上做好准备, 但并不完全避免评价儿童。

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观的启示

1.重视学龄前教育阶段。蒙台梭利始终认为0~6岁是人的成长中最有可塑性的阶段, 儿童的敏感期大多集中在这个阶段, 在高级智力活动没有完全发展之前, 感觉器官已经处在形成期了, 所以在蒙台梭利的研究中, 特别是在感觉训练中始终将0~6岁作为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 她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也大多适合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这一时期幼儿的教育十分重要与迫切, 这与我国当前重视学前教育, 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与研究相一致。

2.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幼儿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发展动力, 应该将幼儿看作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 并对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与作用有全新的认识, 在教育中学会尊重幼儿。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措施。她指出教师要“站在学生身后”提倡教育中为儿童准备有准备的环境, 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操作, 成为活动主体。根据她们发展年龄阶段的特征和敏感期而特别设计教具, 有整洁的室内环境和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在其中观察儿童, 并适当提供帮助。我们为幼儿提供教具,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教具引导儿童, 让儿童与教具在互动中实现自我, 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为我们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定位提供了参考。在对幼儿实施教育时也应对幼儿的心理问题进行关注。作为幼儿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学会倾听幼儿的意见, 并重视这些意见的价值以及所反映出的关于幼儿的真实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有正确的引导, 教师应积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班级环境。基于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 关注幼儿的自我接纳、自我了解和自我强化, 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注幼儿潜能的发挥。为幼儿生活的空间营造一种宽松、积极和健康的氛围。除此还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 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需要, 使儿童体验到价值和尊严。此外, 对于教师来说, 应该对幼儿有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并把幼儿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教师必须要和幼儿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平等、民主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信任, 给幼儿带去自由、安全的感觉, 进而引导幼儿自己去进行活动。教师还应该对幼儿遇到的困境进行反思, 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与指导。

3.重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蒙台梭利认为, 在幼儿的生长和发展中, 幼儿和成人 (父母和教师) 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 而且这种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要促使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 就必须消除幼儿与成人的冲突, 就必须让成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彻底的反思与变革。成人必须从自己身上找到导致压抑幼儿的那些无意错误, 并对幼儿采取一种新的态度。作为父母除了对幼儿给予生理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外, 还应该关心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父母应该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教育观念, 学会重新认识自己孩子的地位, 应该承认孩子所拥有的潜力, 并用发展的眼光继续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参考文献

童年的秘密 篇7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年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 就读于罗马大学。她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女性, 也是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精通医学、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1907年, 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 招收3~6岁的儿童, 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育, 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这些普通的贫寒儿童, 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欧洲, 像野火一样蔓延, 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儿童之家”。1912年, 蒙台梭利所著的《蒙台梭利方法》一书在美国出版, 旋即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913~1915年, 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1929年8月, 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德国柏林成立,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方法进一步迅速传播,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 使其按自然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她认为, 并不是成人塑造了儿童, 而是“儿童创造了他们自己”。可惜教育家、老师和孩子的父母对儿童心灵的这这个个巨巨大大秘秘密认识不够, 从孩子呱呱坠地地的的那那一一刻刻起, 成人对儿童过分的关心与与帮帮助助, , 便便是儿童心理上受到压抑的开始, 这种压抑往往会内化留存在儿童的潜意识中, 对将来的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成人往往以爱的名义、通过帮助的方式,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 而“成人给儿童不需要的帮助竟是儿童将经受的所有压制中的第一种压制”。

蒙台梭利特别强调儿童早期生活对其一生的影响, 她认为, 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形成的, 成年后的幸福是与他在童年时期所过的那种生活紧密相连的, 她说:“对儿童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到人类, 因为一个人的教育是在他的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完成的。”

蒙台梭利通过对“儿童之家”的大量儿童的观察和实验, 结合自己早年当儿科医生和从事智力缺陷儿童的神经与心理疾病的研究的经验, 总结出了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 并且根据这些规律, 创造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 幼儿是一个“精神 (心理) 的胚胎”, 因为“一个婴儿有一种创造本能, 一种积极的潜力, 能依靠他的环境, 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幼儿的心灵是“有吸收力的心灵”。幼儿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细节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 而早期教育可以通过“重复练习”和“自由选择”两大原则保护和培育儿童, 帮助他们顺应自然的发展, 激发最大的潜能, 进一步完善自我。

蒙台梭利还认为, 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这种环境必须充满着爱的温暖, 有着丰富的营养, 这样的环境既要井然有序而又生气勃勃, 能让儿童感到愉快, 并且适合他们自由发展。她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美丽的, 因此, 如果我们寄希望于学校成为观察人类生活的实验室, 我们就必须把美的东西都荟萃于此。”而且这种环境必须得由理解儿童和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的教师来准备。

为了让孩子获得自由的发展, 激发最大的潜能, 在蒙台梭利看来, 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儿童, 而是成人。老师和家长必须改变对儿童的态度, 不应该集威严权力于一身, 而应该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 不要总是操纵孩子的意志, 不要急切地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平息孩子心理上的缺失、弥补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从而让孩子变得什么也不会做、变得自卑、疑惑和叛逆。

在对儿童的教育中, 蒙台梭利认为“培养儿童稳定的注意力”和“对意志力进行不懈的训练”尤为重要, 因为这是一个人心智健全的表现。但注意力的培养和意志力的训练虽然可以借助于教具和科学的方法, 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孩子内在的主动性, 是孩子们的“自我教育”——“当小孩子们通过自我教育, 将那些复杂的、需要做出比较和判断的内心活动付诸行动时, 他们一方面是用这种方式获得了有条理的、明晰的智力,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意志。”

蒙台梭利也在家庭教育中对父母提出忠告:“我们不必在孩子面前充当完人, 把每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 相反, 我们有必要审视自己的缺点, 虚心接受孩子的公正的观察和批评。有了这样的观念, 当我们在孩子面前做了不该做的事时, 也就能够原谅自己的错误。”

蒙台梭利虽然是20世纪的教育家, 但她的教育观念对于21世纪的儿童教育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因为“儿童是永恒的。在每个时代里都有儿童的存在, 并将不断地诞生直至世界末日。而且, 没有史前时代的儿童、中世纪的儿童、维多利亚时代的儿童和现代的儿童之分。事实上只有所有时代和所有种族的儿童。他们是传统的继承者、历史的承受者、文化的融合者以及通向和平之路的使者……”

综观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 最核心的内容是教育应该让儿童充满自由, 保护儿童的天赋本能, 激发儿童的自觉, 让儿童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儿童创造他自己。她毕生所追求的, 就是帮助儿童发展, 并使儿童的个体潜能得以充分地实现。这也是一切父母和老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高海拔干旱地区下一篇:刑事证据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