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地区(通用8篇)
巢湖地区 篇1
1 商品蛋鸭在安徽省泛巢湖地区的养殖与销售现状
1.1 安徽省传统蛋鸭养殖历史沿革
我国水禽遗传资源丰富, 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我国及世界水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1]。安徽省蛋鸭养殖在水禽养殖中占有重要一席, 其起始于巢湖, 因其地理位置好, 水面丰富, 交通便捷, 产品辐射面广, 巢湖麻鸭作为地方蛋肉兼用型品种[2], 曾经是安徽省家禽优质品种, 占有重要一席。近年来, 因对养殖效益的不断追求, 该品种逐渐退出蛋鸭养殖龙头品种行列, 取而代之的是由浙江农业科学院培育的产蛋量高的江南1号、江南2号, 安徽省蛋鸭的养殖在2000年以前主要品种是江南1号, 2000年以后是江南2号, 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选育与改良, 后者的生产性能优于前者, 现阶段的江南2号养殖量明显大于江南1号。其主要饲养指标对比情况见表1。
1.2 商品蛋鸭在安徽省的主要养殖区域
近10余年来因蛋鸭养殖效益较为稳定、投资不大, 普通的农户可以承受, 养殖有增加的趋势, 由于蛋鸭养殖要求有一定的水面, 所以安徽省蛋鸭的主要养殖区域多集中在安庆市所辖的桐城市、枞阳县、望江县, 池州市的贵池区、东至县, 现属合肥市的庐江县, 现属芜湖市的无为县, 其中望江县、东至县以育成青年蛋鸭为主, 产蛋鸭为辅, 其他4个县市以饲养产蛋鸭为主;表2为具有代表性的养殖户 (合作社、公司) 及其蛋鸭存栏量。桐城、枞阳、庐江、含山等地为蛋品深加工与销售集散地, 总量约占安徽省商品鸭蛋量的85%以上。其中存栏总量达到170万只, 另存栏60万只以上的还有东至县, 存栏量为63万只, 庐江县、枞阳县存栏量均为60万只, 其他周边存栏量在73万只左右, 合计达到426万只, 比2012年调研报告的273万只明显提高[3], 增幅为56%。
1.3 商品蛋鸭按养殖习俗的分类
根据进棚时间分为春鸭和秋鸭, 每年4—5月进棚的青年鸭称为春鸭, 10—11月进棚的称为秋鸭;根据养殖功能分为青年鸭养殖与产蛋鸭养殖, 从雏鸭到90日龄称为青年鸭, 90~400日龄为产蛋鸭。安徽地区90%为产蛋期养殖的秋鸭, 秋鸭的优势为在产蛋期可以避开炎热的夏季, 到蛋鸭淘汰时正逢次年夏秋交接行情好的时节, 此养殖模式有利于获得稳定的高产蛋率和经济效益[4]。本地区秋鸭养殖习惯为10—11月青年鸭进棚, 至翌年8—9月出售淘汰, 产蛋期养殖周期约为400 d。
1.4 蛋鸭饲料的使用变化
与其他畜禽养殖类似, 饲料一般占养殖成本的70%左右, 对于微利的养殖业来说, 一直十分重视饲料供给方式。2006年以前, 以使用蛋鸭预混料、玉米、豆粕、糠麸等自配粉料为主, 由于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 处于原料采购末端的养殖户对行情变化难以掌握, 加之在夏季加工后的粉状料不易储存保管等不利因素, 之后逐步过渡到使用营养平衡、便捷、厂家选择性强的颗粒饲料。目前, 蛋鸭养殖的专业蛋鸭饲料厂家中, 养殖业者比较认可的有桐城金豆、池州海大、芜湖金豆、合肥通威、芜湖特驱等企业。为了确保鸭蛋适销对路, 蛋鸭养殖对饲料的选择要求蛋鸭采食量、产蛋率, 鸭蛋蛋头数、蛋黄红色度、蛋壳的光滑度及强度等达到标准, 要做到优质优价, 物流便捷, 售后服务及时、规范。
1.5 销售情况
安徽省鸭蛋销售以鲜蛋和经过加工的皮蛋、咸蛋、真空包装的蛋黄等休闲食品为主要形成。鲜蛋主要销往江苏高邮、上海、浙江杭州及宁波等地。皮蛋、咸蛋以桐城、枞阳、含山为主要加工基地, 桐城和枞阳约1 000户在华东众多地市有专业的鸭蛋和蛋鸭销售网点, 已形成成熟的经营模式和稳固的销售渠道。目前, 安徽区域淘汰蛋鸭大部分流向浙江、上海、江苏南部城市。
作为安徽省蛋鸭养殖的领军者, 桐城市蛋鸭养殖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蛋鸭养殖基地, 蛋鸭年存栏量超过170万只, 日均出产鸭蛋80 t, 蛋鸭养殖业已成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 占据该市经济总量的16%, 并带动枞阳、舒城、庐江等周边县镇蛋鸭养殖业发展, 产生了极大的辐射效应。该市蛋鸭养殖业通过龙头带动、产业化发展, 逐步做强做大。全市最大的蛋鸭养殖企业玉润禽蛋公司集蛋鸭饲料、养殖、加工于一体, 独创的《棚养蛋鸭饲料操作规程》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国标蓝本。该企业先期投资建大棚承租给农户, 并为养殖户统一提供鸭苗、饲料、防疫、销售等服务, 大棚租金及其他费用在蛋品回收中扣除, 农户养殖蛋鸭不需要投入资金, 最大限度降低了农民的养殖风险。桐城市蛋鸭养殖业规模化迅猛发展, 也提供了质优价廉的羽绒初成品, 催生出该市的羽绒制品产业。目前, 该市水禽羽绒系列产业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知名出口品牌”等称号。
2 蛋鸭饲养与管理技术
一是水源的基本要求。要求首先要有干净、充足的水源供鸭只饮用, 其次附近没有污染源, 尤其是噪声对产蛋过程影响很大, 因为鸭是警觉性水禽, 持续的噪声对鸭休息不利。二是鸭舍的基本要求。如养殖2 000只蛋鸭, 按密度为6只/m2计算, 需要300 m2的简易、固定式的鸭舍建筑, 能够遮荫、避风、挡雨雪。三是蛋鸭对环境的影响。由于蛋鸭属水禽, 每天要下水运动, 并关注粪便 (疫情) 对所处水区和周边环境的污染等, 应及时或定期进行预防和清洁处理。青年蛋鸭饲养与管理技术涉及到青年蛋鸭饲料的配制中营养标准的合理确定、放牧与圈养结合、疫病防控、体重与光照的科学控制, 有条件的还要做好完整的养殖记录[5]。
3 养殖户盈利能力的模式分析
本盈利能力的模式分析基于同期市场的饲料、蛋品、蛋鸭价格体系。
3.1 直接成本支出
青年鸭成本支出以2013年秋鸭为例, 进棚青年鸭90日龄均价30元/只 (价格范围为28~32元/只) 。饲料支出:进棚至120日龄喂饲料 (CP 14%) , 4.75 kg×2.4元/kg=11.4元;见蛋至140日龄 (50%产蛋率) 喂饲料 (CP 16%) , 3.2 kg×2.6元/kg=8.32元;50%~90%产蛋率 (180日龄) 喂饲料 (CP 17%) , 6.4 kg×2.96元/kg=18.94元;180~400日龄淘汰喂饲料 (CP17%~18%) , 17 kg×6.0元/kg=102元。以上饲料支出共140.66元/只。禽流感疫苗加日常防疫及动物保健品支出4元/只。直接成本:青年鸭支出30元/只+饲料支出140.66元/只+保健费用4元/只=174.66元/只, 合计成本为直接成本+周期损耗率 (直接成本) 3%=180元/只。
3.2 蛋与鸭收入
整个产蛋期按每只蛋鸭产蛋240个 (14.6个/kg) 计, 均价10.8元/kg, 则每只蛋鸭产蛋收入177.5元;淘汰鸭按正常年份价格计, 20元/kg×1.6 kg/只=32元。合计收入:177.5元/只+32元/只=209.5元/只。
3.3 收益分析
毛利润=合计收入-合计成本=209.5元/只-180元/只 (含损耗率3%) =29.5元/只。按往年养殖经验与现行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计算, 初始养殖户养殖蛋鸭起步存栏不能少于2 000只。如按以上利润测算, 2 000只蛋鸭×29.5元/只=59 000元, 可与目前夫妻2人务工持平薪, 以此可以吸引并调节农村劳动力的养殖分配。
2012年由于受H7N9禽流感的影响, 鸭蛋行情也一度走低, 平均价格在7.6元/kg, 淘汰蛋鸭价格为16~18元/kg, 每只鸭年度亏损15~20元。2013年淘汰蛋鸭价格从8月的24元/kg跌到10月的17元/kg, 每只鸭价格相差7元/kg×1.6 kg/只=11.2元/只, 按每户2 000只计算, 影响收益巨大, 对从农业者的影响不可小觑。单纯对2012年与2013年的养殖效益进行对比, 可以粗略地看出, 从事畜牧业的效益不仅与养殖规模有关, 还与行情、技术、品种、疫情相关, 尤其后者某一时段会决定整个行业的生死存亡。
4 蛋鸭养殖合作社或组织的作用
在蛋鸭养殖优势地区均先后成立了蛋鸭养殖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协会组织, 旨在为青年鸭采购、饲料选择、养殖技术服务、蛋品与淘汰蛋鸭的销售等建立多种渠道, 维护养殖者的经营权益和与政府联手对本区域蛋鸭养殖做长期发展规划等。由农户自己成立的各类合作社对保障和发展当地蛋鸭养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以桐城市大关蛋鸭协会为例, 现介绍如下。
在业界久负盛名的桐城市大关蛋鸭协会成立于1998年5月, 2000年6月在桐城市民政部门注册登记, 取得法人资格, 注册资金3万元, 会员流动资金3 000万元。主要业务范围:维护市场秩序, 规范行业行为;制定和调整蛋鸭产业发展规划;提供蛋鸭生产相关技术和销售服务。协会现有会员700余人, 主要分布在大关镇各村。协会拥有会员活动室、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市场管理办公室等300 m2的办公场所, 协会章程、制度建立健全, 组织机构运行有力。大关镇蛋鸭产业已形成区域性、开放性产业布局, 区域养殖规模已达到1 000棚200万只, 平均日产鲜蛋100 t, 成为全国棚养蛋鸭第一镇。蛋鸭养殖已形成配套开发体系, 发展成为集养殖、加工、市场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蛋鸭产业经济, 目前整个产业拥有科技人员50人, 中介人员60人, 经营服务公司15家, 中型饲料加工企业1家, 小型饲料厂10家, 蛋品深加工企业5家, 年产优质皮蛋、咸蛋8 000万个, 投资1 500万元, 兴建占地3 hm2、建筑面积8 000 m2的大关禽蛋市场1个、养殖示范基地2个。蛋鸭产业已成为大关镇的农村经济支柱产业[6], 目前蛋鸭产业综合产值已达4.1亿元, 创利税300万元, 养殖户平均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 全镇农民人均增收1 000元, 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 000余人。
5 现行蛋鸭养殖模式对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5.1 承接产业转移
由于江、浙两省过去蛋鸭养殖无论是规模还是综合养殖技术均远远优于安徽省, 基于土地效益和养殖污染问题, 多地已提出“对5年内不达标的养殖场逐步迁出”要求, 势必会减少江浙两省的蛋鸭养殖量, 近期对安徽区来说是养殖利好, 而市场对蛋品需求量不会因之而降低, 蛋品始终是传统的高蛋白相对安全的食品, 市场需求稳定均衡, 因此安徽省在一定时段内承接了蛋鸭养殖及鸭蛋成品深加工功能, 短期内对蛋鸭养殖户利好。安徽省的庐江县在引导家禽业规范发展的同时对本地的蛋鸭发展也提出了适合县情的发展指导思路[7]。
5.2 正确引导标准化和有序养殖
未来几年安徽省蛋鸭承接养殖区需要在鸭舍建设、环境污染、养殖技术及防疫、蛋品加工与销售方面相互配套, 如果要做到持续、稳定、高效, 则标准化养殖技术需应用到现代畜牧生产中来[8]。其次, 目前蛋鸭养殖效益看好, 会促使一部分人加入到蛋鸭养殖行列中来, 并且会有转产的、扩大规模的, 不同群体皆有, 畜牧管理部门应及时给予关注与引导, 否则一哄而起, 造成产能过剩、环境过载, 势必出现不当竞争和疫病难以控制等诸多问题, 损害了养殖户的利益。
5.3 饲养技术的创新
对于蛋鸭养殖能否像蛋鸡那样进行笼养, 一直是业界积极探索和尝试的课题[9], 但由于鸭的“嬉水”天性, 不菲的基础设施投资也使得蛋鸭养殖户畏缩不前, 困扰着从业者进行蛋鸭现代产业技术集成的推广应用。目前, 已有县市出台相关政策, 对鸭舍建设给予资助, 以棚舍净面积计算, 补贴10~20元/m2, 虽是杯水车薪之举, 但对于农业多样化来说已实属不易, 应该坚信一个产业的最终发展还得靠产业自身。
6 结语
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蛋鸭养殖产业, 需要科技支撑才能不断提高其生产性能;专业管理部门的精心引导才能规范产业的健康发展;精细化管理的有效运用才能不断提高生产效益;不同形式合作组织的建设才能完善产业链条、分散产业风险。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团队, 才能立于市场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吉文林.我国水禽保种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家禽, 2010, 32 (11) :6-10.
[2]程玉冰, 夏伦志, 李先保, 等.安徽省家禽产业经济发展调查与政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5) :125-128.
[3]程玉冰, 夏伦志, 李先保, 等.安徽省家禽产业区域布局情况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1) :162-184.
[4]吴玉梅.棚养蛋鸭高产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0) :320-323.
[5]齐德苗, 黄风平, 吴德华.青年蛋鸭饲养与管理技术[J].农技服务, 2009, 26 (3) :99-100.
[6]孙淼, 鲍官平, 王前程, 等.安徽省桐城市大关镇蛋鸭产业调查报告[J].当代畜牧, 2011 (9) :47-49.
[7]徐文明.庐江禽业发展的形势和动态评述[J].中国禽业导刊, 2010 (1) :32-34.
[8]程玉冰, 夏伦志.安徽省家禽产业经济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3) :330-333.
[9]黄绍来, 李勇.桐城市创建蛋鸭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实践与体会[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7) :23-24.
巢湖地区 篇2
--《合肥市空间战略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王巍巍
摘要:本文试从历史视角审视巢湖流域内城湖关系的千年变迁,提出应将城市与湖泊视为共生的有机 体。城镇应主动转变发展模式,为巢湖的生存空间做出谦卑让步,为湖泊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出积极努力。通过优化产业和城镇空间布局,创造有正向生态价值的城市场所,以减轻湖泊生态压力;通过归还湖泊自 然空间,帮助湖泊恢复自然脉动和连通,以恢复巢湖自净能力,实现湖泊生命健康;走出一条城市与湖泊 协同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关键词:巢湖 城市 共生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水质污染严重, 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是国家 “三河、三湖” 污染治理的重点对象之一。2011年合肥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巢湖整体纳入,使巢湖 成为五大淡水湖中唯一的城市内湖。两种声音响起, 一种认为应通过滨湖开发再创城市辉煌;持反对意见的认为城镇大规模建设必然加速湖泊的陨灭。是否能够找到一条实现城市湖泊共 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试寻求这个答案。城湖关系历史回顾
巢湖流域古文化发达,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聚落,距今已有 6000-7000年的历史。根据人类对巢湖的利用方式和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 1.1 被动适应阶段
巢湖流域最早出现的聚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 其后聚落遗址数量有所减少, 商周时期 重新达到繁盛;汉代流域文化仍较为发达,聚落遗址和墓葬数量很多,但汉代以后,聚落遗 址和墓葬的数量则急剧减少, 流域文化走向衰落。从新石器时期到汉代这个阶段, 巢湖流域 聚落遗址变迁受环境变迁影响巨大。随中全新世以来流域气候山温暖湿润向温和干燥的发 展, 巢湖湖泊逐渐收缩、水位持续下降, 新石器中晚
期至汉代聚落遗址从高海拔逐渐向低海 拔地区转移并向湖泊靠近。另外, 聚落遗址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也较为明显。巢湖流域东部 东临长江,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极易受河道摆动
和洪涝灾害的影响, 因此,此段历史时期聚落遗址 数量和分布都呈现出西多东少的格局。
这段长达 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内,巢湖流域 聚落人口规模较小, 生产能力不发达。对巢湖的开 发主要停留在利用湖泊退去的农田进行耕种, 在湖 泊中捕获鱼类等,巢湖的利用水平非常低。这是一 个人类逐步适应自然,被动与自然相处的时期。人 类对巢湖的影响甚微。巢湖流域的气候、地貌、水 文等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人类活动范围和生产生活 方式。
1.2 逐步改造阶段
巢湖流域内有规模的开发始于三国时期。孙吴 曾在沿湖大力推行屯田, 利用淤浅的滩涂、湿地修 筑圩田,为证土地不受水淹,逐步地筑堤防水、与
水争田。此后湖堤也不断向湖心延伸,但由于人口
图 1巢湖流域聚落遗址分布及海拔高程(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 摘自吴立 , 王心源(2009 少,开发程度低,对巢湖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尚不显著。唐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 巢湖区域的开发也随之加快。入清至光绪年间已是“尽涸而为田矣” ,巢湖沿湖围垦面积就 达 62.8 万亩。清咸丰以后至 1985 年的 130 多年里,杭埠河、三河以下的 20 多里湖汊已 淤塞而全被围垦,原 360 个汊滩大都已围垦成圩田,巢湖出现水华的记载。
从三国到清末近1500年间,农耕文明不断发展,生产水平逐步提高,人口规模的膨胀 使得对粮食的需求迅猛增大。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再受制于自然条件, 开始通过圩湖造田 改造巢湖,这导致巢湖水系湿地大量被侵占,巢湖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等功能不断降低。这 是一个人类逐渐改造利用自然的时期, 人类与自然的天秤, 逐渐倾向于更为强势的人类一方。1.3 工程操控阶段
新中国成立的 60多年间,城市迅速发展,人口集聚膨胀,人类加大了对巢湖的开发利 用,对巢湖的利用方式也呈现多样化,从饮用、灌溉、航运、水产到旅游、地产等。为使各 种经济活动顺利开展, 人们财产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人们开始在巢湖沿
岸修建水利设施。沿 巢湖修建的硬质堤岸改变了湖滨带生态系统,不利于对面源污染的拦截和湖体水质的净化。在裕溪河修建了通江的闸门后, 巢湖成为了人工控制的半封闭性水域, 长江入湖水量大幅减 少,从原来巢湖径流量的 45%降低到 5%,水体交换量下降了 88%。以水利安全为目的的水 位调控,改变了湖水的自然涨落节奏,造成了植物无法生根发芽,降低了其生存几率。多年 的围湖造田也大为缩减了植物的生存空间。这均使得承担巢湖自净功能的湿地生态系统破坏 殆尽,近年巢湖水生植物覆盖面积不足 1%。同时,城镇的迅速膨胀,农业面源的增加,加 重了湖泊的污染负荷。根据统计,近几年每年经由入湖河流以及区间地表径流进入巢湖的总 氮可达 1.7万多吨,总磷 1200多吨,使得巢湖水体中总磷总氮浓度居高不下,导致蓝藻水 华频频发生,进一步恶化了水质。2010年巢湖一般水质监测点水质达不到地表水五类标准。由于巢湖西半湖水质不断恶化,合肥市被迫取消巢湖引水,改从巢湖支流上游建水库取水。湖泊从贫营养到富营养的自然演变十分缓慢,人类无疑加快了其进程。
水利工程建设和围湖造田掠夺式的利用, 损坏了湖泊自然属性, 大幅度降低了湖泊自净 能力, 城镇发展又增加了湖泊的污染负荷。人类将湖泊视为可任其操控对象, 忽视了湖泊自 然属性。城镇发展是以牺牲湖泊健康,缩减湖泊寿命为代价。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对立,两者 间的天秤已严重倾斜。这种试图以人工控制自然的不可持续发展观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发 展。如果人类不改变城镇的发展模式和湖泊利用方式,以一己之力,欲超控自然,其结果必 将是巢湖迅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失去湖泊的城市不仅将退去大湖闪耀的光彩, 也将失去生 存发展之根基。法律视角下的生态价值观
近年我国湖泊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立法对湖泊的利用进行约束和管 理, 不同时期制定的法律法规, 可以反应同时期湖泊与人类的矛盾重点, 及人类对湖泊的生 态价值观。本文对长江流域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和太湖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分析。
图 2我国四大湖泊各阶段立法分析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起的十余年间, 四个湖泊均制订了保护区管理条例, 通过设立自 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对局部地区进行特定目标的封闭式管理。此种保护方式在湖 泊自身生态环境问题较少, 外部城镇开发压力不大的一定时期内, 实现了对局部地段特定目 标的保护。从 2000年起的约十年间,长江下游城镇化速度迅速加快造成了环境压力逐年增
大, 我国先后对太湖和巢湖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条例。城镇排污法规的出台对控制污水的排放 量发挥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污染源头产业选择和布局不合理, 控污管理实施不到位, 缺乏对 湖泊自净能力的恢复等原因,湖泊的污染依旧呈现着不断恶化的趋势。2011年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签署第 604号国务院令,公布《太湖流域管理条例》 ,这是目前我国最高级别的湖泊 管理条例。该条例从流域统筹的角度,对湖泊的饮用水安全、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 线利用等均作出规定。以《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为代表的新时期湖泊保护法律法规,已明确 的认识到局部保护以及单纯的末端治理均难以实现湖泊保护目标, 只有从流域尺度出发, 将 湖泊治理和城镇发展统筹考虑,才能够实现湖泊有效保护和城镇可持续发展。
我国湖泊保护法律经历着从局部保护、污染末端治理到统筹管理的三个阶段, 局部保护 和末端治理都是对单一对象(湖泊或城市 进行管理, 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与湖泊是相互联 系,利益共通的一体。而 统筹管理要求我们改变人与自然对立的发展观,将城镇与湖泊的 命运联系在一起,建立“城湖共生”的生态观。只有实现巢湖水体的健康,才能保障城市 的长远发展,城市的发展也应促进巢湖的水体健康。
为挽救湖泊消亡的命运,如仅依靠人类的力量,投入资金巨大,且为舍本逐末之举。唯 有借助自然之力, 通过焕发巢湖自身的生命活力, 发挥其自净能力, 才能真正实现巢湖的可 持续健康目标。因此,一方面,城镇应主动转变建设模式,减轻对巢湖的生态压力;同时, 城镇应主动退让巢湖生存空间,帮助巢湖恢复生命活力。“城湖共生”的战略举措
新时期背景下,合肥市面临着产业转移和城镇人口集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可以说, 巢湖流域内土地利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巢湖的命运。为此, 规划确定了 “减轻外源压力、增强内在活力” 的生态恢复准则,确定了以下四大实现“城湖 共生”的战略举措: 3.1 创造正向生态空间
城市的各类功能空间一直被认为是为人类服务的场所, 但其实通过建设方式的改变, 城 市的开放空间可成为具有正向生态价值的场所。如利用公园、社区绿地、停车场、游戏场、屋顶等,作为暂时或者永久性的蓄水区和湿地,便可减轻城市下游巢湖的洪水和污染压力。规划提出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更多生态价值的建设目标,通过建设雨水滞留型、水质净化型、生境营造型、自然恢复型、缓冲过滤型等多种类型城市湿地, 改变城市地面过度硬化所造成 的内涝、洪水威胁,减缓城镇污水对河流水质的污染压力,增强河流水系的自净能力,恢复 水系的生物多样性。以雨水滞留型湿地为例, 老城区可通过识别城市洪涝多发点, 在洪涝多 发点的同一雨水汇水分区内, 结合绿地公园建设雨水湿地和生态塘, 新区可在原有低洼区建 设湖池等方式对雨水进行滞留净化。水质净化型湿地是在南淝河、双桥河和十五里河及其支 流等河道内污水排放口处,针对污水厂出水末端,以除氮、磷为目标的人湿地。
图 3 合肥市中心城区绿色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图 图 4 合肥市中心城区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指引图
3.2 减缓工程压力
3.2.1 降低环巢湖公路的生态影响
环巢湖公路是沿巢湖周边的一条以休闲、旅游为主, 交通为辅的交通线路。为了将公路
建设对巢湖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环巢湖公路的选线首要原则是应保障滨湖湿地的完整 性,远离重要湿地,回避鸟类等动物栖息地。回避距离至少在 600米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应 在 1000米以上。在水鸟栖息的核心区附近设立交通标志, 包括保护和区划标志;设警示标志, 严禁鸣笛和超速,以降低交通噪声源强。其次,环巢湖公路还应结合防洪工程建设,环湖公 路机动车道一般不宜结合防洪大堤修建, 而慢行车道可以结合大堤修建, 因此可以在现有大 堤段采用机非分离式断面, 结合大堤营造环湖景观空间, 满足慢行交通的观景需求。在地势 较低的区段应抬高路基,修建生态廊道,保留水流以及生物的顺利通过。
3.2.2 基于水环境容量的产业布局
合肥市未来仍处于工业阶段的中后期, 将集聚大量的工业项目。为降低巢湖流域的总污 染负荷, 本次规划对合肥市的各个流域环境容量进行了分级, 通过对各流域水资源及受纳水 体水环境容量进行分析,将市域各流域的水环境容量分为四级。
图 5合肥市流域分区图 图 6合肥市流域水环境容量分级图
由市域各流域水环境容量排序图可知, 水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行业, 不宜布局在巢湖流 域、瓦埠湖流域、白荡湖流域、池河流域, 宜优先布局在西河流域、裕溪河流域、滁河流域。规划建设的庐江矿业集群即使在采用国内先进水平进行末端治理, 污染物排放总量对巢湖的
生态环境影响也不容小觑。因此,庐江矿业集群选址应优先考虑在西河流域。3.2.3 产业园污水资源的回用
合肥市制造业产业布局主要沿城镇东西两翼集聚, 形成多个产业园区。规划建议以物质 流循环和资源化的方式对园区产业的高浓度废水进行综合处理与利用,并据此优化产业布 局。针对园区混合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深度处理, 使净化后的水可在园区内部循环利 用。以减轻城镇产业发展对巢湖水系流域的资源及污染的双重压力。
3.3 归还自然空间 3.3.1 退圩还湖
人类长期侵占了巢湖的自然空间, 扼杀了巢湖的生命活力。本次规划通过退圩还湖的保 护策略, 对巢湖周边的空间进行重新分配, 以给予湖泊足够的生存空间, 恢复巢湖湿地生态 系统。退圩还湖还有助于降低巢湖防洪压力。通过巢湖淹没区的情景模拟分析, 根据对农村 搬迁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小、地面高程低、防洪压力小三方面原则,综合考虑,合理确定退圩 还湖的圩区。规划确定圩内平均高程在 8米以下,土地退为水域或滩涂,圩内居民迁出。经 测算,退圩还湖后,可增加巢湖蓄水容积 7.8 亿 m 3。
图 7 退圩还湖水系湿地空间模拟分析图 3.3.2 构建滨湖缓冲带
具有一定宽度的湖滨带有助于改善生境与提高生物多样性, 滨湖缓冲带还具有降低农业 面源污染的功能, 是湖泊非点源污染的“天然屏障”。不同宽度的湖滨带具有不同等级的生
态价值,一般认为, 30-60米宽的滨湖缓冲带是维持基本环境功能的宽度。120-300米的滨 湖缓冲带是能够有效去除营养污染物的有效宽度。而要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需要 600-1000米的滨湖缓冲带。因此,在巢湖沿岸规划 300-1000米的滨湖缓冲带,以降解农业 面源污染, 逐步恢复湖滨的生物多样性。在巢湖滨湖缓冲以原生植被为主, 部分地段可种植 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生态林带, 逐步形成适宜的湖滨带生物环境及栖息间的动植物群落, 进 而使湖滨带的各项功能趋于完善。
图 8 不同宽度湖泊带的生态效益(摘自
http:// 3.4 重塑自然韵律
3.4.1 恢复巢湖水位脉动
湖水的自然涨落对鱼类的产卵 以及下沉植物和浮游植物的生长起 着重要作用。为促进巢湖水生植物生 长、加强巢湖的自净能力,规划确定 了恢复巢湖水位脉动的方案。水位脉 动方案应在满足巢湖防洪的前提下, 兼顾农业灌溉和航运需求,综合考虑
确定。水位脉动通过优化巢湖闸、裕 图 9湿地植物四季生长与水位脉动关系图
溪闸等控制工程的调度进行调节。调节方案还应尽量减少运行费用。恢复巢湖的水位脉动, 不仅对生物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了空间,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丰富的四时之景。
图 10巢湖水位生态调控示意图 3.4.2 重建巢湖通江廊道
历史上, 巢湖是与长江相连的天然吞吐型湖泊, 巢湖的水体流动与交换, 巢湖内的水生 植物与动物的生存, 均得益于长江的连通。规划因借引江济淮工程, 综合考虑巢湖水质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等影响因素,推荐采用白荡湖 +凤凰颈线路,重建巢湖与长江 的连通通道。规划在巢湖实施“灌江纳苗” ,在长江鱼汛期间,在充分保障防汛抗旱的前提 下,开启阻隔湖泊的裕溪闸、巢湖闸等节制水闸,让长江的各种鱼苗进入巢湖繁衍栖息。同 时建成巢湖闸鱼道、改造裕溪闸鱼道,定期维护裕溪闸、巢湖闸的鱼道,保障水生生物常年 洄游通道的畅通。
巢湖地区 篇3
1. 巢湖北岸及长临河地区概况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流域自西向东, 有淝河、柘皋河、烔炀河、派河等河流注入, 水系发达, 有“奠淮右, 阻江南”之称。由于郯庐地震带的影响, 北部形成半岛。明清为合肥县与巢县分治, 今东部属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管辖, 西部属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管辖。半岛总面积约50km2。
来源:张靖华绘制
长临河镇, 又名“长临集”, 清《庐州府志》载旧名作“长宁集”, 属明清发展成型的商业集镇。总面积99.6 km2, 辖20个行政村, 总人口5万人, 东与巢湖市交界, 南与巢湖市中庙镇接壤, 西与巢湖毗邻, 北与撮镇相接。镇域呈带状, 南北长约20km, 东西宽约10km, 西部为湖滨圩畈区, 中部为丘陵山区缓冲平原, 东北部为岗丘地, 地形复杂, 高低悬殊, 产业以农渔为主。 (图1)
2. 长临河地区文化遗产现状与层面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 长临河地区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总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三大层面:
2.1 明初“瓦屑坝”移民村落规划
“瓦屑坝”移民, 是明初大移民运动中的重要分支。据史料记载, 自12世纪以来, 由于宋金战争的破坏和元末农民战争影响, 长江中下游江淮、两湖地区人口流失惨重, “民去本业, 十室而九。其不耕之山。千里相望, 流侈之人, 非朝夕可还”[1]。至明代开国之后, 广大的江淮地区几成无人区域。在此情况下, 明政府从人口相对稠密的江西、皖南等地, 迁移了大量人口填充皖中。移民者来到迁入地后, 披荆斩棘, 逐步成为后期村落的始祖, 并奠定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瓦屑坝”移民者是明初江西移民者的统称, 由于多称故乡来自“江西瓦屑坝”而得名, 是明初开发皖中的主力军。
来源:张靖华绘制
“瓦屑坝”移民在长临镇一带分布广泛, 除少数居住在山区和丘陵的皖南移民以及一户唐宋古村落外, 几乎所有村落都是“瓦屑坝”移民者创立的。他们和皖南移民者一起, 在六百年的时间里逐步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长临河地区文化。这种文化中既有江西移民者勤劳质朴的农耕色彩, 也有皖南宣、歙等地尊师重教, 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特别是近代以来, 长临河镇人才辈出, 吴兴一村、六家贩村、大蔡村等都是蜚声江淮的著名村落。
瓦屑坝移民村落作为地方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部, 反映出江淮农业文明在宋元战争之后独特的起步过程, 由于移民者们在陌生的土地上开拓时完全受到政府控制, 形成强烈的编制, 就使得这些村落都有着独特命名传统——以祖先姓名命名。如吴兴一村《渤海吴氏家谱》载:“第一世迁肥始祖兴一……卜居青阳山。”梅寿二村《肥南梅氏宗谱》记载:“第一世, 寿二公……自宛陵迁肥下, 居茶壶山下。”反映了久远的宋元地名文化。
此外, “瓦屑坝”移民村落的空间分布也十分有趣:按照一定尺度划分土地, 有规律的划分村落领域。通过遥感照片很容易发现:全镇自北向南分布的大量原始移民村落存在一个近似2华里×2华里的方格网, 自长临镇西部罗家疃地区直至西黄山以西, 分布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 占全镇土地80%, 其中方格网分布最为规范的核心区域——即长临河镇以东地区达到40km2, 占全镇土地一半左右。这些方格网显然是明政进行规划遗迹, 它们的存留为我们认识研究中国古代村庄规划技术留下了宝贵实物。 (图2)
2.2“九龙攒珠”移民村落群
长临河移民村落具体的规划形式可用“九龙攒珠”来概括, 此词流传于半岛东部黄麓镇地区, 特指明初一种按照一塘, 九巷方式来营造军屯的方法[2]。“九龙攒珠”来源于江西赣中地区, 十分适应巢湖北部丘陵地形, 所以在长临河镇、黄麓镇被各类移民村落推广应用。不过, 长临河地区的“九龙攒珠”相对黄麓镇而言, 平面设计更为丰富, 观之十分有趣, 分为平行式 (图3) 、剪刀式 (图4) 、石头锁式 (图5) 、放射式 (图6) 等样式。“九龙攒珠”是研究明初移民建筑文化传播的重要例证。
来源:张靖华绘制
来源:合肥市规划局
来源:合肥市规划局
2.3 明清及近代建筑物
在明初规划的基础上, 经过数百年的融合与撞击, 移民村落也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它们是江淮历史的承载者, 此外还有许多隐藏于丘陵地区的小村, 风景优美、水系完整, 更成为当地宝贵的财富。
3. 保护和利用策略
3.1 整体规划, 注重保护
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保护是一切改造和利用工作之首。长临河镇的明代规划系统无疑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体现, 兼具建筑学和历史学的双重研究价值, 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此在对上述村落系统进行规划整理时, 应以尊重原貌为主, 注意保持明代村落布点, 原则上在长临河移民村落核心区域内不进行拆建并村。完善和恢复“九龙攒珠”的规划系统。既有对点的保护, 也有对面的尊重, 以“点”带面, 以面促点。
3.2 尊重产业, 更新设施
在保护的基础上可对镇域内部分产业进行调整重组。“方格网”内区域建议仍以农业为主, 不建大型工厂和其它公共设施, 保护核心村落布点。种植业结合当地特色更新品种和类型, 提高生产效率;区域土地可合并提高其集约化程度。在“方格网”逐步消失的区域, 可发展轻型工业, 但原则上也不布置大型工业或其它有可能向农田区扩展的产业。
3.3 重点培育, 形成特色
适度旅游开发有助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促进地方经济, 发展文化事业亦具重要意义。近年来环巢湖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逐步成型, 长临河明代文化遗产作为这个棋盘上重要的“棋子”, 无疑应当引起重视。
4. 结论
综上所述, 巢湖北岸的长临河地区, 在特定的半岛地貌和明代移民运动影响下, 形成了以村庄规划、建筑为主体的独特地面文化遗产, 它们是记载明初历史的书页, 更是移民者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象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必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进步。
摘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 巢湖北岸长临河镇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明代大移民时期完成的移民村落及其规划系统, 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技术的重要实例, 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并制定合理的保护、利用模式对滨湖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巢湖,移民村落,村庄规划,九龙攒珠,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曹树基, 葛剑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二[J].寻根, 1997 (2) :20-21.
[2]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3]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巢湖地区 篇4
1. 巢湖概况。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 居长江与淮河之间, 是在构造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典型断陷构造湖泊, 流域面积9 256 km2, 四周为丘陵山地, 流域内水系发达, 共有33条河流汇入, 裕溪河为其唯一出口。巢湖湖泊水域面积约760 km2, 岸线总长约180.66km, 平均水深3m, 最深处5 m, 湖面海拔为8 m, 因形似鸟巢, 故名“巢湖”[1]。巢湖生态环境优美, 素有“南黄山, 北巢湖”之称。巢湖地区是吴头楚尾之地, 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
2. 流域水污染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巢湖湖区周围人口、经济的不断增长, 巢湖水污染日趋严重, 污染负荷超过水体承载能力, 巢湖水系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以致成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巢湖湖体水污染日趋严重, 突出表现在环湖河流水质污染和湖体富营养化上。据环保部门对2010年度巢湖环湖河流28个监测断面的统计结果, 17.9%的断面水质为IV类, 35.7%的断面水质为V类。“十一五”期间巢湖湖区12个常规检测断面水质为IV类、V类的占50%, 巢湖湖区西半湖呈重度富营养化[2]。
巢湖湖区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总磷。出、入湖河道口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和总磷。南淝河、店埠河控制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COD、氨氮、石油类和总磷。资料显示, 巢湖每年接纳总磷1 050.27吨, 总氮18 367.8吨, 其中相当部分将滞留于湖内。2009年, 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水质类别提高为Ⅲ类, 水质达标;巢湖市水源地主要监测断面巢湖坝口、巢湖船厂断面水质类别仍为Ⅳ类, 水质未达标。近几年, 巢湖湖区水质虽逐步好转, 但是巢湖流域“十一五”项目完成率不高, 2009年仅为58.9%。2010年, 安徽省废水排放总量为18.47亿吨, 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11.37亿吨。废水中COD排放总量41.11万吨, COD排放基数大, 虽然与2009年相比减少3.1%, 但是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二、巢湖水质污染成因及特点分析
1. 巢湖水质污染成因。
巢湖水质污染的原因表现出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多元复杂结构。从内因上看, 巢湖长期接纳湖区流域河流输送来的大量污染物, 日积月累凝聚于湖底, 形成湖中的内污染源;湖区光热资源丰富, 湖水浅, 阳光穿透性好, 水体温度上升快, 有利于水藻“疯长”、“水华”发生;巢湖建闸导致湖水封闭, 加剧了营养物质在湖内滞留和水生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外因上讲, 巢湖的外污染源包括点源和非点源, 点源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市政污水的排放, 非点源主要来源于城市、农业和森林的径流闭。其中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渗入是巢湖水污染的主要元凶, 这和沿湖地区主要是农业区域有很大关系。巢湖富集的氮、磷主要来自居民生活污水及工厂的生产废水、废渣, 油污染要来自巢湖湖面上日益增多的船舶。
2. 巢湖水质污染特点。
巢湖水质污染, 与其他湖泊相比既有共性一面, 也有自身特点。首先是流入湖泊的氮、磷营养盐与耗氧有机物为主要污染成分;其次巢湖污染的30%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70%来自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大于点源污染, 原因在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已得到广泛的重视, 农业面源污染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3. 原行政区划加剧了巢湖水质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
众所周知, 污染是一种外部性极大的行为, 其传散没有地界约束。当污染来临时由于地区间没有相互的隶属关系而造成共防共治的困难, 就会给环境治理带来人为的障碍。在行政区划上, 过去巢湖分属巢湖市与合肥市, 水域横跨两市, 加之治污牵涉到工业、农业、环保等多个部门, 以致造成“九龙治水”的局面, 一定程度上造成巢湖治理问题上时常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 很多好的措施在“被协调后”最终不得不折中实施。水质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由于行政区划问题而被瞬间放大。
三、行政区划调整对巢湖流域水质管理的影响
1. 巢湖行政区划调整概况。
2011年8月22日, 安徽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 正式宣布安徽省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并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区划调整后, 原巢湖市部分区域并入合肥市, 合肥市面积从6 00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1万多平方公里。巢湖变成合肥市的“内湖”, 合肥迎来了拥抱巢湖、南接长江的崭新城市发展格局。
2. 行政区划调整给巢湖水质管理带来的机遇。
从重点流域水环境监管的角度看, 行政区划变更后, 巢湖由原来的两个“婆婆”变成了一个“婆婆”, 这有利于水环境的行政监管与资源配置, 有利于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利用皖江两岸资源, 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这本身就很“低碳”。就巢湖的水环境治理而言, 行政区划的调整有利于统一巢湖流域环保政策, 促进巢湖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水系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解决了由于合巢两地环保部门执法不一可能造成某些地方污染成本向其他地方转嫁的问题, 实现了对巢湖的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护。
3. 行政区划调整给巢湖水质管理带来的挑战。
巢湖流域污染问题是经年积累起来的, 彻底解决巢湖水环境问题也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行政区划的调整在给巢湖治污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给巢湖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提出了挑战。如果合肥市政府不能审时度势, 转变方式接受挑战, 不仅不能彰显区划调整的优势, 反而会贻误时机, 造成水质污染治理的更大困局。
四、巢湖流域推行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 排污权交易制度简介。
排污权, 又称排放权, 是指排放者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分配的额度内, 并在确保该权利的行使不会损害其他公众环境权益的前提下, 依法享有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何谓排污权交易呢?它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 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 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可见,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以达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为目的, 利用经济上的激励来控制污染的环境保护经济手段。体现了一种环境管理思想, 即在满足环境要求的条件下, 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 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被买入和卖出, 以此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实现环境容量的优化配置。排污权交易是科斯定理在环境问题上最典型的应用, 也是当前受到各国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
2. 巢湖流域推行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巢湖水质的严重污染已经成为巢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瓶颈, 它使得该地区不能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 也不能形成健康、安全的投资环境,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巢湖严峻的环保形势, 安徽省历年在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安徽省碧水蓝天工程计划时都把巢湖的水质管理作为重点内容。采取何种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保护巢湖流域水质环境成为当务之急。排污权交易机制是以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 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之一。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酝酿和争论后, 排污权交易理论越来越接近实践的可能性, 从一种抽象的思路发展成为具体的政策手段。在巢湖流域推行排污权交易机制, 不仅可以有效推进节能减排、保护流域水质环境, 而且对于保证流域可持续发展、促进安徽生态省的建设、顺利实施安徽省中部崛起和东向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3. 巢湖流域推行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行政区划调整后, 相对于淮河而言, 巢湖不仅为我省单独拥有并且现已为省城合肥市所辖。合肥市市场体制发育良好、法制与公共管理健全、环境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较为完备, 基本具备了推行排污权交易机制所需的条件。软件方面, 《巢湖流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修订草案) 》、《合肥市重点排污单位管理办法》、《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均己编制并颁行, 目标明确、全面, 措施具体、合理, 为巢湖流域推行排污权交易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硬件方面, 经过多年努力, 巢湖流域各地均已建立环境监测站、网, 为流域推行排污权交易提供了诸如地方环境本底数据、污染情况数据、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等大量的环境技术资料。2008年合肥、芜湖、蚌埠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自主创新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巢湖流域试行水污染物排污交易制度, 并为全国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示范性经验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乐于见到和接受的。如能有效地在巢湖流域试点排污权交易这种市场机制新方法, 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基于排污权交易的巢湖水质管理体系构想
1. 巢湖流域推行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 确定排污权交易品种和达标排污标准。确定合适的排污权交易范围是保证排污权交易成功的前提条件。在交易因子方面, 根据巢湖流域水污染物现状及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特点, 区域内主要污染物因子为总磷、COD、氨氮, 因此可选择COD、氨氮、总磷三项指标为排污权交易对象。实践中可选择相关企业污染物较多的一个品种先行先试;在行业方面, 重点关注污染物排放高的纺织印染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医药制造业等五个行业。有了排污权并不意味着不要求企业达标准排放。恰恰相反, 仍然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达标排放标准, 不达标的企业不能拥有排污权, 而应要求其治理达标。第二步, 确定巢湖目前COD、氨氮和总磷的实际排污量和允许排污总量。对国家和地方控制区域内污染源的数量、布局和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进行调查、确认和公示, 再根据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目标认真确定水域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总量。通过相关调查、评估, 做好污染物申报登记, 为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地区水域排污控制总量及合理分配排污权提供客观依据。第三步, 摸排相关企业, 合理分配排污权。摸清环湖及其所有大小支流工业企业COD、氨氮和总磷排污点、排污含量, 以各排污点现有排污量占总量为权重, 合理分配。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数量应当与水域排污物控制总量相协调。从扶持新生事物、不增加企业成本以及有偿分配易出现政府寻租行为考虑, 在排污权交易计划的最初, 采取以无偿分配为主、有偿分配为辅的模式进行分配。鉴于巢湖流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考虑到今后将有大量新兴企业加入到排污行列而获得较大的污染物排污权, 因而确定此次排污权分配仍然将现有排污权绝大部分进行分配, 只储备极少部分。无偿分配时, 对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前已购置了大型治污的设备并达标排放的企业, 在发放排污权时应视其减少的排污多考虑一些, 或给予其他形式的补偿, 以保证公平。此外, 由于巢湖西半湖易发蓝藻, 在分配时可本着“西少东多” (可确定一个折算系数) 的原则。第四步, 确定合适的排污权初始分配价格。制定排污权初始分配价格时, 应充分考虑巢湖流域水环境资源容量和经济发展状况, 不能定价过高, 否则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承受;但也不能对排污权定价过低, 否则可能导致巢湖流域水环境容量资源过度利用的问题。因此, 在巢湖流域对排污权初始定价时, 既要考虑到水环境资源的承载力, 又要考虑到企业可承受能力, 力使排污权初始分配价格兼顾效率与公平。第五步, 确定交易方式和规则。在二级市场上, 交易各方须向环保部门 (巢湖管理局) 提出排污权交易申请, 并对交易必要性及可行性加以说明;环保部门组织有关单位根据交易各方的排污量变化要求, 确定其可以进行交易的排污量, 并对交易前后的坏境效益进行评估;排污权买卖双方就交易数量、交易价格、交易时间等具体内容进行协商, 签订有偿转让协议;转让协议经环保部门审核批准后, 交易双方变更排污许可证。由于巢湖一般在夏季易发蓝藻, 在交易时间上也可错开, 易发期及其前一段时间 (如5—8月) 用于监测、评估排污交易, 尽量安排在易发期后交易, 避免买方交易后立即在夏季排污。
2. 巢湖流域推行排污权交易机制的保障和配套政策建议。
巢湖流域排污权交易市场尚处摸索之中, 为促进排污权交易机制的推行, 还需在法制、市场、机构等制度建设方面做好相应准备。 (1) 切实解决排污权交易的法律依据缺失问题。在巢湖流域进行排污权交易时, 环保部门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明确排污权从审批到交易的规程及罚则, 确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地位, 使排污权交易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2) 建立和完善排污权交易的政策调控体系。行政区划调整后, 专门的巢湖管理机构———巢湖管理局应运而生。在排污权交易机制下, 巢湖管理局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行为、合理发挥政府的职能方面的作用可谓重中之重。巢湖管理局应当将政府职能转到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上来, 切实行使其治理规划、水质管理、总量控制、排污权初始分配资金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协调职能。 (3) 实行排污权交易与排污收费制度的互补。根据巢湖流域现阶段市场经济的水平, 单一的环境经济管理手段对于污染控制、水质管理不能发挥最佳效果, 应该结合流域实际情况, 允许多种环境经济管理手段并存。排污收费制度作用不只限于作为一个业已存在的可以支持环保部门的减排制度。从把现有制度发挥出最大作用的角度来讲, 排污收费制度可以用来加强排污权交易制度, 两者共同来减少排放和达到环保目标[3]。 (4) 完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排污权交易必须有完善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因为排污权交易需要大量有关价格、供需量、供需单位等市场信息, 信息收集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交易成本和交易成功率。应当尽快建立巢湖流域排污权交易网, 收集、公布、处理有关信息。对政府部门而言, 要通过专业信息平台和大众传媒及时准确地发布与水域排污权交易有关的一切信息, 保证信息公示透明。完善的信息公示制度既能提高市场透明度, 降低交易费用, 又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六、结语
当前, 巢湖所在的合肥市正处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加速推进阶段, 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排污权交易制度如能在巢湖流域成功试点并加以推广, 必将有效推进巢湖流域水质污染综合治理的进程, 对于实现合肥乃至安徽全省的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 巢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 就是流域内人们各种经济、社会活动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 因此在推行排污权交易机制, 敦促企业加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 人类的各项经济、社会活动应当限制在流域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逐步恢复流域复杂而多样的生态系统, 激活流域的自身“免疫功能”, 以此为途径加强巢湖流域水质污染的综合治理才是真正解决水质管理问题的治本之策。
摘要:巢湖是中国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 为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水污染防治流域之一。行政区划调整为巢湖治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巢湖流域开展排污权交易将是回应区划调整、优化配置环境资源的积极举措。
关键词:行政区划调整,巢湖,排污权交易,水质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庆.合肥滨湖新区建设对巢湖的影响[J].农技服务, 2007, (4) :93-94.
[2]安徽省环保厅.关于淮河、巢湖流域各市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实施情况的通报[EB/OL].http://www.aepb.gov.cn/pages/Aepb11_ShowNews.aspx?NewsID=62465, 2011-09-30.
巢湖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篇5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坐落在长江和淮河之间,位于安徽省中部,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巢湖流域面积13486km2 , 主要包括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巢湖市、庐江县、舒城县、含山县、无为县、和县等辖区;到2000 年底,流域人口985.4 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5.7%。820km2巢湖流域的主要水体是合肥、巢湖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具有生活饮用、工业用水、农灌用水、水产养殖、航运、蓄排水和调节气候及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是沿湖人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巢湖水体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巢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湖盆淤积,水质恶化,目前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1]。笔者通过调查和采样实验,分析了巢湖污染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治理措施,以期对巢湖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巢湖污染现状
2.1 巢湖流域水环境状况分析
近年来, 随着汇水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和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水资源防治相对不足,巢湖水污染日趋严重,目前以有机污染为主,突出反映在环湖河流水质污染和湖水富营养化严重。在巢湖12个环湖河流监测断面中(包括2个纳污控制断面),1个断面水质为Ⅲ类,占8.3%;5个断面水质为Ⅳ类,占41.7%;6个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占50.0%。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巢湖高锰酸盐指数达Ⅲ类水质要求,总氮、总磷严重超标,湖体为劣Ⅴ类水质,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富营养化评价表明,巢湖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全湖平均为中度富营养。与2003年相比,巢湖水质无明显变化(表1、表2)。
注:资料来源于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2 巢湖表层沉积物氮、磷污染状况
湖泊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入湖污染物特别是营养物质的主要蓄积地。它可不断地从水中接纳沉积下来的无机颗粒物和有机生物残体,同时也不断地向上层水体释放营养物质,在水土界面上为各类物质构成了特殊的缓冲载体。巢湖底泥中富积的营养物是湖泊主要营养内源,是造成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疯长的营养盐重要来源之一。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2006年4—5月我们对巢湖沉积物进行了采样,所有采样点用蚌式采样器采集表层样,采集的样品在实验室风干并过100目筛后待分析用。样点采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精确定位。采用高氯酸—硫酸酸溶法[2]测定底泥样品中总磷含量,用凯氏法[3]测定总氮的含量。
氮、磷污染状况分析:调查表明[4,5],巢湖底泥主要是周围河流及水土流失带来的冲积物及近年来城市现代化进程产生的污染物形成的湖泊沉积物,分层十分明显。巢湖底泥可分为3 层,自上而下依次为严重污染层底泥、污染过渡层底泥、正常湖泊沉积层。严重污染层多为灰黑至深黑色淤泥,含有生物残骸和大量有机质,有臭味,是湖泊污染物内源的主要层。污染过渡层多为青灰至灰黑色,底部常略带黄色,是湖泊污染物内源的次要层。正常湖泥层多为黄色粉砂黏土, 胶结致密,为母质层。底泥中氮、磷的含量是湖泊生态系统中水体氮、磷的聚积、沉积与底质中N和P的溶出、释放两种动态过程的结果。污水排放、地表径流以及湖泊水生生物的死亡残骸,导致湖泊底泥中营养盐逐步积累,尤其是城市湖泊,容易形成湖泊营养盐内负荷。许多湖泊的调查资料表明,当入湖营养盐负荷量减少或完全被截污以后,底泥中的营养盐会逐步被释放出来,即湖泊的外部污染源被控制以后,由于底泥中营养盐的内负荷的存在,仍然可以发生水体富营养化。氮、磷含量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了湖泊生物生产力的水平。从巢湖底泥的氮磷浓度分布来看,底泥中TP和TN含量较高,这是巢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数据见表3,西湖区底泥总氮含量为2286—198mg/kg,平均值为1047mg/kg;东湖区含量在2427—202mg/kg之间,平均值为1082mg/kg。西湖区总磷含量在1400—324mg/kg之间,平均值为625mg/kg;东湖区含量在967—312mg/kg之间,平均为548mg/kg。底质中N、P比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湖泊的营养状态。N/P值的高低与湖泊营养化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东、西巢湖底泥表层中w (N)/w (P) 平均值分别为2.0和1.7。沉积于湖泊底部的氮磷成了湖泊的内源污染物,在切断湖泊的外来污染源后,底泥中的营养盐会逐步释放,湖泊富营养化仍会维持相当长的时期。巢湖周围土地肥沃,但由于过度开垦、施用化肥被流失,加之城市和污水中排放,致使巢湖污染非常严重。此外,巢湖水位比较浅,底泥容易被风浪翻起,增加营养盐污染物与水土界面交换和向水体释放的机会,减弱了湖泊自净作用,加剧了水体污染。巢湖已成为我国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3 巢湖水质恢复措施
3.1 巢湖水环境生态控制技术
生态控制技术是利用水生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将水生生物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技术可避免施用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和使用机械所需要的高成本,而且具有长期持久的效果。图1描述了以控制藻类为中心的生态关系。经常采用的技术措施包括:①利用水生植物治理巢湖富营养化。多种高等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质,抑制藻类的繁殖,如浮萍、藕、各种水草、芦苇等沉水和挺水植物,但必须及时收割水生植物。通过收割,可去除多余的或者不需要的水生植物,控制水生植物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②投放食藻鱼类,同时控制过度养殖,适度利用水体。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适当放养经过选择的鱼类,可有效地控制藻类和其它水生植物的繁殖。但如果放养的鱼种类或者数量不合适,反而可能进一步提高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因此必须控制放养总量。巢湖的浮游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鱼种投放应以鲢鱼为主,辅之以放养鳙鱼。③投放微型浮游动物抑制藻类疯长。微型动物直接以藻类为食,通过投放微型浮游动物,能够抑制藻类的疯长[6]。微型动物通常在专用的水池中,通过人工培养,大量快速繁殖,然后直接投放到目标水域中。
3.2 采用流场控制技术治理典型富营养化水域
湖区的营养物质多数是通过各支流带入的,湖区蓄水后,各支流下游多形成库弯,受湖泊回水顶托影响,流速将变得极为缓慢,不利于水体复氧和污染物的扩散输移,是许多物质特别是藻类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因此巢湖富营养化往往是从各支流库弯开始的,控制库弯状态富营养化是控制整个湖区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用流场控制方法来控制巢湖各支流库弯的生物量和优化配置食物链,这是去除库弯营养物质的有效途径,能改善巢湖的水质,使水域系统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变。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于20世纪80年代采用流场控制方法使一座小型牧场湖泊(Morden See)由重富营养化变得清澈见底[7]。
3.3 恢复和重建湖泊滨岸水生植物
巢湖及周边地区类型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流域的水源调蓄、气候调节、水质净化、物种保存、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8,9],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安全方面尤为重要。古巢湖[8]的形成距今约1万年,当时面积达2000km2,到20世纪初湖面面积仅800km2,周围的绝大部分古湖泊地区变成了湿地。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加速了巢湖周围湿地的消失。据遥感解译,1955—1985 年的30年间,巢湖周围的湿地减少了约200km2[10]。工程包括湖岸湿地保护带工程、滨岸带高等水生植物恢复和调控工程。湿地和水生高等植物能起物理阻滞、消浪,促使沉积,降低沉积物的再悬浮,大量吸收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营养盐,改变水生网络结构,同时又有资源利用价值。该工程旨在沿湖岸水陆界面两侧分别建立起生态保护带,改善巢湖滨岸带特有的自然景观。在湖岸陆域区种植芦苇、茭草等湿地高等植物,建立第一道防线。巢湖生态修复工程中,可在水深小于0.8m的水域种植芦苇、茭草等挺水植物;深度大于0.8m的水域种植苦草、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并结合合肥市、巢湖市对巢湖景区的开发建设,在城镇沿湖或旅游区域种植莲藕等观赏性漂浮植物。
3.4 建立有效的、全局性的流域治理综合管理机制
巢湖水环境修复治理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和跨地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湖泊是湖泊流域大系统中一个部分,若要有效的保持湖泊良性生态系统,必须把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对湖泊进行治理与保护[11],而巢湖是流域的重要水体、水交换的中枢,因此要有全局的观点。单独治理某一个地区或单独治理某一条河流都是行不通的,必须用全局的观点,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分步实施。实行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管理、统一治理、逐步实施。而巢湖富营养化的治理目前还处于一种政出多门、分散投资、各自为阵的状态,合肥、巢湖以及六安等各地区,农、林、水等各部门均有一个治理规划,但均没有协调统一的治理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巢湖治理资金的使用效率。治理巢湖所需资金量很大,如何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好、达到最佳效果、提高治理的管理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4 结束语
“八五”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巢湖进行治理,但巢湖水质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巢湖污染状况也未有改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一是面源污染难以控制,每年都有大量的污染物被带入巢湖;二是底质中多年来积累的大量氮磷,在微生物等的作用下不断向水体释放,而内源污染未能得到控制。因此,必须加大对巢湖的治理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并通过研究新的方法来逐步控制内源污染。
摘要:巢湖为我国“三河三湖”重点水污染防治流域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高速发展、人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使水资源系统受到很大冲击,水质变劣,湖体营养过程加剧,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巢湖湖区水中高锰酸钾、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4.9mg/L、2.48mg/L、0.227mg/L,水质类别为劣ⅴ类(重度污染);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含量平均值为1065mg/kg、587mg/kg。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快水污染综合治理。分析了巢湖污染现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巢湖,水质,湖泊沉积物
参考文献
[1]姚书春,李世杰.巢湖富营养化过程的沉积记录[J].沉积学报,2002,22(2)∶343-347.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57-68.
[3]金相灿,屠清瑛.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102-122.
[4]王永华,等.巢湖东区底泥污染物分布特征及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6)∶22-26.
[5]汪家权,等.巢湖底泥磷的释放模拟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2,22(6)∶738-742.
[6]张锡辉.水环境修复工程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35-147.
[7]黄真理,李锦秀,等.中国环境水力学2002[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339-343.
[8]陈宜瑜.湿地功能及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J].中国基础科学,2002,1∶17-19.
[9]辛琨,肖笃宁.盘锦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J].应用生态学报,2002,22(8)∶1345-1349.
[10]Xu Fuliu,Shu Tao,Xu Zhuo-ran.The Restoration of Reparian Wetlandsand Macrophytes in Lake Chao,an Eutrophic Chinese Lake:Possibilities andEffects[J].Hydrobiologia,1999,405∶169-178.
巢湖市散装水泥全省领跑 篇6
⒈散装水泥推广发展迅猛。据统计, 2009年巢湖市共推广、销售散装水泥467.3万吨, 完成省散办下达的全年计划目标任务的146%, 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任务。全市平均水泥散装率48.2%, 创历史最高纪录, 散装水泥量占全省地方企业散装水泥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 净增151万吨, 增幅高达47.8%, 同比净增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⒉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09年, 巢湖市发展散装水泥、促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为巢湖市建设生态巢湖、滨湖城市宜居福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测算, 2009年, 巢湖市共节约标煤4万多吨, 减少水泥损失19万吨, 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1.8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7万吨, 同时, 还减少了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 大大减少了空气污染, 创造综合经济效益1.65亿元。
⒊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工作快速推进。2009年,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 巢湖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奖惩激励机制。实行缴纳风险保证金、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 将征收任务细化、量化到人, 并严格考核兑现, 此举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成效。2009年,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额不降反升, 同比增长50%。
⒋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大大增强。截止2009年底, 全市共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17家, 年设计生产能力570万方;混凝土搅拌车125辆, 装载能力达1000方;混凝土泵车31辆, 搅拌机25台;散装水泥发放库94个, 库容量143 000吨;散装水泥车357辆, 装载能力达13 000吨;流动罐563只, 装载量24 000吨。
巢湖底泥中氮释放规律研究 篇7
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复杂,总的来说可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内因方面是巢湖呈封闭型,且为浅水湖泊,底泥中的沉积物易被风浪掀起而悬浮在水体中,增加水体中的氮、磷含量[3]。外因则是巢湖水域具备丰富的营养盐来源,适合藻类生长。其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农业生产中的地表径流是巢湖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外源。有很多研究表明[4,5,6,7]:湖泊底泥是湖泊营养物质的一个重要蓄积库,来自不同途径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化过程的作用,其中一部分沉积到湖泊底部,在适当条件下,底泥中的污染物就可能会释放出来成为二次污染源。因此,探索底泥内源氮的释放规律对巢湖富营养化的研究和治理都有重大意义。
1 样品的采集与试验方法
试验选取巢湖污染最为严重的西半湖为研究对象,在主要入湖河流区域设立采样点,故设定南淝河入湖区、十五里河入湖区、塘西河入湖区、派河入湖区、新河入湖区和西半湖湖心6个点位。2012年5月1日进行底泥样品的采集,底泥采样使用的是活塞式柱状沉积物采样器,采集底泥样品的深度要求在150~200 mm,采集后装入与活塞式柱状沉积物采样器配套的有机玻璃柱(Φ42 mm×1 000 mm)中,保持底泥的原始状态,两端用橡皮塞塞紧,垂直放置,带回实验室后进行释放模拟试验。
将采集的装有底泥样品的有机玻璃柱放于恒温水箱中。将一个温度探头放入恒温水箱中,自动控制加热装置(抽水泵和加热泵)循环加热,保持水箱中的温度恒定。将蠕动泵的进水口放于距离底泥表面10 mm处,出水口放于液面下10 mm的位置,通过蠕动泵运转实现底泥柱中的上覆水循环。
试验开始时,在底泥样品柱中加入不同氮浓度的上覆水,放入恒温水箱静置12 h左右,待水中的底泥全部沉积下来后,开始进行蠕动,并于次日8:00开始采样,采样时间固定,每次取上覆水30 m L,并用同浓度、同体积的氯化铵溶液补充。因为底泥中释放的氮形态主要为氨氮,所以用0.45μm微孔滤膜进行过滤后,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溶液中氨氮(NH4-N)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扰动对巢湖底泥氮释放的影响
由于水浅,温度等理化性质分层不明显,所以扰动是影响水—底泥界面反应的重要物理因素。由于夏季巢湖南淝河入湖区附近氨氮的浓度在1 mg/L左右,所以在上覆水初始氮浓度为1 mg/L条件下研究扰动对氮释放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在上覆水初始氮浓度为1 mg/L的条件下,扰动速率的强度在氮释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静止即不循环时,底泥的累积氮释放量明显要小许多,最大累积释放量为1 183.738 mg/m3。在前期7~8 d,随着扰动速率的增强,氮的累积释放量逐渐增大。从表1可以看出,在后期直到累计释放量趋于平缓时,扰动速率的增强反而抑制底泥中氮的释放,但总体来说,有扰动时都要比静止时的释放效果要好。
扰动使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增加了沉积物颗粒的反应界面,并促进沉积物中氮的释放,同时加速了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氮向上覆水扩散的动力,从而导致动态条件下沉积物中氮的释放量远大于静态条件下的释放量[8]。
2.2 上覆水氮浓度对巢湖底泥氮释放的影响
由于在动态条件下底泥中氮的释放量明显大于静态条件下的释放量,所以试验选择在较大扰动强度条件下(5min/周期),研究上覆水中的氮浓度对底泥氮释放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上覆水中初始氮浓度对底泥氮的释放有很大的影响。上覆水初始氮浓度越小,底泥氮释放效果越好。最大的累积氮释放量甚至可以达到1 645.684 mg/m3。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上覆水初始氮浓度的升高,底泥中氮的释放效果越差,当浓度达到2.0 mg/L时,氮的最终累积释放量成为负值。由此可见,上覆水中氮的浓度直接影响泥—水界面氮释放的平衡。
2.3 底泥中全氮含量对氮释放的影响
采集的底泥样品,经过自然风干后,采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来测定底泥中的总氮。然后根据底泥的干重计算底泥的全氮含量。
测定6个点位的全氮含量:南淝河入湖区为1 117.85mg/kg,十五里河入湖区为1 287.45 mg/kg,塘西河入湖区为956.62 mg/kg,派河入湖区为1 366.24 mg/kg,新河入湖区为1 458.26 mg/kg,西湖湖心为1 336.41 mg/kg。
在设定温度27.5℃、上覆水浓度0 mg/L和不扰动的情况下,进行底泥全氮含量对氮释放的影响的研究。从图3可以看出,6个点位的整体变化趋势类似,前期1~5 d累积氮释放量增加缓慢,6 d后累积氮释放量急剧增加,15 d左右渐趋于稳定。其累积氮释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十五里河入湖区、塘西河入湖区、派河入湖区、新河入湖区、西湖湖心和南淝河入湖区。
3 结论与讨论
(1)扰动强度对底泥中氮的释放影响较大。试验初期,上覆水中的氮先逐渐释放,8 d左右又开始被底泥吸附。扰动强度越高,底泥中氮释放(被吸收)越快,而且最终的累积释放量明显比静止时大。
(2)上覆水初始氮浓度对底泥中氮的释放的影响较为显著。上覆水中的氮浓度越高,氮的释放效果越差。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临界值)时,由于氮被底泥吸附,上覆水中的氮浓度减小。
(3)底泥的氮释放过程会受底泥中全氮含量很大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却并不直接表现在正负相关上,不仅仅是底泥中全氮含量越大(越小)则氮释放量也越大(越小),尤其是塘西河入湖区点位表现的较明显,这是由于每个点位底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都不相同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屠清瑛,顾丁锡,尹澄清,等.巢湖—富营养化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殷福才,张之源.巢湖富营养化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03,l5(4):37-38.
[3]张之源,王配华,张崇岱.巢湖营养化状况及水质恢复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45-48.
[4]徐俊.杭州西湖底泥磷分级分布[J].湖泊科学,2001,13(3):247-254.
[5]朱广伟,陈英旭,田光明.水体沉积物的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4):378-380.
[6]BOSTROM B,JNASSON M,FORSBERG C.Phosphorus Release fromLake Sediments[J].Areh Hydrobiol Beih Ergebn Limnol,1982,18(1):5-59.
[7]华兆哲,朱晓青,王晓蓉.太湖沉积物磷释放对羊角月芽藻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20(1):100-105.
巢湖流域污染防治生态效益评价 篇8
关键词:生态效益,污染防治,巢湖
1 引言
流域污染防治需要较高的投入和相应的技术工程支持, 且收效缓慢, 所以在流域治理中, 寻求投资较少、见效快的方法, 就成为流域污染防治中优化投资行为的必然选择。因此, 正确评价流域污染防治的生态效益, 不仅对促进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健康发展,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流域综合治理的投资, 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进一步开展污染防治和实现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流域污染防治的生态效益的评价方法近年来得到了不断完善。国际上, 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划分和评估[1];Pimentel通过对全球水土流失损失的价值化研究, 得出全球仅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淤积所造成的损失约60亿美元[2]。在我国, 侯元兆[3]评估了具体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薛达元等[4]1999年采用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及条件价值法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估;欧阳志云[5]等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理论与方法做了分析;周冰冰、李忠魁等[6]对北京市森林资源的价值进行了计算, 首次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森林资源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康文星等[7]从森林木材、水源涵养、固土保肥、改良土壤、净化大气等方面对湖南省森林的公益效能进行了经济评价。本研究通过对巢湖流域污染防治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 在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 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旨在全面、客观地对流域污染防治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生态效益评价, 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2 研究区概况与指标体系
2.1 研究区概况
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 长江与淮河两大河流之间。湖体位置在东经117°16′~117°51′, 北纬31°25′~31°43′, 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 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流域总面积13350km2, 其中, 闸上面积9130km2, 闸下面积4219km2, 包括合肥、肥东、肥西、长丰、巢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 舒城县以及岳西的小部分。
2.2 指标体系
首先采取频度分析法,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 选择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 同时, 结合流域污染防治工程的目的和功能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具有代表意义的指标。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意见, 对指标进行调整, 最终得到流域污染防治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表1) , 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构成。
3 巢湖流域污染防治生态效益评价
(1) 涵养水源效益: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和毛站坡、尹澄清等人研究[8]估算出流域年平均径流量, 以流域森林面积作为巢湖涵养水源林的总面积, 得到巢湖流域2012年涵养水源总量。采用影子工程法计算水价, 则涵养水源总价值=总蓄水量×单位蓄水量的库容成本=94132.6万元。
(2) 保育土壤效益:包括植被保育土壤效益、减少土壤肥力损失的效益及减少泥沙对江河湖泊淤积的效益。森林保育的土壤的价值=森林保育的土地面积×林业生产平均效益 (每公顷平均承包价750元, 以此机会成本作为因森林保育的土壤而获得的经济价值) =67.8万元。减少土壤肥力损失的价值=土壤流失养分×肥料单价=8712.6万元。减少泥沙淤积的效益采用机会成本法对其价值进行计量[9,10], 减少泥沙淤积的效益=保育土壤总量×清理单位体积泥沙价格=967.5万元。因此, 2012年巢湖流域森林保育土壤的总价值为9747.9万元。
(3) 固碳释氧效益:包括森林固碳效益和释氧效益。森林固碳效益=干物质量×单位质量干物质吸收CO2的量×碳税率=315334.6万元。释氧效益=干物质量×单位质量干物质O2的释放量×氧气单价=219196.8万元。因此, 2012年巢湖流域森林固碳释氧效益为534531.4万元。
(4) 改善大气质量效益:包括吸收SO2效益和滞尘效益。森林吸收SO2的价值=SO2治理成本×森林面积×单位面积森林吸收量=714.8万元。滞尘效益=阻滞降尘成本×森林面积×单位面积森林滞尘量=86.3万元。因此, 2012年巢湖流域森林改善大气质量效益为801.3万元。
由上计算可知, 2012年巢湖流域污染防治共取得生态效益639213.2万元。生态效益往往体现流域的长远的和无形的效益, 这种效益具有外部性, 受益的群体不仅在巢湖流域内, 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流域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而且生态效益体现往往在以后各期, 乃至子孙后代。
4 结论与建议
(1) 流域污染防治工程效益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难度比较大的工作, 国内外不少学者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 已做了不少工作, 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同类问题研究的基础上, 以巢湖流域为例, 进行了污染防治工程综合效益价值评估方面探索性的研究。经计算, 2012年巢湖流域污染防治共取得生态效益639213.2万元。
(2) 对流域污染防治的生态效益评价主要采用直接市场法、市场替代法及效益费用分析法, 尚有一些生态效益无法通过上述方法进行货币化计算, 未能全面地对该流域污染防治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生态效益评价, 相关方法需进一步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Costanza R.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 1997b, 387:253~260.
[2]Pimentel D, Harvey C and Resosudarmo P.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sts of soil erosion and conservation benefits[J].Science, 1995, 267:1117~1123.
[3]侯元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4]薛达元.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5]欧阳志云, 王如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 (5) :635~640.
[6]周冰冰, 李忠魁.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7]康文星, 田大伦.海南省森林公益效能的经济评价Ⅰ森林的木材生产效益与水源涵养效益[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1, 21 (3) :13~17.
[8]毛战坡, 尹澄清, 单宝庆, 等.水塘系统对农业流域水资源调控的定量化研究[J].水利学报, 2003 (12) :76~84.
[9]Zhongwei Guo, et al.Ecosystem functions and their values-a case study in Xingshan County of China[J].Ecol-Econ, 2001, 38:141~154.
【巢湖地区】推荐阅读:
巢湖实习报告09-10
巢湖拓展公司哪家好08-21
巢湖学院英语专业08-24
巢湖市人民政府05-26
巢湖市元山中学讲解词05-19
巢湖市加强保费补贴资金管理(财政信息)10-08
巢湖地学实习基地数字化平台的建立10-15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05-23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教案09-28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