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

2024-06-27

亲近(通用12篇)

亲近 篇1

一、引言

教育改革无止境, 在实施“绿心工程”的今天,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正努力探索第一课堂教学应当如何变革才能更好地完善孩子的人格, 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语文课内外教学是在一定时空内进行的师生群体式交互性活动, 语文课程内涵的丰富性和功能的多元化, 决定了语文作业设计活动更具有立体性。但笔者由多方面入手, 观察到现今语文作业设计的立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导致了学生主体的失落和语文“文道”之间的背离, 因而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我们当前迫切进行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僵化。笔者就设计这方面做了些探索。

二、根据儿童特点, 设计趣味型作业, 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 使学生求知欲变强, 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增进知识 (拓展交替型)

1. 纵向发展。

根据某一教材或者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趣味作业, 让学生主动领会新知识, 回忆老知识。学生会对汉字中容易出错的音近、形似的同音同型字感到困惑, 经常混淆, 此时如果使其多抄, 多读, 只会增加他们的厌恶感, 但是采用比如编儿歌等方法。如:“密”和“蜜”, 编如下儿歌:“密蜜同声不同形/山虫有别要分清/乌云密布遮山头/蜜蜂采蜜正辛勤。”并加入“字宝贝回家”游戏, 组词并且连字成词。对这类游戏孩子们就显得特别“感冒”, 在积极参加享受游戏带给他们的了乐趣的同时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而没有作业的感觉。

2. 横向联系。

最重要的阅读手段是朗读, 它可以陶冶情操, 增进语感, 体会美的教育, 还可以最快地理解课文。如在《燕子》一课中, 春天的气息和机灵活泼的小燕子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作业就可以像这样布置:为课文配上音乐, 使自己朗读的时候能够抒发出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燕子的留恋。第二天朗读会上, 轻快的《春江花夜月》和优美《渔舟唱晚》……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会令你刮目相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兴趣能够激活潜藏在学生心里的能量, 学生为之而活力。“自主性”作业能让学生不再枯燥, 反而让学生能有一种“玩”在其中, 乐此不疲的感觉。与传统的“抄, 默, 读, 背”形成鲜明对比。

三、让孩子“知, 情, 意, 行”, 深掘教材资源, 设计操作性作业, 使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 改变知易行难的旧格局, 让学生从做中学 (实践操作型)

1. 指向性实践。

针对剧情较为曲折复杂或场景拥有大量动作描绘的课文, 布置如学生小编剧形式的编制课本剧。记得笔者读小学的时候, 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 要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周记讽齐王纳谏》。最后, 我们演得有声有色。道具的制作, 角色的定位, 演员的选择, 当时的环境, 背景设置, 细节的把握都由我们自己思考取舍。我们非常喜欢这样的作业, 虽然这花掉了我们相当多的时间。

2. 验证性实践。

为使证明所学得用, 使其达到“百闻不如一做”的效果。如教学《画杨桃》一课时, 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去超市买一两个杨桃, 将其中一个切片, 随意摆放桌前, 在不同的角度观察, 作画, 感受课文所述的情形, 还可以让学生寻找除了杨桃以外的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视觉感受的事物, 使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要表达的道理在生活中是有指导意义的。

3. 创造性实践。

语文课文中许多道理都寓言在童话故事里。如《东郭先生和狼》如果让孩子编写不同结局, 可以有很大的操作空间。比如 (1) 东郭先生识破了狼; (2) 东郭先生一开始就打算吃狼; (3) 狼以德报恩……可以让学生挑战传统价值观, 打破惯性思维, 先预设, 也可改编整个故事情节, 往往能让学生刮起“大脑旋风”。

四、力求创新, 不拘一格, 草木皆兵 (运用旧知型)

1. 集思广益。

发展儿童的逻辑性思维, 展开想象, 变废为宝。如教学完《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在网上查找资料, 以“美丽的家乡”为题, 分组讨论选取查找到的资料, 制作一份手抄报。在一次手抄报报告会中, 发现学生不仅仅从家乡的美景出发介绍, 不乏文化, 饮食方面的涉猎。

2. 学后迁移。

即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如学完了口语交际课《春天的脚步》后, 笔者所任班级学生做风筝, 放风筝一波三折, 体验到经历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其收效是封闭性的课堂说教所轻易不可得的。

3. 学会提问。

学习的根本目的, 不是让学生认识了几个生字, 更不是读懂了课文了事, 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新知, 产生不懈钻研的动力, 不能让孩子有完成了任务的感觉, 而更多的是要提出自己的想法, 解读自己内心的声音。如学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以后, 我还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中的系列节目之《哈勃望远镜》, 使孩子的视野不仅仅落在地球上, 而是放眼整片宇宙, 你很难想象一个孩子面对宇宙浩瀚, 思考人生, 泪如雨下的模样。

“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最高追求目标, 小学语文立体型作业设计的研究与探索对现代语文教学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性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对现代语文教学彻底摆脱“牵牛式教学”和“放羊式教学”之间的摇摆与困惑, 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业负担的改变, 积极推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www.pep.com.cn.

[2]小学语文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3]小学语文课业学习方法及其教学指导[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亲近 篇2

老家虽然没有如天堂般美丽的山水,虽然并不富裕,但是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向往着那碗窑水带来的一片淡泊宁静。

戏水

回到老家,陪着外婆到清亮的达河溪中洗衣服。我蹲在河边,用手一下又一下地拨动河里的水,看那绿如明镜的水面,漾开一圈圈的涟漪,心情不禁畅快不已。我索性脱去鞋子,把脚丫也探入其中,水花被摆动的双脚溅得四处飞溅,在下午的艳阳照耀下,竟便成颗颗五彩的珍珠。这样美的江水怎不让人心动,我不禁玩性大发,与妹妹相互泼水,四溅的水花渐渐冲刷掉了一切的烦恼,浑身湿透的我仿佛变成了一条小鱼,一条达河溪中的小鱼,一条大自然中无忧无虑的小鱼――在碧水中嬉戏,在群山中栖息,在蓝天下生活……这一刻,我感受到我与自然如此亲近!

斗鹅

在河里玩耍的大白鹅似乎也被这美丽的江水吸引了,瞧,原本害羞、矜持的它们此刻也全无矜持之意,一个接一个从远远的河中央向我们游来,不时发出一阵阵“鹅鹅――”的叫声,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在河里是多么快活。看着,看着,我不禁笑出了声,这些大白鹅更是兴起,竟不躲闪,反而更向我们靠近了,而且还用翅膀拍起了片片水花,那高昂着的脖子似是在向我宣战。我和妹妹当然也不能示弱,我用脚丫对抗起了它们的翅膀,一时间,水花四起,尤为壮观。哈哈哈哈……欢笑声、鹅叫声在达河溪上方回荡。我经过这一战,心情更好了,虽是平局,但我还未与动物如此玩耍过。这一刻,我感受到我与自然如此亲近!

爬山

在碗窑,水是一大特色,但是我却更向往那虽然不高的山。在外婆家的后面就有一座山,我经常没事就到山上去玩玩,摘摘野果,捡捡蘑菇,这些都是我们小孩最爱干的事了。记得妈妈经常和我说她小时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山里度过,可是现在我却只能趁放假的时候来玩玩。看,山上盛开的映山红是那样的娇艳,野猕猴桃结出了鸽子蛋般的果实,我不禁陷入其中,久久不愿将视线挪开,仿佛我的灵魂已与它融在一起。这一刻,我感受到我与自然如此亲近!

只想亲近你 篇3

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对路。

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他不在家,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的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

等到父亲午夜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一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躺下来的空间。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最后整个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其实,我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只不过是装睡,等着父亲上床。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是这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的来自父亲的拥抱。

长大后,我跟弟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验,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或许亲近的机会不多,所以某些记忆特别深刻。

有一年,父亲的腿被矿坑的落盘压伤,伤势严重,就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一家私人的外科医院治疗。由于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中午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断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头发长且乱,胡子也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趾甲又长又脏。我用护士借给我的小剪刀,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眼泪,小心翼翼地帮父亲剪趾甲。

当我剪完所有的趾甲,拾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在看着我。

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

直到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再开口说:“天暗了,我带你去看电影,晚上就睡这边吧。”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地穿越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去看了一场电影。一路上,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和父亲踏着月色去九份(地名,编者注)看电影的情形。正想着,父亲开口问我:“记不记得小时候我带你去九份看电影?”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第一次帮父亲剪趾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纪录片,导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还不时在我脑袋里播放着。

亲近父亲 篇4

“等会给我把笔记本送来。”我没好气地说。电话那头只听得唯诺地答应声:“好, 好, 十分钟就到, 你看……”“叭”没等你说完, 我挂断了电话。

我早早地从教学楼下来, 等着你的到来。黄色安全帽终于出现了, 我急促走过去, 想斥责你怎来这么迟?只见你从摩托车上下来, 揉揉你那难以伸展自如的老腰, 慢慢地挺直。衣上还蒙着水泥灰, 你用手撑着腰, 慢慢踱步过来, 一步, 两步, 就这样蹒跚着。这哪像一个刚过四十的壮年男子?这哪还有一个身高一米七的堂堂男子的风采?我的心突然像被什么东西撞击了一下, 脚步也变得迟疑起来。仅隔一道栏杆时, 我们都停住了脚步, 你双眼红通通地, 也许又是昨天熬夜加班了, 蓬垢的头发, 灰白的胡须, 还有那一脸的疲惫。离你那么近, 但你的面容却变得模糊起来。

“给你。还要钱吗?”发怔的我被父亲惊醒, 却说不出话来。你从荷包里掏出一沓皱得不成样的钞票, 十块、一块、五毛。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你蓬头垢面的结果, 我不知道这其中有你的多少汗水。我伫立在那里, 看你缓慢地挪动着躯体, 一股酸涩的感觉萦绕在心房, 伴随着你渐行渐远的身影。泪水一下喷涌而出。

亲近 篇5

我跟着父母在宁波生活,一年中只有寒暑假才能回老家,我记得每次回家都能远远地看见奶奶在家门口踮起脚尖翘首张望,今年寒假也是如此,车子还没停稳,奶奶就迫不及待地一路小跑到车门前迎接我们,奶奶似乎高兴地有些过头了,一遍又一遍地问:“吃过饭没?饿不饿呀?”接着就急忙张罗我们吃饭,吃过饭,奶奶将我拉到她的房间,神神秘秘的,我知道奶奶又要将她珍藏了半年的“宝贝”送给我,奶奶的那些“宝贝”都是姑姑们逢年过节给她拿来的饼干、罐头、糖果……奶奶总是舍不得自己吃,全部要留给我,每次看我吃得香甜,奶奶脸上的皱纹像绽开着的菊花瓣,笑得合不拢嘴。

奶奶总是担心我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可我要真的犯了错误,奶奶也绝不含糊。记得这次回家,奶奶站起来拿纸巾,我悄悄地将奶奶的椅子搬走了,毫不知情的奶奶坐了下去,跌了一跤,爸爸生气极了,举起手来就要打我,我吓坏了,奶奶制止了爸爸,把我拉到她身边,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君君,奶奶知道你没有恶意的,是不是?”我边流泪边点点头,奶奶接着说:“孩子,你想想,万一你和别人恶作剧,别人受到了伤害,那你本无恶意,是不是也犯了错误?”我羞愧地再次点点头,从这件事后,不管我做什么事之前都会考虑这事会带来什么后果,凡事总是三思而后行。

亲近万物,溯源历史 篇6

我曾在日本读研,毕业后就职于日本信用卡行业。一次偶然的机会——2012年东京国际书展期间,我与来访日本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一行结下了不解之缘。书展上我们偶然发现了一套非常震撼的系列书,整个书架上一共陈列了该系列158本图书。在询问了解后才发现,这个系列是日本最畅销的万物读史丛书,还荣获了日本梓会出版文化最高奖。翻开书,里面大量的实例配以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不禁让人感叹。试读了一小会儿,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品味万物与人类文化的微妙关系,让我爱不释手。当时,我就在想要是能把这套书引进到国内,让更多的读者一起从书中寻找万物的历史韵味与中日间的历史渊源,那该多好啊!很幸运,这也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认可。

我于2012年底回国。回国前,在日本便着手开始对此系列的版权进行交涉,并在东京大学出版会的帮助下,对日本出版业及版权有了深刻的了解,这也为之后策划该系列书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版权的交涉并不是那么顺利,图片版权更是困难重重。由于很多图片作者没有中文版权,因此为了这些珍贵的图片,我便根据原书上记载的日本博物馆、神社、大学等去联系申请图片版权事宜。在取得授权后,由于没有电子版,我们只能扫描原书的图片并一张张加以修整处理。

在翻译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对于此系列书的翻译,除了要求具备专业日语水平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于是我们找到了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升远教授为此书主编,并在他的帮助协调下,组织了强大的翻译团队。经过出版社与译者的不断交流沟通,历经近两年的翻译时间及后期多次退改后,才保证了此系列书的翻译质量和高品位。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这套“万物简史译丛”,首先引进了其中6本精品图书,书名为:《枕》《桥》《箱》《瓦》《食具》《锯》。

日本人做学问的精细、认真,从这套丛书可窥其一斑。就拿《枕》来说,小小枕头,方寸之间,伴随着我们历经无数春秋。本书以幽默风趣的笔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线,结合考古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以独特的视角详尽地阐述了枕头的文化史。作者摒弃了以往此类书籍枯燥乏味的叙事手法,加入了与枕头有关的民俗、民间传说以及大量的插图,内容贴近生活,使全书通俗易懂,趣味性十足。枕头是时代的艺术品,记载社会和生活的变迁。此书不仅是有关枕头的文化史的学术性书籍,更是一本可以置于床头愉快阅读的枕边书。

即便是箱子,也有自己的历史与渊源,“万物简史译丛”中的《箱》讲述的就是箱的历史,准确一点,是箱在人类生活中的成长史。作者的研究特色不是以珍贵且美观的工艺品家具为研究对象,而是关注以人们生活中所必需的用具为出发点的家具。作者遍访整个日本,庞大的资料和作者的考究反映了“箱与人的文化史”。

这是一套颇有博物学意味的丛书,探寻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事物,穷根究底,层层解析,并从中获得乐趣。在溯源历史的同时,亲近身边一事一物,一池清辉更沁人心脾。

亲近细节,阅读城市 篇7

细节之于城市, 也有它同样值得玩味的意味。在城市的宏大背景中, 细节藏匿着, 连同它身上所流淌着的秘密。它或是一缕光亮, 一隅墙角, 又或是一个身影, 一张面孔……它所表说的, 不仅仅是城市的美丽, 同时还是它的丑陋;不仅仅有城市的辉煌与荣光, 也有它的尴尬与困惑。

然而, 这样的表说往往只呈现给那种具有“细节感”的人。大多时候, 特别在当下的中国城市, 细节往往会被那些鲜亮的高楼、喧嚣的街道与无边的人群所遮蔽, 继而遁于无形。——那么, 所谓的“细节感”由何而来呢?

这让我们想起海德格尔。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思考者, 在晚年将思考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了大地与感性世界——这其中当然也有建筑和人居。他由此而说出的“人, 诗意地栖居”, 在今天的中国几乎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城市建设口号。口号固然响亮而煽情, 殊不知在海德格尔看来, 它的达成, 其间其实是要经历一个曲折甚或艰辛的“亲近”过程的。这个过程最弥足珍贵的不在于观看甚或剖析, 而在于行动、经历同时在内心形成体验。

换言之, 所谓的“细节感”的得来, 或说对城市细节及其内藏意蕴的感知, 也是由这个“亲近”过程而来。——在当下的中国, 谁又最有可能“亲近”城市, “亲近”城市细节呢?当然是城市的建设者们, 是那些生活于此间的, 劳作着同时也在玩乐着、用一生经历生老病死的人们。

——这个专题就是献给他们的。

亲近自然 篇8

拓展阅读

描写春日自然风光的诗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 , 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微点击:

每年开春,仿佛无意中突然发现土中冒出了稚嫩的青草,树木抽出了小小的绿芽,那时候会有一种多么纯净的喜悦心情。记得小时候,在屋外的泥地里埋几粒黄豆或牵牛花籽,当看到小小的绿芽破土而出时,感觉到的也是这种心情。也许天下生命原是一家,也许我曾经是这么一棵树,一棵草,生命萌芽的欢欣越过漫长的进化系列,又在我的心里复苏了?

亲近语言 走进文本 篇9

譬如培根的《论美》, 这篇议论文的主题思想并不难理解, 一些教师指导学生理清思路, 找出中心论点后, 会花大量时间要求学生联系生活, 对内在美与外在美谈看法, 借此进行“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教育, 对文章语言的睿智思辨之美却视而不见, 这实在是对文本学习资源的浪费;有的教师介绍培根随笔的特点是断想式的, 跳跃感强, 但并未真正贴近文本引导学生领悟其特点;也有教师涉及语言学习, 却仅引用《教师教学用书》的结论进行概括, 如:语言准确、精炼、隽永、形象等等。至于这些语言背后涌动的哲理与情思, 以及产生这些情理的源头则缺乏思考和探究。教师对文本语言的独立领悟、剖析能力的缺乏, 必然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只满足于得出简单的结论, 语文课所蕴涵的人文性自然被撕裂开来。

再看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作为艺术家, 丰子恺的艺术创作的风格及理念必然渗透于文学创作中。与他的绘画一样, 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深沉朴素、单纯明快的风格。他不追求词藻的繁华绚丽, 而是“寄至味于淡泊”, 通过素淡隽永的文字表达深婉的情致。不少教师认为丰子恺是要借这篇为《子恺画集》而作的序, 记录保留住孩子们可贵的童真, 尽情地赞美孩子们纯洁而真诚的心灵。在他人眼里孩子们淘气任性、胡闹无理, 在这位父亲眼里却是值得憧憬的全身心公开的率真、自然和热情, 文章满溢着慈父对孩子们的挚爱。然而如果只是领悟至这个层面, 显然还未能领会到作者的真正用意。文章开头说:“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 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 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 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 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 我的悲哀来了!”“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 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 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 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 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多次强调自己憧憬于孩子们的生活, 却又为孩子们对父母心生感激而伤感, 又为孩子们的最终成长而悲哀, 这种矛盾复杂的情感究竟因何而生?作者真正要抒写的是怎样的情怀?再读作者笔下, 孩子们永远是这样全身心公开, 以肺肝相示的, 他们的世界如此彻底的真实和纯洁, 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与创造。当作者俯下身来用孩子的眼睛看成人时, 成人世界最是无聊, 成人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 全成了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在他看来, 大人们的一切言行都不能与儿童相比, 即使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 一旦长大成人, 就会失去儿童的天性, 一个个变得像绵羊似的, 丧失了率真、自然、热情的美德, 失去了可贵的创造力, 一味地只会退缩、顺从, 妥协与屈服, 这是因为, 长大后步入这病态社会, 就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 就被社会的桎梏所禁锢。布袋和尚说得好:“吾爱童子身, 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 打亦不生嗔。对镜心常定, 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 物欲蔽天真。”这时再看开头结尾的两段话, 憧憬也好, 悲哀也罢, 丰子恺真正想给孩子们的是什么?在深沉的爱中渗透着希望, 在悲哀的述说寄寓着对人性、社会的思索。爱至极点的憧憬, 惧其逝之的悲哀, 都是在希望孩子们即便受世俗熏染也能在灵魂里留有自然与真实的美好性情, 希望所有读者思考社会应该给孩子们什么。正如丰子恺自己所说:“圣书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 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 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和和平的世界。”尽管俗世只能玷污、熏黑这无尘净土, 就让纯真美好的世界永存在艺术的天地间吧!这份超卓的见识与情怀不禁让人低回感叹。

当然, 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教师不一定要将上述研读发现和盘托出, 但至少应该引导学生抓住语言的关键处、深刻处、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腻的阅读与思考, 而不是津津乐道于语言的“形象”“深刻”, 满足于得出“真挚”“深沉”等简单结论。若教师在教学中多做些这样的语言品鉴功课, 对于语言的学习会切近些, 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会理解的深入些, 对语文课蕴含的人文性也会落实的更自然些, 也就更像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只满足于对几个词语句子进行孤立的品味, 而不能在具体语境中推敲其运用之精妙;以为用不同方式的读, 就能帮助学生亲近语言, 感知语言、而不能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那势必是漂浮在文本之上学语文, 游离在语言之外学语文, 使教材中丰富的语言养分白白流失, 语文教学的原味也就变异、串味了。

紧扣语言亲近鸟儿 篇10

一、说故事, 激发情

“公冶长通晓鸟语”是个神奇的故事。引导学生读了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故事, 在讲述中走近鸟儿, 感知“我想成为鸟儿朋友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啊!”

二、读鸟语, 感受情

课文的第4~10自然段作者与布谷和喜鹊的两次对话, 是文章最为精彩的部分。

1. 学习布谷的语言。

(1) (多媒体出示布谷鸟) 你知道为什么叫它布谷鸟吗?

(2) 布谷就是指在农田里播撒种子、出工做活的意思。每到春天, 布谷鸟一叫, 农民伯伯就知道春天来了, 就要开始播种了。我们从布谷鸟的鸣叫声中究竟听懂了什么呢?

(3) “布谷布谷 (放鸟鸣) ———种田织布, 布谷布谷 (放鸟鸣) ——勤劳刻苦。”同学们看, 在布谷鸟的语言中, 我听懂了不少呢!老师都想和它对话了。谁愿意来和老师合作对读?

A.你就是布谷鸟, 你先来学着它叫两声。

B.配上叫声和老师对读。

这样的问答真有趣, 我们都做小布谷鸟, 同桌互相练着说一说。指名两组读。

(4) 我们再来听听布谷鸟的叫声 (再放鸟鸣) , 你还从布谷鸟的话中听懂了什么?

(5) 小结:同学们, 布谷鸟的声声催促, 使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 听了喜鹊充满喜气的叫声, 我觉得它的声音总能给人以, 给生活增添。

教学“布谷鸟”这一块时, 抓住文中“我”与“布谷”的对话, 从反复读中感受对话的精妙, 再引导学生想象练说对话。从学生的发言中, 我们完全可以看出, 孩子们读懂了。如:不能疏忽、不要马虎、好好读书。

2. 学习喜鹊的语言。

(1) 出示喜鹊图片:你们知道大家为什么叫它喜鹊吗?

(2) 听, 喜鹊在对我们说话呢!它在对“我”说什么呢?引导学生读好:“喳喳喳喳, 喳喳喳喳, 那不是喜事到家, 喜事到家吗?”

(3) 同学们,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喜事, 那么喜鹊会怎么来向你报喜呢?好好想一想, 学着喜鹊的样子来说一说。

(4) 既然喜鹊是报喜之鸟, 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你能读出这种喜气吗?

整个教学环节, 注重朗读设计,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 展开想象, 进行表达。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等多种方式, 由动听到动心, 充分感受人鸟之情。

三、品鸟语, 升华情

(1) 出示多媒体:画眉鸟 (画眉鸟来啦) 、百灵鸟 (百灵鸟迫不及待地飞到我们身边) 、喜鹊 (喜鹊赶来了) 、布谷 (布谷也来了) 。

(2) 同学们, 听到它们的叫声, 你会作出怎样的猜想, 编织出怎样的故事来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小鸟, 聆听它们美妙的声音。小鸟的声声啼叫仿佛在和我说什么?你能学着书上的句式“从……那里, 我……。”说说你从这些鸟儿身上得到的启示吗?

亲近古典,审美生存 篇11

古诗词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了解古人生活、听取古人心声、探得古人脉搏、与古人进行心灵交流的重要手段。古诗词的鉴赏是一个由外至里、由浅入深、由粗渐精的无尽过程,在赏析中,能使我们开拓视野,扩展知识,提高修养。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古今诗词像一条婉蜒绵长的大川,源远流长,亘古未绝。河面时而风光旖旎,时而波起浪涌,倘徉其间,能感受诗境词情的至美。贺拉斯强调诗歌应该具有教化与审美的二重功效,“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所以,感受诗歌朴素之美、中和之美、芙蓉出水之美、蕴藉含蓄之美、沉着痛快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空灵之美、逼真之美……是我们走向审美生存的捷径。

那么,切入古典诗词的“法眼”何在呢?

一、从注解或序切入

诗词的注解或序往往携带有丰富的信息,对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词创作背景有着重要的作用。如: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夕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的感情基调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为积极。有人却持相反的意见。怎么办呢?

如果我们对苏轼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应该会懂得注解中“苏轼被贬黄州”和序中诗人“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所含的信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自然是经历了人生“一场风雨”,而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却将作者旷达平和、听任自然、不避坎坷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此词中的态度无疑更积极。

二、从特殊意象切入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象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度,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写愁恨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春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类似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可以把它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三、从所造意境切入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四、从品味语言切入

古人作诗很讲究词句的锤炼,故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说。古诗词字词的锤炼,表现在用最准确、最生动的字词来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可谓“言简意丰”。所以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细细品味。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凉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拍、卷”三个动词,从不同角度诉诸读者不同的感觉,串连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波浪、滔滔的江流几种形象,集中地突出古战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一个“直”字、一个“圆”字,写出了大漠宁静苍刃的景象和恢宏的意境,两个形容词用得恰到好处。

走近经典亲近阅读 篇12

策略一:低段———快乐的读写绘

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对于文字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都不高, 绘本及儿歌、童谣, 这是生命在这个特定阶段的最佳营养。

“读写绘”是开展儿童阅读的最初一级, 通过大量阅读人类优秀读物, 为儿童学习建构最丰厚的智力背景, 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 使儿童产生对学习、学校、教师、思考的喜爱, 改善师生、亲子、学校的关系。通过读物的主题, 以最佳的方式, 实现思想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

鉴于此, 我们在低段阅读中倡导绘本阅读, 一、二年级语文教师筛选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故事书, 利用社团活动、午间休息、午间文艺时间 (周四) , 与孩子们一起读、聊、绘、写, 展开丰富的绘本阅读活动。教师运用元认知策略, 提高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给孩子一本新的绘本时, 不告诉孩子们故事的结果, 让孩子们大胆地猜测。在讨论重点内容时, 教师让学生们猜测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让孩子们大胆地想, 大胆地说, 避免了教学中因强化识字而导致的思维呆滞, 想象力缺乏的弊端, 培养了孩子们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给精彩的故事配上自绘图, 给精美的图片配上生动的故事, 画下来, 写下来, 把每个孩子的作品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保存下来, 变成图文并茂的作品, 在学校走廊上展览。把优秀的作品做成PPT文件, 放在班级博客中, 向同伴和家长展示。

绚丽的色彩, 可爱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 课间随处可见孩子们看书的影子, 还每天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绘本, 借助图画的表现力, 绘本中所讲的故事让想象飞扬, 许多用文字难以表达的场景用图画轻松地表达出来, 让孩子们发挥无穷的想象力, 孩子们编故事的能力提高了, 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完整性得到了发展, 安静地读书, 边读边想的习惯正在逐渐形成。

策略二:中段———美妙的诗歌旅行

这里所说的诗歌, 主要是以现代儿童诗为主。这些诗歌不但语言美, 意境美, 而且音韵美, 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让小读者获得阅读上的快感, 思想上的启迪及感悟。

学期初, 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特点, 从课外精选十五首经典儿童诗作为学生本学期晨诵的内容, 这些诗歌文字简短精炼, 读来朗朗上口, 富有童趣, 深受学生们喜爱。如下列两首诗歌:“看月亮 (三下) 歌唱家说/月亮像张唱片挂在树上/卖馒头的说/月亮像烧饼/月亮像流在地上的豆浆/百货店的/老板说/月亮像一面镜子又圆又亮”

“梦中的绿 (四下) 浓浓淡淡的绿/深深浅浅的绿/层层叠叠的绿/起起伏伏的绿/连连绵绵的绿/……”

孩子们读这样的诗歌, 在诗意的语言中得到了熏陶, 在诗意的想象中放飞了梦想, 不少学生迷恋上了诗歌诵读, 随着节奏抑扬顿挫, 音调变化, 手势挥舞, 小诗迷们陶醉在这一张一弛之间。于是, 每天晨诵儿童诗10分钟, 学校里诗声琅琅, 每周推出一个班级展示的诗歌诵读, 成为学生和老师们的共同期待。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和着诗的节奏, 诵着诗的音律, 与诗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交汇。

(三、四年级学生经典诵读之晨诵图片)

熟读成诵后, 不少小诗人也尝试着自写儿童诗。为满足儿童诗歌创作的欲望, 学校每周三为中段学生开设一次主题为“美妙的诗歌旅行”的社团活动, 教师鼓励有小诗人潜质的儿童在诵读的基础上放飞想象, 大胆仿写, 适当配图。孩子们的作品令人惊喜, 已初见小诗人的端倪:

如学生自创儿童诗“风儿风儿是理发师/带上工具/把柳枝剪得漂漂亮亮的/风儿是播种家/

把蒲公英吹得满天飞/风儿是画家/把四季涂得那么美丽/风儿是魔术师/把世界变得那么美妙

那么惹人喜爱”

“月亮的话/四 (1) 班李无闻/打开你的窗户吧/打开你的大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的小小的梦里去……”

学生的诗歌内容充满了童趣和想象, 在他们笔下, 风儿是理发师, 是播种家, 是画家;把月亮带进窗子, 带进大门, 带进了小朋友的梦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一物一景, 都可以赋予生命和活力。

一年下来, 小诗人们从点滴的积累到感悟, 从谨慎的仿写到随意的创作, 诗歌的创作激情不断蔓延, 学校里的小诗人团队在不断扩大, 大家相互交流, 相互鼓励, 抒写了一首首涂鸦小诗, 积累了一本本原创的经典儿童诗集, 小诗人写诗的热度更高了, 他们以独有的方式, 亲近自然, 亲近生命, 从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感, 让生命得以自由充分的表达。

策略三:高段———经典作品读写结合

除了延续了中段学生的经典诗歌的诵读和仿写, 高段学生读写的内容更广阔, 方法更多样, 体裁更自由。读一本好书, 写一篇读后感, 看一场电影, 写几句影评, 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写一段感言……这些都是高段学生涉及的读写结合范畴。这里, 主要谈学校抓重头的“经典作品读写结合”举措。

每学期开学, 根据学校要求, 结合学生特点, 中高段语文教师精选2本儿童经典作品, 作为本班学生必读书目, 读完后平行两个班同学交换阅读书目继续阅读, 这样, 一个学期下来, 平均每个学生至少看完四本书。

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里慢慢浸染、慢慢感悟, 同时, 写摘录, 撰写阅读记录, 填写读书漂流卡, 撰写读后感, 高段学生以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为载体, 从作品的内容出发, 践行与之相关“写”的训练, 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 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提升。

建校两年来, 我校高段学生参与省市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中, 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多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学校多次捧回优秀组织奖奖杯。获奖的优秀的作品刊登在班级博客、校报上, 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孩子们是这样抒发自己的感受的:

学生读后感摘录

好书的魔力竟是这么大, 这一个月来, 我捧着《夏络的网》一读再读, 内心常常汪洋一片, 读到故事的结尾, 我的泪水决堤而出……我被夏络为威尔伯的付出而感动, 更为威尔伯能记住夏络, 为人间的真情而感动!

与夏洛同行, 一路阳光!

———六 (1) 班俞宁《夏洛的网》读后感

我沉醉在书的境界里, 好几个晚上, 我都步入同样的梦境:我潇洒地将国旗甩出雄壮的气势, 与肖晓两人手握绳扣将国旗冉冉升起。风中, 五星红旗呼啦一下舒展、飘扬, 卷出一团红彤彤的火焰……

———五 (1) 班章怡《今天我是升旗手》读后感

上一篇: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下一篇:规模比较优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