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语言

2024-06-21

亲近语言(精选4篇)

亲近语言 篇1

文学作品的人文性是处于潜隐状态的, 它潜隐在字里行间, 跳跃于文字之上, 鲜活于读者心头。当人为地将其剥离出来, 变成枯燥说教甚至道德强加时, 文学作品的诗性特质就会被拙劣的肢解破坏殆尽, 文学特有的濡染熏陶的教化功能就变成了干瘪空洞的说教。

譬如培根的《论美》, 这篇议论文的主题思想并不难理解, 一些教师指导学生理清思路, 找出中心论点后, 会花大量时间要求学生联系生活, 对内在美与外在美谈看法, 借此进行“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教育, 对文章语言的睿智思辨之美却视而不见, 这实在是对文本学习资源的浪费;有的教师介绍培根随笔的特点是断想式的, 跳跃感强, 但并未真正贴近文本引导学生领悟其特点;也有教师涉及语言学习, 却仅引用《教师教学用书》的结论进行概括, 如:语言准确、精炼、隽永、形象等等。至于这些语言背后涌动的哲理与情思, 以及产生这些情理的源头则缺乏思考和探究。教师对文本语言的独立领悟、剖析能力的缺乏, 必然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只满足于得出简单的结论, 语文课所蕴涵的人文性自然被撕裂开来。

再看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作为艺术家, 丰子恺的艺术创作的风格及理念必然渗透于文学创作中。与他的绘画一样, 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深沉朴素、单纯明快的风格。他不追求词藻的繁华绚丽, 而是“寄至味于淡泊”, 通过素淡隽永的文字表达深婉的情致。不少教师认为丰子恺是要借这篇为《子恺画集》而作的序, 记录保留住孩子们可贵的童真, 尽情地赞美孩子们纯洁而真诚的心灵。在他人眼里孩子们淘气任性、胡闹无理, 在这位父亲眼里却是值得憧憬的全身心公开的率真、自然和热情, 文章满溢着慈父对孩子们的挚爱。然而如果只是领悟至这个层面, 显然还未能领会到作者的真正用意。文章开头说:“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 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 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 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 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 我的悲哀来了!”“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 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 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 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 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多次强调自己憧憬于孩子们的生活, 却又为孩子们对父母心生感激而伤感, 又为孩子们的最终成长而悲哀, 这种矛盾复杂的情感究竟因何而生?作者真正要抒写的是怎样的情怀?再读作者笔下, 孩子们永远是这样全身心公开, 以肺肝相示的, 他们的世界如此彻底的真实和纯洁, 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与创造。当作者俯下身来用孩子的眼睛看成人时, 成人世界最是无聊, 成人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 全成了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在他看来, 大人们的一切言行都不能与儿童相比, 即使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 一旦长大成人, 就会失去儿童的天性, 一个个变得像绵羊似的, 丧失了率真、自然、热情的美德, 失去了可贵的创造力, 一味地只会退缩、顺从, 妥协与屈服, 这是因为, 长大后步入这病态社会, 就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 就被社会的桎梏所禁锢。布袋和尚说得好:“吾爱童子身, 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 打亦不生嗔。对镜心常定, 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 物欲蔽天真。”这时再看开头结尾的两段话, 憧憬也好, 悲哀也罢, 丰子恺真正想给孩子们的是什么?在深沉的爱中渗透着希望, 在悲哀的述说寄寓着对人性、社会的思索。爱至极点的憧憬, 惧其逝之的悲哀, 都是在希望孩子们即便受世俗熏染也能在灵魂里留有自然与真实的美好性情, 希望所有读者思考社会应该给孩子们什么。正如丰子恺自己所说:“圣书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 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 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和和平的世界。”尽管俗世只能玷污、熏黑这无尘净土, 就让纯真美好的世界永存在艺术的天地间吧!这份超卓的见识与情怀不禁让人低回感叹。

当然, 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教师不一定要将上述研读发现和盘托出, 但至少应该引导学生抓住语言的关键处、深刻处、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腻的阅读与思考, 而不是津津乐道于语言的“形象”“深刻”, 满足于得出“真挚”“深沉”等简单结论。若教师在教学中多做些这样的语言品鉴功课, 对于语言的学习会切近些, 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会理解的深入些, 对语文课蕴含的人文性也会落实的更自然些, 也就更像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只满足于对几个词语句子进行孤立的品味, 而不能在具体语境中推敲其运用之精妙;以为用不同方式的读, 就能帮助学生亲近语言, 感知语言、而不能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那势必是漂浮在文本之上学语文, 游离在语言之外学语文, 使教材中丰富的语言养分白白流失, 语文教学的原味也就变异、串味了。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要设法让学生亲近文学, 亲近语言。语文教师自身教学思想的树立, 教学实践的意识, 语言素养及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 将制约着语文课程目标能否真正达到。

亲近语言 篇2

黄雄在会上执教四年级吟诵课《陋室铭》。师生一起通过吟诵,感受这篇铭文,融诗文之长,简短而精粹,情丰而理胜。邱凤莲执教四年级现代诗诵读课《雨声说些什么》,回旋于课堂中的,是文学的味道、沉思的意蕴和对生命的感悟。岳乃红执教二年级主题阅读课《青蛙和蟾蜍》,师生精彩的故事课堂深深地感染着台下听课的老师。

主题阅读的建构是亲近母语及开展儿童文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岳乃红在《主题阅读与儿童的文学教育》讲座中,对主题阅读的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作了详细阐述。儿童的母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怎样的意义?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在讲座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建立一个更全面、更丰富的母语教育体系。从母语的基本能力到文学教育,再上升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层面进入思考,从而更好地完整构建语文教学课堂。亲近母语,亲近儿童,将高品质的文学阅读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将儿童阅读课程化、课内化,从而更好地唤醒和激发儿童的母语潜能。这样,才能真正为儿童的终身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

专家团队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母语教育教学盛宴。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期待我省的小学语文教育更多更好地突出母语特征,建立以儿童为本位的母语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涌现更多母语教育优秀成果。

紧扣语言亲近鸟儿 篇3

一、说故事, 激发情

“公冶长通晓鸟语”是个神奇的故事。引导学生读了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故事, 在讲述中走近鸟儿, 感知“我想成为鸟儿朋友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啊!”

二、读鸟语, 感受情

课文的第4~10自然段作者与布谷和喜鹊的两次对话, 是文章最为精彩的部分。

1. 学习布谷的语言。

(1) (多媒体出示布谷鸟) 你知道为什么叫它布谷鸟吗?

(2) 布谷就是指在农田里播撒种子、出工做活的意思。每到春天, 布谷鸟一叫, 农民伯伯就知道春天来了, 就要开始播种了。我们从布谷鸟的鸣叫声中究竟听懂了什么呢?

(3) “布谷布谷 (放鸟鸣) ———种田织布, 布谷布谷 (放鸟鸣) ——勤劳刻苦。”同学们看, 在布谷鸟的语言中, 我听懂了不少呢!老师都想和它对话了。谁愿意来和老师合作对读?

A.你就是布谷鸟, 你先来学着它叫两声。

B.配上叫声和老师对读。

这样的问答真有趣, 我们都做小布谷鸟, 同桌互相练着说一说。指名两组读。

(4) 我们再来听听布谷鸟的叫声 (再放鸟鸣) , 你还从布谷鸟的话中听懂了什么?

(5) 小结:同学们, 布谷鸟的声声催促, 使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 听了喜鹊充满喜气的叫声, 我觉得它的声音总能给人以, 给生活增添。

教学“布谷鸟”这一块时, 抓住文中“我”与“布谷”的对话, 从反复读中感受对话的精妙, 再引导学生想象练说对话。从学生的发言中, 我们完全可以看出, 孩子们读懂了。如:不能疏忽、不要马虎、好好读书。

2. 学习喜鹊的语言。

(1) 出示喜鹊图片:你们知道大家为什么叫它喜鹊吗?

(2) 听, 喜鹊在对我们说话呢!它在对“我”说什么呢?引导学生读好:“喳喳喳喳, 喳喳喳喳, 那不是喜事到家, 喜事到家吗?”

(3) 同学们,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喜事, 那么喜鹊会怎么来向你报喜呢?好好想一想, 学着喜鹊的样子来说一说。

(4) 既然喜鹊是报喜之鸟, 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你能读出这种喜气吗?

整个教学环节, 注重朗读设计,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 展开想象, 进行表达。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等多种方式, 由动听到动心, 充分感受人鸟之情。

三、品鸟语, 升华情

(1) 出示多媒体:画眉鸟 (画眉鸟来啦) 、百灵鸟 (百灵鸟迫不及待地飞到我们身边) 、喜鹊 (喜鹊赶来了) 、布谷 (布谷也来了) 。

(2) 同学们, 听到它们的叫声, 你会作出怎样的猜想, 编织出怎样的故事来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小鸟, 聆听它们美妙的声音。小鸟的声声啼叫仿佛在和我说什么?你能学着书上的句式“从……那里, 我……。”说说你从这些鸟儿身上得到的启示吗?

亲近语言 篇4

教育改革无止境, 在实施“绿心工程”的今天,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正努力探索第一课堂教学应当如何变革才能更好地完善孩子的人格, 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语文课内外教学是在一定时空内进行的师生群体式交互性活动, 语文课程内涵的丰富性和功能的多元化, 决定了语文作业设计活动更具有立体性。但笔者由多方面入手, 观察到现今语文作业设计的立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导致了学生主体的失落和语文“文道”之间的背离, 因而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我们当前迫切进行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僵化。笔者就设计这方面做了些探索。

二、根据儿童特点, 设计趣味型作业, 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 使学生求知欲变强, 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增进知识 (拓展交替型)

1. 纵向发展。

根据某一教材或者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趣味作业, 让学生主动领会新知识, 回忆老知识。学生会对汉字中容易出错的音近、形似的同音同型字感到困惑, 经常混淆, 此时如果使其多抄, 多读, 只会增加他们的厌恶感, 但是采用比如编儿歌等方法。如:“密”和“蜜”, 编如下儿歌:“密蜜同声不同形/山虫有别要分清/乌云密布遮山头/蜜蜂采蜜正辛勤。”并加入“字宝贝回家”游戏, 组词并且连字成词。对这类游戏孩子们就显得特别“感冒”, 在积极参加享受游戏带给他们的了乐趣的同时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而没有作业的感觉。

2. 横向联系。

最重要的阅读手段是朗读, 它可以陶冶情操, 增进语感, 体会美的教育, 还可以最快地理解课文。如在《燕子》一课中, 春天的气息和机灵活泼的小燕子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作业就可以像这样布置:为课文配上音乐, 使自己朗读的时候能够抒发出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燕子的留恋。第二天朗读会上, 轻快的《春江花夜月》和优美《渔舟唱晚》……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会令你刮目相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兴趣能够激活潜藏在学生心里的能量, 学生为之而活力。“自主性”作业能让学生不再枯燥, 反而让学生能有一种“玩”在其中, 乐此不疲的感觉。与传统的“抄, 默, 读, 背”形成鲜明对比。

三、让孩子“知, 情, 意, 行”, 深掘教材资源, 设计操作性作业, 使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 改变知易行难的旧格局, 让学生从做中学 (实践操作型)

1. 指向性实践。

针对剧情较为曲折复杂或场景拥有大量动作描绘的课文, 布置如学生小编剧形式的编制课本剧。记得笔者读小学的时候, 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 要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周记讽齐王纳谏》。最后, 我们演得有声有色。道具的制作, 角色的定位, 演员的选择, 当时的环境, 背景设置, 细节的把握都由我们自己思考取舍。我们非常喜欢这样的作业, 虽然这花掉了我们相当多的时间。

2. 验证性实践。

为使证明所学得用, 使其达到“百闻不如一做”的效果。如教学《画杨桃》一课时, 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去超市买一两个杨桃, 将其中一个切片, 随意摆放桌前, 在不同的角度观察, 作画, 感受课文所述的情形, 还可以让学生寻找除了杨桃以外的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视觉感受的事物, 使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要表达的道理在生活中是有指导意义的。

3. 创造性实践。

语文课文中许多道理都寓言在童话故事里。如《东郭先生和狼》如果让孩子编写不同结局, 可以有很大的操作空间。比如 (1) 东郭先生识破了狼; (2) 东郭先生一开始就打算吃狼; (3) 狼以德报恩……可以让学生挑战传统价值观, 打破惯性思维, 先预设, 也可改编整个故事情节, 往往能让学生刮起“大脑旋风”。

四、力求创新, 不拘一格, 草木皆兵 (运用旧知型)

1. 集思广益。

发展儿童的逻辑性思维, 展开想象, 变废为宝。如教学完《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在网上查找资料, 以“美丽的家乡”为题, 分组讨论选取查找到的资料, 制作一份手抄报。在一次手抄报报告会中, 发现学生不仅仅从家乡的美景出发介绍, 不乏文化, 饮食方面的涉猎。

2. 学后迁移。

即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如学完了口语交际课《春天的脚步》后, 笔者所任班级学生做风筝, 放风筝一波三折, 体验到经历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其收效是封闭性的课堂说教所轻易不可得的。

3. 学会提问。

学习的根本目的, 不是让学生认识了几个生字, 更不是读懂了课文了事, 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新知, 产生不懈钻研的动力, 不能让孩子有完成了任务的感觉, 而更多的是要提出自己的想法, 解读自己内心的声音。如学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以后, 我还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中的系列节目之《哈勃望远镜》, 使孩子的视野不仅仅落在地球上, 而是放眼整片宇宙, 你很难想象一个孩子面对宇宙浩瀚, 思考人生, 泪如雨下的模样。

“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最高追求目标, 小学语文立体型作业设计的研究与探索对现代语文教学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性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对现代语文教学彻底摆脱“牵牛式教学”和“放羊式教学”之间的摇摆与困惑, 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业负担的改变, 积极推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www.pep.com.cn.

[2]小学语文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幼儿园体育的设计策略下一篇:材料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