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危害分析(共8篇)
工艺危害分析 篇1
1 汽蚀现象及其危害性
1.1 汽蚀现象的产生
根据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 管道水流中的溶解空气会因为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降低而不断的释放出来, 积聚在管道顶部,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气团。气团的形成不仅会降低管道的输水能力, 还会产生局部压力冲击, 引起强烈的噪声和振动。液流是在吸入罐压力Pa和叶轮入口最低压力Pk间形成的压差 (Pa-Pk) 作用下流入叶轮的, 则叶轮入口处压力Pk越低, 吸入能力就越大。但若Pk降低到某极限值 (目前多以液体在输送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力Pt为液体汽化压力的临界值) 时, 就会出现汽蚀现象。
1.2 汽蚀的危害性
(1) 产生振动和噪音。
离心泵发生汽蚀时, 由于气泡突然溃灭, 液体相互撞击, 冲击金属表面, 产生各种频率的噪声, 严重时可听见泵内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炸声。同时引起机组振动, 若机组振动频率与撞击频率相等, 则产生更强烈的汽蚀共振, 致使机组被迫停车。
(2) 汽蚀使过流部件点蚀。
通常受汽蚀破坏的部件大多在叶片入口附近的金属产生疲劳剥蚀。汽蚀初期, 表现为金属表面出现麻点, 继而表面出现沟槽状、蜂窝状等痕迹, 严重时可造成叶片或前后盖板穿孔, 甚至叶轮破裂, 造成严重事故, 因此汽蚀严重影响泵的使用寿命。
(3) 对泵的工作性能有影响。
汽蚀使叶轮和液体之间的能量传递受到严重干扰, 当汽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汽泡大量产生, 会堵塞流道, 破坏了泵内液体的连续流动, 使泵的流量、扬程、效率等均明显下降, 表现为泵的性能曲线陡降, 如图l中虚线所示, 这时泵已无法继续工作, 出现“断裂”工况。通常在汽蚀初级阶段, 泵的性能曲线尚无明显变化, 当性能曲线陡降时, 汽蚀已相当严重了。
2 提高离心泵抗汽蚀性能的措施
根据以上对汽蚀因素的分析, 可以得到以下几个解决离心泵汽蚀的方案: (1) 加大叶轮进口处的直径, 以降低吸入罐压力; (2) 合理设计吸入管路及调整安装高度; (3) 改进机泵结构, 降低Δhr, 属机泵设计问题; (4) 提高装置内的有效汽蚀余量。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灌注头吸入装置。
此外, 尽量减少吸入管路阻力损失, 降低液体的饱和蒸汽压, 即在设计吸入管路时尽可能选用管径大些, 长度短些, 弯头和阀门少些, 输送液体的温度尽可能低些等措施, 都可提高装置的有效气蚀余量。
水泵的汽蚀、磨蚀及其联合作用的破坏一直是水泵运行、维护及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的表面保护材料及工艺已远远不能满足水泵抗汽蚀、磨蚀的要求。为了增强水泵过流部件表面抗汽蚀、磨蚀的能力, 除了采用不锈钢或其它硬质合金制造叶片、叶轮室外, 还对表面保护技术广泛采用金属表面保护层。使用最多的是焊条堆焊和线材喷涂。
利用不锈钢焊条的堆焊法可保证焊层与基体有很高的结合强度, 但堆焊法冲淡率大, 焊层厚而不匀且加工余量大, 对工作基体材料的可焊性要求高。经堆焊法处理的水泵叶片表面, 一般在堆焊处未发生汽蚀破坏前, 在堆焊点周围又迅速发生新的汽蚀破坏, 直至堆焊层底部。线材喷涂所形成的不锈钢雾状颗粒涂层以机械结合为主, 不太适用于水泵冲击载荷和抗汽蚀的修复。对于一些大型的水泵工件, 如大口径 (直径3m以上) 轴流泵叶轮室, 可以在表面镶嵌一层不锈钢板来增加抗磨蚀能力。但这种方法需将工件送至大型水泵厂专门加工、车削、镶嵌、焊接、费用贵、周期长, 非一般泵泵站所能实施。合金粉末喷涂是在线材喷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堆焊法相比, 成型美观平整, 厚度易于控制, 冲淡率小, 方法简便, 热源易得, 加工不受气候、场地的限制。但由于喷涂层是由高速喷射到基体表面的半熔融状态的合金粉末微粒一层一层地有规则地叠加形成的, 属于层状结构, 其物理特性具有方向性, 而且在喷涂过程中, 每颗粉末微粒均出现凝结、收缩、变形等现象而在涂层中发展一种内应力, 因此合金粉末喷涂一般只用于汽蚀和磨蚀不太严重的中小型水泵的表面保护。
表面保护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如下。
表面保护材料的技术要求抗磨蚀涂层必须具有以下几点。
(1) 很高的强度和硬度以抵抗汽蚀、磨蚀的破坏。
(2) 具有一家的韧性, 以吸收冲击能量。
(3) 具有很高的粘结强度, 以保证涂层在泵内30m~35m每秒的高速水流冲击下不会剥落。
(4) 涂层材料必须价格适中, 才能保证在大中型泵站及量大面广的农村中小型泵站中推广使用。
(5) 涂层材料应无毒, 非易燃、易爆品, 便于保管运输, 不污染周围环境。加工工艺要求为了保证表面保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加工工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工艺简单, 能够为不同程度的操作者所掌握。
(2) 加工中所用的工具 (器具) 应是在市场中易于购得或是一般泵站维修工作中所必备, 且价格适中, 无需特殊和昂贵的设备。
(3) 工艺应不受季节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保证泵站在冬、春季维修期内能够进行。
(4) 涂层不需要特殊的保温养护, 涂覆后能快速固化或投入使用, 以缩短维修同期。
3 结语
离心泵是生产中的一种重要设备, 汽蚀直接影响到离心泵的正常工作, 降低其寿命, 危害很大。利用不锈钢焊条的堆焊法, 是提高离心泵抗汽蚀性能中的一种措施, 效果较好, 受现场条件的限制, 抗住了汽蚀, 延长了离心泵的使用寿命, 但汽蚀所带来的效率下降、流量减少仍存在, 这只是一种治标的办法。所以, 在生产现场使用时, 还要加强对离心泵的日常管理、维修维护, 以提高其抗汽蚀能力, 离心泵的使用寿命会大幅度提高, 从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离心泵设计基础[M].机械出版社出版.
[2]吴醒凡。现代泵技术手册[M].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5.
[3]范德明.工业泵选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
[4]泵的汽蚀[EB/OL].中国水网, 2006.
[5]李振西.离心泵汽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科技信息, 2009:367.
[6]孙广银, 张娟.水泵汽蚀的危害及其防止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9 (21) :171~172.
信息不对称的危害及对策分析 篇2
摘 要:文章对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做了简要概述和分析,又对信息不对称的危害做了分析,对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策略提出见解。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信息;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082-02
信息不对称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甚至可以说任何经济活动中都蕴含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1信息不对称概念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双方对于交易对象的内容所拥有信息不相等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买方没有卖方精。但相反的情况也有可能存在。
30多年前,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交易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固有特征,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1]。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提供了解释,如股市沉浮、就业抉择、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市场占有等。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许多领域。
2 信息不对称的几种表现
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不正当或不规范的市场竞争行为,我认为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客户对经营方或某种产品存在主管偏见。2008年暑假在北京古玩市场调研时发现,不少客户买东西先问卖主是哪的人,卖主的身份极大地影响着交易成功与否,而不仅仅在于看商品的质量、价格怎么样。在其他行业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客户仅凭自己对企业的名称,商品名字,或者对售货员的好恶,来判断商品质量的好坏。这样也就造成了买方因为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主观偏见对交易对象形成了信息不对称。
②市场欺诈。市场欺诈是非法经营者借助于市场的便利条件或手段,以获取非法利润为目的的一种非法行为。当一种优质商品打开市场销路后,非法商人就会利用这一商品的社会效应与大众的消费心理,制造伪劣假冒产品进入市场。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如果我们去小商品批发市场,谎称自己要批发商品,对老板说想批发舒肤佳香皂时,老板就会问要真的还是要假的。购买其他产品,进入其他市场时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市场欺诈是一种非法的行为,伪劣商品往往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
③市场侵权。市场中的侵权行为不同于市场欺诈,有时侵权者本身并不一定持有欺诈的主观动机。侵权者把他人的成本在市场中内化成自己的成本,可以为侵权者带来受益。例如采用近似商标,侵权者通常做出使人误解或者混淆的市场表示来增加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例如,模仿“阿尔卑斯”品牌的“阿尔贝其”糖果,模仿“老干妈”商品的“老干婆”辣椒酱等,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当中屡见不鲜。
④模糊的市场表示。它传递着一种不明确的市场信息,可能对客户产生误导。目前市场中大量的“标志”、“推荐”产品,借着某些权威部门或推销者的特殊身份和职业的名义,使客户产生一种“质量保证”的幻觉。例如所谓的免检产品,明星代言等。医生可以凭借工作之便和病人对他的信任来推销某种药品或保健品,明星利用其影响力推销日用品甚至药品。国内产品模糊成进口产品的市场表示,如在国内生产并在国内销售的商品,却采用外文说明的做法。这种信息的传递增加了大众对其广告内容的认同性。这种不真实的广告,对消费者容易产生误导。
3信息不对称的危害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效率降低,会给经济决策者造成重大影响。生产企业很有可能因此遭受重大损失,社会整体福利受到损失,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对企业所造成的危害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信息不对称,使广大消费者蒙受了人身的、经济的、精神的等多重伤害。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成本低,是它们存在的动力,生产成本低导致它们的质量低劣。对消费者来说,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剥夺了消费者获取正确信息的权利,从而也就阻碍了消费者选择优质产品。质量低劣的商品对消费者构成了健康和人身安全甚至精神上的损害。
②严重损害了正规企业的利益。一方面,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一般结果就是导致正规企业失去市场份额。由于买方所拥有的商品信息总是少于卖方,消费者为了拥有更多商品信息,在购买商品之前,可能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寻要买商品的相关信息,当这种成本较大时,消费者可能就会拒买这种商品。也有可能当消费者去买商品时,卖方因为利益驱使给买方极力推销其他品牌或劣质产品。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生产这种商品的企业的市场萎缩。另一方面,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极端结果,将是伪劣商品制造商将优质商品制造企业驱逐出市场。如果伪劣产品和优质产品同价位时,因为优质商品生产成本远高于伪劣商品的生产成本,优质商品制造商就可能利润微薄甚至亏本。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优质商品的企业自然会减少生产或者停产转业,因而就会出现伪劣企业取代优质品制造企业。总之,伪劣商品的出现会严重损害我国名优产品的信誉,侵犯企业的合法权益,危及正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③加大了社会总成本。一般情况下,伪劣商品的性价比都不高,伪劣商品的制造将耗费大量的物质和人力资源,从而增加了社会成本;消费者为了获取更多的正确商品信息,将耗费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从而增加社会成本;正规企业为了增加自己商品的防伪标志所付出的科研成本和物质上耗费,也增加了社会成本;政府部门为了治理不正当竞争,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等。所有这些都增加了社会的总成本。
4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企业策略思考
4.1消费者的对策
消费者为了改变信息劣势给自己带来的不利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尽量选择团购。作为个人消费者由于受时间、精力和能力的限制,会导致相关信息获取的不完全。但是具有相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建立联盟,可以降低信息搜寻的平均成本,还容易跟商家讨论价格。当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又可以增加与商家谈判的筹码,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容易使具有相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结成联盟。
②从众购买。一般情况下,如果很多人做出类似的购买决定,自然有其内在的道理根据多数人的行动来决策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常用办法。
③尽量选择有质量保证保的产品。实践表明,如果企业通过包修、包换、包退、包赔等方式对产品或服务提供保证,产品质量也不错,那么消费者的风险也就会部分或大部分地转移了。
4.2 企业的对策
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不便,而且由于不法企业投机行为的存在,使得一些质优企业的利益也受到了侵犯。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对质优企业的影响,同时指导消费者购买,企业应该及时有效地向消费者传递信息。
①树立正确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要从长远发展考虑,不要贪图蝇头小利。欺骗愚弄消费者,只会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敬而远之,砸了自己的牌子。如果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完善客服,使消费者更了解更信赖自己企业的产品,那么也就能够有效地消除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②重视防伪创新:现实生活中,越是优质品大品牌,由于能获得消费者的信赖,销售量大,它就越容易被假冒。但是优质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防伪创新来减少自己产品被防冒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增加仿冒者的制作难度,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仿冒者的制作成本。这样可以有效地遏制仿冒产品的出现,消费者可以更有效地了解产品,从而有效地消除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③加强产品宣传,强化产品信息作用。现在的网络、电视媒体都可以将文字、声音、画面完美地结合起来,而且它们的传播范不受时空限制,特别是网络宣传还具有价格优势。如果企业借助网络媒体很好地宣传自己的产品,并使消费者形成了消费行为,从而有效地消除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3政府的对策
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有些是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有些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这就需要政府的参与,以减缓信息不对称,规范市场。
①必须加强立法,完善市场法规体系和质检监督体系。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市场交易和消费者的不良影响,政府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一些违反市场法规体系的人或企业应追究法律责任。现在我国的质检监督体系还不完善,对一些“免检产品”的质检监督还不够。特别是涉及食品、药品等涉及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行业国家更应该加强监管。避免“毒奶粉”、山西假酒等恶劣事件的再次发生。
②加强媒体信息的监管审核以及利用媒体网络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媒体应该在各类广告发布前进行审核,确保广告和各类引导消费者消费导向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在各类广告和引导消费者消费导向信息发布之后,及时更新披露信息,及时曝光那些欺诈、违规的广告信息,严厉打击虚假信息和广告。以保证信息的充分性、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增加市场透明度。
工艺危害分析 篇3
1 内容与方法
1.1职业卫生学调查
对生产粘胶纤维的山东省和福建省共2家生产企业进行调查, 对企业生产工艺、设备、原辅材料进行调查分析,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1.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职业卫生学调查
2.1.1原辅材料
该工艺使用的原辅材料主要有棉浆粕、二硫化碳、烧碱、硫酸、盐酸、硫酸锌、油剂助剂、添加剂等, 其中二硫化碳年用量约6 800 t, 是主要原料之一。
2.1.2主要生产设备
该工艺使用的生产设备主要有喂粕机、压榨机、输送机、老成鼓、黄化机、纺丝机、后处理机、烘干机、打包机等。
2.1.3生产工艺
粘胶纤维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多步骤的化学反应, 主要反应为原料浆粕中的甲纤维素与氢氧化钠进行碱化反应生成碱纤维素;在黄化机内二硫化碳与碱纤维素进行黄化反应, 生成可溶解的纤维素黄酸酯 (纤维素黄酸酯溶解于稀碱中即制成原液) , 原液在酸液中与硫酸反应重新生成纤维素, 碱纤维素经过纺丝、精炼、烘干后形成成品纤维素入库, 酸液循环使用并副产元明粉。因此, 粘胶纤维生产的主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处理、纺丝、酸液处理3部分。原料处理主要生产工序:浆粕→碱液浸渍→老成→黄化与溶解→熟成、脱泡、过滤, 纺丝主要生产工序:纺丝→精练及后处理→烘干、输送与打包→成品入库;酸液处理主要生产工序:酸浴循环、过滤及脱气→酸浴蒸发→纺丝浴结晶→元明粉生产。
2.1.4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通过各调查对象的设计资料、现场调查及检测资料, 该生产工艺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
2.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2010年8月—2013年6月, 被调查的粘胶纤维生产企业进行了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场检测, 依据相关标准[1]进行评价, 其中化学有害因素、噪声和高温检测结果见表2~4。
注: CMAC—最高浓度; 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结果判定均合格。
注: 等效声级 ( LEX,8 h) <85 d B ( A) 为合格。
注: WBGT—湿球黑球温度。
检测结果显示, 化学有害因素和高温的检测结果均合格, 其中二硫化碳检测范围为< 0. 42 ~ 1. 52mg / m3, 其他化学有害因素浓度均远低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要求。原液车间压榨工、废胶离心机巡检工、纺练车间精练调配工、精练操作工、冷冻站巡检工的噪声暴露强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的要求, 超标率为62. 5% , 其他各岗位作业人员噪声暴露强度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的要求。
3 讨论
粘胶法生产粘胶纤维工艺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其他粉尘、二硫化碳、氢氧化钠、硫酸、硫化氢、氯、过氧化氢、乙酸、噪声、高温, 其中需重点关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二硫化碳和噪声。目前,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粘胶纤维生产国, 占全世界总产能的50% 以上[3]。在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 二硫化碳使用量大, 使用岗位多, 因此职业性接触二硫化碳的场所主要是在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4]。二硫化碳为全身性毒物, 可累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视觉系统等[5-7], 属于高毒物品[8]。根据以往数据, 粘胶纤维厂作业场所二硫化碳超标情况较严重, 虽然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加强, 工作场所空气中二硫化碳浓度较过去已大大降低, 但长期接触二硫化碳仍有可能导致职业慢性中毒[9-11]。
本次对粘胶纤维厂的二硫化碳浓度进行检测, 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这是因为被调查的企业为新建企业, 生产设备较先进, 防护设施较完善, 有效地降低了二硫化碳的接触水平。此外, 生产过程中所用的酸和碱浓度相对较稀, 其他化学试剂使用量也相对较小, 其检测结果也均未超标; 工作场所噪声超标较为严重, 与生产工艺本身使用的高噪声设备有关, 企业为作业工人配备了防护耳塞。各岗位工人接触的高温强度均合格。由于企业未组织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无法分析该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情况。
工艺危害分析 篇4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卫生部49号令) 、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卫法监发[2002 63号)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10)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1-2007)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等法律、法规和标准。
1.2 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 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 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 再通过检查表法评价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1.3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的合理性, 建筑卫生学,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 辅助用室,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项目基本情况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项目主要从事洗衣机配套用的塑料部件的产生, 其生产能力已达到满负荷;项目生产工艺主要有加料、合模、注塑成型、开模、平衡环焊接和包装运输等工序;项目运行为一班工作制, 日工作时间8小时, 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原辅材料有聚丙烯及纤维 (PP)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ABS) 、液压润滑油和瓦楞纸包装箱等, 年消耗塑料原料1358吨, 其中的液压润滑油用于设备的维护。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苯乙烯、丙烯腈和高温, 其职业病危害的关健控制点为粉碎机操作位、注塑机操作位和平衡环焊接机操作位。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
在项目正常生产的情况下, 选择各类工种工人经常操作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连续3 d 对化学性毒物、噪声进行测定。化学性毒物采样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执行[1];粉尘测定按《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进行[2], 化学性毒物测定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中相关部分进行[3]。噪声测量按《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进行[4]。
在该项目正常运行的生产条件下, 连续3天对噪声、其他粉尘、丙烯腈、苯乙烯进行了检测。其中化学性毒物检测结果均符合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要求 (表1) 。噪声检测结果结果表明, 项目的注塑车间、平衡环车间的噪声强度均符合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但粉碎车间噪声强度不符合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表2) 。
3 评价和建议
3.1 平面和竖向布局
项目厂区呈规则的长方形, 主入口朝东北方向, 次入口朝东南方向, 二入口面临马路物流通道。主入口的正面是一幢二层局部三层的主厂房, 而其正后方为一幢十层的生产大楼, 项目把塑料粉碎机安排在生产大楼的地下室, 注塑机安排工作在生产大楼的一楼, 平衡环焊接机生产安排在大楼二层车间。项目将产生噪声的粉碎机与产生化学毒物危害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分区布置, 设备布局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 基本兼顾生产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 该项目设备布局基本符合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关于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的要求。
3.2 防护设施调查与评价
项目在生产大楼地下室的粉碎机房安装2台低噪声离心式风机, 在一楼注塑车间安装12台低噪声方型壁式轴流风机, 在二楼注塑平衡环车间安装了14台管道式轴流风机, 为粉碎机操作工人配备了1100子弹型慢回弹耳塞和16层以上的脱脂口罩, 为接触高温的作业工人配备了隔热手套。项目规定车间负责人定期对防护设施进行检修、维护和记录, 基本能保证各种防护设施正常和有效的运行。
根据实地检查, 项目的防护设施均能正常运行, 但生产大楼二层注塑、平衡环车间的部分管道式轴流风机的吸风罩口未能与平衡环焊接机密闭结合, 导致部分平衡环焊接机生产过程中释放有害气体散放生产车间, 对操作工人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3.3 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
在该项目正常运行的条件下, 对平衡环焊接、注塑机工作位进行了照度监测, 检测结果均符合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要求。
项目的厕所坑位、小便斗和盥洗水龙头能满足需要, 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要求。项目的卫生特征分级属于2级, 项目在车间卫生间内设置了淋浴设施, 但淋浴喷头的数量没有达到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3.4 职业病防控建议
项目应对生产大楼地下室粉碎车间采取吸声、隔声、减振材料包装生产设备, 墙壁使用吸声材料, 为工人配备和使用防噪声护耳器和减少噪声作业时间等综合性防噪措施, 以防止职业性噪声耳聋的发生, 并按规定定期做好对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检查和作业场所的噪声监测。项目应对注塑、平衡环车间的部分管道式轴流风机的通风系统进行维修和改进, 使其与平衡环焊接机达到密闭通风的效果, 确保有效控制平衡环焊接机生产过程中释放的有害气体有效排出。
4 讨论
经现场调查分析和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 粉碎车间噪声强度不符合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其主要原因是该项目粉碎车间由于生产工艺的需要对塑料进行粉碎, 工艺上未采用自动化设备, 生产大楼地下室未采取吸声、减振措施, 建设单位对粉碎岗位应采取综合性防噪措施, 如使用隔声、减振材料包装生产设备, 墙壁使用吸声材料等, 确保作业场所噪声强度达到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噪声限值要求。项目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 如能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职业卫生法规、规范和标准, 充分吸收本报告中提出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及补充建议, 该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能达到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摘要:目的 评价某注塑成型生产工艺项目的 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效果。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检查表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丙烯腈、苯乙烯、其他粉尘和噪声等;项目采用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相结合, 在粉碎机房安装低噪声离心式风机, 在注塑车间低噪声方型壁式轴流风机, 在注塑平衡环车间安装管道式轴流风机等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结论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可以达到国家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要求。
关键词:注塑成型工艺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60-2006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工艺危害分析 篇5
1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危害
化工行业是一个比较危险的行业, 化工工业的生产过程是将原材料放入相应的设备中, 主要采用化学的方法多原材料进行加工, 最终制造出所需要的产品。化工生产中所存在的工艺危害是指在生产制造工艺中材料存在有毒物质、生产环境高温高压、生产过程中存在物质泄漏的风险, 总结来看, 化工生产中给工作人员带来的危害一方面来自生产中的所需材料也就是化学品带来的危害, 一方面是生产工艺流程带给工作人员的伤害。
1.1 化学品相关材料所带来的危害
化工工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涉及的材料有很多种类, 生产工艺上也是千差万别, 化工生产中的原料、成品、半成品都存在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的特点。比如说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氢气, 氢气具有易燃的特性, 如果在生产工艺中使用氢气就需要注意特这个人特性, 以防意外的发生。除了氢气化工中还有甲醛、天然气、乙醇、双氧水等化学物质, 这些基本都是比较常见的化学品物质, 在化工的生产中应用比较大, 而且存储的量也很大。现在对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化工产品的生产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化工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就成为首要问题。
1.2 工艺流程所带来的危害
在化工生产中对工艺的操作熟练程度与安全问题有着重大关系。一旦操作不当哪怕只是小小的失误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这句话并没有夸大其词, 而是化工生产中真实存在的潜在危险。
在化工生产中, 化工生产的装置也是多种多样的, 经常听到的就是塔、槽、罐、阀门等, 这样的设备在化工生产中比比皆是, 并且这些设备非常密集, 还有各种线管道之类的纵横交错的连接着, 这样的生产装置中很多人从来都不会见到。化工生产装置的复杂性, 给生产中的操作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加错原料、机器操作程序不当等这种人为原因;再有就是管道破裂、设备穿孔、突然的停电等外部因素。这样的状况都会导致化工生产中工艺安全事故的发生。
2 避免化工生产过程中工艺危害出现的措施
加强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不只是安全部门的事情, 还是化工企业全体员工的事情, 也是企业日常经营中着重考虑的事情。怎样才能把化工生产中的工艺危害降到最低, 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工作人员的的安全, 接下来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全方面分析。
2.1 对生产工艺中的机器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
在生产制造之前由技术人员检验机器是否存在故障, 在生产过程中, 技术人员需要实时监测机器, 相关技术人员定期对是被进行维护, 对使用时间长的设备进行更换, 避免在生产中设备出现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2.2 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
对职工人员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各方面的培训, 包括工艺知识地培训、设备操作的培训、安全责任的的培训以及应急知识的培训。在产过程中化工企业的员工是对生产材料、工作环境、生产工艺最为熟悉的, 对工作做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安全思想教育,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生产过程中, 严格按照生产流程进行操作, 职工的安全意识的提高能够有效的减少化工生产中事故的发生。
2.3 提高化工生产环境
化工生产中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比如说人体和设备等发生的静电, 静电可以引起粉尘和纤维的爆炸, 在这方面需要做好一系列防静电措施;化工生产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漂浮在空气中, 一旦工作人员吸入或者接触都会造成人呼吸道或者皮肤的伤害;还有漏电的问题, 化工生产中用电量比较大, 如果一不注意可能就会发生触电的事故;化工生产中设备基本是不停的运转的, 设备产生的噪音时间长了会对人体的听力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在工作中, 要加强工作环境的整洁和有序, 企业要加强对生产环境的改进,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 做好安全防护, 为员工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另外对设备的摆放, 物料的位置, 线路的规划等进行检查, 不合格的进行整改, 不断改善生产环境的质量。
2.4 加强生产工艺的管理
化工生产过程中, 操作不当引起的事故也经常出现, 化工工艺生产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正因为复杂在生产中一定要保持严谨的态度, 任何的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但有的人员就不在意, 一心只想着经济效益而忽略生产程序的监管, 导致事故的发生。另外就是有一些长期工作的人员, 时间长了就感觉自己得心应手了, 有的时候会眼高手低, 总根据自己的经验来, 最终酿成事故的发生。生产工艺是一项细致的工作,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保持强烈的责任心, 对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上报, 让相关技术人员及时进行整改。
3 结语
化工生产中出现的事故已经很多了, 每次的事故都是大型的工业事故, 这种事故的发生应该给企业和个人敲响警钟。化工企业对本企业的工艺安全问题加大管理, 经常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安全教育, 严格把控生产工艺流程, 建立应急预案措施, 将意外情况降到最低, 保证企业和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杨素平.化工生产过程的工艺危害与防范措施[J].化工管理, 2014, 05.
工艺危害分析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某五金工艺品企业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
1.2方法
1.2.1职业卫生学调查主要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已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1.2.2采样方法在设备基本满负荷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正常运转的状态下,选择工人经常操作或定时停留的地点,连续3 d进行采样。1生产性粉尘按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 总粉尘浓度》进行测定;2化学毒物按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进行采样;3噪声强度按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进行测定;4高温检测按GBZ/T 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 高温》进行测定;5紫外辐射强度按GBZ189.6-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进行测定;6工频电场按GBZ/T 189.3-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进行测定。
1.2.3采样仪器个体粉尘采样器(AKFC-92G)、PC个体空气采样器(PC-B)、矿用粉尘采样器(AKFC-92A)、 工频场强仪(2009-4)、AWA6270A噪声频谱分析仪(029088)、紫外辐射(UVR-254、UV2000)等。
1.2.4检测方法实验室检测采用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原子火焰吸收光谱法和焦磷酸法等进行检测。所使用的仪器均经过计量认证检定。
1.2.5职业健康检查检查项目按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
1.2.6控制效果评价方法通过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检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健康情况,分析其职业病危害程度,并采用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确定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1]。
2结果
2.1职业卫生学调查某五金工艺品企业建于1986年6月,主要产品为金属工艺品、玻璃工艺品、酒架、碗碟架、水果篮、厨房用品、礼品等,年产量206万件。该企业设置黑胚、涂包、包装3个车间。生产工艺流程:原料→焊接→打磨毛刺→表面前处理→喷粉→烘干→包装(成品)。主要原料和辅料为钢管、铁线、塑料(PVC)以及磷化剂、除油剂、环氧/聚酯型粉末涂料等。主要生产设备有机械人(20台)、CO2气体保护焊机、AR气体保护焊机、闪光电阻焊机、去毛刺抛光机、滚桶抛光机、自动喷涂机、手动喷涂机、高压清洗机等。
该企业现有员工712人,实行每天8 h、每周5 d工作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295人,占41.43%。 设置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已制定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配发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活性炭防毒口罩、301-XK防尘口罩、3M 1270型耳塞、烧焊面罩等。对工人进行了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以及应急救援演练。在工作场所内均设置了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告知卡,建立了职业卫生档案资料。
2.2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经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原辅料种类及用量等的综合分析,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情况,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和其他粉尘)、化学毒物(苯、甲苯、二甲苯、硫酸及三氧化硫、氯化氢及盐酸、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氢氧化钠、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高温、工频电场和紫外辐射等。
2.3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检测结果
2.3.1粉尘浓度检测结果总尘浓度(CTWA)测定19个点,其中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各测定7个点,其他粉尘(环氧树脂、聚酯树脂、钛白粉、硫酸钡粉尘)测定5个点。检测结果显示,19个点总尘浓度为1.3~7.9 mg/m3, 全部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见表1。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2.3.2化学毒物浓度检测结果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锰及其无机化合物、丙酮等10种化学毒物浓度30个点,其浓度均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见表2。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a为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b为最高浓度(MC)
2.3.3噪声强度检测结果测量噪声强度36个点,噪声强度范围50.4~97.0 d B (A)。合格20个点,合格率55.56%;超标16个点,超标率44.44%。见表3。
2.3.4高温、紫外辐射和工频电场检测结果高温测定涂包车间烘干工序3个工作岗位,结果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分别为23.0、24.2和26.0 ℃,1个岗位属高温作业;3个岗位均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
检测黑胚车间电焊紫外辐射9个点,工人每日工作8 h,电焊紫外辐照度范围0~0.25 μW/cm2,超标1个点,超标率11.11%。
工频电场检测配电室2个点,结果电场强度0 ~ 0 . 01k V / m ,均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
2.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检测
2.4.1防护设施调查1防尘设施:喷粉工序设置在独立的3个房间,打磨毛刺工序安装通风防尘设施10个。 2防毒设施:设置通风防毒装置6个。3防噪设施:采用低噪声设备,对产生噪声较大的工序采取隔声措施。 4防高温设施:烘干装置独立设置,自动化操作,并设置排风扇;休息室设置空调。5防工频电场:配电室高压设备设置围栏和区域划分,对高压线和电柜进行屏蔽处理。
2.4.2防护设施检测检测5个局部通风防尘设施罩口风速,咖啡桌打磨罩口风速0.25 m/s,边桌椅打磨罩口风速0.30 m/s,椅背框打磨罩口风速0.29 m/s,转椅手工打磨罩口风速0.24 m/s,椅子打磨机打磨罩口风速0.23 m/s。结果显示罩口风速0.15~0.30 m/s,有2个罩口风速低于0.25 m/s,其余3个罩口风速符合相关标准要求(0.25~3 m/s)[2]。
2.5职业健康检查该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295例,受检275例,受检率93.22%。275人中男性199人(72.36%),女性76人(27.64%);年龄18.83~57.25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平均工龄0.50~10.67a。其中接触粉尘工人139例(50.55%),接触噪声工人123例(44.73%),接触化学毒物工人13例(4.73%)。结果接触粉尘、噪声、化学毒物工人中均未发现疑似职业病;发现5例噪声作业禁忌证(2或3级高血压),1例粉尘作业禁忌证(活动性肺结核)。另外,还发现8例(6.50%) 噪声作业工人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1~58 d B,31例(22.30%)接尘工人肺通气功能损伤(轻度损伤21例, 中度损伤11例)。
2.6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6.1粉尘危害控制效果该企业设置了粉尘防护设施并运行正常,经现场检测19个点总粉尘浓度全部合格。接尘工人未发现疑似尘肺病。
2.6.2化学毒物危害控制效果设置了化学毒物防护设施,设施运行正常,现场检测10种化学毒物浓度全部合格。接触毒物工人未发现疑似职业病。
2.6.3噪声危害控制效果对噪声源采取的降噪设施,现场测量噪声强度36个点,超标率44.44%。发现8例噪声作业工人双耳高频听阈异常。
2.6.4高温危害控制效果采用防暑降温设施后,现场检测3个点,结果WBGT指数均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
2.6.5紫外辐射危害控制效果现场检测电焊紫外辐射9个点,有1个点超标(11.11%)。
3讨论
五金加工业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已有报道[3,4,5],但其现状调查报告较少[6]。本文调查的某五金工艺品企业主要生产金属工艺品、玻璃工艺品等产品,原辅料主要为钢管、铁线、塑料(PVC)以及磷化剂、除油剂、环氧型粉末涂料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和其他粉尘)、化学毒物(苯、甲苯、二甲苯、硫酸及三氧化硫、氯化氢及盐酸、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氢氧化钠、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高温、工频电场和紫外辐射等。作业工人长期接触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倘不注意做好防护工作,可发生尘肺病、职业性慢性苯中毒、职业性噪声聋[7,8,9]、职业性中暑和电光性眼炎等,严重危害作业工人健康。
本文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某五金工艺品企业的现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设置了各种职业病防护设施,从源头上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序或岗位设置了防毒、防尘、防噪声、 防高温、防紫外辐和防工频电场的防护设施并运行正常。所检测19个点总粉尘浓度、30个点(10种)化学毒物浓度、3个高温和2个点工频电场强度均全部合格, 受检查的接触粉尘、化学毒物和高温工人均未发现疑似职业病,说明防尘、防毒、防高温和防工频电场的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良好。检测电焊紫外辐射9个点,有1个点超标,接触紫外辐射工人未发现电光性眼炎,紫外辐射危害控制效果尚好。检测36个点噪声强度,超标16个点,超标率44.44%,同时,还发现8例噪声作业工人双耳高频听阈异常。可见噪声的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较差。
基于该企业噪声的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较差,除继续做好各种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维护工作,保证其控制效果之外,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是控制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危害。企业需控制和消除噪声源,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隔振等措施降低噪声强度。文献[10-13] 报道,虽然工作场所中噪声由于声源多而难于控制,噪声强度合格率可低至36.0%,但若做足了防噪声措施, 噪声强度合格率可提高到95.5%,甚至可以全部合格。 可见噪声是可以预防控制的。对于工作场所中的噪声暂时不能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戴合格的防噪耳塞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14]。为减少噪声的危害,可缩短接触噪声时间,对不同职业病危害岗位工人进行轮岗[15]。制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保护计划。对在岗期间接触噪声工人进行定期职业健康监护, 发现疑似噪声聋者和职业禁忌证者应及时处理。
蛋鸡腹泻因素危害与分析 篇7
蛋鸡腹泻主要原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因从肠道的吸收功能障碍分析, 外因从环境条件极其变化进行分析:
一、管理因素
1. 初产蛋鸡, 由于产蛋鸡群生产性能发生
转移, 由生长到生产, 要求肠道必须通过更密集的消化作用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 饲料品质的突然变化, 尤其是高能高蛋白饲料的使用, 导致肠道环境产生变化, 肠道容易产生应激, 影响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使粪便颜色发黄, 状态发稀。
2. 鸡没有汗腺, 只能通过增加饮水量和呼吸频率来降低体温。
夏季鸡舍如果温度过高, 鸡只饮水量增加, 采食量减少, 水料比为5:1以上, 粪便中含有大量水分导致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 造成鸡肠道内菌群失调, 而产生腹泻。
二、饲料因素
1. 饲料中的含盐量过高, 尤其使用添加的小鱼干的饲料, 鸡群饮水大量增加, 造成腹泻。
建议正常蛋鸡中含盐量为0.35%左右。
2. 产蛋期石粉的添加量过高或过快。
一般育成鸡的钙的需要量为2%, 高峰期为4%左右。过高的石粉添加量导致血钙过高肾脏负担加重引起肾肿而拉稀。石粉的增加一定要循序渐进, 随着产蛋率的上升逐步增加。
3. 饲料中麸皮的比例过高。
产蛋期日粮中一定要含有少量的麸皮, 以提供粗纤维防止啄癖的发生。一般配合料中都有2%左右的添加量, 过多容易造成粪便不成形, 发散发稀, 极度过量则容易造成粪便发干发硬, 便粪困难甚至死亡, 严重影响鸡群的正常生长。
4. 产蛋期蛋白质过高。
有些养殖户为了片面追求大壳蛋, 增加豆粕的比例。从而对鸡群造成不利影响。蛋大, 易造成脱肛和吸肛, 粪便发黄发稀, 饲料转化率低。一般鸡群的蛋白需要量为16.6%左右。
5. 饲料中的原料如玉米、花生粕等发生霉变, 其毒素刺激并破坏肠黏膜, 造成腹泻。
三、疾病因素
1. 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等引起肠道炎症。
2. 鸡群长期使用抗生素, 对肾脏造成伤害, 影响水分的吸收而致腹泻。
3. 免疫后的疫苗反应, 也会造成轻度的肠道损伤, 形成腹泻。
4. 各种病毒性传染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都伴随着严重的腹泻。
四、寄生虫性腹泻
某燃煤电厂噪声危害分析 篇8
关键词:燃煤电厂,噪声,噪声检测,职业健康检查
燃煤电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高温、有害化学物质等[1,2,3,4]。电厂采取了一定的减振降噪措施,但电厂噪声仍比较高[5],导致现场作业人员听力下降[6,7,8],严重时出现噪声聋。我们对某电厂作业人员接触的噪声进行调查检测,以明确其接触水平,为企业做好噪声危害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山东省淄博市某现运行2×330 MW供热机组燃煤电厂,接触噪声的作业人员472人,分为机炉值班员、电气值班员等50个作业岗位。
1.2 方法
1.2.1 现场调查
2014年3—7月对50个接噪岗位进行工作日写实,调查各接噪岗位工作制度、接噪情况、个体防护用品配备使用情况、防噪设施等。
1.2.2 噪声检测
依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对50个接噪岗位进行个体噪声检测,计算其40 h等效连续A声级,并对106个主要作业场所进行噪声检测。使用仪器有B&K2238精密积分声级计、QUEST edge4、edge5个体噪声剂量计等,以上仪器均经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计量检定。
1.2.3职业健康检查
在企业当地职业病防治院,对全厂50个接噪岗位共472人进行了在岗期间噪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检查,并对检测结果异常人员进行了复查,检查内容依据GBZ 18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2 结果
2.1 现场调查结果
见表1。
运行岗位工作制度主要是四值三运,检修岗位工作制度主要是白班,周末轮休。50个作业岗位每班工作非8 h制,每周非5 d工作制,所以需计算其40 h等效连续A声级,现场大部分作业人员未配置防噪耳塞。
电厂采取的减振降噪措施:送风机、一次风机、密封风机,稀释风机的入口设有消音器;锅炉安全阀排汽口装设消音器;汽轮机、汽动给水泵、引风机、送风机、一次风机、磨煤机、空压机、增压风机、氧化风机等设置隔音罩;引风机、送风机、一次风机外部设置了隔声包裹层(岩棉);集控室、值班室设置隔声门窗等。
2.2 噪声检测结果
对50个接噪岗位进行个体噪声检测,计算其40 h等效连续A声级,并根据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的要求进行检测结果的判定。其中17个岗位个体噪声40 h等效连续A声级超过标准限值85 d B(A),超标率为34.0%,超标岗位为运行保洁人员,灰渣值班员,#3皮带巡检员,落煤筒清理工,各分场大部分检修员等,见表1。共检测106个工作场所噪声,其中63个噪声值超过85 d B(A),占比达59.4%,高噪声区域主要分布在主厂房、燃料运输系统、烟气脱硫系统等。见表2。
2.3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472名接噪作业人员中,1名人员为噪声职业禁忌证者,6名人员为疑似职业病(双耳语频听力、高频听力损伤)者,占接噪人员的1.5%。
3 讨论
燃煤电厂噪声危害一直较难治理,文献[9]报道的一些治理措施仍未见效,导致作业人员接触噪声超过标准接触限值,对作业人员听力造成损伤。本研究以某火电厂及其接噪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其接触的噪声强度进行检测,结合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评估其作业人员接触噪声危害的程度。
结果表明,17个岗位个体噪声超过标准限值,占接噪岗位的34.0%,63个场所噪声超过85 d B(A),占检测场所的59.4%。燃煤发电机组的高噪声设备多,本工程噪声值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主厂房系统、输煤系统、脱硫系统等,造成其作业场所噪声大多数超过了85 d B(A);噪声超标岗位为运行保洁人员、煤制样员、灰渣值班员、#3皮带巡检员、落煤筒清理工、各系统检修员等17个作业岗位,以上作业人员的主要作业场所噪声大多超过85 d B(A),接触时间较长,计算为40 h等效连续A声级后,个体接触噪声超过85 d B(A),可能会对作业人员听力造成损伤。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已有1名人员为噪声职业禁忌证,6名人员为疑似职业病者,说明燃煤电厂噪声危害较重,已影响作业人员身体健康,造成作业人员听力损伤。
综上分析,燃煤电厂噪声危害较大,接噪超标人员较多,对作业人员听力造成一定的损伤,应减少作业人员在高噪声环境的作业时间,加强接噪人员的个体防护,佩戴防噪耳塞,并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保障接噪人员的职业健康。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岳古梅,杨永坚,王章智,等.某电厂2×600 MW燃煤机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J].职业与健康,2015,31(17):2312-2314.
[2]周薇薇,申海萍,陆杰.南通市2×1000 MW燃煤电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5,31(17):2315-2320.
[3]王鑫,胡伟江,陈永青.某2×660 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关键控制点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5,28(1):58-60.
[4]张丹英,严茂胜,徐国勇,等.1000 MW燃煤发电机组噪声危害现状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5,41(3):211-213.
[5]张华,陈青松,李楠,等.新型火电厂定点与个体采样噪声测量评价的比较[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5):372-375.
[6]GHIO AJ,KUMMARAPURUGU ST,TONG H,et al.Biological effects of desert dust in respiratory epithelial cells and a murine model[J].Inhal Toxicol,2014,26(5):299-309.
[7]LONG J,STANSBURY RC,PETSONK EL.Small airways involvement in coal mine dust lung disease[J].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2015,36(2):358-365.
【工艺危害分析】推荐阅读:
工艺危害分析与控制11-12
滑坡危害分析10-24
危害性分析06-30
职业病危害分析10-07
影响与危害性分析01-01
压片糖过程危害分析表06-04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08-25
行政垄断的危害性分析09-06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分析与防范对策08-27
燃气行业职业病危害分析报告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