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运营业务

2024-08-19

集中运营业务(精选7篇)

集中运营业务 篇1

中国移动的业务基地在内容版权、业务种类方面大跨步前进的同时, 也需要正视自身在集中化运营、流程优化整理领域的短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 运营商的价值链核心地位正变得岌岌可危, 苹果、腾讯、谷歌这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互联网公司不断变换着市场格局, 并试图掌控其主控权。

在此形势下, 运营商的管道化发展方向已是不言自明, 而中国移动的想法是“管道+平台”。时至今日, 中国移动已经在全国各省市创建了九大业务基地, 并于去年底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进行了“集中亮相”。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专家李耀华告诉记者:“移动互联网时代主要存在三种模式:苹果模式、谷歌模式、运营商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共同点在于, 都是基于自身的核心优势构建双边市场, 以平台化运营吸引客户, 切断其他价值链环节与客户的关系。中国移动推出的Mobile Market平台以及创建的音乐、阅读、互联网等九大业务基地, 就是试图通过‘管道+平台’的方式重新控制价值链。”

然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内容、运营、支撑到后期的跟踪服务、挖掘分析等环节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结构。中国移动在内容版权、业务种类方面大跨步前进的同时, 也需要正视自身在集中化运营、流程优化整理领域的短板。

借“云”开放平台能力

据介绍, 截至目前, 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已提供超过160万首歌曲, 游戏基地提供2100多款单机游戏, 阅读基地拥有22万册正版书籍, 视频基地可提供150万条视频节目。应该说, 中国移动的“平台化构想”已经是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 依托于广东移动创建的互联网基地最近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尽管在新业务推介时依然没能脱离“云计算”的影子, 但在本质上确实提升了原有MM和飞信的业务能力——推出了MM云和飞信+, 真正上实现了中国移动平台能力的开放。

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副总经理白琳在采访中表示, 飞信+包括了彩云、飞信开放平台、飞聊和飞信社区四个部分, 是中国移动实施开放策略的重要体现, 其中的彩云, 将面向个人客户实现云端的数字生活, 以存储用户的个人信息资产为基础, 允许用户通过云端进行手机、PC等多终端的内容同步和管理。

“而MM云服务则是围绕开发者应用软件开发的周期, 为开发者提供基于应用软件的开发、测试和部署上线运行的一站式服务, MM云服务体系包括了操作系统池、终端池、能力池以及相关配套服务。”

事实上, 国内三家运营商都将“开放能力平台”提至重要地位, 但对于广大开发者而言, 最关心的还是能否拿到一些具备电信运营特色的核心能力, 而这也将对后续的应用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移动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将位置服务列入了开放能力, 提供给广大开发者。据了解, 为了权衡业务能力和用户隐私这两个方面, 中国移动前期在业务规范、隐私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业务基地统一运营有难度

不过, 业务基地在呈现出大量繁荣业务内容的同时, 也面临着资源、流程重复, 各省市基地难以统一宣传、运营等一连串的问题。

一位广东移动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目前九大业务基地都依托于各地的移动省公司, 由于长久来各地省市公司多是各自为政, 如何能够将这些基地业务进行有效、统一的宣传、运营就成为了核心问题。”

事实也是如此, 目前各业务基地都是互相独立的生产流程, 彼此间可借鉴或重复利用的资源可谓微乎其微, 某种程度上已经造成了投入浪费, 如果因彼此间的孤立性而导致客户在体验业务时缺乏统一性认识, 则会更加得不偿失。

“比如中国移动的电子商务、手机阅读以及位置服务这三大业务, 彼此间虽属于不同的业务基地, 但它们在业务呈现时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度, 如何将这些业务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用户体验?与此同时, 能否采用统一的官方网站统筹不同省市和网点的业务,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需要10多个不同的移动业务网站。”该客户经理补充表示。

业务流程梳理是关键

事实上, 针对上述提及的类似“集中化运营”等问题, 从技术角度出发, 始终绕不开中国移动的运营支撑系统。

移动业务支撑部门专家告诉记者:“后台系统可以对不同基地的基础层服务进行抽象统计和数据关联, 从而建立一个面向基础性服务的业务流程平台, 使得各基地的业务都能够在这一平台上进行不同组合式的创建。

据记者了解, 在中国移动“十二五”规划中, 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具备统一流程、资源集中配置的业务支撑网, 针对各领域建立涵盖网元管理、行业以及家庭应用的网管支撑网系统。

而这一规划方案将能够有效帮助各业务基地间不同业务的协同管控, 提供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支撑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后期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系统等。

中国移动九大业务基地

中国移动实施战略转型, 打造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团队, 已经先后成立了九大业务基地, 按照成立的先后顺序分别为:无线音乐基地 (四川) 、手机视频基地 (上海) 、位置服务基地 (辽宁) 、电子商务基地 (湖南) 、互联网基地 (广东) 、手机阅读基地 (浙江) 、游戏及12580基地 (江苏) 、手机动漫基地 (福建) 、物联网基地 (重庆) 。第一个基地成立于2006年3月, 第九个基地成立于2010年7月。

集中运营业务 篇2

增值业务, 也是电信增值业务, 是指通过对现有的技术设备和电信网络资源为基础而开发出来的附加通信业务, 使原有的网络经济效益或功能价值增高, 因而也叫增强型业务。广义上增值业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增值业务方式出现的业务, 是指在原有通信网基本业务 (电话、电报业务) 以外开发的业务, 如数据处理、电子数据信息交换、电子信箱、数据捡索、电子查号和电子文件传输等等业务;另外就是以增值网 (VAN) 方式出现的业务, 增值网可凭借从公用网租用的传输设备, 使用本部门的交换机、计算机和其它专用设备组成专用网以适应本部门的需要。例如租用高速信息组成的虚拟专用网 (VPN) 、专用分组交换网、会议电视网、传真储存转发网等, 都是这种形式下的新的增值业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电信运营商若想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就要打造优秀的差异化增值业务, 而增值业务的良好表现及其发展趋势, 也决定了增值业务会成为电信运营商利润蛋糕争夺的分配一个焦点, 无疑也影响和推动品牌价值。

1.1 增值业务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且占比持续提升

在传统的语音增势逐渐缓慢今天, 电信的增值业务却发展迅猛, 在电信收入的比重里屡创新高。日本的NTT Do Co Mo在2012年的时候其增值业务的收入占比就达到了48.5%之高, 将近总收入的一半了。国内同年我国电信运营商的增值业务收入占比达到31.4%, 当然, 和国际一流的电信运营商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 但同时也表明国内的发展空间很大, 还有, 增值业务的日渐重要对我们的运营商的所提供的系统支持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1.2 运营商增值业务的激烈竞争对市场格局将造成影响

目前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希望借助增值业务来谋求更大的利润和发展如中国电信在优质的网络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增值业务运营基地、将优质增值业务嵌入电信定制机等一系列措施等收获了大量高ARPU值用户。不难遇见, 今后的电信增值业务及移动互联网业务将会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残酷战场, 许多运营商都将在这个战场进行一番逐鹿。其实增值业务的后续市场也是增值业务竞争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处理高质量的增值业务服务产品以外, 避免同质化竞争、发展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业务服务也是竞争致胜的利器。

1.3 产业链竞争逐步紧迫, 运营商有被“管道”化的趋势

我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的形式是, 在终端厂商、信息提供者、应用提供者、互联网等一些非电信的运营商纷纷加入到电信增值业务的价值链中来, 对巨大的利润蛋糕来分一杯羹, 并想做到能在价值链中占据下主导地位。例如Iphone苹果手机, 其过硬的质量、潮尚的功能、灵动的触感等等都深收消费者喜欢, 尤其苹果的网上应用业务, 苹果商店上市14个月内, 其应用业务的下载量及价值已经并驾于终端手机的销售了;还有新浪、腾讯、Google等ISP, 也纷纷加入到电信增值业务的逐鹿中来, 它们的优势是, 与用户的关系紧密程度远超电信运营商, 而且他们在用户的消费中就已经镶嵌了对增值业务的提供和服务。这些, 都导致了电信运营商被管道化的命运, 而电信运营商在此时对快速发展的追求, 也在加剧自身的被管道化。本来最具优势的电信运营商却被管道化, 那么, 在日后增值业务和互联网的市场争夺战里, 电信运营商如何发展和提高呢?如何改变被管道化的被动局面呢?是个要深思的问题。

1.4 智能终端成为趋势, 促进增值业务的快速发展

智能芯片手机的日益成熟及成本价格的不断优惠下降, 导致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增大, 与此同时智能终端也迅速成为增值业务的主流服务之一。早期的智能终端, 用户的要求大多只是在音乐、WAP等方面, 不过,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智能终端出现了更多优秀的应用业务, 如手机音乐、手机聊天、手机支付、GOOGLE地图、手机证券、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等等, 这里, 都出色的完成对消费者消费应用的个性激发和个性满足的任务。智能终端的需求发展增大, 对电信运营商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要将增值业务更好的渗透到更多的用户。

2 增值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目前的电信运营商的平台和体系面对增值业务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确实有能力不足难以支撑的问题, 有许多问题急需改完进步。如对传统的增值业务有粗犷式营销的问题, 这就很难适应消费者差异大、对业务需求数量多的问题;传统增值业务营销也是有精确营销的, 不过多是仅仅基于对用户消费数据和历史行为来研究分析, 对用户更具价值的上网行为、用户位置等信息却缺乏调查研究, 其实挖掘这些信息, 对增值业务的精确传达, 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智能终端大量发展的今天, 对增值业务的营销所要面对的, 除了用户以外, 还有使用载体——终端, 越来越多的新业务依赖终端, 而终端又能导致用户对业务的体验, 不同终端不同业务不同体验, 这些数据和信息又能有效指导新业务的营销。业务营销还要处理好对于用户跟踪评估及日常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样才能有利于增值业务的营销推广。电信增值业务未来前景非常好, 解决好自身问题, 就能在未来的争夺战上大显身手。

3 结语

到目前为止, 中国电信的增值业务的相应的运营平台基本建设完成:产品的研发和一套能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增值业务支撑平台建设已经完成, 对各省份的部署及规划已经开始。对业务营销的增强, 可以妥善运用中国电信的优势和资源, 做好对产品的销售、对用户的服务提供、对用户的投诉处理和日常维系等等以及各种有用处理信息的深度挖掘, 进一步来指导增值业务的市场营销, 为增值业务的竞争打好坚实基础。

摘要:电信运营商在传统的语音增势逐渐放缓的情况下, 对利润蛋糕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增值业务上。这样, 就要求运营商建立一个集中而专业的业务运营及支撑平台, 来对增值业务的分析、营销、管理及市场热点分析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这就对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运营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但更加不可否认的也是:这既是挑战, 也是契机。下面, 本文就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运营平台的构建对策方面的话题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增值业务,影响,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丽文.企业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关系问题[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1 (14) :27-32.

集中运营业务 篇3

一、跨国公司开展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的政策背景

我国的外汇资金历来对于境内外资金融通和资本项目下资金使用处于较为严格的管制, 近年来, 随着跨国企业集团全球化发展战略需要, 外汇政策不断推陈出新, 为企业境内外资金的集中运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2004年, 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了《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汇发[2004]104号) , 允许企业实施在委托贷款框架下的国内外汇资金池;2009年, 《境内企业内部成员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 (汇发[2009]49号) , 对境内企业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做出了进一步的改革。2012年《关于开展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的批复》 (汇发[2012]167号) 批准了13家企业纳入试点, 明确以境内主办企业开立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和国内外汇资金主账户集中运营管理境内外外汇资金, 并通过两个主账户打通境内外外汇资金的通道;2014年4月, 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 (试行) 〉的通知》 (汇发[2014]23号) , 在“总量控制、稳步实施、风险可控”的原则下稳步推行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试点, 试点的基本思路是“在岸归集、有限联通、主体监管”, 即允许境外资金在境内归集、运营、管理, 便于跨国企业总部集中集团内外债额度和对外放款额度、统一企业集团内部外汇资金管理和集中结售汇。汇发[2014]23号文打破了经常、资本常规管理界限, 以公司治理结构相对良好的跨国公司为载体, 通过国内、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的管理方式, 赋予企业更大的资金运作空间, 体现了服务实体经济的特点。华菱集团作为湖南省第一批试点企业于2014年9月5日正式开展境内外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

二、华菱集团开展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在我国外汇业务开展中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由于原材料需要大量进口和产成品走出去, 基本呈现进出口金额双高局面。部分钢铁企业由于组建的历史原因, 下属子公司为异地独立法人, 使得境内外外汇资金无法实现有效调剂。近年来, 随着境外融资利率持续走低, 大型钢企基本通过境外平台开展了贸易融资业务, 如何盘活境内外所有成员企业的外汇资金, 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财务费用, 成为了所有钢铁集团资金管理部门的难题。

华菱集团开展外汇资产负债业务以来, 由于政策限制和历史因素, 一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境内外资金无法集中运营, 境内外资金融通绝大多数只能通过贸易项下实现, 受限于贸易额度。从而使得经常出现境外低成本资金沉淀、境内资金短缺被迫接受高成本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局面。

(2) 部分成员企业虽拥有外债额度, 但由于受限于华菱集团在各家银行的整体授信额度和其自身境外融资平台匮乏, 使得成员企业虽然拥有外债额度, 但很难有效获得境外低成本资金。

(3) 由于华菱集团下属三大钢铁企业均为独立法人且进出口业务收付的情况差别较大, 使得在现有外汇政策下无法实现境内外汇资金集中运作, 外汇敞口头寸轧差程度低, 外汇敞口风险较大。2010年, 华菱集团在汇发[2009]49号文的管理框架下, 以其下属财务公司为主办企业, 建立了外汇资金池, 归集管理境内成员企业的外汇资金, 同时通过财务公司即期结售汇业务适时控制集团内的外汇资金头寸规模, 有效降低汇兑风险。华菱集团通过外汇资金池业务的尝试在控制汇兑风险,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但与集团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 实现集团内部资源合理配置的总体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程度加大成为新常态的情况下, 如何实现集团外汇资金统一协调运作, 最大程度的降低外币财务费用支出成为新的挑战。

三、华菱集团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开展模式

华菱集团积极参与本次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试点, 在与外汇局、银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全面熟悉和了解相关政策, 分析企业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需求, 妥善选取合作银行, 稳步推进企业政策试点各项工作。通过近3个月的努力, 2014年9月3日, 华菱集团以其财务公司为主办企业, 正式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南省分局就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进行备案, 获准开立国际、国内外汇资金主账户, 用于归集8家境外成员企业以及11家境内成员企业的外汇资金;归集成员企业外债额度26亿元, 对外放款额度89亿元。具体业务模式见下图1:

华菱集团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遵循“按需申请、额度控制、合规使用、三重检测”的原则, 确保外汇资金来源和使用合法、合规。

1.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是专门用于集中运营管理华菱集团境外资金的在岸账户, 财务公司通过该账户办理外债融入、对外放款融出资金, 办理的短期外债和对外放款无需批准, 但需要到外汇管理局进行外债和对外放款登记。目前, 财务公司是按需对境外成员单位账户余额进行归集, 当境外成员单位需要支付时, 则按需下拨到境外成员单位账户。

2.国内外汇资金主账户是用于集中运营管理集团境内成员企业外汇资金, 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限额内与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联通。华菱集团国内外汇资金主账户采取实时归集境内成员企业在境内银行外汇资金, 成员企业使用时资金池自动实时下拨, 不改变现有收支模式。成员企业归集至国内主账户的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资金 (包括外汇资本金、资产变现账户资金、境内再投资账户资金等) 可选择在国内主账户内直接办理意愿结汇, 无须退回成员企业原账户。允许境内成员企业在主办银行开立人民币结汇待支付账户, 用于存放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 并通过该账户直接办理支付手续。

3.跨境资金融通是指华菱集团集中管理外债额度和对外放款额度后, 财务公司通过外债和境外放款的形式, 将境内外资金在核定的额度范围内实现双向流通, 境内成员企业不得再另行举借外债和对外放款。财务公司和主办银行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任一时点两账户之间的净调入额不得超过外汇管理局核定的外债额度, 净调出额不得超过外汇管理局核定的对境外放款额度。

财务公司在征求华菱集团内成员企业意见基础上, 论证和制定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具体实施方案, 包括资金归集和下拨的方式和频率、账户余额设定、境内外存贷利率的确定等。同时, 明确了资金池管理方式和职责分工、跨境资金融通管理原则以及具体操作流程, 实行前、中、后台操作分离, 确保资金池全流程运作的有效控制。此外, 财务公司和主办银行共同协商做好境内外资金池间资金流动的监控, 派专人监管资金池的资金流向, 记录外债及对境外放款的额度流量及明细, 并将按监管要求, 定期向外汇局报送相关数据, 实行重大信息及事件报告制度。

四、政策试点效果及展望

政策试点4个月以来, 华菱集团通过集中运营管理境内外外汇资金, 实现境外成员企业经营性外汇资金入境共计折合13560万美元, 上述资金均通过财务公司调剂给集团内成员企业使用, 并严格按外债资金使用要求用于了生产经营。按照华菱集团各成员企业境内人民币贷款利率和境外融资成本的利差约2%测算, 共计为华菱集团节省财务费用支出约1600万元。此外, 华菱集团通过财务公司开办即期结售汇业务, 将境外成员企业归集到主办企业 (华菱财务公司) 的外汇资金通过即期结售汇的方式调剂到境内成员企业使用, 减少了外汇资金敞口头寸, 有效规避了汇兑风险。

未来, 华菱集团本着盘活境内外外汇资金、节省财务费用的宗旨, 将在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开展境内外成员企业之间的外汇资金运作。随着华菱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深化, 将会有新的成员企业不断参与到政策试点当中, 归集的对外放款和外债额度也将随之扩大。基于华菱集团现有境外平台经营性资金规模, 按照年均3亿美元的境外资金融入额以及境内外利差约2%进行测算, 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华菱集团节省财务费用支出约4000万元。

随着我国金融大门的打开和外汇管制的进一步放开, 如何利用好国家金融管控模式改变给企业集团带来的便利和优势将是所有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华菱集团将以财务公司为载体及时掌握和跟进最新的政策信息、动态, 在集团低成本、高效资金运作方面不断作出积极尝试。

信息连接:湖南华菱钢铁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跨境人民币集中运营业务成功启动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11月1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 正式推出跨境人民币集中运营业务, 湖南华菱钢铁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菱财务公司”) 经过筹备与申请, 于2015年6月10日正式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同意, 作为主办企业开展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华菱集团”) 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 华菱集团年进出口资金规模约200亿元人民币, 此次开展跨境人民币集中运营业务的成员企业共13家, 其中境内企业11家, 境外企业2家, 这是华菱财务公司继成功开展跨境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业务之后, 针对华菱集团全球资金管理模式的再一次突破, 这标志着公司可以实现境内外人民币资金池内资金的双向流通, 不仅促进了公司投融资便利化, 降低了公司外汇风险, 而且在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集中运营业务 篇4

一、外汇管理日渐放宽, 政策支持逐步体现

从2003年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试点开始, 到2004年外汇资金内部运营获准, 再到2005年资金集中管理浦东破冰, 国家对于跨国集团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的管理日渐放宽, 支持资金集中运营的政策意图逐步得以体现。

2003年7月底,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管理的通知 (试行) 》, 根据跨国公司的业务模式和管理特点, 对非贸易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适当放宽。2004年, 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根据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总体部署和现有金融外汇管理法律法规, 在两个方面作出了规定:一是允许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境内成员公司之间采取境内委托外汇放款方式, 集合境内外汇资金, 调剂境内外汇余缺;二是允许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境内成员公司向境外成员公司放款, 集合或调剂区域、全球外汇资金。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推出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试点的九条政策措施, 九条政策措施有利于企业拓宽外汇资金来源、提高外汇资金运营效率、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跨国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好处:一是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或资金收益。通过将各成员公司盈余外汇资金集中在一起, 集团可以通过和银行谈判, 谋求更高的外汇存款利率及相应利息收入, 并通过短期投资等方式获取投资收益, 实现集团闲置资金效用的最大化。二是降低整个集团的结售汇成本。母公司集中调配资金, 将外汇资金有盈余的子公司的外汇资金调拨至外汇资金短缺的公司, 这样跨国公司各成员公司可以不再频繁到银行结汇、购汇, 集团每年将在资金汇兑环节节省一大笔支出, 避免结售汇方面的损失。三是降低外汇汇率风险。跨国公司通过在内部自主调配外汇资金余缺, 并根据进口付汇币种及金额, 协调安排出口收汇币种及金额, 可以在集团内部顺利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币种匹配。这样, 在国际市场货币汇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优化集团币种结构, 达到规避汇率风险, 节约资金成本的目的。

二、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政策实施情况

目前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是:第一, 初步建立起来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及境内企业对外债权管理制度。因为境外放款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一种股权投资, 是一种债权。外汇局通过要求企业、银行报送各种报表, 初步建立起来一个境内企业对境外债权的管理制度。第二, 促进了外资跨国公司投资环境的改善, 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一步发展。第三, 有利于增强中资跨国公司整体竞争优势, 推动中资跨国公司境外投资, 深入贯彻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问题, 就是后续资金来源问题。在这方面, 外汇局从2003年开始,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来支持企业的境外投资和发展。包括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审核手续, 允许银行给境外投资企业提供的融资信贷担保, 由逐步审核改变为管理等等, 取消境外投资的额度限制, 主要允许那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汇兑成本。实际上实现了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以后, 不管是中资企业集团还是外资企业集团境内成员公司都减少了频繁结汇和购汇,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减少频繁的结汇, 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第四, 有助于企业及银行的自主经营和创新。

三、目前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困难

(一) 外汇资金集中收付汇制度的完善需要与税务制度相协调

跨国集团的资金集中收付汇模式不仅涉及外汇管理, 而且还与税收管理有关。我国的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与出口退税制度紧密相连, 与跨国公司集中收付汇相对应的是跨国公司集中办理出口退税手续, 但以跨国公司名义集中办理出口退税手续, 不仅与现行税收制度相冲突, 而且会影响到有实际出口行为但不收汇地区的地方利益, 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的影响较大。

(二) 真实性审核存在难度, 企业核销操作繁琐

真实性审核制度和限额管理制度是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两大核心制度, 其中, 真实性审核制度主要通过检查交易行为与资金流向、金额的一致性, 对经常项目跨境资金的真实性做出判断, 以防止资本项目资金、国际投机性资金以及洗钱性资金等混入经常项目流入、流出。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及今年7月份实施的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制度和贸易信贷登记制度是真实性审核的几种主要管理方式, 通过核对货物进出口报关单和银行收付汇单据的一致性, 对货物流和资金流进行匹配, 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 在跨国公司集中收付汇模式下, 由于进出口企业与实际收付汇企业不同, 导致任何一方都无法同时得到报关单和收付汇凭证, 从而使境内成员公司不仅无法正常办理核销手续 (注:报关手续由发生进出口业务的境内成员公司办理, 收付手续由集团公司或其财务公司办理, 成员公司有报关单却没有收付汇凭证, 而集团公司或财务公司有收付汇凭证却没有报关单) , 也无法正常办理货物贸易收结汇。

(三) 子公司间外汇资金拨付与《贷款通则》存在冲突

实质上是允许跨国公司统一调拨各成员公司经常项目外汇资金。对于自身拥有财务公司并通过财务公司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的跨国公司而言, 这种划拨不存在法律障碍, 因为在法律关系上, 成员公司将其外汇资金划转至集团财务公司的行为, 是一种集团财务公司吸收成员公司存款的行为, 属于财务公司的经营范围。但是, 对于没有财务公司的跨国公司而言, 如果不通过银行委托贷款方式, 而直接进行外汇资金划拨及管理, 将与《贷款通则》中有关“禁止企业间相互借贷”的规定相冲突。

三、政策建议

(一) 建立部门间的监管协调机制及非现场统计监督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 金融外汇风险也会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多种途径传递, 对国内经济产生冲击。有关监管部门应当转变管理思路, 健全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所需的支持工具和手段, 同时应建立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商务、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局等部门各自的监管职责, 形成协同监管、各有侧重的局面。同时, 通过搭建完善的统计监测系统, 建立起有效的非现场统计监督机制, 重点监测跨国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异常资金流动, 加大对预收货款、借用外债、延期付款和撤资清算、利润汇出等情况的监管力度, 运用现代化的统计分析手段, 实现监测预警, 达到对跨国公司资金运营的有效监控。

(二) 放宽跨国企业资金境外放款条件限制

从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出发, 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境外投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进一步降低跨国企业资金内部运营门槛, 取消对境外投资企业家数的限制, 降低对投资规模的要求, 并允许跨国企业集团总部购汇向境外企业直接发放股东贷款。对跨国企业资金境外放款实行按金额大小分级审批的管理制度。允许企业在有效期内周转使用, 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支持, 增强境外中资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三) 提高公司集团财务治理结构

集团公司的外汇资金管理包括编制资金计划, 对集团及涉外子公司在经营、筹资和投资活动中的资金运作进行实时控制, 从而达到加速资金运转、降低资金风险的目的。从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看, 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即公司财务治理中的财权配置、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控制模式的运行保证以及外汇资金动态管理的解决方案。以丰原生化为例, 其财务治理结构离跨国公司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实行集团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还有大量准备工作要做。

(四) 建立完善的外汇资金全面预算制度

预算目标要与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紧密结合。从目前来看, 要实现与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 与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 与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和约束力相结合, 要同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相结合。从长远角度, 建议预算目标的设置要与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相协调, 使企业各期预算能相互衔接。预算管理的完善需要分阶段进行, 其目的就是使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都能逐步明白预算管理的每个流程以及技术细节。预算管理完善的过程就是财务管理人员学习并熟练运用财务预算管理工具的过程。为了保证财务预算管理能达到各阶段的要求, 企业集团管理人员及预算职能部门每年应为预算管理的不断完善制定计划, 来帮助各职能部门、事业部、子公司了解预算管理流程和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大贤.破解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供不应求”之道[J].南方金融, 2008, (06) .

[2]罗勇.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政策亟待完善[J].吉林金融研究, 2008, (05) .

[3]曾维君.完善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对策与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08, (11) .

[4]王月勇, 张旭.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及控制[J].国际经济合作, 2008, (03) .

[5]王雪.跨国公司资金运营监管探讨[J].中国外汇, 2007, (02) .

集中运营业务 篇5

一、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实施后台集中运营后, 国内许多学者和金融从业者均意识到运营模式、风险特征的改变以及重构风险管控对策的重要性, 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关案例进行了研究。

陶裴 (2015) 将商业银行风险表现分为操作系统设计不足和业务操作不规范两类, 建议运营集中后, 由同一的规章制度监管, 由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监督, 避免制度独立和监管不到位。

王玉辉 (2014) 通过分析集中处理模式的特征, 提出风险趋于集中、系统运营风险提升、参数管控难度加大、实物真伪识别风险增加等集中处理风险特征。

范晓磊 (2013) 以FD银行账户开立和销户业务的后台集中处理为例, 从技术和制度方面提出操作风险控制措施。

陈洋、毛佳和高洪志 (2012) 结合国内外银行营运集中化处理的实际情况, 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外部事件因素等方面对营运集中化处理的操作风险类型进行了划分。

二、商业银行后台集中运营概念和优势

(一) 商业银行后台集中运营概念

所谓后台集中运营, 是将银行柜台或其他渠道受理的客户提交的指令或凭证, 运用电子影像和网络传输等技术, 把数据传送到后台, 利用光学字符识别 (O C R) 、影像切割、二维码等技术, 对影像数据进行流水线、集约化处理, 并由系统自动完成数据校验、账务核算、资金清算等步骤, 最后将结果信息反馈给客户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分散的运营格局, 颠覆了传统“经办-复核-授权”的业务流程, 使运营能够“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高效率、低成本”, 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必选之路, 同时, 后台集中运营也是运营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对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二) 商业银行后台集中运营优势

1. 减轻前台柜面压力。

将前台繁琐、复杂的业务集中到后台处理, 柜员业务操作时间缩短, 在后台处理业务的过程中, 柜员可利用等待时间与客户进行交流和营销。后台集中运营减轻了一线柜台的压力, 使前台柜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腾出更多的精力开展营销和服务, 使得一线柜员以及基层网点业务部门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用来维护销售和管理客户关系, 真正成为银行营销和客户服务的平台。

2. 集中管控操作风险。

在后台集中运营模式下, 业务处理方式由原来的“柜员一手清”变成了“背对背”多人协同合作, 前台只需进行基本数据录入, 记账、检查、清算、统计分析等复杂环节均有由后台集中处理。同时, 系统能够将风险广泛覆盖, 使操作风险点趋于集中, 风险衡量标准能够得到统一, 有利于专业人员进行统一风险把控, 大大降低了操作风险的发生率。

3. 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在后台集中运营模式下, 由于大量繁琐和复杂的业务环节集中到后台处理, 前台柜员人数得到了有效控制, 培训难度和周期也大幅下降, 人力资源也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同时, 流程再造减少了中间多余环节, 节约了业务处理时间, 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员工工作饱和度增加, 整体运营成本稳步下降。

4. 有效提升服务客户质量。

在后台集中运营模式下, 大量数据由后台集中录入, 定期进行深入加工和分析, 提供给各对口人员使用, 使用者能够挖掘有效数据和关注重点客户信息, 做好客户关系维护等工作, 拉近了与现有客户的距离, 发展潜在客户, 树立银行的良好口碑, 大幅提高营销成功几率。同时, 后台有专业的人员进行业务处理、流程跟踪和后台监控, 使得业务流程更加顺畅, 减少了客户的等候时间, 有效提升服务客户质量。

三、商业银行后台集中运营操作风险特点和成因

随着运营模式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 原有风险点和产生风险的动因也相应发生变化, 出现了在集中运营模式下独有的风险特点。由于后台集中了系统、人员、流程、制度、第三方机构等多个管理模块, 使得风险的影响因素更为多样和复杂, 因此, 需要对原有和新增的风险进行重新的识别、分析和评估, 掌握风险的特点和成因, 以便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 后台集中运营操作风险特点

1. 风险向后台集中。

在后台集中运营模式下, 复杂业务由后台集中处理, 前台业务处理环节减少, 风险点也随之减少, 数据录入、凭证审核和印鉴核验等交易由系统自动处理或后台专业人员处理, 部分异常交易也随着处理层级的上移而向后台转移, 风险向后台集中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 后台业务处理笔数大、金额大、涉及面广, 而且还承担进程监控、系统运维、参数管理、岗位配置、业务调度、外包管理等管理工作, 成为多种风险的聚集区域和并发中心, 也使得后台风险管控压力日益增大。

2. 系统运行风险提升。

后台集中运营的业务流水化、影像电子化传输对网络的安全和稳定以及光学字符识别 (O C R) 、影像切割、二维码等技术对系统的兼容都具有极强的依赖性, 功能完备、应急切换、运行稳定、网络连通、系统间交换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系统安全和稳定的运行, 如果出现通讯异常、系统故障等无法及时修复的情况, 对全行的业务正常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 严重时甚至引起业务连续性断裂, 进而产生资金风险或客户投诉。集中层级越高, 风险影响范围越大, 特别是地区集中和总行集中的商业银行, 一旦出现系统运行故障, 其影响范围将会相当大。

3. 人员管理风险加大。

在后台集中运营模式下, 后台聚集大量作业人员, 这些人员来自银行本身或外包公司, 年龄跨度大、素质参差不齐, 价值观也多种多样。他们每天面对大金额、实物票据等交易, 如不能做好正确的道德引导、日常监控和培训管理, 极易产生内部欺诈、内外勾结共同作案以及不熟悉业务操作产生的风险, 对商业银行的声誉、客户资金带来潜在的风险隐患。

4. 新的风险逐步显现。

后台集中运营模式对于业务风险防范是把“双刃剑”, 不但风险向后台区域集中, 而且在集中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风险。例如, 后台集中处理的交易含有大量客户账号、印章、支票号码等涉密信息和票据影像, 如果未能对这些电子数据进行必要的保管、访问控制和销毁, 极易造成客户重要信息泄露;部分商业银行在后台集中运营过程中引入外包商, 以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如果对外包商管理不善, 未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考核, 极易出现外包商作业质效无法达到银行服务标准、交付时间无法满足银行要求等情况。

(二) 后台集中运营的操作风险成因

1. 系统因素引起的风险。

该类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水平跟不上业务处理的速度和业务产品的更新速度;二是系统崩溃、存在漏洞、受到外部入侵对系统功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由于系统建设过程中的调研欠重复、设计欠全面、安全控制缺乏或者其他人为或非人为因素, 导致系统之间关联性间断、主要环节缺失, 或是系统漏洞所产生的风险, 均属于系统因素引起的风险。例如, 凭证影像通过扫描传输到后台进行切片录入, 如果切片模板出现异常, 会产生切片不准确或者无法切片, 导致操作人员无法正确录入数据;由于设计和安全控制缺失, 使头寸匡算出现误差, 导致银行在人行的余额不足对外支付, 造成罚息或客户资金延误等。

2. 人员因素引起的风险。

该类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员工因个人品德、风险意识、业务素质等因素, 在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主观作案和人员流失的情况。操作失误是由于员工业务知识水平不高, 专业技能水平较低或是员工风险意识淡薄, 在操作过程所引发的一系列风险。操作人员主观作案是指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因员工自身道德丧失、主观违反银行相关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流程或利用制度的漏洞以及系统自身的漏洞违规操作所带来的风险。例如, 操作人员利用库房管理的漏洞, 违法银行的规章制度, 盗取实物票据交由外部中介, 从中收取“好处费”, 使银行资金受到损失。人员流失的风险是指由于人员流失率过大, 只能通过缩短培训周期加快人员上岗速度, 造成人员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的不稳定, 产生操作风险, 影响业务处理质效。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流失, 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风险不可估量。

3. 流程银行引起的风险。

该类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或不完善, 导致流程上各环节间的风险控制“形同虚设”, 从而形成风险隐患。例如, 在“经办-复核-授权”模式下, 经办、复核和授权人员不应为同一人, 转变为后台集中处理后, 数据的录入应该采用“背对背”方式, 由于业务流程设计不完善, 没有增加操作员互斥的功能, 导致同一个操作员可重复录入相同的数据, 可能会影响数据的正确性以及引起内部作案的潜在风险。

4. 制度因素引起的风险。

该类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在业务操作手册、实施细则和指引等规章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 未能全面考虑各种业务或各相关业务风险诱因, 导致环节或步骤风险控制的缺失, 使操作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无制度、手册、细则或指引支持, 产生一系列操作风险。例如, 一项业务没有具体的操作手册和细则, 业务人员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培训或指导, 当其中一个人理解有误, 后续的其他操作员也会“将错就错”, 使操作要求和标准“偏离正轨”;二是系统上线或优化后, 相关制度、作业标准的更新速度落后, 导致操作人员在新系统和旧制度“无所适从”, 业务处理“无据可循”, 易出现监管重复、管理漏洞、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产生风险隐患。

5. 管理因素引起的风险。

该类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管理过程中未能按照正常的管理制度、流程进行, 导致制度落实不到位、内部控制失效。例如, 部分需要逐级审批的业务, 业务人员未按照制度执行, 出现越级审批的情况;外包公司作业质量持续下降, 银行没有按正常管理流程约谈外包公司管理层, 未落实对外包商项目运营的管理, 从而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运营错误等。

四、商业银行后台集中运营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商业银行实施后台集中运营, 业务中的风险随着处理层级上移而在后台聚集, 使后台成为风险的“聚集区”和“反应堆”, 一旦某个环节缺少控制, 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链式”反应, 使商业银行出现大范围业务中断、服务停止等情况, 对银行声誉、客户资金造成影响。因此,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针对后台集中运营的风险特点制定风险管理机制, 落实好风险管控工作, 是充分发挥集中运营提升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运营效率优势的必要条件。

(一) 从制度方面控制风险

树立“制度先行、有效落实”的观念, 一是在业务集中或系统改造前, 结合监管机构相关法律和法规, 对各流程环节的风险进行识别, 制定行内使用的管理办法、业务操作手册和实施细则, 使员工清楚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在管理、操作上均有据可循, 有据可依, 减少出现监管重复、管理空白的情况;二是在系统优化功能上线前, 及时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修订, 使之与新系统、新流程相匹配, 避免出现“旧制度”对应“新流程”的情况;三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 定期或不定期通过调研、考核、监督等形式了解制度落实情况, 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评估和调整, 避免制度执行者和制定者脱节, 使制度得到不断完善, 更贴合实际、更可行。

(二) 从流程方面控制风险

流程再造是后台集中运营的重要部分, 通过流程再造打破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 取而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 追求利益最大化, 实现高效、高质、低成本、低风险运营。因此, 在设计流程时, 要以效率和风险平衡为原则, 在追求效率的同时, 评估风险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 将风险控制措施融入到流程中, 充分发挥系统、流程控制的优势, 使“机防”胜于“人防”。例如, 通过参数控制超金额业务需要双人复核或授权;在流程中设置录入和审核权限、相同操作员互斥控制;一些环节通过系统自动化处理, 减少人工干预, 降低操作风险发生几率等。

(三) 从系统方面控制风险

后台集中运营的电子影像、数据处理都是以系统、网络为基础, 网络安全和系统稳定是发挥集中运营优势的必要条件。系统风险可分为外部和内部, 外部风险主要是系统受到外界不可抗力影响, 出现通讯、网络、硬件故障等系统失常的情况。外部风险可通过建立数据备份、灾备恢复中心、制定应急预案等措施进行控制, 最大程度降低外界因素对业务连续性的影响;内部风险主要是内部员工未按行内制度要求, 违规操作或误操作引起的风险, 例如, 系统超负荷、内存溢出等。内部风险可通过加强机房环境和出入限制安全、软件操作使用权限、硬件设备维护等安全管理措施控制, 同时, 可建立系统运行监控和风险预警机制, 实时关注系统运行情况, 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 防范于未然。

(四) 从人员方面控制风险

后台集中运营中心聚集了大量来自银行、外包公司、派遣公司的人员, 这些人员年龄层次不同、素质参差不齐, 极易因个人品德、风险意识、业务素质等因素, 在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主观作案和人员流程是等情况, 给运营的稳定性带来潜在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建立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机制, 采用强化意识、培训引导、考核激励、违规处罚等方式进行管理。通过培训引导, 在员工中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从思想上遏制员工主观犯案的苗头, 建立牢固的思想防线。建立健全的用人机制, 一是落实准入制度, 根据岗位职责和发展规划选用适合的人员, 使“人尽其用、人岗相适”, 充分发挥员工所长, 培养潜力;二是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通过物质或精神激励、违规处罚和定期检查等形式, 使员工意识到违规成本, 增强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动规避风险, 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陋习。

(五) 从管理方面控制风险

在实施后台集中运营的过程中, 除了风险的后移、聚集外, 还产生了信息安全、外包管理等新的风险, 因此, 除了从系统、人员、流程、制度方面控制风险, 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活动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例如, 对于服务外包风险, 应建立外包准入、监控和考核机制, 选择资优价廉的服务外包商承接项目, 监控外包员工的作业质效, 减少延迟交付、作业质效未达服务标准等情况发生的几率;对于信息安全风险, 除了在设备、网络上进行控制外, 还应制定相应的作业区域管理办法, 明确可携带和禁止携带物品等, 避免敏感信息外泄;对于作业质效, 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控制范围覆盖事前、事中和事后, 涵括专项和日常监控内容, 特别是风险易发生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和重要时点进行重点检查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后台集中运营在效率提升、成本节约、风险控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是商业银行运营改革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也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转型的强大支持后盾。但是, 在实施后台集中运营的过程中存在各种类型风险, 因此, 通过分析后台集中运营的风险特点, 探讨银行实施集中运营过程中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 提出从流程、制度、人员、系统、管理方面控制风险, 对商业银行后台集中运营的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辉.《商业银行营运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特点及风险分析》.《金融经济》, 2014年第12期.

[2]陈洋, 毛佳, 高洪志.《商业银行营运集中化处理后的操作风险控制》.《北京金融评论》, 2012年第4期.

[3]束琼.《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行后台集中运营模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4年5月.

[4]杨宁忠.《石嘴山银行运营模式和运营平台建设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3年11月.

[5]陶裴.《商业银行运营集中化处理后的操作风险控制》.《时代金融》, 2015年第30期.

[6]牟静.《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营运后台集中操作风险防范》.中国海洋大学, 2012年.

[7]邱建华, 涂福寿, 熊建钢, 汪志勇.《商业银行业务集中运营新风险特征及管控建议》.《中国金融电脑》, 2014年第2期.

集中运营业务 篇6

在经历了多年的系统升级改造后, 运营商逐渐意识到, 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业务角度, 整个BOSS系统走向“一级架构”并非最优选择, 集中化的发展目标还需因地制宜。

运营商IT系统的“集中化”发展路线由来已久, 比如中国移动很早就确立了“一体化、两级中心、三层架构”的发展路线, 中国联通也在3G正式商用后提出了“六个统一”的发展策略, 包括统一品牌、统一业务、统一包装、统一资费、统一终端政策、统一服务标准。

业界普遍观点认为, 正是受到运营商后台大量“孤立”的业务系统影响, 很多电信应用无法实现后续的有效整合, 并最终形成了影响用户体验的“致命硬伤”。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 “集中化”成为了三家运营商BOSS系统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

“截至目前, 中国电信已经实现了核心IT系统全部集中到省级。”中国电信OSS专家江义杰向记者坦言, 但是下一步是否要向全国层面集中, 我们认为还有待商榷, 毕竟在集中化以后, 运营商必须要面对管控能力提升与市场反映度下降的博弈局面。

“全国集中化”有待商榷

毋庸置疑, 集中化的建设思路的确为电信运营商的BOSS系统带来了不少益处, 比如江苏移动BOSS系统在集中到省公司以后, 实现了其后台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一致性、灵活性、扩展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也为江苏移动后期建立经营分析系统、综合系统管理平台和容灾备份等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国层面的BOSS系统一旦建成, 整个集团层面的标准化业务服务将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而中国移动建设南北基地的目的也是如此。”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张姓人士告诉记者。

但另一方面, BOSS系统中的部分应用在集中化后, 也呈现出了一些弊端。

江义杰补充道,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市场敏感度的降低。当业务系统处于本地网时, 如果其所在地区一线营销人员对IT系统提出100个业务变更需求, 那么在实现“省级集中”以后, 省级IT部门收集到的业务变更需求数量就可能达到成千上万个。“我们知道, 生产系统的集中化将帮助流程更加规范, 相对应的, 那些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地方业务流程变更也就无法得以完全满足, 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也由此受到影响。”

又比如在经分系统中, 当省公司对各地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后重新下发到各地营销部门时, 其“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已经发生了变化。“BI系统中很多自选报表其实反映的都是综合指标, 当某市场一线人员看到总趋势在上升时, 他所在市 (县) 的市场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江义杰表示。

对此, 前述移动人士告诉记者:“从整个IT系统架构看, 中国移动已经形成了省公司和集团公司两级集中的业务支撑体系, 其中包括BOSS和经分系统, 目前我们主张将财务管理等办公系统集中到集团公司, 而经分系统等则是保留在本地网。”

“大而全”的平台构想不现实

谈及BOSS系统的集中统一, 业界往往寄希望于运营商能够构建出一个统一平台, 并将所有业务系统都囊括其中。但是, 这种“一统天下”的平台构想在电信行业似乎并不现实。

电信行业中业务系统的复杂性是任何其他行业都无法比拟的——不仅运营商在全国各省市地区都建有大量分支机构, 而且三家运营商之间也在经历了数年的重组改制, 由此其后台IT系统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 电信套餐业务最为看重个性化, 它甚至关系到市场竞争的成败。现在运营商的营业厅里往往都是张贴了很多的业务套餐, 这正是个性化的主要表现。市场部门针对不同人群的消费习惯和承受能力, 制定出不同的套餐组合以求满足更多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这其中有经常性出差的高端商旅人士, 也包括了地域流动性较强的‘北漂一族’。”江义杰如是说。

事实也是如此, 在“个性化”需求的牵引下, 各地区的电信服务开始走向差异化, 很多符合当地电信市场情况的单一业务系统不断建成, 如此也形成了各业务系统的“孤立状态”。从这一角度出发, 运营商现阶段显然还无法实现“统一软件平台”的目标。

某地方电信IT部门人士也告诉记者:“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看到, 运营商从传统意义上的中间件到应用软件层之间, 还缺少很多必要的软件工具, 虽然还无法做到统一平台, 但在某些领域已经有所突破, 比如利用业务流软件实现针对业务流程的管控等。”

数据集中化尚存技术瓶颈

另外, BOSS系统的集中化构建也面临很多技术障碍, 数据集中化就是难点之一。

运营商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当统计某客户的月度消费时, 数据往往无法直接获取, IT人员需要分别从CRM系统、计费系统以及其他业务管理系统中追溯数据源头并汇总。不难看出, 平台统一的前提是数据集中化, 但现阶段面对众多处于孤立局面的业务系统, 数据集中还无法实现。

集中运营业务 篇7

随着云计算在各个领域的尝试与落地, 基于云计算的安全服务已经从概念阶段过渡到了完善和推广阶段。在此形势下, 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展云安全实践。中国移动的“大云”、中国电信的DDo S攻击防御业务平台和安全快车道业务, 都是云计算及云安全的有益实践, 开辟了新的业务模式。中国联通同样从2009年就开始云计算的实践, 对云安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云安全技术让互联网更安全

现在通常讨论的云安全大多指云计算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云安全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 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 推送到服务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 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整个互联网, 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的“杀毒软件”。

云安全技术是P2P技术、网格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分布式计算技术混合发展、自然演化的结果。云安全的概念提出后, 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许多人认为它是伪命题。但事实胜于雄辩, 云安全的发展“像一阵风”, 瑞星、趋势、卡巴斯基、迈克菲、赛门铁克、江民科技、金山、360安全卫士等都推出了云安全解决方案。

未来杀毒软件将无法有效地处理日益增多的恶意程序。来自互联网的主要威胁正在由电脑病毒转向恶意程序及木马, 在这样的情况下, 采用的特征库判别法显然已经过时。云安全技术应用后, 识别和查杀病毒不再仅仅依靠本地硬盘中的病毒库, 而是依靠庞大的网络服务, 实时进行采集、分析以及处理。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 参与者越多, 每个参与者就越安全, 整个互联网就会更安全。

云计算、云安全发展面临多挑战

然而, 企业开展云计算面临的安全威胁非常多,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 大量迅猛涌现的Web安全漏洞, 与传统的C/S系统的安全漏洞相比, 多客户、虚拟化、动态、业务逻辑服务复杂、用户参与等这些云服务的特点对网络安全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甚至是灾难。其次是拒绝服务攻击DDo S。在云服务的技术环境中, 企业中的关键核心数据、服务离开了企业网, 迁移到了云服务中心, 更多的应用和集成业务开始依靠互联网, 拒绝服务带来的后果和破坏将会明显地超过传统的企业网环境。再次内部的数据泄漏和滥用。企业的重要数据和业务应用处于云服务提供商的IT系统中, 如何保证云服务商自身内部的安全管理, 如何避免云计算环境中多客户共存带来的潜在风险, 这些都成为云计算环境下用户的最严肃的安全顾虑或挑战之一。最后, 潜在的合同纠纷与法律诉讼。云服务合同、服务商的SLA和IT流程、安全策略、事件处理与分析等都可能存在不完善;另外, 虚拟化带来的物理位置不确定性和国际相关法律法规的复杂性, 都使得潜在的合同纠纷和法律诉讼成为利用云服务的重大挑战。

换一个角度看, 对于开展云安全业务的电信运营商而言, 则会面临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如何与客户签订适当而合理的SLA协议;二是如何规避前向收费价格战, 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模式 (business model) 的问题, 无论采用哪一种收费模式 (pay per use或pay per month) , 都存在一个前向收益的挑战——用户更倾向于价格便宜的服务。如何说服用户购买一个更好而不是更便宜的服务, 是电信运营商必须仔细思考的。

运营商两方面规划云安全战略

目前, 国内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云安全业务实践。比如中国电信建立了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大容量DDo S攻击防御业务平台, 该业务平台基于云计算架构进行构建, 采用“全网统一调度、并行处理、就源清洗”的处理机制, 在资源的统计复用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防御能力。

整体而言, 电信运营商对于云安全业务发展的规划和设想, 一方面是实现安全业务的云化, 二是将云安全基础设施和云安全业务两个方面的平台进行同时统筹考虑和建设。

其中, 云安全基础设施可以通过So C运营管理平台管理和实现, 其需满足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网络安全运行维护, 二是对电信的客户提供云安全服务。而云安全业务平台的建设, 运营商需注意利用第三方的云安全平台, 如引进一些安全厂家提供的防病毒平台等等, 充分融合内、外部资源, 利用资源池化效应, 提升整体信息安全基础能力及服务提供能力。

从技术角度, 我们认为云安全服务应该实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主要包括这几方面的安全:一是虚拟化安全, 如虚拟机监控、虚拟机隔离、镜像的安全存储、虚拟机安全迁移;二是运行安全, 如静态代码分析、对内外攻击防护、程序运行安全;三是接口安全, 如避免政策规避、避免恶意接口调用、接口调用认证;四是数据安全, 如数据加密、安全访问、内容安全、数据备份和消亡。

上一篇:输气站场下一篇: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