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评价法

2024-08-26

业绩评价法(共9篇)

业绩评价法 篇1

一、引言

市场竞争环境下, 销售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如何对销售经理的业绩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 历来是企业销售管理的重点。目前, 企业一般采用单一的销量指标来进行销售经理业绩考核。本文引入管理运筹学领域的AHP方法 (层次分析法) 来构建一个对销售经理业绩进行多方面评价的层次综合指标体系, 可对销售经理业绩进行全面量化考核, 从而激励销售经理的行为, 促进企业销售工作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销售经理业绩评价的层次综合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即AHP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法[1] (P1~5) 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 (T.L.saaty) 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此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特别适用于评价因素难以量化且结构复杂的评价问题。

销售经理业绩评价层次综合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分析销售经理业绩构成的各个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见图1) 。

2.按照AHP方法的要求, 对同一层次的各指标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正互反矩阵) [2] (P204~214) ;层次分析法采用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 判断结果以1~9的比例标度给出定量数字 (表1) , 并表示在一个矩阵中, 这样的矩阵称之为“判断矩阵”。对于n个元素来说, 可以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 即

接下来可由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 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的权值。采用方根法求解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特征向量W。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计算Mi的n次方根 ;对向量W正规化处理;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 ;最后, 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指标CI= (λmax-n) / (n-1) ;要求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0.1时,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若CR>0.1则须重新构造矩阵, 以逼近之。

3.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 并进行层次总排序。构造层次重排序表格, 将各因素的权重值在表格中列出, 并采用专家评分法对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打分。

4.将专家评分的结果, 结合AHP方法得出的各评价指标权重,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销售经理业绩评价的综合评价值。

三、销售经理业绩评价的层次综合分析法应用举例

现有Z公司采用层次综合分析法对销售经理Y的业绩进行评价, 我们按照上述步骤来进行。

1. 构造销售经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见图1) 。

2.通过AHP分析法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 构造两两比较矩阵 (见表1, 销售业绩、品牌建设、渠道建设和团队建设比较矩阵省略) 。

3.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 并进行层次总排序。采用专家评分法对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打分, 采用5分制 (评分标准见表2) 。

这里的“专家”可以是对销售经理业绩考核有评价权的公司各层管理人员, 他们根据销售经理各项业绩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结果见表3) 。

4.计算各指标的专家评分值与指标权重的加权平均数, 作为销售经理业绩评价的得分。根据表3, Y销售经理的业绩评价得分为:0.332×5+0.137×4+0.056×3+0.109×4+0.109×3+0.036×4+0.043×5+0.005×4+0.020×5+0.010×4+0.062×4+0.021×3+0.062×4=4.209

至此, 我们不再以单一的销量指标对销售经理业绩进行考核, 而是以层次综合评价法的得分值作为销售经理业绩评价的依据。

四、结语

销售经理业绩的层次综合评价法不以销量的绝对值作为考核销售经理业绩的唯一指标, 而是采用了一套包括销量指标在内的多方面、多角度的层次考核体系来对销售经理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避免了单一的财务指标[3]考核造成的弊端和危害, 可以杜绝销售经理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回报而损害企业长远利益。通过多层次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可以合理引导和约束销售经理的行为, 促进企业销售工作的健康、全面发展, 企业可以尝试普遍采用、大力推广。

摘要:传统的销售经理业绩考核方式追求片面的、单一的销量指标, 造成销售经理工作方向扭曲, 销售工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销售经理业绩的层次综合评价法采用了一套包括销量指标在内的多方面、多角度的层次考核体系来对销售经理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避免了单一指标考核造成的弊端和危害, 可以杜绝销售经理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回报而损害企业长远利益。

关键词:销售经理,业绩考核,层次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王莲芬,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2]朱顺泉.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统计与运筹优化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包敦安.营销经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企业经济, 2003, (10) .

业绩评价法 篇2

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讨论稿)

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2003年03月

目录

目录

山西广电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管理制度...........................................................................1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总则...............................................................................................................................1 业绩综合评价方案的内容...........................................................................................3 组织和职责...................................................................................................................5 业绩综合评价方案的编制...........................................................................................6 业绩综合评价方案的执行...........................................................................................8 附则.............................................................................................................................10

山西广电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山西广电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 1 条 为保证山西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广电”)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强山西广电对地市公司的管理和控制,促进地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改善;落实对地市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个人绩效考核,特制定本制度。

第 2 条 本制度中所提到的“地市公司”指业已完成整合、并已成为山西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员单位的山西各地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子公司或分公司。

第 3 条 本制度中所提到的地市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指地市广电网络子公司(或分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财务总监。

第 4 条 山西广电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体系的制定遵循以下原则:(1)前瞻性: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在短期利润和长期价值创造之间取得平衡。

(2)全面性:指标体系能全面评价地市公司的经营情况。(3)独立性:各业绩指标之间相互独立。

(4)差异性:由于各地市公司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所占权重应有所区别。

(5)代表性:尽量用最少的指标反映重大的方面。

(6)过程性: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7)可控性:作为地市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地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所反映的工作内容必须是地市公司管理层能够控制的。

第 5 条 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的周期(参见附件一)。

(1)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分为半年业绩综合评价和业绩综合评价。

内部文件,注意保密

业绩评价法 篇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集团这一名称首先由日本人提出, 虽然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企业集团这一概念有多种定义, 但也有一些基本性的认识:企业集团是那些在经济技术、生产经营上有联系的公司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经济联合体, 由核心公司、控股公司、外围公司等组成。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核心, 以产权连接为主要纽带, 并辅以产品、技术、经济契约等多种纽带, 将多个公司、事业单位连接在一起, 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

我国的企业集团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 本世纪初企业集团逐步完善。我国的企业集团已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这不仅体现在规模较小、资本薄弱等硬伤上, 更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弱、管理体制不规范、组织结构不合理等内伤方面。

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要缩小我国企业集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就要建立起科学的综合业绩评价方法, 这是因为: (1) 业绩评价是对公司经营业绩与管理者管理业绩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 找出增加公司价值的关键变量, 并据此来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其中公司经营业绩评价和管理业绩评价侧重点是不同的, 前者包括了企业集团所有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 是个综合评价系统, 而后者是对管理者的评价, 具有主观性。本文讨论的综合业绩评价是指前者。 (2) 综合业绩评价是在期末对各预算执行主体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的分析评价。预算编制、执行、评价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周而复始地循环以实现对整个公司经营活动诸如公司战略目标实现、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市场拓展、人力资源开发等的最终控制, 而综合业绩评价在这个管理循环中既是本次管理循环的总结, 又是下一次管理循环的开始。只有通过综合业绩评价, 才能使企业集团中的核心公司、控股公司、外围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认识到公司过去的发展成果并展望未来。

二、企业集团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集团具有以下特殊性: (1) 以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企业集团, 可以发现企业集团是在市场交易中寻求一种交易费用较低、组织成本不高的制度, 是扩展经营边界的一种途径。 (2) 企业集团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 并且时时刻刻与社会系统等外在环境之间进行着信息、物质、价值等方面的交换。 (3) 企业集团的存在是因为有“1+1>2”效应的存在, 并且企业集团内部联合公司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整个企业集团的业绩会相应增加。

这种“1+1>2”效应我们称之为协同效应。企业集团的协同效应体现在业绩上就是:企业集团总体的业绩要大于各个成员企业业绩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P表示企业集团的综合业绩评价;fi表示第i个成员企业的业绩;μ表示协同作用在集团业绩评价中的反应。

因此, 企业集团的业绩评价指标还要包括表现协同效应的方面。

1. 协同效应指标。企业集团的协同效应主要包括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以及财务协同效应。

(1) 经营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指实现协同后的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 其含义包括了收益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 收益的增加主要通过研发技术的优势互补, 成员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则会使成本有所降低。

研发技术的优势互补=企业集团为成员企业提供的研发技术价值量在计算期的分摊/计算期成员企业总的研发技术价值量的分摊

(2) 管理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指核心公司管理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例如, 管理效率高的公司与管理效率低的公司协同之后, 低效率公司的管理效率会得以提高。管理协同效应来源于企业集团内部管理资源的流动性, 通过对成员企业的管理调控来促使低管理效率公司的管理效率提升。因此, 管理协同效应可以采用企业集团向成员企业派遣的中高层管理者人数占企业集团总的中高层管理人数之比来表示, 考虑到企业集团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到成员企业中所处的位置、重要程度及权力大小不同, 可以设定一个影响力系数μ。

(3) 财务协同效应。融资的相互担保抵押, 企业集团整体发行证券, 成员企业间的短期现金拆借都能够降低融资费用;除此之外, 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为公司提供了丰富的投资选择方案, 公司可从中选取最为有利的项目。这就把原本属于外部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职能内部化了, 使公司内部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提高了公司的投资报酬率并明显提高了公司的资金利用效率。而且, 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会给多样化的投资创造条件, 这必然又会减少投资组合风险, 因为根据投资组合理论, 只要投资项目的风险分布是非完全正相关的, 则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就能够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2. 财务指标。具体的财务指标如下表所示。

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外, 近几年来有一种新的财务指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就是经济增加值 (EVA) 。EVA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减去债务和权益资本成本, 是扣除所有投资资本的成本后的剩余收益:即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投入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NOPAT-TC×KWACC。

其中:KWACC=债务资本/ (债务资本+权益资本) ×债务资本成本× (1-所得税税率) +权益资本/ (债务资本+权益资本) ×权益资本成本率。

3. 非财务指标。

非财务指标是指可以从各方面展现公司经营情况和管理者业绩的指标, 并且这些指标不能从财务报表中直接得到或计算出来。非财务指标从各方面对财务指标的缺陷进行了弥补, 对公司的影响是长期的 (如创新能力) , 而且可以展现出公司所形成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原因, 即对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等的测量 (如产品质量、员工出勤率) , 除此之外, 非财务指标的制定和测量不受会计准则的限制, 且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没有多大的联系, 因而非财务指标可以全方位地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 是对财务指标不可缺少的补充。

在业绩评估实务调查中已经明确了当前在公司中最为广泛应用的六个非财务指标。它们是:

(1) 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是对顾客满足情况的反馈。它是对产品或者服务及公司其他各个方面的评估, 给出了一个基于消费的与满足感有关的快乐水平, 包括低于或超过满足感的水平, 是一种心理体验。为了能定量地评估顾客满意程度, 可将顾客满意度分若干个等级, 设从满意、良好到合格、不满意依次为A、B、C、D, 其中A、B等级表示如下次顾客有同样的需求, 则会继续选择本公司的产品, C等级表示顾客可能会选也可能会不选, D等级表示公司下一次将会失去这一部分顾客。通过对这一指标的分析再加上市场份额就可以使本期财务报表中的销售额得到补充。

(2) 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具体就是指产品在生产阶段符合公司和行业制造标准的程度, 可用次品率和售后消费者质量投诉次数测量。产品质量的提升将直接有助于主营业务利润率的提升, 这个指标对财务指标中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了补充。如果产品质量较差, 则会导致公司利润空间下降, 甚至有可能造成公司的破产。

(3) 社会责任。公司作为一个法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要承担责任的, 虽然短期来看, 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利润, 但是长远来看, 回报社会、承担责任会提升公司在公众中的形象, 增强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从而会带来长远的收益。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对公众事业的支持、慈善活动的组织和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行动等。

(4) 创新能力。创新对一个公司至关重要。创新可以使公司长期内在各方面始终位于行业的前沿, 紧紧把握住最先进的思想观念, 不断改变自己, 包括组织结构、技术、战略思想等, 提升公司对技术、市场的敏感性。这个指标可以从公司的研发投入和员工培训花费、员工学历和平均从业年龄、员工薪资占公司总资产的比率、研发费用增长率、研发投入产出比率等来间接测量。

(5) 市场份额。公司的市场份额体现为所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即指所有产品在各自目标市场中的销售量的百分比, 表明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市场份额越高, 表明公司经营越好、竞争能力越强。市场份额具有十分重要的宣传与指示作用, 对公司的市场分析及进一步提高销售额具有指导意义, 也是公司对外宣传并在业内定位的主要依据之一。

(6) 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对公司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 是公司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 也是公司宗旨中确认的公司经营目的、社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战略目标符合科学性和公司实际的程度, 员工对战略目标的认知程度、战略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及其执行力以及战略的实施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都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公司的长期发展状况。

三、模糊评价方法的应用

综合评价方法有很多, 比如专家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模糊评价法、灰色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AHP) 等, 但对企业集团综合业绩评价而言, 由于其评价指标对象系统复杂、指标多样, 因此经常选择模糊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在对某一事物进行评价时常常会遇到评价事物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所决定的, 因而要对每一因素进行评价, 在对每一因素作出一个单独评价的基础上, 然后对所有因素进行综合模糊评价。

1. 模糊评价基本方法。

设评判对象为P:其因素集U={U1, U2, …, Um}, 评判等级集V={V1, V2, …, Vm}。对U中每一因素根据评判集中的等级指标进行模糊评判, 可以得到评判矩阵:

其中, rij表示Ui关于Vj的隶属程度。 (U, V, R) 则构成了一个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确定各因素重要性指标 (即权重) 后, 记为A={A1, A2, …, An}, 满足i=1, 合成得:

经归一化后, 得B={B1, B2, …, Bn}, 于是可确定对象P的评判等级。

在以上基础上, 模糊评价法常常还要将置信度这一概念运用到评价方法之中。

2. 模糊评价法的应用。

基本步骤: (1) 确定评价因素, 即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评价或评价者关注什么方面的内容; (2) 确定评语, 即就单个因素而言, 评价者对被评价因素以什么方式表示评价结果; (3) 确定模糊向量, 即我们对每个因素的重视程度; (4) 先对单个因素进行评价, 就会得到一个因素与评语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 (5) 采用合成算子, 对模糊关系矩阵与模糊向量进行合成, 这里采用普通乘法得到综合模糊评价结果; (6) 设与评价对应的矩阵为R, 得出最后的综合评价分数。

我们以非财务指标为例介绍一个模糊评价法的应用。

企业集团的综合业绩评价中的非财务指标分为顾客满意度、产品质量、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市场份额、战略目标六种, 则公司战略目标集为U={U1, U2, U3, U4, U5, U6}。例如, 将顾客满意度设为U1, 以此类推, 其他产品质量、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市场份额、战略目标为U2, U3, U4, U5, U6。

设对每一个分类指标的评估都分为四等, 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可以表示为V={V1, V2, V3, V4}, 经专家协商后可量化为V={1, 0.8, 0.5, 0}。

请一些行业专家从集团实际情况出发对公司每一个分类指标的实现程度做出评估, 如在对顾客满意度U1的评估中选择“优秀”的专家人数占总专家人数的比例为55%, 选择“良好”的专家人数占总专家人数的比例为35%, 选择“合格”的专家人数占总专家人数的比例为5%, 选择“不合格”的专家人数占总专家人数的比例为5%, 则这样得到模糊向量R1={0.55, 0.35, 0.05, 0.05}, 对其他五个分类指标进行评估后, 可得到综合评估矩阵:

专家对各个分类指标的权重进行评估表示为模糊向量A= (A1, A2, A3, A4, A5, A6) = (0.80, 0.70, 0.30, 0.20, 0.10, 0.05) , 按照乘法合成算子, 计算得到综合评估向量B= (B1, B2, B3, B4) , 其中Bj=max{min (A1, R1j) , min (A2, R2j) , min (A3, R3j) , min (A4, R4j) , min (A5, R5j) , min (A6, R6j) }, j=集团分类指标的评估等分数 (在此案例中评估等分数为4) , 加以计算后可以得到:B1=0.6, B2=0.35, B3=0.30, B4=0.10, 即B= (0.6, 0.35, 0.30, 0.10) 。

对B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可得:C= (C1, C2, C3, C4) , 其中Cj=Bj/ (B1+B2+B3+B4+…+Bj) , 则C1=0.44, C2=0.26, C3=0.22, C4=0.08, 即C= (0.44, 0.26, 0.22, 0.08) 。

每一个分类指标的评估都分为四等, 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且V={1, 0.8, 0.5, 0}, 则本年度企业集团的综合业绩评价中的非财务指标的实现程度分数为S=C×V, 即S=0.758。

依此类推, 可计算出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的最后分数。

参考文献

[1].周昀.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相关理论探讨.财会月刊 (综合) , 2007;11

[2].王成.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一种灰色模糊决策方法.延边大学学报, 2007;1

[3].席酉民等.企业集团竞争力与业绩综合评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4].丁铭华.基于协同经济的企业集团管控路径研究.经济管理, 2010;2

[5].黄莹.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融合运用研究.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3

业绩评价法 篇4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是由内而外被激发热情和思考力、学习力、行动力,而非由外而内的宣导和教练,这些只是激发前者手段而已,我们看中国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并没有让中国出现像GE与苹果这样改变世界的伟大公司。如果还在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和教育系统改善组织系统和提升员工团队能力的建设,往往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在目前通过网络构建的人际关系和商业关系网络,效率业绩的提升关键在于构建积极地关系,关系决定一切,关系是根本。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一种附带其上的工具而已。而构建和谐积极地内外部关系,关键取决于每个员工自身的心理素质的建设与发挥。以下三种基本心理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适应外部变化的心理适应能力

目前国内,适应新环境、新领域、新专业的能力,进行机会教育,单纯采用授课方式的教育往往对人影响有限,因为对不少基层员工往往对培训抱有抵触情绪,往往应付了事,关键在于通过特殊的情景和事件,让员工真正被触动到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让员工感受到、感动到进而产生巨大改变的意愿,激发自身的潜力,比如去请员工到海底捞吃饭,可以充分感受到海底捞无微不至的人性化服务,借此机会就可以引导员工去思考一个命题,如何服务好客户,如何服务好公司团队和他人,如何服务好自己的家人和孩子,集思广益后制定好改善方案后,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将会产生更加持续积极地行为产生,进而为业绩提升做加法,

业绩评价法 篇5

西方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及所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西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1.成本业绩评价时期:

在20世纪以前两权合一的传统企业里,简单成本指标是最早的业绩评价方法,并以企业员工为主要的评价对象。而随着竞争的加剧,简单成本指标由于事后分析计算、反应迟钝、不便于成本控制,从而已难以满足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急需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强。191 1年泰勒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以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为主要指标,形成了标准成本业绩评价方法,真正实现了成本的全过程管理。

2.财务业绩评价时期:

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的稳步发展时期,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以协调内部多种经营活动,需要更为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03年,美国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设计了投资报酬率指标,并将其分解成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1928年,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即沃尔比重法。该方法采用7个财务指标,根据不同的权重确定每项指标的标准比率,通过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的比较,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以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价,为企业业绩评价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此后又逐渐引入了预算、税前利润、剩余收益、净资产回报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等指标。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企业开始转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并在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中引入了非财务指标,但这些非财务指标也仅仅是作为系统中一种补充参考的指标。

3.战略性业绩评价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成了主要的公司形式,两权分离代理问题的出现,使得股东针对经营者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这个时候一种全新的业绩评价指标出现了,那就是经济附加值(EVA),EVA指的是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的差额,如果为正则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EVA是从股东的角度定义利润,考虑了企业经营的全部成本,即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一味的追求利润而对企业价值、业绩的扭曲。应该说,EVA对提高企业的业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EVA侧重于财务战略忽视企业创造长期财富的能力,没有充分考虑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仅仅是丰富了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合作,用平衡记分卡作为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衡量与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从顾客满意度、企业优势、创新和学习的能力以及财务效益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考察,但是并未涉及实际经营活动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因此,1994年阿特金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战略业绩评价系统。他认为组织是由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并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促进企业将来绩效的因素,以帮助经营者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做出正确决策。

根据西方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笔者不难看出,西方业绩评价体系是从财务指标向非财务指标转化,两者并重,从利润中心为导向向以市场中心为导向的转化过程。在利润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是主要的,如成本、费用、收入、利润都是评价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问题转变为了销售问题,这个时期要求企业更多的把握市场的运转,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以便销售通畅,使公司能长远发展。在这个时期里,对企业的业绩评价开始重视非财务指标,例如产品质量、员工素质、客户满意度等。业绩金字塔、平衡积分卡就是这个时期为了满足企业评价需求提出来的评价体系。

二.我国业绩评价体系发展概述

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较晚,所以业绩评价也很晚才开始受到重视。我国的业绩评价体系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那个时候评价指标主要是生产产值、产品质量、企业规模等,评价方法主要是将实际数据和计划相比。后来我国的评价体系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是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所规定的8项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个别、综合地评价,第二次是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其中包括10项评价指标;第三次是1999年由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实施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指标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将部分非财务指标纳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并于2002年2月由财政部等五部委就“评价指标权数、修正指标数量与内容以及评议指标内容”三方面重新修订颁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

至今为止,我国常用的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有3种:1.综合平衡计分法,这种方法要求企业经理人员将财务测评指标和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及公司创新与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科学全面的管理体系。2.杜邦分析系统,这种方法的主要核心指标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对其进行分解至最基本要素,主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评价企业业绩。3.EVA评价体系,又名经济附加值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通过对我国业绩评价体系的论述与西方评价体系相比可以发现我国业绩评价体系有几大问题:

1.过分注重财务指标。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中使用的指标大部分都是财务指标。只有很少一部分起补充性质的非财务指标,这使得评价体系难以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也很不利。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管理者片面的强调盈余,盲目地追求高财务指标,会造成管理者的短期行为;财务评价关注的是过去的业绩,没有体现未来企业价值的创造,而从战略的角度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更加重视对顾客的满意度、市场的占有率、创新、员工素质等指标的评价;企业的相关部门为了完成财务指标会弄虚作假损害企业的利益,例如供应部门为了避免发生原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不利差额,故意采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从而降低产品的质量或者有的部门为了完成预算的产量一味的增加产量从而造成产品的积压。

2.非财务指标不完善。在我国的业绩评价指标中虽然有一些非财务指标,但都是一些评估性质的而且主观性非常强,所以无法量化。根据目前企业发展状况,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应该引入关于企业信誉、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员工素质等指标,以便更科学与全面的评价管理者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价值。

3.权重设置不科学。财务指标的各项权重都是人为事先设定的,主观性很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某一要素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而且企业为了粉饰某些指标故意调节权重。另外一方面,对一个企业的评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度。一般来说国家和股东或者债权人是关心一个企业评价指标的主体,对于国家和股东所关心的要素是不同的所以对不同要素的权重设置也应该灵活针对不同的报送主体设置相适应的权重。

三、对改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一点建议

1.注重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平衡。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过分的注重了财务指标,但这并不是说财务指标没有用,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鉴于我国的评价体系的缺陷,应该重点引进卡普兰平衡积分卡评价体系,卡普兰积分卡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均衡,强调全面的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它从顾客满意度、企业优势、创新学习的能力和财务效益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考察。

2.根据不同的报送主体灵活设置权重。一般来说关心企业发展的主体主要由政府、股东和债权人构成。所以对于企业的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主体灵活的加以设置以达到各利益相关,科学的评价和认识企业。

业绩评价法 篇6

目前, 开放式基金己成为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主流, 而股票型基金又是开放式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基金投资者的主要投资产品。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业绩评价日益重要。

Harry M.Markowitz (1952) 提出投资风险可用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 此后该方法被引入基金业绩评价中。2 0世纪60年代, Treynor比率、Sharpe比率、Jensen指数三大基金业绩评价指标先后提出, 为有效衡量基金的业绩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投资收益的正态分布是方差或标准差法风险度量理论成立的重要假设, 但实际中, 基金收益常常不符合正态分布。为此, 有学者提出下方风险度量法。20世纪80年代初, Frank Sortino提出了一个基于下方风险的基金业绩评价指标—Sortino比率, 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 国内研究大都以传统指标为基础, 如肖奎喜, 刘建和, 杨义群 (2004) 等。也有对下方风险的研究, 如王性玉, 薛桂筠 (2009) 等。但对基于下方风险的业绩评价方法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基于Sortino比率并与三大传统指标相结合, 全面评价样本基金业绩情况, 并寻求更加合理的评价方法。

二、样本及相关指标的确定

1、样本数据的选择

为保证样本数据的充足以增强实证结果的可信度, 并考察基金长期的业绩情况, 本文选取2002年12月31日前发行的10只开放式股票 (华夏成长、华安创新、南方稳健成长、国泰金鹰增长、鹏华行业成长、融通新蓝筹、宝盈鸿利收益、嘉实成长、大成价值增长、银华优势企业) 为样本, 评价期间为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 相关数据取自新浪网站, 并加以整理。

2、市场组合和无风险收益率的确定

本文拟合一个涵盖沪深两市A股股票和国债的市场组合, 组合收益的40%随上海A股市场变动, 40%随深圳A股市场变动, 另外的20%随上证国债指数变动。

我国国有银行存款实质上由国家担保, 可视为无风险。因此, 本文选取样本期内1年定期存款利率, 扣除利息税并折算成月利率代表无风险收益率。

3、评价指标的计算

其中, 为基金月均累计净值增长率;为平均无风险收益率;σi为基金收益率标准差;βi表示基金i的系统风险, 通过对样本基金超额收益和市场组合超额收益进行回归分析得到;DRi为下方风险衡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

其中, n为样本个数。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样本期内市场组合收益率均值为0.0101, 无风险收益率均值为0.0019。实证结果表明, 评价期内样本基金的月均收益率都高于无风险收益率和市场组合收益率, 且其标准差和下方风险指标值均小于市场组合。

根据研究目的, 本文采用一次进入法建立回归方程。β系数的估计值均小于1, 反映了样本基金偏于保守;相应t检验的实际显著性水平p值均小于0.001, 表明模型自变量“市场组合超额收益”的回归系数高度显著。鹏华行业成长R2值最高为0.83, 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较高, 表明该基金投资分散度较高。其余R2值均低于0.8, 最低为0.56, 拟合不理想, 表明大部分样本基金投资分散度不高。实际中投资组合也很难完全消除非系统风险, 因此, 用β系数替代标准差衡量基金全部风险会出现偏差。样本基金收益率的偏斜度在-0.46到1.02之间, 峰值在-0.16到2.45之间, 表明样本基金收益率为正态分布的假设严格的说并不成立。由于收益率分布的不对称, 标准差会高估 (或低估) 基金的真实风险。

样本基金的SRi值与Ti值、SRi值与Si值、Ti值与Si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90、0.95,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很高的正相关关系。与此相应, 样本基金基于三者的排序也基本一致, 且都好于市场组合相应指标值。其中, 大成价值增长表现最好, 宝盈鸿利收益最差。Jensen指数αi值与三者的相关性较低。从该值看, 样本基金收益也都好于市场组合。其中, 国泰金鹰增长最大为0.0107, 表现最好, 宝盈鸿利收益最小为0.0041。

四、结论与建议

样本期内, 中国股市历经了数次牛、熊市。在这一背景下, 样本基金收益都超越了无风险收益, 而且也好于市场组合收益, 体现了专业管理、长期投资的优势。基于本文的实证分析和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资本市场日渐规范发展的趋势, 本文建议投资者应科学评价选择基金, 并坚持长期投资策略。

本文实证结果还表明, 样本基金收益严格的说并不符合正态分布, 实际中非系统风险也难以完全消除, 因此, 标准差和β值对风险的衡量难免出现偏差。而下方风险指标则避免了这些不足, 也更符合投资者对风险的实际心理感受。鉴于此, 本文认为基于下方风险的业绩评价指标相对更为科学合理, 建议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

摘要:本文以Sortino比率并与三大传统指标相结合, 对我国最早成立的10只开放式股票基金进行业绩评价。实证结果表明, 评价期内样本基金收益均超越了无风险收益和市场组合收益, 体现了专业管理、长期投资的优势。综合考虑, 基于下方风险的业绩评价指标更为科学合理。

关键词:业绩评价,Sortino比率,传统指标

参考文献

[1]、唐欲静, 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体系—理论、方法、实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非财务指标

1 引言

新的经济环境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同时也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会计方法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不适应性。而经营业绩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因此, 对企业进行良好的业绩评价至关重要。

2 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不足

2.1 八项基本指标及计算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总资产报酬率= (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收入净额/平均总资产;

流动资产周转率=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销售增长率=本年销售增长额/上年销售总额;

资本积累率=本年权益增长率/年初权益;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这些财务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有关项目, 而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现金流量指标, 如净现金、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等指标却关注的较少。

2.2 基于权益报酬率的杜邦分析体系

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权益报酬率是一个衡量企业利润占投资的比率, 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数据资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由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三者之间的等式关系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运营能力、资本结构方面的状况, 通过这一综合指标的层层分解, 对企业基层的经营活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得出可行的部门绩效、个体绩效改进的方向与具体目标。

然而, 传统杜邦分析体系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不能提供重要的相关现金流量的信息, 需进一步补充、完善;二是虽然提供了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 但没有考虑收益的质量, 分析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 反映问题不够客观。

3 改进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

3.1 修订后的业绩评价指标

3.1.1 财务效益状况方面

基本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

修正指标: 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

3.1.2 资产运营状况方面

基本指标: 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修正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

3.1.3 偿债能力状况方面

基本指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

修正指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

特别地, 评议指标为:经营者基本素质、市场占有能力、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技术装备更新水平、综合社会贡献。

上述评议指标的创设, 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

3.2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简称EVA) 指标

EVA是公司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 (NOPAT) 减去该公司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 其公式为: EVA=NOPAT一WACCXNA。

但是, EVA只是旨对全要素生产过程的结果进行反映, 侧重于财务战略, 忽视了对战略过程进行评价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 容易削弱企业创造长期盈利的能力, 同时不能指出具体的非财务业绩动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4 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4.1 业绩评价指标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1) 相关性原则; (2) 全面性原则; (3) 独立性原则; (4) 相对稳定性原则; (5) 适应性原则; (6) 可操作性原则; (7) 可控制性原则; (8) 成本一效益原则。

4.2 业绩评价指标设计应结合企业自身情况

4.2.1 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

首先, 评价指标设计应考虑企业的经营战略, 也就是企业谋求竞争优势的目标。如果企业战略需要将新产品加速市场化时, 新产品市场份额标应在指标体系中占较大权数, 而实施创新导向战略的企业应强调那些对新产发展和获利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 即指标的设计应有助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4.2.2 结合企业所在的行业

不同行业, 评价指标选择的侧重点也就不同。结合企业所在行业选择适合本行业考察特点的指标至关重要。

4.2.3 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

由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 其财务目标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每一阶段应设计不同的指标。具体如下:

(1) 创业阶段。 企业成长初期, 产品开发、建立组织或寻找投资机会等非财务事项是当期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同时, 员工培训、智力资本投资指标也应受到重视。

(2) 成长阶段。成长期指产品上市后为企业创收的快速增长阶段, 企业进入大力扩张时期。此阶段, 体现在财务方面, 销售收入增长率、投资报酬率、自由现金流量等指标应成为主要财务评价指标。

(3) 成熟阶段。当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 市场份额相对稳定, 收入增长将趋缓或停止, 企业进入成熟阶段。

(4) 衰退阶段。此时, 企业考虑的是如何转产, 则回收企业资产成为主要目标, 因而财务评价的现金回流成为关键问题。

4.2.4 结合企业的文化

企业特有的文化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 企业文化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企业领导者的素质、组织制度和员工的素质。

(1) 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主要从企业领导者的知识水平和领导者的威信、企业领导者的管理经验、企业领导者的商业意识这几个方面来衡量。

(2) 组织制度。

组织制度对企业文化的促进要从组织对员工的激励和员工的主动性两方面来评价。

(3) 员工的素质。

员工的素质主要关注员工培训状况, 应从接受培训的次数、人数及培训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4.3 业绩评价指标中的非财务指标设计应注意的因素

4.3.1 经营过程指标

企业内部经营过程包括产品设计与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六个方面, 每一方面都对企业业绩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 重点考虑:

(1)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即研究开发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生产效率。评价生产效率时, 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品质、设备利用程度、设备磨损程度各方面的因素。

(3) 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的评价可以考虑反映时间、投诉次数、退货数量等方面。

4.3.2 顾客评价指标

顾客的满意与否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只有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才会不断发展壮大。一般来说, 顾客评价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程度等。

4.3.3 员工学习指标

实际应用中可以从员工培训状况, 员工积极性, 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等方面来考虑。

4.3.4 智力资本指标

应注意智力资本比重, 智力资本贡献两个方面。

4.4 业绩评价指标中的非财务指标的量分及权重的确定

4.4.1 非财务指标的量分

非财务指标的量分应视各自的特点, 按不同的方式量分。而量分的关键又在于收集真实可靠的资料, 其具体可运用实地调查法、阅读文字资料法和问卷调查表法等。

4.4.2 非财务指标的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是在一个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所占的比重。指标的重要性不同, 权重也不同。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5 对企业业绩评价结果的应用

5.1 将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将企业业绩评价结果与企业员工的考核适当挂钩, 推动激励机制的建设, 随着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与完善,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5.2 将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运用计算机模型化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使评价操作程序化, 以易于使用、便于分析、及时反馈、自动更新。

5.3 将企业业绩评价结果用于不同企业横向间比较

通过比较找出差距, 推动企业管理, 发挥业绩评价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纯.EVA是什么——场基于企业价值的管理革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李玲玲.企业业绩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周三多著.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煤炭行业经营业绩评价 篇8

目前, 国内分析股票市场比较流行的方法有价值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如果不考虑客观条件的话, 价值分析更为合理。有学者认为, 价值投资是件很简单的事, 只要能做到两步就能获利。一是, 选择一家好公司;二是, 长期持有。但是, 选择一家好公司是非常难的。一般我们都会先选择一个行业, 然后在该行业中选择一家好公司,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和未来的发展而言, 煤炭行业应该是个不错的行业, 所以怎么在其中选一家好公司成了唯一的难题。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 给出排名, 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解。

二、实证分析

选取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X1, 主营业务利润率X2,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3, 净利润增长率X4, 总资产周转率X5, 存货周转率X6, 每股净资产X7, 每股未分配利润X8, 资产负债率X9, 流动比率X10

数据来源:中投证券系统——个股资料

主成分分析法:“降维”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主要思想, 即指利用一定的方法将原来相关的多个变量用少数的几个互不相关的变量来表示, 这几个少数的变量就称为主成分。本文选取了10个指标, 数量较多且有一定的相关性, 所以用主成分分析法是合理的。

31家上市公司2010年9月30日的10项财务指标的实际数值如下表1所示:

(表中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的单位均为%)

由于指标之间的量纲不相同, 且有的是正指标, 有的是适度指标, 为了将其化为统一口径以便可以相互比较, 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1) 剔除极值

ST黑化 (600179) , ST贤成 (600381) , ST山焦 (600740) , 这三家上市公司盈利都为负值, 很显然他们的经营业绩不好, 把他们加入排名没有意义, 所以将这三家剔除不考虑, 对剩下的28家进行分析。

(2) 适度指标正向化

本文所选的10个财务指标有正指标和适度指标, 除了资产负债率X9和流动比率X10是适度指标外, 其余的都是正指标。其中, 流动比率的适度值是2, 资产负债率的适度值还尚未有定论, 尚且按照45%进行进行处理。适度指标正向化的公式:

其中, yi为正向化后的指标值;xi为原始指标值;x0为指标的适度值。

(3) 标准化处理

采用最大最小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去量纲并使数据都在0-1之内, 使评价更合理。最大最小法标准化的公式为:

其中, xi*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利用SPSS16.0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 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的结果如下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前六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90.428%>85%, 说明前

六个主成分基本上可以反映10个指标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同时, 根据得分可以知道这六个主成分分别为:

同时, 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得出综合评价函数:

分别将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带入上述公式, 得出14家上市公司的综合评价值。将其进行排序, 结果见表3。

三、结束语

本文利用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以综合排名来反映上市公司业绩的好坏。评价指标都是财务指标, 所以该排名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煤炭行业31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供价值投资者参考。首先, 通过翻阅, 各种文献, 从中得出了10个能综合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然后, 从中投证券系统的个股资料中取得了各个指标值, 对数据简单处理后, 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 利用得出的综合评价函数对这31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排名。

关键词:煤炭行业,主成分分析法,经营业绩,排名

参考文献

[1]黄炳艺, 郭盈盈.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其股票交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3, 18 (1) :39-41.

[2]李忠民, 王小军.上证50股票价值的综合评价[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4 (2) :26-29.

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比较 篇9

典型的企业目标有三种: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价值最大化。前两个指标主要依靠财务指标进行评价, 但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却不能完全靠财务指标评价。因此, 在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中, 一般会涉及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运用。

一、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

财务指标是针对企业的财务报告中披露的财务信息——主要表现为财务数据, 进行计算得出的一系列有意义的指标, 一般从四个方面反映企业的业绩: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赢利能力、其发展能力。现在各国各行业普遍使用的财务业绩评价方法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1.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亦称杜邦分析法 (The Du Pont Analysis Method) , 是根据各主要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其基本原理是:由杜邦分析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权益净利率出发, 将其分解为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三大主要财务指标, 然后逐一分解到不可再分的、独立的、可操作的单因素为止。

显而易见, 各项财务指标成为杜邦分析法的灵魂:权益净利率反映了净资产的获利能力, 是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衡量指标;销售净利率反映企业所获取的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关系, 是对销售业绩最有效的衡量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总资产营运状况的指标, 资产周转率越大, 表明企业资产在某一期间的周转次数越多, 周转天数越少, 资产利用率越高;权益乘数是一个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 负债比例越大, 权益乘数也越大, 财务杠杆系数也就越大, 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杠杆利益。

杜邦分析法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量化和分析, 形成一整套的财务指标, 一方面可以洞察企业销售、资产运营、资本结构的变化, 同时可以为决策者提供财务信息协调企业经营、筹资、投资活动, 实现利益最大化, 达到财务管理目标。

2.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简称EVA) 。

EVA是美国Stewart公司于1991年首创的度量企业业绩的指标。它是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的综合成本后的余额, 也称作剩余收入。如果这一差额是正数, 说明公司创造了价值, 创造了财富;反之, 则表示公司发生价值损失。如果差额为零, 说明公司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

3. 财务指标分析体系的局限。

财务指标以财务信息为计算分析基础, 而财务信息的缺陷也导致财务指标的局限性。 (1) 假设前提存在缺陷。许多的财务指标都是以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为假设前提。当面对市场通货膨胀等外界的因素发生变化时, 财务指标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业绩。 (2) 缺乏预测性。财务信息是对于历史财务状况的反映, 因此, 基于财务信息的财务指标评价方法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 限于对历史财务信息的分析和考核, 过多地停留在衡量企业已采取行动所产生的业绩效绩上, 难以评价企业为取得未来绩效而取得的进展。 (3) 过分注重财务指标的考核。这样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管理层的短期行为, 而忽视企业长期价值和总体战略。 (4) 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由于传统的会计报表完全按有关的会计原则来编制, 无法按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程度来调整有关数据, 使账面值与实际值有一定差距。加上不同企业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 使不同公司计算出的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财务数据对事实的真实反映程度。

二、以非财务信息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

1. 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

根据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nker) 的观点, 评价一个公司改革的出发点不能仅从其自身业绩出发, 而应仔细评估其所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改革, 以及公司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业绩评价系统必须首先突出管理部门的思想意识, 通过设计一系列特定性质的问题, 提醒雇员注意真正需要重视的方面, 再提供一个内在的组织机构, 使雇员能够重视并发现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2. 霍尔的“四尺度”论。

罗伯特.霍尔 (Robert Hall) 认为, 评价公司的业绩需以四个尺度为标准, 即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霍尔把质量、时间和人力资源等非财务指标导入公司的业绩评价系统, 并认为企业组织可以通过对上述四个尺度的改进, 减少竞争风险。他同时承认, 要求公司做出全方位的改变是困难的, 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四个方面的逐渐改进。需要注意的是, 任何指标的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指标为代价, 如作业时间的改进不应以降低质量为代价, 同样, 质量方面的改进也不应以牺牲资源为代价。

3. 非财务指标为主评价方法局限性。

(1) 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可靠性不足。业绩评价信息的使用这需要的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真实业绩的信息。而许多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和统计有困难不规范。比如客户满意度, 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企业业绩和经济活动情况。 (2) 非财务指标主观性和易于操纵的特点, 使得整个业绩评价体系的可信度不高, 容易引起质疑。 (3) 非财务指标涉及范围很广, 进行业绩评价时可能会造成过多的业绩指标的存在势必产生信息过载, 使每个业绩指标的重要性丧失, 相关性也下降。 (4) 非财务评价方法难以用货币计量。非财务指标的改善与利润增长没有明显的关系, 在短期内, 非财务指标的变动对于管理层决策者没有很大的直接指导作用。

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所存在的缺陷和导致的不良结果, 导致许多新的评价方法适时而生。

三、综合指标业绩评价方法

1.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 card) 。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在总结了12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并很快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工具。

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学习和创新。每一方面的内容4到7个单独的指标。一个平衡计分卡有大约25个指标。

财务方面的典型指标有利润、现金流量、资本报酬率、销售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经济增加值等。顾客方面的计量指标主要有顾客满意度、顾客保持率、新顾客的获得、顾客盈利性和在目标市场上所占份额、重要顾客的购买份额等。

基于战略管理的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体现了企业需要兼顾的多方面平衡, 综合考虑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对业绩评价的作用, 因此国内部分学者将其称之为“平衡模式业绩评价指标”。

2、克罗斯和林奇的等级制度。凯文.克罗斯和理查德.林奇提出了一个把企业总体战略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的业绩评价系统。为了强调总体战略每一业绩指标的重要联系, 他们列出了一个业绩金字塔。

在业绩金字塔中, 公司总体战略位于最高层, 由此产生企业的具体战略目标, 并向企业组织逐级传递, 直到最基层的作业中心。有了合理的战略目标, 作业中心就可以开始建立合理的经营效率指标, 以满足战略目标的要求。然后, 这些指标再反馈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作为制定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基础。

四、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业绩评价方法优劣

1.综合指标评价业绩体系的优势。从上面介绍的平衡计分卡以及等级制度中可以看到综合两种信息进行企业的业绩评价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 追求各利益相关者多元目标的平衡。 (1) 综合业绩评价法要求管理者从多角度选择数量有限的关键指标, 因而有助于把注意力集中到战略远景上来。 (2)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强调企业从整体上来考虑营销、生产、研发、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 而不再将他们割裂开来, 以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为导向, 强调整体最优而非局部最优。

2.综合指标评价业绩体系不足。综合指标业绩评价方法引入了非财务指标, 完善了传统业绩评价的缺陷, 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 (1) 综合指标评价法一般要使用十几个或更多的评价指标, 对于指标的权重确定问题无法回避。从理论上来讲, 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多种, 并且似乎还很复杂。到底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数量如何分配, 还没有定论。权重问题仍然有待完善。 (2) 关于非财务指标具体的量化存在问题。例如, 平衡计分卡没有给出确切的计分方法, 从而不能产生一个明确的业绩评价的结果。因为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管理理论, 其创新之处在于使管理者有了一种正确认识企业业绩的视角, 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并有效地执行。但是在具体的评价中, 还应当引入适当的计量方法。

综上所述, 通过不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 笔者得出的结论是:在进行企业业绩评价时, 只有综合分析财务业绩指标和非财务业绩指标, 使其优势互补, 才能更加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企业状况和经营者, 提供最全面、真实、可靠的信息, 以满足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冯丽霞.企业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第1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195-242.

[2].蔡剑, 张宇, 李东.企业绩效管理概念、方法和应用.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97-106.

[3].谭明军, 王艳艳.论杜邦分析法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运用.现代商业 2007 (10) :18-19.

上一篇:面向岗位下一篇:任务式教学的合作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