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先学后教基本模式

2024-05-20

数学先学后教基本模式(共8篇)

数学先学后教基本模式 篇1

数学“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习惯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上,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支配并控制“学”。“教学”这个师生共同体活动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既苦了教师,又累了学生,两败俱伤。

课堂是学生求知成长的地方,课堂是学生个体生命得以张扬的场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课堂教学,究竟该教什么?怎样教?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教师讲、学生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在教师身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肯定,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显然不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效率,其关键之处在于转变教学模式,在今天众多的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无疑能更加适应当下这样一种教育需求。

二、关于“先学后教”。

“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在教师未开讲之前,学生在一些指导之下就主动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自我探究、自我学习,通过学生个人、小组的力量独立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后教”就是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就自己在学习中相关的问题与老师探讨解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帮助学生解决,从而获得知识。

“先学”中的“先”字,其含义应该是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以自主学习、生生合作等方式,为“课堂教学”建构一个前置性平台。

“后教”中的“后”字则更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弱化,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服务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打破以往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僵死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是认同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信学生能学好,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生如何“先学”。

“先学”,是学生按照自学指导,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看注释、做实践、发现难点做记号、模仿例题做习题等等。理科一般是看书,边读书边思考,既要记住公式、定理,看懂例题,还要能做与例题类似的题。我认为,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先学后教”的关键在于“学”,因此,怎么“学”成为教师必须面对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先学”也并不是简单的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学,这里需要防止一种“放羊”式的“学”,课堂成为漫无目标的散养式的教学。因此,“先学”,首先要给学生确定“学”的目标,包括“学”的内容,重点、难点。还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学”,根据不同的知识,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四、教师如何“后教”。

“学”了以后,学生必然产生疑问,教师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师的“后教”是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的“教”,在“教”的过程中,还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要进行共同的探讨研究的方式,切不可教师把学生的疑难问题解决办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相互合作探讨的基础上,共同得出结论。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己能够学习,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高效课堂中,教师教的时间明显少了,那么如何教的少但教得又精呢?教得少而精,才能体现其高效。教什么的内容,并非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是根据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的过程中,教师发现的学生普遍有争议的问题或知识点。

当然,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可以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质疑,师生之间的互动质疑。教师的作用还是在于点拨、启发、引导、组织。

教师要特别留意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所在,及时记录学生的主要疑难,学生自学以后,教师通过检测、更正的过程来了解学情,再根据学情来确定自己下一步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教。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二次备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前备好的课,往往会因为学情发生变化而必须随之变化,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现将“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包括五个环节:

1、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要求;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进行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3、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4、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5、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五、先学后教一般操作流程如下:

一、提示教学目标(辅助环节1)

[操作]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时间] 1分钟左右

[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意义]

1、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2、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点]

1、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拨高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2、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

3、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不要急于切换投影。

二、指导学生自学(辅助环节2)

[操作]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让学生看。[时间]约2分钟左右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意义]

1、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

2、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注意点]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2、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自学时,往往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

3、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操作] 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时间] 约5—8分钟。

[目的]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意义]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注意点]

1、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

2、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

3、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四、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操作]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时间]约5—8分钟。

[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意义]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加深刻了。[注意点]

1、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际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

3、教师要巡视,搜集位上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用投影(小黑板)打出,供评讲时用。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操作] ①学生观察演示操作,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操作的相同。

②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④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时间]约8—10分钟 [目的]

1、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2、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义]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了,促进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操作能力。

[注意点]学生更正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六、当堂训练 [操作]

1、布置课堂作业。

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3、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

[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身强体壮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意义]

1、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

2、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注意点]

1、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2、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3、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4、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5、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数学先学后教基本模式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探索

引言

通过小学数学“先学后教、整体建构”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让小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自学问题先进行自学, 不懂的拿出来当堂讨论, 当堂解决学习问题, 能够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接下来, 本文将结合这些年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工作实践经验来对小学数学“先学后教整体建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创有趣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下,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让小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中来.具体来说, 在进行“加法交换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首先, 教师向大家说:“今天,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吧.”这时候, 小学生们就会感觉非常高兴, 并且充满好奇心.然后, 教师可以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 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 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 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 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 家里越来越穷困了, 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 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 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 够吃了吗?”猴子一听, 都站了起来, 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 他又说:“给你们橡子, 早上四个, 晚上三个, 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 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非常高兴.在小学生听完故事之后, 肯定会感觉非常有趣, 就会认为:“这群小猴子太傻了, 他们也不会算算啊, 其实吃的是一样多的.”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 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按照故事的大意来写出等式:3+4=4+3, 并且让他们认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变的是什么, 不变的又是什么.小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加数位置变了, 和不变”的实质.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情境下提出自学要求, 进一步引导让小学生自学思考: (1) 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数字吗?只有3+4才等于4+3吗? (2) 如果我们换成其他的两个数相加, 会不会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通过这种先自学的方式, 小学生的好奇心就会更加强烈, 他们很快就会真正学会“加法交换律”并且能够记忆深刻、灵活运用.

二、巧用知识树———理清知识脉络

小学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融为一体, 就构成了一棵栩栩如生的“数学知识树”.每节课的内容是主干, 各节课的知识点是枝叶, 也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知识树”有助于引导孩子对单元知识乃至学段知识间的整体掌握, 把握好各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深刻领会数学的实质.如教授“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时:出示第一棵知识树, 让孩子知道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什么, 初步了解本单元所要学习的知识.学完本单元后再回归单元出示完整的知识树, 让孩子对“分数除法”这一单元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课堂

在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下, 在对于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应该给予充分地重视的同时, 对于不同的小学生, 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精心设计课堂.教师应该全面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科学有效地处理好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优等生以及差生之间的关系.

先说“先学”, 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 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首先是提出学习目标, 并提出自学要求, 进行学前指导后, 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 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在学生自学时, 教师巡视, 发现问题记下来, 但不讲话, 不干扰学生自学.再看“后教”, 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 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地学习, 具体环节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巡视, 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 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 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 促使学生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 达到“生”教“生”的目的.

具体来说, 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和小学生一起来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在长方体公式的基础上, 教师又能够很自然地来引导小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小学生精心设计几个不同难度的问题, 先安排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 (1) 正方体和长方体存在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 当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之后, 大家能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3) a的三次方是什么意思?……小学生通过自己认真阅读教材内容, 并且和其他同学进行相互的探讨, 就能够非常顺利地得到问题的答案.另外, 教师应该对不同的小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于优等生除了要回答出教师设计的问题, 还应该自己提出问题来进行解决, 而对于差生仅仅要求他们在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就可以了.

四、借媒体课件———吸引学生注意

在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下, 为了更能够体现出教的效果,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关于小猪吃蛋糕的故事的多媒体课件, 并且在课堂上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多媒体的方法来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小学生很快就会被多媒体幻灯片上的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教师继续讲故事:猴王把三块大蛋糕分给三只小小猪吃, 它先把第一块蛋糕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大一块, 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 我要两块”, 猴王便把第二块蛋糕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说:“两块太少了, 我要三块”, 于是猴王把第三块蛋糕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 大家现在能知道哪只小猪分到的蛋糕多吗?通过这种方式, 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化, 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五、留合适时间———当堂完成训练

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引导小学生能够逐步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在这样的一个转变的过程中, 必须借助于科学有效地练习来加以巩固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小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实现学和练的有机统一, 真正地让小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最少留出十分钟的时间, 让小学生来动脑筋做一做当堂课的相关习题.通过小学生完成习题的具体情况, 教师能够发现小学生对于具体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充分了解到哪些小学生尚未达到学习目标必须在课后进行辅导, 哪些知识点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讲解, 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真正把握.对于这些问题, 教师一定要及时地进行相应处理, 当堂解决学习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证在每一堂课上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先学后教, 当堂解决学习问题”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 在今后的工作中, 小学数学教师仍然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让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1]赵小平.小学数学“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J].小学教学研究, 2009 (10) .

[2]胡舟.对“先学后教、自主成长”教学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 (科学教育版) , 2011 (06) .

[3]洪明, 余文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施条件——基于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03) .

数学先学后教基本模式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前预习  新课引导  课堂切入  课堂主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151

“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与运行,而且这种方法对学科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够用这种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的。对于初中数学学科而言“先学后教”模式是非常适用的,因为初中数学的知识开始逐渐深入,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深入,而且这种知识性的深入一般都是把小学学习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如果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数学逻辑能力,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可能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初中阶段学习数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尝试实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以下笔者就从不同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课前预习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必需环节

“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还涉及到了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过程,也是一个相互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的注意,同时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具体来讲,首先,“先学后教”这种模式主要是契合初中数学知识的特点的,初中数学知识已经慢慢开始出现数学知识的重点类型题了,比如代数问题、几何问题等,这是数学学习的重点。无论在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随着年级的增加,知识也在不断深化,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是打好这些知识基础的重要学习阶段。所以,从初中数学知识特点角度来分析,“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合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的。

其次,“先学后教”模式侧重于“先学”这一角度,“后教”这部分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意到灵活创新教学方法就可以,只要按照学生学习的情况来进行课时、课堂安排即可。“先学”这一块主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认真地去进行先学,也就是现在教学过程中说的“预习”。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先学”与预习不同的是,预习是学生根据客观情况,受主观意愿影响的,去进行新知识的提前阅览,而“先学”是一种主观因素影响较小,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学习环节。因为“先学”与“后教”是共同存在的,没有“先学”就没有教师创新后的“后教”,所以,学生必须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提前预习,不仅要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要根据新知识,去回顾旧知识。因为前文提到过初中阶段的知识都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的,所以,学生要提前进行新知识的全面把握,把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一个划分,这样教师在分配课堂任务或是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提前的预习,进行更好的听讲。所以,“先学”环节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决定作用,而“后教”也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二、每次课时结束前,教师要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引

“后教”环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创新的环节,当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预习之后,学生课堂听讲的效率与毫无准备下教师直接讲的效率肯定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学生课堂听讲的态度和表现都会变得格外的积极。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单向的授课形式,在新授课的课堂讲解上,也可以以学生为主体。不同学生对于新知识的预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课堂讲解时,提问不同的学生,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导出新知识的讲解。这种课堂模式不同于以往教师主讲的形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教师由课堂主讲人的角色转换为数学问题的提出者,学生思维的引导者。为了提高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讲效率,教师在每次课结束时都要对新知识中的重点问题给学生进行标注,这样学生在“先学”时就可以有的放矢,而不是没有目标,进行盲目预习。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上都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有正确的把握。

三、课堂切入要讲究艺术性

教学的艺术性是教师教学一直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对教学艺术性的探讨是教师教学生涯中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因为教学不仅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对于课堂切入部分,教师要注意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对于“后教”环节来讲,课堂切入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自己“先学”的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的导入要注意难度和学生个体情况的差异。具体来说,新授课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先进行一定的旧知识的回顾,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间接提问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通过旧知识的回顾,然后进行新知识的导入。新知识的导入要注意从基础知识开始,虽然是“先学后教”,但是教师提问的内容难度不能超出复习的旧知识的难度。前文提到的艺术性主要是应用于提问环节,教师的提问要确保基本覆盖到全部学生,艺术性主要是体现在不仅能通过提问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还要通过提问,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的融入到课堂中去。将课堂导入与课堂提问有效融合,通过引导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完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而不是只有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全程都是被动地听。

四、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先学”知识

初中正是学生开始慢慢形成团结合作意识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慢慢的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对于数学学科而言,不像历史政治学科中的知识一样,其考题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答案比较灵活。数学习题的答案都是不变的,但是解题的过程和思路是丰富的,数学学习讲求的是创新性,而创新思维是通过不断的交流,不断的拓展才能养成的。所以,教师可以给自己班级的学生划分出学习小组,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处于性格养成期,对任何新鲜的学习方法或是知识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教师可以不必让学生一直交换组员,可以先给学生划分出一个固定的小组,让学生先了解合作学习的优点,并慢慢适应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先学”的有效性,可以接触更多的学习的方法和自身能力之外的知识的理解。对于“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来讲,综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分组合作是一种有效且创新的学习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篇4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一般特点和应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每节课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环节。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辅助环节。辅助环节就好比高速公路的引桥,教师通过这个引桥,把学生送入自学的快车道。接下来的三个环节环环紧扣。前一个环节学不好,就会影响到后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跟着全班的步调往前走,一刻也不能放松。就像车行高速,既无法回头,又有时速限制,只有到了出口时(下课时)才可以松一口气。这就使得学生每堂课的学习都变得紧张、愉快、高效。

(一)辅助环节:

辅助环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板书课题;②出示教学目标;③出示自学指导。

1、板书课题,简称“板题”。

上课后,教师开门见山引出新课,然后把本节课的课题板书在黑板上。例如语文教师上课时一般不再进行复习提问,不再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范读,凡教材上有的内容都交给学生在自学当中去完成,凡其它学科已学过的知识,则指导学生去整合、运用。教师为什么可以不复习旧知而开门见山入题呢?因为这种模式的课,上一节课的“堂堂人人清”和“日日人人清”已经保证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至于作者和时代背景等教材注释上有的内容,学生在自学时完全可以看得懂,还可以运用历史课上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所以也就不需要教师再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去讲了,而要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学生对本节新授内容的“自学”上。

教师板书课题可以很快把师生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板书时字体要工整,不能潦草。从写字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水平能力,还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出示教学目标,简称“示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在一堂课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如果一堂课没有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评价这节课效率的高低。传统教学只有单一的知识目标,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所以,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①知识目标;②技能(能力)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就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本学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各个知识点(也是考纲上要求掌握的考点);能力目标指的是本节课对知识掌握应达到的能力层级。例如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这五种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的(不在言语之中,而在一举一动),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上课是否“有精神,有激情,能否全身心投入,能否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启发激励学生,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五点:

(1)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所以,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只需出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不必出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2)要实事求是,如果不实事求是,要求理解的,教师却设定为掌握、运用,要求熟读的,教师却设定为当堂“背诵”,学生当堂达不到,那么,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意义,就是搞形式主义。教师出示教学目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科学,要让学生听得懂,做得到。

(3)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也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总目标的具体分解。如果完成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也就达到了学科总目标。

(4)教师出示教学目标的时间不能太短,应让学生读完后还有点思考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要用激励的话鼓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5)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一节课,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有些教师上课随意性大,经常“偏离教学目标”,还认为自己是在创新。创新不等于“随意”。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问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

3、出示自学指导,简称“示导”。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从传统教学到新课程改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没有指导,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重指导学生自学;第二阶段是有指导而无效。实施新课改后,教师开始重视指导学生自学,但往往因为教师指导不得法,学生自学的效果不好;第三阶段是有效指导,体现“五个明确”,即明确①时间②内容③学习方法④达到的标准⑤检测的方法及要求。能准确体现“五个明确”的就是有效的指导,反之则是无效的指导。

例如:初中语文课上,教师有这样一段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然后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六分钟以后,指名同学上台板演。”这一段自学指导,话虽不多,却体现了“五个明确”,时间是“六分钟”,内容是“读课文”,学习方法是“朗读”,达到的标准是“能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老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是“指名同学板演”。因此,这个自学指导的操作性、指导性就很强,因而也就十分有效。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的内容上要十分精心,注意在旧知识与新知识方面不要平均用力,学生读书的重点应该在新知识上,在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上。

教师的自学指导如果具体、科学、明确,就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教师虽有指导,但不科学、不具体,操作性差,就会把自学引入歧途;该强调的没有强调,学生自学、做题时出错率就会高。搞新课改,最要紧的是用好时间,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节约时间,讲求实效。

学科不同,教师的自学指导也往往有所不同。例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常识课,教师主要通过设计好“思考题”来指导学生自学。思考题是一节课师生教与学的“路标”。按此“路标”指导学生学习、讨论,解决疑难,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层次分明,中心突出,就能保证好的教学效果。

出示自学指导以后,教师一般还会鼓励学生“下面开始自学竞赛”。整个辅助环节,实际操作时,仅用一分多钟时间。教师的功夫主要下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教师在出示上述辅助环节内容时,学生主要是听、看、想、记。

(二)“先学”环节:

课堂三个主要环节的第一个环节是“先学”。先学分为两步:

1、读书或看书。

“先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文科一般是读书,理科一般是看书,看例题、公式、基本概念,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自学也是一种竞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因为教师自学指导的具体明确而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读书、看书就好比在做考前准备,会紧张、高效。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课前一般不预习,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所有任务均在课内完成。高中语文篇幅过长的,可以指导学生在早读课上读。

学生在自学时,教师干什么呢?课堂上,教师全过程都在精心地组织、指导。学生自学,教师用眼睛巡视。教师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一是要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书,尤其要盯住班内的后进生,对个别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要给以个别提示。一个班级无论有多少学生,教师始终要把后进生装在心里,看在眼里。二是全面了解学情。教师全面了解学情就是为下一步的检测和“后教”做准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习,不说闲话,不做闲事,不板书,不随便走来走去。

2、检测(提问或练习)。

“检测”就是搞“学情”调查,就是考试。自学时间到时,教师一般用“举手”统计的方法了解学情,例如:请完成老师布置的看书任务的同学举手。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完成了自学任务,那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半数学生未完成,教师就要适当延长时间。这就叫实事求是,灵活机动。

举手统计之后就转入检测。教师先要弄清检测的目的(了解学情,发现问题)、方法(有两种:口头提问、笔头练习)、内容(学生自学的课本上的内容)和对象(后进生)。检测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文科一般以口头提问为主,以笔头练习为辅,重在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理科一般以做题板演为主,以口头提问为辅,重在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教师检测的目的在于了解学情。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学情呢?教师在检测时,应选择后进生作为检测的对象,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就是要针对问题教,要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教师只让优秀学生回答或上台板演,那就会掩盖问题,后进生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一般来说,好学生出错的情况,都可以在后进生的回答或板演中反映出来。后进生答错了,板演题做错了,问题暴露了,教师对学情就心中有数了。

看书以后的检测题很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如何设计检测题呢?检测题要以课本为主(结合课文、课后题、学生实际),要有价值,有代表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一般来说,课后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较为简单的,基础性强的题,可以做为检测题用;一类是综合性强、难度大一点的题,可以做为当堂训练的作业用。做题的方法,可以一题一练一讲评,也可以几题同练。检测题几题同练,一起更正、点评,更易于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更易于找出规律,便于教师归纳总结。

(三)“后教”环节:

检测是进入后教的前提或桥梁。“后教”并不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下的“兵教兵”。它可以分为两步:

1、更正(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台下的学生在做练习,台上的学生在板演,台下的学生做完检测题后,就要看台上板演的学生做题的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和规范性这五个方面有无问题,准备参与更正或讨论。教师应启发尽量多的学生上台更正。一般情况下是先让中差生来对做错的题进行更正,凡中差生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叫优秀生。中等生不能更正的,再让优秀生来更正。这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在这时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在这个“兵教兵”的过程中,后进生的疑难和问题得到了解决,错误得到了纠正,这就把教师原来要在课下补差的任务移到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来完成了,可以节省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好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后进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又得到了提高,优秀生和后进生各得其所。这就把面向全体、培优补差落到了实处。长此下去,好学生能说会道、思维敏捷;后进生也能逐步赶上来,当堂学得懂,学得好,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后教”这个环节,是一堂课中最能体现教师个人素质和功底的环节,也是最难的环节。教师通过检测、更正的过程来了解学情,再根据学情来确定自己下一步教什么(内容),怎样教(教法)?这就叫“以学定教”。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二次备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前备好的课,会因学情发生变化而随之变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可以节省时间,才是有效和高效的。

教师了解学情、检测反馈的方法常用的有六种:①举手统计(这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②巡视了解(由面到点);③启发提问(注意提问的艺术,问的要有价值,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问题,有时还要追问,有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求深度);④板演做题(一人或几人,一轮或几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⑤更正(通过让中等生、优秀生给后进生的错题进行更正来了解中等生、优秀生的自学效果);⑥同桌对改。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学生同桌对改,一看正确率,二看还有哪些新问题,这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情,这也是教师兼顾台上台下,由点到面的方法。

2、讨论(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除了更正以外,还有同桌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后进生能正确解答的问题,就不再浪费时间;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更难的问题,也就是学生合作学习以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师生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师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方式。学生在自学以后遇到了疑难,即“学然后知困”,这时候合作学习就有了内容、前提和必要性,也有了积极性。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物理实验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实验、观察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教师要及时把结论板书出来,并让学生再进一步加深理解、当堂记忆,然后在做题的实践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形成能力。

教师在“后教”时的讲是必要的,讲多长时间并没有硬性规定。关键是确定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样讲?这是与传统教学的三个主要不同之处:时间、内容、方式不同。

传统教学是教师先讲,学生后学;教师讲的内容全是教材上的知识,不管学生会与不会,所有的内容都要讲,这就造成了“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是在学生自学、更正、讨论之后,如果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去讲。学生学在前,教师讲在后;教师讲的内容都是学生不会的,急需要讲的,凡是学生会的,教师绝不再讲;教师讲的方式一般有六种:①补充讲解(教材上不全的,学生理解不全的要补充);②更正讲解(学生理解有误的);③点评讲解(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就学生答的内容和方式等作精当的点评);④归纳总结讲解(把零散的答案要点归纳总结到一起);⑤按顺序讲解(按问题分类,一类一类边讨论、边讲解,边板书,合二为一,合三为一,这样节约时间,提高效率);⑥拓展延伸讲解(由个别到一般,走出教材)。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区别在哪儿呢?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老师的“活”主要“活”在以学定教上,学生听老师讲又主要是听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推理方法,即教师要教思想、教方法。

教师讲评不仅仅是为了要得出一个结论,关键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熟练运用。所以老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上,教会学生审题,确定思路,已知条件有哪些,题目要求求什么,要求的问题与定理之间有什么联系,找准切入点,从学生的板演和调查的学情以及教师的经验多方面综合看,学生最内容错的在哪里,这些地方就要重点突破,所以教师要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纳、分类,二次备课,确定下步教学方案,通过讨论(无论对与错,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每一步都要有理论依据),找准切入点,理清思路,怎样运用定理去一步一步完成,还要注意书写的规范,这就是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

(四)“当堂训练”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这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综合训练)。

如果说学生在“先学”时,已经对本节的教学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经过检测、更正、讨论,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最后经过当堂训练、模仿例题运用公式、定理做作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会使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这是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的。在这个环节里,要求教师要注意六点:一要精心设计习题,要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二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可分为“必作题、选作题和思考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三要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先复习再做题,死记活用。在做作业之前要再看一遍例题,先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不要一拿过作业本就做,这样往往容易出错。四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的任务,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牢固地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求甚解地完成作业,或者抄袭别人的作业,那就起不到做作业的作用。限时当堂独立完成作业,就很好的保证了学生能及时练习,独立练习,解决了学生因课下做作业时自觉性差,随意性大而导致的抄袭作业或不做作业等问题。我们在初

先学后教教学数学论文 篇5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中小学都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大都着眼于把各种问题一讲到底,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教学质量不高,而且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学生主体的时代,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目标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正适应了这种转变,它为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简单回顾与本节有关的知识,或直接进入课题。

(二)呈现学习目标(可用小黑板或使用多媒体)

学习目标的陈述要力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在广度和深度上,须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揭示目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理解。

(三)呈现自学指导(可用小黑板或使用多媒体)

教师明确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时间和自学后检测方法。

教师要精心备课,自学自导的设计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学生先学

“先学”是指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地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或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教师在学生自学时要进行一定的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同时给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指导和帮助。通过提问、讨论、学生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归类整理,为进行“后教”做准备。

(五)教师后教

1、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普遍倾向性的问题。如果只是个别或极少数学生没有掌握,可以采取其他的辅导措施进行补救,而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教学。

2、教的要求。不满足只给学生提供具体问题的答案,应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在知识的具体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3、教的方式。“兵教兵”的教学方式,指自学中已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他学生可以对这位同学的讲解提出疑问,或进行相互讨论。老师则是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并对学生讨论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更正和补充。

4、当堂训练。当堂训练指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教师提供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不允许讨论。

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做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同时,设计的作业低起点、多层次,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学”和“导”的关系

“先学后教”,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像教练、导演一样对学生给以及时的引导、指正。如果教师指导自学不得法,精讲中抓不着要领,先学后教的效果就成问题。因此,先学后教的效果有多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有多高。

(二)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

在“先学”前,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的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导学提纲的设计要精练实用,这是“先学后教”的关键所在。学生在自学和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巡视和观察,通过质疑问难、个别询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其中的疑难和存在的问题,获取尽可能多的直接信息,为教师的“精讲”做好充分准备。

(三)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学生的个体称为“点”,学生的全体称为“面”。班级内部之间是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的。因此,题目设计要有梯度,难易份量要适中,层次要分明,实用性强。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作用,让他们当好“小老师”,帮助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教师还应通过课堂反馈和平时测验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掌握对章节内容复习总结的方法,锻炼知识结构归纳能力,提高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

数学先学后教基本模式 篇6

生物学科结合助学作为导学案的使用模式 :(1)预备阶段:出示学习目标,创设简单情景;自学指导(时间、要求、达成度)。(2)先学阶段:自主学习,看课本,重点内容做好标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号,教师巡视掌握学习情况。(3)后教阶段:检测自主学习效果,用助学中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自己做完同位交流,小组交流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点播。(4)达标测试:在后教完成后快速识记,独立完成助学中达标测试,交流答案并批注,疑难教师再来强调。生物课比较生动教具,实物,板图适时使用效果会好,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

对此模式解读如下: 一.预习导学(3~4分钟)

(一)知识回顾

主要是反馈上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加强落实,进一步落实堂堂清,例如:利用助学中的题目反馈,也可以和日清结合,采用教师抽查或小组长抽查的方式进行反馈等(下课前一定要强调抽查的具体内容,如:性状的定义),不同课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此环节可根据不同课型灵活安排。

(二)创设情境

我最常使用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起到激趣的作用。例如:《婴儿的诞生》这节课,我以一对卡通新人的图片作为背景,导入语是“小明和小红在婚礼上收到了朋友的礼物,打开一看,里面放着‘枣、花生、桂圆、莲子’,你知道这暗含一句什么祝福语么?”,在轻松的氛围中将学生带入本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定要注意不同的课型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像《根的结构和类型》这节课共安排了两课时,第二课时的导入就可以采用温故知新法,在复习根尖四个区域特点的基础上,这样设计导入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哪个区域?水分和无机盐对根有何作用呢?”很自然的就导入第二课时。因此在创设情景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开头把学生吸引住了,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三)目标导学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般2~3个为佳。可以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示,也可以用小黑板展示,或者用投影仪展示都可以,最好不要口头直接阐述。注意:目标一定要准确、明确、层次清晰,并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或者默看,一般安排1分钟,可以是“举例说明”、“会描述”、“能说出”等可达成、易反馈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先学(10~15分钟)

(一)学生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问题”,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中的相应内容进行自学,一般安排5~10分钟。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进行巡视指导,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学习进度,及时调整学习时间,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进行二次备课。特别注意学法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圈点标记,例如,让学生在重点文字下面画上横线,感到疑惑的问题打上问号,“自学问题”中不能自主解决的记在笔记本上,可以和同桌交流。

注意做到三个明确:1.明确自学问题和自学内容。一般进行一次性自学,如果教材内容较多可以分次学习,但每次学习都要明确问题和学习内容;2.明确学习方法。自学时,一般是采用自主完成的方法,把发现的问题标注出来,全部学完再进行组内或组间交流;3.明确要求,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教师可以开展竞赛活动,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展示,实验课可以让小组展示方案和实验步骤,总之,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自学,也要注意根据班级特点来选取方法。

一般在学生自学完成后,安排一个交流环节,通过交流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问,为下一个反馈环节奠定知识基础。

(二)助学反馈

我们生物组主要用《生物助学》为导学案,用助学中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个模块,让学生进行自我反馈,发现问题。

当然,此环节也可以和“学生自学”这个环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助学自学时发现问题,以组为单位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并且归纳上升为理论,准备展示。在进行这种操作时,教师一定要走进各个小组中去,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引导,促进优等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鼓励他们进行组内和组间的只是互享,形成“兵教兵”的学习氛围,让不同学生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什么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真正发挥“导”的作用。

三.教师后教(10分钟左右)

通过以上学生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师生共同概括。

同时教师对同学在交流中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明确的解答。“教师后教”不是说教师登场,学生做听众,对于学生出现的难点、疑点,教师要设计有层次、具有启发性、典型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在解决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学生能够得到启发,自我解决疑点,并且上升到理论认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教师更应该及时的进行鼓励和赞扬,让学生感受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四.知识建构(3~4分钟)

一般采用助学中的“自我感知”模块,让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完善认知系统结构,内化自己的知识网络,明确学习的重点,并且及时进行识记落实。

五.评价反馈(10~12分钟)

数学先学后教基本模式 篇7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新的问题, 探索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 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初始阶段, 学生自学能力差, 缺乏自学意识, 学生需要一个实用的问题空间:给一个问题, 他们去思考;给一个冲突, 他们去讨论;给一个机遇, 他们去抓住。这就是自学指导环节中, 思考问题的意义所在。而这个美丽又实惠之问题空间的编织者就应该是教师。

一创意问题的前奏

问题提出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空间搜索的具体表现形式。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审视教学内容, 调整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 使提出的问题具有梯度性、实用性、创造性。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观念、元认知是具有创意之问题得以顺利编织的前提。

先学后教模式得以广泛应用的大环境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课程理念的实施,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了阻碍作用, 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内驱力十分匮乏, 其发展动因主要来自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 先学后教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 而该模式的实施则有赖于教师观念的变革与创新。观念是指教师的数学观、数学教育观及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和信念等等。问题指导自学是先学后教模式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环节。教师能否提出有效引导问题的前提是科学地认识先学后教模式的结构特点, 认识学生认知的起始状态和问题引导的目标状态, 进而认识自学指导的重要性, 树立起通过问题引导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从学会转变到会学”的核心教学观。

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 是指教师对于自身所从事的数学教学活动的意识、分析和调整。这里引申为教师在核心教学观的驱动下, 综合自身对课程课标、课程理念、数学思想、模式特点等的理解力, 详尽分析教学内容, 提炼、调整、完善自学指导问题的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 进而提高自学指导过程的有效性。由于自学指导所需要的数学问题教材没有现成答案, 因而自学指导问题的编织过程是教师利用自身的元认知, 逐步探索教材内容, 不断进行问题提出的过程, 也就是教师把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元认知比较到位, 就能恰当地进行问题提出, 对所提指导问题的目的、结果能做到心中有数, 即使出现了困难, 也能做出必要的调整, 并在解决问题之后, 又自觉地进行问题提出, 使已有的认识得到升华。

二目标问题的构建

波利亚认为, 对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问题指导自学不是几个问题的简单罗列, 而是整节课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浓缩。因此如何设计导学问题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根据任务主动建构、针对学情合理调控是先学后教模式中设置导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教师将对任务领域的理解问题化, 实现把任务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的过程, 就是教师主动建构导学问题的过程。教师根据自身的元认知, 通过浓缩教材精华, 编织有梯度的问题串, 把教学任务融入问题空间, 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自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编织导学问题, 使问题表征能揭示教学任务的核心内容, 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帮助学生通过自学过程, 认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导学问题的建构是教师激发学生认识问题和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交点, 也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点, 更是使学生获得良好自学效果的要点。

例如, 在对平方差公式进行自学问题设置时, 教师可依据自身的元认知设置导学问题: (1) 平方差公式的内容是什么?分别用文字与字母表达; (2) 理解并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 (3)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平方差公式左边两个二项式是什么关系?在这两个二项式中的第一项有什么关系?第二项呢?平方差公式右边的整式有什么特征?其各项与公式左边各项有什么关系?

教师的导学问题就是学生的问题空间, 它是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一盏航标灯。然而, 有时即使你编织得再精致, 学生是就不买你的账, 偏不按你的意愿走。更何况, 有时由于教师元认知的不同和对问题表征的理解差异, 会造成不同的教师对某个节点或一些细节理解上的不同步, 甚至出现分歧。此时, 备课组的讨论与统一, 对问题空间的完善或充实能起到较好的互补作用。

因此, 教师能否及时调控不蛮干, 在充分体现教师个人智慧的前提下, 通过集体备课的落实到位,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已成为根据学情合理调控导学问题的关键点。究竟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这就要对教学进度与得失情况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备课组集体研究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 哪些还比较模糊, 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等。在此基础上, 做出评估、调整, 重新进行问题提出, 提高问题空间的有效度。

数学先学后教基本模式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先学后教;互动;质疑;实践活动

近年来,随着数学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要求课堂效率的提高,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热点问题。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包含着人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进展。为此,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与学”两者的有效融合是当前每一位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实例来探讨初中数学如何应用“先学后教”新型教学理念。

一、注重实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强调的是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自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确保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师生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以学习活动双重进步为目的,激发学生的爱好及兴趣,以平等及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进而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活动中。

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对于“(x-1)(x+2)=70的求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进而解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并没有实现互动,生生同样没有交流。为此,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小组,每四人一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探讨通过哪几种方法能够求解,并且使用什么方法最为简便,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做法尽情展现出来,最后派小组代表来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这一讨论中,进行相应的引导。最后,教师根据小组发言客观评价其讨论结果。有的学生提出“x-1与x+2之间的差为3,并且x+2>x-1,因此,可以将70分解成大小相差3的两个因数。”于是,该同学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工整地写在黑板上:(x-1)(x+2)=7×10,因为x+2>x-1,所以x+2=10或者是x+2=-7,即x1=-9,x2=8。通过这一讨论过程,不仅加强了生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二、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伟大的哲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我国的教育家也指出“审问、明辨、慎思”。这主要是因为解决问题可能是实验上或者数学上的技能,而提出问题则有可能对其进行创新。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用新的角度对旧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即再思考,激发潜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再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善于发掘学生提出质疑中的思维亮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如:学习“有理数”一章中从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数轴、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加减法到科学记数法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好这些资源,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识负数”部分,首先通过一个案例引入概念,然后让学生计算自己近2个月的生活费,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投入运算中,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你们身边还有什么可以用负数表示的?”“如何理解国际经济中的负增长?”“肥胖是营养需求与摄入的关系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掌握科学知识,通过实施研究性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提升,学会应用当前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想创新、敢创新的自信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三、加大对实践活动的开展

知识源于实践同时也是为实践服务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实践,而这一实践并不局限于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还包括为学生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将数学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如:学习“有理数的乘除法”时,课本中有一个是观察思考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教师可开展实践活动。课前准备一副纸牌,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明白偶数位比奇数位多一,因此,得出9张牌并不能够全部翻到反面,而十张牌、十二张牌就能够全部做到。当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更为深刻、准确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会犯错误,或者是想法较为幼稚,但其中不乏创新的火花,同时可看出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初中数学新课标强调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身体验、自主思考的过程,是一种创新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实施“先学后教”模式时,教师应把握好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实施步骤,掌握一定的策略,以充分发挥这一理念的作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桂芳.浅谈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先学后教”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8):79-80.

[2]施炎炎.初中數学“先学后教”模式中预学案的设计与使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2(2):29-30.

[3]杨颖丽.初中数学“先学后教”的几点尝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61):148.

上一篇:校医,保健教师职责下一篇:广东省陶瓷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