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举隅

2024-07-10

艺术举隅(共11篇)

艺术举隅 篇1

思品课导行艺术举隅

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大纲指出要“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明理―激情―导行”是思品课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环节,而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又在导行。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呢?

一、树立典型,增强导行的直观性

事实上,坚持正面引导,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并不很难,难的是怎样使学生用道德认识指导道德实践。比如,学生对身边的好人好事耳闻目睹,有时却表现得无动于衷,甚至认为做好事的同学是“傻瓜”。是不是他们不明白助人为乐的道理呢?不是的。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我想是我们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得不够。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大力宣传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宣传同学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引导同学们以先进为榜样,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教学《雷锋叔叔好榜样》后,我接着开主题班会,内容是“找‘雷锋’”,树立学生中的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同学们心中有了偶像,那平静的心海就涟漪荡漾,提高了说服力。

二、动之以情,增强导行的有效性

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往往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而情境相生,增强感染力。如教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时,刚好学校少先队大队组织为本乡贺家小学刘×姐弟捐款,学校几番动员,而捐钱的寥寥无几。授完新课,我笑着问:“同学们,今天谁为你们做的早餐呢,吃了些什么,你们觉得幸福吗?”同学们争着回答,露出自豪神色。接着我趁热打铁,“但是,在离我们不远的贺家小学,有孤儿姐弟俩,他们没有了父亲,没有了母亲,早些天厄运又偏偏降临在他们头上,半夜‘轰炉一声巨响,他们住的`房屋倒塌了,乡亲们把他们抢救出来送进了医院,现在急需钱治疗。他们和我们一样大,一样读着小学,我们该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二天,大家都捐了零花钱,有些学生在家长支持下,捐款数额还较大。

三、因人施教,增强导行的针对性

由于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的差异,往往表现在导行上有不同的接受方式,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对症下药”。如教学《多为集体做好事》,针对班上教室关锁差的情况,我不失时机提问:“同学们,我们班上有不少同学都热心为集体做好事,可有一些同学就是很马虎。比如常常有人忘记给教室关锁,今天,我想选一个乐于为集体服务的同学做这件事,愿意的请举手”。我有意选了一个“吃软不吃硬”的后进生,用激励法给他“压担子”,老师的信任,使他犹如“久旱逢甘霖”,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室关锁的任务,违纪现象减少了,学习也明显地进步了。

总之,只有正确运用导行方式,才能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为统一起来。

诗词艺术手法解题举隅 篇2

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的区分。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形式。就诗词的表达方式而言,主要是描写与抒情,少数句子具有议论性质。修辞手法则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双关等。艺术手法,也叫表现手法,侧重于诗词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直抒胸臆、衬托、象征、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手法与修辞手法是有交叉的,两者的界限不是绝对的。比如,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 但它如果间隔使用, 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 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 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二、衬托手法的具体运用。

衬托,原为绘画技法,借用到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技法,则指对所要描写的人或事物做侧面的渲染和衬托,使其更加鲜明。衬托可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

所谓正衬,又叫陪衬,它是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的并举映衬,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哀衬哀、以乐衬乐等,作者往往选取特定的景物传情达意,以情驭景,使情景交融起来。

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这首送别诗写到“水”,有什么寓意?请简要说明。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送别友人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诗歌又是如何来表现这种心情的?这就需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的一、二句中,特别要注意送别的季节——秋天。“秋”本来就是一个萧索、寂寥的季节,特殊的季节营造特殊的心情——“愁”;“寒鸦”就是对这一季节和心情的渲染,而“水悠悠”则又是诗人心情自然真实的流露。据此,我们可以判断作者采用了以“愁景”衬托“愁情”即正面衬托的手法。

答案 用“愁景”衬托“愁情”,借“水悠悠”来衬托自己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解析 诗歌没有直接写邹明府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在答题时就要抓住能够衬托邹明府为官为人的细节进行分析,从而概括出人物形象。为官多年、做过一县主职的邹明府离任时是什么情景呢?“马不肥”“透卧衣”衬托为官的清廉;“载书归”衬托其保持读书人的本色。这些细节正面衬托、显示了邹明府形象的高大。

答案 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抵不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矛盾的一个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声衬寂、以寂衬声、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作者常常“反其道而行之”,选取与所写内容相对的事物,相反相成,达到突出主旨的艺术效果。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解析 题目直接指出词中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我们可以根据提示在词中寻找相关依据。“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如何来表现牛郎织女的爱情?词人就用反衬的方式来凸显。相会之日,相逢之时,众仙表现的是“妒”:“月姊”嫦娥皱眉,“风姨(风神)”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形成对比反衬。下片中旧愁未销,反载新恨离去,更凸显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

答案 用月姊满眉颦、风姨吹雨来衬托双星相逢,新欢与旧愁的比较更增悲情。

小结 解答类题,首先要判断诗词运用的是修辞手法还是艺术手法,确定是艺术手法后再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然后举出诗中句子具体分析; 最后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结构安排或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1. 诗人真的认为自己才疏学浅吗?请结合颔联试作分析。

夜飞鹊

周邦彦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迴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2. “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尽显惜别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一下该句的妙处。

1. “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一语双关。“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是带有埋怨意味的。(从颔联的内容看,“不才”一词中既含有谦虚之意,也含有才不被人识的感慨,据此可以判断,该句使用了双关、反语的修辞手法)

孔子创新教育思想举隅 篇3

孔子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在他深邃的教育思想中也闪烁着创新的光点.我们认为,这种创新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学官分离、穷变则通、先富后教的思想.

作 者:吴清云 王搴 作者单位:吴清云(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3)

王搴(零陵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永州,425006)

戏剧文学鉴赏方法举隅 篇4

戏剧文学鉴赏方法举隅

王小军

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文学,指供表演使用的剧本。这里所说的戏剧的鉴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鉴赏。其鉴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反复阅读剧本

阅读剧本是整个戏剧鉴赏中最基础的工作。因为戏剧是不能在演出过程中停下来让我们细加品尝的,所以借助剧本特别重要,它对进一步了解剧情,体会戏剧艺术很有帮助。阅读剧本,首先要理清剧本结构。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理清了剧本结构,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剧本的内容。其次要了解剧中人物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性质,也决定了剧本的主题是什么。当然,有的剧本人物关系比较简单,如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只有房东太太,房客及房客朋友三个主要人物。但有的剧本人物关系就相当复杂了,如《雷雨》,它反映的是两个家庭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主仆兼“夫妻”关系;有主雇兼父子关系;有主雇兼兄弟关系;有同母异父关系;有“母子”兼情人关系;有同母异父兼情人关系。只有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理清了,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剧情,分析戏剧冲突,欣赏人物形象,从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理清戏剧冲突

戏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只有冲突才能推动剧情的发展。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剧中人物由于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对社会的认识和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把握住了戏剧冲突,就等于抓住了总纲。

如何理清戏剧冲突呢?首先,要了解戏剧冲突发生的背景。如《窦娥冤》,只有了解了当时贪官污吏贪赃枉法,流氓无赖敲诈勒索,贫苦百姓听天由命的黑暗现实,我们才能明白窦娥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的悲愤,才能懂得窦娥三桩感天动地的誓愿。

其次,要分清戏剧冲突的主次,明确构成冲突的基本内容。任何一个剧本的冲突都不可能是单一的,有些甚至很复杂。如《哈姆莱特》,有哈姆莱特与乔特鲁德之间的母子冲突,有他与好友雷欧提斯之间的冲突,有他与情人奥菲利娅的冲突,但主要是哈姆莱特与新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把握了这个主要戏剧冲突,我们就明白哈姆莱特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再次,要善于从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探索其思想倾向。我们可以从情节人手进行分析,仔细研究主要事件、主要场次的描写,最后把各个场面综合起来分析。如《窦娥冤》第三折,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场景: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抓住其中的“指天斥地”、“三桩誓愿”这两个主要场景,不难把握此折展示的是窦娥与贪官污吏之间的矛盾。

最后,还必须要认识戏剧冲突的社会意义。如《窦娥冤》第三折除了揭示窦娥与贪官污吏之间的矛盾,还着意写窦娥要求避开前街走后街,为的是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窦娥温顺善良的美好心灵。如此善良的人却蒙冤而死,更体现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三、品味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与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注意点的`相关说明。有人物、时间、地点、布景的说明,有动作、表情的说明,有效果的说明,有幕起、幕落的说明,有人物上下场的说明等。戏剧的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起辅助作用。如《雷雨》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一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氛围,奠定了悲剧情调,烘托出入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思想情绪,也为下文雷雨声中矛盾冲突总爆发作好了铺垫。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

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基本手段。分析时应从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富于动作性三方面人手。

戏剧语言必须高度个性化,不能干篇一律,千口一腔。例如哈姆莱特拒绝爱情的话:“再会!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他爱着奥菲利娅,爱着一个和他母亲一样的女性。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母亲的所作所为使得他把婚姻看作是一种丑恶的结合,他的奥菲利娅不也和他的母亲一样吗?于是他拒绝了爱情,却受到内心更痛苦的折磨。再如《日出》中顾八奶奶关于爱情的话:“爱情就是你心甘情愿拿出钱来叫他花,他怎么胡花你也不心疼,那就是爱情!爱情!”,一句话把她黑色的出身、地位、气质、教养以及黑色的灵魂暴露无遗。

潜台词,即话中有话的台词。潜台词富有表现力,它可以把那些不便明说的话通过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人领会。潜台词意犹未尽,弦外有音,可以揭示出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如《雷雨》第一幕,鲁贵向四凤要钱,四凤拒绝了,鲁贵:“(严肃地)孩子,你可放明白点,你妈疼你,只在嘴上,我可是把你的什么要紧的事情,都放在心上。”虽然鲁贵没有说出要紧的事是什么,但我们却可以根据剧情,懂得他是在拿四凤与周萍的事要挟,可见鲁贵其人的卑劣嘴脸和肮脏的内心。

戏剧语言必须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动作冲突,如周萍打鲁大海;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比如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理等等。我们所说的动作性,主要指人物的内心活动。如《雷雨》中繁漪:“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恰如其分地表述了她特殊的处境和她对环境的不满与反抗,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波澜。通过动作化的语言表现出来。

四、欣赏人物形象

每一位读者对于戏剧形象,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物形象必须具有典型性,只有这样才能栩栩如生。如周朴园是一个言必称“秩序”道貌岸然的家长,一个体恤下情的经理。可又是一个心狠手辣,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一个需要感情,玩弄感情,最后又失去一切感情的“精神乞丐”。周朴园之所以成为周朴园,是因为他生活在独特的又与普遍性相联系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人格和性格。

我们还必须通过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去欣赏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他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优柔寡断,孤军奋斗,又热烈追求理想,这种复杂性是由他所处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的,只有通过他内心的种种冲突去欣赏人物形象,我们才能把握好这一点。

此外,鉴赏戏剧还有捕捉初感,由浅入深;运用想象,感受人物;设身处地,披情人文等方法,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语文课堂教学“失真”现象举隅 篇5

语文课堂教学“失真”现象举隅

由于对《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全面透彻,对“真语文”的理解有所偏差,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背离课标、脱离语文本质的“失真”教学,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对“失真”现象进行了梳理,列举如下。

一、注重人文性,轻视工具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表述对语文性质做出了科学界定,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两者的协调统一。评价一堂课,也应二者兼顾。但实际情况是,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了教学中的人文性。有些课,不太重视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文本的解读,不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而是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被认为是好课。某位教师执教县级评优课《治水必躬亲》,在让学生结合注释匆匆理解文意之后,将课堂主要时间放在对海瑞个人的研究上,讲了许多关于海瑞的故事,让学生探究海瑞的清廉、刚正等优秀品质。评课时一位老师竟然为该课大声叫好,认为此课充分发挥了课文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作用。此种评价令人大跌眼镜。

一篇文言文,不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不帮助学生梳理文言现象,却将主要精力用在所谓的“拓展”上,将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语文味丧失殆尽。其实,新课标中所说“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非不落实语文知识,不培养语文能力。只重工具性,搞繁琐、重复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使课堂变得沉闷、枯燥,学生毫无兴趣,这种做法我们应摒弃;只重人文性,把学生该掌握的语文知识丢在一边,课堂表面上气氛热闹,精彩纷呈,但冷静想想,这种课的所谓“人文性”只是空谈。()仅局限于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课堂,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把精力全置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课堂,更是难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

二、注重主体性,轻视主导性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些内容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些教师对这些要求进行了曲解,认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观望者,是陪客,课堂秩序乱了不去维持,学生思维乱了不去调整,甚至出现了错误结论也不纠正。笔者最近听县级评优课《都市精灵》,多位执教者对学生离题万里的回答给予“还行”“有创意”等评价。而少数听课人认为这种热热闹闹、学生活动很多的课,已经把主动权完全还给了学生,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

实际上,这种教学削弱和替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教师独霸课堂的做法绝对错误,但教师在课堂上“大放羊”也是违背教学原则的。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必会导致课堂无序和失控,课堂教学效率将大大降低;教师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若没有教师适时的引导和有效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阅读能力将停滞不前,课标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注重多媒体,轻视真文本

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媒介,可以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加深他们的感情体验。《课程标准》也建议“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但有些教师据此片面认为不使用多媒体的课不是好课,滥用多媒体的课在他们眼里反而成了体现课标精神的优课。笔者曾听过一堂市级研讨课《在声音的世界里》(作者王蒙),教者先用录音机播放各种声音导入新课,接着放了一遍课文录音,然后让学生回忆在成长的路上哪种声音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小组交流,每组推荐一人全班交流,最后让学生听录音,并根据录音描绘其情境。这堂课紧扣声音设计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时间也不少,所以有些听课者认为精彩。但仔细想想,教者完全抛弃了文本,学生根本没有揣摩文章的语言精髓,没有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课怎能算好课?

语文教材是范本,是例子。作为传递和接受人类精神财富的特殊凭借,语文教材还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语文教学应该恰当运用多媒体,但不能无视语文教材的凭借属性,因为学生要凭借这些“范本”揣摩语言,形成语感,并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领悟感情,接受熏陶。离开了文本这个凭借物,怎么能“让学生进入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角色,去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在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首先要用好课本这个最重要的“凭借”.

四、注重学生悟,轻视教者析

《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表述要求教师从繁琐、枯燥的分析中走出来,杜绝“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与文本对话,自我感悟。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课堂上一点也不需要教师的分析了呢?笔者刚刚听了一堂校级教研课《囚绿记》,教者要求学生谈谈课文的主旨,有的学生说是“爱不等于占有”,有的学生说是“人性的迷失与回归”,还有的说是“讴歌了不屈的精神”.教者总结说:“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我们也就不下定论了,你们觉得哪种看法有道理就认同哪种吧。”随后教师宣布下课。在评课中,有人认为执教者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探究,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笔者对此颇有微词。

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在学生提出自我见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适度点拨、分析、指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也是符合课标精神的。忽略文本的核心价值,一切都让学生感悟,对学生的一切回答都不提反对意见,完全放弃点拨分析,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课堂上过分看重学生感悟而将课堂分析弃之不顾的做法,应该坚决反对。

不良用药现象举隅 篇6

例一:疼爱孩子拒绝治疗

孙某的小孙女,因严重烫伤而住院。一进医院就“杀猪”似地不肯打吊针,孙女的痛苦使婆婆心酸。第三天眼见病情有了好转,孙某就死活不让医生再给孙女打吊针了。医生耐心的说劝也未能改变家长的主意,就在终止打吊针的第二天晚上,孩子的病情突然恶化,很快死于难以挽救的败血症。

评点:由于疼爱孩子,而不服从治疗,这是对病魔的姑息和对孩子健康的不负责任,其后果是疼爱反被疼爱误。请家长注意,莫将医嘱作儿戏!

例二:看病有如走马灯不达目的不罢休

早晨起来,陈某突然浑身酸楚,怕冷发烧,流清鼻涕。她来到厂医务室看病,经检查体温39.3℃,其它亦无异常发现。医生说是重感冒,打了一支柴胡针,还开了一些别的感冒药。用药后烧还没完全退下来,接着她又“开后门”打了一支安乃近。因体温退了又上升,陈某一天内先后找三个医生看了四次病,晚上临睡前还感到有点发烧,又加大剂量多吃一次复方阿司匹林。不一会烧虽然退下来了,她却因大汗淋漓、不省人事住进了医院。

评点:走马灯似的看病,不但会使疾病因缺乏一个总体治疗而进一步恶化,而且还会造成吃错药、用重药的现象发生。因此治病不能心急,在病情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般不宜重复就诊和重复用药。

例三:偏听偏信盲目用药

汪某拉肚子,一天好几次,医生说是消化不良,不打紧,只要注意饮食,吃些助消化药就会好的。可汪某的妈妈听人说拉肚子吃氯霉素好,于是自己偷偷地给他加服氯霉素。两天后病情不见好转,又听人说最好打庆大霉素,然而打了庆大霉素病情依然照旧。这时,又有人向汪某的妈妈推荐红霉素。汪某的妈妈得知这药是抗生素中的“王牌”,又满怀希望地给汪某吃了好几天。没料到,吃了红霉素后肚子越拉越厉害,这下可再也不敢偏听偏信了,只好上医院就诊。化验大便后大夫告诉他们,这是因滥用抗生素而患了白色念珠菌肠炎,病情比较复杂,需要住院治疗。这时,汪某的妈妈才醒悟过来,后悔不该偏听偏信,给孩子乱吃药。

评点:药与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祖国医学组方强调辨证施治,现代医学用药也必须符合适应症的范围。盲目用药则有可能因顾此失彼而加重病情,甚至引起药物毒副反应。

例四:处方舞弊劳命丧财

早上,发现孩子不吃奶,王某抱她来到厂医务室看病。医生说孩子得了扁桃体炎,吃复方新诺明就可以了。为了节省药费,王某请医生以她的名义给孩子开处方。医生和王某很要好,二话不说就照办了。临走时,医生再三叮嘱王某,给孩子喂药只能吃处方上的四分之一。

王某从医务所出来,来不及回家给孩子喂药,只好匆匆忙忙将孩子送到托儿所,并把药袋交给阿姨。王某刚到车间,突然想起没将给孩子喂药的真正份量转告阿姨,一种可怕的预感使她急忙又往回跑。一进托儿所,阿姨竟高兴地告诉她,孩子的药已按照药袋上的说明给喂了。王某听了差点没昏倒,她知道八个月的孩子吃大人的药量会有什么后果。她来不及和阿姨说明白,就抱着孩子十万火急地往医院跑去……

评点:为了省药费,孩子吃药以家长的名义开处方,这种贪图小便宜的行为,却结下了危害生命的苦果,实在令人痛心。

例五:吃药盲目赶时髦药不对路枉破财

江某因饭后腹部胀痛不适而去医院检查,诊断为胃下垂,医生要他耐着性子吃一段时间补中益气丸。没多久,治疗胃病的新药接二连三出现,他被广告所吸引,放弃补中益气丸,先后吃了胃铋治、三九胃泰、晶菱得乐和丽珠得乐等新产品。当他的药费突破四位数时,他失望了,又回过头去找医生开补中益气丸。这回江某听了医生的话,一方面坚持吃补中益气丸,另一方面注意加强营养,还装了一个胃托。数月后病情日渐好转,人也胖了起来,事实使江某明白了吃药不能赶时髦这个道理。

艺术举隅 篇7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 张飞博客:仰望语文的星空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命题评析】

今年的安徽高考作文是一道纯材料作文。命题人没有设置任何带有提示性的话语。这一方面避免了近年来高考材料作文主题先行的弊端,增强了开放性,但也增加了审题的难度,所以被网友评为本“最坑爹”高考作文。网友的感觉其实不过是一种片面的直觉。对于久经题山试海考验的考生来说,也许单凭直觉就能大致命中题意。而考分既是考出来的,又是改出来的。应该说,这样的命题是近年来有关高考作文命题的各种命题思想相互碰撞后的妥协性的产物。从各个层面来看,均合乎高考命题的理想状态,而实际上恐怕背离了一个最重要的命题

原则——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其实好的命题最重要标准应当是能激发考生言说的欲望。

1、回避热点,选材生活化。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是关于梯子如何放才安全的材料作文。应该说,命题立足于生活,这就有效回避了热点问题,避免了猜题、押题和宿构,降低了套作的可能性。命题也似乎旨在引导考生能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2、增强思辨性。本命题试图引导考生立足问题表达、深入思考生活,考查理性思维能力。选择议论文比较合适,议论文对文采的要求不高,适合绝大多数考生。梯子如何放的问题是生活现象,由此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或进行迁移发散,由此及彼,补充同类材料等等。

3、审题难度大。2011年安徽省高考命题“时间在流逝”,得到了普遍赞誉,因为她成功地划定了命题原点,切口小,但是意蕴丰富,让绝大数考生有话可说。写作题最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而非审题能力。可惜2012年的安徽高考作文没有承续这种优点。本材料本身的命意指向不够明确,又缺少提示性语句,审题立意难免让学生纠结,因而很难做到自信表达。

【立意举隅】

思维惰性要不得,突破惯性思维;

精益求精,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转换解决问题的思路,别有洞天;

防患于未然,更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细节,细节处蕴含着大道理„„

艺术举隅 篇8

云南省个旧二中

现代文阅读题,历来是语文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得分或失分的大项。从语文改革发展的趋势看,考试中阅读题的比重逐年加大,其中主观测试题题量呈上升态势,而学生在语文的各项测试中,阅读题的失分率是最高的。有不少学生碰到阅读题,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答题不是答不完整,就是答不到点子上,或似是而非、或答非所问,有些本来难度不大的阅读题,失分现象也颇为严重。那么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速度和解题质量?有没有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可遵循?

1、明确文体。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主要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这几类。一般说来,“三大文体”中说明文阅读题较容易,议论文次之,记叙文较难;文学作品中小说、戏剧阅读题难度略小,散文、诗歌难度较大。所以,在阅读文章时,必须快速明了所读语段是“三大文体”或“四大文学体裁”中的哪一类。只有辨明文体,紧紧围绕该文体的“相关元素”解题,才是正确的。比如,记叙文姓“记”,它的“家庭成员”是记叙的中心、记素的要素、记叙顺序、描写方法、修辞方法等;说明文姓“说”,它的“家庭成员”是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等。文体明确了,就能迅速打开阅读题解题的大门,就能进入解答阅读题的“自由王国”。当然,有时要对一个孤立的语段的文体作出准确判断,会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明白无论实际情形如何,一篇文章总是会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辅之以其他表达方式,这样问题就简单多了;况且,更多的时候题干中的“指出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说出划线内容使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等等语句从侧面告诉了答题者该语段所属文体。

2、整体感知。仔细研读阅读语段,整体感知原文内容,这是解答阅读题的至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忽视不得,省不得。读原文,读懂原文,则事半功倍;反之,则答偏、答漏、答反不足为奇。研读阅读语段,整体感知原文是因为: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显现或隐匿在原文中。--这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个总原则。阅读完语段,完成“明确文体”这一步后,若为记叙文,要能明确主题及作者的爱憎感情;若为说明文,要了解说明的对象及说明的特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若为议论文,要把握作者所持的态度和观点,再看一看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等等。对文中的语句只有在整体感知、领会文章立意、把握文章要领的基础上,才可能准确解答,切不可只答了该句的表面意思。此外,还应根据思维的特点,讲究研读过程的有序性,即感知--选择--筛选--概括。

3、把握要素。文体不同,其文体要素也截然不同。是记叙文,要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要素;是说明文,要明白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及说明的方法;是议论文,则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然后迅速联想到该文体的“相关元素”。比如,题目要求回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就要联想到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题目要求回答“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就应联想到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有的同学在解答阅读题时,文体也还能明确,但各类文体对应的“相关元素”则不甚明了,答题时往往出现“串调”的现象,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如将“论证方式”误答为“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误答为“修辞方法”;“对比论证”答成了“比较说明”。

4、语言赏析。对阅读语段的赏析,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一般说来,可从赏修辞、赏词语、赏句式、赏意境等几个方面入手。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往往会大量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性较强的文章,则使用动词、形容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定然是其突出的特点。所以,认真赏析该词在句意表达上所起作用尤为重要:该词作用是修饰、限制还是强调?抑或是为了文章的生动形象?如果去掉或换掉,句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般说来,记叙性的文章赏析的是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与艺术性;言语平实的文章赏析的是词语的准确性、限制性、修饰性。语言赏析时,宜采用“三步答题法”,即:值得赏析之处--举出例子--分析例子。

5、句子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结构方面,二是内容表达方面。要审清题目,看题目要求从哪个角度作答;是从一方面,还是两方面作答等。结构方面,要明确句子在不同文体中所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往往不相同。比如,一般说关键语句处在文章的开头,常常具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有的是文章的伏笔,有的是为下文做铺垫;有的是引出说明对象,有的是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处在文章或段落的中间,则是或强调突出,或呼应上文、或为下作铺垫、或承上启下;处在文章的结尾,往往有点题、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等作用。句子若是使用了修辞手法,则可从修辞手法的功用方面作答,比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使用往往是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了强调、或造成往复回环的效果;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了增强语言的气势等等。有时,还可联系关键语句在前后文中的地位和影响,来全面阐述其表达作用。

6、问题还原。解答阅读题时,应密切联系记叙文主旨、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答,还应确定解答的有效“信息区”--解答的范围,在有效“信息区”中进行比较、筛选、推敲、提炼组织问题的答案。一般来说,答题应尽量使用原文中具有概括性、典型性、能说明问题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若题目要求“用原文回答”,则解答时哪怕是一点点的“自由发挥”都属于画蛇添足。解答结束还应将具体的问题和解答的内容还原到原文中,看一看问题是从哪里提出来的,是针对哪句、哪段提出来的,是面向全文,还是针对一句、一段或一部分提出的,据此确定所答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此外,解答时切忌把自我主观意识或语段外的信息强加给该语段,即使是开放性的阅读题,解答时也应“言之有理”;这“理”,不是偏激之“理”,也不是想当然的“理”,虽为“独到”,也还须是具有一定的“受众量”、可以接受的“理”。

总之,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在阅读中认真理解,弄清题意,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就能得心应手,在考场上获得理想的成绩。

-10-14

作者简介:马明,男,大专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

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4年。曾有多篇

教学论文在省、州教学刊物上发表。

通讯地址:  云南省个旧市第二中学

课堂评价反思举隅 篇9

例1:有位教师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教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学生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就是聪明吗?

[反思]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一顶高帽子,戴在谁的头上都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味地夸奖学生真棒、真聪明,可学生到底聪明在哪儿?教师不明白,学生也不明白。其实,教师应及时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样的评价才真正着眼于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暗示、点拨,引领学生学习。

二、变廉价表扬为诚恳奖励

例2:一位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请学生评价:“你们说说,他的回答好吗?”学生说:“好”。教师引导:“好在哪里?”学生说:“声音清楚响亮,态度大方。”教师说:“你的评价很正确,(转向全体学生)请大家表扬他。”学生:“嘿嘿嘿!啪啪啪(击掌声)!你真棒!”

[反思]本案例突出的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这种评价,在低年级课堂经常看到。起初学生还感觉到新鲜,久了就感到乏味,甚至产生反感。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地表扬,并且流于形式,这带给学生们的是什么?事实上,对学生而言,流于形式的表扬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其探索欲,反而会导致他们形成浅尝辄止和随便应付的学习态度。不如针对实际情况恰当进行鼓励。有时候一句真诚鼓励的话语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动力。

三、变功利性评价为精神鼓励

例3:有位教师上《会摇尾巴的狼》第二课时,上课时先复习生字,拿出生字卡片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认读,学生认对一个,教师就表扬:“你真聪明!”“你真能干!”同时还奖给学生一枝铅笔或一个本子。课堂上掌声不断,结果,还未进入新课,一把铅笔和一叠本子已发放完毕,教师只好对学生说:“对不起,老师的礼物准备少了,下一节课再给你们补上。”后面的学习活动,学生就不那么积极参与了。

[反思]激励性评价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如小红花、红五星、小红旗等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这的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持续发展。学生会把“学习”这一目标置于脑后不顾,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品当成学习目标,转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功利心理。更糟糕的是,时间长了学生对小红花、红五星之类的东西熟视无睹,失去了兴趣,时时盼望着有更新鲜的奖品来刺激他们。我想,这一结果显然与教师的初衷是相差甚远的。

四、变及时性评价为延时性评价

例4:有位教师上古诗《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最后一句时,要求学生自由读“正是河豚欲上时”,讲讲要上来的河豚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联系全诗思考。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河豚知道春江水暖、蒌蒿到处都是、芦芽也长出来了,河豚想赶回春江产卵。”教师情不自禁地表扬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的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本以为经自己这么一鼓励,肯定会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发言,哪知道才举起的那无数小手都“刷刷”地不见了……

[反思]课堂上,教师对一个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有谁还会花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答案的问题呢?教师应把及时性评价改为延时性评价:“这是你的答案,不错。让我们一起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时的学生处于继续思考的状态,不要对学生的发言很快下结论,教师要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五、变专制性评价为机智性评价

例5:有位教师上古诗《绝句》时,引导学生:“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想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我才不当诗人,当诗人太苦太累了!”这时,教师把脸一沉,冷冷地说道:“当诗人,哪点不好?不要乱说。”

材料多维解读举隅 篇10

下面是有关金鱼的一则素材,要求我们自选角度构思作文,以“金鱼之死的启示”为题写议论文。

金鱼是鲫鱼的变种,彻头彻尾是人类训育的结果。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鱼的捕食能力却被作为美的代价退化殆尽。不会觅食,危机感便无处不在。它别无选择地必须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制作得可口之极,成为一种其无力抗拒的诱惑,于是,不会摇头的金鱼吃啊吃,直到连同食物一起沉入水底。

面对这则材料,有同学这样立意:

1. 金鱼之死,罪在人类。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这种“理想”化作只注重外表的嗜好而置动物今后的生死不顾,让金鱼变得不会捕食。须知过分地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内在会迷失自我,付出代价。同金鱼一样,我们不能过分注重外表,而应重视内涵。

这种立意似是而非,将人类追求美的主观意图(动机)和金鱼“沉入水底”的客观事实(结果)胡乱扯在一起。金鱼付出了代价,但它并没有“过分地注重外表”;人类“注重外表”,并没有“付出代价”。这种错位是由作者选取的切入角度混乱造成的。

像“金鱼之死的启示”这类题目怎样选取切入角度呢?首先,我们要从材料中筛选出关键词,即材料提供的核心要素(“人类” “金鱼”“鲫鱼”“食物”“驯育”“觅食”“美”“沉入水底”等)。其次,要综合这些核心要素,找出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比如由“金鱼之死”联想到它没有主动觅食的本领;或者贪得无厌,导致偏食嗜食,死在所难免;或者主人喂养没有恰到好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等等。再次,整体把握材料的寓意,确定你选定的关键词(即切入角度)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甚至游移不定。有了这个明确的界定,我们的思维就打下了“锚桩”,思维才能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按照一定的路径深入发展。

一般说来,对于同一则材料,可以有多种把握的角度。这些角度可以分为整体分析角度、单体分析角度、正面角度、侧面角度、逆面角度等。审视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角度将引导出不同的立意,立意的高下与切入的角度有密切关系。据此,这则材料可供选择的角度及相关的立意如下:

整体正面角度 ①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②任何事物利弊相存。

单体分析角度 ③爱应有所节制(人类角度);④自食其力才是生存之道/⑤要学会拒绝/⑥知足常乐/⑦贪婪危害大(金鱼角度)。

侧向正面角度 ⑧诱惑使人堕落(食物角度);⑨美的东西往往是脆弱的(美的角度);⑩科技进步将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技术角度)。

侧向逆面角度 11美丽的事业值得付出生命。

切入的角度不同,文章的写作难度和表达效果也不相同。请看下面语段:

2. 金鱼玲珑可爱,赢得不少人的青睐。但它贪恋美食,我们在喂养时食物一次不要给太多。金鱼往往不是饿死的,而是胀死的。

合适才是最好的。(角度①)

3. 金鱼之死,彻头彻尾是人类驯育的结果。人类每天给金鱼喂食,让它产生了依赖心理,导致金鱼不会自己捕食,不能独立地维持自己的生存。金鱼只要离开人类,就会死去。由此看来,自食其力才是生存之道。(角度④)

4. 金鱼死于对美食的无法抗拒,死于对美好事物无力说“不”,死于对利益的贪得无厌。回望我们所处的世界,灯红酒绿之中有多少人醉生梦死?潜意识里对种种诱惑保持警惕的能有几人?彻底与这些诱惑划分界限的又有几人?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必将酿成无法弥补的大祸。(角度⑤)

5. 现在许多人为了让房子里充满生趣,常喂养一缸小金鱼。各色各样的金鱼,给人的视觉以美感,但许多人常会抱怨金鱼不好养,这正印证了一个成语——红颜薄命。

美往往是脆弱的。(角度⑨)

6. 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现在,生命力强大的鲫鱼按照美的法则变成徒具观赏价值的金鱼了。迷了路只要动动指头运用导航仪就OK了,繁重的体力活儿使用机器人替代就可以了。鲫鱼因为人类的存在变成了金鱼,而人类则会因为科技的存在,变成另一类生命力微弱的“金鱼”。我们在欢呼科技的进步时,想想人类可能面临的与金鱼类似的命运,真是不寒而栗!(角度⑩)

以上5个语段切入材料的角度不同,立意有别。语段2选取整体角度,容易切中题旨,但切入口较大,难于深入,容易陷入平庸(角度①);语段3、4、6,选取侧面角度,切入口较小,容易写具体,容易写深入,或可写出新意(角度分别是④⑤⑩),但有的易于偏离题旨(如语段5,角度⑨)。侧向逆面角度(即所谓“反弹琵琶”)立意新锐,写作难度最大。一旦成功,新人耳目;一旦失败,偏离题意。

角度的选择应基于一个共同的原则:整体把握材料和题旨。只有在整体把握材料和题旨的基础上,从侧面、逆面引导的立意才不会偏离题意,才能保证审视局部时观照全体,从小角度切入时切合题意。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应全面了解自身的喜好和表达优势,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写作角度。

在角度的确定上要注意以下三点:

角度要小,切入要具体 宏观叙事,大角度切入固然好,但在八百字左右的篇幅中难于写得深入,难于全面兼顾。化大为小,大题小作,小角度切入,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容易把文章写得具体而集中,这是作文重要的成功秘诀。这就要求我们在构思时,在充分把握材料和题旨的基础上,尽量多地从侧面切入,避免大角度开口,空泛议论和抒情。

选择贴近自己生活、贴近自我内心的角度切入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内心体验千差万别。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出发,与材料和题旨碰撞,擦出“火花”,寻找对接点,这就是真正的着上自我色彩的最佳切入口。挑自己最有体会的角度,引入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深入富有个性色彩的内心生活,文章就具备了折服他人、打动人心的力量。

避免重复他人视角 重复他人视角往往是从材料预设的观念出发,敷衍和证明他人的观点,这类作文大多是因为选择了众人可能采取的角度。一旦你的作文与大多数人切入的角度相同,就无法避免重复公众话语,从而失去了表达自我见解、书写内心感受的话语权。你应该另辟蹊径,自找角度,为表达自我开辟一个另类空间。

材料信息筛选举隅 篇11

关键语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例1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解析 该段文字的关键词是“下一个”。“下一个”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句,就把握了材料的主旨。

例2 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解析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接下来的句子进一步补充说明了钻石如何对待别人光芒的方式——借用、利用。据此可立意为:吸取别人长处(善于借力),成就自我。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答案。分析材料所显示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果/辩证),从这些逻辑关系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3 渔翁第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 “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关键词句,但它提示我们去分析事情的因果。从网捞两条大鲤鱼到什么也没捞到,可以推知原因在于井里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从而得出材料的主旨:只有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例4 (1)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2)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按高考的要求写一篇作文。

解析 材料(1)强调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2)强调的是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据此我们立意为: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现实生活的某些思想、观点、行为往往会通过材料的一些数据、比喻、寓言、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联系,并我们的现实生活,挖掘其中的含义。思路往往是由物及人(社会)。

例5 ①(蚂蟥)多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热烈的亲吻。②(香烟)时时刻刻的亲热,从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

解析 材料用的是修辞格,与现实似乎没有关系,但作文必须联系现实。由蚂蟥、香烟的修辞处理都可以联想到人类社会。我们若能想起“口蜜腹剑”“表里不一”这些成语,这一组合材料的主旨也就容易把握了。

例6 《深圳风采周刊》报道:浙江嘉定徐行镇一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通过分析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解析 分析类似的材料时,要把握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种方法有时用其中的一种即能奏效,有时需要多管齐下,一切皆需从材料出发,因材制宜,因文生法。审题立意时既要立足文本,不脱离所给材料,又要善于联想和想象,由物及人,由自然及社会;要联系自己以及社会现实生活,而不能就事论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既切合材料意旨、又有很强针对性和感染力的文章。

[练习]

筛选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提示】

上一篇:一篇周记300字下一篇:管理学第四版周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