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与幸福人生(精选8篇)
积极心理与幸福人生 篇1
为了幸福,我要改变
幸福是我们最求的终极目标,是我们的人生意义所在,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现成的幸福,幸福是需要我们去努力最求的,我们不能被动地等着幸福突然降临,而是要主动的争取它,而争取的方式,当然是要必须从自己做起,从改变自己开始
那么我们要从哪些做出方面改变呢?
首先,我们必须改掉悲观与颓废,保持乐观的心态和满怀希望的状态 乐观而怀有希望的人具有积极的态度与美好的憧憬,在他们的眼里,世界充满奇妙、人生无限精彩。有这么一个例子:拿破仑在一次与敌军作战时,遭遇顽强的抵抗,队伍损失惨重,形势非常危险。拿破仑也因一时不慎掉入泥潭中,被弄得满身泥巴,狼狈不堪。
可此时的拿破仑浑然不顾。只听他大吼一声,“冲啊!他手下的士兵见到他那副滑稽模样,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但同时也被拿破仑的乐观自信所鼓舞。一时间,战士们群情激昂,奋勇当先,终于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无论在任何危急的困境中,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充满希望的状态。作为一名学生,自信可以感染到无数接触到的人。有没有乐观自信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的成败与否。乐观不仅给予活下去的勇敢和力量,单从健康角度说,我们也应该乐观地活着。乐观可能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的几个好处有减少疼痛,抑郁,心脏病,高血压,感冒及其它感染和癌症的几率,并且能更加长寿 其次,我们要发现并改正消极的人格,拥有正面向上的积极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惯、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 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乐、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宽容、仁慈、慷慨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能战胜谁,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生活中人们终是会遇到各种选择,总是会接触不同的人群,总是会参与不同的工作,而在这些事情背后都是需要我们拥有一个积极的人格才能很好的处理,拥有负责任、慷慨的积极人格,我们才不会在选择面前变成小人,拥有谦逊、宽容、仁慈的积极人格,我们在和他人接触的时候才不会被人排斥;拥有希望、负责任、宁静的积极人格,我们才会在工作中变得更加出色。
最后我们还要改变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仔细的安排我们的人生,制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一百个人中有两个人清楚自己的一生要的是什么,并且有可行的计划,有力的实施,他们都是各行业的领导者。世上没有懒惰的人,只有缺乏目标的人,如果缺乏目标就会懒惰。
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年龄,他真正的人生是从设定目标开始的,以前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上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为什么有的人心胸宽广因为他有明确的目标,没有阻碍我的大目标的实现,其他的就是可以理解和宽容的。
“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茫无目标的飘荡终归会迷路,你内心那座无价的金矿,也终因不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一样”。一个人无论他现在有多大的年龄,真正的人生是从设定目标开始的,以前只不过在绕圈子而已。
再举一个例子: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你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子的人生,世上有 98% 的人对心目中喜欢的世界没有一幅清晰的画面,他们没有改善自己生活的目标,无法用一生的目标去鞭笞自己,结果他们继续生活在一个他们无意改变的世界里。只要做到了以上这些改变,我相信我的人生也一定会有所改变,而这些改变正是我们通向幸福的第一步
所以为了幸福,让我们改变吧
积极心理与幸福人生 篇2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由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吸取了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思想, 结合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思想境界和传统文化, 是学校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的新理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 以积极预防和发展为取向, 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该理论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 重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 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 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 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 让每个人学会创造幸福, 分享快乐, 保持生命生活最佳状态, 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春天活力的心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 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 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除此之外,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亮点在于:目标明确地提出开发潜能, 减负增效, 与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 强化了与学校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紧密结合, 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由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 转向具体领域的应用, 由关注地区转向关注特殊群体。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 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残障儿童, 这一目标正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所在, 因此在残障儿童中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残障儿童常见的心理困扰
1. 自卑与孤独感。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残障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差异。由于身体某部分的功能丧失或障碍使残障儿童产生被人瞧不起、笑话和歧视的心理, 同时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更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果他们得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和无能感。强烈的自卑感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使他们不愿与周围的人交往,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 性格变得内向, 甚至会出现交往和社会性功能障碍。
2. 敌对与敏感。
残障儿童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十分在意自己的缺陷, 过多的注意别人的语言、行为和态度, 对他人的评价也及其敏感。当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会表现的极端愤怒, 也常因一点小事或别人无心的一句话就大发脾气, 对外界的情绪反映强烈, 情绪波动较大, 易激惹, 常与他人产生冲突。
3. 抱怨心理。
当残障儿童做事遇到困难或受到他们嘲笑时就会产生抱怨情绪, 抱怨亲人、朋友, 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多余的, 有强烈的无能感和不公平感。
4. 悲观消极心理。
和正常儿童相比, 残障儿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甚至在他人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自己解决。他们常对自己失去信心, 自暴自弃, 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 这种心理很可能会迁延到残障儿童对自身各方面的评价, 使其对自己失去信心, 缺乏意志力, 不思进取。
三、对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价值取向, 是对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通过校园文化来提高其对学生的影响。这不仅实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所强调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和强大的感召力从整体上影响着全体师生的心理状态。
2.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残障儿童。
残障儿童虽然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但教育者应该相信他们对社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 重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 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 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教育者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残障儿童,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调动他们发展的积极性, 使每一位残障儿童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也使我们的社会出现更多的张海迪、邰丽华和周舟。
3. 帮助残障儿童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切从“积极”出发, 其中包括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残障儿童具有强烈的自卑感, 其他心理问题也因自卑感而产生, 因此帮助残障儿童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自己是及其重要的。首先, 要让残障儿童认识到残障不等于残废, 他们虽然身体上有障碍但是通过努力还是可以为社会、为他们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其次, 教育者可以从残障儿童的闪光点和特长入手逐渐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无能的, 还可以开展一些残障儿童能力范围内的活动, 通过完成活动任务来增进其对自己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 以此来提高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4. 使残障儿童学会主动创造幸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让每个人学会创造幸福, 分享快乐, 保持生命生活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残障儿童在生理方面具有较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心理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这都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但如果他们在心理上总是依赖着他人, 还是会产生自卑和无能感, 只有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困难, 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才能体验到体验到成就感与价值感, 真正地体验到幸福, 使生命生活处于最佳状态。所以, 教育者既要帮助残障儿童克服各种困难, 又要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积极主动地创造快乐与幸福。
残障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心理问题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可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而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塑造积极向上心态, 奠基幸福人生”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20.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 2008, (5) :41-45.
[3]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 2008, (4) :7-10.
积极心理与幸福人生 篇3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法探讨了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预测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文章最后还分析了此研究结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详细介绍了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与个体心理健康息息相关。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尤其是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等问题是教育者和研究者们重点探究的问题。以往的研究证明了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很多因素影响,尤其是和他们的人格密切相关。积极心理品质作为人格品质中的积极部分,是影响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因素吗?本文拟采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否能预测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并且还分析了研究结果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详细介绍了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共有5289名中小学生参加本研究,其中女生2926人,男生2363人;高中生631人,初中生2401人,小学生2257人。
2.研究工具
(1)改编VIA-Youth问卷
本研究修订了Park和Peterson等人编制的积极人格特质问卷儿童版(VIA-Youth)来评定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本问卷适合使用的对象为10~17岁的青少年。问卷一共包含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自制、超越自我等六个分量表,涵盖24个积极心理品质。全问卷共有198道题目,其中每个心理品质都设计有相对应的7~9道题目。测验结果使用5点计分法进行计分,“非常不像我、不像我、不确定、像我、非常像我”分别计为“1分、2分、3分、4分、5分”,其中有55个项目是反向计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很高,α系数是0.97。
(2)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
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来测查中小学生当前的幸福感体验。这个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个部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包括8个项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个体情感的内涵;而生活满意度问卷只有一项。此量表总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的平均分+1.1*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总分范围是在2.1(最不幸福)到14.7(最幸福)之间。姚春生等人的研究表明本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为0.849。
3.统计软件与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6.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表1表明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表1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注:**指在.01水平上显著相关,*指在.05水平上显著相关。
2.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美德与主观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下面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美德和主观幸福感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表2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回归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在逐步回归分析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与知识美德最先进入回归模型1,说明智慧与知识美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最密切,超越自我、仁慈等美德先后进入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上述积极心理品质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它们综合起来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达到12.5%。
表2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美德与主观幸福感的
多元回归分析
三、讨论
1.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上述相关分析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越多,越有助于他们主观幸福感的提高。为什么积极心理品质会影响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呢?可以用主观幸福感的人格理论特质来解释。人格理论特质认为个体幸福与否主要受其人格特质的影响,拥有更多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体总是更积极地看待他所处的环境和所经历的生活事件,以更为积极的方式应对外界的各种变化,即人的性格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体验生活,幸福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
2.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智慧与知识、超越自我、仁慈等美德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还发现智慧与知识、超越自我、仁慈等美德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如何解释这三种美德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首先,可以用目标理论和期望理论来解释智慧与知识美德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目标理论认为,当个体的目标达到或者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快乐的主观幸福感。拥有更多智慧和知识美德的个体能够有着开放的心态,容易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能够正确地认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既定的目标,更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而体会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另外期望理论认为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期望值比实际成就高的个体不容易感受到主观幸福感。具有智慧和知识美德的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清晰,对自己的期望比较符合现实,容易体验到满足而产生更多积极情绪,可以避免高期望值带来的失落,从而主观幸福感更高。其次,超越自我美德中的希望和幽默品质能够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许多研究也都证明了乐观和幽默等超越自我的美德可以提升主观幸福感。如安英红(2008)研究发现乐观和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Karou-ei(2009)结果显示,亲和型幽默和自强型幽默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再次,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仁慈美德中的社会支持品质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Kee-Leechou(1999)研究发现个体对其与家庭成员和朋友关系的满意程度可以用来预测主观幸福感及其所有维度;杜志丽(2011)发现主观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拥有仁慈美德的个体更容易获得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因为他们在社会中与人为善,常常为别人着想、理解别人,关心别人,经常主动帮助别人,从中得到快乐,同时自己也被别人接纳、喜欢、亲近、需要,容易和别人建立互相分享和关怀的亲密人际关系,在需要帮助时得到支持的可能性较大。
四、本研究结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本研究结果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学校可以通过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来提高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1.培养掌握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实施教育的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及人格发展密切联系。教师只有学习和掌握了积极心理学理念,才能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各种积极的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另外,教师只有学习和掌握了积极心理学理论,才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感的培养,形成健全人格,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行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优化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帮助学生体验幸福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外出培训学习、阅读相关书籍以及参加相关科研课题等途径学习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理念。
endprint
2.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首先,在学科教学内容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例如,语文老师在上《孔融让梨》时突出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容,例如“孔融把大的梨分给别人,自己留下小的”,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形成谦让的积极心理品质。其次,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合作、接纳等积极心理品质。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无条件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学生成为朋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创造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促进师生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接纳等积极心理品质。再次,在学科教学中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各学科任教老师可以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认识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完美性格。
3.创设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的环境能够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积极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父母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有和睦的家庭氛围以及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睦的家庭环境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没有无谓的争吵,父母有权威,给孩子制定行为的准则,但同时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利,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学校要为孩子建设积极的校园环境。安全、文明、洁净、优雅、舒适的积极校园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更容易体验积极情绪,自觉地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知不觉中拥有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在校园里种上美丽的鲜花和碧绿的小草,在校园里建书画长廊,在教室后墙出精美的手抄报、板报等,让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无时无刻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再次,学校要联合社会相关机构为孩子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社会存在着许多消极的现象以及不良的意识和观念。青少年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是非分辨能力较低,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和毒害,所以学校要联合社会相关机构,共同努力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积极的社会环境。例如,网络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经常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进行人际交往,但网络上存在着很多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这需要学校和相关机构联合起来,为学生建设绿色网络,为学生创设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远离不良诱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
参考文献
[1] NoremJ.K.,ChangE.C.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negative thinking.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9).
[2] ParkN,Peterson C.Moral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adolescents: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Valuesin Action In ventory ofStrengths for Youth.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6(29).
[3] 姚春生.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及有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6).
[4] 许芳.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
[5] 安英红.初中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8.
[6] 杜志丽,刘连龙.农民工社会支持及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1(10).
[作者:李燕燕(1976-),女,广西博白人,广西教育学院教管系副教授;李玲玲(1979-),女,广西博白人,广西玉林市南江一中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王颖】
*该文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编号:2010A02)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
2.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首先,在学科教学内容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例如,语文老师在上《孔融让梨》时突出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容,例如“孔融把大的梨分给别人,自己留下小的”,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形成谦让的积极心理品质。其次,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合作、接纳等积极心理品质。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无条件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学生成为朋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创造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促进师生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接纳等积极心理品质。再次,在学科教学中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各学科任教老师可以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认识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完美性格。
3.创设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的环境能够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积极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父母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有和睦的家庭氛围以及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睦的家庭环境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没有无谓的争吵,父母有权威,给孩子制定行为的准则,但同时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利,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学校要为孩子建设积极的校园环境。安全、文明、洁净、优雅、舒适的积极校园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更容易体验积极情绪,自觉地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知不觉中拥有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在校园里种上美丽的鲜花和碧绿的小草,在校园里建书画长廊,在教室后墙出精美的手抄报、板报等,让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无时无刻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再次,学校要联合社会相关机构为孩子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社会存在着许多消极的现象以及不良的意识和观念。青少年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是非分辨能力较低,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和毒害,所以学校要联合社会相关机构,共同努力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积极的社会环境。例如,网络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经常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进行人际交往,但网络上存在着很多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这需要学校和相关机构联合起来,为学生建设绿色网络,为学生创设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远离不良诱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
参考文献
[1] NoremJ.K.,ChangE.C.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negative thinking.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9).
[2] ParkN,Peterson C.Moral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adolescents: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Valuesin Action In ventory ofStrengths for Youth.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6(29).
[3] 姚春生.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及有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6).
[4] 许芳.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
[5] 安英红.初中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8.
[6] 杜志丽,刘连龙.农民工社会支持及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1(10).
[作者:李燕燕(1976-),女,广西博白人,广西教育学院教管系副教授;李玲玲(1979-),女,广西博白人,广西玉林市南江一中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王颖】
*该文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编号:2010A02)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
2.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首先,在学科教学内容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例如,语文老师在上《孔融让梨》时突出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容,例如“孔融把大的梨分给别人,自己留下小的”,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形成谦让的积极心理品质。其次,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合作、接纳等积极心理品质。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无条件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学生成为朋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创造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促进师生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接纳等积极心理品质。再次,在学科教学中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各学科任教老师可以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认识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完美性格。
3.创设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的环境能够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积极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父母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有和睦的家庭氛围以及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睦的家庭环境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没有无谓的争吵,父母有权威,给孩子制定行为的准则,但同时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利,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学校要为孩子建设积极的校园环境。安全、文明、洁净、优雅、舒适的积极校园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更容易体验积极情绪,自觉地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知不觉中拥有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在校园里种上美丽的鲜花和碧绿的小草,在校园里建书画长廊,在教室后墙出精美的手抄报、板报等,让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无时无刻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再次,学校要联合社会相关机构为孩子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社会存在着许多消极的现象以及不良的意识和观念。青少年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是非分辨能力较低,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和毒害,所以学校要联合社会相关机构,共同努力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积极的社会环境。例如,网络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经常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进行人际交往,但网络上存在着很多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这需要学校和相关机构联合起来,为学生建设绿色网络,为学生创设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远离不良诱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
参考文献
[1] NoremJ.K.,ChangE.C.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negative thinking.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9).
[2] ParkN,Peterson C.Moral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adolescents: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Valuesin Action In ventory ofStrengths for Youth.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6(29).
[3] 姚春生.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及有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6).
[4] 许芳.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
[5] 安英红.初中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8.
[6] 杜志丽,刘连龙.农民工社会支持及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1(10).
[作者:李燕燕(1976-),女,广西博白人,广西教育学院教管系副教授;李玲玲(1979-),女,广西博白人,广西玉林市南江一中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王颖】
培养积极心态 感悟幸福人生 篇4
感悟幸福人生
建筑所 郭秋成
日前,在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听了一堂《调整心态,感悟幸福》的主题讲座,其宣讲的主旨就是一个人只要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就会被幸福时刻包围。听完讲座,我感同身受。
小的时候,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件东西,拥有了就能幸福;长大以后,我认为幸福就是一个目标,达到了就很幸福。听罢讲座,我认识到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幸福是多么重要。只要心态好,你就会离幸福很近,心里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的确如此。小的时候,能拥有一件小小的玩具、一点小零食就足以让我感到快乐幸福好半天。长大后,通过努力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就感觉很欣慰。现在,随着阅历的增长逐渐走向成熟,慢慢领悟到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心态,一种积极的心态。领悟到生活中、工作中的幸福,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关键是要看你用哪种心态去看待事物。譬如,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压力会使原来的幸福感大打折扣。当你在不知不觉中感觉有压力时,心里就会产生抱怨、产生不良情绪,看待事情就会不一样,心态就会低落,幸福感就会大大地降低。同样的事情,当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时,就会发觉一切不好的东西都不复存在,人生是多么的美好。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骑自行车也可以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宝马车也一样发牢骚。在讲座上,我听到这么一个典故:古代一位高官,老家因与邻里划线、砌筑院落隔墙位置纠缠不清而找他帮忙,他只给老家人回了一封信,信中写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老家人收到信后便按照高官的建议做了,结果邻里看到后反而也退后三尺,后来老家人与邻里相处和好。这个典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心态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活理念,有的人生活的很快乐,有的人却对生活出奇的失望,归根结底是心态的问题。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劳动对人的体力要求逐渐降低,但工作强度和紧张程度越来越高,加之日趋激烈的竞争,人们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如果压力超过了一定负荷的时候,人就会产生偏激情绪,如果再不能及时排解,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找一个适当方式的压力排解出口,来放松情绪、排解压力、调整心态,这样路会走的更宽、更好。
如何成为培养积极心态、感悟幸福人生的高手?学问就在我们身边。
首先,懂得以下几点很管用:
一是当情绪低落时,听听歌或看看书,或到外面走走,总而言之找一样自己喜欢做的事来消散情绪。
二是懂得激励自己,做了哪件自己非常满意的事,可以适当的对自己进行点小奖励,自己给自己找点幸福。
三是要懂得珍惜身边的人,用语方面尽量不伤害,哪怕遇到不喜欢的人,也尽量迂回,找理由离开也不要肆意伤害,因为这样不仅让自己心情太坏,也让场面更尴尬,珍惜现在身边的一切。
四是知足常乐,绝大多数不开心的人都是因为低估了自己所拥有的,高估了别人所拥有的。
其次,做到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是正确看待“两个问题”。当工作取得成绩时,不沾沾自喜,既要看到自己的付出,更要看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与支持配合;当工作存在不足和受到挫折时,不要怨天尤人,更要总结经验,勇于担当,多找自身原因,做到“三省吾身”。
二是努力端正“三个态度”。面对得失成败,应有淡然处之、顺其自然的心态;面对权力欲望,应有用之于民、为民服务的心态;面对困难挫折,应有攻坚克难、愈挫愈勇的心态。
三是始终保持“五乐精神”。面对职位、荣誉、成就要知足常乐;面对指责、压力、困难要以苦为乐;面对弱者、求助、无援要助人为乐;面对休闲、娱乐、生活要自得其乐;面对长辈、后代、亲人要享天伦之乐。
幸福源自于健康积极的心态,每天的心态决定每天的幸福度!
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 篇5
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对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与人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爱认为心理有问题的人不仅仅希望他们的.痛苦和折磨得以消减,他们同时也希望幸福和积极经历得以增多.本文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塞里格曼的“真正幸福论”,并阐释了幸福论的临床实践--积极心理疗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 者:陈红 张婷婷 作者单位:陈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张婷婷(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刊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英文刊名:ZHONGXIAOXUE XINLI JIANKANG JIAOYU 年,卷(期): “”(1) 分类号:G6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疗法 幸福论 实践积极心理与幸福人生 篇6
【摘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工作中有没有心理幸福感又是影响当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教师工作中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是学校管理者重要工作内容。学校管理者要使教师拥有积极的自尊;要注重教师职业能力的发挥;要帮助教师获得积极的个人成长。
【关键词】:教师;积极性;心理幸福感;提高
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当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何,答案并不是那么乐观。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稳定且工资相对较高,可为什么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高涨呢,教师最大的需求是什么?这一问题应该引起管理者的思考。笔者认为,工作中有没有心理幸福感是影响当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提升教师工作中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1]。回溯历史,围绕对幸福的争论,曾有多种解释,“快乐就是幸福” [2]。“快乐虽然属于幸福,但幸福不能归结为快乐。单纯追求快乐的行为是不能成为幸福的”[3]。“幸福感并不仅仅是主观快乐”[4]。“幸福取决于生活能力的发挥而不取决于生物要求的满足”[5]。“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幸福感应该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对生活目的的追求以及与他人的友好关系是人的健康中最重要的特征”[6]。心理幸福感强调人的潜能实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更重视自己的高级需要,特别是个人成长以及自己潜能的发挥。所以,研究教师心理幸福感无论对教师个体的发展还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幸福感理论的丰富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使教师拥有积极的自尊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尊是人类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它所引发的动机是主导性动机,具有很强的激励力量,因而它对人的行为激励作用也是巨大的。“你若把我当人看,我愿把我作牛干;你若把我当牛唤,我就什么也不干”。这一首顺口溜告诉我们管理学上的一个道理:作为一个管理者,关心、理解、尊重每一个员工,是激励和发挥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关键所在,也是管理者管理工作成败之所在。这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更是如此。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求知进取,善于思考,喜欢说服、讨厌压服的特点;“为人师表”的社会期望和强烈的自尊心,又促使教师必须自觉地严以律己,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不仅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更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具有要求被理解和尊重的强烈渴望。他们可以在某些方面蔑视利益,但绝不允许自己的人格不受尊重,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因此,管理者把教师当作主人看待,尊重、理解教师,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才能进一步发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进一步提高。相反,必使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尊重教师是学校管理者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首先,要了解教师的需要。认真分析教师各种需要的正确合理性,应尽可能给以适当的满足。对教师那些不正当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管理者不能姑息迁就,也不能盲目加以否定拒绝,更不能以势压人,而应以柔和的方式,认真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其次,知人善任。学校管理者应对每一位教师的性格特点、能力状况、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劣长短心中有数,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再次,一视同仁。学校管理者在处理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各种矛盾,特别是教师较敏感的问题,应不徇私情,以公正无私、平等对待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第四,让教师参与决策与管理。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都应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请教职工参与,应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对教师提出的合理的意见或建议应予以采纳。管理者只有真心实意地理解、尊重教师,使教师被尊重这种高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有效的释放。
二、注重教师职业能力的发挥
叶澜先生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提到: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是教师体会自己人生价值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就会受到学生的尊重,甚至是崇拜,无疑这样的教师是幸福的,因为这样的教师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潜能的真正发挥,他们会有较好的自我接纳。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蕴含在教育过程中,他们能与学生思想碰撞,心灵交流,他们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的展现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他们将职业与生活融为一体,将生命价值与工作意义联系起来,认为工作是很幸福的事情,能从工作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充实。对这样的教师而言,教育是享受,不是奉献,是创造,不是重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辛辛苦苦谋生的手段。当然,如果教学质量差,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这样的教师便不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没有工作的心理幸福感,他们会慢慢地否定自己,不喜欢或不再喜欢自己的职业,出现职业倦怠,缺少激情,工作的积极性下降。事实上,没有一个教师不愿把课上好,没有一个教师不愿让自己的学生有较大的进步,他们都不愿服输,都想证实自己的实力与价值。但是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是能力不行,或是感觉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他们变得没有了职业心理幸福感。作为管理者,首先要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心理幸福感教师的心情与处境,应该认为他们课上不好,教育质量差,没有价值感,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他们做得怎样都是自己管理的结果,彻底摒弃教师的成绩是管理者的,教师的失误就是教师自己的过错的思想与做法。管理者应为教师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展示自己,切忌批评、指责、挖苦。
三、帮助教师获得积极的个人成长
“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形容教师个人成长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方法、手段、还是教学内容均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创造性,这一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长,也要重视自己的个人成长。个人成长不好的教师是教不出适应社会的好学生的。所以,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实现个人成长。其次,在教育研究过程中获得个人成长。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的确,在研究中,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着反思和改进,并适时地更新确定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他们的学识水平持续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使教师平凡的工作得以升华。再次,积极进取,在提高学历过程中获得个人成长,体验心理幸福感。在教师群体中,很多的教师在提高自己学历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体验自身价值,进一步获得心理幸福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时刻都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也不是所有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重视个人成长。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特定时段、特殊事件等都会影响教师使教师不同程度地迷失方向、失去成长的动力,幸福感体验淡化。学校管理者应随时了解每一位职工的状况,利用谈心、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倾听教师所思所想,帮助目标感差的教师明确目标,在教学、科研中实施老与新的传、帮、带,在可能的情况下,多给教师提供观摩、交流、进修学习的机会,引导教师获得较好的个人成长。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一个善于同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人,能够实现与他人富有积极意义的交往,使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有助于个人健康发展。在教师群体中,由教学评估、职称评定、津贴发放、沟通不畅等带来的关系紧张、猜疑、嫉妒、自我中心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交往状况使部分教师在交往过程中,自我价值感体验较差,心理幸福感水平降低。作为管理者,应协调好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创造条件促进人际交往,特别是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 的人际交往。首先,管理者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心理学家发现,在社交上,许多人不是主动始发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别人,而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接纳。他们只能做交往的响应者,而不能做始动者。然而,根据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管理者要想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作交往的始动者,处于主动地位。其次,引导教师相互理解,达到情感共通。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情感联系越密切,人际关系也就越亲密。理解是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再次,帮助教师善于利用教师群体网络,感受他人支持的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与幸福人生 篇7
幸福力是一个内涵非常深广的词, 同时它是一种能力, 是可以学习的。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 具有提供人立足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实用价值, 同时还具有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本体价值, 因此, 通过教育使我们的受教育者获得幸福力是教育的必然使命。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股新思潮, 强调心理学研究要通过挖掘人类的积极品质、积极力量, 帮助所有人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从而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的彼岸。积极心理学积极的价值取向为我们探索教育中的幸福力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方向和重要启示。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教父赛里格曼主张积极心理学研究要以人固有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 提倡用一种积极心态来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他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良好生活。在研究目标上, 积极心理学是希望所有人, 而不仅仅是小部分有问题的人, 能够尽可能建设到他们所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 从而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研究内容上, 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 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 有着积极情绪体验的个体能够对过去感到满意, 对现在感到快乐, 对未来充满希望, 它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在积极心理学其中一项研究成果即Fredrickson (1998) 的“拓延-构建”理论中就有指出, 积极情绪具有拓展人们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人们个人资源的功能。如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这样的积极情绪, 能使人的视野扩大, 使人能更有效地获取和分析信息, 作出更恰当的行动, 选择并采取创造性行动。
(二) 积极的人格特质
在赛里格曼和彼特森的《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中, 界定了六种美德及相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
1. 智慧。
即聪慧明智、富有远见。其所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则是创造力、好奇心、判断力、好学、洞察力。
2. 勇气。
即有胆量。其所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是勇敢、坚持、真诚、热情。
3. 仁慈。
即仁爱、慈善。其所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有善良、爱心、社会智力。
4. 公正。
即公平正直, 没有偏私。其对应的积极人格特质是公平、领导力、团队协作。
5. 节制。
是指对放任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其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包括宽容、谦虚、谨慎、自律。
6. 卓越。
是指杰出, 超出一般, 是一种追求远大理想并赋予人生意义的力量。其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是鉴赏、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可见,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是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关注, 有助于激发个体潜在的积极力量, 使人们获得一种幸福的能力。
(三) 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社会环境具有相联性, 需要对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积极心理学这种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广阔的视野对上述三项内容的研究对探索教育中的幸福力提供了积极的方向和重要启示。
三、积极心理学对探索教育中幸福力的启示
(一) 在价值理念上, 树立积极的教育观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中最根本的东西, 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人是教育的对象, 更是主体, 而人的终极价值和人类的共同追求是幸福。因此, 教育要为人的幸福助力, 积极增进和提升人的幸福力。在教育中树立积极的教育价值观, 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人性。
积极心理学家Abraham.Maslow说:“人性的哲学衍生出关于学习、教学和教育的新概念, 简单地说, 这一概念认为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目标, 人的目标, 人性的目标, 只要人还是被关注的目标, 从根本上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 完全成为一个人, 达到人类或者是特定的某个个人能达到的最高高度。”通俗地讲, 也就是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而非标准化、一刀切的“全面教育”;要承认“人”的教育主体地位, 关注人的生长价值, 努力实现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能够对学习充满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 对问题富有独立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 对生活满怀希望、信心和力量。
(二) 在教育过程中, 增强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进化发展必然的过程。个体内在的自由体验、生长会转化为个体的能力和生活态度。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努力增强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
首先, 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积极认知。任何时候,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改变对事物的认知达到改变情绪体验的结果。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育者应该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认知。如考试得了第三名, 消极的认知传递是:你看你, 肯定还不够努力, 只排在第三名。在这样的认知传递下, 学生就会感到沮丧、有挫败感, 甚至失去信心和继续努力的动力。而积极的认知传递则是:名次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你努力了, 第三名也不错, 说明你还有上升的空间。在这样的认知传递下, 学生就会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其次, 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积极暗示。教育者应该对学生持有较高的期待, 使学生感到被肯定、被赏识, 从而在内心中一直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我行的, 我可以。这种积极的暗示会催生一种能量, 促使学生朝着那个高的期待努力奋进。同时, 教育者对学生应多加以鼓励。美国著名教育家马尔瓦科林斯的口头禅就是“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你能成功”, 她用这些激励的话语充分挖掘了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天分和才能, 并赋予了他们前行的积极力量。
最后, 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积极行动。积极的情绪体验不能仅凭积极认知和积极暗示, 积极行动才是沟通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需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积极行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 卓越不是一次行为, 而是一种习惯。”积极的行动是一个循序的习惯养成过程, 最终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当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养成了积极行动的习惯时, 他 (她) 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才有了平衡的协调, 才能够具有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自主建构才能够达到幸福生活的彼岸。
(三) 在内容方式上, 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人格特质
我们知道, 受教育者是有个体差异的, 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性。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习过程不同;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因此, 要激发受教育者积极的人格特质, 从教科书的编制、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计划的安排上, 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内容需要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 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同时, 在教育方式上, 我们需要由灌输知识转变为发展受教育者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由灌输规范转变为鼓励受教育者追求崇高精神和信念。当学生拥有选择符合个人特性、个人兴趣的学习内容的权利;当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心灵去感悟, 用头脑去判断, 用语言去表达时, 他 (她) 的那些好奇心、自信、勇敢、创造力、自律、希望、正直、爱等积极的人格特质才能得到挖掘, 幸福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教育才能达到如我国著名学者周国平说的“使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义的, 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四) 在教育环境上, 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
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它可以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让人在“润物细无声”中沐浴积极气息, 放松心态。因此, 在校园规划和设计时, 我们应该尽可能将自然环境对人的这种积极影响考量其中, 将象征学校特有价值观、审美情趣和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 使校园环境生动活泼起来, 使师生都能感受到校园积极、美好的气息氛围。校园人文环境则是一个学校特色的体现。
1. 学校需要有开拓创新的教育理念、制度文化, 使人文环境建设具有传承性、能够可操作。
2. 学校要加强“三风”建设。即从一点一滴起持之以恒地培养、强化校风建设;有计划有系统地端正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习惯, 狠抓学风建设;以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提升教学效果为落脚点推进教风建设。
3. 开展丰富校园活动, 如学科论坛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院系品牌创新活动等等。总之, 在教育环境上, 同样需要坚持以积极为基础, 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使他们能够投入地学习、生活, 从而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
参考文献
[1]马颖等.国外积极情绪“拓延-建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1) .
[2]杜夏华.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 2009.
[3]汪国新.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幸福力的提升[J].FORUM论坛, 2011 (10) .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幸福课堂 篇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战胜其自身的消极力量,从而构建幸福课堂。
一、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安全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幸福课堂教学的前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教室进行文化布置,指导学生将教室环境布置得干净、整洁、有序,使教师和学生置身于积极的环境之中。良好的课堂精神氛围也会给学生带来独立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教师微笑的面容、柔和的声音、亲切地语调、鼓励的语言,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如“别急,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回答”,“我来做一点补充好吗”等,都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格的尊重,产生一种安全感。进而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幸福。
二、注重赏识发展,让学生体验满足感
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期望效应表明,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暗示,而且这种暗示是个体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重要力量。赏识就是给予学生欣赏称赞的一种积极暗示。要使学生更多地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就应该赏识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积极暗示和激励。通过教师的赏识带给学生自尊的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在获得成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及时明确地表达教师的肯定与赞赏之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共同享有学习过程中的成就与欢乐。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用积极的言语与学生沟通,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与专长,肯定每一位学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赏识应该发自教师内心,同时也要因赏识对象的个体差异而存在差异。教师只有不吝啬赏识,经常地给予赏识,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品质的发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进而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发展。
教师还必须树立起一种意识,即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潜能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就会对学习产生胜任感,产生一种“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当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之后,他们身上的厌学情绪就会逐渐消失,进而转变为乐观学习。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形式的交互过程。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因为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个体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较好的“催化剂”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让学生感到课堂幸福。
三、增强实践体验、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积极心理与幸福人生】推荐阅读: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积极心理学》学后感05-18
积极人格奠基幸福人生08-03
积极心态幸福人生讲座06-19
积极心理暗示09-11
教师积极心理11-11
积极心理暗示05-09
积极面对生活压力 享受幸福快乐人生10-16
积极心理场政治教学09-14
积极心理学导向12-09
积极心理学全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