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评价方法(共11篇)
科学技术评价方法 篇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定位为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体现了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实现课程总目标,教学过程中以组织活动为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评价方法有利于更好的教学实施。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或上机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比较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当说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弊端。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不宜照搬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要灵活多变,既要注重教学效果,又要能体现出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特点。而作品评价法以学生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和发展为评价目的,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要求。作品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宗旨,因此要侧重于对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上。要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例如对字处理模块的考核评价,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利用画图软件和Word软件做一幅反映世博盛会情况,要求图文并茂,主题突出。学生就可以个性张扬,发挥想象,做出老师都可能意想不到的好作品。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分组、分任务完成作品,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对任务的分析、系统设计、流程设计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时在进行作品点评时,教师并没有单纯就作品好坏下一个结论,而是依据作品把学生的操作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学生的思维品质、个性及潜在的能力做了全面的评价。
另外在作品评价中,涉及到教学资源时,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让学生在参与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应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关网站的开发、应用与管理,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创设丰富、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样通过对老师布置的评价作品的完成,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资源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通过作品的完成来实现评价的效果,比目前单纯地以机上考试效果要好。
科学技术评价方法 篇2
一、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背景
尽管现在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上, 但以下几个矛盾还比较突出:
1. 对于学困生缺少动态评价。
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中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中“重优等生而轻落后生”、“重结果轻过程”、“重主导轻主体”等现象仍十分严重, 偏离了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学困生仅看考试绝对成绩, 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成绩相对变化的规律。
2. 忽视了主体的评价。
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 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级指标应该是二维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的“主导”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服务。对于教师教学效果, 学生很有发言权。然而在现实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主体的意见。
二、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构建的基本思路
1. 学校 (教研组) 、外校同行与学生参评相结合原则。
现在中小学都实行绩效工资, 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价趋向于好的方面。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开和公平性, 学校可以纳入外校同行的听课评价, 同时, 学校应该纳入学生的评价, 这样才能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和合理性。
2. 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对科学老师的考核应该尽量的明确详细的内容和方法, 考核评价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密切结合, 在制订相关的考核指标的时候, 应该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 以方便相关的工作指导人员和考核者根据情况评定分数, 使考核标准更加直接, 并有一定的操作性。
3. 系统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考核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既要有学生参评, 也要有主管部门考核, 还要有外校同行专家评价, 才能体现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动态的评价方法。
三、评价方法的具体内容
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对学困生的评价;二是对于科学教师的评价。
1. 学困生评价———进步分评价法。
在学生科学成绩评价上, 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学困生比成绩较高的学生更容易进步。为了克服评价考试成绩进步程度的困难, 1972年Hale (美) 提出了一种指数科学模型, 将其考试成绩转换成相应的评价分数, 使之初始高水平学生成绩的小幅提高, 与初始低水平学生成绩的大幅提高可以进行比较。此方法被称为“进步分评价法”。这种方法是将一段时间内学生成绩转化成T分值, 接着根据“T分值等价进步分转换表”分别将对应的T分值转换成进步分, 实际进步分等于本次成绩进步分减去上一次进步分。为防止教师为了提高进步分而故意拉低初始成绩的情况发生, 在进行学困生成绩评价时, 可以考虑成绩= (本次T分+上一次T分) /2+实际进步分。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 T分的转换
第一步:标准分数Z的计算
标准分是由原始分数换算得来的, 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测验成绩与平均分数之间的距离。标准分保留了原始分的大小顺序关系及正态分布特征,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可加性及稳定性。因此, 比较科学的方法是把近两次成绩都转化为标准分数, 然后再进行比较或相加。转化公式为:
公式中Z代表标准分数, X代表考试分数, X軍代表学生全班成绩的平均值, S代表标准差。
Z能具体反映出考试分数与平均数之差异的方向及程度。如果Z>0, 则说明学生成绩高于平均分数;反之则说明成绩低于平均分数;如果Z=0, 则说明成绩等于平均分数。所以从标准分数中, 既可知道学生考试成绩, 又可知道每个学困生在全班学生中所处的位置。
第二步:Z分转化为T分
Z标准分数带有多位小数和负值的缺陷, 不大符合人们表示分数的习惯, 通常是把Z标准分数转换成T分值。T分值通常以50分为平均分, T分值高于50分为超平均, 低于50分为不到平均分, 它没有名次的概念, 只是一个相对指标。T分值的计算步骤是:
第一步计算平均分:
第二步计算标准差:
第三步计算Z标准分:Z= (X-X) /S
第四步计算T标准分:Ti=T+KZi, T一般取值为50, K一般取值为10, 即Ti=50+10Z, 因正态分布中Z的取值范围是-3≤Z≤+3, 所以T的取值范围是:20≤T≤80。
2. 科学教师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法。
设被测评教师的集合为Y={y1, y2, …, y R}, 在以下几项的得分及最高分, 最低分分别为: (1) 学生评教 (权重为ρ1) , 其中学生无差别评分 (权重为ρ11) :{d11, d12, ……, dR}最高分为M1, 最低分为m1;学生平台评价评分 (权重为ρ12) :aij{i=1, 2, 3, ……, R;j=1, 2, 3, ……, N}。 (2) 外校同行专家评分 (权重为ρ2) :{d31, d32, ……, d2R}, 最高分M2, 最低分M2。 (3) 学校职能部门评价 (权重为ρ3) :
第 (1) , (2) 项的得分的标准化公式:
标准分区间为[60, 95]
为给出学生平台评分的百分制分数, 设测评学生的集合为X={x1, x2, ……, xN}, 具体记分如下表: (aij的具体算法为:若yi被xj第K名, 则取aij=R-k+1)
记所有教师的最高分数为M, 最低分数为了m, 即:M=max{a1, a2, ……, aR}, m=min{a1, a2, ……, aR}, 则yi在该项的标准分为:di=60+ (ai-m) 。
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根本的方法是要将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纳入评价的组成部分。这样,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 正确的评价思想方法、原则, 有效的评价管理机制这三者的有机结合, 构成了中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摘要:本文的课堂教学评价对象是科学教师和考试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两个部分。通过现状和问题分析构建了基于学生评教、外校同行专家评分、学校职能部门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方法和基于进步分评价的成绩相对落后学生评价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师,学困生,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志军.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6.
[2]赵学勤.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应从何处着手[J].中小学管理.2002, (3) .
皮肤科学评价方法建立 篇3
气血
应用红外热成像、激光多普勒成像技术,通过面部温度及血液灌注情况展示皮肤“五维码”之气血情况。
红外热成像
利用现代红外热成像的手段,首次将中医理论中的“气血”与其结合并将气血的变化形象化。
红外成像仪原理——人体产热和散热机制。人体体温调节:主要通过体温调节中枢来实现的。体温调节中枢接受来自皮肤等处的传入冲动后,通过对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的调节使体温维持正常水平。对产热过程的调节主要是通过骨骼肌紧张度增加及寒战来实现的。而对散热过程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改变皮肤血流量来完成的,如图1所示。
激光多普勒
激光多普勒原理——激光穿透组织后被散射,部分激光被吸收。部分散射的激光回到组织表面,被设备内部的探测器探测到,然后激光信号被转换为组织微循环血流。根据激光多普勒原理,激光击中移动的物体后,波长/频率发生了变化(多普勒频移);而击中静止结构则不会变化。激光多普勒频移的强度及频率分布与组织中血细胞移动速度正相关,与移动方向无关,根据这原理可计算出血流灌注值,如图2所示。
色
色即皮肤红黑色素,主要是皮肤内黑素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不同所致;皮肤黑色素和血红素测试仪(Mexameter MX18/MPA-9,德国生产)通过对皮肤色素量及分布的检测能够很好地反映皮肤光老化的程度及受试物的作用效果。黄褐斑等皮肤色素失调是皮肤衰老的重要表现,人类皮肤的颜色主要取决于人体皮肤中黑色素和血红素(红色素)的含量,如图3所示。
质
质即皮肤的质地,可通过纹理度值进行体现,如皮肤粗糙或者是光滑度、细腻度;皮肤纹理度测试仪(Derma Top,法国生产),如图4所示,皱纹形成是皮肤衰老的最重要特征,受遗传、内分泌等诸多内源性因素变化的影响,同时外源性因素如紫外线、吸烟等可明显加速、加重皱纹的形成。
润
润即皮肤水润度和油脂含量,主要体现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和油脂含量的区别;应用皮肤含水量测试仪(Corneometer CM825/MPA-9,德国生产);水分经皮肤散失测试仪(Tewameter TM300/MPA-9,德国生产),如图5所示;皮肤油脂测试仪(SM815,德国生产)。
泽
泽即皮肤光泽,主要体现在皮肤的亮度变化。多功能皮肤测试仪及皮肤测度测试探头(MPA9德国生产);目前普遍采用的量化皮肤颜色的测量方法是由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的色度系统(Lab色度系统)测量皮肤颜色的变化,该法量化比较准确,能反映皮肤颜色空间多维的变化,使肤色的量化更可靠。
其他,
科学技术评价方法 篇4
杭州萧山第十一高级中学沈娅芳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目前信息技术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进而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发展性评价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几种形式的发展性评价,最后总结了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新课程 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评价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小学实施新的学习评价,在教育界及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同时,如何体现新课程评价理念,在评价中如何具体操作,也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随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建立一种适合新课程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亦已迫在眉睫。
一 信息技术新课标倡导的评价理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和行为的变化;提倡多种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多元评价目标、评价主体;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较以往学习评价相比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
传统的学习评价把给学生划等分类、甄别和选拔学生作为根本甚至唯一目的。新课标针对以往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弊端,把评价目标定位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名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调节教师的教学。这一目标理念的转变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要树立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全面目的观,要在注重学习评价的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教育功能,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
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新课标注重学生综合素 1
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掘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接纳自己、拥有自信。
3.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单一,例如学习成绩的评定仅用测验分数来衡量。新课标则强调把评价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不同的目标领域(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感领域)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查、评价。考试仅仅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方式,强调要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力求改变目前将笔试或机试作为仅有的考试手段、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实现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举,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
4.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考试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对学生的评价最终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而起作用。而以往的学习评价,教师是学生发展及其学习状况的裁判员或者“法官”,教师评价的结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的评价观倡导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着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习评价涉及复杂的心理作用,必须认真考虑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应。以往的学习评价过分倚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甚至产生紧张、疑心、冷漠等病态心理。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去掉“有色眼镜”,还给学生“真实的自我”。
二 新课标理念下的发展性评价方法
与其他学科一样,传统的信息技术学习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教师几乎都是把“评价”等同于“测验”或“考试”,用纸笔测验或上机测验或两者结合作为对学生该门课的最终评价。其结果使得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导致很多学生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缺乏持久的学习动力。信息技术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旨”作为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必然要求我们深刻反思传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中存在的弊端,积极探索符合信息技术新课标理念的学习评价方法。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在坚持以往作业评价,考试评价这些总结性评价的优点外,积极开拓多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方法。
1.即时评价
即时评价的含义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表扬或批评、肯定或否定。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方案和评价结论,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判。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相应认可,他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快心境,并使类似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努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用理解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对学生表示支持,用平等的口吻提出对学生的建议和期待,那么课堂将成为一个细腻、微妙、复杂的情感领域。即时评价具有起点低、目标小、评价勤、反馈快的特点,学生对此最感兴趣,也最容易接受。所以.即时评价已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
2.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也称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倡导的评价方式。档案袋可以包含以下内容:①平时的课堂练习作业、测验;②学生自认为满意的电脑作品,如vb程序设计、Flash动画等; ③自我介绍的主页,主页可包括所有资料的链接; ④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计划,收集的相关资料,活动记录,活动体会,作品,获奖情况等;⑤教师、同学、自己的评分或评语;⑥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效果的反思与评价。电子档案袋是一个随时间进程而不断生长的活的作品集,是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一种直观、生动的记录,学生或教师在创造、生成个人档案袋的过程中能够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感受到自己的持续进步,减轻了纸笔测验常有的个人之间横向比较所带给人竞争焦虑。通过档案袋评价,一方面为老师、家长和其他人提供了学生进步的记录,成为观察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过程的窗口,并能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在自主选出比较满意的作品的过程中,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3.采用网络式堂上测评
在每学一个知识点后进行一次既愉悦、又起激励作用的考查方式,这样才能切实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网络式堂上测评可以包括两类,一类是标准化答案的题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另一类是开放性答案、或者是包含运算过程的题型,如问答题、运算题等。
网络式堂上测评有以下特点:
①学习结果即时反馈
学生做完练习,可以自查成绩,及时了解学习结果,老师也能马上得到全班学生做每一题的正确率与信度,及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调节控制教学过程。
②学生可以反复做,直至得到满意的学习结果
学生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促使自我激励,自我检索,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体验到依靠自己力量取得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并积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验证所学的知识,自查学习成果,改进学习方法,调控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既有纵向对比,又有横向对比
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的测评结果都记录在案,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学习的效果,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是一个深化与提高的过程。每一个学生可以看到别的同学的测评结果,产生你追我赶的竞争心理。班杜拉认为,观看他人行为得到强化,会给观看者带来信息作用、情感作用,从而促使其学习与保持那些受到强化的行为。学困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也尝到一种“我也行”的成功体验。
4.开发一些网上评价平台
这是目前的一个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一个评价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此平台进行管理,组织学生进行上讨论,各抒己见。由此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也让自己了解到更多人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网上评价包括自评与互评。通过网上评价,让学生在智力上相互激荡,情感上相互感染,操作上互相合作,评价上相互检查,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学号登录该系统,数据库系统真实记录着每个学生发表过的思想和言论,以及得到的评价,从而督促学生负责任地发表言论和看法,讨论生动、活泼、健康的话题。
5.观察法
适合于对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好奇心、兴趣、情感、态度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观察法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及时的、现场的、准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更有根据、更有把握的判断和推理。观察法可以使教师根据观察结果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或对学生予以辅导。使教师了解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原因,对学习起到诊断的作用。在运用观察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观察中要尽量客观公正,认真作好记录。教师要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待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克服情绪、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作好观察记录,一段时间以后整理观察记录,对观察对象进行客观评价。
三 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所有的评价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务必要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不要务“虚”;评价总会有甄别的功能,但是我们要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弱化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课堂评价要简单明了,不可花费太多的时间,且每次评价的内容要有所不同,评价的结论要模糊化,不能给学生带来压力; 不要在方法上将发展性评价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对立起来,认为非此即彼。两种评价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各有各的优势和用途,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不应只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更要强调评价结果和改进计划的反馈方式和策略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状态的改进,使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和促进的功能。评价过程中应允许和激励多元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实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这种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和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信息技术教师需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正确的科学的评价方法。使学生在科学评价的引导下提高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得到均衡协调发展,使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和促进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上).中国电化教育,2002(5)
[4]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科学技术评价方法 篇5
考试目的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业务所必需的技术方法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及相关业务工作中正确把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工程分析
(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
(2)熟悉工程选址可行性和总图布局合理性分析中需要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3)掌握物料平衡、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4)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
(5)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
(6)掌握水平衡图分析及水平衡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7)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
(8)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
(2)掌握分析项目组成、布置和工程特点的基本方法;
(3)熟悉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途径的分析方法。
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1)熟悉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3)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4)了解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5)掌握常规气象资料(温度、风速、风玫瑰图、主导风向)的分析方法与应用。
(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
(2)掌握不同水体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熟悉河流、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及常用参数的调查方法;
(4)了解河口、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动力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5)了解不利水文条件及其确定方法;
(6)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熟悉描述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本内容和常用参数;
(2)掌握地下水质现状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3)了解包气带防护性能评价的基本方法。
(五)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量的含义及应用;
(2)掌握声环境现状测量的布点要求;
(3)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要点;
(4)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
(六)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生态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
(2)熟悉陆生植被、生物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3)掌握调查和确定生态敏感目标的方法;
(4)熟悉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5)了解水生生态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6)了解“3S”技术在生态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7)熟悉植被类型;
(8)熟悉土地利用类型;
(9)了解生态评价制图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0)了解景观生态学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1)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2)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掌握使用估算模式计算点源和面源影响所需数据要求和应用;
(2)掌握预测计算点的设置;
(3)掌握常规预测情景的设计;
(4)掌握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分析与应用;
(5)熟悉典型气象条件和长期气象条件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与应用;
(6)了解使用AERMOD、ADMS模式系统计算点源影响所需污染源和气象数据要求和应用;
(7)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附录中对环境影响报告书附图、附表、附件的要求及其应用。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体中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
(2)掌握常用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稳态模式(一维、二维)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
(3)熟悉多源叠加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
(4)了解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
(5)掌握河流水质预测模式参数的确定方法;
(6)熟悉选择水质预测因子的基本方法;
(7)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8)了解湖泊、河口、近海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1)了解污染物进入包气带、含水层中的途径及其在含水层中的运移特征;
(2)熟悉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含水层的主要措施。
(四)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掌握噪声级相加与相减计算方法;
(2)熟悉实际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
(3)掌握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4)熟悉线声源、面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5)熟悉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计算方法;
(6)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7)了解户外声源传播除几何发散衰减外的其他衰减计算;
(8)了解绘制等声级线图的技术要求。
(五)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生态影响预测的技术要求与基本方法;
(2)掌握生态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与方法;
(3)熟悉生物量变化的评价方法;
(4)了解土壤侵蚀、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
(5)了解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与方法;
(六)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2)了解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及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3)掌握采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置固体废物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
五、环境保护措施
(1)了解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论证的内容和要求;
(2)熟悉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及应用;
(3)熟悉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4)熟悉典型建设项目噪音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
(5)熟悉常用固体废物控制及处理处置方法;
(6)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
六、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一)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1)熟悉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2)熟悉水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析
(1)熟悉建设项目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途径;
(2)了解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建议指标的方法。
七、清洁生产
(1)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2)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八、环境风险分析
(1)掌握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2)了解风险源项分析的方法;
(3)了解风险事故后果分析的方法;
(4)了解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要求。
九、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了解经济评价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1)熟悉验收重点、范围及验收标准的确定;
科学技术评价方法 篇6
成矿区带深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方法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大部地区的区域地质、物探和化探测量工作业已完成,确定出数十个成矿远景区带,成矿区带内进一步找矿工作,尤其是深部找矿工作一直是急于解决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危机矿山找矿问题早已提到议事日程,危机矿山大多处于成矿远景区带内,所以成矿区带找矿也是危机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的`一个组成部分.物化探一直是寻找深部隐伏矿产资源的主要手段,如何把物化探方法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到找矿工作中是急需我们考虑的问题.就此问题,文中提出一些看法.
作 者:黄力军 徐刚峰 HUANG Lijun XU Gangfeng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廊坊,065000刊 名:地质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年,卷(期):80(10)分类号:P61关键词:成矿区带 深部矿产资源勘查 方法技术研究
高校新技术专利评价方法探讨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的新技术专利不断涌现,历年申请量和授权量都呈增长趋势。这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也在强有力的技术背景支持之下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大学生创业基金、产学研的合作模式、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大大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但是,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大,授权率高,发明专利比例大、增长迅速[1],但是转化率还是相当低的,学院派与实践派之间似乎存在着看不见的鸿沟。
高校作为我国新技术专利的研发主体之一,每年会接收国家的各项基金、科研项目的大量经费。这些科研经费作为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投入,本应当创造出相应的产出。而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仅在10%-40%左右。而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一项调查表明,高校专利转化率低的最大原因在于资金匮乏,这一原因占全部原因的86%之多。一方面是大量的科技经费投入,一方面是专利转化资金短缺,形成了一种悖论。这与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不无关系——有些项目拿到了大笔经费,却仅支出在科研人员的劳务费用上,并没有实现具有实质意义的科研,这种状况在非理工类院校、专业尤为明显。有些专利虽然有良好的投产价值,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申请到相关的项目经费、基金,导致工业化试验和投产不能进行。还有些专利由于技术超前,不具备显示投产的外在条件;或者由于专利本身的技术并不成熟,处于实验室阶段,不易投产,等等。这些都是导致专利转化率低的原因。
因此,总体而言,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低,能够用于促进专利投产的资金有限。如何促进有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得资金向真正有转化价值的专利流动,避免资金与专利的本末倒置,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讨论的是对校内研究人员已经获得的专利成果进行评价,以决定学校是否给予经费及管理等方面的投产支持的问题。
2 高校新技术专利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有限的资金下,高校需要选择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专利价值,最大程度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专利进行投产。这就引出一个明确的问题,即如何对高校众多的专利加以选择、取舍——即高校新技术专利的评价问题。现阶段,高校专利是否投产往往仅限于管理层、行政人员的决策,缺乏专业的客观评价。因此,建立适当的高效新技术专利投产评价体系,并制定专利评价的管理流程,对规范高校专利评价,促进高校专利投产效率有重要意义。
2.1 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2.1.1 对高新技术或科研项目的综合评价。
陈学中,李光红[2](2001)在总结了投资项目选择的常用方法的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投资项目选择;潘杰义,刘西林[3](2004)分析建立了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目标决策和模糊优选理论,对科研项目投标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马慧民[4]等(2005)从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建立了高新技术的综合评价指标,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模糊优选模型对6个公开招标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叶晓梅[5](2005)从项目潜在效益、项目获利能力、R&D潜力、R&D能力四个方面建立了科技研发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用灰色关联分析从项目的吸引力和可行性角度进行项目的优选评价研究;雷孝平[6]等(2008)运用SMART准则建立了科技计划项目后评估的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基于数据挖掘的专利情报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建立了专利测评模型;
2.1.2 从成本收益的技术经济角度和或运用实物期权方法进行的评估。
胡元佳,卞鹰等[7](2008)指出专利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实物期权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并对不同类型专利价值从交易成本收益的角度进行探讨;马忠明,易江[8](2004)指出专利评估的主要方法有:现行市价法、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并用实物期权方法建立模型进行专利价值评估;薛明皋,龚朴[9](2006)将具有专利的研发项目不同阶段模型为欧式期权、永生美式期权、复合期权,并给出了期权价值的解析评价公式和最优投资决策规则;李雪凤,仝允桓[10](2005)用综述的方式分析了实物期权在价值评估中应用的国内外现状,并阐述了实物期权的研究思路;夏轶群,陈俊芳等[11](2009)针对企业应当自主还是合作产业化的问题,建立了实物期权模型并进行了分析;王敬,李舒[12](2004)介绍了知识型企业中无形资产的构成和特征,并对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加以介绍和分析;周英男,李昕杨[13](2006)将实物期权利用应用于专利初始静态价值的评估当中,并用随机微分方程导出了专利初始静态价值评估的一般形式。
而针对高校专利进行的评价,仅有杨峰,傅俊[14](2006)与本文的视角相同,针对高校的专利成果,但是其是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高校专利评价的知识产权制度等问题,并未给出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杨思军[15]等(2003)对比了美中两国高校专利情况,对高校专利评价体系给出建议,但其评价的对象是“有专利的高校”,而不是“高校中的专利”。
因此,本文将有针对性的建立高校专利的评价体系,以寻求在有限的资源下,评估筛选高校若干专利中更具备发展前景和投产价值的专利,进行专利的产业化。
2.2 建立高校新技术专利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作为我国科研力量的主体之一,是我国产生专利最多的科研主体,其专利授权率也是最高的,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20年增长近三百倍。但是与其他科研主体(如科研机构、企业、个人等)的专利相比,存在一些劣势。这些劣势主要表现在高校新技术专利的以下几个特点:
2.2.1 容易忽略市场导向。
高校的科研人员主要是高校教师及研究生,其进行科研的动机与企业不同。企业进行研发的动机是利益驱动,因此其研发产品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改进和创新,这样产生的专利也容易直接推向市场,从而实现专利产业化。而高校科研的往往是单纯的科研为目的,并非以市场为导向,这样高校产生的专利虽然质量较高,技术含量高,授权率高,但是并不一定顺应市场行情,不一定有成规模的市场需求。这样就直接导致了高校的专利无法投向市场进行产业化。
2.2.2 投产难度较大。
虽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研究生教育放在主要位置,更加重视以科研水平评价高校水平,但是与直接的盈利性企业相比,仍然处于科研资金匮乏的主体。校办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而产学研结合型的校企合作又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而难以落实。这样就使得研发和投产的衔接具有一道鸿沟,与企业相比缺乏直接的投产能力。
2.2.3 研发队伍实践能力不足。
高校的专利技术成果,一旦以学生创业或校办企业等形式进行产业化转化,就面临着企业的战略实施、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创业缺乏经验,管理能力、战略规划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高校学生创业的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很高,也是导致高校专利成果转化失败率高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生创业呈流行趋势,绝大多数将学校的科研专利进行创业实施,都在1-2年之内以失败告终,于是相应的专利也由于其产业化失败以及折旧等因素,难以继续发挥其原有价值。
因此,对高校的专利进行评价,需要结合高校专利自身的特点,总结专利评价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虑,运用系统分析法和文献综合法[16],建立适合高校专利转化特色的高校新技术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该指标体系在传统的指标体系基础上考虑了如下内容:由于专利本身具有实物期权性质,而且实物期权已经是近年来受到普遍认可的,优于传统的现行市价法、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等的评价方法。因此专利的期权价值作为高校专利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结合前面分析的高校特点,还需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智力资本条件、项目经费、与高校优秀学科相关度三个指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与高校自身优势学科相关度更高的专利,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源,因此投产后可能运作效率会更高。具体的指标及解释如表1。
3 高校新技术专利的模糊综合评价
高校新技术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中既包含定量属性(如预估盈利能力),也包含定性属性(如技术先进性),由于高校的资源有限,因此仅需对方案进行优选排序,确定应当投产的最优方案即可,并不需要区别方案之间的差异程度。因此,运用基于序数的层次分析法就可以满足评价要求,而不需要对其进行基于基数的评价。又由于各方案指标存在着模糊性,因此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和评语集。
第一层因素集为:E={E1,E2,E3,E4,E5},第二层因素集为E1={E11,E12 },E2={E21,E22,E23 },E3={E31,E32,E33 },E4={E41,E42,E43,E44},E5={E51,E52,E53}。评语集为V={V1,V2,V3,V4,V5}={十分满足,满足,一般,不满足,十分不满足}。
(2)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首先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接着将每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算出。以矩阵A2为例:
undefined
解出的特征根数为方程的次数3,即特征根有三个,则最大特征根为:
undefined, 按照同样的方法求出A,A1, …,A5,的最大特征根,记为:
λmax,λmax1, …,λmax5。
然后进行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偏离一致性指标:undefined,随机一致性指标:RI,其值见表2。
一致性指标:CR=CI/RI<0.10(若不满足则需调整判断矩阵,现假定满足一致性)
将各最大特征根带入(A2-λE)x=0,求得特征向量
x=(x1,x2,…,xn),再将x归一化为:undefined,各个分量即为每个属性的权重,第一层权重记为Pi,第二层权重相应记为Pij。 之后计算出P*ij=Pij×Pi,P*,即为第二层子目标对总目标的权重。
(3)确定隶属度,构建模糊评判矩阵:
表明对于第rij个指标,将其评判为第k个等级的专家占专家总数的比例。
undefined,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最终某一个方案的评价结果为:F=max(b1,b2,…b5),得出某一个方案的评语结果(即综合各项指标考虑后对该方案的评价)。此时得出的是对每一个方案本身的综合评价结果,如果各方案间的综合评价结果属于同一等级,由于其参照的是完全相同的评判标准,因此比较其同等级下的大小,从而将各方案进行排序。
4 高校新技术专利评价管理过程
对高校新技术专利进行评价的前提是指派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高校新技术专利评价,并建立合理的组织流程,即建立高校新技术专利评价的管理体系。
高校的科研处等部门是负责协助高校科研人员进行专利申请及相关指导工作的部门,但是对已授权专利的后期管理不足,导致大批专利的闲置浪费。因此,重新定位科研处的工作职能,使其充分发挥促进学校科研活动开展的作用。具体而言,对于每年高校内科研人员成功申请并获得授权的专利(校属专利),由学校科研处牵头组织,组成专家组。首先请各专家各自对该批专利进行比选、打分,可以进行多轮比选,如使用德尔斐法,从评分结果来筛选出这批专利中受到好评度较高的一个或几个——这是第一轮评判过程。之后,由科研处组织专家组进行集中碰面,进行头脑风暴,从各个方面综合权衡专利投产的利比,商定最终获得投产支持的专利及具体的支持数额和支持办法。最后,由科研处负责实施,并于学校管理决策机构进行专利投产具体事宜的沟通和协商、确定。
5 总结
高校新技术专利的评价需要区别于其他专利的评价,因为高校新技术专利往往缺乏市场导向性,并且投产难度相对较大。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出专利评价的一般性指标,并结合高校特色加入了新的评价指标,建立了高校新技术专利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高校新技术专利的评价步骤和思路。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科研群体,存在着其独特之处,同时又是最具研发实力的科研团体。将有限的科研经费和科技基金投入具有实际投产价值的专利,促进专利产业化,对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实践,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为社会带来实际价值和效用。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专利评价指标筛选,并结合高校专利的特点,建立高校新技术专利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针对该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探讨高校专利评价的组织及管理体系。
科学技术评价方法 篇8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方法;评价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对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指评价者在评价原则的指导下对一定教学方式中的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所采用的途径或方式。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我们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人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应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就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动态的、积极的和面向未来的评价。从宏观讲,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第一手信息,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彻底清除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以教师教的技巧为中心的评价,把着眼点从评教师的教转向评学生主动的学。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进行,而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优定等。
3.全面性原则。现代教学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而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要坚持促进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的观点。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也使教师逐步转变观念,把课堂教学的目光放在全体学生身上,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获益,得到充分的发展。
4.开放性原则。过去,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时考虑较多的是规范性和客观性,而考虑课堂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明显不足,导致评价模式相对封闭。课堂教学是丰富而复杂的综合体,有着极强的个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水平,结合个性特点,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力。评价双方应共同协商评价目标、评价方案与评价计划,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领导、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以选拔、甄别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需求。但定量评价处处、事事都要求量化,把豐富的个性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简单化为抽象的分数表征与数量计算。而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例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定性评价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通过记名表决进行评审和比较的评标方法。定性评价强调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
2.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按评价主体可分为自评和他评。自评是指评价的对象(如,教师)对自己的上课情况按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进行自我评定。他评是指教学过程以外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评价,他评应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在评课活动中常用这种形式;先了解教者教学意图后进行评课,可避免误解,从而提高评课质量。
3.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静态评价指对相对稳定阶段和教学物理环境的价值判断。动态评价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起其他因素产生的教学心理和教学情景的价值判断。评价时既要对静态,也要对动态,还要对两种状态的协调程度进行评价。
4.总结与形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性评价是对该节信息技术课结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或环节的评价。实际教学评价中,大部分评价都是形成评价与总结评价的结合。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效益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我们应在探索新的工作模式中,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安全评价方法:确定论分析方法 篇9
(1)确定一组设计基准事故;
(2)选择特定事故下的单一故障;
(3)确认分析所用的模型和核电厂参量都是保守的:
(4)将最终结果与法定验收准则相对照,确认安全系统的设计是充分的,
备考资料
由于设计基准事故的选择以及分析模型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包络性,法规要求采用保守假定。因此在确定论事故分析中采用两条基本假设:即单一故障假设和操纵员在事故后短期内不作任何干预,并采用了一套定量的验收准则来判定确定论事故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安全法规的要求。
绩效评价方法总结 篇10
绩效评价的方法:
量表法(人与客观标准相比较)
绝对评价
目标管理法(人与目标相比较)
绩效评价的方法
相对评价------比较法(人与人相比较)
描述法
1、相对评价----比较法:对评价对象进行相互比较,从而决定其工作绩效的相对水平。
常用的比较法:(1)排序法---将员工的工作绩效从好到坏的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得出评价结论的方法。(直接排序法,交替排序法)
(2)配对比较法:将每一个评价对象按照所有的评价要素与其他评价对象一一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排除名词,即两两比较,然后排序。
(3)人物比较法:将所有人与某个特定的“标准人物”进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评
价的依据更客观。
(4)强制分配法:按事先确定的比例,将评价对象分别分配在各个绩效等级上。
2、量表法:将一定的分数或比重分配到各个绩效评价指标上,使每项评价指标都有一个权
重,然后由评价者根据评价对象在每个评价指标上的表现情况,对照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评
价并打分,然后汇总计算出总分,得到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图尺量表法,等级择一法,行为锚定量表法,混合标准量表法,综合尺度量表法,行为对照表发,行为观察量表法)
3、目标管理法:指的是目标管理理论在绩效评价中的运用。包括的内容:与员工共同制定
一套便于衡量的工作目标,并定期与员工讨论目标的完成情况。六个步骤:确定组织目标,确定部门目标,在部门范围内讨论部门目标,确定个人目标,进行绩效评价,提供绩效反馈。
4、描述法:
(1)态度描述法:由评价者通过对评价对象日常工作情况的观察,将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记录下来的绩效评价方法。
(2)工作业绩记录法:要求评价者填写工作业绩记录卡,观察并记录评价对象在工作过程
中的各种事实,分段记录所达到的工作业绩。
(3)指导记录法:要求上级将其对员工的日常指导记录下来。
(4)关健事件法:关键事件指那些会对部门的整体绩效产生积极或消极的重大影响时间,关键事件一般分为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关健事件法要求评价者通过平时的观察,及时记录
科学技术评价方法 篇11
对上述问题,全国科学教育专家路培琦老师曾不假思索地回答,“模糊好”。我们都知道,要想清晰准确地评价学生是多么困难,而评价结果给学生带来的又是多么复杂的感受!总是企望着我们给学生的期末评价能给他们带来前进的动力,而模糊的评价可能最有利于形成这种力量。
过去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的期终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
《科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科学教学的调控者”“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由这一系列的“新建议”可以看出,新课程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望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课程标准》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教学相长。淡化终结性评价和考试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将评价机制融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
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评价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针对学生的发展要求,制定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围绕“三种形式”“四个方法”“三大任务”来开展。通过评价方法的改革,摒弃过去单一评价的弊端。这在现今全国部分《科学》课程实验地区,编制和使用的《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也都体现了崭新的评价方案。
三种形式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1.学生自评侧重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完成本册安排的一系列活动任务,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此项活动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2.学生互评主要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特别是听取批评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诚恳友善对待学习伙伴的品质。本项活动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自主完成。
3.教师评价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和观察。通过日常观察、阶段评价的做法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
以上三种形式的评价主要围绕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块内容来展开,根据三块内容的具体标准进行评价,当然,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我们也不必拘泥于上述三种形式,如可以附加家长评价等其他形式的评价。(见教科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四个方法即:评议法、杰出表现记录、平时活动记录和教师观察
1.评议法即先由学生按指标要求自评,然后组成四人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等情况,做出综合评定。
2.杰出表现记录即根据平时上课中提问、发现、精彩回答、突发奇想、带活动材料等方面有星级记录的学生,记入最后评定成绩。
3.平时活动记录即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活动前准备记录、活动中发现记录、活动后的延伸记录等进行评定。
4.教师观察即在平时上课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询问一些涉及推理和理解的问题,关注课堂学习事件,布置实践性作业收集信息,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积极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三大任务即:评价科学探究能力任务、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务和评价科学知识任务
评价科学探究能力任务主要方法已经渗透到平时每个探究活动中,根据活动记录情况完成评价。
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务主要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
评价科学知识任务主要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上课的表现及提问、回答,教师观察进行。
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贯穿于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并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在期末阶段,我们主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阶段评价进行综合,统计。如平时每项活动记录星级情况进行综合有几颗星;平时记在封面上的杰出表现星有几颗;平时在小组活动,上课表现方面互评有几颗星(五星制)等,综合评定就是对这些方面进行综合给出学业成绩(见教科版《科学》教材同步辅导用书)。
【科学技术评价方法】推荐阅读:
科学评价方法08-22
科学的技术方法05-28
煤矿采煤方法科学技术06-19
科学评价05-23
科学计量评价指标07-11
教师需要科学的评价05-18
一年级科学评价方案06-05
科学能力评价工具评析10-24
科学方法与创新方法07-01
科学评估方法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