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的力量说课稿

2024-08-11

集体的力量说课稿(共10篇)

集体的力量说课稿 篇1

《感受集体的力量》少先队活动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铜钹山石人完小的大队辅导员项莉。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感受集体的力量》、少先队活动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少先队干部的自主能力,培养队员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先队员的昂扬向上的积极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丰富小学生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那么,今天,我将从说设想、说设计、说辅导、说过程、说效果5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节少先队活动课的想法。

一、说设想

本次说课的主题是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感受集体的力量》一课的第一课时,授课中队是三(1)中队。本次说课是进行课后说课。主要是希望一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团结合作就是大家在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中一起把事情做好。认识到团结合作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掌握一些与人合作的经验和方法。二在参与故事、游戏、讨论中,亲身感受团结合作带来的乐趣。三是在活动中收获团结合作带来成功的喜悦,并将这份喜悦与家人、伙伴分享。本着追求课堂中的新意美、活泼美、深度美、实效美和本质美五美开展活动。

二、说设计

由于本课课题为《感受集体的力量》,因此,选用体验式少先队活动课,以树状分流式分队分工完成活动任务,最后,各分队汇总各类活动体验,达成力量共识。为保证活动有序开展,在活动授课前,教师需要准备麻绳、一次性筷子、课本剧剧本以及相关游戏细则。活动课第一环节表演课本剧《一箭断,十箭难折》,让学生直观感受团结的力量,激发队员兴趣,调动参与热情。第二环节“冲出包围圈”、第三环节是“两人三足”游戏,考验合作默契。最后,学生谈感受,说体会。辅导员总结。

三、说辅导

队员是队活动的主题,活动参与,不落一人。发挥全体队员作用,以课本剧《一箭断,十箭难断》为载体,让学生们自己去排练,想想,十兄弟不团结的时候,会对各个亲兄弟做什么?团结之后呢?辅导员在这里不做明确的指示,只抛砖引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用自己思考的结果来演绎这个课本剧。作为观众的学生,在观看完之后也可以就自己所见的,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及启发。

在之后的两个游戏中,因为我班的学生少,所以我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游戏参与者,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其让学生看,让他们真正参与其中,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辅导。

参与游戏之后,不论是胜方还是败方,都会有最真实的感受,而让他们把这感受说出来,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了!

四、说过程

(一)故事导入

由班级中队长讲《小蚂蚁搬粮食》的故事,通过聆听故事,让学生们知道蚂蚁小小的身躯与它们背起的饼干盒之间存在很大的反差,这样的反差直观的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也在队员的脑海中、心灵上产生强烈的震撼。进而明白世间万物都需要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

中队长适时提出问题:饼干盒比小蚂蚁要重许多,为什么饼干盒就移动起来了呢?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小蚂蚁自己一人不能搬动饼干盒,但是许多的小蚂蚁通力合作就能其利断金,从而搬动饼干盒。

(二)活动进行时

环节一:课本剧《一箭断,十箭难断》

由同学们自导自演的《一箭断,十箭难断》课本剧在班上上演,学生通过《一箭断,十箭难断》这个故事,明白了只有大家都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我们的集体才会充满阳光,才会更有力量!

参与课本剧编排的同学在活动中能切身体会到一个集体团结的重要性!因为课本剧是学生们自导自演的,所以在排练的时候经常发生矛盾,他们也不止一次到我这来告状:老师,他不配合我们一个一个地折断箭的,总是一个人先折断!老师,旁白说她读得很好了,我们再排练她就不给我们读了······等等一系列问题,但最终他们克服了这些问题,完整地把这个课本剧演了下来。

课本剧结束后,学生们谈观后感及启发。有学生说:只有团结起来,才会有最大的力量。

有学生说:箭就是我们,如果我们一个一个地和其他班级比,只做好自己,远远不够,我们更应该每一个人都做到优秀,这样才能超过别人,超越我们自己!环节二:游戏——冲出包围圈

通过“冲出包围圈”的游戏再一次感受团结的力量,并让学生在作为包围者的游戏角色时增加与队友之间的相互信任感。

游戏规则:分男女进行游戏,男女生各分两组,一组包围,一组突进;所有包围者手臂相勾围成圆圈,形成包围状。突围者则单兵作战,突围队员先站在圈内,然后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尝试冲出包围圈。阻挡者彼此齐心协力阻挡该突围者闯出。一分钟以后,换其他队员突围,直到所有队员轮完为止。最后由所有的突围队员一起突围一个口,尝试用集体的力量取得胜利。因我班人数少,男女生各15人,所以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的包围圈很小,但这不妨碍学生们体会游戏的快乐,更无法阻止他们互相抗衡的斗志。

游戏结束后,我还没有问及他们的感受,就有一个女生向我抱怨:老师,这个游戏一点都不好玩,我的胳膊都痛死了!我反问道:“那你为什么没有放手呢?”她脱口而出:“那我们队不就输了嘛!”对于这样的回答,我想这个游戏的教育效果的达到了的。

环节三:游戏——两人三足

这个游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懂得与队友协作,达到胜利。

游戏规则:随机抽取两个人团结协作,准备三分钟,两人并排站立,一人左腿与另一人右腿的膝盖以下,脚踝以上部分用绳子绑上,比赛在起点处开始出发,至对面标志处折回,返回至起点处,最后以完成时间长短进行排名。

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喊着一二一二的口号齐步前进。有些有默契的队友还跑了起来。

(三)谈感受,说体会

在所有的活动结束后,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采访。Q:你觉得今天的活动课有什么收获?

A:我收获了快乐!还有,冲出包围圈的游戏,我知道了原来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这么大!

Q:那你觉得团结的力量还可以用在哪里呢?

A:我觉得我们经常得不到流动红旗,就是因为我们不团结。A(抢答):对!如果我们能做到每天互相监督不丢垃圾,我们的卫生就不会扣那么多分了!

······

(四)辅导员总结 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大家只有团结一致,力量才是最大的。大家团结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共同努力,才能把我们的班集体建设的更好。希望同学们能手拉手、心连心,为创建和谐美好的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说效果

少先队活动课已经结束了。从参加课本剧的学生身上,从原本矛盾不断,到最后能完整地演出,从观众们的反馈:团结起来才有最大的力量中,我知道了,孩子们懂得了团结;从那个向我埋怨胳膊很疼却在我问道为什么不放手的时候,不假思索地回答:放手就输了!的女生身上,我知道了,孩子们懂得了信任,没有人会放手;从“两人三足”的一二一二口号声中,我知道了,孩子们学会了配合;从最后的采访回答:我们如果能互相监督不扔垃圾,我们班的卫生就不会扣那么多分,我知道了,他们将会互相帮助。

这就是我的少先队活动课,就是孩子们的收获。谢谢大家!

集体的力量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开花的心》是我国当代女作家卫宣利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以“生命”为主题, 为我们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美丽。

课文写了一株不事张扬的小草, 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章内容深刻, 文辞优美, 作者通过小草的形象来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坚持和实践, 才能实现绚丽的人生这一哲理。

二、方法策略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清作者对小草的感情变化。

2、感悟小草的象征意义, 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学习对比、衬托、象征等写作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悟小草的象征意义, 揣摩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的生活态度。

(三) 、教学方法和学法

1、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导入法、阅读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 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小草》, 歌曲中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鼓舞了几代人。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卫宣利的《开花的心》, 再次感悟一个充满灵性的大智大慧的野草形象。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悟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借助字典边读边理解。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探讨课题的含义, 找出作者对小草感情变化的词句。读后让学生交流。

通过读课文, 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通过找作者对小草感情变化的词句 (我很怀疑———我几乎断定———我不住的惊叹) , 理清了文章的线索。为后面的精读做好了铺垫,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同时用喜欢的方式读书, 又尊重了学生的读书习惯。

(三) 、精读课文, 品析感悟

1、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 我会对学生说:“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朗读一遍课文, 请用你认为恰当的词语说说, 你欣赏到了一株怎样的小草。”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我加强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赏析语言, 我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以下几句话, 从而突破重难点。

(1) 、桃花开罢, 牡丹谢了, 淡紫的桐花在枝头吹起了小喇叭, 它只自顾自地往上长着;槐花落地, 向日葵追着太阳张开笑脸, 邻居的小姑娘开始向母亲讨凤仙花包指甲, 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 像个绅士, 从容成长。

(2) 、此后, 它新长出的叶子, 全都是灿烂的红色, 如同经霜的枫叶, 在顶部骄傲地挺立着, 倒让园子里其他的花都失色了。

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步步推进, 为学生感悟小草的品质搭建了一个情感平台, 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悟一悟,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学生质疑

(1) 、课题为什么叫“开花的心”? (开花的心:小草、母亲、我都有一颗执着的、积极乐观的心。)

(2) 、母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母亲:促进小草成长、关爱他人的形象)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筛选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 由草及人, 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

(四) 、教师小结

一株平凡的小草正是因为热爱生命, 具备了坚定、执着、坚韧的品质, 使得它的心中有了坚定的目标, 心中的精神之花绽放了, 这也是作者身残志坚的人生写照。我们也应该像小草一样, 热爱生命,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在心灵深处盛开一朵绚烂的花, 用坚韧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去追求人生的价值。

从开头质疑到此时归纳解题前后呼应, 这样, 本课乐观积极、顽强向上的主题也得到了体现。

(五) 、升华感受, 拓展延伸

1、在这篇课文中, 小草是一个人格化的形象, 让学生畅谈在小草身上得到的启示, 理解作者及其母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本课的落脚点。

2、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向命运挑战的人呢?

3、学习了这篇课文,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六) 、作业

摘要:我将从教材分析、方法策略、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对《开花的心》一文加以简要陈述。课文写了一株不事张扬的小草, 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章内容深刻, 文辞优美, 作者通过小草的形象来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坚持和实践, 才能实现绚丽的人生这一哲理。

教师集体:班集体建设的主体力量 篇3

教师集体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之一,代表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贡献。马卡连柯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师集体”的概念,他的关于教师集体的形成过程、教师集体的结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人道主义、教师集体的主体作用和学生集体的核心作用、校长在教师集体中的“中心人物”地位等论述引起与会者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尊称马卡连柯为“导师”,他以自己卓越的教育智慧,对马卡连柯的教师集体理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与发展,也对当时苏联教育界的教条主义做法进行了批判。他的思想创新表现在:

(1)集体不是教育的目的。如果把集体作为目的,那么教育一开始就是残缺的教育,教育者就只会关注集体,关注其组织结构及内部的领导和服从的关系,即关注积极分子的培养,关注怎么善于领导,怎么教会服从。

(2)教师集体是学校的轴心。学校作为教育的发源地,作为对未成年人施加教育的力量,作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中心,只有依靠和学校共命运的教师集体,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3)教师集体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在教师的信念、观点、传统、习惯和个人特长中,在师生之间的血肉关系以及在学生之间的关系中,均蕴藏着许多永久性的精神财富。如果教师集体能把这些精神财富保存下来,那么,学校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4)教师集体是靠集体的智慧、思想和创造建立起来的。校长之所以能成为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只是因为他善于把教师的力量联合起来进行集体思维,善于跟教师一道年复一年地积累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在经常更换校长的学校里,是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教师集体的。

(5)教师集体要成为每个教师的思维、创造和探索源泉。教师应该在信念、观点、思想、传统等方面取得一致,教师集体的共同信念是相信教育的力量、共同理想的力量、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劳动的教育力量。

(6)教师集体是教育之树的树冠,教师个性则是大树之根。教育中有很多道理很抽象、有很多事件很遥远,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个体影响而学有所获的。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青少年前进道路上的灯塔。

(7)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人”。只有当学校里有一个由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组成的核心时,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教师集体,而这个核心必须具有一种伟大的人道思想,即我们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人。

在聆听大会发言和代表间交流时,我一直在反思中国学校集体构建中出现的认识上的偏差。我们的许多学校在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集体和集体主义培养,却没有关注教师集体的教育作用和长期培养的必要性;官方表彰的往往是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个体,而教师喜爱的专业成长共同体、有成就的名师工作室等多存在于民间的草根团体中;课改提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又忽视了学校集体中教师个性发展的愿望。现代学校是当代信息化社会的一个链条,充分重视和体现教师集体与教师个人的价值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新课题!

为此,我提交给大会的论文题目是《当前中国中小学班级变革与教师集体功能的拓展》,主要观点如下:

现在从高中课改引发进而逐渐下移的“走班选课”试验,虽然仍以“教学班”的形态存在,但是开始打破了固定的“班级授课”结构,原本因学生集体而派生的教师集体和班主任主体被弱化了,教师的权力缩小了。选择课程的背后是选择教师和选择优质教学资源,这使得新型教师集体的形成与强化成为可能,也使学生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第一,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分层走班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课程的实施靠教师,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教师教学组织

基础型课程的教师是学校的基本力量,即使实行分层教学、集体备课、同课异构,靠过去的教研室、年级组还是可以应付的;但对于开展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生活经验型课程、德育课程等以及实行“导师”制,靠原先的组织就完全力不从心了。这就需要一个超越教研室的教师学科组来承担。学科组成为教师集体的重要存在方式,不仅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威望支撑起这个团队,还要想方设法开拓资源,如发现、引入、培养可以胜任教学的校内外教师(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有高校资源可以依托就更好了),课程文本、实体与网络资源库建设,校内、学区、校际、区域课程资源的调动等,以使内部形成品牌,形成学校发展特色,外部产生影响力,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第二,教师学科组既是一个教学集体,也要成为一个能动的综合教育体,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组的结构,拓展其功能

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应当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高质量地承担一门基础型课及一门拓展型课,并承担以自己所教学科为主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逐渐建设、完善、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套餐”。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专业要求更高了,自身的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便会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由于学科组联系的广泛性和强大功能,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资源利用更加充裕,学习进修更加方便,团队内便于形成优势互补和传、帮、带的良好风气。现在,许多教育发达地区普遍实行了学区制,一校两区、一人双岗、以师带徒、以强帮弱,实现硬件设施共享、人力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先进教学理念的交流和业务互动对学科教师是一个难得的锻炼。同时,学科间的竞争使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便于形成特有的团队精神。

第三,分层走班使师生相处方式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科组导师要把个性化育人与新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同时作为重点

导师的职责是,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套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行政班取消后,过去的班规没有了,相知的同桌少了,以往像班主任一样的感情弱化了,导师需要从关注学科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转变,走出强制性规定惯性,俯下身来平等地交流,有针对性地引导,和风细雨般唤醒学生的潜能;固定的班集体成了流动的集体后,学生个体的自由度增加了,群体的黏合度减弱了,但他们还没有成长起来,导师要有意识地诱导学生进行集体性的研究和实践,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加入社团,指导他们学会自主管理,从而培养新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四,教师学科组不可能承担起全部的教育功能,要使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必须有精简高效的管理机制、科学的教育评估机制、合理的调控机制

对学校而言,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素质,创建学校特色,尽快完善与走班制相适应的学分制,与中、高招挂钩的学籍制,反映学生真实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以及其他科学评价方式;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跨校、跨区选课,扩大办学自主权,避免超级学校、大班额对学生个体的无暇顾及,最后又回到分快、慢班的老路子上去;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跟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步伐,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填平传统教育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

集体备课《唯一的听众》说课稿 篇4

海虹宇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文章虽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本单元的文章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感人的故事,《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它起着领航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领悟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同时还要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与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朗读、想象,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

(四)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将海鸥与老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二、説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我班学生有的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课堂上能发表个人的见解。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长文短教,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

三、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法上我设计整合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用质疑法阅读课文,运用勾画、批注、圈化、朗读、想象的方法,品味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点燃他们热情的火花。

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文字流畅,课文中描写老人、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特别适合学生读中感悟,因此在教法上我采用以读带讲法、以读悟情的方法,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进行了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小练笔。让学生把在学文中的真情流露记录下来。又配合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体会出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读文时的感情的表达。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上的是《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奠定情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2.认读词语,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以复习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开门见山,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课文,收效良好。

(二)品读课文,感悟深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取了以读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

1、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带着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关系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一部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从以下几方面去体会:(1)老人喂海鸥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能够抓住老人和海鸥的动作的词语来体会,在感悟中,注重读议结合,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

(2)老人呼唤海鸥、谈海鸥的句子,让学生能够抓住老人的神态、语言来体会,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

(3)老人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教师补充材料,让学生体会到老人对海鸥那种无私的爱。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3、研读第二部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情。

重点研读描写海鸥的三处句子:思考:海鸥们在干什么?它们为什

么会这样做?

这一部分学习,老师无需做多大讲解,因为学生们早已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了深情厚谊。感受海鸥的灵性。当老人每天都来照顾它们时,它们对老人产生了感激之情,当老人去世时,它们是多么的不舍,它们为老人举行葬礼,为老人送行,正是这些海鸥们悲痛的表现。重点是指导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海鸥回报以老人的爱,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三、想象写话——深入品味老人与海鸥至死不渝的亲情

(1)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忆与“儿女们”海鸥相伴的一幕幕,面对悲痛欲绝的海鸥,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读懂作品,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四、总结话和谐,激发和谐情

1、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围绕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写具体的? 2.学

了课文,大家悟出了一点什么小道理?

五、作业检测 拓展延伸

1、把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词句摘抄下来。

2、课外阅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军犬黑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六、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老人喂海鸥 情深深 老人谈海鸥 情浓浓 海鸥送老人 情切切

集体生活真愉快说课稿 篇5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图片激趣。计划用时5分钟。

首先,我会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上的图片,图片的内容是一个抱着球的小男孩看着远处一群嬉笑打闹的小男孩。这时,我会问学生:“因为小男孩是背对着我们的,我们看不见小男孩的表情,你们愿意猜猜他的表情和他心里的想法吗?”我预设到,学生在这样明显的画面下可能会猜测小男孩的内心是孤独,他想去加入远处那群孩子的游戏但犹豫着要不要去;他也可能是和远处的那群孩子吵架了,内心很悲伤,想去和好但又下不了决心。然后,我会为学生播放下一张图片,图片的内容是小男孩与远处的孩子们开心地在一起玩耍。这时,我会对学生说:“正如你们所猜测的那样,画中的小男孩很渴望加入那个集体,你们看,当他加入到这个集体中,他是多么的快乐啊!小男孩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愉快,你们感受到了吗?”在学生肯定的目光下,顺利进入本节课的主题《集体生活真愉快》。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直观地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愉快,巧妙地指引学生走进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感受友谊的快乐。计划用时10分钟。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制作一份“朋友圈”。第一步,请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白纸,第二步,指导学生在白纸上画两个一样大的大圆圈,并在每个圆圈的中间位置写上自己的名字,第三步,在左边的圆圈写一年前的好朋友的名字,在右边的圆圈写现在好朋友的名字。学生完成后,请学生自愿上前展示、分享自己一年前的朋友和现在的朋友都是谁。由此使学生提高了介绍自己朋友的能力。这时,我会引发学生思考,当自己的朋友数量增多或减少时,心情是怎样的?随着学生的思考与回答,使其进一步感受到朋友和集体生活的重要。

第三环节:交流讨论,集体生活快乐多。

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班级中发生过的另其印象最深刻的事,如有趣的,难忘的事情等等。学生讨论后,自愿来和全班进行交流分享。同时,我会有意识地启发儿童讲述因生病而短暂离开班集体时的感受,引导儿童体验与老师同学在一起的快乐。通过这样一个环节,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愉快,还能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同学共同学习、劳动、游戏,和睦相处,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运用,升华主题。计划用时10分钟。

首先,我会对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刚上课看的那两张图片吗?其实在那两张图片之前还有一张图片,你们看。”同时,我用幻灯片播放第一张图片,图片内容为:小男孩因那群孩子弄脏了他的衣服而大发脾气,那群孩子则在低头表示歉意。

然后,我对学生抛出问题:“看了这张图片,你有什么话想对小男孩说?”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前说清讨论要求:1.每个组员都要参与讨论发表观点,2.当一位组员发言时,其他组员必须认真倾听,发言后要给予评价 3.记录员应做好记录。在学生讨论时,我会下到学生中间认真聆听他们的观点和思路,并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引导。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上前来进行发言,然后全班举手表决,评选出一位最佳发言者,并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

最后,我会给予恰当的总结:“听了你们对小男孩说的话,老师相信,小男孩一定会谨记你们的话语,宽容地对待同学。老师希望,当你们与同学发生矛盾,或者看到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时,能够像刚才那样冷静思考解决矛盾的方法,多回忆对方的优点,勇敢地主动认错,宽容地对待他人。”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增添了关于集体生活的规则及交往的相关知识,习得了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还提高了同学之间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 篇6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我爱故乡的杨梅》。以下, 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及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等方面一一分开说。

一、说教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的作品, 整篇文章描写了杨梅果树, 并侧重于描写杨梅果实不同成长阶段的形状、颜色和滋味, 同时在这篇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喜爱自己的家乡和喜爱杨梅的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 确定本文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课文中有关生字词并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方法与过程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知杨梅果实不同阶段的形状、颜色等逐渐变化的过程;难点:比较杨梅果实, 即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3.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 丰富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 达到资源共享、重新整合语文课堂的目的, 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欣赏, 为学生有效阅读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及学法

在这节课中, 我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课堂学习的合作意识;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看图识字、观察、思考、解疑,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解读文本, 实现情感升华的体悟。

四、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 我按照以下五个教学步骤进行。

1. 师生交流, 引领进入文本

上课一开始, 我利用课件展示杨梅的有关图片, 对杨梅的画面进行定格处理, 然后我问学生:展示的杨梅树美不美?接着问:杨梅树是美丽的, 那杨梅果又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进入我们的教学环节中。)

2. 精读感悟, 领略文字魅力

首先, 我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细雨如丝, 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杨梅的美丽。接着, 我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全文如何分开写杨梅的果和树的?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 也可小组合作解决朗读中的生字词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了文本中的字词, 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在这一环节中,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 课件出示文本中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即杨梅果实的图片, 让学生比较:“杨梅先是 (淡红) 的, 随后变成 (深红) 的。”让学生说说杨梅的外形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比较杨梅果实, 即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第二步:课件出示文本中第五、六自然段。

我问:熟透了的杨梅果与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在颜色、味道上有什么不同? (课堂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小组合作探究后, 再对他们适当解说。)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后, 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领略文章之美。)

3. 读中探究, 突破重点知识学习

因这一环节是重难点, 我是这样安排的:事先, 我在市场上买了几枝杨梅, 有成熟和没有成熟的, 分别给我班的学生, 先让学生辨认熟透的与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实, 在他们享受了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后, 再读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 对比中了解杨梅果的特点。

4. 品读悟情, 激荡学生情感

我说:这篇课文已成为作者美好的回忆, 现在请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体会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是回顾本课要点,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已读过的课文,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实现情感的拓展与延伸。)

五、说板书

我爱故乡的杨梅

杨梅树 (略)

杨梅果:

形状:圆圆的, 有小刺

颜色:淡红的深红的变黑的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的

(设计意图:对课文进行有效“梳理”, 能从视觉上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是学生掌握课文精髓的显微镜。)

非洲野犬生存源于集体的力量 篇7

一只羚羊遭到10多只动物的追击,几分钟后,羚羊的跑速慢了,继而落入了追击者们的包围圈,接下来的场面十分残酷,它被紧紧地包围在中间,找不到任何突破口,只有忍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它全身的皮肉被它们一块一块地撕咬下来……

如此凶狠的它们,到底是何方神鬼?

远远看过去,只见它们的头顶上竖着两只又大又圆的耳朵,屁股上翘着白色尾巴,身上杂生着各色斑点……它们就是生活在非洲的干燥草原和半荒漠地带的一种食肉类犬科动物——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又叫非洲野狗。它们生得很有特点,至少占有两个“唯一”:一个它是非洲野犬属下唯一的一种;一个它是唯一前肢没有上爪的犬科动物。除此,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它们身上的斑点颜色不一,棕色、红色、黄色、白色和黑色等,就像画家随心所欲地将颜色随随便便涂抹上去的那样,所以绝非出现两只非洲野犬的颜色是一模一样的,如同人们的指纹,各自之间都有差异。这也成为了区分它们各自身份的显著标志之一。又由于它们身上斑点颜色的丰富多样,它们还被称为“多彩狼”。

在历史上,非洲野犬是个非常兴旺的大家族,但随着人类的开发,使得它们的栖息地不断减少,加之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的竞争,它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挑战,越来越影响它们的繁衍生息,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据调查,在野外的非洲野犬如今总共不过3000只左右。过去,非洲野犬一个家族的成员一般在100只以上,而现在,一个家族的成员只有二三十只,差不多减少了80%。

非洲野犬的每一个家族即为一个群体。它们历来就喜欢这样的群体生活。每一家族的领地范围大小不同,一般在200~2000平方公里之间。一个家族中的首领是一对夫妻,其统治管理分工明确,丈夫首领负责率领年轻力壮的成员外出狩猎,妻子首领负责生儿育女、“看家护院”。

刚才捕猎羚羊得手的这群非洲野犬就是一个家族群体中的成员,它们的这个家族约有20多个成员,每次狩猎活动这10多个年轻力壮的成员都悉数参加,在首领的率领下,参战的全体成员团结协作,奋力拼杀,靠着集体的力量成功率很高,可达90%以上,这次捕获羚羊的战斗就是其中之一例。

羚羊的奔跑跳跃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在逃生时且又善于跑之字形路线,以图甩开追捕者。

不过,非洲野犬对羚羊的这些招数好像很了解,完全有对付它的办法。开始它们先是跟踪,以消耗羚羊之体力。其实,非洲野犬的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56千米,比羚羊还要快,如果直接追捕羚羊,应该没有问题。它们之所以采取跟踪,那是一种战略,是为追捕打基础。你看被它们跟踪的羚羊这会儿已有些精疲力尽了,而非洲野犬的体力却仍然非常旺盛,相比之下,非洲野犬的奔跑速度快的优势则更凸显出来。同时它们在追捕中又排成扇面阵形,不管羚羊转向哪个方向,都逃不出它们的控制范围。从跟踪转换为追捕后,仅仅四五分钟,就干净利索地结束了战斗。

可见,它们创造的相当高的捕猎效率和成功率,真是名不虚传啊!

非洲野犬每每都是群体捕猎,单兵作战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即使在猎物出现时个别成员蠢蠢欲动,在其他成员对此不感兴趣、未能取得一致同意的情况下,这个成员绝对不敢冒然行动,只有乖乖地等待下一个猎物的出现。每次出击,在大家意见一致的情况下,也须首领下达命令,才可行动。

正是这种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靠着集体的力量,它们才可以形成并显示出那种战无不胜的强大威力。由此,就连凶猛的狮子也惧怕它们。

一天,两只猛狮费了好大力气,捕获了一头水牛,正要饱餐一顿时,这10多只非洲野犬气势汹汹地包抄过来,两只狮子深知它们合作的力量和凶残的程度,在它们面前若想保住自己的战利品,很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于是,两只狮子心有不甘地放弃了刚刚捕杀的那头水牛,丧气地走开了。

10多只非洲野犬“狮口掠食”表面上没看出什么惊心动魄的场景,实际上,非洲野犬管用的群起围攻的战术早已威风八面,那两只狮子很可能就曾吃过苦头,不然怎么会出现刚才那种闻风丧胆的场景呢?

非洲野犬取食也近乎疯狂,它们蜂拥而上,把猎物围得水泄不通,有哪个要想挤进去是不现实的,它们撕咬水牛皮肉的速度极为迅猛,不大工夫一头水牛就只剩下骨头了。

它们一个个都吃饱了,接下来要回去给家人“送饭”。它们不像有的动物将猎物拖回家,它们是将“饭”储存在肚子里,回到家后再吐出来,给在家守卫或哺育的同伴们吃,当然也要给生病或受伤以及年老体弱跟不上群体活动的兄弟姐妹和长辈们吃。

有意思的一幕发生了,一只小非洲野犬好像没有吃饱,也可能觉得分食不公平,它走到一只大非洲野犬跟前,装出可怜巴巴的样子,并讨好地舔舔它的嘴角,嘿,这一招还真灵,大非洲野犬果真又吐肉给它,它美美地吃了起来。

祖祖辈辈形成的家规,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讲究的是团结协作,核心是发挥集体的力量,正因如此,整个家族才和睦相处,才一代一代地繁衍兴旺。

在严格的家规中,对伦理的要求更是严上加严,所有成员必须严格恪守,绝不可逾越。在一个家族中,雌雄之间,上一辈与下一辈不得交配,同辈之间当然也不允许交配。家族中的家长对这一准则既严格遵守,又严格监督,对乱伦现象坚决禁止。雌雄首领严格控制着繁殖权。只有作为统领的它才有交配怀孕生子的权利,它不允许除它以外的雌性非洲野犬怀孕生产。因而,它与其他雌性非洲野犬为争夺生育权有时避免不了爆发战争。这免不了闹得头破血流,但毕竟维护了非洲野犬历史形成的家族规矩和它们的社会结构的严肃性。从这个角度说,发生这点冲突非但无碍大局,而且还有利于保持家族有序、健康地发展。

集体的力量大 篇8

知道集体的力量大,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做到在集体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智力闯关,揭示课题

1. 揭题:同学们,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幸运52》节目吗?其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环节是《智力闯关》,今天我们也来试试!注意:答题的时候既要快又要正确,知道的同学请迅速站起来抢答,回答“能”还是“不能”。下面:老师出题,请同学们听题:

屏幕上逐渐显示:

◆一张纸能撑起一块大石头◆千层纸能撑起一块大石头

◆一棵树能挡住狂风◆万棵树能挡住狂风

◆一根草能控制风沙◆成片的草能控制风沙

◆一人踩出阳关大道◆众人踩出阳关大道

◆一只萤火虫照着读书◆成千上万的萤火虫照着读书

小结:这些抢答题肯定让同学们产生了这样的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会由原本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呢?你发现了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多么大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板书:集体力量大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课题:《集体力量大》。

小结:看来,人越来越多,朗读的声音也一次比一次响亮。

一、故事导入,轻松揭题 1.故事导入。

我们一起去听一个关于“能干的蚂蚁”的故事吧!请你在听完故事后,说一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教师点击播放图片+录音“蚂蚁运蛋糕”。)2.小结揭题。

二、组织活动,感悟道理

(一)活动一:折筷子

1、请一生上台,递一根筷子,你能把它折断吗?

2、给整把筷子,请一起折断,还行吗?

3、小结: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当许多的筷子牢牢抱成团时,集体的力量大无比。

(二)活动二:智力闯关。

1、判断: 一张纸能撑起一块大石头,千层纸能撑起一块大石头。一棵树能挡住狂风,万棵树能挡住狂风。一棵草能控制风沙,成片草能控制风沙。一人踩出阳光大道,众人踩出阳光大道。

一只萤火照着能读书,成千上万只萤火虫照着能读书。

2、从刚才的游戏中,从一个个判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感悟谚语

(1)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智谋短,众人智谋长。一颗星星少光亮,万颗星星亮堂堂。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踩出阳关道。

一个拿不起,两个抬得动;三个不费力,四个更轻松。(3)学生交流说明集体力量大的谚语

(四)、联系实际,交流感受

1、说一说你们生活当中的一个人完成不了,集体力量大的事吗?

2、全班交流。

三、故事说理,心齐力量大。

(一):运水果

1.欣赏动画。师:有时候人多却不一定力量大(教师点击播放动画“运水果”。)

2、师:你能给动画中的四只小动物出出主意,帮助它们成功地运走水果吗 师点击播放动画“运水果续集”。)

3、师小结,并板书:团结合作,齐心协力

(二).走近榜样。⑴ 观看录像。

师:同学们,如果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能和大家团结、合作,不仅能解决平常的难题,或许还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情呢!

(教师点击播放录像“2006阳光伙伴杭州濮家小学勇夺冠军”。)⑵ 交流感受。四,实际行动,学习合作。

1、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相信大家一定能通过集体的力量,有优异表现。了解游戏规则:老师在20秒内连续播放12张图片,比赛哪个小组记的最多。

2、游戏,总结经验。

五、小结提升

1、一滴滴小水珠汇成大海,一颗颗小星星构成明亮的星空,一个个可爱的你们组成了我们的班集体,人多力量大,齐心力量大,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地集体生活中收获更多的成功和喜悦。

2、欣赏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

五、教学过程:

1、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小蚂蚁吗?

师:我们看到的小蚂蚁虽然很微小,但它却非常的聪明。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小蚂蚁搬食物)

问:谁来说一说,你看明白了什么?学生专心看动画,发表自己的意见。(设计意图:抓住孩子们爱看动画的特点,用生动、直观的动画片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是啊,正如我们动画片中的小蚂蚁,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一起努力就有可能办到,所以集体的力量大。

问: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学生举例。

师:生活中看似很普通的事情,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小小的蚂蚁都如此的聪明,我们人是不是更聪明呢?我们一起再来看个动画片。

(课件出示:师徒的故事)

问:看了这个动画片,你受到什么启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师:以上两个故事都说明了“集体力量大”,其实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大家喜欢大海吗?知道大海是怎么样形成的吗?(课件出示:大海,森林的形成)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地演示自然界中所熟悉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集体力量大“的含义)

总结:一滴滴水珠汇集成大海;一颗颗树木形成了森林;一个个人组成了我们这个温暖的社会大家庭。

2、表演童话,加深感受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集体力量大”的道理,那是不是人多就一定力量大呢?我们快到童话王国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小动物拉水果)

师:有一天,森林里召开动物联欢会,大家都纷纷赶到森林俱乐部去参加。在路上小狗、小兔、小天鹅和小豹子发现了一大蓝水果。他们心想:如果能把这蓝水果拖到森林俱乐部,大家见了一定很高兴。想着,他们就找来绳子卖力地开始拉。咦?怎么他们使出很大的劲,水果蓝都纹丝不动呢?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纷纷指出他们错误的原因。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童话王国”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并非“人多就力量就大”还需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找到了原因。那大家帮帮他们,怎么样做,才能顺利地拖到森林俱乐部呢?

师:经过大家的帮助,小动物们也明白了失败的原因,他们决心重新拉一次,你们看这次怎么样? 问:大家想想,在我们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中,还有哪些齐心协力取得胜利的例子呢?(课件出示)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校园生活中: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歌咏比赛„家庭生活中:搬桌子、家具„

(设计意图:贴近儿童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简单事例,深刻体会,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使力量更大)

3、搜集谚语,领会含义

师:通过以上学习,大家都对“集体力量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你们能说出一些集体力量大的谚语吗?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一些反映“集体力量大”的谚语,准备好了吗?快把我们的成果拿出来展示一下吧!也可以自己进行总结。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谚语进行展示。

师:大家搜集到的谚语可真多!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谚语)

师:同学们明白这些谚语的含义吗?选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设计既培养了同学们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又让其领会“集体力量大”谚语的含义)

4、游戏竞赛,学会合作

师:大家搜集了这么多谚语,也积累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但在当今的社会,怎么样才能把集体力量发挥的更好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相信大家在游戏中会找到答案。

师:(宣布游戏规则)

老师这里有一些颜色各异的桃花卡片,我们分小组展开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能在最短时间内:①数出每一种颜色的桃花卡各有几张;②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张桃花卡片。小组先制定好计划,我们开始进行比赛。学生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问:(胜利的一组)你们为什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把珠子都提出来的?学生说成功的原因。

总结:这个小组的同学很会动脑筋,因为他们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分工,学会了合作,所以取得了胜利。

(设计意图:开展儿童最喜欢的游戏进行比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集体的力量作文 篇9

我成功了!我荣获“奋发有为建小康”讲故事比赛一等奖!我实在太高兴了!在阵阵掌声中,我走上领奖台,高高举起那我盼望已久的鲜红的获奖证书;声声赞扬中,我捧着那使我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奖品,那股得意的劲儿真是难以言表。可这一等奖并不是单属于我的,它是来自我们温暖的班集体!它包含着老师们的帮助和同学们的鼓舞。

看到这证书,不禁回想比赛前的事:那天,第一轮比赛——校内选拔賽开始了,在两轮淘汰后,只剩下我和五(3)班的同学陶昕。离比赛不到5天了,我却急得像只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既找不着讲故事的好材料,又不知该怎样讲,就在我束手无策时,语文老师曹老师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帮我找来了故事材料。大队辅导员叶老师担任了我的辅导老师。每天放学,叶老师就留下我们,一字一句地教我们应该怎样讲。这样我们一直要练到6点多钟,直到满意后,叶老师才疲惫地离去。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篇10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验、探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3.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学具准备

分组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一对,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圆柱一对,一定量的细沙。

5.教具准备

相关的课件。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

举例贴近学生生活的秋收中圆锥形麦堆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法

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3.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得出结论,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同样的实验方法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出现?得出结论,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学习方法以自主探究、发现比较、归纳概括为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归纳概括等能力。另外还应用了尝试练习法,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創设情景,铺垫质疑

首先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积的计算,(出示课件)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走进生活,想办法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起质疑,设置悬念,使他们迫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我选择了小故事叙说看到秋收时圆锥形麦堆的场景,为引出圆锥形创设了情境,(出示课件)在学生质疑的同时出示课题,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实验大致步骤为:先告诉学生实验的方法是用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课件)接着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有的组准备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的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也有的组是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这里要强调的是每一组学具里的圆柱都是完全相同的,各组还有一定量的沙子,用这些不同的学具来做相同的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和汇报,汇报结果可能有多种,主要概括为三种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是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的次数超过三次;

(3)是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的次数少于三次;

实验结果后两种无固定结论,那么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情况?第一种结论正确与否呢?学生在这时可以畅所欲言,(出示课件)讨论结果交流汇报后老师和学生共同观察课件来进一步验证结论(1)的正确性,并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出示板书)一并强调公式成立的条件是圆柱和圆锥必须是等底等高,同时强调计算圆锥体积时别忘了三分之一。

最后进行小结,对学生刚才用了“实验—发现—比较—归纳”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给予肯定。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充分交流,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究者,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让学生发现规律,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探究习惯,合作操作的同时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到其中,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懂得他们可以通过玩来掌握数学知识,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同时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规律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使他们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他们获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3.应用反馈

(1)巩固应用、解决问题(出示课件)

这时学生用所学的公式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会圆锥体积公式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提高练习,加深印象(出示课件)

这里的填空和判断的设计使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有更深一步的掌握。

(3)思维拓展,形成技能(出示课件)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4)解决质疑,回归生活(出示课件)

此处解决在第一环节中质疑的圆锥形麦堆的体积,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全课总结,体验成功(出示课件)

总结和质疑问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问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5.布置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总之,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也能获得更多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数学课程要求要推动学生潜能的开发,本节课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就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课的开始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麦收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再引入到实验中学习数学,最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麦收问题,又使他们回归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也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上一篇:《观察日记《梧桐树》(一)》作文500字下一篇:2022年考研MBA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