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的具体简介(共10篇)
机械类专业的具体简介 篇1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熟悉现代汽车及其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原理,掌握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能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检测和诊断汽车的性能及故障,掌握汽车4S店经营管理理念,毕业后可到汽车“后市场”各类企业从事现代汽车的检测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营销、售后服务管理、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管理、汽车维修与营销业务管理、车辆鉴定与评估、车辆保险与理赔,车辆事故查勘等工作,也可以从事汽车运输管理、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等技术工作,培养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空调结构原理与维修,汽车自动变速器结构原理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技术,汽车维修技术,汽车检测技术,汽车营销技术,汽车商务礼仪,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美容与装饰技术,汽车性能与实用技术,汽车文化。
就业方向:
汽车4S店、汽车维修企业、汽车检测站、汽车销售和贸易企业、汽车美容和养护行业、汽车生产企业、汽车运输与管理企业等。
就业岗位:
汽车4S店前台接待、汽车保养维修,汽车维修公司前台接待,汽车营销,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售后服务,汽车机电维修工,汽车配件销售;汽车故障诊断检修和保养;在汽车金融机构从事车辆鉴定、评估、理赔等工作;在汽车制造企业从事汽车装配与调试工作等。
人才需求情况:
随着汽车特别是小轿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几年始终处于用人单位提前预订、提前录用状态。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检测与维修及技术管理,具有诚信敬业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数控加工、模具CAD/CAM、生产管理、模具及相关产品销售等能力。
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机械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数控加工工艺、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模具CAM、模具材料学。
主要实践环节:
机械制图测绘、金工实训、模具拆装实训、数控加工实训、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就业岗位:
冲压模、塑料模等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岗位;板料、塑料等制品的成型工艺规程编制岗位;冲压与塑料成型机械的安装、调试、使用与维护岗位;生产一线的质量控制、技术管理岗位。
工业设计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
培养精通绘图操作、产品结构、人机工程及各种标准等综合知识,精通产品建模、生产、包装等环节。能独立完成产品结构造型输出、外观模型、产品结构草图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素描、设计色彩、工业设计概论、工程制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机械设计基础、设计表现技法、工业产品设计、造型材料与造型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
就业岗位:
(1)家电类产品造型设计岗位;
(2)家具类产品造型设计岗位;
(3)消费电子类产品造型设计岗位;
(4)卫浴类产品造型设计岗位;
(5)视觉传达设计岗位。
数控技术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
为机械生产加工企业和机械制造业培养数控加工技术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掌握数控技术领域方面的技术知识,熟练进行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熟练进行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熟练进行机械零件的加工,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
主干课程:
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数控加工工艺、机械CAM、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液压与气压传动、机床电气控制、金属切削机床与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安装与维护、金工实训、数控机床操作及零件加工实训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相关企业从事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数控机床的操作、调试、维护与技术管理,数控机床管理、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工作。
就业岗位:
(1)数控机床操作岗位;
(2)数控编程员(工艺员);
(3)CAD/CAM软件应用岗位;
(4)机床机修及电修岗位。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
具备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操作通用机械设备和先进加工设备进行加工的能力。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业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AutoCAD、液气压传动技术、机械CAM、互换性与技术测量、Solide Edge三维、机械设计、机修钳工、焊接工艺、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模具设计概论、模具CAM(Pro/E)等。
就业岗位:
从事普通机械加工、维护和维修、应用机械制造软件进行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和管理。具体岗位为:机械产品设计岗位、机械加工岗位、制造工艺岗位、设备管理岗位。
机械类专业的具体简介 篇2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基本路径, 但经管类高职院校实施该模式却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经管类专业的就业岗位一般分工较细, 每个企业能够接受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学生数目很难较多;二是对于一些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岗位, 一般不会接受经验欠缺的新入职人员进行顶岗实习和就业。因此, 高职经管类专业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就会比高职工科类专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此同时, 实践中也出现了高职经管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同质化的现象, 这显然有悖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事实上, 经济社会发展对经管和工科两类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经管类人才偏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而工科类人才偏重职业素质和单项技能, 因此, 高职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合高职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大多数职业教育专家也普遍认为在我国, 经管类高等职业教育至今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 因此, 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仍有必要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 才能顺利推动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在上述背景下, 很多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也已经开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但是他们改革和创新的具体情况怎么样了呢?有没有形成普适的和较为成熟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呢?当前国内的研究并不能回答上述这些问题, 较多的研究偏向于从高职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实践寻找经验或者着重于单个学校、单个专业的改革创新实践, 这显然远远不够。基于此, 本文拟从全面的角度, 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来探讨上述问题, 并试图找出答案。具体而言, 本文拟对98个高职经管类重点建设专业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实践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全面研究这些有代表性的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经验, 从中发现一些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助力于我国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和创新。
1 实证研究过程
1.1 数据来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 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 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011-2012年, 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 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 支持1000个左右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 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被支持的专业都要求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公布其专业建设发展的信息和方案。藉由这些数据, 有助于我们分析和研究这些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举动。本文通过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下载了不同院校98个经管类重点建设专业点的建设发展方案, 并以此为数据基础来进行实证分析。
1.2 数据分析
通过阅读和分析98个经管类重点建设专业点的建设发展方案和数据, 本文总结出这些经管类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类型, 并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高职经管类重点建设专业一般采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有:“订单式”、“工学交替”、“2+1”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等。可以看出, 这些具体类型的选择与前述经管类高职院校的选择基本一致。
第二, 各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占的比例如图1所示, 其中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点占到28%;采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占到26%;采取“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占到14%, 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的占到10%。“订单式”和“工学交替”模式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主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
第三, 按照校企合作和工作结合的紧密程度, 一般认为“订单式”模式紧密程度最强, 接下来才是“工学交替”模式、“2+1”模式和“课证融通”模式。如图2所示:
通过进一步研究各专业的建设发展数据, 本文还发现有些经管类专业由于自身环境和条件 (例如:一个企业可以有多人从事一个岗位、岗位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岗位的专业化程度却不是很强等) 的许可, 比较容易改革和创新成紧密型合作的“订单式”和“工学交替”模式, 比如说酒店管理、物流管理、金融、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管理等;但有些经管类专业却由于受到自身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例如: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岗需要众多员工、岗位的标准化程度不是很高、岗位的专业化程度却比较强等) , 就不太容易改革和创新成紧密型合作的“订单式”模式, 比如说资产评估、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另外, 本文的研究还发现不容易进行改革和创新的高职经管类专业 (如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仍然能够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改变自身的环境和条件限制的方法, 从而开发和联合更多的利益主体来增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和紧密程度, 以便获得更好地改革和创新成效。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为例, 它是会计专业中选择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只不过这种订单培养不是与一个大企业合作, 而是与多个企业合作, 即企业不固定, 岗位却固定。这与传统的订单培养和一个大企业合作, 即企业固定, 但岗位不固定或者固定的模式有巨大区别。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把这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称之为“分向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合作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如表1所示。
再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为例, 它亦是采用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它却不是与某个企业合作, 而是与行业协会合作, 这样就相当于所有的行业内的企业都是它合作的范围, 由此订单培养的限制条件就被它给打破了, 创新也因此产生。
2 实证研究结论
根据前述实证分析, 本文总结出以下四种当前我国经管类专业改革和创新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 分别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前面实证分析的结论和各个被研究院校及专业的改革和创新实践, 本文将四种类型的具体内涵定义如下: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 (即企业) 与培养单位 (即学校) 签订用人协议 (即订单) , 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并在学生毕业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由此可见,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层次, 有利于学校做到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协调: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要求相协调, 从而更好地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深层定位问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企业的缺人问题, 也有利于解决学校的就业难问题, 是一种真正的双赢模式。
所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两个部分且两个部分交替、循环进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 在教学组织上需要采取分段式教学, 在校内分别完成文化、基础和专业等理论模块的学习, 在校外完成实训、轮岗和顶岗等实践模块的学习。由于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需交替进行, 良性循环, 因此, 需要校企双方进行较为紧密的合作, 以便合理安排学生的交替学习和实践。
所谓“2+1”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教学过程分成两部分:学院集中授课和企业顶岗实习, 并且前一部分为2个学年, 后一部分为1个学年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 学生第一、第二学年在学校完成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 从第三年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校与企业分别指派指导教师, 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工作、学习、生产安全等问题;校内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了解学生实习工作, 并与企业沟通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在校、企双教师的指导下, 完成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 在实习结束前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组建考核小组, 根据学生的岗位技能、实习表现、报告内容和答辩情况给出毕业实践环节的综合成绩, 并对学生做出评价。因此, “2+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形式, 它只进行工和学的一个循环交替, 而不是多个循环交替。
所谓“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取证目标, 从而使得学历教育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 高等职业院校就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并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 结束语
那么, 为什么不同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选择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类型会不一样呢?实证分析的结论证明由于不同院校和专业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和条件的不同 (比如学校开发掌握的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不同;专业所在行业、企业的岗位特点不同等) , 使得其适用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类型也不同。因此, 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官方确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 仍应根据自身内外部环境、资源和条件的不同, 不停探索、锐意创新, 才能找到合适于自身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另外, “订单式”和“工学交替”这两种紧密合作类型应该成为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未来普适的和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 因为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可以通过探索和研究来改变其自身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和条件, 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和教育部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要求。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基本路径, 高职经管类专业由于其特殊性, 至今还未形成普适的和较为有效的具体培养模式类型。本文以实证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 以98个高职经管类重点建设专业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实践为数据基础, 通过研究发现“订单式”、“工学交替”、“2+1”和“课证融通”模式是当前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主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实证研究还发现这四种具体类型体现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紧密程度并不一样, 不同高职经管类专业根据自身内外部环境、资源和条件的不同, 探索和选择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也不同, 但从长远来看, “订单式”和“工学交替”这两种紧密合作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会成为普适的和有效的主要类型。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参考文献
[1]2013年底或2014年初高等职业院校发布的重点专业建设发展数据.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http://www.tech.net.cn/web/index.aspx.
[2]陈洪玲、于丽芬.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43-66.
[3]许丹雅.高职高专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11-24.
机械类专业中电类课程的设置研究 篇3
【关键词】 机械类专业 电类课程 设置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在我国机械类专业培养学生的总方向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基本机械设计制造的知识与使用能力,可以在广大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从事该领域的相关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产品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广以及企业改革的稳步推进,笔者经过大量的调研以及和本校毕业生访谈,了解到现今企业已经大规模的使用成熟的生产线开展相应产品的具体生产与加工作业。国内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利用现代的高新电子计算机对传统落后的设备进行改造,像利用PLC技术对生产线进行控制、柔性制造系统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这就导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维护、使用、改造,操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
一、我国机械专业课程设置的尴尬
在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中,机电不再分离,而是紧密结合的时代大环境下,从事机械类专业学习的学生要想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必须拥有相对完整的机电一体化领域的知识储备,这是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客观现实,也是增加用人单位对学校认可度的必要方法,然而在机械类专业的具体课程安排中,学校并没有对电类课程开设给与应有的重视。尽管在社会上,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机械行业不断向前推进过程中的时代潮流,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电类课程必须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以保证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拥有熟练操作机电产品以及系统的现实工作要求。然而实际上学校并没有这样做,笔者通过对大量机械类专业的课程研究,发现与电类课程有着或多或少联系的科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门课程:电工、电子;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微机原理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七门课程。
二、对机械类专业中电类课程的分析
(一) 电工技术
在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是保证学生熟悉电路的学术概念以及最基本分析办法,并进一步的能够对电动机的结构以及如何进行工作原理进行把握,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可以有较为熟练的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到的继电接触控制技术。
(二)电子技术
本门课程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其重点在于确保学生可以懂得电子技术的学术概念以及会使用日常使用的分析方法进行电子技术分析。
(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该门课的设置要求为,要求学生把握握不同信号的时域以及掌握对不同频域描述方法;在思想意识中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信号、频谱结构意识;懂得常用的频谱分析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术原理以及方法;明确懂得数字信号分析过程中使用到的常见专业概念;要了解如何评价测试装置特有属性的办法以及确保测试准确性的条件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测试装置的分析工作以及选择最恰当的装置型号。懂得一阶、二阶线性行系统的特点和如何进行测试,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当熟悉生活中常用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以及记录仪器能够正常运作的原理以及性能,并懂得如何选择适合不同要求的机器型号;了解动态测试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并对该项工作有明确的认知,在机械工程中的参量测试中可以初步应用。
(四)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本门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知识中最常用到的概念,要求学生可以对机械工程的实际应用中控制系统进行原理分析与方法解读,除此之外,学生应当具有在机械工程实际应用中参与到对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初步能力。
(五)单片机
学生应当在对MCS一51系列单片机特点、构成以及其运作原理了解的基础上,懂得MCS一51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原理。
(六)机电传动控制
学生需要对机电传动控制过程中的静态以及动态特性进行起码的估算,并需要掌握动态特性的现实意义;了解常见的直流和交流电机运作特点;对现今电力电子技术在机电传动中的推广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可以熟练的对交流和直流电动机进行初步的调速和伺服控制同时,懂得该部分的现实意义。
(七)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基础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全面的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具体构成以及设计办法,掌握不同部分选用的基本准则和设计原理,为今后进行系统学习奠定必要基础。
三、结语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成为用人单位的栋梁之才,广大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当对这些基础课程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将大量的案例引进课堂,在引导学生进行实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彭智娟,殷永贵.机械类专业培养中电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
工管管理类专业简介 篇4
School of Management
管理学院是我校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目前设置工商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管理科学、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图书馆学等13 个本科专业;拥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等两个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硕士研究生专业,涵盖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馆与档案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另外还有工商管理硕士(EMBA、MBA)、工程硕士(工业工程方向、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管理、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和图书情报硕士等专业学位点。在学科建设方面,山东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设在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的企业管理学科是山东省强化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是山东省强化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57 人, 其中教授27 人,副教授68 人,此外还聘请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并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学者、专家、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学院拥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各类继续教育学生7000 余人,其中本科生2400 余人。近年来,该院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60 余部,承担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 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0 余项。学院非常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著名大学的管理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管理教育合作关系。管理学院非常重视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工商管理专业为山东省品牌专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有五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七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另外还有多门课程被评为山东大学精品课程。专门为本科教学服务的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7 年山东大学管理学科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1 年学院按工商管理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招收本科生。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包括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程管理、工业工程、图书馆学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管理学博士、硕士、学士等完整的办学层次和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坚持以人为本,秉承学术创新、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等方面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由本专业组成的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
本专业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综合管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现代管理人才。通过系统的专业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学生毕业后既可在工商企业及非赢利组织从事综合或职能管理,也可从事相应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微观和宏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创业管理、运营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等。
学 制: 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本专业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大视野”的人才培养原则,在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教育基础上,使学生打下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经济、法律、数学及行为科学方面的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学习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选”、“用”、“育”、“留”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具有较强的外语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力资源管理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涵盖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注重实践教学,各主要专业课均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或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实习,了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主要课程: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法、统计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劳动经济学、招聘与录用、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资与福利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素质测评、社会保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领导学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会计学专业
Accounting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需要,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面广、业务素质高、具有分析和决策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毕业生适合在国内外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事业单位、财税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及金融管理等工作。会计学专业是山东省品牌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分析、国际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信息系统、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统计学、高等数学等。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国际商务专业
International Business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型新兴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贸法以及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国际商贸、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国际商务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国际商务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商务、国际商法、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国际商务谈判、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管理沟通、国际商务礼仪等。
学 制: 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市场营销专业
Marketing
主要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管理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具备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熟悉我国有关经贸政策、法规及国际营销的惯例和规则;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推销技术、经贸谈判、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企划、管理心理学、财务管理、服务营销等。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旅游管理专业
Tourism Management
旅游管理是一个应用性、涉外性的专业,分为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开发管理、会展管理等专业方向。专业以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等,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注重双语教学及对外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外事部门、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饭店、航空公司等)、教育部门和设计研究部门等。
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旅游学原理、旅游资源学、旅游经 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开发学、饭店管理原理、饭店业务管理、旅游统计学、旅游区开发与经营管理、饭店服务学等。学 制:四年
机械类专业的具体简介 篇5
一、发展前景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行业。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本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极大,薪资水平具有较大优势,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技术人才,在较长期内供不应求的局面不会改变。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我校特色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生产制造、电子信息系统集成及工程项目实施等企业,培养懂电子产品设计、精通电子产品组装和调试、善于企业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技术人才。
三、主干课程
电路板设计、单片机系统应用技术、电子设备故障检修、电子与通信系统设计与调试、控制系统网络配置与维护、无线通信系统分析等(社会需求变化,课程作相应调整)。
四、培养特色
●名企定培
与著名家电企业“美的”、“格力”,电子产品制造世界500强“英业达”,电子信息百强之首“华为华荣”,4G领航者“宇龙酷派”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定向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校企共建SMT和手机实训室
●理实一体
●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实现一体化教学。
●以赛促学
把“电子设计及制作”、“单片机设计”等竞赛融入教学中,以赛促学。“盛群杯单片机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同台竞技,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
●课证融合教学中融入行业职业标准,嵌入工程师(技师)职业认证课程,帮助学生考取电子设计工程师、单片机设计工程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工程师等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与薪酬待遇。
●虚拟仿真
引入仿真教学更加形象、逼真,学习更加容易
五、学习条件
●师资队伍
我校有40余个专业。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共25名,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2%,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占45%,中级职称教师占40%,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
●电化教室
配备中央空调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室的教学大楼。
●实习实训
配备电子工艺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嵌入式实训等20余间实验实训室。
●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有纸质图书35万余册,电子图书30万余册,期刊700余种。本专业藏书近2万册,电子图书1万余册,各种学术期刊、杂志80余种,并享有“超星”、“万方”和“维普”等网络数据资源,内容丰富,可充分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专业阅读和知识扩展需要。
六、就业前景
机械类专业简历 篇6
男 25岁 河南人
学历: 本科
工作年限: 应届毕业生
期望薪资: 3000-5000元
工作地点: 上海 - 不限
求职意向:普工/学徒工 | 机械制图员 | 保安 | 质量管理员 | 化验/检验
执行能力强 学习能力强 诚信正直 责任心强 雷厉风行 阳光开朗 善于创新
教育经历
207月毕业 南阳理工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语言技能
英语:较好
证书奖项
证书名称:大学英语四级 颁发时间:年3月 颁发机构:教育部
证书名称:C1驾照 颁发时间:12月 颁发机构:南阳车管所
自我描述
在校成绩优异,每次考试班级前五,并且每年有获得奖学金。喜欢钻研,能沉下心去做一件事情,并且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心态。平时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学习能力强,能吃苦,爱观察。熟练掌握CAD,基本掌握UG三维制图软件、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办公软件。
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篇7
一、注重提高实践指导教师整体水平
1. 以“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 完善实践教学队伍。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必须有更高素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师资是关键。为此, 我校坚持专业课教师以“双师”素质为目标, 通过有计划地组织人员外出进修培训等措施取得良好实效。一是实行新进青年教师企业培训制度, 学校专门下发《关于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进修的实施办法》等文件, 要求他们结合专业方向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半年以上, 学校按照在职教师发放待遇;二是利用假期指派专业教师到有关单位强化实践技能;三是吸收企业的优秀工人技师和高级工充实金工实习等实训教师队伍, 仅2010年通过理论考核、实际操作等环节, 补充实训教师10人;四是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参与横向科研课题研究等。通过上述各项措施, 教师的理论基础得到充实, 实践技能明显提高。
2. 以校董事单位为依托, 加强校企合作, 获得优秀教学资源。
我校现有联合办学董事单位64个, 它们不仅是学生就业的大市场, 更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 一方面邀请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通过专题讲座、带队实习等形式增强实习教学的指导;另一方面实习师生依托实习单位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开发等工作, 使校外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同时成为学校人才培训的教师;再者邀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审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研究制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担任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等。学生毕业设计能结合实习单位的科研及生产实际, 真题真做, 效果可以直接通过实践得到检验。通过上述途径, 拓宽了教学渠道, 使广大企业技术人员成为我校优秀的教学资源。
二、切实改进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实践教学改革进程中, 为了突出能力培养, 大力加强实践、实训教学, 营造生产性实践教学环境,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在教学内容上, 建立了一个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的教学体系。就实践教学而言, 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散性实践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和职业拓展实践教学三大模块, 串接这三大模块, 通过课程实验、基本实践等环节加深理论学习和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培养;通过专业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竞赛, 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 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在教学时间上,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2010年的培养计划, 各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均超过了5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达到50.5%, 机电一体化达到53.5%, 数控技术达到53.5%, 模具设计与制造达到59.4%。
三、着力推进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
1. 分散性实践教学突出时效, 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
分散性实践教学以学生实验能力培养为目标, 主要是课程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 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安排的实验必须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通过学生手脑并用的“做中学”,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化学反应”, 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的目的。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刀具角度的测量”实验, 只有将该部分知识及时掌握了,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金属切削基本规律等后续知识时, 将刀具的几何参数正确地加以运用。
2. 集中性实践教学培养突出工程实践。
(1) 实践能力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法, 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工程任务相对较小, 可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我校的金工实习8个工种在实习考核时全部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指导教师给定学生工程目标, 让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操作实施, 直至完成后的评价, 都由他们自己负责。学习结束时, 教师对项目的设计及工作过程结合实践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 同学们自己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开拓了学生视野, 培养了学生工程意识。 (2) 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采用小组教学法, 在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 工程任务普遍较大, 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项目。例如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设计, 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原始资料编制某零件的机加工工艺过程, 先让学生分别进行设计,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讨论, 综合各种生产条件, 编制出最为合理的工艺过程, 将其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指导生产, 就形成了工艺规程。学生通过分组合作, 不仅大大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 而且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到进一步升华。 (3)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就业三位一体, 近年来, 我校机械类专业先后与济源钢铁 (集团) 公司、中达电子 (江苏) 有限公司、金龙铜业集团和河南豫飞集团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 加之学校组织的就业招聘会提前, 使得提前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多, 针对他们的毕业设计, 要求与顶岗实习和实际岗位相结合, 由企业技术人员协助指导, 强调真题真做。例如零件某工序的专用夹具设计, 选择企业正在运行的工艺装备作为题目让学生作为毕业设计他们进行设计, 然后对照分析, 使学生以真实工程运用为背景,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2008年以来, 提前就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生产实践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另外, 针对提前就业和专升本学生逐年增多的具体情况, 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还制订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主要表现在灵活性项目选题、弹性化时间管理、真实性工程运用、现代化答辩方式等方面, 既保证了培养质量, 又照顾到学生的特殊情况, 实际效果很好。
3. 职业拓展能力培养突出职业能力。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竞赛活动, 先后参加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 同时积极推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即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 需拿到至少一个职业技能证书。学校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合作, 组织学生参加钳工、车工、焊工、模具工、机械制图员等十几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 为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创造条件、为我校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增加了筹码。近三年来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获证率超过90%, 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摘要:根据三年制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要求, 针对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 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提高实践教师整体水平和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 满足学生就业和自身发展需要。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玉英, 刘迎春.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7, (8) :12.
机械类专业的具体简介 篇8
周濟在2006年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上就曾经说过:机械很重要,没有机械就无所谓工业;创新很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设计很重要,设计决定产品的成本、功能和使用寿命。工业技术创新特别是机械创新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向前发展,因此有的专家也指出机械是一个“万能专业”。
正因为机械专业的通用性和万能性,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机械类专业仍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和可观的就业旺势,因此成为了理工科考生报考的热点专业之一。几乎所有的工科院校都在招收数量不等的机械类学生,在同一学校、同一招生批次中,机械专业的学生入学分数较高,因而机械类学生具有更好的前期学习基础。
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学习内容较多,既要学习基础的人文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和理论力学知识,还要学习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加工制造和机械理论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根据方向还要学习一些更加深入的专业知识,如优化设计、精密加工、机器人技术、机械电子技术等等。特别是机械类专业学生还要进行工程训练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工程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工厂,亲自动手操作机器,生产产品,以期在实践中锻炼真知,在锻炼中磨练意志,在磨练中提升能力。
因此机械类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具有广泛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的潜质,具有开拓的精神,能够将理论和实践主动联系。
二、机械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竞赛能力培养途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学生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虽然机械类学生有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我们教育工作者还要积极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积极探索符合机械类大学生创新竞赛能力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笔者在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努力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竞赛能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做法,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1、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竞赛意识
根据认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凭空产生的,正确的思想来源于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的科学思考,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情感的因素是认识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就要让他们接触大量有关创新的活动,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通过现场参观、聆听讲座和深入讨论三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现场参观,由感知激发创新兴趣。在新生入学之初,带领学生参观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创新实验室和历次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用创新竞赛辅导老师、工人师傅和学长实际的生产场所、现代化的实验设备来促进大学生对机械及科技创新的情感认同,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第二、聆听讲座,由案例激发创新兴趣。大学生富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其思想有时又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接触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后,要想增强其创新意识必须要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因此,要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学者或者比较突出的获奖学生代表进行讲座,讲座内容如针对某一次科技创新大赛的赛情介绍、一般的创新思维方法介绍、获奖学生代表成功历程介绍等,从科技创新的历史发展、机械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实践过程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深入讨论,让学生成为主角。经过现场参观和聆听讲座,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创新元素和创新素材,这时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创造一定的空间和氛围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将创新意识深入人心。在讨论中要让学生成为发言的主角,通过点拨来揭开其深层的思想火花,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来促进学生创新观念的内化。
2、通过工程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竞赛能力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一精辟的论断阐明了实践对于人的认识和思想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机械类大学生创新竞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同样需要发挥实践创新的教育作用。同时为了保证实践创新教育环节的顺利实施和创新教育功能的发挥要必须加强引导,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三个实践平台的锻炼机会:
第一、工程训练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平台。在大学生创新竞赛能力培养过程中,工程训练中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零件组装与拆卸,工程训练中心都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大平台。学校要为大学生营造创新必需的硬件环境,为大学生创新提供物质技术支持,包括开放基础研究性实验室、各种功能的专业性实验室。针对不同的创新需求,工程训练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在满足正常的教学活动前提下,要加强对创新竞赛学生的辅导,通过学校的奖励机制和激励措施让老师们乐于辅导,让工人师傅们安于辅导,让学生们在创新竞赛过程中成长、成才。
机械类专业工作简历 篇9
yjbys
性别: 男
年龄: 31 岁 身高: 175CM
婚姻状况: 已婚 户籍所在: 贵州
最高学历: 大专 工作经验: 3-5年
联系地址: 贵阳
求职意向
最近工作过的职位:
期望工作地: 贵州省/贵阳市
期望岗位性质: 全职
期望月薪: 面议
期望从事的岗位: 电力工程师,机械制图员,机电工程师,电气工程师
期望从事的.行业: 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力/水利/新能源
技能特长
技能特长: 维修?管理?安装?机电?弱电?给排水?配电房高低压都有丰富的经验。电脑CAD,Office等,操作熟练;
教育经历
贵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大专)
起止年月: 9月至7月
学校名称: 贵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获得学历: 大专
工作经历
贵阳监理公司 - 水电监理
起止日期: 10月至月
企业名称: 贵阳监理公司
机械类专业的具体简介 篇10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The Research on Chemical Curriculum and Material in Secondary School)(必修3学分)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课程是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运用当代先进的课程理论,反思当前中学化学课程设计与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制与分析、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当代中学教学范式的构建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以提高教育硕士对中学化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更高的视野和理论水平上审视当代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主要的课程论、中学化学课程的设计、中学化学课程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编制与分析研究、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现代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等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贺湘善等.化学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施良方.学习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叶 澜.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吴文侃等.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4.新思考化学课程网
15.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Chemical Instruction Design and Cases Analysis)(必修
3学分)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题研究、案例讨论和教学设计等多种学习方式亲身对当前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而现实的问题(例如,基于探究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基于STS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与案例等)进行参与式学习,真正形成和建立现代、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设计策略和方法,提高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能力。
主要参考书目:
1.王磊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磊 胡久华主编,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磊 刘克文等主编,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磊等翻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于项目的策略和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吴俊明、徐承波.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刘知新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各种科学教育和化学教育的期刊 相关的研究生学位论文
化学学习的理论与方法(The Study on Learning Chemistry)(必修2学分)
本课设有科学学习理论简介、化学学习动机研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机制和有效策略、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迁移与化学问题解决、化学探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等专题内容,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与化学学习的实际密切结合,并针对化学学习的具体而特殊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专门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皮连生等.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王磊等.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D.P.奥苏贝尔著.佘星南等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The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of Chemical Education)(必修2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意义,掌握教育测量、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针对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测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出解释;了解中学化学习题及考试编制的基本思路和发展趋势;了解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趋势与进展。培养学生从事中学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的初步能力。本课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是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二是如何利用教育统计软件处理化学教学研究的数据资料;第三是中学化学试题与考试的编制及结果分析;第四是化学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简介。
主要参考书目:
1.周谦主编,教育评价与统计,科学出版社,1997 2.刘知新主编,王建成著,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张敏强主编,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周青主编,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06 5.李文玲,教育与心理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SPSS实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Modern Chemistry and Basic Chemical Education)(选修3学分)
本课程以专题构架,主要包括: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与生命、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基于现代化学的视野对中学化学核心内容的分析和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肖超渤、胡运华.,高分子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戴数桂主编.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叶大均.能源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日本高分子学会高分子实验学编委会主编.李福绵译,功能高分子,科学出版社,1983 王明星.大气化学,气象出版社,1999 王连生.环境化学进展,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王荣国等主编.复合材料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化学教育研究设计与方法(Methods and Design of Research on Chemical Education)(2学分)
本门课主要包括,查阅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研究的文献,了解化学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类型,学习不同类型化学教育研究的范式和案例,掌握调查、访谈、实验、数据分析、模型建构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国内主要大学的化学课程教学论专业学位论文
台湾科学教育研究学刊
化学教育杂志
国外科学教育杂志
化学史(The History of Chemistry)(选修1学分)
该课程是一门主要介绍化学事实、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以及化学基本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介绍和分析化学科学的萌芽、近代化学科学的诞生和现代化学的发展三个阶段中化学科学的重大发现和主要代表人物,使学生了解这些重大发现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掌握化学科学中的研究方法,理解和尊崇前辈化学家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以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对化学科学的本质性认识。
主要参考书目:
【机械类专业的具体简介】推荐阅读: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做什么的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简介10-08
机械类专业课06-13
机械类专业论文09-04
机械类专业毕业实习论文07-23
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简历05-11
机械类专业班长论坛主持词09-04
机械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09-05
机械制造类专业求职简历09-20
非机械类专业金工实习报告05-13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简介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