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业

2024-08-10

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业(精选7篇)

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业 篇1

自然辩证法概论报告

学院:航空宇航学院专业: 工程力学学号:姓名:签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年12月23日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摘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行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科技工作者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四个方面论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美丽中国永续发展实践创新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及顺应当代国际社会重视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为我们进一步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整体发展观的基础上, 不仅把中国的社会发展置于整个世界发展的整体中,而且把中国的社会发展看着一个整体, 用整体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用整体的观点去评价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其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将社会发展看成是社会本身的发展, 而且还把生态文明建设也纳入到社会发展中,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内生性的变量。把生态文明也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范畴领域,这不仅大大扩展了社会范畴的内涵, 使社会范畴的内涵领域从传统意义的人造世界扩展到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自然世界, 从而使自然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生性变量, 更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内在统一性;而且,把生态文明的建设和

发展纳入社会发展中, 体现了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还包括生态环境的发展, 大大扩展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视野。其全面性的思想在肯定物质文明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的同时, 把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突现出来, 体现了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社会各种文明形式共同发展的特征。

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的分析, 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以全面协调的发展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应怎样发展以及怎样全面发展的问题, 为解决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在这里, 全面协调的内涵就在于它不仅强调社会自身结构的优化, 以及社会各要素、各方面以一种符合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要求和规律的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的发展;而且还强调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世界各国、以及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因此, 协调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普遍原则, 它揭示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而这种全面协调发展又是以社会各层次的协调发展来实现的, 并且以建立一种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为保障的。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行动

建设美丽中国,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生产空间节约高效。我国国土空间虽然很大,但由于山地多、平原少,适宜人居住和发展的空间并不大,适宜工业和城市建设及耕作的土地仅有18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国土空间的一半以上。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展开。今后十几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我们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粮食安全而保护耕地,还要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因此,必须调整开发思路,确立集约发展的理念。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加倍珍惜土地,提高城市建筑容积率,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逐步减少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杜绝工业园区、城市建设对土地的粗放利用,建立紧凑型城市,集约利用土地,把更多的空间留给生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既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也要防止经济要素过度分散,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我国既有高山,又有大河,风景引人入胜。但西北地区有大范围的沙漠戈壁,西南地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地区,这些地方生态非常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黄河上游、长江上游、珠江上游是我国的生态屏障,生态植被如被破坏,下游地区将受到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加强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一是对资源枯竭地区的综合治理;二是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和建设以及环境治理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青海三江源保护、石漠化治理、淮河水污染治理、滇池治理、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和治理行动等。这些建设和治理工程,不仅减轻了历史上国土空间粗放式开发对于资源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也起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作用;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减少人类活动,将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降到最低。新时期,应通过调整空间结构,正像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永续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 还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正如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那样, “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

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回应, 也是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理性反思;是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脆弱的情况下, 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走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解决社会怎样可能持续的问题。它已由一个科学问题即生态环境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进步的价值判断问题即社会体制和制度的建设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实现和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这就要求社会要建立一套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环境保护能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体制。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科技工作者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处于攻坚克难的转型期,其中发展绿色经济受到全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自加大对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绿色节能建筑、新能源、公共交通、清洁生产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实现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了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壮大,必然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凝结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

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科研人员在申请面向实践的项目基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预期项目产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低碳型、环保型、节能性等,这是科研中的重要任务,同时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科研过程中,更要注重实践创新研究,使得所研究的项目产品有利于人们的使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要有利于环保。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比赛过程中,同样要使产品尽量节能环保。当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物品大部分能够节能环保,便可以做到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有利于建设美丽的周围的生活环境,从而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因此,科技工作者在从事学术研究和工程研究应该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他们长远的目标,这是他们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有力方式,是他们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

总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行动,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科技工作者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扬子晚报,2012-11-09(A4)

[2]赵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1):6-9

[3]胡锦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N].人民日报,2004-03-11(1)

[4]赵东海.生态文明研究的态势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12):81-87

[5]吕长庆.低碳能源、生态环保等众多科技元素闪耀上海世博会[J].科技与企业,2010(6):8

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业 篇2

一、调整教学内容

定位于选修课且只有18学时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怎么讲?全面讲授自然观、科技观和方法论已不可能, 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重点讲授科技观的相关内容。之所以选择科技观作为主要的讲授内容, 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 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是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社会现象的需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虽然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但其定位仍然是政治理论课, 基本任务之一仍是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性质、发展的动力、发展趋势等是研究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这一社会现象的基础, 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等内容也是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质。科技观的相关内容也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非常密切。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赶超发达国家, 已成为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大事。怎样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 怎样去适应科技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变化, 都是研究生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和关注的热点。

2. 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对于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很有意义

我们在应用科学技术改造世界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枯竭、人口爆炸等, 这些严重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 一些科学技术使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网络技术等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道德伦理问题、认识论问题和社会问题, 引起了人们思想的困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去解疑释惑, 引导研究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教学的重要任务。当然, 选择科技观为主要内容并不是绝对地排斥自然观、方法论的内容, 科技观与自然观、方法论交叉的内容也很有意义, 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改革教学方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后, 学生的重视程度下降。为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必须采取一些与新的课程设置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

1. 专题讲座

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 专题讲座的讲授形式是比较好的选择。专题讲座集中讲授某一问题, 有利于突出重点, 容易讲深、讲透。专题讲座也比较灵活, 有利于捕捉学术前沿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并可以随着热点问题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另外, 专题讲座内容相对独立, 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讲座的设计上, 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 思想性。即选择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组织教学。研究生教学不能立足于知识的传授, 而要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给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技观提出了大量问题, 有待我们回答, 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技观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而且, 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立场分歧, 人们对许多问题诸如科技的作用问题、科技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认识论问题、伦理问题、环保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等并没有形成共识, 这些问题不仅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也是理论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 专业性。即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的问题组织教学。理工农医院校学生的专业基本上都是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 学科前沿的问题和困惑或多或少地都涉及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去加以解释和说明。在授课中, 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技观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 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 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分析学生熟悉的专业领域的问题, 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也容易被学生所理解。

(3) 前沿性。即选择学术研究前沿的问题组织教学。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往往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相联系, 有些问题常常是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人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科学技术前沿的问题也是研究生最关注又最容易产生困惑的领域, 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很有意义。理工农医院校选择一些学生专业领域前沿的有关问题设计讲座, 效果更好。

(4) 现实性。即选择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作用相关的现实问题组织教学。我国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如怎样去认识和评价我国的科技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采取什么样的科技发展战略才能赢得国际科技竞争、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 等等, 这些现实问题也常常是研究生需要关注和了解的。

2. 讨论教学

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调整为选修课后, 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而讨论教学正是这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满足于简单地下结论, 而要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 要注意三点。一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勇于创新, 敢于提出与学术界主流观点不同的观点。二要鼓励学生展开争论。真理不辩不明, 不同观点的碰撞是认识真理的重要途径, 争论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点评时, 要对问题的背景知识、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 在这个基础上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分析, 就会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加强学科建设

1. 积极进行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搞好教学的必要条件。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技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和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科学。当然, 自然辩证法学科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和科学研究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只有这样它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学科建设才能不断发展。同时,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创新也为《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创新往往与当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是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概括和总结, 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产生的问题也是研究生最为关注和最容易产生困惑的领域。因此,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及其产生的问题进行的概括和解释而产生的新观点、新内容也最有吸引力。

2. 促进教师队伍的多元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采取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 授课教师就可以不限于本校的教师或某一教师, 可邀请外校的、在某一问题上有独到见解和深入研究的教师, 也可邀请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的政府官员。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很多学者在自己关注的领域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丰硕的成果, 甚至一些科技工作者在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独到的体会。邀请这些专家学者讲授他们最熟悉的研究内容, 其吸引力和实效性不难想象。

自然辩证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许多实际工作者自觉学习自然辩证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 他们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鲜活生动的材料, 这些正是研究生迫切需要汲取的营养, 对于他们学好《自然辩证法概论》很有帮助。

摘要:为适应《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设置调整带来的变化, 其教学内容必须进行调整, 重点讲授科技观的相关内容, 采取“专题讲座+讨论教学”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 积极进行理论创新, 促进教师队伍的多元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业 篇3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然辩证法课程自1978年在理工农医科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以来以其独特的学科内容、别具一格的理论特色和深刻的理性启示作用,受到硕士生的普遍肯定,成为最受欢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一。自然辩证法教学,不仅提高了硕士生的科学素养,而且在其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许多硕士生反映,自然辩证法课增强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然而,谨在我学习《自然辨证法》的期间,不时地有人对自然辩证法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持怀疑态度。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十九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各种成就和各科基础理论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概括与总结。

首先,自然界是物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物质的表现形态是千差万别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在自然界中,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都是客观存在着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的无限的整体;自然界是处于永恒运动着的变化过程之中。整个自然界表现为物质发展的普遍联系和物质发展的历史过程。正是由于物质的运动、发展、变化,才使它的表现形态、结构和属性千差万别,构成琳琅满目的各种现象;自然界中整个运动是统一的,有规律的;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①其基本形式是: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运动形式。它们相互交错又相互转化。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辩证地进行的,因此,我们认识自然界也就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法。

其次,在物理学方面,恩格斯说明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真实含义,并把它叫做自然界的绝对规律,从而作出深刻的论断:物质和运动不仅在量方面是不灭的,而且在质方面也是不灭的。在生物学方面,恩格斯对于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及其创立的进化论学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同时也批判了达尔文把英国神甫马尔萨斯的荒谬理论搬到生物学中来的错误,指出了达尔文忽视关于机体变异性原因的缺点。

最后,恩格斯还研究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过渡问题,在关于人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发生的学说中,深刻地说明了劳动工具的发明和制造在形成人的体形和形成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头等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从研究自然科学到研究社会科学特别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渡。

二、《自然辩证法》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自然辩证法课程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功能

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自然辩证法依据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实证研究,阐明了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深刻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战胜和取代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必然性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性及其对科学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一般指导作用。因此,自然观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确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深刻揭示了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揭示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②。因此,科技观的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的理解,有助于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对党和国家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此外,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教学还具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功能。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所处学科位置,决定了它在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的方式上不同于其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学科,又是哲学、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相互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科学和哲学认识层次上,它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作者认为,自然辩证法课程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的方式是理性启示、间接迂回或潜移默化。因为,对于当代喜欢思考、善于思考的硕士生来说,其思想问题大多是带普遍性、根本性和深层性的。因而,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必须坚持“以理服人”的原则,从理论上着手,充分发挥理论的启示力量。

三、《自然辩证法》课程对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探析

《自然辨证法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明确的,受到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肯定,其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析如下:

(一)帮助广大研究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意识、科技道德,处理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自然辩证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现实最直接的体现。不少同学把这一部分的学习同自己晰学专业所担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任务及自己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因而收到一定的实效。科技观的这些实效,说明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才三哮内容之中,这正是这门课的优势和乐于被接收的所在。

(二)提高研究生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把所学到新的科学思想、科学技术方法应用于自己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去,使他们具有现代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勇于创新开拓,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好更多的贡献,是自然辩证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实际的体现。有个研究生在学完科技方法论后,把所学的方法应用于计算机病毒的科研过程中,一个制止病毒的防毒卡的设计构思由此产生。

(三)可以使理工科研究生更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攀登新的高峰。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表明:任何一个自然科学家总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工作的,问题在于他受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任何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取得,实际上都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果。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留学英国时就学习了《自然辩证法》,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年青的高能物理研究生曹南薇初出茅庐,也深深地领会到恩格斯阐明的真理——“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的困难”。

四、结语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重要的精神食粮和思想武器。我们要努力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运用它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理,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建军.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形态[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09).

[2] 孟庆伟. 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构想[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1).

[3] 寇世琪.关于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思想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08).

[4] 寇世琪.试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學改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02).

注释: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961年人民出版社.46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篇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象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解决科研课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题,即解决科学的问题。获得经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和存在方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材料的方法就是经验方法,通常包造自然的方法论。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系。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括如下四个方面:文献研究、社会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人在自然界之中。其三,人类的生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实验经验法。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环境

(二)理论方法:要达到完整的科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6)自然界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学认识,仅仅运用经验方法是不够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的,还必须运用科学认识的理论方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生产和消亡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法对调查、观察、实验等所获得的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把原来系的理论体系。之中;(7)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属于零散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感性

3、生态危机:主要是指人类不合理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1)材料进行加工,使之上升为本质的、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8)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2)深刻的和系统的理论认识。科学研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究法中的理论方法就是提供这种从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切实可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统一。(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行的、具体的思考方法与加工处理发展的现象。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共产主义的统一。的步骤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数学方

4、科学选题:是选择一个科学问题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

8、如何利用生态观实现我们的可法和思维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持续发展?(P82-P83、P87)

13、科学问题在科技研究中的地位

5、科学理论:明的自然界,(一)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和作用。(P109-P110)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二)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辨证

(一)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

6、科学精神:是指科学研究的过程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重大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的革命性变革。(2)辩证唯物主义平衡。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学价值的核心。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

7、科学定律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辩证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题。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一是物质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映。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

8、天体运动论:哥白尼认为地球既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辩证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同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业、工业、信息产业与服务业。二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在宇宙中心,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星,既有自转的周日运动,又有和据。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其他行星一样的周年运动,太阳才

4、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兴的社会制度。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视运动实际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上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复式?(P52、P53)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

(二)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合运动的结果。

(一)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想。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

9、生态文明: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

9、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P111)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1)(1)创新性原则。(2)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旨,系统是由于-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3)可行性原则。(4)社会需求原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是构成系统的组分或单元,单一要则。的分析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经济再生产。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

10、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观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

10、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可分析的结构;(2)“系统”在于点。(P47、P71)现问题。循“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则。实施“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

(一)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

14、科学理论特征及相互关系有哪自然主义,要求人类的全部活动遵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些? 从生态规律,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3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

(一)特征:客观真实性、全面系和环境意识,并在实践上保护地球“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不仅是确统性、逻辑完备性和科学预见性。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

(二)科学理论相互关系:(1)科

11、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的随机性;(3)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与义务。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归宿。(2)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

二、简答论述题 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论的基础。(3)科学说是构成科学

1、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有哪些?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理论的过渡形式。(3)科学理论是(P3)中突现出来。

(二)确认系统是自然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二)生态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界物质存在的普通形式,不仅要把自然观:(1)

15、什么是生态自然观?有哪些特赖以生长的基础。(2)辩证唯物主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2征?它的基本思想、基本原则有哪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些? 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3)科自成系统。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宇统。(4)

(一)概念: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观的总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人类社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用的中介。(4)科学发展经历不同会到人类思维,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都无一不自成系统。在非生物界如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容有所不同。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化。

(二)生态系统观的特征:(1)点、局限性和重大意义。(P31、超星系团、总星系等等,在生物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2)P33-P34)如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然其它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

(一)基本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生态系统等等,都是由其内部若干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要素按一定规则相互联系、相互依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统一。(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个历史形态。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赖而组成的、具有确定结构与功能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生共产主义的统一。

(三)基本思想(1)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

5、科学的内涵和本质。(P91-P95是正确的;人与社会之间要协调发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

(一)科学的内涵:(1)科学和工展、共同进化。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果关系。(2)局限性:机械性、形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

11、科技工作者应具备哪些科技精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3)重大意践关系”。(2神?(P107-P108)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1)求真务实精神。(2)有条理的衡。

(四)基本原则:(1)突出发展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怀疑精神。(3)开拓创新精神。的主题—发展原则;(2)发展的可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又是实际的财富。

(二)科学的本质

12、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及研究持续性—可持续原则;(3)人类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属性:(1)科学真理性。(2)可检的注意方法。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验性。(3)系统性。(4一般研究法可以划分为则;(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

6、人与自然的关系。(P80-P81)

(一)经验方法:一般来说,科学平性原则。想、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1)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研究就是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P39-P43)费者的生态位上。(2)人还是生态项系统活动;有待解决的问题都是

(一)基本思想:(1)自然界是物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与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有关的问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7、怎样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当题,而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中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代问题。(分析原理P70-P75,实际的,即在经验材料的背后。只有在(2)运动问题看P76-P80)关于对象的经验材料十分完备、准《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

自然辩证法概论 ppt文档小稿 篇5

1、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2、辩证唯物主义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主要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3、科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归纳和演绎 归纳: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演绎: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5、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

6、数学方法及其作用: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数学方法包括多种形式,如数学方程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学统计方法、数学实验方法等等。

7、科学实践的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科学实验的特性:科学实验可以纯化和简化观察对象;强化对象及其条件;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可以较为经济可靠地认识和变革被带入实验室的“自然对象”。技术思维及其特点: 1.科学思维更关注普遍性,技术思维更关注可行性;2.科学思维更关注创造性,技术思维更关注价值性;3.科学思维没有限制,可以任凭思维跳跃发展,技术思维是限制性思维,是在已经有了原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通过现有条件或改造条件从而实现它;4.技术思维是联系性思维,它一方面要连通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要联系技术的实际,是两极思维,技术思维要求“顶天立地”。

8、科学技术共同体与学科分层: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在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内部,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维度进行社会分层。这种分层呈金字塔形态,呈现“马太效应”和优势积累,在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加剧科学体制内部不平等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与冲突等形式进行互动。良性互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良互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9、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内容:

1、科学技术功能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2、科学技术战略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

3、科学技术人才观:中国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4、科学技术和谐观: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形成了科学技术和谐观。

5、科学技术创新观: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1、时代性

2、实践性

3、科学性

4、创新性

5、自主性

6、人本性

论述题:

1、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 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 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1、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2、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3、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

4、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

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4、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1、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自主创新是指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

2、、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生态学和目的论的视角主张人和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2.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强调了科学价值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3、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 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自然科学概论学后感 篇6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开了现代自然科学概论一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自然科学各基本科目的来源以及当下的状况,并对它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利弊作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这学期将要结束的时候,我很高兴可以谈谈学习后的一些感想。由于本课程内容庞杂,为了可以全面地反映自然科学发展的面。说白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并且改造自然的历史,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它就要发展一天,不会终结。现在屹立在我们面前的巍峨的科学大厦,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以及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之作。我们除了深深地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相信这座大厦会在后人的努力下更加熠熠生辉,它的光芒将可与日月争光。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以及基本条件,它在人类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停止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可以很系统的说明这一现象的来龙去脉。虽然各个国家“各自为政”,发展自己的自然科学,有点缺乏沟通和交流,但是他们的成绩却都是不朽的、骄人的,这就说明人类的发现和探索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

我们的祖先也是由于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创造了伟大的成就。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取长补短、兼容并收的国家往往可以长盛不衰,而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国家则最终落后并遭受欺侮。古希腊文明得益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者甚多,到了古罗马时期停步不前。善于学习的阿拉伯人在短短的三四百年间,从几乎一无所有的境地追赶上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得以延续和把古代最先进的中国技术传到西方的主要也是阿拉伯人的功劳。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重新发展古希腊文化,又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东方先进的技术,这才有近代科学的兴起。

应当认为,近代科学的形成包容了古代世界各地区人民的贡献,只是所献各有不同,程度也相异罢了。近代自然科学伴随资本主义的诞生逐渐传遍整个世界,由于各国经济历史政治背景各不相同,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

历史是无情的,它不会偏爱于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只有某些国家某个时期走在前面,没有哪一个国家永远领先。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价值现在已广为人识,科学竞争已成为世界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其他方面竞争的基础。竞争与交流并存。竞争对于科学来说是件好事,它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比起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有很多地方都是落后的。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机遇,奋发图强,认真学习和吸收一切先进和有用的东西,就不但有可能在竞争中跟上世界潮流,也完全有可能走到前列。过去如此,今后也必定如此,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精批, 让智慧在作业中自然流淌 篇7

心理学研究表明, 通过激励, 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在作业批改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 有目的地写篇幅短小、针对性强的批语, 要浸透教师的“心”与“情”, 让作业批改成为“老师和学生说悄悄话的地方”。写评语时既要肯定其成绩, 又要委婉地指出其不足。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 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遇到作业做得特别好时, 可写“解法独特、思维出色”“批改你的作业, 老师感到很幸福、快乐!批改你的作业, 是一种享受!”……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充满希望, 教师鼓励的话语能密切师生关系, 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精细化批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 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解答的过程, 提倡精细化的批改,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通过符号提示,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传统的批改符号只是简单的“√”和“X”, 这不利于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和理解。为了改变这种现象, 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问题:如发现式子列错时可在式子上划“-”;出现解答中数据和题目中的数据不一致的时, 可在题目中的数据和学生解答中用到的数据下划“-”;出现单位写错时划“0”;用“……”表示解答 (证明) 过程不完整等。

三、善搭台阶,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因此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有些题, 由于条件中关系交错, 学生经常因找不到解题思路无从下手, 或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进行简单的推理, 做出一问 (步) , 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学生直接上台阶比较困难或题目难度较大时, 可在学生思维所处位置和目标之间加一台阶、架设桥梁, 让学生顺利完成题目的解答。

四、点拨思路, 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批改作业时, 常遇到学生因抓不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导致解答偏离正确的方向, 或有多种解答方法的情况下, 学生可能用了一种比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应正视学生的个体思维差异, 出现这种情况应以点拨思路为主, 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如, 列式子解答应用题, 出现解答不合题意时, 教师可在作业上提示学生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引导学生查找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用文字、符号或图形的方式提示学生是否存在另一种情况,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知识解答, 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 教师不能怕辛苦、怕麻烦, 要在作业上下大功夫, 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 而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 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就要在作业的批改上挖掘潜力, 从细节入手, 把教师的情感和关怀倾注其中, 让师生的智慧在作业本上自然地流淌。同时,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及教师辛勤的劳动。

上一篇:高速公路项目典型示范工程施工环保工作要点下一篇:建党敬业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