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题例谈(共2篇)
探索题例谈 篇1
语文材料探究题例谈
针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观察、讨论、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等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领悟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正是在这样的教学改革之风吹拂下,体现新教材乃至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材料探究题也就应运而生了。这种题型实质上是一种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形式。通过训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举几例如下: 一、伊拉克战争以美军控制伊首都巴格达而告终。但战争初期,美军曾遇伊军顽强抵抗,一度在巴格达城外受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摆出了一副要与美军在城内决一死战的架势。对此,各国媒体纷纷认为美军的“速胜论”遭到了挫败,有的媒体甚至干脆把巴格达称之为“萨达姆格勒”。(人名加上“格勒”是前苏联给城市命名的常用方式。)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不涉及战争的性质,仅就媒体对战况的预测,探究出“萨达姆格勒”的含义。 材料一:列宁格勒保卫战。苏德战争期间,希特勒北方集团军以优势兵力突破苏军抵抗后,侵入列宁格勒郊外和苏芬界河拉多湖一带。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17日,列宁格勒被围困872天。德军参战兵力有4个集团军、一个装甲集团群和部分空军。苏联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困斗争,终于挫败德军封锁,把德军从列宁格勒击退到220-280公里外。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德国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于1942年7月放弃全面进攻苏联的计划,主攻南线,以占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为主要目标。7月17日,德军集中100多万优势兵力猛攻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攻入市内,苏联军民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次年2月,德军第六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等全军覆灭,损失官兵近150万人。(常州市中考题) 【参考要点】:①战争将以美军的失败而告终;②美军可能在巴格达城外长期受阻终被击溃;③美军也可能在巴格达陷入巷战而遭受重大伤亡。(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 二、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结合本文,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1)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男)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女)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女)谈笑造时势,问谁领风骚。 (2)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出现于文明化了时代的野蛮人,在几年之内突然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一堆废墟。” (3)普希金描述成吉思汗入侵时说:“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既没有给予我们代数,也没有给予我们亚里斯多德。” 【参考要点】:(1)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野蛮、凶残,肆意掠夺,破坏人类文明。(2)电视连续剧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把他视作“壮士”、英雄。(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发现,也符合要求。) 三、阅读下面两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选自《心理学》) ②一个偏远的小村调来一个能“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算出”某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相信他的话。多年之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这个小村也因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选自鲁先圣《信念的力量》)(20常州市中考题) 【参考要点】:如果教育者能把对学生的期望和关爱,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语言、表情、行动等)施加给学生,学生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能从目标(期待)、方式(行为)、结果(学生发展)三方面写出探究的结论亦可)。 四、阅读文章有关内容和下面两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在广博的植物世界中,有一类能捕捉活的昆虫的植物,这类特殊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它们用黏液、滑溜的叶面、针刺、囊袋等来捕捉动物。有的以香甜的蜜汁和鲜艳的色彩来引诱昆虫,进而不动声色地将其囚禁起来,再消化吸收;有的通过自身的主动运动来捉住昆虫,再慢慢享用。 ――摘自《植物界的猎手》(《中学生知识画报》)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虾子吃污泥。” 事实并非如此,研究发现,植物在受到昆虫蹂躏时,会送出特定的化学物质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以是促使其它同类植物构筑起化学防御工事的信息,也可以是召唤捕食者来吃掉昆虫的信息。金合欢树在动物舌卷它们的枝叶时,能够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刺激临近的金合欢树分泌出一种吃起来带恶臭的化学物质,让嚼食者馋而远之。 ――摘自《植物反击动物》(《百科知识》) 【参考要点】:(1)植物形成了一套对付动物的办法(2)看似弱小的事物,不一定是真正的弱者。(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发现,也符合要求)。 五、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有一个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了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口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位青年在自行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坏的自行车,这位青年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其他的学徒笑他多此一举。车主将自行车领回去的第二天,这位青年被挖到他的公司上班。 【参考要点】:良好的习惯,多一点追求,会有更多的收益。或(关心并做好份外事,益人又益己)也可。能有独到的创新见解,并言之有理更好。 六、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有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沿河两岸的动物进行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并且奔跑能力也不一样,东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要比西岸的羚羊快13米。 对这些差别,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除了东岸有狼群活动以外,其他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在这位动物学家的倡议下,动物保护协会做了一个实验,在河东西岸各捉了10只羚羊送到对岸,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只剩下了3只,动物学家发现,另外7只都被狼吃掉了。 【参考要点】: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狼群,它们为了生存,天天生活在一种“竞争气氛”中,反而越来越强健,而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 七、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牛头羚个头庞大,力量惊人,行动迅捷。如果数十万只牛头羚齐心协力干某一件事,那是非常危险的。但猛兽袭击时牛头羚们从不团结起来抵御,它们只会惊慌奔逃,将弱小者甩在队伍的尾部。面对险境,即使母牛头羚也不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亲生骨肉。 猛兽也和牛头羚达成了某种默契,有一只供食了,就不再惊扰其他牛头羚――绝大多数猛兽都没有过量储备食物的习惯。 【参考要点】: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维持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 八、下列有关资料,从中你能看出苏州园林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拙政园池水面积占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②网狮园以池水为中心,水面聚而不分,池周亭阁造型秀丽,石板曲桥,低矮贴水,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 ③环秀山庄,假山座座,池水湾湾,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两者配合,佳景层出不穷。望全园,山重水复,峥嵘雄厅;入其境,移步换景,变化万端。 ④怡园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 ⑤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林北面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极富山岛水乡诗意。 【参考要点】:苏州园林在布局上大都依水造景,将小桥、楼阁、亭台轩榭、花草树木、假山等融为一体,相映成趣,美丽如画,从而使佳景层出不穷,突出苏州水乡的特点。(能有独到的创新见解,并言之有理有据则更好)。 九、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有一个40岁的人被医生告知患了绝症,最多再活三年时间。因此,他为了使自己最后的生命更有意义,便拟出一个“三年要做十件事”的工作计划其中包括写一本书、学一门外语、搞一项发明、办一个工厂、游30座名山、看50个城市等等,计划列出并付诸行动。过了两年零八个月,10项目标全部完成。 三位大学的同学,同时分配到县直机关工作。几年后,一个不甘心总这样打水扫地,看领导眼色,调到了企业。另外两个没动心。又过了几年,又一个辞职下海。剩下的一个仍未动心。再过几年三人相聚,到企业的那个已成了大厂的.厂长,辞职的已成了富翁,留在机关的则后悔莫及。 【参考要点】:只要勇于追求,努力实践,就会取得成功。(能有独到的创新见解,并言之有理有据则更好)。 十、阅读下面的几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1)乌鸦,嘴大而直,全身羽毛黑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群居在树木中或田野间,喜欢选择高达二十米以上的乔木做巢、栖息,如果树木低于二十米,乌鸦就会离去,另选高枝。主要以谷物、果实、昆虫等为食物。喜欢闪闪发亮的东西,常常收集碎玻璃渣子等。(《现代汉语词典》) (2)随着改革开放,随着沈阳城急剧向四周扩展,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乌鸦们不知受了什么诱惑,夜幕下三三两两,犹如一道道黑色闪电,悄悄潜入沈阳城区,或落在古老教堂钟楼顶,或飞到老乔木上栖息,而清晨来临天还未亮,又很自觉地飞离。那时进城乌鸦数量少,又都很羞怯,人们的正常生活未受到干扰。(《江海晚报》) (3)秋天,沈阳获得联合国的人居奖,城市靓丽起来,乌鸦们似乎也要来分享这份荣耀了。如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一般,数以万计的乌鸦们四面八方向沈阳城聚集,不再是三三两两,而是成群结队;不再是悄悄潜入,而是鸦噪齐鸣漫天飞舞;不再是暮来晨去,而是早归晚出;不再是仅仅栖息于闹市公园,而是地盘扩大到五公里,占领了最繁华地段的天空。沈阳城里,一时漫天乌鸦,其壮景足以用“遮天盖日”来形容。(《江海晚报》) 【参考要点】:①人们破坏了乌鸦的生存环境;②乌鸦的习性发生了变化;③沈阳变得越来越靓丽,乌鸦喜欢闪闪发亮的东西,所以进入了沈阳。(能联系环境变化引起乌鸦习性改变进行分析即可)。 十一、阅读下面的几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一分钱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人们的尊重,全国每年估计有70亿的一分钱消失不见。1989年国会议员詹姆士提议立法,希望政府能在以前停止发行一分钱。 1992年经济低迷到谷底时,财政部只铸造了91亿枚一分钱,1990年120亿枚,1991年99亿枚,1993年113亿枚,经济好转,则有133亿枚。 四年前,加州一位小学教师,想向学生表现“100万个东西”的概念,发起捐一分钱的活动,四年时间终于募到100万个“一分钱”。银行反复数过1040遍,去年春天,这100万个一分钱,也就是1万元,利息达到868美元。目前校方还没有决定到底怎么使用这笔钱,不过最大的可能是设立奖学金。 【参考要点】:可以看到小事物照样蕴涵着巨大的价值。(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发现,也符合要求) 十二、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1)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你能的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青岛、烟台附近海岸是山东主要粮食产区,但是当地缺少灌溉用水。有人想到抽用地下水来灌溉。一段时间内,这里成为粮食高产区。但是由于当时没有考虑环境因素,没过几年,所属莱州一带的地下水位已经抽到比海面还低十几米,导致海水倒灌。海水以一天1米的速度向内侵蚀,所到之处一片荒芜,原来的高产田变成寸草不生的荒土。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困难,要把入侵的海水弄出去,不仅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参考要点】:①发展要同时考虑保护环境,环境保护要有长远目光②环境一旦被破坏要恢复很困难③环境保护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十三、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普氏野马,又称蒙古野马,原产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地带,因此又称准噶尔野马。普氏野马素有“马中活化石”之称。 野马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记载。据载,周穆王西游东归时,西五母十分热情,临行惜别,奉送不少礼品其中有“野马、野牛四十”另据文献载,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军旅诗里也有对野马的描绘“千群野马杂山羊,壮士弯弓殒奇兽”。新疆、贺兰山、阴山、甘肃,乌兰察布等地的岩画中,见有大量野马的足印。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多处提岩画里的马及野马的形象。 1974、1981、1982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寻找最后的野马,后又进行过航空调查,但无果而终。 材料二:中国野马被偷猎至欧洲各国圈养的,不断繁殖后代。但圈养普氏野马比野生普氏野马腿变粗2―3公分,体重平均增加50―70公斤,奔跑速度下降一半,性情变得温顺起来,没有了百年前野生普氏野马的那种警觉、躁动和野性的强健。甚至在20春天,新疆野马繁殖中心引进的一匹最好的盛年母马“准葛尔1号”因肥胖死于难产。 国际野马组织提出“野马还乡保种计划”,并积极实行。1986年我国引进第一批野马共18匹。8月28日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进行了第一次实验性放野。由“准葛尔11号”头马带领,放出27匹到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荒漠。放野过程中死掉3匹,五个多月后收回剩下的24匹。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相信在国内外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普氏野马保种、扩群和恢复原始野生种性等工作将大有希望。 ――――摘自《自然与人》 【参考要点】:历史上我国有大量的普氏野马,由于人类没有积极保护,造成野马濒临灭绝。如今人们意识到并采取了保护措施,进行积极的尝试,但圈养繁殖的比野马适应环境的能力差。 十四、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班会课上,班长郑重其事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足”字旁,又在右边添了一个“隹”字,然后转过身问:“谁认识这个字?”“duī―”“zhuī―”“根本没这个字!”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难怪大家不认识,”班长说,“这是我造的字,它读作‘tuī―’,是咱们班专用的‘推门’的‘推’字。今天的班会就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参考要点】:班长的意思是有同学用脚踢门,而不用手推门,这样不仅破坏公物而且影响大家。班长提出讨论的初衷是要求大家爱护公物,举止要文明,不要再做这种不文明的行为。
[1][2]下一页
;(江苏省示范初中:常熟市碧溪中学;)
上一页[1][2]
“语言运用”题例谈 篇2
关注审题
“大作文”对审题要求非常严格,审清题意、审题正确非常重要,阅卷时切题和离题的作文得分差距将近20分。语言运用题(“小作文”)的审题同样不可掉以轻心,它丝毫不比“大作文”容易,有时甚至更难。语言运用题隐含的要素较多,不像“大作文”的要求那样直观。在语言运用题的要求中,往往还隐含有指令性信息,往往是互为条件,互相限制的,同时它又是评分的标准之一。所以同“大作文”一样,一点也不能疏忽,稍有不慎,也是全盘皆输。
例1 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方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
解析 题干中明确要求“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因此,这篇语言运用题的写作一定要“侧重肖像描写”。高考阅卷时明确规定:未能“侧重肖像描写”刻画鲁迅形象的,扣7分。既然是“侧重肖像描写”,那么对鲁迅肖像的有效描写文字至少占一半,也就是达到100字以上的,才可视为“侧重肖像描写”;凡直接描写鲁迅肖像,或虚实结合,围绕肖像描写来表现鲁迅形象和精神的文字,都可视为“有效描写”。
示例 我将您的画像挂在我书桌的正上方。当我疲倦想偷懒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犀利的目光像闪电,灼烧着我混沌的思想,我想到活着就该跟您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我目睹不良现象却不敢挺身而出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上指的头发像利剑直刺我懦弱的灵魂,年轻人就该“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跟坏人坏事作斗争;当我遭受同学的误会而伤心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慈祥的面庞像广阔的海洋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让我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您伟岸凛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年青一代永远向前。
展开联想和想象
1.选择好想象的“触发点”。“触发点”常常是眼前的人、事、景、物。“触发点”选得好,想象的阀门打开,脑中就会闪现出许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想象。
2.服从表现作文主旨的需要。把题目中提供的材料与记忆中的生活材料联系起来,然后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所需的文章的主旨,对头脑中的生活材料进行分解、选择、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想象。
3.想象必须符合生活逻辑。想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无论是人物、事物、情节、环境,还是由人物、事物和环境构成的生活画面,都必须符合生活本身所固有的一些规律,这样才能使人觉得真实可信。
4.眼前的实景与想象中的“虚景”要注意过渡、衔接,做到妥帖、自然。
例2 请围绕“树根”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对比、排比和象征手法,表现树根的特点,揭示树根的精神,不少于200字。
解析 题干明确要求“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对比、排比和象征手法”,如果我们不知道展开联想,找出“树根”和人之间的相似点,就不能正确揭示树根的象征意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等的精神或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如果这样的话,失分就在所难免。
示例 每当人们赞美那些挺直秀颀的树木、妩媚多姿的鲜花时,又有多少人想到那深埋在地下、不为人所知的树根呢?
树根何时露出过地面,何时欣赏过蝴蝶翩翩起舞,何时体会过和风细雨,得到过人们的称赞?可是它养育出了优质的木材,长出片片树荫,供人休息、乘凉,也能供人观赏。而它并没有顾及自己的感受。
为了让小树茁壮成长,它不惜将自己的身体扭曲,为的只是到地底的更深处去寻找养料与水分。为了让树木更加挺拔,它不惜让自己长遍整个土地,将自己扎得更深,为的只是想让每一滴水、每一分养料都能通过树的全身。
人们何时赞扬过树根,而树根又何时抱怨过?它依旧坚持完成自己的使命,为培育出树木作贡献,这是一种十分令人敬佩的精神。
注意起、承、转、合
“语言运用”题特点在“小”,因此要力求做到“小中求新、小中求巧、小中求精、小中见大”,在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的布局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起”就是“小作文”的开头或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或从大处落笔,直指主题;或借典故比喻,引出主题。
2.“承”就是承接,继承文章的开头,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展开,把文章往深处写。在这一部分,要求作者写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新境界。
3.“转”就是转换、转折,从“承”的部分峰回路转,调头转出一个新的视角,或从正面转到反面,从左面转到右面,或从上面转到下面,从宏观转到微观,以求更深一层论述作者的观点。
4.“合”就是文章的最后部分,它可以是前述各段论点的科学归纳,可以是前述各段演绎出来的结论,也可以是前述各段缕缕分析的结合。
例3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续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结局。
马路上,一辆汽车向前疾驶。突然,车厢后面滚落出两个大纸箱,掉在路面上,顿时,纸箱里崭新的塑料用品散落一地。这一情况,司机全然不知,汽车急速前进,而此时,马路两旁的行人纷纷向落在地上的纸箱围拢上来……
要求:(1)合理想象,使结局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2)有人物的表情与动作描写;(3)语言连贯。
解析 这是一道续写结局的“小作文”题。首先续写部分要与上文相衔接,内容前后不能冲突。其次对于第(2)项要求要注意写作对象,原文已经有“司机全然不知,汽车急速前进”的说明,所以不可能写司机下车及其表情,一定是写围上来的行人的表情与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