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本(共11篇)
探索文本 篇1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介绍了科学家、生物学家通过不断的观察, 发现了很多自然界、生物界的秘密的故事, 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 仔细观察, 独立思考, 认真分析研究, 在观察中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从中受到启示, 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巧”拟题, 多思考, 突出精神
“题好一半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章题目不仅说明了动物、植物的特点, 也突出了科学家、生物学家通过不断的观察有了新发现, 通过推测和探索得到的结论。如有描写植物特点的题目《爬山虎的脚》《花钟》;有介绍动物的特殊功能的题目《蟋蟀的住宅》《蜜蜂》;有为人们指引方向的题目《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有观察地图发现大陆漂移过程的题目《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等, 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一文就讲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费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阿尔费德雷·魏格纳有一次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 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 于是他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 后因大陆不断漂移, 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 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 找到许多事实, 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在题目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结合中学习阿尔费德雷·魏格纳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诵”诗词, 巧感悟, 激发情感
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 离开了家乡, 游览了祖国的秀美山川, 观看了大自然的美景, 写出一首首诗情画意的古诗。这些古诗不仅写出了诗人观察大自然美景的所见所闻, 也写出了诗人在观察中得到的启示。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写了诗人在游庐山中目不暇接, 从横看、从侧面看、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山下看的“六看”, 所见到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从而用“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说明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真面目, 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 只能看到局部,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 从高处鸟瞰, 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诗人在诗中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进行了赞美, 还在诗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 内涵深刻, 耐人寻味。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以“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 用“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质, 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诗人善状难写之景, 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的写法, 使之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 理解古诗内容, 既让学生感悟古诗中的哲理, 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情感, 又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对学生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三、“观”植物, 找特点, 培养能力
“观察”与“发现”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仔细观察, 没有动脑思维是不可能有所发现的。作者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植物, 发现了植物的奥秘, 在展示植物独有的特色中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学习这一类文章, 能让学生受到启示,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会思考问题, 培养观察的能力。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花钟》一文, 作者介绍“花钟”中的花开放时十分有趣, 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 讲述了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1.一天之内,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如牵牛花凌晨四点, 蔷薇五点左右, 睡莲七点, 午时花中午十二点左右, 万寿菊下午三点……2.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有: (1)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2)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如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 才能结出种子, 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吻合。3.植物学家从实际运用出发, 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 修建成像钟面一样由花组成的“时钟”。让“花钟”在24小时内都有花陆续开放, 让人们从花的开放中, 大致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题析文,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 从植物开花的特点中得到启示,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读”文本, 细观察, 凸显特点
仔细观察, 是“新发现”的前提。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文, 介绍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本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四赞美”来引导学生读文本。1.赞美蟋蟀慎重地选择住址。文章一开头就点明蟋蟀的出名在于建筑住宅;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他大多数昆虫作比较, 说明了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而是慎重地选择地址, 从而赞美蟋蟀吃苦耐劳, 不愿随遇而安的特点。2.赞美蟋蟀挖掘的工具柔弱。蟋蟀要完成挖掘住宅的伟大工程, 它没有特别的工具, 也不是挖掘的专家, 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 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3.赞美蟋蟀挖掘住宅的劳动艰辛。作者用浓墨重彩介绍了蟋蟀用它柔弱的工具完成了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工序, 赞美了蟋蟀建筑住宅工程如此浩大、艰苦, 体现了它吃苦耐劳的精神。4.赞美蟋蟀住宅的劳动成果惊人。作者从“选择———外部———内部”这三方面详细介绍蟋蟀是如何精心建造住宅, 它的劳动成果是如此惊人, 所以说它的住宅建造是伟大的工程, 令人赞叹不已。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突出作者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的品质, 凸显蟋蟀建筑住宅工程的浩大、艰苦, 体现出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
五、“观”石头, 巧分析, 探索奥秘
地球的变迁, 大陆的沉浮, 让一些动物和植物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被埋起来, 很多年之后形成了化石。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了解地下埋藏矿物的秘密, 作者经过冥思苦想, 采用对话问答的方式, 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 引导学生发现化石的奥秘。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一文, 讲述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 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最大的“书”。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1.“川川”接连提出了哪几个奇怪的问题? (1) 川川首先奇怪地问:“叔叔, 您在看什么?” (2) 接着好奇地问:“哪里有书?” (3) 然后, 认真地问:“上面有字吗?” (4) 紧接着问:“这上面有图画吗?”“这能说明什么呢?”2.叔叔是怎样一一回答问题? (1) “我在看“书”呢!”“岩石就是书啊……“有, 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 叫雨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 是矿物……” (2) “有, 你看, 这儿有树叶, 有贝壳, 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3) “它, 告诉我们, 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这是历史的变迁, 大陆的沉浮而形成这本最大的“书”。3.“川川”总爱怎样刨根问底?“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叔叔说:“用处可大哩!它告诉我们, 哪里埋着煤炭, 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 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与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明白岩石形成的原因, 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六、“学”方法, 集素材, 创造美文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要让学生妙笔生辉,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巧妙拟题, 精心构思, 布局谋篇的观察方法和技巧, 然后进行小练笔, 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2的要求是:“近来, 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题目自己定。”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结合教材让学生做到:1.仔细观察, 积累丰富的素材。2.要把自己的“新发现”写生动、写具体。如一位学生在《秋天的果园》的习作中, 通过观察描写了栗子树叶子及果实的颜色和形状, 按照“浅绿色—淡红色—黄灿灿”的顺序来写栗子树叶子;按照“黄色的刺球—棕褐色的刺球—刺球裂开大口—黑色圆滚滚的栗子”的顺序来写栗子的果实, 把栗子树的叶子、果实的颜色、姿态写得非常生动、具体。3.要按观察顺序写, 做到条理清楚。写观察作文, 或观察日记, 要按照一定顺序写,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写, 或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的顺序写。如一位学生在《发现苦瓜的“秘密”》习作中按照“翻土—下种子—发现长苗—长绿叶, 细丝卷儿—插竹竿、牵绳—牵藤、开花—结果实”的时间顺序把种苦瓜的过程写得生动、细腻, 令人难忘。4.运用修辞或引用谚语把习作写生动、写具体, 如可以巧用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等。例如看见燕子低飞, 蛇飞快爬的现象, 就可以引用气象谚语:“燕子低飞蛇过道, 大雨不久要来到。”使文章更生动, 更有趣。
1308340432@qq.com
探索文本 篇2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①将在京剧院演出的《四郎探母》,王蓉蓉、胡文阁领衔的实力阵容,让德州观众翘首..以待。..②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不绝如缕。....③在科学家眼中,做科研需要一种“至善”的精神,一种对完美、极致的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
④生命只有一次青春,高中生正处豆蔻年华,要选择追求,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感受生....命的色彩,做青春的主人。
⑤国民党中常委江硕平表示,感谢洪秀柱完成现阶段任务,抛砖引玉,对党贡献很多,....当前本党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需共同努力。
⑥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的排兵布阵顿显左支右绌,....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A.①③⑥
C.①④⑤
B.②③⑤ D.②④⑥
A [①翘首以待:把头高高抬起,含有期盼的成分在里面。②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的语境是说“非常热闹”,不恰当。应用“不绝于耳”。③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④豆蔻年华: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用错对象。⑤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谦敬失当。⑥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年来,公安部推出一系列涉及面广、影响力较大的出入境政策,吸引了很多海外优秀人才来华络绎不绝。
B.要形成健康绿色的网络传播生态,除了依靠法治手段,还要重视网络伦理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
C.他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从不屈服于权威的压力,从不徇私情,坚持做到刚正不阿、秉公执法。
D.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保持既有理又有礼的大国风度,塑造温和而自信的国际形象。
D [A项,句式杂糅。可以删去“络绎不绝”。B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氛围”。C项,主谓搭配不当。可以把“他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中的“所”“的”和“每一起”几个字删掉。]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导学号:52662054】
相比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目前独具导航和短报文通信相结合的特色,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海洋渔业为例,“我在哪里”,能够使渔民通过船载设备实现自主定位;“你在哪里”,使岸上的人通过监控知道渔船在什么地方。而在沙漠、山区、海洋等人烟稀少地区进行搜索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①已在我国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②也能知道“你在哪里”
③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提高抢险救灾时效 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导航定位外 ⑤既能知道“我在哪里”
⑥还能通过短报文通信功能,及时报告所处位置和灾情 A.⑤①②⑥④③ C.②①④⑥③⑤
B.⑤②①④⑥③ D.④⑥③⑤②①
B [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从语句的前后照应来看应先⑤后②,根据后面的举例可知,“以海洋渔业为例”前面应为①,所举例子是对北斗系统“在我国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的说明。根据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由“除……外,还……”可以确定先④后⑥,③是功能的效果。]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犬子能取得这样优秀的成绩,全靠老师您的悉心指导,我内心非常感激。B.阁下降尊纡贵,千里迢迢拜访寒舍,鄙人深感荣幸。
C.毕业时,你送给我的书和照片,我一直惠存着。每当想起你,我都会拿出来看看。D.承蒙您老亲自奉书指导,我读后受益匪浅,然因琐事繁杂,未能及时回信,望见谅。A [B项,“拜访”是敬辞,这里误用,可改为“光临”。C项,“惠存”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D项,“奉书”是谦辞,是说自己给人写信,不能用于别人。] 5.根据下面的文字,给“数学语言学”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超过65个字)
【导学号:52662055】
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差别悬殊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使数学的领域空前地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扩展了。它们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边界,并且彼此渗透。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抓住几个关键句:“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目的是“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和“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
【答案】 “数学语言学”是运用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并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6.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从构图的分支关系来看,“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总体分“活动”和“讲座”两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几项具体内容。要按顺序介绍清楚“活动”和“讲座”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式。做到内容全面,表达连贯,语言简洁,不要超过字数要求。
【答案】(示例)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驾驭生气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认识到生气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__①__。出了问题,总要解决,生气不能使人进行理性的应对,__②__,一厢情愿地发泄内心的怨怼。__③__,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所有的意识和潜意识都活跃而高效,才能有好的对策浮现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空,根据前面“是要认识到生气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面要填的应该是“生气”的负面作用,可填“而是情绪在向我们发起愚蠢的进攻”。第②空,根据前面“生气不能使人进行理性的应对”及后面“一厢情愿地发泄内心的怨怼”,可知空格处主要谈生气的后果,可填“反而把人引向了情绪的宣泄”。第③空,根据后面“只有在这种时候”推断,这里可填“人在心平气和时思考最有效”。
【答案】 ①而是情绪在向我们发起愚蠢的进攻 ②反而把人引向了情绪的宣泄 ③人在心平气和时思考最有效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除了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高校也要根据自主规划的校规校纪出台责罚细则,对教师泄题泄密行为进行严格处罚,甚至开除公职,这样就可以根除教师的考试违规违法行为,从而保证大学自主招生的公正和公平。如此一来,不但能更好地警醒、约束高校教师,而且也必将大幅提升公众对高校的信任感。
①严格处罚甚至开除公职未必能根除这种违规违法行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严密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把握住话题中心,弄清楚其中包含的事理,同时要注意①句所采用的句式和语气特点。
【答案】 ②根除教师的考试违规违法行为未必能保证大学自主招生的公正和公平③如此做法未必能大幅提升公众对高校的信任感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导学号:52662056】
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6日表示,他们首次发现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的机理,为复杂的细胞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阐述。相关内容将以“本周论文”的形式刊登在6月10日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上,该成果有望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人体细胞控制系统能够引发一系列的细胞活动,而生物传感器是人体细胞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控制环”的传感器能够在细胞膜上打开特定的通道让钾离子流通过细胞膜,如同地铁入站口能够让人们进入站台的回转栏。钾离子参与了人体内的关键活动,如血压、胰岛素分泌和大脑信号等的调整。然而,控制环传感器的生物物理功能过去一直未被人们了解。
研究人员发现,如同能够监视周围环境并能发出声光信号的烟雾报警器,细胞能够通过了解变化和产生反应的分子传感器来控制细胞内的环境。当钙离子与控制环结合时,构成了被称为BK通道的细胞内部结构,细胞作出的反应是允许钾离子通过细胞膜。BK通道存在于人体多数细胞中,它们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如血压、大脑和神经系统电信号、膀胱肌肉收缩和胰腺胰岛素分泌等。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首次证明控制环如何被激活,以及如何重新调整自己以便打开让钾离子穿过细胞膜的通道。利用实验室中先进的电生理学、生化和光谱仪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钙离子与控制环的结合以及控制环结构的变化。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化学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机械能。
研究负责人、洛杉矶分校麻醉学系分子医学部副教授里卡多·奥尔塞斯表示,在类似于活细胞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物理变化。他们相信细胞中的变化反映了人体中BK通道运行时分子的活动情况。
研究报告作者安诺希·贾沃荷瑞恩认为,人体分子生物传感器是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希望研究成果能够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复杂的生物传感器是如何运作的。由于BK通道和其传感器与正常生理机能的许多方面相关,因此研究人员还相信,生物传感器的工作过程也许与疾病的不少方面相关,例如,已证明BK传感器的失常与遗传性癫痫症有关。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了解BK控制环感应器以及通道是否涉及传感小分子(而不是钙离子),这些小分子在人体工作中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意义。
(有删改)9.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的机理,为复杂的细胞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阐述,该发现能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B.钾离子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如血压、大脑和神经系统电信号、膀胱肌肉收缩和胰腺胰岛素分泌等。
C.研究人员表示,在类似于活细胞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物理变化。他们相信细胞中的变化反映了人体中BK通道运行时分子的活动情况。
D.利用实验室,研究人员观察到控制环结构的变化。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机械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化学能。
C [A项,“该发现能帮助人们……”的表述错误。原文只是说“有望帮助人们……”。B项,偷换概念,原文说“BK通道存在于人体多数细胞中,它们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D项,“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机械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化学能”表述错误,原文是“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化学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机械能”。] 10.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A.BK控制环感应器以及通道是否涉及传感小分子,这是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了解的。这些小分子在人体工作中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意义。
B.分子传感器能够监视周围环境并能发出声光信号,细胞能够通过了解分子传感器的变化和产生的反应来控制细胞内的环境。
C.控制环传感器的生物物理功能过去一直未为人们所了解,而现在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发现并揭开了它的分子机理。
D.已证明BK传感器的失常与遗传性癫痫病有关,因此研究人员还相信,生物传感器工作过程也许与疾病的不少方面也相关。
E.人体分子生物传感器是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目前取得的成果有望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药物。
AC [B项原文是“如同能够监视周围环境并能发出声光信号的烟雾报警器,细胞能够通过了解变化和产生反应的分子传感器来控制细胞内的环境”,只是一个比喻。D项强加因果。E项无中生有,原文是“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11.文本中分别引用了研究负责人奥尔塞斯和研究报告作者贾沃荷瑞恩两人的话,引用意图是否一致?这些能否变成本文作者的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理清文本思路,然后分析两人所表述内容的不同,再从实用类文本手法效果的角度分析。
【答案】(1)不一致。引用研究负责人奥尔塞斯的话是为了说明研究达到的水平,引用研究报告作者贾沃荷瑞恩的话则是为了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探索文本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本解读;策略
“文本”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的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一个篇章。从教学角度解释,“文本解读”是教师通过分析、研究教材呈现的文本进而确立教学过程预设、实现三维目标的行为,它是教学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分析教学现状,明确“文本解读”培训任务
目前,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不太关注学科本体知识、不太关注文本、不太关注导学”的问题,文本解读能力弱。笔者结合社会实践与培训的需要开展专题调研,分析小学英语教师文本解读现状,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1.教师“文本解读”意识淡。在访谈中,笔者发现不同层次的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持不同看法。优秀骨干教师在备课时,能先解读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学情、语言功能与内容,再设计教学活动,课堂往往目标明确、达成度高。但大部分教师仅将文本解读停留在口头上,更关注活动设计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他们的课看似热闹,但往往偏离教学主道或内容肤浅片面,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
2.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弱。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文本解读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文本解读未考虑课程标准,目标定位不全、不准。许多教师仅关注眼前的教材,没有课程目标意识和学段目标意识,造成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全、不准,学生能力得不到全面、系统的培养与训练。二是文本解读停留于教材呈现的文本,语言停留于表面,内容肤浅、片面。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明确了通过课程标准解读设计和描述单元学习与课时教学的目标、从学情出发多维度解读文本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从语言出发准确解读语言语境含义与情感从而设定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目标等文本解读培训的基本任务,为培训提供切入点和着力点。
二、实施“清+洗+晒”培训,探索“文本解读”策略
培训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策略,恰当的培训策略能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培训最优化。本次培训,笔者主要采用“清+洗+晒”培训模式,帮助教师厘清真实问题,重构知识框架,掌握解读策略。
(一)清:专题学习,厘清真实问题
对问题的探索源于对问题的正确理解。为帮助教师了解“文本解读”的丰富内涵,笔者引领教师走进课标,走近名师,厘清真实问题。
1.学习课标,明确“文本解读”要求。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教材是实现《英语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具体工具,解读文本必须先解读课程标准。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熟悉课程目标,有助于教师正确解读教材,也是教师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重要前提。如《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语法目标(二级)指出“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从中可以看出,课标强调教学中语境的创设,解读文本必须先分析语境。引领教师通过解读文本,将课程标准分解为课时学习目标(如图1)。在这过程中,笔者关注教师策略的形成与运用。如针对教师最困惑的写,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描述,提供了可供教师选择的策略:在语境(信息沟)中写、在游戏中写、在篇章中写等。
2.听取报告,了解“文本解读”方法。专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的观点能开阔教师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为教师的教学探索指明方向。笔者引领教师借鉴理论型和实践型专家的观点和策略,带领教师探索文本解读的方法。如上海华师大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让教师明白:文本解读要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教学要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并体现课程标准、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等。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思路和方法,让教师在厘清真实问题后开展探索。
(二)洗:专题培训,重构知识框架
先进的理念、他人成功的经验必须通过有效的专题活动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能力。笔者围绕“课堂”主阵地,通过有主题、多形式、多角度的专题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建构新的观念与技术。立足单元、课时、问题,分别采用“多人同课异构、多课连续异构、多人同题异构”等形式促进教师理念与行为的交流,在交流与互动中深化所学知识,建构新的知识框架。
1.立足单元,整体解读。人教版小学《英语》每单元包括词汇、对话和阅读三种课型,各有侧重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由于小学英语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特别是语篇教学意识的推进,许多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很难把握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易将所有的文本都解读为一种模式。笔者运用“多课连续异构”的方式,引导教师立足单元进行系统规划与整体备课,帮助教师掌握不同课型的解读策略和方法,明确不同课型的教学任务和不同教学任务的侧重点。以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My Classroom 为例,它的子话题涵盖了学校环境、教室环境、日常活动、颜色、方位、数字、日常计划等内容,还包括字母书写、音素学习、西方文明礼仪、语言描述等相关内容。解读单元文本时应紧扣主题My Classroom,不同课时增设子话题,再构本单元的学习主体(见图2),制订各课时的学习内容(见图3)。
2.立足课时,细致解读。教师最关注的是每节课的文本解读。笔者采用“多人同课异构”的形式引领教师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多人研究同一课题,会出现文本解读的异构、内容的异构和策略的异构,有利于在研讨中形成多边思维的碰撞,从而帮助教师提高对文本解读的认识。我们选择了教师最困惑的Read and Write课型(PEP5 Unit1 B Read and write)进行同课异构,探讨读写课的文本解读策略。在文本解读时,教师都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话题Teachers,提炼出My teacher的主题。对“阅读”的解读在形式上虽有不同,但在“质”方面却是一致的,遵循了“总—分—总”的教学顺序,先从整体上解读文本,再到细节,最后是拓展。但教师对“写”的教学目标却有不同的解读策略,有的教师认为“写”可以与“说”同步进行,在语境中引导学生一边说,一边写;有的教师却侧重“说”后“写”,让学生流畅表达后,在语境中写完整的句子。研讨时,大家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文本的解读应基于学生的基础,适合学生的学。
3.立足问题,深入解读。在培训中,笔者会在教师对文本解读整体有一定感知且掌握一定技能后,将焦点集中在一些疑难问题上。梳理出关键问题,借助“多人同题异构”的形式激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深入探讨,让教师在智慧碰撞中创新方法,在共享中形成最佳策略。人教社推出新版的PEP小学英语教材后,我们选择了Unit 5 B Let’s learn部分,让教师进行新旧对比,分析编者意图,利用集体的力量提高文本解读的质量。通过归纳,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全面展现编者意图,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文本内隐的核心。
(三)晒:分享策略,晒出培训成果
文本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教师教学设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笔者鼓励教师在“听一听、做一做、晒一晒”中积极探索与创新,提炼解读策略,晒出教学智慧,促进专业技能的学习、交流与提高。
1.解读学生,使文本更适合学生的学
(1)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文本生活化。教材是为学生的学而编写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文本生活化,使学生在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语言,体验语言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如在解读PEP6 Unit6 A Let’s learn(见图4)时,
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喜欢的“郊游”作为学习情境,选择学生喜欢的摘树叶、抓蝴蝶、观昆虫、拍照片、做游戏等作为学习内容,最后将教材中简单的五个短语再构成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文本:I am Mike. My friends and I are doing an experiment. Now we are in the ants’house. We are the ants now. Look, Zhang Peng is taking pictures for the ants. Amy is catching the greenfly(蚜虫).The greenfly is fat and funny. Sarah is picking up leaves. The leaves are so big. John is watching the ants. They are working so hard. 学生在真实、有趣的语言活动中会学得不亦乐乎。
(2)整合学生的语言储备,使文本生动化。教材提供的是一课时学习的语言材料,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关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的激活,将新、旧知识滚动融合在一起,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综合性。如PEP5 Unit1 B Let’s learn,主要学习如何描述人性格的几个特点,教师在解读时可以根据主题Teachers,整合学生已有的关于年龄、爱好、家乡等等话题的词汇,将文本拓展为My sister Coco is my math teacher. She is tall and thin. She is very smart and funny, too. She has many math books and math games. She likes math so much. 这样原本单薄的文本丰富了,单调的语言生动了,更促进了学生的学。
2.解读语言,使文本更适合语言的学
(1)分析语言的含义,使文本富有层次性。语言的含义是丰富的、深刻的。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情景中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同一句型融合不同话题的单词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语气也能表达说话者不同的含义。教师应深度解读语言,分析语言的多层含义、多种情景。如在解读PEP5 Unit1 My new teachers B部分Let’s talk时,仔细分析语言,就能发现“Is he/she...?”所包含的询问内容其实是存在着差异的:一种是询问外貌特征,是外在的,通过人物或图片就可以得出,如Is he/she tall/short/young/old?而另一种是询问人物性格特征,是内在的。从差异出发,从不同的点切入,使创设的情景既紧紧围绕语言功能,又紧扣语言的不同含义,使学生通过不同的体验灵活运用语言。可见,准确分析语言含义,能科学地解读文本,使文本具有层次性。
(2)改编语言的体裁,使文本富有多样性。语言有着丰富的表达形式,儿童英语学习内容有多种体裁(如图5):
教师在解读教材中的文体时,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选择恰当的体裁,丰富文本,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学习文本、输出文本。如将PEP6 Unit2 B Let’s talk中的对话改编成诗歌体裁,文本就更加丰富、多样。
(3)挖掘语言的情感,使文本富有人情味。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等教育因素,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使文本具有人情味,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在解读PEP6 Unit2 B Let’s talk时,挖掘其情感因素,通过对比爱斯基摩人寒冷的生存环境与赤道附近炎热的生存环境,引出We are lucky, we have four different seasons, different weather, different activities, 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感谢身边的万事万物。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使学习成为一种交流思想、渗透人文意识的载体,有利于让学生成为一名有技能、有修养、有独立人格的人。
三、构建“文本解读”框架,形成专业思考力
培训的目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培训应关注其后续影响,注重引领教师关注隐性的知识,为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框架与思路。
框架(framework)是一个基本概念上的结构,用于解决或者处理复杂的问题。“文本解读”需要教师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系结构、文本特点等,从学生的角度把握学习的起点和终点,从语言的角度分析文本的含义、情境、情感等,明确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具体目标。
借助此框架,笔者希冀教师能从课程标准、学生、语言三个主要方面解读文本,并设定了一些自我核对的问题,帮助教师获得正确思路。
内涵丰富的“文本解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的专业思考力和行动力,帮助教师获得解决文本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框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 剑.加强理解小学英语教材,提高教师教材驾驭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3).
[2]蒋亦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建构性阐释[J].继续教育研究,2009,(8).
[3]戴军熔.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与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4).
也谈文本拓展的探索 篇4
因此,我们有必要知道什么是文本拓展?
语文教学中文本的拓展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所学基础上主动创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文本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把生活引进课堂,密切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语文素养,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特提出如下策略以供参考:
策略一:文本拓展应具可挖性。
策略二:文本拓展应具文本性。
策略三:文本拓展应具溯源性。
策略四:文本拓展应具人本性。
一、文本拓展应具可挖性
文本拓展不是为了教学环节的需要而虚设的,而是为了很好地把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引领学生思考,思考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品味,品味百味人生。
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化石吟》是一篇抒情性的科学诗,读了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课文以发问想象———遐思飞扬———赞美科学的思路,赞颂化石,由此感到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科学的伟大。许多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总是围绕“吟”字展开,引领学生去聆听沉睡的石头说了什么话?由此知道了平凡的真理、生命的信息、生物进化过程及对逝去万载世界的想象,水到渠成地感受到大自然是多么神奇,人类科学是多么伟大!但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针对生活联系实际,更好地结合文本,找到新的拓展点,我重新审视文本,沉思:对文本的挖掘能否再深刻些?于是,我把目光重新投向标题———化石吟。“吟”从诗歌体裁来说,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全文赞颂、吟唱之意。但从词义的角度,“吟”还有呻吟叹息之意。“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当我们在神往、惊讶那亿万年前世界时,也唯独只能伫立在博物馆里,目瞪口呆之余怎能不会扼腕叹息?于是,相继提供了有关人类滥砍滥捕的图片、文字资料,促使学生也重新调整了阅读视角,神色凝重地陷入深思中。有立就有破,看似平常的一个词义,如果把它作为课文拓展延伸、回归生活的一个切入点,把文本纯粹地“赞颂”的解读上升到一个“追求人类与生物和谐共存”的广阔境界,逐步培养学生去感受生活,去洞察人生,去思索生命意义,那何尝不是一个理想角度?
又如《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展示的《落难的王子》教学中的精彩一瞬。当教学进度在波平浪静中推进,自然就揭示了寓意: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二、文本拓展应具文本性
文本拓展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环节,而不是附属品。现在有不少老师,把文本拓展片面理解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课堂的代名词,而盲目地运用。甚至有些老师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又忙于片段写作,课外文本延续等活动。这是得不偿失的拓展。文本拓展的出现,应该是自然衍生的,“随机”的,是源于文本,但又高于文本。它的形式必然是千姿百态的。
曾听过《散步》的展示课,在文本细读环节,教者极为智慧地采取捕捉镜头,拍摄DV的形式,围绕这三环节: (1) 讲述拍摄内容(结合语段); (2) 拟写标题; (3) 谈拍摄感悟。课堂轻松活泼,学生跃跃欲试,是“寓学于乐”的充分体现。这一环节采用变式,巧妙地融入课堂环节,学生自然地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家庭的幸福及中年人肩负责任的重大。
只有将文本拓展视为文本解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文本解读就不至于偏颇,甚至肤浅。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走进文本,领悟了文本,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因为文本拓展不仅源于文本,甚至还高于文本。
三、文本拓展应具溯源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必须以书本为依托,处理好语文文本学习和其他资源开发的关系,立足文本,不断拓宽语文学习和适用的领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任一环节的设置都要紧紧凸显语文学习的目标,这样才不至于耕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
我教《中国石拱桥》时,在感受说明性语言准确性的环节中,精心安排了这样的拓展环节: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赵州桥的特点,而学生的介绍往往都忽略了“各有”“只有”等类似的修饰性词语,通过与原文比较,学生就很快发现说明性语言准确的重要性。
如上的课例巧妙地把品味语言与文本拓展融合在一起,紧扣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加以积累和运用,这就是语文课的根本之所在。
语文课要姓“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文本拓展作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理所当然地,也应当姓“语”。
四、文本拓展应具人本性
“以生为本”的原则,就是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立足于学生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另外,在拓展式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独立拓展、勇于表达的个体感悟、积极思考、努力创造的热情。
1. 文本拓展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注意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教师在学生自主拓展过程中,要注意对后进生的鼓励和辅导,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有信心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精读文本的环节中,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介绍其中的一种云或彩,由此形象、活泼地让学生快速培养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深刻地感受到打比方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所产生的鲜明效果。当时我就分层次要求,口述能力强的学生不看书识记主要信息进行讲述。能力偏低的学生可看书加强识记讲述。学生当时就非常乐于参与,自主选择,尽情发挥。当时踊跃举手,跃跃欲试的学生比比皆是。那时我才真正地感受到学生是多么需要我们去因材施教呀。分层次的个体一要求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2. 文本拓展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同时,他认为,重要的不是到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作拓展,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根据学习需要,引导学生查阅和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加对文本、写作背景、作者的了解;结合已学知识或插入相关文章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联系生活实践活动,提升对文本主旨的感悟。总之,教师要以课内文本为拓展点,引领学生向四面八方拓展,从而寻找到知识的新起点,构建起较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
利用文本挖掘探索痛风证药特点 篇5
【关键词】 痛风;证候;中药;文本挖掘;数据分层算法
痛风(gout)是一种难治愈、易复发的代谢性风湿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为主要特点,常累及肾脏[1]。中医药治疗痛风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不仅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可以起到较快的抗炎镇痛作用,而且在痛风间歇期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具有稳定的降低尿酸的作用[2]。中西医治疗痛风的文献在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已经大量存在,本文利用课题组逐渐成熟的文本挖掘技术[3],探索痛风的证、药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本数据收集方法概述 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http://sinomed.cintcm.ac.cn/index.jsp)中以“缺省[智能]”状态下检索“痛风”,共得到文献6135篇(检索日期:2012年12月3日),依次下载所有文献并保存。
1.2 文本数据处理 将收集来的数据按照下载的先后顺序,整合到一个平面文件(后缀.txt)里面,以ANSI编码格式保存。然后,利用专有的文本提取工具(软件著作权,软著登字第0261882号,登记号2010SR073409),对下载的非结构化的txt文本数据进行信息提取,保存成格式化的、便于大型关系型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以下简称SQL)处理的格式,然后导入SQL中进行下一步的挖掘分析。假设每一篇文献的贡献度是相同的,一篇文献中重复出现的关键词,只需要计算一次,据此构建算法进行数据清洗工作[3]。清洗完毕后的数据,既可以提取挖掘对象的一维频数,也可以得到挖掘对象的二维关系,进行可视化呈现。抽出不同频次的关键词对,用Cytoscape 2.8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形成可视化的网络图。然后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解析,一旦发现不合理的结果,即回溯原文献数据集,如果是噪音,仍按算法进行噪音清洗,直至噪音降到满意为止。最后的结果可视化成图,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解析。
2 痛风文本挖掘结果的评析
2.1 证候文本挖掘结果 在痛风文献数据集中共提取到中医证型60项,为了方便展示,选取前20项,按证候在数据集中出现的频数高低列出,见表1。
如表1所示,痛风多以实证、虚证区分,实证多见湿热、痰浊、痰瘀,虚证以肝肾、脾肾气血亏虚为主。湿热蕴结为痛风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其次为肝肾阴虚。
为了找到痛风数据集中主治证候之间的关系,应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计算每篇文献中两两出现的相关证候,得到的结果,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证候两两之间网络图:图中圆圈内为证型名称,连线代表证候两两之间的联系。证候的连线愈多,代表该证型与疾病的关联程度越高,越处于核心的位置。证候连线上的频次数值越大,代表该证型共同出现的概率越高。痛风证候网络关系见图1。
2.2 中药文本挖掘 在痛风文献数据集中共提取到相关中药名称202个,为了方便展示,选取前20个,按中药在数据集中出现的频数高低列出,见表2。
由表2可知,治疗痛风的中药中,黄柏出现的频数最多,而黄柏性味苦寒,能清热燥湿,也与痛风多“湿热”发病相呼应,应为其治疗的主药。回溯原文献,发现玫瑰花均与“玫瑰花结形成”有关,因此,应将其列为噪音剔除。其他均为治疗痛风的常用中药。
文本挖掘共提取到中药组合1863项,为了方便成图,选择频次≥6的中药构建中药网络图(图2)。图2可知,黄柏、苍术频次最高,黄柏-牛膝、黄柏-大黄、牛膝-苍术次之;而黄柏、牛膝、土茯苓、薏苡仁、苍术与其他中药连线最密集,这些中药应为治疗痛风的核心药物。其他如赤芍、防己、秦艽、当归等为常用中药。归纳图中药物,痛风的中药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活瘀通络为辅。其中土茯苓作为主药,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之功效,在痛风的治疗上有如此多的报道,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综上所述,痛风的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药物以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土茯苓、桂枝、当归等为核心药物。
3 讨 论
文本挖掘技术是以统计数理分析、计算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服务于医药、生物、文献研究等学科的新兴的交叉学科[4]。应用于中医药领域,文本挖掘能从海量的中医药文献中发现知识,促进中医临床研究和中药复方研发等。根据中医理论或专业知识,计算机挖掘中医药文献库与生物医学信息库的非关联知识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并且结果更加客观,可重复性强[5]。本研究针对从CBM收集到痛风相关的文献6135篇,采用课题组逐渐成熟的文本挖掘技术[3],结合回溯原文献,人工阅读降噪,对痛风从证候、中药规律方面进行挖掘,挖掘的结果既能够看到它们在文献中的频数,又可以发现它们各自在关联网络中的分布规律。从挖掘的结果来看,痛风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疾病,本虚以肝肾阴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痰、瘀为主;痛风的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药物以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土茯苓、桂枝、当归等为核心药物。 中医处方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治法,以不同药物配伍形成的具有复杂功能的载体,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现有文献报告总结了临床工作者治疗痛风的主要经验用药。通过文本挖掘痛风现有文献数据,能够便捷总结痛风证、药特点,为中医临床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参考;同时,通过挖掘分析,也为疾病的中药配伍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方法。
4 参考文献
[1]刘宏潇,冯兴华.冯兴华分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中医杂志,2012,53(21):1814-1816.
[2]李海昌,温成平,谢志军,等.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中医证候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530-2534.
[3]Zheng G,Jiang M,He XJ, et al. Discrete derivative: a data slicing algorithm for exploration of sharing biological networks betwee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BioData Mining,2011,23:18.
[4]薛为民,陆玉昌.文本挖掘技术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4):59-63.
[5]Li S, Zhang Z, Wu L, et al.Understanding Zhe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ntext of 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J].IET Systems Biology,2007,1(1): 51-60.
探索文本 篇6
一、实施历史文本主题化探究教学策略的流程
基本流程有三个环节:产生主题—探究主题—升华主题。
1. 产生主题
主题思想是通过仔细阅读、理解教材文本, 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概括出来的, 其模式可以表述为:“本文通过对……的叙述, 反映了 (或表达了、阐述了) ……”前一个省略号是“基本的历史史实”, 后一个省略号即是“主题思想”。“基本的历史史实”是“面上”的东西, 可以通过知识梳理获得, 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主题思想是隐含的东西, 需要经过分析、综合、体会和感悟才能概括出来, 属于基本能力的范畴。
“文本主题思想”是教学的立意和灵魂, 是教师构思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下面, 以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 教师集体备课, 学生阅读教材, 分析文本后得出:本课讲的是19世纪40年代前后至20世纪初期的中国近代经济史, “基本的历史史实”为鸦片战争前后经济结构由“什么”变为“什么”, 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民族工业的出现这三方面。
按照主题思想模式要求, 本课的主题思想是:本文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后经济结构由‘什么’变为‘什么’, 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民族工业的出现”史实的叙述, 反映了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显然, “变动”即是本课的主题思想。
2. 探究主题
明确了本课的主题后, 就可以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明线进行探究。
变动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1) 传统经济结构 (小农经济) 开始解体。
(2)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影响。
变动二: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起步
(1)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哪些?如何评价?
(2) 洋务运动的实践活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有什么影响?
变动三:民族工业的产生
(1) 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 民族工业中标志性的企业有哪些?
3. 升华主题
中国近代史有两大主题, 一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如果再将本篇课文纳入中国近代史的体系来考查, 那么, 它就属于“探索史”的范畴。也就是说, 本文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围绕“探索”这个主题来进一步探究, 于是, 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请论述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是怎样探索中国的富强道路的?这样, 主题思想由“变动”延伸到了“探索”, 实现了升华。
二、实施文本主题化探究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
至少有两种途径可供参考:一种是“基本型”, 即“教材题型化”。“产生主题”的环节是由教师提前完成的, 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教学案”, 发给学生预习、探究。如上述例子中围绕“变动”的设问, 其特征侧重于“以教材为中心”, 其流程可以概括为“教材题型化、过程探究化、答案规范化、管理民主化”, 目标是落实基础知识。另一种是“发展型”, 即“升华主题”。其基本方式是“以教材为依托”, 学生围绕主题思想自主选择切入点进行探究 (可利用现行教材或其他版本教材的材料来论证) , 其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 其目标指向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如上述例子中围绕“探索”的设问, 其流程是“问题自主化、过程探究化、结论规范化、管理民主化”。这两种方式可以分开进行, 但一般情况下是同时交叉进行的, 因为“基本型”是“发展型”的基础, “发展型”是“基本型”的提高。
三、实施文本主题化探究教学策略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主题定位要准确
合理地选择主题, 对于一堂历史课而言, 决定了教学目标设置的方向性、教学程序设计的主次性和教学材料选择的取舍性。如前文“升华主题”的例子, 假若一开始就让学生探究“探索史”问题, 自然就是主题定位过深了, 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 思考的空间会受到制约。
2. 探究、展示主题要注意史论结合
“主题探究”的前提是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 是在“主题”的引领下实现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 不是脱离于基础知识教学而单纯地去为探究而探究, 要体现唯物史观对现实发展的指导意义。
3. 教学管理应该是民主化的
探究的课堂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智慧的“发展场”, 是充满师生思辨的“思维场”, 是充满愉悦的“情感场”, 是充满创造力的“生命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要以首席的平等身份参与交流, 切不可利用课堂教学话语权优势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4. 主题的升华要实事求是
历史学习的过程, 重要的是感悟历史的过程, 是与古人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的过程,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最终形成历史思维。“主题思想”必须明确, 该升华的就升华, 能升华的就升华, 不要生拉硬拽、牵强附会, 或者演绎历史、戏说历史, 给人以“狗尾续貂”的感觉。
四、历史文本主题化探究教学策略的实践体会
探索文本 篇7
按照语言统计学的方法, 根据对一定数量语料库中的政治文本的分析, 实验得出了基于语言模式对政治文本进行正反两方面分类方法。本文主要集中在政治文本、政治意见等 (例如, 在在线论坛中表达意见) 对“Should felons be given voting right?”和“Should the death penalty remain a legal option in American?”等有争议性的问题的按正方和反方的分类上。图1是将要进行分类的这类文献的例子。
过去, 许多关于情感分析的文献阐述了对独立质疑意见的挖掘。例如, 将某一影评分为积极的或消极的两面。然而, 本文将文献分为正反两方面以改变文献对话题的依赖度[1]。例如, 在图1中, 如话题中的用词被改变为:“Should the death penalty become illegal in American?”那么第一个文献实际上是反面的, 而第二个是正面的。再者, 大多过去的方法依靠有注解训练数据的训练分类器[2]。这通常需要人工注解。本文, 作者遵循使用语言模式来分类意见的方法, 以减少对训练数据注解的依赖。在文章“Get out the Vote”中有很多关于政治文本分类的实例。
1 实验方法
本文采取的实验方法遵循询问可能性方法, 这些问题被看成是文献的范例, 其可能性给予了对文献提问的相关性衡量。显然, 在我们的假设下, 给定讨论的话题和辩论的文献, 该文献应与话题保持高度的相关。然而, 我们的目标不是定量相关, 而是基于它的意见将文献分类。如果有文献包含赞同的表达或是在话题陈述中有类似的表达, 那么该文献很可能是正面的文献。否则, 它将是反面的文献。例如:图1中的正面文献, “Capital punishment should not be altered”这一表述与讨论话题中的表述“death penalty remain a legal option”一致, 而与之相反, 在反面文献中包含的表达“against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找出这样的表达, 并将这样的表达用于正反两方分类中是本文阐述的关键挑战之一。
简而言之, 本文的方法基于下面的步骤。首先, 了解讨论的话题和文献的一整套兴趣模式。其次, 利用该兴趣模式, 从讨论话题建立两个问题:一个正面问题和一个反面问题。第三, 对于给定的测试文献, 根据文献和背景材料中的兴趣模式来评估其语言模式。最后, 不论正面的问题和反面问题的可能性都要估算, 文献也根据可能性值分为正方和反方。在后面的文章中, 展示该实验目前的结果。
2 正反两方的分类模式
兴趣模式。给定的有争议性的讨论话题和讨论文献的背景材料, 首先要确定“讨论词汇”, 形成两种术语:话题术语, 描述该话题;正反方术语, 描述话题的意见。在讨论的话题中, 名词被假定为与话题相关, 而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被假定与正反两方相关。对两种术语, 查询词汇网找出同义词和反义词。表1展示了图1中讨论话题的话题术语和正反术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注意术语本身能被否定, 而且术语暗示的的“不”和否定意义在分析过程中被发现。在图1中, 话题的话题术语及其它们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正反方文献中用斜体, 而话题的正反术语及其同义词和反义词用黑体。否定的用斜体和黑体。
用Ta表示话题术语或其同义词, 而Tb代表话题术语的反义词。同样地, PCa表示正反方术语或其同义词, PC2表示正反方术语的反义词。我们建立两种兴趣模式:1) 二元模式 (词汇组) (Ta, PCa) , (Tb, PCb) , (Ta, PCb) , (Tb, PCa) , 例如 (penalty, remain) , (penalty, against continuation) , etc.和2) 一元模式:Ta, Tb, PCa, PCb。用B和U分别代表一套二元模式和一元模式。
建立问题。类似基于问题发展的本体论, 上述的兴趣模式被用于建立两类问题:正面问题Q+和反面问题Q-,
Q+={ (Ta, PCa) }∪{ (Tb, PCb) }∪{Ta}∪{PCa}
Q-={Ta, PCb) }∪{ (Tb, PCa) }∪{Tb}∪{PCb}
判断文献的语言模式。对于一份测试文献Md的语言模式是被判断为二元模式和一元模式对于所有兴趣模式的补充, 因此, 能从语言模式和克服语言延展问题中受益[4]。
PMd (pati|D) = (1-α) PB (pati|D) +αPU (pati|D)
其中, PB (pati|D) 代表文献D语言模式的二进模式, PU (pati|D) 代表文献D语言模式的一进模式, pati代表进制, 而α是重量参数。语言模式的一进模式PU (pati|D) 可以估算为:
PU (pati|D) = (1-λ) P (pati|D) +λP (pati|C)
其中, pati∈U, C代表背景语料库;λ代表矩阵。
将文献分类。给定的MD, 是测试文献D的语言模式, 我们假定模式的相对独立性来判断正面和反面问题的可能性, 即文献被划分为正面的, 若P (Q+|MD) >P (Q-|MD) ;反之, 则文献被划分为负面的。
3 实验评估
本文采用两个数据库来评估该方法:一个是http://www.procon.org (dataset D1) , 另一个是http://www.opposingviews.com (dataset D2) 。两个网站都包含有争议性的政治问题。而每个问题都有明确表明 (正面或反面) 文献讨论, 作为评估的事实基础。本文从每个数据库中选择了350个问题以及它们相应的文献。
本文就这两种方法来评估该方法:以该方法模式为特征的多类分类器和只考虑一元模式 (代表语言模式) 的基于语言模式的方法。表2中的结果显示出了在我们的方法和其他两种方法在两个数据库中的精确性和重复性的不同 (统计上的差异很大) 。
4 结论和今后的工作
本文在有争议性讨论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语言模式把政治文本分类为正面或反面的方法。本文评估了该方法, 并展示了该方法的前景。在本文中, 话题的单元和正面/反面单元。自然的扩展是将这扩展到N个单元。所采用的数据库包含用非感性的语言表达的正式政治意见, 因此, 能够忽略很多其他的难处理的问题, 比如:处理嘈杂的非正式文本, 和确定与话题的相关的含意见的句子。今后, 该方法能被推广到其他的数据库 (例如:报刊评论, 微博) 。
摘要:对于给定的有争议的政治性议题, 可以将该议题按正方两方进行分类。该文的方法提取自话题相关的术语、正反双方相关的术语以及使用这些作为基础提出正面和反面的问题。遵循语言模式的技术标准, 将文献分为正面的和反面的两个方面。实验显示该方法是有优越性的。
关键词:语言模式,政治文本,情感分析,文本分类
参考文献
[1]Thomas M, Pang Bo.Get out the Vote:Determining Support or Opposition from Congressional Floot-debate transcripts[J].Con 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EMNLP) , July2006:P327-335.
[2]Pang Bo, Lee Lillian.Opinion Mining and Sentiment Analysis[M].Now Publishers Inc., 2008:1-130.
探索文本 篇8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无可置疑, 但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 在课外进行多文本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那么, 多文本阅读如何定位、如何实践推进、如何取得有效的成果, 就成为语文教师思考、关注的重点。学校开展学生“周末悦读”活动, 并将此活动与多文本阅读教学相结合, 有效地延伸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提升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本文从教师指导的角度出发, 以开展学生“周末悦读”活动的方式为线, 结合师生实际教学实践, 探究高中学生在周末多文本悦读中的有效方法。
一、明确“多文本周末悦读”目标, 确立长期培养计划
教师在设计“多文本周末悦读”时,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使学生明白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 避免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出现盲目、无序的状况。
备课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反复研讨, 明确了三个目标:
1. 培养学生通过“多文本周末悦读”养成自主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 进而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视野, 达到一定的情感体验。
2. 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能熟练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 能筛选整合信息, 快速把握文章中心、作者观点。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信息的能力, 对重点段落、词句能有较好的个性化的赏析, 并将思考形成文字, 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这三个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基于大量有效阅读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是教师精心设计规划、长期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组内教师为每周精心选择的文章设计的阅读目标不超过两个, 以提高学生“多文本周末悦读”的针对性、有效性, 引导学生通过每周的“多文本周末悦读”一读一得、树立长期阅读的理念、逐渐积累阅读经验。
二、设计多文本悦读单元, 设置有效问题
多文本阅读的有效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选择文章、如何重组安排文章。“多文本周末悦读”还要受到学生时间分配、兴趣所在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学生因这些因素造成一览而过的浅层次阅读,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多文本悦读单元和该单元的阅读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把握重点, 在阅读后能有所收获, 进而有效地提高“多文本周末悦读”的效果。
备课组教师将周末悦读文章设计为四类:
1. 主题相同类
通过对相同主题的文章的比较阅读, 学生能有效积累素材, 加深主题理解。例如, 在“生命是什么”这一主题中, 我们节选了余秋雨的《还生命以过程》、周国平的《有所敬畏》、罗秋菊的《上帝只掌握一半》、刘湛秋的《心灵的轻松》、卡耐基的《平静》和林清玄的《一声鸟或一堵墙》六篇文章。这类文章的问题设置是与主题相关的,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筛选信息、提炼关键词来回答问题的阅读方法。备课组教师设置问题“不同作者对‘生命’这一主题的不同观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生命的”, 通过这一主题和问题的设计, 来培养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 也能正面思考生命的价值, 达到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2. 人物相同类
教师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对同一作家评述的不同作品安排在一起, 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作品的同时, 体会人物情感, 感受人格魅力。在学习《赤壁赋》时, 教师在当周的“周末悦读”中选择了苏轼的《后赤壁赋》《定风波》,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梁衡的《来生嫁给苏轼》等作品, 并提问“你认为苏轼的旷达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个观点”, 让学生全面理解苏轼。这类文章的问题设置, 紧扣人物形象, 学生要充分阅读所有资料, 找出文本中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 这与高考“人物传记”类文章的阅读有异曲同工之妙, 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比较阅读, 形成较为全面的人物评价。
3. 手法相同类
学生通过多文本阅读鉴赏、学习写作手法, 进而在自己的文章中借鉴、迁移, 提高写作水平。因而, 备课组教师有意识地将手法相同的文章安排在一起, 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手法的妙处, 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主旨。例如, 教师选择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卡夫卡的《掉到井里的人》两篇文章, 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领略文章隐藏在背后的深意。这类文章的问题设置或着眼于手法运用在文章中的体现, 或着眼于手法的作用, 或着眼于相同手法在不同文章中运用的不同韵味, 紧扣住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阅读鉴赏中,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要求。
4. 文体相同类
备课组教师会将文体大类进行细化, 使学生通过阅读, 更直观地理解文体特点, 总结阅读方法。例如, 学习了《离骚》和《前赤壁赋》之后, 教师安排了王粲的《登楼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三篇赋文, 引导学生理解赋文讲究文采、铺陈、韵律的特点, 并理解赋文从“骚赋”到“辞赋”到“骈赋”再到“律赋”“文赋”的演变过程。又如, 在学习了演讲单元的课文后, 教师选择了“根叔”———华中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李培根院士的三篇演说《记忆》《牵挂》《遗憾》, 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 “结合以上三篇文章和教材演讲单元的内容, 谈谈你认为一篇好的演讲词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以上四个单元按类别划分, 其对应的文章在被选择安排的同时, 也要尽量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1.文章能够结合时政热点、文化生活、社会现象。例如, 2016年5月25日, 杨绛先生病逝。作为翻译家、作家、钱锺书先生的妻子, 杨绛先生才华横溢, 一生淡泊。备课组教师在“周末悦读”中选择了《光明日报》对杨绛先生的评价文章———《高贵、生动而深湛的灵魂》, 结合人物传记的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生活、从他人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又如, 2016年3月15日, 李世石在与“阿尔法围棋”的对弈中以总比分1比4输掉了比赛, 这场人机大战引出了又一轮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备课组教师选择了《“两会”委员看阿尔法战胜围棋名将:缺乏创新人才》的相关报道、评论, 以及高中生作文《插上创新的翅膀》, 引发学生思考人机大战、创新、科技等问题, 形成书面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文章能够补充或深化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这些文章, 可以尝试比较阅读来总结作者观点、探究文章主题、鉴赏写作手法。例如, 学习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在当周的“周末悦读”中, 教师选择了鲁迅先生的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 同时, 补充了陈西滢、朱自清、《京报》对“三一八事件”的评论, 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念刘和珍君》的主题。
3.文章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人生、观照自我。例如, 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卡夫卡的《掉到井里的人》、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等。这类文章通常是哲理散文或小说, 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 引发自己的思考。
备课组教师这样精心地重组和选择文章, 既充分利用教材, 又超越了教材;既深扣学生学习进度, 又引导学生深钻文本、深入思考, 为多文本阅读的有效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指导学生“多文本周末悦读”的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多文本周末悦读”的主体是学生, 主导是教师, 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阅读规律, 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 由浅入深理解文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周末悦读”时, 采用了整体阅读与文章具体阅读相结合的方式。
整体阅读方法通常分三步:
1. 通读与梳理:标注段落, 理清文章大意和行文思路, 概括人物和事件。
2. 精读与赏析:勾画优美词句, 鉴赏艺术手法;联系上下文, 把握主题。
3. 思考与写作:思考作者情感观点态度、文章启示和教师设置的问题, 形成文字。
这种方法很传统, 但是它指向明确、可操作性强, 在勾画、圈点、批注、写作中, 强调学生动眼动手动脑, 提高了“多文本周末悦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训练, 就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为了体现多文本阅读的比较价值, 备课组教师还设计相关阅读图表, 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该类文本的阅读收获。例如, 在“生命是什么”这一单元中, 教师设计了如下表格:
《还生命以过程》《有所敬畏》《上帝只掌握一半》《心灵的轻松》《平静》《一声鸟或一堵墙》当然, 文体不同、篇幅不同的文章, 阅读方法会有所不同, 教师会针对具体文章指导学生专门的阅读方法。例如, 《掉到井里的人》一文, 教师提示学生从重点语句分析与象征手法结合的方法来探究文章主题。又如, 《悲情陈寅恪》一文, 教师提示学生通过诗词与文章互补阅读的方法来理解人物形象。类似的具体的阅读方法还有很多, 教师通过“多文本周末悦读”让学生学会如何迅速把握文章的脉络, 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文本意蕴, 做到“授人以渔”, 以便学生能内化、迁移知识, 触类旁通。
四、注重“多文本周末悦读”的读后评价
每周的“多文本周末悦读”完成后, 学生都有圈点勾画批注、有感悟赏析评论的文字, 教师针对学生写作和个体发展差异, 有恰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意见。同时, 在全年级开展作品朗读、展示, 班内与班际交流发言等活动, 学生相互交流。这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借鉴, 增强写作自信心, 提高学习语文的热情度。
探索文本 篇9
1. P5注解 (2) “[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 作动词用, 视……如粪土。万户侯, 食邑万户的侯爵。万户, 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 他们要4向4受封4者44交纳租税4 4 4, 4为4他4们4服4劳4役4。4这4里4借4指4大4军4阀4、4大4官4僚4。4”4 4 4 44 4 4失误44 (1) 4:“4这4里4借4指4大4军4阀44、大4官4僚44。4”紧4承4“4万44户”, 但语义上却该是对“万户侯”的解释, 这样容易造成误解, 以为是对“万户”的解释。
失误 (2) :“万户”注解内容其实只是对“户”的解释, 且解释内容游离于诗句的蕴意之外。
商榷:其实失误 (1) 很容易就可以避免, 仅调换一下句子的顺序即可:把“借指大军阀、大官僚”提置“万户”注解之前。失误 (2) “万户”实指侯爵封地内的户数之多, 以此说明“万户侯”的位高权重。因此, 我认为可将注解 (2) 修改为:
[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 作动词用, 视……如粪土。户, 户口。万户, 极言户数之多。万户侯, 食邑万户的侯爵, 这里4解4释4大4军4阀4、4大4官4僚4。44 4 24.P464方4框4内4的4补4白4资料第5行“真是火红4 4 4 4 4 4 4 4 4 4 4绚4烂44, 春4意4盎4然。”
失误:文章前文着重分析了《沁园春·长沙》上阕色彩绚烂、美好壮丽、自由奔放的秋景图, 但本句中却使用了“春4意4盎44然”一词, 显然属于用词失误。
上阕:这里分析鉴赏的是秋景。毛泽东同志笔下的秋景没有伤感, 相反, 处处是生机勃发、自由奔放的热烈意象, 因此, 可将“春意盎然”改为“生机盎然”。
3. P16注解 (2) “指英国大诗人拜伦, 他因参加希腊的革命, 于1824年4月间患寒热病而死。”
失误:“因”字用在此处欠佳。我们不能把他参加希腊革命当成其患病而死的原因;或者说拜伦患病而死与他参加希腊革命之间, 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样注解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误解。
商榷:因为前后两句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所以就应该将“因”字删除, 可以修正为:
“指英国大诗人拜伦, 他参加了希腊革命, 于1824年4月间患寒热病而死。”
或者改为:
“指英国大诗人拜伦, 他于1824年4月患寒热病而死, 其时他正在希腊参加革命。”
4. P38《我与地坛》正文第2行“许多年前4旅游4 4业还没有
4 开4展”。
失误:“开展”一词的常用对象是某项活动, 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植树造林活动已经在全国开展起来”等。“开展”很少跟某种事业, 如不能说“开展金融业”“开展乡镇企业”等, 但可以说“发展金融业”“发展乡镇企业”;可以说“募捐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发展了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
商榷:是否可以将此句修改为如下: (1)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得到发展。 (2)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
(3)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旺起来。
5. P44《花未眠》正文倒数第2行“比如4唯一4 4一4件的古美术作品”。
失误:“一件”在此使用不恰当。首先, “一件”与“唯一”在语义上是重复的, 因为“唯一”只能有一个;其次, “一件”不能与后面的结构助词“的”连用, 正如我们一般不说“我是一名的教师”“我写了一幅的字”等。特殊情况下, “一”加量词后可以跟“的”, 如“一件的衣服卖了” (指不成套的衣服) 、“她连一碗的面都买不起” (形容面少) 。
商榷:这个句子是否可以改为:比如唯一的古美术作品。
6. P54《我有一个梦想》第2段末句“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 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失误:“公诸于众”中“诸于4”4用4法4欠当。“诸”字本身就包含“于”在内, 相当于“之于”二字, 是一个兼词。
商榷:是否应该讲“公诸于众”改为“公布于众”或“公之于众”。
7. P54《我有一个梦想》第3段第2行“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
4失44误:我们把这个表示时间的状语去4掉“时”字, 当成一个主谓短语时会发现在语法结构上动宾不搭配:主干为“缔造者草拟词句”, “词句”能与“草拟”搭配么?
商榷:“草拟”的宾语应该是“宪法和独立宣言”, “词句”一词缺乏支配它的动词, 因此可以将“气壮山河的词句”去掉, 或者添加支配“词句”的动词。下列改法或许还可以:
(1) 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
山河的 (2) 词我句们时共…和…国的缔造者4在4为4草4 4拟4 4宪4 4法4 44和4独4 4立4宣4 4言而4选用4气壮
8.4P 471方框内的补白资料《自嘲》注 (1) “本篇在收入4本4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失误:“本书”指代不明, 是指高一册语文课本, 还是指《鲁迅全集》?
商榷:《自嘲》一诗早就在各种报刊上见过多次了, 所以依我看“本书”该指《鲁迅全集》才对, 故该改为“本篇在收入《鲁迅全集》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9. 出处同上页注 (2) 末句“条幅所说‘偷得半联’, 指此。”
失误:“条幅”在哪儿?4“4偷得半联”在哪儿?找遍注 (2) 不会有。“条幅”出现在注 (1) 中。
商榷:是否该将“条幅”的出处说明, 改为:注 (1) 条幅所说“偷得半联”, 指此。
探索文本 篇10
本文结合牛津上海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的一节观摩课的教学,分析和总结文本再构的策略和方法,以期通过对文本的有效再构,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有效习得语言,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 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分析
本课时是基于本单元Look and say板块进行的对话教学。此板块主要呈现了一位教师与两位同学以图片为语言素材,谈论春天大自然中事物的颜色。主要涉及本单元重点句型“What colour is/ are…? Its/ Theyre …”。
仔细分析教材中对话文本会发现以下问题:首先,对话的内容较为单调,只是围绕颜色谈论颜色,交流内容不够深入;其次,教材只是以一张有关春天大自然的图片为对话背景,对话语境不够完整,也缺乏趣味性;再次,对话的语言较为单一,只是为了呈现重点句型而进行简单的问答,缺乏实际交流时的自然与灵活。如果教师只是依照教材提供的对话素材进行教学,学生也就只能依靠单调乏味的机械练习来学习语言,实际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得到训练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 文本再构的策略
授课教师基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学情分析,为顺利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能灵活运用核心句型“What colour is/ are…? Its/ Theyre …”询问大自然中事物的颜色并拥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再构了一篇新的文本:
Mr Li: Lets look for the colours of the sun!
All: OK!
Kimi: Angela! Angela! What colour is the sun?
Angela: Its green, Kimi. Look! The sun is shining on the leaves. What colour are the leaves?
Kimi: Theyre green.
Angela: Yes, theyre green!Theyre like the hands. They say ‘Hello! Hello!
Kimi: The sun is green, I think.
Kimi: Tiantian! Tiantian! What colour is the sun?
Tiantian: Its golden. Look! The sun is shining on the ears of the corn. What colour are they?
Kimi: Theyre golden.
TianTian: Yes, theyre golden. Theyre like the ears. They can hear the wind. Woo…Woo…
Kimi: The sun is golden, I think.
Kimi: Cindy! Cindy! What colour is the sun?
Cindy: Its pink! Look! The sun is shining on the flowers. What colour are the flowers?
Kimi: Theyre pink!
Cindy: Yes. Theyre like the stars. Twinkle! Twinkle!
Kimi: The sun is pink, I think.
Kimi: Green? Golden? Pink? Shitou, what colour is the sun?
Shitou: Look! The sun is shining on the rainbow. Its colourful!
All: Red, orange, yellow, green, blue, purple, violet! Yes, the sun is colourful!
Mr Li: Good job! You find the colours of the sun!
All: Hurray!
与教材中的对话文本相比,再构之后的文本内容更加丰富、语境更加完整、语言也更加生动。这样的文本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核心语言项目,逐步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对授课教师再构文本的认真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策略对教材文本进行有效再构。
1.文本再构的内容要注重融合性和创新性
再构的文本内容来源于教材,而又要高于教材。教师在进行文本再构时,要注重文本内容的融合性和创新性。此处的融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文本内容是教师将所教单元各板块有机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即单元内部的融合;二是文本内容是基于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本单元的核心语言项目以及适量的新知识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即单元内外的融合。有时为了提高再构文本的质量,这两个层次的融合需要同时存在。而创新性是指再构文本的内容呈现形式要突破教材中单一、乏味、机械的对话或语段等模式,应基于对知识的有机融合,创造具有情境性、真实性和新颖性的文本内容,如趣味故事、多维对话、韵律诗或儿童歌曲等等。这样的文本呈现形式会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有助于学生学到更为真实、丰富和灵活的语言。
例如,本节课再构的文本内容丰富且极具创意。首先,新的文本内容将核心语言项目与相关的新旧知识进行了高度融合。文本围绕本课的核心句型“What colour is/ are…? Its/ Theyre …”展开,其中有关彩虹颜色的描述来自于本单元Listen and Enjoy板块,即歌曲The Rainbow的学习板块。还有些内容是学生本单元之外学习过的,如句型“They are like…”来自于上一单元Shapes的Listen and Enjoy板块,单词shine来自牛津上海版《英语》二年级下册Module 1 Unit1 What can you see?的Listen and Enjoy板块。还有个别内容是学生未学过的新知识,如句型The sun is shining on…的现在进行时这一时态,以及短语the ears of the corn。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的帮助下,也非常顺畅地掌握了这些新语言的含义和用法。其次,授课教师摆脱了原有教材中较为枯燥、机械的单一对话呈现形式,创造了主题突出、情景完整、语言灵活的多维互动的对话文本。这样新旧知识融合、交际情景真实的文本,内容丰满、详实、灵活,且富有意义,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新的语言项目,而且能及时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已有的语言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文本情境中,能充分体验语言的丰富性和交际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
2.文本再构的语境要注重整体性和趣味性
文本再构的语境要具有整体性,因为在整体语境下的语言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单词或句子,而是有情节、有系统、有条理的完整语段。在完整的语段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连贯,会不断关注到语言的形式,并主动去建构和理解新的语言项目,从而准确把握语义和语用。而新颖、有趣的语境创设会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愿意主动去模仿表达、尝试交际,提升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在趣味语境下的语言学习会给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印象,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痕迹,更有语言学习的愉悦体验。
例如,本节课授课教师的再构文本以时下学生非常喜爱的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为再构文本的创作基础。以村长Mr. Li布置孩子们Look for the colours of the sun的中心任务展开,通过Kimi与Angela、Tiantian、Cindy和Shitou 的对话呈现了孩子们眼中太阳的不同颜色,而后在人物Shitou的指引下,孩子们发现了太阳照射下的彩虹是五彩缤纷的,推断出The sun is colourful,并得到了村长的肯定与表扬。再构文本的任务活动完整,对话内容丰富,情境新颖有趣。学生在这种具有整体性和趣味性的语境下,能主动接触、体验、理解、记忆和运用语言。再构文本为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本节课的核心语言项目提供了很好的训练素材。
3.文本再构的语言要注重生活化和儿童化
儿童的生活世界里充满着童趣和童真,儿童的语言有着独特的情趣与魅力。文本再构的语言是否符合儿童表达语言的习惯和规律、是否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是衡量再构文本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要走进儿童生活、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通过对教材中的语言有机融合与适度拓展,再构出生活化、儿童化的文本。这样的文本语言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图式,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发现所学习的语言来自自己的实际生活,这样能促进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实践语言,从而达到学为我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仔细品读本节课的再构文本会发现,文本语言充满着生活气息和儿童味。例如,文本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大自然,去寻找太阳的颜色,呈现了许多在大自然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如leaves、ears of the corn、flowers、rainbow等。选择这些生活中的事物作为语言材料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引发学生尝试去运用语言表达生活的欲望。再看文本中的这些语句:“Theyre like the hands. They say ‘Hello! Hello!/ Theyre like the ears. They can hear the wind. Woo…Woo…/ Theyre like the stars. Twinkle! Twinkle!”再构文本中有象声词,有拟人句,还有比喻句,这样的语言构成会使得文本变得生动、丰富、形象,非常符合儿童的语言特征和表达方式。具有生活化和儿童化语言的文本会促使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模仿、表达和交流,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三、 总结与思考
教师在进行文本再构时,要注重文本内容的融合性和创新性、文本语境的整体性和趣味性以及文本语言的生活化和儿童化。同时,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文本再构的选择性
什么样的文本适合于文本再构?什么样的课型可以利用文本再构策略进行教学?教师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文本再构?什么样的再构文本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在进行文本再构之前认真思考。教师要做到考虑全面、分析透彻、精挑细选,以求充分发挥再构文本的教学优势。
2.文本再构的适度性
再构文本要基于教材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难或过易。再构文本的“主题要体现教材原有的主题,内容要体现原教材的核心知识,长度要符合课堂所能容纳的篇幅,水平要符合学生的英语能力,形式要符合教师的风格”。
3.文本再构的挑战性
文本再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英语专业水平、教学理论素养,还要有较强的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能力,同时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虽然文本再构会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但由于它有着独到的教学优势,会带来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努力尝试去再构教材,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文本再构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教师除了独立进行再构文本之外,还可以借助教研团队的力量,做到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从而共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惠娇.基于语篇意识的文本再构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3 (4).
[2] 章锡飞.对小学低年级教材进行文本再构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2(1).
探索文本 篇11
从此文中颇能看出欧阳修散文的特点,我们通过它认识欧阳修, 认识欧阳修的散文,认识古人的家国情怀。下面就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体会。
一、从“呜呼”看文章感情强烈的特点
承唐启宋的五代,是一个黑暗混乱、灾难深重的时代,文章用 “呜呼”感叹开头,是深感于五代这黑暗的乱世,是深感于庄宗不能修明政治以致失败,是深感于伶官祸患以致身死国灭,而发出的深沉的感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感叹成败的原因都由于人事,由于人事不修致使招致覆亡。 作者开头的感叹一直灌注到这里。最后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感叹庄宗不能修明政治,反而溺于伶人,因而失败,并以此劝诫后人。从开头到结尾一直充满着他的感叹。感叹中一方面是强调人事,因为“天命”难测难明, 而“人心”“人理”可揣可测,他感叹的侧重点就落实于人事:另一方面也在于劝诫后人,希望后人从这一国一君的兴亡教训中,领悟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他怀着经世济时之诚,对此衰世深有感触, 不忍不言,“不言无以惩于世”(刘熙载的《艺概》)。是深沉而强烈的感情,也是“深得畏天悯人之旨”。(刘熙载的《艺概》)。
二、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看文章结构严密的特点
欧阳修文章结构严密,富于逻辑性。开头感叹词“呜呼”后, 即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一句是全文的主旨, 也是领起全文,在一篇之中反复说明,申明“盛衰,在于人事”, 可以说是“一篇之中三致志”(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世言晋王之将终也……可谓壮哉!”写庄宗接受遗命,受矢,藏矢祖庙,用兵则请其矢负而前驱,凯旋后则纳矢,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后还矢先王。庄宗确实是无忘其父之志,其作为足以让晋王含笑九泉,其志,其意气气脉灌注,盛到极致,于是大事可成。“及仇雠已灭……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对比何等强烈,仓皇出逃, 士卒离散,庄宗与群臣相顾失措,断法而誓,泣下湿襟,已经和之前用兵之时不能比了,晋王有知,此时当掩面而泣了。其狼狈,其惨烈,衰到极致,父子一生事业付之流水。“一盛一衰,皆自于人”, 照应前文,第二次申明文章主旨。“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这一个对句又是一盛一衰,第三次申明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全文以盛衰二字作为线索,最后归本于人事,结构极为严谨。
三、从“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看文章婉转含特点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一句是文章第一段的继“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后的第三句话,用庄宗的得失这一事实来论证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而对庄宗之盛的叙述,可以说是通过“赐矢,受矢”这一个极为典型又极为婉转含蓄的细节来表现的。晋王赐矢,庄宗受矢,藏矢, 请矢,负矢,纳矢,还矢,不管是赐,还是受,对晋王和庄宗都有特别含义,此处写来显得含蓄而不直露,和“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直接明确地表达主旨不一样。首先,以可以待引而发的矢赐予庄宗,矢是兵器,是在表达于战事解决问题,三矢就分别指向了三件事情。“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王禹偁《五代史阙文》记载为:“一矢讨刘仁恭”“一矢击契丹”“一矢灭朱温”,一矢代表一事,明白无误。其次,“矢”代表的是先王的遗志,“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于是,“赐矢”是父亲以未竟遗业授予儿子,期待儿子完成自己的事业,大有完成吾业方为吾子之意;“受矢”就是儿子接受了这一遗命,有子承父业之意。“赐矢,受矢”表达的就是最为传统的子承父业。第三,《尔雅·释言》解释为“矢,誓也,” 指的是父子相约的誓言,文中借指父子相约,而且此父子相约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晋王临终之时,以国事寄于儿子,而儿子“受而藏之于庙”就是接受了这一誓约。一“矢”字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不尽之意。
而且,“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三句话就是文章开篇第一段,即第一段就明确题旨,就明确全文行文思路。这样的文章会比学生手头上的范文强得多,这就是最好的范文。
但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不重视文本解读的问题。阅读中急功近利,急于从标准答案里去解读文本,却忽视了阅读的本质,忽视了文学素养、阅读审美的培养,致使一篇文质皆美的古代散文在学生那只剩下枯燥的字词意思的背诵,学生厌倦了读古文。 编者想借此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想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就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