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规程

2024-11-14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规程(共11篇)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规程 篇1

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

来源: 救灾救济司 时间为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紧急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2004年审定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灾害损失情境,将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设定为四个响应等级,明确工作规程如下:

: 2004-07-13 13:44 四、一级响应

(一)灾害损失情境

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境之一的:

(1)死亡200人以上;

(2)紧急转移安置100万人以上;

(3)倒塌房屋20万间以上;

或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死亡200人以上;

(2)紧急转移安置100万人以上;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0万间以上。

或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

(二)启动程序

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启动一级响应(见流程图4):

(三)响应措施

1.响应等级确定后,立即向国务院报告,建议国务院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民政部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抗灾救灾工作,民政部全员参加灾害救助工作。民政部视频通信系统保证与灾区省份24小时在线,专人值守。

2.灾情发生24小时内,以民政部名义向灾区发慰问电,并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发慰问电的建议。

3.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民政部部级领导带队的抗灾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建议国务院派出由国务院领导带队的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组或慰问团。4.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商财政部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

5.建议减灾委主任或副主任率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挥抗灾救灾工作。6.建议由减灾委主任主持会商,减灾委成员单位参加,对灾区抗灾救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7.及时收集、评估、报告灾情信息,每日向减灾委主任报告一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8.每日14时前汇总减灾委成员单位提供的灾害信息,向国务院报告。9.组织开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内、国际救灾捐赠款物。

10.建议以减灾委名义对外通报灾情,呼吁国际救灾援助。

11.协调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部门,确保抗灾救灾资金及时到位,协调气象、地震、海洋、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负责灾害的监测、预报,协调发展改革、商务、粮食等部门协助做好灾区粮食、食品等救灾物资的筹措工作,协调铁路、民航、交通等部门负责抗灾救灾人员交通和物资运输,协调卫生部门负责灾区的防疫治病,协调解放军、武警部队等武装力量做好抢险救灾,协调信息产业部门提供通讯保障,协调外交、商务等部门协助做好对外通报信息和国际救灾援助工作,协调公安部门负责灾区社会治安,协调红十字会协助开展灾区医疗和生活救助工作。12.及时协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灾救灾的指示。

(四)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救灾救济司建议,分管副部长审核,部长确定一级响应终止。

五、工作规程的修订和完善

本工作规程由救灾救济司根据实际工作开展和人员变动情况每年进行修订并报分管救灾工作的副部长审定,由部办公厅发布。三、二级响应

(一)灾害损失情境

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境之一的:(1)死亡100人以上,小于200人;

(2)紧急转移安置80万人以上,小于100万人;

(3)倒塌房屋15万间以上,小于20万间;

或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死亡100人以上,小于200人;

(2)紧急转移安置80万人以上,小于100万人;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5万间以上,小于20万间。

或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

(二)启动程序

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启动二级响应(见流程图3): 二、三级响应

(一)灾害损失情境

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境之一的:

(1)死亡50人以上,小于100人;

(2)紧急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小于80万人;

(3)倒塌房屋10万间以上,小于15万间;

或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死亡50人以上,小于100人;

(2)紧急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小于80万人;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0万间以上,小于15万间。

或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

(二)启动程序

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启动三级响应(见流程图2):

(三)响应措施 1.人员值班保障

响应等级确定后,向部长报告,救灾救济司取消休假,实行24小时值班,部视频通信系统保证与灾区省份的畅通,以备急需。2.慰问电的发布

当因灾死亡人口超过30人时,以民政部名义向灾区发慰问电;灾情发生24小时内,视情况向国务院提出发慰问电的建议(救灾处负责代拟建议稿,报送救灾救济司领导审核后,送部领导签发)。3.灾情信息管理

由备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1)从灾害发生开始,每4小时与灾区省级民政救灾部门联系一次,每日15时前要求灾区省级民政救灾部门上报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必要时可越级与受灾地级或县级民政救灾部门联系,直到灾害稳定。

(2)接到灾害信息后,迅即编发《重要灾情》,报送民政部部长、副部长、党组成员,向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教育部、卫生部、地震局、水利部和气象局等部门通报;会同办公厅,编发《民政信息专报》上报中办、国办。

(3)当因灾死亡人口超过20人时,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编发《中国灾情信息》,报救灾救济司领导签发,分送民政部新闻办、民政部外事司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京办事处以及外国驻华使领馆等机构,并在民政部网站发布。

(4)会同救灾处和部新闻办不定期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通报灾情和救灾信息。

(5)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评估灾害损失情况,对灾害的发展进行预测。4.开展紧急救助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建议派出由部级领导带队的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现场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省级政府或民政和财政部门申请,在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制定中央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3)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协调备灾处制定并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中央救灾储备物资工作,协调落实有关救灾物资的调配和临时购置工作。(4)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规范使用。

(5)灾情稳定后,根据受灾省份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报告,制定中央恢复重建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5.灾情评估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会同备灾处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赴灾区进行现场灾情和需求评估,必要时向国务院报告情况。

(2)灾情稳定后,会同备灾处组织召开灾情评估会,通报相关部门。6.综合协调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当涉及其他部门的灾害损失较大时,视情况由减灾委秘书长率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挥抗灾救灾工作,或协调有关部门组成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组赴灾区,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2)及时与救灾相关部门联系,沟通灾害信息。

(3)根据国务院指示或受灾省份请求,通过召开抗灾救灾综合协调会或发函形式,商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

(4)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情况汇报。

(5)及时落实国务院有关抗灾救灾协调工作。7.开展救灾捐赠

由社会捐助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每2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

(2)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

(3)必要时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受理捐赠事宜。

(4)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全国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

(5)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进行公告。8.实时工作报告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会同备灾处完成:

(1)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灾情,48小时内报告救灾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2)按照国务院要求,定期向国务院报告救灾工作的开展情况。

(3)救灾工作结束后,向国务院报告灾害总体情况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四)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救灾救济司建议,分管副部长确定三级响应终止,报告部长。一、四级响应

(一)灾害损失情境

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境之一的:

(1)死亡30人以上,小于50人;

(2)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小于30万人;

(3)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小于10万间;

或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死亡20人以上,小于50人;

(2)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小于30万人;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小于10万间;

或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

(二)启动程序

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启动四级响应(见流程图1):

(三)响应措施 1.人员值班保障

响应等级确定后,向分管副部长、部长报告,救灾处、备灾处24小时待班。2.慰问电的发布

当因灾死亡人口超过30人时,视情况以民政部名义向灾区发慰问电(救灾处负责联系协调并报救灾救济司领导批准)。3.灾情信息管理

由备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从灾害发生开始,每日15时前要求灾区省级民政部门上报灾情动态信息,必要时可越级与受灾地级或县级民政救灾部门联系,直到灾害稳定。

(2)接到灾害信息后,迅即编发《重要灾情》,报送民政部部长、副部长、党组成员,向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教育部、卫生部、地震局、水利部和气象局等部门通报;会同办公厅,编发《民政信息专报》上报中办、国办。

(3)当因灾死亡人口超过20人时,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编发《中国灾情信息》,报救灾救济司领导签发,分送民政部新闻办、民政部外事司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京办事处以及外国驻华使领馆等机构,并在民政部网站发布。4.开展紧急救助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民政部司(局)级领导带队的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现场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省级政府或民政和财政部门申请,在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制定中央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3)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协调备灾处制定并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中央救灾储备物资工作,协调落实有关救灾物资的调配和临时购置工作。(4)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规范使用。

(5)灾情稳定后,根据受灾省份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报告,制定中央恢复重建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5.灾情评估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会同备灾处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赴灾区进行现场灾情和需求评估,必要时向国务院报告情况。

(2)灾情稳定后,会同备灾处组织召开灾情评估会,通报相关部门。6.综合协调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及时与救灾相关部门联系,沟通灾害信息。

(2)视情况以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名义向灾区派出工作组,指导地方开展救灾。(3)根据国务院指示或受灾省份请求,通过召开抗灾救灾综合协调会或发函形式,商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

(4)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支援灾区的抗灾救灾工作事宜。7.实时工作报告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会同备灾处完成。

灾情相对稳定和救灾工作开展后,向国务院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四)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救灾处提出建议,救灾救济司领导确定四级响应终止,并报告分管副部长、部长。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规程 篇2

一、加强培训, 增强危机意识与危机管理能力

增强危机意识与危机管理能力, 是档案馆防灾的前提和基础。历史经验证明, 有效应对档案危机的力量源泉和深厚资源在档案人员之中。提高档案人员的整体危机意识与危机管理能力, 将会大大提高档案馆危机管理的效能, 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1.从培训中提高。

档案馆需要对档案人员进行防灾减灾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使之增强危机意识, 充分认识到灾害的突发性、不确定性与危害性等特点, 树立学习意识, 积极主动地了解、分析防灾减灾信息, 掌握应对各种灾害的方法与技, 激发主动意识, 充分发挥档案人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为档案馆危机管理献计献策, 做好灾害的防治工作。

2.从灾害中学习。

灾害带给档案馆的不仅仅是损失, 更多的是警示和教训, 通过灾后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不断增强危机意识与危机管理能力。1966年意大利遭遇特大洪水灾害, 大量档案和档案机构遭受了严重损失, 许多国家的技术专家来到意大利帮忙抢救和修复损毁档案, 国际档案大会甚至还专门针对如何抢救和修复损毁档案进行了研讨, 这次水灾不仅增强了意大利档案部门的防灾意识, 也在国际范围内增强了档案部门的防灾意识。

二、建立预案, 加强应急演练工作

应急预案是某一社会机构为消除潜在危险和将预料之外的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而制定的一系列应对方案。自然灾害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 为了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档案馆还需要加强应急预案建设, 以增强档案馆防灾减灾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与有效性。

1.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档案馆要成立专门的应急预案工作小组, 其成员应包括主管领导、业务人员、相关专家等。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在制定应急预案前要展开相应的调查研究, 分析档案馆有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种类及其危害程度, 分别制定出档案馆防治各种自然灾害的综合性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 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确切的应急行动方案是应对灾害的行动指南, 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 档案馆制定的应急行动方案会有所不同, 但各种应急方案都应该包括明确的应急机构职责、救灾人员的具体安排、救灾资金、救灾设备和物资的准备、应急通讯保障等。

2. 强化应急预案机制建设。

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机制, 首先应建立应急预案形成、实施的监督制度。对应急预案的形成和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了解应急预案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并加以修改, 可以提高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其次, 应制定规范化的应急预案实施制度。应急预案的具体实施需要有规范的制度作保障。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 没有一定的制度规范就很容易造成混乱, 不利于档案馆档案的及时抢救, 应急预案的价值就会大受影响。

3.加强灾害应急演练工作。

档案防灾计划的价值在于长效, 执行计划的能力在于常练, 应急预案价值的实现在于执行, 否则再完美无缺的应急预案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因此, 应急预案制定出来后, 相关的应急演练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救灾过程中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源自档案部门及应急救灾人员平时的应急演练, 面对突发灾害, 只有训练有素的人员才能做到临危不乱, 沉着应战, 并且经常进行应急演练, 也有助于及时找出预案的缺陷或薄弱环节, 对预案进行改进, 使之不断完善, 提升其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增强档案馆防灾救灾工作的有效性。

三、未雨绸缪, 做好各种防范准备

面对愈演愈烈的各种自然灾害, 只有切实做好防范准备工作, 做到未雨绸缪, 才可以有效减少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影响。防灾救灾工作的开展, 需要有充足的物力、财力支持和保障, 而防范准备工作是档案馆救灾、灾后处理有效进行的保障。

1. 做好档案馆馆舍选址与建设工作。

档案馆建设要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 同时档案馆的选址要综合考虑气象、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因素, 如按照防水防潮的要求, 不能将档案库房选址在靠近江河、湖泊或地势低洼的地方;出于防震抗震的考虑, 不能将档案库房建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

2. 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沟通工作。

自然灾害发生之前一般有征兆可循, 通过一定迹象透露一些信息。档案部门在灾害发生前要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 针对所要面临的自然灾害, 档案馆工作人员应该加强与地质部门、气象部门、海洋环境预报部门等机构的联系, 及时关注他们对外发布的有关信息, 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 并建立长期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 做好防灾准备。

3. 做好应急物质资源的准备工作。

灾害发生之前, 档案馆要做好防灾减灾的资金、物资准备, 配备灭火、去湿、去酸、消毒、防火等必要的档案安全保护设备和耗材, 准备好档案修复设备、灾害应对处理情况记录设备等。灾害发生之后, 档案馆应积极与图书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取得联系, 争取得到他们的帮助, 增强对档案进行抢救和修复的力量。

4. 做好档案鉴定, 确定优先保护对象。

鉴定工作是档案馆日常业务工作之一, 主要是指档案馆对库存档案的价值进行鉴定, 确定档案的保存期限。这里所说的档案鉴定有所不同, 它是指在灾害发生前, 对库存档案资料进行价值的鉴定, 确定优先抢救的对象, 以便灾害发生后能及时合理地取舍。经过档案鉴定, 对其重要程度进行分类, 救灾人员能够快速对档案进行取舍, 减少了因取舍不当带来的损失, 一旦自然灾害发生, 知道哪些档案需要优先抢救, 以便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全力抢救, 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规程 篇3

降水趋势预测。根据市气象局天气预测,年我市主汛期(4-6月)降水量约为1000mm左右,较常年(多年均值为853.3mm略偏多,由于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有降水相对集中期,局部地区有洪涝与内涝发生。

二、主要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依照市政府下达的 年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的要求,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制,重点防御乡镇要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领导机构,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要落实责任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的要求,与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坚持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和值班制度

及时发现并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新发生或新发现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城镇、学校、居民点、交通干线、旅游景区、重要工程等进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要及时组织专家调查,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落实防灾措施。同时,及时向受威胁的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增强他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要建立和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重点防御区域,重点防范期内,遇有灾害性天气或较强降水时,市、县两级国土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坚持通讯疏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妥善处置突发性险情或灾害。

(三)坚持灾情速报及应急调查制度

要健全完善市、县、乡(镇)村(或矿山企业)和重点危险点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信息。要坚持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各地各有关单位对出现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隐患,须在4小时内,向市、县二级国土资源部门和上级政府演讲。市、县两级国土部门在接到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隐患演讲后,要及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提出相关防灾措施,必要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连续集中降雨达80毫米时,要果断撤离所有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员。

(四)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根据我市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及危害性等有关情况,年已将 市 镇 村石塘等22处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列为市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进行监测和预防。各县(市、区)要加强地质灾害实地调查,编制外地的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县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对市、县二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要切实落实防灾责任单位和监测人员。对一些可能诱发和加重地质灾害的工程活动,要及时制止、纠正,同时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已经发生并造成危害的要督促责任单位负责治理。

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组、监测员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重点防御区域和隐患点,由所在乡(镇)政府负责日常监测工作。各级国土、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及地质灾害的预警信息,为防灾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重点培训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乡(镇)国土资源所长、乡村干部和监测人员,要组织全市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宣传培训。增强地质灾害监测基本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板报、宣传手册、培训班等广泛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把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六)加大防治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法》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调查、监测、预报、抢险、躲避搬迁、治理以及灾后恢复提供资金保证。依照“谁诱发谁治理”原则,因防汛、水利、交通、城建、矿山等工程建设诱发的地质灾害,由相关责任部门负责地质灾害治理。各地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立项。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规程 篇4

②对主要结构、关键部位的安全状况,除日常跟踪检查外,视施工情况,必要时可做抽检和检测工作;

③每日将安全检查情况记录在《监理日记》;

④及时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沟通,汇报施工现场安全情况,必要时,以书面形式汇报,并作好汇报记录。

9.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及时向建设单位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六、安全监理报告制度实施

对下列情况,监理人员在下达暂停施工令的同时,及时向建设单位并经公司负责人审核盖章后向市站报告:

1.施工中出现安全异常,经提出后,施工单位未采取改进措施或 改进措施不符合要求时;

2.对已发生的工程事故进行有效处理而继续作业时;

3.安全措施未经自检而擅自使用时;

4.擅自变更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时;

5.使用没有合格证明的材料或擅自替换、变更工程材料时;

6.未经安全资质查的分包单位的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施工时;

7.出现安全事故。

安徽省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光华星城项目部

农村雷电灾害防范措施研究 篇5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防范措施

一、农村雷电灾害的现状

中国最广阔的区域是农村, 加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对农村雷电的防范预警严重不足, 因此农村是往往成为雷电灾害防御的薄弱区。同时不少农村地区的自建房往往都是“三无产品”:无防雷装置、无施工图纸、施工方无施工资质。因此这便给雷电灾害的防御带来了诸多不利。近两年, 我国农村遭受的雷电灾害成上升趋势, 房屋损坏频频出现, 人身伤亡时有发生。

二、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分析

(一) 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

农村之所以成为雷电灾害的多发区,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民兄弟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决定的。农民的日常生产多在田间进行, 甚至多在一些山坡、湖泊、水塘附件进行, 这些地方一般容易发生雷击现象。加之这些地带往往比较开阔, 缺少避雨场所。人们往往在树下避雨, 从而增加了雷击概率。

(二) 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差

农村防雷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村雷电灾害多发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自建房对没有加装防雷装置, 同时农村电力、通讯设施的防雷装置往往不合格。人们往往通过架设天线收看电视, 这便给雷电灾害的发生留下了巨大隐患。雷电通过天线进入屋内, 一旦电线着火, 火灾会快速蔓延。轻则造成家电损坏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在广大的中小学防雷装置往往严重不足, 学生上课时, 一旦发生雷击后果不堪设想。

(三) 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

由于各种原因广大农民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人们在遇到雷雨天气时, 常常把大树、亭子当作避雨的场所, 而不知道大树、亭子更容易被雷击中, 从而酿成悲剧。在野外遭遇雷雨天气时, 不要慌张。要采用一定的措施。

(四) 部分企业及农民防御雷电灾害意识不强

社会上存在部分企业为节约成本、不愿意接受防雷设计审查和质量检测有意逃避管理。广大农民缺乏必要的防雷意识, 封建思想严重, 出现雷击现象时往往都不愿声张隐瞒事实。绝大部分农民存在不会被雷击的侥幸心理, 不懂得雷电灾害的自我防范。很多人在雷雨不知道该怎么做, 就知道跑赶快找个避雨的场所, 而往往导致雷电灾害的发生。总之企业的无知加上农民的侥幸心理以及防雷意识的薄弱往往成为雷电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民自住房防雷安全还没有纳入防雷安全行政审批管理, 雷电防御主管部门对农村雷电防御安全管理工作也无法深入到位。

三、农村雷电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引导下, 城市防雷工作已见成效。而广大农村防雷工作依然薄弱。加强农村防雷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农民的防雷意识, 做好一些常识的宣传工作,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建设。下面就农村的防雷工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思想认识

眼下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农村防雷工作也应放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中来。借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机, 各级部门应高度关注农村的雷电防御工作, 切实加强农村雷电防御管理, 认真落实防雷措施, 有效减轻农村雷电灾害。只有雷电防御工作宣传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就一定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科学防雷, 落实雷电防御的安全措施, 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 要加大教育力度, 普及防雷知识

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是当前防雷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受思想观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条件的制约, 广大农村防雷工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各级部门包括气象、安监等应密切配合, 积极引导, 切实加强农村防雷科普知识点的宣传。做到落得实处, 不留花架子, 不留死角。近年来, 由于相关雷电防御法律法规的出台, 我国的雷电防御工作正不断开展, 在各级部门的关怀下, 我国气象管理队伍的建设日趋壮大。通过气象、安监部门多种形式的宣传, 特别是通过实行千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电影”进社区活动, 广大市民多多少少的接受了一些防雷知识, 起到了显著成效。

(三) 要加大管理力度, 落实预防措施

首先是要不断的推进农村建 (构) 筑物防雷装置建设的规范性。想要在根本上解决防雷的安全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将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范围扩展到乡村小镇等偏远的山区, 严谨的为各个乡镇企业厂房以及广大的农户的房屋防雷装置进行认真的审批、核实以及对施工的整个过程实施严格的检测。其次是要依据相关的规范针对防雷装置定期的进行的检测体系, 要将防雷重点单位的安全隐患检测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 实时的检测农村企业厂房、车间防雷装置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保证装置安全有效, 认真的做好防雷工作;最后就是要积极的将农村防雷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连接在一起, 尤其是像新农村建设、企业建设、乡镇农民住房的防雷安全设计划归到农村住宅建设的监管工作需要相互的联系。

(四) 避免雷雨天气在野外活动

外出的人员尽量的在收到雷电的天气预报打消外出的念头, 尽可能的不到室外去, 尽量住在避雷设施比较好的室内。对于常在户外的工作者或者是农地里面进行生产活动之前就要留心这些日子的天气情况, 在雷雨到来之前应撤回到安全地带, 尽量避免雷雨天气在野外活动。

(五) 户外人员注意及时防御

进入“三夏”农忙时节, 农民在田间活动的频率增高, 在雷电交加时, 如果感到头发有刺痛感或头发竖起, 这就是雷电将至的征兆, 农民要是正在劳作的话就务必要找个空旷的田地马上蹲下, 穿上雨衣避免淋湿衣服, 不要去撑带金属杆的雨伞, 要马上丢弃干活用的金属工具, 还要摘下身上的一切金属物。

(六) 加强雷电监测的预警预报

建立雷电灾害预测预警子系统。以雷电监测站网主要是想实现雷电信息实时显示、历史雷击灾害资料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开展雷电灾害预警和对策服务。加强雷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提高雷雨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采用各种各样的媒体像广大的农民进行雷电灾害信息的宣传, 使得农民能够做好灾害来临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郑家武.浅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李国晋.农村雷电灾害现状及防雷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应急预案 篇6

根据气象部门发布预报,近段时间我县将以阴雨、低温天气为主,今年是近几年来最寒冷的冬天,为了有效提高应急处置学校自然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规范应急处置工作,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减少学校资产损失,根据国家有关预防自然灾害的规范性文件,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学校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预防自然灾害工作领导小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快速有效开展工作。学校预防自然灾害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付林元

副组长:吴济平、张建华

组 员:辛小兵、马卓亚、邱燕萍、李卫兵、刘晓英、林华林、江玲玲

二、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四、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学校应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烟囱、电线、树木等建筑定期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五、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

1、学校在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应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自然灾害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件的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六、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学校的特点,学校应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规程 篇7

今年8月初重庆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重庆公司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经现场抢险救灾,后续清理、保险索赔以及与客户的积极协商,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在妥善处理了后续工作后,重庆公司立即着手研究加强整改措施,并在生产经营分析会议上进行专题研究和总结,将暴雨灾害的防范升级到对自然灾害的防范,集中研究暴露出的问题,明确以下整改措施:

一是检查安全责任制执行情况,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会议要求层层学习安全责任制,使制度深入人心,达到“人人清楚、人人掌握”。同时结合岗位责任制的具体要求,针对分公司的具体业务类型,督促相关科室强化安全管理,制定、落实整改措施。通过检查,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尤其是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切切实实使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一个工作环节和工作岗位,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自然灾害防范的敏感性、预见性,有效地克服松懈麻痹的思想。二是检查完善应急预案,密切关注气候变化。针对重庆夏季暴雨雨量大、来势猛的特点,重庆公司决定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应急预案,特别强调应急预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分公司业务类型的差别,仓库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结构,以及库存物资的不同性质,应急预案要有所区别。通过不断反复的演练,确保出现灾情时“拉得出,打得赢”。在汛期来临前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三是组织全面彻底排查,加强防范措施的落实。会议要求各职能部门汛期前组建联合检查小组,对重庆下属各分公司的防范措施、应急预案等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重点对集中存放的防汛设备、物资进行清点检查,对排水设备的运行情况做现场查勘,并检查载货电梯、车辆、机车的保养记录,以及查验仓库清理疏通排水沟渠、管道的现状。此外,检查小组要对分公司汛期前的夜间巡逻制度、值班情况、应急预案联络方式等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规程 篇8

十堰市张湾区商务局

编 制

前 言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人类无法控制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有效的措施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的实践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我局全体职工进行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大力普及防灾应急避险知识,并适当开展各种防灾减灾安全演练,不断增强我局全体职的防灾减灾安全意识,提高全体职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经我局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出了“张湾区商务局自然灾害安全防范和应对措施”,本措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应对地震、火灾这两种自然灾害的安全防护知识,对我局全体职工的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地 震

地震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动,是一种自然现象。震级表示的是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5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在花岗岩中一颗2万吨级黄色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多倍。震级大的地震破坏性极强,所以地震又被称为“群灾”之首。

一、地震前兆

地震,特别是强烈地震之前,经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人们把这类现象称为地震前兆。除了专业地震监测获得的千兆信息外,自然现象中可能出现的地震前兆有:

1、地下水异常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天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不吃食够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乱上树高声叫。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规程 篇9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防范自然灾害影响做好迎峰度夏期间

安全供电工作的通知

(电监安全〔2007〕24号)

电监会各派出机构,大坝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集团公司,各有关电力企业: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重威胁。2005年9月,海南岛遭受“达维”台风的袭击,引发全省范围大面积停电,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2007年3月上旬,东北、华北、山东电网遭受温带风暴潮和暴风雪袭击,造成供电设施严重损坏,辽宁电网直接经济损失1.5亿多元。恶劣天气引起的电网事故占电网总事故的比例逐年上升,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达到17.2%、22.5%和22.7%。

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批示要求各地要加强预案应对准备工作,防范台风、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引发电网事故。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切实做好防汛防灾工作,保证迎峰度夏期间的安全可靠供电,确保电力安全生产,请各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部署,确保电力安全生产

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和2007年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按照2007年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电力生产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做好防汛防灾工作和迎峰度夏期间的安全可靠供电,确保电力安全生产。

二、落实责任,强化安全基础工作

电力监管机构和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厂网协调、监督检查工作。电力企业作为电力安全的责任主体,要认真做好安全基础工作。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加强设备管理,认真做好设备检修维护工作,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开展防汛检查并做好水电站大坝定检和补强加固工作;完善和落实防汛防灾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等工作,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应急管理,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电力企业要及时跟踪掌握天气变化情况,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恶劣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认真做好防汛、抗灾、抢险的各项准备工作;认真做好事故预想,合理安排运行方式;严防暴雨和强风等自然灾害对设备、设施的破坏。在恶劣天气引发电网事故时,各级调度机构要按照应急预案正确处置,防止事故扩大;各电力企业要严肃调度纪律、严格执行调度命令,同时要加强协调与配合,及时组织抢修、排除故障,确保尽快恢复供电。

四、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电力监管机构、安全监管部门和电力企业要高度重视对电力事故经验教训的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提高保障电力安全工作水平积累经验。对电力安全事故,要认真进行调查,查找日常安全管理的漏洞,及时加以改进,发现隐患,及时排除;不断完善电力应急预案、社会停电应急救援、事故抢险与紧急处置体系,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严肃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各单位要严格执行领导同志值班制度和电力安全生产信息报送制度,确保信息联络畅通。要及时掌握电力安全生产动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异常情况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二○○七年六月十四日

选举工作规程 篇10

选举工作规程

1、目的指导村(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和城乡社区建设的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指导并监督村(居)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推动基层自治和民主建设工作,制定本规程。

2、范围

大连市高新区的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工作。

3、工作程序

3.1工作流程图(见图

1、图2)

3.2换届选举

3.2.1换届选举工作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会组织法》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主席令第二十一号公布

3)《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办法》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通过

4)《辽宁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5)《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 1

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6)《辽宁省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试行)》辽民发[2004]16号

3.2.2工作内容

1)选举准备。

2)选民登记。

3)投票选举。

3.2.3时限要求:自换届选举从动员和宣传开始至选举结束6个月内完成。

3.3城市资料接收

3.3.1接收资料要求:收集选举工作中的相关资料和总结选举工作

3.3.2工作内容:负责收集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信息,及时进行上传下达,指导和服务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整理城市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材料,并进行及时总结选举工作,有效的推广在社区选举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

3.3.3选举工作时限:6个月。

3.4农村资料接收:

3.4.1接收资料要求:收集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的相关资料和总结选举工作

3.4.2工作内容:

熟悉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能够运用政策和法律、法规指导换届选举工作;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勾通,反映真实选举工作情况,指导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及时总结和推广选举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

3.4.3 选举工作时限:6个月

4.记录与表格

4.1城市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结报告

安全工作规程 篇11

为了公司安全生产良好局面,为了职工的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开展工作,特制订本安全工作规定,现场调试部分

一、本规程现场部分针对公司基站调试工作特点,针对其中的危险源、危险点制定。

二、公司所属员工在工作中应认真执行本规程的各项规定,做到能主动用规程来约束、规范工作,保证安全、高效的开展工作。

三、基站调试人员在到达现场后先确认现场的危险源危险点,如有无高空落物、有无高空坠落可能、有无触电危险。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四、1.8米以上即为高空作业,高孔作业应扎安全带。

五、当在带电的盘柜设备上工作,有条件的要断电后工作,当盘柜不能断电时要采取安全隔离措施,确认隔离措施可靠后方可开始工作,工作时应有监护人监护。

六、到达工作现场后根据工作任务确认工作范围,不要接触和自己工作无关的设备,不要跨越自己工作区域,到非工作区域活动。

七、需调试设备确认后,应先验电确定设备是否带电,确认电压等级,直流或交流。

八、连接光纤、通讯线路要确认节点接点位置正确,安装模

块时要模块型号正确,安装位置正确,防止设备损坏。

九、工作中注意保护已安装调试设备,坚决防止因粗暴工作损坏已安装调试完毕的设备。如发现基站中有运行异常,设备损坏等现象应及时上报组长、队长。

十、在工作结束后工作区域临时放置物品应放回拿走,做到干净整洁。严禁穿短裤、凉鞋拖鞋、高跟鞋进入现场,严禁酒后工作。

道路安全

一、员工驾驶汽车前往工作地点应持有效驾驶执照。

二、在使用交通工具前应先对交通工具检查,确认正常后才能使用。

三、严禁在酒后使用任何交通工具。

四、严禁野蛮驾驶,违反交通规则,等不正当驾驶行为,否则所产生后果有驾驶人承担。

五、车辆使用要严格遵守公司车辆使用固定执行。

上一篇:治安巡警大队工作计划下一篇:年度质量体系管理评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