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原因

2024-10-19

自然灾害原因(精选12篇)

自然灾害原因 篇1

自然流产是现在多数妇女常发生的事件, 常无征兆发生, 也来不及挽救。临床上流产主要分早期流产、晚期流产、习惯性流产。为提高妊娠的成功率, 减少自然流产, 我们应了解发生自然流产的原因及自然流产给患者带来的影响。我院对来检查自然流产的31为患者进行询问和统计分析, 现将引起自然流产的原因报道如下。

1 遗传基因因素

遗传因素在自然流产中占5.8%, 多为染色体异常, 在染色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异位、倒位及缺失, 使染色体数目增多或减少或结构异常。夫妇中如有一人是染色体异位携带者, 即可反复发生流产。

2 免疫因素

妊娠后由于母体和胎儿免疫不适应而导致母体排斥胎儿导致流产。正常妊娠时母体对滋养层细胞抗原就有免疫反应, 若母体血清中缺乏阻断因子或阻断抗体时, 则易发生流产。临床上在妇女准备怀孕前应做血型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卵巢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精子抗体等检查, 如有此类免疫因素存在, 应待因素消除后在妊娠, 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 外界因素

外界不良的环境和化学、物理刺激、劳累等因素也可导致患者发生自然流产。 (1) 化学因素:经动物实验证明, 化学性物质对妊娠妇女的危害很大, 特别是镉、汞和铅, 妇女在职业上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 可因慢性中毒而引起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 影响胎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如铅可损害性腺功能导致胚胎畸形, 二溴氯丙烷不仅可致畸形还可致癌, 二硫化碳影响卵巢功能, 增加流产率和早产率。 (2) 物理因素:X线、CT等放射物质是导致自然流产、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畸形和发生先天愚形的首害物质。妊娠5~12周时, 如果射线量超过2.5/GY, 就可导致妊娠妇女自然流产和胎儿中枢神经的畸形。13~19周时即使是小剂量的放射诊断, 也可导致孕妇发生危险。 (3) 噪声、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也是引起自然流产的因素。

4 内分泌因素

产妇内分泌失调也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如黄体功能不全、雌孕激素分泌减少, 没有为孕卵着床提供良好的内膜环境而影响胚胎在子宫内的正常发育, 引起早期流产;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盘泌乳素、孕酮、雌酮等激素偏低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疾病都能引起自然流产的发生。

5 母体自身因素

5.1 母体因素

怀孕母体身体虚软或有严重营养不良、贫血, 或有急、慢性传染病, 都可以导致流产, 当出现先兆流产时, 最好不要保胎儿, 应待母体身体好转所患疾病痊愈后在怀孕。

5.2 生殖道畸形

母体生殖道畸形, 由于子宫畸形, 尤其是子宫纵隔、单角子宫、双角子宫、鞍状子宫等畸形可因宫腔不宜着床宫颈容积变小, 子宫适应能力下降或血液循环不良而影响胚胎发育及孕卵植入而导致胎儿短命, 引起早期流产。

5.3 宫颈粘连或闭锁不全

无论是流产清宫术, 产后胎盘残留清宫或刮宫术等手术, 对宫颈的损伤极大, 可能引起宫颈粘连, 或由于频繁扩张宫颈及造成宫颈撕裂或急产、产钳、胎头吸引产时造成宫颈撕裂, 使子宫腔变形或子宫内膜异常, 影响胎盘形成, 胎儿难以生长而导致流产的发生。

6 男性因素

男性因素是临床上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临床观察显示男性生殖道内感染的无症状精液中, 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病毒、沙眼衣原体、脲原支原体等, 可减弱受孕妇女的怀孕功能而致使胚胎流产。活动的精子也将细菌带入宫腔, 影响精卵结合和着床。

7 影响和预防

自然流产对妇女的影响很大,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胎儿的发育。所以, 有过自然流产史或习惯性流产的妇女, 准备怀孕前应先到妇产科进行有关项目的咨询。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澡, 勤换衣, 特别要注意阴部清洁, 防止病菌感染。 (2) 合理饮食, 选用富含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品。 (3) 生活要有规律, 早晨多吸收新鲜空气,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活动, 不可剧烈运动。 (4)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各种刺激和紧张情绪。 (5) 定期做产前检查, 怀孕前可检查抗体、染色体, 从确诊怀孕后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以便于医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指导孕期保健。 (6) 戒房事, 对于有自然流产或习惯性流产的孕妇, 妊娠3个月以内, 7个月以后应避免房事或禁止房事。

总之, 以上引起自然流产的原因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加强防护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病症, 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或咨询, 确保身体健康, 减少流产发生的机率。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自然流产的原因。方法通过对31例流产妇女进行咨询和统计分析, 从遗传、免疫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总结。结果找出引起自然流产的原因, 为怀孕妇女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注意事项。结论自然流产的原因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加强防护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病症, 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或咨询, 确保身体健康, 减少流产发生的机率。

关键词:自然流产,原因

参考文献

[1]彭倩.自然流产与优生[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1996.

[2]Shu J, Miao P, Wang RJ.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lus chorionic gonadotropin and progesterone in treating anticardiolipin antibodypositive early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J].Zhongguo Zhongxiyi Jiehe Zazhi (Chin J Integ Med) , 2002, 22 (6) :414~416.

自然灾害原因 篇2

1、胚胎因素:胎发育异常为早期流产较常见原因,此外胎盘异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外界因素:可导致流产的有毒物质有镉、铅、有机汞、DDT及其他放射性物质等。这些有毒物质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胎儿体细胞,也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造成流产。

3、母体因素

①、急性传染病,可因病原体或毒素经胎盘侵入,造成胎儿死亡,或因高热,中毒引起宫缩导致流产,

②、严重贫血或心衰,致胎儿缺氧死亡,

③、内分泌失调,如黄体功能不全,致蜕膜发育不良,影响孕卵发育,

④、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肌瘤或畸形,也可妨碍胚胎发育,

⑤、有时可因子宫颈内口松弛,不能承受增大的胎儿胎囊压力,致晚期流产

⑥、强烈的精神刺激、外伤或性交也可引起流产,但常诱发因素,主要多系胚胎本身缺陷所致。

自然流产后吃什么补身体

在选择做人工流产后,为尽快会恢复身体营养,在日常饮食上应符合以下流产后补养原则:

人工流产后半个月之内,蛋白质每公斤体重应供给1.5~2克。因此,可多吃些鸡肉、猪瘦肉、蛋类、奶类和豆类、添美生营养恢复素等。添美生人工流产恢复营养素主要成分以牛奶中萃取乳清蛋白,高蛋白精华,天然、安全,足够满足人工流产女性每日所需蛋白质量,并且吸收快。

人工流产后身体较虚弱,常易出汗,补充水分宜少量多次,汗液中排出水溶性维生素较多,尤其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因此,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添美生人工流产恢复营养素中配比专方营养因子,添加优质维生素A、B1、B6、叶酸等人工流产女性恢复期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全面补充营养。

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适当限制脂肪。人工流产后一星期内脂肪控制在每日80克左右。行经紊乱者,忌食刺激性食品,如辣椒、酒、醋、胡椒、姜等,这类食品均能刺激性器官充血,增加月经量。也要忌食螃蟹、田螺、河蚌等寒性食物。添美生人工流产恢复营养素经过脱脂处理,提取的蛋白质精华,身体迅速吸收的同时,还能避免大量脂肪摄入,帮助保持优美体型。

自然灾害原因 篇3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原因;对策

引言:山东省鲁中地区包括淄博市、莱芜市及泰安、潍坊等部分地区,是山东省重要的经济交通枢纽,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有较大的影响。鲁中地区包括山区丘陵地带,大部分地区均为绵延起伏的山区,地表覆盖土层较薄,每年都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破坏。 据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由于地质灾害引发的滑坡、 崩塌、 泥石流,冲毁损坏桥梁30座, 道路157.83Km, 塘坝及涵洞225处, 并有近14000间房屋倒塌或损坏,造成 36.396 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18530余万元。

一、山东地质灾害特点

山东地质灾害的特点一般具有链发性、隐蔽性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在山区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且伤害性特别大,主要是泥石流、滑坡和崩塌。在山区地方人为开采和一些山区工程的活动增多,从而加强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人工开采的石渣,以及崩塌、滑坡都会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源,同时泥石流在流动过程中又会冲刷、侵蚀沟岸坡,造成滑坡、崩塌的发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而一旦发生灾害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

1、地形的原因

鲁中地区东部及西部均为岩溶微弱发育的侵蚀构造中低山,山域广阔,为陡峭之尖顶山,山势陡峻,峡谷幽险,切割深度可达数百米。山坡凸形,坡角 20°-40°,基岩大部裸露地表,覆盖土层较薄,植被发育一般。谷底为坡积、洪积物,主要由砂卵石及砂土组成,山谷出口发育有小型洪积扇,在山坡上,常见崩塌堆积物。山顶与谷底间的高差较大,一般都在 200m 以上。这种地形地貌很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2、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区新构造运动相当强劲,不仅规模大,而且非常活跃。旧体制奠定了新的结构的基础上,继承了旧体制的新结构的主要特征。

3、植被条件

淄博及莱芜大部分地表出露岩石主要为中奥陶石灰岩及寒武系石灰岩、页岩层。在中奥陶出露岩地区,由于大部分是石灰岩,所以植被生长较差,因此也加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在寒武系出露地区,相对地表土层较厚,因而植被较为发育。鲁中植被发育的地区地质灾害明显差,而植被不发育的地区则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发育,多年生木本植物发育有利于抵抗地质灾害,而人为堆积形成的梯田,由于松散层较厚,且一般发育季节性植被,根系不发达,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4、地震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震是地质灾害的新构造运动的重要体现,导致山体滑坡等,都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地质灾害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是间接的,渐进的,但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破坏力极大,不仅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性,而且直接引发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和岩石破碎,裂缝,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增加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防治区的管理措施

1、基本的注意事项。(1)对新类型的项目应做好示范。大,中型矿山, 水利设施,工厂规划建设相应的选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现场演示,评估。(2)对山体绿化的保护要加强,不允许随意破坏山体种植物地,也不可以过度的伐木,这也可以有效防止灾害的发生。(3)人工斜坡由于人类活动和经济工程的形成, 因此应以预防性保护工程为主。尽量减少道路建设,维修的种类和渠道形成高陡边坡开挖自由表面,由于这些地质灾害的部分及时防微杜渐人工切坡。

2、监测和防范体系。建立监测和预防体系。根据地质灾害的区域,分期的危险的大小和控制部的风险,预防重点,建立地质导致受灾害监测网络,预警,在“监测组,组特异性结合”的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县乡村三级监督政府组织,发动群众自觉监测灾区,共同防御。

3、加强山体绿化,预防植被被破坏。

在一些山区地区一定要加强植被的保护,并且应大量种植能够常年生存的植物以保持水土不被流失,减少地质灾害的伤害,通常,一些种植植被较多的山区要比种植植被少的山区的受地质灾害的影响要少很多。

4、退耕还林,减少人工梯田

在山区地区梯田较多,这也正是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要减少人工梯田,尽量多种植一些能够常年生存的植被,要定时对梯田塘坝进行维修,加强整固,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5、山区住房选址要科学

在山区地区住房选址一定要科学性选择,住房要避开行洪方向,以及沟道凹岸或面积较小而低平的凸岸及陡峻的山坡下等危险地段,同时要加固地基及基础,要注意加强与上部结构的整体性连接,增加其抗冲刷、抗冲击能力。

6、突出重点,对地质灾害威胁大,面积广的地灾点政府应拨出专款,在汛期进行专人检查,易便在制定预案、落实责任人、简测人以及抢险时做到有的防失尽量减少意外损失。

7、防灾意识还不够深入民心,一定要大大的加强宣传防灾的知识,使每个村民都能够认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怎样预防地质灾害。有关各级部门应该重视宣传防灾的这项任务,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宣传方式,使防灾意识深入民心,树立牢固的防范意识。

8、加强地灾防灾抗灾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水平,引进人才组织专业培训,制定应急方案真正建设起各部门,各层面的快速反应机制

9、修复、建设一些蓄洪工程

修建水库、塘坝可以有效的减少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要定时的修复水库和塘坝,它们能够保持水分,涵养植被,以减少雨水对山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很久以前修建的水库和塘坝,由于当时的技术落后,再加上经过多年的自然伤害,和维修资金的不足造成的水库、塘坝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尤其是山区地区的塘坝。所以一定要加强对水库和塘坝维修加固,特别是山区地区。这样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巴岱,李涛,李辉,马长慧.新疆巴楚县工业园区地面塌陷工

程地质条件分析与治理[J].西部探矿工程,2011。

[2]门妮,余学鹏,李平,于晓辉.重庆市城区地质灾害分级评价

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2。

[3]张泳,孙文卿,张玉东,马殷仓.开采活动对肥城矿区生态的

影响及治理对策[J].山西焦煤科技 2011

农村住宅雷电灾害原因及防雷措施 篇4

我国现有一系列建筑防雷技术规范, 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3], 在城市所有三类以上的防雷建筑物都必须安装防雷设施。防雷设施包括针、网、带、接地体、引下线、屏蔽、等电位和SPD (避雷器) 8个组成部分[1], 所有的建筑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都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审查、验收, 确保防雷技术措施落实到每一座建筑物, 可以说城市里的防雷措施是比较完善的。而受地理条件所限, 农村是雷灾的多发区;受经济条件制约, 农村成为防雷的薄弱区。目前没有要求农民的住宅和农村的建筑必须按照国家的强制性规范实施防雷, 农村防雷减灾的形势依然严峻, 因此要积极引导农民提高防雷减灾的意识, 认识雷电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害。

1 农村住宅雷电灾害实例

根据浙江省气象局不完全统计, 2004—2007年, 全省雷电灾害农村占54%。其中, 人员伤亡农村占91%, 引发火灾爆炸农村占68%, 建筑受损农村占76%[4]。

2007年8月22日下午贵州省三都水自治县三洞乡寨罗村潘姓农户家被巨响强雷击中, 致使屋檐一角被打掉, 屋脊1根约25 cm的木质正梁被击裂, 住宅室内部分家电被击坏[5]。这是该农户近年来遭受最严重的一次雷击, 此前他的住宅曾遭受过雷击, 于是另选宅基地翻建, 将3层楼房建在旷野之上孤立高耸, 周围全是水稻田, 且建房时无任何防雷设施, 使新房再一次遭受雷击。

2008年8月江西省九江县江洲镇团洲村程松南家年初在旧址上新盖的住房女儿墙连遭2次雷击受损[6], 程家高9m的3层小楼是附近最高的建筑物, 外墙围栏、新房的门窗、楼梯扶手、阳台栏杆、还有楼顶的蓄水器都采用了不锈钢材料, 房屋地处村中心小土丘上未采取任何防雷措施, 结果引来“雷公”青睐。

湖南省溆浦县葛竹坪镇山背村坐落在纵横7.5 km、海拔500~1 400 m的高山坡上, 日照少, 508户村民住宅分布于东南高、西北低, 类似“锅”状的山坡中, 由于山背村地势较高, 本身接近雷暴云层, 气流在“锅”内迂回流动以及地形的抬升造成空气的强烈上升运动, 容易引发局部强对流天气发生, 导致地方性雷暴云增加。村内布设的各种用电设施没有安装避雷装置, 感应电压附着金属传输到村民各户, 反复造成雷击灾害, 成为有名的“雷击村”[7], 2008年8月23日一户村民家遭雷击引发火灾, 6间房子、电视机、电话机、打米机等一切家当全部烧毁, 直接损失12万元左右。

对安徽沿江城市铜陵1999—2008年观测到的灾害天气统计发现, 在所有的灾害性天气中, 雷电排在第1位 (301次) , 占82%, 农村雷电灾害造成损失的90%是村民住宅、电器等设备, 人员伤亡情况较少。2009年2月、3月、6月发生的4次雷暴天气, 铜陵市农村雷击灾害发生率达100%[8], 村民住宅损害占雷击事故的75%, 电器损害率达100%。

浙江省平阳县宋埠镇1处3层楼房建在一块空地旁边, 是周围的房子中最高的。2009年3月6日此房遭雷击整个房顶塌落1/2, 塌落的砖块和房梁堆积在楼道, 连旁边的空地也落满了砖块。

2 农村住宅雷电灾害的发生原因

2.1 地形及气候因素影响

广大农村地势空旷, 地广人稀, 农村住宅一般愿意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坡地、空旷开阔或近水体的地方建设, 这些地方是雷电频发的地方。根据中国的气候特点, 一般来讲村民建房为了冬暖夏凉, 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客观居住环境。每年雷电高发期的6—8月是我国西南季风频发时期, 坐北朝南的房子是迎风向, 此时正是雷云运动的主方向[1], 包括山区里的住宅都是在山的南面, 气流迂回流动遇到地形的阻挡雷云运动就会有提升作用, 在拐弯曲力最大的地方正好是雷击最严重之处, 因此山区成为雷击概率最高的地方。雷电频发地区往往降水多, 空气湿度大, 防雷设施容易被锈蚀。由于缺少定期检查和更换, 已经安装的防雷设施有可能发生短路、断接、损坏, 其结果是失去了有效防雷的效用。

2.2 房屋缺少防雷设施

以前农民的住宅大多是瓦房、平房或混合结构的低层楼房,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住宅采用水泥预制板做屋顶或楼板, 但这些预制板钢筋几乎不做接地处理。由于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和标准化施工, 更没有技术评价和质量检测, 农民自行修建住宅时没有安装雷电防护装置;或者在屋顶上安装普通的避雷针, 然后随便打桩入地, 不测接地电阻的阻值, 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9]。

2.3 线路架线不当

农村的电力线路、通讯广播、有线网络线路等几乎都为架空敷设, 这些设施毫无防雷装置保护, 甚至连最基本的接地 (PE) 措施都没有。雷电波在空旷的田野闪击后很容易通过这些输电线路、信号线路进入农房室内, 给电器设备、人员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如变压器、家用电表、电话、电脑、有线电视系统被雷击坏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的甚至在配电箱内就引起火灾。农村的电视接收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上方, 高于屋顶5~10 m的位置, 村民习惯在屋顶上安装金属蓄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室外机, 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10], 一旦发生雷电, 极易与金属接闪引感应雷进入住宅室内造成其他设施受损和人员伤亡。

2.4 思想意识落后

封建迷信在农村较为普遍, 一旦遭了雷灾, 村民认为是老天报应, 经常隐瞒雷击事实, 不愿主动报告寻求有效防御措施。有关部门对农村自建房屋缺乏技术支持和现场指导, 村民对雷电防护的科学认识有限, 因此普遍思想麻痹大意, 主动防御雷灾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3 农村住宅防雷措施

3.1 住宅建设合理选址

住宅建设尽量避开“易受雷击区”, 例如地形位置较高, 突出于周围地貌;邻近潮湿和水面的位置;处于上升气流的迎风面;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常常遭受雷击的地区。选择建在空阔地带或地势较高位置的住宅、人员比较密集或面积较大的建筑、有纪念意义或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都应设置防雷措施。

3.2 安装住宅外部防雷设施

农村住宅的外部防雷措施:在住宅的顶端安装避雷针或避雷带, 以结构体内的金属导体作为引下线, 建筑基础作为自然接地装置。将避雷针或避雷带与接地装置之间用引下线进行可靠连接, 并将住宅屋面上的各类金属支架、金属物体 (例如室外天线、太阳能热水器、空调机箱等) 与屋顶避雷针或避雷带做可靠连接以防直击雷灾害。

3.3 住宅内部雷电防护

农村住宅的内部防雷措施:主要是对住宅室内的配电系统及网络通信设备终端安装电涌保护器 (SPD) 进行防护。对各种电力、通讯、广播、网络线路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防止这些线路遇雷击时将感应雷引入室内。实施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 防止各类防雷设施出现短路、断接、锈蚀、损坏而失去有效防雷的效用。总之, 农村住宅建设要综合防雷, 全方位防雷才能确保安全。

摘要:列举了雷电造成农村住宅受损的典型事例, 结合我国农村住宅防雷的现状, 分析了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 提出农村住宅防雷措施。

关键词:农村住宅,雷电灾害,原因,防雷措施

参考文献

[1]广东防雷网.中国科协第十一届年防雷减灾访谈记录[EB/OL].http//www.gdfl.gov.cn/2007ZHENG WU/2009-0901.htm.[2009-09-01].

[2]陈青娇.从几起典型雷击事例谈农村防雷[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0) :280-281.

[3]机械工业部.GB 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000年版)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7.

[4]林念萍, 张赛忠.农房防雷设计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14) :236-237.

[5]赵兴文, 潘晓瑜.农村民宅的防雷措施及宣传[J].贵州气象, 2009, 33 (S1) :163.

[6]九江市气象局.九江市局深入江洲镇团洲村调查雷击事件[EB/OL].http://www.weather.org.cn/jx_include[2008-08-26].

[7]冉瑞奎, 陈琼, 王宇.昔日求救信惊动省领导今日感谢信深情报党恩[N].中国气象报, 2004-07-03 (4) .

[8]凌旺福.铜陵农村民宅的雷电灾害原因及其防护[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7) :295-296.

[9]方春明, 王友成, 沈金保.农村住房防雷的必要性及基本防护措施[C]∥第七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论文摘编.北京:第七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 2008:503-504.

自然灾害原因 篇5

铜陵农村民宅的雷电灾害原因及其防护

通过2月、3月、6月铜陵农村民宅遭受雷击事例的分析,以现代农村雷电防护为理念,叙述当前农村新建民宅防雷及对已建成的`民宅雷电防护的补救措施,为农民自建房提供简明的防雷方案,以期将农村民宅遭受雷击灾害的事故率降到最低.

作 者:凌旺福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气象局,安徽铜陵,2441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 “”(17) 分类号:P427.32 关键词:农村民宅   雷电灾害   原因   防护措施   安徽铜陵  

自然灾害原因 篇6

一、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的多发区,其成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自然原因

(1)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受双重季风影响,降水多且集中,5月,雨带位于长江南岸,6月位于干流及北岸。夏季多暴雨,干支流汛期长,水量大。异常年份,雨带徘徊于长江南北两岸,使南岸洪水、川江洪水、汉江洪水同时袭来,干流出现特大洪水。

(2)阶梯的交界处多山、迎风坡。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流域内多山,落差大,水流急。

(3)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中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的场所,“九曲回肠”的荆江河道汛期河水排泄不畅,水位抬高,加剧了长江的洪灾。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4)东部临海。濒临西北太平洋,受台风和夏季风影响大,多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

2.人为原因

(1)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中上游滥伐森林,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陡坡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作用减小,同时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河流蓄洪泄洪能力降低。

(2)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河湖蓄洪行洪能力差。中下游围湖造田、建垸,使水域变小,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减弱;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不畅;加之人们进入河流的高风险区开发,同样的雨量由于水域变小,从而形成“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的局面。

(3)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长江流域是我国农业集中,工业、商业贸易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经济快速发展,资产密度加大,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会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滥伐森林,陡坡开荒,阻塞河湖水库,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等。下游的低洼地是洪水的高风险区。因为越来越多的在低洼地开发和建设,低洼地的资产、人口等密度加大,风险增大,导致洪水灾害的灾情日益严重。造成水灾的关键是山区强降水与乱滥乱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平原区经济水平较高与围湖造田造垸相互作用,这两方面的驱动力促发并加强了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的严重程度。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水土流失与低洼地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二、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

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禁止陡坡开荒;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裁弯取直,疏浚河道;修建水库、分(滞)洪区;加固堤坝,退耕还湖;平垸行洪,避开洪水高风险区,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做好防汛抢险物资储备。

2.非工程措施

制订救灾应急预案,建设防汛指挥系统;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预报;完善防洪保险体系;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制定洪水风险图;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落实政策法规,控制高风险区经济发展。

三、高考典例

(2009上海综合第39题)“母亲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但是经济发展使流域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读下图可知,该时段内长江流量小、水位高;流量未达历史最高,而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其原因是___。

长江某水站的水文资料

[参考答案]河床抬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泥沙淤积)或调蓄水流的能力减弱(占用河漫滩,围湖造田)。

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及防护措施 篇7

1 农村防雷现状

1.1 农民防雷意识淡薄

一般来说, 农民的知识层次比较低, 对雷电的形成及发生机理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理解。雷电灾害一旦发生, 大多数农民因为封建迷信思想, 不愿意跟他人提起, 更不会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

1.2 农村防雷设施不完善

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新建的房屋也普遍未作任何防雷设施。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偏远村落, 空旷地区的制高点往往都是低矮的民居, 比较容易成为雷击的对象;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 房屋建设也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及审核, 没有防雷设施, 存在安全隐患。

1.3 涉及防雷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关于雷电灾害防御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不适用于农村。农村的防雷减灾组织管理还不完善, 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缺乏, 影响防雷减灾工作的开展[1,2,3]。

2 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

2.1 农村建筑防雷装置建设滞后

一般情况下, 农民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在建房屋时, 为了节省资金, 未作任何防雷装置。即使个别农户安装了防雷装置, 由于缺乏科学的雷电防护技术指导, 所作防雷装置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和规范化施工, 质量检测及技术评价也无法得到保证, 雷电防护效果不高。

2.2 农村建筑屋顶存在“引雷装置”

农村不少建筑屋顶安装电视天线和卫星接收天线、太阳能热水器、金属水塔等, 由于没有可靠接地, 不经意间就形成了一个接闪器, 极易引雷入室。

2.3 农村公用设施几乎无防雷装置

目前, 在农村较为空旷的农田里, 很多明线架空引入, 如有限电视线、电源线、通讯线等, 有的线路甚至在屋顶经过或捆绑穿孔入户, 这就会造成室外雷击在架空线上而引入室内, 雷电波在各种导线上传导畅通无阻, 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4 农民缺乏雷电防护基本知识

农民缺乏防雷意识和必要的防雷常识, 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认为雷电是不可抗拒的。当雷电来临时, 由于缺乏雷电防护知识, 不知所措, 甚至做出引雷的行为, 如在大树下躲避雷雨、扛着金属农具在雷雨天气下奔跑[4,5], 造成了严重后果。

2.5 农民无法及时获得雷电预警信息

由于农村通讯设施的落后, 雷电预警信息在传播至农村的过程中受阻, 这可能导致当地群众不能提前预防, 也给农民群众的防雷减灾带来隐患。

2.6 对农村的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不力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雷电防御管理部门对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安全管理未完全到位, 措施也未完全跟上[6]。

3 农村雷电灾害防护对策

3.1 采取正确的避雷措施

在雷雨期间, 为躲避雷电, 减少伤害, 如果身处户外, 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离开高楼平台, 不要进入在户外空旷处的棚屋、岗亭, 不要在大树上躲避雷雨, 如无处可躲, 则应与树干保持3 m以上的距离并靠拢双腿下蹲, 尽量不要靠近建筑物外露的金属管道。二是在雷电交加时刻, 若感觉有蚂蚁爬走感, 应立即趴在地上, 并拿去身上的金属配饰。三是在户外遭遇雷电时, 应停止行走, 不能骑快车, 也不能高举金属工具, 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 如果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 应立即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面, 合拢双腿坐在上面, 切忌用手撑地。四是若遇到高压线遭受雷击断裂, 应提高警惕, 身处附近时不要跑动, 应将双脚并拢, 跳离现场[7,8,9]。

如果身处户内, 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通过关闭门窗来阻止侧击雷及球形雷进入室内;关闭家用电器的电源开关, 将各种通讯设备的信号线拔掉;不要靠近金属管道及门窗;雷雨天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不能拨打或接听固定电话。

3.2 普及雷电防护基础知识, 提高农民的防雷意识

雷电是大自然中的大气放电现象, 是一种自然灾害, 应引导农民认识到这一点, 以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普及防雷知识, 加强防雷宣传, 可结合典型雷击事例, 开展雷电宣传教育活动, 增强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从源头上减少和阻止雷击事故的发生。

3.3 在农村建筑物上加装防雷装置

防雷最经济和实用的方法就是加装接闪器 (避雷针或避雷带) 。框架结构建筑物利用闭合地梁基础接地措施, 利用构造柱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在屋脊、屋角、屋檐等易遭受雷击的部位安装避雷带、针、网等, 并与构造柱钢筋相连。砖混结构的建筑物用2根以上的钢筋≥ф10引下线;每一根引下线处打入3根2.5 m长 (角钢、钢管) 的垂直接地体, 屋顶易遭雷击部位安装避雷带、针、网等, 并与引下线连接[10]。

3.4 对无法规避的采取预防措施

雷雨天最好不要收看电视, 如果确需收看, 应采取有效的直击雷保护设施对室外电视天线和卫星接收天线进行保护;屋顶如有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时必须做防雷处理, 可以将其金属外壳与房屋避雷带采用作焊接的方式等电位连接, 注意焊接点不能低于2点, 并且在雷雨天气不要使用。采用穿金属管埋地引入电话线和电源线, 如果采用该种方式确有困难, 可采用标准的绝缘子, 将其铁脚于入户前的最后一根电杆上接地, 以限制入户雷电压的幅值, 保障室内人员的安全。

4 结语

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是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工作重点。搞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 需要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农民防御雷电灾害的意识比较薄弱, 认识不到位, 防雷措施不到位, 是农村雷击灾害多发, 造成惨重损失的主要原因。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该进一步做好雷电灾害监测预警, 普及雷电防护的相关知识, 做好防雷工程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只要各级政府充分重视防雷工作, 全社会通力协作, 农村防雷的现状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杨东亮, 高建文, 李全景, 等.农村防雷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8) :400.

[2]季芬琴, 蔡巧晖, 陈霞芳.农村防雷工作现状及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 (10) :18-19, 47.

[3]冯光辉, 谢思茜.东兴市农村雷电灾害发生原因及防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313.

[4]虞昊, 关象石.现代防雷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192-193.

[5]陈惠敏.东山县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及防护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6) :243.

[6]史永义.阳泉市雷电灾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护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302.

[7]王明学.许昌市农村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291, 293.

[8]孙六娣.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原因及防御对策浅析[J].科技信息, 2010 (9) :832-833.

[9]李建东.农村雷电灾害防护措施和对策[J].科技资讯, 2013 (3) :228.

自然灾害原因 篇8

1 农村民宅雷电灾害现状

对1999~2008年观测到的灾害天气进行统计发现, 在所有的灾害性天气中, 雷电排在第1位 (301次) , 占82%, 农村雷电灾害造成损失的90%是民宅、电器等设备, 人员伤亡情况较少。2009年2月、3月、6月的4次雷暴天气过程中, 铜陵农村雷击灾害发生率达100%, 民宅损害占雷击事故的75%, 电器损害率达100%。其雷击事例如下:2009年2月25日, 铜陵县天门镇金塔村一民宅遭雷击, 造成房屋倒塌, 屋内电器线路尽数被雷电烧毁, 直接经济损失4万余元。2009年3月21日, 铜陵县东联乡合兴村一民宅遭雷击。雷电击到屋脊一拐角, 一块混凝土被击落, 雷电流沿着混凝土中的钢筋扩散, 造成部分窗户玻璃被雷击碎, 家中的日光灯、电视等家用电器被雷击坏, 直接经济损失5 000余元。2009年6月5日, 铜陵市西湖镇新圩村一民宅遭雷击, 造成屋脊一拐角混凝土被雷击落, 雷电流通过建筑内的钢筋进入室内, 造成房屋内的电器线路尽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直接经济损失3 000余元。2009年6月28日晚, 铜陵发生雷暴天气过程, 胥坝乡安平街21户民宅电器设备遭受雷击, 造成电视机等电器设备电路板烧坏, 直接经济损失2万余元。

2 农村民宅雷电灾害原因

农民在建房时没有安装任何防雷设施, 是导致发生雷击事故的主要原因。在民宅屋顶架设电视天线、铁皮水箱、太阳能热水器, 或其他一些金属物件, 但没有连通接地装置。在雷暴天气发生时, 雷电流通过这些金属物件接闪, 由于无法泄流, 造成房屋、电视机等电器设备损坏。

农村的电力、电话线路, 大多采用电杆架空线引入村民家中, 因架空线路的进户端没有加装过电压保护器 (防雷器SPD) , 导致雷电通过这些架空电力、电话线进入室内, 造成室内电气设备损毁、人员伤亡。此外, 农村民宅建设没有考虑科学选址, 导致遭受雷击概率增大。

3 农村建造民宅综合防雷措施

3.1 科学选址

3.1.1 注意地质构造和地貌情况。

雷击经常发生在金属矿产品丰富、土壤电阻率低、不同地质的土壤交界处、湖、塘、河岸、山谷风口等地理位置。在建房时, 应尽量避开这些易遭受雷击地段。必要时, 可请当地防雷技术单位对土壤电阻率进行测试, 帮助科学选址。

3.1.2 注意周围的建筑物及架空线分布状况。

在空旷地区, 孤立、突出的建筑物, 尖屋顶及高耸建筑物、构筑物, 经常潮湿的建筑物, 屋顶为金属结构的建筑物, 露天的金属管道和室外堆放的大量金属物品的建筑物, 由于具有易接闪、易导电特性, 因此比较容易遭受雷击, 在建房时应考虑。此外, 建房位置还应避开架空线路, 不宜将房建在架空线路的下面和近旁。

3.1.3 注意局部的特殊气候。

年雷暴日代表该地区的雷电活动强度, 铜陵年雷暴日为40d, 属于多雷区。雷电的多发期在3~9月, 日活动时间大多在14~22时。局部的特殊气候, 导致落雷概率增大。如山的南坡落雷多于北坡, 在风口的山谷、河谷里落雷多于其他地方。

3.2 雷电防护措施

3.2.1 安装雷电接闪器。

雷电接闪器主要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农村私自建房时, 应考虑设计安装雷电接闪器, 屋面所有金属物件还必须和接闪器连成一体后再连接到接地装置上去, 其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Ω。一般在屋顶用直径为10mm的镀锌圆钢明敷成闭合的回路做避雷带, 用直径为10mm, 长度为15~20mm的镀锌圆钢做避雷带支架固定在屋脊、屋檐等易受雷击的部位上, 支架间距为1m, 拐弯处为0.5m。避雷带应通过建筑物柱内的2根16mm主筋或2根16mm的单独圆钢引线连接到接地装置上。当房屋的周长小于25m时, 只需用1根40mm×4mm的镀锌扁钢或直径为16mm的圆钢作引下线将屋面的避雷带同接地装置连接即可;如果房屋的周长超过25m, 应采用2根16mm的圆钢作引下线, 分别在房舍后墙2端引下, 多面满焊连接到接地装置上。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 农村建房广泛采用水泥预制板做屋顶或楼板。因此, 还应对水泥预制板建筑的民宅进行接地处理。接地处理可以用25mm×4mm的扁钢将每块预制板中的钢筋全部焊接在一起, 然后将此扁钢沿房舍的墙角引下, 与避雷带引下线一同满面焊接在接地装置上。

3.2.2 安装接地装置。

接地是防雷装置的基础环节, 也是极关重要的环节, 接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防雷效果。一般农村自建房可以采用简易接地装置的制作方法:接地极采用4根长2.5m, 规格50mm×50mm×5mm的角钢, 相距至少5m, 离开房舍后墙1m左右, 在2个屋角处打入地下泥土中, 距离地面0.5~0.6m深处用40mm×4mm的镀锌扁钢将它们焊接连在一起, 再用1~2根40mm×4mm扁钢引到地面, 便做成了简易的接地装置 (如图1) 。

3.2.3分流。

分流是通过接闪器的多根引下线, 线路过电压保护器 (防雷器SPD) 等多种泄流通道, 将雷电流通过接地装置泄放到大地, 从而保护建筑物和室内电子设备。农村室内电视机等电子设备常遭雷击, 主要是架空的输电线路等在雷电活动下极易产生感应雷电压, 感应雷电压沿线路传入室内, 造成电器设备损坏, 因此在电源线入户端应加装过电压保护器 (SPD) 。过电压保护器 (防雷器SPD) 安装的线路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梅卫群, 江如燕.建筑防雷工程与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2]虞昊.现代防雷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沈培坤, 刘顺喜.防雷与接地装置[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自然灾害原因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煤炭资源的利用量也在逐渐增大, 因此, 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煤炭开采对于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随着煤炭开采向深部延伸, 多种灾害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在各种矿井灾害中, 水灾害较为普遍,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煤矿大约有500多个工作面受到水害威胁。同时, 水害发生会对对矿工生命及煤矿财产产生严重的后果, 在矿井五大主要灾害中仅次于瓦斯灾害。基于矿井水灾害的普遍性和威胁性, 必须要全面认识水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而为实际的矿井水害治理提供有效的参考。本文将对当前主要的矿井水害及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通过实际的实例对其进行解读, 全面分析煤矿水害问题。

2 矿井主要水害综合分析

当前威胁矿井安全的水灾害主要有四类, 分别是地表水威胁、老空水威胁、顶底板承压水威胁、自然结构水害威胁等。不同的水害其发生的原因及水害特点不同, 但是对煤矿安全生产都存在巨大的威胁。

2.1 地表水威胁

随着当前“三下” (水下、建筑物下、铁路下) 开采理念的深入, 水下安全开采已经成为煤矿安全开采研究和分析的重点, 其中地表水害防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地表水危害, 特别是雨季地表水危害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非常巨大,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地表河流或者湖泊在雨季水位上涨, 到达一定的程度会出现溃堤等问题, 地表水直接倒灌到矿井中, 造成矿井灾害;第二, 由于煤炭开采其附近形成很多采空区, 采空区下陷之后大多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湖泊, 在雨季到来时, 大量雨水的冲积, 超过采空区承载能力, 地表水会导通灌入矿井, 造成矿井水害。

雨季地表水害特点较为明显, 主要包括, 水源较为丰富, 水害规模较大, 并且其危害难以抵挡。矿井地表水害具有代表性的事故是2007年8月17日, 山东华源矿业公司矿井遭遇一起特别重大的溃水事故。8月17日, 新泰市突降大雨, 降雨量达205mm, 造成山洪暴发, 洪水漫过上游东周、金斗水库泄洪道, 引发汶河水位暴涨, 导致柴汶河东都河堤被冲垮, 冲毁汶河大堤约50米。17日14时30分, 河水灌入地势低洼的西都沙井后以每秒50 m3溃入华源矿业公司三号井井下, 造成172人死亡的重大溃水事故。由于地表水害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因此, 当前主要以监测预防为主。

2.2 老空水威胁

老空水又称老窑水, 指年代久远的老空、小窑和本矿采空区及废巷积水。老空水水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煤矿开采过程中, 巷道或者工作面与积水区贯通, 从而导致老空水进入工作面或者巷道, 产生威胁。存在老空水的地区主要是废弃的巷道, 由于地下水的补充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水量, 如果工作面在老空水积水附近推进时, 会承受其很大的水压力, 即使没有直接贯通, 也会由于压力的作用而产生水害。老空水灾害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水体的范围、几何形状不规则, 难判断;第二, 水体集中而压力大, 难以预防;第三, 存在范围广, 无论水源丰富与否都时有发生。

2008年7月21日15时15分左右, 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矿务局那读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 造成30多人死亡。据分析, 该矿在探水过程中, 发现透水征兆, 但未及时采取措施, 致使上部采空区积水溃入, 水量约1.5万m3, 导致回采工作面被淹。

2.3 顶底板承压水威胁

顶底板承压水威胁是矿井水害的主要类型, 其灾害主要以突水为主。矿井顶底板在煤炭开采或者巷道采掘过程中, 岩石会产生很多裂隙, 特别对于自然发育较差的泥岩等软弱岩层, 在受到承压水压力的条件下, 其裂隙会进一步发育, 从而与承压含水层导通, 发生突水等灾害。顶底板承压水水害发生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 水量极为丰富, 水害初始发生距离极短;第二, 水害多发生在松散顶底板, 岩层成分以大直径的砂砾为主;第三, 灾害发生波及范围较为广阔, 很难躲避。

1 9 9 5年1 2月3日1 3时2 5分, 中煤第工程主一副井临时贯通巷施工中, 发生奥灰突水重大伤亡事故, 17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484.52万元。此次事故的主要内因是主一副井联络巷距迎头5米处施工揭露的落差8m、破碎带宽0.4m~0.6m的弹性断层沟通山青灰岩和奥陶系灰岩水联系, 在高压力下, 形成突水。

2.4 自然结构水害威胁

当前对于煤矿威胁最大的自然结构水威胁主要包括两部分:断层突水与岩溶陷落柱突水。断层和岩溶陷落柱都是自然形成的地质结构, 前者属于较为软弱的地质夹层, 后者在地下水的溶蚀下会分解形成巨大空洞。断层突水主要是在采动及其他压力条件下断层发生活化, 导致工作面与承压水层导通, 从而形成危害。岩溶陷落柱突水主要是由于强充水型陷落柱内充填物未被压实, 柱内水里联系良好, 直接导通奥灰等高压水, 沟通了煤系地层各含水层, 采掘工程一旦揭露就发生突水, 对矿井造成灾害性的事故。自然结构水害威胁主要存在于自然结构发育较为丰富的矿区, 其发生范围有限, 但突然性较大。

2003年4月12日8时47分, 位于东庞矿二水平 (-480m) 的2903下巷掘进工作面, 突遇隐伏的导水陷落柱而突水, 出水当日的最大峰值水量在70000m3/h以上。由于出水量太大, 排水不及, 于17日18时54分一水平泵房进水, 整个矿井被淹。

3 结语

通过文中实例可以看出, 各个类型的矿井水害后果都非常严重。而通过对各个类型矿井水害原因及特点的分析, 可以对实际的矿井水害防治提供有效的参考, 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有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肖有才, 马哲, 杨兰和.平煤集团矿井水害类型及其防治方法[J].中国煤炭, 2008, 5

[2]李新凤, 魏久传, 尹会永, 等.肥城矿区矿井水害类型及特征研究[J].煤矿开采, 2008, 2

自然灾害原因 篇10

夏秋汛期, 长时间的持续性降雨不但造成白龙江、拱坝河和博峪河等江河洪水泛滥成灾, 而且还诱发滑坡等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由雨水诱发的地质灾害突发性强, 除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之外, 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充分认识降水诱发的地质灾害原因及其特点, 对舟曲县科学防治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舟曲县地貌特点及雨水分布概况

1.1 地貌特点

舟曲县山大沟深, 地貌受地表水流的侵蚀、切割十分严重, 形成以白龙江、拱坝河和博峪河为主干, 两侧支沟呈密集树枝状发育的河谷、沟谷地貌。白龙江、拱坝河自西向东呈蛇曲形延伸, 河床纵比降87‰, 谷时宽时窄, 开阔地段发育有小型一、二级冲洪积阶地, 两侧阶地不对称, 呈条带状或半圆形, 阶面宽一般在50—300 m之间, 一级阶地高出河漫滩2—5 m, 二级阶地高出一级阶地8—10 m。在支流与干流交汇处一般发育有扇形、锥形泥石流堆积体。干流河谷呈“U”字型, 见图1所示, 上游狭窄, 下游宽阔, 支流河谷呈“V”字型, 河谷陡峻, 侵蚀切割强烈。

1.2 雨水分布的时空特点

根据舟曲县气象局统计资料看, 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份, 见图2所示, 县城范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34.0 mm, 日最大降雨量为62.9 mm, 1h最大降雨量为40.7 mm, 见表1。

境内降雨分布差异很大, 西南多于东北, 山区多于河谷, 见图3所示。随着海拔的升高, 降雨量亦增大。拱坝河流域降水量大于白龙江流域, 两地1 500 m以上同等高度降水量差异越高越大, 西南部高山年降水量900 mm以上, 西北高山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mm左右, 中部海拔1 500~1 800 m地区, 年降水量540~640 mm, 东南部1 100~1 400 m同高度降水量的差异也很大, 铁坝海拔1 300 m, 年降水量526.9 mm。舟曲县城海拔1 400 m, 年降水量434.0 mm, 降水季节分布不均, 春秋两季降水量相当, 各占年降水量的25.1%和24.7%, 夏季平均219.8 mm, 占年降水量的49.2%, 冬季仅为4.9 mm, 占年降水量的1.1%。

2 降水对滑坡、泥石流的影响

2.1 暴雨

根据资料统计表明, 舟曲县达到中雨 (10.0~24.9 mm) 的降水日数年均为11 d, 大雨 (25.0~49.9 mm) 的降水日数仅有4.3 d, 大都集中在7、8两个月, 暴雨 (50.0~99.9 mm) 的降水日数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出现过3次。降水日数最多的是5、6、7月, 连续降水日数最长为14 d。调查统计表明, 舟曲县境内共有大小灾害性滑坡、泥石流沟86条, 其中发育密度0.03条/km2 , 滑坡、泥石流集中发生在每年的6-9月份, 均由暴雨所诱发, 爆发突然, 危害极大。舟曲县的地形地貌特征是沟谷狭窄陡峻, 各支沟切割强烈, 特别利于降雨的迅速汇集和流通, 因而滑坡、泥石流极易形成, 且与短时强降雨具有明显的滞后相关性。

暴雨对滑坡的影响表现为对坡体的冲刷、侵蚀上, 一些老滑坡的两侧冲沟往往在暴雨下发育, 再经暴雨形成的洪水冲刷、掏蚀滑坡前缘两翼和坡脚, 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很大;同样, 暴雨也是舟曲滑坡发生的动力来源。舟曲县内滑坡泥石流均属暴雨型, 暴雨是滑坡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但由于泥石流沟的其它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如, 流域面积, 固体松散物质类型、地形等, 因此, 形成泥石流灾害的降雨强度也不尽相同。坡面型泥石流形成时的降雨强度低, 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时的降雨强度就较高。县内的大川镇一带多为坡面型泥石流沟, 所以, 中雨就能引发泥石流并阻断乡境内S313公路。

2.2 连阴雨

连阴雨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这是因为降雨不断渗入坡体, 使坡体含水量不断增加, 甚至达到饱和, 这样坡体自重及静水、动水压力相继增大, 促使岩土体中的软弱夹层充分软化, 泥化, 抗剪强度降低, 最终导致新滑坡的形成, 老滑坡的复活。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舟曲二级站的锁儿头、泄流坡两个监测点近十年的监测表明, 连阴雨与滑坡的活动有明显的滞后相关性。

另外, 舟曲县境内降雨极不平衡, 西南山区最大, 平均降水量达800~900 mm, 但由于植被覆盖好, 滑坡、泥石流发生较少。白龙江下游的城关、江盘、峰迭、大川、中牌以及拱坝河下游的铁坝, 大年等乡镇年降水量不足500 mm, 但滑坡、泥石流灾害密集分布, 这除了与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有关外, 还与当地植被覆盖差, 人口密度大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差, 形成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2.3 雨水诱发的地质灾害原因分析

所谓雨水诱发的滑坡是指雨天斜坡上大量不稳定的土体和岩石在重力作用下, 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灾害现象。总体来说滑坡的发生是由软质岩土或松软土质结构面的存在、地下水作用、人为活动、地震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动力水是滑坡产生的重要条件, 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的岩土软弱面产生的。自然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据调查统计, 舟曲90%以上的滑坡都与降雨有关, 故有“大雨大滑, 小雨小滑, 无雨不滑”之说。

2.3.1 地下水的形成

自然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对地下水的形成和补给影响很大, 地下水的多少对滑坡的形成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般来说, 长时间持续性的连阴雨降水和阵发性的大暴雨, 最有利于地下水的形成, 可以说大面积的地下水是直接导致滑坡发生的罪魁祸首。

2.3.2 地下水的力学作用特征

当雨水渗入到岩土层的孔隙、裂隙中形成的含水层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削弱岩土颗粒间的摩擦阻力, 破坏土的天然结构及其胶结作用, 从而使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大大降低, 导致岩土的抗剪强度降低, 通俗地说是降低了土的抗滑阻力;同时, 大量雨水充填于岩土孔隙中, 使之容重增大, 重力增加, 从而加大了斜坡上岩土的下滑力。此外, 在含水层中, 地下水的渗流将使岩土体产生动水压力, 水位的升高将产生浮托力, 这样进一步改变了斜坡的稳定性, 大大降低了摩阻系数, 从而加大了岩土体的下滑力。

3 地质灾害短期预报警报

3.1 地质灾害短期预报

笔者所在的舟曲县气象局从2004年4月开始, 每年汛期与舟曲县水土保持局、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舟曲二级站合作在舟曲县电视台联合播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由于前期降水对土质的软化, 使坡体含水量不断增加, 甚至达到饱和, 促使岩土体中的软弱夹层充分软化, 泥化, 抗剪强度降低, 一遇较强降水, 极易导致滑坡的发生和泥石流的形成。张天锋等[2]对庆阳市地质灾害状况及气象预报进行了探讨, 指出滑坡的产生不仅与当日雨量有关, 还与前期土壤含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前期降水和未来降水量是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关键性诱发因素, 因而, 预报思路主要是考虑这两个方面, 经过统计分析, 初步提出了舟曲县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模型:Rd=0.3×Ry+0.5×Rt+R24, 其中Rd为地质灾害综合预报指标, Ry为前一天日降水总量, Rt为昨日20时至当日14时降水量, R24为未来24小时降水预报级别, 24小时如报有小雨取值为5.0, 小—中雨取10.0, 中雨取15.0, 中—大雨取20.0, 大雨及以上取25.0, 无降水取0.0, 然后, 计算Rd值, 根据计算值在表2中选对应的预报级别及预报用语。

3.2 地质灾害临界雨量及警报

吴红等[3]指出降雨是导致山洪灾害的最主要因素, 降雨量、降雨强度的控制指标即临界雨量或临界雨强, 它们是实时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业务中诊断山洪灾害是否可能发生, 并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的关键性指标。降雨是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但由于泥石流沟的其它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如, 流域面积, 固体松散物质类型、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 因此, 形成泥石流灾害的降雨强度也不尽相同。坡面型泥石流形成时的降雨强度低, 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时的降雨强度就较高。根据舟曲县气象局记录的出现山洪灾害时的最小降雨量, 结合暴雨的强度标准及其它相关研究确定了我县地质灾害临界雨量指标, 见表3。

如10 min实时雨量达到5 mm, 即可向相关监测点发出坡面型泥石流预警, 如, 10 min实时雨量达到10 mm, 即可向相关滑坡监测点发出滑坡预警, 相关监测点结合现场情况可向上级部门建议启动相应级别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由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与短时强降雨具有明显的滞后相关性, 因此, 发布地质灾害短时临近警报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4 预防措施

4.1 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建议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地形地貌进行勘测, 掌握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不良地质体的分布状况、构造、类型及其特点, 特别是掌握已经发生过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情况, 并设立相应的监测点及预警标志。县气象局切实做好气象雨情的中短期预报及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 密切注意天气变化, 做好雨情监测工作。

4.2 开展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

距离县城较远的各乡如能与县气象局合作, 积极装置雨量观测点, 双方配合开展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 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由面到点、从笼统到具体的预警信息系统, 将会对指导防灾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3 植树种草, 改善生态

舟曲县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虽然受地质环境条件的控制, 但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建议政府切实加强行政管理, 杜绝乱砍滥伐林木、毁林种地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封山育林, 对牛羊实行舍饲圈养;再就是大力开展水保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从根本上改变已趋于恶化的自然环境条件, 有效地防治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4.4 加强防灾知识的学习与宣传

加强灾害防治力度, 普及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知识, 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尽管由雨水诱发的地质灾害往往事发突然, 较难预测, 但它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先兆或苗头。实践证明通过宣传与学习地质防灾知识, 的确能让人们敏锐地捕捉地质灾害先兆信息, 做到早预报、早预防。

5 结论

5.1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舟曲县由于人多地少, 群众为了生存, 到处乱砍滥伐、开荒种地, 顺坡陡坡耕种, 山有多高, 地就有多高。地质条件差再加上地表人为的破坏, 导致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人为因素对滑坡、泥石流的生成起到促进作用, 一遇暴雨, 山坡沟谷中泥沙石块俱下, 形成强烈的沟谷侵蚀和溯源侵蚀, 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同时, 随着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大量建设, 诸如, 挖矿、修路、电站等开发建设项目在境内大批上马, 对水土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 如不及时加以整治和保护, 将为滑坡、泥石流提供更加有利的温床。

5.2 增强公民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要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迁移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住户, 禁止农民建房时将房屋建造在滑坡体附近或泥石流沟口及边缘上。在全社会普及预防地质灾害科学知识, 增强公民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5.3 全面规划, 综合治理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水保、国土、民政、气象、水利、农牧等多个部门, 建议政府尽快成立并完善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的综合治理机构, 进行全面规划, 统一协调, 合理安排各项防治工作, 将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乔俊明, 王嗣琛, 许寿恩, 等.舟曲县滑坡、泥石流调查报告 (内部资料, 未出版) [Z].

[2]张天锋, 王位泰, 王锡稳, 等.庆阳市地质灾害状况与气象预报探讨[J].干旱气象, 2006, 24 (2) :55-59.

自然灾害原因 篇11

关键词 罗浮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S567;S865.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资金缺乏

国家拨款是罗浮山自然保护区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保护区维持保护管理工作和日常开支的经济基础。罗浮山保护区收入主要来自2方面:一是省市级财政拨款;二是自身生态旅游项目收入。

1.1.1 财政拨款

自2004年依据广东省《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粤府[2000]1号文精神,把惠州市国营罗浮山林场所有经营林地(包括林场生活区、办公区等)全部划入自然保护区以后,保护区除接收了林场的所有林地外,也接收了林场300多个干部职工。林场停止所有的林业生产,失去了砍伐销售木材这一主要经济来源,每年收入只有靠厂房出租获得20多万元,根本无法支付林场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2012年省财政核拨给保护区的经费约为125万元,其中用于保护区人员工资福利为103.8万元,森林植被恢复费为8万元,公用及办公经费只有13.4万元。此外,保护区每年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款为259万元(按18元/667 m2计算),即便将此款项全部用于林场近300名干部职工工资福利的发放,也只能勉强维持干部职工的日常生活,人均工资只有1 100元/月。林场停止了经营销售以后,有大量職工闲余,保护区勉强聘请了40名职工成为管护人员,但由于工资福利低,管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管护不到位,偷伐、盗捕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时有出现,屡禁不止;同时,由于缺乏管理资金,保护区的管护设施及设备不能及时维修与补充,给日常管护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1.1.2 生态旅游项目收入

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林地大部分都位于山上,而山下著名的景点则属于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景区的旅游收益不属于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收益。保护区生态旅游收入还不够日常管理费用。

1.2 周边人民保护意识淡薄

罗浮山保护区周围的居民普遍存在靠山吃山的观念,经常到保护区采掘捕猎野生动植物资源,如柴薪、野菜、草药和野果等资源。而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一般都具有很高的经济用途,当地人民又缺乏辨认珍稀资源植物的能力,造成八角莲、鸡骨草和五指毛桃等民间常用草药,巴戟、灵芝等野生名贵滋补中药分布范围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

1.3 管理机构不完善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缺失

罗浮山自然保护区还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的组织管理系统:一是保护区管理处还没有针对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二是野生动植物科研力度不足,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来支撑,但本身的各项条件限制了科研的开展;三是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机制的缺乏[1]。

1.4 保护区缺乏科学管理与利用

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抢救式”保护政策,部分省级或县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存在较多问题,如立法、投资和政策等。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还处于粗放的、低层次的水平,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理论基础差、基础建设薄弱。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到自然保护区去旅游的人数也逐年增多,这与我国经济包括旅游业持续增长的大背景直接有关。生态旅游强调回归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小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纵观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结合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游客严重超载,超出了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这种现象在一些属于旅游热点的自然保护区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罗浮山保护区距离广州、深圳、东莞等大城市较近,又处于罗浮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中,是城市居民周末旅游放松的热门地点。但因为保护区管理人员缺乏,没有制定旅游服务方面的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清洁人员和配套设施不到位,旅游休闲服务站稀少,上山道路狭小崎岖等原因,造成保护区登山步行道两旁垃圾随处可见,道路两旁林木受毁,游客诸多抱怨。

第二,旅游线路经过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造成野生动物种群下降。在开发到飞云顶的登山步行道时,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开发旅游线路时,没有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调研,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造成步行道离野生动物栖息地较近,使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干扰部分野生动物交配繁殖,造成野生动物的种群和数量下降。整体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的下降,又使生态旅游线路途中的野生动物景观减少,最终使前来旅游的游客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自然景观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为了制造所谓的自然奇观,吸引更多游客,往往会对保护区进行一定程度的人工改造,但这样的后果往往是破坏了自然,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的生长。

2 原因分析

通过对罗浮山自然保护区历史和现状的介绍,用实地调查法对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对周边环境进行调研,基于机会成本理论,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具有不可逆转性,而这些天然的环境资源可以告诉人类最原始的和谐是如何保持并得以发展的,也为人类研究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参照。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罗浮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和这些年在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的总结,分析认为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政府部门不够重视,保护区缺乏经费

在许多地方政府及部门看来,经济效益是才是最重要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为经济发展让路,有些地方政府及部门即使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但对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的重视程度还是较低,或者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出现矛盾的时候,还是以牺牲生态换取经济发展。罗浮山保护区现已有50名护林人员,但是对于接近100 km2的林地来是远远不够的,很难保持全天候不间断巡逻,管护人员不足和管护设备缺乏一直制约着保护区管护工作的发展。保护区的管护工作经费缺口高达近200万,市人大议案于2012年3月已通过要求地方每年财政补助罗浮山保护区管护工作,但由于地方财政紧缺,核拨经费迟迟未能到账。

罗浮山保护区经费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省财政经费不足,只能勉强支付保护区管理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很少;二是地方政府部门不够重视,地方财政补助不到位;三是保护区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生态收入甚微。

2.2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

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影响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罗浮山自然保护区西南面与增城接壤,东面和南面与博罗县福田、长宁镇接壤,而增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都远高于博罗县地区,根据资料分析,出现林业案件的大部分为博罗县本户籍人员[2]。从行为决策理论来看,公众的行为决策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影响较大,而影响公众行为决策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态度即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认知程度,以及公众在涉及野生动植物行为时的动机等。由于周边的经济发展落后,公众收入水平较低。因此,“靠山吃山”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因此,公眾的态度和行为对野生动植物的负面影响比较大,这样就产生了人的利益与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2.3 组织机制不完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自然保护区是在高度行政指令下建立的,缺少当地周边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缺乏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罗浮山保护区已成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但保护区在组织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罗浮山保护区面积广、条件复杂、周边人口多和管护难度大,且在管理中没有群众积极配合与参与,周边群众的利益没有正常管道得到反映,导致了保护区与当地小区居民存在矛盾。因为管护人员不足,致使管理不到位,又因为组织管理不完善,导致在管理过程中顾东丢西,工作不能深入。

二是当地既缺少有效的组织机构立于自然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上行使协调职能,也缺乏有效的机制以发挥缓冲区和过渡区合理利用资源的功能,导致保护区、当地农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经营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等实际情况,造成保护区组织机构先天不足。

三是因为保护区是从林场转变过来的,林场的中层和高层干部就直接转为保护区的领导干部,而林场的管理人员大都不具备保护区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造成保护区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生态项目工程和教育工作得不到有效的技术指导。这些体制上的缺陷把保护区管理工作限制在狭义封闭的范畴内,极大地阻碍着保护区功能的全面发挥。

参考文献

[1]邹洁建,王付民,邓燕忠,等.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几个热点问题及措施[J].广东林业科技,2009,25(4):75-78.

[2]王华,陈世荣,何小洋.野生动物经营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2008(1):48.

自然灾害原因 篇12

1 农村雷电灾害现状

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和雷电灾害的多发区, 是防雷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1,2]。据有关部门防雷减灾调查资料分析, 农村雷击灾害约占总数的3/4左右, 雷击频发导致农民电视、电话、有线电视等损坏从而引发火灾。

2 农村雷电灾害发生原因

2.1 农村经济防雷装置不健全

2004年5月31日, 东兴市受锋面和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 出现了雷暴天气。5∶00一强雷电击中东兴市江平镇万尾集贸市场北面一间居民瓦房, 造成1死2伤。受此雷灾影响, 周围房屋家电几乎全部损坏, 直接经济损失达10万元以上。根椐现场分析, 雷击点周边没有高大建筑物, 没有安装防雷装置, 强雷电首先击中屋后一棵高约10 m的树木, 接闪形成接触先导, 雷电流顺树干下泄, 因没有接地体, 雷电流泄流不及时造成反击, 残余雷电击中瓦房造成事故。

2.2 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

东兴市江平工业园区地处旷野且平坦, 2009年6月14日17∶00雷雨交加, 一位老农在该区域放牛被雷击身亡。这是因为在空旷的田地里, 人成为“制高点”, 受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限制, 非常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

2.3 农村野外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差

2009年6月23日, 东兴市江平镇山心村一村民出海劳作, 在海边遭受雷击致死。现场雷击点说明, 江、河、湖泊陆地的土壤电阻导电率不同, 在其交界处是雷击多发地带, 雷雨期间人们出外劳作, 应尽量不涉足这些危险地带。农村电力、广播、通讯设施的防雷装置不合格, 电视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 遇到雷雨天气, 雷电流会沿着天线进入屋内;电源线、电话线、信号线随意架空引入住房, 雷电经过这些架空线窜入屋内, 会造成家用电器设备损坏, 甚至人员伤亡。

2.4 不能及时获得雷电预警信息

农村相对比较广阔, 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 通讯设施相对落后, 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 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 这也给农民群众遭受雷击事故带来隐患。

2.5 防御雷电灾害管理不力

为了节约建设资金, 大部分农民不愿意接受雷电防御技术人员提供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查和质量检测等服务工作。同时,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雷电防御主管部门对农村雷电防御安全管理未完全到位, 措施也未完全跟上[3]。

3 农村雷电灾害防护对策

在雷气期间, 为躲避雷电减少伤害, 应采取以下措施: (1) 不要停留在建筑物的楼 (屋) 面上, 注意关闭门窗, 阻隔空气运动能阻止球雷入室。 (2) 不宜使用花洒冲凉。万一建筑物发生雷击现象时, 巨大的雷电流有可能沿着水流导致淋浴者遭雷击伤亡。 (3) 不要触摸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管道, 这些金属导体若接地不良, 雷电流有可能通过导体向人体放电。 (4) 不宜靠近建筑物的外墙以及电气设备。打雷时应停留在离电力线以及跟它们相连接的电气设备1 m远以上地方。 (5) 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低矮建 (构) 筑物。由于这些低矮的建筑物没有防雷装置且大都处在旷野中, 遭受雷击概率非常高。 (6) 不宜躲在大树底下。若需要在大树底下停留, 则必须与树身和枝桠保持2 m以上的距离, 并且尽可能下蹲并将双脚靠拢。 (7) 不宜在旷野高打雨伞等物体。在雷雨天气高举雨伞、铁锹、锄头等物体都会带来雷击危险。 (8) 不宜在水面或水陆交界处作业。在水面及水陆交界处作业遭雷击而导致伤亡的人数占全省总伤亡人数的35%。水的导电率比较高, 较地面其他物体更容易吸引雷电, 且水陆交界处是土壤电阻与水的电阻交汇处, 形成一个电阻率变化较大的界面, 闪电先导容易趋向这些地方。 (9) 不宜开摩托车或骑自行车。 (10) 不宜进行户外劳动。

4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 单纯防避直接雷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现代社会电子设备大量应用, 感应雷击日益严重, 为达到防雷减灾的目的, 城市防雷应作综合处理。鉴于止, 各行各业应严格按照现行的防雷法规标准设计和安装防雷装置, 加强防雷装置的维护, 发挥其保护作用, 并且使其有效运行。调查资料显示, 雷电灾害在乡村主要是造成人畜伤亡, 在城市主要造成电力、通信中断等财产损失[4]。由此可见, 城市、乡村防雷工作存在着差别, 防雷减灾工作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取相应措施, 使损失降到最低, 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汪顺勤.农村地区雷电灾害活动规律和防护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5) :7083-7084, 7103.

[2]王明学.许昌市农村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291, 293.

[3]朱明, 赵世黎, 梁代荣.气象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4) :175-177, 180.

上一篇:青春在乡村教育中闪光下一篇:环氧沥青防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