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微型党课教案

2024-10-01

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微型党课教案(通用6篇)

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微型党课教案 篇1

微型党课教案

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我们是教师,是做教育工作的,应该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用它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追求目标来看,这与教育的目的有相似之处,“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认为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发展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不是同一概念,一种育人活动,一种属于方法论。我们应该用这种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活动,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呢?

第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学生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对象,安全关爱是爱学生的基石与核心。学校没有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其它方面的关爱也难以落到实处。校园安全是我们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希望,同时也是社会明天的希望。安全事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可一旦发生,后果会十分严重,往往涉及到人的生命.那时个牵扯到的并不是一条生命,而是一个家庭几代人。2008年教育部公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当中“保护学生安全”被首次明确列入,保护学生安全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日来在福建南平、广东雷州、江苏泰兴、陕西南郑等地发生了社会人员故意伤害幼儿园、小学生的恶性事件,对家庭带来极大地伤害,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也给全国的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公安部等高度重视,紧急研究部署,提出把校园安全放在现在、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50天内,发生6起校园惨案。校园安全问题上升至国家高度。公安部、教育部于5月12日下午联合召开紧急视频会议,把学校和幼儿园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学校、幼儿园安全稳定。

校园惨案的发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条条鲜活、可爱的生命,瞬间就倒在“屠刀”之下,多么无辜的生命啊!多少亲人为他们的儿女留下了痛楚、无奈泪水„„ 校园安全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性的社会性问题。解决校园安全问题,不但要加强治安措施,同时还要解决造成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暴力事件暴露了社会心理疏导工作的缺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采取一切可能和必要的措施,建立健全公众心理疏导机制,弥合社会裂痕,清除社会不公,同时加强法制建设,让人们受到委屈时,能依法律讨回公道,化干戈为玉帛。社会各界应关心关注校园安全,职能部门、学校自身应多方协调、努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校园安全确,确保学生安全。

第二、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

平时我们常听说“学生要尊重师长”,我们认为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因为尊重是一种人与人的平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宽容和引导,也是一种理解和接纳。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

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从9万个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的信中概括出好教师的12个特点,其中“尊重课堂里的每一个人 ”名列其中。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

如何尊重学生呢?

一、教师是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然后喜欢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他有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学生信服

其二、言行文明------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辱骂学生,不挖苦学生,不讽刺学生。学生有时候会犯错,有时候会弄的我们很烦,但我们也要在平时做工作的时候注意我们的用语,切勿说这样的话,“猪,蠢”;“没脑子”、“我教这么多年书,没见过你这样的”;、“你把这道题再给我写„„遍”;、“别人都懂了,怎么就你不懂”、“不愿意上课就出去”;、“你真让我失望”;、“你一辈子就这样了”。这样的话语非常容易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

其三、对有过错的学生要适当留面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学生有过错时,班主任要考虑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和人格尊严,不要在公共场合发脾气,而要单独另找场合进行批评教育。不能对学生的错误抓住不放,应该宽大为怀,对有过错的学生要适当留面子。学生感受到他受到了尊重,才会积极配合,——“士为知已者死”,知己,这里的自己本身就包含尊重、理解的成分。

其四、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说话权。当教师久了,总喜欢居高临下,用固有的思维定势来评判学生的行为。学生犯了错误,本来是叫来了解情况,还未等学生说完或还学生还没没开口说,就劈头盖脸地陈述自己的定论,或是一顿臭骂,学生任何解释都听不进去,经常听到这样说的,“这件事情就是你干的,你不用说了,解释等于掩饰,掩饰等于讲故事”,这样,无益于事情的妥善解决。

第三、以人为本,要关心学生

关心人,意指心中始终装着他人,动之以情,施之以爱。它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切入点。一是关心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慈母”。学生在校学习,远离了父母,一星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作为一个老师在此期间尽量像父母一样关心和照顾他们,时时注意他们的炎寒、饱暖和身体情况。这里有一段文字:

“老师,你还还记得吗?,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运动会,我们在全力以赴,那天我不知道为什么浑身无力,肌肉酸痛,你就像一个父亲一样为我放松,为我按摩时还问我痛不痛,当时我真的很感动,我们是远离父母的孩子,我们的内心真的很脆弱,我们都在躲藏这颗才十七八岁的心,但我们真的还小,我们恋家,这是我第一次在外面体会的家的感觉,老师谢谢你。”

这段文字是从期中考试一篇作文中摘录下来的,作文题目是:某某,谢谢你,一位学生写的是《老师,谢谢你》,没想到在运动会给他按摩了一会,会给他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与感觉。

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他们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关心。职高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有时会萌生出许多念头,如厌学、朦胧的男女同学关系、拉班结派打架斗殴等,作为老师,及时地发现这些问题,进行正面教育。如果事情发生了,老师应帮助学生解决、处理一些问题,同家长学生一道去面对,解决问题。平时还要多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防范于未然。

三、有时候温和和友善可能比愤怒和暴力更有教育力量。要学会友善的对待我们的学生,有这样一个预言故事:

一天,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强大而有威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更行,看到那儿有个穿大衣的老头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使他脱掉大衣。”于是,太阳躲到云层后面,风就开始吹起来.愈吹愈大,大到像一场飓风。但是风吹得愈急,老人愈把大衣紧裹在身上。终于,风平息下来、放弃了。然后太阳从云后露面,开始以她温和的微笑照着老人。不久,老人开始擦汗,继而,脱掉了大衣。

四、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是轻轻一转,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棍奇怪:“为什么我费了这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每个人的心,都像一把上了锁的大门,任你用再粗的铁棍也撬不开.惟有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通过关怀和了解,才能进入别人心中。

第四、以人为本,就要成就学生

成就学生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一、关注他们的心理期望。一般来说,人心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进入职高,他们也想改掉坏习惯;有的同学犯了错,他想撤消处分;有的同学想加入团组织;有的同学想当班干部、学生会干部来锻炼自己。我们要引导、帮助他们去达成自己的期望,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这也叫 “期望管理法”。

二、让他们有目标、有追求。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这一点很重要,目标不明确,行动就跟不上。你可以你调查一下,职高学生保守估计90%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将来要做什么,他们甚至没有静下心来想过,自己要干什么。从学校和班级管理角度来讲,我们最怕的是“三无学生”——无目标、无动力、无所谓。让学生用目标来牵引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有想法,有盼头。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可以帮助、引导他们树立可行的目标,可以是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可以是独立完成作业、可以是争取加入团组织,也可以是成为一名专家等等。

三、提供平台,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不少的平台,每年一届的运动会、学生社团活动、技能节、特色家长会、技能竞赛比赛等。给他们提供平台,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感觉。2009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由徐竺军、陈武、鲍旭建组成的建筑工程测量队获得一等奖;张敬业,是宁波外事学校的一名学生,在2010年全国四体会航海模型赛海模比赛,拿了两项第一;6年里,张敬业已经拿到了省里和全国的冠军,即使是世锦赛,他也已经两次夺得银牌,如今,他的目标只有一个——世界冠军。

四、让他们拥有一份能够立足社会的技能。技能是人价值之所在,是个体劳动者在社会中的立足之本。有了技能才能糊口养家,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体现自身价值,个体才有可能谋求幸福。教师有责任、义务,帮助他们学习技能,拥有技能。

温家宝在北京三十五中调研时强调,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成就学生,让他们成为有理想的人、有道德的人、有思想的人。

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微型党课教案 篇2

1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给学生示范体育运动动作,学生模仿教师动作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忽视,也很难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出来。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该从示范性动作中勇于突破出来,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身体素质方面进行实施,要时刻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和产生的学习欲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以往比较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课上讲解体育动作的时间占大部分教学内容中,学生反反复复的进行体育动作练习,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好体育运动标准动作,所以学生经常会感觉到体育课很枯燥。如果在体育教学中穿插一些体育比赛,整个教学效果就会有所提高,学生会在娱乐的过程中找到体育学科的快乐。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浓了,就会感觉到体育课时间短暂。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布置好教学内容讲解时间,分配好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可以采用简化的方式来讲解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然后给学生预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行思考问题、自主探索。体育不是固定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需要在教学中融入新鲜的元。大学体育教学活动,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组织学生参与接力跑比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在比赛中都能体会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

2 将游戏法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法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到一起,使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和学习的满足感。在体育教学中所采用的游戏法需要教师熟悉教材内容,能够正确的应用游戏法,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会使身体得到锻炼,而且还能让学生学习到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将游戏法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改变了以往枯燥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处于乐于学习的状态中,同时也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被动学习状态,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大学体育教学其最本质的目标就是加强学生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享受体育学科给予快乐的同时能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为了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将游戏的特色体现出来。同时教师在应用游戏法进行教学时,还要掌握好适度原则,不能将游戏的作用故意夸大,那么学生就只能为了玩而游戏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了解学生心理所想,经常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使学生和教师能够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这样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体验感才会更强烈。

3 做到因材施教

面对学习基础和身体自身素质不相同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一定的体育动作,要不能要求所有学生的所取得的体育成果都一致,而是要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教师要在教学难度方面进行分层,然后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在体育学科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对于体育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统一安排学生进行基础的体育运动训练,从最基础做起,逐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体育知识基础比较扎实的、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难度较大的体育动作,并加强学生的体育练习,不断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大的体育活动平台。总而言之,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到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认识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这样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会有积极的影响。

大学体育教学不能缺少集体的凝聚力,如何将大学生的心凝聚在一起,只有教师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建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充分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能够大胆的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学生之间分享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经验,学生之间才能更好的交往,才能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有着独立性特征,又不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习体育技能,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做各种体育游戏,通过和他人进行友好交往,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气质,使学生的个性更好的发展,这样还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进取,成为社会中实用型体育人才。

4 结语

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微型党课教案 篇3

【关键词】高校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20-02

1、引言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的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主要引导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有清醒地认识;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有所作为从而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加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律精神,对我国的宪法精神和法律制度有一定的认识等。总的来说,这门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以及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本文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策略。

2、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道德、法律意识上有所增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目前高校使用的统一教材,这就使得教材在编写上强调适应更为广泛的学生群体。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每所高校又有各自的特殊性,为了能够使学生在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上有实质性的提升,除了要学习该套教材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本校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编写符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以作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辅助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中,教师可以使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对原有的内容加以解释,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选用本校实际发生的事例,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这些事情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而不是他们所认为的距离他们很遥远。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加入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问题加以分析和思考。将理论灌输和空洞的言说转换成有利于学生理解的通俗语言,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统一教材之外编写校本教材,使课堂教学切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

2.2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传统教育认为学生需要以教师为指挥棒才能够学会知识,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方式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为了使课堂教学氛围更活跃、更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式。例如:

(1)情境学法。顾名思义,情境学法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具体的场景,从而调动学生的态度体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将理论言说转化成具有一定场景的情境教学法比如让学生在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一个案例后,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下调动自己的思维、感官以及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抒发自己的认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小案例表演出来,以形象的表演来达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2)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教学方式充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优质分组,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要求。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加,还能使学生在讨论中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时针对出现的某一现象,可以让学生对此加以讨论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让他们换位思考如果换成是他们会怎样做等。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

2.3考核模式上的"人"性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要做到贴近学生、以"学生为本"就要在考核模式上有所突破,打破单一的、缺乏系统性的、缺乏科学性的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模式上凸显"人"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考核的内容不因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性、原理性的考核,而应该将实践性的考核也加入到其中,转变以往"唯分数论"的片面做法。此外,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内还应该扩大到课堂之外,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作为分数组合的一个部分。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3、小结

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或者考核模式都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内的关怀,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田安国,徐光科.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2(3)

[2]范青.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考核模式改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

[3]李月玲,张莉.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

微型党课教案 篇4

一、提高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师德修养不论是提高认识、培养情感,还是确立信念、锻炼意志都离不开理论的学习、实践的锻炼以及相互借鉴。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1、加强学习,勇于创新。

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前提教师师德修养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学习。古人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学、问、思、辨”,讲的就是通过学习与思考,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离开了科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教师师德必然会迷失方向。

第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只有透彻地认识人生价值,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摆正个人和事业的位置,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才能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第二,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科学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深刻的理解师德修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第三,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因为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师德规范原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只要教师像古人说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一定会有益于师德品质的养成。、参与实践,总结经验。

道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提高一切个人修养的根本观点,也是我们的师德修养与古代一些思想家所讲的道德修养的根本区别所在。以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修养认为道德是先天禀赋的,人们只要能够自省,就可以“明心见性”、“致良知”,达到“至善”的境界。我们的师德修养当然不能走这条脱离实际的路。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事实证明,教师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一个教师的师德认识再深刻,师德情感再深厚,如不进行道德实践,其师德意志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能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因此,教师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锤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才能达到一名教师所具有的道德修养要求。

3、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善于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除了提高教师的主观积极性、自觉性外,还要加强外在的监督和激励。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使教师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的到肯定、完善和推广,从而促进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教师向着科研型、理论型的高层次迈进,逐步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环境。可以说,这是提高教师修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师德修养的培养方法、解剖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认真进行自我批评,是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师德修养实质上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克服自己头脑中旧的错误的道德观、教育观,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道德观、教育观的过程。教师要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解剖自己,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刻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还必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当前教师要以新世纪的师德原则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社会、学校中的模范典型、优秀教师为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慎独。“慎独”是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把教师师德修养推上更高程度的重要方法。我们所说的慎独是以科学的道德为标准,他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一条原则和方法。“慎独”是教师良好的思想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在学生面前做到的,学生不在的地方也能做到,在无人知道的时间和空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意志是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慎独”是锻炼意志的有效途径,教师自觉地纠正不良行为,不懈地同私心杂念作斗争,在自我批评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独处时依然保持良好的品质。教师要达到“慎独”境界,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勿以恶小而为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人能进行自省,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心理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主要靠意识导向。心理失调正是人的意识趋向极端化的表现。心理调节就是要调动自己的理智去遏制自己意识中某些不健康因素的极端化,从而恢复它的正常的导向作用,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三、全课小结。

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微型党课教案 篇5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吃的放不放心、有没有房子住、孩子能不能上好学、能不能找到工作、养老有没有保障等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锦上添花、花上磊花的虚功,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民生领域需求日益复杂多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眼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特别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生建设的总体水平离人民群众的心里期待和现实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民生邻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如“有学上”已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仍然突出等。要做好民生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要坚持兜底线、保基本、补短板、强弱项,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老百姓的饭碗,是天大的事。面对结构性就业压力,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需完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需加大援企稳岗力度,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各级党委和政府需不断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建立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长效机制,推动全社会共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收入是民生之源。需继续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努力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社保是民生之依。需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剂制度,保证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基础工程。需紧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深入实施,保障教育公平。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解决“择校热”、“入园难”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需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形成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过多年不断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在某些地方、某些行业进入高强度频发阶段,这不仅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事件进行严肃查处,对领导干部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着力补齐生态短板。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全面加大生态系统保护。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引导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加强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中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内容。

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承诺了就要兑现,做就要做好。一方面要坚持尽力而为,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着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能裹足不前。另一方面也要坚持量力而行。“一口吃不成胖子”,我们不能脱离目前国情提出过高目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哪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不能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

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微型党课教案 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 以人为本 原则 策略

一、实施以人为本教学策略的原则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学生,是“学”而不是“教”,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活动中,要把“学”作为中心环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实践者。以学生为本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让学生拥有主动权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教师的讲解作为课堂的中心,采用“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的围绕教师的活动转变,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学生基本没有主动权,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出现。教学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多主动权的原则,就是教师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让学生拥有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小学音乐老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会学生品味、感受音乐美的方法,引导学生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二)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相比较于教师和家长强制性的学习而言,学生如果能够自发的自主学习,收到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以人为本就要诱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自主挖掘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必要的条件,激发和诱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的首创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当中。

(三)创造协作学习环境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学习环境作为基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探讨、合作交流提供条件。协作学习环境的创建,就是要为学生配置需要的学习资源,具体包括空间环境、资源环境、组织环境等,在这种学习环境之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各种音乐资料和工具,从而解决遇到的问题,实现学习目标。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不仅可以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的策略探析

小学音乐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不仅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类型的客观需要。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把它贯彻实施到每一项教学活动中。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鉴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低,主要是一些简单的音乐基本知识,让学生感悟音乐带来的美,对音乐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小学音乐教学做到以人为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促使他们不断努力的动力源泉,小学音乐老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表现欲较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组织一些兴趣活动,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参与空间,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音乐知识。

例如,当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音乐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和掌握,老师就可以开展一次歌曲演唱会,鼓励学生演唱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

(三)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多样的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和教学的中心,教师发挥的是指导的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理解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样就導致学生在学习同一个知识内容时效果的不同。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普遍采用的是集体式的教学模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数学教师只有一名,学生一般有几十个,这就意味着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要用到所有学生身上,就会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小学音乐教学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求教师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化,能够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小学音乐教学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突出特点,在课堂上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如果针对同一个音乐知识,学生之间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美。

(五)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小学生渴望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表扬,这种表扬带有明显的激励性,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给以表扬,让他们再接再厉表现更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他们不要气馁,要勇于面对困难最后取得成功。教师的鼓励可以给学生莫大的动力,感受到教师的支持,让学生在困境中更能迎难而上。有些学生先天对音乐不够敏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老师就要对进行鼓励和表扬,当他们取得一点点进步时,就要及时进行肯定。

结语:综合上文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的探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学会一些与音乐有关的知识,为学生欣赏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小学音乐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不仅是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音乐学科教学特点的客观需要,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学进行更深的探讨,从多个方面努力坚持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郭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11(06)

[2]朱长虹.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大观.2014(07)

上一篇:区宣传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计划下一篇:胆道术后t管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