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导入

2024-09-05

小学美术课导入(精选9篇)

小学美术课导入 篇1

李樾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它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认识的冲突之中,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中。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设计到底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笔者认为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导入的首要问题是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设计,既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从讲故事、做游戏等方面入手,满足他们爱玩爱动的心理,在故事或游戏中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稳定、持久、高涨。

如在教学《美丽的热带鱼》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课前先用硬卡纸做成几条鱼,其中一条用各种线条装饰过,其他则没加任何装饰。我让学生先玩钓鱼的游戏,并把钓到的鱼贴在黑板上,问:哪一条鱼美?为什么?这样,游戏的导入激发了同学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投其所好设计导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启发性原则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教师在上课的开始要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热烈探求。如《各种形状的鱼》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老师是个魔术师,你们信不信?不信,我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几个任意形状,如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等,我都能把它变成鱼,看看哪个同学画的基本形能难住老师,就这样把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愿到黑板上去画,我也像变戏法似的,把各种图形都添画成了各种形态的鱼。同学们在惊奇的同时,我也趁机给他们以鼓励:同学们,鱼并不难画,鱼的形状多种多样,只要你们开动脑筋多想象,任何形状都能添画成鱼。这种导入设计既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了同学们绘画的信心,又培养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兴趣越浓,那么他的观察就会越认真,感知、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就越有成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如掌握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渴望接近、了解这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倾向,激发学生对此事物产生兴趣,则能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做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

如《我的自画像》一课,上课时我把一个用布蒙住头的学生带进教室(先不让同学们知道是谁),让同学们来辨认。同学们感到很好奇,纷纷猜测是谁,但答案不一。我问学生们,你是根据什么猜的?学生们说是根据身高,服装。我再慢慢提起袋子,露出嘴巴、鼻子,让他们接着猜,很快有了统一的答案。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辨人不仅能从身高、服装辨认,主要还要从五官的特征来辨认。所以,同学们在画人物写生时一定要抓住五官的特征,五官抓不准,画得就不像。通过这种引导,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告诉同学们平时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很重要。

四、新颖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因此,导入时所选用的素料与教材的相似度越小、越新,便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

执教《近大远小的现象》一课,为了让学生对近大远小现象理解得更充分,我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让同学们分别站在操场远近不同的位置上,教同学们伸出一个指头作比例来观察我的身高,这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离我近的同学说:老师我们用一个手指头比不下你的身高,离我远的同学笑着说:老师平时看你那么高,今天你只有我的一个手指那么高了。以此类推,高墙、房屋、树木、地面的方砖等等都成为学生观察的实物。如此别出心裁地把课堂搬到操场上,回到教室,学生根据各自的观察体验很快就总结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可见,新课的导入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挖掘教材,找准切入点,运用好新课导入这一教学艺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校园里、教室中实现“乐学”,使美术课堂教学因此事半功倍。

小学美术课导入 篇2

1. 活动导入, 激发兴趣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如果在教学开始时加入一些让学生能够参与的小活动, 往往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一下子爱上美术课。

(1) 谜语导入。有的课讲起来比较枯燥,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采取猜谜语的形式。它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所要表现内容的印象。这样的导入既有趣味性, 又突出了一个“巧”字。例如, 在教学第十一册《笔的世界》 (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 下同) 这一课时, 笔者给学生猜一条谜语:“大哥说话先喝水, 二哥说话先脱帽, 三哥说话先拿刀, 四哥说话白雪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纷纷猜是什么笔。学生了解了各种笔的不同特点, 在此基础上开展美术教学, 学生就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了。当然, 在教学中采用谜语导入法时, 指向性要强, 应该充分为教学内容服务, 并注意难易程度和频率都要适度。

(2) 故事导入。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故事中优美的景色, 典型的人物形象, 生动的故事情节, 动人的讲述, 总能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好的故事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还可以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懂得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从而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例如, 在教学第三册《大树的故事》时, 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兔子种苹果树的故事。兔子辛勤劳动, 种了一棵苹果树, 树上结了好多好多青苹果。眼看苹果成熟了, 狐狸就跑来欺侮兔子, 它说:“这树是我的!”兔子向松鼠诉苦, 松鼠说:“我有办法。”夜里, 趁狐狸睡着时, 松鼠就在苹果上洒了辣椒水, 再涂上红颜色。早上, 狐狸醒来见苹果红了, 高兴得跳起舞来:“苹果熟了, 吃苹果啦!”它摘了一篮子苹果, 然后“啊呜, 啊呜”吃起来。“呸, 呸!又辣又酸的苹果, 真不好吃!”从此, 狐狸再也不吃这棵树上的苹果啦……学生很快就进入故事情境中, 在学习绘画的同时, 还明白了“松鼠机智可赞, 小兔勤劳可贵, 狐狸狡猾可耻”的道理, 可谓一举两得。

(3) 游戏导入。游戏从来都是学生的最爱, 所以利用游戏的方式来导入课题是一种巧妙而有效的方法。例如, 在教学第五册《对印版画》这一课时, 笔者以小游戏“找不同”导入:“这是两幅极为相似的画面, 你能在一分钟内找出它们哪里不同吗?”通过让学生做这个“找不同”游戏, 让他们体会到了只有复制的东西才会一模一样, 从而引出了复制的好方法“对印”, 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对印版画”。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又强化了教学的主题。这样的导入设计过渡自然, 更具人性化, 必然能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做好充分的情感铺垫。

2. 形象导入, 激活思维

在学生对某种知识难以理解、对某项技能难以掌握的时候, 教师从直观的形象入手, 就如同有了一把钥匙, 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迅速打开理解之门。

(1) 多媒体导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广泛运用, 自己制作课件, 运用课件中的动画、视频资料来导入教学, 效果相当显著。例如, 在教学第四册《假如我是巨人》这一课时, 笔者在播放动画片《格列佛在小人国》中的一段录像时, 问学生:“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来到了哪里?遇到了哪些奇怪的事情?假如你像他也是一个巨人会怎样?”精彩的动画片一下子将学生带入到了故事的情境中。经过热烈的讨论, 学生的思维迅速发散, 给出了各种回答。学生的思路打开后,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对后面开展绘画创作也很有帮助。

值得提醒的是, 在播放视频时, 要尽量选择播放合适的音乐。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曲调, 能使学生在音乐声波刺激下的思维活动处于敏捷和活跃状态。例如, 在教学第二册的《春天的色彩》这一课时, 课前笔者准备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上课时, 笔者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 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学生听着听着, 也不自觉地跟着唱起来。唱着唱着, 各种色彩画面就会自然地呈现在他们的脑海里。

(2) 技法演示导入。有研究表明, 在美术教学中, 技法演示导入法最为有效。美术课从技法演示入手, 教师准确、熟练、概括性很强的笔法与纸张或者黑板结合产生的效果, 会使学生惊叹不已, 跃跃欲试。它能从上课的一开始, 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让学生产生极强的学习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示范作品的技法, 学生用眼睛看, 教师作语言描述, 很容易形成兴趣磁场, 磁场一旦产生, 教师便“趁热打铁”, 顺利地进行绘画知识的传授,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技能美感, 而且还能满足学生模仿、尝试的心理,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教学第六册《恐龙世界》这一课时, 笔者当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恐龙, 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全部都集中到了本人身上。通过教师直接的绘画演示,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也让他们发现了“线”的魅力。这既复习了前一课的知识, 又引出了这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头脑里一下就明白了今天的课一定与恐龙有关, 这为后面探讨恐龙的外形特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当然, 在进行技法演示时, 我同时做讲解:“这就是地球上一个神秘而古老的物种———恐龙, 同学们,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恐龙世界。”这段导语清晰、简洁, 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 让教学内容鲜明突出, 促使学生迅速把精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我对小学美术课的导入 篇3

【关键词】小学 美术课 导入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7-0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妙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的成功與否,直接关系整堂课的教学质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也在不断的更新。灵活多变、科学有效的导入方式能在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并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使美术课的教学变得更加生机盎然

一、依托视觉形象的导入方法

小学生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观察对于美术课的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美术中的许多教学载体都是具象的,具有可视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美的形象来提高审美能力,从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实物导入法

在执教一年级《谁画的鱼最大》一课时,我捧着一缸大小不一的热带鱼走入教室,请学生来看看这些“新朋友”,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和花纹以及游动时的姿势。学生们都纷纷离开座位,围在鱼缸周围看,新奇、赞叹、兴奋不已。这时教师再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鱼的体态等特征,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学习……为下面的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图片导入法

在执教二年级《会变的线条》一课时,我先出示了以不同疏密、粗细的线条创制的范画请学生欣赏、观察,并感受线条特别的美。继而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线条的回忆与表现的欲望,从而顺利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采用图片这一直观的导入方式,能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形象,学生们非常喜欢。

3.实录导入法

在执教一年级《有趣的昆虫》一课的时,我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段昆虫录像,学生们的兴致一下就高涨起来,一边欣赏一边还在兴奋地议论着这些小昆虫的名称。这时教师提问这些小动物属于动物中的哪一类?“昆虫”学生齐声回答着。课题揭开了,学生的注意力已被这种导入方式深深吸引,这节美术课自然也成功了一半。

4.参观导入法

在执教一年级《各种各样的树》一课时,我带着学生们来到校园里实地考察“校园里都有哪些树”,通过摸一摸树皮的纹理,看一看叶子的形状和颜色,想一想树根是什么形状的等具体的要求让学生面对真实的树木,通过观看、触摸、思考等不同的方法,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树带给他们的不同感受。这样的导入方式让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感受和体验,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

二、依托听觉形象的导入法

听觉形象就是通过声音来感知形象。声音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语言和音乐。语言是很重要的表达方式,生动的语言较能打动孩子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多彩的音乐富有诗情画意,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渲染气氛,使学生身心愉悦,容易展开联想。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消除紧张的气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在执教四年级的《绘画日记》一课时,我先用亲切、轻松的口吻对学生说:“同学们都写日记,日记能够记录当天发生的有趣的或感受深的事,那么,既然我们都会画画,为什么不能给日记配以简单的画面,使日记更直观、更形象呢?”简洁的一句话既点明了绘画日记是在日记上配画的课题,又以一个反问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要尝试的学习欲望。这时,教师板书课题———绘画日记,适时的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2.音乐导入法

在执教一年级《春天的色彩》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快乐的节日》这首歌,并随着音乐大声唱起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不一会学生们也跟着唱了起来。唱着唱着,春天美丽的画面自然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的音乐导入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其优美的旋律能把他们带入浩渺的想象空间从而激起了把美丽的世界用各种色彩来表达的愿望。

3.故事导入法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故事能发展儿童思维,丰富儿童的想象力,给儿童以美的享受,激发儿童的创造欲望。在执教三年级《水墨游戏》一课时,我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先给学生讲了《唐伯虎卖画》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有一些同学也猜出来故事中画谜揭示的是个“默”字,因而对接下来的水墨画学习充满期待。

4.谜语导入法

谜语多种多样,形象生动,带有趣味性,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美术课上采用猜谜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执教四年级《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了谜语:“前面来只船,舵手在上边,来时下小雨,走后路已干(熨斗)等三则谜语。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本身对生活日用品就有所了解,由熨斗等物联想到其他生活日用品,学生一直处于思考中,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三、依托动觉形象的导入法

要改变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在新课导入时,可以把教室当成一个大家一起玩的地方,用活动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思维的发展。

1.情景导入法

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例如,在执教三年级《吉祥图案》时,我在课前把绘制的吉祥图案和带有吉祥图案的物品布置在教室四周墙壁上,制造出吉祥图案专卖店样式,给学生营造一种鲜活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则以吉祥图案专营店售货员的身份,进行吉祥图案的出售工作,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出售专营店的“商品”来检验学生对吉祥团知识的了解,直接进入新课内容。由于教师在此环节的引导和促进,通过给回答正确的学生以“商品”来奖励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的氛围,为本课知识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游戏导入法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里孩子们没有思想负担,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在执教二年级《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以“击鼓传花”的游戏开课,请鼓声停止时拿到花的同学描述手中花朵的制作材料和特点,其他同学补充。课上,我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猜,通过这个游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游戏中愉快地进入新课学习。也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效果。

美术课的导入方法(精选) 篇4

(一)谈话导入法

语言交流是人类沟通的最基本手段,谈话导入法就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师生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谈话,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这种方法往往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和答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直接、明确,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布谷》,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从学生喜爱的小鸟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日常的观察及生活中对小鸟的感性认识来导入新课。同时借助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布谷鸟,并观察其形象特征获得鲜明的印象,并通过想象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这样,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引出新课《布谷》,并进行教唱、赏析。

(二)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不仅是传统教学的常规方法,而且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惯用的基本引导方法之一。具体策略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通过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为新授课题做好铺垫。这种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知识的链接点,以旧引新,温故知新,能够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归纳到旧知识结构中,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从而轻松地理解并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小学音乐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将前四节课的内容融会贯通,指导学生在复习旧课的同时导入新课。具体导入如下:

老师提问:“同学们,前几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了各种有趣的声音,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支动听的乐曲,有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生回答„„),那你们说大雨的声音是„„(生回答„„),小雨的声音是„„(生回答„„)。”由此引出第一首歌曲《大雨和小雨》。利用这种方式复习第二首歌曲《布娃娃弹琴》,继续提问:布娃娃高兴地弹起了琴,你们听是什么声音?(生回答„„)。然后继续复习《大鼓和小鼓》,师说,音乐厅里有各种各样的乐器,大鼓声是(生回答„„),小鼓声是(生回答„„)„„在学生兴趣盎然之际,导入新课《小白兔盖新房》。

(三)提问导入法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如何提问,提何种问题,对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宜、准确的提问导入,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要求。比如,在教学《动物说话》一课时,可以采用提问导入法:“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鸡怎么叫吗?”学生都纷纷模仿:“叽叽叽。”老师进一步问:“那小鸭怎么叫呢?”学生又模仿,同时手也做动作:“嘎嘎嘎。”师再问:“那同学们还能模仿什么动物的叫声呢?”“小猫,喵喵喵„„小狗,汪汪汪„„”如此反复深入,就能把下面的歌词创编环节都解决了,引出了课题《动物说话》。

(四)谜语导入法

猜谜语是小学生都非常喜爱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歌曲内容或者题目设计有趣的谜语,作为课堂的导入。在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小动物的歌曲,例如,《堆雪人》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是:“一种白色花,只从天上下;不怕天气冷,不怕北风刮;日出化成水,麦苗需要它。”以此可以引出本课的主题。在学习《快乐的音乐家》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是:“水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

《小燕子》一课可以设计成这样的谜语:“一条飞鱼空中飘,脑袋圆圆向上翘,翅膀弯弯尖又长,尾马分开像剪刀。”再如歌曲《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可以设计成:“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由此,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引出新课,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五)情境导入法

所谓情境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预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入新课。这种方法形象、直观,极易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如一年级《大树妈妈》一课,教师可以实现创设这样的情境:利用事先准备好好道具,让学生进行角色装扮,生扮小鸟,师扮大树妈妈,身披绿叶,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摇摆。在一阵风雨中,大树妈妈张开双臂,亲切地对迷路的小鸟说:“别哭,别哭,我就是你的妈妈。”在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有的树叶丛中快乐地飞舞,歌唱。然后,播放《大树妈妈》的音乐。由此,在这种预定环境下,学生学习并领会到了新课的内容,以及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六)故事导入法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新课,也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方法。小学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导入,这样学生就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如第六册《快乐的歌唱家》一课,这是一首具有谜语式的歌曲,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比较常见,但同时也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入新课教学:一天,在大树林里,有一群小动物正在开音乐会呢。它们的歌声多动听啊!听,一号选手小狗正在得意洋洋地唱歌呢(狗叫)。谁愿意跟他一起唱歌呢?现在二号选手小猫正从容地站在台上唱歌呢(猫叫)。小朋友,让我们也随着小猫唱起来吧。这时候小鸭子也不甘示弱,你们听(鸭子叫)。

(七)肢体表演导入

古人常说:“言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肢体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也是最佳方式。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常常高兴起来就手舞足蹈,且越是年龄小的同学肢体语言越是丰富。由此,为了贯彻新课标审美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导入。以期通过形象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按照音乐的旋律进行肢体表演,从而融入音乐之中。如第三册《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教师可以先设定一段简洁柔美的傣族舞蹈,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合着音乐为老师拍手伴奏,并根据时机让学生也随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模仿孔雀舞蹈。随后再让他们欣赏一段由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在这种动静交替的氛围中让他们充分感受傣族的风土人情。

当然,律动也是肢体语言的一种,在讲课过程中,也可借助律动节拍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进行导入。尤其是在讲授节拍如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侧重体验节奏的课程中,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再如,小马跑、大家走、开火车、开飞机、打雷声、划船等都可以让学生们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去活动。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

(八)悬念导入法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喜欢问为什么?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意识。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悬念导入法,抑或称为设问导入法。即实现预设某一问题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预设一种悬念,让学生根据悬念自己去探索,从而进入新课的方法。如,第五册《快乐的小木匠》一课,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悬念:“小朋友,上次我们到小熊家里去,小熊特别的热情,我们玩得多开心啊!现在小熊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学习手艺了,它学什么手艺啊?你们想去看看吗?(学生:想。)不过,路途遥远,中途要经过音乐王国,还要有许多关卡要过,有许多有关音乐的问题要问小朋友,你们怕不怕?(学生:不怕。)这样一个悬念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了学习状态。

新课导入艺术-小学教学导入艺术 篇5

古人做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意指文章开头要美,一堂课的开端也应美。“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激起同学的情感,启发引导同学思维,以让同学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步骤。新课有多种导入的方法:或以疑导入、或以情导人、或以理导入、或以“操作”导入,但不论哪种导入,都要注意尽量溶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兴趣、诱发思维、创设新奇、生动、愉悦的情境,以造成同学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使同学在一开始就对学习新知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把自身“摆”进去,以体现“主体”的地位。

一、设问生疑,激发思维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善于运用设疑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时地激发同学去生疑、释疑,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同学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疑引进新课,“为什么车轮一定要是圆的呢?”过去可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呀!从而激起同学求知欲,使其发生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

二、计算点拨,诱导思维

点拨能催动睿智的醒悟,激发燃烧的激情,调动思维的千军万马,让同学走进发明的世界。点拨艺术是求新、求实、求精、求美的艺术,是点燃同学智慧火花的艺术。所以在同学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同学积极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通过让同学计算两组加数相同计算顺序不同和不变的算式,引导同学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出加法的结合律,这样就起到了引导同学进入理性概括,展开笼统思维的好处。

三、动手操作,启发思维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睿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学中让同学动起来:动手折、装、拼、剪、量……;动脑想、猜、算、分析、归纳、演绎……;动嘴读、讲、问、答……;动笔写、算、画……,手、脑、口并用,无疑对启迪同学思维,学习新知识、促进同学身心发展极有效用。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遵循教材和同学的特点,选择“动”点,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教学,让同学在“动”中学,“动”中思,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首先从法则动身,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折纸、量纸活动,把笼统的道理形象化了,使同学对即将讲授例题的第一个要点(求1小时零件数先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的理解有了阶梯;而接着再出示糖果盒的第二个活动,并没有停留在重复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而是又深入一步,让同学归纳出“相当于几分之几就除以几”的道理,为解例题的第二个要点(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为什么要除以3?)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巧设情境,促进思维

巧设情境(故事、游戏、扮演、竞赛等)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诱疑,让同学平静的心田泛起思维的涟漪。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首先给同学们讲《猪八戒分西瓜》的小故事,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气氛活跃,接着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看看八戒傻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同学解疑的兴趣,促使同学去积极思维。

五、指导观察,协助思维

观察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同学智力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同学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不只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行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应用一样。”同学观察力的发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和培养训练的结果。

小学英语课趣味导入 篇6

一、旧知导入法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较低层的知识掌握为前提,才能保证与此联系的较高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知识作铺垫。在开始新课前,教师可以针对上节课的内容,以复习、提问、做练习等教学活动开始。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学“What are these?”这一句子时,可以先让学生复习“What’s this?It’s a „”这个句型。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或图片先回答:What’s this?It’s a watermelon/bananas /pineapple„在复习完后,教师可以拿出多个该实物进行问答:What are these? Theyre watermelons/bananas/pineapples通过这样的复习和演示,学生可以领会到单数应用“What’s this?”提问,复数应用“What are these?”提问。

二、直观导入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用图片、简笔画、投影片、实物、图表、录像片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进行导入。利用直观教具可以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由于直观教具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on/in/under/behind/between等介词时,教师可出示实物——一个洋娃娃或一只玩具小兔子,放在讲台的不同位置,并用“Where’s the doll/rabbit? It’s on the desk.It’s in the desk.It’s under the desk„” 等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上述介词。

直观教具的使用,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三、游戏导入法“

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课前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听、说、读、写教学游戏。从游戏导入,使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接受英语、喜欢英语,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目的。游戏的种类有很多:猜谜语、顺口溜、捉迷藏、找朋友、藏东西等等。游戏的设计一定要新颖,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可以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自己思考一些问题。

在教学 4A It’s late这一课时,本人开门见山:“Hello, everyone.First let’s play a guess game”学生一听是玩游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马上集中。本人设计了一个

从袋子里摸出乒乓球然后用英语说出数字最后做加减法的游戏。没等我说完游戏规则,学生们都已经跃跃欲试,气氛活跃,教学也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天地。

四、歌谣、谜语导入法

歌谣,特别是英语儿歌、绕口令是小学生喜闻乐唱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一些歌曲、童谣加以诱导,可以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实习期间,本人在教学red、orange、yellow、green、blue、purple等颜色词时,先让学生听一曲colour song。小学生活泼,爱说爱唱,而且这首英语歌曲曲调欢快,节奏明快,符合小学生情绪记忆相对较强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情绪和兴趣。歌曲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在悦耳的音乐声中无意识的感知新课内容。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能满足小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在导入新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习时间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T:“I have a good friend.It has a round face.On its face ,there are two hands.One is long and the other is short.It puts on the wall.Please guess,who is it?S:Clock.教师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巧妙地将学生引入”时间这一主题,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五、情景导入法

对话是一定情境下的连贯语言。没有了情境,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传授新知识前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呈现对话内容,既真实又生动,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的对话也有很大帮助。新教材英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口语化,生活化。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情境会话,如购物、打电话、问路等。内容接进生活且篇幅短小,有利于学生学后直接用于生活。

如在教学“How much is it?”时,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商店:桌子看成柜台,并在其上面摆放各种物品,标明价格。学生老师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这样借助直观教具,配合动作、手势和表情等,设计一个买东西的真实情景。情景导入法适用范围及广,如:买东西,打电话,问路等等。本人认为新的内容在真实的情景中表现出来学生就一目了然。情景导入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一种“无意识、无压力、无包袱”的氛围中受益。

六、多媒体导入法

论美术课如何导入 篇7

在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中, 猜谜语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形式之一, 因此, 运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我在讲《蜻蜓飞呀飞》这一课时, 我先告诉孩子们我们要来猜谜语。孩子们一听猜谜语, 顿时来了兴趣。我把关于蜻蜓的谜语告诉他们:“小飞机, 纱翅膀, 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 高飞晴, 气象预报它内行。”孩子们有的低头思考, 有的好像已经想出了答案, 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个小小的谜语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而且通过谜语内容的描述, 孩子们基本了解了所画动物的特征、习性。运用猜谜语的方法顺利地将孩子们的思维导入到了新课的内容中。

二、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

故事是通过文字符号来描述事物, 很多东西, 孩子们并没有见过, 但是, 他们领会文字叙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例如, 讲授《乌鸦和狐狸》这一课时, 我提前让孩子们熟悉了乌鸦和狐狸之间发生的故事, 然后, 在上课的时候, 我们举办了故事擂台赛, 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故事讲得非常好的孩子将获得故事大王王冠一顶。运用故事导入, 学生们明白、了解了上课的主要内容, 同时, 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描述, 对整个画面的构图也有了基本了解。所以, 讲故事的方法不仅顺利导入了新课,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运用实验的方法导入

实验不仅能将平实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 妙趣横生, 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进行《颜色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时, 我们用水粉颜色的变化来体现教学内容。水粉课对孩子们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我先将红色和黄色水粉颜料分别挤在调色盒中, 然后, 用水粉笔将两种颜色进行充分的调和, 我让孩子们仔细观察颜色的变化。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调色盒中的颜色:红色和黄色的水粉颜色经过充分的混合, 居然变成了橙色。然后, 我又将黄色和蓝色进行了同样的混合, 变化出了绿色。孩子们吃惊极了, 立刻想要动手亲自试验。当孩子们调出我指定的颜色后, 我又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试验其他颜色混合后的变化, 并用自己调配出的新颜色去创作一幅新的作品。运用做实验的方法导入, 不仅能很快地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当一幅幅色彩艳丽、颜色丰富的作品展示出来时, 孩子们对色彩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运用表演的方法导入

表演是指运用肢体、语言等技巧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在美术课的导入中, 表演方法的导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将课堂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讲授《青蛙王子》这一课时, 我就运用了表演的导入方法。课前, 我先准备好了相关人物的面具, 然后, 让孩子们熟悉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内容。上课时, 我分别请三个小朋友饰演青蛙王子、国王和公主。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把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孩子们表演得很认真!看了他们的表演, 其他的小朋友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我让孩子们把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画到在画纸上。有的孩子画的是小公主伸手想把自己的球从井里捞出来, 井底坐着一只青蛙;有的孩子画的是国王邀请青蛙和他们共进晚餐, 而画面里的小公主却很不高兴的样子;有的孩子充满想象地画出公主和青蛙和好了, 他们在开舞会。运用表演方法导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绘画创作, 同时,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美术课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 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把欣赏美、感受美植入到学生的内心!

摘要:美术课导入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正确选择导入方法, 可以在课程初始阶段引起学生的注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美术课的导入方法在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教学内容进行恰当、合理的设计, 为学生顺利进入新课创设氛围。

关键词:唤醒,兴趣,想象,好奇心

参考文献

[1]季琴芬.让示范为课堂添彩[J].教育艺术, 2009, (1) .

小学美术课导入 篇8

关键词:视觉本位;图像;教师;教学

课程导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输出质量、反馈评估结果。从现有学科类别与具体情况来看,美术课程有显著区别于其他门类课程的特点:第一,美术课程以视觉文化为核心;第二,教学成果的产出不完全依赖于导入知识性课程;第三,教学评估很难做到标准量化。基于美术课程特点,建构符合美术课程特征的导入方法,形成适合学科特征的路径就显得尤为关键。关联上述美术课程的特点,美术课程导入应有三项原则:首先,应当以视觉艺术为基础展开课程导入;其次,课程导入运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综合想象,不应对思维发散的结果作任何主观评判,即教师只为学生创设想象路径与空间,不给定所谓的“标准答案”;最后,除了从广度上增强评估效果的多元性,更重要的是在作品中纳入创意与想象的评估要素。本文探讨了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导入本质,比较与分析了现有美术课程的导入方法,以及分析了在美术课程坚守视觉艺术本位的导入原因与步骤。

1 中小学美术课程导入本质

课程导入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步骤,课程导入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课堂最终的教学成果。从学生角度来看,导入过程是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以便让他们尽快融入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程导入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打开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再逐步引入教学目标,最终启发和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美术课程教学来看,导入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课程目标,这与其他学科大致相同。弄清楚美术课程导入本质的前提是要弄清楚美术课程的本质。通常意义上,产出一幅“像样”的美术作品是对一节美术课的普遍认知,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偏颇的。

从原因上说,教师与学生对美术存在知识、技法、感受等多重维度的不对等性。再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美术教师的艺术观是建立于既有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对美术有较为完整的体悟与理解。学生群体大部分处于艺术观的形成期,从理解、体验、感受的角度上看与美术教师也有明显的认知差异。笔者认为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一幅“像样”的绘画作品,而是一段经教师启发,充分唤醒感受、增强体验、激发想象后,以视觉思维为主将感受和体验转换为图像的全过程。

2 现有美术课程导入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从中小学教师现有课程导入方法来看大致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回顾性导入、示范性导入、生活化导入、实物性导入;一类是以兴趣为中心:游戏化导入以及其他课程方法借鉴导入,如音乐导入等。

第一类以教学为中心的导入较普遍,是大多数中小学美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述知识、图片欣赏、观看绘画作品、偶尔亲自示范等方式来开展,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这样的方式通常较枯燥,且多停留在图像作品的表层理解上,并未有深入的分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學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都还停留在模仿绘画作品、图片、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并没有对课程内容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类以兴趣为中心的导入方式目前相对还不算多,因为这牵涉教师的控课能力、教学能力以及课程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此外,这种导入方式从授课形式上看对教学不能起到最直接的促进方式,部分教师不愿意去尝试这种方法。它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校外商业机构的大多数教师选择的较常见的方法。笔者从教学经验上观察,虽然商业教育机构运用该种方法较普遍,但课程导入与授课内容之间的衔接往往不够,导致两部分教学过程处于完全脱节的状态,没有联系。

3 在美术课程中坚持视觉本位导入的原因分析

上文提到不论是以教学为主的课程导入还是以学生兴趣为主的课程导入在教学过程中都存有一定的短板,长期争论与纠结该问题也不利于解决美术教学问题。我们认为美术课程的根本是体验、感受、表达视觉艺术。因此树立视觉本位的教学原则是连接以教学为中心与以兴趣为中心课程导入的桥梁。在此之前,我们需要界定视觉本位的含义。

从美术史发展来谈视觉本位。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它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美术作品从来都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精神食粮,而总是带有功能的、目的的作用存在。例如,史前时期的岩画总是带有巫术的背景,青铜艺术总是带有祭祀“礼器”的内涵,墓葬壁画总是带有灵魂“超越大限”的时空转换,[1]巫鸿先生将这一切定义为“物质性”。[2]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图像表现的美术,虽然总体发展离不开功能的影响,时代的局限,教条的束缚,即使是当下表现媒介在科技影响下不断转变的状况,视觉性仍是其始终不变的基本属性。

从美术课程的建构上谈视觉本位。不论是前期导入课程、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程后期学生的作品反馈都与视觉有密切的联系。反过来说,如果想要一堂美术课程能够彻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想象并最终转化为图像作品,这需要教师在课程导入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这一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对图像的把控与阐释能力。这也是接下来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话题。

4 以图像分析为本位的课程导入步骤

图像分析最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分析五个方面的学习要素:第一,从图像内容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图像的基本内容;第二,从图像色彩的角度直观感受图像色彩的基本构成与视觉感受;第三,从图像形式的角度启发学生分析图像本身的构成关系;第四,从图像空间的角度解析空间关系;第五,适当启发、解释、推导图像中的语言符号。

基于图像,我们做视觉分析的时候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图像的基本内容,这是做图像分析与后期想象力拓展的基础。学生理解图像的内容时,教师无需把自己对图像的理解和认识的答案给学生,具象图像尚好,抽象图像教师可以给学生基本的理解思路,如从线条上去理解、块面上去理解等。学生在阐述对图像的理解的过程中,言之有理均应肯定,教师稍作思路总结甚至不总结直接跳过即可,无须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顺势逐步分析画面的色彩,在视觉感受的过程中,人的眼睛对色彩的认知很敏感的。[3]引导学生分析色彩最直观的方法便是让学生找出类似的颜色,在寻找颜色的过程中可以理解与回顾色彩的基本知识,如对比色、邻近色等基础知识;也可以纳入中外美术史的知识,如光影颜色运用可以介入印象派知识;还可以纳入色彩构成知识,如色彩的过渡与渐变,明度变化知识等。此外,我们可以通过色彩在画面中所占区域联系画面的构成要素。由于图像表现的画面内容多种多样,根据多样的表现内容与主题我们可以建构新的方式作为美术课程的导入方式。例如,米罗的绘画可以运用音乐元素导入。当然,这与通常使用的音乐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是基于美术课程的系统导入来设置音乐环节,教师要始终把握美术课的教学主体。

构成关系是分析图像第三步需要分解的关键要素,即画面中的形式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分析图像中各部分要素是如何在画面中去组合而成的,以及作者这样安排组合的理由与原因。形势分析的时候注意引入画面构图的一些基本法则,如三角形构图、“C”形构图、“S”形构图等;另外,可以介绍基本的构图原理,如黄金分割等。构图法则是有限的,结合实例运用是关键。

空间关系是图像分析中的拔高环节,对年龄稍大的学生可以在此阶段深入引导他们。它是将学生思维从二维平面引入三维空间的重要步骤,也是视觉艺术中通常表现的重要元素。在空间阐释与分析的过程中,运用西方空间透视原理去解释图像是最为基本的方式和方法。遗憾的是,教师一旦遇到中国传统绘画时一般总显得束手无策,因为中国画的视觉生发系统与西方绘画有明显的差别,这时的空间分析方法似乎“不管用”了。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跟学生介绍中国画?笔者认为运用“视觉游离”的方法介绍中国画的空间关系比较合适。中国人的绘画艺术除了有视觉层面的考量外,还有精神想象的旨趣所在。视觉游离到每个画面的视觉中心总能引起學生的无限想象,就像一部静态的“微电影”。在“视觉”游离中解构中国画“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关系尤为重要,同时操作简便,也便于学生理解。

最后,图像语言与符号的象征意义在必要时也需要教师作必要的点拨,这往往是图像延伸的隐含意义,对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学习很有帮助。

5 结论

美术课程导入讲求从视觉本位出发,其实质是理清美术作为中小学基础课程的学科本位——以图像为核心建构图像从初生到产出的思维过程,运用体验、感受不断激发想象最终形成思维中的图像形态并转化到现实载体中。围绕着这个学科的核心本位,运用内容、色彩、形式、空间以及语言符号的几种方式去阐释课程中的图像,并最终达到以图像为基础的课程导入效果,连接起教学与兴趣两种导入方法,可以使美术教育教学的课程导入立足学科、启发想象、表达自我。

参考文献:

[1]巫鸿.超越大限——苍山时刻与墓葬叙事画像[J].郑岩,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1):1-8.

[2]巫鸿.美术史十议[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段殳.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2006:17-20.

[4]罗恩菲德(美).创造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5]马菁汝.罗恩菲德与艾斯特美术教育思想[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6]徐丹旭,宋永明.解读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思想[J].艺术教育,2010(2):110-111.

小学课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篇9

好的导入语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或像一贴兴奋剂,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地乐于受教,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成高效率的教学。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下面浅谈一下小学课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通过音乐渲染的导入

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减轻压力,放松紧张的心情,培养他们学习语言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而用音乐导入新课正是一种创设良好的轻松愉快环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他们大多都喜欢唱歌、追星、听音乐,在播放音乐中自然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也很容易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显得放松。学生在消除紧张心理的同时得到鼓励,自信心也随之提高,他们也就能大胆地在课堂上开口说语文了。在设计导入时,可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作为开场。如在《别了,我爱的中国》此课的讲授中,在课前老师可以播放为学生所耳熟能详的歌曲《大中国》,令学生在优美激情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伟大祖国的山河壮美,从而产生沛润饱满的积极情感意向,为本节课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春天》一课时,让学生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然后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感受到了春天花儿开了,草绿了„„ „„

老师:说得很好,春天来了,花儿红了,草绿了,黄莺唱起了动听的歌儿。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吧!瞧,学生在欢快的乐曲的感染下,很快地融入了学习情境中,收到了入情入境的导入效果。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音乐是增加学生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语文大餐中的味精。音乐魅力极大,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置疑问导入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争先恐后提出自己的疑问:“鱼游到了纸上,不太可能吧?”“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去?”“什么鱼游到了纸上?”„„无需老师再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学文。

再如,《蛇与庄稼》一课,老师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老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到外地买蛇养,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会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三)猜谜语导入

孩子们最喜欢猜谜语。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课题、内容,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能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例如《风筝》这篇课文是以事物名称拟题的。我们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揭示课题的作用。我上《风筝》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请同学们听老师说一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空中有鸟,长线牵牢。不怕风吹,只怕雨飘。”

学生听后,班上顿时像炸开的锅,大家议论纷纷。当学生猜出“风筝”之后,我接着说:“对,同学们很聪明,猜得又快,又正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篇课文,体会一下风筝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好吗?”

又如,《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学生纷纷猜测,得出答案:乌鸦。老师接着说:“乌鸦不但懂得爱妈妈,还很聪明能干。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乌鸦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的故事。”

(四)运用画面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有动力的因素。而视觉的刺激是最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手段。叶圣陶曾也说过:“图画不单是简单的文字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力,涵养儿童的美感。”色彩艳丽的画面使人觉得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画面导入新课,也是快乐教学的好方法。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之前,课件出示给学生一组美丽的花的图片,并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四字成语形容美丽的图片,之后老师顺势导入:“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德国的街道上去欣赏这五彩缤纷、姹紫嫣红,让人应接不暇的一幕。”在先期画面的刺激下,学生走近文本时就会更容易、更深刻地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深刻含义。

再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新课导入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图画。然后让同学们认真观察,说说它们尾巴有什么不同?这样,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课文内容上来了。如此导入新课生动形象,把学生带到了动物比尾巴的情境中。

(五)导游解说导入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鸟虫鱼,无所不及,包罗万象。如果我们能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可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身份,让其身临其境,会更好地促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火花。

例如:我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登过长城,游过漓江,去过鸟的天堂,欣赏过异国风光,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去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颐和园去玩玩好吗?颐和园不但构思巧妙,而且建筑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精华,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好我先定一下我们游览路线。我们先去有名的长廊,再到美丽的万寿山,最后去水平如镜的西湖。绿如翡翠的昆明湖,好,出发。

再如教授《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出示有关威尼斯美丽图片的课件并伴着优美、轻柔的音乐介绍:“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小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体验威尼斯的小艇。”老师、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学生们就会兴趣盎然的随着导游去仔细的游览。

(六)复习旧知识导入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上一篇: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下一篇: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