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美术工具》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认识美术工具》教学设计 篇1
《认识美术工具》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小学生上的第一节美术课,主要了解常用的美术工具与材料,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选择和使用美术工具,了解材料的性能,培养正确的美术常规:如坐姿、握笔、按纸等。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美术学习内容,感受使用美术工具创作的愉悦,积极准备相关的美术工具、学习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的方法,进行美术创作,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常规,为以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各种画纸(卡纸、宣纸、彩纸等),工具材料(铅笔、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等),了解教材中作品所用的工具、材料。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学习和练习正确的绘画坐姿、握笔等方法,欣赏美术作品并体验工具材料的使用,大胆尝试用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画画,或用卡纸、剪刀、胶水等制作手工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有趣的美术学习情境,师生共同欣赏美术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养成爱护和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学会整理学具,为以后学习美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了解本学期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和要准备的工具材料,选择一种喜欢的工具来画画或做手工,学会欣赏自己的作品,生成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大胆表达美术作品与工具材料的关联,讲述自己的学习体验,以逐步养成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和绘画的习惯。
解决措施:
带领学生翻阅教科书,了解本学期美术学习内容,准备并认识美术课常用的`工具和材料。用准备好的学具进行画画、做手工或自由创作,培养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对艺术学习的爱好与情感。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铅笔、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等。
2、用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教材中的主要工具创作一幅教师自创或临摹的画或手工作品(用于示范)。
3、一只装有优秀儿童美术作品和各种工具材料的“百宝箱”:形式多样、能反映小学段美术教学内容的作品(如学生的作品画册或成长袋)。
学生准备:水彩笔或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六、课时:
1课时(40分钟)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引导阶段
(3分钟)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纸,提问:小朋友们,这张纸能干什么呀?
美术学习中还有哪些工具和材料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板书)认识美术工具
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回答问题。
发展阶段:基础知识的讲授,过程、方法步骤演示。
(12分钟)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分析
1、出示图片:水彩笔、油画棒、剪刀、彩纸、橡皮泥等。
提问:你认识“百宝箱”里的学具吗
这些丰富的美术材料能变成什么美丽的东西
(我们可以画一画,做一做。)
2、播放动画:常见美术表现形式介绍。
提问:你看到了哪些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
学生观察、分析,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
图片:美术工具与材料
动画视频:常见美术表现形式介绍。
(二)欣赏、评述
1绘画馆
(1)出示图片:水彩笔画、油画棒画、中国画
提问:说一说它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2)出示图片:线描画、水彩笔画、彩色铅笔画
提问: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笔来画的
教师小结: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是同学们常用的工具。
(3)名作欣赏:林风眠的中国画《小鸟》
提问:小朋友们看一看:两只小鸟在哪里它们在干什么
想一想,画家是用什么工具和材料画的
小结:树枝的中间,两只小鸟,好像在说悄悄话。画家是用中国画的方式来表现的。
2、巧手坊
出示图片:纸艺、彩泥、陶艺、废旧物创意造型等。
提问:看一看,你能找出以下作品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3、“找一找”
动画游戏:
找一找不同美术作品所选择的工具。
学生感受使用不同工具与材料作品的特点。
学生在欣赏与讨论,说说自己欣赏《小鸟》的感受和对国画工具与材料的认识。
学生欣赏多种手工造型作品。
学生在视频游戏中进一步明确工具材料与作品之间的联系。
图片:油画棒画、中国画、线描画、水彩笔画、彩色铅笔画
图片:林风眠《小鸟》
图片:学生工艺作品
动画:找一找不同美术作品所选择的工具
(三)实践探索
1、正确的学习姿势和握笔方法
出示图片:看看小朋友画画时的握笔姿势,握笔试一试!
2、油画棒的用笔方法
试一试:用油画棒画画不同角度线条和块面,你也来动动手吧!
3、水彩笔的用笔方法
试一试:用水彩笔来画一画!
学生学会正确的画画姿势和握笔方法。
学生了解油画棒、水彩笔的不同用笔方法。
图片:正确的画画姿势图,正确的握笔姿势图。
图片:油画棒用笔方法图,水彩笔用笔方法图。
4、教师示范,创作引导
教师尝试用水彩笔画点、连线、涂色、添画。请大家猜一猜:老师画的内容像什么
欣赏绘本《黄雨伞》插图,学生想象点和线的自由组合。
提问:用你喜欢的笔画画点和线,还能画成什么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画画点、连连线、涂涂色、添些画,表现自己喜欢的内容。
学生观看教师示范。
欣赏绘本插画,展开想象,小组讨论。
图片:步骤图1、2、3、4
图片:绘本《黄雨伞》插图
课堂实践,学生进行绘画
(20分钟)
三、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
作业要求:
用彩色笔画画点、连连线,添些画……并涂色,表现自己喜爱的内容。
作业步骤:
1、画画点
2、连连线
3、蛲可
4、添些画。
教师巡视、帮助学生。
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创作,在实践中体验美术的愉悦性。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
(4分钟)
四、作业讲评
展示学生的作品,自评和互评。
1、说一说:“我”用了什么笔画了什么表达了自己什么想法和感受
2、评一评: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你看出来他用了什么工具画了什么
本课总结: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了解了美术课的学习内容,认识了常用的美术工具与材料,并学会了正确的坐姿和方法,以后请大家带上喜欢的彩色笔来,我们期待更有趣的学习。
学生自评、互评,互相学习。
拓展阶段
(1分钟)
五、拓展
你喜欢下面哪幅作品它用了什么材料和工具
试一试:选择新的工具和材料画画或做手工吧!
继续感受美术作品的工具和材料,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表达美的能力。
《认识美术工具》教学设计 篇2
1、新工具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和其他电子便携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其具有计算机的大部分功能被人们广泛使用。与这些设备相关的信息交流工具不仅拓宽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更为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提供了方便。因此,它们也逐渐被运用在老师教学中并成为当下人们互相交流的“新工具”。
在本文中“新工具”是对微博、微信、QQ等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信息交流软件的统称。这种成本低又快捷简单的交流方式更加方便人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会话。
2、新工具分类
在国内,现阶段常用的新工具主要包括:QQ、微信、微博、贴吧、豆瓣等;国外常用的新工具则有facebook、msn、twitter、instagram、inline等。
二、新工具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学生的学习需要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因为新工具具有一些功能性的特点如:传送图片、视频、链接、群聊,有利于老师随时随地及时的与学生交流、传递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发送图片或者自制小视频使学习内容充满乐趣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新工具中建立班级群聊组,通过自由抢答的方式给学生们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积极性。
2)有利于学生进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由于新工具具有交流及时性、传播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将其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并辅助美术教学有利于老师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有利于老师课前课后学习内容的传播与各种知识的传授。例如,中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新工具在课前课后给学生发布上一节课应当复习的重点内容以及下一节课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点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新工具向学生们推送近期各大博物馆的展览、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的作品、民间美术等内容,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学生也可以通过新工具向老师请教问题,更加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巩固。由于新工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学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使用。
2、教师的教课需要
1)有利于教师建立高效课堂
因为新工具的及时性、多样性、综合性等特点,可以丰富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方式、建立一个高效的美术课堂。
教师可以将新工具与社会上各种美术资源相结合,比如:美术馆、博物馆、书画院等,通过教师对有效知识内容的整合,将得到的美术教学资源通过新工具推送到学生那里,不仅节省了学生的人力与时间更开阔了学生的学习面,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到画作中的深层含义。同时,教师通过新工具发布的内容家长也可以看到,这就能让家长直接的参与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直面的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内容并能够帮助孩子更好更容易的完成学习任务。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从网络上获取时下信息的方式已被大众所接受。微博、微信、QQ等软件不仅可以用作实时交流工具还可以供群众获取和查阅时事。教师不再只能通过书籍和面对面会议获取知识,新工具的网络互动平台成为教师汲取新知识、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今网上已经有了很多美术学习交流平台、讨论群等,有助于教师之间互相讨论沟通、分享教学心得并获得教学启示以更好的为教学活动做准备。有了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才能进行更为有效果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成果。
三、新工具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策略
1、应用原则
1)选择原则
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提高,新工具多种多样。在此背景下教师面临着使用何种新工具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的问题。教师选择何种教学工具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需要教师认真考量和用心准备。
2)使用原则
教师运用新工具是为了美术课教学服务,主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方便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拓宽教师的教学内容等方面为主,通过使用新工具推送课堂学习内容与活动来实现。教师应注重语言的描述尽量亲切生动体现出趣味性,在推送内容上尽量选择具有吸引性的有趣话题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发挥新工具的作用。
2、应用策略
1)课前辅助
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将即将授课的内容大致的总结概括出来并结合图片、视频、音乐等有趣的元素通过新工具推送给学生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以提升课堂中授课的效率,提升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2)课后延伸
教师在美术课结束后,通过新工具总结课堂上的遗留问题,拓展所学内容供学生思考,布置和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方便与学生交流并解决学生课堂疑问,激发并保持学生对美术课及美术知识的兴趣和激情。
3)课堂补充
教师将平时在生活与自我学习中搜集到的有利于美术教学的知识与内容通过新工具传送到课堂中,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与资源,以丰富美术教学活动、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并能开阔学生视野有助于学生进行美术学习。
四、结论
本研究将新工具的运用与初中美术教学相结合,使其辅助教师更好的利用新工具的功能与优势进行美术课程并利用课余的时间快捷方便的给学生传递知识,有利于教师通过新工具参加网上论坛与广大的中国甚至国外的教师进行沟通互相传递教学经验与心得。同时,新工具的新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师生建立起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此论文旨在为广大的中学美术教师提供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借鉴作用。
摘要:本文在当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选择出适合中学美术教学的新工具并探索新工具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通过新工具的不同功能分析其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不同应用价值并探索实践方式。
关键词:新工具,中学美术教学,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2]张铁道;白晓晶.2013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信息技术优化中小学生学习体验[N]中国教育报.2013:9-6.
[3]尹少淳.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时[J].中国美术教育,2002(04):3.
[4]钱初熹.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美术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篇3
笔者以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熟悉的物品》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要求通过大量图片展示描绘静物的技法,了解构图的基本法则和构图形式,掌握静物画的不同表现方法,体验构图的不同角度、不同工具呈现的不同趣味,感受静物画的艺术美。这种课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被普遍认为是工具性较强的技术学科,教师容易强调美术技法,而忽略了学科的人文性。所以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欣赏,欣赏不同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体会静物画中多样的构图之美,感受静物画的线条之美和意境之美,发现用画笔记录身边物品的乐趣。
以马蒂斯的《静物》为例,他画了喜爱的波斯风格的瓶子及蔬菜、水果。每件物品都画得十分饱满、圆润,线条间疏密组合,使得物体前后秩序分明。学生不仅看到了有节奏的欢快画面,也看到了画家洒脱的作画状态。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感受静物画的美,体验线造型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欣赏法国画家夏尔丹的作品时,学生了解到人们司空见惯的碟子、鱼、水果、面包这些极其普通的东西,被画家点石成金地赋予了隽永的美。夏尔丹的那些充满魅力与悟性的画作,使平淡无奇的生活焕发出诱人的光辉。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感受到静物画的美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用不同粗细、不同质地的笔表达不同物品的质感和自己的情感,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人类的朋友》 属于“造型·表现”课,教材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用线条和色彩捕捉自己喜欢的动物形态,所以教师容易往表现技法上下工夫。注重讲授素描、速写的技法,也会重点介绍淡彩绘制的方法,那么就只注重了美术教学的工具性,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在教学中,为了让人文性体会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是请大家谈谈你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教师先抛砖引玉,将自己小时候,小狗帮助笔者的事情向学生介绍,大家听后,无不为老师与动物间真切的感情所打动。
为了让学生了解人与动物的相互依存关系,笔者播放了视频,在歌手激昂诚挚的呼唤中,学生不仅为失去动物造成的环境灾难而惊呼,也为因有动物使得世界多姿多彩而欣慰!在感受艺术作品的精彩之余,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观念和意识。所以,学生能怀着人文性去用线、用色彩创作动物,去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在关注学生技能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耕牛·战马》 本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融“造型·表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为一体,同时与历史学科相综合。有时,教师在这节课中会重视介绍中国的白描技法,通过临摹要求学生尝试了解线条的变化。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只重视了美术教学中的工具性而人文性无法得到体现。
笔者在为本课设计课时,引导学生参与历史与美术的综合探究活动。以牛、马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子,通过牛的性格特征的介绍,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李可染一生画牛,齐白石自称“耕砚牛”等事例,让学生懂得牛的勤劳、强健和沉稳,以此来鼓励学生要以勤奋稳重的态度来生活和学习,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秀品质。
《花的变化》 教材属于“设计·应用”范畴的课,要求学生在对花卉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装饰变化的方法对花卉进行装饰。这节课也容易上成只讲图案设计的方法,而忽略了情感价值观的人文性教育。为了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以艺术的眼光观察社会,学会用图案的方式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笔者展示了多种花卉的自然形态,有华丽的牡丹、高雅的百合、圣洁的水仙……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花卉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培养他们对植物的热爱,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通过展示教师自己设计的衣服图案,培养学生向往自己动手设计的情感。通过大量优秀图案实例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图案变化的几种基本技法。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装饰变化的方法来设计花卉图案,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统一。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社会各界对美术教育的共同期望,美术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而且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笔者将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一切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而继续前行。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可先通过与学生交流、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所掌握的计算工具。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情感价值方面: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学会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教师: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2.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 1 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一)认识算盘:
1、出示算盘:
(1)介绍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算盘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的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介绍计数方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
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在个位(定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
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例如(边说边操作)10、325、4709、6890
(二)计算器的认识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功能,教师:请同学们向你们的同桌介绍一下对计算器认识,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学生在全班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板书:显示器,键盘,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说说这些各不相同的计算器都有什么相同的功能?同时教师说明:各种不同的计算器外部结构都可以分为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最基本的功能是计算。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总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对语文教学工具性的认识 篇5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其文学性和思想性,却忽视了语文教学还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或者说我们本身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就有所欠缺。老师们在关注语言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语言形式。即注意了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分析讲解,轻形象感染;重习题式训练,轻实际能力培养”的“三重三轻”现象,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利于陶冶审美情趣,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下气力改进语文教学,突出工具性,渗透教育性,着眼发展性。
一、淡化“习题式”练习,加强语文能力的训练。
语言文字历来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工具性。工具地掌握唯一途径是训练。应采取“读得多些,讲得少些,练得精些”的办法,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动眼、动口,朗读课文,两耳听读,让课文语言一次次输入大脑记忆的仓库。至于练,绝不是“习题式”的练习,因为语言文字的应用是整体的,所以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凭借教材及其特点,有步骤地进行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猜读„„以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的水平,重点突出教材精彩片断的教学;在精读中,应扣紧教材语言,让学生比比读读、推敲词语,领悟语言的神韵,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至于听话、说话能力,也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到大幅度地训练。总之,训练应从应用出发,重在培养语文能力。
二、摈弃“发胖式”的分析,注重感受熏陶。
语文教学渗透教育性,必须摈弃流行已久的“发胖式”的分析,因为这种“分析”既耗去了教学的有限时间,又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其表现是语文课的思想道德教育被无形、无情的说教式分析所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被老师的讲解所取代。这种没有感受的教育。只能是概念的、空洞的、无力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一朴素的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这叫“文”以载“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文道结合”,而不是“文+道”。所以教师应把握教材及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课文描写的生动形象,如临其境,激起热烈的情绪,体验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这样,学生必然受到熏陶,久而久之,必将影响学生高尚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形成。这便是“学文”中“育人”。
三、反对“封闭式”读书,提倡到源头中学语言。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知不觉地被学校高墙将其与大自然、与社会生活隔开。就作文而言,一是普遍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面壁苦思”“闭门造车”;二是教师指导方向、方法存在问题,培养技巧已成倾向。许多教师不带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不去接触生活,只是关在屋子里读范文,背“好词佳句”。学生只记得词,不懂得词的形象与感情色彩,于是写秋天用了很多写春天的词语;有甚者词语堆砌,辞不达意。仅“一件事”就让学生写《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发生在放学路上的,发生在家里的,发生在星期天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谓无所不包。学生没有那么多的事可写,只得抄、搬、缩。学生强作无米之炊,教师则堂堂加码:“开头诸法”“结尾妙语”,记装公式”,“套作”、“仿作”,絮絮叨叨,弄得学生迷迷糊糊。其实语言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语言的发生就是用来交往的需要,自我表白的需要。多写,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亲眼看到和感受的世界。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有形、有情、有境,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通,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学活语言;在理解、运用语言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素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几次都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一次亲戚叫我帮他写一则工作方面的申请书,我当时想拒绝,因为从来就没有写过,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怕写不好,耽误了人家的大事情。没想到亲戚却说,你是学文科的,应该对这些很拿手的,就拜托你了。听他这么一说,我一脸的尴尬,只有答应下来。想来自己是学文科的,说这些都不会还会写些什么呢?旁人听了岂不成笑话了。确实,在大学里也有公文写作这门课,因为是选修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担任公文写作的老师,上课也是含糊其词,草草了之,并没有实践性的训练。因此对于普通公文的写作只有点模糊的概念,现在要提笔来写,心里未免有些底气不足。此后,我查了相关资料,反复修改,才勉强完成亲戚交代的任务。
类似忽视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新闻也有许多,江苏省人才市场拿出10个岗位面向大学生招聘,筛选之后80多人入围,有一题是根据素材写一则邀请函,80多个文科毕业生竟没有几个能写出一份完整的邀请函,绝大多数“缺胳膊少腿”。作为工具的语文竟面临如此尴尬的处境。
学了语文,不大认识汉字,汉字写得龙飞凤舞、东倒西歪,说不好普通话,朗读文章支支吾吾,没有阅读报刊的习惯,不会写简单的应用文,诸如此类现象比比皆是。而生活却离不开语文: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医生的病情记录,警察的审讯笔录等等,都需要语文这个工具。语文的广泛使用与语文运用的生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反,学了语文,能很好的掌握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的人,就能在日常生活和就业中显出优势来。大学同窗的一位好友,就是因为有一手好笔头,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应聘的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大专生的学历打败了更高学历的竞争对手,赢得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也是做得得心应手。尽情的施展了她良好的协调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近几年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无形中被冷落。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潜意识里提高自己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因势利导,重视教育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语文教学才不会离生活越来越远,才能有效的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的一些认识,也是在阅读的书籍和向老教师不断请教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当然如果要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抓住语文的工具性来进行施教,还要在自身教学水平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加强对文学全方面知识的学习。
对语文教学工具性的认识
天津市红桥区外国语小学
《认识美术工具》教学设计 篇6
设计背景
本年龄幼儿喜欢汽车较多,结合这一特点为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进行此课程设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对各种交通工具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用途。
2.要求幼儿注意倾听同伴谈话,了解别人谈话的内容,从中吸取有用的信息,丰富自己的谈话内容。
3.引导幼儿想像未来的交通工具,激发独创性思维。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时需幼儿大胆想像,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与玩具若干。
2.平时丰富幼儿有关交通工具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1.教师神秘地拿出玩具大卡车,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2.出示小轿车,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3.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讲认识的交通工具,教师按幼儿讲述内容出示图片。
二、引导幼儿围绕话题分成若干组自由交谈交通工具的用途。
要求幼儿商量谈话次序,轮流谈话,不抢着讲,也不能光听别人讲,自己不发表意见。
教师轮流巡视指导幼儿的谈话,用插话的方法将幼儿谈话内容集中在“什么工具有什么用”的话题上。
三、帮交通工具分类。
引导幼儿将交通工具分类,进一步加深对交通工具的认识。
出示交通工具图片,黑板上划分成三类(运货、载人、特殊用途)请幼儿操作,要求先说出其名称,再将卡片贴在对应用途的分类区。
四、谈话 未来的交通工具。
1.引导幼儿拓展谈话内容,想像未来的各种交通工具。
2.小结:表扬幼儿的创造性想像,鼓励幼儿好好学习,长大后设计更特殊、更有用的交通工具。
五、各领域渗透
科学: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各种交通工具的主要特征及不同用途,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艺术:学习有关内容的歌舞,如:《小小交通警》(集体舞)、《大吊车》(音乐游戏),丰富幼儿对交通工具的认识以及交通知识。
美术:启发幼儿发挥创造力,设计出最新型、最特别的交通工具。
六、生活中渗透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了解其特征,知道其用途。
七、环境中渗透 在活动室内放置交通工具的玩具,张贴交通工具图片,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并学习讲述。
八、家庭中渗透 请家长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创设让幼儿观察、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条件,丰富幼儿的交通知识。
教学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但幼儿可能是因为年龄小,自己有很好的想像,可不敢大声说出来。因在之后的教学中多加入实物及动画,更加调动幼儿积极性。
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篇7
一、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在新课程的舞台上扮演新的角色, 美术课程新标准将成为重塑教师审美形象的重要依据。教师将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生活情境,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寻求、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师生面对面的授课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众多学生, 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重视对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 对学习的结果过于重视, 关心学生画得如何、造型是否准确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讲授法、谈话法, 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 即所谓的“一言堂”、“满堂灌”, 缺乏互动的问答式交流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去, 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从这一点上来说,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 你总站在他的身边, 或轻轻点拨, 让学生茅塞顿开, 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其次, 现在我们从新课程的角度审视沿用多年的班级授课制, 并不是要打破班级组织教学的形式, 对班级授课制全盘否定, 而是要改变教师在教学时知识传授者的一贯形象, 积极充当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创新者。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常规, 直接参与到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充分挖掘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 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可观察、探究、讨论、表演等, 起着穿针引线的引导促进作用, 做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建议者。
二、美术教师要具有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批评的素养
美的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的愉悦, 然而这种对美的感受仅仅停留于作品表面的形式美感, 要想获得更加强烈的精神震撼, 就必须深入把握事物美的内容, 进一步理解美的内涵, 以获得美的感动。
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带给我们心灵的震荡和洗涤, 而每一位欣赏者对作品的感受和感知程度却是各不相同的, 人人都熟知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 可对于她神秘而永恒的微笑, 欣赏者却各有认识, 这就是个人审美理解上的差异。审美理解是美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活动, 也是一种能力。在审美过程中, 不论是感受美还是欣赏美, 仅凭感性印象都不可能立即认知, 还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如对自然的日月星辰的欣赏、对社会的风土人情的欣赏、对艺术的名品大作的欣赏等, 都必须以理性的认识来加以推动。
各类美术作品中的形象, 一方面是社会生活原有审美元素的再现, 另一方面是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道德和审美情趣的本来体现。因此, 欣赏者只有仔细品味、透彻理解, 才能获得正确的意识呼应, 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美术批评的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对比等方式, 从作品的主题、视觉效果、内涵及特点加以分析和评论, 从而达到深入理解作品和明确其社会和文化性的作用。这里的批评是指批阅、评价的能力水平。
毋庸质疑, 提高小学教师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批评素养对于形成正确的美感理解极为重要, 因为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对世界尚不得知的孩童、对社会尚无经验的少年, 只有提高自身的审美理解水平和美术批评素养, 才能面对儿童智慧的头脑和探究的眼神。因此,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广泛、深入地与自然、社会、艺术亲密接触, 丰富自己内在的情感体验, 积累审美经验, 将感受转化为理解, 在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中认识美、感受美、理解美、批评美。
三、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 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文化情境, 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 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艺术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 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 可让学生走出教室, 到校园走走, 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 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 感悟建筑产生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 学生能拓展视野, 增强感性认识, 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 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 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四、注意渗透德育
《认识美术工具》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服装美术;教学方法;演示
服装美术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有: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谈话法和参观法等。其中,演示教学尤其符合视觉造型艺术的特点。因为,造型艺术的特点是形象的可视性,需要用眼睛观看。服装美术教学必须依靠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服装作品的观察、对范画范作的观察、对作画步骤的观察,才能进行模仿和创作的学习活动。服装美术学习中,有许多间接经验和古今中外优秀的服装美术遗存。学习这些人类的间接经验,一般要借助于图片或录像等给学生直观性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具有“类直接经验”,以此为基础了解国内外服装美术遗存。人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入手的。服装美术演示教学,就是利用学生的感性经验,通过直观形象唤起记忆,丰富感性经验,加深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和思维。
一、服装美术演示教学及分类
“演示”一词,译自英文的“Presentation”,意为在他人面前陈述、表达、展现或解释某一事物的一种方式。在汉语中,“演示”一般作为动词使用,用来表示表演和展示的过程。
服装美术演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具或教学仪器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利用服装样衣、面料小样、人体模型等实物和各种绘画、设计挂图和服装音像资料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模仿能力比较强的职高学生而言,教师直观形象的演示更容易接受和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投影仪或者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给学生演示实际操作的过程、结果,使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再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且有所创新。例如,时装画技能教学中“平涂、分染、撕毛”这样很难讲解的内容,教师拿起笔来一做示范立即见效。
从教学手段上讲,服装美术演示教学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教师的当堂演示,在技能教学中是最好的方法。学生可以从教师的作画或制作过程中指导完成一件作品的全过程。第二是用电教媒体进行演示,它不但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而且容量大,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事物的静态变为动态,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第三是实物、模型、图片、范画的演示。它最常用,能使学生获得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在感性认识。
二、当堂演示的要求及其操作程序
(一)在运用当堂演示时,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服装绘画和制作的表演技能。有一句古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服装美术教师的演示教学的“器”,首先就是要熟练地掌握服装绘画与制作的基本技能与技巧,特别是要能在课堂上短时间内画出或做出较好效果的作品。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让你慢慢地画或做。同时,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如果自己演示的作品效果不好,就会使学生疑惑你传授的方法是否正确,就会降低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综合演示教学的特点,当堂演示的一般操作程序为:
1.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技能水平以及教材内容,确定演示的内容及难易程度;
2.提前进行操作试验,掌握技术要领与速度、时间;
3.设计一些讲述语言和问题,使“讲—演”与“图—文”联系起来;
4.提前将学习内容告诉学生,让他们做好准备;
5.演示前应先讲述演示的目的,引导学生有选择的观察;
6.从讲课的形式看,检查学生的位置是否最佳(能看清看懂演示的内容);
7.重点、难点内容,要放慢速度,甚至重复几次及局部演示;
8.学生大体明朗操作要领后,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不求造型精确,只求“达意”)。
需要指出的是,技能训练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脑、手、眼协调运用,达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所以,在巡回指导中,当我们面对学生的操作出现错误时,不能一味地批评,而应先肯定其优点所在,然后再从暴露出来的较多缺点中指出其中个别主要的缺点让其改正或改进。
三、电教媒体演示的操作要点和运用
(一)电教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上课前的准备。提前到达教室,打开并调试好设备(计算机、投影机、扩音机、麦克风等);熟悉教室环境(位置、灯光、电源等);检查衣着和仪表;放松情绪。
2.重视口头讲解。讲解的语速要适当,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声音响亮、吐字清晰;适度使用幽默,活跃课堂气氛。
3.掌握演示文稿的放映节奏。演示中要有适当的停顿;画面过渡和文字显示技巧要适度,避免让学生眼花缭乱;长时间不用时可设为白屏或黑屏。
(二)电教媒体在服装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热情。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开发电教媒体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强等长处,给学生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立足于学生的视觉刺激,引导欣赏,对于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服装美术欣赏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生的年龄、心理、欣赏水平也参差不齐。最好根据不同内容和对象,选用不同的媒体进行演示。职高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他们能使用抽象逻辑思维,通过感念、推理、判断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以可将优秀的服装作品,通过投影、VCD、网络介绍给学生,使他们了解作品的构图、人物造型、表现方法、艺术价值,增强学生对社会美的感受。
3.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技能训练。指导学生绘画实践是技能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当堂演示则是技能教学的好方法。但是光靠教师具体示范不仅形式容易单调,而且容量小,时间长。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有不可言喻的优势。比如,教学时装效果图的绘画技法,各种表现方法、质感特征很难示范和讲解。通过让学生观看准备好的录像带,在很短的时间里,学生就可迅速地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而投影分解,掌握绘画步骤,是指导学生进行写生或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四、实物、模型等演示方法的运用
(一)实物演示
在服装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具体感知所讲授对象的有关构造和特征,以便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可以演示实物。演示实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授新课时,在课桌间巡回演示,如演示的材料简单明了,学生一看就懂时,教师可在教学中临时中断讲授,把演示材料拿在手中巡回演示,然后再回到讲台上继续讲授。
2.课后在橱窗中的演示。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验证挂图、样品的真实性,下课后可把实物放在教室或楼道的橱窗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在下次上课时,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观察质量。
3.全班轮流观察。有些面料小样或设计图稿数量少,可由全班学生轮流观察。演示进行时,应同时组织学生做一些其他作业,以免有些学生无事可做造成乱堂。
(二)演示模型
模型也是服装美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它能把实物放大或缩小,能为学生建立立体概念,还能反映物体或其局部的构成原理。演示模型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结合讲课进行演示。在数量多、模型小时可分发给学生;在数量少、模型大时可在课桌间巡回演示或边讲边用或请部分学生代表演示。
2.课后陈列观察。在课上学生不易看清的模型,可课后陈列,让学生自由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3.利用模型进行复习提问。为使学生重视模型,提高观察模型的质量,教师在课堂复习提问时,可让学生指着模型来回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会促进全体学生重视今后教师演示的模型。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施良芳,崔允漷.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和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2]彭钢,蔡守龙.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04.
【《认识美术工具》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1认识美术工具07-15
美术认识09-03
我对美术欣赏的认识08-08
认识抽象画五年级美术09-02
美术认识身边的树课件10-22
《让大家认识我》的美术教案07-26
美术教案(全册)让大家认识我11-07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反思09-28
幼儿园大班认识工具教案反思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