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调查

2024-09-28

农房调查(精选7篇)

农房调查 篇1

一、调研小组走访记录

(一)时间:3月4日上午11点;

地点:崇州街子镇唐公社区罗玉福家;

重建情况:原址重建,主体基本完工。

房屋为两家合建,一楼一底。其中罗玉福家上下两层400平方米左右。全家5口人,押土地证贷款6万元,自己投资10多万元,建完大概要花25万元左右。

罗玉福:贷款2年还清,镇上干部讲过优惠政策,前3年按0.6倍付息。政府补贴1万9千,风貌押金2千元,自己拿到手的补助有1万7千,那2千要等到房子风貌验收了再给。房子自己设计,政府只有风貌设计。去年11月动工,还有一两个月竣工。因为不属于规划区,选择方式都是自愿,政府征求过意见。

罗玉福:唐公社区未住板房的群众(自已搭棚棚)未给2000元过渡费。红砖是4角5一匹,就是请人建房的工价太贵,要200多元一个平方。

(二)时间:3月4日中午12点;

地点:崇州市怀远镇富丽村11组王怀平家;

重建情况:原址重建,主体基本完工。

户主不在家。据当地村民介绍,修王怀平家这样250平米左右的房子要16万元左右。王怀平家3口人,政府补贴了1万6千元,贷款4万元,其余的是向朋友、亲戚借。据村民反映:该村300多户人家是原址重建,20**年能还得清贷款的不到10%。

(三)时间:3月4日中午12点35分;

地点:崇州市怀远镇蜀州驾校板房安置点马永泉家;

重建情况:统规自建,正在打地基。

马永泉是鸡冠山乡薤子村村民,选择回到鸡冠山乡统规自建。

马永泉:我们选择了统规自建,就是回鸡冠山修。我们已经贷了6万元,贷8年。他们说那个地方地基软,要打桩,换土。现在地基还没修好就要给地基钱,地基圈梁算下来几万元,除了下来就没多少了。图纸没有拿给我们选,房子怎么分也没说,我们2人90个平方,够还是够了。修一层还是两层依我们自己报,我们是报的一楼一底,不知道什么样子。现在的困难就是没钱。我们老房子是7间房200多平米的宅基地,有证。政府没说原来宅基地怎样做。房子贷的钱存在银行,反正修房子才取得出来。

(四)时间:3月4日下午2点30分;

地点:都江堰市大观镇荷园板房安置点;

重建情况:未动工。

开发区被征地的群众说,政府告诉他们9月份能搬进新房,但现在都不知道在哪里修,怎么修也不知道。过渡费都没有。“我们的地是地震之前被征的。先是说每个月200元过渡费,但现在没有。又说是只有100元,要就要不要就算了。”

板房区管理人员谢某表示:集镇安置点已打围,3月份动工。部分城镇安置点是青岛亚星集团统一打造,正在谈相关政策。部分农房重建点还在等项目进行统规统建。

(五)时间:3月4日下午3点15分;

地点:都江堰市中兴镇上元村13组;

重建情况:已建成。

均为原址自建,农房体现了川西特色。

(六)时间:3月4日下午4点;

地点:都江堰市紫坪铺镇紫坪村;

重建情况:社会资金开发重建,场平、放线阶段。

村民:我们村1、2、4、5、6组都要拆,3组在沙湾那边。紫阳置业有限公司进行开发重建。

问:它准备置换这个地来做什么项目?

村民:说的是那边要修个宾馆。

问:给你们宣传过方案没?

村民:说过,一个人35平方米,宅基地换房子住,就是做的这个宣传。地震时候我们填的是严重破坏,但后来自己修复了,没有拿政府一分钱,但现在他们说我们要住这个安置房的话就要自己把房子拆了,只补贴一万六给我们,但我们房子已经修好了。

问:你们家宅基地办证没?

村民:都有,但土地证没发下来。

问:你们是想统规统建还是原址重建?

村民:因为我们在红线内,必须要拆,没办法。我认为红线内的和红线外的应该有所区别,因为红线内,我们家8口人(姐妹两家人和父母一起住,等于是3家人),分了户口,但都在一起,比较大,更愿意自建。

问:那你们分房子是分几套呢?

村民:它具体的政策都还没出来,不清楚。还没喊我们选房子。说是10月份就要入住。但现在看这个样子恐怕不行哦(拆都还没有拆)。

问:多要30个平方米自己出钱,愿意不?

村民:肯定愿意。像我们这里娃娃还没结婚的,就给的`3个人的户,虽然人家现在还没找朋友,但以后人家结婚了,媳妇娶进来,就愿意多要30平方米。

问:受灾过渡安置费给了么?

村民:有的。10元早就发了,只有3个月。

(七)时间:3月4日下午4点30分;

地点:都江堰市紫坪铺镇板房安置点黎明村6组魏姓村民家;

重建情况:社会资金开发重建,主体施工阶段,一期7月1日入住,二期预计10月份入住。

问:房子分了没有?知道自己住哪栋不?

魏大姐:不晓得,可能修好了分吧。

问:住多大面积知道吧?

魏大姐:晓得,我们3人户,1个人35平方米。他们计划3人户好多户,4人户好多户,有统计,是按户口本。其他还满意。就是开间小了,一间床放下后就什么都摆不起了。

问:以前的宅基地怎么算?

魏大姐:3万2一亩,耕地加地面作物是3万9千8一亩。紫阳公司没有说就业的问题。以后就不管吃饭了,反正把房子给你修起就不管,就靠自己打工了。

问:新房子有光纤、自来水、燃气那些配套吧?

魏大姐:燃气还不清楚,其他应该都有。基本还是满意的。

(八)时间:3月5日上午10点30分;

地点:都江堰市蒲阳镇花溪村13组刘中平家;

重建情况:原址自建,砖木结构。已完工。

刘中平:我们家有七八分地大小,两家人合建(两兄弟加一老人 ,5个人)共投入了20多万。两个户国家补贴3万2,贷款12万,亲戚朋友很支持,借了很多钱。准备4、5年还清。因为以后准备做生意,搞农家乐,我们想的是现在修好点,以后好发展嘛,所以就投资这么多。你看我们整的二四墙、圈梁、构造柱,什么都弄了,就是为了防地震,以后人家要来这里住起耍都要放心些,所以才搞这么到位。政府要求要这么整,我们也很愿意。镇上干部来看过,经常来看修得如何。去年农历九月开始整,一直到大年三十都在弄。

(九)时间:3月5日上午11点30分;

地点:彭州市磁峰镇蟠龙村5组“五龙世家”;

重建情况:32户统规自建,已完工。

张仕松:我自己和兄弟一起修,一楼一底上下150多平方米,3月中旬能搬,这两天在粉刷。现在这里有些家还没入住,认为房子湿要敞一下,有些是还要装修好了再搬进来。这里大多数都贷了款的。我没贷款,兄弟贷了4万5千,另外我们原宅基地是180平方米,国家按照土地增减挂钩,每人给了8千,两家5个人就4万,还有1万9的补助。

问:是各家修还是统一修?

张仕松:议事会找建筑公司统一修,包括材料、钱都是议事会管。

问:搞了集体经济组织没有?

张仕松:搞起了,村民入股土地流转,成立了土地银行,目前没有其他项目进来,我们是村集体自己管理。

问:下一步搞什么产业有打算没有?

张仕松:种用才竹子,还有就是栽魔芋,公司出种子,农民自己栽,按市场价公司收购。还搞点农家乐,我这里弄点茶摊,才摆开10多天。

农房调查 篇2

产权不完善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De Long&Shleifer,1993;Acemoglu等,2001)。产权不完善或不稳定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当前我国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突破口。完善的产权能够促进投资、增加信贷可得性,促进资产流转和实现土地资产的资本化(Besley,1995;De Soto,2000)。

农房产权问题的核心是宅基地产权问题,其房屋所有权归农户是明晰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宅基地,一直实行福利分配、无偿使用和限制流转,农民得到的宅基地之上农房产权是不完整的,从而也限制了农村房屋(农房)的流转。“地大房多收入低”仍是全国不少农民的真实写照,其低效利用已成学者共识(韩康,2008)。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农村宅基地面积却只增不减,一户多宅、空心户、空心村现象普遍。全国约有1200万宗(徐宗威,2006)、约2000~3000万亩(韩康,2008)的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在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流转大量以自发的隐形市场出现(王小映,2003)。现行宅基地流转限制、产权模糊和失衡埋下隐患:产生寻租行为、加剧城乡二元分割、显失公平、低效利用和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等(韩俊,2009;Brandt,1998;Rozelle等,2000;Ho&Lin,2006)。

关于宅基地流转学术界尚有争论,主流观点认为农民能根据市场信息做出最有利的理性选择,宅基地流转是必然之势,尽管反对者认为宅基地流转将导致农民流离失所(孟勤国,2005)、利益受损和不公平加剧(陈柏峰,2007)。稳定的地权、自由的转让权能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Deininger&Feder,2001;Otsuka,2007;姚洋,2004)。因此,宅基地流转改革主要方向是:赋予宅基地流转权利(廖洪乐,2008),建立宅基地流转制度和办法(章波等,2009),逐步探索宅基地流转市场,使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统一配置(诸培新等,2009;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2010)。

推进农房产权制度改革是保障农民财产权利、活跃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近年来,浙江省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房产权管理与产权置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农房产权登记与置换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且各地在开展农房登记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急需出台全省层面的指导性意见。为深入了解各地在农房登记与置换方面的情况,笔者于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期间先后在浙江乐清市、临安市、上虞市、诸暨市、镇海区、秀洲区、平湖区、淳安县、开化县、松阳县共10个县(市、区)等地组织与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对600多位村民、100多位地方官员进行了系统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地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关于农村产权改革的最新精神及兄弟省份的相关探索,提出浙江省农村房屋产权登记与产权置换的改革建议。

2 农户与政府官员对登记发证与制度改革的态度分析

课题组通过对乐清市等10个县(市、区)抽样26个村619份村民问卷分析得出:1.愿意办理农房登记的比例达78.68%;2.农房产权证发放比例约为19.71%;3.约78%的受访者赞成农房抵押;4.约22%的受访者今后可能会出售农房;5.对外来购房者的接受率在30%以上;6.愿意迁居的受访者比例在65%以上;7.约3/4的受访者认为应给“超面积”农房发证;8.超半数的受访者赞成“一户只允许登记一处合法宅基地农房”。

通过对开化县、嘉兴秀洲区、省委党校乡镇干部培训班发放的109份政府问卷得出:(1)97.25%的官员认为有必要颁发农村房屋产权证书;(2)78.9%的官员认为农民申请办理房产证积极性较高;(3)31.19%的受访官员认为当地农村违规建房严重;(4)66.06%的受访官员明确表示应给“超面积”农房发证;(5)67.89%的受访官员赞成“一户只允许登记一处合法宅基地农房”;(6)81.65%受访官员同意“农房继承过户给下一代非农村户口子女”;(7)79.82%的受访官员同意给户口变迁家庭的合法农房发证;(8)93.58%的受访官员认为应该允许农房抵押;(9)65%以上的受访官员认为农房置换不应局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

总体而言,农民对农房登记办证积极性很高,也有较大的抵押需求和一定的置换意愿;同样,政府官员不仅高度认同农房办证的现实必要性,也赞成农房的抵押与置换。虽然“一户一宅”制度在农民与政府官员之间的接受程度都比较高,但对于“超面积”建造的农房发证问题,双方都表现得比较宽容,甚至有不少官员表示应当放宽对户口变迁农房的发证管理以及农房置换范围的限制;只是对于放开农房交易的后果,如果管理不能相应地跟进,受访农民与政府官员都心存忧虑。

3 农房产权登记基本现状、问题与建议

3.1 基本现状

按产权登记是否开展、开展的时间以及覆盖面,可以分为三类:(1)以温州、舟山、义乌为代表的,农房登记发证与国有土地房产初始登记几乎同时开展,时间早、覆盖面广;(2)以丽水、嘉兴为代表的,把农房产权登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在全力推进;(3)以杭州为代表的,尚未开展农房产权登记。

总体看,我省各地在农房发证登记方面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温州、舟山、义乌等走在全国前列,在国家尚未对农房发证有明确的文件之时,就仿照国有土地上房产发证的模式,率先探索农房登记发证;而杭州等地则已落后于全国。

3.2 面临问题

各地产权登记机构在推进农房确权发证工作时,面临诸多阻碍,难度极大,进展较慢。主要表现为:(1)宅基地发证率不高,农房产权登记基础薄弱;(2)农房建设不规范,房屋合法性认定存在难度;(3)农房权属关系复杂,造成纠纷较多;(4)村庄规划滞后,影响农房产权登记进程;(5)相关法律自相矛盾,登记机关无所适从;(6)农房产权登记收不抵支,缺乏可持续性;(7)部分农民缺乏产权登记现实需要,登记意愿不强。

3.3 若干建议

(1)尽快出台浙江省《关于开展集体土地范围内房屋登记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全省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房产权登记工作;(2)坚持依法登记原则;(3)坚持自愿登记原则;(4)坚持“先地后房”登记原则;(5)坚持城乡同平台、分类登记原则;(6)积极稳妥解决农房登记中的实际问题;(7)建立纠纷调解机制,做好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8)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国土、规划、建设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9)明确地方财政补贴登记成本;(10)加强产权登记宣传发动工作。

4 农房抵押的基本现状、问题与建议

4.1 基本现状

据初步统计,我省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丽水等地区都以市政府会议纪要或文件的形式发文开展农房抵押业务,已形成了几种不同模式。

其共同点是:(1)设定抵押的农村住房,必须经房屋权属登记,取得由房地产登记机关颁发的房屋权属证书。(2)必须提供农村住房所在地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同意住房抵押和置换的承诺书。(3)以共有房屋抵押的,抵押人应当事先征得其他共有人的书面同意;以已出租的房屋抵押的,抵押人应当将租赁情况告知抵押权人,并将抵押情况告知承租人,原租赁合同继续有效。

各模式在抵押条件、抵押物处置、受让人范围、贷款期限、登记机构责任追究等方面存在不同点(见表1)。

4.2 面临问题

目前,农房抵押在法律层面尚存在障碍,使得登记机构处于法律风险的风口浪尖,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政策法律风险大。总体来看,目前认为农房不能抵押的观点占主流。这就使得正在开展的抵押登记业务面临着巨大的法律与政策风险。(2)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备。农房抵押贷款以农房为担保,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若到期不能归还借款本息,金融机构有权依法拍卖、变卖以及以其他方式处置该农房并就所得价款优先受偿,但其中很多核心问题至今尚未解决。(3)农房处置难度大。其原因,一是农房置换、处置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农房分布零散、建设不规范、价值不高,购买受限,变现能力相对更弱;三是农民观念上排斥接受被拍卖的房屋。

4.3 若干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起草出台《浙江省关于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支持和指导全省有序、规范地开展农房抵押贷款业务。理由是:(1)农房是农民有权处分的建筑物,应该可以抵押;(2)既然同是集体用地上的乡村企业厂房等建筑物可以抵押,农房也应该可以抵押;(3)开展过农房抵押的地区普遍反映违约率很低,风险可控。二是兼顾“宅基地集体所有、农户使用”的现状,完善农房抵押的相关规定。三是强化抵押风险防范保障措施。四是加强组织领导与制度体系建设。

5 各地农房置换模式

5.1 农房置换模式

从农房权益交换的角度看,当前各地开展的农房置换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5.1.1 宅基地换商品房、村民变市民

这种模式一般是在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多层、高层公寓的住宅区,并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推行社区化管理,其用地性质为国有划拨或出让;政府鼓励规划区内拆迁安置或列入整村搬迁计划的村民以宅基地、农房换取一定面积的商品房,并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

5.1.2 拆旧换新、权益异地置换

这种模式一般是对在县域布局规划中确定的保留村,结合村庄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公共服务配套和人居环境改善等,规划集中居住点,保留合理房屋,统规自建,鼓励农民集中建设联立式住宅。

5.1.3 拆旧建新、村内集聚

这种模式一般是在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中确定发展的镇、中心村、经济强村,统一选址、统一规划,通过镇村联建、村村联建等模式,鼓励农民以宅基地跨区域置换农民公寓或建设联立式住宅,用地性质保持为集体用地不变。

上述几种模式的农房置换,从改革方案本身来看(注:实际操作是否完全达到设计方案的效果,还需实践进一步检验),对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变农民脏乱差居住环境、拉动内需以及加速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等方面意义重大,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从产权改革的角度,目前进行的农房置换模式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宅基地价值得到认可和提升,“死资产”变“活资产”;(2)以新促旧,有助于明晰农村产权;(3)突破宅基地置换仅限于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政策限制。

5.2 需注意的问题

从当前各地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防止新一轮耕地被大量占用。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集聚房建设的违规用地现象,甚至是占用耕地搞新农村社区建设,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耕地“占一补一”制度,给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2)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当前在新农村建设刚刚启动阶段,个别地区由于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存在不尊重农民意愿、违背中央推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3)防止出现新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调研发现居民对工程质量满意率较低,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较多,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工程建设赶时间、赶进度;二是采用低价中标法选择开发单位,降低用材标准;三是建设单位管理不到位,缺乏完善的过程监控、成果验收程序。(4)防止因集聚房建设收费标准偏高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调研发现,村集体统一建设的建房成本比村民自建高出200~300元/平方米。而当前农村集聚房建设除少数地区可获政府财政补贴外,很多都是由村庄自行解决建设经费。这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的村庄而言,其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6 结论与建议

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围绕稳妥渐进、先试点后推广、推进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6.1 将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置换作为农房产权制度改革突破口

农房产权制度改革不宜大刀阔斧、一步到位,而应采取循序渐进、试点先行的方法;可借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以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作为突破口进行尝试。

6.2 明确置换的方式与范围

可置换农房的基本条件应是:必须产权清晰,且遵循“一户一宅”原则。

6.3 明确置换农房收益的分配问题

必须兼顾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双方的利益,参照国有土地出让金缴纳办法,置换后的权利人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一定比例的土地收益。

6.4 强化规划控制,培育和发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置换市场

允许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市场行情与需求方平等协商,转让建设用地指标,以有效盘活农村资产,接轨城乡一体化建设。

6.5 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放弃宅基地,进城镇落户

为促进城镇化进程,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导农民住房向中心村镇集中,以实现农村土地的集中利用规划。

6.6 建立以县(区)为单位的农房产籍管理平台

可效仿城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的做法,建立以县(区)为单位的农房产籍管理数字化平台。

6.7 打造农房产权交易信息平台

农房建设安全会议讲话材料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如何抓好全镇农房建筑安全作如下发言。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全镇农村建筑安全现状

今年随着我县经济面持续向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镇农房建设日趋活跃。1-9月全镇申请建房 89户,新建农房 20户,实施危旧房改造 69 户。由于我们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狠抓各项措施落实,没有发生建筑安全伤亡事故。这主要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得益于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得益于监督检查不断强化,得益于各村、社区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全镇农房建筑安全还存在一些问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是业主安全意识差、建筑材料质量差、施工人员素质差。由于农房建设主体是农民,大多农民目光短浅、建房安全意识差、资金不足,加之农房工程体量小、交通不便利等因素,导致业主对安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修建时无安全防护措施;选购建筑材料时贪图便宜,使用劣质材料;施工作业人员对建房的专业知识缺乏,个人防护意识不强。二是农房建设面广点多,监督管理难以全覆盖,超高超层现象突出。在一些比较隐蔽的地方,有的违章建筑修到二、三楼才发现;有农户的抓住晚上、周末、节假日突击抢修;有农户 打游击,巡查时停工,等巡查人员一走又马上开工等。三是整改处罚力度不够。虽然检查多,发现问题不少,但整改和处罚力度不够。由于拆除违法建筑和打击违法建设行为本身难度大,加之我镇建管办人手少,执法力度不足,对我镇规划区外的查处仅限于隐患整改,责令停止施工。对违章建筑真正实施强制拆除的少。四是违法建筑较多。**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方面利益错综复杂。一方面由于县政府暂停了我镇的农房审批,但农民建房的刚需大,另一方面由于县城发展提速,城乡结合部受拆迁利益驱动,导致违法建筑增多。五是不按图施工,不按规划建设。绝大多数农户为了节约建筑成本,没有按照规划许可的图纸建设。对以上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深刻反思,举一反三。

二、建机制,添措施,提升农房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农房建筑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是百姓最直接、最关切、最重大的利益。四季度里,要以杜绝伤亡事故为目标,以提高管理水平的重点,扎实推进农房建设工作。

(一)强基础,建立工作机制。一是各村(社区)要按照政府要求落实好建设管理人员,做好农房初审、报表填报等工作。二是各村(社区)要与建房农户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加强日常性的安全督查监管。三是引导农户选择有资质的经验丰富的质量信誉好的施工队伍,并督促与之签订规范的安全责任合同书。四是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农民安全意识教育,牢固树立安全质量意识。

(二)抓巡查,形成管理网络。一是各村(社区)要加大对本辖区内的在建房屋巡查频率和力度,特别是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拆迁拓展区等重要敏感地段。做到大胆地管、坚决制止和及时上报。二是各村(社区)要及时收集梳理在建房屋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于每月20日之前将在建房屋安全检查表上报到建管办。三是各村(社区)要督促安全隐患整改措施的落实。四是镇建管办工作人员每月要定期不定期的巡查。

(三)严查处,规范建设秩序。一是对于违规违章建筑,及时上报县综合执法局,坚决查处,绝不手软。做到查处一户,震慑一片,教育一言方。二是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工作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得到教育。

(四)重协作,形成管理合力。一是加强请示协调,争取尽快恢复我镇农房踏勘、审批工作。二是坚持、规范农房建设多部门联合审批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建房信息共享制度,特别是加强与规划局、国土所、执法局等部门联系,形成合力。

2010鳌江镇农房改造工作总结 篇4

2011工作思路

鳌江镇农房办自2010年5月成立以来,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农房办的工作指导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根据平委办[2009]215号、平政发[2010]60号等相关文件精神,以“两轴两片”为主战场,有序推进各项农房改造项目,明确责任主体,狠抓任务落实,严把政策关,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互动的良好氛围,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完成较好。现将2010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0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依据年初县府下达的农房改造任务,我办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完成2010农房改造建设任务。已完成改造186户,拆迁农房257间,已完成火车站大道项目的改造建设工作;目前兰田安置小区在建。

待启动项目塘下村村改,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现阶段村改工作实际,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全体村民意愿,现由原计划局部分期改造调整为整村改造。村改项目共涉及民房860间,建设面积84782㎡,一期拆迁民房271间,建设面积27169㎡,计划投资20000万元。安置方案按照塘下新村统一规划、就地安置原则进行落实。目前全村范围外业调查正如火如荼展开,争取12月底前完成;拆迁安置补偿实施细则正在讨论出台;控制性规划编制报批等工作也正同步进行。

上东河段旧村改造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4452.7㎡,拆迁民房87间,建筑面积11094㎡,中东河地段总用面积为12670㎡,拆迁115间,建筑面积9656㎡;计划总投资1200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部分拆迁外业调查。

下埕村、五板桥村、兰田村就村改有关政策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结合两轴两片总体规划要求,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听取村民意愿,进行沟通协调,目前正在联系测绘公司启动外业调查工作。

积极引导天源、新城、联南、荷莲等村做好农房改造建设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二、农房改造工作中的问题

(一)部分村改项目启动较早,前期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导、监管,相关资料不齐全,程序不到位,村改实施主体政策掌握、理解有偏差,拆迁补偿政策难以统一、平衡。

(二)村改拆迁量大,外业调查工作量大,外业调查主体、程序不明确,阻碍村改工作进程。

(三)各村用地情况不同,村改用地指标落实难,供地方式已成为村改工作的瓶颈。

三、2011年工作思路 依据2011年鳌江镇农房改造建设目标任务,加快兰田安置小区建设,确保农户及时得到安置;加快待启动项目的前期工作,务求做到准备充分,方案科学可行;加快项目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探索典型模式,以塘下为试点。2010年年底前完成外业调查及拆迁安置补偿实施细则,明确拆迁量和安置量;年月份完成土地及房屋权属认定、资金平衡测算及村改具体实施方案,完善控制性规划。2011年6月底前完成房屋拆迁协议签订工作。12月份之前完成项目报批与土地招拍挂,确保安置房建设项目启动。

东河村,2011年2月份完成控制规划报批及拆迁安置补偿细则审核定稿;4月份完成土地及房屋权属认定及农转用指标申报工作;6月份编制村改具体实施方案、村改资金平衡测算;8月份完成村改具体实施方案、拆迁补偿安置细则报批;10月份之前落实建设用地指标;12月份启动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签订及原房拆迁。

下埕村、五板桥村、兰田村根据上级要求,按分区分片的原则,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主体,严格遵照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工作。

农房调查 篇5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党委政府有关工作要求,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统筹推进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工作,提高农村住房质量,结合我区实际,现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根据省、市住建部门《xxxx年农村危房改造及农房抗震改造工作方案》文件要求,继续做好脱贫人口住房安全保障,确保新增危房及时排查和保障安全,逐步提高金川区农房抗震能力。

二、重点任务

(一)巩固危房改造成果

区住建局要统筹做好全区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组织工作。以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员(监测户)为重点,将xxx镇xxx村六七组、xx村和xx镇xxx村等存在较多生土住房的重点区域作为关注对象,兼顾区域内其他农户住房安全,组织镇村开展定期不定期巡查,及时掌握农村住房安全状况。通过农户申报、镇村初排、区住建局组织认定鉴定,持续做好新增危房动态监测和改造,确保新增危房排查鉴定及时准确、不错不漏。坚持实行危房动态监测月报制度,由两镇于每月xx日前向区住建局报送《xxxx年xx区农村新增危房动态监测统计表》,区住建局建立农村新增危房动态监测统计台账,经认定(鉴定)确认的新增危房,由两镇、区住建局根据危房现状、农户意愿等实际情况,逐户制定除险加固方案,分类建立整改台帐。由镇村及时组织实施,确保发现一户、改造一户、销号一户。其中:

1.经鉴定为C级的农村住房,具备维修加固条件的,两镇配合区住建局制定维修加固方案,其中重点对象的危房由两镇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维修加固;其他农户的危房由两镇指导农户自行维修加固;对不具备维修加固条件的,采取直接拆除、拆除重建或置换的方式进行。对本人无意愿进行重建的,另有安全住房或经子女同意可搬入子女安全住房的,督促农户拆除整宗旧宅后,可按照《xx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残垣断壁清理工作实施方案》(区委办字〔xxxx〕x号)文件中关于拆旧不建新政策对旧宅拆除进行补助。

2.经鉴定为D级危房的农村房屋,采取直接拆除、拆除重建或置换方式改造。短期内不能拆除也不危及相邻建筑和影响他人安全的,按暂停使用或在采取临时安全措施后改变用途,确保不再居住。有保护价值的D级传统民居及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等,专门研究确定处理方案。

3.对自筹资金不足或经济条件差的困难农户,可采取入住扶贫周转房、幸福互助院、村内闲置住房等方式解决农户住房安全,并督促农户拆除整宗旧宅。

4.对因灾导致的危房户,要做好统筹,通过争取灾后重建、农房抗震改造试点等项目,保障其住房安全。

5.协调推进xxx镇xxx村六七组等成片老旧生土住房规划重建工程。xx镇、市自然资源局金川分局等部门要持续沟通协调,全力推进xx村六七组等成片老旧生土住房的规划重建工作,区住建局要全力做好建设中的技术指导。

对于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对象确认程序、改造方式、建设标准、补助标准等参照《省社会救助条例》、《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及xxxx年《xx区农村危房“冲刺清零”筛查问题整改方案》(脱领办发〔xxxx〕x号)相关规定,实行差异化补助。

(二)推进农房抗震改造

根据省市住建部门支持抗震设防烈度七度及以上地区开展农房抗震改造相关政策,稳步有序推进我区农房抗震改造工作。

1.确认程序

将仅有一套(院)住房并经鉴定不满足抗震设防目标要求的,且有能力、有意愿按照抗震设防标准新建住房的农户纳入农房抗震改造试点范围。结合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将经鉴定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村自建房纳入农房抗震改造范围。农房抗震改造试点对象的确定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执行农户自愿申请、村级评议、两镇审核、区住建局鉴定、区政府审批的程序。具体程序如下:

(1)申请。以户为单位,农户自愿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农房抗震改造申请书》,并提供身份证、户口本和“一卡通”复印材料及《农户家庭住房基本情况登记表》。

(2)评议。村委会收到农户的申请材料后,尽快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农户拟改造房屋是否为唯一住房进行审议并公示。对公示无异议的上报镇政府进行初步审核认定,对公示有异议的及时核实原因后向有关方面说明情况。

(3)审核。镇政府收到村委会的申报材料后,对议定对象相关资料进行审核,经审核无误后上报区住建局组织鉴定。

(4)鉴定。区住建局接到镇政府的初审认定材料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省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评估技术导则(试行)》进行认定鉴定。其中:对已鉴定为危房、生土承重结构、砖土混杂结构、建成超过xx年及拟按照抗震设防标准拆除重建的房屋,无须对原房屋进行抗震鉴定,可直接认定为不满足抗震性能要求;拟加固改造的房屋必须对原房屋进行抗震鉴定。

(5)审批。对拟改造加固的房屋,区住建局根据鉴定结果,按照《省农村抗震房屋新建与加固技术导则(试行)》制定加固方案,报区政府审批,经同意后组织两镇实施。

(6)验收。农房抗震改造项目竣工后,两镇组织各村、包村部门按照《省农村抗震房屋新建与加固技术导则(试行)》相关要求进行初验。初验通过后上报区住建局,由区住建局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进行质量验收,形成验收意见,经验收合格方可足额拨付补助资金。

2.建设方式和标准

针对待改造房屋的具体情况、农户意愿、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引导农户采取维修加固等方式进行抗震改造。改造后的房屋必须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xxxxx—xxxx)、《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xxx—xxxx)、《省农村抗震房屋新建与加固改造技术导则(试行)》等有关标准要求,保证正常使用安全和基本使用功能,达到抗震设防标准。

农房抗震改造以农户自建为主,两镇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鼓励支持农户选择有资质的施工企业统建农房。区住建局协调设计单位编制符合抗震标准的农房设计推广图集,引导农户选用规范通用图集或有资质单位的设计方案,积极推广适合我区农村特点的农房抗震改造技术、新型节能建造保温技术材料和新型装配式农房,加强乡村建筑风貌引导,提升农房建设品质。

3.质量安全管理

区住建局通过采取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督促建筑工匠或施工队伍严格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督促做好农房建设合同管理等措施,探索加强农房建设质量与安全的有效办法,以此加强对农房抗震改造工作的指导。特别在农房抗震改造施工过程中,要组织人员严格按照《省农村抗震房屋新建与加固技术导则(试行)》有关要求,适时到场进行监督指导,督促建房户落实农宅改造“上下圈梁构造柱”的基本抗震要求。同时加强对农房抗震改造施工现场质量监督管理和施工安全检查,建立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巡查制度,发现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应及时告知建房户并提出整改建议,做好记录。

镇村要主动加强对农房抗震改造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的日常巡查和督导,及时发现并制止农户在农房抗震改造过程中不良行为。

4.补助标准

对被确定为抗震改造试点对象的农户,视情况进行差异化补助。其中,仅有一套住房且未曾享受过农村危房补助政策的,按以下标准进行补助。

(1)新建房屋并拆除原有整宗旧宅的,按每户x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2)加固改造的房屋,由区住建局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核量,根据实际发生的工程量进行结算,经区财政局审核后,按审核值的xx%进行补助,最高不超过xxxx元。

5.档案管理

区住建局要指导两镇做好农房抗震改造档案管理工作。实行一户一档管理制度,批准一户、建档一户,每户档案应包括农户申请、审核审批、抗震鉴定、施工协议、竣工验收意见和资金拨付等材料,加固改造的还应包括加固技术方案或设计图纸等材料。对集中连片统建的,可按整体建设施工合同进行管理。

三、工作保障

(一)加大资金使用监管力度。在危房改造及农房抗震改造过程中,补助资金由两镇农经财政服务中心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给改造对象,或在征得农户同意并签订协议的基础上,可将补助资金直接支付给施工单位。农房抗震改造补助资金严禁截留、挤占、挪用或变相使用。

(二)强化工作调度。区住建局负责做好改造对象审核审批信息公开工作,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同时,要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加强指导调度督促制度落实。两镇负责做好改造过程中的协调管理工作。危房改造及农房抗震改造原则上应于当年年底前完成,特殊情况无法完成的最晚不得超过次年x月底前竣工。

(三)加强培训管理。区住建局要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力量,组织村镇管理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水平及业务素质。两镇要加强对农村建筑工匠的管理,并指导农户与工匠签订施工安全责任书,探索建立农村建筑工匠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和公示制度。由工匠按责任书约定对所改造房屋承担保修和返修责任,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施工方责任并纳入“黑名单”,切实发挥农村建筑工匠保障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的重要作用。

农房抵押试点问题研究 篇6

一、部分地区开展了农房抵押试点

根据小范围调查了解, 实践中有部分地区开展了农房抵押试点。例如, 四川省成都市2008年出台《关于加快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开展灾后重建村民住房抵押工作。2008年都江堰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灾区农房抵押贷款文件, 允许利用宅基地证、房产证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用于灾后重建, 农户违约情况较少。2009年吉林省先后下发《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多种形式担保信贷产品试点的指导意见》, 积极推动开展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安徽省宣城市某区2003年至2009年共办理抵押登记9506户, 贷款总额7.2亿元。福建省某市办理抵押登记603户, 贷款总额1000万元。广西某县对已取得农房产权证的农户 (目前仅限于镇) , 允许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办理抵押业务, 贷款额度一般在3~5万元左右, 须在县房屋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2007年10月浙江嘉兴某区由农村合作银行试点办理抵押, 当时有11户农房抵押, 授信58万元, 2008年在全区推广, 但至今只有40多户, 主要是由于农房所有权登记发证数量太少制约了抵押登记。安徽某县曾办理了2000户左右的农房抵押业务, 抵押额度一般按农房价值的50%计, 未发生过坏账, 但由于政策限制, 农房抵押业务已于2007年停办。

通过对试点情况的了解, 农房抵押试点的一般程序是:1.产权登记, 农户先行领取宅基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2.村组评议, 对农户抵押条件进行初审和评议。3.合同签订, 农户和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合同和抵押合同。4.抵押登记, 双方到房屋登记机构办理抵押登记。成都市农房抵押程序有所不同, 不是现房抵押而是期房抵押, 即农户向金融机构申请重建贷款, 担保公司向金融机构出具保函为农户提供担保, 农户以其重建后农房向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担保公司由市、区 (县) 两级政府各出资50%设立, 风险由政府兜底。

二、农房抵押的利弊分析

从已开展农房抵押试点的地方实践看, 开展农房抵押有利有弊。

“利”主要体现在: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和房屋所有权各项权能, 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增加农民融资渠道, 增强对农村生产经营的贷款支持;盘活农民存量资产, 把农民沉睡的资产变为流动的资本, 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方便农民带资进城进镇;推动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和房屋市场, 推动农村改革由浅层走向深层, 拓展改革领域, 加快农民致富增收,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弊”主要体现在:1.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农户贷款到期无力偿还, 其宅基地和房屋将被变卖或拍卖, 引发农民流离失所, 影响社会稳定。进城务工农民失去农村房屋和宅基地后, 断绝了在城市就业困难时回到农村的后路, 无法自由进出城市和农村。一旦大规模农民无房居住, 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 改革成本需由政府承担。2.难以解决边远农村融资难。对于市场机制较为完善的大中城市近郊区, 区位优势明显, 土地增值快, 抵押物流动性好, 抵押权易于实现, 抵押贷款风险小, 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积极性高。对急需资金的广大边远农村, 无区位优势, 土地增值慢, 抵押物流通性差甚至“不可交易” (无市场需求) , 抵押权难以实现, 抵押贷款风险大, 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放开农房抵押, 对增加边远农村融资渠道, 解决融资难问题作用并不明显。3.引发宅基地流失。一户一宅的宅基地供应制度, 确保了农民的栖身之地, 无论贫富, 结果均等, 体现了社会公平。若抵押权实现导致宅基地流入非本集体成员, 不但加大了集体其他成员和下一代成员依法取得宅基地的难度, 造成新的不公平, 也动摇了当前农村的基本住房制度。4.增加耕地保护压力。放开农房抵押, 彰显了土地和房屋的财产价值。一旦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跟不上, 不排除部分农民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占用耕地违法建设, 甚至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大量耕地的减少会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5.加大城乡规划管理难度。抵押贷款额与房屋评估价值直接相关, 从而会错误引导农民脱离居住功能需要多占地、加层数、盖高楼。当农民因抵押权实现而失房后, 住房保障制度跟不上的话, 还会导致违法占地、违法建设, 加大城乡规划实施难度。

因此, 笔者认为, 近期完全放开农房抵押的条件还不具备, 时机还不成熟, 但可以选择一些有工作基础、区位优势好、市场机制较为完善的地区试点, 为下一步推动法规政策改革和完善制度提供实践经验。长远来看,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政府管理手段的加强、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特别是住房保障制度的健全, 上述弊端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可以有条件、有步骤地放开农房抵押。

三、推动农房抵押试点规范运行

2009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某课题组曾专门调查过农民对农房抵押的态度。比如, 面对“假若现在因生产或创业急需一笔钱 (购买化肥或农业装置) , 但一时拿不出钱, 如果农房可以抵押的话, 是否会去抵押房屋”这样的问题, 在浙江、安徽、四川、广东、广西等5省 (自治区) 进行调查, 有66.88%的受访农民选择“会”或“可能会”, 河南省为65.57%, 贵州和宁夏也达到53.8%;对“如果农房可以抵押, 假若您现在生活发生困难, 您是否会考虑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这样的问题, 在浙江、安徽、四川、广东、广西等5省 (自治区) , 有43.65%的受访者选择“会”或“可能会”;此外, 在浙江、安徽、四川、广东、广西、贵州、宁夏等7省 (自治区) 进行调查, 对政府部门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 将近60%~70%的受访者认为农户对农房抵押有需求, 大部分人表示应该同意或有条件同意农房抵押, 也有50%左右的人担心在管理未相应跟进的情况下, 放开农房抵押对违规建房和农民生活会产生负面影响。可见, 尽管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会对农房抵押融资的实际需求产生影响, 但无论经济发达与否, 农民对政府采取农房抵押融资政策持赞同态度的比例都相同, 尽管许多农民不一定会去使用抵押贷款, 但如果可以用住房抵押融资, 就是给农民多一条路径去解决资金问题, 对此, 村民普遍持赞成态度。从调研结果看, 农民的文化程度与其对农房抵押政策赞成态度成正比, 经商、办企业的村民对农房抵押政策的赞成比例要高于务农、打工和从事家务等职业的农民。

面对农民实际的需求和地方越来越多的试点, 笔者认为, 对于已经开展农房抵押的试点, 一律简单禁止是不切实际的, 不加控制任其发展也是不可行的。在现有的法规政策框架内, 可以推动农房抵押试点规范运行, 切实保护抵押人和抵押权人的双方利益。

1. 坚持农村基本住房制度不变。开展农房抵

押试点不能背离农村基本住房制度。我国农村住房制度的核心是“自建、自管、自有、自用”, 为农户提供了生产、生活的双重保障, 基本实现了农民“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 促进了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继续坚持这种制度的基本方向、基本性质和基本做法。一是严格宅基地供给制度, 保证农民合法建房的宅基地需求, 因抵押失地的农户再申请宅基地的, 不得批准。二是规范农房建设制度, 加强规划管理, 严格控制乱占、多占、超占宅基地和超标准建房, 对于规划建设手续不齐全农房的抵押申请, 不得登记。三是推进农房登记制度, 按照城乡有别、依法自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集体土地上房屋登记工作, 稳步提高农房登记率。四是引导部分用地条件紧张的地区在保障农民住房权益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相对集中建设农民公寓等实现“住有所居”的具体形式。

2. 从严掌握抵押条件, 避免抵押试点地区无序扩大。

从国家层面上而言, 相关部门要从严控制试点范围和试点数量, 坚持大胆突破, 谨慎推进原则, 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选择条件相对成熟、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先行试点, 待取得经验后, 再逐步扩大范围。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试点封闭运行。试点各项政策只在试点区域内有效, 房屋和土地只能在试点内流转。实现抵押权时, 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本村村民具有第一优先购买权, 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第二优先购买权, 试点区域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成为宅基地使用权的受让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时要优先满足村内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二是严格试点条件。选择非农产业比较发达, 市场机制较为完善, 住房救助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编制完成, 农房登记制度完备, 基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健全的大中城市近郊区进行试点。三是规范抵押条件。抵押申请人承诺在实现抵押权时有居住场所, 申请抵押房屋所有权已依法登记。仅有宅基地而无房屋, 不能设定抵押, 只有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结合才能成为抵押权标的物。先行探索居住在公寓式房屋的农户住房抵押。四是控制试点数量。已经进行试点和计划开展试点的地方应制定完整的试点方案, 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已经开展试点的地方, 试点方案未经批准前, 尚未登记的抵押申请, 房屋登记机构应暂缓办理抵押申请, 金融机构应暂缓发放贷款。

3. 重视农民利益诉求。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重视农民利益诉求, 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权益。一是保证村民的知情权, 抵押条件、抵押范围和实现抵押权的程序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向村民公布, 让村民知晓抵押法律后果。二是保障村民的表达权, 尊重村民对试点的意见和建议, 确保农民自愿参加, 合同内容平等协商, 不搞霸王条款。三要保障村民的参与权, 房屋评估机构的选择和房屋评估价格要经农民认可, 抵押权实现要保障其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人的优先购买权。四要保障村民的监督权, 农民房屋登记要征求四邻意见, 农户贷款申请要经村组评议。

4. 配套制度同步推进。

农村农房抵押试点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项配套制度应同步推进。一是建立健全农村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多种形式、梯次解决困难群众居住问题的住房保障制度, 拓宽困难农户住房救助渠道, 妥善安置抵押失房农民。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将对农户静态的土地保障拓展为动态的社会保障。二是确立抵押权实现时宅基地使用权年限制度。宅基地使用权的受让人为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 可以继续无偿无限期使用;受让人为不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实行有偿有限期使用。宅基地使用权人使用期限届满后,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权收回宅基地使用权, 以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际间平等使用宅基地的权利。

农房调查 篇7

建工作方案

发邮件2008年06月27来源:省民政厅

【字体:大 中 小】 推荐给朋友

6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制定了“5.12”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自力更生,坚持统筹兼顾,把灾后农房重建作为当前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受灾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组织、灾民自建、社会支持,确保受灾群众尽快住进经济、实用、安全的永久性住房,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农房重建必须做到规划先行、方案具体,在全面准确掌握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重建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和方案要体现科学性、适用性、操作性。在出台重建规划的前提下尽快启动分步实施。

(二)政府组织,农民自建。农房重建必须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有序进行。灾区各级政府要做好农房重建的科学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资金补助、政策扶持、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工作。要调动受灾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自力更生、自主建房的主体作用。

(三)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农房重建必须依据统计台账,结合倒损情况,因地因户制宜,做到统筹兼顾。除因灾无法在原址重建的外,原则上应在原址建设。异地重建的,宅基地可新旧折抵、一户一宅。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传承农房民族文化特色。

(四)技术指导,强化质量。农房重建应按照国家和地方建筑技术和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建设,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到“安全、经济、透用”,降低建设成本。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任务。力争用1年半时间,全面完成汶川地震因灾倒塌和严重损毁农房重建任务,保证受灾群众在2009年12月底前住进新房。

(二)阶段目标任务。

1.2008年,除国家确定的6个重灾市(州)外,其他受灾市(州)全部完成重建任务;6个重灾市(州)完成重建任务60%。全省力争完成农房重建任务70%。

2.2009年,全省完成农房重建任务100%。

四、政府补助对象和标准

(一)对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的农户,政府按以下政策给予建房资金补助。

1.补助对象和范围:政府对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家可归的农户重建住房,给予补助。对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孤儿、孤老、孤残)和无房的散居五保对象不单独重建住房,通过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筹解决。

2.补助标准;全省平均补助标准为每户2万元,根据受灾农户的经济状况和家庭人数实行分类分档补助。对不同人口家庭适当予以区别,对建卡绝对贫困户和低保户两类困难农户给予适当照顾。具体补助标准分为两类三档:

单位:元

农户类别 一般农户 困难农户

1—3人家庭 16000 20000

4—5人家庭 19000 23000

6人及以上家庭

22000 26000

在上述补助标准中,对农户家庭人数的认定,一律以2008年5月11日户口为准;对建卡绝对贫困户和低保户两类困难农户的认定,一律以2008年5月11日的档案记载为准。

3.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的政府补助资金中地方承担的部分,由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具体办法另定。

(二)在上述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补助标准的基础上,自建过渡安置房的农户,对每户给予2000元建设过渡期安置房的资金补助。所需资金仍按《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鼓励农村居民自建过渡期安置房的通知》(川指[2008]104号)的规定执行。

五、工作程序

(一)登记建卡。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从民政、国土资源、建设、扶贫等部门抽调力量,核准、查实农房因灾倒损情况,分门别类,登记造册,逐户建档立卡。按照灾民申请、群众评议、村组公示、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确定重建对象。

(二)制定规划。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调查核实的农房倒损情况,抓紧编制完整的受灾农户住房重建规划和实施方案,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科学选址和房屋设计等工作。

(三)实施重建。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采取农民自建、政府补助的形式,整合各方资源,周密组织建材,指导督促灾民重建新居。按照《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和《民政部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程》要求,对农房重建实行全程跟踪、指导督促和质量监管,加快建设工程进度。

(四)工作验收。重建完工后1个月之内,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民政、建设、国土资源、财政、监察、农业、扶贫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重建农房进行检查。要建立完整的农村房屋档案,做到“一户一表一卡一证”(建房审批表、建房登记卡和集体土地使用证)、“一乡一册”(恢复重建花名册)、“一县一台帐”(农房重建户台帐)。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灾区各级政府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地震灾后城乡住房建设安置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配备工作人员,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民政部门要做好毁损房屋恢复重建补助工作;财政部门要及时筹集拨付补助资金;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房选址、用地审批等工作;农业部门要做好土地调整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等工作;经委要组织好建材企业生产,配合商务部门做好灾民建房所需建材的产销衔接工作,保证建材物资供应;工商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建材价格监测监管,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严防建材价格暴涨;铁路、交通部门要做好重建物资调运工作;扶贫等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房恢复重建有关工作。

(二)技术指导。地震部门应尽快确定灾区抗震设防烈度。建设部门要制定农房建设技术政策,做好户型设计、技术指导和施工安全管理等工作。重建住房应满足《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2008年修订版)和《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防构造图集》的相关技术要求。各地要迅速启动一批原地重建的农房建设试点,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上一篇:江苏高考英语常用谚语下一篇:信息技术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