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研学

2024-05-30

海丝文化研学(共7篇)

海丝文化研学 篇1

万众瞩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今天在泉州开幕。研讨会将举办圆桌会议、高峰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泉州特地为前来参加研讨会的海内外宾客,精心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海丝文化”是泉州人解不开的情结。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千年以后,走过泉州的大街小巷,俯仰之间,“海丝”遗迹依然随处可见。出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泉州开始实施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一体发展战略,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构建以“海丝文化”为重点的“泉州文化”。,泉州市政府正式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泉州除了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修缮和整治外,还先后举办了多个大型国际性、群众性文化活动。

“海丝文化”成为泉州灿烂的文化品牌。为进一步提高“海丝”知名度,从起,泉州多次成功举办海丝文化节、国际木偶节、南音大会唱、中国泉州南少林武术节等。秋冬,在文化部的组织下,由泉州市政府主办的“中国文化周——海丝泉州文化节”还远涉重洋,前往中东地区科威特等国,成功地进行了展示,引起了很大轰动。泉州的“海丝文化”绚丽多彩: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灿烂的文明;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还有泉州南音、木偶等传统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海丝文化”已成为泉州灿烂的城市名片,是世界了解泉州的重要窗口。

保护和弘扬“海丝文化”成为泉州人共识。一座城市兼具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台胞主要祖籍地等众多特点,这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并不多见。泉州在中国的海外交通史、宗教史、对外文化交流史、艺术史、民俗文化史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海丝文化”是泉州人的宝贵资源。要凝聚、凸显泉州的文化品位,深层次地揭示泉州的文化内涵,首先要有一种文化品牌意识,通过多种渠道打造、宣传、保护自己的文化品牌。泉州市政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做了大量的工作。泉州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城市文化水平,而提炼和塑造富于个性特色的城市精神则是城市文化的关键。

,中央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泉州列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泉州又赢得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高度重视、快速响应,提出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一年多来,泉州市成功举办了“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活动年”开闭幕式及其系列活动,以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等。相信这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的举行,海内外人士将更多地感受到泉州“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

海丝文化研学 篇2

一、美术教学在爱家乡的情感中快乐扬帆

泉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东亚文化之都”、“中央电视台2016春晚分会场”等冠名让身为泉州人的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正是如此,更加激发了教师、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产生用美术创作的方式表达爱故乡之情的共鸣、激发了师生大胆创作的欲望,也让教师更好地在此情感基础上营造轻松快乐、自由创作的美术教学氛围,在引领幼儿感受家乡生活的同时善于捕捉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兴趣点,从幼儿对家乡事物理解的角度出发,感受、欣赏家乡美、激发幼儿用美术表现家乡文化的乐趣。

此外,家庭小分队节假日家乡名胜古迹游、参与民风民俗活动、闽南童谣诵读、闽南美食制作体验等都是孩子们的快乐活动时光,有了对家乡文化生活的亲身体验,有了故乡成为我们创作灵感不歇的源泉,再加上学园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幼儿在家乡文化、学园文化、浓烈的美术创作氛围的熏陶下,师生共享、师生共创、师生共乐的美术活动自然就能快乐扬帆起航。

二、“海丝文化”创想在美术创作中彰显个性

“依然上巳惠风清,画笔斑斓稚趣生。千载兰亭斯可继,山阴道上恣闲行。”这是中华诗词学会、泉州诗词学会副会长黄福强观展时灵感迸发,即兴赋诗。充分地肯定了幼儿美术作品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画风的大胆创新性、传递出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多样性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觉得孩子们就是未来的、具有创造力画家。那么,是什么让诗人如此惊叹于幼儿的作品呢?原因有三:

(一)大胆表现,促画风自然天成

泉州知名的书法家王乃钦先生说:“儿童的心灵就是一片真心,真心出真人,真人出真实”。只有原汁原味的幼儿美术创作才是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体现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对世界把握的一种体现。比如小班幼儿作品《秋分》,教师引导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鼓励幼儿大胆玩色,用红色、金黄色、黄色、黑色等浓烈的色彩泼墨于画板,作画形式大胆创新、画面丰富饱满、画风抽象有趣,充满想象力,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又自得其乐。作为成人,不要担心孩子画不好,更不要干预幼儿的创作,让孩子在真情流露的状态下创作出真实反映童心世界的绘画作品。因为,古今中外,众多的艺术家都将儿童看作是天生的艺术家!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创作,那么他们的作品便是稚拙、天真、清新、活泼的,自然天成的。

(二)情感融合,让形象惟妙惟肖

用心灵去感受艺术,让作品融入生命力,使幼儿的作品展现出富有童趣的、惟妙惟肖的形象。那么,如何让幼儿把自己的情感、认知融入美术创作呢?其实,融入情景式的感受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比如:引导幼儿创作《我喜欢的高甲戏剧角色》时,先让幼儿通过视频资料、参观高甲戏剧团、欣赏高甲戏剧表演等积累生活经验。然后让幼儿在情景中亲自感受戏剧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特点,如,开展富有闽南韵味的童谣表演《阿芳学扮戏》,让幼儿在欢乐的表演中感受闽南媒婆、小生、旦角等各种角色的浓妆淡抹的妆容、嬉笑俏皮的表情、提肩捏手的滑稽动作等,最后再进行创作,此时幼儿的作品便成了富有家乡情缘的水墨作品,让成人欣赏后既赞叹幼儿对水墨掌控、作画技能、韵味体现富有独特的创作能力外,还能让大家忍俊不禁地开怀一笑,那感觉就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妙趣横生的戏剧表演舞台一般。

(三)方式多样,画面画风独树一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作、创新是美术活动的灵魂。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不仅要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妙趣横生、色彩斑斓的美丽画作,更要让幼儿能让在美术活动中学会创新。那么,教师为幼儿提供多样性的创作材料便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创作才能。除了常规作画使用的油画棒、水粉、水墨、丙烯等绘画原料以外,各种纸质材料、彩泥、纽扣、贝壳、涂改带(液)、小玩具零件、废旧布料等等日常常见的生活用品都是激发幼儿园创作的源源不断的灵感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的创作方式多样,每副作品的风格都独树一帜,令成人脑洞大开:布贴丙烯画,色彩鲜艳富有质感;彩泥丙烯画,立体视觉效果好;报纸油墨印画,复古抽象画风独特;剪纸贴画,民风民俗味道浓……幼儿的创造能力在不同的作画风格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可小觑娃娃们的潜在能力。

三、教师工作创造力在美术特色教学中厚积薄发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充满智慧与创新的工作,只有全体教师共同朝着美好的幼儿园教育梦想共同坚持才能让学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当然,这一切来源于教师日常对美术教学工作、对幼儿家乡情感教育的积淀:结合家乡文化的课题申报与研讨、美术沙龙中不断的切磋教学技能与解读幼儿美术作品的技巧、专题观摩活动的研讨……教师们在各种研讨、学习平台中共同成长、潜心研习、储蓄能量,因此,总是能在各种教学舞台上迸发出无限的教学魅力。

海丝文化研学 篇3

【关键词】 新闽学;闽派美学;闽南意象;闽派戏曲;文化间性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一、时间划痕:跨越文化的旧影新知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有言,“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诚哉斯言,“陈三五娘”戏文刊本的当代发现及其随后的文本旅行,本身就是一个东西方人文交流的有趣事件,而在这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文化侨易过程当中,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担任教职的荷兰籍汉学家龙彼得教授(Pier van der Loon)扮演了举足轻重的枢纽角色。具体言之,他作为一系列蒙尘已久的早期闽南方言文献的重要发现者与主要研究推手,很早就与台湾大学的吴守礼教授互通有无、展开合作,而吴先生本人正是以精研《嘉靖本荔镜记校勘》、《光绪本荔枝记校理》、《顺治本荔枝记校研》等闽南语古典戏文而涉入文化环流中的在地文化研究。据悉,在1964年岁末,龙彼得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发现刊刻于1581年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俗称“万历本‘陈三五娘’”),过后便将一卷九十截的微缩胶卷寄给远在台湾的吴守礼校注,“而后又把这部海外孤本复印多份,无偿地分赠海内外学术界的朋友” [1]111。在1976年,当吴守礼完成由“三益堂”于1884年刊刻的《陈伯卿新调绣像荔枝记真本》(即“光绪本‘陈三五娘’”)的校注工作,而需要附上原本照相进行影印的时候,亦是龙彼德不辞辛苦地全录精细印制其法国友人、欧洲汉学协会(EACS)发起者施博尔(据闻Kristofer Schipper本人更愿意称自己为“施舟人”)所藏的“光绪本”,并将拷贝从英国邮寄给他,因而吴守礼在1978年出版的“校理本”当中注明“原本藏于法国施博尔博士家”。

龙彼得在晚年则与台湾海峡西岸的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保持热络联系。他前后四次莅临素有“戏窝子”称誉的泉南旧地,并于1991年第二次来泉州参加“南戏目连戏学术研讨会”之时,向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赠送“万历本”的影印本,并授权后者翻译其所作长达127页的长文《古代闽南戏曲与弦管》。无需赘言,此文写作缘起及其转译过程,亦是一个颇值玩味的跨语际翻译实践。据说,这篇宏文乃是龙彼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展开的“世界找书活动”中发现的“明刊三种”(即孤本藏于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二卷》、原本藏于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的弦管散曲《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一卷》、《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三卷》)进行索引发微的细读基础上,同时历经二三十年的漫长过程到台湾、大陆、东南亚等地进行田野调查而成。正所谓,“历史不是一个文本,可是除了文本,历史无法企及”[2]82。显而易见,在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共同烛照之下,身处欧、日、闽、台四地的学者之间,相互支援、共享资源,就问题本身展开真诚坦率的交流乃至火花四溅的交锋,从而让“陈三五娘”这一在西方世界图书馆蒙尘三百余年的“被遗忘的文献”[3]1浮出历史地表,使之从“不可见”的历史幽深处变为“可见”之现实在场。

值得称道的是,与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顾彬(Wolfgang Kubin)、德国沃尔芬比特尔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馆长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并称当代“欧洲三大汉学家”的施舟人先生现任教福州大学,续写“从西方发现东方”与“在东方发现西方”的文化交流传奇。其基于比较文学方法论之实证主义影响研究范型而著《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的一文,以解剖图般的准确与手术刀式的冷峻,匠心独具但却合乎逻辑地刻画了典雅悠扬、独特古老的南音(即台湾地区通称的“弦管”、“南管”),这一被当代闽南人先验地视为己出、视为己有的弦音雅乐,居然令人惊讶地受到远自中东之波斯文化的深切影响,可以将之认定为中外民族音乐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带”中的交往衍生物。通览全文,施舟人教授以“‘陈三五娘’这一小梨园经典为典型个案来悉心考掘南音所受外来影响之‘痕迹’”[4]46-52,层深层进、抽笋剥蕉,精心论证出“南音不是作为一种中国职业音乐家演奏的音乐而产生的,而是由包含很多阿拉伯商人在内的泉州商业阶层精英发展起来的这一事实。在南音曲目中占主导地位的陈三、五娘故事中有许多非中国式特征”[5]1319-1320。在我们看来,与乡土身份意识鲜明的内地学人迥然有别的是,龙彼得、施舟人等受过现代学术体制严格训练的西方文化学者,其藉由民间遗存与历史文献的广事搜寻,而将地方民俗曲艺之源流考察提升至文化环流之比较视阈进行综合研究,使之论说不仅涉及文本本身的细部探讨与戏剧仪式的民俗调查,还在文本之间构筑整体性的关系结构网络,从而在动态关联的宏通视界中迫近事实本相。质而言之,其为溯史寻根、辨章学术的国内学者超越一时感发的直观印象并重绘民俗曲艺的历史地形与文化光谱,提供一种时新的研究思路与他异的表述方式,同时亦将闽南意象的身份指向及其认同问题一道推向时代前景。

二、犹在镜中:荔镜传奇与地方意象

不言而喻,没有分支领域的细部开掘,就没有故事轮廓的全景呈现;没有深入潜流的细致分析,便没有主流话语的系统整合。正是在此意义上,笔者在《粉墨闽南:荔镜情缘的跨学科叩访》一文中对“陈三五娘”的意义增殖与话语生产进行知识考古,“探勘了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受过不同学术训练的众多学者的言说话语”[6]58-63。在笔者看来,“陈三五娘”故事意味深长地关涉跨界传播的侨易现象,自然不能局限于某种预先设定的学科领域,而是须要跨界整合范式的深度介入,以期在跨学科的间性视阈下摆脱喋喋不休、自问此身的镜前踟蹰,进而从光影斑驳的时代断层中寻绎失落已久的闽南味道与东方神韵,并从“大小传统”的相互辩证中寻绎其内在蕴涵的现代知识状况与公共历史记忆。

nlc202309041539

正所谓特殊的研究对象必然召唤着特殊的研究方法。首先就是方言地理层面的“陈三五娘”故事与全球性闽南文化的关系方面。众所周知,在继“认识论转向”(即从“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追索,转向思考“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世界是什么”)之后,西方人文学界在20世纪又发生了“语言学转向”(深入讨论“我们用语言所表达的认识到的世界是什么”)。缘此适时而生、应运而起的思想浪潮,现象学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的“人生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人在说话,话在说人”[7]118,抑或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者拉康的人类语言是“以父之名”的“大他者”[8]165之类的存在论观点,西风东渐、播撒开来。是以,通过语言本体把握一个族群难以捕捉的心灵世界,碰触一个地方幽微难测的文化脉动,进而在本土资源与全球视野的张力结构中将个别上升到一般,特殊性涉渡到普适性,亦演化成风靡一时、竞相追逐的学术时尚。职是之故,海峡两岸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闽南方言学者,如前文所提到的吴守礼先生及其座下门生(如台南成功大学施炳华教授)、大陆国立华侨大学文学院王建设教授及其团队成员,以近五百年来“陈三五娘”的戏文刊本为重要入口,将闽南方言的演化脉络与在地文化的变迁图谱进行关联性研究,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闽语地区的地方曲艺、戏曲十分多样,流传时间长,这些唱本、戏曲脚本中所记录的方言材料是一笔浩繁而多彩的文化遗产”[9]3。

先说了作为闽南地方剧种之存在方式的闽南方言,再论建筑其上的“闽南戏曲文化圈”概念以及内外互动所产生的传承与变异。进而言之,若依据“考剧种者,必先论声腔;谈声腔者,须先明方言;方言为声腔之所本”[10]6这一耳熟能详的剧种常识,“闽南戏曲文化圈”的疆界似乎可以理解为,就是闽南方言及其影响之下的剧种声腔的游动疆域。缘此,“闽南戏曲文化圈”就空间维度而言,其依循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向全球延伸、朝世界开放;就时间向度而论,其伴随现代性的萌动发展向历史回溯,朝未来展开。若摒弃乡土情怀与在地情结牵引下的敝帚自珍,超克随波逐流、缺乏自信的文化失语,而认真思索闽南方言传播发展与闽南戏剧生产接受的互动关系以及二者对于闽南意象的建构功能,不难发现,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的闽南方言,孕育出脍炙人口、趣味盎然的“陈三五娘”传说;而与之相应的是,口传心授、曲文抄写、剧本刊刻乃至视听演绎等多种传播方式并存的“陈三五娘”,亦创造出同时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鲜活充盈的闽南方言语料,成为海内外闽南族群价值世界的美学表征与身份认同的具象表达。今人从这一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民间传说当中,可以看出因海上丝绸之路而成为“亚洲文明互动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不仅仅是一个静止不变之现实时空的地理概念,而是变动不居之文化地理的象征符码。

再有,以“陈三五娘”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曲艺与海丝文化记忆的互塑关系方面。众所周知,闽南地面的演戏活动异常活跃、未曾消歇,各路名伶层出不穷、争奇斗艳,戏曲班社星罗棋布、数不胜数。君不见,“轻歌曼舞的梨园戏、粗犷雄浑的高甲戏、享有‘指掌乾坤’之誉的布袋戏、具有信仰神韵的打城戏和优雅从容的南音”[11],已然被主流话语表述为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而被社会各界指认为向世界展示的地方意象。有鉴于此,表演在家国内外的闽南戏曲具有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闽派文化地域性格,不仅吸引本地文史学者的踵继阐发与地方曲艺爱好者的关注跟踪,亦成为海内外文化研究者知识生产之新的兴奋点。若具体细化到本文论域,成立于1985年12月的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其创建者和首任社长便是泉州第二任市长、福建省文化局原副局长朱展华先生),数十年来如一日在此深耕、播火薪传,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例如,曾为“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会演本”《陈三五娘》导演的吴捷秋先生,积四十年之功而著的煌煌大作《梨园戏艺术史论》,绵密爬梳这一地方剧种的曲调声腔、剧本意涵、文化渊源与表演美学,探幽勾微、史论兼具,成为研究这一“南戏遗响”的案头必备资料。当然话说回来,泉州戏曲研究社同仁之于“陈三五娘”的缘分与功绩,可能并不局限在学理辨析的追根溯源,而是表现在对不可再生、不可多得之戏曲资料的“第二次抢救”。为了让失散海外、尘封多年的戏曲文献连缀一体以重见天日,他们充分调用常年累积的海内外人脉资源(如前面所提到的龙彼得教授、台湾大学曾永义教授、台湾成功大学陈益源教授等人),“把海外20世纪以来发现的有关泉州戏曲弦管珍贵孤本都搜罗到手”[12],并以专业之精神做非专业之事,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诚如有学者在2015年11月于泉州举办的“‘陈三五娘’传说学术研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他们先后出版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一卷就是梨园戏《陈三五娘》的历代剧目与相关的弦管曲词”)、《荔镜记荔枝记四种》(辑录“陈三五娘”戏文刊本中的“嘉靖本”、“顺治本”、“道光本”、“光绪本”)、《明万历荔枝记校读》、《荔镜奇缘古今谈》(“辑录明代小说《荔镜传》等及其研究论著”)等相关著作,为“陈三五娘”传说“申遗”成功立下不可替代的汗马功劳。总而言之,老先生们不忘初心、老当益壮,不仅为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难以磨灭的不朽贡献,亦为这一海内外闽南人所共有之历史文化记忆的当下重构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三、海丝逐梦:闽派戏曲的再次出发

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力度,“振兴我国戏曲艺术”。此时此刻,我们重新叩访“陈三五娘”这一美丽动人的爱情传奇,回溯其依循古今丝路的传播路径与侨易脉络,绝不是为了发见今思古、临渊羡鱼的凌空幽情,而是在洗尽矫情的自恋幽伤之后,超克诸如“守住梨园经典”的抽象断语,抑或“与消费时代合欢而舞”的单向结论,发挥以之为代表的闽南戏曲在重建海内外闽南族群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特殊作用。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借用“陈三五娘”的跨界景观来勘探闽南意象的想象机制与讲述模式,为在建设“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新形势中,如何巧妙借用历史符号讲好当下闽南故事提供参照与镜鉴。

nlc202309041539

有道是,“历经沧桑情不变,千古流传荔镜缘”。从理论上讲,“陈三五娘”传说虽然具有独特的地方身份标识与鲜明的区域精神气质,但其在“海丝戏曲文化圈”中“变”与“不变”的侨易现象,却真切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在传统性向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社会现实转型当中,城乡间商品经济发展、海内外交通贸易往来、社会情感心理结构与传统地方戏曲观演活动之错综复杂、繁复多变的互文本关系。其次,荔镜奇缘作为“异文”众多、体现文化侨易的典型个案,其在“海丝戏曲文化圈”中因“侨”而“易”的精神质变颇具症候性的文化意味,这种影响亦不可避免地作用于其的具体修辞策略。因之,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向度系统检视“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史与学术史,可以窥见艺能界乃至文化界内外在透析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路径的同时,如何借助新兴媒介形态所形成的“文化共用空间”,缝合素朴感性的民间记忆与主流叙述的陈规套话之间的诸多裂隙,而在全球本土化历史情境中丰富或曰赋予闽南民间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再有,荔镜情缘在“海丝戏曲文化圈”的传播研究,毫无疑问是由东西方学者共同发起与合力推动,否则那些“藏于日本、英国、德国、奥地利的图书馆和藏书家中的海外孤本以及其他地区的民间资料”[13]368是不可能如此顺利汇集到它的发祥地,更遑论老戏新诠、旅游开发、品牌树立、地方营销等后续工作的全面展开。由此观之,这项事业甫一开始就打上了跨文化、跨语际学术交往的鲜明烙印,这当中所体现的“文心相通、文化互鉴”的共享精神,为东西方学术对话、文明交流的平台搭建,间或提供一个可供模仿的现实范本。

从现实上看,深入发掘“非遗”申报冲动中的“陈三五娘”传说,不仅能够在新海丝人文交流的时代语境中更新并且发展这一全球闽南人所共有的文化记忆,而且能够对敏感脆弱的地方戏曲文化生态进行创造性的“生产性保护”,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模式。具体来说,早已被闽粤两省分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的“陈三五娘”传说,终于不负众望地在2014年底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泉州唯一被列入国家级的民间文学项目”)。与之相应的而生的是,作为故事男主人公陈三的老家朋山岭所在的泉州洛江区,亦合情合理地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设定为以“陈三五娘”传说为核心保护项目的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其次,荔镜情缘在“海丝戏曲文化圈”中特别是闽台戏曲文化核心区内的侨易经验,积极提示着闽台两地之间不容置喙的文化渊源,“以及闽台地方文化与整个中华文化的部分与整体、个性与共性、支流与本源的辩证关系,表明地方文化是某一地区特定环境和特殊历史际遇下的生成物,既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有机构件,又有属己的个性特征,并以特质丰富整体。正是这种‘同根’与‘分叉’的树形构造,使得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华夏文明,拥有生生不息、日新又新的生命活力”[14]64-65。最后,在“闽南戏曲文化圈”内家喻户晓的“陈三五娘”故事,于海内外华人社区中的多方演述与变异交流,深刻隐喻传统/现代、本土/异域、中心/边缘彼此他者化以实现自我认同。由之而来,我们对这一“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之文化侨易现象的体认把握,不仅可以为“平等对话、和谐交往”之海丝文化生态的今朝构建提供有力而有效的支撑,而且还能在新的东亚文化格局乃至世界文化图景中呈现闽南文化独有的“重乡崇祖的生活哲学、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重义求利的价值观念、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15],为“闽南学”乃至“新闽学”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走向世界做好铺垫。

(文中图片由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骆婧拍摄)

参考文献:

[1]郑国权.泉州弦管史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2]Jameson, F.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3](荷)龙彼得,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4]王伟.海丝寻梦:闽南戏曲的光影之忆[J].民族艺术研究,2015(3).

[5](法)施舟人.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C]//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

[6]王伟.粉墨闽南:荔镜情缘的跨学科叩访[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3(5).

[7]Heidegger, M. On the Way to Language[M].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Publisher, 1971.

[8]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7.

[9]张嘉星.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10]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11]树红霞.黄科安教授谈泉州地方戏曲,“老树”如何发“新枝”[N].福建日报,2012-6-14(2).

[12]林轩鹤.南音:让世界聆听泉州的声音[N].泉州晚报,2009-10-15(4).

[13]郑国权.荔镜奇缘古今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14]王伟.《陈三五娘》的当代传播及其意义[J].兰台世界,2012(17)5.

[15]林华东.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N].光明日报,2009-11-17(10).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项目(2015M570554)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厦门大学校长基金(ZK1103)中期成果;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472)研究成果。

海丝文化作文1500字 篇4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泉州早在唐朝建国伊始,就已对外开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迎接各样的外国游客、商人,繁荣昌盛早已成为了泉州的代名词。中国的东南海,这片蔚蓝的热土,锻造了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传奇故事!

这座古城,至今仍然遗留着许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印记,它们散落在泉州的每一个角落默默地诉说着流传千年的历史故事,寄托着对泉州的喜爱与不舍;那藏身九日山摩崖石刻群中的祈风石刻,那横卧在入海口的阳古桥,那文兴古渡头的古老石碑,那高耸山巅的万寿塔、六胜塔,还有那在海底沉睡多年才被打捞上岸的古船,都甘愿做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姻缘的千年铁证。 泉州悠久的造船历史,奠定了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聪明的泉州人就开始研习造船技术,所以隋唐时期,泉州就成为了全国最主要的造船基地;宋元时期,泉州的造船业极其发达,援引宋朝谢履诗云:“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可见其之兴盛。当时泉州人所造的海船质量长时间居于全国之首。正如吕颐浩所曰:“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同时古代履责于海外的船只,很多都到泉州来招募舟师与水手。无论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所使用的四桅船,还是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都是“泉州制造”的。

然而,历史年轮的有力印记,从另一方面又证明精湛的造船工艺绝非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唯一因素。“北人善骑,南人善舟”’

泉州海丝文化作文 篇5

若是你来到泉州,我会带你去爬清源山,看遍其峰峦起伏、岩石盎然成趣,领略泉州市山城相依相映的风采,感悟老君岩的巍然与慈祥;

若是你来到泉州,我会带你去拜访南少林,膜拜天王殿、罗汉堂的雄伟与庄严,观赏五祖拳、白鹤拳里所蕴含文化的博大精深;

若是你来到泉州,我会带你去丰泽浔埔,欣赏浔埔女美丽的发饰和独特的服装,还有不饰雕饰的原生态渔女形象,感受浔埔女身上散发的勤劳、美丽与善良;

若是你来到泉州,我会带你去看高甲戏,看看生、旦、净、末、丑表演赋予的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听听南锣、南鼓发出的悠长婉转的`曲调;

若是你来到泉州,我会带你去听那清雅细腻、委婉柔美的南音,感受那一阵阵、一声声袅袅的南曲清唱,多少游客如醉如痴、驻足聆听这天籁之音,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若是你来到泉州,我会带你去走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洛阳桥。那条一里半长的跨海梁式浅灰色花岗岩桥体在阳光下遍体鳞光,远望如一条银龙横卧碧波,如一条银练飘向大海。白鹭、螃蟹、跳跳鱼……鲜活跳动的生命跃入你的眼帘,一定让你目不暇接。

在古老顺济宫里,沏一壶清茶,听一曲南音;在美丽蚵壳厝旁,唱一首闽南歌谣,当一回蟳埔新娘;在落日余晖的洛阳桥边,吹一吹清凉的海风,来一份口齿留香的海味……朋友,这样美丽的遐想是否已让你迫不及待地迈开来泉的脚步?

泉州海丝文化征文:海上丝绸之路 篇6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从先秦到秦朝,再到两汉,再到三国的孙权,再到魏,晋,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海丝的起点是泉州,中世纪宫廷音乐“活化石”南音,被海外游子视为最亲切的乡音。德化器瓷、惠安石雕、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

由于时代的变迁,海上丝绸之路自1842年鸦片战争开始后就走到了尽头,留给后人的则是一个又一个谜团。一些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更为彻底的贯通,也是证明历史上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据之一。

海丝文化历史悠久,虽说经历过衰败,但依然那么的挺拔,它虽说被腐败不堪的大清帝国厉行禁海,被关起繁荣富强的大门,但它还是顽强地撑了下来。

历史就是历史,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海丝再次复兴,使贸易往来再次昌盛。

《海丝寻梦录》思想总结 篇7

作为纪录片节的重要环节,南派纪录片创优扶持交流会也在昨日举行。据中国视协理事刘效礼介绍,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东日”优秀南派纪录片共收到广东、广西、北京等28个制作单位、机构和个人的55部参评作品。经过严格评审已评出:南派纪录片年度作品1部、特别作品1部、最佳导演1部、最佳摄影1部、最佳作品3部、优秀作品5部、好作品8部,以及“感知广东”(第二季)最佳作品1部、优秀作品2部、好作品3部。

“我觉得今年(的作品)民俗文化滋味浓厚,《醉龙》《舞了六百年泮村的灯》等片是对岭南民俗的生动体现,这些片子承载了时间的味道。” 刘效礼认为,今年南派纪录片的“洋味”则主要体现在“重走南粤海丝路”的大类上。

此外,于去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正式开机的大型纪录片《丝路:沙与海的交响》举行开播仪式,该片从昨晚开始在广东卫视播出,每日22时播出,连播四天。同时,主办方透露了明年南派纪录片的计划,纪录片《海丝寻梦录》将于5月完成并播出。

上一篇:孩子人生的第一次挫折下一篇:防艾知识竞赛(决赛)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