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论文

2024-07-08

海丝文化论文(精选11篇)

海丝文化论文 篇1

2016年4月,丰泽区实验幼儿园成功地在泉州侨乡历史博物馆、桑莲居艺术馆举行了第十八届“小小艺术节———海丝文化艺术之蕊”的画展。画展展示了实幼小朋友用水墨画、剪纸、线描画、布贴画、超轻泥粘贴等手法创作的五百多件艺术作品,内容涵盖了泉州的闽南传统民俗文化、海湾、古厝与勤劳的蟳埔女、惠安女风情。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表达了充满幻想和美的童心世界,每一幅作品都透出了童真与梦想,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画展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媒体、网络争相报道、幼教同行络绎不绝前来参观与学习,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肯定与赞扬。那么,是什么让一个幼儿园的画展能散发出如此强大的正能量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观点是成就本次画展成功、让实幼师生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基本要素。

一、美术教学在爱家乡的情感中快乐扬帆

泉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东亚文化之都”、“中央电视台2016春晚分会场”等冠名让身为泉州人的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正是如此,更加激发了教师、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产生用美术创作的方式表达爱故乡之情的共鸣、激发了师生大胆创作的欲望,也让教师更好地在此情感基础上营造轻松快乐、自由创作的美术教学氛围,在引领幼儿感受家乡生活的同时善于捕捉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兴趣点,从幼儿对家乡事物理解的角度出发,感受、欣赏家乡美、激发幼儿用美术表现家乡文化的乐趣。

此外,家庭小分队节假日家乡名胜古迹游、参与民风民俗活动、闽南童谣诵读、闽南美食制作体验等都是孩子们的快乐活动时光,有了对家乡文化生活的亲身体验,有了故乡成为我们创作灵感不歇的源泉,再加上学园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幼儿在家乡文化、学园文化、浓烈的美术创作氛围的熏陶下,师生共享、师生共创、师生共乐的美术活动自然就能快乐扬帆起航。

二、“海丝文化”创想在美术创作中彰显个性

“依然上巳惠风清,画笔斑斓稚趣生。千载兰亭斯可继,山阴道上恣闲行。”这是中华诗词学会、泉州诗词学会副会长黄福强观展时灵感迸发,即兴赋诗。充分地肯定了幼儿美术作品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画风的大胆创新性、传递出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多样性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觉得孩子们就是未来的、具有创造力画家。那么,是什么让诗人如此惊叹于幼儿的作品呢?原因有三:

(一)大胆表现,促画风自然天成

泉州知名的书法家王乃钦先生说:“儿童的心灵就是一片真心,真心出真人,真人出真实”。只有原汁原味的幼儿美术创作才是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体现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对世界把握的一种体现。比如小班幼儿作品《秋分》,教师引导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鼓励幼儿大胆玩色,用红色、金黄色、黄色、黑色等浓烈的色彩泼墨于画板,作画形式大胆创新、画面丰富饱满、画风抽象有趣,充满想象力,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又自得其乐。作为成人,不要担心孩子画不好,更不要干预幼儿的创作,让孩子在真情流露的状态下创作出真实反映童心世界的绘画作品。因为,古今中外,众多的艺术家都将儿童看作是天生的艺术家!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创作,那么他们的作品便是稚拙、天真、清新、活泼的,自然天成的。

(二)情感融合,让形象惟妙惟肖

用心灵去感受艺术,让作品融入生命力,使幼儿的作品展现出富有童趣的、惟妙惟肖的形象。那么,如何让幼儿把自己的情感、认知融入美术创作呢?其实,融入情景式的感受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比如:引导幼儿创作《我喜欢的高甲戏剧角色》时,先让幼儿通过视频资料、参观高甲戏剧团、欣赏高甲戏剧表演等积累生活经验。然后让幼儿在情景中亲自感受戏剧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特点,如,开展富有闽南韵味的童谣表演《阿芳学扮戏》,让幼儿在欢乐的表演中感受闽南媒婆、小生、旦角等各种角色的浓妆淡抹的妆容、嬉笑俏皮的表情、提肩捏手的滑稽动作等,最后再进行创作,此时幼儿的作品便成了富有家乡情缘的水墨作品,让成人欣赏后既赞叹幼儿对水墨掌控、作画技能、韵味体现富有独特的创作能力外,还能让大家忍俊不禁地开怀一笑,那感觉就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妙趣横生的戏剧表演舞台一般。

(三)方式多样,画面画风独树一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作、创新是美术活动的灵魂。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不仅要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妙趣横生、色彩斑斓的美丽画作,更要让幼儿能让在美术活动中学会创新。那么,教师为幼儿提供多样性的创作材料便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创作才能。除了常规作画使用的油画棒、水粉、水墨、丙烯等绘画原料以外,各种纸质材料、彩泥、纽扣、贝壳、涂改带(液)、小玩具零件、废旧布料等等日常常见的生活用品都是激发幼儿园创作的源源不断的灵感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的创作方式多样,每副作品的风格都独树一帜,令成人脑洞大开:布贴丙烯画,色彩鲜艳富有质感;彩泥丙烯画,立体视觉效果好;报纸油墨印画,复古抽象画风独特;剪纸贴画,民风民俗味道浓……幼儿的创造能力在不同的作画风格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可小觑娃娃们的潜在能力。

三、教师工作创造力在美术特色教学中厚积薄发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充满智慧与创新的工作,只有全体教师共同朝着美好的幼儿园教育梦想共同坚持才能让学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当然,这一切来源于教师日常对美术教学工作、对幼儿家乡情感教育的积淀:结合家乡文化的课题申报与研讨、美术沙龙中不断的切磋教学技能与解读幼儿美术作品的技巧、专题观摩活动的研讨……教师们在各种研讨、学习平台中共同成长、潜心研习、储蓄能量,因此,总是能在各种教学舞台上迸发出无限的教学魅力。

以丰泽区实幼本届的艺术节为例,这富有家乡文化内涵的美术教学展示充满正能量,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加热爱生活,也让每一位老师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长,促进了师幼创造力的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努力,让泉州的海丝文化更加璀璨夺目,让艺术之蕊继续精彩绽放!

海丝文化论文 篇2

泉州入选“东亚文化之都”,本身已经证明泉州这座城市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无可比拟,说明泉州的文化价值得到国内外的认可.由于“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是由中

日韩三个国家主办,参选城市都是东亚三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入围的城市更是有西安、南京、北京、洛阳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都市,因此“东亚文化之都”花落

泉州,可以说是泉州无上的荣耀!东方第一港,多元文化城——泉州,闪耀全东亚!

泉州是无愧于“东亚文化之都”这一美誉的,理由有四个:

一是与其他几个城市相比,泉州拥有的历史文化具备较大的影响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泉州就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保持着经济贸易往来,文化联系频繁,这是泉州的一个强项.

其次,泉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为其他国家带去了物质财富,也带去精神财富,包括茶叶、瓷器、丝绸以及航海技术.泉州对世界人类文明的贡献巨大,这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

第三,泉州古城本身历史积淀深厚,海丝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闽台文化并存,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别的城市所不具备的,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全世界.

最后,泉州这座城市具有包容性,能够海纳百川,泉州文化影响别的国家,而外面的文化也能传播到这里来.正是这种独特魅力,才能让泉州顺利获得“东亚文化之都”这一殊荣.今后,这也将成为泉州又一个重要文化品牌,将激励人们更好地保护当地传统文化遗存.

泉州,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花园城市,是福建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三大金融

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经济特别发达,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是国家级金融改革实验区之一、福建省

民营经济改革实验区.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泉州港是我国重要的规模以上亿吨大港.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一半的人口祖籍来自泉州,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克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时间:

“海丝”旅游 点亮榕城 篇3

海丝国际旅游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本届旅游节将紧扣“海丝”主题,挖掘“海丝”元素,突出“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结合福州“五区叠加”建设背景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宣传,着力展现福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现代化新福州城市形象。

据了解,本次旅游节包括启动仪式、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智慧旅游高峰论坛、2016海丝国际旅游嘉年华、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导游员大赛、第七届福州温泉国际旅游节、福州民俗旅游节、福州旅游伴手礼创意设计大赛、惠民主题活动、首届“映像闽江·海丝故里”沙雕艺术节以及同期举办的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环福州·永泰公路自行车赛、2016福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多项活动。

四大亮点闪耀海丝旅游节

本届海丝旅游节活动方案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总体要求和“节俭、务实、惠民”的办节原则,在总结2015年首届海丝旅游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顺应当前发展形势,精心策划,呈现出四大亮点:

一是启动仪式展示福州特色元素。启动仪式将以《坊巷茉莉情》作为开场节目,借助舞蹈这一国际通用艺术语言,展示福州名片之首——三坊七巷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福州市花——茉莉花的清新优雅;二是成立国际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本届海丝节福州将联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旅游部门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的9个城市共同发布框架协议,联手推动海丝旅游发展;三是紧抓“智慧旅游”发展趋势,邀请旅游专家、著名互联网企业高層在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四是打造互动惠民的旅游嘉年华。2016海丝国际旅游嘉年华将开展国际风情文艺表演、美食节、旅游精品推介会、Google大数据旅游体验会等系列活动,并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增加旅游商品拍卖等互动性活动,让市民享受盛惠,使活动汇聚人气。

海丝文化论文 篇4

据统计,过去10年间,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8.2%,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4.6%提高到20%。

高燕表示,中国将深化海关、质检、电子商务、货运运输等全方位合作,努力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货畅其流创造更好条件;完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经贸交流平台,帮助各国企业家寻找更多商机;创新贸易方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完善区域营销网络,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促进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平衡;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

在投资方面,据统计,过去10年,中国企业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从2.4亿美元扩大到92.7亿美元,年均增长44%。

高燕说:“我们将继续引导中国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投资设厂,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提升,促进当地就业和民生改善;加强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实现开采、冶炼、加工一体化发展;深化海水养殖、远洋渔业加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和海上旅游等海洋产业合作,促进海上资源共同开发。我们将在海丝沿线国家主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共建一批经贸园区,吸引各国企业入园投资,形成产业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园。”

高燕表示,中国将统筹“走出去”和“引进来”,扩大双向投资合作。“我们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沿线国家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促进海陆联通。”

泉州海丝文化征文 篇5

一枚枚做工精美,画艺精湛的邮票,用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再现了千年之中古城泉州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更由此展现出了一条伟大航路散发出的无穷魅力。

中国的瓷器是十分精美的,尤其是外销瓷, 更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西方的人们十分钟爱此类瓷器,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于是,作为重要对外港口的泉州,在一个叫磁灶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座瓷窑,专门生产着外销瓷,运往海外出售。这些美丽的瓷器,成了泉州的名片,中国的名片:瓷器是西方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因此,艺术家们把热火朝天的烧窑现场画入了邮票之中。

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的碰撞交融,体现在泉州的街巷市井中。按图索骥,我持着开元寺的邮票来到了东西塔下。在这一偌大的寺院之中,处处都见证了各个文化的融合。在大殿的横梁上,有三十二位飞天乐伎在飞翔。她们皆面容娇好,有些面带微笑,有些在静静沉思,有些威严无比,有些慈眉善目。她们或身披羽翼,或身披蝉翼。值得注意的是她们手中拿着各种各样的乐器,飞天本是外来的文化代表,手中乐器却是南音

泉州再续“海丝”情缘 篇6

“十分天下有其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域经济展宏图等起步、发展、提升三个阶段,经济实力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经验”,形成了“泉州模式”。民营经济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力量,成为泉州经济最大的活力源泉。民营经济在泉州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90%,素有“十分天下有其九”的说法,2013年,仅工业总产值就达7700亿元。

泉州民营经济发展已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集群化趋势。目前,泉州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中,产值超100亿元的有石化、纺织、服装、鞋业、石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7个产业集群,年产值在3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的有石雕、茶叶、树脂、工艺陶瓷、建筑陶瓷、水暖器材、藤铁工艺等产业集群。

泉州的特色产业已成长为辐射福建全省、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优势产业,获得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中国石雕之都、中国工艺陶瓷之乡、中国瓷都、中国茶都、中国伞都等国家级和区域性品牌。

泉州民营企业依托县域特色产业集聚,积极探索培育、建设专业市场,泉州经济已初步形成石狮服装城、晋江鞋都、南安石材城、安溪茶都、德化陶瓷工艺城等一批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全国性专业市场,形成了“以大市场促大流通,以大流通促大发展”的格局。

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5年保持福建省首位,占全省1/4。

不仅本土,泉州经济还辐射全国。如今,在全国各地拼搏的泉州人有100多万。他们在鞋服、建材、水暖等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建立异地泉州商会180多个,每年创造的财富在4000亿元以上。

泉商也迈开向世界发展的步伐。去年,泉州外贸出口158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民企出口占比近60%,增幅高达52.5%。

一组数字直观体现泉州经济的影响力:

产业——纺织服装产量占全国10%,旅游运动鞋产量占全国40%、世界20%,糖果产量占全国20%,石材、工艺陶瓷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35%、65%。

品牌——中国驰名商标数量持续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共有111件,占全省比例超过1/3,甚至超过部分中西部省份。

市场——目前,该市共建设各类商品市场200多个,年成交额超500亿元。其中,石狮服装城、晋江鞋都、南安石材城、安溪茶都、德化陶瓷工艺城等已成为区域性、全国性专业市场。

资本——目前,该市累计上市企业近80家,数量居福建省首位、全国地级市前列,在资本市场形成颇具特色的“泉州板块”。

泉州经济奇迹

泉州民营经济的超常规快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不遗余力的支持外,还有多个很重要的与其他原因。

一个小小的地级市,竟然聚集了中国鞋都、中国伞都等多个“中国某某之都”。泉州民企越做越大、泉州区域经济越来越强的秘诀是:科学的产业定位。从泉州各级政府到各行业民企,在改革开放初期便特别注重产业定位,如晋江发展鞋业、石狮错位定位为服装业。目前,该市已形成石化、纺织服装、鞋业3个产值超千亿元,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饮料3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及一大批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并有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891家。

品牌是一个企业发展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座曾经游摊满街转的城市,现在却成了知名品牌云集之地。品牌成为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恒安”纸业、“亲亲”食品、“七匹狼”、“劲霸”、“九牧王”服装、“富贵鸟”鞋业……走进泉州,仿佛来到一个名牌产品的集散地,它们都是出自民营企业之手。从仿样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打响自有品牌,然后经过技术革新,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泉州便是通过这样的途径,逐步塑造出“品牌之都”的雏形。目前泉州拥有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28个,中国名牌产品47个,国家免检产品139个,获原产地域保护产品6项。

一座曾经体育事业并不兴旺的城市,现在却吸引了耐克、安踏等一大批体育品牌企业进驻,这就是中国体育之都泉州晋江。政府帮助民企提出“人才强企”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级人才到民企打工的政策措施。现在,晋江又广邀全国的高等院校,与晋江市政府一起帮助民企培养高级人才。“人才强企”战略使晋江民企迅速成长。

更重要的是泉州人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和坚持不懈的改革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和泉州实际结合起来,把开拓创新与科学务实的精神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敢为天下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每当发展处于关键时刻,都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大胆突破不合时宜的僵化观念,克服“等、靠、要”消极情绪和不思进取的自满思想,为加快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努力在计划经济体制夹缝中找到发展出路,因地制宜地选择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在一些人为姓“社”、姓“资”争论的时候,泉州人民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30多年来,坚持以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以发展的办法破解难题。泉州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先行先试中赢得主动。30多年来,泉州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和全省第一:在全国创办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引进外资一揽子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第一个以“建设—经营—转让”(BOT)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第一个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第一个以竞争上岗方式招聘县市级主要领导、第一批在新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第一批成立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第一个建立新型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机制等。

nlc202309040855

有人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泉州是一座具有符号意义的城市,从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泉州速度”,到社会经济体制机制转型、变革的“泉州模式”,都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二次创业”再赴新征程

改革和开放的基因,在泉州的血液里涌动了上千年。从宋元时期中国眺望世界的窗口,到30多年前“自费改革的民办特区”,作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泉州人从未停止改革步伐。

要素成本上升、同质化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狭小等多重压力,倒逼泉州民企加快转型升级探索。当地企业界人士认为,在要素“红利”加速消退的背景下,“创新驱动”成为企业转型的动力源。走过黄金30年,泉州正处在转变提升的重要关口。

承载着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三大战略,赢得人心,形成共识。泉州,正从改革先锋长成改革尖兵,从经济大市迈向经济强市,从速度泉州跨入幸福泉州,不断丰富改革图谱,为城市长远发展积蓄能量。

2013年开春,一场“增强忧患意识,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燎原泉州市。围绕6个主要议题、25个市级重点研讨专题,各地各部门分子裂变般提出自我设问、加压课题任务。从沿海的晋江、石狮、惠安,到山区的永春、安溪,“智造名城”、“东方米兰”、“大师经济”、“香产业”、“高速经济”等新定位、新支柱,书写充满希望的变局。把麦克风递给群众,大讨论收获1000多条好建议。2013年7月,该市各级各部门共聚一堂,推动大讨论成果转化,凝聚改革共识。泉州市委作出加快创新转型、推动长远发展的战略决定,提出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1+X”政策体系首发6份文件,分别锁定重大项目工作、重点产业产业链、环湾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和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触碰改革重点领域的“硬骨头”。

“民综”改革渐入佳境

民营经济是泉州的脊梁。泉州共有民营企业7万多家,无论是数量、工业产值还是就业人数,均占全市九成以上,贡献了80%以上的GDP和税收。

泉州民营经济发端于乡村工业,主要“靠自己的骨头长肉”,产业根植性强。依靠坚守实业的传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该市没有出现企业“迁移潮”、“倒闭潮”。

经过30多年的“一次创业”,泉州走到转变提升的重要关口。在2012年的千名企业家大会上,泉州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二次创业”的总动员,即企业转型升级、政府转变职能,建设民营经济发展乐园。福建省政府同步出台《进一步促进泉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批准在泉州开展省级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泉州以壮大产业集群为抓手,推动“二次创业”再升华。两年多来,泉州民营经济综合改革渐入佳境。2013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近4300亿元,增长12.8%,比GDP增幅高1.3个百分点。

作为福建省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泉州市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力促民营经济“脱胎换骨”。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正在向高科技、品牌化、资本化方向转变,民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放眼泉州地区,2013年,泉州企业申报的技术改造项目达到396项,总投资850余亿元。“投入技改一元钱,产出的效益可能是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业内人士的一句话,道出了企业积极投身技术研发的奥秘。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企从中尝到了甜头。

激动人心的还有泉州品牌的创造力。民营经济综合改革以来,3个中国顶级服装设计师带着柒牌、利郎、卡宾,第一次走上巴黎、米兰、纽约时装周的红地毯,代表中国品牌首次敲开世界时装的“天堂之门”。此外,泉州企业还打造出世界最大的竹纤维生产线、制造出中国首台人造血管机、签下国内奥运史上最大单笔赞助……

各式各样的实践逐渐会聚成整个产业的共识。以陶瓷为例,泉州陶企年开发个性化新产品两万多种,重点研发的“重质陶”约占新产品的40%~50%。2009年,该市81家单位参与了64项各级标准制修订,创出了参与标准制修订的单位数量及项目数量历史之最。目前,泉州国家级名牌数量高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单枪匹马的企业产品创新显然代表不了泉州创造。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去年底,光电企业、院校、机构携手,催生了泉州首个技术创新联盟。随即,数字视听、纺织机械等联盟也都一一出现,并有望在3年内形成10家行业创新联盟,打开新的创造力之窗。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企业自发进行的生产革命,那么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则是相关部门在“民综”改革中主动变革服务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政务环境的行动。一方面是取消审批项目,对审批环节精简瘦身。2013年,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取消17个审批项目、依法新增4项、合并5项。对进驻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项目,审批环节全部压减至5个工作日以内,共减少150个环节,继续压缩审批时限218个工作日,减少申报前置材料36项。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自开展该工作以来,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总收件16万件,办结15.8万件,当日办结率超6成;承诺件提前办结率达97%,平均每天办结640件。而随着《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标准体系》中1055项行政服务标准的公布,该市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更加高效便捷的行政服务指日可待。

著名侨乡名副其实

生活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一代代爱拼敢赢的泉州人创造了海上交通与贸易的传奇,也在世界各地留下了泉商打拼的足迹和身影。

泉州拥有最广泛的侨亲网络和影响广泛的“世界泉商”群体,为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全国重点侨乡,泉州籍华侨华人总数达750多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地区,且90%以上分布在与“海丝”密切相关的东南亚国家。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投资兴业的“泉商军团”有100多万人,在海外从事商业的有6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工商社团77个,在外投资累计达3000多亿元,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如今,泉商已成为全国地级市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之一,他们也早已从商业贸易走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行业,走向金融、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开发、海洋新兴产业等领域。

nlc202309040855

2013年,泉州GDP达5218亿元,占福建省1/4,连续15年全省排名第一。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出口从1979年的0.02亿美元发展到2013年的164.9亿美元,年均增长30%,并成为我国服装、运动鞋、陶瓷及工艺品、竹藤制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产地。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泉州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同样不遗余力。近年,泉州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依托,充分调动文化传播能量,举办了7届“海丝文化节”、7届“闽台对渡文化节”、4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10届“国际南音大会唱”……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8个文化团体来泉州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打造了城市文化品牌,打开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也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海洋经济成就另一个泉州

作为福建省海洋文化底蕴最为深厚、海洋经济发展最早的城市,泉州在临港化工、滨海旅游、海洋新兴产业、远洋渔业等方面发展潜力巨大。泉州市提出,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0%以上,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市。在国家实施海洋战略中发挥先行作用,泉州信心满怀。

据了解,泉州将争取国家支持泉州探索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新机制、合作交流新通道和以“海丝文化”(包含东亚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等)为主题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新模式,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桥头堡”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争取国家赋予泉州台商投资区比照上海自贸区政策,在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将泉州列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试点城市;支持泉州以“泉州商品博览会”为基础,以东盟、中亚、非洲等地为交流合作重点,筹建国家级“海丝博览会”;赋予泉州更加开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持泉州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支持泉州台商投资区申报设立秀涂综合保税区。此外,还要争取国家支持泉州与东盟、中亚、非洲等地的城市共同筹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建立紧密合作交流平台,强化经贸文化人员往来,并在新一轮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修编中,将泉州港列入全国主要港口名录,赋予泉州港享受自由贸易港政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建议将泉州“东亚文化之都”与海外相关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中央财政给予相关支持;在泉州定期举办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支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升格为国家级博物馆。

为了响应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泉州将实施“古港转型升级行动”,发挥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以文化形式和业态,推动泉州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先行区,展示泉州多元兼容并蓄、和谐共生开放的海洋文化。■

海丝之路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发展 篇7

相比于古代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 早在汉武帝时期, 就在与西方诸国的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 又发展成为一条新世纪的海上经济带。 分析研究历史与今日丝绸之路的异同, 有利于分析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海洋战略。

1 古代海丝之路的发展历程

从广义层面而言, 可以将丝绸之路分为路上及海上两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东南沿岸港口经南中国海, 对于古代中国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 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间存在巨大差异, 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复制。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时代不同, 背景不同, 条件也不相同, 因而彼此间是互为独立的。 在不同的时代, 海上丝绸之路的称谓也有所不同, 例如“茶叶之路”、“陶瓷之路”, 以及“香丝之路”等。 若按具体路线划分, 还可以将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南两大干线。 一是东线, 从中国链接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 它开辟于大航海时代。 二是南线, 主要是通往东南亚诸国及印度洋地区, 与东线相比, 南线开辟时间早, 同时也是最为主要的海上丝绸之路。

虽然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南方百越在番禺 (今广州市) 对外航海贸易, 将珠玑、玳瑁等海外稀珍品朝贡给楚国, 但是出于历史文献记载有限, 南海具体贸易航线并不十分清楚。有关南海对外航海交通贸易路线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汉武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匈奴等的阻碍, 平南越后, 便派遣使者携带黄金、“杂缯” (即各种丝织品) 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远航, 同沿途国家换取珍奇海外珍品。此时西汉最初开辟的海上丝路就已经到达了印度洋孟加拉湾。古罗马学者百里内《博物证》记载当时罗马人通过印度航商同中国商船交换宝石、珍珠、丝绸也佐证了这一事实。此后这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 兴盛于唐宋元时期, 明朝海禁后走向衰落, 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对沿岸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文化、宗教、人口迁徙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从15世纪开始, 西欧一些主要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时期, 15世纪末,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即所谓的地理大发现。自16世纪开始,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以后, 这条曾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海上丝绸之路遭到了蹂躏、破坏和摧残。

2 古代海丝之路的历史作用

通过古代历朝历代海丝之路的发展对比, 可以综合看出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方面

所谓经济是基础。 古代海丝之路具备陆上丝绸之路所没有的优势, 比如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 量少成本高, 耗费大运输时间也较长。 而海上丝路靠船舶运输, 量大成本低, 耗费小且节省货物运输时间。 作为东西方贸易要道, 东西方各国通过这个渠道丰富了进出口产品,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促进物质文明的再造与辉煌。 唐代以前中国出口的商品, 主要是丝绸和黄金。 罗马大帝穿上中国的丝袍去看戏轰动了西方, 罗马的贵族都以能穿上中国的丝绸裙衫为荣。 唐代以后, 陶瓷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 以北方邢窑白瓷和浙江越窑青瓷为最, 成为丝绸之外另一种主要的输出商品。 其名扬四海, 日本鸿胪馆遗址就出土越窑青瓷2500 片。 明末, 茶叶传入欧洲, 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 进口的商品, 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一些海外特产珍品, 除此之外, 还有西洋货物如皮毛、织品、香水、玻璃、钟表、金属等。

2.2 政治方面

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在海丝之路兴盛的时期, 也是我国国力强盛、国威显赫的时期, 凭借自身实力与威望等综合国力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政策。 东西方的友好交往史始于海丝之路。 南海诸国派遣使节, 早期与朝鲜、日本的交往, 中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交往发展, 在隋唐与新罗频繁往来等友好外交体现了中国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对外维系了友好关系。 并且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张使大陆濒海地区和海中岛港口得以联线交流, 形成了一些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港口, 有些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就仅联结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海港包括:中国大陆沿海的登州、扬州、宁波、乍浦、温州、泉州等;朝鲜半岛的木浦、莞岛、釜山等;日本列岛的博多、长崎、平户、鹿儿岛、大阪等等。 并且历代王朝在广州等港口设置市舶使 (司) 主管海路邦交外贸。 设立馆驿接待外国使节。

2.3 文化方面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又是科技文化交流沟通的载体。 在1949 年之前, 已经有学者就郑和下西洋问题展开了科技史的研究。 中国的造船术、航海术以及航海时是用的迁星术都因海上丝路而不断发展。 同时工艺技术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 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 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 也通过海路传入中国。 在宗教方面, 也涌现了如法显、鉴真、张义净等传播文化人士。

3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

对21 世纪世界经济而言, 海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经济要想获得长期平稳的发展, 必须重视海洋的作用。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讨论指出, 我国应当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共同建设各项基础设施, 完成全新的经济布局, 进入新的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再次上升, 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对于海上丝绸之路, 国内学者研究重点主要是其精神内涵, 新时代丝绸之路不仅传承了古丝绸之路的精神理念, 提倡和平、互助、共进的精神, 同时还具有新的意义。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渐拓展, 各国之间会出现新的利益交汇点, 从而更愿意加入到新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来, 促使各国经济共同发展, 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不仅利于海上经济格局的重新布置, 同时也使得东盟诸国均从中获益, 从而使各国间的关系更加稳定。 与东盟诸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共同创建新海上丝绸之路, 具有几方面的意义。

3.1 提高海洋公共安全质量

进入21 世纪后, 虽然海上经济发展日益蓬勃, 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如跨国犯罪, 海洋灾害等, 针对上述问题, 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意义所在。 努力推进海洋经济及沿海诸国有关的各项产业发展, 例如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 沿海国家都应当引起重视, 同时携手努力, 克服困难。 共同维护海上安全, 解决困难。

3.2 推动我国产业升级

将沿海各个国家的市场作为发展目标, 制定合理的战略决策, 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进一步发展与海洋经济产业相关的其他行业, 例如旅游、环保、可再生资源开发等, 以海洋产业带动其他企业发展。 增强海洋经济与各行业间的联系, 全方位开发海洋经济, 以发展的目光看待未来海洋经济的变化, 促进各国间经济共同发展。 引导并鼓励具备一定技术水平及行业实力的企业前往沿海投资。 例如海水淡化、生物资源、海洋制药等, 促进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合作, 共同促进海洋产业发展, 创建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基地及人才培训基地, 扩大产业辐射范围。 为国内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鼓励国内企业向国外发展, 提高国内企业的综合实力,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有效带动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是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主要方向。

3.3 促进各国间政治文化的交流

我们不仅要弘扬和继承传统丝绸之路的精神理念, 同时还应当提升丝绸之路的发展理念, 不断深化与东南亚各国间的合作关系, 促进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最为重要的是民与民之间互相亲近, 在提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时, 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 民心相通尤其重要。 始终注重强化海洋意识, 使各国民众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充分挖掘丝绸之路的优势, 加强国家与国家, 民众与民众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互动, 在国与国之间搭建桥梁。 大力发挥新时代丝绸之路在文化方面的优势, 始终坚持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的基础上, 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 促进沿海诸国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 例如教育教研、学术交流、文物博览会等, 促进各国间的民间力量互相交流。 只有让各国民众切实觉得自己获得了利益, 才能使丝绸之路得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4 结语

1840 年以前我国与海外诸国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 称之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联接的是我国与东盟各国, 因此,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存在一定的差异。 除差别之外, 两者间也有一定的共同点, 尤其是精神层面上的意义。 就我国与周边诸国的交往历史而言, 多数时间遵循的都是平等互利原则, 而不是借助武力征伐。 因此, 我国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与1500 年后欧洲人所采用的海上扩张战略完全不同, 它是和平的、友好的、积极向上的, 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与各国间的友好合作, 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交流。而欧洲人的海外扩张, 则主要以武力为主, 伴随着血腥的杀戳和冷酷的掠夺。 时至今日, 我国在弘扬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再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 所遵循的仍然是友好、平等、共同发展的原则。 就这一点而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故此, 当我国首次提出建设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立即得到东盟诸国的支持和欢迎。 如此一来, 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利于加深我国与周边诸国的关系, 还能使各国间的友谊更加牢固。 以过去的经验教训为基础, 逐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从而为我国及东盟诸国间的合作翻开全新的一页。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还能让东盟诸国看到利益共同点所在, 促使各国间进一步合作, 使丝绸之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从汉代萌芽开始, 逐渐形成、发展, 又在明清时期由盛转衰。进入新的世纪, “一带一路”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从更为具体的层面上讲, 现代丝绸之路与古代丝绸之路存在巨大差异, 但就两者的性质而言, 却又存在近似之处。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整理, 不但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也有利于把握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关键词:海丝之路,历史渊源,现代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济时.丝绸之路[M].北京: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2]杜瑜.海上丝路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海丝文化论文 篇8

关键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建自贸区,发展建议

自古以来, 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将华夏大地物质、文化向外推送, 又包容吸收外来优秀资源以丰富本国之需, 正是这条贯穿了亚欧非等多个洲际间绵延漫长的“大动脉”, 留下了人类文明共同繁荣的足迹。福建省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 八闽文明跟随扁舟四海传播, 至今全球视野下仍可寻觅“妈祖情怀”、“船政文化”、“爱拼下南洋”的福建精神缩影。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亚太经济组织会议期间, 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对“一带一路”做出明确部署, 意味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对外开放策略已上升至国家层面之时, 诸多的地缘优势造就福建省未来发展后劲不容小觑。2014年12月28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 再次让世界目光聚焦了东南角。规划中明确福建自贸区担负深化对台经贸往来, 密切与上海, 广州, 天津贸易园区间相互交流合作, 全球化战略眼光下提升我国推动经济自由化水平影响力的历史使命。故此, 如何利用好内外部政策环境, 紧抓难得一遇的发展机遇成为当前肩头上的重任, 文本将针对福建省如何强化自贸区建设, 提升省域对外开放水平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前瞻性建议, 望其能以乘势而上的魄力, 扬帆“海丝”之舟, 破发展瓶颈之浪, 稳中求进、不断逐浪前行!

1 发挥省域多元优势, 共筑对外开发交流平台

承天之禀赋, 启海之要塞, 为蓝海战略开辟新路径。早在史书中记载福建沿海分布众多重要港口, 担当着国家对外贸易往来的神圣职责。其中, 以福州港, 泉州港尤为著名, 都曾被指定为官方港口, 福州港唐朝时期更是与广州、扬州港并称为唐朝三大港。随后至明朝时,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选择以福建长乐太平港出发地, 而誉为“闽南第一大都会”漳州当时管辖的月港, 便是唯一法定丝绸之旅的出发港。历史迁移, 如今的厦门港已渐成福建省核心对外港口, 不仅带动周边福州、莆田等相邻港口间运输联动, 其临港产业辐射效应更带动了省内经济腹地的发展。海峡西岸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让福建省成为台湾的技术产业承接转移的首选之地, 自贸区的建设更是填补了继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外的东南之岭的空白。福建省以其丰富的海洋资源, 辽阔的海域面积, 漫长的海岸线, 错落有致的深水港湾, 奠定了开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自然基础。

人文底蕴深厚, 血缘纽带维系一家亲。以海为生的闽人凭借敢为人先的下海经商经历, 鼓舞着代代后辈们以身垂范的闯劲书写着先辈们留下“爱拼才会赢”真谛。海外风霜雨雪的洗礼, 却无法抹去祖祖辈辈身上故乡根土气息。他们用实际行动维系并牵挂着海水彼岸的故乡。除了台湾将近80%的台胞祖籍来自福建外, 东盟地区是海外与闽最具人文渊源之域, 不仅表现出闽台侨胞数量大占据人员流入地榜首, 更在当地华人华侨中, 以福建籍的人口居多。而自贸区的建设必将促进两岸商贸合作, 推进与台湾“六位一体”经济示范区对接, 促进福建对外开放型产业升级。同根, 同缘, 同前行的潜在动力, 汇聚着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构建民间友谊之桥的共同心声, 齐心协力参与进福建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来, 为实现“走出去”、“引进来”海上丝绸之路, 攒积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储备。

跨越发展的改革深入, 增进区域间合作贸易频率。伴随着加速海西岸科学跨越发展的步伐, 福建省已在物流建设中, 构建一系列高效的货物集散通道, 如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湄洲湾和古雷半岛的成品油中转基地, 罗源湾海域的大宗货物集散中心等。运输基础不断投入完善过程, 也大力推动海域渔业、水产品养殖和贸易等合作项目进行。东盟是福建省主要海洋经济合作伙伴, 2014年全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总量分析显示福建占比高达67%, 福建马尾成立了“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市场, 福州则成为东盟与台湾进出口贸易的周转站, 目前, 福建在东盟部分海岛已设立了一批生态养殖基地;福建远洋渔业发展迅猛, 作业面积已扩展至四大洋海域甚至印尼等国的专属区。两岸三通的常规化下, 福建省贸易平台作用日益凸显。经贸往来的更加频繁, 不仅为两岸关系缓和增温, 也带动许多台湾龙头企业加大对闽投资, 台企所带来的资金与技术为海西产业起步注入无限活力, 以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主要依赖台湾高精尖电子技术转移为产业发展主轴。同时, 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达, 也将福建鞋帽加工, 船舶设备维修等核心技术与产品带向国际市场。在福建自贸区顶层设计规划里, 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的现行区, 可享受免税, 退税和保税等优待政策, 新年伊始就吸引大量境内外企业纷纷入区, 彰显着开放型经济发展下福建省国际接轨水平进一步提升。

2 做好“三步走”战略———查缺漏, 补短板, 破瓶颈

福建省自贸区建设是以围绕提升国际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经营环境为建设标准, 以立足两岸, 服务全国, 放眼全球为出发点, 将自贸区作为深化两岸经贸合作的改革创新试验田, 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 在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过程中, 机遇与挑战并存, 风险与收益同在。“海丝”之路上的绊脚石, 自贸区建设中短板, 身经济发展的瓶颈, 查缺漏, 补短板, 破瓶颈紧迫性要求我们做足查缺补漏工作, 做好突围清障准备, 以刮骨疗伤的气概, 清除发展道路上的掣肘重重。

一方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设计中, 福建省作为东线“海丝”上的核心省份, 强调其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关系, 关注与东盟互联互动关系增强。虽福建省与东盟成员国间展开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如水产品交易中心建立, “南洋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开展, 但相较广西, 云南等近东盟的“门户”省份举办的自由贸易论坛、博览会等活动, 反映出地域影响力低, 覆盖面低, 参与积极性低的“三低”现象, 交流平台缺乏强有力辐射度的区域性合作活动作为支撑, 虽福建省多个城市和东盟多个城市缔结点对点的友好城市关系, 但增进相互了解交流的实质性人文交流活动尚嫌不足。此外, 福建省与东盟之间产业合作有待提高, 福建省对东盟总投资额较低, 而东盟对福建省投资则以贸易性企业为主, 鲜有生产性企业, 两地均未形成产业上集成规模, 难以产生产业集群效应。且福建省内企业主要采取依托跨国公司进行中介性合作模式的方式, 低附加值的代工, 加工, 贴牌成为其主营模式, 且如纺织, 工艺品加工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省内产业与东盟部分核心产业具有高重合性, 激烈的同质竞争, 难免产生贸易摩擦, 破坏合作机制, 亟需润滑机制改善贸易运行。

另一方面, 规划中描述“立足综改、借鉴上海、对接台湾、敢行敢先”的发展思路下, 福州、平潭和厦门三大片自贸区, 以边申报, 边改革, 边建设的步伐, 推广复制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 在出境报关, 简化备案清单, 无纸化通关单证, 智能化卡口验证制度等配套性措施政策的积极跟进, 建设方向的清晰大大缩短自贸区的建设进程。但三大片区空间分布散, 跨越度大, 归属地和行政管理主体不同, 导致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 地域分割现象对投资者而言, 也加大了其投资产业配置难度。且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基础薄弱, 与福州、厦门发达地区实力相差过大, 易造成自贸区总体增长呈现出片区层级式的增量、提质的差别。2013年台湾出台《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规划方案》, 以“六海—空—区”为划分, 实施以负面清单为主的自由经济政策, 福建省尚未与台湾经济示范区进行对接, 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增大了实现难度, 影响两岸投资联动的时效性。

3 审时度势, 抓住机遇, 统领大局

共筑“海丝”之路新高地任重道远, 道路曲折壁垒不穷, 困境不能一时而突围, 21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载体———自贸区构建过程亦不能一蹴而就, 故此如何保证对外开放的先行平台、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金融创新的试验平台、政策沟通的对接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两岸深度融合的示范平台六大平台顺利进行?如何多措并举共创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东南沿海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国家重要的海洋开发和科研基地?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根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总体战略要领, 严格完善和执行的自贸区总体规划, 尽早贯彻落实三大片区规划分工明细, 加快负面清单准入制度出台, 从而推进福建信息平台的建设。

(2) 全面激发厦门、福州、平潭三大片区龙头引领示范效应, 同步带动漳州、泉州、宁德、三明、南平和龙岩等周边腹地支撑作用, 发挥毗邻港口间相互补给疏流功能, 通过点线结合路径布局, 拓展物流通道覆盖区域, 逐步衔接八闽向海陆、内陆间运输网以实现世界范围内互联贯通, 统筹区域要素资源有效分配。

(3) 基于东盟贸易日渐成熟的合作机制上, 将省内对外型产业的战略升级纳入实践规划, 创新多元共赢的生产模式, 进而强化与“海丝”路线相关国家地区经贸、文化全方位交流。同时。鼓励更多的台资企业赴福建自贸区投资办厂, 共同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来, 分享“海丝”投资红利, 充分利用福建、台湾和东盟间良好贸易交往契机, 搭建以福建为主中心的稳定三角形合作关系。

(4) 从自身角度出发, 福建省首先应该深化改革, 优化省内投资环境,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从简化审批制度, 通过股权认购, 绿地投资等方式, 在闽设厂增资提供优良条件, 吸引更多海外资金持续注入。继续发挥传统主导产业的“领头羊”作用, 将福建省石油化工, 电子信息技术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向外推广, 采取项目合作投资形式加速向海外市场延伸。逐步实施加快升级转型传统产业结构, 技术研发投入开启创新引擎, 坚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过剩产业,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战略目标。

(5) 突出自由化在自贸区初期建设的重要地位, 逐步实现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简政放权, 企业自主起飞的过程。自由化在贸易、金融和投资三大领域中尤为适用, 因此以“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自由化总方向, 从而过境口岸监管方式由货物监控向企业审核备案转变。

(6) 适当降低投资门槛, 放宽部分投资领域禁区。打造两岸金融市场平台, 准许具备高盈利性的台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入自贸区, 针对性的引进高新技术, 海洋产业, 环保事业等相关企业, 并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与扶持。

(7) 深化两岸互动交流机制,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 为台企提供信用担保, 外汇交易等便捷金融服务, 取消两岸部分港口封锁、人口流动限制, 便利两岸民众自由出入境。抓紧对接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实施契机, 激发福建企业在竞争与合作并存发展意识, 以步步为营决心, 铸就蓝海之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立立.自由贸易区对区内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 2012.

[2]赵春晨.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及其历史下限的思考[J].学术研究, 2002, (7) :88-91.

[3]郑海麟.建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与战略思考[J].太平洋学报, 2014, (1) :1-6.

[4]陈万灵, 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 2014, (3) :74-83.

[5]陈惠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5, (2) :68-72.

海丝文化论文 篇9

石狮市是全国闻名的百强县级市同时也是著名的服装名城, 其生产的服装内销全国各地外销欧洲、中东;在国内、国际上都享有美名。先进的服装产业模式、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是石狮领先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关键因素。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服装业亦是如此。没有好的设计, 没有紧跟国际潮流的步伐, 一眛的批量生产烂大街的粗糙成衣, 这样的企业是一定会被淘汰的。近10年来的石狮服装业, 缺乏创新, 失去市场号召力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 不管是当地政府、企业甚至是普通居民都对这一趋势感到焦虑。面对当下这一窘境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文章将简单的介绍石狮服装业发展早期与成熟发展阶段并借鉴法国时装成功的发展要素, 为石狮当地的服装经济提出改革建议。

1 服装业发展雏形

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 1987年以前, 一直隶属于泉州晋江县, 是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1987年12月17日, 经国务院批准, 建立石狮市, 为省辖县级市。撤镇建市29年来, 石狮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摆脱了贫困成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县级地区之一。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成绩, 石狮市服装行业的发展是带领致富道路的金钥匙。

石狮地处“风头水尾”这一尴尬的地理位置, 耕地面积极为有限, 每年台风灾害也频繁发生。显然, 简单的农业经济无法维持全家的温饱, 一代代石狮人为生活所迫, 背井离乡, 纷纷到东南亚或香港、澳门讨生活。如今, 石狮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侨乡, 80%以上的人家有海外关系。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近30万人, 祖籍石狮的台胞近30万人。拥有雄厚的海外关系和叶落归根的乡愁是石狮贸易业和服装制造业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外出的海外石狮侨胞通过与家乡长期频繁的联系, 把海外先进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带进家乡, 渐渐地, 无商不富的道理便慢慢地在石狮人民心中扎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带领西方国家发家致富的关键因素, 那是欧洲经历了好几百年、好几场革命才演化而来的。改革开放前, 全国对于商业还是处保留意见, 但石狮人民早在60年代, 就利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寄回来的物资开店摆摊, 形成以小商贩为主体的商品市场, 这就为接下来石狮服装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 全国处于商品短缺时期, 市场很小。由于石狮早期服装业的发展在全国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有了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 因此商品销路不成问题。华侨回乡带回的洋贷赠品和各种渠道携入的舶来品就已经供不应求了。于是勤奋聪明的石狮人就开始萌生了开厂置业的想法了。1978年, 原石狮镇只有一家缝纫店;到了1979后, 一些居民就自发利用“三闲” (闲房、闲资、闲人) 条件合股创办家庭式小工厂, 仿制洋服装投放市场试销, 效益见好, 于是仿效者就越来越多。随着知名度的打开和产品销路的增加, 服装也由舶来品到逐步自产, 石狮服装业就这样产生了。

2 发展早期阶段

石狮服装业发展的早期阶段, 大部分服装厂没有自己设计的产品, 都是走复制路线。服装从款式、材质、色泽等方面基本上模仿“估衣摊”洋贷和“来料加工”产品。1985年以后, 一部分服装生产企业开始有了大笔大笔收益后, 慢慢开始注意到欧洲的服装产业, 他们发现欧洲服装业之所以居世界领先地位, 原因不仅是因为他们有着高水平的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并且他们整个服装市场也是十分的规范化和秩序化。于是开始注重产品设计、生产质量和生产率的意识就渐渐的萌生了。这一时期, 我国依然处于短缺经济时期, 但是由于石狮服装业较早的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于是就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并造就了“全国跑石狮”的现象。而石狮服装城的美誉便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石狮服装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工厂越办越多, 居民就业率越来越高, 石狮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87年, 共有大小企业592家 (年产值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0家) , 个体商贩3400多户, 与外地联营的各企业164家。外地在石狮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达4万余人, 日客流量有3.6万人。并且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市场12个, 各类商业和服务网点2801个。

自从1987年批准石狮建市以后, 石狮的政策更加灵活, 石狮人民更是不予余力, 大展拳脚的投入到服装业的发展中来, 为石狮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且, 早期石狮服装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为其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资料显示, 1988~1992年, 是石狮建市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也是服装行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这几年, 石狮服装业乃至整个石狮市经济都上了一个台阶。1988年以后, 石狮服装业规模迅速扩大;至1991年, 全市已拥有庞大的服装及服装配套企业1600多家, 其中西服西裤生产企业240家;夹克, 女装生产企业431家;童装生产企业165家;鞋帽生产60多家;牛仔系列企业50家;针织内衣系列企业150家;针织漂染企业55家;还拥有纽扣、装饰品等部分服装配件加工企业。1991年全市服装总产量约5000万件 (套) , 产值5亿元, 居福建省第一。成为全国闻名的服装生产基地, 于是“东方巴黎”的美名成为了这座因纺织服装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的名片。

3 成功发展条件

为什么石狮服装行业能够繁荣发展起来, 甚至成为整个石狮市的主导产业, 让石狮从一贫如洗的小渔村跃身全国闻名的百强县级市?归根结底, 它的兴荣发展离不开其自身有着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竞争力。当时, 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1) 关注服装设计。石狮成立了“石狮服装质量研究协会”, 聘请设计师设计具有侨乡特色的适销对路新产品, 紧跟国际潮流步伐; (2) 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 提高生产率。当时, 我国服装生产企业的设备还比较落后, 服装生产量少。但是石狮的企业直接从国外引进设备, 在生产能力和质量上就远远领先国内企业; (3) 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在服装的计划、款式、面料、规格上形成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使服装的生产质量大大提高。

1993年至今, 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结束, 石狮服装业的发展也进行了调整阶段。在这一时期服装市场上出现了七匹狼、富贵鸟、柒牌、爱登堡、劲霸、帝牌等著名品牌;与此同时, 纺织与染整业开始发展起来;市场拓展能力明显加强, 很多企业通过设立合资公司, 与国外著名品牌公司定牌生产、自己设计直接出口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完善的市场体系在石狮这座海滨城市慢慢建立起来, 石狮市的经济也是蒸蒸日上, 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石狮服装产业之所以可以繁荣发展起来, 主要原因在于较早的利用市场、并且凭借侨胞在海外的流通信息在国内形成了竞争优势、市场开拓早、资金积累较早相对宽裕、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效仿欧美服装流行款式。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杭州、广州等地近几年服装行业发展迅猛, 网络电商更是辉煌, 其发展势头渐渐盖过石狮服装业。从目前情况来看, 石狮服装产业所具有的传统竞争优势已经逐渐丧失, 石狮要想重新夺回“东方巴黎”的美誉, 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4 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服装产业品牌创新力度不够, 依然处在模仿阶段且绝大多数服装、纺织行业规模较小、研发能力薄弱。虽然很多企业也成立了设计部门, 但是设计的产品依然还是在模仿, 就算真的是原创也难以和国际时尚潮流相提并论。由于缺乏高级设计人才, 整个服装产业产品不够新颖、时尚。虽然石狮的服装产业在福建省内部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但是全国驰名商标还只有2个, 国际知名品牌还没有。尽管服装出口占石狮服装业绝大部分比重但出口到国外的商品价格非常低。各个企业生产设备条件参差不齐, 出口的服装主要为中低档产品, 主要是因为订单数量多才能够盈利。80年代的石狮企业主要是依靠模仿港台成衣和进口优质面料、引进海外设备提高生产率取得竞争优势,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 各个地区发展水平也越来越趋于平衡, 杭州依靠上海发展起来, 而广州既有港口优势也有侨胞优势, 因此现在石狮服装产业的这种竞争优势已经不明显了。

(2) 难以掌控国际流行趋势和忽视先进的管理模式。由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充裕的资金难以引进专业的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 以至于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够, 不重视对信息化的投入。所以整个服装都业还处于“跟风模仿”阶段, 市场流行什么, 我就生产什么, 完全没有创新可言。因为缺乏市场信息的导向, 企业难以对市场做出判断和对自己做出准确定位, 大多数企业挤在狭小的市场空间内, 被动生产销售, 整个服装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3) 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石狮早期是因为“洋贷市场”发展起来的。建市以后, 石狮有重视对市场进行规划建设, 但总体来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问题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专业市场体系还不完整, 大部分服装产品门类没有完整的规划, 呈现零散交易服装的现象, 地摊交易更是随处可见;二是市场秩序还不规范, 服装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没有固定的国外市场和客户, 出口率难以提高, 不利于石狮服装业的国际化;四是产业发展不平衡, 难以做到各个产业协调发展。

(4) 行业组织作用的职能没有很好的发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石狮目前共有纺织服装、染整、鞋业、布料、包装印刷、广告业等多个工会或协会。然而, 由于成立时间短、起步迟, 存在着工会之间各自为战, 自生自灭的局面, 或是工会之间职能分工不明确, 个别协会形同虚设。

(5) 缺乏专业的人才是石狮市整个服装产业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石狮市服装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有3类:一是设计师。对服装业来说, 设计师是服装的灵魂, 他们是整个世界潮流的指向标, 他们能够设计出美丽服装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没有好的设计师, 企业就无法发展。但现在石狮并没有高水准的设计师, 设计出来的服装也只是模仿其他服装品牌的款式;二是管理人才, 早期石狮服装企业靠的是企业家的敢闯敢干, 但是现在这种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市场, 一旦最高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就会使企业走向毁灭。但是, 拥有一批专业的管理人才, 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就会减少决策失误的机率。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 应该将管理工作交给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管理;三是外贸人才。因为服装出口是石狮服装企业盈利的重要来源, 但是具有自营出口能力的企业非常少, 钱都给外贸企业赚取了, 拥有专业的外贸人才我们的企业就可以和国外客户直接接洽, 提高了企业生产的利润。

5 解析法国时装领先全球的秘密

欧洲时装, 尤其以法国为代表的时装一直走在世界服装产业的前沿, 甚至引领全球时尚潮流。为什么法国可以坐拥这时尚宝座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行业发展得早。由于法王路易十四对时装的推崇与喜爱, 常常举办宴会、舞会, 并根据不同的身份阶级挑选不同的服饰, 这极大的宣传了法国的服装。同时并对行业协会进行明确的细分, 奠定了合理有序的行业格局。

(2) 1868年, 随着“高级时装协会”的成立, 人们对时装的观念转变, 设计师地位的提高, 关注时装逐渐成为法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并给予设计师展示作品的大舞台, 定期举办高级时装发布会。

(3) 拥有世界一流的服装企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果没有服装企业所带来的丰厚利润, 法国时装也难以在世界服装产业中林立。像大家耳熟能详的奢侈品牌如:Louis Vuitton、Dior、Givenchy、YSL、Hermes、Chanel、Chole, 就占据了全球顶级奢侈品牌的半壁江山。既给自身带来丰厚的收益也让法国收获国际美名;同时也有了强大的资金保障服装体系在法国继续发展。

(4) 政府、媒体对法国时装的支持。政府在制定法规、举办国际时装活动、保护设计师权益和打击假冒伪劣上都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媒体主要指时装记者和时尚编辑, 媒体通过时装周把作品呈现给读者, 并附上自己对设计师及服装的评价, 一方面可以扩大设计师作品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对建立设计师声誉及品牌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装编辑和记者作为法国服装文化一部分, 起着传播和评价作用。

(5) 时装院校为法国培养设计、纺织方面的专业人才。其中著名的有高等时装和技术学院、法国高级时装工会学院、高等服装院校、法国时装学院、法国纺织研究院等等。为法国时装体系输送大量人才, 并加强企业和院校的交流合作, 定期让学生到名牌企业学习, 让学生接触到著名时尚设计师, 了解世界时尚潮流风向标。可以说, 源源不断的服装人才确保了法国时装行业的不断发展。

6 改革迫在眉睫

借鉴法国服装业成功发展的条件以及结合石狮早期服装业发展的经验, 我们得出结论:石狮整个服装业必须革除当前行业所出现的创新力度不够、市场不够规范等弊端;吸取法国服装业发展的成功历史经验, 做到真正的对症下药, 让“东方巴黎”的光环重回石狮。因此, 我们的服装产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6.1 注重对设计师的培养

时装行业与美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坚持原创设计且受到消费者喜爱, 做到能够影响时尚潮流,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 也是石狮服装业目前急需的。所以我们本土的企业, 服装协会应该致力于引进这方面的人才。不仅在待遇方面要优越于其他地区也要创造宽松、有序的环境让设计师推广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成衣展示。此外, 应该定期组织设计师出国深造、学习, 让他们时刻都可以保持时尚的敏感度。另外重视对本地院校设计人才的培养, 着力引进优质师资力量,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设计, 成立奖学金协会, 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 并提供给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 调动他们设计的积极性。

6.2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早期石狮服装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 取得了竞争优势, 但现在早已不适合市场发展规律。我们的企业想做大做强必须要强化高附加值产品, 逐渐往成衣、高定方向发展。以质量、价格、技术取胜。而不是靠大量的加工生产来赚取利润;加强品牌形象设计, 拓宽市场影响力, 极力塑造带有本地特色的著名时装品牌。

6.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打击假冒伪劣

只有健全的市场体系才可以保障服装产业的良好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好的找寻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决策。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可以整顿市场的混乱风气, 维护企业、设计师的权益, 让原创设计更加的深入人心才可以让本土品牌更好的发展。

6.4 加强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一部热门的韩剧就可以影响整个服装市场新一季度的设计方向, 原因就是消费者可以把对电视剧的喜爱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形成强大的购买力。而韩剧作为一种文化输出, 它在不经意间推动了韩国服装业的发展, 使韩国成为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的超级服装大国。所以, 我们要利用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 把文化和服装相结合, 通过文化的传播提高石狮服装的知名度, 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熟悉并喜爱石狮本地的服装品牌。

6.5 增强对外交流, 扩大服装出口业务

能够在国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是石狮整个服装业走向辉煌的必经之路。之前, 只是生产一些低档的服装在国外销售, 根本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踏入国外市场。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引进出口贸易相关方面的人才。慢慢让世界了解石狮服装, 也让石狮原创服装走入国际舞台, 同其他品牌一样展示在消费者面前。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设计的款式让国外消费者满意, 这是石狮整个服装业必须为之努力的。

7 结语

大国的崛起, 需要好几代人抛头颅, 洒热血, 才能够完成;一个地区经济的腾飞, 也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石狮服装业近几十年, 辉煌过, 徘徊过, 衰退过;现在正在奋起直追, 准备重新开始。作为一名热爱自己家乡的大学生, 我坚信石狮市服装业一定可以在改革过后, 重新夺回“东方巴黎”的美誉, 在国内国外都能成为中国服装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谢立仁.给服装辅料企业建个家——访石狮市服装鞋帽辅料同业公会会长黄文远[J].人物, 2008, (45) .

[2]李俊鹏.石狮市纺织服装产业信息化建设及政府行为研究[J].高校科技, 2014, (29) .

[3]徐四清.福建省石狮市服装业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12) :17-18.

[4]李春虹, 赵闻天, 潘亚绒等.石狮纺织服装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J].国际商贸探索, 2011, (06) .

[5]蒋娜.中国服装企业拓展意大利市场的营销渠道探索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07.

海丝文化论文 篇10

主旋律传播既显高大上, 也能接地气。5月26日, “潮州·海丝”官网上线。主办双方有效激活各种媒体资源, 以上线为节点, 根据媒体不同属性, 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分门别类地进行传播, 使“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国家战略在潮州落地时成为全城一件文化盛事, 唱响官方、民间“海丝”合奏曲。

1 事前部署整合资源为我所用

技术革新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挑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催生了一大批自媒体运营者, 不少自媒体也因其鲜明特点拥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粉丝。报纸、电视、电台、门户网站等已经成为传统媒体, 但依靠权威信息、客观报道等传统媒体属性, 依然保持着强劲的优势。

在潮州, 传统媒体可分为几类:一是本地媒体, 即潮州日报、潮州广播电视台及附属的潮州新闻网、潮州广播电视网、中国潮州网等, 二是中央、省驻潮 (粤东) 媒体, 包括新华社、中新社、南方日报、南方网等;三是当地网站、论坛等, 包括小桥流水论坛、潮州在线网、潮州热线网等。新媒体有两大类, 一是上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介质, 如各传统媒体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二是社会自媒体, 即社会人自主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

其中, 因微信、微博等互动即时、点对点、点对多发散式的传播特性, 全国各地社会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其中不乏一些微信大号、网络大V从中产生。潮州的情况亦如是, 长光里、潮州玩家、潮州角落、分享潮州等一系列微信公众号在潮州广泛传播, 积累了一定的粉丝量。

如何让这些具有不同属性的媒体都为我所用?潮州市委宣传部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潮州记者站协商后决定, 根据不同媒体属性, 就“海丝”官网上线及线下活动进行议题设置。其中, 传统媒体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已经有成熟的运作方式, 因此, 重点就落在如何引导新媒体特别是社会自媒体进行传播。为此, 主办双方以茶座的形式, 在官网上线前10天召集社会自媒体、当地网站论坛等运营者约20人开会讨论。

当天, 在两个小时的茶座会中,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潮州记者站以主持人身份, 向参会者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和意义, 潮州与“海丝”的关联, “潮州·海丝”官网的意义和运营方式。潮州市委宣传部网宣科相关负责人则居中引导, 号召各媒体以传播正能量为己任, 弘扬潮文化。当地网站论坛、社会自媒体运营者根据自己的媒体属性提出传播所需, 请求传统媒体给予素材支撑。

当天的茶座会初步设定了各自的传播方向, 并根据统一部署, 在不同的节点统一刊发相关报道和文章。同时, 对上线当天活动各媒体传播内容进行分工。茶座会上还建立了“潮州海丝”微信群, 该群日后成为信息发布、交流的重要渠道。会后, 潮州日报、潮州电视台搜集以往的相关报道, 整合后放进微信群中共享。

2 踩对节拍、分段传播;各取所需、互利共赢

为确保传播节奏有序, 传播内容积极健康, 茶座会后, 主办双方一同协商设定了相应的议题, 并分为上线前、上线当天和上线后三个环节。

上线前充分预热, 在全城策划热点话题。为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预热报道从5月23日开始, 持续至5月25日。

南方网潮州频道的编辑记者分别为传统媒体网站、社会自媒体等不同属性媒体制作不同标题、内容的预告稿。例如, 同样是预告官网上线及当天活动方案, 主办方为社会自媒体准备的预热稿, 标题为《5月26日潮州将有大事发生!就在广济桥!》;南方网潮州频道微信公众号则结合近期潮州文化公益基金成立等内容, 以《潮州最近怎么了?文化盛事一件接一件, 26日广济桥又有“大礼包”……》为主题。社会自媒体根据需要, 或是将预热微信稿原文照搬、或是重新打磨。

除了活动预热稿外, 主办方还精选了几篇与潮州海丝相关的文章, 如《你不知道吧, 潮州在北宋已是瓷都!》《“海上丝路”这么火, 最早提出这概念的是“潮州牛人”》《柘林古港:“海丝之路”粤东第一港》等文章, 搭配传播。值得一提的是, 这几篇文章, 从标题到内文都重点突出潮州“海丝”路上让人引以为豪的信息, 有利于普通网民转发, 从中也普及了潮州与“海丝”相关的知识。

此外, 传统媒体如南方网、潮州新闻网、潮州广播电视网、包括广东发布官方微博等则刊发预告官网上线消息稿。

连续三天, 通过对预热稿内文改造, 每天都有新内容呈现, 但依旧保持一定的神秘性, 并以不同的标题传播主打。多家主流媒体和十余社会自媒体矩阵式的组合传播, 上上下下齐发声。这样的信息和载体搭配, 既挑起一般民众的好奇心, 又恰当地保持了热度, 起到了很好的预热效果。

上线当天, 多家自媒体分工全程直播。5月26日是重头戏, 当天官网上线、三个线下活动同时启动、进行。

由于前期预热效果明显, 民众参与热情高涨。传统媒体如南方日报、南方网、潮州日报、潮州电视台等悉数到场, 潮州电台进行了现场直播。电视台、报纸、主流网站则分别在当天的新媒体传播渠道中进行了有效传播, 并在当天或次日的重要版面、时段播发新闻。

同时, 社会自媒体参与传播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十余社会自媒体均到场参加启动仪式, 并踊跃参与现场直播。其中, 有一家新媒体公司出动三个微信公号, 对官网上线、骑行“海丝”路、全媒体采风重走“海丝”路这三个活动分别派专人在前方和后方联动, 进行现场直播, 反响热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一般来说, 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是群发信息, 阅读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 而微信公众号的现场直播只能通过后台手工预览给部分用户, 通过有限的用户人肉传播。尽管如此, 当天各微信公众号的直播阅读数据也相当可观, 短时间内就近万, 点赞数百。直播结束后, 各微信平台数据显示传播总数超10万人次。

官方活动及主流文化传播, 让社会自媒体在受众中强化了权威性和贴近性, 也为其吸引并留住更多用户, 达到多赢效果。

3 全民参与差异化传播

社会自媒体的属性各有不同, 受众群体也各有不同, 因此, 差异化传播才能效果最优化。

例如, “潮州角落”擅长散文配图, 娓娓道来;“长光里”擅长视频拍摄和航拍, 官网上线当天该微信公号出动航拍器, 对骑行海丝路、媒体采风两个活动进行航拍, 给用户传达了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潮州玩家、旧时光等微信公号则在标题制作和内文呈现上花心思, 力求差异;其他媒体、自媒体等或是用个人微信号、微博等方式散点传播, 或是通过专题论坛、微信公号等集中传播。

其中, 中国潮州、小桥流水、潮州在线等都分别在各自的网站、论坛上开设专题或专栏, 将“潮州·海丝”官网的内容进行二次整理, 集中展示。

可以说, 从预热开始, 潮州与“海丝”就占据了舆论阵地。在官网上线当天, 全城重要的主流媒体、本土网站、社会自媒体等都在传播这一文化盛事, 不少网民的朋友圈被“潮州·海丝”刷屏。当天晚上南方网潮州频道微信公号的推送内容即以《今天, 潮州全城都在说这件事!》为题做集合式报道。

此外, 5月26日起, 新华社、新华网、中新网、南方日报、南方网、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主流大媒体都报道了“潮州·海丝”官网上线的消息。网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纷纷转载这一新闻及相关活动内容。截止6月3日, 百度搜索关键词“潮州海丝官网”, 搜索网页结果达78 600个, 相关新闻148篇。

自此, 通过整合资源, 差异化传播, 潮州成功地就一次主旋律的文化事件进行全民参与、全媒体传播的运作。

4 线下活动长线经营热度不断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长期战略, 潮州“海丝”的宣传也应持续不断。

官网上线后, 南方网潮州频道的编辑记者不定期将官网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整合, 在微信群中抛出一些有意义、有趣的话题, 如潮州海丝路上第一个被正史记载的海盗陈祖义、潮州申请“海丝”非遗城市的可能性、摄影师眼中的潮州海丝影像等。各媒体根据需要进行转载、解读等, 让“海丝”在潮州持续发酵。

此外, 为了确保“海丝潮声”不断, 主办方设计了几个线下活动, 包括“青年骑行海丝路”、“行进海丝精彩潮州”大型文化行走等, 活动贯穿全年, 活动的宣传出口都将以官网为依托, 打通线上、线下的关联。

例如, 上线仪式当天举行了“潮州青年骑行海丝路”的活动, 该骑行路线主要以古城为重点, 串起了宋窑、古城、湘子桥等与潮州“海丝”相关的文化地标。这是骑行“海丝路”的第一阶段, 接下来, 主办方还将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长途“海丝路”骑行。骑行队伍将从市区骑行至潮州港, 途经凤泉湖高新区、饶平九村窑、柘林湾、潮州港 (闽粤经济合作区) 等地, 串起古今潮州“海丝”经济地标。可以说, 这是市区骑行队伍向饶平、向潮州“海丝”古今路的一次会师。在这次骑行中, 主办双方也将充分调动各媒体的积极性, 再一次为“潮州海丝”进行全媒体传播, 让全民在线上线下参与、感受主旋律文化的传播。

新“海丝”的历史抉择 篇11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从史籍记载来看,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先民便从广东的徐闻、合浦( 今属广西) 港口出发,前往南海活动,进行开发。由徐闻、合浦至南海诸岛及东南亚各国皆有航海纪录。

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隋唐时期大宗货物中,丝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到了宋元时期瓷器渐成主要的出口货物,明代茶叶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商品。郑和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和平外交和经贸的航海模式。海上丝绸之路绵延2000年,跨越亚非欧,成为无与伦比的洲际贸易通道,留下中国走向世界、经略海洋的光荣与梦想。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是打造中国-东盟升级版的需要,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东南亚地区一直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对外经济合作、资源运输安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2003年10月8日,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尼巴厘岛与东盟十国领导人签署《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宣言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双方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东盟自贸区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建成,经济关系更加密切,战略伙伴关系也得到全面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着眼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建立战略伙伴10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提高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了这一战略构想。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以开放促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正是适用中国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等这样形势变化,主动打造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海上经济走廊。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形成内陆与沿海、沿海与沿岸各国经济的发展、对内对外开放相互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加快沿边、内陆开放步伐,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向纵深发展,各主要国家纷纷争夺未来发展主动权和国际关系主导权。美国在高调重返亚太,强力推进TPP谈判的进程的同时,还与欧盟共同推进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无论TPP和TTIP何时达成协议,都将对世界经济贸易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产生深刻影响。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也将因此受到新规则的严重挑战,甚至可能面临被架空的危险。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都在排斥中国。一旦协议达成,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规则,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规则的制定方面将处于被动的局面,丧失话语权,导致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被边缘化的局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是中国以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在新形势、新的起点上,谋划中国走向未来的全球战略,抢占战略的制高点,实现中国从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从区域大国走向全球负责任大国的重大担当。

战略定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应该有两条:一是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一些国家;二是经黄海、东海、日本海连接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化经贸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相互沟通、扩大文化交流的经贸合作之路、共同发展之路、相互协商之路和文化融合之路。

深化经贸合作就是要加强沿线国家与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领域,使沿线国家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做好规划,使基础设施适应于经济合作发展的需要。

加强相互沟通就是要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相互协商,相互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不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大事,只有不断沟通,相互理解,才能共同推进。

扩大文化交流就是要传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做好现代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使文化不断地融合,为经贸合作服务。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深化合作、文明交流,更主要的是将影响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不仅在塑造着历史也在改变着历史。

构建“海丝”新体系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友好协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海上合作之路,沿线各国要加强政策协商、合作共商,共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因此:

一要加强政府间的战略互信,扩大友好往来,增进沟通了解。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联合协商机制;举办发展合作论坛,共同探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模式、路径等。

二要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对节点口岸、港口的支持力度;构筑沿线国家海上互联互通网络、开拓港口、海运物流和临港产业等领域合作。

三要加强海洋合作。以海洋经济为突破口,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形成资源、技术、产品等为一体的合作模式;探索产业园区双向投资。

上一篇:信用风险货币政策下一篇:《新闻启示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