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探索报告

2024-11-29

职业探索报告(精选8篇)

职业探索报告 篇1

职业探索报告

一、铁路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铁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抓住加快铁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全面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大规模铁路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技术装备现代化实现历史性跨越,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我国铁路进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今后几年,是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2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目前的8万公里增加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时速200~350功力的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以上,投入运营的先进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分别达到800组和7900多台。届时,全国发达完善铁路网初具规模,铁路运输“瓶颈”制约状况基本缓解,铁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将得到极大提升。随着和谐铁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大量投入运营,新技术装备大量投入使用,铁路运输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对技术、设备、运营、维修、管理等各类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二、车辆系统发展现状

铁道车辆是铁路运输中直接运载旅客和货物的工具,是铁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成铁路运输任务要求有足够数量、品种齐全、质量优异的车辆。随着铁路的不断发展,高速动车等先进技术不断应用,铁道车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要有一大批献身于铁道车辆事业的技术人才,为我国铁道车辆事业服务。今后三年,全路需要一大批客运专线行车调度人员、动车组司机、客运专线基础设施维修和动车组、大功率机车检修人员等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对于我们年轻的车辆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三、空调发电车专业介绍

空调发电车是专门为旅客列车提供电力供应的车厢,其都装有发电机、变压器等发电设备和值班人员办公室。我国的发电车一般都主要为列车的空调等通风设备提供电力,所以也叫空调发电车。专门负责空调发电车的运用,监控,养护的随车人员成为发电车乘务员。

优势:机动灵活,不受运用线路性质限制,编组方便。安全性较好。

劣势:能耗较大,运营成本高。环境污染较大,需要配备相应的运用、维护、管理人员。

行业现状:

我们三棵树车辆段共配备发电车89台。从业人员

400余人。担负70余列空调客车的乘务检修任务。发电车的运用实行站段固定配属,包车修,每辆发电车配备4人,分两组,2班倒。每组设发电车乘务组长一名,发电车乘务员一名。负责发电车的运用,乘务作业,及日常保养。基地设发电车地面检修组,负责发电车的日常检修工作。段设发电车中修车间,负责发电车的中级修程。在管理上,发电车乘务组由所在车队一名专业发电车队长管理,发电车乘务员队伍统一由各车间的乘务部门管理,车间技教组设发电车专职一名,负责发电车技术管理工作。段技术科设发电车专职一名,负责全段的发电车管理,调配工作。如图所示:

受电气化线路的逐步普及,南方局已经逐渐淘汰了空调发电车的使用而改用机车直供方式供电。但是我们哈局

由于管理辐射面大,电气化线路,普通线路交杂,机车直供列车,动车组除哈大,哈京间可以运用外,其他线路无法投入运营。受地域,线路等因素影响仍然保留了大量的空调发电车。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短时期内还无法实现全局电气化改造,加之目前哈局的发电车保有量列所有铁路局之首,所以在近一时期内发电车的运用还有存在必要,需要大批的相关执业,管理人员。

目前受人员构成不均衡因素影响,发电车乘务员队伍良莠不齐。真正发电车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很少,且业务基础不扎实。在发电车运用管理,人员培训,及维护保养方面,仍需大量人员。因此行业前景较为乐观。同时一名合格的发电车乘务员同时要具备,内燃机,客车电器,客车乘务等多方面知识。即使转换专业,上手时间,接受速度也要比其他工种要快。例如在我们段的直流600V客车、动车组乘务员的选配时都是从发电车乘务员队伍中抽调人员进行培训上岗的。应该说相对而言发电车乘务员的综合技术业务水平要更高一些。

综合分析:

发电车运用工作以属于夕阳产业,会逐渐被更先进,更环保,更经济的新设备所取代。但是在短时间内,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仍然需要大量的运用,管理人员。即便转行,由于其丰富的知识面,扎实的技术功底。也能

够很好的适应新岗位的需要,发展前景较好。

职业探索报告 篇2

6S管理一种基于工作现场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越来越为企业认可并纷纷引入到生产管理工作中。保持“质量第一”工作态度和执行6S理念的工作准则是企业对其员工的重要要求,作为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职业院校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养成6S职业素养和品质。

1 高职院校推行6S职业素养的意义

高职培养学生的目标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技术性、应用性人才,如基层领导、技术员、工程师、高级技工。高职学校推行“6S”的意义: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建设规范实训场所,提供安全实训环境和实训氛围,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激发学生实训热情。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需要。学生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在思想观念上适应社会,从大学生活、学习中切换到现实社会中去。高职学校与企业车间极为类似,在实训车间推行“6S”管理可营造“企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员工感”,从而提供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适应企业环境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学生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 企业6S职业素养内涵

6S活动起源于日本的一种家庭方式,是基于工作现场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6S活动是指对工作现场各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高工作者自身素养和安全意识的一种活动。

2.1 整理(Seiri)

把工作现场要与不要的物品分开,再将不要的物品加以处理整理。对工作现场现实摆放和停滞的各种物品进行分类,区分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对工作现场不需要物品,例如废机油、废纸板、废旧件、过时的文件、个人生活用品等要清除出现场。通过整理要达到工作现场无任何妨碍工作,妨碍观瞻,无效占用工作面积的物品。

2.2 整顿(Seiton)

把工作现场需要的物品加以定量、定位。对工作现场需要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并加以标识,实行定置和目视管理,以便能方便、快捷地取得和放回所需物品。

2.3 清扫(Seiso)

把工作现场打扫干净,设备异常时及时修理,保证现场无故障设备。工作现场产生灰尘、纸屑、油泥、污水等垃圾。清扫要消除工作现场产生“脏、乱、差”的源头,自己使用的物品、场地,要自己清扫,公用物品、场地,可设专人清扫或分区值班清扫。把清扫设备同设备点检、保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2.4 清洁(Seiketsu)

清洁是在整理、整顿和清扫之后认真坚持,使工作现场规范化、标准化,尽可能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工作现场的物品、环境要整洁、有序,以确保优良的环境。员工要清洁,着装、仪表要整洁,要勤理发、洗澡和修剪指甲等,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员工要礼貌待人,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友好共事,要做到精神上清洁。

2.5 素养(Shitsuke)

素养也即教养,努力提高工作者的素质,养成以工作为重,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的习惯和作风。推行6S活动要始终着眼于提高工作者的自身素质,这是6S活动的核心。

2.6 安全(Safety)

排除或预防工作场所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源(地面油污、过道堵塞、安全门堵塞、灭火器失效等),安全不仅仅是意识,它需要当作一件大事独立、系统地进行,并不断维护。

3 高职学生6S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

3.1 强化教学现场管理意识

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借鉴和学习企业推行6S活动成功经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成立“6S”管理领导小组,在学生实习车间推行“6S”管理方案。以教学校长、系部主任、实训教师及实习班级为全体学员组成小组,确定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制定实习车间“6S”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全员培训,制定奖惩措施,使“6S”管理模式在全校全面展开。将6S中的“规范”运动转化为常规行动,总结方法和要求形成管理制度,长期贯彻实施,并不断检查改进。学校教学工作现场的良好状态是需要时刻保持的,从管理方法的角度说,要想保持好的做法长期贯彻,应当将有关的方法和要求总结出来,形成规范与制度。把制度化的行动要素转换成一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2 职业素养落在行动中

提高教学场地利用效率,降低教学维护成本,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以高性价比完成教学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制订各实训场地“6S”管理标准,如《实训室管理员工作职责》、《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学生实训流程》等挂牌上墙。根据实训具体情况,设置清晰的、标准化的信息显示符号,将各种区域、通道、物品的摆放位置鲜明地标示出来。统一实习车间实习老师和实习学生的着装,实行项目挂牌制度,进一步体现正规化和标准化。项目挂牌和个人佩戴标志可以起到激励和推动的作用。高职校实训场地教学管理实行定位置、定数量、定区位,使高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走向企业成为合格员工打下基础。

3.3 职业道德培养体现价值

“奉献实现价值”,企业繁荣发展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6S管理是一种现场管理,各生产线,各部门之间一定要事先进行协调,这样才能使6S管理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中,强调6S管理是一种以奉献与牺牲精神实现全局价值最大化的制度,鼓励全体学生全情投入。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6S管理制度中的“奉献”精神,提升人的品质,使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4 PDCA循环改善6S培养过程

PDCA循环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循环,又称戴明循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6S活动的目的是要不断改善教学现场,6S活动要通过检查,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中去坚持。将“6S”管理应用到高职实训教学中,可以修正长期以来实训教学中的许多不良习惯;也可以使高职校教学更加符合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一步缩小校企之间的差距。因此6S教学活动,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提出改进的措施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4 结束语

职业院校学生是企业生产或基层一线的技术工人、技术员或管理者,掌握6S活动知识,初步养成6S职业习惯,切实推行6S管理,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在工作现场推行6S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岗前培训工作,让高职毕业生提高就业率质量。

摘要:本文结合企业6S职业管理理念,针对高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使学生接触社会、接受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岗位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过程中实施6S职业素养的方法。希望通过高职院校6S职业素养的推进,促进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更好地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培养任务。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6S职业素养,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惠玲.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2]苏俊.卓有成效的5S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职业探索报告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课程开发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个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看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应具有的素质和修——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从企业要求方面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规范、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五个方面。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要求相匹,因此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定位可以在两个范畴:一是“德”,即行为习惯、形象与礼仪、情感与态度、协调与沟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才”,即语言表达、专业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前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意识,后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技能。本文主要探索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德”方面的培养。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认知不足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将来能出人头地。他们会认为孩子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取得高分能考上好大学就是好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最后选择职业学校,会对孩子失去希望,从而任由孩子发展,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二)学生自身的自信心缺乏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考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觉得心灰意冷,认为自己前途无望,他们在学习基础、生活习惯、学习动力上都存在着欠缺,许多学生自卑、自信心严重缺乏,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不懂礼貌、讲脏,抽烟喝,上网成瘾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另外,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极强,不易接受批评。在这些不良习惯的影响下,学生难以找到成功的感觉,学生的头脑中根本没有“职业”这个概念,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是模糊的。

(三)学校教育的欠缺

现在很多学校认为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他们的理解层次停留在职业学校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时,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这样的结果是职业学校仅仅培养了工具化的“单面人”。中职教育“功利化”的追求客观上导致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

三、国外职业素养课程模式借鉴

(一)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借鉴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它最大特点是以企业为主的办学体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训要领,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教运行机制。德国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际工作环境中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职业性特征以及学生能力的养成。这种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开发也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开发与设置职业素养课程提供了借鉴。

(二)英国BTEC模式中“通用能力”培养的借鉴

英国BTEC的教育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英国在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的同时也对与之相衔接的院校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这种改革适应了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提供基础,使学生有一定的竞争力。

BTEC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把通用能力归纳为7个领域:(1)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2)与他人合作共事;(3)交往和联系;(4)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5)数字的运用;(6)科技的应用;(7)设计和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以这7个领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遵行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采用核心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达到培养通用能力的目标。

四、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课程构建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开齐开足德育课,发挥德育课主渠道功能。这是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中职学生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有必要单独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关键的、核心的、通用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从事未来的实习、就业以及转岗做准备。

学生职业素养课程的开设应采用模块式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必备和感兴趣的职业素质培训入手,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以学期为单位,共开设置六个学期,采用模块式课程设置,以选修的方式完成职业素养课程的学习。模块式课程设置,分为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两部分,其中:必修模块共分为六个模块,包括:人文素养课、科学素养课、信息素养课、职场素养课、心理素养课、创业与就业素养课;选修模块包括:职业素质论坛、职业素质养成活动、职业素养拓展训练、职业模拟课堂等。

必修课六个模块的培养目标:

人文素养课: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科学素养课:培养学生了解基本科学知识;了解基本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信息素养课:培养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职场素养课:通过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培养学生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品质;

心理素养课: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适应就业带来的各种心理不适感和心理压力,顺利渡过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创业与就业素养:培养学生以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专门化内容架构下的学生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和学生的特殊需。(见表1、表2)

综上所述,职业素养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素”的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养”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2]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会计专业职业探索 篇4

财经金融行业是一个热门专业,但是如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财经金融行业中的会计专业也是日新月异的在变化,新的会计制度日趋完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要也是越来越高求,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我们作为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对明天的会计就业形势进行一些调查,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让自己从容、自信地挑战自己未来的职业,做一个掌舵的船手。

财务与会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要工作人员既掌握现代会计、财务、税法、金融、财政、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

从业者的工作要求

1)最主要的9项任务

通过制定、检验、分析会计记录、财务报表和其它财政报告实现报告的精确性和与事实的一致。

对税收情况进行计算,以保证实际收支与税收标准相一致。

通过分析商业行为、趋势、支出、收入、财务责任和义务,为将来的收支情况提出建议。向管理层报告财务相关情况。

创建帐目并对其进行合理分配。

通过定期汇报实际收支与预算的吻合情况对预算进行改进、维护和分析。

使用最新的电脑技术开发、完成、修改和登记财务记录系统。

为会计和记录人员创造条件,并指导其开展工作。

对营运进行调查以确定其会计需求并为其商务和财务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2)工作要求的智体能力

对问题的敏感度——指出错误或有可能出错误的能力。这并不包括解决该问题,而只是指发现该问题。

演绎推理能力——将总体规则运用到具体问题中,并据此找出有意义的答案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使用书面语言传递可被他人理解的信息和思想。

口头表达能力——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使其明白自己传达的信息和思想的能力。数学推理能力—— 选择正确的数学方法或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工作要求具备的主要技能

基本技能——数学解法 例如:计算应付金额。

基本技能——积极聆听 例如:听懂客户的订货。

基本技能——批判性思维 例如:判断下属是否有正当的迟到理由。

基本技能——绩效监督 例如:校对并修改一封信。

系统技能——判断和决策 例如:判断安排职工休假将对工作产生何种影响。

4)工作需要的知识与具体的知识结构

数学:关于算术、代数、几何、微积分、统计及其应用的知识。

经济学与会计:关于经济和会计原则和实践,金融市场,银行业以及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的知识。

中文语言:关于汉语语言结构和内容的知识,包括词的意义和书写、构成规则和语法。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关于向顾客和个人提供服务的原理和过程的知识。这包括评估顾客需求、达到服务质量标准、确定顾客的满意程度。

计算机与电子学:关于线路板、处理器、芯片、电子设备和电脑软硬件的知识,包括应用软件和程序编写。

5)工作要求的任职资格

总体工作经验:需要从业者最少具备两年到四年与工作相关的技能、知识或工作经验。例如,一个会计必须完成四年的大学课程并从事会计工作若干年后,才有资格成为会计师。在职培训:从业者通常须具备几年的有关工作经验、在职培训和(或)职业培训。

任职资格举例:这个大类中的许多职业都要求从业者与他人协调,负责监督、管理或培训的工作。

教育背景:大多数岗位要求从业者具备四年的本科学士学位。

6)工作要求具备的性格

细微观察:要求工作者在工作中注重细节,完美地完成任务。

可靠性:要求工作者可靠地,有责任感地,值得信赖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正直:要求工作者诚实,有道德感。

分析思考:要求工作者分析资讯,运用逻辑思维处理工作相关问题。

承受压力:要求工作者能够接受批评并冷静、有效地处理巨大压力下的工作。

工作方式和环境

信函和备忘录:该工作需要频繁书写信函和备忘录。

与工作小组合作:与他人组成的团队合作对该工作很重要。

精确的重要性:该工作对精确度的要求很高。

进行决策的自由:该工作可为从业者提供不受监管的自由决策空间。

坐的时间:该工作需要从业者长时间坐着工作。

传媒员工职业生涯探索 篇5

一、重视职业生涯意义择取合适职业锚,通过培训把职业生涯与组织目标有机统一

职业生涯跨越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知识经验日臻丰富的四十余年,工作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员工而言,运用职业计划,参与职业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在于有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同家庭生活等其他部分的关系;在于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对于组织而言,了解职业计划,运用职业管理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了解组织内部员工的需要、能力及目标,调和它们同存在于现实和未来的机会与挑战的矛盾;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切实针对员工深层次职业需要的职业管理具有更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能进一步开放人力资源的职业价值;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对持续发展也十分重要。

什么样的职业生涯才是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这牵涉到职业锚理论及其开发。何谓职业锚?通俗地说,职业锚就是个人工作过程中依循个人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经过不断探索所确定的长期职业贡献区和职业定位。职业锚以员工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职业锚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随着员工职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个人社会生命周期和家庭生命周期的成长、发展、变化,其个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同时职业锚本身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员工在职业生涯中,后期可能会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选定自己的职业锚。

传媒业职业锚所需的人才是多种类型的,每个传媒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与人生价值择取适合自己的类型。技术型职业锚是传媒业最主要的类型,对于绝大部分传媒人来说,运用新闻专业知识,从事记者、编辑等专业技术工作,追求专业地位在同一领域的出类拔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跨国传媒抢滩中国市场,要经营好传媒业,做大做强,就需要卓越才华的管理能力型职业锚类型的人才,必须具备分析能力,尤其是异常突出的管理才能。创造型职业锚也是传媒业必需的,例如要把传媒产品推销出去,就需要不拘常规、勇于开拓、意志坚定、敢于冒险的传媒营销人才,他们力图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百折不挠的行为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抢占最大可能的市场份额。成功的企业家大多出自这种锚型,而他们大多无法成为出色的总经理。

制定职业发展教育培训计划,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有机联系起来,是传媒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下大力气开展的工作。传媒组织针对传媒员工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有针对的培训他们的专业技能,接受正规课程教育,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需要。“通过有机的培训机制,不断培养发展各色人才,报业传媒大大增强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拓展报业传媒生存与竞争的空间,为长远发展做好充分而必要的准备。” 培训是传媒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中一个不可缺乏的重要环节,将个人与组织二者紧密联系起来,既满足传媒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的提高,又将传媒组织的生产效率因高素质人才培养而大力增强,促进两者共同发展与进步。

通过传媒业职业生涯管理发展流程图,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出,培训作为沟通传媒组织发展与传媒人职业生涯的桥梁,使传媒员工和传媒单位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达到双嬴的局面。

二、传媒员工和传媒组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的缺失导致培训效率低下

我国当代传媒业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与缺陷。传媒从业人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或者即使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也渐渐在得不到满足的状况中消磨殆尽。一部分传媒人会走着专家式或垂直上升式的职业发展道路,但多数人仍处于盲从的境地。这种令人堪忧的状况,不能不引起传媒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关注。

重人员竞争、轻职业规划,其实是“重使用、轻培养”做法的延续。根据霍兰德Holland六角型职业模型,记者和作家一起归于艺术型――通过有个性的作品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此类职业应该有着宽而扁的职业路径,从业者依靠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提高获得专业职位的提升,从而赢得职业尊重。但在我国,专业“资深”的传媒人在各种人事氛围中会有深深的挫折感,即使薪水尚可,他们也会因缺少官位特权而得不到尊重。所以他们要么跳行、要么消极工作,这正是我国很少有记者超过45岁还活跃在采访一线的原因。

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 新路径 篇6

新疆沙湾县农广校自2014年被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以来,围绕沙湾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不断提高农民致富技能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63人,在开展培训工作中,积极探索,主动实践,已经形成了具有本地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建立健全培育体系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体系建设

为切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县委、县政府讨论制定了沙湾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方案,明确了对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具体要求,强调培训工作“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及各部门的职责任务。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林牧水、组织、人社、发改、财政、国土、金融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并在县农业局设立办公室,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总体负责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开展工作。领导小组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工作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培训中的问题,研究讨论工作重点,形成了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的工作格局。

(二)根据县域实际,确立培育机构

按照建立“一主多元”的职业农民培育机构的要求,结合沙湾县农民培训实际,建立了以沙湾县农广校为主体,县农技推广中心、畜牧技术指导站等为辅的培训机构,形成了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培训系统。

二、建立完善培训信息库

(一)建立了与高校联合开展的开放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

县农广校积极吸收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新疆农科院、自治区农业厅及本县推广机构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才,组建了120余人的培育师资资源库和专家指导库。同时,充分发挥邻近的兵团技术专家熟悉本县农业生产情况、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外聘了10名农八师技术人员进行帮扶指导。

(二)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涵盖了沙湾县机采棉花、机采辣椒、加工番茄、设施林果、畜牧养殖、土地流转、合作种植等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借鉴。同时,也将其作为沙湾本地职业农民培育师资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基地。

(三)建立多种形式的教材资源库

在职业农民培育教材体系建设上,从已摸底统计上来的农民意愿出发,积极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具有全县特色、农民乐意接受、图文并茂的培训教材。同时,各成员单位也积极从上级部门收集各种形式相关的实用教材,用于职业农民培训中。培训中还会同广电宣传部门,在农民培训、实训现场即时采集编制有关音像教学教材,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最终将创立起能满足沙湾县职业农民培育需求的多种形式教材资源库。

三、深入开展摸底调查

(一)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需求调查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初县农广校组织乡镇技术人员,对全县15748个劳动力开展了摸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目前从事的生产经营种类、规模、现状、培训需求等方面。其中从事合作社经营、种养殖大户为主的生产经营型农民14753人,以农业雇工、企业工人为主的专业技能型农民403人,以农机手、农村经纪人为主的社会服务型农民592人。通过分类调查,总结归纳,建立起了反映农民真实意愿的培训需求信息库。2015年开始,从摸底调查的农户中进行遴选,并最终确定为培育对象进行培训。

(二)开展县域培训教师和实训基地调查

通过对培训教师和实训基地调查,切实掌握了沙湾县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教学设备、师资水平、培训能力、实训基地建设等情况,并据此建立了培训师资库,认定了一批具备培训资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和实训基地,倡导并鼓励相互间加强合作交流,创业绩、创品牌。

四、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

(一)组建教学班

根据摸底调查结果,按照同类培训需求遴选培训对象,组建教学班,以教学班为单位开展培训,安排实训及评价考核。2015年遴选出363名培训学员,组建了机采棉种植、辣椒种植、农机手、人工防雹作业等8个培训班。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

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家庭经营需要相结合、基地实训与指导扶持相结合,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在培训中,注重时段培训和课程设计,按照生产季节分段组织培训,闲时理论、忙时实践。课程设计遵循农民文化水平和初中高级职业农民认定要求,系统科学设计,有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之分。

在培训方式上,一是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小站等媒体,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制作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编辑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纸,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二是依托国家、自治区相关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尤其是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项目,以提升理念、开阔思路、增强能力为目标,开展了以农业政策法规、农民精神养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产权改革、创业兴业,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眼界和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三是采取“院校+基地+农户”的培训模式,积极聘请各院校专家授课,以本县各农口部门专家、县实训基地“乡土专家服务团”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进行链接开展培训,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培训的组织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商户地乡农综站、柳毛湾镇鑫业农机合作社、四道河子镇康旺职业培训学校等各类组织为培训实施主体开展培训,培训采用专家讲授、讨论交流、现场互动,基地实训、观摩交流的培训方式。培训班实行双级管理,培训机构负责教学管理,指派一名班主任安排教学计划、阶段任务、督导考核,县农广校一名干部跟班负责组织纪律管理,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并保证落实。培训注重培训形式和培训时段,运用理论考试、实践和生产经营水平考核等,对受训人员进行培训效果检验督促,同时对每班培训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健康有序稳步进行,确保了培训效果。

注重实训教学。为促进实训基地将生产技能尽职尽责传授给培训对象,并履行好管理职能,县农广校坚持从实训基地信息库中选择与理论培训内容相符合的基地开展实训。在实训基地生产经营期间通过培训机构,组织培训学员进入实训基地,同时签订劳务或用工协议,学员通过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践,学习生产经营知识和技能,实训结束后,填写实训报告单。实训基地付给实训对象一定的劳务费,县农广校等培育机构根据实训对象对实训的满意程度,给实训基地予以实训补助,从而创新出了一个相互促进、管理平衡、运行顺畅、动态管理的职业农民实训路径模式。

(三)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自2015年1月开始,沙湾县农广校在四道河子镇、商户地乡、安集海镇组织开办了以设施农业、机采棉花、辣椒生产技术为重点的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初级)培训班4期,合计培训200人,培训对象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成员等。2015年3月开始,在四道河子镇上野地村、老沙湾镇小东渠村开办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两期,培训学员70人,培训对象为在合作社、种植大户中从事农业生产、拥有一定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2015年3月县农广校开展了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各乡镇防雹作业员53人,农机手40人。

在开展上述班次培训的同时,以培训学员为典型,引导参加培训学员发挥作用,带领周围群众学技术,共同致富。同时对于选定的5名青年农场主进行重点跟进,与农技推广部门联合,在项目支持、信息传送、产业指导、物化补助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形成帮扶互动、促进发展、带动辐射的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兴趣探索 篇7

一、职业兴趣概述

(一) 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一种选择态度, 表现在某方面需求的情绪倾向。不同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兴趣, 更多的则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你喜欢足球, 你会为观赏到一场高水平的比赛而激动不已, 如果你喜欢音乐, 当听到交响乐时会沉醉其中;如果你喜欢烹饪, 你会为家人朋友做一顿美味佳肴而幸福。相反, 若是硬要一个画家去唱歌, 他或许会感到苦不堪言。所以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 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如果对某种职业感兴趣, 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 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

(二) 职业兴趣的概念。

职业兴趣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 对工作的适应能力, 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 拥有职业兴趣将增加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据研究, 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有兴趣, 能发挥他全部工作才能的80%~90%, 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不感到疲劳;而对工作没兴趣的人, 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 也容易感到精疲力竭。 一般情况下, 如果个人兴趣类型与职业环境是一致的, 我们就称之为有“职业兴趣”。比如一个心思缜密、踏实勤奋的人从事会计行业, 或者, 一个喜欢社会交往、头脑灵活的人从事营销工作等。反之, 如果对所从事的工作, 没有“职业兴趣”, 比如一个喜欢交际、善于表达的人从事会计工作, 一个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人, 却从事营销工作, 这往往会事倍功半, 不得要领, 必然会降低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工作满意度也会随之下降, 从而产生困惑和迷茫, 甚至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 从以上两点看, 兴趣与职业兴趣两者之间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两者具有诸多相同特点, 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三) 理论界对职业兴趣的界定。

国外有两种普遍的定义, 一种是Hanso认为职业兴趣是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 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另一种是Holland 的职业与环境匹配理论, 认为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具有相同意义, 是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的一致。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龙立荣等人认为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选择活动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体现了职业与从业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换言之, 职业兴趣是个人兴趣在职业上的体现。刘广珠指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当兴趣直接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时, 就称之为职业兴趣。李永鑫认为: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感兴趣, 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 并极积思考、探索和追求, 这种兴趣我们就称之为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在人们的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 职业兴趣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1.职业兴趣理论的历史演进。

Strong (1927) 和Kuder (1939) 是职业兴趣研究的先驱。Strong和Kuder为职业兴趣的系统研究做了全面的准备, 他们采用实证法来构建量表。首先比较各个效标群体 (即特殊职业群体) 与一般参照群体之间在各种职业活动上存在的差异, 然后将有差异的因素构建成该职业的兴趣量表。Kuder 偏好记录表共有10 个宽泛的领域, 分别代表10 种职业兴趣:户外类、机械类、计算类、科学类、说服类、艺术类、文学类、音乐类、社会服务类、文秘类。Roe (1956) 根据职责、能力和技能, 将职业分成6个水平。同时职业也被相应的分成8个领域:技术、户外、科学、一般文化、艺术与娱乐、服务、商业接触、组织。Roe假定, 根据职业活动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程度和性质, 8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圆形排列来表示, 邻近的领域比不邻近的领域在人际关系的程度和性质方面更相似。美国职业指导专家Holland 提出“职业兴趣是人格的体现”——职业人格与环境相匹配的理论。考虑到对个体行为的解释与预测需结合个体所在环境的特点, Holland 将环境划分为六种模式, 模式的特点是由占优势比例的人的职业兴趣来体现的。Holland 用于对六种环境模式进行评价的技术来自Linton 的思想, 即通过统计环境中各种人格类型的分布情况来判断环境的类型。环境提供了相应人格类型的人发挥其兴趣与才能的机会, 并强化相应的人格特质和职业兴趣。他于1959年系统提出兴趣类型理论, 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现实型 (Realistic) 、研究型 (Investigative) 、艺术型 (Artistic) 、社会型 (Social) 、管理型 (Enterprising) 和常规型 (Conventinoal) , 这六种职业类型其实就是六种人格类型。因此Holland 的职业兴趣类型理论也可称为人格类型理论, 简称RIASEC 理论。Gati 认为, 兴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可能经过连续的几步, 在每一步中, 个体兴趣在某一特殊水平上、某一特定兴趣领域内产生分化。并根据Hollnad 的正六边形模型中有关相邻各职业群体之间距离相等的这一假设具有局限性, 提出了三层次模型。他认为在六种职业类型 (RIASC) 中, R 和I 两类型之间较为相似;A 和S 两类型之间较为相似;E 和C 两类型之间较为相似。而这三大类 (RI、AS、EC) 职业群之间的关系则较远。Gati 假设:人们进行选择的第一步是先决定在三条路线中走哪一条, 这三条路线是:现实/研究路线, 艺术/社会路线, 经营/常规路线。Prediger 提出把Holland 六边形放到一个空间里, 六边形的两边就存在两个空间, 将此作为正六边形的两个维度。Prediger 于1976年定义了4 种具体的工作任务:数据、观念、事、人。他将它们两两组合形成具有两极性的两个维度-人和物维度、数据和观念维度, 并考察了与Holland 量表相关之间的匹配程度, 创造性地将它们与Holland 的六边型结合起来, 最终形成了维度模型。Tracey 和Rounds 在评估了Holland 的六边形模型、Prediger 的维度模型、Roe 的分类理论以及Gati 的层级模型后, 提出了职业兴趣的结构是球形的假设。他们认为, 职业兴趣结构由3个维度构成:人物/事物、资料/观念和名望 (prestige) 。其中, 前两个与Prediger (1982) 的维度相一致, 而名望则是区别以往职业兴趣结构的一个必要的维度。

2.职业兴趣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上述的理论发展来看, 职业兴趣的结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 随着对职业兴趣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类测验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而在诸多理论当中, 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由于其完整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 被广泛教育、培训、企业管理等领域并受到很好的效果。尤其在国内, 职业兴趣的理念引入时间不久, 目前各个高校使用的职业兴趣测评系统基本都是参照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编订, 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在国内的被认知度和接受程度。但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亦不例外, 其所包含的职业兴趣类型只能从某个方面判定被测试者的个人情况, 不排除随机性和偶然性的可能, 因此, 不论何种理论, 只有不断发展研究, 和具体实际相结合, 才能与时俱进, 不断进步。

(五) 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就业时往往出现盲目定位、随意选择的现象, 不能很好地将个人爱好、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和知识构成形成对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国内尚不久, 在理念灌输和知识传授上还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岗位诉求之间的矛盾迫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的方向问题, 如何找到切入点, 更直接有效地为学生找到适合其自身发展、与其性格、专业、学历契合度高的职业成为就业指导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职业兴趣的角度出发, 利用调查取样、数据分析、制表绘图等量化研究的方法, 针对学生群体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横纵向比较分析, 最终得到职业兴趣是大学生择业就业方向把握的内在驱动力这一结论。

2.研究工具。

经过上述分析, 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已成为目前国内众多高校普遍采纳的主流理论, 并且已经过实证检验确实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 其六边形职业人格模型也成为比较权威的测试工具。本研究拟采用Holland职业兴趣测试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为所得结论提供参考依据。

3.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来自于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的在校高职生, 分别来自于粮食工程系、商务外语系、机电工程系、经济贸易系和艺术系5个系, 共计人数400名, 男女比例为1:1 (男:200人, 女:200人) 。

4.研究步骤。

我们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制作了400份职业兴趣调查问卷, 对范围内的400名学生予以发放, 并在特定地点进行测试和调查, 接着对其中的有效问卷进行汇总整理, 然后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所得数据得出本文的结论。

二、高职生职业兴趣调查与分析

(一) 问卷构思与框架设计。

1.问卷整体构思。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调查学生感兴趣或自身擅长的职业类型和职业行为;第二部分为职业能力类型自评;第三部分为职业价值观测试。问卷依据Holland职业兴趣测试量表改编。

2.问卷框架设计。

问卷共设计196个项目, 全部为选择性项目。第一部分即学生感兴趣或擅长的职业行为调查共设计项目180个, 根据Holland职业兴趣六边形模型理论将被选择职业分为研究型、艺术型、现实型、社会型、常规型、管理型六大类, 我们将从这六大类职业类别中细化出180种职业行为, 每个项目有“是/否”两个选项供被调查者选择;第二部分即职业能力类型自评共设计12个项目, 分别列举了机械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艺术创造能力、解释表达能力、商业洽谈能力、事务执行能力、体力能力、数字能力、音乐能力、交际能力、领导能力、办公能力这12项职业能力, 每种能力大小分为高中低三级, 与之对应的是从7分到1分的选项, 7分为最高, 被调查者可根据自身经验和条件, 通过与同龄人横向比较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第三部分即职业价值观调查共设计四个项目, 分别让别调查者选择出他/她所看重的方面, 包括他/她认为最重要和次重要的以及最不重要和次不重要这四项。每一项都列出了人们在选择工作时通常会考虑的9种因素, 如工资高、福利好、工作环境 (物质方面) 舒适、人际关系良好、工作稳定有保障等因素。

(二) 调查过程。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选择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上进行, 共随机选择了5个系, 每个系挑选出一个专业进行测试, 这五个专业分别是食品加工、商务英语、机电一体化、市场营销和室内设计。这样安排是为了试图找到不同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求职心态, 也可以通过调查结果的多样性反映出不同特点的大学生职业兴趣之所在。问卷采取不记名调查方式, 共发放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00份, 问卷结果经过分类整理统一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 最终得出量化图表和所需数据。

(三) 结果与分析。

1.职业兴趣倾向 (第一部分) 测试结果与分析。

我们将从职业兴趣类型的总体特征、职业兴趣类型的性别差异、职业兴趣类型的专业差异、职业兴趣类型的地域性差异及职业兴趣类型的独生子女与否差异这几个方面分别作出分析, 以求结论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1) 职业兴趣类型的总体特征。

根据测试结果, 180种职业行为所涵盖的六大类职业兴趣类型得分最高者被视为受访者的职业兴趣倾向。从SPSS分析所得出量表上可以看出 (图1) , 有45%的学生选择社会型为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 所占比例最高, 这部分同学倾向于社会交往性的工作, 个性外向, 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浓厚兴趣, 在和周围人交流过程中擅于倾听, 乐于帮助身边的人, 对工作能保持足够热情。这类学生适合的职业有以下几种, 如营销类人员、教师、学校领导者、导游、社会福利机构工作者、社会群众团体工作者、咨询人员、思想工作者等。

有18%的学生选择管理型。这类学生有着对成功的强烈渴望, 热衷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 具有领袖气质和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 习惯以利益得失, 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 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这些学生希望通过训练和学习具备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 以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适合的职业有项目经理、销售人员, 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等。

有12%的学生选择艺术型。这类学生喜欢从事艺术性的工作, 个性特点具备艺术家的气质和潜力, 具有良好的创新力和艺术表现力, 具有某些艺术技能, 喜欢创造性的工作, 不喜欢硬性任务, 富于想象力, 情绪丰富, 重视精神胜于重视物质。适合的职业有演员、记者、诗人、画家、作曲家、编剧、舞蹈家、音乐教师、雕刻家、摄影家、室内装潢专家、服装设计师等。

有13.5%的学生选择常规型, 这类学生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 喜欢按计划办事, 细心、有条理, 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 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 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 缺乏创造性, 不喜欢冒险和竞争, 富有自我牺牲精神。适合的职业有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等。

有9%的学生选择现实型。这类学生愿意或擅长使用工具、机器从事操作性工作, 动手能力强, 做事手脚灵活, 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 不善言辞, 做事保守, 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 通常喜欢独立做事。他们对要求具备机械方面才能、体力或从事与物件、机器、工具、运动器材、植物、动物相关的职业有兴趣, 并具备相应能力。适合的职业有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厨师、技工、修理工等。

而仅有2.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研究型, 所占比例在图上几乎没有显示。这类学生倾向于思想家而非实干家, 抽象思维能力强, 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 有学识才能, 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 做事喜欢精确, 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 不断探讨未知领域。而与这类学生相匹配的职业有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实验员、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科学报刊编辑、地质学家等。

以上数据虽未能涵盖整个学院所有高职生, 但因数据来源为5个专业的学生, 其中文理科比例适中, 因此结果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从中可以初步把握大多数高职生对职业兴趣的认知程度和选择未来职业的心态。

通过上述调查得到以下结论, 高职生由于受学历限制, 知识体系和结构尚不完善, 研究能力有限, 并且高职生的专业设置大多针对社会生产第一线, 因此学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就呈现出偏重实务性工作, 对研究性工作则没有太多兴趣, 这就出现了研究型职业被大部分学生忽略掉的现象。高职生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 有专业上的一技之长,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 而大多数学生喜欢选择上升空间大、自由性较强的职业, 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增加社会交往, 积累社会经验, 而且能够在社会型职业当中得到能力的发挥和体现, 并能够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和相应的社会保障, 因此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倾向于社会型职业。其他的几种职业类型分布较为平均, 呈现均衡态势, 意味着这些高职生在选择职业兴趣的时候有着强烈的目的性, 这多少与学生的家庭环境, 家庭关系以及地域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 从以上职业兴趣倾向调查结果来看, 高职生对从事体力劳动或机械类劳动兴趣不甚浓厚, 从一个侧面说明高职院校对于机械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开发还有待增强, 多数高职生并未熟练掌握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只是寄希望于靠未来不确定因素拓展自我的发展空间,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 职业兴趣类型的性别差异。

采用第一环节的测试得出了如表1所示的性别差异量表, 根据量表显示, 每种职业兴趣类型男女生所占比例均有所差异。绘制成矩形图后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图2) , 男生在现实型、管理型和社会型这三个类型上较为突出, 尤其在现实型和管理型上, 均高出女生10个百分点以上;而女生则在艺术型、常规型、研究型上较之男生优势比较明显, 尤其在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基本是男生的两倍以上, 而在社会型方面, 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 女生数量略高于男生。

从以上数据可得出, 男生在现实型和管理型上优势较大, 因为男生较之女生具有先天的体力优势, 在处理问题上相对理性, 动手能力强, 擅长逻辑推理, 空间感较好, 对机械等工具的使用有较强的领悟力和掌控力, 并且男生对管理者职位的诉求较多, 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因此, 更适合从事机械性劳动和管理性的工作, 如技工、机械维修工、装配工、项目经理及企业主管等;反观女生方面, 在艺术型和常规型和研究型的表现均高于男生, 其结果和女生的特质相吻合, 倾向艺术型的女生更多地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个性比较鲜明,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幻想, 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倾向常规型的女生具有典型的女性特质, 做事细致, 有耐心, 思想较为保守, 遵从规范, 自律性强, 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而这些特质男生大多有所欠缺, 因此在选择职业兴趣的时候男生会主动避开这些职业。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同的主要体现在社会型方面, 这和目前高职生普遍存在的心态是一致的。

(3) 职业兴趣类型的专业差异。

经过对职业兴趣测试问卷中专业因素的比照分析, 得出以下数值, 可以看出, 各专业对职业的兴趣倾向亦存在明显差异。 (见表2)

本次调查所选择的专业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专业特点决定职业兴趣的现象在这次测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研究方便, 我们暂将这五个专业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 食品加工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及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理科类, 室内设计和商务英语属于文科类。对专业的划分仅仅以高考入学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多少为依据, 没有绝对的划分界限。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两类专业的分析找到不同专业性质对职业兴趣的影响和决定意义, 并且从中得到职业兴趣类型和专业之间相互选择的内因和规律。

通过横向的比较, 理科类专业比较倾向于现实型、社会型和管理型这三种职业兴趣类型;文科类专业比较倾向于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和常规型。从职业兴趣类型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 专业的不同所影响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差异, 还会影响到学生择业的兴趣指向, 做好这方面的分析也成为就业指导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理工科的学生思维逻辑性较强, 倾向于智力分析性质的、有条理性的工作, 而现实型和管理型职业就很好地符合了这一点, 而高职院校的理工科以男生居多, 结合男生的优势和特质, 在职业兴趣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以上两种类型。而社会型的集中则反映出理工科学生对社会性活动的热衷和向往, 与这类学生相对应的职业有教师、咨询人员、营销类人员等。文科类学生偏向艺术型和常规型, 这和文科生的特点密不可分。文科生思维较为感性, 对艺术和文学类的事物较为敏感, 喜欢将生活艺术化, 以此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 加之文科类多为女生, 符合女生所特有的职业兴趣倾向。社会型在文科生中也占多数比例, 文科类学生多对社会交往比较感兴趣, 加之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较之理科生与社会型职业更为匹配。

(4) 职业兴趣类型的地域性差异。

地域性差异在职业选择中的影响往往被忽视, 在现实中, 很多学生在选择未来职业时都会将地域因素纳入考虑范畴, 实际上这其中也隐含了某种规律。本文涉及的地域以城市和乡村作为划分标准, 仅用来研究家庭所在地位于城市与否对职业兴趣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及这些影响是如何体现的。从表3的矩形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来自城市的学生多倾向于研究型、艺术型和社会型, 而研究型和艺术型横向比较起来更为显著;来自乡村的学生更倾向于现实型、常规型、社会型和管理型, 而现实型、常规型则显得尤为突出。由表3可见, 来自城市的学生与职业的选择多以自我追求和自身感受为目的, 由于城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 无额外负担,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和好奇心, 对职业的选择多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目标, 同时, 对社会性事务参与欲较强, 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追求, 因此这类学生倾向研究型和艺术型的居多, 这其中尤以女生占多数。来自乡村的学生其职业兴趣多分布在实务性的职业上, 因为农村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 环境较为闭塞, 对新鲜事物和观念的引入吸纳还存在滞后现象, 加之一些家庭带来的额外负担, 导致农村学生性格内敛, 怕承担风险, 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生活, 但这类学生也有很多自身优势, 如肯吃苦耐劳, 为人踏实本分, 讲诚信, 乐于帮助他人, 自觉服从规章制度, 有强烈的进取心。因此, 在职业兴趣类型分布上农村学生多集中在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职业中。

(5) 职业兴趣类型的独生子女与否差异。

是否是独生子女也是我们要考察的因素, 通过数据显示, 它对职业兴趣类型分布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经过数据整理分析, 可以在表4看到, 独生子女的职业兴趣类型倾向于研究型、艺术型和管理型, 而非独生子女的职业兴趣类型倾向于现实型、社会型和常规型。上组数字反映出, 独生子女对职业的选择更多依照个人条件和自我价值追求, 这类学生从小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在个别家庭甚至有“娇生惯养”的现象, 个性比较鲜明, 对家人和周边存在一定的依赖感, 工作目的性明确, 对职业生涯有着良好的规划。而非独生子女对职业的选择更多以家庭因素为参照, 由于兄弟姐妹的存在, 使得这类学生从小会主动关照他人, 懂得分享, 能主动为他人分担, 具有奉献精神, 生活独立性较强, 但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却不能明确目标, 瞻前顾后, 常常随着外界情况变化更改自己的目标。因而在选择职业上往往以实务性职业为主, 以稳定的收入为首要目标。

2.职业能力类型自评结果与分析。

此项目通过被调查者对问卷所列举的12项能力进行逐一自评, 得出平均数值, 测试出高职生职业能力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以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向予以矫正, 及时弥补学生的不足, 做到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在测试的过程中, 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职业能力进行专门采集, 不同专业之间也没有进行横向比较, 得出的平均值仅反映高职生职业能力的普遍状况, 不代表某一层次或群体。在“最不重要”和“次不重要”的选项里, 大多数学生现阶段对较高的社会地位没有太多欲望, 这说明学生普遍比较务实, 没有浮躁的心态。对于工作的紧张与否, 大多数学生也表示不太在意, 这说明学生看重的是一份工作是否能提升个人价值, 实现未来高品质的生活, 所以这份工作是否紧张则很少被考虑到。这些学生也反映出高职生择业就业的普遍心理动向和基本诉求, 在崇尚个性的时代, 能否尽早达到个人成功才是第一要素, 而按部就班、缺乏激情、不能得到上升空间的职业已经逐渐不被学生所认可。职业能力自评实际上是测试被调查者的职业定位, 而这种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统一, 只有在充分了解自身和职业的基础上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表5所显示的数值从客观上反映出了高职生的职业定位, 通过能力的高低区别出职业类型的分布。表中显示得到最高分的职业能力是“交际”, 显现出目前高职生的社会交往欲较强, 对自身的交际能力颇为自信, 也体现出高职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 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社会性事务, 这也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必备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在职业兴趣测试中, 大多数学生倾向于社会型职业也说明高职生乐于社会交往, 这也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初衷。表中平均得分最低的一项是“科学研究”, 这也是高职生普遍缺失的一项职业能力, 由于教育模式和教学目的的差异, 高职生在理论研究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其知识构架和信息储备尚不足以支撑科学研究工作, 仅以指导实践为目的, 用最短的时间提高技术水平, 已达到学以致用。当然, 必要的科学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对技术的掌握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亦是高职教育的目的之一, 这方面职业能力的缺失将会成为从业者进一步深化职业发展路径的障碍。其他的职业能力得分较为平均, 反映出高职生各方面能力都具备, 但却没有某项显著突出, 这些职业能力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还有待针对性的培养。

3.职业价值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第三部分列出了9种职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学生根据自我经验和第一感觉选出其认为最重要和次重要以及最不重要和次不重要的项目,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见表6) , 受访者最看重的价值观因素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 占总数的34%, 觉得次重要的是“工资高、福利好”, 占21%;在最不重要和次不重要的价值观因素中, 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工作不太紧张”, 分别占总数的42%和49%。从结果可以看到, 选择“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特长”的学生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及工作的上升空间有着强烈的诉求, 渴望得到社会承认的心态比较普遍, 这类学生大多目标较为明确, 进行过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自信心强, 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胜欲。选择“工资高、福利好”的学生对生活水平有着较高期待, 这一点在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无明显差异, 和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

Ps:1.工资高、福利好;2.工作环境 (物质方面) 舒适;3.人际关系良好;4.工作稳定有保障等因素;5.能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机会;6.较高的社会地位;7.工作不太紧张;8.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9.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

三、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 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

通过这次高职生职业兴趣调查, 不难发现学生的总体职业兴趣多分布于社会型方面, 而其他几种职业兴趣类型则无明显差异, 这种结果的出现反映出当前高职生注重社会能力的培养, 向往社会交往,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良好心态, 这和现阶段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的现状相对应, 但从侧面也反映出高职生心态浮躁, 盲目就业的趋向;反观现实型、研究型和常规型这三种兴趣类型, 其所占比重与社会型相比呈较大反差, 这种趋势在职业院校里比较反常, 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职业人才为办学理念, 技能培训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重中之重, 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明显没有跟上社会生产的现实需求, 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 理论指导浅尝辄止, 实践教学点到为止的现象, 直接导致理工科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不了浓厚兴趣, 对专业对口的职业消极抵制, 造成大量技能型专业毕业生争相谋求岗位, 但真正的加工类、机械类、电子类、维修类等要求基本熟练技能的用人单位却无人可用的窘境。职业技能水平低下也使得研究型人才严重缺失, 高职生在校学习时间较之本科生少, 要求学生短短两年时间在知识结构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未免太过苛刻, 但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如何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做到创新则是高素质职业者的发展趋势, 所以高职院校一定不能忽视理论研究和技术革新的探索。因此, 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力度势在必行。笔者有三点建议:第一, 加大投入,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 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专业器材等, 使学生易于接受并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 而教学的软硬件水平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水平的指标之一;第二, 优化教师队伍, 加快引进和培训, 建立一支专门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正处于起步和建设阶段, 教师配备不甚合理, 许多教授技能课程的教师专业水平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甚至一些教师根本没有相关专业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 误人子弟也就在所难免了;第三, 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 以产学研为导向, 深化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找到学习乐趣, 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 为职业技能的拓展打下基础。

(二) 加强高职生职业兴趣取向的引导。

从本次调查来看, 出现了较大比例职业兴趣与专业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比如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大部分的职业兴趣倾向于社会型、管理型, 对重视程序规范、重视技术熟练程度的常规型、现实型工作则没有多大兴趣,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如上文阐述是学校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兴趣缺乏引导, 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混沌模糊, 对专业的了解也不够深入。笔者建议可以邀请企业家、职业咨询师走进校园开设讲座, 对学生提出的关于专业和自我认知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并对学生的职业兴趣予以分析指导, 给出合理化建议。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发掘学生的兴趣点, 找到学生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 查遗补漏, 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问题从一个社会问题的单元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也就在短短几年时间, 高校对于就业的重视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因此我国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现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就业指导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 教学和行政彼此牵扯, 使得前者承担了许多与就业指导本身无关的工作。二是缺乏合格的师资队伍, 很多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是由基础理论课教师临时兼任, 这些教师未经过专业培训, 没有资质证明, 在信息占有和知识储备上均无法达到指导、咨询、测评等工作的要求。三是课程教学内容浅显, 形式单一, 只注重理论传授, 不注重能力培养, 很多教师没有对就业市场进行过调研, 讲述内容多引用旁人, 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较为欠缺, 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四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 忽视学生的心理建设, 尤其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无法给予学生关于未来人生的建议。笔者建议:首先, 明晰部门职能, 将就业指导部门独立出行政体系, 将就业指导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其次, 建立一支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的教学队伍, 对教师组织专业培训, 要求教师持证上岗, 即必须具备职业咨询师资格, 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深入用人单位考察, 收集材料, 总结经验, 将第一手信息带到课堂;再次, 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让就业指导走出课堂, 从全方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咨询、创业讲座和心理辅导, 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最后, 要搞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学生职业兴趣取向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学, 同时,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以赛带学, 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灌输下去。

(四) 转变教育模式, 重视个性发展。

职业兴趣类型测试结果显示, 学生职业兴趣呈现多元化分布, 说明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除了专业因素、家庭背景外更多会参考自身的价值和兴趣取向, 个性的发展潜移默化的决定了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但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却没有针对学生个性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 普遍采取的是“一锅炖”的教学模式, 虽然大幅度减少了就业指导教师的授课压力, 但在指导效果上却大打折扣, 一些学生因得不到及时指导而错过发展时机的案例比比皆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做到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生涯规划, 在具体工作中应凸显人性化、个性化, 从专业特点、个性特征和职业兴趣方面关注学生动向。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 开展多种形式的问卷调查活动, 从总体把握学生心理动向, 了解学生职业兴趣指向, 有针对性地予以辅导; (2) 分期对在校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 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 分析学生个性特征, 课堂上有针对性的予以辅导, 做到因材施教; (4)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教授内容也需改进, 针对不同群体做出不同指导, 做到“区别对待”, 从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职业院校德育模式探索 篇8

【关键词】:德育模式 职业素质 环境 情景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47-01

职业院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探索具有有效性的德育方法,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德育模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塑造职业院校德育品牌、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目标。

我校在多年德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学生“十项职业素质修炼”为内容、以“环境-情景-实践”为德育方法的德育模式。将营造与现代企业管理基本接轨的环境氛围,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创设育人情景,在校内外为学生塑造良好职业形象、培养优秀职业素养搭建实践平台作为系统工程。并且不断地在探索中丰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说,要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泡菜理论”更加形象生动:泡菜和淹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水的浓度和味道。强调了优化环境是育人工作的新思路与更高境界,认为影响学生成长环境因素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客观地描述了“环境-情景-实践”对教育培养人的潜移默化影响的重要性。

为了了解企业的需求,我们多次深入到一汽锡柴、小天鹅、威孚、通用电气、红豆集团等企业,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要求。

各企业比较一致的认为受欢迎的毕业生应该:第一,要具有良好的文明素养;第二,要能吃苦耐劳和具有敬业精神;第三,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的企业教育培训部负责人直率地说,每当新职工来到单位,我们首先培养他们怎样走路、怎么上洗手间、如何进食堂用餐,从进企业的基本行为规范抓起。

为此,我们在大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学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讨推进会,确定了以“职业形象塑造、职业态度培养、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文体活动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情商个人竞争力培养” 十项职业素质修炼为主要德育内容。

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20岁左右,从学前教育到走进职业院校,已经对老师说学生听、老师灌输学生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司空见惯,甚至具有了较大的“抗药性”。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认为:说教式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品格的影响几近于零,学生在学校学到的道德知识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没有必然的联系,存在知行脱节的状态。

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求职业院校努力通过设置环境氛围、创设教育情景、搭建实践平台,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环境和活动中受到自我教育、得到自我发展。

一、营造与现代企业接轨的育人环境

现代企业对企业形象、企业环境、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都形成了精细化的要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与现代企业接轨的环境熏陶,有利于更快和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我们认为,要从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作出系统规划和设计。

硬环境,就是要从学校门面到校园每一个角落,规范布置,严格要求,使每一块草坪、每一面墙都发挥育人的功能。从传达室门卫、食堂餐厅、宿舍,到教室、办公室、校园各部位,体现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制度,让学生在净化、绿化、美化的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企业在生产场地将堆放物品和人行走的区域都用黄线明显区分,并严格管理执行。我们就在教学区的楼梯道的中间同样标上黄线,让学生靠右行走,力求从细节上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意识。

软环境,就是要强化学校的全方位、全员化、全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企业都从门卫、保安的规范管理抓起;我们同样要求进出校门车辆推行、校内车辆停放有序,校园保安、门卫、宿舍管理员都规范着装,制度健全,早自修、晚自修强化检查督查;宿舍严格管理,实行管理员负责制、学生舍长责任制、班主任考核制;开展班集体建设实行十项考核。与此同时,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让学生既能适应严格的制度管理,又能积极参与各项思想教育类、技能素质类、文体爱好类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二、创设塑造学生职业形象的育人情景

合格的员工,首先应该是文明的员工。

我们要求学生见到师长,三米内主动点头、微笑、打招呼:“老师,您好”、“老师,您早”。就是学校创设培养学生良好职业形象的情景,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感同身受。我们在政治学科组开设了“职业形象与职业礼仪”校本课程,语文学科组编写了“职业礼仪教育”的参考教材。

学生文明督导队,在参与校园常规管理活动中积极发挥文明示范、文明督导、信息反馈作用。

三、搭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平台

企业重视新职工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敬业精神,对有些毕业学生不安心一线工作、工作态度不端正、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敬业很反感,甚至影响到所在学校的声誉。

学校开设了“公益劳动”课程,政治学科组编写了《公益劳动》校本教材,有计划地让学生在校园内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为了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顾虑,克服不愿劳动的懒惰思想,每个岗位派专职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和考核。对每个公益劳动的班级事前进行动员、统一布置要求,劳动中有检查有督导,公益劳动结束后还要书写书面小结,不及格的学生还要按规定进行补考,补考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毕业。日资企业THK冠名班的学生来到企业后,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劳动态度得到了企业管理层的一致好评。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活动;组织“人寿杯”学生形象展示大赛,培养“学习之星”、“技能之星”、“才艺之星”;组织职业技能集训队参加校内和省市的技能大赛;开展“思想政治(党校、团校、干校)、兴趣特长(技能兴趣小组)、文体爱好(艺术社团)”课余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学生十项职业素质修炼”与“环境-情景-实践”德育方法,具有比较鲜明的职业院校适用性,它以企业对新职工的素质要求和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教育过程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结合,体现了教育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结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入探索,以争取不断的深化,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根华.《试析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上一篇:一年级问题学生家长座谈会下一篇: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