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课堂教学实录

2024-09-22

猫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1篇)

猫课堂教学实录 篇1

《猫》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1、师:(课前板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什么样的。

生:齐读课题

2、师:你对作者了解多少呢?请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

生: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老张的哲学》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后来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他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师:你读出了自己收集的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我们以后有机会可找来阅读。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解决生词

(1)师: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了,生词你们都认识吗?出示生词认读 很乖、任凭、尽职、淘气、抓痒、开辟、生气勃勃 师:排火车形式读,读对了大家跟读。学生读生词。

师:文中有很多多音字,找同学来读。出示:的确、暖和、没完没了、枝..、解闷..折花落 .学生读出带多音字的词语,其他同学跟读。师:枝折花落中“折”什么意思? .生:断了。

师:它的另一个音怎样读? 生:zhe

师:组个词语。生1:打折

生2;折断 生3: 折磨

(2)师:找四名学生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存在问题问题,画出中心句。

学生读课文,听读后评价。生1:丢字 生2:添字

生3:屏息凝视一词中“屏”读成ping了。生4:他读得很流利,还很有感情呢!

(3)师:通过预习,相信你已经会写文后方格里的不少生字了。还有哪些字比较难写,容易出错呢?

生:“贪”字上面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师:还有哪个字容易多加一点?

生:“辟”不要把左边写成“启”。师:下面我来范写,请同学们跟着书空。老师写“贪”和“辟”字。

师:请同学们在发下的田格纸上将这两个字每个字写两遍。学生在田格纸上练习。老师巡视。师:注意写字姿势,身子要坐直。展示同学的书写。

3师:画出文中的中心句了吗? 生: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生:猫满月时更可爱。出示句子

师:中心句的作用是什么? 生1:总起下文 生2:过渡作用 生3:总分结构

师:我们可以用段落中心句加一加的方法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生: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猫满月时更可爱。师:加上“本文主要写了”再来整理一下语言。

生:本文主要写了猫古怪的性格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默读课文,体会写法,领悟情感。

1、师: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老舍先生写了猫古怪性格的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二三自然段。学生默读浏览、交流。生1:贪玩 尽职

师:第一段里还写到了什么? 生2:老实

生3: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生4: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

(3)、师: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极端矛盾的表现集中在一只猫身上,可真是古怪。“古怪”一词理解了吗?

生:指猫的性格变化很大,时好时坏。在本文指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2、过渡: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猫古怪的性格特点写具体的呢?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猫鲜明的特点?请看书,仔细默读一二三自然段,用笔画出最能体现猫鲜明特点的句子,并记录下你对句子的理解。

指学生读出要求(此处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老师进行巡视指导)师引领:我带着大家一起来体会。

(1)猫老实时会很乖,课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学生跟读出内容

师:作者用睡大觉这一事例来写猫老实的特点。(2)当它决定要出去玩玩时呢? 学生读出内容

出示: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师:用“任凭……也……”突出了什么?

生:无论谁怎么呼唤,猫就是不回来,结果不变,突出猫贪玩的性格。师:文中还有一句带关联词的句子,无论条件怎么变,结果都不会变,请找出来。

生读出句子

出示: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师: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猫不高兴时很冷漠无情。(3)师:猫很尽职的特点。学生找出事例来读。

出示:它屏息凝视,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师:“屏息凝视”怎么理解?

生:抑制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师:这样盯着老鼠洞多长时间? 生:好几个钟头

师:此句表明猫的什么特点? 生:尽职。

3、指名朗读读前三段,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学生接读前三段

师小结:作者用具体事例来表现猫的性格特点,文中使用关联词的句子进一步突出猫鲜明的特点。

4、师:这是一只性格古怪的猫,还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猫,老舍先生非常喜爱它。请同学们再来默读全文,用笔画出体现作者喜爱猫的句子,写下你的理解和感受。举出例子说一说吧。学生回答

生1:我找到了这里,满月后的猫胆子更大,将花园当做娱乐场,枝折花落,一片狼藉。:老舍先生却舍不得打它,因为它是那么可爱,就像调皮的孩子,怎么下得了手?

生2:我找出了这一句“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当猫不高兴时,家人会说很多的好话来哄它,这里体现出了家人的关心。

师:请同学们体会“出去玩玩”“不回家”等词语,说明什么?

生3:说明作者已经把猫当做了自己的家人,对待猫象对待家人一样充满关爱。

生4:我找到的句子是: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出示此句

师:写猫的叫唤连用四个四字词语,你怎么理解呢?

生5:猫的叫唤: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简直就是一名歌唱家了。作者太喜欢这只猫了。

师:全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把猫当作了家人、孩子、朋友,正是有爱才把猫写得活灵活现。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学生先自由读 师生配音乐接读 齐读

四、内容回顾

学法总结

1、师:你知道老舍笔下的猫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1: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生2:这是一只性格古怪,活泼可爱的猫。

2、师:通过本节课学习,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通过默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感悟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效果。

五、课后作业:

1、摘抄本课词语。

2、积累文章中的好句子。板书设计:

性格古怪

什么都怕

喜欢

活泼可爱

老实 贪玩 尽职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很勇猛

猫课堂教学实录 篇2

《猫》是郑振铎一篇小说,文章用朴实语言将养猫故事娓娓道来。动物身影里折射的是人类情感,含蓄隽永、发人深省。本教学设计以朗读为纽带,触摸不同的猫,定焦第三只猫,再走近作者内心,最后品味体验情感,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教学生宽容仁爱和关爱弱小处世原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疏通文意,品味朴实深邃语言;能力目标: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情感目标:学生学习敢于认错、勇于自责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并努力付之于实践;感悟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问题设疑法:直接从文章中抽取最有代表性的句子,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入文本学习;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欣赏文章语言美、理解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内容导入

同学们,猫因擅长抓老鼠而成为人类好朋友。可在中国,一提到猫,首先想到电视剧里的猫妖和街头随处可见的流浪猫。然而,在西方,猫却是美丽的代名词,如猫女就身材窈窕的女子。你们养过猫?喜欢猫吗?展示猫的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振铎和他笔下的那些猫!

(二)朗读课文,初步触摸不同的猫

1.默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的内容。2.学生按照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完成下列句子:

“读____,我最喜欢这只_____的猫。文中依据是_____。”

举例:读第一只猫,我最喜欢这只可爱的猫,文章中有依据:“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这里用朴素的语言塑造了一只可爱的猫的形象,把小猫逗玩的情态写得栩栩如生。

预设:读第二只猫,我最喜欢这只可爱的猫。文中的依据是: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还会扑过去捉蝴蝶。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出第二只猫很活泼可爱,我最喜欢它。

找五位同学发言,没有或者基本只有很少同学喜欢第三只猫

师总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似乎更倾向于喜欢前两只猫,文中说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活泼,相比之下第一只文静些。看来两只同中有异呀!第三只猫怎么样?有没有喜欢第三只猫的?

第三只猫丑陋,学生基本沉默不语。

(三)细读课文,定焦第三只猫

1.学生细读课文,重点阅读第三只猫。

2.教师引导,将目光定格第三只猫。

师问:哪位勇士来给大家说说你对第三只猫的认识?

预设1:第三只猫长得不好看,毛色花白,很瘦,还因为钻火炉底毛被烧脱好几块。预设2:它不活泼,好像是具备天生的犹豫性似的,后来胖了,但是仍然不活泼,也不去捉老鼠。预设3:它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师追问:第三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预设:它因为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被误认为是伤害了芙蓉鸟而挨了打,最后悲惨地死去。

师小结:这样一只面貌丑陋的猫,面带忧郁,有点懒惰,只是因为多看了笼里的鸟儿一眼,就遭到了灭顶之灾。你觉得______?学生集体回答:不值得,很可怜!

师:这样一只可怜的,让人不禁产生怜悯之情的猫,难道就没有一点可爱的地方吗?

预设:它长得不美丽,天生如此,这不是它的错,不能一味地责怪它;性格不活泼,它就是那个性格,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它不会去太好主人,不在主人面前装活泼,只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不拘一格,很有个性。我不禁有点喜欢它了!

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

(四)精读课文,品味体验情感

师: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经历?“我”又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1:“我”喜欢第一只猫。文中写道:“我坐在藤椅里看三妹逗它玩,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它死了,“我”心里也感到一缕的酸辛。

师:对,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证明你的发言。

预设2: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的,后来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我更喜欢第二只猫,课文中写道,它跑到街上,我很为它担心;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它被人捉去了,我怅然地,愤恨地诅咒那个人;第二只猫丢了以后,我家好久不养猫。

预设3:第三只猫是张婶从门口捡的,后来被我误认为是伤害芙蓉鸟的凶手,挨了我的打,喊冤死去。我不喜欢它,冤枉了它,我很自责,心里感到惭愧。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师:每篇文章,都会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思想、感情。本文借我之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我的心理的语段,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读书、思考)

师:我们常说,读书应该知人论世,我们来看看郑振铎写此文的背景,也许会对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帮助。

幻灯片展示:郑振铎(1898—1958)文学家、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爆发,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1月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以后,历任文物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作品有《郑振铎文集》。《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刊》第199期上。当时,“科学、自由、名著、自由、平等”等“五四”思想广泛传播,郑振铎深受其影响。

师问:谁想好了,说一说你的看法?

预设1:表达了作者喜欢猫,做错了事情用于自责的感情。

预设2:告诉读者做事情不能够光凭主观臆断妄下断语,要调查研究,否则会犯错误,后悔莫及。

教师可以穿插必要的评点。

师:总结一下。作者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和感受,是为了表达他对弱小者的同情,更流露出他追求平等、勇于自责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实际,读出自我,诗意表达

作为经典名著,不同阅历、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往往能从中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汲取所需要精神营养,这也是经典名著经久不衰的原因。学习经典,探究作者本意,理解思想感情,是靠近经典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自己个性化解读,从经典中总结自己的体悟,汲取精神营养。下面请同学就文章中任意一个人、一只猫、一件事,选一个角度,深入思考,读出自我,读出属于自己的体会。

(本问较难,学生沉默、思考,可能会良久无语)

教师举例:例如第一只猫,它长得好看,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它很活泼但不顽皮,比第二只猫文静,第三只猫跟它没法比。三妹和我都很喜欢它。这只猫好像很完美,但是却过早的夭折了,令人惋惜,也谈不上完美了。由此我想,许多人都在努力追求完美,其实这个世界上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完美,所以人们常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学生看书、思考、小声交流;老师巡视)

师:请想好的同学说一说,向大家分享你的个性化解读!

预设1:我从第二只猫身上得到了启示。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全家人都喜欢它,它就什么也不怕,敢于跑到街上晒太阳,结果被人捉去了。我想一个人如果各方面都好,讨人喜欢,也不能得意忘形,否则就会招来横祸。

预设2:我从第三只猫被愿望这件事上认识到,如果一个人自身的行为可疑,就容易让别人误会,从而招致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以举个例子吗?

预设3:文章中的我和三妹都喜欢好看活泼的猫,不喜欢长得丑的猫,我觉得这种以貌取人的做法是不对的。有许多人外表丑,但心灵很美,例如《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师小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再一一说了。同一篇文章,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解读,得到了自己的个性化的解读,有些观点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真让老师自叹不如呀!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郑振铎笔下的《猫》,我们不仅掌握了文章内容,探究了作者的创作本义,还对文章做了个性化的解读,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

1.刚才有的同学说了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大多数没有说。请同学们回去把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紧扣文章,有理有据,新颖独特。

2.创造性地改编“芙蓉鸟”事件。

七、板书设置

摘要:郑振铎的小说《猫》,以三只猫的不同经历为切入点,以作者对待三只猫不同的情感体验为纽带,运用朴实的语言,折射人类最朴实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培养关心弱小的处事原则。

《猫》教学设计 篇3

《猫》是郑振铎先生的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描写细腻,情感真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六单元将它作为首篇,开启了本单元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有关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教材上的单元导读对本单元课文学习提出的建议是——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结合本文在叙事中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特点,从梳理情节入手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结合作者的抒情语句,体会作者主要情感。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表现力。

3.通过对课文的探究,能领悟到正确的做事原则,并对人与动物的关系有更深刻的思考。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师: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种小动物。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今天,让我们随着大师郑振铎,走进这个爱猫的家庭,亲自去体验養猫的快乐与悲伤!

(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屏幕显示,指名一生朗读)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1、给下列生词注音

污涩 颈下 怅然 惩戒 红绫

虐待 怂恿 婢女 蜷伏 诅骂

乞丐 屋脊 凝望 忏悔 郁闷

2、解释词语

怂恿 污涩 怅然 妄下断语

3、本文的作者是 ,福建长乐人,现代 、

(屏显正确答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大声朗读,边读边圈点批注

1.标出段落序号。

2.标出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结局的语句。

(学生在指定表格板书,比较各组答案,然后屏幕显示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问题总体简单,既检查预习,也让学生把握了文本的大概框架)

四、精读课文,按句说话

读 ,我看到了一只 猫。

五、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读 ,我体味到了 。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个小的切入口来一步步从不同角度解读三只小猫的不同命运遭遇,同时在此过程中穿插作者情感的解析,使之浑然一体,重点语句的品味又将增强文本解读的语文味)

六、配乐范读,深度感悟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30——34自然段,学生先自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深层次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七、任选其一,思维训练

1.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 (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2.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忏悔之情。

3.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出示猫的三幅图片,同学们可任选其一,打开图片,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准备两分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本环节较具趣味性,学生会产生某种神秘感,他们的说话一定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精彩纷呈。)

八、观看动画,情感升华:播放动画《角落》,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九、出示图片,推荐作业

师:同学们,你们也曾有过和小动物相处的经历吧,写出你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分享!

十、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类不是唯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唯一具有情感的生灵。我们一直和千姿百态的动物相伴而生,而人类却一直以万物之灵自居……我们是否有权主宰其他生命形式的生存方式,甚至主宰他们的生死呢?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教学反思】:

1.根据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迁移的一个基本前提。探究、对话、交流、提高。教师适时点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2.充分体现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教书重在“授之于渔”的教学理念。

3.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猫》课堂实录 篇4

(执教老师:史娴书 执教班级:711班)

一、导入

师:班上有养过宠物的同学请举手。(养过什么?结局如何?)

生1:我养过喜鹊、小狗、小猫、乌龟、蚂蚁……

师:看来是宠物爱好者,那么他们的结局如何?

生1:喜鹊和蚂蚁都死了,小狗送人了,小猫和乌龟还在。

师:嗯,好的。还有同学吗?

生2:我养过兔子。

师:后来呢?

生2:后来?它被撑死了。

师:看来我们很多同学都有养宠物的经历。我们的作家郑振铎先生家里也养过好多次宠物,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他养宠物的快乐和悲伤吧。

二、我们的问题:

以往上课都是老师提问,你们回答。这次呢,老师在课前让你们写下了你们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解答这些疑惑。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出示ppt)问题一:第三只猫与第一、第二只猫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来历不同,第一只猫是别人送的,第二只猫是抱来的,而第三只猫是张婶在门口捡的。

师:很好,还有吗?

生2:相同之处是:三只猫都亡失了

生3:性格不同。前两只猫都比较活泼,第三只猫一点也不活泼。

生4: 外形不同。第一只和第二只猫很可爱,第三只猫不好看,很瘦。

师:你能否帮我读一读描写第一只猫外形的片段?

生4:有一次,从个必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滚来滚去

师:读得真好,那么对于这么可爱的猫,“我”和家人对它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生4:我们常去逗它。

师:文中是如何写的?

生4: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

师:你觉得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4:轻松愉快的。

师:那你可否再读一遍,读出那种轻松愉快呢?

(生再读)

师:你可以为我们做一下猫的动作

(生做动作)

师:很好,请坐。

师总结:看来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虽然结局相同,但是在性格、外形、来历和家人的态度上都不相同。我们知道第三只猫在外形和性格上远不如前两只猫,那么为什么作者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更难过得多”?

(出示问题二:为什么作者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更难过得多”?)

生1:因为是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师:如何体现“我”是“妄下断语”?

生1:从我愤怒地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还有地二十七自然段的一定是在吃着可以看出。

师:可否给我们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那么,我到底有没有依据呢?

生2:有的。从十七自然段猫对着鸟笼凝望和二十七自然段猫的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可以看出。

师:你觉得为何猫要盯着芙蓉鸟呢?

生2:可能是想吃它吧。

生3:可能是觉得这对芙蓉鸟很漂亮,在欣赏。

师:哦,爱美之心是吗?还有什么吗?

生4:它可能想保护那一对芙蓉鸟。

师:对,它也许相当黑猫警长,老师看得出你是个很有爱心的人。还有同学有想法吗?

生5:它也许是在嫉妒那对芙蓉鸟,因为他们受到了很好的待遇,而它却被人忽视。

师:真善于思考!

问题三:张婶为何不喜欢第二只猫却对第三只猫情有独钟?

生1:因为这只猫是张婶捡回来的。

师:不错,咱们来看看张婶在这个家的待遇是什么样的?

生2:是没有地位的,可以被主人呼来喝去。

师:所以他们的?

生2:因为张婶和这只猫一样在家里面没有什么地位,都没有受到尊重。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三、老师的问题

(问题四)师:很好。下面是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作者真的喜欢猫吗?

生1:不是的,他只喜欢好看的、活泼的猫。

师:哪里可以体现呢?

生1:因为第一只猫好看、活泼他就很喜欢,第二只猫更好看、更活泼所以他更加喜欢。

师:特别是哪个字最能体现呢?

生1:“更”字。

师:你品味地很到位。

师:上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生1:我觉得不能以貌取人。

生2:我认为对动物和对人都要公平。

生3:我觉得人和动物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

师:大家的感悟都很有不错。

四、结束语

老舍猫的优秀课堂实录 篇5

老舍猫的优秀课堂实录

一、依词讲述,复习“古怪”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老舍先生家里的这只猫的古怪。它既老实又贪玩、尽职。

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不出。它有时候胆小,有时候勇猛。

师:这么古怪的一只猫,老舍先生讨不讨厌它?是呀,他非但不讨厌,还很……

生:很喜欢。

师:说得对,很喜欢,因为这只猫非常的可爱。(板书:可爱)

(点评:此环节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也为下一环节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二、研读1—3段,体会古怪中的可爱

师:请同学们再打开书本,让我们再把一到三自然段细细地读一读,边读边去发现,看看你能从哪个地方感觉到猫的可爱,画上波浪线。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颤抖的波浪线是你思考的痕迹,下面把你所画的地方,把你的思考给我们交流交流。

生: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生:我在第一段也发现了“它屏息凝视……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我从这里读出它的可爱,因为它有点傻傻的,有点天真。

生:我在第三段感受到它的可爱。“它什么都怕,……,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我感觉到猫很勇猛,因为小狗怕蛇,但是小猫却不怕。

师:课文中写猫的地方比比皆是,我们走进其中的一幕去看一看。(出示课件:它要是高兴,比谁都温柔可亲:……在稿纸上踩几个小脚印。)

师:看了这个句子,你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最后一句和书上的不一样。

师:小梅花不就是小脚印吗?那不是一样的吗?

生1:我觉得小梅花可爱一点。

生2:老舍先生把猫的小脚印比作小梅花,这样感觉猫更可爱。

师引导读:老舍先生写作时,猫跳上捉来。齐读这一句。

师:你还能哪些地方感觉到猫的可爱?

生:从“抓痒”看出它跟人很亲。

师:跟人走得多近啊。你说得很准确。还有吗?

生:它的声音变化太多了,我感觉很它可爱。

师:变化多而可爱,等一下我们来学这个地方。你走到我们前面前面去了。

生:我从“蹭”读出了猫的.可爱。

师:蹭是什么意思啊?

生:碰的意思。摸的意思?

师:是吗?好的,现在王老师是老舍先生,我家的猫在哪里啊?有请啊。

师生表演“蹭”的场景。

师:这轻轻的温柔的一蹭让你感觉?

生:猫跟人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它一个劲地蹭,猫跟老舍先生的感情很深啊。

师:这一蹭蹭出了他们之间的?

生:感情;友谊;蹭出了一个人爱猫,猫爱人的场面。

师:谁来好好读一读啊?

生朗读: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你读得很投入,但王老师给你提一个建议,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连贯一点就好了啊。谁再来试一下啊?——生朗读

师:王老师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一些可爱。有没有感觉读得比他好的啊?生朗读。

师:感情在心里还没能完全表达出来。不怪大家,怪王老师没有讲。老舍先生的文字像是跟人说话一样,亲切,自然。读的时候要慢一点,轻一点,像说话一样自然才好呢。——师示范。

师:感觉到了吗?谢谢同学们的掌声。

生练读后齐读。(声情并茂)

师:一次比一次进步,越读越好了啊。

师:猫除了动作可爱,声音也很可爱呢。刚才谁提到的啊?哦,是你啊。请你读,

指名读,全班读。

师:什么叫丰富多腔啊?

生:声音多,什么声音都有,变化多。

师:这么多种声音,老舍先生一次能观察到吗?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背后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不同情况下的猫叫,体会变化多腔。)

师:猫可爱吧,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师:多有意思的猫啊。谁再来读?——生朗读。

师:我听出了变化。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作者一连用了几个词赞美猫的叫声啊?

生:四个。

师:你们再做一次猫,王老师再做一次老鼠。你们仍然看着我,看着我读读,实在记不得了就请你偷看一下啊。——生齐背。

师:读书就应该这样,边读边记,记住了就是自己的。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刚才我们说的表现都是猫高兴的时候,他要是不高兴呢?

生:一声不出。

(点评:此环节的教学做到了“自学在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加强实践”,教学策略策略的选择也灵活有效。)

三、精读第4自然段,体会淘气中的可爱

师:真是一只古怪又可爱的猫啊!可是老舍先生觉得淘气的小猫更可爱。你们想不想看看猫小时候的样子啊?

(教师播放刚满月小猫淘气可爱的图片,学生边看边笑边赞叹。观看完毕后,学生纷纷自发站起来谈看后的感受。)

师:老舍先生笔下的小猫更可爱呢?你们赶快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啊?——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啊?

生:我仿佛看见了小猫在玩毛线团。

生:我仿佛看见了小猫摔了一跤又马上站起来了。

生:我仿佛看见它抱着花枝打秋千。

生:我仿佛看见它的勇敢,撞疼了也不哭。

师;这么美妙的画面绝对不能一想就过,也绝对不能一闪就过。我们得细细地去品味。请大家默读这一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把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圈出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自读这一段话,圈点批注。

师:这些美妙的词句就是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同学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生:小猫把花弄得枝折花落老舍先生也不责打它,可见老舍先生非常喜欢它。

生:小猫跌倒了也不哭,很坚强,很淘气。

生:我想补充一下。猫太可爱所以老舍先生舍不得责打它。

生:我发现一个问题,游戏场所使人有的,在这里猫也有了。老舍先生把猫当成小孩子,非常喜欢它。

师:同学们喜欢的这些画面也是老舍先生最喜欢的画面。(教师创设情境引读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师:这就是老舍先生曾经住过的地方(出示老舍故居图),它那淘气天真的小猫啊,就曾在这儿嬉戏玩耍,推荐一个同学用朗读带我们走进这个小院,看看这更可爱的小猫吧(播放音乐)。生配乐读。

师:这么淘气的小猫老舍先生喜欢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我从这里看出来: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师:是的,从这里可明显看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老师给你们补充一点资料;老舍先生除了写文章还有两大爱好,一是养猫,二是养花。有一次暴风雨把花摧残了,老舍先生伤心了好几天呢。现在猫把他精心养的花弄折了,他竟然还说它可爱。

(点评:学生在媒体资源的辅助下以读促悟,读中见悟,读悟相融,既简化了教学过程,又做到了词句的品味和情感的领会,使语言积累落到实处。)

四、比较阅读,学习写法

师: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着他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那其他作家,它们是怎样写猫的呢,请大家默读阅读链接中的两个片段,看他们写猫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讨论之后填写这个表格。

生自读后讨论表格内容。

师:谁先说说相同之处?

生:都写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师:通过比较我们就感受到了三位作家都有同样的爱猫之情,(课件出示:喜爱之情)。那不同呢?

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性格 样子 家人对猫的态度。

师:我们刚才运用了一种比较阅读方法,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三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猫,但同样都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师:其实,他们写的猫还有不同呢!相信同学们在比较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猫课堂教学实录 篇6

《猫》带来的生命感悟――《猫》教学设计

作者/邵路燕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宠物吗?

喜欢!假如你们心爱的小宠物死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伤心、难过。

是呀,我们都曾被世间那渺小的生命触动过心弦,宗璞看到紫藤萝花,感悟到人和花都会遭遇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小思听到那聒噪了整个夏天的蝉鸣引发了“为了生命的延续要好好活过”的思考。郑振铎的《猫》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生命震撼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家庭生活,了解他养猫的经历,体会他懊悔的心情。

过渡语: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郑振铎先生。

二、作者简介

幻灯片展示,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

请快速地默读课文,圈画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并完成屏幕上的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文中重点写的是第几只猫?第三只猫。可见,这篇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过渡语: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三只猫分别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以猫的口吻作自我介绍。(把学生分成三大部分,一部分介绍一只猫的。)

四、自我介绍

1.第一只猫

这位同学说的是一只活泼的猫,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我”对这只活泼的猫又是什么态度呢?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猫的态度。

这只猫的结局怎样?

猫死了,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文中用了哪个词表达了我的

心情?

板书:辛酸

好,让我们怀着心酸的心情齐读这一段。

2.第二只猫

这位同学说的是一只更有趣、更活泼的猫,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地描写了这只猫的`有趣和活泼?

可是这么有趣、活泼的猫,它的结局似乎也并不怎么好,这只猫最后怎样了?

对于这只猫的丢失,“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文中找出来。

板书:怅然、愤恨

让我们怀着这份怅然和愤恨齐读这一段。

3.第三只猫

这是一只来得可怜、活得可怜也去得可怜的猫。对这只可怜的猫家里人是什么态度呢?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文中有个词,看似是作者的轻描淡写,实际上却给人带来了感情的冲击和震撼,你能找出来吗?

若有若无。

这个词给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

对于喜欢猫的三妹来说,她对这只猫是什么态度呢?

好,分析完这三只猫,同学们觉得作者重点写的是第几只猫?

为何作者要详写第三只猫?在长相上,它没有前两只猫那么可爱。性情上又懒惰,他人对它也不在意,这在写作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更加突出第三只猫的可怜。

这只可怜的没人爱的猫最后是什么结局?

死亡。

说是死亡也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被冤死的。

过渡语:这被冤死的第三只猫听说狄仁杰断案如神,于是它就将“芙蓉鸟事件”上告狄仁杰,狄仁杰听说此事大怒,派咱同学们去现场侦察情况。请同学们研读17~29段,完成侦察报告。好,开始行动吧!

五、狄仁杰断案

好,谁能将当时案发现场情况报告给狄仁杰?得知这一情况,狄仁杰就将这犯罪嫌疑人锁定在第三只猫身上,觉得它最有作案的可能性。这只猫案发前和案发后的什么表现让人怀疑呢?这种种证据都指向了第三只猫,而且猫的主人当场处罚了这只猫。

听到这里,狄仁杰刚要断案,李嫂的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是哪些句子让狄仁杰找出了真凶呢?好,请同学们告诉老师。

到此,狄仁杰终于可以断案了,于是他做出了以下判决:案件的真凶是黑猫,案件定性为冤案。

六、感悟真情

1.朗读文中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并分析

文中说,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引导学生感悟针刺的感觉,体会到心灵的痛才是刻骨铭心的。

2.探讨问题

作者想过要补救他的过失吗?他补救了吗?

3.情感升华

两个月后,这只猫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一条弱小的生命震动了他的心灵,他再也没有补救的机会了。

此时作者用了哪些句子表现自己的感情呢?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这篇文章30~34段表现了作者的感情由难过深化为内疚和悔恨。老师为同学们范读这几段,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生满怀深情再次齐读这几段。

读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作者为何永不养猫”?

小组讨论得出:怕养了猫之后,猫会再死了。

引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情心、善良、有仁爱之心。

七、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还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学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示呢?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存偏见之心,要宽容、仁爱、同情弱小者。

热爱生命、同情弱小者。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免对弱小者有所忽视,这是人性中的弱点,我们践踏过柔弱的小草,赏玩过可爱的小鱼,采摘过飘香的花朵。但相信从今天开始,我们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几句话和同学们共勉,请同学们一齐读屏幕上的字。

幻灯片展示:对那些弱小的生灵,我们要以一颗敬畏的、博爱的心去善待它们;对社会中那些弱小的人,我们要以一种尊重的、平等的心去关爱他们。只有这样,阳光才能洒满大地,真情才能流溢人间,世界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小狗包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7

师:关于作家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我们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查阅相关资料, 下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巴金 (1904.11—2005.10) , 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1928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和“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等小说, 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散文集《随想录》等。

师:散文巨著《随想录》是巴金老人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作品, 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作品着重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 无情地解剖自己, 也解剖了当时的社会。我们今天要学的《小狗包弟》就选自《随想录》。 (板书课题、作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 然后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的同时, 师生共同拎出本文的情感线索如下) :

板书: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疚

师:诗有诗眼, 文有文眼, 请大家快速找出本文的文眼。

生:“我怀念包弟, 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师:既然作者对小狗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那么当初又为什么要送走它呢?

生:迫于形势。

师:那么, 当时形势怎样?

生:听身边老人们说, 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当冷漠, 人们为了保全自己, 经常是夫妻反目, 父子成仇, 人与人之间没有丝毫情谊可言。

师:的确, 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堪称“十年浩劫”, 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 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 亲友疏远, 人性丧失。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一天早上, 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 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 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从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上, 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师: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动乱的年代, 人命贱如草芥, 人性完全被扭曲变形, 就连对人忠诚亲近而无辜的小狗也难逃劫难。

师:送走小狗固然有形势所迫, 除此之外, 小狗自身还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请同学们快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

生: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师:再联系艺术家获罪原因:“里通外国”, 是个反革命, 于是作者便有了“里通外国”的嫌疑。

师:综合以上两方面原因:形势逼迫, 小狗的特殊身份, 作者不得不送走小狗。

师:送走包弟后, 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会从轻松转向沉重呢?请一名同学朗读第10节。

师:轻松———在那个社会环境把“麻烦”送出去, “轻松”是正常人的感觉。

生:沉重———毕竟作者与小狗朝夕相处了七年, 之间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此时为了自保却把小狗推向了解剖桌。当作者一旦静下来时, 便会良心发现, 对自己“出卖”“背叛”包弟、对自己的懦弱感到无比羞耻和深深的愧疚。

师:找出作者深深自责的语句。。

生:“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不能原谅自己。”

师:那么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呢?

生:敢于讲真话, 勇于自我解剖。

师:的确, 这正是作者的人格魅力所在!那么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是否有过伤害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等这样的经历呢?此时此刻, 能否以坦诚的心说出自己的忏悔, 下面请同学们反省一下。 (留2分钟)

师:下面哪位同学有这份勇气站出来说出自己心中的忏悔?

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 因为上网, 我偷拿了家里的八百元钱, 当天晚上我和爸妈坐在一起, 他们虽然什么也没说, 但我的心里特别难过, 我非常后悔!

师:首先咱们这位同学的勇气就非常值得肯定 (全班鼓掌) 。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所谓的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 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但当我们拷问完自己的灵魂之后, 就会感到空前的轻松, 如释重负, 内心更和谐, 人更真实, 咱们刚才这位同学就是一位真实的同学!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能“一日三省吾身”!

师: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下面我把第11节给大家朗读一下。

师: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 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 目的是什么?

生:借庭院的变化, 衬不变的心境, 衬出巴金真诚的无尽的自责和歉疚。

师:的确, 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 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 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 反而与日俱增, 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 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 还清心灵上的债”, 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 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 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师:“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一句既写出了景物的创伤, 又写出了作者倍受良心的谴责长达十几年之久, 说明了文革给一代人、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心灵上造成的千疮百孔。

师:文章题目是《小狗包弟》, 那么, 在第一节为什么要写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

生:引出下文, 铺垫。

师:这是从结构上分析, 下面同学们将两个故事的情节比较一下, 看看各重点突出了什么?

生:前一个故事写狗对人的的忠诚, 后一个故事写人对狗的背弃。

师:第一节的作用:引起下文。深化主题, 人性迷失, 人不如狗。

师:从前面的整体感知部分可以知道, 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包弟的忏悔之情, 那么, 作者的忏悔有什么意义呢?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首先来评价一下作者送走小狗这一行为, 同学们怎么看?

生:认为作者很自私, 因为小狗也是生命, 为什么保全自己不保全小狗?另外, 作者也没有能力, 连一条小狗都保护不了。

生:觉得作者也很不容易, 送走小狗, 是无奈的, 曾因为小狗“胆战心惊”, “暗暗流泪”, 为了保全自己, 为了不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 送走包弟, 应该可以理解。

师:其实这两种观念各有道理, 在文革那种动乱的年代, 人性变得自私了, 为了保全自己, 连人都可以出卖, 更何况是一只小狗呢!但是, 我们也必须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作家给予一份理解和同情, 其实他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 但是迫于自己特殊的身份, 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最钟爱的东西。

师:那么作者送走小狗有没有错?该不该承担责任?

生:没有错, 也不该承担责任。

师:作为一个无过错且受害甚深的老人尚且为自己当年的所谓“过错”忏悔不已, 那么, 当年的那些真正的过错者又良心何安呢?作者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及对自我的反思, 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呼唤良知, 唤醒人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当之无愧! (板书:呼唤良知唤醒人性)

师: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从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真诚、善良、正直的品性, 以及严于解剖自己, 敢于讲真话的可贵精神, 值得敬佩。

师: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 可仍摆脱不了“煎熬”, 这又说明了他有反省、自律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在“文革”时代所缺少的精神, 这种精神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 扩散到读者当中, 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的天性。

师:巴金曾被中央电视台授予“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光荣称号, 如果让我们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该怎样写? (留5分钟写) (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一位善良慈祥的老人, 一生长寿。他经历了一场浩劫, 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 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 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巴金, 以善良感动读者, 感动世人!

师:很好, 着重从善良这一角度来评价巴金。

生:跨世纪, 显中华之良心;提墨笔, 书华夏之文章。百岁老人巴金, 以其不竭的写作动力, 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丰碑人物, 但凭岁月流逝, 光辉永不退!

师:很有文采。

生:一百年, 一百年他见证历史的变迁;一百年, 一百年不变的是他严肃深沉的思考。理想和信仰是他心中的烈火, 真诚和善良是他不变的真情。他用他的正直去唤醒每个人的良知;他用他的感情去阐释那个不平凡的岁月。他是真理的旗帜, 是良知的标尺, 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他就是巴金。 (全班鼓掌)

师:诗一般的语言, 从同学门的掌声里我们已可以听出一切!

师:穿越一个世纪, 见证沧桑百年, 刻画历史巨变, 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 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 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 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师:反映文革的素材有很多, 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现实呢?

生:“以小见大”的手法。

师:如何体现?

生:写小狗遭难反衬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师:说得不错, 小狗虽小, 却也是一条生命, 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作者以小狗为切入点, 将狗对人的忠心与人对狗的背叛形成对比, 从而揭示“文革”中人性的扭曲, 表达对人性的呼唤。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 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注意借鉴。 (板书:以小见大)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 一篇文章要想真正打动读者, 必须要做到什么?

生:表达真情 (板书:表达真情)

师:下面以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的片段结束这一课。

师深情朗读: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 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在这十年中, 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 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 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 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不管时代曾经陷入怎样地荒唐狂乱, 一旦清醒就是向前跨了一大步。每一代人都为下一代活着, 也为下一代死。如果后世之人因此警醒, 永远再不重复我们这一代人的苦难, 我们虽然大不幸也是活得最有价值的一代。———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篇8

1.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2.学习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自读、评点、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阅读“摄影图片”,谈谈你有何发现?有何思考?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习的主体意识)

教师卡片:

Ⅰ.他们坐在汽车里,或坐在客船里,或坐在列车上。

Ⅱ.他们或是逃难,或是打工,或是旅游,或是回家。

Ⅲ.他们或是因为战争、贫困,或是因为想家,或是因为外面世界的诱惑。

Ⅳ.总之,他们在路上。

Ⅴ.他们的神情、姿态各异。

2.导语:刚才我们所尝试的是一种新兴的文体——“摄影散文”的构思与创作。

顾名思义,摄影散文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摄影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这样才能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作家曹文轩的《前方》正是这样一篇成功的摄影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阅读课文后,谈谈作者有何发现?又有何思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文本)

二、阅读“摄影散文”

1.初读,理清思路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然后讨论作者的发现和思考)

教师归纳并明确:

发现 思考

人在旅途 离家欲望

人在苦旅 念家思归

人在旅途 悲悯命运

(播放音乐《大约在冬季》,让学生轻松一下,同时也加深对文章思想的领悟)

教师卡片:

Ⅰ.作者从画面上抽象出第一个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Ⅱ.作者从画面上抽象出第二个事实:他们或是离家,或是返家。

Ⅲ.作者从画面上抽象出第三个事实:这是一番苦旅。

Ⅳ.作者是如何思考?如何组材的呢?

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其次,外面的世界在诱惑着人们;再次,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得不离家;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在此,作者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但是,家园之思是人对家园的眷念,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所以,“离家”与“归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对矛盾中,包含了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1)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就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2)“人无法还家”;(3)“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显然,作家指的“家”,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

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表达了作家对人类精神境遇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2.再读,鉴赏评价

(由学生评点,交流来完成,张扬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教师卡片:

Ⅰ.离家为什么是苦旅?

Ⅱ.归家为什么是苦旅?

Ⅲ.“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这句话如何理解?

Ⅳ.“人无法还家。”这句话如何理解?

Ⅴ.“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句话如何理解?

三、学习“写作手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曹文轩的这篇“摄影散文”。很显然,它不是一种毫无生气的文字说明,而是将“摄影”和“散文”有机地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它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引导学生由内容到形式全面地学习这篇文章)

教师归纳并明确:

发现 思考

人在旅途 离家欲望

人在苦旅 念家思归

人在旅途 悲悯命运

实 虚

教师卡片:

Ⅰ.作者抓住了摄影图片中“实”的——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或是离家,或是返家;这是一番苦旅。

Ⅱ.作者抓住了摄影图片中的“虚”的——由对图片的联想与思考,进而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理解。

Ⅲ.文章“实”“虚”结合,图片和文字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Ⅳ.文章虚实结合的关键,靠的是联想与生发。

四、迁移训练

学习了本文的写作手法,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了。下面我就出示一幅“摄影作品”,请大家即兴创作,300字左右。

(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尝试创作的快感)

五、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一篇“摄影散文”的写作,材料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附:板书

发现 思考

人在旅途 离家欲望

前方 人在苦旅 念家思归

人在旅途 悲悯命运

实 虚

猫课堂教学实录 篇9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跟着音乐学会游戏。

2、了解猫的一些特征。

3、复习游戏“小鱼,小鱼哪里游”。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5、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猫的头饰、地毯、课前幼儿学会歌曲“老花猫和小花猫”。

【活动过程】

1、律动:“猪八戒"

2、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样东西(闭上你们的小眼睛,听——喵喵喵)小朋友,这是什么动物的声音呀?对了,这是猫叫的声音出示头饰“猫”,老师要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学学“它”的叫声,我们一起来学学小猫叫好吗?幼儿学会叫了以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在地毯上做猫的一些动作,如:爬、伸懒腰、滚、玩皮球等。幼儿可以地毯上充分的发挥。

3、复习歌曲:幼儿与教师一起边唱边跳“老花猫和小花猫”

4、游戏:老花猫和小花猫

规则:幼儿与老师一起唱前段,教师当猫妈妈,唱到歌词:“找个地主躲躲好,妈妈就来找时“幼儿蹲下去,猫妈妈找小猫,当妈妈找到小猫以后,其它的小猫都站起来,叫喵喵喵(告诉猫妈妈你在什么地方躲着的)

复习游戏:小鱼小鱼哪里游

教师接着说:“哎呀,我的肚子可真饿呀,孩子们你们的肚子饿了吗?我们去找找吃的吧,(进行游戏)现在我们把小手拉起来,我们请几位愿意的小朋友当作小鱼,请一位教师当“鱼妈妈”其它的当作猫,我带着小猫来到小河边,手拉手做成一个鱼网,游戏开始:念儿歌:小猫说:“小鱼小鱼哪里游戏,你要游到哪里去?小鱼说:“我要游戏到外面去”

小猫说:“想要出去不容易”(此时,小猫全都蹲下去,小鱼就开始向外游。小鱼游出去时,不能从小猫的手上跳过去,只能从小猫的手下边钻出去)最后,小猫拉成圆圈一起往圈内走,(表示收鱼网)一起把鱼捞上岸,大家一起分享吃鱼。游戏结束。

5、结束部分:

猫妈妈说:“孩子们,吃饱了没有?(如幼儿说没有吃饱,教师可再进行一次游戏,如幼儿说吃饱了,妈妈就说我也吃饱了)现在我们也回家吧!(幼儿走出教室)

附:

1=C  2/4

53|53|1-|53|53|1-|66|66|53|5-|66

许多 小花 猫  喵  喵  叫  今天 我们 真高 兴  要和

一只 老花 猫  喵  喵  叫  我的 小猫 在哪 里  一会

66|53|5-|12|34|55|6-|54|32|1-||

妈妈 做游 戏  找个 地方 躲躲 好  妈妈 就来 找

妈妈 就来 找  找呀 找呀 找找 找  小猫 找到 了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猫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读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猫教学反思。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到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特质,只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真真切切地读才能使学生感受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才能使学生与老舍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这节课中,为帮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我设计了自由读、默读、浏览、指名读、有体会地读、师生共读、推荐读、边想象边读、评读等多种读书形式,教学反思《猫教学反思》。在各种读的形式中,学生由于各自的理解不同,对不同字句语调、重音的处理也不同,读得效果较好。这样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只有利用多种方式读书,才能发挥学生个性化特点,产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教学效果。在各种读书形式的穿插运用中,学生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始终边读边悟,最后深切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爱生活的情感。我感到学生在读“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读出了自己对性格怪的猫的喜爱之情,在读满月的小猫玩鸡毛、玩线团、撞桌腿等词句时再现了满月小猫更可爱的情景。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个性化地再现了老舍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达到了我所设想的“以心悟情、以声传情”教学效果。

《边城》(节选)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师(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进行预习,了解了写作背景,掌握了作者生平,熟悉了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边城》自1934年问世,距今穿越了八十年的悠悠岁月,那里有绵绵青山,沧桑古城,吊脚竹楼衬着白色孤塔。有人说,边城那里的山是归根山,那里的水是忘情水,那里的石是三生石,那里的人是有情人。这节课,就让我们紧跟着沈从文先生,去看看那山、那水、那人。

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已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三个学习目标:1.品读重要情节,感受湘西的风俗之美;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人性之美;3.探讨小说主题,领悟悲剧的艺术魅力。

师: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我们再来有步骤地进行学习。今天这节课,是以大家的展示交流、合作学习为主。我看了大家完成的导学案,一组是做得最好的,给一组的整体预习加4分;其次是四、五、六组,各加3分;给三组加2分,二组加1分。二组有同学有部分题没有做完,请及时补上。除了奖励分数之外,还特别奖励一组两次答题机会。首先是把导学案上第一题的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请一组同学派代表。请大家看题目,第一题是关于小说情节的,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导学案,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请注意课文是节选的部分内容。

一组同学代表迅速在黑板上板书:

第三章:庆端午 赛龙舟 第四章:看划船 遇二老

第五章:因躲雨 见大老 第六章:忆往事 谈未来(其它组同学看自己导学案)

师:下面请其它组的同学看看自己写的跟一组的答案有什么差距,(生看黑板片刻)其它组同学有意见吗?(学生表示没有)

师:看看他们写的,第四章“看划船,遇二老”省掉的主语是谁?

生(齐答):翠翠

师:因躲雨,见大老,又是谁?谁忆往事?

生(齐答):翠翠

师:实际上在这部作品当中,主人公就是翠翠,除了翠翠,还有与她相依为命的(生答:爷爷),也就是祖父。现在看看我们一组代表展示的预习成果。请大家评价一下,如果满分是2分的话,大家看一组能不能给满分?(生答:能)好的,给他们加2分。

师:因为一组的整体预习非常好,还有一个机分给他们,当然,这个机会给一组之后,其它组还可以质疑。那就是第二小题,小说情节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起到什么作用?请一小组派代表回答。

生:节选部分情节结构采用插叙。回环往复,衔接得当,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形式上的跌宕美,交待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的内容。

师:那你的关键词是什么?(生答:插叙)现在能不能告诉我,根据王佳思同学写的内容,哪些是插进去的内容?

生:第四章的端午节是两年前的端午节,第五章的端午节是一年前的端午节。这两部分是通过第三章写端午节插进去的部分。(师:对不对?生齐答:对)

师:大家肯定了一组的意见,还有没有新的意见?(生答:没有)那毫无疑问要给一组加上2分。

师:一组的同学总结了小说情节的特点。我们知道小说有三要素,是哪三要素?

生:人物、情节、环境……

(接下来采取站立交流的形式,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分组展示,质疑。老师笑容亲切,学生表现积极,对人物概括简洁明了,板书速度快,质疑气氛热烈,并伴有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很好。)

师:我们看到了,边城的人都是善良的人,那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生激烈讨论,发言精彩,老师相机引出了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学生口头展示续写故事的梗概并提出极有深度的新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并鼓励学生写下课后反思。)

上一篇:56常用中药处方别名下一篇:小学数学科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