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科德育渗透总结

2024-08-20

英语科德育渗透总结(共12篇)

英语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1

美 术 学 科 德 育 渗 透 总 结

对于思想品德正处于形成和发展初期的小学生来说,不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否注重德育渗透,这方面的渗透总是或多或少地作用于学生。特别是美术学科,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养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该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美术教师本人也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从思想品德、情感、行为上对学生产生影响。问题在于,这种教育和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儿童的思想品德及身心发展、对社会是有益的或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即使是一个思想品德修养良好的教师,如果没有把握好德育的度,不能正确的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这种教育的结果,往往不仅是无益的,更有可能是有害的。从教学的具体实践出发,我试图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进行讨论。

我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原则的基础上:

1、美术教学不是从属于德育的,它有自身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教学中决不可喧宾夺主。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2、教师应以身作则,言行表率。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而言是学习的一个窗口,必然引发他们十分的关注。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

3、德育渗透要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儿童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它们割裂对立,并要遵照循序渐进和刺激学习兴趣的原则,以生动、形象的正面引导为主,注重培养儿童的基本道德品质、健康的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发展健康的人格精神为目标。

英语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2

《诚实的孩子》新授前, 老师说“: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曾子杀猪》, 你们觉得曾子为什么这样做?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诚实守信。今天, 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 看看列宁是怎样做到诚信的?”通过这样的导入, 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调动学生内心, 隐埋的情感, 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 去认识诚信在当今全球市场经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使思想得到升华。

二、读讲中渗透

1.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 会深深地影响学生, 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出共鸣。

2.形象分析。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 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 人物、事件来实现。教学《九色鹿》一文时,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调达为人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 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个词义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让学生感受到调达灵魂的肮脏, 从内心对他产生鄙夷。

3.朗读和表演。通过生动的朗读, 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 启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情感, 提示朗读的要求, 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很容易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自觉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中渗透

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 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自读课本及针对小学生列出的必读书籍, 使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 了解到应该珍惜目前所有, 善待身边的人和事。

四、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 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凸显的策略是:

1.钻研教材, 寻找德育渗透点。

2.明理提升, 落实德育渗透点。明理提升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 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和提升。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 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 养成有爱心、能帮助他人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作为教师, 从古至今其职责不仅仅是教书, 还要育人。不论何时, 我们都要把德育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 语文课同样要做到这些, 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用不同的形式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 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 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 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 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 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 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具有分散性, 丰富性等特点, 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即渗透性, 需要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关键词:导语,读讲,拓展,渗透

参考文献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探析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工作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4

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德育工作素为“五育之首”,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值得认真研究的大问题。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将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简单分析语文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应成为德育的主阵地

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例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中国石拱桥》中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这一令人赞叹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故宫博物院》则可以看做一篇游览故宫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善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解说词,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两者融为一体,就能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大力开展语文活动

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注重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相关的书,出相关墙报,办相关小报,写相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管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三、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不能单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很多现代中学生的言行仪表形象受到外来不良思想的错误影响,不能正确认知美与丑,现在不少中学生常常以丑为美,以散漫为自由,没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学科教师的正确引导,特别是语文教师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以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这样才能做到无时无刻不在转化教育学生。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运用在学校中越来越普遍。多媒体资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最直观、最清晰、最感兴趣的学习资源。语文学科本身就有涉及内容广博,包罗万象的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整合多种教学资源,避免教师呆板地教,学生死板地学,给课堂带来一种清新活跃的感觉。现在有很多学生厌学逃学,最初的原因就是对课堂失去了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能带给学生更多新鲜信息、新鲜知识,也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重新引回课堂,达到育德育智的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教学活动是学校中用的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语文课强化德育功能,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又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考。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4

2012——2013第二学期

刘纯

语文科由于其天然具有的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而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独特功能。“文道统一”,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教育不仅是为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的渗透。

一、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

(一)、以教材为主线,贯穿德育教育。根据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统筹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系列德育教育,学会勤于思考,不懂就要问,热爱大自然,感受亲情的温暖,做个诚实勇敢、乐于助人的好学生,比如像学习《三只小板凳》、《不懂就要问》、《我爱门前的小池塘》、《献给妈妈的诗》、《李子核》、《九色鹿》、《迷路的小鸭子》。

(二)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不放过任何一个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随时随地的渗透德育教育;根据语文课的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由表入里,逐步消化,由知到行,由情达意,由外因转化成内因。

(三)观察辨形,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四)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我们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二、日生活为内容,以活动为动力,推动德育教育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找春天,学雷锋活动,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目活动和演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和教育模式。如:母亲节在班内号召孩子们回家为妈妈做一件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画画,写话。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本有关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计划如下:

一、在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每授一课,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在欣赏文章,领悟文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领悟文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三、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四、在作业批改中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题目 篇6

识字明理——从汉字看华夏民族心理密码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从新词新语看文化的流行

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人物传记阅读与自我修身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从沈从文自传学习奋斗

古代文化中的社交礼仪——社交礼仪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成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论语》看人生智慧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习观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际关系的核心

当仁,不让于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君子不忧不惧——修养的途径

“为己”与“为人”——学问之道

先天下之忧而忧——家国观念

视频材料准备情况:

五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天生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具体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结合学校的“文化阅读”活动,发动学生多些朗读,规范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引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四)口语交际。

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引导学生学会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感动他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扼要转述。

(五)综合性学习

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题目,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题目。

三、具体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练习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预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伏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串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条件下进行学习。

英语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8

生物组

中学生物教师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新形势下,教师更应重视生物新教材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生物教材德育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德育教育。生物新教材德育渗透,我们计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和生物实验课,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科学发现史,如酶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发现等。每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它包含了多位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和推理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物新教材生物科学发现史这些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生物知识的过程中,科学素质的也得到进一步培养。

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学生实验,在进行实验课的过程中除了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外,学生分组实验,还可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通过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利用“小资料”和“课外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高中生物的多个“小资料”和“课外读”中都介绍了我国生物科学各方面的新成就,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信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细菌战让学生记忆住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又如“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明确了调查中要特别关注我国生物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看看祖国的生物科技发展情况,想想自己的努力方向,以报告会的形式总结自己的调查研究结果。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促使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3 利用生物学的本身特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学科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只要通过认真地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生物教材的编排、选材、组织教材或者是阐述教材都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比如,(1)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的思想。局部是整体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整体又表现出局部不具有的特征。例如,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但细胞器不能脱离细胞而独立存在。由细胞器有机结合在一起构

成的统一结构———细胞,表现出了生命活性及整体性。(2)对立统一观点。事物的发展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生物新陈代谢中同化与异化的关系,都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此观点。(3)内、外因关系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如,教材中讲述诱发细胞癌变的内外因、决定生物性状的内外因、生物进化的内因和外因等,都能帮助学生形成内外因关系的观点。只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就容易帮助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爱因斯坦在1935年悼念玛丽 居里夫人逝世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二 生物学科中进行渗透教育的方法提升生物教师自身德育素养

教师的师德、情操、教学素质、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隐形教育的影响,是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基本功,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的统一,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2 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渗透

根据新课标要求,开展教师实验教学示范课,尽力开好开足学生生物实验课。依照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要求,组织学生生物研究性学习、课外考察、参观访问,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树立科技兴农思想。

学校思想政治科德育工作总结 篇9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2013至2014第一学期的德育工作,在“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在区教育局、校委会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加之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为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利于今后的工作,把本学期的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注重全面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的宏伟方略,认真贯彻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和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继续发扬我校德育工作优势,加大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重点,以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途径,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为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积极构筑我校思想政治科德育工作发展的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和成绩

1、加强管理、开展养成教育。

我们要求各校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从养成教育入手,强化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初中加强了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对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本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百部爱国影片活动,通过座谈写观后感为载体,活化教育内容,深化教育主题。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寓以其中。

3、通过多种形式载体,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要求学生严格恪守“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无私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4、同时 树立了“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发展一个优生更重要” 的教育思想。认真细致的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5、配合学校开展了的班、团、队活动,充分发挥团队组织作用,结合国家的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好各种活动。九月份全校友会开展了以《我亲爱的老师》为主题的演讲会。十月份开展了《我爱中华》的演唱会,全校师生共同登台演出,来歌颂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师生的关系更近了,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了。

6、在课堂教学中树立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只有教师先行,学生才能行的意识”并结合在各项教学中,探索实施新课改,使学生证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体验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今后设想

(1)加强认识。对德育工作重要团结性命的认识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每一位教师必须先教学生做人,为学生做出榜样,才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

英语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10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作为音乐教师,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德育渗透:

一、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就像列宁所说的“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进去”。所以,音乐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以情激情。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三、渗透情感因素,培养高尚情操。

在教学中,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以“情”为纽带,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情感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因此,在音乐欣赏中,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在音乐欣赏中,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境,形成情感氛围,让学生“触景生情”。只有当学生进入音乐的情境中,歌声才真挚动人,才具有生命力。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实施计划 篇11

2017-12-8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成为新课程下的一个崭新的话题。德育渗透是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育人因素。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品德优良的学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包含着这一层意思,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进行实施的,而素质教育又是把德育放在一个很大的位置上加以考量的。因此,《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就体现初德育方面的目标,在“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两大目标中也有具体的体现。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山东省中小学科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结合科学学科特点,制定计划如下:

一、德育目标:

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我们要发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不要在科学教学中带上沉重的“镣铐”,偏离教学的根本。要处理好教学和德育教育的问题关系,这也是科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一门艺术。

二、德育任务:

1、“德育”渗透不是孤立地、抽象地、静态地进行,而是应做到“内应外合”,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延伸、拓宽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之中去,构成一个全面教育的整体,使学生在玩中收益,在玩中求知,真正做到“行虽微而旨趣远”。

2、凭借榜样力量。科学教材为小学生提供了不少具有名族气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好榜样。而小学生模仿性强,仰慕名人和英雄,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榜样的示范效应,充分运用这些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三、具体措施

1、利用教材文本渗透德育教育

就目前的科学教材而言,如果牵强附会的话,每一课都可以挖掘德育教育内容。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那种挖掘很容易让课堂的情感付之东流。因此,在这里强调应该是“科学的利用”而并非是“努力的利用”文本来实施德育教育。要上好一堂科学课,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教材,把握好教材文本,寻找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可以这样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所以,教师要研究教材文本的依托性、前瞻性和德育的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切入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更应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藏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之中。把握好每一个蕴含的教育契机,并扑捉到它,使它成为最有效的德育教育资源。

2、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活动组成,学生在学习的前提就是参与一个个探究活动。小学的科学教育是一个启蒙的教育,也是一个人学习科学知识的开端,它可以让一名学生

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为可贵的是能培养了学生的集体精神,因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所经历的这些活动以小组出现,或以群体活动出现。学生在活动中必然要和周围的环境和同学相处在一起,互相合作,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激励,在教学同时更会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活动展示中就会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就能在德育价值中体现出来。

3、在个体活动中渗透坚持意志品质的德育教育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都是父母心中的“掌上明珠”,是家中的“小皇帝”,时常摆出“唯我独尊”的态势。缺乏耐心、坚持、情感等应有的品质,对事物的观察没有毅力,做事常常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由于学生的特点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继续深入。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适时提醒,在放弃时及时鼓励,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4、在情感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德育体验

在科学德育渗透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我们进行德育工作时,强化学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5、利用科学历史背景进行德育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科学发明成就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教材中插入了一些关于我国古代科学家及古代科学研究的故事,教学时要适时引用之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发明的重大成果,了解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体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程度,感觉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激发学生的受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光,为祖国争气的雄心壮志。

科学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科学教师这 “源头水”必须是“活水”常流。也就是说,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 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的教学中,让他们去领略科学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一幅幅画面!

四、活动安排:

1、十月份:设立科学小组,结合科学教学,以爱国为主线,从基础探究结合前沿探索,引领学生搜集爱国题材,增强爱国热情。

2、十一月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科学实践教学,将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为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梳理学生的科学观,用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

英语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12

一、指导思想。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数学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能力的应用,学会感悟、创造、表达数学所独具的数学美。通过有关数学史料,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了解我国古今数学家在推动数学发展中做出的杰出贡献,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生虽然表现出熟练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但从自主学习中反映出仍然有学生思维不够严谨,欠缺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三、内容及措施。

(一)思维严谨。

通过习题演算、命题验证、逻辑推理、例题示范方式,使学生掌握逻辑归纳与演绎、命题求证与论证、思维严谨与流畅的思维品质;通过例题的演示,培养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自觉学会尊重并运用定理、公理、公式、法则、规则、口诀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养成做事条理分明、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

内容:《用字母表示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二)理性精神。

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发展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及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内容:

(三)数学审美。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能力的应用,引导中小学生体会数学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正反、虚实、上下、对立、对称、构造等美学元素,学会感悟、创造、表达数学所独具的数学美,使数学学科成为学生追求真善美、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资源。内容:《三角形的认识》。

(四)爱国主义。

通过有关数学史料,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了解我国古今数学家在推动数学发展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利用教材中具体生动、有时代感、有说服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学好数学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五)措施。

1.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应用题和一些数目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课本上的情景图:中央电视塔与摩天大楼、船舶、养鸡场、拉门、坐火车、电脑大字等绘有反映科学技术和四化建设成就的图画,而这些图画又一般是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的,既具体又形象,很有说服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受到了爱祖国受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为他们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乘除法。测量黑板、铅笔、教室的长时,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测量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复习时、分、秒的认识时,先向学生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如对军事家来说,时间就是胜利,对教育家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对医学家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对农民来说,时间就是粮食等,让学生知道时间对各种人都有着各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又如,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通过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教育。

3.结合数学教学的常规性,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干扰,不开小差,不搞小动作,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作业时必须严格训练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书写整洁规范,图画符合要求,审题认真全面,计算耐心仔细,并能自觉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

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请教时,不马上给他们讲解,而是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上一篇:效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